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伤寒学太阳病1(2)课件ppt
合集下载
伤寒论-太阳病ppt课件
宜四逆汤。
精品课件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四、热证
1、栀子豉汤类证 【原文】(76)(77)(78)
发汗吐下后,虚烦①不得眠,若剧者, 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②,栀子豉汤主之。 若少气③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 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精品课件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④者, 栀子豉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 心中结痛⑤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精品课件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提要】
论发汗过多损伤心阳的证治。
【释义】
叉手自冒心
心阳虚,心无所主,
心下悸,欲得按 欲得按护。
精品课件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病机:心阳不足,空虚无主。
【治法】温补心阳。
【方药】桂枝甘草汤。
桂枝四两——辛温助阳 炙草二两——甘缓益气
辛甘合化,温通心阳。
服法:顿服——急复心阳而愈其悸动。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方药】 栀子干姜汤。 栀子十四个—— 清胸膈郁热以除烦。 干姜二两—— 温中焦之阳气而散寒。
【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利胆、解毒、抑菌、 促进消化等作用。
精品课件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临床应用】
本方可用于治疗菌痢、胃炎、 胃肠炎、胆囊炎、急性肝炎、慢性迁 延性肝炎等疾病。
精品课件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提要】
论热扰胸膈兼腹满的证治。
精品课件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释义】
心烦—— 热扰胸膈,心神不安。 腹满—— 热壅气滞于腹。 卧起不安—— 烦满太甚所致。
病机:伤寒下后,余热未尽,邪热内 扰胸膈,气机阻滞于腹。
精品课件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治法】清热除烦,宽中消满 【方药】栀子厚朴汤 栀子十四个—— 清热除烦。 厚朴四两—— 行气消满。 枳实四枚—— 破结消痞。
精品课件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四、热证
1、栀子豉汤类证 【原文】(76)(77)(78)
发汗吐下后,虚烦①不得眠,若剧者, 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②,栀子豉汤主之。 若少气③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 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精品课件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④者, 栀子豉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 心中结痛⑤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精品课件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提要】
论发汗过多损伤心阳的证治。
【释义】
叉手自冒心
心阳虚,心无所主,
心下悸,欲得按 欲得按护。
精品课件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病机:心阳不足,空虚无主。
【治法】温补心阳。
【方药】桂枝甘草汤。
桂枝四两——辛温助阳 炙草二两——甘缓益气
辛甘合化,温通心阳。
服法:顿服——急复心阳而愈其悸动。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方药】 栀子干姜汤。 栀子十四个—— 清胸膈郁热以除烦。 干姜二两—— 温中焦之阳气而散寒。
【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利胆、解毒、抑菌、 促进消化等作用。
精品课件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临床应用】
本方可用于治疗菌痢、胃炎、 胃肠炎、胆囊炎、急性肝炎、慢性迁 延性肝炎等疾病。
精品课件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提要】
论热扰胸膈兼腹满的证治。
精品课件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释义】
心烦—— 热扰胸膈,心神不安。 腹满—— 热壅气滞于腹。 卧起不安—— 烦满太甚所致。
病机:伤寒下后,余热未尽,邪热内 扰胸膈,气机阻滞于腹。
精品课件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治法】清热除烦,宽中消满 【方药】栀子厚朴汤 栀子十四个—— 清热除烦。 厚朴四两—— 行气消满。 枳实四枚—— 破结消痞。
伤寒论课件——太阳篇(概说,第一节)
——初感外邪,多表现为太阳 病。 (太阳为六经之藩篱)
——指初病太阳的脉象(浮脉)
——仍为太阳病
为不传
——邪有入里化热之征 ——邪气入里,胃气失和 ——阳热内盛,扰动心神
为传也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原文】(8)
【原文】(8)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
尽①故也。若欲作再经②者,针足阳明,使经不 传则愈。
(针阳明经穴,如足三里等)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原文】(9)
【原文】(9)
太阳病,欲解时①,从巳至未上②。
【词解】
①欲解时:指邪气可能得到解除的时间。 ②从巳至未上:是9时至15时之内。
【提要】
根据天人相应的理论,推论太阳邪气欲 解的时间。
【释义】 •太阳病欲解时
邪气可能得到解除的时间。
•从巳至未上
再逆促命期
【释 义】
热盛熏灼肝胆,肝失疏泄, 胆汁外溢。 热迫神明,引动肝风。 火邪伤营,瘀热郁蒸。
一次误治,正气损伤不甚, 尚可迁延时日。 反复误治,必致阴液耗竭, 病势垂危。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原文】(7)
三、辨病发于阳、病发于阴 【原文】(7)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 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 数六故也。
卫闭营郁 辛温发汗
发热重、恶寒轻、口渴、风热外袭 脉数 。
辛凉清解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3、误治后的变证
【释 义】
若发汗已(误用辛温发汗):
➢身灼热 ➢脉阴阳俱浮 ➢自汗出 ➢身重 ➢多眠睡 ➢鼻息必鼾 ➢语言难出
邪热壅盛,灼伤津液,其热更炽。 邪热充斥内外。 热迫津泄。 热壅气滞,经脉不利。或热盛伤气 热盛神昏。 邪热壅肺,呼吸不利。 热盛神昏,或热壅于肺。
二太阳伤寒表实证演示精品PPT课件
视不能眴,不得眠
❖阳 ❖气 ❖虚
❖
(49)尺中脉微,身重心悸――表证误下,里阳不足 (88)汗家――阳虚卫外不固――汗之则恍惚心乱,小
便已阴痛
(89)病人有寒――中阳不足――汗之则吐蛔
❖ 气血 (85)疮家身疼痛――气血两亏――汗之则痉 ❖ 两虚 (87)亡血家――气血两亏――汗之则寒慄而振
❖ 中风表虚证――有汗不可用麻黄,据(16)提出
❖
❖ 3 胸满胁痛:少阳主证之一 ❖ (10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
证便是,不必悉俱”
❖
❖ 4 脉但浮:伤寒的脉象没有变化。与(4)、 (5)互参。
❖ [原文]
❖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 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 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 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 (46)
❖
❖ [讨论]
❖ 1 以脉代证。从用麻黄汤来看,必须具备 太阳伤寒之证,因为“脉浮”、“脉浮数”, 皆不足以为用麻黄汤之凭证。
❖ 2 脉证的常变关系。太阳伤寒的典型脉象 应为“浮紧”,临证之际应注意脉证之间的 常变和取舍。
❖ [原文]
❖ 太陽病,十日已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 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 者,與麻黃湯。(37)
❖ [讨论]
❖ 1 原文分析
❖
脉浮细嗜卧――外邪已除,正胜邪却
❖ 太阳病
神恬之征
❖ 十日已去 胸满胁痛――病入少阳
❖
――与小柴胡汤
❖
脉但浮――仍在太阳――与麻黄汤
❖
❖ 同样是太阳病十日已去,何以有不同转归?
❖ 2 脉浮细而嗜卧:注意脉象的变化 ❖ 《内经》:“大则病进,小则平” ❖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
❖阳 ❖气 ❖虚
❖
(49)尺中脉微,身重心悸――表证误下,里阳不足 (88)汗家――阳虚卫外不固――汗之则恍惚心乱,小
便已阴痛
(89)病人有寒――中阳不足――汗之则吐蛔
❖ 气血 (85)疮家身疼痛――气血两亏――汗之则痉 ❖ 两虚 (87)亡血家――气血两亏――汗之则寒慄而振
❖ 中风表虚证――有汗不可用麻黄,据(16)提出
❖
❖ 3 胸满胁痛:少阳主证之一 ❖ (10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
证便是,不必悉俱”
❖
❖ 4 脉但浮:伤寒的脉象没有变化。与(4)、 (5)互参。
❖ [原文]
❖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 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 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 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 (46)
❖
❖ [讨论]
❖ 1 以脉代证。从用麻黄汤来看,必须具备 太阳伤寒之证,因为“脉浮”、“脉浮数”, 皆不足以为用麻黄汤之凭证。
❖ 2 脉证的常变关系。太阳伤寒的典型脉象 应为“浮紧”,临证之际应注意脉证之间的 常变和取舍。
❖ [原文]
❖ 太陽病,十日已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 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 者,與麻黃湯。(37)
❖ [讨论]
❖ 1 原文分析
❖
脉浮细嗜卧――外邪已除,正胜邪却
❖ 太阳病
神恬之征
❖ 十日已去 胸满胁痛――病入少阳
❖
――与小柴胡汤
❖
脉但浮――仍在太阳――与麻黄汤
❖
❖ 同样是太阳病十日已去,何以有不同转归?
❖ 2 脉浮细而嗜卧:注意脉象的变化 ❖ 《内经》:“大则病进,小则平” ❖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
伤寒论太阳病ppt课件
证。 3、证候复杂,变化多端。
4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变证治则: 观其脉证—— 通过四诊,收集病情资料。 知犯何逆—— 即辨证,寻找疾病的病因、病
机、病位、病性及邪正关系等。 随证治之—— 依证立法,依法选方。
坏病治则的精神实质:辨证论治。
5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二、辨虚证实证 【原文】 (70)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 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复杂,难以六经证候命其名者。
③不中:不可、不宜。
【提要】
论太阳病变证的概念及治则。
3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释义】
太阳病三日—— 表证经过三日(约略之辞)。 已发汗—— 汗不得法,病未尽解。 若吐、若下、若温针——反复误治。 结局:形成坏病。 坏病特征:
1、原始证候已不复存在。 2、不属传经之变,所变证候不属于六经病
27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利胆、抑菌、镇静、 镇痛、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 善心肌代谢、增强子宫收缩及增 加胃肠节律性蠕动等作用。
振寒—— 阳虚失其温煦。 脉微—— 气虚无力鼓动血脉。 脉细—— 血少脉道失于充盈。
10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治法:扶阳益阴(可用芍药甘草附子汤。) 病机:下后复汗,损伤阴阳,致内外俱虚。
三、辨汗下先后 【原文】 (90)
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 治不为逆。本先之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 下之,治不为逆。
【提要】
论汗下先后的治疗原则。
11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释义】
本发汗 而复下之 表证当用汗法,而反 此为逆也。先行攻下,是为误治。
若先发汗, 治不为逆。
本先下之 而反汗之
4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变证治则: 观其脉证—— 通过四诊,收集病情资料。 知犯何逆—— 即辨证,寻找疾病的病因、病
机、病位、病性及邪正关系等。 随证治之—— 依证立法,依法选方。
坏病治则的精神实质:辨证论治。
5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二、辨虚证实证 【原文】 (70)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 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复杂,难以六经证候命其名者。
③不中:不可、不宜。
【提要】
论太阳病变证的概念及治则。
3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释义】
太阳病三日—— 表证经过三日(约略之辞)。 已发汗—— 汗不得法,病未尽解。 若吐、若下、若温针——反复误治。 结局:形成坏病。 坏病特征:
1、原始证候已不复存在。 2、不属传经之变,所变证候不属于六经病
27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利胆、抑菌、镇静、 镇痛、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 善心肌代谢、增强子宫收缩及增 加胃肠节律性蠕动等作用。
振寒—— 阳虚失其温煦。 脉微—— 气虚无力鼓动血脉。 脉细—— 血少脉道失于充盈。
10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治法:扶阳益阴(可用芍药甘草附子汤。) 病机:下后复汗,损伤阴阳,致内外俱虚。
三、辨汗下先后 【原文】 (90)
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 治不为逆。本先之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 下之,治不为逆。
【提要】
论汗下先后的治疗原则。
11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释义】
本发汗 而复下之 表证当用汗法,而反 此为逆也。先行攻下,是为误治。
若先发汗, 治不为逆。
本先下之 而反汗之
第二章:太阳病脉证并PPT课件
太阳阳明合病{
下利(32)
表里不和,胃气上逆—呕吐(33)
治疗:
病以太阳为主,故治仍从太阳,
胃气上逆加半夏。
-
8
讨论题:
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 葛根汤主之。”为什么说“必自下利, 葛根汤主之”?
-
9
2.“必自下利”解
(1) 外有邪气郁闭,津液不能作汗;内因胃 家被外邪所束,气机不利,不能升津液,故津 液下迫大肠而下利。
表现:胸胁痛满—邪传少阳,经气不利
(2)传少阳{ 处理:小柴胡汤和解少阳
表现:脉但浮—表实证仍在 (3)表实证仍在{
处理:仍与麻黄汤解表
-
27
第三节 麻黄汤证的兼证
大青龙汤证 麻黄汤证兼证{小青龙汤证
葛根汤证
-
28
一、大青龙汤证
[原文]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 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 之则厥逆,筋惕肉 ,此为逆也。(38)
方义
由麻黄汤、桂枝汤合方去杏仁、生姜加干姜、细辛、 五味子而成。
麻桂合方以解表发汗平喘;加细辛辛温,散寒温肺,
化痰涤饮;五味子味酸性温,敛肺止咳;半夏辛温, 降逆止呕,燥湿祛痰。
方为解表涤饮,表里双解之剂。
经验:“欲要痰饮去,必用姜辛味”。
《金匮》:“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注:若咳喘明显者,杏仁可不- 去。
[词解]
(1)脉促:脉急促。与21条桂枝去芍药汤证之 急促而有歇止不同。
(2)利遂不止:下利因而不止。
-
12
葛根芩连汤证治简表
太阳病,桂枝证 ↓误下
外邪不解、下迫大肠
↓ 下利
伤寒论-太阳病-PPT
桂枝汤证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 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 桂枝汤主之。(12)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13)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 邪风者,宜桂枝汤。(95)
阳浮:卫强,风寒束表,卫气浮于外,与邪气抗争而发热。 故“阳浮者,热自发”。 阴弱:荣弱,因卫气浮于外,不能固守,营阴外泄而汗 出。在加上风邪开泄,腠理不固。故“阴弱者,汗自 出”。
• 主症:发热,恶风,无汗;喘;头痛,身疼,腰痛,骨节 疼痛(麻黄八证),脉浮紧。
• 病机:风寒外束,卫强营郁,肺气失宣 • 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 方药:麻黄汤
君:麻黄 臣:桂枝 佐:杏仁 使:炙甘草 • 调护法:温覆取微汗,不需啜热粥,以防发汗太过。
麻黄汤的灵活运用
• 36、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 37、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
煎煮时要注意:先煮大黄,去药渣后纳入芒硝,最后 入甘遂末。
现代用于治疗急性肠梗阻、急性胰腺炎、急性胆管炎、 特发性腹膜炎、局限性腹膜炎、消化道穿孔所引起的 腹膜炎、胸膜炎、腹水、水肿等。
• 3)太阳病,经治疗(发汗或误下)后,仍有表证,宜用桂 枝汤解表。(有喘的兼症,加厚朴、杏子)
桂枝汤的灵活应用
•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 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 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 4)营卫不和的自汗,用桂枝汤。
桂枝汤的灵活应用
太阳病的基本表现是脉浮、头项强痛、恶寒、发热。
风寒外袭
卫气受遏 经气不利
恶寒 头项强痛
正Hale Waihona Puke 奋起抗邪 邪正抗争于体表发热 脉浮
《伤寒论太阳病辨证》课件
总结与展望
本次课件总结
介绍了《伤寒论太阳病辨证》的 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
探讨了太阳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方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讲解了太阳病的辨证方法和治疗 原则
展望了《伤寒论太阳病辨证》在 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对未来学习的展望
深入学习《伤寒 论》,理解其理 论体系和临床应 用
结合现代医学知 识,探讨《伤寒 论》在现代医学 中的价值
Ppt
《伤寒论太阳病辨证》PPT课件
单击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PPT
目录
01 03 05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02
太阳病辨证概述
04
太阳病辨证应用
06
PPT课件介绍 太阳病辨证内容
总结与展望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PPT课件介绍
课件背景
主题:《伤寒论太阳病辨证》 目的:介绍《伤寒论》中的太阳病辨证方法 内容:包括太阳病的定义、病因、病机、辨证要点、治疗原则等 适用人群:中医爱好者、中医学生、中医临床医生等
太阳病辨证包括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太阳蓄水、太阳蓄血、太阳蓄痰等 多种类型。
太阳病辨证意义
太阳病辨证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太阳病辨证有助于准确诊断疾病,制定治疗方案 太阳病辨证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减少误诊误治 太阳病辨证有助于传承和发展中医文化,提高中医学术水平
太阳病辨证方法
辨证要点:观察 患者的症状、体 征、舌象、脉象 等
结合点:太阳病辨证与现代医学 在疾病诊断和治疗方面有相似之 处,如对疾病的病因、病机、症 状、治疗等方面的认识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现代医学:以科学为基础,通过 实验和观察来研究人体和疾病的 医学体系
本次课件总结
介绍了《伤寒论太阳病辨证》的 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
探讨了太阳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方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讲解了太阳病的辨证方法和治疗 原则
展望了《伤寒论太阳病辨证》在 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对未来学习的展望
深入学习《伤寒 论》,理解其理 论体系和临床应 用
结合现代医学知 识,探讨《伤寒 论》在现代医学 中的价值
Ppt
《伤寒论太阳病辨证》PPT课件
单击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PPT
目录
01 03 05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02
太阳病辨证概述
04
太阳病辨证应用
06
PPT课件介绍 太阳病辨证内容
总结与展望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PPT课件介绍
课件背景
主题:《伤寒论太阳病辨证》 目的:介绍《伤寒论》中的太阳病辨证方法 内容:包括太阳病的定义、病因、病机、辨证要点、治疗原则等 适用人群:中医爱好者、中医学生、中医临床医生等
太阳病辨证包括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太阳蓄水、太阳蓄血、太阳蓄痰等 多种类型。
太阳病辨证意义
太阳病辨证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太阳病辨证有助于准确诊断疾病,制定治疗方案 太阳病辨证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减少误诊误治 太阳病辨证有助于传承和发展中医文化,提高中医学术水平
太阳病辨证方法
辨证要点:观察 患者的症状、体 征、舌象、脉象 等
结合点:太阳病辨证与现代医学 在疾病诊断和治疗方面有相似之 处,如对疾病的病因、病机、症 状、治疗等方面的认识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现代医学:以科学为基础,通过 实验和观察来研究人体和疾病的 医学体系
《太阳病。2》_图文
所谓卫强,并非指卫气的正常功能强盛,而是指卫气 浮盛的异常亢奋状态,亦即“阳浮者,热自发”之意。
所谓荣弱,也不是营阴真正的虚弱,而是指卫外不固 ,营阴外泄,汗出营伤,营阴与异常亢奋状态的卫阳 相比呈现出不足状态,亦即“阴弱者,汗自出”之意。
荣弱卫强,相当于后人所谓的营卫不和或营卫失调, 此病机是以卫气的异常为主要矛盾,而营气失和乃卫 失外固所致。由于太阳中风证是因风邪偏胜,营卫失 和所致,当用桂枝汤调和营卫,故曰“欲救邪风者,宜 桂枝汤。”
在本条中,“阳浮而阴弱”是理解全文的重点。“阳浮而 阴弱”既指脉象,又述病机。指脉象即浮缓之脉,指病 机即卫强营弱。
结合第1条、第2 条综合分析,太阳中风证的临床表现 为:发热、汗出、恶风、恶寒、头痛、鼻鸣、干呕、 脉浮缓。其病机为:外邪袭表,卫阳浮盛于外以抗邪 ,卫外不固,营阴外泄,营卫失调,邪干肺胃,肺气 不利,胃气上逆。
本条尚有示人头痛、发热、恶风是中风证与伤 寒证所共有,惟汗出一症为两者鉴别要点之意 。
本条仅述症而未言脉,说明太阳中风证固然多 见浮缓脉,但桂枝汤证却未必全是浮缓脉。因 此,运用桂枝汤时必须脉症合参,全面分析。
95条重点论述太阳中风的病因、病机 及治疗
本条指出太阳中风证的主症是发热汗出,并进一步突 出汗出一症的基本病机是营弱卫强。
发汗解 表,宣 肺平喘
。
麻黄汤
无汗,脉浮紧 。
而喘,脉
浮紧。
温
(后世 发热,口渴,
病
温热之邪侵犯肺 卫。
发热,口渴,为恶 寒。
辛凉解表
银翘散 不恶寒,(脉 等) 浮数)。
【辨治要点】
病机:风寒袭表,卫阳浮盛,卫外不固 ,营阴外泄。
主症:发热,汗出,恶风,头痛,脉浮 缓。
所谓荣弱,也不是营阴真正的虚弱,而是指卫外不固 ,营阴外泄,汗出营伤,营阴与异常亢奋状态的卫阳 相比呈现出不足状态,亦即“阴弱者,汗自出”之意。
荣弱卫强,相当于后人所谓的营卫不和或营卫失调, 此病机是以卫气的异常为主要矛盾,而营气失和乃卫 失外固所致。由于太阳中风证是因风邪偏胜,营卫失 和所致,当用桂枝汤调和营卫,故曰“欲救邪风者,宜 桂枝汤。”
在本条中,“阳浮而阴弱”是理解全文的重点。“阳浮而 阴弱”既指脉象,又述病机。指脉象即浮缓之脉,指病 机即卫强营弱。
结合第1条、第2 条综合分析,太阳中风证的临床表现 为:发热、汗出、恶风、恶寒、头痛、鼻鸣、干呕、 脉浮缓。其病机为:外邪袭表,卫阳浮盛于外以抗邪 ,卫外不固,营阴外泄,营卫失调,邪干肺胃,肺气 不利,胃气上逆。
本条尚有示人头痛、发热、恶风是中风证与伤 寒证所共有,惟汗出一症为两者鉴别要点之意 。
本条仅述症而未言脉,说明太阳中风证固然多 见浮缓脉,但桂枝汤证却未必全是浮缓脉。因 此,运用桂枝汤时必须脉症合参,全面分析。
95条重点论述太阳中风的病因、病机 及治疗
本条指出太阳中风证的主症是发热汗出,并进一步突 出汗出一症的基本病机是营弱卫强。
发汗解 表,宣 肺平喘
。
麻黄汤
无汗,脉浮紧 。
而喘,脉
浮紧。
温
(后世 发热,口渴,
病
温热之邪侵犯肺 卫。
发热,口渴,为恶 寒。
辛凉解表
银翘散 不恶寒,(脉 等) 浮数)。
【辨治要点】
病机:风寒袭表,卫阳浮盛,卫外不固 ,营阴外泄。
主症:发热,汗出,恶风,头痛,脉浮 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条所列脉证,以汗出最重要。
病理性汗出,不能与使用发汗药引 起的汗出相提并论。
病理特点:感受风寒,卫气受伤, 营阴失守
临床特点:初起即见发热,但体温 不高,怕冷不甚而恶风,汗自出。
太阳伤寒证主要脉证 (原文3/P23)
病因:寒邪袭表
太
发热 体质较强者,恶寒与发热并见
阳
体质较弱者,先恶寒后发热
伤
寒 证 必恶寒---不论发热与否,必先见恶寒-----
兼证-主治方加减 变证-随证治之 疑似证-注意鉴别
五、太阳病转归
病愈-治疗得当,正复邪退 传经-正退邪盛,病情发展
伤阳寒化传三阴 伤阴热化传阳明、少阳 变证-治不如法,失治误治
第一节 太阳病辨证纲要
一.太阳病提纲 (原文1/P21)
病因:风寒袭表 太阳病 脉:浮-正气抗邪于外,气血充盈于表
(定位) 证 头项强痛-经气郁遏不舒(定位)
预测太阳病邪解后病愈日期
(原文10/P29 )
太阳病余邪未清,或正气未复,不必再药 只需休息调养,待正渐复,邪渐去,便可 全愈 十二日,为约略之词,不可拘泥
第二节 太阳病本证
一、中风表虚证 (一)桂枝汤证
原文12/P30
分析:论述了桂枝汤证的主要症状与基 本病机及《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
阳浮-轻取浮
小便不利-热夺阴液,化源枯竭 误下 (病位在肾) 直视-热盛阴伤动风
失溲-热扰神明(二便自遗)
微发黄色----火热之邪加于温热,
误火
熏灼肝胆,胆汁外泄
(病位在肝) 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
------热动肝风,水不涵木。
一逆尚引日:一次误治,尚有图治之机,
再逆促命期:再次误治,促其寿命夭亡。
3.必须是这组脉证同时出现。任何一个症 状单独出现不一定是表证。
二、太阳病分类
太阳中风证脉证提纲。 (原文2/P22 )
太 病因:风寒袭表
阳
发热-气血外达,正邪相争
病 中
证 汗出-卫外不固,营阴失守
风
恶风-汗出肌疏,不胜风寒
证 脉 (浮)缓:肌腠被伤,经气外泄,营阴不足
释疑:
“太阳病”有二种含义:太阳病脉证; 病因概念-感受风寒之邪。为省文笔法。
证
卫阳被遏
体痛---寒邪外束,经脉受阻,运行不畅
呕逆---毛窍壅滞,卫气不通,胃气上逆
脉:阴阳俱紧 寒邪束表,肌腠收缩,寸尺两部
脉来绷急
释疑:
原文2.3.6条均不提“太阳之为病…..”,而提 “太阳病名为……” 第1条为提纲证,2.3.6条 为太阳病分类。 凡见脉紧必无汗,故汗不出当为太阳表实证的 辨证要点。 临床特点:发热较迟,体温较高,恶寒亦甚, 皮肤干热。 病理特点:风寒袭表,腠理致密,卫阳被遏, 营阴郁滞
太阴病-脾虚寒湿 少阴病-心肾阳虚 厥阴病-虚寒致厥
发于阴 (阴证)
阳虚阴盛 扶正为先
释疑:
关于“阳数七,阴数六”
出于伏羲氏河图生成数 顺序说:“七”为第一,“六”为第二, 发于阳的先愈,发于阴的后愈 季节说 :七和六是指代春夏和秋冬
四、辨太阳病传变与否
(原文4/P27)依据脉证,判断太阳病传与不传
历代有不同说法 认为颇欲吐是少阳主证、躁烦是阳明主证-病传少 阳、阳明 欲吐与躁烦看成阳明热证-邪传阳明 欲吐不吐与躁动不安为少阴阴寒极盛-邪传少阴
欲知是否传变,则需以脉证为依据
(原文5/P27)承上条,再论太阳病不传变
伤寒有一日传变者 伤寒亦有二三日不传者 不拘于发病日数的多寡,以脉证为依据。
太阳病有自愈之机及预防传经之法
恶寒-风寒外束,表气被遏(定性)
释疑:
1.为何未提发热? 省文。发热是正气抗邪的反应,与脉浮 机理一致。 或未发热。 恶寒与发热相比,恶寒更为重要,后人 云“有一分恶寒,必有一分表证” 恶寒起病即见,发热出现较迟。
2.二证一脉,最能揭示太阳病本质:风寒 袭表,经气不利,正邪交争,营卫失调, 最具诊断意义,故列为太阳病提纲证。
① 药后啜粥 ② 温覆微汗 ③ 获效停服 ④ 未效守方 ⑤ 药后禁口
进一步讨论桂枝汤证的主证
(原文13/P14)
太阳病-泛指一切表证 头痛、发热、恶风-表证共有证象 汗出-为桂枝汤独具之证。
补述太阳中风的病因病机及证治
太阳温病的脉证提纲及误治后变证
(原文6/P24)
病证 中风 伤寒
病因 风寒
脉证特点
发
热 汗出脉浮缓 恶
寒
口
不 渴
无汗脉浮紧
治则
后果
解肌祛风 伤阳
辛温发汗
温病
发 热 温热 不 脉浮数 恶 寒 口 渴
辛凉解表 伤阴
误治后变证:
误汗 (病位在心肺)
身灼热-津伤热盛 脉阴阳俱浮-热邪充斥于表,气血外应 自汗出-热盛迫津外泄 身重-热伤津气 多眠睡-热扰心神 鼻息必鼾-邪热上壅,肺窍不利 语言难出-心神被扰(心主言,舌为苗窍)
三、辨病发于阳与病发于阴
辨外感病阴阳两大证型及愈期的判断
(原文7/P26)
病发于阳:发热恶寒-阳经受病,愈期-七日 病发于阴:无热恶寒-阴经受病,愈期-六日
发热恶寒-正气能与邪气相争-亢奋状态
太阳病-发热恶寒 阳明病-但热不寒 少阳病-往来寒热
发于阳 (阳证)
正盛邪实 祛邪为主
无热恶寒-正气无力与邪气相争-抑制状态
伤寒学太阳病1(2)
第二章 太阳病辨证论治
概论 一、太阳生理:
抗御外邪入侵(人身屏障) 调节汗液排泄 管理水液代谢(膀胱州都之官) 太阳之气又言表气(部位)卫气(功能)
分类:
太阳中风-表虚证,桂枝汤证 太阳伤寒-表实证,麻黄汤证 太阳温病
四、太阳病治则
本证: 中风表虚证-解肌祛风,调和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伤寒表实证-辛温发汗,宣肺平喘 太阳温病-辛凉解表
太 阳
脉
阴弱-重按弱
中
风 ( 包
病机
阳浮:热自发-卫强,抗邪于外而发热 阴弱:汗自出-营弱,不能内守而汗出。
括 、 主证
条
嗇嗇恶寒-汗出窍开,遇寒则恶 淅淅恶风-自汗营弱,遇风则恶
脉
翕翕发热-正气抗邪,体温不高
证 ) 辅证
鼻鸣-肺气不利而鼻塞
干呕-胃气不降
12
治疗 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祛风
服法:
(原文8/P28)
“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与第7条“发于阳者,七日愈”说法一脉 相承 太阳病为阳病,当在阳数之期愈。在愈 前的第6 日,当太阳之期已过,邪气已衰, 故为病愈。
文中仅举出头痛一证,临床当与发热恶 寒项强脉浮等证合参
太阳病病情若有向里发展之势,可先安 未受邪之地。针足阳明经穴,疏通经气, 振奋胃阳,扶正却邪,防止传经之变。
病理性汗出,不能与使用发汗药引 起的汗出相提并论。
病理特点:感受风寒,卫气受伤, 营阴失守
临床特点:初起即见发热,但体温 不高,怕冷不甚而恶风,汗自出。
太阳伤寒证主要脉证 (原文3/P23)
病因:寒邪袭表
太
发热 体质较强者,恶寒与发热并见
阳
体质较弱者,先恶寒后发热
伤
寒 证 必恶寒---不论发热与否,必先见恶寒-----
兼证-主治方加减 变证-随证治之 疑似证-注意鉴别
五、太阳病转归
病愈-治疗得当,正复邪退 传经-正退邪盛,病情发展
伤阳寒化传三阴 伤阴热化传阳明、少阳 变证-治不如法,失治误治
第一节 太阳病辨证纲要
一.太阳病提纲 (原文1/P21)
病因:风寒袭表 太阳病 脉:浮-正气抗邪于外,气血充盈于表
(定位) 证 头项强痛-经气郁遏不舒(定位)
预测太阳病邪解后病愈日期
(原文10/P29 )
太阳病余邪未清,或正气未复,不必再药 只需休息调养,待正渐复,邪渐去,便可 全愈 十二日,为约略之词,不可拘泥
第二节 太阳病本证
一、中风表虚证 (一)桂枝汤证
原文12/P30
分析:论述了桂枝汤证的主要症状与基 本病机及《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
阳浮-轻取浮
小便不利-热夺阴液,化源枯竭 误下 (病位在肾) 直视-热盛阴伤动风
失溲-热扰神明(二便自遗)
微发黄色----火热之邪加于温热,
误火
熏灼肝胆,胆汁外泄
(病位在肝) 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
------热动肝风,水不涵木。
一逆尚引日:一次误治,尚有图治之机,
再逆促命期:再次误治,促其寿命夭亡。
3.必须是这组脉证同时出现。任何一个症 状单独出现不一定是表证。
二、太阳病分类
太阳中风证脉证提纲。 (原文2/P22 )
太 病因:风寒袭表
阳
发热-气血外达,正邪相争
病 中
证 汗出-卫外不固,营阴失守
风
恶风-汗出肌疏,不胜风寒
证 脉 (浮)缓:肌腠被伤,经气外泄,营阴不足
释疑:
“太阳病”有二种含义:太阳病脉证; 病因概念-感受风寒之邪。为省文笔法。
证
卫阳被遏
体痛---寒邪外束,经脉受阻,运行不畅
呕逆---毛窍壅滞,卫气不通,胃气上逆
脉:阴阳俱紧 寒邪束表,肌腠收缩,寸尺两部
脉来绷急
释疑:
原文2.3.6条均不提“太阳之为病…..”,而提 “太阳病名为……” 第1条为提纲证,2.3.6条 为太阳病分类。 凡见脉紧必无汗,故汗不出当为太阳表实证的 辨证要点。 临床特点:发热较迟,体温较高,恶寒亦甚, 皮肤干热。 病理特点:风寒袭表,腠理致密,卫阳被遏, 营阴郁滞
太阴病-脾虚寒湿 少阴病-心肾阳虚 厥阴病-虚寒致厥
发于阴 (阴证)
阳虚阴盛 扶正为先
释疑:
关于“阳数七,阴数六”
出于伏羲氏河图生成数 顺序说:“七”为第一,“六”为第二, 发于阳的先愈,发于阴的后愈 季节说 :七和六是指代春夏和秋冬
四、辨太阳病传变与否
(原文4/P27)依据脉证,判断太阳病传与不传
历代有不同说法 认为颇欲吐是少阳主证、躁烦是阳明主证-病传少 阳、阳明 欲吐与躁烦看成阳明热证-邪传阳明 欲吐不吐与躁动不安为少阴阴寒极盛-邪传少阴
欲知是否传变,则需以脉证为依据
(原文5/P27)承上条,再论太阳病不传变
伤寒有一日传变者 伤寒亦有二三日不传者 不拘于发病日数的多寡,以脉证为依据。
太阳病有自愈之机及预防传经之法
恶寒-风寒外束,表气被遏(定性)
释疑:
1.为何未提发热? 省文。发热是正气抗邪的反应,与脉浮 机理一致。 或未发热。 恶寒与发热相比,恶寒更为重要,后人 云“有一分恶寒,必有一分表证” 恶寒起病即见,发热出现较迟。
2.二证一脉,最能揭示太阳病本质:风寒 袭表,经气不利,正邪交争,营卫失调, 最具诊断意义,故列为太阳病提纲证。
① 药后啜粥 ② 温覆微汗 ③ 获效停服 ④ 未效守方 ⑤ 药后禁口
进一步讨论桂枝汤证的主证
(原文13/P14)
太阳病-泛指一切表证 头痛、发热、恶风-表证共有证象 汗出-为桂枝汤独具之证。
补述太阳中风的病因病机及证治
太阳温病的脉证提纲及误治后变证
(原文6/P24)
病证 中风 伤寒
病因 风寒
脉证特点
发
热 汗出脉浮缓 恶
寒
口
不 渴
无汗脉浮紧
治则
后果
解肌祛风 伤阳
辛温发汗
温病
发 热 温热 不 脉浮数 恶 寒 口 渴
辛凉解表 伤阴
误治后变证:
误汗 (病位在心肺)
身灼热-津伤热盛 脉阴阳俱浮-热邪充斥于表,气血外应 自汗出-热盛迫津外泄 身重-热伤津气 多眠睡-热扰心神 鼻息必鼾-邪热上壅,肺窍不利 语言难出-心神被扰(心主言,舌为苗窍)
三、辨病发于阳与病发于阴
辨外感病阴阳两大证型及愈期的判断
(原文7/P26)
病发于阳:发热恶寒-阳经受病,愈期-七日 病发于阴:无热恶寒-阴经受病,愈期-六日
发热恶寒-正气能与邪气相争-亢奋状态
太阳病-发热恶寒 阳明病-但热不寒 少阳病-往来寒热
发于阳 (阳证)
正盛邪实 祛邪为主
无热恶寒-正气无力与邪气相争-抑制状态
伤寒学太阳病1(2)
第二章 太阳病辨证论治
概论 一、太阳生理:
抗御外邪入侵(人身屏障) 调节汗液排泄 管理水液代谢(膀胱州都之官) 太阳之气又言表气(部位)卫气(功能)
分类:
太阳中风-表虚证,桂枝汤证 太阳伤寒-表实证,麻黄汤证 太阳温病
四、太阳病治则
本证: 中风表虚证-解肌祛风,调和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伤寒表实证-辛温发汗,宣肺平喘 太阳温病-辛凉解表
太 阳
脉
阴弱-重按弱
中
风 ( 包
病机
阳浮:热自发-卫强,抗邪于外而发热 阴弱:汗自出-营弱,不能内守而汗出。
括 、 主证
条
嗇嗇恶寒-汗出窍开,遇寒则恶 淅淅恶风-自汗营弱,遇风则恶
脉
翕翕发热-正气抗邪,体温不高
证 ) 辅证
鼻鸣-肺气不利而鼻塞
干呕-胃气不降
12
治疗 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祛风
服法:
(原文8/P28)
“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与第7条“发于阳者,七日愈”说法一脉 相承 太阳病为阳病,当在阳数之期愈。在愈 前的第6 日,当太阳之期已过,邪气已衰, 故为病愈。
文中仅举出头痛一证,临床当与发热恶 寒项强脉浮等证合参
太阳病病情若有向里发展之势,可先安 未受邪之地。针足阳明经穴,疏通经气, 振奋胃阳,扶正却邪,防止传经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