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入侵检测 入侵防御

详解入侵检测  入侵防御
详解入侵检测  入侵防御

详解入侵检测入侵防御

在许多人看来,入侵检测和入侵防御没什么区别,很多做入侵检测的厂商同时也做入侵防御,甚至连它们的缩写“IDS”和“IPS”都这么的相像。那么这两款产品有区别吗?区别在哪?入侵防御和UTM之间该如何选择?未来它们将会如何发展,本文将就这几个问题做一一分析。

用户选择之惑

从出现先后顺序来看,入侵检测无疑是前辈:甚至最早的入侵防御产品就是在入侵检测产品的基础上改造而成。

顾名思义,入侵检测产品就是对入侵行为进行检查的产品,那为什么要检测入侵呢?大家都知道,入侵检测技术起源于审计,是由于需要/想知道网络里到底发生过什么事情,毕竟网络世界不像真实世界这样可视化。

而和入侵检测有着共同基础的入侵防御产品则不然,它的重点是防护,看上去更像我们熟悉的防火墙产品。当然,入侵防御也有和传统防火墙不一样的地方:防火墙的规则是允许具备某些特征的数据包通过,比如TCP 80端口的数据包,在Web服务跟前,就是被允许通过的;而入侵防御的规则刚好相反,不允许具备某些特征的数据包通过,某一个数据包携带的数据被认定为溢出攻击,就将被拒绝通过。当然,还有一种说法就是,防火墙关注的是会话层以下的网络数据,而入侵防御则关注会话层-应用层的数据。有一定技术基础的朋友一定能很快看出上面的问题,“且慢,这根本就不是问题,我完全可以做到只让那些符合某些规则(防火墙规则),又不具备某些特征(入侵特征)的数据通过”。“至于防火墙不关注会话层以上的数据,这就更简单了,不论以前是由于什么原因不关注,现在开始也分析好了,只要性能能跟上,技术上没有困难”。

没错,正是上面提到的所谓区别在硬件技术和检测技术的发展面前都已经不是问题了,所以才会使得UTM这一概念获得人们的认可:我们喜欢防火墙式的一劳永逸,我们需要入侵防御的应用层威胁防护,于是我们把这两个功能在一个硬件上实现了。一些安全厂商/用户并不能区别单独的入侵防御产品和UTM产品中的入侵防御之间的区别,于是就陷入了一个误区:我应该选择入侵防御还是UTM?如果入侵防御可以在UTM中实现,是不是以后就没有单独的入侵防御产品了?

入侵防御还是UTM?

这其实不能算是问题,UTM刚出现时很少有人选择,原因很简单:性能。有些号称UTM的设备在打开入侵防御功能后性能衰减严重,这使得UTM并未像想象中那样获得开门红。但摩尔定律的力量是强大的,随着硬件技术的发展,在效率不降低的情况下在一个盒子里完成多项工作,已经成为现实。

这是不是就意味着UTM可以全面取代入侵防御产品呢?我们应当还记得前面提到的:防火墙是配置允许规则,规则外禁止,而入侵防御是配置禁止规则,规则

外允许。相信很多人都会听说过这么一个功能:bypass,就是在串行设备遇到软件/硬件问题时,强制进入直通状态,以避免网络断开的一种技术。这个技术只在入侵防御产品中有应用,而不出现于防火墙产品中,这是为什么呢?诚然,在防火墙处于非透明模式下,bypass也无法保障通讯的通畅:比如说NAT模式下,防火墙内外网络不在一个网段,即使物理上强制直通,也会由于找不到路由而无法通讯。(说到这里笔者就要插一句了,曾见到有些入侵防御的技术要求中一方面要求提供路由接入模式,一方面又要求支持bypass,简直就是不知所云)。但是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防火墙与入侵防御两种截然不同的数据处理流程:防火墙是只允许那些被允许的数据进入,即使在自身出现问题的情况下,也不能让未受允许的数据进入,所以防火墙不可能有bypass功能。而入侵防御刚好相反,其目标是保护后端的设备不受威胁行为的影响提供正常的服务,如果自身出现问题了,宁愿切换为通路,也不影响后端业务的运营,所以,bypass设备是必须的。

这里需要补充一点,有些朋友看到上面的描述,可能会对入侵防御的“宽宏大量”表示不理解:bypass后就变成无防护状态了,太可怕了。其实,一般来说,入侵防御产品的bypass都是与其watchdog技术相结合的,watchdog保障了故障进程能自动恢复,所以真正处在bypass无防护状态下的时间并不长,一次bypass切换(防护——无防护——再次开始防护)可以在数秒钟内完成,并不会因此而使得网络长时间失去保护。

可以看出,入侵防御产品的未来之路就是保护后端服务不受威胁影响而能正常开展业务。UTM类产品可以有入侵防御的模块,但由于结合了防火墙、AV等其它功能,使得其关注的目标必定是批量化的拦截,无暇专注于后端服务。入侵防御和UTM相比,可以用一个生活中的小例子来呼应:入侵防御就是个人保镖,而UTM 就是小区保安,两者都是保护目标的安全,但由于受保护目标不同(保镖的目标聚焦,而保安的目标不聚焦)使得这两种类似的职业都有单独存在的必要。

到底需要入侵防御还是UTM?取决于保护的目标主体。如果用以保护整个网络,那么应当选择UTM,除了入侵防御之外,还可依据用户需求提供防病毒、VPN等网关级安全应用。如果用以保护某一台或多台服务器(群),那么就应当选择入侵防御。当然这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入侵防御产品需要对服务器防护有相应针对性的特性,比如启明星辰公司的天清入侵防御产品,就专注发掘了Web服务防护功能。

再看入侵检测产品,与入侵防御产品作为控制工具相对的,入侵检测产品给使用者提供了一个可视化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用户可以清楚地了解网络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当然,结论的产生还是需要加入大量的人工分析。比如,网络嗅探,入侵防御或者类似的控制工具,所关注的只是“禁止这一行为”,但嗅探可能来自于内部员工的正常网络检查行为,这就需要一个界面来告诉使用者,嗅探行为是谁干的、是否违规等等,而这就是入侵检测产品的作用所在。当你需要了解网络安全状况的时候,购买入侵检测产品将会是一个合适的选择。

入侵防御还是入侵检测?

即使有了基于前文的认知,但当前还有这样的言论出现:入侵检测能做的事,入侵防御都可以做,入侵防御是入侵检测的升级/换代产品。

前文提到,入侵检测所关注的是可视化,对入侵检测来说,最重要的是“呈现”。“呈现”主要取决于两点,一是呈现的内容,二是呈现的效果。呈现的内容表现在,事件是否更新及时,数据是否抓取完全。和入侵防御不一样,入侵检测产品是旁路部署甚至多点部署的,对整个网络进行监视。呈现的效果表现在是否能方便地从产品界面上获得有效信息,以便对接下来的工作进行指导:禁止或允许某些安全规则,评价某个区域的安全建设效果等。

而入侵防御则更关注“防护”,准确而及时的防护,其关注重点并不是全局信息(而只是关键服务器群),也不关注信息分析。这导致了入侵检测和入侵防御在面对事件时的不同态度:入侵检测关注可疑事件,即使不能判断为具体的攻击行为,也要进行记录和分析备案;而入侵防御关注的都是明确的事件,是威胁就坚决予以阻断,不能认定为威胁则予以放行。而在用户交互界面层面,也有不同的态度:入侵检测关注信息展现,以图表呈现全面的信息以协助分析;入侵防御则不需要关注信息之间的关联,事件对入侵防御而言只是一个阻断报告的数据来源。

所以,在选择入侵检测产品的时候,需要关注如下因素:它是否能保障“呈现”无障碍,是否提供了一些新的特性可以方便地看到想看的信息,使用者是否可以快速利用它“呈现”的内容做出相应的决策判断。

当然,作为安全厂商,所需要做的就是,当开发入侵检测产品的时候,任何功能特性,都应当围绕“呈现”这个词来做,用户需要一个可视化平台。因为只有“呈现”,才是入侵检测的精髓,是入侵检测依然存在,不被其它产品取代的根本。

入侵检测(ID)和防御(IPS)软件——萨客嘶

5个免费的入侵检测(ID)和防御(IPS)软件 S n o r t S n o r t是一个开源的网络入侵检测系统,可实现实时流量分析和数据包在I P网络上记录的能力。它可以进行协议分析,内容搜索/匹配,可用于检测例如缓冲区溢出,秘密端口扫描,C G I攻击,S M B探测,操作系统指纹企图,对攻击和探测,品种更多。 S A X2 A x3s o f t S A X2是一个专业的入侵检测和预防系统(I D S)来检测入侵和攻击,分析和管理网络,在实时数据包捕获,擅长24/7网络监控,先进的协议分析专家和自动检测。 兄弟 兄弟是一个开放源码的,基于U n i x的网络入侵检测系统(N I D S)的是被动地监视网络流量和可疑的活动看起来。兄弟首先检测网络流量分析的入侵提取其应用程序级的语义,然后执行面向事件的分析仪,比较有图案的活动被视为麻烦。其分析包括具体的攻击(包括签字确定的检测,而且在事件方面所界定者)和不寻常的活动(例如,连接到某些服务,或连接尝试失败一定主机模式)。 序幕 前奏曲是一个“代理人更少”,通用,安全信息管理(S I M卡)制度,根据G N U通用公共许可证的条款发表。前奏曲收集,标准化,分类,聚合,关联和报告所有与安全有关的事件是独立于产品品牌或牌照才会出现正常化到一个单一的格式被称为“入侵检测消息交换格式,如事件” A i r S n a r e A i r S n a r e是另一种工具添加到您的无线入侵检测的工具箱。A i r S n a r e会提醒你在网络上的M A C地址和不友好也将提醒您的D H C P请求发生。A i r S n a r e如果检测到一个不友善的M A C地址,你有选择的跟踪陆委会地址获得I P地址和端口或发射后一检测飘渺。 Sax2网络入侵检测系统,Sax2是一款专业的入侵检测与防御软件,它能够实时的采集网络数据包,不间断的对网络进行监视,通过高级协议分析和专家级侦测来发现网络中的威胁,主要有以下优势: ●基于协议分析的检测技术 通过对协议(IP、TCP、UDP、HTTP、FTP、POP3、SMTP)的深入分析,并对其通信内容进行重组,然后才把重组后的内容提交给检测引擎,通过这种方式极大的提高了系统的性能和

第八章 入侵检测系统()

第八章入侵检测系统 第一节引言 通过电子手段对一个组织信息库的恶意攻击称为信息战(information warfare)。攻击的目的可能干扰组织的正常活动,甚至企图对组织的信息库造成严重的破坏。对信息战的各种抵抗措施都可归结为三类:保护、检测、响应。 保护 (入侵的防范)指保护硬件、软件、数据抵御各种攻击的技术。目前各种网络安全设施如防火墙及VPN,各种加密技术,身份认证技术,易攻击性扫描等都属于保护的范围之内,它们是计算机系统的第一道防线。 检测 (入侵的检测)研究如何高效正确地检测网络攻击。只有入侵防范不足以保护计算机的安全,任何系统及协议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可能是协议本身也可能是协议的实现,还有一些技术之外的社会关系问题,都能威胁信息安全。因此即使采用这些保护措施,入侵者仍可能利用相应缺陷攻入系统,这意味着入侵检测具有其他安全措施所不能代替的作用。 响应 (入侵的响应)是入侵检测之后的处理工作,主要包括损失评估,根除入侵者留下的后门,数据恢复,收集入侵者留下的证据等。这三种安全措施构成完整的信息战防御系统。 入侵检测(Intrusion Detection,ID)是本章讨论的主题之一,它通过监测计算机系统的某些信息,加以分析,检测入侵行为,并做出反应。入侵检测系统所检测的系统信息包括系统记录,网络流量,应用程序日志等。入侵(Intrusion)定义为未经授权的计算机使用者以及不正当使用(misuse)计算机的合法用户(内部威胁),危害或试图危害资源的完整性、保密性、可用性的行为。入侵检测系统(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IDS)是实现入侵检测功能的硬件与软件。入侵检测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即:入侵行为与正常行为有显著的不同,因而是可以检测的。入侵检测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进入90年代入侵检测成为研究与应用的热点,其间出现了许多研究原型与商业产品。 入侵检测系统在功能上是入侵防范系统的补充,而并不是入侵防范系统的替代。相反,它与这些系统共同工作,检测出已经躲过这些系统控制的攻击行为。入侵检测系统是计算机系统安全、网络安全的第二道防线。 一个理想的入侵检测系统具有如下特性: 能以最小的人为干预持续运行。 能够从系统崩溃中恢复和重置。 能抵抗攻击。IDS必须能监测自身和检测自己是否已经被攻击者所改变。

IPS(入侵防御系统) & IDS(入侵检测系统)

Chevo's Blog - 关注网络安全https://www.360docs.net/doc/481181213.html, 除了应对原有攻击,现在网络管理员希望IPS(入侵防御系统) 和IDS(入侵检测系统)还可以检测网页应用攻击,包括感知异常情况,本文将帮你了解IDS和IPS,以及如何整合它们,实现完美保护。 IDS vs IPS 选择一款IDS和IPS最困难的就是要明白自己什么时候需要,以及它具备什么功能。市场上所有防火墙,应用防火墙,统一威胁管理设备,IDS和IPS,区分这些产品的功能,了解哪个产品的某些功能最佳是很难的。一些企业部署了IPS后发现他们可以撤掉原先的IDS,你或许也在考虑是否用IPS替换IDS.但是这并不适用于所有人,有兴趣的还可以看看Windows PK Mac 终端安全~ 利用网络IPS预防应用攻击威胁 应用程序愈来愈成为攻击威胁的入口。例如,非常容易受到攻击的电子商务应用。不幸地是,传统的IDS和IPS不能保护企业免受这样的攻击。好在现在厂商有面向应用的IDS和IPS.例如,Web应用防火墙,它通过异常情况和标记技术来检测频繁的攻击技术。这种新式的IPS 可以弥补传统系统的不足,传统网络安全解决方案无法应对新攻击局势。 安装配置和调整网络入侵防御 安装和配置基于异常情况的入侵防御设备要比基于标记的设备更复杂。基于异常情况的设备通过检测不正常的网络活动来检测和预防零日攻击。安装和配置一个可以识别未知活动的系统需要了解预期活动。但是监控网络仅几个小时是不够的。为了避免误报,系统必须要识别发生在一天当中和一个月期间内的不同活动。 和其他安全设备不同,IDS/IPS在安装和配置后需要维护和调整。IDS和IPS的算法完全不同,因此有必要及时调整,减少误报和漏报。 统一基础设施 企业整合多个防御系统的同时也受到数据中心和能源成本的限制,如果你也碰到过这种情况,你可能会想统一网络基础设施安全策略。供应商会调整他们的产品,从在开放机架上放多供应商软件,到集成网络基础设施安全策略,通过减少数据中心的物理安全设备,可以减少管理和能源支出,用DirectAccess提高企业安全性! 声明:本文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转载请注明转自: IPS(入侵防御系统) & IDS(入侵检测系统)

详解入侵检测 入侵防御

详解入侵检测入侵防御 在许多人看来,入侵检测和入侵防御没什么区别,很多做入侵检测的厂商同时也做入侵防御,甚至连它们的缩写“IDS”和“IPS”都这么的相像。那么这两款产品有区别吗?区别在哪?入侵防御和UTM之间该如何选择?未来它们将会如何发展,本文将就这几个问题做一一分析。 用户选择之惑 从出现先后顺序来看,入侵检测无疑是前辈:甚至最早的入侵防御产品就是在入侵检测产品的基础上改造而成。 顾名思义,入侵检测产品就是对入侵行为进行检查的产品,那为什么要检测入侵呢?大家都知道,入侵检测技术起源于审计,是由于需要/想知道网络里到底发生过什么事情,毕竟网络世界不像真实世界这样可视化。 而和入侵检测有着共同基础的入侵防御产品则不然,它的重点是防护,看上去更像我们熟悉的防火墙产品。当然,入侵防御也有和传统防火墙不一样的地方:防火墙的规则是允许具备某些特征的数据包通过,比如TCP 80端口的数据包,在Web服务跟前,就是被允许通过的;而入侵防御的规则刚好相反,不允许具备某些特征的数据包通过,某一个数据包携带的数据被认定为溢出攻击,就将被拒绝通过。当然,还有一种说法就是,防火墙关注的是会话层以下的网络数据,而入侵防御则关注会话层-应用层的数据。有一定技术基础的朋友一定能很快看出上面的问题,“且慢,这根本就不是问题,我完全可以做到只让那些符合某些规则(防火墙规则),又不具备某些特征(入侵特征)的数据通过”。“至于防火墙不关注会话层以上的数据,这就更简单了,不论以前是由于什么原因不关注,现在开始也分析好了,只要性能能跟上,技术上没有困难”。 没错,正是上面提到的所谓区别在硬件技术和检测技术的发展面前都已经不是问题了,所以才会使得UTM这一概念获得人们的认可:我们喜欢防火墙式的一劳永逸,我们需要入侵防御的应用层威胁防护,于是我们把这两个功能在一个硬件上实现了。一些安全厂商/用户并不能区别单独的入侵防御产品和UTM产品中的入侵防御之间的区别,于是就陷入了一个误区:我应该选择入侵防御还是UTM?如果入侵防御可以在UTM中实现,是不是以后就没有单独的入侵防御产品了? 入侵防御还是UTM? 这其实不能算是问题,UTM刚出现时很少有人选择,原因很简单:性能。有些号称UTM的设备在打开入侵防御功能后性能衰减严重,这使得UTM并未像想象中那样获得开门红。但摩尔定律的力量是强大的,随着硬件技术的发展,在效率不降低的情况下在一个盒子里完成多项工作,已经成为现实。 这是不是就意味着UTM可以全面取代入侵防御产品呢?我们应当还记得前面提到的:防火墙是配置允许规则,规则外禁止,而入侵防御是配置禁止规则,规则

入侵检测系统(IDS)与入侵防御系统(IPS)的区别

3.IPS与IDS的区别、选择 IPS对于初始者来说,是位于防火墙和网络的设备之间的设备。这样,如果检测到攻击,IPS会在这种攻击扩散到网络的其它地方之前阻止这个恶意的通信。而IDS只是存在于你的网络之外起到报警的作用,而不是在你的网络前面起到防御的作用。 IPS检测攻击的方法也与IDS不同。一般来说,IPS系统都依靠对数据包的检测。IPS将检查入网的数据包,确定这种数据包的真正用途,然后决定是否允许这种数据包进入你的网络。 目前无论是从业于信息安全行业的专业人士还是普通用户,都认为入侵检测系统和入侵防御系统是两类产品,并不存在入侵防御系统要替代入侵检测系统的可能。但由于入侵防御产品的出现,给用户带来新的困惑:到底什么情况下该选择入侵检测产品,什么时候该选择入侵防御产品呢? 从产品价值角度讲:入侵检测系统注重的是网络安全状况的监管。入侵防御系统关注的是对入侵行为的控制。与防火墙类产品、入侵检测产品可以实施的安全策略不同,入侵防御系统可以实施深层防御安全策略,即可以在应用层检测出攻击并予以阻断,这是防火墙所做不到的,当然也是入侵检测产品所做不到的。 从产品应用角度来讲:为了达到可以全面检测网络安全状况的目的,入侵检测系统需要部署在网络内部的中心点,需要能够观察到所有网络数据。如果信息系统中包含了多个逻辑隔离的子网,则需要在整个信息系统中实施分布部署,即每子网部署一个入侵检测分析引擎,并统一进行引擎的策略管理以及事件分析,以达到掌控整个信息系统安全状况的目的。 而为了实现对外部攻击的防御,入侵防御系统需要部署在网络的边界。这样所有来自外部的数据必须串行通过入侵防御系统,入侵防御系统即可实时分析网络数据,发现攻击行为立即予以阻断,保证来自外部的攻击数据不能通过网络边界进入网络。 入侵检测系统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对全网信息的分析,了解信息系统的安全状况,进而指导信息系统安全建设目标以及安全策略的确立和调整,而入侵防御系统的核心价值在于安全策略的实施—对黑客行为的阻击;入侵检测系统需要部署在网络内部,监控范围可以覆盖整个子网,包括来自外部的数据以及内部终端之间传输的数据,入侵防御系统则必须部署在网络边界,抵御来自外部的入侵,对内部攻击行为无能为力。 明确了这些区别,用户就可以比较理性的进行产品类型选择: ·若用户计划在一次项目中实施较为完整的安全解决方案,则应同时选择和部署入侵检测系统和入侵防御系统两类产品。在全网部署入侵检测系统,在网络的边界点部署入侵防御系统。

入侵检测与防御课程习题-201008

同济大学计算机系《入侵检测与防御》课程习题 2010年08月 1.入侵检测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2.简述网络入侵的一般流程。 3.比较端口扫描器与漏洞扫描器的不同之处,并简述漏洞扫描的两种不同扫描策略。 4.拒绝服务攻击是如何实施的? 5.入侵检测系统的工作模式可以分为几个步骤?分别是什么? 6.根据目标系统的类型可以把入侵检测系统分为哪几类?并指出其各类间的区别。 7.根据入侵检测分析方法的不同可以把入侵检测系统分为哪几类?并简述其各自原理。 8.入侵检测的过程包括哪几个阶段? 9.简述系统安全审计记录的优缺点。 10.简述用网络数据包作为数据源的优缺点。 11.数据获取划分为直接监测和间接监测,试比较这两种方法的不同。 12.试举例至少3种典型入侵行为特征及其识别。 13.入侵检测系统的响应可以分为哪几类?并加以描述。 14.联动响应机制的含义是什么? 15.基于安全性检查的IDS结构的基本思想是什么?又有何局限性? 16.简述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技术的优缺点。 17.简述异常检测模型的工作原理。 18.入侵检测框架(CIDF)标准化工作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19.入侵检测工作组(IDWG)的主要工作是什么? 20.评价入侵检测系统性能的3个因素是什么?分别表示什么含义? 21.简述协议分析的原理。 22.简述防火墙的特性及主要功能,并简述防火墙的局限性。 23.Snort的工作模式有几种?分别是什么? 24.你认为Snort的优缺点分别是什么?分别列出三条。 25.在入侵检测系统的构建实验中,试根据以下安全策略定制自己的检测规则: (1)内部网络192.168.1.0/24不允许从外网访问。 (2)内部web服务器192.168.1.0不允许从外网访问。 26.认真阅读以下关于网络病毒与安全扫描技术的说明,回答下列问题。 【说明】“熊猫烧香”病毒是一种感染型病毒,它能感染系统中exe、com、pif、src、html、asp 等文件,它还能中止大量的反病毒软件进程并且会删除扩展名为gho的文件,该文件是一系统备份工具GHOST的备份文件,使用户的系统备份文件丢失。该病毒的某些变种可以通过局域网进行传播,进而感染局域网内其他存在相应漏洞的计算机系统,导致整个局域网瘫痪。如果发现连接在网络上的计算机遭到该病毒攻击,则应采用相应的策略进行处理。 【问题1】根据“熊猫烧香”的病毒特征可知,它是一个感染型的(1)。 (1)A.木马病毒 B.蠕虫病毒 C.引导区病毒 D.冲击波病毒 【问题2】通常处理“熊猫烧香”病毒时,首先要把入侵的计算机从局域网断开。为什么?【问题3】病毒扫描仅能够检测、标识或清除操作系统中的病毒程序,而安全扫描能够及时发现安全漏洞。扫描器通过选用远程TCP/IP不同端口的服务,并记录目标主机给予的回答,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搜集到很多关于目标主机的各种有用的信息(例如,是否能用匿名登录,是否有可写的FTP目录等)。那么,一个扫描器应该具有哪几项基本功能?

网络安全技术 习题及答案 第章 入侵检测系统

第9章入侵检测系统 1. 单项选择题 1) B 2) D 3) D 4) C 5) A 6) D 2、简答题 (1)什么叫入侵检测,入侵检测系统有哪些功能? 入侵检测系统(简称“IDS”)就是依照一定的安全策略,对网络、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行监视,尽可能发现各种攻击企图、攻击行为或者攻击结果,以保证网络系统资源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入侵检测系统功能主要有: ●识别黑客常用入侵与攻击手段 ●监控网络异常通信 ●鉴别对系统漏洞及后门的利用 ●完善网络安全管理 (2)根据检测对象的不同,入侵检测系统可分哪几种? 根据检测对象的不同,入侵检测系统可分为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混合型三种。主机型入侵检测系统就是以系统日志、应用程序日志等作为数据源。主机型入侵检测系统保护的一般是所在的系统。网络型入侵检测系统的数据源是网络上的数据包。一般网络型入侵检测系统担负着保护整个网段的任务。混合型是基于主机和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的结合,它为前两种方案提供了互补,还提供了入侵检测的集中管理,采用这种技术能实现对入侵行为的全方位检测。 (3)常用的入侵检测系统的技术有哪几种?其原理分别是什么? 常用的入侵检测系统的技术有两种,一种基于误用检测(Anomal Detection),另一种

基于异常检测(Misuse Detection)。 对于基于误用的检测技术来说,首先要定义违背安全策略事件的特征,检测主要判别这类特征是否在所收集到的数据中出现,如果检测到该行为在入侵特征库中,说明是入侵行为,此方法非常类似杀毒软件。基于误用的检测技术对于已知的攻击,它可以详细、准确的报告出攻击类型,但是对未知攻击却效果有限,而且知识库必须不断更新。 基于异常的检测技术则是先定义一组系统正常情况的数值,如CPU利用率、内存利用率、文件校验和等(这类数据可以人为定义,也可以通过观察系统、并用统计的办法得出),然后将系统运行时的数值与所定义的“正常”情况比较,得出是否有被攻击的迹象。这种检测方式的核心在于如何定义所谓的正常情况。异常检测只能识别出那些与正常过程有较大偏差的行为,无法准确判别出攻击的手法,但它可以(至少在理论上可以)判别更广范、甚至未发觉的攻击。 (4)入侵检测系统弥补了防火墙的哪些不足? 网络防火墙是指的是隔离在本地网络与外界网络之间的一道防御系统。 防火墙也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防火墙可以阻断攻击,但不能消灭攻击源。入侵者可以寻找防火墙背后可能敞开的 后门而绕过防火墙; ●防火墙不能抵抗最新的未设置策略的攻击漏洞。 ●防火墙的并发连接数限制容易导致拥塞或者溢出。而当防火墙溢出 ●的时候,整个防线就如同虚设,原本被禁止的连接也能从容通过了; ●防火墙对待内部主动发起连接的攻击一般无法阻止; ●防火墙本身也会出现问题和受到攻击; ●防火墙不处理病毒。普通防火墙虽然扫描通过他的信息,但一般只扫描源地址、目 的地址端口号,不扫描数据的确切内容,对于病毒来说,防火墙不能防范。 ●防火墙是一种静态的安全技术, 需要人工来实施和维护, 不能主动跟踪入侵者。 综合以上可以看出,防火墙是网络安全的重要一环,但不代表设置了防火墙就能一定保证网络的安全。入侵攻击已经见怪不怪,对付这些入侵者的攻击,可以通过身份鉴别技术,使用严格的访问控制技术,还可以对数据进行加密保护等,但这并不完全可行。所以静态安全措施并不足以保护安全对象。因此,一种动态的方法是必要的。比如行为跟踪、入侵检测技术。但是,完全防止入侵目前看是不现实的。人们可以尽力检测出这些入侵,以便采取措施或者以后修补。 (5)简述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的优点。 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优点: ●能够监视特定的系统活动,可以精确的根据自己的需要定制规则。 ●不需要额外的硬件,HIDS驻留在现有的网络基础设施上,其包括文件服务器、Web

解读入侵检测系统与入侵防御系统的区别

解读入侵检测系统与入侵防御系统的区别 作者:独自等待出处:I T专家网2008-08-29 16:32 IPS位于防火墙和网络的设备之间的设备。如果检测到攻击,IPS会在这种攻击扩散到网络的其它地方之前阻止这个恶意的通信。而IDS只存在于你的网络之外起到报警的作用。 【IT专家网独家】1. 入侵检测系统(IDS) IDS是英文“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s”的缩写,中文意思是“入侵检测系统”。专业上讲就是依照一定的安全策略,对网络、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行监视,尽可能发现各种攻击企图、攻击行为或者攻击结果,以保证网络系统资源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我们做一个比喻——假如防火墙是一幢大厦的门锁,那么IDS就是这幢大厦里的监视系统。一旦小偷进入了大厦,或内部人员有越界行为,只有实时监视系统才能发现情况并发出警告。 与防火墙不同的是,IDS入侵检测系统是一个旁路监听设备,没有也不需要跨接在任何链路上,无须网络流量流经它便可以工作。因此,对IDS的部署的唯一要求是:IDS应当挂接在所有所关注的流量都必须流经的链路上。在这里,“所关注流量”指的是来自高危网络区域的访问流量和需要进行统计、监视的网络报文。 IDS在交换式网络中的位置一般选择为:尽可能靠近攻击源、尽可能靠近受保护资源。 这些位置通常是: 服务器区域的交换机上; Internet接入路由器之后的第一台交换机上; 重点保护网段的局域网交换机上。 2. 入侵防御系统(IPS) IPS是英文“Intrusion Prevention System”的缩写,中文意思是入侵防御系统。

随着网络攻击技术的不断提高和网络安全漏洞的不断发现,传统防火墙技术加传统IDS的技术,已经无法应对一些安全威胁。在这种情况下,IPS技术应运而生,IPS技术可以深度感知并检测流经的数据流量,对恶意报文进行丢弃以阻断攻击,对滥用报文进行限流以保护网络带宽资源。 对于部署在数据转发路径上的IPS,可以根据预先设定的安全策略,对流经的每个报文进行深度检测(协议分析跟踪、特征匹配、流量统计分析、事件关联分析等),如果一旦发现隐藏于其中网络攻击,可以根据该攻击的威胁级别立即采取抵御措施,这些措施包括(按照处理力度):向管理中心告警;丢弃该报文;切断此次应用会话;切断此次TCP连接。 进行了以上分析以后,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办公网中,至少需要在以下区域部署IPS,即办公网与外部网络的连接部位(入口/出口);重要服务器集群前端;办公网内部接入层。至于其它区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与重要程度,酌情部署。 3. IPS与IDS的区别、选择 IPS对于初始者来说,是位于防火墙和网络的设备之间的设备。这样,如果检测到攻击,IPS会在这种攻击扩散到网络的其它地方之前阻止这个恶意的通信。而IDS只是存在于你的网络之外起到报警的作用,而不是在你的网络前面起到防御的作用。 IPS检测攻击的方法也与IDS不同。一般来说,IPS系统都依靠对数据包的检测。IPS将检查入网的数据包,确定这种数据包的真正用途,然后决定是否允许这种数据包进入你的网络。 目前无论是从业于信息安全行业的专业人士还是普通用户,都认为入侵检测系统和入侵防御系统是两类产品,并不存在入侵防御系统要替代入侵检测系统的可能。但由于入侵防御产品的出现,给用户带来新的困惑:到底什么情况下该选择入侵检测产品,什么时候该选择入侵防御产品呢? 从产品价值角度讲:入侵检测系统注重的是网络安全状况的监管。入侵防御系统关注的是对入侵行为的控制。与防火墙类产品、入侵检测产品可以实施的安全策略不同,入侵防御系统可以实施深层防御安全策略,即可以在应用层检测出攻击并予以阻断,这是防火墙所做不到的,当然也是入侵检测产品所做不到的。 从产品应用角度来讲:为了达到可以全面检测网络安全状况的目的,入侵检测系统需要部署在网络内部的中心点,需要能够观察到所有网络数据。如果信息系统中包含了多个逻辑隔离的子网,则需要在整个信息系统中实施分布部署,即每子网部署一个入侵检测分析引擎,并统一进行引擎的策略管理以及事件分析,以达到掌控整个信息系统安全状况的目的。 而为了实现对外部攻击的防御,入侵防御系统需要部署在网络的边界。这样所有来自外部的数据必须串行通过入侵防御系统,入侵防御系统即可实时分析网络数据,发现攻击行为立即予以阻断,保证来自外部的攻击数据不能通过网络边界进入网络。 入侵检测系统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对全网信息的分析,了解信息系统的安全状况,进而指导信息系统安全建设目标以及安全策略的确立和调整,而入侵防御系统的核心价值在于安全策略的实施—对黑客行为的阻击;入侵检

入侵检测与防御

入侵检测与防御 1.背景 随着网络安全风险系数不断提高,曾经作为最主要的安全防范手段的防火墙,巳经不能满足人们对网络安全的需求。作为对防火墙及其有益的补充,IDS(入侵检测系统,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能够帮助网络系统快速发现网络攻击的发生。扩展了系统管理员的安全管理能力(包括安全审计、监视、进攻识别和响应),提高了信息安全基础结构的完整性。IDS 被认为是防火墙之后的第二道安全闸门,它能在不影响网络性能的情况下对网络进行监听,从而提供对内部攻击、外部攻击和误操作的实时保护。但是由于IDS只能被动地检测攻击,而不能主动地把变化莫测的威胁阻止在网络之外。因此,人们迫切地需要找到一种主动入侵防护解决方案,以确保企业网络在威胁四起的环境下正常运行。作为一种新的安全理念,IPS(入侵防御系统,Intrusion Prevention System)主动的、积极的入侵防范、阻止系统,它部署在网络的进出口处,当它检测到攻击企图后,它会自动地将攻击包丢掉或采取措施将攻击源阻断,这样攻击包将无法到达目标,从而可以从根本上避免罴客的攻击。 2入侵检测系统 IDS原理 一个入侵检测系统可以分为四个部分:事件产生器(Event generators)负贲收集网络安全事件;事件分析器(Eventa nalyzer)负责对收集来的数据按照既定的安全策略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响应单元(Response units)按照既定的安全策略,参照分析器得出的事件结论,对网络事件进行处理(通知管理员或操作员);事件数据库(Event databases)负责存储网络事件,便于事后分析,它可以是复杂的数据库,也可以是简单的文本文件。其模型如图所示: 图1.CIDF模型图 CIDF 将入侵检测系统需要分析的数据统称为事件它可以是网络中的数据包也可以是 从系统日志等其它途径得到的信息事件产生器是从整个计算环境中获得事件并向系统的其

入侵检测与入侵防御

1.入侵检测系统(IDS) IDS是英文“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s”的缩写,中文意思是“入侵检测系统”。专业上讲就是依照一定的安全策略,对网络、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行监视,尽可能发现各种攻击企图、攻击行为或者攻击结果,以保证网络系统资源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我们做一个比喻——假如防火墙是一幢大厦的门锁,那么IDS就是这幢大厦里的监视系统。一旦小偷进入了大厦,或内部人员有越界行为,只有实时监视系统才能发现情况并发出警告。 与防火墙不同的是,IDS入侵检测系统是一个旁路监听设备,没有也不需要跨接在任何链路上,无须网络流量流经它便可以工作。因此,对IDS的部署的唯一要求是:IDS应当挂接在所有所关注的流量都必须流经的链路上。在这里,“所关注流量”指的是来自高危网络区域的访问流量和需要进行统计、监视的网络报文。 IDS在交换式网络中的位置一般选择为:尽可能靠近攻击源、尽可能靠近受保护资源。 这些位置通常是: ·服务器区域的交换机上; ·Internet接入路由器之后的第一台交换机上; ·重点保护网段的局域网交换机上。 2.入侵防御系统(IPS) IPS是英文“Intrusion Prevention System”的缩写,中文意思是入侵防御系统。 随着网络攻击技术的不断提高和网络安全漏洞的不断发现,传统防火墙技术加传统IDS 的技术,已经无法应对一些安全威胁。在这种情况下,IPS技术应运而生,IPS技术可以深度感知并检测流经的数据流量,对恶意报文进行丢弃以阻断攻击,对滥用报文进行限流以保护网络带宽资源。 对于部署在数据转发路径上的IPS,可以根据预先设定的安全策略,对流经的每个报文进行深度检测(协议分析跟踪、特征匹配、流量统计分析、事件关联分析等),如果一旦发现隐藏于其中网络攻击,可以根据该攻击的威胁级别立即采取抵御措施,这些措施包括(按照处理力度):向管理中心告警;丢弃该报文;切断此次应用会话;切断此次TCP连接。 进行了以上分析以后,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办公网中,至少需要在以下区域部署IPS,即办公网与外部网络的连接部位(入口/出口);重要服务器集群前端;办公网内部接入层。至于其它区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与重要程度,酌情部署。 3.IPS与IDS的区别、选择 IPS对于初始者来说,是位于防火墙和网络的设备之间的设备。这样,如果检测到攻击,IPS会在这种攻击扩散到网络的其它地方之前阻止这个恶意的通信。而IDS只是存在于你的网络之外起到报警的作用,而不是在你的网络前面起到防御的作用。 IPS检测攻击的方法也与IDS不同。一般来说,IPS系统都依靠对数据包的检测。IPS将检查入网的数据包,确定这种数据包的真正用途,然后决定是否允许这种数据包进入你的网络。 目前无论是从业于信息安全行业的专业人士还是普通用户,都认为入侵检测系统和入侵防御系统是两类产品,并不存在入侵防御系统要替代入侵检测系统的可能。但由于入侵防御产品的出现,给用户带来新的困惑:到底什么情况下该选择入侵检测产品,什么时候该选择入侵防御产品呢? 从产品价值角度讲:入侵检测系统注重的是网络安全状况的监管。入侵防御系统关注的是对入侵行为的控制。与防火墙类产品、入侵检测产品可以实施的安全策略不同,入侵防御系统可以实施深层防御安全策略,即可以在应用层检测出攻击并予以阻断,这是防火墙所做不到的,当然也是入侵检测产品所做不到的。

绿盟十年回望之入侵检测与防御

绿盟十年回望之入侵检测与防御 引子 2010年3月31日,绿盟科技对外宣布,其入侵防御系统(NSFOCUS IPS)顺利通过国际权威机构NSS Labs的严格测试,荣获NSS Labs Approved认证,并且被NSS Labs认定为最高级别Recommended 产品,在此之前仅有三家顶尖国际安全厂商的IPS得到过NSS Labs的鼎力推荐。历经十年磨砺,NSFOCUS IPS实现跨越,进入国际顶尖的产品行列。 十年前,诸多安全公司选择了IDS产品作为进入国内安全市场的第一款安全产品;十年后,大浪淘沙,业内知名的IDS产品并不多了,这十年发生了什么?未来十年又会怎样...... 一、过去的十年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论哪个产品,如果在十年的竞争中获得优势,一定与其在这个领域的执着和专注是密不可分的。 1.1市场萌芽,IDS产品成为安全市场的敲门砖 2000年至2004年期间,各种蠕虫病毒大肆爆发,红色代码、尼姆达、冲击波,震荡波此起彼伏,它们的各种变种程序更是层出不穷,在互联网上任意肆虐。面对上述基于正常端口工作的蠕虫病毒,传统的防火墙(Firewall)显得束手无策,而入侵检测系统(IDS)则能够利用这些蠕虫病毒的攻击特征,进行检测和预警,这使得IDS一时名声大噪,各大安全厂商争先恐后涌入IDS市场。 就在国内IDS市场刚刚萌动的同时,国际安全厂商在海外酝酿一场新的技术变革。2000年9月18日,Network ICE第一次将pass by的IDS技术用于pass through模式,在线部署的BlackICE Guard 产品,通过分析网络流量,直接丢弃恶意数据包,这也是入侵防御系统(IPS)的最早雏形。为了抑制当时较为泛滥的拒绝服务攻击(D.o.S),早期的IPS产品都带有一定抗拒绝服务攻击能力,部分网络厂商、负载均衡厂商借此机会跻身IPS市场,从而使得早期的IPS市场较为混乱。 绿盟科技是国内最早进入IDS市场的安全厂商之一,凭借对入侵检测市场的深刻理解,以及多年来在安全领域的深耕精作,绿盟入侵检测系统(NSFOCUS IDS)自2001年上市以来,就一直代表着业界IDS的最高水平,持续多年直至今日,该产品仍牢牢占据着国内IDS市场的领导者地位。 2004年,NSFOCUS IDS做出重大技术变革,在绿盟科技特别定制的安全操作系统之上,NSFOCUS IDS 的引擎架构经过重新设计,检测技术由单包模式匹配,全面进化到完全的状态检测与深入的协议解码。同时,系统的稳定性和处理性能得到极大提升。由此形成的系统主体框架一直沿用到现在,这也成为了今后NSFOCUS IPS所采用的基本系统架构。

第8章 入侵检测系统(IDS)及应用习题答案

习题答案 一、填空题 1. 入侵者进入我们的系统主要有三种方式:物理入侵、系统入侵、远程入侵。 2. 入侵检测系统是进行入侵检测的软件与硬件的组合。 3. 入侵检测系统由三个功能部分组成,它们分别是感应器(Sensor)、分析器(Analyzer)和管理器(Manager)。 4. 入侵检测系统根据其监测的对象是主机还是网络分为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和 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 5.入侵检测系统根据工作方式分为在线检测系统和离线检测系统。 6. 通用入侵检测模型由主体、客体、审计记录、活动参数、异常记录、活动规则六部分组成。 二、选择题 1.IDS产品相关的等级主要有(BCD)等三个等级: A: EAL0 B: EAL1 C: EAL2 D: EAL3 2. IDS处理过程分为(ABCD )等四个阶段。 A: 数据采集阶段B: 数据处理及过滤阶段C: 入侵分析及检测阶段D: 报告以及响应阶段 3. 入侵检测系统的主要功能有(ABCD ): A: 监测并分析系统和用户的活动 B: 核查系统配置和漏洞 C: 评估系统关键资源和数据文件的完整性。 D: 识别已知和未知的攻击行为 4. IDS产品性能指标有(ABCD ): A:每秒数据流量 B: 每秒抓包数 C: 每秒能监控的网络连接数 D:每秒能够处理的事件数 5. 入侵检测产品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有(ABCD ): A:黑客的入侵手段多样化 B:大量的误报和漏报 C:恶意信息采用加密的方法传输 D:客观的评估与测试信息的缺乏

三、判断题 1. 有了入侵检测系统以后,我们可以彻底获得网络的安全。(F ) 2. 最早关于入侵检测的研究是James Anderson在1980年的一份报告中提出的。 ( T ) 3. 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比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性能优秀一些。( F ) 4. 现在市场上比较多的入侵检测产品是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 T ) 四、简答题 1. 什么是入侵检测系统?简述入侵检测系统的作用? 答:入侵检测系统(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简称IDS)是进行入侵检测的软件与硬件的组合,事实上入侵检测系统就是“计算机和网络为防止网络小偷安装的警报系统”。入侵检测系统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监控网络、系统的状态,来检测系统用户的越权行为和系统外部的入侵者对系统的攻击企图。 2. 比较一下入侵检测系统与防火墙的作用。 答:防火墙在网络安全中起到大门警卫的作用,对进出的数据依照预先设定的规则进行匹配,符合规则的就予以放行,起访问控制的作用,是网络安全的第一道关卡。IDS 是并联在网络中,通过旁路监听的方式实时地监视网络中的流量,对网络的运行和性能无任何影响,同时判断其中是否含有攻击的企图,通过各种手段向管理员报警,不但可以发现从外部的攻击,也可以发现内部的恶意行为。所以说,IDS是网络安全的第二道关卡,是防火墙的必要补充。 3. 简述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的优缺点? 答:优点:①准确定位入侵②可以监视特定的系统活动③适用于被加密和交换的环境 ④成本低 缺点:①它在一定程度上依靠系统的可靠性,要求系统本身具有基本的安全功能,才能提取入侵信息。②主机入侵检测系统除了检测自身的主机之外,根本不检测网络上的情况 4. 简述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的优缺点? 答:优点:①拥有成本较低②实时检测和响应③收集更多的信息以检测未成功的攻击和不良企图④不依靠操作系统⑤可以检测基于主机的系统漏掉的攻击 缺点:①网络入侵检测系统只能检查它直接连接的网段的通信,不能检测在不同网段的网络包。②网络入侵检测系统通常采用特征检测的方法,只可以检测出普通的一些攻击,而对一些复杂的需要计算和分析的攻击检测难度会大一些。③网络入侵检测系统只能监控明文格式数据流,处理加密的会话过程比较困难。 5. 为什么要对入侵检测系统进行测试和评估? 答:①有助于更好地描述IDS的特征。②通过测试评估,可更好地认识理解IDS的处理方法、所需资源及环境;建立比较IDS的基准。对IDS的各项性能进行评估,确定IDS 的性能级别及其对运行环境的影响。③利用测试和评估结果,可做出一些预测,推断IDS 发展的趋势,估计风险,制定可实现的IDS质量目标(比如,可靠性、可用性、速度、精确度)、花费以及开发进度。④根据测试和评估结果,对IDS进行改善。

防火墙与入侵检测基本知识点

1.网络安全是指网络系统的软件、硬件及其存储的数据处于保护状态,网络系统不会由于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冲击而受到破坏,网络系统能够连续可靠地运行。 网络安全是一门涉及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密码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应用数学、信息论等多研究领域的综合性学科。 2.凡是涉及网络系统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和可控性的相关技术和理论都是网络安全的研究内容。 网络安全研究内容 密码技术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计算机病毒学网络安全管理规范 3.能完整地解决信息安全性中的机密性、数据完整性、认证、身份识别以及不可抵赖等问题中的一个或多个。 密码技术不能解决所有的网络安全问题,它需要与信息安全的其他技术如访问控制技术、网络监控技术等互相融合,形成综合的信息网络安全保障。 4.防火墙 建立在现代通信网络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基础上的应用性安全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专用网络与公用网络的互联环境之中。 特征:网络位置特性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之间的所有网络数据都必须经过防火墙 工作原理特性只有符合安全策略的数据才能通过防火墙 先决条件防火墙自身应具有非常强的扛攻击能力 5.入侵检测 80%以上的入侵来自于网络内部 由于性能的限制,防火墙通常不能提供实时的入侵检测能力,对于来自内部网络的攻击,防火墙形同虚设 入侵检测是对防火墙及其有益的补充 在入侵攻击对系统发生危害前检测到入侵攻击,并利用报警与防护系统驱逐入侵攻击 在入侵攻击过程中,能减少入侵攻击所造成的损失 在被入侵攻击后,收集入侵攻击的相关信息,作为防范系统的知识,添加到知识库中,增强防范能力,避免系统再次受到入侵。 6.病毒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破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7.反病毒技术病毒预防技术病毒检测技术病毒清除技术 8.网络安全管理规范 信息网络安全策略实体可信、行为可控、资源可管、事件可查、运行可靠 信息网络管理机制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行谁负责 安全事件响应机制 9.网络安全内容密码技术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计算机病毒学网络安全管理规范 10.从广泛、宏观的意义上说,防火墙是隔离在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之间的一个防御系统。 A T&T的工程师William Cheswick 和Steven Bellovin给出了防火墙的明确定义,他们认为防火墙是位于两个网络之间的一组构件或一个系统,具有以下属性: 防火墙是不同网络或者安全域之间信息流的唯一通道,所有双向数据流必须经过防火墙。只有经过授权的合法数据,即防火墙安全策略允许的数据才可以通过防火墙。 防火墙系统应该具有很高的抗攻击能力,其自身可以不受各种攻击的影响。 简而言之,防火墙是位于两个(或多个)网络间,实施访问控制策略的一个或一组组件集合。 11.物理位置从设备部署位置上看,防火墙要部署在本地受保护区域与外部网络的交界点上。 从具体的实现上看,防火墙运行在任何要实现访问控制功能的设备上。

入侵检测系统安装和使用

入侵检测系统安装和使 用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入侵检测系统安装和使用 【实验目的】 通过安装并运行一个snort系统,了解入侵检测系统的作用和功能 【实验内容】 安装并配置appahe,安装并配置MySQL,安装并配置snort;服务器端安装配置php脚本,通过IE浏览器访问IDS 【实验环境】 硬件 PC机一台。 系统配置:操作系统windows 10 。 【实验步骤】 1、安装appache服务器 启动appache服务器 测试本机的80 端口是否被占用, 2、安装配置snort

查看 Snort 版本 2、安装最新版本程序

安装MySql配置mysql

运行snort

1、网络入侵检测snort的原理 Snort能够对网络上的数据包进行抓包分析,但区别于其它嗅探器的是,它能根据所定义的规则进行响应及处理。Snort 通过对获取的数据包,进行各规则的分析后,根据规则链,可采取Activation(报警并启动另外一个动态规则链)、Dynamic(由其它的规则包调用)、Alert(报警),Pass(忽略),Log(不报警但记录网络流量)五种响应的机制。? Snort有数据包嗅探,数据包分析,数据包检测,响应处理等多种功能,每个模块实现不同的功能,各模块都是用插件的方式和Snort相结合,功能扩展方便。例如,预处理插件的功能就是在规则匹配误用检测之前运行,完成TIP碎片重组,http解码,telnet解码等功能,处理插件完成检查协议各字段,关闭连接,攻击响应等功能,输出插件将得理后的各种情况以日志或警告的方式输出。

网络安全基础教程与实训答案

网络安全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短时间内向网络中的某台服务器发送大量无效连接请求,导致合法用户暂时无法访问服务器的攻击 行为是破坏了()。 A.机密性B.完整性C.可用性D.可控性 2.数据完整性指的是() A 保护网络中各系统之间交换的数据,防止因数据被截获而造成泄密 B 提供连接实体身份的鉴别 C防止非法实体对用户的主动攻击,保证数据接受方收到的信息与发送方发送的信息完全一致 D 确保数据数据是由合法实体发出的 3.以下算法中属于非对称算法的是() A DES B RSA算法 C IDEA D 三重DES 4.在混合加密方式下,真正用来加解密通信过程中所传输数据(明文)的密钥是() A 非对称算法的公钥 B对称算法的密钥 C 非对称算法的私钥 D CA中心的公钥 5.有意避开系统访问控制机制,对网络设备及资源进行非正常使用属于()。 A.破环数据完整性B.非授权访问C.信息泄漏 D.拒绝服务攻击 6.主机网络安全系统不能()。 A 结合网络访问的网络特性和操作系统特性 B 根据网络访问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行为决定是否允许访问继续进行 C 对于同一用户在不同场所赋予不同的权限 D.保证绝对的安全 7.在Windows Server 2003中“密码最长使用期限”策略设置的含义是( )。 A.用户更改密码之前可以使用该密码的时间 B.用户更改密码之后可以使用该密码的时间 C.用户可以使用密码的最长时间 D.用户可以更改密码的最长时间 8.防火墙通常被比喻为网络安全的大门,但它不能() A 阻止基于IP包头的攻击 B阻止非信任地址的访问 C鉴别什么样的数据包可以进出企业内部网 D阻止病毒入侵 9.黑客利用IP地址进行攻击的方法有:() A IP欺骗 B 解密 C 窃取口令 D 发送病毒 10.防止用户被冒名所欺骗的方法是:()

入侵检测系统(IDS)与入侵防御系统(IPS) 的区别

入侵检测系统(IDS)与入侵防御系统(IPS) 的区别 1.入侵检测系统(IDS) IDS是英文“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s”的缩写,中文意思是“入侵检测系统”。专业上讲就是依照一定的安全策略,对网络、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行监视,尽可能发现各种攻击企图、攻击行为或者攻击结果,以保证网络系统资源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我们做一个比喻——假如防火墙是一幢大厦的门锁,那么IDS就是这幢大厦里的监视系统。一旦小偷进入了大厦,或内部人员有越界行为,只有实时监视系统才能发现情况并发出警告。 与防火墙不同的是,IDS入侵检测系统是一个旁路监听设备,没有也不需要跨接在任何链路上,无须网络流量流经它便可以工作。因此,对IDS的部署的唯一要求是:IDS应当挂接在所有所关注的流量都必须流经的链路上。在这里,“所关注流量”指的是来自高危网络区域的访问流量和需要进行统计、监视的网络报文。 IDS在交换式网络中的位置一般选择为:尽可能靠近攻击源、尽可能靠近受保护资源。 这些位置通常是: ●服务器区域的交换机上; ●Internet接入路由器之后的第一台交换机上;

重点保护网段的局域网交换机上。 2.入侵防御系统(IPS) IPS是英文“Intrusion Prevention System”的缩写,中文意思是入侵防御系统。 随着网络攻击技术的不断提高和网络安全漏洞的不断发现,传统防火墙技术加传统IDS的技术,已经无法应对一些安全威胁。在这种情况下,IPS技术应运而生,IPS技术可以深度感知并检测流经的数据流量,对恶意报文进行丢弃以阻断攻击,对滥用报文进行限流以保护网络带宽资源。 对于部署在数据转发路径上的IPS,可以根据预先设定的安全策略,对流经的每个报文进行深度检测(协议分析跟踪、特征匹配、流量统计分析、事件关联分析等),如果一旦发现隐藏于其中网络攻击,可以根据该攻击的威胁级别立即采取抵御措施,这些措施包括(按照处理力度):向管理中心告警;丢弃该报文;切断此次应用会话;切断此次TCP连接。 进行了以上分析以后,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办公网中,至少需要在以下区域部署IPS,即办公网与外部网络的连接部位(入口/出口);重要服务器集群前端;办公网内部接入层。至于其它区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与重要程度,酌情部署。 3.IPS与IDS的区别、选择 IPS对于初始者来说,是位于防火墙和网络的设备之间的设备。这样,如果检测到攻击,IPS会在这种攻击扩散到网络的其它地方之前阻止这个恶意的通信。而IDS只是存在于你的网络之外起到报警的作用,而不是在你的网络前面起到防御的作用。 IPS检测攻击的方法也与IDS不同。一般来说,IPS系统都依靠对数据包的检测。IPS将检查入网的数据包,确定这种数据包的真正用途,然后决定是否允许这种数据包进入你的网络。 目前无论是从业于信息安全行业的专业人士还是普通用户,都认为入侵检测系统和入侵防御系统是两类产品,并不存在入侵防御系统要替代入侵检测系统的可能。但由于入侵防御产品的出现,给用户带来新的困惑:到底什么情况下该选择入侵检测产品,什么时候该选择入侵防御产品呢? 从产品价值角度讲:入侵检测系统注重的是网络安全状况的监管。入侵防御系统关注的是对入侵行为的控制。与防火墙类产品、入侵检测产品可以实施的安全策略不同,入侵防御系统可以实施深层防御安全策略,即可以在应用层检测出攻击并予以阻断,这是防火墙所做不到的,当然也是入侵检测产品所做不到的。 从产品应用角度来讲:为了达到可以全面检测网络安全状况的目的,入侵检测系统需要部署在网络内部的中心点,需要能够观察到所有网络数据。如果信息系统中包含了多个逻辑隔离的子网,则需要在整个信息系统中实施分布部署,即每子网部署一个入侵检测分析引擎,并统一进行引擎的策略管理以及事件分析,以达到掌控整个信息系统安全状况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