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常见心理障碍———焦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常见心理障碍———焦虑
焦虑是儿童期较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患儿主要表现在对外界细微的变化过于敏感,烦躁不安,担心害怕,感情脆弱。这类儿童还时常伴有睡眠障碍,做恶梦、讲梦话、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痛及多汗、头昏、乏力等身心症状。儿童心理焦虑症主要有以下几种:
素质性焦虑
这类儿童的神经系统往往发育不健全或受到损伤,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反应过于敏感。有的则是父母本身具有焦虑的表现,给孩子“模仿性”的影响。父母对孩子的焦虑表现出焦虑的反应,造成恶性循环。
境遇性焦虑
境遇突发性事件,如父母突然死亡、离异、意外事故、灾害等,儿童心理承受不住,整天担心灾害再次降临头上,惶惶然不可终日。但这类儿童的症状随着时间的迁延往往会自然消失。
分离性焦虑
当与亲属特别是与母亲分离时,会出现明显的焦虑情绪。独生子女的父母出差,孩子既担心父母,也害怕独自一个人留在家里,一个人睡觉,心烦意乱,无心学习。
期待性焦虑
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孩子怕达不到家长预期的要求、受责怪而焦虑不安。另一方面,有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课程的设计、作业的布置超越了儿童的承受能力,儿童担心完成不了老师安排的任务而受惩罚,从而表现出紧张、焦虑、不安。
环境性焦虑
有些常闹纠纷的家庭,长辈们把孩子作为倾诉自己心中不满的知心人,向孩子诉苦。在这种矛盾重重的环境中,孩子易于产生焦虑情绪。
患焦虑症的儿童对学习缺乏信心,严重者可影响其智力的发展水平。社会交往行为常表现出退缩,依赖心强,做事优柔寡断,常不受同伴的欢迎。长期这样,患儿可能形成抑郁阴沉、自卑感强等人格特征。因此,对焦虑症儿童应予矫正。
首先,应为孩子创建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睦的家庭气氛。在轻松愉快的家庭环境中,患儿可减少焦虑的出现,性情获得较好的发展。
其次,应改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父母和教师应端正教育态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出发点,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水平,提出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这样,患儿就可以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避免因期望过高而出现焦虑的表现。
儿童常见心理障碍———退缩
有些家长反映孩子在幼儿园里表现过于“老实”、“听话” ,入学后十分孤僻沉默 ,胆怯畏缩 ;上课时常常注意力不集中 ,老师提问时 ,不是答非所问就是结结巴巴 ,表现出心慌意乱的样子 ;课间或上体育课时 ,宁愿一个人呆在一边 ,也不愿意和同学们相伴 ,更不用说参加集体活动了。
其实孩子所表现的就是儿童期比较常见的心理障碍──退缩。退缩是儿童严重行为问题之一 ,它是一种消极的社会适应方式 ,多在儿童的学龄前期 (5- 7岁 )即有所表现 ,到他们上学后 ,问题就逐步明显暴露出来 ,如果不及时纠正 ,将影响到儿童人格的健康发展。
儿童退缩行为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有的家庭缺乏民主气
氛 ,家长对孩子的好奇心往往表示心烦 ,甚至粗暴制止 ,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意见 ,久而久之 ,孩子会形成拘谨、胆怯、缺乏创造力的性格 ,孩子虽变得服服帖帖 ,但却丧失了最可贵的自信品质 ;长期的家庭不和睦甚至家庭破裂 ,会作为强烈的生活事件给孩子造成心理创伤 ;有些家长本身就性格古板 ,不善交往又很少参加娱乐活动 ,而孩子最善于模仿大人的一言一行 ,因而就变得沉默而内向 ;还有一些家长不尊重孩子与同伴交往的心理需要 ,给予限制阻挠 ,这样孩子就容易产生孤僻、不善交际、冷漠等不健康心理。
儿童退缩行为的预防 ,重点是改进父母的教育方法和改善孩子的生活环境。父母要以身作则 ,以身教代言教 ,对孩子既不可溺爱 ,也不可粗暴和冷漠。父母应摒弃家长作风 ,使家庭中的任何人 ,包括孩子的正确意见 ,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 ,要常对孩子表示信任 ,多支持孩子和小朋友来往 ,注意培养孩子开朗的性格。对于已有退缩行为的孩子 ,父母及老师应耐心加以引导 ,使其与其他儿童建立信任和亲密的关系 ,在集体活动中改变自己 ,建立自信 ,战胜退缩。
日前,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心理科的梅其霞和邓安宁教授,对该院近两年就诊的2706名心理行为障碍儿童进行临床分析发现,精神发育迟滞、学习困难和脆弱性儿童综合征占就诊患儿的前三位.而脆弱性儿童综合征患儿得病的主要原因是家长的溺爱。
溺爱可造成儿童心理障碍
近两年,到儿童医院心理科诊病的儿童远远低于10%儿童心理行为疾病的发生率,其中确诊为心理行为障碍疾病的7~12岁儿童最多,占总数的52%。在整个性别比中,男性是女性的2倍.专家们认为,患脆弱性儿童综合征的病儿,在最初并无心理行为障碍,但患儿父母对小儿可能患某种疾病潜意识的恐惧而导
致心理失衡,从而对小儿过分保护、限制、干涉或溺爱。尤其对小儿的健康过分担心,甚至疑病而反复就医,从而造成儿童情绪紧张,过分依赖、多疑,甚至好争吵和多动等,给孩子带来心理行为问题。因此,医生建议,在从心理和药物治疗此类小儿疾病的同时,应对其父母进行心理调整,尽可能调动群体的力量,消除孩子的心理行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