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苏武传》精品教案

《苏武传》精品教案

《苏武传》精品教案【学习目标】1.识记《汉书》及班固的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2.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3.鉴赏苏武人物形象,感悟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弘扬民族文化。

【重点难点】1.体会通过人物的典型语言反映人物性格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2.体会本文精妙选材、合理剪裁、善用对比、“于序事中寓论断”的叙事艺术。

【教学过程】一、学习导入幽深的贝加尔湖铭记着他的正气,高耸的乌拉尔山见证了他的忠贞。

十九年,雨雪风霜,他卧起持节,把那光秃秃的旄节升华为一段千古传奇,用一生的执着铸成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他,就是——苏武!同学们,大家好。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苏武传》。

在本册教材的编排中,《苏武传》是自读课文。

这就意味着同学们要自主预习,利用导学案,在课前识记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本文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并初步梳理概况文章主要情节。

接下来我们以回顾的形式,巩固大家的预习成果。

二、学习任务分析(一)知识要点班固编撰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在叙事写人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它是继《史记》以后出现的又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因此,历史上经常把司马迁和班固并列、《史记》和《汉书》对举。

作为《汉书》中的名篇之一,《苏武传》一文既能体现班固对于史传文学作品“实录精神”的继承,又充分展现出他精于剪裁、叙述简练整饬、详赡严密、叙述中寄寓褒贬的叙事艺术特色。

(二)承担的单元任务通过本文的学习,再次感受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筛选材料、组织文章结构的特点。

同时,体会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大义、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坚韧不拔的强大意志和自强不息的奋发精神,并思考这些道德精神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三、学习活动(一)回顾知识要点1、文学常识班固,()辞赋家、史学家。

字()。

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

他编撰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在叙事写人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它是继《史记》以后出现的又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因此,历史上经常把司马迁和班固并列、《史记》和《汉书》对举。

2024年苏武传(优秀实用教案)(增加多场景)

2024年苏武传(优秀实用教案)(增加多场景)

苏武传(优秀实用教案)(增加多场景)教案苏武传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苏武传》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

2.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3.引导学生分析和评价苏武的形象和品质。

4.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坚强意志。

教学重点:1.《苏武传》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

2.苏武的形象和品质。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

2.苏武的形象和品质的评价。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苏武传》的文本和相关资料。

2.学生预习《苏武传》。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苏武传》的历史背景。

2.学生分享对《苏武传》的预习成果。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苏武传》。

2.学生边读边标注生词和重要句子。

3.教师解答学生的疑问。

三、内容分析(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苏武传》的主要内容。

2.学生分享对《苏武传》的理解和分析。

四、形象评价(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苏武的形象和品质。

2.学生分享对苏武形象和品质的评价。

五、讨论与交流(10分钟)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

七、作业布置(5分钟)1.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苏武传》的读后感。

2.学生记录作业要求。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苏武传》,让学生了解了苏武的形象和品质,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坚强意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苏武的形象和品质一、苏武的形象1.忠诚坚定:苏武在《苏武传》中被描绘为一位忠诚坚定的使臣。

当匈奴发动战争并俘虏了苏武时,他面临着严峻的选择。

然而,苏武坚决拒绝了匈奴的诱惑和威胁,坚守着自己的忠诚和使命。

他宁愿忍受困苦和折磨,也不愿背叛自己的国家和人民。

《苏武传》教案

《苏武传》教案

《苏武传》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苏武传》的作者班固,理解苏武的历史地位和贡献,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苏武的忠贞爱国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忠于职守的品质,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理解《苏武传》原文,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

2. 分析苏武的忠贞爱国精神,体会其人格魅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古代礼仪和文化背景。

2. 深入剖析苏武的人物形象和心理历程。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苏武传》原文及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2. 学生预习《苏武传》,了解文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简要介绍班固和《苏武传》的背景。

1.2 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介绍苏武的历史地位和贡献。

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主阅读《苏武传》原文,理解文意。

2.2 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言文,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3.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苏武的忠贞爱国精神。

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4. 课堂讲解4.1 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4.2 教师深入剖析苏武的人物形象和心理历程。

5. 情感体验5.1 学生朗诵《苏武传》片段,感受文中爱国情怀。

5.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谈谈如何向苏武学习,做忠诚的爱国者。

6. 课堂小结6.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苏武的忠贞爱国精神。

6.2 学生课后作业:熟写《苏武传》原文,深入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

7. 课后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反思教学效果,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教师推荐其他有关苏武的文献或文学作品,如《汉书·苏武传》、《苏武牧羊》等,供学生课后阅读,进一步了解苏武的事迹和形象。

2. 影视欣赏:推荐学生观看以苏武为主角的影视作品,如《苏武牧羊》、《苏武传》等,感受苏武的忠贞爱国精神,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苏武传教案7篇

苏武传教案7篇

苏武传教案7篇文言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囊萤夜读》。

3.理解文章每句话的意思,体会人物美好的学习品质。

培养勤奋学习、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理解文章每句话的意思,培养勤奋学习、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说说你们知道哪些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

(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牛角挂书)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两则古人刻苦学习的动画片。

(视频播放动画片《囊萤夜读》和《铁杵成针》,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两篇文言文。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则——《囊萤夜读》。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词(第一则)1.人物简介:车胤(yìn)(约333年—401年),字武子,湖北公安县人。

东晋大臣。

为人公正,不畏强权,后为会稽王世子司马元显逼令自杀。

2.初读课文,引导学生查工具书正音正字。

3.出示要求学生会认的字,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恭(gōng)勤(qín)焉(yān)4.出示要求学生会写的字,指导学生正确书写。

囊萤恭勤博贫焉点拨:“囊”,上中下结构;“恭”,部首是“”,不要错写成“水”或“氺”。

“勤”左下是两横、一竖一提,不要写作一横、一竖、一提。

5.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课文,看谁读得既正确、流利,又有节奏。

(1)朗读提示: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2)自己读,同桌互读。

三、讨论,理解文言文大意1.先让学生结合注释自学,再小组讨论。

教师明确要求:(1)默读文言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2)圈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难懂的词语或句子。

预设:(1)得:买得起。

盛:装。

以夜继日:与我们今天常用的成语“夜以继日”的意思相同,都是指用夜晚的时间接上白天的时间,日夜不停地学习,该成语出自《庄子·至乐》中的“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

苏武传(实用教案)

苏武传(实用教案)

《苏武传》优秀实用教案第一章:苏武传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苏武传》的作者班固以及其历史背景。

2. 掌握《苏武传》的主要内容和大意。

3. 理解苏武传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重点:1. 作者班固及历史背景。

2. 《苏武传》的主要内容和大意。

3. 苏武传的重要地位。

教学难点:1. 作者班固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2. 苏武传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

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苏武传》概述。

2. 参考书籍:关于班固和《苏武传》的参考书籍。

教学过程:1. 介绍作者班固的历史背景及其在汉代的地位。

2. 简述《苏武传》的主要内容和大意。

3. 分析苏武传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作业:1. 阅读《苏武传》。

2. 写一篇关于苏武传的读后感。

第二章:苏武传的文学特色教学目标:1. 分析《苏武传》的文学特色。

2. 理解并欣赏班固的文学才华。

3. 掌握《苏武传》的写作技巧。

教学重点:1. 《苏武传》的文学特色。

2. 班固的文学才华。

3. 《苏武传》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1. 《苏武传》的文学特色分析。

2. 班固的文学才华的评价。

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苏武传》的文学特色。

2. 参考书籍:关于班固和《苏武传》的参考书籍。

教学过程:1. 分析《苏武传》的文学特色。

2. 评价班固的文学才华。

3. 讲解《苏武传》的写作技巧。

作业:1. 阅读《苏武传》,分析其文学特色。

2. 写一篇关于班固的文学才华的短文。

第三章:苏武传的主题思想教学目标:1. 理解《苏武传》的主题思想。

2. 分析苏武传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

3. 掌握《苏武传》中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 《苏武传》的主题思想。

2. 苏武传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

3. 《苏武传》中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1. 《苏武传》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2. 苏武传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分析。

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苏武传》的主题思想。

2. 参考书籍:关于班固和《苏武传》的参考书籍。

《苏武传》教案

《苏武传》教案

《苏武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包括实词、虚词、句式等。

3、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感受其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4、学习本文通过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2)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体会他的爱国精神。

2、难点理解苏武坚守民族气节的意义,以及这种精神在当代社会的价值。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苏武牧羊”的故事家喻户晓,苏武在匈奴十九年,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武传》,深入了解苏武的事迹和精神。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1、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 岁即能写文章、诵诗赋,16 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班固擅长作赋,著有《两都赋》。

2、《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汉高祖刘邦元年(前 206 年)至王莽地皇四年(23 年)共 230 年的历史。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思考:课文主要记叙了苏武的哪些事迹?(四)文言知识梳理1、实词(1)引①虞常果引张胜(牵引,供出)②引佩刀自刺(拿、举)(2)因①因厚赂单于(趁机)②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趁)(3)当①汉亦留之以相当(抵偿)②副有罪,当相坐(应当)2、虚词(1)以①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因为,凭借)②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以……的身份)(2)为①兄弟并为郎(担任)②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替,给)3、句式(1)判断句①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者,……也”表判断)②非汉所望也(“非……也”表否定判断)(2)被动句①见犯乃死,重负国(“见”表被动)②皆为陛下所成就(“为……所”表被动)(五)文本研读1、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是什么?2、苏武被扣留匈奴后,经历了哪些磨难?他是如何应对的?3、卫律和李陵劝降苏武,苏武的态度有何不同?4、苏武在匈奴十九年,最终得以归汉,支撑他坚守的信念是什么?(六)人物形象分析1、苏武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分析。

语文教案:苏武传(精选11篇)

语文教案:苏武传(精选11篇)

语文教案:苏武传(精选11篇)语文教案:苏武传 1学习目标1、了解班固《汉书》,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文知识。

2、分析文中的对话描写、细节描写、对照映衬的艺术手法;提高翻译能力。

3、认识苏武的忠贞守节精神的意义和价值,学习苏武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高尚品格。

重点:体会对比手法、典型语言对塑造人物的作用。

难点:学习苏武忠贞不屈的气节。

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苏武传》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故事,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二、导学基础知识(一)写作背景:匈奴,是以游牧为主擅长骑射的民族。

秦末汉初以来,匈奴首领以其控弦之士30余万,东败东胡,西逐月氏,北服丁灵,使“诸引问弓之民,并为一家”,不断南下袭扰。

汉高祖刘邦曾亲征匈奴,却被围于白登山,只能屈辱和亲。

后经过六十多年,尤其是“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后,至武帝时,国力空前强盛,汉朝开始了对匈奴的几次大规模用兵,至武帝末年,匈奴力量被明显削弱,汉朝北方的威胁基本解除。

汉武帝后期,战争虽时有发生,但规模已远不如以前。

汉朝的政策也由强硬的武力变为恩威并举,双方遂有互派使者以示亲善的举动。

但双方在表面和好的背后,也在窥探着对方的虚实。

苏武出使匈奴,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二)作者简介: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后任兰台令,经过20多年的努力,写成《汉书》。

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

其作品《汉书》由其妹班昭和同乡马续完成除《汉书》外,班固还是一个出色的赋作家,他的创作活动主要表现在他身体力行地提倡散体大赋上,其代表作《两都赋》是以两都(长安、洛阳)为题材的作品中规模宏大、别具特色、成就突出、影响最大的一篇,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直接影响了后世的创作,被《文选》列为第一篇。

《苏武传》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

《苏武传》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

《苏武传》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苏武传》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1《苏武传》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了解《苏武传》的作者、历史背景、文学特点等,掌握传统文学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传统文学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写出自己的创作作品,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传统文学,培养学生的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加深对传统文学保护的意识,提高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苏武传》的作者、历史背景、文学特点等。

2. 难点:传统文学的阅读理解和创作,如何将传统文学的风格和特点应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查看图片,让学生猜测本节课内容,打造学生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相关知识介绍在介绍《苏武传》的作者和历史背景的同时,引导学生探索传统文学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3. 阅读理解让学生根据《苏武传》的内容进行阅读理解,通过分析文中的描述、人物的性格等来推测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传达的信息。

4. 传统文学创作指导通过讲解传统文学的创作要点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凭借自身的生活经验和阅读体验,开展一定的文学创作试验。

5. 课堂互动针对学生在传统文学阅读和创作过程中的疑点和困惑,进行及时解答和分析,通过课堂互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传统文学知识和将其应用到创作中。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阅读和写作任务,让学生继续深入了解《苏武传》和传统文学,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创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阅读、讲解和分析通过阅读、讲解与分析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苏武传》和传统文学特点。

2. 群体讨论让学生围绕传统文学的创作要点和特点进行集体讨论,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创作能力。

3. 创作实践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传统文学的相关创作,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风格和表现手法。

五、课后反思通过对上课内容的回顾和总结,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传统文学的知识和技巧,促进他们的创作能力和文化品位提高。

《苏武传》教案(通用8篇)

《苏武传》教案(通用8篇)

《苏武传》教案(通用8篇)《苏武传》教案篇1(6712字)【学习目标】1.积累和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培养文言文语感。

2.学习苏武不惧威逼利诱,坚守节操、不辱使命的爱国精神。

学会辩析评价历史人物。

【核心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和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作者尊重史实的态度和对苏武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积累和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

难点:学习传主的坚强意志、爱国精神与不屈信念,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苏武,汉武帝派去出使匈奴的使者。

《苏武传》通过叙写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后,与匈奴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颂扬了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为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而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归纳总结本课的重点文言词汇、语法知识。

二、精讲点拨归纳总结通假字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句意:不顾及恩德义理,背叛皇上、抛弃亲人2.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句意: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句意:掘野鼠、收草实来吃。

4.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句意: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

5.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句意:你对汉廷的信义又怎能有所表现呢?6.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句意:法令随时变更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句意: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几十家。

8.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句意:我苏武父子无功劳和恩德9.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决:通“诀”,诀别。

句意:眼泪直流,浸湿了衣襟,告别苏武而去。

10.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苏武传教案10篇

苏武传教案10篇

苏武传教案10篇苏武传教案1【学习目标】1.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认识到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2.分析悲剧产生的根源,感受《窦娥冤》悲剧的美学价值3.概括该剧的主题【重点难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手法的运用与理解。

【知识积累】1.词类活用A.意动用法单于壮其节 (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屈节辱命(屈、辱,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屈,使……辱)诚甘乐之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B.使动用法(1)欲因此时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3)反欲斗两主 (斗:使动用法,使……争斗)C、名词活用等(1)天雨雪 (雨:名词做动词,下)(2)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做动词,生子)(3)杖汉节牧羊 (杖:名词做动词,拄着)(4)武能纺缴,檠弓弩 (、檠:名词做动词,结、用檠矫正弓弩)(5)惠等哭,舆归营 (舆:名词做动词,抬)(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名词做状语,向上)2.特殊句式:A.倒置句(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汉者匈奴使”)(2)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3)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装句,正常语序“以何见汝为”)(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5)何以复加(介宾倒装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6)信义安所见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信义见安所乎”)(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亡罪夷灭者大臣数十家”)B.判断句(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C、被动句(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课堂探究】学生活动一:理清情节脉络,给各部分添加小标题学生活动二:__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__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学生活动三:李陵劝降对苏武形象的刻画有什么作用?__里个性鲜明的其他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把握《苏武传》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和语言特色。

(3)能够运用文本内容进行思考,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2)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探讨文本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苏武传》,感受苏武的忠诚、坚定和勇敢品质,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2)学会尊重和理解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增强自己的文化素养。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真理、美好和卓越。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苏武传》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人物描写手法和语言特色。

(3)运用文本内容进行思考,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苏武的忠诚和坚定品质,以及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2)探讨文本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文学创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古代传记文学作品,分享学习心得。

(2)简介《苏武传》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苏武传》,理解文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总结文本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3. 合作探讨:(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观点。

(2)引导学生探讨文本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培养批判性思维。

4. 课堂讲解:(1)讲解《苏武传》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人物描写手法和语言特色。

(3)探讨文本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课堂练习:(1)布置练习题目,要求学生运用文本内容进行思考,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苏武传公开课优秀教案

苏武传公开课优秀教案

苏武传公开课优秀教案
一、教案背景
《苏武传》是中国古代史上一部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它讲述了苏武在匈奴生活的艰辛、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以及最终顽强的回归故土的故事。

通过学习《苏武传》这一古代历史故事,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代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坚持不懈精神,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教案目标
1. 能够简单了解《苏武传》的故事情节和主要角色
2. 能够分析《苏武传》所传达的主题和价值观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教案内容
1. 教学活动一:导入学习
导入学习《苏武传》前,可以通过展示与《苏武传》相关的图片或简单介绍古代匈奴的历史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教学活动二:阅读理解
引导学生阅读《苏武传》,并组织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的讨论,
包括以下问题:
- 苏武为什么要被俘虏?
- 苏武在匈奴的生活是怎样的?
- 苏武是如何坚持回归故土的?
通过上述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情节和主要角色。

3. 教学活动三:主题和价值观分析
分组讨论,让学生讨论《苏武传》所传达的主题和价值观,例
如坚持不懈、爱国主义精神等。

每个小组讨论完毕后,让小组代表
分享自己的观点。

4. 教学活动四:写作训练
组织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苏武传》的理解,写一篇有关苏武的心得体会或传人故事。

五、教学评估。

《苏武传》教案省级优秀3篇

《苏武传》教案省级优秀3篇

《苏武传》教案8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等文言的基础知识。

二、能力训练目标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

2.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

三、德育渗透目标突出弘扬爱国主题,引导学生探讨新时代中如何继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学生活动的设计1.课前预习(1)熟读课文。

(2)借助字典,正确译文。

(3)归纳文意,记下学习的难点。

2.课内采用专题讨论的方法。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等文言的基础知识。

二、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

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

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人狱。

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

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写作。

2.关于《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两篇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两篇

《苏武传》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文言常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文言句式的特点;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了解作者尊重史实的态度和对苏武的赞美之情;把握本文的写作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掌握文中刻划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重难点】重点:理解文本中重要文言实词的意义,能够结合注释疏通文句,运用多种方式恰当地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难点:领会文章蕴涵的精神,概括苏武这一人物形象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班固与《汉书》简介(略)二、苏武出使的背景简介民族,兴起于战国时期,强盛于秦末汉初.秦汉之际,匈奴贵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三、基本知识(一)句式1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判断)2 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被动)3 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4 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判断)5 见犯乃死,重负国. (被动)6 何以女为见? (宾语前置)7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判断)8 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宾语前置)9 为降虏于蛮夷. (介宾后置)10 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宾语前置)11 引佩刀自刺. (宾语前置)(二)词类活用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使动)其一人夜亡 (名作状)宜皆降之 (使动)惠等哭,舆归营 (名作状)单于壮其节 (意动)欲因此时降武 (使动)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使动)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 (被动)空以身膏草野 (名作动)(三)文言实词积累数:1、名词。

(1)数目,数量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

(2)六艺之一。

教学设计苏武传五篇

教学设计苏武传五篇

教学设计苏武传五篇第一篇:教学设计苏武传苏武传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和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了解作者尊重史实的态度和对苏武的赞美之情,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传主的坚强意志、爱国精神与不屈信念,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知识。

2、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精神。

教学难点:评价传主价值意义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了解班固及《汉书》的有关知识,整理文言知识,疏通文意。

第二课时:进行文言知识检测;用加小标题的形式疏通情节,把握历史事实,理清文章脉络。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1、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现实的角度来审视作品人物形象,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

评价其积极意义。

3、在学习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于国家、个人于社会的思考认识。

一、导入由“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导入,心灵的抉择决定了生命的坚强与脆弱,高贵与卑贱。

二,品味、鉴赏1、研习三、四自然段问题一:你如何评价苏武的自杀行为?(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首先想到的不是个人安危,而是国家的荣誉,“见犯乃死,重负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充分体现了苏武以民族尊严为重的气节,表现出他以死殉国的决心。

问题二:面对苏武的自杀行为,周围人各做出了什么样的反应?你如何理解这些反应?“卫律惊”“惠等哭”“单于壮其节”苏武坚贞的民族气节、高尚的爱国情操惊天动地,真正的英雄能赢得所有人的尊重。

2、研习第五自然段找两位同学分角色进行朗读问题一:卫律是如何劝降的?你对卫律有什么样的评价?卫律劝降,语言直露,惊心动魄。

首先以剑斩虞常和“相坐”的罪名胁迫苏武,又“举剑拟之”,威胁无效,转以荣华富贵利诱苏武,活脱脱一副卖国求荣叛徒嘴脸。

《苏武传》优秀教案

《苏武传》优秀教案

《苏武传》优秀教案在教学工开展教学活动前,经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通过教案预备可以更好地按照详细状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节。

教案应当怎么写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拾的《苏武传》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苏武传》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学问与能力:控制和堆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精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2、过程和办法:了解敬重史实的看法和对苏武的赞叹之情,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详情和对照手法的作用。

3、情感看法和价值观:学习传主的顽强意志、爱国精神与不屈信心,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在教学办法上,以学生为主体,力图体现新课标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

支配三课时,借助多媒体。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确实,艰巨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出一个好汉的本色。

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腰,这是一个波及心灵的挑选。

在这样的挑选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芒的典范。

今日,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大汉苏武。

(多媒体显示课题《苏武传》,老师讲解《苏武传》与《左传》中“传〞)二、整体感知1、学生串读课文,串读过程中正音、把握节奏。

(10段由10个学生来读,其余学生听读,留意是否正确,假如有误在读完一段后准时纠正)2、学生参考课下解释(解释很具体)自读并翻译,确认重点词义、句式,老师明确(多媒体显示)(一)句式堆积汉天子,我丈人行也(推断)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推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推断)见犯乃死,重负国(被动)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被动)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宾语前置)何以女为见?(宾语前置)为降虏于蛮夷(介宾后置)单于子弟发兵与(之)战(省略句式)“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

〞老师引导学生沉下心阅读文字,亲近文字,为后面的解读铺垫。

《苏武传》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共3篇

《苏武传》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共3篇

《苏武传》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共3篇《苏武传》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1《苏武传》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传奇故事之一,不仅情节引人入胜,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意义。

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选取和运用合适的教学设计,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探究这一文学之美,是每个语文教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种优秀的教学设计,适用于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的《苏武传》教学。

该教学设计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导入、阅读和思考、总结和拓展。

具体内容如下:一、导入在课堂上,首先需要将学生引入《苏武传》这一故事的背景及主要人物的介绍,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进一步了解该故事的历史背景、作者、创作时代等相关信息。

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导入:1. 标题破解。

将《苏武传》的标题“苏武牧羊”展示在黑板或幻灯片上,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猜测和解释标题的意义。

2. 影片观看。

播放相关历史纪录片或讲解视频,介绍《苏武传》的背景和作者,引发学生对该故事的好奇心和兴趣。

3. 问题启发。

教师出示一系列与《苏武传》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研究和回答,并引导他们进一步认识整个故事的脉络和关键点。

以上三种导入方式根据课堂情况进行灵活选择,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使用,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阅读和思考阅读和思考环节是教学设计的核心,也是学生掌握和理解《苏武传》知识的过程,因此需要设计合适的教学策略和细节。

1. 分组阅读。

将故事分为若干个部分,分配给小组阅读,由组员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共同理解和探究故事的内涵和价值。

2. 品读句子。

选取几个关键或有代表性的句子,让学生进行品读和解释,并对比与故事情节的关联。

3. 角色演绎。

要求学生扮演故事中的人物角色,表演相关场景,并通过表演的创作形式,深入地理解人物性格、行为、动机等方面的内容。

4. 探究主题。

通过讨论、写作、演讲等方式,引导学生探究该故事所传递的主题和思想意义,例如“不屈不挠”“民族团结”等。

《苏武传》教案设计

《苏武传》教案设计

《苏武传》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

1.2掌握课文中重点字词和句式。

1.3学习文言文的阅读方法。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2学会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来分析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苏武的忠诚、坚韧和崇高品质。

3.2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

1.2掌握课文中重点字词和句式。

2.教学难点:1.1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1.2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

1.2介绍《苏武传》的背景和作者。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2学生勾画出生字词,查找字典或向同学请教。

3.合作探究3.1分组讨论,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

3.1.1语言:找出文中描述苏武语言的句子,分析其表现出的品质。

3.1.2行为:找出文中描述苏武行为的句子,分析其表现出的品质。

3.1.3心理:找出文中描述苏武心理的句子,分析其表现出的品质。

3.2小组代表发言,分享探究成果。

4.教师讲解4.1针对学生的疑惑和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4.2分析课文中重点字词和句式。

5.课堂小结5.2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悟。

6.课后作业6.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苏武的短文。

6.2背诵课文,巩固文言文知识。

四、教学反思2.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他们在文言文阅读方面的困难,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3.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辅导计划,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素养。

五、教学资源1.课文《苏武传》2.字典、词典3.互联网资源六、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3.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语文课文苏武传教案示例

语文课文苏武传教案示例

语文课文《苏武传》教案示例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苏武传》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通过学习,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叙事手法和人物形象。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民族自豪感。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韵律美。

1.2.2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结构,讲解重点字词和句式。

1.2.3 人物分析:探讨苏武的形象特征,了解其忠诚、坚定的品质。

第二章:教学过程2.1 课堂导入2.1.1 图片展示:展示苏武的画像,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主题。

2.1.2 问题引导:提问学生对苏武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自主学习2.2.1 任务分配: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完成相关练习。

2.2.2 问题解答:学生互相讨论,解答课文中的疑问。

2.3 课堂讲解2.3.1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结构,讲解重点字词和句式。

2.3.2 人物分析:探讨苏武的形象特征,了解其忠诚、坚定的品质。

2.4 实践拓展2.4.1 情景模拟: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情景模拟。

2.4.2 小组讨论:讨论苏武的精神品质对当代学生的启示。

2.5 课堂小结2.5.1 知识梳理: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重点。

2.5.2 情感升华:强调苏武精神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第三章:教学评价3.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3.2 练习反馈:查看学生课后练习的完成情况,了解学习效果。

3.3 情感态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评价其对苏武精神的认同。

第四章:教学资源4.1 课文文本:《苏武传》原文及相关注释。

4.2 图片资料:苏武的画像及相关历史背景图片。

4.3 视频资料:关于苏武的纪录片或电影片段。

第五章:教学建议5.1 课堂氛围: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二语文下册《苏武传》教学设计三篇

高二语文下册《苏武传》教学设计三篇

【导语】《苏武传》是《汉书》中*出⾊的名篇之⼀,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不辱使命的事迹。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学⽬标: 1、了解班固和《汉书》的相关知识。

2、朗读断句,讲述课⽂故事梗概。

3、积累⽂⾔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翻译⽂句。

4、学习苏武的英雄⽓概,增强民族⾃豪感。

学法指导: 1、朗读课⽂,培养⽂⾔⽂阅读的语感。

2、概括整理:作者作品,内容要点,知识归类。

3、合作学习,借助注释和⼯具书,准确翻译⽂句。

4、思考探讨塑造⼈物的⽅法。

教学重点:积累和归纳整理⽂⾔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教学难点:引导学⽣学习本⽂塑造⼈物形象的技巧和⽅法。

课时安排3课时 *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课堂: 汉代的“苏武牧⽺”故事⼴为传颂,千百年来,苏武已成为⼀名伟⼤的爱国英雄定格在⼈们⼼中,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九年,历尽艰⾟,“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表现出崇⾼⽽⼜令⼈震撼的民族⽓节,有民歌《苏武牧⽺》唱道: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冰天,苦忍⼗九年。

渴饮雪,饥吞毡,牧⽺北海边。

⼼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如铁⽯坚。

夜在塞上时闻笳声⼊⽿痛⼼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

⽩发娘,盼⼉归,红妆守空帷。

三更同⼊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烂,⼤节定不亏。

终教匈奴惊⼼碎胆共服汉德威。

下⾯,我们⾛进苏武,认识苏武,敬仰苏武。

板书《苏武传》。

⼆、快速阅读⼈教版配发资料《第⼆课堂》(第99页)和课⽂注释①,介绍作者、作品和背景。

学⽣介绍,然后明确。

1.作者简介:班固(32-92),我国东汉史学家、⽂学家。

幼年即聪慧好学,16岁⼊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

后来继承⽗志,在⽗未完成的《史记后传》基础上撰写《汉书》。

因被⼈诬告私改国史⽽被捕⼈狱。

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

班固“潜精积思⼆⼗余年”,终完成《汉书》写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武传》教案设计【教材分析】《苏武传》是新课标人教版语文必修4中的经典文章,是历史散文中的典范之作,选自中国汉代著名史学家班固的《汉书》。

学习这篇课文要重点了解《汉书》传记体作品的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培养翻译能力。

文章篇幅较长,故事主要叙写了苏武被匈奴囚禁,与其贵族官宦的尖锐斗争,体现了苏武坚强不屈,重义守节,誓死捍卫国家尊严的情操。

教学时,要把握住故事的情节,双方斗争的手段与流程,以展现人物的高大形象,从而落实情感教育。

【学情分析】1.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分析:学生对《汉书》和班固不是很了解,从文学常识角度要做强调。

针对课文而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语感,对文言实、虚词有一定的积累,这些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走入文本语境。

但是,由于受到心智水平和认知经验的限制,在理解文意、深透解读文本方面还存在问题。

2.学习本课,学生可能存在的困难:文章涉及一些相关的历史事件,学生不甚了解,教师要简要介绍。

有部分晦涩专有名词,学生识读起来有困难。

双方的斗争策略和人物复杂的内心,需要教师引领分析。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

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相关文言文知识。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学习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

3.德育目标:突出弘扬爱国主题,引导学生探讨新时代中如何继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

【教学方法】1.多媒体ppt课件展示,提高课堂效率。

2.课文较长,要充分布置课前预习作业,引导学生结合书下注释了解文章大意。

3.引导自学,强调语言知识点,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疏通文意。

4.课堂上大声朗读课文,培养文言文语感,激发阅读兴趣。

校对字音,落实语言知识点。

5.合作探讨,回答问题,把时间教给学生,注重互动;教师引领点拨,或强调补充。

6.重视课堂与课后双落实,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练习与作业要少而精。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落实文学常识、文言知识点,校准字音,疏通文意。

【教学步骤】一、导入同学们都是十七八岁的姑娘小伙了,自己体会一下十七八年的光景,这是七八年我们有多少的幸福时光,有多少成长与收获。

这十七八年太珍贵了。

而有一个人居然用十九年的时间,甘心忍受匈奴的囚禁与压迫,也不愿意投降,于是书写了一曲高亢的民族气节之歌,这一壮举也被载入史册,被后人广为流传,这个人就是汉代的苏武,今天我们就一起翻开历史的卷轴,来品阅一下苏武的传奇故事。

二、文学常识(ppt展示,学生齐读,教师重点解释、强调划线的语句。

)1.作者简介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

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

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人狱。

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

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写作。

2.关于《汉书》(ppt展示,学生齐读之后,回忆《史记》的相关信息,引导学生对比记忆。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

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理。

3.故事背景(ppt展示,学生朗读)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

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

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三、初读课文,疏通字音,把握文言知识点,理解文章内容梗概1.疏通字音(ppt展示疑难字音如下,文章涉及了大量的关于少数民族的专有名词,注意结合书下注释校准字音。

)①稍迁至栘中厩(jiù)监;②数(shuò)通使相窥(kuī)观;③以状语(yù)武;④既至匈奴,置币遗(wèi)单于;⑤后随浞野侯没(mò)胡中;⑥拥众数万,马畜(chù)弥山;⑦故使陵来说(shuì)足下;⑧武复穷厄(è)⑨何以汝为(wéi)见;⑩子卿尚复谁为(wèi)乎。

2.学生们出声分段朗读课文,校对字音,同时结合书下注释找出文章的通假字:畔、旃、去、无、见、驩、霑、衿、决。

以及古今异义词。

3.点拨、强调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

(1)通假字:(见书下注释,做上标记)(2)古今异义词:(ppt展示,请同学说出今义,在思考文中的古义。

)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相抵偿。

今义:副词,表程度。

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提拔。

今义:业绩。

兄弟亲近..古义:亲近的侍臣。

今义:动词,靠近。

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

今义:岳父。

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

今义:相当于所以。

且陛下春秋..高古义:年纪。

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武等实在..古义:确实存在。

今义:诚实、老实。

4.找出下列句子所在位置,讨论后请同学翻译。

(ppt展示如下)①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②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被动)③见犯乃死,重负国。

(被动)④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

(意动,名词作状语)⑤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状语后置,宾语前置)⑥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使动)⑦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

(省略句,状语后置)⑧空以身膏草野。

(使动)⑨切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定语后置)⑩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使动,状语后置)4.点拨重点实词。

(ppt展示,请同学们回答加点词的意义)发:方欲发.使送武等(动词,打发)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动词,起事,动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动词,出动)张胜闻之,恐前语发.(动词,揭露,暴露)及还,须发.尽白(名词,头发)会:会.武等至匈奴(副词,适逢,恰巧)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动词,会同)单于召会.武官属(动词,聚集)及:及.卫律所将降者(连词,以及)事如此,此必及.我(动词,牵连)及.还,须发尽白(动词,等到)当:汉亦留之以相当.(动词,抵押)副有罪,当.相坐(动词,应当)始:匈奴之祸从我始.矣(动词,开始)陵始.降时,忽忽如狂(副词,刚刚)始.以强壮出(副词,当初)5.请同学们找出自己还理解不了的词句,教师点拨。

四、作业1.熟读课文,思考“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2.翻译3、4自然段。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分析文章层次,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

分析人物之间的斗争语言及策略,以此来品析人物形象。

【教学步骤】一、导入上节课我们重点了解了《汉书》和班固,了解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还积累了一些重点文言知识。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

(教师提问相关知识,考察学生掌握情况,及时订正错误。

)二、划分课文层次1.请同学复述文章内容,每个自然段都叙述了些什么内容。

(学生小组讨论,由一组回答,ppt逐个展示情节过程的小标题)初使匈奴,单于受礼——缑王谋反,祸及汉使——舍生取义,以死明志——卫律劝降,威武不屈——饮雪吞毡,此志不渝——李陵劝降,忠贞不二——汉匈和亲,请还苏武——历尽艰难,发白归汉。

2.请学生快速划分层次(ppt展示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文章层次:第一部分( 1 )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

第二部分(2~8 )段:记述了苏武在匈奴十九年倍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

第三部分(9、10)段: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

三、分析课文,合作与探究(学习小组合作讨论。

教师ppt展示每部分的问题,留一些时间交给学生,每组代表举手回答,教师做必要的补充)1.苏武一共自杀了几次?为什么自杀?是否成功?从中可以看出苏武怎样的品质?讨论明确:两次。

第一次是张胜告诉苏武自己参与谋反的事实,苏武敏感地认识到自己定会受到牵连,因为不想国家尊严受辱,所以自杀。

第二次是面对卫律的讯问,为了维护国家尊严,引刀自刺。

不想自己受到屈辱,更不想因为自己而侮辱国家。

第一次是被张胜和常惠阻拦下来,第二次是被卫律请医生救活。

从救治的繁琐的程序可以看出苏武是真想自杀,但都没成功。

苏武的举动使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他忠于国家,视死如归的精神品质。

2.难道只有咱们关注到苏武的精神品质了吗?明确:不是,还有匈奴的单于。

“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单于对待苏武和对待张胜是截然不同的。

朝夕候问,一来是怕苏武再出事,而来体现自己对苏武的关怀,试图收降苏武。

这是对苏武人格的肯定。

3.说服苏武是事情首先落在了卫律身上,因为他就是降将。

卫律是怎样来说服苏武的?苏武有何表现?讨论明确:①剑斩虞常:震慑苏武威逼:②吓降张胜:有人带头不动③强加死罪:寻找理由大骂卫律以自己的地位与财富做例子利诱:封官加爵:拥众数万不应荣华富贵:马畜弥山总结卫律的劝降策略——威逼利诱。

威逼不动摇,利诱不应许。

于是卫律按捺不住自己的情绪,发出最后通牒“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这番话也激怒了苏武,苏武大骂卫律。

于是有了第6段的“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苏武越是坚决,单于越是喜欢。

于是用尽办法来折磨、摧残苏武,企图动摇他的意志。

幽禁地窖,断绝饮食;放逐北海,不至廪食。

幽禁地窖,断绝饮食——啮雪吞毡,数日不死放逐北海,不至廪食——掘鼠食草,杖节牧羊苏武这一去已然近十年了。

短暂的抗拒固然可贵,但时间是检验一切意志的试金石。

十年的艰辛与苦涩,是否会动摇苏武的信念呢?我们再往下分析。

4.李陵,匈奴的又一位降将,他来到北海,试图以自己曾与苏武同僚的身份来说服苏武。

他有事怎样劝降的呢?卫律的“威逼利诱”策略已然失效,李陵又是什么样策略呢?(请同学们细读一下李陵对苏武说的话,其中表达了几层意思?)讨论明确:是什么支撑着苏武艰苦地走了十年?(换位思考,人共同的生命体验)苏武认为自己可以回到大汉朝,回到自己亲人身边。

他心中还有对“国”对“家”的念想,还有对团聚的期待。

这就是李陵的突破口。

从李陵的言辞中体察李陵的策略家——母丧兄亡,妻离子散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前长君伏剑自刎;弟孺卿饮药而死;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