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风险辨识实施办法(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XX有限公司
作业场所安全风险辨识实施办法
1.辨识目的
及时辨识发现安全生产事故风险,制定风险防控措施,消除事故隐患,保证职工生命健康、安全。
2.辨识依据
《省安全风险管控与隐患治理规定》(省政府令[2018]2号)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2009)《XXXX有限公司双控体系管理制度》
3.辨识原则
实事,全面细致。
4.辨识容
各部门在组织开展安全风险辨识时,应对人、机、物、环、管五个面的因素进行全面辨识。
4.1人的因素
在对人的因素进行辨识时,应主要从下面几面进行:
4.1.1心理、生理因素
主要辨识员工在作业负荷、健康状况、禁忌作业、心理状况、五官辨识功能等面存在的安全风险。
4.1.2行为因素
主要是辨识员工在指挥、操作、监护以及遵章守纪等面是否存在安全风险。
4.2物的因素
在对物的因素进行辨识时,应主要从下面几面进行:
4.2.1物理性因素
主要是辨识机械设备、建筑设施、工器具、附件、防护设施、电气设施、信号设施、标志、光照以及噪音、振动、辐射、动能、热能等面存在的安全风险。
4.2.2化学性因素
主要是辨识危险化学品在生产、经营、储存、使用、运输等存在的安全风险。
4.2.3生物性因素
主要是辨识作业场所是否存在或存在导致产生致病微生物、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的安全风险。
4.3环境因素
在对环境因素进行辨识时,应主要从室、室外和地下三面的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辨识,主要包括气温、湿度、压力、光照、气流(风速)、通风及有害物质浓度等作业条件指标。
4.4管理因素
主要是辨识在组织机构设置、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编制以及执行落实制度情况、职业卫生管理情况等面存在的安全风险。
5.辨识与评价程序
在风险辨识过程中,各部门应格依据下列程序开展辨识工作:
5.1罗列作业活动清单,编制辨识记录表格
各部门要根据工作职能,列出工作清单或生产作业活动清单,根据工艺流程、设备设施的操作说明,结合一线作业人员的阐述,写明作业活动的具体容,作业过程中涉及的原辅料和设备设施,制定辨识记录表格。
5.2安全风险辨识
各部门及各级人员依据辨识记录中的容进行认真分析和辨识,将
生产作业活动或区域存在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作业环境的不良及管理上的缺陷等安全风险因素以及可能导致发生的事故类型,详细的罗列汇总并记录在表格,作为安全风险等级评估的依据。
5.3安全风险等级评价步骤
安全风险评价是在安全风险辨识的基础上,采用定性、定量的安全评价法来分析评估安全生产总体状况的管理性的安全活动。
5.3.1选择风险等级评价法
根据我公司生产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等诸多因素考虑,各部门在进行安全风险等级评估确认时,可依据不同的条件选择工作危害分析法(JHA)、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安全检查表法(SCL)进行安全风险现状的评价和分级。具体选择条件按照如下要求进行:(1)对某项工作或具体某环节作业活动潜在的危险性进行辨识评价时,可选择“工作危害分析法(JHA)”,亦可选择其他两种评价法。
(2)对某个作业区域、岗位等的安全作业条件进行危险性评价时,可选择“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也可选择“安全检查表法(SCL)”。
(3)需要系统的评价作业区域或装置、设备的运行系统等的安全状况时,可选择“安全检查表法(SCL)”。
5.3.2划分评价单元
各部门在开展评价工作之前,根据选择的评价法的特点和需要,将生产工艺流程、原辅料、设备设施等划分成若干个类型的评价单元来进行评价。
5.3.3开展安全风险等级评估
各部门根据选择的评价法,组织包括部门负责人、班组长、专业技术人员和岗位工代表在的相关人员,按照评价法进行定性定量的计算评估,确定评价单元的危险性等级,并从组织、管理、技术、应急等面制定风险源的管控措施。
6.辨识频次
公司开展安全风险辨识活动应格按照本法规定的程序按照下列频次组织落实:
6.1公司主要负责人应每年组织开展一次全面辨识,对公司的双控管理制度、风险辨识分级管控措施等符合性、有效性进行评审完善,确保各类安全风险的管控措施及时有效。
6.2各部门经理和车间主任应每月组织开展一次全面辨识,对职责围的安全风险进行全面辨识,及时完善风险管控措施,确保生产安全。
6.3班组长应每天对各岗位的安全风险进行辨识,及时完善风险管控措施,确保生产安全。
6.4当公司存在下列情况时,应及时开展专项风险辨识,完善风险管控措施:
(1)发生险肇事件或安全生产事故。
(2)生产经营要素发生重大变化,例如主要负责人变更、作业场所位置变更等。
(3)使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时。
(4)进行动火、吊装、受限空间等特殊作业时。
7.附则
本制度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附录: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表(摘自GBT1386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