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与(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与(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与第1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一、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反复诵读,感悟词中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借助语言文字,充分展开想象,感悟词中景、心中情。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作者介绍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爱国词人,有《稼轩长短句》。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写作背景作者曾两次罢官,隐居在江西上饶的带湖,前后将近二十年。
这首词是词人在隐居时期写的,词牌下原有小题“夜行黄沙道中”。
诵读知诗意读准字音读顺节奏读懂诗意读出音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明月 / 别枝 / 惊鹊,清风 / 半夜 / 鸣蝉。
稻花香里 / 说丰年,听取 / 蛙声 / 一片。
七八个星 / 天外,两三点雨 / 山前。
旧时/ 茅店 / 社林边,路转 / 溪头 / 忽见。
阅读全词,思考:1、概括词的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全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思想感情?想象赏画面诵读诗歌,以“我从一句中,仿佛看到了画面。
”的句式,说说从词中读出的画面,感受诗歌的意象美。
品读析技法细读全词,选择你所欣赏的一句品析精妙之处。
(提示:可从用词凝练、写景角度、艺术手法等方面赏析)辛弃疾历来认为是豪放词派的大家,他的词中蕴含着豪气和杀气,应该是那种“醉里挑灯看剑”“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然而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我却找不到他的豪气和他剑下的杀气。
难道是多年的闲适带湖让词人学会了做个“闲人”,从此不再过问国事,以至于找不到他的豪气?难道是岁月的流逝,使词人老矣,只能饭否,所以他的剑下没有了杀气?本篇是作者闲居上饶带湖时期的名作。
3古诗词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课后作业
1.请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分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意境和情感,并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2.请列举出本节课所学的关于词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并简要解释其含义。
3古诗词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古诗词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该诗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描绘了作者夜间行走在黄沙道中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理想的追求。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诗词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提高古诗词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学生能够培养想象力、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提高对复杂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欣赏和分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学生能够培养对古诗词的审美情趣,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宋词三百首》:收录了宋代词人的经典作品,包括辛弃疾的其他词作,供学生进一步阅读和欣赏。
-《中国古代文学史》: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包括词的起源、发展和流派等。
-《词人辛弃疾》:介绍了辛弃疾的生平和词作风格,为学生提供更深入的了解。
-《中国诗词鉴赏辞典》:收录了许多古诗词的鉴赏文章,供学生查阅和参考。
3.请尝试创作一首词,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要求符合词的基本格式和韵律。
小学六年级语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精选教案
小学六年级语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精选教案《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
是一首以农村生活的佳作。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六年级语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精选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六年级语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精选教案一教学内容: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内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
2.体会重点诗句的情境,在反复诵读,合理想象,预设目标:1.了解古代诗词的有关常识。
2.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在诵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尝试通过诗歌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人热爱农村、关心农事的质朴情怀。
教学准备:结合课内外资料,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原来也称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长短句。
词,最早都是入乐的,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所以作词也叫“填词”。
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词牌”,如这首词的词牌名《西江月》。
词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91字以上为长调,58字以上至90字为中调。
其实并无根据,但习惯如此。
长一点的词还可以分段,有双调、三叠、四叠之分。
这首词有50字,仍属小令,但有两段,故称双调。
读双调的词要注意上、下段(又称上片、下片或上阕、下阕)之间的联系。
二、感知作者辛弃疾是南宋的爱国词人,他写的许多词都跟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有关。
由于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跟当政的投降派发生矛盾,曾两次罢官。
这首词是他罢官后隐居在上饶带湖期间写的,记一次夜行的经历,比较容易读懂。
三、合作探究教师领读全词一至二遍,着力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也可让学生试读。
互动1:词人这次夜行的路程长不长?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明确:长。
因为天气有变化:开始有明月、清风,后来乌云四合,下了几滴雨,还可以从词人找避雨地看出雨有下大的趋势。
互动2:路长,为什么要夜行?明确:白日酷热,因为从鸣蝉、说丰年、骤雨等可以看出这时正值夏季。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创作背景,理解词的内容。
2、引导学生感受词中所描绘的优美景色,体会作者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习词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中描绘的意境。
感受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丰收之年的喜悦之情。
2、教学难点领悟词中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
理解词中个别词句的含义,如“别枝惊鹊”“听取蛙声一片”等。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词的内容。
2、讲解法:讲解词的创作背景、词句含义和写作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词的深层含义。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中描绘的景象和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想象法: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描绘词中所呈现的画面,加深对词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古代文学的长河中,词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著名的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它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佳作。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词,感受它的魅力。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辛弃疾(1140 年 5 月 28 日-1207 年 10 月 3 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居士,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人。
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
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贬官闲居江西时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
(三)初读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四)理解词句1、结合注释,小组合作理解词句的意思。
2、教师检查小组学习情况,重点讲解疑难词句。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背景和作者辛弃疾。
分析并欣赏辛弃疾的词风和词中的意象。
解读词中的修辞手法和寓意。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背诵,增强对词的感知和理解。
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与其他词作的异同。
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提高合作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悲愤。
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升审美情趣。
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文学作品。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词的背景和作者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词作特点。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情境。
2.2 词的意象和词风分析:词中的意象及其表达效果。
辛弃疾的词风特点,如豪放、激昂、含蓄等。
2.3 词中的修辞手法和寓意解读:词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词中的寓意和深层含义的解读。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引入黄沙道中的景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3.2 朗读和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强调朗读的重要性和对词的感知作用。
3.3 分析词的意象和词风:引导学生关注词中的意象,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等。
分析辛弃疾的词风特点,如豪放、激昂等。
3.4 小组讨论和分享: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词中的修辞手法和寓意。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修辞手法或寓意进行分享和解释。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朗读和背诵的评价:观察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表现,评价其准确性和感受力。
4.2 学生分析词的意象和词风的能力评价:评估学生对词中意象的识别和词风的分析能力。
4.3 学生讨论和分享的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分享内容的准确性。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辛弃疾其他词作的学习:推荐学生学习辛弃疾的其他词作,如《青玉案·元夕》等。
古诗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逐字稿
古诗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逐字稿《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逐字稿【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能借助注释和插图,展开想象,理解词意,感悟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3.结合词句,联系生活实际想开去,体会作者闲居乡村时内心的宁静、喜悦。
【教学重点】能借助注释和插图,想象画面,理解诗意,感悟词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结合词句,联系生活实际想开去,体会作者闲居乡村的喜悦和内心的宁静。
【教学过程】一、联系已知,理解词作题意师:都说,宋词“唯美"了中国的古典文学,她初读时的惊艳、细读时的动情,散发出恒久的魅力。
今天,我们跟随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走进这首宋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出示课题)(生齐读课题)师:读题目时,为什么要在中间停顿一下?生:“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这首词的题目。
师:还记得五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辛弃疾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西江月"都是词牌名,相当于一首歌的调,但都不是词的题目。
那么,《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的题目是什么?生:夜行黄沙道中。
师:是啊!透过题目,我们可以了解到词人夜行的地点在哪里?生:黄沙道。
师:黄沙道,今在何处?生:江西上饶。
师:是的。
借助注释,我们能够知道黄沙就是指黄沙岭,在今天江西省上饶市的西面。
根据注释,谁能解读一下这首词的题意?生:夜晚,词人行走在黄沙岭的小路上。
二、初读感知,把握词作大意师:同学们,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我们能够更准确地把握诗词大意。
课前同学们都做了预习,现在我们就根据学习提示,四人小组合作再来温故学习这首词。
(师出示要求:1.小组合作读这首词,比比谁读得正确、流利、有节奏,还能读出词的韵味;2.凭借注释、工具书,和小组同学说说这首词的意思。
)师:现在,老师邀请两位同学来读这首词,正确、流利地朗读。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教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诗意和背景。
分析辛弃疾的诗歌创作风格和特点。
能够背诵并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战争的厌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学会从诗歌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辛弃疾的诗歌创作风格和特点的分析。
诗歌的背诵和默写能力的培养。
2.2 教学难点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理解。
诗歌的背景和时代背景的联系。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师准备熟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诗歌内容和相关背景。
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3.2 学生准备预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了解诗歌的大意。
准备笔记本,做好笔记。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辛弃疾的其他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介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背景和创作背景。
4.2 朗读与解析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逐句解析诗歌内容,解释生僻词语的意思。
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
4.3 讨论与思考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之间的关系。
4.4 应用与拓展学生进行诗歌默写练习,巩固记忆。
教师布置相关的写作任务,如写一篇关于《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感受或者创作一首类似的诗歌。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评价标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生的朗读和默写能力。
学生的讨论和思考能力。
5.2 评价方式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作业评价:评估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写作能力。
小组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合作能力。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学生能够分析并解释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学生能够了解宋代背景及作者辛弃疾的相关知识。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学生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色和作者的情感,培养对自然和文化的热爱。
学生通过学习作者的豪放派风格,激发爱国情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宋代背景及作者辛弃疾的相关知识。
2. 教学难点:诗中某些生僻词汇和古文表达的理解。
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宋代背景和辛弃疾的生平。
激发学生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并背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中出现的地理、历史背景。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每组选取一个重点进行分析,并向全班分享。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补充。
重点解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5. 情感体验: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受诗中的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中的情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6. 总结与拓展: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并进行相关拓展学习。
四、作业布置:1. 学生抄写并背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 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辛弃疾的其他作品,进行简要介绍。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总结课堂效果,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和合作学习等,评价学生的主动学习态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抄写、背诵和分析文章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理解能力。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设计(精选8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设计(精选8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设计(精选8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设计篇1一、文本解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田园诗作之一。
在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欣赏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短短几十个字,却为我们营造出一个清新可人的夏夜无眠的意境。
它语言自然朴素,一改辛词豪放不羁,金戈铁马的气势,以清新、带着泥土的芳香,让我们看到了一幅鲜明逼真的田野风光图。
辛弃疾曾两次罢官,四十二岁至六十二岁,隐居在上饶(今属江西省)的带湖,前后将近二十年,当时的辛弃疾潜心研读庄子和陶潜的的文章。
这首词与《清平乐村居》都是词人在这个时期写的。
西江越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
黄沙,就是黄沙岭,在上饶西部。
词中描写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上片写的大约是前半夜的景象: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谈论着今年的丰收。
词人在夜行中见到、听到这一切,他内心的喜悦是可想而知的。
这些描写在艺术上也是很动人的。
从一方面看,词人正是用农村夏夜里特有的声音蝉鸣、鹊啼、蛙叫、人声来渲染欢乐的气氛;从另一方面看,这些声音又全都是从夜行人的听觉中反映出来的,他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
这正是寓静于动的写法,能够引起读者丰富的想像。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下片写的是后半夜的景象: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词的内容,感受词中所描绘的夏夜美景。
2、品味词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积累经典诗词。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意,体会词中描绘的画面和作者的情感。
(2)掌握词中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1)感受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2)引导学生体会词的意境,提高对古典诗词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2、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3、问题引导法: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夏夜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描述自己在夏夜的感受和经历。
2、提问:在古代,诗人是如何描绘夏夜的呢?引出课题《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作者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
2、讲述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心情。
(三)初读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
3、学生再次朗读,边读边思考:词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四)理解词意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的大意。
2、各小组派代表交流,教师进行补充和纠正。
(五)赏析词句1、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关键词句,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分析其描写手法和表达效果。
2、提问:“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句词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让学生体会“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中“星”和“雨”的妙处。
(六)感受意境1、创设情境,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描述词中的画面,感受夏夜的宁静和美好。
2、学生睁开眼睛,交流自己脑海中浮现的画面。
(七)体会情感1、思考:作者通过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引导学生从词中的景物描写和对农村生活的描绘中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理解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3)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赞美。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 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典故的理解。
2.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和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3)讲解诗歌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
5. 应用拓展:(1)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歌中的画面。
(2)让学生谈谈对诗歌的感悟和启示。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诗歌的主要特点和情感表达。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 写一篇关于《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赏析文章。
3. 选择一首类似的诗词进行自主学习,下节课分享。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内涵。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 运用比较教学法,分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独特之处。
七、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诗中的意象,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词内容,感受诗词的意境美。
2.分析诗词的修辞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词内容,感受诗词的意境美。
2.教学难点:分析诗词的修辞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月夜”为主题,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古诗词中描绘月夜的佳句,激发学生对月夜的兴趣。
2.诗词讲解(1)介绍作者:辛弃疾,南宋著名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
(2)解题:《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词牌为“西江月”,题目为“夜行黄沙道中”。
(3)逐句讲解: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这句描绘了夜晚明月下的宁静,惊鹊和鸣蝉的动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这句表现了丰收的喜悦,通过嗅觉和听觉的描绘,展现了夜晚的生机。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这句描绘了天空的星雨,展现了夜晚的神秘。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句回忆起过去的景象,表现了时光荏苒,物是人非的感慨。
3.诗词鉴赏(1)分析修辞手法:比喻:如“明月别枝惊鹊”、“稻花香里说丰年”,通过比喻,形象地描绘了夜晚的景象。
拟人:如“清风半夜鸣蝉”,通过拟人手法,使自然景象具有了生命力。
排比:如“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通过排比,使句子更加流畅。
(2)品味意境:通过诗人的描绘,我们仿佛置身于夜晚的黄沙道中,感受到了夜晚的宁静、神秘和生机。
4.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通过讲解和鉴赏,我们理解了诗词的内容,感受到了诗词的意境美,分析了诗词的修辞手法,提高了鉴赏能力。
5.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鉴赏、分析,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内容,感受到了诗词的意境美。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课文教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2)理解诗歌的背景、意象和表达技巧;(3)分析诗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忧虑,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2)领悟诗中的哲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2)诗歌的背景和意象分析;(3)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2)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哲理揭示。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诗歌,了解诗歌的背景和意境;(2)设计教学环节和提问问题;(3)准备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查阅相关资料;(2)思考问题,准备课堂讨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辛弃疾及《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韵律和节奏;(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技巧;(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点评。
4. 诗歌解析(1)分析诗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2)引导学生领悟诗人的情感和哲理。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诗中景物的感受;(2)讨论诗人的情感表达,体会爱国情怀。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诗歌的重要性和审美价值。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2. 写一篇关于诗歌意象和表达技巧的短文;3. 推荐一首类似的诗词,并简要介绍其背景和意境。
六、教学拓展1. 对比欣赏:介绍其他描写夜景的诗词,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李白的《静夜思》等,让学生比较异同,提高鉴赏能力。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所写的一首词。
写的是夏夜在黄沙岭上所见到的美好景象,表达了词人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分为上阕和下阕两部分。
词的上阕描写的是黄沙岭夏夜清丽喜人的景象,下阕描写了黄沙岭上轻云、阵雨的天气变化以及词人的愉快感受。
教学目标: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用问题为切入口,想象诗歌的意境。
4、培养学生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我们从一年级到现在学了很多很多的古诗,感受了诗歌的魅力。
也积累了不少名句。
能背上几句吗?1、名句背诵。
师:我还记得一句“稻花乡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知道是谁写的吗?(南宋词人辛弃疾)相信大家对辛弃疾并不陌生,了解这位伟大的词人吗?2、简介辛弃疾,知背景:3、揭示课题:而“稻花乡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出自他的《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这节课我们就跟随诗人一起到诗歌的王国去遨游吧!理解题目:(“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山道中是词的内容。
)教师介绍黄沙道黄沙,就是指黄沙岭。
辛弃疾当时隐居在江西上饶带湖,那里有一个黄沙岭,高约50多米,深而且敞豁,可容百人。
下有两泉,水自石中流出,可灌溉农田十多亩。
黄沙岭一带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件很好二、整理学习目标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用问题为切入口,想象诗歌的意境。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精选13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句子里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说吃每个句子的意思,了解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
2、能借助图画,想像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培养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题揭题,简介作者1、板书课题,交代: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
2、讨论题意。
(1)你从课题上读懂了什么?(夜,点明时间;行,点明事情;黄沙,点明地点。
)(2)用自己的话说出题意。
(夜间行进在黄沙岭的道路上。
)3、简介作者。
4、辛弃疾,是我国南宋卓越的爱国词人,出生时家乡已被金人占据,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统一中国。
他曾造贬闲居江西上饶多年,对黄杀岭较熟悉。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1、要求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懂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练读。
(3)指名读,师生评述是否正确、流利。
三、再读课文,理解句意。
1、默读课文,想一性每句话的意思,可借助字典理解新词,实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集体交流。
(1)指名说说词语的意思。
惊鹊:鹊儿被惊醒。
鸣蝉:蝉儿鸣叫。
社:社庙。
溪桥:溪上的小桥。
(2)指名说已弄懂的句子意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月光十分明亮,鹊儿被惊醒了从树枝上飞起,引起树枝摇曳;半夜了清风吹拂,传来声声蝉鸣。
七八个星外天,两三点雨山前:遥远的天边闪烁着七八颗星星,黄沙岭上下起了两三点阵雨。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过去熟悉的在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在路转溪桥后才忽然见到。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了解宋词的基本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代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运用诗词中的意象,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豪情壮志。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3)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地朗读和背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了解宋词的基本知识。
2. 教学难点:(1)诗中关键词语和意象的理解。
(2)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的分析。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
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学习效果。
3.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练掌握《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诗意、结构和韵律特点。
2. 学生准备:预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了解诗的大意。
3. 教学资源:课件、图片、音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图片:黄沙道中的夜景。
(2)引导学生欣赏图片,激发学习兴趣。
(3)简介诗人辛弃疾及宋词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感受诗的韵律。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3. 合作探究(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诗的结构特点。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句子里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句的意思。
3、能借助图画,通过语言文字,了解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
学会边读边想,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写成一段话。
4、通过语言文字,感受词中表现地自然美,培养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词的大概意思。
2、背诵课文。
3、想象这首词描绘的情景,并写成一段话。
教学准备:含有这首词的投影片。
拟订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读通词句,理解词意。
教学过程:一、揭题,解题,简介作者。
1、板书课题。
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
2、讨论题意。
⑴你从课题上读懂了什么?⑵用自己的话说出题意。
⑶简介作者。
辛弃疾,是我国南宋卓越的爱国词人,出生时家乡已被金人占据,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统一国家。
他曾遭贬闲居江西上饶多年,对黄沙岭较熟悉。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练读。
四、再读课文,理解词意。
1、默读课文,思考:每句话的意思,实在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2、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巡视指导。
3、集体交流。
(1)指名说说已弄懂的句子的意思。
(2)说说还不明白的地方。
参考:①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月光十分明亮,鹊儿被惊醒了,从树枝上飞起,引起树枝摇曳;半夜里清风吹拂,传来声声蝉鸣。
②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遥远的天边闪烁着七八颗星星,黄沙岭上下起了两三点阵雨。
③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过去熟悉的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在路转溪桥后也忽然见到。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理解诗词的背景和意境,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掌握诗词的基本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学会通过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来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思想营养,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二、教学重点:诗词的背景和意境的理解。
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诗词的朗读和背诵。
三、教学难点:诗词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深入理解。
诗词的韵律和节奏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包括诗词的全文、背景介绍、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等。
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和思考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PPT展示《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全文,让学生初步感受诗词的韵律和意境。
2. 背景介绍: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辛弃疾的背景和这首诗词的背景。
3. 朗读和背诵:教师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诗词,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教师鼓励学生背诵诗词,提高记忆力。
4. 意象和修辞手法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教师通过PPT展示相关的例子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
5.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进行分享。
6. 总结和拓展: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诗词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教师提出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思考。
7.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读后感。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诗词的意义和美感。
2. 使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诗句和意象,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诗词。
3. 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将《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与其他诗词进行对比,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辛弃疾及其词作风格。
2、引导学生理解词的内容,感受词中描绘的意境。
3、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人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中描绘的夏夜景色。
(2)领悟词人在词中表达的情感。
2、教学难点感受词的意境,理解词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古代文学的长河中,诗词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去领略那独特的夏夜风光,感受词人的情怀。
(二)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 年 5 月 28 日-1207 年 10 月 3 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居士,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人。
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
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三)朗读诗词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4、全班齐读,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四)理解词义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词的意思。
2、小组交流,互相补充和纠正。
3、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重点讲解疑难字词。
(五)赏析词句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1)这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明确: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了蝉的鸣叫。
(2)“惊鹊”和“鸣蝉”有什么作用?明确:“惊鹊”和“鸣蝉”以动衬静,烘托出夏夜的宁静。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
(3)了解宋代词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慨。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僻字的理解和朗读。
(2)诗的意象和意境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深入理解和研究。
(2)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资料。
(3)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设备。
2. 学生准备:(1)预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了解宋代词的基本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宋代词的基本知识。
(2)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 朗读与背诵:(1)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鼓励学生进行背诵。
3. 词意解析:(1)解释诗中的生僻字和词语。
(2)分析诗的意象和意境。
4. 情感分析:(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2)讨论作者的情感态度。
五、作业与评价1. 作业:(1)要求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诗的意象和意境的感受。
2. 评价:(1)通过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进行评价。
(2)通过学生的作业和课堂表现进行评价。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学习:(1)教师可以选取其他宋代词人的作品,让学生与《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进行对比学习,分析各自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词二首》辑选的是两首韵律和谐的宋词名作:宋代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和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写得是在一个月色皎洁的夜晚,作者行走在江西上饶黄沙岭途中所见到的乡村景物及其感受。
上半阙写得是夏夜景物。
作者借助白描手法,寥寥数笔,就写出了明月、山林、惊鹊、清风、鸣蝉、稻花、蛙声等乡间特有的景物,描绘出一幅农村仲夏月夜图,语言简洁,意境丰满,表现唯美。
读这几句简洁的词句,读者便能深深感到作者观察得细致入微:月光之所以能惊动乌鹊,不仅因乌鹊对光线敏感,侧面说明枝头的明暗发生了变化,原先是暗的地方变得亮了起来,而且暗示出月亮在移动,静中现动,静动结合。
而蝉的叫声除受鹊惊的影响外,又是与清风徐来相关联,轻风摇动了树枝,使一直静静地爬在上面的蝉也受惊了。
宁静的夜晚,突然间惊鹊离枝飞啼,蝉儿应声而鸣,真是一支奇妙的小夜曲。
可是作者似乎还不满足,他又把另一个声部引入这个二重唱,那就是稻花香里的连成一片的蛙声。
以上鹊惊、蝉鸣、蛙声,都是对声响的描绘,是由人的听觉感知的;稻花香则是嗅来的,是清风吹送到鼻孔的。
这样写,完全符合夜间观察事物的特点,尽管是朗月当空的仲夏夜,但还是听觉、嗅觉更管用。
这样就让读者仿佛感受了四野朦胧的奇妙景象。
清凉的南风送来了一阵阵的“稻花香”和一片热闹的蛙声,像是在诉说丰收的年景一样,作者把蛙拟人化了,写蛙懂得“说丰年”,既生动地渲染了连蛙也为之欢唱的丰收年景,也映托出人逢丰年的喜悦。
下阕侧重于夜行人感情的抒发。
用天边稀星和山前疏雨,预示夏夜阵雨将至的情景。
南方每到夏天,常有所谓“过雨云”,并不需要整个天空布满乌云,只要头顶上有几片云就可以下起雨来。
“七八个星”和“两三点雨”,构成了一种淡远奇特的境界。
但阵雨将临,对行路人来说总有威胁,所以尽管只有“两三点”,诗中人也会有焦急之感,从而加快脚步。
词面上没有写到“加快脚步”,这里我们依常情推测,但结尾两句又告诉我们,这推测是正确的,“路转溪桥”,那座旧时的茅店“忽现”眼前,使主人公变得坦然了。
“忽见”二字很传神,它把夜行人急寻不着而突然见到的惊喜神态全部表现出来了。
下阕,作者没有着意描绘行人的心理活动,是在写景和叙事中暗示出来的,让读者品味出来的,这就是“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这首词,上阕写农村的夏夜,月白风清,送来阵阵稻花香味,处处蛙声相应,一片丰年景象,它给夜行人带来无限的喜悦。
下阕写天外疏星,山前飘雨,溪回路转,茅店忽现。
笔调灵活,轻快,构思浑朴、自然,反映出作者的愉快心情。
《如梦令》这是一首忆昔词。
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
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
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误入”一
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第一课时·《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词。
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
背诵本词。
2.通过体会关键词语,空白词意补足,想象诗词画面,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开展阅读探究。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反复朗读,理解词句意思。
2.教学难点:想象词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词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
但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韩侂胄当政时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
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
有《稼轩长短句》。
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2.西江月:词牌名。
教学流程:
一、检查回顾
以适当的方式汇报学案完成情况。
(可根据教师的喜好确定方式让学生汇报)【设计意图:温故知新,巩固基础知识。
】
二、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唐诗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流传。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领略宋词的独特魅力。
让我们来到宋朝走近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
三、学生吟读:
1.二人组对读,纠正字音(见读“xiàn”),尝试读出节奏。
2.整体内容提取:通过反复吟读,我发现,《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描写的是
季节的景象?我是从、、这些句子看出来的。
【设计意图:识字、读文能为深入学习排除障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突破本课理解上的难点。
】
四、解词品悟,课上研讨:
1、读词的上阙,提取关键词句,思考:词人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词人心情怎么样?
2、读词的下阙,提取关键词句思考:词人遇到什么事情了?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设计意图:合作探讨,学生通力合作解决学习重点。
】
五、画面想象,概括全词
全词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我能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设计意图:开拓学生思维,发挥合理想象,学会用优美的语言叙述诗词所描绘的美景。
】
六、情感升华
通过、等词句,我发现,全词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设计意图:感悟词义、词境,感悟词人情怀。
】
七、盘点收获:
1、学生自由说学法。
2、教师总结学法:先用关键词语提取方式理解诗句,再把句意连接起来,说出全词的意思,最后再结合插图想象画面,体会人物的心情读出来。
即:关键词语提取,解释句意,想象画面,品味诗情。
【设计意图:学生总结积累,盘点收获,查漏补缺。
】
八、推荐诗词:(实践悟)
用刚刚学到的方法阅读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本首词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的画面,我能从句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设计意图:检验本节所学方法,在实践中加以领悟,尝试方法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