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伤寒学太阳病1(2)课件ppt
合集下载
伤寒论-太阳病ppt课件
![伤寒论-太阳病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29109b76c175f0e7cd137c7.png)
宜四逆汤。
精品课件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四、热证
1、栀子豉汤类证 【原文】(76)(77)(78)
发汗吐下后,虚烦①不得眠,若剧者, 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②,栀子豉汤主之。 若少气③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 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精品课件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④者, 栀子豉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 心中结痛⑤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精品课件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提要】
论发汗过多损伤心阳的证治。
【释义】
叉手自冒心
心阳虚,心无所主,
心下悸,欲得按 欲得按护。
精品课件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病机:心阳不足,空虚无主。
【治法】温补心阳。
【方药】桂枝甘草汤。
桂枝四两——辛温助阳 炙草二两——甘缓益气
辛甘合化,温通心阳。
服法:顿服——急复心阳而愈其悸动。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方药】 栀子干姜汤。 栀子十四个—— 清胸膈郁热以除烦。 干姜二两—— 温中焦之阳气而散寒。
【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利胆、解毒、抑菌、 促进消化等作用。
精品课件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临床应用】
本方可用于治疗菌痢、胃炎、 胃肠炎、胆囊炎、急性肝炎、慢性迁 延性肝炎等疾病。
精品课件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提要】
论热扰胸膈兼腹满的证治。
精品课件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释义】
心烦—— 热扰胸膈,心神不安。 腹满—— 热壅气滞于腹。 卧起不安—— 烦满太甚所致。
病机:伤寒下后,余热未尽,邪热内 扰胸膈,气机阻滞于腹。
精品课件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治法】清热除烦,宽中消满 【方药】栀子厚朴汤 栀子十四个—— 清热除烦。 厚朴四两—— 行气消满。 枳实四枚—— 破结消痞。
精品课件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四、热证
1、栀子豉汤类证 【原文】(76)(77)(78)
发汗吐下后,虚烦①不得眠,若剧者, 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②,栀子豉汤主之。 若少气③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 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精品课件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④者, 栀子豉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 心中结痛⑤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精品课件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提要】
论发汗过多损伤心阳的证治。
【释义】
叉手自冒心
心阳虚,心无所主,
心下悸,欲得按 欲得按护。
精品课件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病机:心阳不足,空虚无主。
【治法】温补心阳。
【方药】桂枝甘草汤。
桂枝四两——辛温助阳 炙草二两——甘缓益气
辛甘合化,温通心阳。
服法:顿服——急复心阳而愈其悸动。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方药】 栀子干姜汤。 栀子十四个—— 清胸膈郁热以除烦。 干姜二两—— 温中焦之阳气而散寒。
【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利胆、解毒、抑菌、 促进消化等作用。
精品课件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临床应用】
本方可用于治疗菌痢、胃炎、 胃肠炎、胆囊炎、急性肝炎、慢性迁 延性肝炎等疾病。
精品课件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提要】
论热扰胸膈兼腹满的证治。
精品课件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释义】
心烦—— 热扰胸膈,心神不安。 腹满—— 热壅气滞于腹。 卧起不安—— 烦满太甚所致。
病机:伤寒下后,余热未尽,邪热内 扰胸膈,气机阻滞于腹。
精品课件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治法】清热除烦,宽中消满 【方药】栀子厚朴汤 栀子十四个—— 清热除烦。 厚朴四两—— 行气消满。 枳实四枚—— 破结消痞。
伤寒论课件——太阳篇(概说,第一节)
![伤寒论课件——太阳篇(概说,第一节)](https://img.taocdn.com/s3/m/3b9fb59a43323968001c9211.png)
——初感外邪,多表现为太阳 病。 (太阳为六经之藩篱)
——指初病太阳的脉象(浮脉)
——仍为太阳病
为不传
——邪有入里化热之征 ——邪气入里,胃气失和 ——阳热内盛,扰动心神
为传也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原文】(8)
【原文】(8)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
尽①故也。若欲作再经②者,针足阳明,使经不 传则愈。
(针阳明经穴,如足三里等)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原文】(9)
【原文】(9)
太阳病,欲解时①,从巳至未上②。
【词解】
①欲解时:指邪气可能得到解除的时间。 ②从巳至未上:是9时至15时之内。
【提要】
根据天人相应的理论,推论太阳邪气欲 解的时间。
【释义】 •太阳病欲解时
邪气可能得到解除的时间。
•从巳至未上
再逆促命期
【释 义】
热盛熏灼肝胆,肝失疏泄, 胆汁外溢。 热迫神明,引动肝风。 火邪伤营,瘀热郁蒸。
一次误治,正气损伤不甚, 尚可迁延时日。 反复误治,必致阴液耗竭, 病势垂危。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原文】(7)
三、辨病发于阳、病发于阴 【原文】(7)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 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 数六故也。
卫闭营郁 辛温发汗
发热重、恶寒轻、口渴、风热外袭 脉数 。
辛凉清解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3、误治后的变证
【释 义】
若发汗已(误用辛温发汗):
➢身灼热 ➢脉阴阳俱浮 ➢自汗出 ➢身重 ➢多眠睡 ➢鼻息必鼾 ➢语言难出
邪热壅盛,灼伤津液,其热更炽。 邪热充斥内外。 热迫津泄。 热壅气滞,经脉不利。或热盛伤气 热盛神昏。 邪热壅肺,呼吸不利。 热盛神昏,或热壅于肺。
二太阳伤寒表实证演示精品PPT课件
![二太阳伤寒表实证演示精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86aff35ad02de80d4d84080.png)
视不能眴,不得眠
❖阳 ❖气 ❖虚
❖
(49)尺中脉微,身重心悸――表证误下,里阳不足 (88)汗家――阳虚卫外不固――汗之则恍惚心乱,小
便已阴痛
(89)病人有寒――中阳不足――汗之则吐蛔
❖ 气血 (85)疮家身疼痛――气血两亏――汗之则痉 ❖ 两虚 (87)亡血家――气血两亏――汗之则寒慄而振
❖ 中风表虚证――有汗不可用麻黄,据(16)提出
❖
❖ 3 胸满胁痛:少阳主证之一 ❖ (10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
证便是,不必悉俱”
❖
❖ 4 脉但浮:伤寒的脉象没有变化。与(4)、 (5)互参。
❖ [原文]
❖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 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 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 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 (46)
❖
❖ [讨论]
❖ 1 以脉代证。从用麻黄汤来看,必须具备 太阳伤寒之证,因为“脉浮”、“脉浮数”, 皆不足以为用麻黄汤之凭证。
❖ 2 脉证的常变关系。太阳伤寒的典型脉象 应为“浮紧”,临证之际应注意脉证之间的 常变和取舍。
❖ [原文]
❖ 太陽病,十日已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 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 者,與麻黃湯。(37)
❖ [讨论]
❖ 1 原文分析
❖
脉浮细嗜卧――外邪已除,正胜邪却
❖ 太阳病
神恬之征
❖ 十日已去 胸满胁痛――病入少阳
❖
――与小柴胡汤
❖
脉但浮――仍在太阳――与麻黄汤
❖
❖ 同样是太阳病十日已去,何以有不同转归?
❖ 2 脉浮细而嗜卧:注意脉象的变化 ❖ 《内经》:“大则病进,小则平” ❖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
❖阳 ❖气 ❖虚
❖
(49)尺中脉微,身重心悸――表证误下,里阳不足 (88)汗家――阳虚卫外不固――汗之则恍惚心乱,小
便已阴痛
(89)病人有寒――中阳不足――汗之则吐蛔
❖ 气血 (85)疮家身疼痛――气血两亏――汗之则痉 ❖ 两虚 (87)亡血家――气血两亏――汗之则寒慄而振
❖ 中风表虚证――有汗不可用麻黄,据(16)提出
❖
❖ 3 胸满胁痛:少阳主证之一 ❖ (10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
证便是,不必悉俱”
❖
❖ 4 脉但浮:伤寒的脉象没有变化。与(4)、 (5)互参。
❖ [原文]
❖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 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 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 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 (46)
❖
❖ [讨论]
❖ 1 以脉代证。从用麻黄汤来看,必须具备 太阳伤寒之证,因为“脉浮”、“脉浮数”, 皆不足以为用麻黄汤之凭证。
❖ 2 脉证的常变关系。太阳伤寒的典型脉象 应为“浮紧”,临证之际应注意脉证之间的 常变和取舍。
❖ [原文]
❖ 太陽病,十日已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 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 者,與麻黃湯。(37)
❖ [讨论]
❖ 1 原文分析
❖
脉浮细嗜卧――外邪已除,正胜邪却
❖ 太阳病
神恬之征
❖ 十日已去 胸满胁痛――病入少阳
❖
――与小柴胡汤
❖
脉但浮――仍在太阳――与麻黄汤
❖
❖ 同样是太阳病十日已去,何以有不同转归?
❖ 2 脉浮细而嗜卧:注意脉象的变化 ❖ 《内经》:“大则病进,小则平” ❖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
伤寒论太阳病ppt课件
![伤寒论太阳病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8a0fe66be23482fb4da4cb1.png)
证。 3、证候复杂,变化多端。
4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变证治则: 观其脉证—— 通过四诊,收集病情资料。 知犯何逆—— 即辨证,寻找疾病的病因、病
机、病位、病性及邪正关系等。 随证治之—— 依证立法,依法选方。
坏病治则的精神实质:辨证论治。
5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二、辨虚证实证 【原文】 (70)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 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复杂,难以六经证候命其名者。
③不中:不可、不宜。
【提要】
论太阳病变证的概念及治则。
3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释义】
太阳病三日—— 表证经过三日(约略之辞)。 已发汗—— 汗不得法,病未尽解。 若吐、若下、若温针——反复误治。 结局:形成坏病。 坏病特征:
1、原始证候已不复存在。 2、不属传经之变,所变证候不属于六经病
27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利胆、抑菌、镇静、 镇痛、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 善心肌代谢、增强子宫收缩及增 加胃肠节律性蠕动等作用。
振寒—— 阳虚失其温煦。 脉微—— 气虚无力鼓动血脉。 脉细—— 血少脉道失于充盈。
10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治法:扶阳益阴(可用芍药甘草附子汤。) 病机:下后复汗,损伤阴阳,致内外俱虚。
三、辨汗下先后 【原文】 (90)
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 治不为逆。本先之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 下之,治不为逆。
【提要】
论汗下先后的治疗原则。
11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释义】
本发汗 而复下之 表证当用汗法,而反 此为逆也。先行攻下,是为误治。
若先发汗, 治不为逆。
本先下之 而反汗之
4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变证治则: 观其脉证—— 通过四诊,收集病情资料。 知犯何逆—— 即辨证,寻找疾病的病因、病
机、病位、病性及邪正关系等。 随证治之—— 依证立法,依法选方。
坏病治则的精神实质:辨证论治。
5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二、辨虚证实证 【原文】 (70)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 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复杂,难以六经证候命其名者。
③不中:不可、不宜。
【提要】
论太阳病变证的概念及治则。
3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释义】
太阳病三日—— 表证经过三日(约略之辞)。 已发汗—— 汗不得法,病未尽解。 若吐、若下、若温针——反复误治。 结局:形成坏病。 坏病特征:
1、原始证候已不复存在。 2、不属传经之变,所变证候不属于六经病
27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利胆、抑菌、镇静、 镇痛、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 善心肌代谢、增强子宫收缩及增 加胃肠节律性蠕动等作用。
振寒—— 阳虚失其温煦。 脉微—— 气虚无力鼓动血脉。 脉细—— 血少脉道失于充盈。
10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治法:扶阳益阴(可用芍药甘草附子汤。) 病机:下后复汗,损伤阴阳,致内外俱虚。
三、辨汗下先后 【原文】 (90)
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 治不为逆。本先之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 下之,治不为逆。
【提要】
论汗下先后的治疗原则。
11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释义】
本发汗 而复下之 表证当用汗法,而反 此为逆也。先行攻下,是为误治。
若先发汗, 治不为逆。
本先下之 而反汗之
第二章:太阳病脉证并PPT课件
![第二章:太阳病脉证并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7ec593a998fcc22bdd10d9b.png)
太阳阳明合病{
下利(32)
表里不和,胃气上逆—呕吐(33)
治疗:
病以太阳为主,故治仍从太阳,
胃气上逆加半夏。
-
8
讨论题:
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 葛根汤主之。”为什么说“必自下利, 葛根汤主之”?
-
9
2.“必自下利”解
(1) 外有邪气郁闭,津液不能作汗;内因胃 家被外邪所束,气机不利,不能升津液,故津 液下迫大肠而下利。
表现:胸胁痛满—邪传少阳,经气不利
(2)传少阳{ 处理:小柴胡汤和解少阳
表现:脉但浮—表实证仍在 (3)表实证仍在{
处理:仍与麻黄汤解表
-
27
第三节 麻黄汤证的兼证
大青龙汤证 麻黄汤证兼证{小青龙汤证
葛根汤证
-
28
一、大青龙汤证
[原文]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 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 之则厥逆,筋惕肉 ,此为逆也。(38)
方义
由麻黄汤、桂枝汤合方去杏仁、生姜加干姜、细辛、 五味子而成。
麻桂合方以解表发汗平喘;加细辛辛温,散寒温肺,
化痰涤饮;五味子味酸性温,敛肺止咳;半夏辛温, 降逆止呕,燥湿祛痰。
方为解表涤饮,表里双解之剂。
经验:“欲要痰饮去,必用姜辛味”。
《金匮》:“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注:若咳喘明显者,杏仁可不- 去。
[词解]
(1)脉促:脉急促。与21条桂枝去芍药汤证之 急促而有歇止不同。
(2)利遂不止:下利因而不止。
-
12
葛根芩连汤证治简表
太阳病,桂枝证 ↓误下
外邪不解、下迫大肠
↓ 下利
伤寒论-太阳病-PPT
![伤寒论-太阳病-PPT](https://img.taocdn.com/s3/m/759b367e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f4.png)
桂枝汤证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 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 桂枝汤主之。(12)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13)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 邪风者,宜桂枝汤。(95)
阳浮:卫强,风寒束表,卫气浮于外,与邪气抗争而发热。 故“阳浮者,热自发”。 阴弱:荣弱,因卫气浮于外,不能固守,营阴外泄而汗 出。在加上风邪开泄,腠理不固。故“阴弱者,汗自 出”。
• 主症:发热,恶风,无汗;喘;头痛,身疼,腰痛,骨节 疼痛(麻黄八证),脉浮紧。
• 病机:风寒外束,卫强营郁,肺气失宣 • 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 方药:麻黄汤
君:麻黄 臣:桂枝 佐:杏仁 使:炙甘草 • 调护法:温覆取微汗,不需啜热粥,以防发汗太过。
麻黄汤的灵活运用
• 36、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 37、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
煎煮时要注意:先煮大黄,去药渣后纳入芒硝,最后 入甘遂末。
现代用于治疗急性肠梗阻、急性胰腺炎、急性胆管炎、 特发性腹膜炎、局限性腹膜炎、消化道穿孔所引起的 腹膜炎、胸膜炎、腹水、水肿等。
• 3)太阳病,经治疗(发汗或误下)后,仍有表证,宜用桂 枝汤解表。(有喘的兼症,加厚朴、杏子)
桂枝汤的灵活应用
•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 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 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 4)营卫不和的自汗,用桂枝汤。
桂枝汤的灵活应用
太阳病的基本表现是脉浮、头项强痛、恶寒、发热。
风寒外袭
卫气受遏 经气不利
恶寒 头项强痛
正Hale Waihona Puke 奋起抗邪 邪正抗争于体表发热 脉浮
《伤寒论太阳病辨证》课件
![《伤寒论太阳病辨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52df4cd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cb.png)
总结与展望
本次课件总结
介绍了《伤寒论太阳病辨证》的 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
探讨了太阳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方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讲解了太阳病的辨证方法和治疗 原则
展望了《伤寒论太阳病辨证》在 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对未来学习的展望
深入学习《伤寒 论》,理解其理 论体系和临床应 用
结合现代医学知 识,探讨《伤寒 论》在现代医学 中的价值
Ppt
《伤寒论太阳病辨证》PPT课件
单击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PPT
目录
01 03 05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02
太阳病辨证概述
04
太阳病辨证应用
06
PPT课件介绍 太阳病辨证内容
总结与展望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PPT课件介绍
课件背景
主题:《伤寒论太阳病辨证》 目的:介绍《伤寒论》中的太阳病辨证方法 内容:包括太阳病的定义、病因、病机、辨证要点、治疗原则等 适用人群:中医爱好者、中医学生、中医临床医生等
太阳病辨证包括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太阳蓄水、太阳蓄血、太阳蓄痰等 多种类型。
太阳病辨证意义
太阳病辨证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太阳病辨证有助于准确诊断疾病,制定治疗方案 太阳病辨证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减少误诊误治 太阳病辨证有助于传承和发展中医文化,提高中医学术水平
太阳病辨证方法
辨证要点:观察 患者的症状、体 征、舌象、脉象 等
结合点:太阳病辨证与现代医学 在疾病诊断和治疗方面有相似之 处,如对疾病的病因、病机、症 状、治疗等方面的认识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现代医学:以科学为基础,通过 实验和观察来研究人体和疾病的 医学体系
本次课件总结
介绍了《伤寒论太阳病辨证》的 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
探讨了太阳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方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讲解了太阳病的辨证方法和治疗 原则
展望了《伤寒论太阳病辨证》在 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对未来学习的展望
深入学习《伤寒 论》,理解其理 论体系和临床应 用
结合现代医学知 识,探讨《伤寒 论》在现代医学 中的价值
Ppt
《伤寒论太阳病辨证》PPT课件
单击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PPT
目录
01 03 05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02
太阳病辨证概述
04
太阳病辨证应用
06
PPT课件介绍 太阳病辨证内容
总结与展望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PPT课件介绍
课件背景
主题:《伤寒论太阳病辨证》 目的:介绍《伤寒论》中的太阳病辨证方法 内容:包括太阳病的定义、病因、病机、辨证要点、治疗原则等 适用人群:中医爱好者、中医学生、中医临床医生等
太阳病辨证包括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太阳蓄水、太阳蓄血、太阳蓄痰等 多种类型。
太阳病辨证意义
太阳病辨证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太阳病辨证有助于准确诊断疾病,制定治疗方案 太阳病辨证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减少误诊误治 太阳病辨证有助于传承和发展中医文化,提高中医学术水平
太阳病辨证方法
辨证要点:观察 患者的症状、体 征、舌象、脉象 等
结合点:太阳病辨证与现代医学 在疾病诊断和治疗方面有相似之 处,如对疾病的病因、病机、症 状、治疗等方面的认识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现代医学:以科学为基础,通过 实验和观察来研究人体和疾病的 医学体系
《太阳病。2》_图文
![《太阳病。2》_图文](https://img.taocdn.com/s3/m/43d39c21cc7931b765ce15df.png)
所谓卫强,并非指卫气的正常功能强盛,而是指卫气 浮盛的异常亢奋状态,亦即“阳浮者,热自发”之意。
所谓荣弱,也不是营阴真正的虚弱,而是指卫外不固 ,营阴外泄,汗出营伤,营阴与异常亢奋状态的卫阳 相比呈现出不足状态,亦即“阴弱者,汗自出”之意。
荣弱卫强,相当于后人所谓的营卫不和或营卫失调, 此病机是以卫气的异常为主要矛盾,而营气失和乃卫 失外固所致。由于太阳中风证是因风邪偏胜,营卫失 和所致,当用桂枝汤调和营卫,故曰“欲救邪风者,宜 桂枝汤。”
在本条中,“阳浮而阴弱”是理解全文的重点。“阳浮而 阴弱”既指脉象,又述病机。指脉象即浮缓之脉,指病 机即卫强营弱。
结合第1条、第2 条综合分析,太阳中风证的临床表现 为:发热、汗出、恶风、恶寒、头痛、鼻鸣、干呕、 脉浮缓。其病机为:外邪袭表,卫阳浮盛于外以抗邪 ,卫外不固,营阴外泄,营卫失调,邪干肺胃,肺气 不利,胃气上逆。
本条尚有示人头痛、发热、恶风是中风证与伤 寒证所共有,惟汗出一症为两者鉴别要点之意 。
本条仅述症而未言脉,说明太阳中风证固然多 见浮缓脉,但桂枝汤证却未必全是浮缓脉。因 此,运用桂枝汤时必须脉症合参,全面分析。
95条重点论述太阳中风的病因、病机 及治疗
本条指出太阳中风证的主症是发热汗出,并进一步突 出汗出一症的基本病机是营弱卫强。
发汗解 表,宣 肺平喘
。
麻黄汤
无汗,脉浮紧 。
而喘,脉
浮紧。
温
(后世 发热,口渴,
病
温热之邪侵犯肺 卫。
发热,口渴,为恶 寒。
辛凉解表
银翘散 不恶寒,(脉 等) 浮数)。
【辨治要点】
病机:风寒袭表,卫阳浮盛,卫外不固 ,营阴外泄。
主症:发热,汗出,恶风,头痛,脉浮 缓。
所谓荣弱,也不是营阴真正的虚弱,而是指卫外不固 ,营阴外泄,汗出营伤,营阴与异常亢奋状态的卫阳 相比呈现出不足状态,亦即“阴弱者,汗自出”之意。
荣弱卫强,相当于后人所谓的营卫不和或营卫失调, 此病机是以卫气的异常为主要矛盾,而营气失和乃卫 失外固所致。由于太阳中风证是因风邪偏胜,营卫失 和所致,当用桂枝汤调和营卫,故曰“欲救邪风者,宜 桂枝汤。”
在本条中,“阳浮而阴弱”是理解全文的重点。“阳浮而 阴弱”既指脉象,又述病机。指脉象即浮缓之脉,指病 机即卫强营弱。
结合第1条、第2 条综合分析,太阳中风证的临床表现 为:发热、汗出、恶风、恶寒、头痛、鼻鸣、干呕、 脉浮缓。其病机为:外邪袭表,卫阳浮盛于外以抗邪 ,卫外不固,营阴外泄,营卫失调,邪干肺胃,肺气 不利,胃气上逆。
本条尚有示人头痛、发热、恶风是中风证与伤 寒证所共有,惟汗出一症为两者鉴别要点之意 。
本条仅述症而未言脉,说明太阳中风证固然多 见浮缓脉,但桂枝汤证却未必全是浮缓脉。因 此,运用桂枝汤时必须脉症合参,全面分析。
95条重点论述太阳中风的病因、病机 及治疗
本条指出太阳中风证的主症是发热汗出,并进一步突 出汗出一症的基本病机是营弱卫强。
发汗解 表,宣 肺平喘
。
麻黄汤
无汗,脉浮紧 。
而喘,脉
浮紧。
温
(后世 发热,口渴,
病
温热之邪侵犯肺 卫。
发热,口渴,为恶 寒。
辛凉解表
银翘散 不恶寒,(脉 等) 浮数)。
【辨治要点】
病机:风寒袭表,卫阳浮盛,卫外不固 ,营阴外泄。
主症:发热,汗出,恶风,头痛,脉浮 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条所列脉证,以汗出最重要。
病理性汗出,不能与使用发汗药引 起的汗出相提并论。
病理特点:感受风寒,卫气受伤, 营阴失守
临床特点:初起即见发热,但体温 不高,怕冷不甚而恶风,汗自出。
太阳伤寒证主要脉证 (原文3/P23)
病因:寒邪袭表
太
发热 体质较强者,恶寒与发热并见
阳
体质较弱者,先恶寒后发热
伤
寒 证 必恶寒---不论发热与否,必先见恶寒-----
兼证-主治方加减 变证-随证治之 疑似证-注意鉴别
五、太阳病转归
病愈-治疗得当,正复邪退 传经-正退邪盛,病情发展
伤阳寒化传三阴 伤阴热化传阳明、少阳 变证-治不如法,失治误治
第一节 太阳病辨证纲要
一.太阳病提纲 (原文1/P21)
病因:风寒袭表 太阳病 脉:浮-正气抗邪于外,气血充盈于表
(定位) 证 头项强痛-经气郁遏不舒(定位)
预测太阳病邪解后病愈日期
(原文10/P29 )
太阳病余邪未清,或正气未复,不必再药 只需休息调养,待正渐复,邪渐去,便可 全愈 十二日,为约略之词,不可拘泥
第二节 太阳病本证
一、中风表虚证 (一)桂枝汤证
原文12/P30
分析:论述了桂枝汤证的主要症状与基 本病机及《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
阳浮-轻取浮
小便不利-热夺阴液,化源枯竭 误下 (病位在肾) 直视-热盛阴伤动风
失溲-热扰神明(二便自遗)
微发黄色----火热之邪加于温热,
误火
熏灼肝胆,胆汁外泄
(病位在肝) 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
------热动肝风,水不涵木。
一逆尚引日:一次误治,尚有图治之机,
再逆促命期:再次误治,促其寿命夭亡。
3.必须是这组脉证同时出现。任何一个症 状单独出现不一定是表证。
二、太阳病分类
太阳中风证脉证提纲。 (原文2/P22 )
太 病因:风寒袭表
阳
发热-气血外达,正邪相争
病 中
证 汗出-卫外不固,营阴失守
风
恶风-汗出肌疏,不胜风寒
证 脉 (浮)缓:肌腠被伤,经气外泄,营阴不足
释疑:
“太阳病”有二种含义:太阳病脉证; 病因概念-感受风寒之邪。为省文笔法。
证
卫阳被遏
体痛---寒邪外束,经脉受阻,运行不畅
呕逆---毛窍壅滞,卫气不通,胃气上逆
脉:阴阳俱紧 寒邪束表,肌腠收缩,寸尺两部
脉来绷急
释疑:
原文2.3.6条均不提“太阳之为病…..”,而提 “太阳病名为……” 第1条为提纲证,2.3.6条 为太阳病分类。 凡见脉紧必无汗,故汗不出当为太阳表实证的 辨证要点。 临床特点:发热较迟,体温较高,恶寒亦甚, 皮肤干热。 病理特点:风寒袭表,腠理致密,卫阳被遏, 营阴郁滞
太阴病-脾虚寒湿 少阴病-心肾阳虚 厥阴病-虚寒致厥
发于阴 (阴证)
阳虚阴盛 扶正为先
释疑:
关于“阳数七,阴数六”
出于伏羲氏河图生成数 顺序说:“七”为第一,“六”为第二, 发于阳的先愈,发于阴的后愈 季节说 :七和六是指代春夏和秋冬
四、辨太阳病传变与否
(原文4/P27)依据脉证,判断太阳病传与不传
历代有不同说法 认为颇欲吐是少阳主证、躁烦是阳明主证-病传少 阳、阳明 欲吐与躁烦看成阳明热证-邪传阳明 欲吐不吐与躁动不安为少阴阴寒极盛-邪传少阴
欲知是否传变,则需以脉证为依据
(原文5/P27)承上条,再论太阳病不传变
伤寒有一日传变者 伤寒亦有二三日不传者 不拘于发病日数的多寡,以脉证为依据。
太阳病有自愈之机及预防传经之法
恶寒-风寒外束,表气被遏(定性)
释疑:
1.为何未提发热? 省文。发热是正气抗邪的反应,与脉浮 机理一致。 或未发热。 恶寒与发热相比,恶寒更为重要,后人 云“有一分恶寒,必有一分表证” 恶寒起病即见,发热出现较迟。
2.二证一脉,最能揭示太阳病本质:风寒 袭表,经气不利,正邪交争,营卫失调, 最具诊断意义,故列为太阳病提纲证。
① 药后啜粥 ② 温覆微汗 ③ 获效停服 ④ 未效守方 ⑤ 药后禁口
进一步讨论桂枝汤证的主证
(原文13/P14)
太阳病-泛指一切表证 头痛、发热、恶风-表证共有证象 汗出-为桂枝汤独具之证。
补述太阳中风的病因病机及证治
太阳温病的脉证提纲及误治后变证
(原文6/P24)
病证 中风 伤寒
病因 风寒
脉证特点
发
热 汗出脉浮缓 恶
寒
口
不 渴
无汗脉浮紧
治则
后果
解肌祛风 伤阳
辛温发汗
温病
发 热 温热 不 脉浮数 恶 寒 口 渴
辛凉解表 伤阴
误治后变证:
误汗 (病位在心肺)
身灼热-津伤热盛 脉阴阳俱浮-热邪充斥于表,气血外应 自汗出-热盛迫津外泄 身重-热伤津气 多眠睡-热扰心神 鼻息必鼾-邪热上壅,肺窍不利 语言难出-心神被扰(心主言,舌为苗窍)
三、辨病发于阳与病发于阴
辨外感病阴阳两大证型及愈期的判断
(原文7/P26)
病发于阳:发热恶寒-阳经受病,愈期-七日 病发于阴:无热恶寒-阴经受病,愈期-六日
发热恶寒-正气能与邪气相争-亢奋状态
太阳病-发热恶寒 阳明病-但热不寒 少阳病-往来寒热
发于阳 (阳证)
正盛邪实 祛邪为主
无热恶寒-正气无力与邪气相争-抑制状态
伤寒学太阳病1(2)
第二章 太阳病辨证论治
概论 一、太阳生理:
抗御外邪入侵(人身屏障) 调节汗液排泄 管理水液代谢(膀胱州都之官) 太阳之气又言表气(部位)卫气(功能)
分类:
太阳中风-表虚证,桂枝汤证 太阳伤寒-表实证,麻黄汤证 太阳温病
四、太阳病治则
本证: 中风表虚证-解肌祛风,调和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伤寒表实证-辛温发汗,宣肺平喘 太阳温病-辛凉解表
太 阳
脉
阴弱-重按弱
中
风 ( 包
病机
阳浮:热自发-卫强,抗邪于外而发热 阴弱:汗自出-营弱,不能内守而汗出。
括 、 主证
条
嗇嗇恶寒-汗出窍开,遇寒则恶 淅淅恶风-自汗营弱,遇风则恶
脉
翕翕发热-正气抗邪,体温不高
证 ) 辅证
鼻鸣-肺气不利而鼻塞
干呕-胃气不降
12
治疗 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祛风
服法:
(原文8/P28)
“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与第7条“发于阳者,七日愈”说法一脉 相承 太阳病为阳病,当在阳数之期愈。在愈 前的第6 日,当太阳之期已过,邪气已衰, 故为病愈。
文中仅举出头痛一证,临床当与发热恶 寒项强脉浮等证合参
太阳病病情若有向里发展之势,可先安 未受邪之地。针足阳明经穴,疏通经气, 振奋胃阳,扶正却邪,防止传经之变。
病理性汗出,不能与使用发汗药引 起的汗出相提并论。
病理特点:感受风寒,卫气受伤, 营阴失守
临床特点:初起即见发热,但体温 不高,怕冷不甚而恶风,汗自出。
太阳伤寒证主要脉证 (原文3/P23)
病因:寒邪袭表
太
发热 体质较强者,恶寒与发热并见
阳
体质较弱者,先恶寒后发热
伤
寒 证 必恶寒---不论发热与否,必先见恶寒-----
兼证-主治方加减 变证-随证治之 疑似证-注意鉴别
五、太阳病转归
病愈-治疗得当,正复邪退 传经-正退邪盛,病情发展
伤阳寒化传三阴 伤阴热化传阳明、少阳 变证-治不如法,失治误治
第一节 太阳病辨证纲要
一.太阳病提纲 (原文1/P21)
病因:风寒袭表 太阳病 脉:浮-正气抗邪于外,气血充盈于表
(定位) 证 头项强痛-经气郁遏不舒(定位)
预测太阳病邪解后病愈日期
(原文10/P29 )
太阳病余邪未清,或正气未复,不必再药 只需休息调养,待正渐复,邪渐去,便可 全愈 十二日,为约略之词,不可拘泥
第二节 太阳病本证
一、中风表虚证 (一)桂枝汤证
原文12/P30
分析:论述了桂枝汤证的主要症状与基 本病机及《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
阳浮-轻取浮
小便不利-热夺阴液,化源枯竭 误下 (病位在肾) 直视-热盛阴伤动风
失溲-热扰神明(二便自遗)
微发黄色----火热之邪加于温热,
误火
熏灼肝胆,胆汁外泄
(病位在肝) 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
------热动肝风,水不涵木。
一逆尚引日:一次误治,尚有图治之机,
再逆促命期:再次误治,促其寿命夭亡。
3.必须是这组脉证同时出现。任何一个症 状单独出现不一定是表证。
二、太阳病分类
太阳中风证脉证提纲。 (原文2/P22 )
太 病因:风寒袭表
阳
发热-气血外达,正邪相争
病 中
证 汗出-卫外不固,营阴失守
风
恶风-汗出肌疏,不胜风寒
证 脉 (浮)缓:肌腠被伤,经气外泄,营阴不足
释疑:
“太阳病”有二种含义:太阳病脉证; 病因概念-感受风寒之邪。为省文笔法。
证
卫阳被遏
体痛---寒邪外束,经脉受阻,运行不畅
呕逆---毛窍壅滞,卫气不通,胃气上逆
脉:阴阳俱紧 寒邪束表,肌腠收缩,寸尺两部
脉来绷急
释疑:
原文2.3.6条均不提“太阳之为病…..”,而提 “太阳病名为……” 第1条为提纲证,2.3.6条 为太阳病分类。 凡见脉紧必无汗,故汗不出当为太阳表实证的 辨证要点。 临床特点:发热较迟,体温较高,恶寒亦甚, 皮肤干热。 病理特点:风寒袭表,腠理致密,卫阳被遏, 营阴郁滞
太阴病-脾虚寒湿 少阴病-心肾阳虚 厥阴病-虚寒致厥
发于阴 (阴证)
阳虚阴盛 扶正为先
释疑:
关于“阳数七,阴数六”
出于伏羲氏河图生成数 顺序说:“七”为第一,“六”为第二, 发于阳的先愈,发于阴的后愈 季节说 :七和六是指代春夏和秋冬
四、辨太阳病传变与否
(原文4/P27)依据脉证,判断太阳病传与不传
历代有不同说法 认为颇欲吐是少阳主证、躁烦是阳明主证-病传少 阳、阳明 欲吐与躁烦看成阳明热证-邪传阳明 欲吐不吐与躁动不安为少阴阴寒极盛-邪传少阴
欲知是否传变,则需以脉证为依据
(原文5/P27)承上条,再论太阳病不传变
伤寒有一日传变者 伤寒亦有二三日不传者 不拘于发病日数的多寡,以脉证为依据。
太阳病有自愈之机及预防传经之法
恶寒-风寒外束,表气被遏(定性)
释疑:
1.为何未提发热? 省文。发热是正气抗邪的反应,与脉浮 机理一致。 或未发热。 恶寒与发热相比,恶寒更为重要,后人 云“有一分恶寒,必有一分表证” 恶寒起病即见,发热出现较迟。
2.二证一脉,最能揭示太阳病本质:风寒 袭表,经气不利,正邪交争,营卫失调, 最具诊断意义,故列为太阳病提纲证。
① 药后啜粥 ② 温覆微汗 ③ 获效停服 ④ 未效守方 ⑤ 药后禁口
进一步讨论桂枝汤证的主证
(原文13/P14)
太阳病-泛指一切表证 头痛、发热、恶风-表证共有证象 汗出-为桂枝汤独具之证。
补述太阳中风的病因病机及证治
太阳温病的脉证提纲及误治后变证
(原文6/P24)
病证 中风 伤寒
病因 风寒
脉证特点
发
热 汗出脉浮缓 恶
寒
口
不 渴
无汗脉浮紧
治则
后果
解肌祛风 伤阳
辛温发汗
温病
发 热 温热 不 脉浮数 恶 寒 口 渴
辛凉解表 伤阴
误治后变证:
误汗 (病位在心肺)
身灼热-津伤热盛 脉阴阳俱浮-热邪充斥于表,气血外应 自汗出-热盛迫津外泄 身重-热伤津气 多眠睡-热扰心神 鼻息必鼾-邪热上壅,肺窍不利 语言难出-心神被扰(心主言,舌为苗窍)
三、辨病发于阳与病发于阴
辨外感病阴阳两大证型及愈期的判断
(原文7/P26)
病发于阳:发热恶寒-阳经受病,愈期-七日 病发于阴:无热恶寒-阴经受病,愈期-六日
发热恶寒-正气能与邪气相争-亢奋状态
太阳病-发热恶寒 阳明病-但热不寒 少阳病-往来寒热
发于阳 (阳证)
正盛邪实 祛邪为主
无热恶寒-正气无力与邪气相争-抑制状态
伤寒学太阳病1(2)
第二章 太阳病辨证论治
概论 一、太阳生理:
抗御外邪入侵(人身屏障) 调节汗液排泄 管理水液代谢(膀胱州都之官) 太阳之气又言表气(部位)卫气(功能)
分类:
太阳中风-表虚证,桂枝汤证 太阳伤寒-表实证,麻黄汤证 太阳温病
四、太阳病治则
本证: 中风表虚证-解肌祛风,调和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伤寒表实证-辛温发汗,宣肺平喘 太阳温病-辛凉解表
太 阳
脉
阴弱-重按弱
中
风 ( 包
病机
阳浮:热自发-卫强,抗邪于外而发热 阴弱:汗自出-营弱,不能内守而汗出。
括 、 主证
条
嗇嗇恶寒-汗出窍开,遇寒则恶 淅淅恶风-自汗营弱,遇风则恶
脉
翕翕发热-正气抗邪,体温不高
证 ) 辅证
鼻鸣-肺气不利而鼻塞
干呕-胃气不降
12
治疗 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祛风
服法:
(原文8/P28)
“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与第7条“发于阳者,七日愈”说法一脉 相承 太阳病为阳病,当在阳数之期愈。在愈 前的第6 日,当太阳之期已过,邪气已衰, 故为病愈。
文中仅举出头痛一证,临床当与发热恶 寒项强脉浮等证合参
太阳病病情若有向里发展之势,可先安 未受邪之地。针足阳明经穴,疏通经气, 振奋胃阳,扶正却邪,防止传经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