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比较阅读胡适
浅析胡适先生文章的特点
浅析胡适先生文章的特点一、胡适先生简介在文学领域,胡适有多方面的活动,他的文学革命主张和新义学趣论,他的传统小说考证,都有开风气的贡献。
创作方面,他写过白话短篇小说和剧本,白话新诗更风行一时而他的散文,数量之多,影响之大,不仅超出他的小说戏剧,甚或超过他的新诗,居其创作成绩的首位,在中国现代散文中也自成一家。
他写过少量的游记,如《庐山游记》、《南游杂忆》、《平绥路旅行小记》等。
往往于朴素的叙写中穿插一点历史的考据,使文字清新而略见厚重摹状景物,也时有鲜明逼人的影象,如庐山海会寺夜听松涛和雨声,香港晨雾中的满山灯火与海光山色,广西的名山胜水等,都写得朴素清鲜,颇为动人。
胡适又是现代杂文的最初创作者之一。
1918年10月,他在《新青举》杂志发起“什么话”专栏。
这是继“随感录”之后又一种特殊形式的杂文,只是辑录摘引当时报刊上令人肉麻、令人发笑或叹气的材料,因其荒谬至极,只需加一二句点睛式评语,“或简直不加评论,直斥之为一什么话”,即可。
这种杂文简便犀利,有利于迅速揭露悖论渗说,曾被湖南《湘江评论》、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陕西的《秦钟》等刊物仿效,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胡适还以“天风”等笔名,发表过不少随感录、杂感、杂谈、短评、短论、寓言友一些通讯、序跋等,都属杂文。
他这方面的成就自然远逊于鲁迅,但许多作品或论时事,“或悼友人,或抒写感触与衷怀,时而大笔勾勒,时而寸铁祖击,时而旁征博引,多写得思想尖锐,文字优美,”影响也颇大。
例如《差不多先生传》,以讽喻和夸张的笔墨,碱贬国民性疡疾,相当深刻,且语言生动,富于幽默的情趣,堪称杂文珍品。
发表之后,传诵一时,并被选入中小学国文课本,可见其影响的一泛深远。
二、明白晓畅“明白晓畅”四个字,说来容易,做起来却并不那么简单。
1919年8月,一向致力于办通俗白话报刊的李辛白,要创办一个《新生活》周刊,请胡适做一篇短文章,并说道:“老实说,这一篇是借你的名字来做广告的,以后我就不再请你做文章了:你们做的文章,老百姓看不懂。
胡适读后感(共6篇)
胡适读后感(共6篇)第1篇:《胡适散文》读后感《胡适散文》读后感《胡适散文》。
说到中国现代文学,就不能绕过一个人。
这个人掀起了一场白话文革命,有趣的是,这场革命的起因竟然是在国外留学的时候产生的。
胡适将中国的文字分为死的文字(书面的文言)与活的文字(口头的白话),而书面的活文字必须替代死文字,这样才可以使得文化普及,古代的白话小说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于是我们所阅读与学习的大量书籍就变成了浅显易懂的白话,也有了标点的断句,至于那些彰显文化的古文,自然可以留给爱好者们沾沾自喜去了。
有意识的是,这么一个在中国文化史上不可绕过的人,竟然在我们的所有文化学习中消失了,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主义”,而胡适的著名文章之一就是“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于是,靠主义发家之人必视之为大敌,封锁也是不可避免的了。
那么这篇《胡适散文》又是如何出土的呢?编者狡猾的在前言中提到:他的哲学上的实用主义,政治上的主张改良和反对革命,以及民族虚无主义倾向会在所选文章中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为了保留历史原貌,我们收入了作者的主要散文创作,并将收入的作品全文出版,相信读者对文中的错误观点能够加以鉴别和批判。
(2001年出版)于是我们就有机会,以批判的精神,拜读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成了主义,便由具体的计划,变成一个抽象的名词。
主义的危险和弱点,就在这里。
因为世间没有一个抽象名词能把某人某派的具体主张都包含在里面),“名教”(口号标语正是名教的正传嫡派。
名教扫地,中国有望!),“写在孔子诞辰纪念之后”(孔圣人是无法帮忙的。
开倒车也绝不能引你们回到那个本来就不存在的“美德造成的黄金世界”的),“差不多先生传”(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
然而中国就从此成为一个懒人国了),“漫游的感想”(世间的大问题绝不是一两个抽象名词(如资本主义共产主义等等)所能完全包括的),“我的信仰”。
捂住双眼,不仅看不见世界,甚至看不见自己了。
第2篇:胡适文章读后感胡适文章读后感大家对胡适此人一定比较熟悉,他1891年12月17日生于安徽绩溪,卒于1962年2月24日,是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
对比阅读题目
对比阅读:朱德、丰子恺、老舍、邹韬奋、胡适《我的母亲》
第一环节:举一反四——感知每篇文章。
完成下列问题:
1.所读文章作者是,共有段可分个部分?划选文结构框架示意图,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各部分大意。
2.用“母亲是的人”的格式,谈谈所读文章中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要求:填写内容节选自文章,并注明出自哪个段落。
)
3.以表格(可续添)形式完成文章选取了哪些材料?表现了母亲那些优秀品质?
4. 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说说“我”从母亲身上得到了哪些教益。
5.阅读完本文,你收获了哪些写作借鉴。
(从写作顺序、文章线索、行文结构、材料选择、语言特色、写作方法等方面入手。
)
6.找出你深受感动的句子朗读品味,理解其含义并体会作用。
第二环节:对比阅读:丰子恺、老舍、邹韬奋、朱德、胡适《我的母亲》1. 五篇文章为塑造母亲形象都选取了典型事例,从这些事例中你能发现母亲做事有哪些共性?
2.五篇文章中母亲的性格特点有何相似之处?
3.在对待孩子犯错误的事情上,五篇文章中母亲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是否相似,有哪些不同?
4.五篇文章中的母亲对孩子分别有哪些影响?相同点是什么?
5.你喜欢五篇文章中哪位母亲的教育方式?为什么?
6.五篇文章在写作顺序、文章线索、行文结构、材料选择、语言特色、写作方法等方面对你写同题作文有哪些借鉴?
第三环节:学以致用——写作训练《我的母亲》
要求:1.自评(感知环节前四项);
2.亲子互动,家长写读后感。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
偶获一本胡适先生谈治学的书籍,正在读中,颇有感慨。
所言,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个方法不仅仅可以用于治学,还可
以用于解决工作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却往往是提出假设,
然后直接把假设当作结论呢?而在我周围,
像我这样的人很多。
这种现象可能是有以下原因所造成:
1
)首先,原因可能还是在自己。
虽好读书,但多喜欢读轻松的
书。
日常生活中,不爱思考,虽喜欢提出问题,但不爱深究答案。
2
)其次,尚无法确定目前的教育体系如何,但九十年代我所受
到的教育好像没有足够的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训练。
教学课程往往还
是以记忆类为多,思考训练类为少。
这可能是教育界人士能力问题。
民国时期有不少学贯中西的大家,
可惜这些大家或去了台湾,
而在教材的设计上思考训练类的课程较少。
思维方式的不同,
可能会导致做事情的结果有很大差异。
公司中事所表现出来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及应对挫折的能力又岂能与他从小
所受的训练没有关系呢?。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
粗读胡适这两天集中时光看了《胡适文集》的一些篇目。
有的是重读,如《赠予今年的大学毕业生》、《文学改良刍议》;有的则是看题目好玩,便看了,如《时光不值钱》;还有的是先看文中资料,有我熟悉的一些东西,再从头看起,如《〈水浒传〉考证》等等。
总之,是凭着情绪来的。
看过不免有些心得和体会,觉得这个人的理念很不错,在今日也还有指导的好处,于是大概的写下来,当做读书的一点记录。
胡适的大名如雷贯耳。
早在大学读李健吾时,便注意到。
《怀王统照》里说:“之后胡适还因为他翻译错了写文章骂他,话很刻薄……”在早几年前,买了几本关于胡适的书,最早的就应是《中国现代四大文豪散文合集》,里边有周作人、胡适、林语堂和梁实秋的文章,厚厚的一大册,像字典一样。
那时很看不起这种平白如话的文章,如今年龄添了几岁,越发明白清楚明白的可贵,这才是见真性情的文字。
还买了华文出版社的《胡适文存》四册,看了几篇不看了。
及至看了韩石山的一篇文章,说假如不看《胡适杂忆》那就太可惜了。
经不住撩逗,又买了师大版的,回来摸了一摸,也就扔书架里了。
因为里边讲了很多史实,我不感兴趣。
绕来绕去,上月买了北大版的《胡适文集》(12册),装帧印刷堪称精良。
花血本买来的书,说什么也得认真瞧瞧。
不瞧不要紧,一瞧就着了迷。
所以我说,读一本书大概是要看缘分的。
胡适文章的一个特点是清楚明白。
但凡讲一个什么事,都叙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让你觉得没有一丝遗憾。
《我的母亲》说到上早学:“每一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
我从不明白她醒来坐了多久了。
她看我清醒了,便对我说昨日我做错了甚么事,说错了甚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
有时候她对我说父亲的种种好处,她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
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
」(跌股便是丢脸,出丑。
)她说到悲哀处,往往掉下泪来。
到天大明时,她才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
学堂门上的锁匙放在先生家里;我先到学堂门口一望,便跑到先生家里去敲门。
2013高考语文 拓展阅读 胡适的豁达与固执
2013高考语文拓展阅读:胡适的豁达与固执1921年,梁启超将自己所著的《墨经校释》四卷送请胡适作序。
胡适写了一篇长文,文章中赞扬了梁氏对墨子研究的贡献,然后直率地提出了一些不同的意见。
梁启超阅读之后有些不快,在统排书稿时,故意把胡适写的序放在末尾,而把自己反驳的文章放在书前。
对梁启超的这种孩子气的做法,胡适没有计较,反而一笑置之,并在日记里这样评价和梁启超之间的这次学术交锋:“这都表示他的天真烂漫,全无掩饰,不是他的短处,正是可爱之处。
”寥寥数语,却让人充分感受到了胡适对长者的一种尊重,因为梁启超比他大18岁;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标示了胡适做人的理念,那就是豁达。
在人际交往中,豁达可以使一个人保持心灵的宁静,让别人生产安全感,更容易获得良好的口碑,是一种生命的智慧,这正是一代大师胡适性情中迷人的一面。
胡适也有固执的时候。
1929年,他的族叔胡近仁在上海开了一家“程裕新茶号”,生意一直不太景气。
有人建议胡近仁利用胡适的名气来做广告,于是,他将自己所卖的茶叶定名为“胡博士茶”,并拟定了一则广告寄给胡适过目,里面说胡适早年服用过此茶,于是“沉疴遂得痊愈”,还说“凡崇拜胡博士欲树帜于文学者,当自先饮博士茶为始”等,希望胡适“友情出演”。
出乎胡近仁意料的是,胡适断然拒绝了为其做广告的要求,回信说广告“措词甚俗气、小气”,所谓“沉疴遂得痊愈”是骗人的话等等。
在他看来,族叔如果有困难,他大可以伸手进行援助,但以假广告损害他人,以个人的人格操守为代价,则是断然行不通的。
胡适的固执并不是一种自私,而是因为对方的要求超出了自己做人的底线。
在人际交往中,豁达固然重要,但这样的有所不为,同样值得大家的尊重和理解。
- 1 -。
《胡适文学批评》读后感
《胡适文学批评》读后感《胡适文学批评》是一本关于文学批评的经典著作,作者胡适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和哲学家。
这本书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价,探讨了文学的本质和价值,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修养和独到的见解。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胡适先生对文学的热爱和对文学批评的认真态度。
他在书中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和见解,对于文学作品的审美标准和评价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通过对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比较分析,他揭示了文学的发展规律和内在逻辑,为我们理解文学的演变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胡适先生在书中强调了文学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追求,认为文学应该是真实、美好和有意义的。
他反对文学的功利化和商业化倾向,主张文学应该是一种对人性和生活的深刻思考和表达。
他认为文学的价值在于其对人类情感和思想的启发和感悟,而不仅仅是为了迎合市场和观众的口味。
在书中,胡适先生还对文学批评的方法和技巧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归纳,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和启示。
他认为文学批评应该注重客观、公正和深入的分析,避免主观臆断和情绪化评价。
他主张文学批评家应该具备扎实的文学功底和批评眼光,能够准确把握作品的主题、结构和风格,从而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和判断。
通过阅读《胡适文学批评》,我深刻体会到了文学批评的重要性和价值。
作为一名专业读者,我们应该注重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和独立评价,避免盲目跟风和随波逐流。
我们应该学习胡适先生那种深入思考和客观评价的态度,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批评能力,为文学的发展和繁荣作出自己的贡献。
总的来说,《胡适文学批评》是一本具有启发性和指导意义的著作,对于提高我们的文学修养和批评水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文学的本质和价值,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和批评能力,为文学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希望更多的读者能够阅读这本书,从中获得启发和收获,共同探讨文学的奥秘和魅力。
胡适的文学比较实践与比较文学意识
胡适的文学比较实践与比较文学意识1. 引言1.1 胡适对比较文学理论的贡献胡适在文学比较领域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对比较文学理论的深刻探讨和创新性思考上。
胡适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比较文学观念,即将不同文学体系之间的相互关系视为一种动态的、相互影响的关系,而非静态的、绝对的对比。
他认为各个文学体系之间存在一种相互渗透的复杂关系,而非简单的对立或排斥关系。
这种看法为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论和理论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视角。
胡适对比较文学的定义进行了深入探讨。
他认为比较文学应该超越单一文学体系的限制,跨越地域和时空的界限,将不同文学体系之间的共性和差异进行深入比较和分析。
这种全球化的比较文学观念开拓了比较文学研究的领域和范围。
胡适在比较文学理论方面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他对比较文学观念和定义的创新性思考上。
他的成果为后人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对比较文学领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 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学实践的关系胡适认为,比较文学实践是比较文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在他看来,比较文学实践旨在通过对不同文学作品、文化背景、文学流派等进行全面比较和分析,以探究文学的普遍规律和独特特点,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本身。
比较文学实践是比较文学理论的具体运用和实践,通过实际比较和研究文学作品,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学传统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推动文学研究的发展和深化。
胡适强调,比较文学实践不仅是对文学作品的表面比较,更重要的是要从文学作品背后的文化背景、历史背景、思想背景等多维度进行比较,以揭示文学作品的内在联系和意义。
通过比较文学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文学的发展脉络和主题变迁,了解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推动文学研究的国际化和多元化。
比较文学实践与比较文学理论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一个多元、开放的文学研究体系,为我们深入探讨文学的本质和意义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路径。
2. 正文2.1 胡适对比较文学的定义胡适对比较文学的定义是指对不同文学作品、文学流派、文学时代进行辨析、比较研究的学科领域。
纪念胡适先生阅读答案
纪念胡适先生阅读答案教授胡适胡适的教授生涯始于北京大学。
1917年初,《新青年》主编陈独秀向北京大学新任校长蔡元培力荐胡适,同时动员在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杜威学习哲学的胡适回国任教。
当时正在紧张写作博士论文的胡适,还没等博士学位到手便回国了,于当手9月10日到北大就任教授,这时他刚刚二十六周岁。
初到北大任教的胡适,在哲学系讲授“中国古代哲学”。
“中国哲学史”是北大的老课了,在胡适之前由陈汉章讲授。
陈从伏羲讲起,讲了一年才讲到《尚书》的《洪范》篇。
胡适授课却不管以前的课业,他发给学生的《中国古代哲学讲义》,一反前例。
当时读大一哲学系的顾颉刚回忆说,胡适一开头就用《诗经》作时代的说明,丢开唐、虞、夏、商直接从周宣王以后讲起。
“这一改把我们一班人充满着三皇、五帝的脑筋骤然作一个重大的打击,骇得一堂中舌挢而不能下。
”在他们学生眼里,这简直就是一场“思想造反”,有几个不安分的学生拉着读大二文学系的傅斯年,策划“扳倒”老师——将这个比他们大不了几岁的年轻的留洋教授赶走。
当时傅斯年在北大已赫赫有名,此前他就曾将教授《文心雕龙》的教授、章太炎的门生朱蓬仙成功逐出门外,他将朱的讲义一夜读完,勾出了三十多条错误,将了他一军。
校长蔡元培看了,只得将朱辞退,但傅斯年“鉴定”完胡适的课后,得出的结论是:这个人书虽然读的不多,但他走的这条路是对的。
你们不能闹。
”就这样,这件事才得以平息。
第二学期,北大恰好也有一门“中国哲学史”的课,由一位老教授任课,当时冯友兰正在哲学系读三年级,据冯友兰回忆,某次课上,这位老教授手里挥舞着胡适的讲义,冷嘲热讽地对学生说:“我说胡适不通,果然就是不通,只看他的讲义的名称,就知道他不通。
哲学史本来就是哲学的大纲,说中国哲学史大纲,岂不成了大纲的大纲了吗?”好在胡适在学生那里基本站稳了脚跟,加之有校长蔡元培的鼎力相助,他在北大的教授位子也就此坐稳了。
除了在北大任教,胡适还先后担任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并长期兼任教育部讲习所兼职讲习,至于胡适在国内外大学的演讲、讲学,那就难以计数了。
读胡适先生有感5篇
读胡适先生有感5篇第一篇:读胡适先生有感读胡适先生《什么是文学》有感,胡适先生说:“语言文字都是人类达意表情的工具,当我反复读着胡适先生《什么是文学》时,依据胡适先生的说法看来只能是非文学了,比如说:一篇文章,胡适先生在文中指出:“······这一类文学,”胡适先生批判了“碑版”文学,正像胡适先生说的,甚至写的与胡适先生举得《老残游记》中的一段关于美的例子不差上下,读胡适先生《什么是文学》有感胡适先生说:“语言文字都是人类达意表情的读胡适先生《什么是文学》有感胡适先生说:“语言文字都是人类达意表情的工具;达意达的好,表情表的妙,便是文学。
”此言甚准确。
他又说:“这文学有三要件:第一要明白清楚,第二要有力能动人,第三要美。
”他在此文最后说:“无论什么文(纯文与杂文、韵文与非韵文)都可分作‘文学的’与‘非文学的’两项。
”当我反复读着胡适先生《什么是文学》时,我确实敬佩他的思维清晰和敏锐,他的知识的博大与精深。
当然,在读《什么是文学》时,我有一种不安和畏惧感。
以至不敢去爬此“文学高山”,原因是文学有“三要件’。
因为我不愿“一贯制”,这“一贯制”就是框框。
我这人愿突发奇想或漫无边际。
如果我只做了“二要件”或“一要件”,依据胡适先生的说法看来只能是非文学了。
非文学就非文学吧,我这人不想勉强自己。
反正文学因为与非文学的比较而存在,那我就做文学的“比照”吧。
因为我写的东西不能符合“三要件”,有时甚至“一要件”都没有做好。
我不是因“三要件”而又想法,而是因为文学有了固定模式而有所后怕。
比如,大家都按照“三要件”去做,文学一律:“明白清楚、有力动人、美。
”这有健康向上之感。
但是,与大千世界相比就显得呆板、局限,千篇一律。
他的“清楚明白、有力动人”让我不安,让我思考:一、文学本质上是创造精神世界,理想的精神世界由于“三要件”是相对的,比如说:一篇文章,有人看明白了,而有的人没看明白;有人动情,有的人不动情;至于美就更难说了。
读胡适文集心得体会
读胡适文集心得体会胡适的思想触动在读胡适文集的过程中,我深受胡适思想的触动。
胡适作为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深刻而简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胡适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
他认为,知识是人类进步的基石,只有通过不断研究和积累知识,才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
他的这一观点让我深感启发,也加强了我对终身研究的重视。
其次,胡适提倡自由思考。
他鼓励人们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被传统和权威所束缚。
他认为,自由思考是创新的源泉,只有通过开放的思维方式,人们才能够不断地发现和解决问题。
这一观点让我深深认同,也使我更加坚定了坚持独立思考的信念。
此外,胡适对民主和平等的追求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强调个人的权利和尊严,主张建立一个公正的社会秩序。
他的这一思想引起了我对社会公义的思考,也促使我更加关注社会中的不公和不平等现象。
读后感通过阅读胡适文集,我深刻体会到了胡适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他提倡知识和思考的自由,追求民主和平等,这些思想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更应该重视知识的研究与运用。
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才能够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更好地发展和成长。
同时,胡适提倡的自由思考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在面对各种观点和声音时,我们应该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被传统观念所束缚,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对于社会公义的关注也是胡适的重要思想之一。
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应该关注社会中的不公和不平等现象,并积极参与到改变中去,努力创造一个更加公正和平等的社会。
总之,读胡适文集是一次有益的体验。
通过阅读胡适的思想,我受到了深刻的触动和启发。
我将继续学习和运用胡适的思想,以更好地推动自己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
【课外阅读】胡适与鲁迅的自由思想比较论(下)
【课外阅读】胡适与鲁迅的自由思想比较论(下).四为保持个人的思想自由,胡适和鲁迅都极为注重个人独立,认为没有个人的独立,就没有思想自由。
胡适为此拒绝从政,坚守自由与学术。
鲁迅逃离官场,选择了从教最后成为自由撰稿人,保持个人的自由和独立。
胡适一生拒绝涉足官场,挣扎在身份独立中追求自由。
胡适认为思想文化建设应该先于政治。
中国的政治令他失望,所以他回国后“打定二十年不谈政治的决心”,一直致力于思想和文化的建设,在新文化运动中暴得大名后对政治还是一个旁观者。
在胡适的自由思想中,民主并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制度,自由也不仅仅是一种政治的宽容,更重要的是一种心理结构,是人与社会所构成的心理状态。
因此,单纯的政治行为,尤其是暴力的政治解决,不可能使自由深入人心而形成一种政治的合力。
所以他更看重思想和文化的建设,想从思想革命入手进行思想建设。
但是他的这种思想革命的意愿遇到了内外两种力量的冲击:一是外部的——北洋政府的腐败;二是内部的——《新青年》同仁采取的激进的政治运动。
尤其是《新青年》阵营分裂,形成了以陈独秀、李大钊为核心的更激进的“主义派”,以胡适为核心的走向温和的“问题派”。
“主义派”主张用激进的手段根本解决中国的社会政治问题,“问题派”则认为要渐进改造。
面对政治越来越腐败黑暗的社会现实,胡适按照西方的模式,提出“好政府主义”:“现在的少年人把无政府主义看作一种时髦东西,这是大错的。
我们现在决不可乱谈无政府;我们应谈有政府主义,应谈好政府主义!”胡适的“好政府主义”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
他认为:“欧州有了十八九世纪的个人主义,造出了无数爱自由过于面包,爱真理过于生命的特立独行之士,方才会有今日的文明世界”因而非常强调个人的历史作用。
胡适把个人当作“小我”,把人类当作“大我”。
个人虽渺小,但一举一动都会给社会留下不朽的痕迹,所谓“芳不止流百世,臭不止遗万年”。
胡适反对暴力革命,强调只能进行社会改良,而且改良也只能由少数有影响的“好人”形成“社会重心”,逐渐改良社会。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胡适阅读答案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胡适阅读答案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胡适阅读答案》的内容,具体内容: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在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都做了哪些工作?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胡适》阅读材料1917年7月,胡适撰写了大量有关白...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在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都做了哪些工作?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胡适》阅读材料1917年7月,胡适撰写了大量有关白话文运动及文学革命的文章。
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胡适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的口号,大力推广白话文。
胡适身体力行,创作出版中国第一部白话新诗集《尝试集》,在中华诗国开创了一个以"胡适之体"为特色的白话自由体新诗流派;他创作出中国第一个白话散文剧本《终身大事》,开创了中国现代话剧的新形式;他的散文,"清新明白,长于说理讲学,好像西瓜之有口皆甜";他热心提倡传记文学,所写的白话传记,文字清新晓畅,具冲淡自然之美;他还率先用白话翻译西方文学作品,出版了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译本。
由于胡适的倡导和朋友们的努力,白话文学很快取代了文言文学的地位,风行全国。
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明令规定,小学教材一律采用白话新课本。
胡适的白话革命大获成功。
在北大教英国文学和英文修辞学,对留美7年的胡适来说毫不费力,难的是教中国哲学史。
原先教这门课的陈汉章功底扎实,但思想陈旧。
他从传说中的伏羲讲起,讲了一年才讲到《洪范》。
有同学问他:"照如此讲法,一门中国哲学史何时才能讲完?"他回答:"无所谓讲完讲不完。
若说讲完,一句话可以讲完;若说讲不完,那就永远讲不完。
"胡适接课后,学生对他表示怀疑:"一个从美国新回来的留学生,如何能到北京大学讲中国的东西?况且才二十几岁!"谁知胡适一上来就非同凡响。
《胡适传》阅读答案
《胡适传》阅读答案《胡适传》阅读答案1930年,是胡适来到这个世界的第40个年头。
按中国的传统算法,他可以说是40岁的人了。
这年6月,他便开始写自传《四十自述》。
这是他的“传记热”的一个小小的表现。
胡适从小喜欢记古人嘉言懿行的文字。
儿时读朱熹的《小学》,那里面记载的几个可爱人物,如汲黯、陶渊明等,使他数十年而不忘,并且从中悟出了传记文学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青年时代,尚在中国公学读书的胡适,便开始试作传记文章,《竞业旬报》上曾发表过他最早写的《中国第一伟人杨斯盛传》和《中国爱国女杰王昭君传》,立意文字都是少年人所难得的。
留美时写过《康南尔君传》。
倡文学革命以后,更写了不少今人古人的传记和年谱。
刚到40岁便动手作自述。
后来逃亡美国,又有半部“口述自传”,还写了一本十余万字的《丁文江的传记》。
这后两项自然是后话了。
胡适不仅自己写过许多传记,还常常劝别人写自传,足见他是一个“传记热”。
胡适之所以重视传记文学,主要是着眼于它的感化教育功能。
他常常慨叹中国传记文学太不发达,也是基于这种认识。
他曾分析过我国教育培养人才方面的六种缺陷,其中的一项便是——传记文学太贫乏了,虽偶有伟大的人物,而其人格风范皆不能成为多数人的读物。
他对比西洋教育的长处,也是六种,其中的一项便正是“传记文学特别发达”,而且多能写生传神,又纤细详尽,能够成为后人学习效法的榜样。
因此,胡适下决心大力提倡传记文学。
1929年,张孝若为他的父亲张謇先生编文集,撰年谱,作传记,便得到胡适的热情支持。
这位张謇先生,字季直,是清光绪甲午科状元,随后投身实业和教育,成为我国近代一位著名的实业家和教育家。
虽然他后来政治上趋于保守反动,企业也因负债过多而破产了;但胡适仍称赞他是“失败的英雄”。
他的儿子要做先人传记,胡适自然积极支持,鼓励,还慨然答允给孝若的先传作了一篇序。
这篇《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序》,事实上可以算作是胡适提倡传记文学的一篇专论。
他首先分析了中国传记文学为何不发达,原因有三:第一是缺乏崇拜伟大人物的风气,第二是忌讳太多,第三是古文难以传神写生。
我的母亲阅读答案
我的母亲阅读答案我的母亲阅读答案《我的母亲》是胡适的一篇自传体散文,回忆记述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关心以及与家人和睦相处的过程。
下面是课文的阅读答案,一起看一下吧。
《我的母亲》胡适的阅读理解答案(一)1、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为什么?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既写出了童年的爱好、快乐,也写出了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
在作者的童年生活中,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是母亲“给了我做人的训练”,这不仅弥足珍贵,而且影响巨大。
所以,前三段不是闲笔,不仅为写母亲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相呼应。
2、本文极少有直接抒情的句子,可在阅读本文时,我们不仅会为作者母亲美好的性格品质所感动,而且也被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所感染,那么,作者的情感是如何体现的?⑴ 文章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和自然流畅的结构与作者真挚、发自内心的情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如,有些语句就饱含感情:“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
”⑵ 作者是用童年的视角来回忆童年往事,毫无成人的姿态,亦无学者的深沉,如实道来,真诚倾吐,全文自然而然地洋溢着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3、课文为什么说“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⑴ “她是慈母兼任严父”⑵ 给了我“做人的训练”⑶ “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4、母亲如何给我“做人的训练”?⑴ 如何待人?⑵ 如何当家?5、怎样理解作者用了很多的笔墨来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在本文中,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我”之外,还用较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这看似游离“母亲是我的恩师”的主旨,其实不然。
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主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教导”上,而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待人接物及对自己的影响上。
因此,可以说,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
胡适的文学比较实践与比较文学意识
胡适的文学比较实践与比较文学意识胡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文论家,同时也是一位具有深厚文学素养的比较文学家。
他对比较文学的实践和比较文学意识的形成,对中国文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胡适的文学实践和比较文学意识两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胡适的文学比较实践胡适在文学翻译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
他曾于1919年至1920年担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国文学讲师,期间翻译了不少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如《文心雕龙》、《庄子》等。
他还在《魏晋南北朝文学史》中对中国文学史进行了比较分析,将中国文学史置于世界文学史的背景之下,展现了他对比较文学的兴趣和实践。
胡适在文学评论和创作方面也积极进行了文学比较的实践。
他在文学理论方面提出了“压缩文学”、“本土文学”等概念,强调了文学的多元性和比较性。
在文学创作方面,他尝试将西方文学的写作手法和思想理念引入到中国的文学创作中,对当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胡适在文学比较实践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造诣,他的文学比较实践为中国文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范例和思路,为中西文学交流搭建了桥梁。
胡适提出了“比较文学”的概念和内涵。
他认为,比较文学是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探寻其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从而达到增进对各国文学的了解,促进文学创作和研究的发展的目的。
这一概念的提出,为后来的比较文学研究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胡适提出了比较文学的方法论。
他强调比较文学需要立足于文学作品本身,注重文学作品的语言、结构、风格等方面的比较分析,而非局限于民族性、时代性和地域性的比较。
这一方法论的提出,为比较文学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研究手段和途径。
胡适对比较文学意识的形成和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他对比较文学的概念和方法论做出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他的文学评论和创作中,总是能感受到他对比较文学的意识和方法的应用。
胡适与老舍《我的母亲》散文的比较阅读-语文阅读教学论文-语文论文-教师论文
胡适与老舍《我的母亲》散文的比较阅读-语文阅读教学论文-语文论文-教师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表现母爱,赞美母爱是永远的主旋律。
下面由学术堂为大家整理出一篇题目为胡适与老舍《我的母亲》散文的比较阅读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原标题:胡适、老舍《我的母亲》比较阅读教学设计摘要:表现母爱,赞美母爱是永远的主旋律。
此次教学设计中选取了同样母爱抒情母题的散文:《我的母亲》(胡适)、《我的母亲》(老舍)。
这两篇文章写的都是母亲,但由于不同的作家,性情面目,人人各异,所以两篇文章各呈其妙,各有风采。
具体从篇章主题、写作思路、写作特点三方面进行比较阅读,旨在充分理解文本,让学生感受亲情,激起心灵的共鸣。
学会在平淡中体验亲情,从而学会怀着感恩的心回报亲情。
关键词:胡适;老舍;我的母亲;比较阅读(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概括两位母亲的人物形象。
通过比较阅读方法的渗透,把握人物形象及其性格品质;理解两篇文章在篇章主题、写作思路、写作特色上的异同。
过程与方法:理解文中的关键性语句的含义,分析母亲优秀的性格品质,通过比较阅读,学会体味和推敲作者自然质朴又充满感情的语言;在阅读中关注情感,探讨情感,加深对母爱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两位母亲那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感受亲情,激起心灵的共鸣;学会在平淡中体验亲情,从而学会怀着感恩的心回报亲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母亲那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
难点:通过比较阅读,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深入体会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探究法(四)教学用具:多媒体(五)教学课时:一课时(六)教学过程1.导入。
我问星光灿烂的苍天,我该给我的所爱什么?苍天回答我以沉默,以上苍的沉默。
我问阴暗深沉的大海,打鱼人常在哪里出没?大海回答我以沉默,以下界的沉默。
《我的母亲》对比阅读与答案
《我的母亲》对比阅读与答案《我的母亲》对比阅读刘泳美【导读】在《我的母亲》一文中,胡适博士让我们看到了她的母亲——一位含辛茹苦教子成龙,气量大,性子好,仁慈温和,善于维持家庭关系的伟大女性。
确实,从胡适一生的奋斗与追求,从他在学术史上的地位与成就来看,母亲对他的影响是功也是不可没的。
其实,在生活中,像胡适的母亲那样伟大的女性还有很多,请看邹韬奋的《我的母亲》,回答下面问题:我六岁的时候,由父亲自己为我“发蒙〔发蒙〕指儿童开始入学。
”,读的是三字经,第一天上的课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有点儿莫名其妙!一个人坐在一个小客厅的炕床上“朗诵”了半天,苦不堪言!母亲觉得非请一位“西席”老夫子总教不好,所以家里虽一贫如洗,情愿节衣缩食,把省下的钱请一位老夫子。
说来可笑,第一个请来的这位老夫子,每月束〔束〕送给教师的报酬。
只须四块大洋,虽则这四块大洋,在母亲已是一件很费筹措〔筹措〕设法弄到。
的事情。
我到十岁的时候,读的是“孟子见梁惠王”,教师的每月束已加到十二元,算增加了三倍。
到年底的时候,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
在夜里亲自听我背书,很严厉,桌上放着一根两指阔的竹板。
我的背向着他立着背书,背不出的时候,他提一个字,就叫我回转身来把手掌展放在桌上,他拿起这根竹板很重地打下来。
我吃了这一下苦头,痛是血肉的身体所无法避免的感觉,当然失声地哭了,但是还要忍住哭,回过身去再背。
不幸又有一处中断,背不下去;经他再提一字,再打一下。
呜呜咽咽地背着那位前世冤家的“见梁惠王”的“孟子”!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
我心里知道她见我被打,她也觉得好像刺心的痛苦,和我表着十二分的同情,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
由现在看来,这样的教育方法真是野蛮之至!但是我不敢怪我的母亲,因为那个时候就只有这样野蛮的教育法;如今想起母亲见我被打,陪着我一同哭,那样的母爱,仍然使我感念着我的慈爱的母亲。
胡适的文学比较实践与比较文学意识
胡适的文学比较实践与比较文学意识
胡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家、学者和思想家,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都展现出鲜明的实践性和比较文学意识。
本文将从实践角度和比较文学意识两个方面来介绍胡适的文学思想和实践。
胡适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他长期以来关注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通过文学表达和揭示社会现象,从而引起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关注。
胡适的《两学·一堂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篇作品以文学的形式表达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和对现代文明的追求,通过对东西方文化的比较,提出了一种新的文化观念。
他还通过《东方杂志》等期刊发表了许多对政治、社会、文化等问题的分析和评论,影响了当时的社会舆论。
胡适具有深刻的比较文学意识。
他关注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对比和交流,尤其重视中西文化的对话。
胡适提倡将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相结合,开展对比研究,以期推动中国文学的发展和变革。
他在《文化、实用、文艺三篇》中提出了“追求新文学”和“完全新诗”的理念,主张借鉴西方文学创作方法,发展中国文学。
胡适还积极倡导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作品,通过翻译西方文学作品引入西方思想和观念,丰富中国文学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胡适的文学实践和比较文学意识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实践性文学作品以其鲜明的思想性和争议性引起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反思,对中国文学作品的创作和改革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
而他对比较文学的思考和研究,使中国文学更加开放和多样化,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创作经验。
胡适的实践性文学作品和比较文学意识为后来的文学创作与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比较阅读胡适<<一念>>与郭沫若<<天狗>>
陈方杰
这两首新诗都是诗界革命的代表作,是五四文学革命的先驱们在进行文学理论建设和批判时所从事的新文学创作的实践成果,他们给新文学带来了新鲜的血液,在运用白话和打破旧诗体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的进步.现在我就以下几方面对这两首诗作简单比较.
首先这两首诗每句开头都大量运用第一人称代词“我”。
.这突出的反映了诗人都是以自我意识为中心,把人提高到了一个崇高的地位,使人感觉到宇宙的生命力在人的周围流动,给人蓬勃向上的兴奋的力量,这是那个时期新诗作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确立的整体观念.文学既有反映社会,表现人生的作用,同时又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功能,在形象思维和情感作用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独特内涵.胡适和郭沫若的两首诗在这方面具用相同之处.同时表现的主题也是相同的.
其次就两首诗的意象特征来看两首诗的特点.胡适的诗中出现的意象有“地球”“月亮”“星球”“轨道线”“无线电”和郭沫若诗中出现的意象“月.日”“星球”“月底光”“日底光”“星球底光”“X光线”“Energgr的总能量”都是一些或者大部分是一些外来名词,都是一些新事物,在这里得到引用,特别是在新诗里得到引用,可以说是一种尝试,是一种革命,是对旧体诗的一种重创.同时也可以看出外来文明对我国文学的影响.
再次从两首诗的艺术特色上作比较.胡适的诗即事感兴.即景生情.虽然少见汹涌奔腾的诗情和飞云翻转般的想象,但是他言之有物,不乏
情趣.在表现手法上,则或直接描写,或用浅显的象征.而郭沫若的诗则感情浓烈,想象丰富,具有飞动之致,克服了初期白话诗歌的泥实.琐屑.忽视诗歌内在特征的特点.
最后从两首诗的气势上看两首诗的特点.郭沫若的诗充满激情,感情的沉积之后是一种爆发,充满血腥.如“我剥我的皮……,我噬我的心肝”等.胡适的诗则较郭沫若的诗平实的多,读起来较愉快,较轻松.假如要作一比如的话,胡适的诗是一碗白开水,味道适中,各种人都可以享用.而郭沫若的诗则是一瓶烈酒,只有那种好酒的人才喜欢.这可能与他们的个性和信仰有关,郭沫若信仰马克思主义,讲究革命,去旧迎新,比较激进.而胡适主张改革,则比较平和.
附:
郭沫若《天狗》
一
我是一条天狗呀!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
我便是我了!
二
我是月底光,我是日底光,
我是一切星球底光,我是X 光线底光,我是全宇宙底Energy底总量!
三
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
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
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
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
我飞跑,我飞跑,我飞跑,
我剥我的皮,我食我的肉,我嚼我的血,我啮我的心肝,
我在我神经上飞跑,我在我脊髓上飞跑,我在我脑筋上飞跑。
四
我便是我呀!我的我要爆了!
胡适《一念》
我笑你绕太阳的地球,一日夜只打得一个回旋;
我笑你绕地球的月亮,总不会永远团团;
我笑你千千万万大大小小的星球,总跳不出自己的轨道线;
我笑你一秒钟行五十万里的无线电,总比不上我区区的心头一念!
我这心头一念,
才从竹竿巷,忽到竹竿尖;
忽在赫贞江上,忽在凯约湖边;
我若真个害刻骨的相思,便一分钟绕地球三千万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