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布局作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业生产布局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主要内容为整理既往研究者对于农业生产布局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对生产布局理论和对中国农业生产布局的研究进行整理。通过整理发现对于农业生产布局的研究分为农业整体与具体农业部门两大层次。而不同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和得出的结论会因所研究的具体对象不同有所区别。农业生产布局的研究将更多依据空间经济学与区位的比较优势理论,借助于空间计量等空间经济学方法和GIS等非经济学方法,去研究影响农业生产布局的各种因素、如何对农业生产进行合理的布局和新型的布局形式等问题。

关键词:农业生产布局研究综述

1 引言

农业生产布局就是指农业生产在地区之间的地域分工和在一个地区之内地域结构的分布特点(中科院,1983)。也就是说农业生产布局是农业生产各门类由于一定的安排、部署而形成的空间分布。其范围大至一个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农业生产分工,小至一个地区内不同生产项目的配置、组合方式。合理的布局可以使农业生产的发展因地制宜,促进农业生产区域专业化的发展(王景海,1992),以便从一定面积的土地上获得尽可能多的优质农产品,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综合社会效益(鲁奇等,2002)。而且调整农业生产布局与结构,是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实行有效的地域分工、充分发挥不同地区的不同优势的基础(张凤珍、张沛明)。因此,研究中国的农业生产布局对于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和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但是不同的研究会通过不同的方向和方法对农业生产布局进行研究,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和政策意义。以下我将分别从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等方面对农业布局的研究进行回顾与整理。

2 农业生产布局的理论

对农业生产布局进行的研究都是基于区位优势或者区域规划的有关理论,但是我认为可以将理论依据研究的层次分为农业整体的布局理论和农业结构的布局理论,前者注重于整个农业的区域布局,而后者关注于各个农业部门的区域间布局。

2.1农业整体布局理论

也就是农业区位论。农业区位理论理论基础在于区位理论,其发源于德国农业经济学家杜能《孤立国对于农业及国民经济之关系》(简称《孤立国》)一书,因为其中阐明了市场距离对于农业生产集约程度和土地利用类型(农业类型)的影响,更确立了对于农业地理学和农业经济学都很重要的两个基本概念,即土地利用方式(或农业类型)的区位存在着客观规律性和优势区位的相

对性。后人在应用和发展杜能“孤立国理论”中得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比如劳尔(E•Laur)应用杜能原则把全世界农业经营类型按集约程度排列为七大农业经营地带。根据吴娜琳(2014)的回顾,Buckie(1926) 、Weaver和Samuel(1945)、 Isard (1956,1975) 、Fran和Ccedil(1955)也都依据农业区位论采用不同方法聚焦于不同地区与作物进行了生产区域划分并给出对区域农业发展的看法。

20世纪80年代初,西方生产布局理论开始传入中国,由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和时代背景的特殊要求,使中国生产布局不尽合理,制约了经济的健康发展(杨春,2009),为了改变这种落后状况,中国研究者在生产布局理论方面做了许多努力。比如周立三(1993)对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布规律进行了有益的研究;王舜卿(1994)以美苏印为例,说明了发展农业专业化的优越性,并进一步认为发展农业专业化也必将成为中国农业生产发展的趋势;吴殿廷(1998)利用系统科学方法探讨农作物优化布局的数学表达方式;赵修卫(2001)提出区域核心竞争力由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共同组成;唐华俊(2001)阐述了我国种植业生产和贸易的区域格局,并分析了我国主要农产品区域综合比较优势;刘彦随(2009)认为,中国加入WTO后,立足“比较优势”与“市场需求”是中国农业参与国际贸易竞争的基本准则;宋永永等(2015)基于虚拟水战略对宁夏农业生产空间布局优化进行了研究。

在理论基础上,吕火明,彭晓蓉(1996)探讨了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农业商品生产基地的原则、措施与对策;在《上海市郊区农业区位模式及农业生产问题的探讨》一文中,对上海市郊区农业生产布局状况进行研究;王玉斌(2008)阐述了发展我国粮食生产可以实施“南扩、北稳、合理布局、适度进口”四个方面的战略措施;乔家君(2012)以河南省巩义市吴沟村为例,对村域的农业活动空间格局与过程进行了分析。通过回顾既有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农业区位理论最重要的关注点在于农业生产在各个地区的受限因素,并从宏观上对中国农业生产布局的原则与未来发展给出了许多研究结论。

2.2 农业结构的布局理论

农业部门布局原理,或者说农业结构理论,是以农业生产部门(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水产业)或单项农业生产(如水稻、小麦、棉花、茶叶、柑桔、养羊等)为对象的农业布局研究,其关注于各个地区所具有的进行农业生产的优势,虽然该理论的研究内容实则是农业区位布局的组成部分。其关注的内容主要在于各种农产品的区域布局,比如伍山林(2000)对中国粮食生产布局变化的研究、胡浩(2005)对中国生猪产地移动的经济分析、花俊国等(2007)对中国乳业空间布局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的研究、钟甫宁和刘顺飞(2007)对中国水稻布局变迁的原因、朱启荣(2009)对中国棉花主产区生产

布局的研究、刘天军(2012)对中国苹果主产区生产布局变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等等。

农业部门的布局理论给我们在对各种农产品的布局工作上提供了许多有意义的研究结论,可以具体指导相应农产品的生产布局与规划。

3 生产布局的研究方法

对于农业经济学的研究来说,方法的选取关乎研究的科学性与结论的可靠性,特别是对于关乎国家食品安全的农业生产布局研究更是如此,研究者为了确保自身研究的科学性,其方法的选取也是精益求精。

3.1 定量方法

很多研究者运用定量分析方法,对农业生产布局的现状、影响因素、发展

建议等给出不同看法。

吴殿廷(1998)利用系统科学方法,给出了资源有限、市场容量一定情况下,不同经济效益含义所对应的农作物优化布局的数学模型体系,并讨论了考虑间(套、复)种和不考虑间(套、复)种2种模型体系的应用和改进方向。

叶春辉(2004) 对生产结构调整进行动态模拟,在全面测定中国主要农产品生产层面上潜在的比较优势、生产资源配置效率及生产受保护程度等状况及各省市间的地区差异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条件(资源约束条件、政治约束条件、宏观经济政策条件),按照比较优势原则给出全国农业生产地区布局调整方案和各地区生产结构调整方案,并通过实证分析寻找有效的经济和政策手段进而制定相应的政策调整方案及配套政策。

胡浩(2005)利用综合优势指数分析了省份之间生猪生产的比较优势,并分析了生猪饲养与农户收入、饲养规模、市场因素及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

翟鸿雁(2006)将线性规划(运输问题)应用于农作物布局中,对农作物的统

筹安排有明显的借鉴意义。

陆文聪(2007、2008)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布局的成因进

行了分析。

李裕瑞(2008) 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江苏省粮食生产空间格局化进行了研究。

陈伟莲等(2009)介绍了基尼系数的计算公式和衡量标准,运用基尼系数测算了广东省主要农产品的空间集聚度,分析了广东省主要农产品集聚的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关建议。

徐萌、展进涛( 2010) 运用局部调整模型对中国水稻区域布局变迁进行了

分析。

郭军乐等(2011)选择影响生产主要因子,用数学聚类模糊分析方法对各

生产单元进行了类型划分,同时结合利用现状采用土地自然适宜性方法做了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