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证:气滞证

合集下载

结直肠癌中医脾虚气滞证、气血两虚证诊断标准

结直肠癌中医脾虚气滞证、气血两虚证诊断标准

结直肠癌中医脾虚气滞证、气血两虚证诊断标准结直肠癌在中医中属于肠癌范畴,主要表现为脾虚气滞证和气血两虚证。

脾虚气滞证和气血两虚证是中医中一种常见的肠癌证型,具有的辨证要点不同,针对不同的证型进行针对性的中医治疗是非常关键的。

因此,本文将针对脾虚气滞证和气血两虚证分别进行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的详细介绍,以便更好地帮助患者了解中医治疗结直肠癌的相关知识。

一、脾虚气滞证诊断标准1.脾虚证的体征特点脾主运化,气机运行,主要功能是运送水谷精微,润泽四肢,根本精和津液,阳气外达的功能。

脾气虚弱,运化无力,津液失职,脾元紊乱。

因此,脾虚气滞证型主要特点有:面色萎黄或苍白,容易乏力,食欲不佳,大便稀溏或久泻不愈,胃脘隐痛或舌苔白厚等。

2.脾虚证的脉象特点脾虚气滞证的脉象特点是:脉弦细或弦涩,常见于病情较轻或初起之时,脉沉紧或沉弦等。

3.脾虚证的舌象特点舌质胖嫩、苔薄白。

以上是脾虚气滞证的主要诊断标准,通过患者的体征、脉象和舌象等方面的表现,结合病史及相关检查结果,中医医师可以明确地判定患者所患的结直肠癌属于脾虚气滞证型。

二、脾虚气滞证的治疗方法1.补益脾气的食疗方法脾虚的患者应该多吃易于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糯米、山药、红枣等,同时还可以适量吃些芝麻、核桃、黑芝麻等。

2.调理脾气的中药疗法中医认为脾虚气滞的患者适合用些健脾化湿的中药材如苍术、白术、茯苓、党参、黄芪、山药等。

3.调理脾气的针灸疗法通过选取特定的腧穴针灸可以帮助改善脾虚气滞的症状,如足三里、内关、中脘、关元等穴位。

以上是针对脾虚气滞证的治疗方法,通过中医理论的指导,可以通过改变饮食习惯、中药调理和针灸疗法来调理脾气,达到治疗结直肠癌的目的。

三、气血两虚证诊断标准1.气血两虚证的体征特点气血两虚证型主要特点有:面色苍白,形体消瘦,容易疲倦,大便稀溏或泄泻,月经量少或闭经,舌质淡苍无光泽,舌体淡胖,舌质软。

2.气血两虚证的脉象特点气血两虚证的脉象特点是:脉细弱。

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讲义

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讲义

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讲义细目一、六淫辨证1.风淫证2.寒淫证3.暑淫证4.湿淫证5.燥淫证6.火淫证1.暑淫证候的表现是A.头昏沉,嗜睡,胸脘痞闷B.口渴饮水,口唇、鼻、咽干燥C.发热恶热,汗出,气短,神疲D.突发皮肤瘙痒、丘疹E.肠鸣腹泻、脘腹拘急冷痛【正确答案】C2.患者出现头重如裹,脘痞苔腻,肢体困重,属A.热证B.暑证C.燥证D.湿证E.寒证【正确答案】D细目二、阴阳虚损辨证1.阳虚证:畏冷,肢凉,口淡不渴,或喜热饮,或自汗,小便清长或尿少不利,大便稀薄,面色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或为细数)无力。

可兼有神疲,乏力,气短等气虚的表现。

2.阴虚证:形体消瘦,口燥咽干,两颧潮红,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少苔,脉细数等。

3.亡阳证:冷汗淋漓、汗质稀淡,神情淡漠,肌肤不温,手足厥冷,呼吸气弱,面色苍白,舌淡而润,脉微欲绝等。

亡阳一般是在阳气由虚而衰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但亦可因阴寒之邪极盛而致阳气暴伤,或因大汗、失精、大失血等阴血消亡而阳随阴脱,或因剧毒刺激、严重外伤、瘀痰阻塞心窍等而使阳气暴脱所致。

4.亡阴证:汗热味咸而黏、如珠如油,身灼肢温,虚烦躁扰,恶热,口渴饮冷,皮肤皱瘪,小便极少,面赤颧红,呼吸急促,唇舌干燥,脉细数疾等。

亡阴可以是在病久而阴液亏虚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也可因壮热不退、大吐大泻、大汗不止、大量出血、严重烧伤致阴液暴失而成。

亡阴亡阳鉴别细目三、辨气血类证候一、气虚类证1.气虚证临床表现:气短声低,少气懒言,精神疲惫,体倦乏力,脉虚,舌质淡嫩,或有头晕目眩,自汗,动则诸症加重。

意义:机体元气生成不足,消耗太过。

2.气陷证临床表现:头晕眼花,气短疲乏,脘腹坠胀感,大便稀溏,形体消瘦,或见内脏下垂、脱肛、阴挺等。

意义:气虚的发展,或为气虚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一般指脾(中)气的下陷。

3.气不固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临床表现:气短,疲乏,面白,舌淡,脉虚无力;或见自汗不止;或为流涎不止;或见遗尿,余溺不尽,小便失禁;或为大便滑脱失禁;或妇女出现崩漏,或为滑胎、小产;或见男子遗精、滑精、早泄等。

气滞证名词解释中医

气滞证名词解释中医

气滞证名词解释中医气滞证是中医学概念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是指由气机停滞所引起的一类特殊的病理症状。

气机是指人体中气血的循环转动,这种转动是气的关键,当气机被阻滞时,它的运行将失去节奏,机能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身体各种功能障碍,最终表现出多种不同的病理症状,包括烦躁、疲劳、关节痛、消化不良等症状。

中医认为,气滞证是由于饮食不节,活动过少或者药物副作用等原因,导致气机阻滞,从而引起的病理症状。

根据其病理症状描述,可以正确诊断气滞证,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

气滞证治疗以活血为基础,采用中药来补充气血,疏散阻络,祛除肝火,开窍祛痰,适量调和痰湿,以及调节脾胃功能等,以疏通气机,增进气血的循环,改善体内的气机状态,进而排除病症。

有时候,也会配合补益中药来补充体内的气血,以此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此外,诊断和治疗的过程中,还要重视按摩、拔罐疗法、针灸疗法、灸痪,根据具体情况使用不同类型的疗法,穴位大多数在背部、腰部、颈部、膝部等部位,这些治疗方法可以结合中药治疗,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气滞证的治疗要注意耐心观察,改善生活习惯,加强运动,适当补充膳食,以免加重病情。

最重要的是,在治疗过程中要坚持经典的中医治疗原则--精诚服药,循序渐进,遵循“滋阴补虚、温通血脉、行气止痛”的治疗方法,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治疗效果。

气滞证是中医学概念中最主要的概念,它存在于人体各种病症当中,正确诊断气滞证,经过精心的治疗,可以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在气滞证的治疗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治疗方法和中医的治疗原则,以及正确的疗法,可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随着人们对中医药的认可,气滞证也将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它将成为中医学术活动和治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气滞证是一种复杂的病症,在治疗过程中,要综合治疗,从多个方面、多种方式进行治疗,采用中药和中医方法,结合营养和运动,才能达到最好的疗效。

虽然目前气滞证的研究还很有限,但坚持正确的治疗原则及方法,以及耐心的治疗,一定会使病人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增进身心健康。

中医“实证”有哪些?-中医实证和虚证是什么意思

中医“实证”有哪些?-中医实证和虚证是什么意思

中医“实证”有哪些?作者:姬领会来源:《中医健康养生》2016年第03期世间万病,分开来说,要么是寒,要么是热;要么是虚,要么是实。

本期我们接着来谈谈“实”。

实,指的是邪实,也就是邪气存留的意思。

因邪实导致的病证,我们就叫做实证。

中医上的实证只有四种:气滞、血瘀、痰湿水饮、积滞。

下面我就逐一谈谈。

气滞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具有活力(能量)且不断运动着,可分为清气和浊气,清升浊降,自然之理。

气滞,就是气的滞留。

因气的滞留不畅而导致的病证,就叫做气滞证。

气滞证的常见表现为胸胁脘腹等地方胀闷疼痛,症状时轻时重,部位不固定,胀闷常随情绪变化而增减,或随嗳气、矢气(放屁)等减轻,脉多弦。

气滞证一般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因气是以运动的形式存在,所以浊气在一个地方郁结多了,犹如河面上漂浮物聚集过多之后的流动一样,所以气滞的部位不固定,且散时轻聚时重;浊气郁结,犹如气球的充盈,可出现胀;不通则痛,浊气排泄不畅滞留,可出现疼痛。

情绪的变化可影响气的运动速度,所以气滞随着情绪的变化而增减。

如果浊气滞留于人体上面而不下降,这时就出现了中医上说的气逆,因气逆而导致的病证,就是气逆证。

气滞的治疗,直接治法就是理气;气逆的治疗,直接治法就是降气。

人体里面气的总量相对恒定,清气多了,浊气就少,清气少了,浊气就多。

上面谈到,人体能滞留的气都是浊气,故气滞时一定伴有气虚(即清气的不足)。

当患者表现出以气滞为主的症状时,就是气滞证;当患者表现出以气虚为主的症状时,就是气虚证。

这也是中医大夫在临床上见到“胀”的症状出现时一定要区分虚实的原因。

拒按者,为实,治疗时以理气法为主,通常用逍遥丸、木香顺气丸之类的药物;喜按者,为虚,治疗时以补气为主,通常用补中益气丸类药物。

第二种情况:“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表明气不仅对血、津液有推动和固摄作用,同时也必须依附于血和津液。

当因血不足,气运行不畅而出现病证,也叫气滞证。

中医辩证基础知识

中医辩证基础知识

中医辨证基础知识一、辨阴阳虚损证候1。

阳虚证表现:虚寒之象(+气虚)2.阴虚证表现:虚热之象(+血虚)二、气病证治1.气虚证【临床表现】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动则加重,头晕目眩,自汗,脉虚,舌淡嫩以疲乏、气短、脉虚、动则加重为辨证要点. 治法:补虚益气2。

气陷证【临床表现】气虚+内脏下垂,以自觉气坠,或脏器下垂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见腹部坠胀,或见脱肛、子宫下垂等内脏下垂的现象。

舌淡、脉弱等,为气虚的指征。

体瘦而弱,气短、气坠、脏器下垂,为主要表现。

治法:益气升提3.气不固证表现:气虚+或自汗不止;或遗尿;或大便失禁;或崩漏、滑胎;或遗精等。

4。

气脱证【临床表现】呼吸微弱而不规则,神情淡漠或昏愦无知,大汗不止,口开目合,手撒身软,二便失禁,面色苍白,脉微欲绝等。

病势危重,以气息微弱、汗出不止、脉微等为辨证的基本点。

5。

气滞证【临床表现】胀痛、窜痛、攻痛,时轻时重;按之无形,随情绪而变化,脉弦。

以胸胁、脘腹等处或损伤部位的胀闷、胀痛、窜痛.治法:理气行滞6。

气逆证(肺气上逆,胃气上逆,肝阳上亢,肝气上逆。

)【临床表现】咳嗽,呼吸喘促;呃逆,呕吐,嗳气,呕血;头痛,眩晕,甚至昏厥、咯血。

以咳喘或呕吐呃逆等为突出表现。

治法:理气降逆二、血病证治1.血虚证【临床表现】面白淡白或萎黄,唇、爪、眼睑色淡;头晕眼花,心悸健忘,失眠多梦;手足发麻,四肢拘急不利,妇女月经后期、量少、色淡、闭经;舌质淡,脉细无力。

治疗:补血养血方药:四物汤2。

血脱证【临床表现】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气短,四肢逆冷,舌色枯白,脉微或芤等.3。

血瘀证【临床表现】1.局部刺痛,痛处不移而拒按,常夜间加重;2.局部肿块,质硬,按之不移;3。

唇、甲紫暗,或皮下、舌上有瘀点瘀斑,或皮肤丝状红缕,青筋显露。

4。

出血色紫暗,或夹血块,或大便色黑如柏油;5。

面色黧黑,或肌肤甲错。

6。

舌质紫暗或有青紫色斑点7。

脉涩,或结代,或无脉。

治法:活血化瘀4。

中医气血辨证中的证型

中医气血辨证中的证型

中医气血辨证中的证型
中医气血辨证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是指通过观察患者的气血状况,来判断患者的病情和病因。

在中医气血辨证中,有许多不同的证型,每一种证型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治疗方法。

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中医气血辨证中的几种常见证型。

1. 气虚证型
气虚证型是指患者气血不足,气虚血弱,常见症状包括疲乏无力、气短懒言、面色苍白、食欲不振等。

治疗气虚证型的方法是补气益血,常用的中药有黄芪、党参、人参等。

2. 血虚证型
血虚证型是指患者血液不足,常见症状包括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等。

治疗血虚证型的方法是补血养血,常用的中药有当归、熟地黄、枸杞子等。

3. 气滞证型
气滞证型是指患者气血运行不畅,常见症状包括胸闷、胁肋疼痛、口苦口干等。

治疗气滞证型的方法是疏通气机,常用的中药有香附、柴胡、枳实等。

4. 血瘀证型
血瘀证型是指患者血液循环不畅,常见症状包括疼痛难忍、皮肤瘀斑、月经不调等。

治疗血瘀证型的方法是活血化瘀,常用的中药有川芎、红花、桃仁等。

5. 气血两虚证型
气血两虚证型是指患者气血同时不足,常见症状包括疲乏无力、面色苍白、心悸气短等。

治疗气血两虚证型的方法是补气养血,常用的中药有黄芪、当归、熟地黄等。

以上就是中医气血辨证中的几种常见证型,每一种证型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治疗方法。

在治疗疾病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判断其证型,然后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才能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内科学郁证的中医辨证分型

中医内科学郁证的中医辨证分型

中医内科学郁证的中医辨证分型
中医内科学中的郁证是指情志不畅,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发生各种疾病的病证。

根据中医理论,郁证可分为不同的辨证分型,包括:
1. 气滞型郁证:主要表现为气滞不畅,常伴有胸闷、郁闷、烦躁、易怒、胸胁疼痛等症状。

常见病证有肝郁气滞证、胃气郁结证等。

2. 血瘀型郁证:主要表现为血液循环不畅,常伴有头晕、记忆力下降、面色暗黯、月经不调等症状。

常见病证有气血郁滞证、血瘀气滞证等。

3. 阳虚型郁证:主要表现为阳气不足,常伴有精神疲倦、体力衰弱、畏寒怕冷、皮肤苍白等症状。

常见病证有肾阳虚证、心阳虚证等。

4. 阴虚型郁证:主要表现为阴液不足,常伴有口干、咽干、心烦失眠、腰膝酸软等症状。

常见病证有肝肾阴虚证、心肾阴虚证等。

5. 气血两虚型郁证:主要表现为气血不足,常伴有气短乏力、面色萎黄、心悸失眠等症状。

常见病证有气虚血瘀证、脾虚化瘀证等。

以上只是部分中医辨证分型,具体辨证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综合分析。

肝郁气滞证的舌象脉象是什么?

肝郁气滞证的舌象脉象是什么?

肝郁气滞证的舌象脉象是什么?
谢谢邀请。

肝郁气滞是中医常见证型之一,是指肝的疏泄功能异常而致的气机郁滞的证候,经常生气发怒、精神抑郁的人常患此证,该证主要临床表现为情致抑郁、肝经所过的部位胀闷疼痛、妇女月经不调等。

肝郁气滞一般所表现出的舌象为苔薄白,舌边多有浊沫,脉象为弦脉。

如果肝郁气滞化火,会出现舌质偏红,舌苔偏黄。

正常的舌苔由胃气生成,其状薄白而净,干湿适中,不滑不燥。

通过观察舌苔可以了解病邪的深浅和寒、热、湿、燥的变化以及消化功能的病变,观察舌质可以了解脏腑气血的寒热虚实。

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气郁滞,疏泄失常,影响脾的运化,气血生成不足,则舌苔薄白,还常表现为唇舌舌淡,脸色苍白,黯淡无光等。

肝气郁滞,气血运行障碍,瘀血蓄积,还可能出现舌质青紫晦暗,或有瘀点、瘀斑等。

弦脉的特点是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弦是脉搏紧张的现象,肝主疏泄条达,故弦脉多主肝病或气滞疼痛。

肝气郁滞,影响气机运行而使脉搏紧张,故现弦象。

观察舌象脉象都是中医诊法的重要内容,中医辨证讲究四诊合参,舌象脉象要与其他临床表现结合起来看,才能确定是否是肝郁气滞证,不能简单地只通过舌象脉象来确定。

结直肠癌中医脾虚气滞证、气血两虚证诊断标准

结直肠癌中医脾虚气滞证、气血两虚证诊断标准

结直肠癌中医脾虚气滞证、气血两虚证诊断标准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主要发生在结肠和直肠部位,给患者带来严重的身体和心理困扰。

中医药在结直肠癌的治疗中,注重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治疗。

其中,脾虚气滞证和气血两虚证是结直肠癌常见的中医辨证类型。

本文将就这两种证候类型的诊断标准、病因病机及相应的治疗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一、脾虚气滞证的诊断标准脾虚气滞证是指脾胃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出现消化不良、腹胀腹痛等症状。

结直肠癌患者如果出现以下症状,可能是脾虚气滞证的表现:1.患者常感到腹胀不适,消化道功能减退,食欲不振。

2.大便干燥,粘腻,甚至出现便秘的情况。

3.腹部或胁肋部疼痛,感觉脾胃不舒服,舌苔淡白,脉弦细等。

根据上述症状表现,结合患者的脉象和舌苔等情况,可以做出脾虚气滞证的初步诊断。

脾虚气滞证的病因病机脾虚气滞证的病因主要是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油腻之品,长期饮酒吸烟,导致脾胃失健。

另外,情志内伤也是脾虚气滞的重要原因,长期的思虑忧郁、悲伤畏惧等不良情绪会损伤脾胃功能,导致气机郁滞,进而形成脾虚气滞的证候类型。

脾虚气滞证的治疗方法针对脾虚气滞证的治疗,中医药强调“以补为主、疏通气机”,通过中药调理脾胃功能,促进气血运行。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1.补益脾胃:选用人参、黄芪、党参等补益中气的药物,加强脾胃的功能。

2.疏通气机:选用白术、香附等理气化湿的药物,促进气机疏通,改善腹胀不适的症状。

3.调理情志:针对患者的情绪问题,采用心理疏导、音乐疗法等方法,帮助患者调节情志,减轻不良情绪对脾胃的损伤。

二、气血两虚证的诊断标准气血两虚是结直肠癌患者常见的证候类型,其主要表现为气血不足,出现贫血、乏力等症状。

气血两虚证的诊断标准包括:1.患者面色苍白,唇舌无华,精神疲乏,乏力无力,易出汗。

2.出现贫血症状,如眼睑浅绛色或苍白,舌质淡白,脉细或沉弱。

3.可能出现月经量少或闭经等妇科问题,男性患者可能出现阳痿、遗精等症状。

理气药治疗气滞,气逆证的药理学依据

理气药治疗气滞,气逆证的药理学依据

一、概述理气药是中医药理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医学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其治疗原则是通过调理气机,疏通经络,以达到疏通气滞,消除气逆证的目的。

本文将从药理学的角度探讨理气药对气滞、气逆等证候的作用机制。

二、气滞证的药理学依据1. 气的生理作用气在中医理论中具有促进脏腑功能、激发机体活力、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等重要作用。

气的流通畅通是保持脏腑功能正常运行的基础。

2. 气滞证的特点气滞证是中医学常见的证候类型,其主要特点为气机郁滞,导致腹胀、不适、情绪不畅、舌苔白,脉弦等症状。

3. 理气药的作用机制理气药主要通过调理气机,疏通经络,消除气滞证的症状。

其作用机制包括:(1)舒肝理气类药物,如柴胡、香附等,能够调整肝气,疏通经络,改善气机运行,从而缓解气滞证的症状。

(2)疏导肝气、宽中和下的药物,如枳实、半夏等,能够疏泄肝气,舒经宽中,促进气机畅通,缓解气滞证。

三、气逆证的药理学依据1. 气逆的病理机制气逆证是指气机紊乱,气机上逆,常见的症状有胸闷、胸痛、胁痛、情绪烦躁、呕吐、咳嗽等。

气逆证多见于肝郁气滞、胃失和调、痰火上炎等证候。

2. 理气药的应用理气药能够通过调整气机,疏通经络等方式,缓解气逆证的症状。

3. 理气药的作用机制理气药主要通过以下作用机制缓解气逆证的症状:(1)疏泄肝气、平抑情绪的药物,如柴胡、茯苓等,能够疏泄肝气,平抑情绪,改善气机上逆的症状。

(2)宣肺平喘、燥湿化痰的药物,如半夏、枳壳等,能够燥湿化痰,宣肺平喘,促进气机畅通,缓解气逆证的症状。

四、结论理气药对气滞、气逆证具有重要的临床治疗价值,其药理学依据主要包括通过调整气机、疏通经络,改善气滞、气逆证的症状。

随着现代药物研究的不断深入,理气药在治疗气滞、气逆等证候中的作用机制将得到进一步的明确和丰富,为其临床应用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希望通过对理气药药理学依据的探讨,能够为中医理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五、理气药的临床应用1. 对气滞证的治疗气滞证是中医临床常见的证候类型,其表现为腹胀、胁痛、口苦、情绪不畅等症状。

中医疾病分类

中医疾病分类

中医疾病分类中医学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医学宝库,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和实践,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疾病分类方法。

中医学的疾病分类主要是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机、病理变化等方面进行的,不同于现代西医的疾病分类方式。

本文将从中医学角度介绍中医的疾病分类。

一、中医疾病分类的基本原则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中医疾病分类主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 辨证分型:中医疾病分类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疾病的临床表现、脉象、舌象等方面进行辨证分型。

中医将疾病分为实证、虚证、寒证、热证、湿证、燥证、血瘀证、气滞证等不同的辨证类型,以指导临床用药和治疗。

2. 病因学说:中医疾病分类也注重病因学说的应用。

中医认为,病因主要分为外感因素和内在因素,其中外感因素包括风、寒、暑、湿、燥等六淫,内在因素包括情志、饮食、劳逸等。

根据不同的病因,中医将疾病分为外感病、内伤病等不同类型。

3. 脏腑学说:中医疾病分类还延伸了脏腑学说的应用。

中医认为,人体有五脏六腑,每个脏腑都有特定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根据疾病累及的脏腑,中医将疾病分为肝病、心病、脾病、肺病、肾病等不同类型。

基于以上原则,中医将疾病进行细致的分类和命名,以便于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二、中医疾病分类的主要类型根据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中医疾病的分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以下是中医疾病分类的主要类型:1. 证候分类:中医根据临床症状和辨证特点,将疾病分为不同的证候类型。

常见的证候类型有实证、虚证、寒证、热证、湿证、燥证、血瘀证、气滞证等。

不同的证候类型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例如实证宜清热解毒,虚证宜补益调养。

2. 病位分类:中医根据疾病的发生部位,将疾病分为空病、表病、里病、外病等。

其中,表病主要指表面病变、肌肉、皮肤病等;里病主要指内脏、器官病变;外病主要指外伤、感染等。

3. 病因分类:中医根据疾病的致病原因,将疾病分为外感病、内伤病等。

外感病主要由外界风寒湿热等致病因素引起,内伤病主要由内在因素如情志不舒、饮食不当等引起。

结直肠癌中医脾虚气滞证、气血两虚证诊断标准

结直肠癌中医脾虚气滞证、气血两虚证诊断标准

结直肠癌中医脾虚气滞证、气血两虚证诊断标准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早期症状不典型,易被忽视,往往在晚期才被发现。

中医认为结直肠癌的发病与内脏湿热、气滞、气血不畅等证候密切相关。

其中脾虚气滞证和气血两虚证是结直肠癌中的常见证候,下面将分别对这两种证候的诊断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一、脾虚气滞证的诊断标准1.脘腹胀满:患者常感到腹部胀满不适,尤其是在进食后更为明显。

2.大便稀溏:脾虚气滞患者常表现为大便稀溏,甚至腹泻,伴有恶臭。

3.舌质淡白:舌体呈淡白色,胖腻苔。

4.脉弦涩:脉象呈弦滑,且有涩感。

5.食欲不佳:患者常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

以上5条是脾虚气滞证的主要诊断标准,根据中医理论指导,对结直肠癌患者进行辨证施治,可以采用益气健脾、理气行滞的中药治疗方法,如香砂六君子汤、茯苓四逆汤等。

二、气血两虚证的诊断标准1.乏力倦怠:患者常出现乏力无力、倦怠无力等表现。

2.面色苍白:气血两虚患者面色苍白无华,甚至出现晦暗。

3.心悸气短:患者常有心悸气短、头晕耳鸣等心脏血液不足的表现。

4.大便干燥:气血两虚患者常表现为大便干燥,甚至便秘的情况。

5.舌质淡白:舌体呈淡白色,胖腻苔。

6.脉虚弦:脉象呈虚弦无力。

气血两虚证是结直肠癌患者较为常见的证候,针对这一证候,中医治疗可以以益气养血、调理气血为主,常用的中药有四君子汤、八珍汤等。

结直肠癌是一种恶性肿瘤,准确的中医辨证施治对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针对不同的证候,采取恰当的中药治疗方法,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在日常生活中,预防结直肠癌也是至关重要的。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饮食结构,定期进行结直肠癌的筛查等,都是非常有益的。

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能够提高结直肠癌的治愈率,降低病人的痛苦。

肝郁气滞证 病情说明指导书

肝郁气滞证 病情说明指导书

肝郁气滞证病情说明指导书一、肝郁气滞证概述肝郁气滞是指由于肝的疏泄功能异常,疏泄不及而致气机郁滞所表现的证候。

本证多与情绪因素、病邪侵扰有关,主要表现为情绪抑郁、胸胁疼痛、喜欢叹气等,女性患者还可有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等症状。

常见于现代医学的慢性肝炎、神经官能症、癔症、焦虑症、更年期综合征、癫痫、抑郁症、乳腺增生、乳腺结节、甲状腺结节等疾病。

英文名称:暂无资料。

其它名称:无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无结论。

发病部位:肝脏常见症状:情绪抑郁、胸胁疼痛、乳房胀痛、月经不调主要病因:情绪因素、病邪侵扰检查项目:血常规、甲状腺功能检测、肝生化检查、激素测定、超声检查、穿刺活检重要提醒:肝郁气滞者学会自我调节情绪,适当地放松,保持积极的心态。

临床分类:暂无资料。

二、肝郁气滞证的发病特点三、肝郁气滞证的病因病因总述:肝郁气滞多与情绪因素和病邪侵扰有关。

基本病因:1、情绪因素:多因愤怒、精神抑郁、心愿未达成等心理及情绪活动或突然受到精神刺激,导致肝气运行不畅,气停滞郁堵,肝的诸多功能受损,进而引起一系列症状。

2、病邪侵扰:多种原因产生的淤血、痰饮,停留肝经,导致肝经之气运行不畅,出现郁堵;脾胃受损,脾胃之气运行不畅,脾胃与肝同在中焦,肝气也受到影响而运行不畅,出现郁堵。

二者都可导致肝的诸多功能受损,进而引起一系列症状。

危险因素:暂无资料。

诱发因素:暂无资料。

四、肝郁气滞证的症状症状总述:肝郁气滞多与情绪因素和病邪侵扰有关。

典型症状:1、情绪抑郁,喜欢叹气。

2、胸胁或少腹胀满伴游走性疼痛,便秘或大便不成形,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3、女性患者可出现乳房肿块,胁下积块,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痛经,严重时闭经。

伴随症状:暂无资料。

病情发展:暂无资料。

并发症:1、肝郁气滞日久,影响体内水谷代谢,久则聚湿生痰,可出现吐之不出、吞之不下的梅核气,表现为咽喉异物感;痰积于颈项,可出现颈部肿块,即现代医学认为的甲状腺结节。

气滞证 病情说明指导书

气滞证 病情说明指导书

气滞证病情说明指导书一、气滞证概述气滞证(syndrome of qi stagnation)又称气郁证、气结证,是指人体某一部位,或某一脏腑、经络的气机阻滞,运行不畅而出现的一种证型。

临床多以胸胁脘腹等处胀闷疼痛为主要表现。

多因情志失调、饮食不节、邪气内阻等因素而诱发。

本病证经积极治疗,可缓解不适症状,预后良好;若治疗或护理不当,容易反复发作,甚至损伤脏腑功能,引发各种疾病。

英文名称:syndrome of qi stagnation。

其它名称:气郁证、气结证。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本病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其会遗传给下一代。

发病部位:全身。

常见症状:胸胁脘腹或损伤部位的胀闷、胀痛、窜痛。

主要病因:情志失调、饮食不节、邪气内阻。

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X线检查、B超。

重要提醒:若出现胸胁脘腹等处胀闷疼痛,应及时就诊咨询,注意情志调摄,避免反复发作,损伤脏腑功能。

临床分类:1、肝气郁滞主要表现为情志抑郁,情绪不宁,胸闷,喜出长气,胁肋部胀痛,痛无定处,或腹胀,饮食减少,或呕吐,大便失常,女子月事不行,妇女经前乳房胀痛,经前少腹痛成月经不调,甚或经闭,或梅核气或瘿瘤,舌淡红苔薄腻,脉弦。

或急躁易怒,或失眠多梦,口苦而干,头晕目眩,舌红,苔黄白,脉弦。

2、脾气郁滞主要表现为脘腹痞满胀疼,不思饮食,恶心呕吐,呃逆嗳气,大便秘结或大便不爽,泻下物黏滞,大便时腹部有胀痛感,苔腻,脉弦或滑。

3、肺气郁滞主要表现为咳嗽气喘,胸膈胀满,痞塞不通,声音嘶哑,或突然失音,或全身浮肿,小便不通,大便秘结,舌质红,苔白或黄,脉弦数。

4、胃气郁滞主要表现为胃脘胀满,或腹中胀痛走窜,游走不定,食欲不振,饮食减少,胸闷痞塞,嗳气后缓解,大便困难,舌淡红苔薄,脉弦。

5、小肠气滞主要表现为脐腹部胀满疼痛,走窜不定,时轻时重,饮食减少,恶心呕吐,得嗳气矢气后腹胀减轻,或疼痛连及睾丸等处,坠胀不舒,行走不便,肢体不温或在腹股沟有软的肿块突起,甚至一侧阴囊肿胀,或睾丸偏坠,舌苔白滑,脉弦数。

肺部气滞证的中医治疗原则是什么

肺部气滞证的中医治疗原则是什么

肺部气滞证的中医治疗原则是什么关键信息项:1、肺部气滞证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中医治疗方法分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治疗原则的核心要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适用的中药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治疗周期与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可能的治疗副作用及应对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治疗后的调理与预防复发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肺部气滞证的概述肺部气滞证是中医病症中的一种常见证候,多由情志不畅、外邪侵袭、肺气虚弱等因素导致肺气运行不畅,气机郁滞而引起。

主要表现为胸部闷痛、咳嗽不畅、呼吸短促、心情抑郁等症状。

111 病因分析情志不舒,如长期忧郁、恼怒等情绪波动,可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肺气的宣发肃降,形成肺部气滞。

外感风邪、寒邪等外邪,侵袭肺部,使肺气闭郁,气行不畅。

肺气本身虚弱,无力推动气机运行,也容易产生气滞。

112 症状表现胸部满闷,疼痛以胀痛为主,时轻时重。

咳嗽,咳声不畅,或伴有咳痰,痰量少而黏。

呼吸短促,感觉气不够用,常需深呼吸来缓解。

心情烦躁,容易发怒或抑郁,情绪不稳定。

12 中医治疗肺部气滞证的方法分类中医治疗肺部气滞证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等方法。

中药治疗是通过内服中药方剂,调理肺气,疏通气机。

针灸治疗则通过针刺穴位,刺激经络气血运行,达到疏通肺气的目的。

推拿按摩可以放松胸部肌肉,促进气血流通,缓解气滞症状。

121 中药治疗方剂常用的方剂有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

柴胡疏肝散具有疏肝理气、活血止痛的功效,适用于肝郁气滞引起的肺部气滞证。

逍遥散能疏肝解郁、健脾和营,对于伴有肝郁脾虚症状的患者较为适用。

4种证型辨证施治.docx

4种证型辨证施治.docx

4种证型辨证施治子宫肌瘤这个病名中医文献上虽然没有,根据它的临床表现,主要属于中医“瘕”范畴,它与两千年前中医古籍《内经》中记载的“石瘕”很相似,主要与感受风寒,郁怒气滞及气虚血滞有关(、瘕:中医指腹腔内结块的病)。

我们采取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以及分期治疗的方法,治疗原则以活血化淤,软坚散结为主,佐以行气化痰,兼调寒热。

同时,必须根据患者体质的强弱,具体病情随证施治。

主要分为气滞、血淤、痰湿、湿热4种证型,各种证型相同的表现是子宫有积块,质硬,较小者常于妇科检查及B超时发现,不同的表现和治法如下:⑴气滞证主要表现为伴小腹疼痛,痛无定处,小腹胀满,苔薄润,脉沉弦。

治法为行气导滞,活血消。

方药用香棱丸(木香,丁香,三棱,枳壳,莪术,青皮,川楝子,小茴香)。

⑵血淤证主要表现为疼痛拒按,面色晦黯,肌肤乏润,月经量多或夹血块,口干不欲饮,舌紫黯或边有淤点,脉沉涩。

治法为活血散结,破淤消。

药用桂枝茯苓丸(桂枝,茯苓,丹皮,芍药,桃仁)加三棱、莪术。

⑶痰湿证主要表现为小腹时或作痛,或伴月经不调,带多色白,胸脘满闷,舌质淡暗苔白腻,脉弦细而滑。

治法为理气化痰,破淤消。

方药用开郁二陈汤(制半夏,陈皮,茯苓,青皮,香附,川芎,莪术,木香,槟榔,甘草,苍术,生姜)。

⑷湿热证主要表现为带多色黄或臭秽,小腹及腰骶部疼痛而胀,经期加重,尿少色黄,可伴有经期延长或月经过多,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为清热利湿,祛淤消。

方药用大黄牡丹汤(大黄,芒硝,丹皮,桃仁,冬瓜子)加红藤、败酱草、制穿山甲等。

◆经验之谈本人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为气虚血淤多见,采用“分期治疗,益气消,补消结合”的治疗原则。

因经期与非经期有不同的生理病理特点,须分期治疗。

经期若出血量多时以益气缩宫,化淤止血为主,兼以软坚消,非经期治疗以活血化淤,软坚消,兼以益气,以消瘤为主,或服汤药或服丸剂,因病情而定。

剂量视病人的具体情况调整。

采用中医药治疗时,肌瘤越小,效果越好。

气滞证治十四法

气滞证治十四法

气滞证治十四法
荣果德
【期刊名称】《湖北中医杂志》
【年(卷),期】1993(15)6
【摘要】气滞之证,病变复杂,如治疗不及时.则易导致重证、危证.根据笔者临床体会,将治疗气滞证归纳为十四法.分述如后.一、行气解郁法适宜于情志郁结所致气滞证.郁伤气滞,临证多见胸膈痞闷,两胁胀痛,肚腹膨胀,或咽喉不利,或痰气不爽,或饮食少思,或吞酸嗳腐,
【总页数】3页(P35-37)
【关键词】气滞;辨证论治
【作者】荣果德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5.905
【相关文献】
1.儿科中医外治十四法 [J], 郑学军
2.仲景治喘十四法探折/李群林//中国医学文摘 [J],
3.立良法以行善治——哈尔滨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立法工作小结 [J], 赵责民;
4.仲景治喘十四法探析 [J], 李群林;赵龙;向卫平;曾广安
5.张仲景治痛十四法 [J], 赵天才;石智勇;景涛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 方剂:四逆散(柴胡、芍药、甘草、枳实)
• 四逆散证治要点:手足不温,或胁肋疼痛, 脉弦
• ——疏肝理脾通用方 •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症状
治法 方剂
肝郁 纳呆腹胀便溏, 疏肝 逍遥散
脾虚证 肝 或腹痛肠鸣
健脾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肝胃 郁 胃脘胀痛或窜痛,疏肝 柴胡疏肝散
一、气滞(气郁)证
-症状:胸胁脘腹胀痛,时轻时重,部位 不定,嗳气、肠鸣或矢气后减轻。或与 情绪变化相关,脉弦。
➢疼痛特点:部位不定,胀重于痛,时轻 时重,与精神因素有关
肝气郁结证
• 疏泄功能失常
气机郁滞
·调畅气机
·调节情志
➢ 肝主疏泄 ·促进脾胃运化功能
·疏通水道
·调理冲任,促进排精
• 症状:情志抑郁,善太息,胸胁、乳房或 少腹胀闷窜痛,或月经失调,脉弦。
不和证 证 呃逆嗳气
和胃
柴胡疏肝散(柴胡、香附、川芎、陈皮、枳壳、 芍药、甘草)
-证治要点:胁肋胀痛,脉弦(疏肝解郁常用方)
逍遥散验案
• 患者,女,32岁,2003.4.10初诊。三月前,因与 丈夫吵闹后,胃脘胀痛连及两胁、神疲、纳呆、喜 太息、嗳气、吐酸水,每因情绪变化加重,苔薄白 脉沉弦。证属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法当疏肝理气, 健脾和胃。药用:当归12g,川芎10g,白芍15g,柴 胡9g,云苓10g,白术10g,元胡10g,香附10g,川 楝子10g,乌贼骨12g,煅瓦楞10g,薄荷6g,栀子 10g,甘草15g,3剂后胃脘胀痛减轻,守方继服6剂 后痊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