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检验前阶段质量指标及其质量规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检验前阶段质量指标及其质量规范
摘要:目的分析临床检验前阶段的质量指标,建立质量规范体系,观察质量
控制效果。方法选取本单位和某单位的患者作为样本,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检验标本,观察组将质量指标纳入到质量规范体系当中,加
强对标本检验质量的控制。结果观察组标本保存质量不合格率为2.44%;对照
组标本采集不合格率为2.44%、标本保存不合格率7.23%、溶血率2.44%。两组对
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临床应加强对标本采集、保存、运输质量的控制,将上述质量指标,纳入到质量规范体系中,提高临床检验前阶段的标本质量,提
高检验结果的准确度,为患者疾病治疗有效率的提高奠定基础。
关键词:临床检验;质量指标;标本不合格
前言:
临床检验前阶段,受标本采集、运输、保存等因素的影响,最终检验结果出现差错的风
险较高,对疾病诊断准确率的提高不利。有研究指出,将质量指标(QI)应用到临床检验质
量的控制过程中,有助于提高检验质量。本文于本单位2016年3月--2017年3月实施质量规范期间收治患者中,随机选取41例作为观察组,阐述了质量规范方法,并观察了质量规范
的效果:
1治疗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单位实施质量规范期间收治的患者41例作为观察组,患者资料如下:性别:男
20例、女21例。年龄(25-55)岁,平均(40)岁。同时选取某单位未实施质量规范期间收
治的患者41例作为对照组,患者资料如下:性别:男21例、女20例。年龄(23--56)岁,
平均(39.5)岁。
两组患者资料无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检验标本,观察组将质量指标纳入到质量规范体系当中,加强对标
本检验质量的控制:(1)质量指标分析:临床检验前阶段,影响检验质量的指标,主要包
括标识错误、标本类型错误、运输及存储不当、溶血等。导致上述风险发生的原因,与标本
采集、保存、运输不合理存在联系。(2)质量规范的建立:由医护人员,临床检验人员及
其他相关人员,共同组成质量控制小组,同时对检验、医护、运送等相关人员进行培训,避
免由于标本采集、运送、管理等因素而影响检测质量及生物安全。在此基础上,依照循证医
学的理念,寻找质量控制方案,建立起完整、规范的质量控制方案。(3)质量规范的实施:标本采集时,应视标本类型,采用不同方法采集。以尿液标本为例,需嘱患者取尿中段检验,以提高标本的合格率。标本采集完成后,需立即粘贴正确的标识,以提高检验质量。标本采
集完成后,需立即给予妥善的保存。以血液标本为例,该标本如保存时间过长,易导致检验
结果出现误差。临床应于标本采集完成后的2h内送检,以确保标本质量合格。标本运输过
程中,需严格控制标本的温度。同时,应加强对标本污染风险的预防,以提高临床检验质量。为降低标本溶血率,标本采集时,采血人员应技术熟练,尽量做到“一针见血”,针头应斜面
靠近试管壁,减慢血液进入真空管的流速,捆扎时间不宜过长。采血后标本应立即送检,送
检过程中避免过度震荡,以免引发溶血。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标本不合格率的对比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处理数据,计数采用X2检验,以(%)表示。P<0.05代表数
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标本不合格率对比,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3讨论
标本采集、保存及运输,属于临床检验前阶段影响检验质量的主要指标。其中,标本采
集不合理,主要表现为“采集方法不合理”、“标识错误”、“标本类型不正确”等。标本保存不
合理,主要表现为“存储温度不适宜”、“存储时间过长”等。而运输不合理,则表现为“运输过
程中损坏”、“标本未收到”以及“运输温度条件不合理”等。未实施质量规范时,医护人员对标
本质量的重视程度不足,标本不合格率较高。本文研究发现,该阶段,标本采集不合格率为2.44%、标本保存不合格率7.23%、溶血率2.44%。
根据质量规范体系的要求,应在分析临床检验前阶段影响质量的指标的基础上,加强对
各指标的控制,最终达到提高标本合格率的目的。组织相关人员参与培训,能够有效提高其
对标本采集以及保存知识的掌握水平,使之能够在标本采集方法指导以及标本的核对等方面
入手,严格控制标本的质量,以提高各质量指标的合格率。临床检验标本的类型,包括痰液、血液以及尿液等多种。根据标本类型的不同,采集及保存方法同样有所不同。在分析各标本
对采集方法以及保存环境的需求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质量规范体系,有助于提高各类型标
本的质量,使临床检验前阶段标本的质量得以提升。本文研究发现,实施质量规范的标本保
存质量不合格率为2.44%。与常规检验方法相比,优势显著(p<0.05),证实了质量规范的
应用价值。需注意的是,为进一步提高质量规范的应用水平,临床应以1个月为一阶段,对
临床检验前阶段标本的质量进行评估。发现异常,应立即处理,并进一步完善质量规范,使
标本质量能够得到持续性的提升。
综上所述,临床应加强对标本采集、保存、运输质量的控制,将上述质量指标,纳入到
质量规范中,提高临床检验前阶段的标本质量,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度。
参考文献
[1]费阳,王薇,王治国.临床检验前阶段质量指标及其质量规范[J].临床检验杂志,2015(08):626-629
[2]张诗诗,费阳,王薇,赵海建,王治国.临床检验后阶段质量指标及其质量规范[J].中国医
院管理,2017,37(1):46-49
[3]杨雪,王治国.临床实验室分析前后阶段的质量指标和质量规范.中华医学会全国临床检验
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2011
[4]郦卫星,王治国,康凤凤,单志明,宋超,陈兵权,王敏琦,周杰.浙江省15项临床检验
质量指标调查结果与分析[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6,39(1):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