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考研必备)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18579afe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e8.png)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它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人类历史是一个由社会制度更迭和生产力发展推动的进步的历史。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有三个基本要点:第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它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运用的劳动工具、技术和知识的总和。
生产力的发展直接决定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形态,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会催生不同的社会形态。
比如,原始社会的生产力较低,采集、狩猎为主要生产方式,社会形态是原始公社;而随着农业的发展,社会生产力得到增强,以农业为基础的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了资本主义时代,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引发了巨大的生产力变革,资本主义社会成为主导形态。
第二,生产关系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相互之间形成的社会关系。
不同的生产关系决定了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社会阶级。
比如,在封建社会中,地主与农民之间的封建主义关系和农民与农奴之间的农奴制度;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的雇佣劳动关系。
生产关系是经济基础的核心,从而决定了上层建筑的形态。
第三,社会革命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矛盾的体现。
这些矛盾和斗争推动着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
通过社会革命,旧的生产关系被推翻,新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得以建立。
历史上的一系列革命,如英国的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和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激化的结果。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它告诉我们社会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社会进步是历史的方向。
对于我们来说,要追求社会进步和发展,就要注重提高生产力水平,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善生活质量。
其次,它提醒我们要关注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这是社会变革的推动力。
只有通过解决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我们才能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
最后,历史唯物主义提醒我们要关注社会主义革命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共57页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共57页](https://img.taocdn.com/s3/m/48f1e8f5cfc789eb162dc8d4.png)
16、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 完。 17、一般情况下)不想三年以后的事, 只想现 在的事 。现在 有成就 ,以后 才能更 辉煌。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 充满光 明。 19、学习的关键--重复。
20、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 人只能 引为烧 身,只 有真正 勇敢的 人才能 所向披 靡。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ef072f13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c0.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体系进行概括和系统阐述的一部重要著作。
其中,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它对于理解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以及推动人类社会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围绕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展开论述,通过对其内涵、原理和实践意义的探讨,深入解析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内涵与原理历史唯物主义是指在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指导下,对社会历史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观点。
它认为社会历史是人类自身意识和物质生产的活动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首先,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历史是有客观规律性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不是偶然的或个别个体决定的,而是有其客观规律性。
这种规律性包括社会制度的更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斗争等。
历史唯物主义通过对这些规律性的研究,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和规律过程。
其次,历史唯物主义突出了物质生产力的决定性地位。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
通过对社会生产关系与物质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运动和相互作用的分析,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源泉和基本逻辑。
最后,历史唯物主义强调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是社会历史中最基本的矛盾,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通过对阶级斗争的研究,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社会历史的动态和演进规律。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意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对于指导实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历史唯物主义为正确理解和把握社会历史发展提供了科学方法。
它使人们能够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理解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和决定因素,通过科学的分析和研究,准确判断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其次,历史唯物主义为改造社会历史提供了思想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社会历史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为人们认识社会发展的根本矛盾,并通过阶级斗争来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为社会改革和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考研必备)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考研必备)](https://img.taocdn.com/s3/m/5a121306ba0d4a7303763aeb.png)
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哲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eg:物质决定意识辩证法学历史唯物主义eg: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为第一性历史唯心主义——社会意识为第一性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社会存在的含义一、社会存在——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物质生活资料生产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社会意识的含义——人类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具有独立性。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开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开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违背了社会开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开展起着阻碍的作用3,社会意识的独立性它表现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又有自己特有的开展形式和规律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理论意义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根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根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生产力的根本要素:劳动资料〔劳动手段) 劳动对象, 劳动者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广义的生产关系——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依据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性质将生产关系分为两种根本类型:①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根底的生产关系根本特征:生产资料为劳动者共同占有,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处于平等地位,②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根底的生产关系根本特征:人与人的关系包含剥削关系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开展决定生产力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开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开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开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开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到底是什么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两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认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开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三、经济根底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根底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开展的另一个根本规律经济根底与上层建筑经济根底----指由社会一定开展阶段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根底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
考研唯物史观知识点归纳
![考研唯物史观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07e63d6a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88.png)
考研唯物史观知识点归纳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以下是考研唯物史观的知识点归纳:一、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1. 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2. 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形式,当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时,社会革命就会发生。
3.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人们的社会意识、思想观念等都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反映。
二、社会基本矛盾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这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当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就会发生变革。
2.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三、历史发展的规律性1. 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表现形式,是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的主要力量。
2. 社会形态的更替是历史的必然。
社会从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的过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2.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社会变革的动力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和斗争。
五、唯物史观的实践意义1. 指导社会主义建设。
唯物史观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强调了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性和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2. 推动社会进步。
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为推动社会进步提供了科学依据。
结束语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为我们提供了分析和理解社会历史现象的科学方法。
它强调了物质生产力的基础作用和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为我们认识社会、改造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唯物史观,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做出贡献。
(整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ppt
![(整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ppt](https://img.taocdn.com/s3/m/9e221391ccbff121dc36833f.png)
“第一,以往的历史理 论,至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 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 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 有摸到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 客观规律性,没有看出物质 生产发展程度是这种关系的 根源;第二,过去的历史理 论恰恰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 活动。 ——列宁
最新.
6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 一、社会存在的含义 • 二、社会意识的含义 • 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 四、理论意义
广义的生产关系——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 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 和消费等有制关系的性质将生产关 系分为两种基本类型:
①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根本特征:生产资料为劳动者共同占有,人 们在生产过程中处于平等地位,
②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 生产力状况是以上二者的统一,表现为生 产力的运行状态或发展态势。
最新.
19
•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一、劳动资料(也称 劳动手段 )
它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物质资料或 物质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二、劳动对象
一切自然物质都是可能的劳动对象,其中引 入生产过程的部分则是现实的劳动对象。
最新.
10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具体表现在:
第一、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 社会意识的 性质。
第二、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 化。
最新.
11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违背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规律
最新.
1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b139266c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13.png)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凡是社会中从事一定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人,都是历史的参与者;而历史的创造者,是指社会发展的推动者以及社会发展方向和总趋势的决定者。
社会发展的历史从根本上说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作为物质资料生产者的人民群众所创造的历史。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1.人民群众的涵义人民群众指的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社会成员大多数的总和。
人民群众具有量与质的两重规定性:以量的方面而言,它指的是社会成员中的大多数;从质的方面而言,它指的是推动历史发展与进步的一切社会力量。
人民群众也是个历史的范畴,在不同的国家及各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中都有不同的内容,但不论在何种国家、何种历史阶段,劳动群众始终是人民群众的主体。
2.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这表现在:⑴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任何社会的发展,都必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人民群众,首先是劳动群众,正是社会生产力的最主要要素。
⑵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特别是劳动人民,是物质生产的直接承担者。
历史上的一切生产工具,从粗糙的原始石器到现代化的机器设备,都是劳动人民和知识分子创造的;人类所必需的一切衣、食、住、行等生活资料,也都是劳动人民生产的。
物质文明实际上是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
⑶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①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的源泉。
历史上许多伟大的科学成果、艺术作品和文化成就,往往都是依据广大劳动人民创造的素材和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实践经验汇总和提高的结果。
脱离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任何有价值的精神财富都不可能创造出来。
②劳动群众为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从事精神文化活动提供了物质前提。
③劳动群众也直接参加了精神文化财富的创造活动,其中劳动知识分子在精神文化的创造和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
⑷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
考研知识点归纳历史唯物主义
![考研知识点归纳历史唯物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30dde04e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1a.png)
考研知识点归纳历史唯物主义考研知识点归纳: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阐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类历史进程中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文将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一、基本概念历史唯物主义,顾名思义,是指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并以此为基础解释社会的运动和变动。
它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基本认识和把握,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
二、核心观点1. 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借鉴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的发展具有自我矛盾性和不平衡性。
物质的发展通过阶级斗争、社会变革等过程来实现。
2. 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意识由社会存在决定等。
生产力的发展是驱动社会历史变革的根本动力。
三、主要内容1.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决定性因素,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法律、政治、文化等意识形态的体现,包括政府制度、法律制度、文化观念等。
2. 阶级斗争: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阶级斗争作用,认为阶级是社会分化和矛盾的产物。
阶级斗争驱动着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变革。
3. 社会意识形态: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意识由社会存在决定。
这包括了法律、道德、宗教、科学等各种社会意识形态。
四、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革命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将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思想。
在中国革命中,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激励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觉醒和行动,推动了革命的胜利。
同时,历史唯物主义也促进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并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
历史唯物主义知识点
![历史唯物主义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11dccb73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f6.png)
历史唯物主义知识点1.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之一,它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一种历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如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们的社会行为和思想是由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
因此,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和斗争推动的。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原有的生产关系就会变得不适应,社会就会发生革命,新的生产关系就会产生。
•阶级斗争是历史的推动力量:历史上的进步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
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阶级斗争的结果就是社会制度的更替。
•发展规律是历史的本质:历史不是偶然的,而是有一定的发展规律。
这些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受任何主观意志的干扰。
了解和把握历史的发展规律,可以指导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2. 历史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历史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两种对立的历史观。
唯心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主观意识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所决定的,强调个人的选择和意志。
而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的客观性和经济基础的决定性。
唯心主义忽视了社会的客观规律和经济基础对社会的影响,过分强调主观意识和个人能动性。
历史唯物主义则认为社会发展是客观、规律性的,不受个体的意志所影响。
3. 历史唯物主义的应用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重要理论,它的应用可以指导社会主义事业和革命运动的发展。
以下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应用方面:•社会历史的分析: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一种分析社会历史的方法。
通过对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的变革过程,为社会改革和革命指明方向。
•阶级斗争的认识:历史唯物主义强调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了解和认识阶级斗争的规律,可以帮助劳动人民更好地组织起来,争取自己的权益。
•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7a3f3e7e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36.png)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论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以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为基础,从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角度揭示社会现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本文将介绍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包括物质决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及历史发展的阶级斗争。
物质决定意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经济结构和制度形态。
物质生产方式的不同会导致社会的经济关系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差异。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私有制和商品经济是主要的生产关系形式,导致了人们对个人私利的追求成为社会主义社会一切思想意识的源泉。
因此,意识形态的产生和变化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物质生活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生产力包括生产技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等要素。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变革。
在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会产生不同的生产关系,从而导致社会的阶级分化和社会结构的变迁。
例如,在封建社会中,农奴制度是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物,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的雇佣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体现。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是社会结构的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发展。
经济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的物质基础。
上层建筑则包括政治、法律、哲学、文化等各种意识形态和制度。
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上层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然而,最终经济基础的变革决定了上层建筑的根本性变化。
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阶级通过控制经济基础的生产资料,从而掌控了社会的上层建筑,这意味着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的性质。
历史发展的阶级斗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阶级斗争的结果。
不同社会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1472b738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3f.png)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它指出人类财产、思想形式和文
化等都受到物质条件所制约。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一个发
展中的概念,物质和历史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因此,历史唯物
主义将物质和历史进程联系在一起,认为二者相互依赖,互相制约。
这样的观点表明,历史活动的本质是一种物质的活动,它不仅由人类
经验和构思组成,而且由人类的物质环境以及它的生产活动所决定的。
历史唯物主义还认为,人类活动也应该建立在现实物质条件之上。
它强调人类对自身所处物质环境的作用,即通过物质条件来改造物质
条件,从而改变人类自身的历史前景。
同时,它也主张在实现物质进
步的过程中,应将唯物主义和历史方法融入其中,以促进社会发展与
进步。
历史唯物主义还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有必然的规律性,这是由一
定的物质条件决定的,只有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分析才能真正揭示这
些规律性。
因此,历史唯物主义建议以实践为核心,以科学分析为手段,以物质条件为基准,调整并改造人类发展历史,以实现有意义的
历史变化。
此外,历史唯物主义也认为,人类历史只能被物质条件决定、物质决定思想,任何形式的凝滞、安定和倒退都不可避免。
.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3b8df86c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f2.png)
.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它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的变化所决定的。
以下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观点。
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决定这个社会上层建筑的,上层建筑是基础所决定的结果。
经济基础包括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两个方面。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过程中所掌握的生产资料和生产技术。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它们就会与生产关系不相适应,这时就会发生社会革命,新的生产关系就会产生。
二、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中存在着两个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这就是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不仅在社会的各个发展阶段存在,而且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
在阶级斗争中,胜利的一方就会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三、历史是一种客观规律性的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的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
这种规律性不是主观的,而是客观的。
历史的发展是由客观的经济基础变化所决定的。
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形态都有其“必然性”,并且都有其“偶然性”。
即使在某一个历史时期,某些偶然事件的发生也不会改变历史的总体方向。
四、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资本主义是一个短暂的历史阶段,在资本主义的基础上,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自身的不可避免的危机,必然导致社会主义的诞生。
在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正确处理阶级斗争和人民内部矛盾,才能够取得胜利。
五、文化和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反映。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文化和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反映,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
意识形态反映着统治阶级的思想和利益,反映着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
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变化是经济基础变化所导致的。
六、历史是可以预见和可预测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可以预见和可预测的。
对历史的预见和分析是必要的,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历史的规律性和趋势,指导我们实现人类历史的前进。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9373c51c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08.png)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有哪些?(一)历史观(唯物史观)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2、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要求我们改革和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使之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从而促进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这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要求我们改革和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使之与经济基础状况相适应,从而更好地为经济基础服务.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二)价值观、人生观4、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价值观):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5、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自觉地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6、人的价值及其实现(价值观与人生观):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对一个人价值的评价主要看他对社会的贡献),要求我们(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积极地投身到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去;(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①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②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③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导,需要克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想和社会消极因素的冲击.二 : 历史唯物主义解析论文摘要:由于目前高三使用的《中国古代史(选修)》是在初中统编教材基础上的“急就篇”,无论是课本还是教参都存在着“失之过简”的弊端,这就给高中历史教学造成了教师难以讲解清楚,学生难以掌握的不少教学难点。
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摘要
![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摘要](https://img.taocdn.com/s3/m/ceb1007a5acfa1c7ab00cc00.png)
一、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摘要
1、历史唯物主义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一基本观点,认为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生产力则是最终的决定力量;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实践活动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
2、历史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们的思想动机主要是帝王将相和少数的英雄人物的意志看作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用主观精神解释社会的发展。
客观唯心主义则从社会外部寻找某种神秘的精神力量,把诸如上帝、神、“绝对观念”等所谓客观精神看作是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形形色色的唯心史观的共同点是:夸大社会意识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否认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夸大个别人物的作用,否认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从而歪曲了社会及其发展的本来面目。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0271bc85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d5.png)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之一,是指导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者研究历史发展规律和社会变革的方法论和观点。
它基于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认识,揭示了社会的物质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从而为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主要包括:1.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是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发展所引起的。
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是生产力,包括生产力的各种物质与技术条件。
各个历史时代的社会形态和制度都是由于不同程度的生产力发展而产生的,因此,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
2. 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和制约因素。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们在生产过程中不仅与自然界相互作用,还与彼此相互联系。
这种相互联系的方式称为生产关系,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产权关系和劳动关系等。
生产关系既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也是制约其发展的因素。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关系与之不相适应时,社会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新的生产关系将取代旧的生产关系。
3.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上层建筑包括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意识形态等各种制度和观念。
这些上层建筑都是以经济基础为基础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水平决定了社会的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因此,要改变上层建筑,必须先改变经济基础。
4.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是阶级斗争。
在每个历史时期,由于生产关系的矛盾和冲突,社会就会出现阶级对立和斗争。
这种斗争将推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推动社会的历史前进。
阶级斗争的结果是社会制度的更替,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
最终的目标是消除一切阶级对立,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5. 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和曲折性。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和曲折性。
(完整版)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完整版)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fb87ee046529647d2628521f.png)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其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这要求既要重视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又要重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分原理1).社会存在决定作用原理及方法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这要求我们要重视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分原理2)社会意识反作用原理及方法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错误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这要求我们要重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2.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首先,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因而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
最后,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要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即相信群众(前提),依靠群众(手段),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目的)。
青年学生要自觉投身社会实践,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就要在“情”、“理”、“行”三方面来一个转变。
3.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内容】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它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26e2d9f3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ff.png)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坚持以唯物论为基础,认为一切
社会现象都是物质基础上的产物及其发展的产物,对意识的学习的影
响是有限的。
主要是由列宁先生提出的,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历史,思考社会问题。
唯物主义最主要的观点,就是物质客观的存在,这决定了思想也
是由物质来决定的。
人类的思想、历史及文化现象,都是一个社会物
质基础,而社会本身则是物质能力活动形态的总和。
因此,历史发展
不仅包括物质结构和社会关系演化,而且物质及其移动过程也是其中
重要部分。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因素,这意味着人
们实际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物质环境中,并且任何现实的思想都被现
实的物质条件决定着。
唯物主义强调一种对科学的认识,即历史的发
展要受到物质基础的限制,科学知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文明
的来源。
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则是承认和强调历史的发展是由物质变化
决定的,并且其核心思想是古典唯物论,它教导人们只有深入了解自
然规律,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从而更好地指导和改善社会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10f74b91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94ac053.png)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是指以物质生产方式为基础、人们的生产和社会关系为中心的唯物史观和社会理论。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是其核心,包含了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下面分步骤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一、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生产方式的推动下进行的。
在生产方式发生变化时,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也会相应改变。
因此,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二、阶级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方式的变化会导致阶级的出现和消失。
阶级是一种相对固定的社会群体,每个阶级都有自己的利益和追求,造成了社会的基本矛盾。
因此,历史唯物主义特别关注阶级斗争问题。
三、社会发展是不断前进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不断前进的,没有止境。
每次生产方式的变化都会带来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也会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
四、历史是有规律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具有客观的规律性,历史的发展不是无序的。
事物的发展受到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支配,也受到客观历史规律的支配。
五、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的发展是人民群众的创造和推动。
因此,历史唯物主义主张群众运动和群众斗争,指出只有人民群众自身的力量才能推动社会历史的前进。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理之一。
历史唯物主义所阐述的哲学原则,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认识社会现实,为了更好地推动历史发展,不断指引人们前行。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4a7eb2b3763231126fdb116e.png)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1(生产力是一切社会进步的尺度,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决定人类社会的进程;2(与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结构和现实基础,它规定着社会形态的主要特征;3(一定的社会形态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更。
上层建筑又积极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4(一切社会制度,社会形态都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中的一些暂阶段。
没有永恒的社会制度或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发迹是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
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生要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从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后,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社会形态是不会灭亡的。
5(现实存在的具体社会形态都是复杂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既有占支配地位的社会形态,又存在着其它社会形态的残余和萌芽。
" 人类社会史上的各个时代,正如地球史上的各个时代一样,是不能划出抽象的、严格的界限的"(马恩全集,卷23,P408)6(人类社会的一般进程和总规律是从原始社会到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再进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这一发展过程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
7(人类社会历史,是不以研究者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人们研究历史,探索规律,必须从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出发,详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态,揭示其内在联系,得出相应的结果。
8(人类社会及其构成部分均以总体的体系的方式存在。
要从研究对象的整体出发,从对象及其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从对象整体内部各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以及对象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研究。
9(在客观历史过程中,一切社会历史因素都是相互作用的。
10(人类社会是有规律运动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它显现为历史过程,构成历史过程的各种社会现象也是运动的、发展的。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一切,用辩证的观点去把握对象的基本联系,又要求人们把研究对象提到一定范围之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准确地把握对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哲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eg:物质决定意识辩证法学历史唯物主义eg: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为第一性历史唯心主义——社会意识为第一性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社会存在的含义一、社会存在——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物质生活资料生产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社会意识的含义——人类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具有独立性。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违背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3,社会意识的独立性它表现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又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理论意义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劳动资料(劳动手段) 劳动对象, 劳动者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广义的生产关系——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依据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性质将生产关系分为两种基本类型:①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根本特征:生产资料为劳动者共同占有,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处于平等地位,②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根本特征:人与人的关系包含剥削关系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力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到底是什么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两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另一个基本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
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两部分构成。
思想上层建筑VS政治上层建筑1.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意识形态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2.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影响并制约着人们的思想理论观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辨证统一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互相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例子:一个人喜欢吃羊肉,要养羊,那么他就要先建羊圈;建好羊圈才能养羊。
那么是羊决定羊圈还是羊圈决定羊?羊决定羊圈,因为他是为了养羊才建羊圈的,不是因为建了羊圈才养羊的,是羊决定了他要建羊圈而不是马圈。
人为了建立某个经济制度而先建立与这个经人为了建立某个经济制度而先建立与这个经济制度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了人要建立的是这个上层建筑,而不是那个上层建筑,所以还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一定要适合”表明: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
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
四、社会形态规律的一般规律及其特殊形式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依据生产关系的性质社会历史可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 原始社会奴• 奴隶制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其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形式)这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性,从根本上规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包含三层意思:①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②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③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社会形态的更替,还表现为历史的前进性与曲折性、渐进性与跨越性的统一;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渐进性主要是指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基本趋势,其历史过程是一个“扬弃”的过程五、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再次,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坚持阶级分析方法,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去贯彻和认识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
阶级分析的方法为我们透过纷繁复杂的阶级社会现象,认识阶级社会的本质和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阶级斗争具有多种表现形式,而社会革命则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
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改革及其根源社会革命和改革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两个十分重要的概念,社会革命是社会根本制度的变革,是社会发展中质的飞跃。
社会改革是在保持社会根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社会制度的实现形式或某些环节和方面进行的变革,是社会发展中的量变或部分质变。
社会改革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革命性的改革;另一种是改良性的改革,也称社会改良。
社会改革的根源: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基本形式和途径,两者相互补充,共同推动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活动,科学技术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科学技术是科学和技术的统称。
科学和技术彼此密切相联,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
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表现在::科技改革推动生产方式变革;科技革命推动生活方式变革;科技革命推动思维方式变革。
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科技革命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但同时也意味着增强了人类破坏自然的能力。
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全球问题”。
但“全球问题”决不能单纯归结为科学技术的原因。
全球问题是社会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它的产生同人们长期以来片面看待科技的作用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直接相关。
而造成全球问题更为主要的根源是各种社会因素。
全球问题的最终解决,不仅要依赖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的变革,依赖国际社会的通力合作,也必须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合理利用。
六.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唯心史观(英雄史观):唯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抹煞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
历史唯物主义:人民群众是决定历史的根本源泉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社会历史是由现实的个人及其活动构成的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社会历史的整体联系和具体过程中认识和把握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历史创造者问题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及其性质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真正主人: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群众观点: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