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与评价》论述
幼儿课程设计与评价标准
幼儿课程设计与评价标准在幼儿教育中,课程设计和评价标准被认为是关键的因素。
幼儿课程设计要考虑到孩子的身心特性、兴趣和需求,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满足幼儿的全面发展。
评价标准则用于评估幼儿在课程中的学习成果和进步。
本文将分别探讨幼儿课程设计和评价标准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幼儿课程设计的重要性幼儿课程设计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提供一个有意义和专业的教学计划,为孩子们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指导。
一个优秀的课程设计应该充满启发性和趣味性,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同时,课程设计应该考虑到幼儿的发展阶段和兴趣,以保证他们能够在适当的时间和方式下接受新的知识和技能。
二、幼儿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在进行幼儿课程设计时,有几个基本原则需要遵循。
首先,需要关注幼儿的学习需要和发展需求。
幼儿的学习是通过游戏和身体活动来实现的,因此课程设计应该关注到孩子们的兴趣和能力。
其次,课程设计应该与幼儿实际生活和经验相结合。
通过与幼儿直接经验和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课程设计,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最后,课程设计应该具有发展性和连贯性。
幼儿的学习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课程设计应该符合孩子们的认知和发展水平。
三、幼儿课程设计的内容和方法幼儿课程设计的内容和方法应该多样化,以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
在语言和认知方面,可以包括故事讲述、歌曲和手指游戏等,以促进孩子的语言和思维能力。
在社交和情感方面,可以进行小组活动和角色扮演,以培养孩子们的合作精神和情感表达能力。
在审美和创造方面,可以提供绘画、手工制作和舞蹈等,以促进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四、幼儿课程评价的重要性幼儿课程评价是对孩子们在课程中学习成果和进步的评估。
通过评价,可以帮助幼儿教师了解孩子们的学习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从而调整和改进课程设计。
同时,评价也可以帮助幼儿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信心。
五、幼儿课程评价的标准和方法幼儿课程评价的标准和方法应该根据幼儿的发展阶段和学习目标来确定。
《课程设计与评价》课后练习题答案
课后题1.简述现代学校课程形态的基本特点。
现代学校课程形态具有以下特点:课程计划中出现了多种课程类型,呈现出课程综合化的态势;课程内容不断更新,教材编制采取多样化的形式。
2.简述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别。
在具体的目的、编排方式和评价上,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有着明显的区别。
第一,从目的上讲,学科课程主要向学生传递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种族经验的精华;活动课程则主要让学生获得包括直接经验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内的个体教育经验。
第二,从编排方式上讲,学科课程重视学科知识逻辑的系统性,活动课程则强调各种有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
第三,从教学方式上讲,学科课程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去认识人类种族经验;而活动课课程主要以学生自主的交往为主获取直接经验。
第四,在评价方面,学科课程强调终结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活动课程则重视过程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
3.简述核心课程的优缺点。
优点:第一,强调内容的统一性和实用性,以及对学生和社会的适用性。
因为它把各门学科的内容结合起来从属于要学习的题目,学习中强调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所学的内容是实用的。
第二,课程内容主要来自周围的社会生活和人类不断出现的问题,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具有相当强烈的内在动机。
第三,通过积极的方式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
缺点:第一,课程的范围和顺序没有明确地规定,学习的内容可能是零乱的、琐碎的和肤浅的。
第二,学习单元可能被搞得支离破碎,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统一性受到影响。
第三,由于缺乏有组织的内容,文化遗产不可能得到充分体现,而且还可能背离家长对课程的期望和高等院校对课程的要求。
4.简述微观层次的课程设计。
微观层面的课程设计主要是指教师在实施已有的课程(课程标准、教科书)时,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现有的水平和特征,以及课程资源等实际情况对已确定的课程材料进行重新组织设计,以服务于现实的教学。
它类似于在理论和实践中日益受到重视的教学设计。
《课程设计与评价》总结
《课程设计与评价》总结一、教学目标本章节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具体来说: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课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相关领域的知识体系。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培养对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确保目标的具体性和可衡量性。
同时,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选择和教学内容,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教材的章节和内容安排:根据课程大纲,合理安排教材的章节和内容,确保知识的连贯性。
2.重点和难点内容: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加强对学生的辅导。
3.实际案例和实例:结合教材内容,选择适当的实际案例和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在制定教学内容时,要注重与课本的关联性,符合教学实际,不涉及无关内容。
三、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系统地传授知识,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
2.讨论法: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实验法:学生进行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教学方法应多样化,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
四、教学资源选择和准备适当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实验设备等。
教学资源应具备以下特点:1.支持教学内容:教学资源要与教材内容紧密相关,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
2.丰富学习体验:教学资源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3.易于获取和分享:教学资源要便于学生获取和分享,便于教师监督和指导。
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求,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课程设计与评价论述题
课程设计与评价论述题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第二章“生物的细胞结构”的核心概念和原理,理解细胞的基本组成、结构和功能,以及细胞分裂和遗传的基本过程。
知识目标包括:1.能够描述细胞的基本组成,如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
2.能够解释细胞膜的作用,如维持细胞形态、控制物质进出等。
3.能够描述细胞分裂的过程,包括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
4.能够解释遗传的基本原理,如DNA复制、基因突变等。
技能目标包括:1.能够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
2.能够进行细胞分裂的实验操作。
3.能够分析细胞实验结果,如观察染色体数量和形态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1.培养对生物学实验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对生命的尊重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3.培养团队合作和交流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第二章“生物的细胞结构”的五个小节,分别是:细胞的基本组成、细胞膜的作用、细胞分裂、遗传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
教学大纲如下:1.细胞的基本组成:介绍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基本组成。
2.细胞膜的作用:解释细胞膜的功能,如维持细胞形态、控制物质进出等。
3.细胞分裂:讲解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的过程。
4.遗传的基本原理:解释DNA复制、基因突变等遗传原理。
5.实验操作:安排细胞分裂实验,让学生观察染色体数量和形态的变化。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讲授法用于讲解细胞的基本组成和遗传原理;讨论法用于引导学生探讨细胞膜的作用和细胞分裂的意义;案例分析法用于分析具体的遗传案例;实验法用于让学生亲身体验细胞分裂的过程。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
教材为《生物学》第二章相关内容;参考书包括《细胞生物学》等;多媒体资料包括细胞结构动画、细胞分裂视频等;实验设备包括显微镜、细胞培养器材等。
教学资源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课程设计与评价》学习心得范本
《课程设计与评价》学习心得范本在学习《课程设计与评价》这门课程期间,我深深感受到了课程设计和评价对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本课程,我对课程设计的原理、方法和步骤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对课程评价的目的、内容和方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总结我在学习本课程过程中的体会和收获。
首先,我对课程设计的理论知识有了更系统和全面的了解。
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我学习了课程设计的基本原理、教学理念、课程开发的步骤和常用的设计模式。
我了解到课程设计不仅仅是简单的制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更要注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关注学生的发展和能力培养。
我学会了运用反向设计模式,从学生的学习目标、评价标准和教学策略出发,设计出具有意义和价值的课程。
其次,我对课程评价的方法和工具有了更多的了解。
在课程评价的学习过程中,我学习了课程评价的目的、内容和方法。
我了解到课程评价不仅仅是对教学效果的检验,更是对课程设计的修正和改进。
我学会了运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和工具,如问卷调查、观察记录、学生作品评价等,来获取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
我还学会了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和解读,以及对评价结果进行反馈和改进。
最后,我在实际操作中对课程设计和评价进行了实践。
通过课堂上的课程设计和评价案例分析,我学会了运用课程设计和评价的方法和工具来解决实际教学中的问题。
例如,在一次小组讨论活动中,我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来评价学生的表现和教学效果,通过分析问卷调查结果,我发现学生对活动的评价普遍比较高,但也有少数学生反映活动时间安排太紧,导致他们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在评价结果的基础上,我调整了活动的时间安排,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准备和展示自己的观点。
总之,学习《课程设计与评价》这门课程,让我对课程设计和评价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不仅仅掌握了课程设计和评价的理论知识,还学会了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教学中的问题。
我相信,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会更好地设计和评价课程,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培养他们的能力。
思政课程设计评价
思政课程设计评价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理解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并能够运用这些价值准则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
在知识目标方面,学生应了解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在技能目标方面,学生应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道德现象,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自己的行为。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方面,学生应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首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包括国家层面的富强、、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其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包括弘扬民族精神、树立正确道德观念、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等。
最后是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现象,树立正确的道德评判标准。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首先是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
其次是讨论法,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让学生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再次是案例分析法,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分析和评价,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最后是实验法,教师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和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量。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首先是教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程》,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
其次是参考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释义》,为学生提供深入的解释和解读。
再次是多媒体资料,包括图片、视频、音频等,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材料。
课程设计与评价第三章课程标准
.
19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比较
(四)在实施建议上的比较
教学建议、评价建议、 教材编写建议、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课程标准
教学大纲
教学建议、课时安排、 教学中注意问题、考核与评价
.
20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比较
(五)在教学评价观上的比较
课程标准: 在评价上更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成多元
化启示,它将学生、教师和课程发展融为一体,
第三章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的内涵和历史沿革 课程标准的编制和结构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意义
.
1
课程标准
是国家管理教育和评价教育质量的基础性 文件,规定了不同教育阶段学生的基本要 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 架,对课程实施提出建议,是教材编写、 教学评估、考试、命题的基本依据
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包括:对学科性质与地位的界 定,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各学段的安排的说明, 以及对教材编写、教学要求、教学建议、教学评价 等的规定与要求。
.
7
课程标准是要求
是对绝大多数人的基本要求。
.
8
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门类
.
9
普通高中阶段新课程的门类
.
10
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
.
11
课程标准的基本结构
识 程观 感 态
与与度
技
方
和 价
.
着眼于教师的教,关 注学生的学习结果
教学大纲
识 知力 能识 思 想 认
18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比较
(三)在教学内容上的比较
准课 程 标
学习领域 学习目标 行为目标
纲教 学 大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2024年《课程与教学论》学习心得范文(二篇)
2024年《课程与教学论》学习心得范文2024年,《课程与教学论》这门课程对于我的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这门课程,我对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谈一下我的学习心得。
首先,在课程设计方面,我学到了如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在以往的学习中,我对于课程设计往往只停留在表面,只注重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整合,并没有深入思考学生的需求和学习目标。
而通过《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我了解到课程应该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目标来进行设计。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习惯和特点,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其次,在教学方法方面,我学到了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思维方式。
因此,教师应该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讨论、案例分析、小组合作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教师还需要灵活运用教学资源,如多媒体设备、网络资源等,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学习《课程与教学论》,我对于教学方法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也培养了一定的教学技巧。
最后,在教育意识方面,我深刻地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实现个人发展的重要途径。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要使命。
通过学习《课程与教学论》,我深入了解到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成为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持续发展的人。
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我发展,而不仅仅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总之,《课程与教学论》这门课程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对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更加注重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并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
课程设计与评估研究方法与案例教学计划
课程设计与评估研究方法与案例教学计划概述:课程设计与评估研究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独立进行教育研究的能力,通过对案例教学计划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与实际应用相关的课程设计与评估方法。
本文将从教学主题、活动安排、教材使用等方面进行详细论述。
一、教学主题1.1 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课程设计与评估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课程设计理论、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活动设计、课程评估方法等方面。
1.3 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本课程将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二、活动安排2.1 前期准备在开设本课程之前,教师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教材选择、案例准备、活动设计等。
2.2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中,将按照以下流程进行:第一阶段:课程设计理论讲授教师将通过讲授课程设计理论,引导学生理解课程设计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课程设计思维。
第二阶段: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将能够熟悉实际课程设计与评估的过程,了解课程设计与评估的关键问题与挑战。
第三阶段:小组讨论学生将分为小组进行讨论,对给定的案例进行课程设计与评估,通过合作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第四阶段:实地考察通过实地考察,学生将亲自体验课程设计与评估的实践过程,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三、教材使用3.1 主教材主教材为《课程设计与评估研究方法与案例教学》(第四版),该教材系统介绍了课程设计与评估的理论与方法,并提供了大量的案例供学生分析与学习。
3.2 辅助教材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教师将选择一些教育研究领域的经典著作作为辅助教材,如《教育研究方法论》、《教育评价与改革》等。
3.3 上机教学为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本课程将设置上机教学环节,学生将运用计算机软件进行课程设计与评估模拟实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课程设计与评价》教学大纲
《课程设计与评价》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课程设计与评价》是教师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目的是促进学生强化课程设计意识,掌握课程设计与评价的基础知识,领会课程设计与评价的正确思维,形成开展课程设计与评价活动的基本能力,养成课程教学及其评价的基本素养。
要求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并学会应用系统方法,从整体上设计、试行和评价课程及其实施过程,提高学生课程教学设计与开发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第一章引论2课时从“人”的高明与教学现实中的几个问题说起1. 为什么要学习《课程设计与评价》2. 课程设计的出现和发展3. 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和方法4. 主要参考资料第二章课程设计的一般原理 4课时案例第一节什么叫课程设计(1)课时第二节课程设计的逻辑(1)课时1. 课程设计的逻辑起点2. 课程设计的逻辑顺序3. 课程设计的逻辑内容第三节课程设计的层次1. (学科)课程教学设计2. 单元教学设计3. 课堂教学设计第四节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1)课时1. 传播理论及其建议2、学习理论及其建议3、教学理论及其建议4、系统论及其建议第五节课程设计的主要模式(1)课时第三章学习者分析 4课时案例第一节学习者的认知发展特点(1)课时1. 中学生的认知特征2. 当前中学生认知发展状况第二节学习需要分析(2)课时1. 学习需要与学习需要分析2. 如何分析学习需要第三节学习风格与学习方式(1)课时1. 什么是学习风格2. 学习风格对课程设计的要求3. 研究性学习与学习方式设计第四章课程目标设计 4课时一组案例对比第一节如何理解课程目标及其意义(1)课时第二节基础教育新课程目标的内容及其关系把握(1)课时第三节如何设计课程目标(2)课时设计与讨论第五章课程内容设计 6课时几个现象第一节课程内容设计的意义与纠结(1)课时1. 课程内容与课程内容分析的含义2. 课程内容分析的意义3. 课程内容分析的纠结第二节选择课程内容的基本准则(1)课时1. 内容分析的几种取向2. 内容选择的基本准则第三节如何组织课程内容(2)课时1. 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2. 直线式与螺旋式3. 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第四节课程内容分析的思路(2)课时1. 确定特定课程目标的类型2. 将总的教学目标分成具体目标3. 分析并选择课程内容4. 初步评价课程内容设计与讨论第六章课程实施过程设计 6课时实习中的案例第一节教学过程设计(3)课时1. 教学过程的矛盾运动及其对设计的要求2. 教学过程的实质及其对设计的要求3. 有效实现新课程目标的教学过程的设计第二节教学方法设计(2)课时1. 教学方法常识兼议启发性教学2. 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3. 教学方法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第三节教学组织形式设计(1)课时设计与讨论第七章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运用 2课时第一节教学媒体概述(1)课时1. 什么是教学媒体2. 教学媒体有哪些第二节教学媒体的选择依据和程序(1)课时1. 选择教学媒体的基本原理2. 教学媒体设计的心理学依据3. 选择教学媒体的程序第八章教学情景与教学环境设计 2课时第一节教学情境设计(1)课时1. 教学情境及其对学习的意义2. 如何设计教学情境第二节课程设计的教学环境考虑(1)课时1. 什么是教学环境2. 课程设计的教学环境考虑第九章课程评价及其设计 2课时第一节课程评价的涵义(1)课时1. 课程评价的概念2. 课程评价的分类3. 课程评价的功能4. 课程评价的意义第二节课程评价设计(1)课时1. 新课程与课程评价改革2. 适应新课程要求的课程评价设计设计与讨论第十章课程设计成果评价 2课时第一节什么是课程设计成果评价(1)课时1. 课程设计成果评价的概念2. 课程设计成果评价的内容3. 课程设计成果评价的意义第二节课程设计成果评价方法(1)课时1. 课程设计成果评价的形式2. 课程设计成果评价的程序三、教学方法以理论讲授及案例分析为主,教案设计练习及讨论为辅。
2024年《课程设计与评价》学习心得例文(2篇)
2024年《课程设计与评价》学习心得例文《课程设计与评价》这门课程是我本学期学习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学习和实践,我对于课程设计和评价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在本文中,我将分享我在课程设计与评价这门课程中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首先,在学习过程中,我认识到课程设计是教学的基础,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
一个好的课程设计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达到学习目标,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而要设计好一门课程,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特点,设置合理的学习目标和教学内容,并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
通过学习本门课程,我学会了如何制定合适的学习目标和教学内容,如何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来设计课程,以及如何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其次,在学习过程中,我也了解到了课程评价的重要性。
课程评价是衡量课程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促进课程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一个好的课程评价应该既能够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又能够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有效的教学建议。
通过学习本门课程,我学会了如何设计合理的课程评价指标和评价工具,如何收集和分析评价数据,以及如何运用评价结果来指导教学改进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课程设计与评价的学习过程中,我参加了一次小组课程设计项目。
在小组合作中,我们共同制定了学习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分工合作进行了课程设计,并且根据设计完成了一次教学实践。
通过这次实践,我不仅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提高了团队合作能力,还加深了对于课程设计和评价的理解和实践。
我们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选择了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通过课程评价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通过这次实践,我深刻认识到了课程设计和评价对于教学的重要性,也认识到了团队合作在课程设计和评价中的重要作用。
此外,在学习过程中,我还了解到了课程设计和评价的一些新理念和方法。
例如,学习者中心的课程设计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发展;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交流;多元评价强调综合评价和多角度评价。
《课程设计与评价》学习心得范文
《课程设计与评价》学习心得范文《课程设计与评价》是我大学教育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对课程设计和评价的原理、方法以及相关理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这门课程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和技能,对于今后从事教育工作将会起到很大的帮助。
以下是我对这门课程学习的心得体会。
首先,在课程设计方面,我学到了课程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课程设计是按照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制定教学计划及教学资源,并运用合适的教学策略和评价手段,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在学习中,我们首先学习了基本的课程设计理论和模型,如泰勒模型、贝克模型等。
这些理论和模型对于课程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让我们能更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教学计划。
其次,在课程设计实践方面,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课程设计项目。
通过实践课程设计,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设计的方法和技巧。
在实践中,我学到了如何设置合适的教学目标,如何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如何运用教学策略和评价手段等。
通过实践,我发现一个好的课程设计应该具备以下几个要素: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教学策略灵活多样、教学评价科学有效。
另外,在课程评价方面,我学到了课程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课程评价是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进行全面、系统和科学的评估。
通过课程评价,我们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从而对课程进行改进和提高。
在学习中,我们学到了各种课程评价方法和工具,如测验评价、观察评价、问卷调查等。
最后,在学习这门课程过程中,我还深刻认识到课程设计和评价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过程。
课程设计和评价是教学的两个重要环节,两者之间密切关联。
好的课程设计需要合理的评价手段和评价结果进行反馈,而好的评价结果也需要有效的课程设计作为支撑。
总之,学习《课程设计与评价》这门课程让我受益匪浅。
在这门课程中,我不仅学到了课程设计和评价的理论知识,还进行了实际操作和实践,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技巧。
通过学习,我明确了课程设计和评价的重要性,对于今后从事教育工作将会起到很大的帮助。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与评价学习总结5篇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与评价学习总结5篇第1篇示例: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与评价学习总结一、引言机械原理课程是机械工程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它是培养学生机械设计与制造能力的基础。
本学期我在学校修读了机械原理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我深刻认识到机械原理对于我将来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篇文章,我将对机械原理课程进行设计与评价学习总结。
1. 教学目标设计在机械原理课程的设计中,教学目标的设定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
在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中,教学目标主要包括:让学生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机械工程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这些教学目标的设计,能够有效地指导教师的教学过程,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课程内容设计机械原理课程的内容设计要符合学科发展的前沿和实际工程应用的需求。
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中,要突出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特点,注重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原理和知识应用到实际工程中。
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在我所学的机械原理课程中,课程内容设计较为全面,不仅包括了静力学、动力学、振动学等基本内容,还涉及了机械设计、传动装置、机械结构等实际应用领域,为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教学方法的设计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在机械原理课程的设计中,教学方法应该多样化,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案例分析、实验教学、课堂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可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在我的机械原理课程中,老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氛围活跃,学习效果显著。
1. 能力评价在学习过程中,老师主要通过考试、作业、实验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这些评价方式能够全面地衡量学生在知识掌握、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表现,并对学生的学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 效果评价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上。
一个好的课程应该能够激发学生对机械原理的兴趣,促进学生对相关专业领域的深入学习。
《课程设计与评价》学习心得
《课程设计与评价》学习心得《课程设计与评价》是一门具有重要意义的课程。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不仅获取了一些关于课程设计与评价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种深思熟虑的、系统化的课程设计与评价思维方式。
以下是我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心得。
首先,学习《课程设计与评价》让我重新认识了课程的本质和意义。
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我一直觉得课程就是教师上课布置的任务,只要完成内容覆盖到位,就算完成了课程设计。
然而,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发现课程远不仅仅是内容的堆砌,而是教学活动的有机整合,是教学目标的明确设定,是教学方法的科学选择。
课程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这种全新的认识深深打动了我,让我对教学发生了新的思考。
其次,学习《课程设计与评价》让我了解了课程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国家制定的课程标准是我们进行课程设计的基础,而课程设计的过程是根据课程标准来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注重课程层次的设计和合理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同时,课程设计还需要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和兴趣特点,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任务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再次,学习《课程设计与评价》使我明白了课程评价的重要性及其作用。
课程评价是对教学效果的反馈和检测,能够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课程评价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认知水平、技能掌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还要注重对教学过程的评价,以便更好地找出问题、改进教学。
课程评价不是单纯的考试和测评,而是应该深入学生的学习过程,借助多种评价手段和工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
最后,学习《课程设计与评价》让我明白了教师的角色和责任。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习环境的创建者。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设计适宜的教学策略和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课程设计与教学评价
课程设计与教学评价第一章课程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第一节课程概述课程是指学校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是教育目的的载体与实现路径。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与突破口。
学习和研究课程理论,不仅有助于理解教学的理论体系,而且有助于提高对课程改革的认识,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课程思想源远流长,到了20世纪,课程才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从教育中分离出来,并用“课程”这一概念来表示。
任何教育过程都涉及知识、能力、态度问题,即都涉及教什么的问题。
课程正是要解决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的问题,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是学校组织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因而课程是教育活动的核心。
从这个意义上,研究课程是教育上一个永恒的课题。
一、课程的概念课程是一个使用广泛又具有多种涵义的术语。
人们对课程的界定是见仁见智,很难达成共识。
了解各种不同理解有利于我们在课程理论和实践中更好的沟通和运用。
在我国“课程”早就被广泛使用。
唐朝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为《诗经小雅小弁》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一句注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
”这是汉语文献中最早出现的“课程”。
不过,这里的“课程”一词含义甚泛,指“寝庙”及其喻义“伟业”。
另有“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后生为学,必须严定课程,必须数年劳苦”。
“课程”的基本含义是指,人们预定分量、内容和步骤并据以刻苦努力地阅读、讲授、学习和作业,可以理解为功课及进程。
在西方,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一文中最早使用“curriculum”(课程)一词,意指“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
该词为拉丁语“currere”所派生,原指“跑道”。
斯宾塞用“curriculum”一词来指称“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日本学者后来将它翻译成汉字“教育课程”。
从中世纪起,“Curriculum”这一术语便一直是指学校时间表上科目内容的安排。
在我国,课程的最基本含义是学科、教材、教育内容及教学进程。
学校课程设计与评价标准
学校课程设计与评价标准第一节:课程设计的意义与目标在学校教育中,课程设计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它的意义在于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帮助他们获得综合素质的提升。
因此,课程设计应该紧密联系学科知识与学生的实际需求,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第二节:课程设计的原则与理念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应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和教育理念。
首先,课程设计应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其次,课程设计应包含多样化的学习形式和评价手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三节:课程设计的内容与结构课程设计的内容应该包括学科知识以及道德、体育、艺术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同时,课程设计的结构应合理,包含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标准等重要要素。
第四节:课程评价的重要性课程评价是对教育成果的检验和评估,它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此外,课程评价还可以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
第五节:课程评价的方法与手段课程评价的方法与手段应多样化,包括笔试、口试、实践操作、作业、小组讨论、学科竞赛等。
通过这些评价手段,教师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对课程设计的有效性进行评估。
第六节:课程评价的标准与要求课程评价的标准应准确、明确,并紧密联系课程设计的目标。
它应包括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要求。
第七节:课程设计与评价的关系课程设计与评价是相互关联的,两者需要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课程设计提供了评价的依据,而评价结果又可以为课程设计的改进提供参考。
第八节:课程设计与个性化教育课程设计应兼顾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帮助他们根据自身特点和兴趣选择适合的学习内容与方法。
个性化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促进其全面发展。
第九节:国内外课程设计与评价案例通过对一些国内外优秀的课程设计与评价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提升我国的课程设计与评价水平。
第十节:课程设计与评价的挑战与改进在实际教学中,课程设计与评价面临一些挑战,如对教师的要求过高、评价内容与教学内容不匹配等。
2023中学教资笔试《课程设计与评价》知识点总结
2023中学教资笔试《课程设计与评价》
知识点总结
本文旨在对2023年中学教资笔试《课程设计与评价》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复备考。
以下是该科目的主要知识点:
1. 课程设计
- 课程设计的基本概念和要素
- 课程目标的制定与评价
- 课程结构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 教材的选取与使用方法
-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
- 教学媒体的利用与教学资源的开发
2. 课程评价
- 课程评价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
- 课程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 课程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 课程评价的形式和要求
- 课程评价的结果分析和应用
- 课程评价与课程改革的关系
3. 考试要点
- 了解课程设计与评价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 掌握课程设计的要素和方法
- 熟悉课程评价的分类和内容
- 理解课程评价的意义和目的
- 能够分析和应用课程评价的结果
以上是2023年中学教资笔试《课程设计与评价》的主要知识点总结。
考生可以根据这些知识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和备考,以提高考试的准备水平。
希望本文对考生能有所帮助,祝愿考生取得好成绩!。
简述问题中心课程设计的特点与评价
简述问题中心课程设计的特点与评价问题中心课程(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20世纪90年代设计课程开发最流行的理念之一,它着重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侧重于学习问题的解决。
一般而言,问题中心课程的目标是通过给学生一个有吸引力的问题,让他们参与到有关的研究和学习中来。
这种类型的课程以探究式学习为基础,强调通过实践和尝试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学习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问题中心课程的特点如下:首先,问题中心课程强调参与性和主动性。
学生可以尝试自己设计活动,给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并考虑他们自己的问题。
这样,学生就能够从实践中获得知识。
其次,它强调个性化学习。
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建议性的资源和高效管理方式很容易提供,比如学生可以在问题解决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分析能力,而不是只是听老师讲课和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再次,问题中心课程主要侧重于学习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案,既包括理论学习,又包括实践实践。
它将概念转化为实际操作,从而实现学习者的深层思考,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
因此,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
最后,问题中心课程根据学生的思维方式,创造性的思考,以及完善的组织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让他们更高效的学习。
总的来说,问题中心课程设计它的目的是让学生参与其中,发现及解决实际问题,以展示他们自身的创造性和学习能力。
尽管问题中心课程有许多优点,它也有自己的缺点,比如过于复杂的课程结构,对学生有太高的要求,对教师的组织能力要求较高,以及教师和学生交流不够高效等。
综上所述,问题中心课程设计像是一个培养发掘学生潜能的模式。
它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能力,从而减轻教师的负担,提升学习效果。
简述问题中心课程设计的特点与评价
简述问题中心课程设计的特点与评价
问题中心课程设计的特点是着力于培养学生的探索活动能力和分析能力,让学生能够激发出问题的本质及其背后的各种内涵,也可以让学生对问题进行多角度思考。
评价方面,经过多年使用,教师们表示此种教学方式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
此外,使用问题中心课程设计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也可以让教师更好地认识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进步情况,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
最后,问题中心课程设计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世界,让学生能够拓展思维的范围,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总之,问题中心课程设计的特点和评价都是非常不错的,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也能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督促学生拓展思维的范围,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问题中心课程设计在当今教
育领域受到了广泛的认可,相信在未来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此外,教师也可以将问题中心课程设计结合现代科技,引入电脑、网络等,让学生了解现代信息技术,让他们有机会熟悉现代社会的信息化环境,也扩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同时,还可以在教学中融入游戏、动画等元素,使课堂学习更有趣,更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兴趣,有更好的学习热情。
总的来说,问题中心课程设计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也可以在现代社会中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社会培养出更多的综合素质人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试论述校本课程的优点与局限。
答:校本课程具有诸多优势:如校本课程更具地方特色,更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点;校本课程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逐步完善的过程,教师能够根据情况的变化,经常修订校本课程;使用校本课程能够使教师获得工作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增强教师参与学校其他工作的的兴趣和积极性;校本课程鼓励和吸收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参与,在提高课程质量的同时,也会不断提高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满意度,等等。
当然,校本课程也存在几方面的负面效应。
第一,课程编制的权利下放给教师和学生以后,必然扩大了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课程差异,加剧了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教育质量的不平衡,落后学校的教育质量可能会进一步恶化,从而给学生的转学和流动带来困难,也给政府教育部门检查基层学校工作造成一定难度。
第二,校本课程的开发通常由全体教师参与,涉及的范围较大,其中有一部分教师可能缺乏开发校本课程的专门理论和专门技能。
第三,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学校需要提供额外的人力、财力、信息和时间,所耗费的教育资源明显高于实施国家课程的需求。
第四,在教师流动比较频繁的学校,流动教师无法正常参与校本课程的编制、实施、评价、修订及质量追踪,这势必影响校本课程的质量和连续性。
3、述目标模式与过程模式的基本理论以及二者之间的区别。
答:(1)设计的理论基础不同。
目标模式的设计理论基础为实用主义哲学的价值论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方法论基础;过程模式(the process model)的理论依据可追溯至反理性主义的进步主义教育理论及现代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过程模式反对目标模式的工具主义的行为外塑论的教育观和知识观,倡导一种立足于教育内在价值的、旨在培养学生智慧和教养与自由品质的教育观,以及注重理解与思维的知识价值观。
(2)设计原理不同。
目标模式的设计原理主要围绕四个问题展开,(详见泰勒原理的设计),而过程模式关于课程设计并没有提出明确而具体的程序及方案,而主要论证了课程设计过程中的基本原则及方法。
1.一般目标与程序原则斯腾豪斯借鉴金·拉思(J.D. Rath)选择活动内容的12条标准作为“过程原则”,即课程设计的总要求。
2.课程设计及内容选择的依据。
斯腾豪斯认为,合理的课程设计必须立足于课堂上的现实状况,而并非作逻辑上的判断。
课程内容的选择也必须立足于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各种原理及方法的详细分析,从具有内在价值的知识形式及学科结构中选择基本概念、原理、方法作为课程内容,即不是以预设的学生行为结果为准绳。
3.开放的系统斯腾豪斯认为,课程领域应是一个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系统。
1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注重突出学生主体,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同时也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的有效指导。
试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如何合理地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答: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全过程中,要合理地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师的指导任务贯穿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对学生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确定的指导、活动过程中的指导、总结交流阶段的指导。
(1)对学生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确定的指导。
在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的确定阶段,教师应针对中小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基础及兴趣和爱好、学生所处的特定社区背景和自然条件,引导学生确定合理的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
刚开始时,教师可提供若干有益的主题供学生选择。
此后随着学生能力的不断发展,教师可把指导的重点放在学生课题论证及制订方案的指导上。
(2)在学生活动过程中的指导。
在活动实施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搜集。
针对学生的实际和相关的课程资源,在活动开始阶段,可结合实例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基础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利用工具书、使用视听媒体、做笔记、进行访谈,对资料做整理和分类等方面的技能,引导他们形成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点拨和帮助,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并在有必要时调整研究计划。
教师要注意争取家长和社会各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还应指导学生注意活动中的安全问题。
(3)在学生总结交流阶段的指导。
在活动总结阶段,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活动过程中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形成结论,指导学生撰写活动报告,并进行不同方式的表达和交流。
在总结时,要引导学生注重对活动过程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
13.试述校本课程设计与开发的基本流程。
答: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的基本流程包括环境分析、课程目标设置、课程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五个阶段。
(1)环境分析。
校本课程是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特定的学生群体的。
每所学校所处的环境是不同的,因此,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开发者必须进行学校外部环境分析和学校内部环境分析。
学校外部环境分析主要包括有关社会、知识与信息、教育改革等的分析;学校内部环境分析主要包括本校学生、师资、办学条件等的分析。
校本课程的环境分析还可分为一般环境分析和特殊环境分析。
一般环境分析是指那些泛指的、带有普遍意义的环境分析。
特殊环境分析是指那些特指的、带有特殊意义的环境分析。
意即,校本课程开发者除了从事一般环境分析以外,还要分析特定社会、特定区域、特定学校、特定学生群体等。
(2)课程目标设置。
课程目标决定课程性质。
课程目标一旦确定,课程组织、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就有了依据。
在确定课程目标时,校本课程开发者必须认真、全面地考虑特定的学生群体在未来社会中的社会角色和发展方向,并明确回答下列问题:这一特定的学生群体究竟需要哪种课程?只有对这个问题作出圆满回答后,才能开始确定课程目标。
一般而言,校本课程开发者对有关社会、学生和知识的信息掌握得越全面,教学目标就越全面、越恰当、越细化。
(3)课程组织。
校本课程组织是指选择和确定校本课程的构成要素、课程内容及其呈现方式。
这是一项关键而又复杂的工作,直接关系到校本课程的成败。
课程的构成要素通常包括教学大纲、教师用书、教科书、练习册和辅导材料。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教学大纲、教师用书、教科书、练习册、辅助材料等构成要素未必一应俱全,其详略程度取决于课程形式、教学要求和课时长短。
通常,以传统知识为目的的校本课程构成要素较完整;以培养运动技能和闲暇技能为目的的校本课程的构成要素较简略。
校本课程内容是教与学的基本素材,是达到校本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一方面来源于各学科所进行的系统研究,另一方面来源于不断向前发展的社会生活。
校本课程内容不仅包括事实,而且包括原理、概念、技能、态度、价值观念等。
教师在选择校本课程的内容时,要注意有效性、重要性、趣味性、可学性、现实性和实用性。
课程可以采取各种呈现形式,校本课程同样可以采取各种呈现形式,如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正式课程、非正式课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核心课程等等。
总之,课程组织必须具有针对性,要针对特殊的学生群体、特殊的教学目标和特殊的教育场所,避免不加选择地采用外来的课程组织方案。
(4)课程实施。
校本课程实施是校本课程付诸实践和走进课堂的过程,它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重要阶段。
校本课程实施包括:校本课程的原型评价和课程试验,校本课程的传播、采纳和推广,教学方法的选择,个别化教学,校本课程的时间安排等。
校本课程的原型评价通常安排在课程试验阶段前进行,由学科专家负责实施,其范围包括课程目标、教学目标、课程的构成要素、课程的呈现形式、课程内容组织等诸多方面,目的是评定校本课程的质量,并及时发现和确定需要补充和修订的方面;课程试验通常分为试验室试验、小规模试验和现场试验三个阶段,由学生担任被试,学科专家、权威教师或学
校领导担任评估者,被试人数随着试验阶段的深入而扩大。
校本课程常见的传播模式有三种:网络传播模式、中心—基层直接传播模式、中心—基层逐级传播模式;校本课程采纳的方法大体可归为三种类型,即理性型、强制型和示范型;校本课程的推广通常呈现两种趋势,即“精确法”和“适应法”。
教学方法是实施校本课程的主要手段,理想的校本课程不应该强行规定具体的教学方法,而应该提供可供选择的多种教学方式,从而确保教学方式的灵活性。
个别化教学的基本策略是进行分组教学,常见的模式有程序设计模式、卡罗尔学校学习模式、凯勒计划、掌握学习法、性向—教法相互作用模式等。
课程的时间安排是指某门课程在课时总数中所占的比率,它对校本课程的实施具有重要影响,校本课程的时间安排有两种基本方法:日课表形式和完整日形式。
(5)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包括两方面的评价,一是学生学业的评价,二是课程本身的评价。
课程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实施的评价,终结性评价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后实施的评价。
课程评价所获得的信息可以成为下一轮校本课程开发的决策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