模具系列7-模具顶出系统

合集下载

塑胶模具设计原理:顶出系统

塑胶模具设计原理:顶出系统
顶针与顶针孔配合,一般为间隙配合.如太松易产生毛边,太紧易造成卡死.为利于加 工和装配,减少摩擦面,一般在模仁上预留10—15mm之配合长度,其余部分扩孔 0.5—1.0mm成逃孔.
尺寸規格及材質
顶针布置 1、 在产品图上,首先在四边打顶针,然后在肋板两边打。 如肋深,则最好拆入子,在边上打肩销,宽度在1.2mm以上。 2、 在大平面上不用小顶针。直径不宜过细,需要足够刚度如不可加大,则做成台阶形。 Boss处用顶出套筒,如不,则必须在其附近打两枝顶针。 3、 顶出套筒尺寸确认,套筒厚度要有1mm以上内外径尺寸抓整数。 4、 顶针不宜设在产品最薄处,应在产品强度最大处布置,效果最好,不易顶白顶伤。 5、 顶针不可布置在滑块下面,必须时要加早回机构配合。顶针尽可能避免在高低面过渡的地方
四.顶板顶出: 如果塑件的沿周都要顶出的话,那就考虑用顶板顶出,另,一些特殊的产品表面不允许
有顶针的痕迹,也可以用顶板顶出的方式,顶板顶出制品受力 比较均匀,不易变形,一般适 用于盒盖类制品.推板内侧和胶位一般需留0.3mm的距离,在胶位不足的情况下,最小可 留到0.05mm,防止刮伤模仁,如图:
顶针的定位 当顶针的顶面为非平面或顶针面有成型胶位时,顶针的沉头部位就需要设计定位装置, 顶针转动或被装错.常用的定位装置有以下几种:
在较深的圆桶形胶位比较适用顶管顶出,司筒的固定方式于普通圆顶针一样,如成型的表面 为非平面,则司筒需加定位装置,方式参照原顶针的定位方式,司筒针定位于公模固定板,司筒 和司筒针前端前端采用精密配合防止制品毛边,后端应逃料0.1-0.2MM.以减少摩擦.具体参 数可参照顶针于模仁的配合.
塑胶模具设计原理 顶出系统
顶出系统
其中机械顶出为最 常用,分为顶针顶出,顶管顶出,顶块顶出及顶板顶出等.而顶针顶又为最常见,分为圆顶针 和扁顶针及异型顶针,此外根据顶出机构的不同还可分为 延时顶出,母模顶出,及二次顶 出等

模具系列7-模具顶出系统

模具系列7-模具顶出系统

一.使产品冷却固化后从模具上脱落的机构称为顶出系统,顶出系统要求安全可靠闭合时不能与其它机构发生干涉。

二.我们最常用的是机械顶出,其运用啤机机械力控制模具的闭合及顶出,另外还有气动顶出,液压顶出。

三.常用机械顶出类型A,圆顶针(推杆)<1>加工简便价格相对低廉,用得最广最多。

<2>分有托(双托)及无托(单托)我们厂通常直径2MM以下用有托(见图1)B,扁顶<1>加工比较复杂,要做镶件或者线割。

<2>主要用在深骨位置,透明产品上有骨位的地方,手机类骨状结构(见图2)<3>自制大扁顶(直顶),用在大面积深骨位置和透明类产品整个外形的顶出(见图3)C,司筒(推管)<1>价格相对比较高,主要用于空心柱子的顶出。

<2> A尺寸(司筒管壁厚)尽量取大否则易损坏, A≥0.8MM(见图4)<3>15MM以上的空心柱或者15MM以下但旁边不能下顶针的空心柱用司筒,透明类产品上有空心柱用司筒,细长圆形制品用司筒.<4>分有托及无托.<5>不能和顶棍孔干涉.<6>司筒针固定方式:我们厂规定用压板.没办法时可用基米镙丝.(见图4).D,推方(推块)<1>方式:a原身b镶件+顶针.<2>一般用在比较高并且其中间有大孔又不适合做推板的制品或制品后模边缘是大斜面或大弧面下顶针效果不好时,还有就是大面积深骨位置(和直顶相似)(见图5).E,推板<1>推呵(推后模料)深度较高或者产品内侧不能下顶针时(见图6)<2>推板和推呵相同,用有推板的模架.(桶状深长制品)四.注意事项A复位装置: 黄弹弓+回针B管位(定位),圆顶针或司筒上面不是平面的为了防转动而做定位装置,形式主要有两种(见图7)一种穿针,另一种把顶针头磨一角成”D”字形.我们厂要求所有顶针做”D”字头.(见图7b).C顶针处在大弧面或角度大的斜面上时要做”十”字防滑槽或晒格子纹(图8).D顶针等必须把产品顶离模具5~15MM,某些特别深的产品由于顶出行程的限制可以不用全部顶离模具,但其上面的骨位,柱位尽量顶离模具然后人工取出.E骨位,柱位及对内模有包紧力的地方(产品边缘等)是顶针布置集中区域F不能与其它机构干涉:离镶件,镶针边要有1~3MM;离运水要≥4MM;离镙丝牙≥2MM; 不能与推方相撞.G行位下面有顶针必须做先复位机构或做咭制.H有做”Z”形拉料的顶针其Z方向必须一致,方便取出(图9)I产品薄壁处不能下顶针(易顶高顶白)J注意某些禁设顶针区域(镜面要求,装配紧密,要滑动区等)K在产品有相互配合的地方下顶针,顶针要高出模面0.3~0.5MM.L原则上每套模具都要做顶针板限位块(一来防止弹弓过分压缩,二来防有托顶针避空不足撞断顶针)(见图10)五.顶针的一些下法A透明类常用垃圾水口顶出,它上面有筋骨考虑扁顶;上面有实心柱考虑圆顶;上面有空心柱考虑司筒;或者考虑整个外形的顶出.B主流道分流道处下圆顶C每一个或每一组潜水必须要有1支以上的水口针.D深实心柱子,下在其下面(图9b)短实心柱下在其旁边(图9C)E镶件,镶针旁边(图9def).F前模镶针碰后模顶针(图9gh)G骨位交叉位置(CASIO面,学习机面等(见图11).H围骨旁边(见图12).I深骨位旁边(见图13).J产品边缘.六.下顶针步骤A原则:圆顶优先,选大去小(面积足够)规格要少,分布平行—做到快速顶出,不顶白不顶高,顶针不倾斜不易断.B下法:,<1>对柱子先确认镶件还是司筒,镶针旁边要下顶针<2>深骨位置或凸凹台旁边下顶针或推方.<3>产品边缘下顶针.<4>对于对称产品可先下一边再镜像.<5>调整顶针位置达到均衡美观.。

模具设计-顶出系统

模具设计-顶出系统

顶针
顶出型式之推块顶出 顶出型式之扁顶针 推块顶出用于面积大而深的产品顶出, 和推板顶出类似 扁顶针一般用于深,薄胶位(骨位)的顶出
Created with novaPDF Printer (). Please register to remove this message.
顶出距离
紧配部分
司筒壁厚要大于等于0.5
大于等于0.3-0.5 产品(胶位)
公模仁
避空0.5/
避空0.5/
公模板 圆顶针
台阶顶针 扁顶针 司筒(套筒) 司筒和司筒针 上顶针板
下顶针板
下固定板 无头螺丝
产品(胶位) 产品(胶位) 产品(胶位)
顶针2 顶块(推块) 顶针1
留0.1-0.2的间隙
顶针的两种特殊情况: 顶针1,在产品外围设置顶针,可以适当 加粗,兼起复位杆的作用 顶针2,位于斜面上,为了防止顶针滑动, 其斜面上加工多个小槽
顶出系统
设计原则:1,常用的顶出形式有圆顶针,台阶顶针,扁顶针,司筒,顶块,推板顶出这几种,其中圆顶针最常用。
钢龙模具
制作
2,一般圆顶针的直径大小有0.3/0.5/1/1.5/2/2.5/3/3.5/4/4.5/5/6/8/10/12(单位 )几种。 尽量不使用超过12 的。所有小于2 的,都要做台阶顶针。 3,顶针应设置于产品胶位厚,深和脱模阻力大的地方,如产品侧壁,边缘和拐角处。还要注意顶出时候的平衡。 4,顶针的硬度一般在50-60 之间,配合间隙为¡ 0.01-¡ 0.02 ,和塑胶的溢边值有关系

(完整版)塑胶模具顶出系统

(完整版)塑胶模具顶出系统

1、顶针分类:1)圆顶针 ①单节式,直径在2以上;②双节式,直径在2以下;
2)扁顶针
形等等。
3)异形顶针:截面不为圆形也不为方形,为其它形状,如三角形,半圆
1)圆顶针:单节式,双节式。直径有很多,可以从0.5到很大。标准生产厂家可 以用0.1作为增量,也就是说直径可以从0.6、 0.7 、0.8 、0.9、 1 、1.1、1.2 、1.3 、1.4 等等。一般情况下,当直径小于2毫米时请尽可能采用双节式的圆顶针,有利于强度的提 高。
仁产生很大脫 模力.为使成品易于脫模使用顶出块配合 顶针的顶出结构,L段为逃料以减小顶出回位时与模仁 的磨损.
此側壁太深
• 7.5 顶出装置的种类四
• (2) 对于此类框架状成品,不易排顶针, 当顶出力不平衡时成品会变形,故采用整 整式顶出块.
7.7.1 顶板顶出 顶板顶出适用于筒形塑件,薄壁容器以及
7.8.2 气顶
密封圈
90° ~120
空 氣
7.9 急回机构一 在某些模具中,由于成品结构決定顶出装置与滑块等
抽芯机构发生干涉,导致无法順利合模,改善此种狀况必须 安装急回机构使顶出杆在合模时先回复原位 . 如图所示未装急回机构,滑块与顶管相撞导致無法合模
7.9 急回机构一 如图所示已装急回机构,顶管提前回位可順利合模
頂出或在较浅侧壁侧面進行咬花處理. 4. 顶针配置时在允许范围內直径应尽量加大且为標準 规格品. 5. 每一套模具顶针直径尺寸不宜太多种,以减少加工 时工时换刀时间及出错机率.
7.4 顶出位置之选择二
此處側壁較淺 均分在PL以上 易脫模
PL
此處側壁很深 均分在PL以下 不易脫模 PL
若脫模力不均衡 應考慮在此面作 咬花處理

(完整版)塑胶模具顶出系统

(完整版)塑胶模具顶出系统

7.3 顶出行程之简介 7.3.1 顶出行程一般规
定被顶出的制品脫离模 5~10mm. 如右图所示
7.3.2 在成型一些形状简 单且脫模角度较大者的桶 形制品也可使顶出行程为 成品深度的2/3. 如右图所示
7.4 顶出位置之选择 一 1. 顶出机构的运动要准确,可靠,灵活,无卡死现象,机构 本身要有足夠的刚度和強度,足以克服脫模阻力. 2. 保证在顶出过程中塑件不变形,这是对顶出机构的最 基本的要求. 3. 冷却后由于塑料会对钢件产生收缩的应力,而有抱 紧的现象,在靠破孔两边成品肉厚強度最弱,应设置
7.9 急回机构二 7.9.1 利用弹簧片组合件急回机构
• 7.9 急回机构二 • 7.9.2 摇摆式急回机构
• 7.9 急回机构二 • 7.9.3 铰链式急回机构
7.10 顶针排布其它注意事項一 (1) 顶针布置时切不可与支撐柱、顶板导
柱、公模仁、公模板锁固螺钉及有拉回机构 之K.O孔相干涉.
前言 为了实现全自动化或者半自动化的机械生产,注塑模具的顶出系统在此作用上很重要. 顶出系统的构成:1、板子部分:模脚/下固定板/上下顶出板
2、固定螺丝部分:锁定模脚/上下顶出板 3、顶出设置:顶针/顶块/顶板/司筒 4、附助设置:KO孔
第一节 顶出样式 一、顶针顶出:材质,一般用好一点的材料:SKD61。
(2) 顶管布置时切不可与支撐柱、停止销、 K.O孔、上下顶板锁固螺钉, 公模板锁固螺钉 相干涉.
如下页:
7.10 顶针排布其它注意事顶二
回位杆 螺釘 彈簧
拉回機構 停止銷
頂管 螺釘 頂針
公模仁 公模板 支撐柱
頂出導杆 上頂出板 下頂出板 下固定板
各种罩壳形塑件的脫模顶出.这种顶出机构的 主要特点是顶出力均勻,平稳,顶出力大,塑件 不易变形,而且表面不留顶出痕跡,结构也比 顶管脫模机构简单,不需设置复位装置,合模

模具设计—顶出系统

模具设计—顶出系统

模具设计—顶出系统制品在模具中冷却固化之后,需切实可靠地将其从模具中推顶出来,这一机构称之为顶出系统。

同时必须保证,当模具闭合时,它不会与模具其它零部件发生干涉,并回到初始位置,以便开始下一循环。

4.1.顶出系统设计要点4.1.1.一般要求顶出制品脱离模具5~10mm,但对于大型深腔桶类制品而言,顶出行程为制品深度的2/3即可。

当产品上有骨位、柱位等结构时,一定要使其完全脱出模具。

4.1.2.顶出位置正确的顶出位置,应设在制品脱模困难的地方,制品的骨位、柱位以及对内模有包紧力的地方均应考虑设置顶出机构。

同时还应考卢顶出机构应设置在不影响制品外观的部位,并且不能与其它零件(如撑头螺丝等)发生干涉。

4.1.3.尽量选用大的顶针,大模不用小顶针(尤其是双节顶针)。

当在产品有相互配合的地方设置顶针时,顶针应高出后模面。

4.1.4.设置顶出机构时,应注意顶出产品的均衡性。

4.2.顶出机构的基本方式顶出机构的基本方式有:圆顶针、扁顶针、司筒、直顶、推板等。

4.2.1.圆顶针分为单节顶针和双节顶针两种,其规格见附图。

1).顶针与公模的配合长度一般为2~3倍顶针直径,但不能小于8,常用值为20mm。

车间为了加工方便,通常不做两级,公模全部配合B板避空。

2).当产品弧面上设置顶针时,为防止顶针顶出时滑动,需在顶针端面蚀纹或开“十”形防滑槽,槽深0.5mm。

3).顶针与周连零件的位置关系。

顶针边与骨位、镶件的最小距离为2mm,与产品边、运水最小距离为3mm。

4).顶针的管位当顶针位于圆弧面或者当顶针和司筒受胶位方向限制时,往往要设置管位装置,管位方式有下列几种: a.管位钉b.管位块c.顶针头部加工为直边5).某些产品不允许有顶出痕迹时,常采用垃圾顶出(旁顶) 。

6).有时为了达到制品留后模的目的,将顶针顶端加工成“Z”形头,要保证“Z”形头方向一致。

4.2.2.司筒1).当产品有空心柱子的结构且其高度较高时,要求采用司筒顶出。

顶出系统的设计

顶出系统的设计

顶出系统的设计
一:顶出系统的概念
在注射成型的每一个循环中,塑件必须从模具中取出,完成取出这个动作的机
构称为顶出系统(又称脱模机构).
二:顶出装置的种类
(1):圆顶针
(2):方顶针(扁顶针)
(3):司筒(套筒)
(4):斜顶(斜销)
(5):推板(顶块)
(6):气顶
(7):双节顶针
三:顶出行程的确定
1.顶出行程一般规定在被顶出
成品脱离模具(5------10),顶出
行程最终取5的倍数.
2.在成形一些形状简单且脱模
角度较大的桶形产品时,可将
顶出行程确定为产品深度的2/3.
三:顶出系统的设计原则
1.顶出机构的运动要准确,可靠灵活,无卡死现象,机构本身要有足够的强度与刚度,足以克服脱模阻力.
2.保证塑件在顶出过程中不变形.顶出要平衡.
3.冷却后由于塑件会对模仁产生收缩应力,而有抱紧现象,在靠破孔的两边成品肉厚强度最弱,应设置顶针.
4.在成品垂直的壁厚正下方就设置顶针,便于脱模.
5.在”十字肋”下方应设置顶针,即可排气也可顶出.
6.在公模侧顶针时,需要注意模仁强度,顶针距模仁边最小距离为0.8
7.选择顶针时,在允许的范围内直径尽可能大,且是标准品.同一产品上的顶针不宜多类,为加工节约成本与时间.
8.小于3mm以下的顶针一定要做成双节顶针.。

塑胶模具顶出系统一、顶出系统的作用塑胶模具顶出系统它主要就是顶

塑胶模具顶出系统一、顶出系统的作用塑胶模具顶出系统它主要就是顶

塑胶模具顶出系统一、顶出系统的作用塑胶模具顶出系统它主要就是顶出在注塑过程中已成形的塑胶产品。

完成较完美的自动化生产,构成循环生产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顶出系统的构成它的构成要用语言来概括比较难,但与其相关联的零件可以看成是其中的一部分。

则,一般的顶出系统它可以由顶针(也可以有顶出块、顶出板),回位销,上下顶出板,模脚,下固定板等构成。

三、顶出系统的样式现在运用的塑胶模具当中,顶出系统一般有三种样式。

1、顶针顶出2、顶出块顶出3、顶出板顶出下面,我就这三种样式作一个详细介绍!1、顶针顶出看左图,我们可以看到顶针被固定在上顶出板上,它穿透了公模板进入到公模仁里面,最后顶在产品的底端.至于其他的具体情况,在模具标准零件中已经详细介绍,这里不最阐述.但是,我们必须清楚顶出的行程.这是这一节特别重要的内容.重点内容:模具的顶出行程要很好的了解模具的顶出行程,比较简单,一看图就明白.这里要阐述的却是模具从注塑到产品顶出的一个整体过程.它包含了三个环节,合模状态--开模状态--顶出状态.每一个环节都会重要.我们必须掌握.掌握了这个过程,对于后面的学习就容易很多.下面介绍这三个环节:A、合模状态:把模具安装在注塑机上,注塑机给模具进行注塑到把模具打开之前的这种状态.我们可以把它叫为合模状态.如右下图.这个里面就又包括了以下内容:(1)、模具的安装(2)、注塑机(3)、注塑机对模具的填充在这里,我们需介绍的是几个关键术语。

固定侧:有时也叫A侧,可以这么说,与上固定板有关联的零件,我们统称为固定侧。

可动侧:有时也叫B 侧,它则是与下固定板有关联的零件统称为可动侧。

当模具安装在注塑机上的时候,固定模具上下固定板的夹具在注塑机的作用下,可以使得下固定板运动,而上固定板不动,所以就有了模具的固定侧与可动侧的说法。

在有的公司还有定模和动模的说法。

B、开模状态当注塑机把模具的型腔填充完毕之后,注塑机上的固定下固定板的夹具有了一个向下运动的趋势(如图3),开如进入开模状态,在夹具的作用下,下固定板会向下运动。

注塑模具设计::顶出系统

注塑模具设计::顶出系统

注塑模具设计:第三章:顶出系统第三章顶出系统也就是制品的脱模装置,当制品在模具中成型后,要由特定的方式切实牢靠地将其从模具的一侧中推顶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不能是制品产生变形,而达不到成型要求,“白化”及咔滞现象。

这种特别的装置即是顶出系统。

除此之外该装置还必需能够在模具闭合时,保证不会与模具其他零部件发生干预地回复到顶出前的初始位置,以便进展重复不断的成型加工。

在设计顶出系统时,模具设计者首先需要确定制品的留模形式,顶出系统必需建立在所滞留的模具局部中,通常,由于注塑机的顶出系统是设计在动模板一侧,因此绝大多数模具的顶出系统时安装在动模中的为提高效率,缩短周期和实现自动化,不仅需要顺当脱模,而且浇道中点的塑料也必需要有特定的脱模方式。

顶出系统的要求就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将制品不变形且准确的进展脱模。

考虑因素〔一〕顶出行程,一般规定被顶出的制品脱离模具5~10mm,一些简洁且脱模斜度较大的筒形制品,可使行程为制品深度的2/3。

不要太长,由于顶杆很细,行程长,简洁损坏顶杆。

〔二〕复位杆〔回程杆〕顶出系统中必需设置复位杆帮助顶杆回位。

顶出过程中,顶杆垫板承受很大的顶出压力,强度和刚度缺乏时,易弯曲变形影响顶杆运动,留意螺丝联接〔需从垫板向固定板拧入〕避开发生扳手空间缺乏的困难。

〔三〕顶杆顶端与型芯〔或型腔〕平面的关系理论上应处于同一平面,为模具制造与装配简便,实际中大多顶杆的端面超过或降低型芯〔或型腔〕平面 0.05~0.1mm,与设计者协商,取得制品内外表有凸台与凹坑的允许〔四〕顶杆的外形与尺寸选择除非制品外形限定必需使用其它外形的顶杆外,一般选用圆柱形,且避开承受直径小于 3mm 的瘦长顶杆。

增加顶出面积的方法〔五〕支撑由于顶杆固定板和垫板尺寸较大,使动模垫板之间的跨度加大,在较高的注射压力下,动模垫板可能玩去变形,导致顶杆运动不畅或卡死,除了用增加动模垫板的厚度来增加其刚度外,还可在动模固定板与垫板之间设置支撑柱。

助理模具试题及答案

助理模具试题及答案

助理模具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0分)1. 模具设计中,通常所说的“三板模”是指:A. 动模板、定模板、顶针板B. 动模板、定模板、限位板C. 动模板、定模板、滑块板D. 动模板、定模板、导柱板答案:C2. 下列关于模具材料的描述,错误的是:A. 模具钢具有高硬度和耐磨性B. 模具钢通常需要进行热处理C. 模具钢的韧性较差D. 模具钢的抗腐蚀性能好答案:C3. 在塑料模具设计中,冷却系统的作用是:A. 加速塑料冷却,缩短成型周期B. 使塑料在模具中均匀冷却C. 增加塑料的韧性D. 提高塑料的强度答案:A4. 模具的顶出系统通常包括:A. 顶针和弹簧B. 顶针和导柱C. 顶针和导套D. 顶针和限位块答案:A5. 下列关于模具寿命的描述,正确的是:A. 模具寿命与模具材料无关B. 模具寿命与模具的使用频率无关C. 模具寿命与模具的维护保养有关D. 模具寿命与模具的设计无关答案:C6. 在模具制造过程中,常用的表面处理技术有:A. 电镀B. 抛光C. 喷砂D. 所有选项答案:D7. 模具设计中,导柱的作用是:A. 支撑模具B. 定位模具C. 导向模具D. 固定模具答案:C8. 模具制造中,常用的测量工具有:A. 卡尺B. 千分尺C. 量规D. 所有选项答案:D9. 在注塑模具中,分流道的作用是:A. 引导熔融塑料进入模具B. 增加塑料的流动性C. 减少塑料的冷却时间D. 提高塑料的强度答案:A10. 模具设计中,滑块机构主要用于:A. 制造复杂形状的制品B. 减少模具的重量C. 增加模具的强度D. 减少模具的制造成本答案:A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15分)1. 模具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A. 制品的形状和尺寸B. 制品的材料C. 注塑机的规格D. 制品的表面质量答案:A、B、C、D2. 模具的维护保养包括:A. 清洁模具B. 检查模具的磨损情况C. 更换磨损的部件D. 定期润滑模具答案:A、B、C、D3. 模具设计中,影响制品尺寸精度的因素有:A. 模具材料的收缩率B. 模具的温度控制C. 模具的制造精度D. 注塑机的压力控制答案:A、B、C、D4. 模具制造中,常用的加工方法有:A. 机械加工B. 电火花加工C. 激光切割D. 3D打印答案:A、B、C、D5. 模具设计中,需要进行的分析包括:A. 应力分析B. 热流分析C. 材料分析D. 运动分析答案:A、B、C、D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模具设计时,不需要考虑制品的脱模问题。

模具顶出机构概要

模具顶出机构概要
压铸模具案例
某铝合金门窗生产企业采用压铸模具生产铝合金型材,通过改进顶出机构,减少了残次品率。
冲压模具案例
某不锈钢厨具生产企业采用冲压模具生产厨具部件,优化顶出机构后,提高了生产效率和材料利 用率。
未来发展趋势
01
智能化
随着工业4.0和智能制造的推进,模具顶出机构的智能化将成为未来发
展的趋势。通过引入传感器、执行器和控制系统,实现顶出机构的自动
模具顶出机构概要
$number {01}
目 录
• 模具顶出机构简介 • 模具顶出机构设计 • 模具顶出机构制造工艺 • 模具顶出机构应用与案例 • 模具顶出机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

01
模具顶出机构简介
定义与作用
定义
模具顶出机构是指在塑胶模具中 ,将成型后的产品从模具型腔中 顶出的装置。
作用
在塑胶模具中,顶出机构的主要 作用是将成型后的产品从模具型 腔中顶出,以便进行后续的脱模 操作。
制造流程
设计
根据模具的需求和设计要求,进 行顶出机构的结构设计、尺寸计 算和零件排布。
热处理
对顶出机构的各个零件进行热处 理,以提高其机械性能和使用寿 命。
粗加工
对顶出机构的各个零件进行粗加 工,包括切割、打孔、铣削等, 以满足后续装配的需求。
精加工
对顶出机构的各个零件进行精加 工,包括研磨、抛光等,以获得 所需的尺寸和表面质量。
加强操作人员的培训和指导
确保操作人员熟悉模具的操作和维护要求,正确 使用和保养模具。
THANKS
模具顶出机构制造工艺
制造材料
1 3
钢材
钢材是制造模具顶出机构的主要材料,具有高强度、耐磨性 和耐腐蚀性。常用的钢材有碳素钢、合金钢和不锈钢等。

模具结构简介

模具结构简介

10.顶针板导柱(EJECTOR GUIDE PIN)
11.顶针板导套(EJECTOR GUIDE BUSH)
12.定位销(CENTER SLEEVE) 13.垃圾钉(STOP DISC)
14.INTERLOCK
15. LIMIT SWITCH
模具基本结构简介之三板模
Wireless Business Unit
Wireless Business Unit
模具结构基本 简介
前言
Wireless Business Unit
模具基本结构一般分为两 板模﹐三板模和热流道三种。 模具的结构一般由客户或者依 据产品来决定的。
模具基本结构简介之两板模
Wireless Business Unit
两板模基本零件简介
Wireless Business Unit
三板模的运动过程
Wireless Business Unit
合模过程:当顶出板上有拉回机构时,在合模前,顶出板被注塑机強制 拉回。
(1)在注塑机地推动下,动模向定模运动,若頂出板沒有被预先拉 回,复位杆最先接触定模板,在反作用力下,顶出板在复位杆的带动下 回位.
(2)动模板压向定模板和弹料板,最后完全合紧,注塑机上的喷嘴 与模具上的浇口套密合,开始注塑. 这样就完成塑胶模具的整个运动周期.
2.浇口套(SPRUE BUSH)
材料CALMAX
3.支撑柱(SUPPORT PILLAR) 材料709
4.吊模块(TIE BAR)
材料S50C
5.限位块(STOPPER)
材料709
6.导柱(GUIDE PIN)
7.导套(GUIDE BUSH)
8.弹簧(SPRING)
9.复位杆(RETURN PIN)

模具设计手册—顶出系统规范-1

模具设计手册—顶出系统规范-1

模具设计手册标题:顶出系统规范-1章节编号修改次数版本日期2010-4-1 M-01 0 A 页数顶出系统:产品在模具中冷却后,要切实可靠的将产品从模具中顶出,这一机构称之为顶出系统。

同时在合模时,要保证它不会与其它零件干涉,并回复原位,以便进行下一个循环。

顶出系统设计的注意要点:①顶针设置要均衡,要让产品能平衡顶出。

②顶针应设置在产品脱模困难的地方,产品的骨位,柱位以及对模仁有包紧力的地方。

同时应考虑不要影响产品的外观,并且不要与其它零件发生干涉。

③顶出行程一般在产品完全脱离模具5~10MM。

对于大型,较高的产品可顶出产品深度的2/3。

④有内模镶件的模具,顶针离镶件边缘不要小于0.8MM, 对于一些边上胶位较高的产品,顶针离边缘要有1.5~2MM;顶针离运水不得小于3MM。

⑤顶针的配合长度在25MM左右,长于此值时可在模仁底部做避空。

⑥顶针的大小应根据产品的大小而定,大的产品用大顶针。

顶针排布原则是:宁多勿少,宁大勿小。

常用的顶出方式有:圆顶针,扁顶针,司筒,直顶,推板,斜顶,气顶等。

1 圆顶针圆顶针分为单节和双节两种,一般来说小于3MM的顶针要考虑做双节顶针。

圆顶针是最常用的顶出方式,因其孔加工比较方便。

2 扁顶针扁顶针一般放在较深骨位底部,尽量做在镶件旁边,用磨床加工。

扁顶针有一缺点是其四个角易走毛边。

3 司筒针司筒用于出BOSS。

司筒可分为两种:单节司筒和双节司筒。

一般来说司筒壁小的要用双节司筒。

司筒不可正对顶棍孔,如果司筒在顶棍孔上,可做镶针,然后在其两边做顶针(如下图)。

C=A+0.1且取整数D≤B 且取整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使产品冷却固化后从模具上脱落的机构称为顶出系统,顶出系统要求安全可靠闭合时不能与其它机构发生干涉。

二.我们最常用的是机械顶出,其运用啤机机械力控制模具的闭合及顶出,另外还有气动顶出,液压顶出。

三.常用机械顶出类型
A,圆顶针(推杆)
<1>加工简便价格相对低廉,用得最广最多。

<2>分有托(双托)及无托(单托)
我们厂通常直径2MM以下用有托(见图1)
B,扁顶
<1>加工比较复杂,要做镶件或者线割。

<2>主要用在深骨位置,透明产品上有骨位的地方,手机类骨状结构(见图2)
<3>自制大扁顶(直顶),用在大面积深骨位置和透明类产品整个外形的顶出(见图3)
C,司筒(推管)
<1>价格相对比较高,主要用于空心柱子的顶出。

<2> A尺寸(司筒管壁厚)尽量取大否则易损坏, A≥0.8MM(见图4)
<3>15MM以上的空心柱或者15MM以下但旁边不能下顶针的空心柱用司筒,透明类产品上有空心
柱用司筒,细长圆形制品用司筒.
<4>分有托及无托.
<5>不能和顶棍孔干涉.
<6>司筒针固定方式:我们厂规定用压板.没办法时可用基米镙丝.(见图4).
D,推方(推块)
<1>方式:a原身b镶件+顶针.
<2>一般用在比较高并且其中间有大孔又不适合做推板的制品或制品后模边缘是大斜面或大弧面
下顶针效果不好时,还有就是大面积深骨位置(和直顶相似)(见图5).
E,推板
<1>推呵(推后模料)深度较高或者产品内侧不能下顶针时(见图6)
<2>推板和推呵相同,用有推板的模架.(桶状深长制品)
四.注意事项
A复位装置: 黄弹弓+回针
B管位(定位),圆顶针或司筒上面不是平面的为了防转动而做定位装置,形式主要有两种(见图7)一种穿针,另一种把顶针头磨一角成”D”字形.我们厂要求所有顶针做”D”字头.(见图7b).
C顶针处在大弧面或角度大的斜面上时要做”十”字防滑槽或晒格子纹(图8).
D顶针等必须把产品顶离模具5~15MM,某些特别深的产品由于顶出行程的限制可以不用全部顶离
模具,但其上面的骨位,柱位尽量顶离模具然后人工取出.
E骨位,柱位及对内模有包紧力的地方(产品边缘等)是顶针布置集中区域
F不能与其它机构干涉:离镶件,镶针边要有1~3MM;离运水要≥4MM;离镙丝牙≥2MM; 不能与推方相撞.
G行位下面有顶针必须做先复位机构或做咭制.
H有做”Z”形拉料的顶针其Z方向必须一致,方便取出(图9)
I产品薄壁处不能下顶针(易顶高顶白)
J注意某些禁设顶针区域(镜面要求,装配紧密,要滑动区等)
K在产品有相互配合的地方下顶针,顶针要高出模面0.3~0.5MM.
L原则上每套模具都要做顶针板限位块(一来防止弹弓过分压缩,二来防有托顶针避空不足撞断顶针)(见图10)
五.顶针的一些下法
A透明类常用垃圾水口顶出,它上面有筋骨考虑扁顶;上面有实心柱考虑圆顶;上面有空心柱考虑司
筒;或者考虑整个外形的顶出.
B主流道分流道处下圆顶
C每一个或每一组潜水必须要有1支以上的水口针.
D深实心柱子,下在其下面(图9b)短实心柱下在其旁边(图9C)
E镶件,镶针旁边(图9def).
F前模镶针碰后模顶针(图9gh)
G骨位交叉位置(CASIO面,学习机面等(见图11).
H围骨旁边(见图12).
I深骨位旁边(见图13).
J产品边缘.
六.下顶针步骤
A原则:圆顶优先,选大去小(面积足够)规格要少,分布平行—做到快速顶出,不顶白不顶高,顶针不倾斜不易断.
B下法:,
<1>对柱子先确认镶件还是司筒,镶针旁边要下顶针
<2>深骨位置或击凹台旁边下顶针或推方.
<3>产品边缘下顶针.
<4>对于对称产品可先下一边再镜像.
<5>调整顶针位置达到均衡美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