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荒漠化的危害及治理研究性学习
土地荒漠化的危害及治理研究性学习
![土地荒漠化的危害及治理研究性学习](https://img.taocdn.com/s3/m/79b6ee05bb68a98271fefa5f.png)
分别设计3个形状大小大体相同的锥形土堆,其中一个土堆覆盖上草皮,另外两个什么也不盖。
①将等量的水轻轻倒向两个土堆(一个有草皮,一个没有),观察水土流失的情况;
②将等量的水分别用不同的速度倒向两个没有草皮的土堆,观察水土流失的情况;
③将不等量的水分别倒向两个没有草皮的土堆,观察水土流失的情况。
2、课题的意义(为什么要进行本课题的研究):
(1)通过了解人类活动对整个地理环境的影响,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科学的环境观;
(2)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让学生真正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3)通过有关荒漠化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紧迫感。
3、课题介绍
关于荒漠化的原因,教材是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加以说明的,其中重点在于分析人为原因在加速荒漠化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分析描述了包括干旱(基本条件)、地表松散物质(物质基础)、大风吹扬(动力因素)等原因。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环境恰恰具有这些发生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荒漠化的人为原因包括过度农恳、过度放牧、过度樵采和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等。
综合评价
《土地荒漠化的危害及治理》研究性学习成果评价量规
评价指标
评价内容
得分
自评
互评
家长评
教师评
一、在活动中参与的态度
1、认真参加每次活动
2、努力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
3、做好资料累积和处理工作
4、主动提出自己的设想
5、乐于合作,能和同学交流,尊重他人
6、善于提问,乐于研究,勤于动手
7、关心国家大事,有一定的责任心
形成小组实施方案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案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f240284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c8.png)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案第一章:荒漠化的定义与类型1.1 荒漠化的定义解释荒漠化的概念,荒漠化是指土地生产力降低或丧失,地表植被退化,土壤质量下降,水分减少,土地逐渐向荒漠状态转变的过程。
强调荒漠化不仅仅发生在沙漠地区,还包括土地退化、干旱化、盐碱化等多种形式。
1.2 荒漠化的类型介绍不同类型的荒漠化,如风力荒漠化、水力荒漠化、化学荒漠化等。
分析每种类型的特点、成因和对环境的影响。
第二章:荒漠化的成因与危害2.1 荒漠化的成因探讨荒漠化的主要成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讲解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土壤侵蚀、过度开发等对荒漠化的影响。
2.2 荒漠化的危害描述荒漠化对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强调荒漠化导致的生态破坏、农业生产下降、水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
第三章:荒漠化的治理策略3.1 生态恢复与植被重建介绍植被恢复、植树造林、草地建设等生态恢复措施。
讲解生态恢复对荒漠化治理的重要性,并给出具体实例。
3.2 水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强调水资源在荒漠化治理中的关键作用,提出节水和水资源保护的措施。
讨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调配,以改善荒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
第四章:荒漠化的治理实践与案例4.1 国内荒漠化治理案例分析国内典型的荒漠化治理项目,如我国北方防沙林体系建设、腾格里沙漠治理等。
介绍这些项目的治理措施、成效和经验。
4.2 国际荒漠化治理经验探讨国际上成功的荒漠化治理案例,如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绿色长城项目、澳大利亚的干旱地区恢复计划等。
第五章:公众参与与教育宣传5.1 公众参与荒漠化治理的意义强调公众参与在荒漠化治理中的重要性,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积极性。
讨论如何有效动员公众参与荒漠化治理工作。
5.2 教育宣传与科普推广介绍教育宣传在荒漠化治理中的作用,通过科普推广提高公众对荒漠化问题的认识。
提出开展荒漠化教育宣传的具体措施,如编写教材、举办讲座、开展实践活动等。
第六章:科技手段与技术创新6.1 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介绍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在荒漠化监测和评估中的应用。
荒漠化的危害和治理
![荒漠化的危害和治理](https://img.taocdn.com/s3/m/fd31ec76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33.png)
01
降水少,气候干旱,地表径流少,
02
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地理位置:
塔里木盆地
准噶尔盆地
内蒙古高原
阿尔泰山
天山
昆仑山
地形:
地势高,地形闭塞,水汽难以深入,加剧了干旱的气候特征
以高原、山地和盆地为主
01
气候:
02
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稀少,大风频繁.
03
河流:
04
多为内流河和季节性河流,水量少
探究题
一、荒漠化的含义
想一想:荒漠化就是土地沙漠化吗?
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
狭义:
广义:
土地沙漠化
包括风蚀和水蚀等外力作用造成的土地退化,也涉及人类滥垦滥牧所导致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破坏。
1、定义
2、荒漠化的表现:
草原退化 水土流失 土壤盐碱化 土地石漠化 土地沙漠化
荒漠化90%以上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引起的
水资源利用不当
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
阅读课文P37页短文《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因素》,思考影响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有哪些?
人口激增
P 37活动
2.地形:
以高原、高山为主,挡了海洋水汽的进入。
1.地理位置:地处我国的西北内陆地区,远离海洋,深居内陆。
3.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稀少,气温日较差大
02
荒漠化的危害与防治 / / 课堂巩固
1. 下列荒漠化问题与所对应的地 区,正确的是( ) A. 江南丘陵——次生盐渍化 B. 西南喀斯特地区——红漠化 C. 西北干旱地区——沙漠化 D. 黄淮海平原——石漠化
C
荒漠化的含义
荒漠化的危害
研究性学习。土地荒漠化
![研究性学习。土地荒漠化](https://img.taocdn.com/s3/m/2098a8db50e2524de5187e82.png)
我国土地荒漠化成因、危害及其防治对策【摘要】荒漠化是人类面临的诸多生态和环境问题中,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的灾难。
它不但是个环境问题,还是重要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根据已有的诸多研究结论,人为因素是我国荒漠化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
通过一系列数据和实例,着重从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不当使用改变了水资源系统,破坏了脆弱的生态平衡;人类活动中的滥垦、滥牧、滥采和滥伐等行为,破坏地表植被;人类盲目和过度使用土地和工农业建设,导致地区土壤结构发生变化以及人们生产、生活中不断向大气排放温室气体,致使气候变暖等4个方面分析了人类活动对我国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影响。
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和防治我国土地荒漠化的宏观措施。
【关键字】土地荒漠化危害成因对策一、土地荒漠化的分类狭义的荒漠化(即:沙漠化)乃是指在脆弱的生态系统下,由于人为过度的经济活动,破坏其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
正因为如此,凡是具有发生沙漠化过程的土地都称之为沙漠化土地。
沙漠化土地还包括了沙漠边缘风力作用下沙丘前移入侵的地方和原来的固定、半固定沙丘由于植被破坏发生流沙活动的沙丘活化地区。
广义荒漠化则是指由于人为和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干旱、半干旱甚至半湿润地区自然环境退化(包括盐渍化、草场退化、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狭义沙漠化、植被荒漠化、历史时期沙丘前移入侵等以某一环境因素为标志的具体的自然环境退化)的总过程。
二、土地荒漠化的成因1、自然成因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地区深居大陆腹地,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蒸发量最大、最为干旱脆弱的环境地带。
当气候变干时,荒漠化就发展,气候变湿润时,荒漠化就逆转。
近年来频繁发生于我国西北、华北(北部)地区的沙尘暴,更加剧了这些地区的荒漠化过程。
2、人为成因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是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原因。
干旱土地的过度放牧、粗放经营、盲目垦荒、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过度砍伐森林、不合理开矿等是人类活动加速荒漠化扩展的主要表现。
土地荒漠化的危害及治理措施
![土地荒漠化的危害及治理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f55de391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4c.png)
土地荒漠化的危害及治理措施土地荒漠化,这个听起来就让人头疼的问题,可是咱们国家面临的大难题之一。
想想看,那片曾经绿油油的土地,现在变成了沙漠,真是让人心疼不已。
说起荒漠化的危害,那可真是不小。
它让咱们的粮食产量大大减少,因为土地都变成了不毛之地,种庄稼的地方都没了。
再说了,荒漠化还让咱们的水资源变得紧张,有时候连喝水都成了问题。
不过,别担心,咱们有办法对付这荒漠化!先说治理措施吧,咱们得从源头上抓起。
比如,咱们可以植树造林,种些耐旱的树种,这样既能改善土壤,又能防止水土流失。
咱们还可以搞一些节水灌溉技术,让土地不那么干旱。
除了这些治标的办法,咱们还得从治本上下手。
比如说,咱们可以发展循环农业,让土地能够持续产出。
这样,就算遇到干旱,咱们也能保证粮食供应。
咱们得加强环保意识,让大家都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咱们可以多宣传一下,让大家都知道荒漠化的危害,一起努力保护咱们的家园。
我突然想起一个笑话来。
有一次,我去山上玩,看到有个地方长满了草。
我问旁边的老大爷:“这草长得真好,是不是特别容易养活?”老大爷笑着说:“你错了,这草可不是好养的,它可是个‘小能手’,能把石头都啃掉。
”哈哈,看来咱们得好好保护环境,不然这些“小能手”们可要给我们添麻烦了。
面对土地荒漠化这个大问题,咱们不能掉以轻心。
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把这个“小能手”们赶走,让咱们的家园重新焕发生机。
加油吧,朋友们!。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案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fb5df59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c6.png)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定义、危害以及治理措施,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荒漠化的基本概念,了解荒漠化对人类和自然环境造成的危害,并探讨有效的治理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荒漠化的定义及其成因;掌握荒漠化对生态环境、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危害;了解荒漠化治理的技术和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负责任的公民素质;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荒漠化的定义、危害及治理方法。
难点:荒漠化治理的技术和创新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荒漠化相关资料和案例;准备PPT课件,展示荒漠化图片和数据;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任务。
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课文内容;收集有关荒漠化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PPT展示荒漠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的现象;提问:“你们对荒漠化有什么了解?”引导学生分享预习成果。
2. 知识讲解通过PPT课件,详细讲解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危害及治理方法;结合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荒漠化的实际情况。
3. 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荒漠化治理的成功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治理方法的可行性;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治理经验和启示。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荒漠化的危害和治理方法,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荒漠化问题,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5. 课后作业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当地荒漠化现状,提出治理建议。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案例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了荒漠化的基本概念、危害及治理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为解决荒漠化问题贡献自己的力量。
荒漠化的危害和治理(学案)
![荒漠化的危害和治理(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0662610ef8c75fbfc67db25b.png)
2.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学习目标】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重点难点】1. 能分析说明荒漠化形成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自主学习】一、荒漠化的含义1. 概念:荒漠化是指由于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
土地退化指由于使用土地不当或其他因素,所导致的、草原和等资源的生产能力下降。
2. 荒漠化本质是土地退化。
3. 类型:荒漠化按其成因、分布和特点可分为几种类型:(1)沙漠化:指在风力侵蚀作用下的沙质荒漠化。
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如西北塔克拉玛干沙漠。
(2)红色荒漠化:南方丘陵地区土地退化后红壤等红色土层裸露的现象。
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形成。
(3)石质荒漠化:在我国的石质山地,由于山地坡地开垦或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岩石裸露的现象,在云贵高原地区表现明显。
(4)次生盐渍化: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由于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或引水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造成土壤盐分集聚所形成的的现象。
多分布在我国华北地区【活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自然因素:地形:位于山地和平原的过渡带,坡度较大。
降水: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土壤: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植被:植被覆盖率低,对地面保护性差。
人为原因:过度樵采毁林开荒轮荒开矿二、荒漠化的成因——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1.分析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特征地理位置: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地形:高大山脉,阻挡水汽进入,地形复杂,起伏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降水稀少,蒸发强,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两季。
)河流:多为内流河,流量少。
植被:植被覆盖率低2.西北荒漠化的成因自然原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动力条件:大风频繁物质基础:地表物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缺乏植被保护。
人为原因: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过度放牧、乱砍滥伐、过度开垦)4.红色荒漠和西北荒漠成因的异同点:共同点:滥伐森林、过渡开垦不同点:自然原因(水蚀/风蚀)人为原因(开山取石/过度放牧、过度樵采)5.盐碱化的形成原因自然原因:地势低洼,频繁的旱涝灾害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大水漫灌)三、荒漠化的危害①经济损失巨大②造成表土裸露,为沙尘暴提供沙源③生物的生产能力下降,粮食和牧草减产甚至绝收,引发饥荒。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685d44b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33.png)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章节:一、荒漠化的定义与类型二、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现状与危害三、荒漠化的成因分析四、荒漠化治理的技术与方法五、荒漠化治理的案例分析教案内容:一、荒漠化的定义与类型1. 荒漠化的定义:荒漠化是指土地生产力降低或丧失,地表植被破坏,土壤贫瘠,水分减少,生态环境恶化,从而导致土地无法维持原有生产和生态功能的过程。
2. 荒漠化的类型:根据荒漠化的成因和特点,可将其分为自然荒漠化和人为荒漠化两种类型。
自然荒漠化是由于自然因素如气候变化、地质活动等导致的荒漠化;人为荒漠化是由于人类活动如过度开发、不当耕作等导致的荒漠化。
二、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现状与危害1. 现状:我国西北地区是我国荒漠化问题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荒漠化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近40%。
近年来,荒漠化范围不断扩大,程度加剧,对当地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
2. 危害:荒漠化导致土地资源退化,生产力下降,影响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破坏地表植被,导致生态系统失衡;加剧水资源短缺,影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诱发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危害人类健康。
三、荒漠化的成因分析1. 自然因素:气候变化,如全球变暖、降水不足等;地质活动,如地壳运动、地震等;自然植被的破坏,如病虫害、火灾等。
2. 人为因素:过度开发,如过度放牧、滥伐森林等;不当耕作,如过度开垦、不合理的灌溉等;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和土地破坏。
四、荒漠化治理的技术与方法1. 生物措施:植树造林、种草、退耕还林还草、沙障固沙等;2. 工程措施:建设防沙林带、固沙工程、土地改良工程等;3. 农业技术措施:合理灌溉、改良耕作制度、调整产业结构等;4. 政策与管理措施:制定和实施荒漠化治理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建立健全荒漠化治理管理体系等。
五、荒漠化治理的案例分析1. 案例选择:选择我国西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荒漠化治理案例,如新疆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内蒙古的沙化土地治理等。
政史地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PPT学习教案
![政史地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PPT学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bf1f405e009581b6ad9eba3.png)
人类活动 毁林、毁草开荒破坏了植被. 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
意水土保持。
第25页/共57页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形成和防治
黄土土质疏松,易被冲刷
自然原因 降水集中,多暴雨,雨水冲刷能力强
形成原因
植被稀少,对地面保护性差
人类活动 毁林、毁草开荒破坏了植被. 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
意水土保持。
危害
第47页/共57页
学以致用 3.读图,回答问题。
第48页/共57页
(1)A图中山脉M________,N________。山脉之 间的地形区甲为________。 (2)B景观图多分布在我国________地区,其气候 类型主要是________。 (3)甲、乙两地共同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共同 的治理措施是什么?
干旱地区的沙漠边缘和绿洲、半干旱和半 湿润地区、南方湿润地区、云贵高原。
第7页/共57页
地形 位于第二级阶梯。东中部是辽阔 坦荡的高原,西部是“三山加两盆”
第8页/共57页
气候
远离海洋, 加上高大山系、 特别是青藏高 原隆起对水汽 的阻挡,导致 本区成为全球 同纬度地区降 水量最少、干 旱程度最高的 地带。
植被稀少,对地面保护性差
第23页/共57页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形成和防治
黄土土质疏松,易被冲刷
自然原因 降水集中,多暴雨,雨水冲刷能力强
形成原因
植被稀少,对地面保护性差
人类活动
第24页/共57页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形成和防治
黄土土质疏松,易被冲刷
自然原因 降水集中,多暴雨,雨水冲刷能力强
形成原因
植被稀少,对地面保护性差
沙拐枣
梭梭
第19页/共57页
荒漠化生态治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荒漠化生态治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cee03237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65.png)
荒漠化生态治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荒漠化是全球面临的严峻生态问题之一。
它不仅威胁着人们的生存环境,也使得生态系统失去平衡进而导致生态灾害发生。
如今,荒漠化生态治理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将探讨荒漠化生态治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并评估其在实践中的效果。
一、荒漠化的危害荒漠化是指地表覆盖蒸发量和降雨量之比增大,植被覆盖破坏,土地退化、水土流失、沙漏形成的过程。
荒漠化的影响十分严重,它不仅导致土地和水资源严重短缺,还会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引发沙尘暴、土壤侵蚀等灾难性事件,给社会和环境带来极大的危害。
二、荒漠化生态治理技术的研究与发展荒漠化生态治理技术主要包括水源管理、植被恢复和土地改造。
这些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旨在解决荒漠化和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并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发展。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治理技术。
(一)旱区、荒漠地区水源管理技术旱区和荒漠地区水资源短缺是治理荒漠化的首要问题。
因此,水源管理技术成为了荒漠化治理的关键技术之一。
旱区、荒漠地区水资源管理技术主要包括雨水收集和蓄水技术等。
采用高山梁的雨水收集系统,可以有效地收集并储存雨水,从而为城市和农业提供充足的用水量。
同时,利用地下水资源及其合理开发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
(二)植被恢复技术植被恢复是荒漠化治理中使用最广泛的技术。
它的主要目的是把土地上的裸露地面转化成覆盖植物的土地,并通过植物控制土地受沙、风蚀的能力,从而控制化沙。
这一技术可以通过种植适合环境的植被、进行喷撒药剂等方法达到治理荒漠化的目的。
(三)土地改造技术土地改造主要是指人工对土壤进行改良的措施,以便它能够更好地承载植被,同时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和水分。
土地改造技术包括改良土地松散度的方法、人工施肥、拆除和修建水渠等方法。
这些技术改善了土地的质量,提高了植被覆盖率,并且保护了荒漠地区。
三、荒漠化生态治理技术的应用近年来,荒漠化治理技术的应用呈现出越来越广泛的趋势。
这些技术将逐步发展成为治理荒漠的主要手段之一,并改变荒漠带来的负面影响。
土地荒漠化的危害及治理研究性学习
![土地荒漠化的危害及治理研究性学习](https://img.taocdn.com/s3/m/9f850dce1eb91a37f0115c6c.png)
研究性学习《土地荒漠化的危害及治理》研究课题名称:土地荒漠化的危害及治理设计者姓名王彦岗所在学校同煤二中所教年级高一研究学科地理一、课题背景、意义及介绍1、背景说明(怎么会想到本课题的):土地荒漠化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而我国又是世界上荒漠化比较严重的国家,我县荒漠化资源比较丰富,有利于学生的探究活动的开展。
2、课题的意义(为什么要进行本课题的研究):(1) 通过了解人类活动对整个地理环境的影响,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科学的环境观;(2)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让学生真正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3)通过有关荒漠化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紧迫感。
3、课题介绍关于荒漠化的原因,教材是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加以说明的,其中重点在于分析人为原因在加速荒漠化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分析描述了包括干旱(基本条件)、地表松散物质(物质基础)、大风吹扬(动力因素)等原因。
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环境恰恰具有这些发生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荒漠化的人为原因包括过度农恳、过度放牧、过度樵采和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等。
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可按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或布鲁姆目标分类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的阐述)插入思维导图三、参与者特征分析(重点分析学生有哪些共性、有哪些差异,尤其对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影响的因素。
)我校虽然是一所市一级学校,但学生都来自本县各乡镇,是本县生源最差的一间普通高中。
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缺乏空间想象力。
通过调查,大多数学生对地理的学习仅仅是应付式的,但更多的学生希望能从地理课堂上学到一些实用的东西。
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状况,。
关于土地荒漠化的危害及治理的研究报告
![关于土地荒漠化的危害及治理的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1517093a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bd.png)
关于土地荒漠化的危害及治理的研究报告关于土地荒漠化的危害及治理的研究报告1 土地沙漠化现状及危害1.1现状。
我国现有沙漠化土地168.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7.6%,其中沙漠面积为48.32万平方公里,戈壁面积为71.07万平方公里,风蚀残丘面积为3.2万平方公里。
主要分布在西北12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西藏自治区。
1.2危害。
土地沙漠化是我国当前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它恶化生态环境,破坏生存条件,加剧自然灾害发生,制约经济发展,加深了贫困程度,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给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据测算,我国每年因土地沙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相当于西北五省(区)年财政收入的3倍,沙区每年因风蚀损失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等达5590万吨,折合2.7亿吨化肥,受风沙危害,全国每年少养5000多万只,每年粮食减产30多亿吨,全国有2.4万多个村庄和城镇经常受风沙危害,有些甚至成为诱发民族矛盾、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沙漠化还威胁大中城市、交通运输、水利设施和工矿企业。
目前全国有1300多公里铁路、3万公里公路、数以千计的水库和5万多公里长的灌渠常年受风沙危害。
每年输入黄河的16亿吨泥沙中就有12亿吨来自沙区。
2 土地沙漠化产生原因2.1自然因素。
在自然状态下,主要有水蚀和风蚀两个方面。
由于一些省份气候干旱、大风频繁,这是沙化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
2.2人为因素。
在人类活动影响下,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土壤破坏和土地物质的移动、流失会扩大、加速,据20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所的调查,我国北方现代沙漠化扩大的成因中,94.5%为人为因素,人类活动对土壤沙化和沙漠化的加速作用由此可见一班。
由于过去追求粮食产量,大片草原、荒地被开垦种植,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耕种或过分耕种,过度放牧和森林的乱砍滥伐导致加速了土壤沙化。
2.3还有一些其他原因可以引起土壤成分破坏,使土质恶化,进而引起土壤沙化。
土地荒漠化的危害及治理措施
![土地荒漠化的危害及治理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dcf1159a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28.png)
土地荒漠化的危害及治理措施1. 引言土地荒漠化,这个听起来有点吓人的词,其实就是指原本肥沃的土地因为各种原因变得贫瘠,甚至变成沙漠。
想象一下,一片绿油油的田野,突然被一层沙子覆盖,成了寸草不生的荒地,真是让人心痛啊!那么,这种现象到底带来了哪些危害呢?我们又该如何治理呢?接下来,就让我们轻松聊聊这个话题。
2. 土地荒漠化的危害2.1 生态环境的恶化首先,土地荒漠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可不是小事,简直是如虎添翼。
想象一下,很多动植物失去了栖息地,鸟儿再也不能在树上叽叽喳喳,青蛙也只能默默无闻地躲在沙子里。
生态系统一旦失去平衡,各种生物都受到牵连,整个环境就变得暗淡无光。
而且,沙尘暴就像调皮的小孩,常常肆无忌惮地袭来,把空气搞得乌烟瘴气,让我们出门都得戴口罩,真是没法呼吸啊!对于那些有呼吸道疾病的人来说,这简直是雪上加霜。
2.2 经济损失接下来,咱们聊聊经济损失。
土地荒漠化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农民伯伯辛辛苦种的粮食没了,收入自然也跟着水落石出。
农田变成了沙漠,咱们的饭碗可怎么办呢?而且,荒漠化导致的水土流失,像是把资源给白白浪费了,真是心疼啊!再加上,由于土地退化,很多地方的旅游业也受到了影响,游客不愿意来,生意自然也就不好做。
3. 治理措施3.1 生态修复那么,面对这些危害,我们能做些什么呢?首先,生态修复是个好办法。
相关部门和科研人员正在努力尝试种植耐旱植物,像是在沙漠里种上小绿植,把干枯的土地变得生机勃勃。
还有就是搞植树造林,种下一棵树,就像种下一个希望,时间久了,荒地也能变成小森林,真是妙不可言!3.2 节水灌溉其次,咱们还可以从用水入手,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比方说,滴灌技术就像是给植物喝水的“自助餐”,让每一滴水都能被利用到极致。
这样一来,既能保证作物的生长,又能节约水资源,真是一举两得啊!更妙的是,这些技术也越来越成熟,农民朋友们只需要学习就能轻松上手。
4. 结语最后,土地荒漠化真的是个让人揪心的问题,但只要我们齐心协力,总能找到办法治理。
土地沙漠化原因、现象及其防治措施分析研究
![土地沙漠化原因、现象及其防治措施分析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472696b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b4.png)
土地沙漠化原因、现象及其防治措施分析研究土地沙漠化是指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造成土地水分蒸发过剩和植被的破坏,导致土地退化为沙漠的过程。
它是当今世界上环境问题中最严重和最紧迫的问题之一,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本文将从土地沙漠化的原因、现象及其防治措施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一、土地沙漠化的原因1.自然因素自然因素是土地沙漠化的直接原因之一。
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气候、地质构造等因素,直接影响土地沙漠化的程度和速度。
例如,降水少、气温高、蒸发量大的干旱地区容易造成土地沙漠化。
2.人为因素人类活动对土地沙漠化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人类的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砍滥伐、过度开采矿产资源等行为,会破坏土地植被,加剧土地沙漠化的程度和速度。
过度使用化肥、农药也会造成土壤质量下降,加速土地沙漠化的发生。
二、土地沙漠化的现象1.植被退化土地沙漠化的一个明显现象是植被退化。
由于水分蒸发过剩和人类活动的干扰,植被无法正常生长,土壤受损,植被逐渐减少甚至消失,进而导致土地退化为沙漠。
2.土地贫瘠土地沙漠化还会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土地变得贫瘠。
土地中的养分被破坏和流失,土壤变得干燥、硬化,无法供养作物生长,造成农业生产困难,严重影响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三、土地沙漠化的防治措施1.水土保持加强水土保持工作是防治土地沙漠化的重要举措。
包括修建护坡、修建土壤保水设施、植被恢复和生态修复等措施,以防止土地沙漠化的进一步恶化。
2.合理开发利用在土地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必须根据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制定科学的开发利用措施。
合理开垦土地、合理放牧、合理开采资源、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等,以减少对土地的破坏和负面影响。
3.加强政策法规政府应加强土地沙漠化防治的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通过制定土地管理法规、环境保护法规和自然资源保护法规等,对土地沙漠化进行严格管理和监督,以保护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
4.教育宣传加强对公众的教育宣传,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文明素养。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6261e4f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de.png)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章节:一、荒漠化的定义与特征二、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现状与危害三、荒漠化的原因分析四、荒漠化治理的措施与实践五、学生实践活动与反思一、荒漠化的定义与特征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荒漠化的概念、类型及特征。
2. 教学内容:荒漠化的定义、荒漠化的类型(包括自然荒漠化和人为荒漠化)、荒漠化的特征(如土地生产力下降、水资源减少等)。
3.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二、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现状与危害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现状及其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2. 教学内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分布、荒漠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植被破坏、土壤流失等)、荒漠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如农业生产下降、水资源减少等)。
3. 教学方法:讲授法、图表分析法。
三、荒漠化的原因分析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荒漠化产生的原因。
2. 教学内容:自然因素(如气候变化、地质构造等)和人为因素(如过度开发、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等)对荒漠化的影响。
3.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四、荒漠化治理的措施与实践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荒漠化治理的方法及其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应用。
2. 教学内容: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如植被恢复、水资源合理利用等)、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治理的实践案例(如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还草等)。
3.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五、学生实践活动与反思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荒漠化问题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 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荒漠化治理的实践活动(如种植树木、宣传环保等),引导学生对实践活动进行反思。
3. 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法、小组讨论法。
六、荒漠化监测与评估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荒漠化监测与评估的方法及其重要性。
2. 教学内容:荒漠化监测的方法(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荒漠化评估指标体系、荒漠化监测与评估的重要性。
3.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论我国土地荒漠化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论我国土地荒漠化的危害及防治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d4bfd791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e19bc4c.png)
论我国土地荒漠化的危害及防治措施我国土地荒漠化是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给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本文将从危害和防治措施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针对土地荒漠化的危害,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首先,加强立法和政策支持,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明确土地荒漠化的防治目标和责任,加强对相关行为的监管和处罚。
其次,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开展土地荒漠化的监测和评估工作,推动相关科研机构和高校开展研究,提升防治措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第三,加强土地治理和生态恢复,通过植树造林、草地恢复和水土保持等措施,减缓土地荒漠化的进程,恢复土地的生态功能。
此外,还要加强宣传教育和社会参与,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土地荒漠化的防治工作。
然而,在现实中,我国土地荒漠化问题仍然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困难。
首先,资金投入不足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土地荒漠化的防治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当前的资金投入仍然不够,难以满足防治的需求。
其次,相关机构和人员的专业性和能力还需要提高。
土地荒漠化的防治涉及到多学科的知识和技术,需要相关机构和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和能力,但目前在这方面还存在不足。
此外,社会各界的参与度和环境保护意识还有待提高,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和社会动员。
为了进一步加强土地荒漠化的防治工作,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加大政策和经济支持力度,提高防治工作的资金投入。
政府可以通过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等方式,鼓励和支持各方面力量参与土地荒漠化的防治工作。
其次,加强科研和技术创新,提升防治措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政府可以加大对科研机构和高校的投入,并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进行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
第三,加强社会参与和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政府可以通过宣传活动和教育培训,加强对公众的环境保护知识普及和意识培养。
综上所述,我国土地荒漠化给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危害,需要加大防治力度。
在防治措施方面,需要加强立法和政策支持、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土地治理和生态恢复、宣传教育和社会参与等方面的努力。
地球科学教案:荒漠化对生态平衡造成的危害及其治理方法
![地球科学教案:荒漠化对生态平衡造成的危害及其治理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939495ba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75.png)
荒漠化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退化、植被严重退化和沙漠化的自然现象。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人类活动加速和地表水资源利用不当等原因,荒漠化现象日益加剧,给生态平衡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本文将从荒漠化对生态平衡造成的危害和治理方法两个方面来探讨荒漠化问题。
一、荒漠化对生态平衡造成的危害1. 破坏生态环境荒漠化现象导致土地资产的浪费和自然资源的浪费,破坏了生态环境科学,形成了生态恶性循环。
2. 威胁生态安全荒漠化现象威胁生态安全,影响人类居住环境和健康,对全球生态安全带来了严重影响。
3. 加剧土地沙漠化荒漠化的恶性循环将土地转变为沙漠地带,导致生态环境不可挽回的破坏。
4. 破坏社会经济发展荒漠化问题不仅直接破坏土地环境、生态环境,还会影响农业生产、工业生产、旅游业等多个行业的发展,形成社会经济的巨大损失。
二、荒漠化治理方法1. 引导合理用地引导深度治理荒漠化地区,建立保护区、开发区、耕地等多种用地类型,走特色发展之路。
2. 制定科学计划荒漠化地区制定科学、合理的荒漠治理计划,定期实行救治措施。
3. 推广旱作农业实行水土保持措施,加强水利工程建设,鼓励发展旱作农业等民生产业。
4.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利用当地少有的资源建设防沙为主、防风为辅的生态系统,动员当地居民,实行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等保护措施。
5. 加强风沙防治加强风沙防治、植被恢复工作,促进本地的植物和树木生长,在森林和草原植被丰富的情况下,在农村、城市等地建设荒漠化特色旅游区、野外生态农业公园等丰富多彩的旅游业。
荒漠化对生态平衡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需要我们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救治措施,将治理荒漠化问题作为一项重大的工程任务。
希望全球各国生态、环保部门积极发起,积极行动。
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并优化我们的生态环境、稳定我们的社会经济,从而实现我们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综合性探究:荒漠化危害及防治相关教案探讨
![综合性探究:荒漠化危害及防治相关教案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842d65d9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f7.png)
【综合性探究:荒漠化危害及防治相关教案探讨】一、前言荒漠化作为人类活动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之一,一直是我们重点研究的领域之一。
荒漠化带来的影响和危害不仅仅是对于自然环境的影响,更是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探讨荒漠化危害及防治措施,也是我们不断拓展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向之一。
本文将围绕荒漠化危害及防治展开,结合相关的教案,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荒漠化问题,并探讨当前荒漠化防治所面临的困境和未来前景。
二、荒漠化概述荒漠化是指在自然因素作用和人类活动作用下,原来有植被或有土地覆盖的荒漠地区,因为土地沙漠化及其他原因而失去了原有的土壤结构和水源,变成没有膜法地区。
荒漠化涉及的面积很广,包括我们熟知的撒哈拉沙漠、蒙古高原等土地,现今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超过14亿公顷。
荒漠化的危害和影响涉及到自然环境、社会格局等方面,其中自然环境方面表现为沙暴频发、水资源减少等,社会格局方面表现为土地贫化、粮食不足、生态恶化等问题。
三、荒漠化危害及防治措施探讨(一)荒漠化的危害1、影响生态平衡荒漠化破坏了生态平衡,草原变为荒漠,生态系统失去了稳定性,造成了环境恶化。
大量的植被消失,土地膜法,导致土地流失,网纹状高山草甸以及绿洲边缘地区出现大量的滑坡、塌方等地质灾害,规模难以预估,对人类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2、促进气候变化荒漠化使得大量的碳和阳光能够被土地直接吸收,从而加速了全球气温的升高。
由于植被减少,CO2的吸收和光合作用也会减少。
这可能进一步加剧全球气候变化,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
(二)荒漠化防治措施1、采用可持续发展的方式采用可持续发展方案,通过降低土地利用的强度,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状况,以达到荒漠化防治的目的。
这使可持续发展成为荒漠化防治的主要途径之一。
2、推进生态工程荒漠化防治中推进生态工程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大规模的生态工程实践,如大规模的人工造林、绿化荒漠区域等措施,达到维护生态平衡、稳定环境温度和湿度等目的,实现荒漠化防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插入思维导图
三、参与者特征分析(重点分析学生有哪些共性、有哪些差异,尤其对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影响的因素。)
我校虽然是一所市一级学校,但学生都来自本县各乡镇,是本县生源最差的一间普通高中。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缺乏空间想象力。通过调查,大多数学生对地理的学习仅仅是应付式的,但更多的学生希望能从地理课堂上学到一些实用的东西。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状况,教师应该从学生身边的地理现象讲起,层层深入,尽量多讲一些对学生有用的地理知识。
2.电脑室、多媒体教室;
3.学生课前查找的相关资料;
4.将全班同学以自愿的原则分为5组,让学生推举一位会熟练操作电脑的同学为组长。
七、研究性学习的阶段设计
研究性学习的阶段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起止时间
第一阶段:动员和培训(初步认识研究性学习、理解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方法)
1.接触、讨论问题。
2.了解本次活动的学习目的。
综合评价
《土地荒漠化的危害及治理》研究性学习成果评价量规
评价指标
评价内容
得分
自评
互评
家长评
教师评
一、在活动中参与的态度
1、认真参加每次活动
2、努力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
3、做好资料累积和处理工作
4、主动提出自己的设想
5、乐于合作,能和同学交流,尊重他人
6、善于提问,乐于研究,勤于动手
7、关心国家大事,有一定的责任心
形成小组实施方案
各小组根据分工制定研究计划,分配研究时间,细分研究内容,制作调查表,预定成果等。
1.设计“研究方案”模版,为学生制订研究方案提供指引。2.设计“调查记录表”为学生调查记录提供指引。3.设计成果展示模版,为学生展示研究结果提供指引。
八、总结与反思(实践后总结、反思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意见)
8、能对自己进行“反思”
9、实事求是,尊重他人想法与成果
10、不怕吃苦、用于克服困难
11、能用多种途径获取信息
12、能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
13、有求职的好奇心、探索的欲望
14、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15、积极实践,发挥个性特长,施展才能
总评
(星星总数)÷3
(总自评+总互评+总师评)÷4
1.组织学生讨论。
2.与学生一起筛选课题,确定研究的课题。
5课时
成立课题组
1.学生根据自己的专长和喜好确定自己的选题,并根据选题形成小组。
2.各小组成立后,选定组长,学习讨论小组合作学习评价量规。
3.根据自己的选题,进行小组分工,小组内分工可以分为收集资料小队、实地考察小队、科学实验队等。
1.在学生自愿成组的前提下,合理调配各组成员,以利于能力较弱的学生也可以安排到工作。2.制订合作学习规则(或者合作学习评价量规)提供给学生。3.组织、指导学生的小组讨论、小组成员分工。
3.学习了解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步骤、方法、要求。
1.有关荒漠化的景观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组织学生就问题谈感受,提问题。3.利用演示文稿介绍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步骤与方法。
1课时
第二阶段课题准备阶段
提出和选择课题
1.列举课题名称
2.(1)讨论要比较全面地了解荒漠化现象,应该从哪些方面展开调查呢?(2)经过师生共同讨论,以学生最急于了解或最感兴趣的方面,确定研究主题,比如:①认识我县的荒漠化现状②我县的荒漠化是怎样形成的③西北荒漠化的成因与我县荒漠化的成因有何不同?④荒漠化现象应该如何防治。
注:1、评价结果分五个星级
2、五星表示优秀;四星表示较好;三星表示一般;两星表示尚可;一星表示仍需努力
2、课题的意义(为什么要进行本课题的研究):
(1)通过了解人类活动对整个地理环境的影响,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科学的环境观;
(2)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让学生真正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3)通过有关荒漠化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紧迫感。
(2)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后探讨答案。
分别设计3个形状大小大体相同的锥形土堆,其中一个土堆覆盖上草皮,另外两个什么也不盖。
①将等量的水轻轻倒向两个土堆(一个有草皮,一个没有),观察水土流失的情况;
②将等量的水分别用不同的速度倒向两个没有草皮的土堆,观察水土流失的情况;
③将不等量的水分别倒向两个没有草皮的土堆,观察水土流失的情况。
(3)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与自然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
展示相关图片“西北地区位置和地形图”、“中国年降水量图”。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上网查找相关内容,小组讨论后得出结论。
(4)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小组讨论后得出。
学生可能的选题内容是:
1.认识我县的荒漠化现状
2.我县的荒漠化是怎样形成的
3.西北荒漠化的成因与我县荒漠化的成因有和不同?
3、课题介绍
关于荒漠化的原因,教材是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加以说明的,其中重点在于分析人为原因在加速荒漠化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分析描述了包括干旱(基本条件)、地表松散物质(物质基础)、大风吹扬(动力因素)等原因。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环境恰恰具有这些发生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荒漠化的人为原因包括过度农恳、过度放牧、过度樵采和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等。
四、研究的目标与内容(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通过哪些内容的研究来达成这一目标)
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荒漠化含义的理解;
(2)荒漠化成因的理解;
(3)认识我县荒漠化的现状;
(4)荒漠化的防治。
通过以下内容的研究来达成这一目标:
(1)教师提示本县的一些荒漠化景观(如学校后山的红砂岩山、本县正在开发的东华寺旅游区的石山景观)。让学生思考这些景观属不属于荒漠化?
本次研究性活动主题贴近高中生的实际生活,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他们都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在知识搜索方面。课堂教学一改以往“满堂灌”的方式,把学习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以一个探究者的角色积极地学习。通过此次活动提醒我们要特别关注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直接体验,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才能,学会尊重和欣赏他人,积极进取,勇于创新,使他们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能力得到锻炼,思想得到升华。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注意力还是有所欠缺,活动在开展过程中难免受到学生互相之间的制约,效果未能达到预期设想。希望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日后提供更多的课题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土地荒漠化的危害及治理》
研究课题名称:
土地荒漠化的危害及治理
设计者姓名
王彦岗
所在学校
同煤二中
所教年级
高一
研究学科
地理
一、课题背景、意义及介绍
1、背景说明(怎么会想到本课题我国又是世界上荒漠化比较严重的国家,我县荒漠化资源比较丰富,有利于学生的探究活动的开展。
4.荒漠化现象应该如何防治。
五、研究的预期成果及其表现形式(研究的最终成果以什么样的形式展现出来,是论文、实验报告、实物、网站、多媒体还是其他形式)
每个同学都要有自己的实验心得,最终以小组的形式归纳总结上交。每个学生都会得到一份来自自己、同组组员、他组以及老师评价形成的综合评价。
六、资源准备
1.有关荒漠化的景观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