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语言鉴赏之诗眼ppt课件

合集下载

高考诗歌鉴赏之诗歌的语言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ppt课件

高考诗歌鉴赏之诗歌的语言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ppt课件
诗僧齐己写了一首《早梅》,云:“前村深雪里, 昨夜数枝开。”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 “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 “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
王驾写《雨晴》一诗:“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 无叶底花。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王安 石改“飞来”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 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 《登高》)
3、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毛泽东《菩萨 蛮.黄鹤楼》)
4、草木变衰行剑外,干戈阻绝老江边。(杜甫 《恨别》)
5、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谭敬昭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
21
炼字题如何设问(命题角度)? 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 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直接鉴赏)
3、(2014年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清诗,回答问题。(8分) 秋暮吟望 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①,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①“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鸿鹄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 为终老山林。
18
规律总结二(炼字角度二)
①五言炼第二、三或第五个字。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②七言炼第二、五或第七个字。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晴。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青峰江上秋天 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19
小试身手
1、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鹧鸪 天[元]魏初)
例1: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 更寒。

鉴赏诗歌语言诗眼公开课.pptx

鉴赏诗歌语言诗眼公开课.pptx
这一句是说:梧桐树也应该怨恨夜晚来袭的寒霜, 使它因天气寒冷,霜露渐重而开始枯黄的叶子更加 纷纷凋零。似乎让我们看到词人因寒夜漫长而辗转 难眠的煎熬情状。—— (描景象,摹情态)
草木本无恨,词人采用拟人手法,将自己的感受 融 入 其 中 , 借 梧 桐 之 恨第,9页抒/共1发1页 自 己 流 落 他 乡 , 因 思
随堂练习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 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案】同意。 [步骤一]看,在诗中指回望(释含义) 。 [步骤二]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
己 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
述理由。 4、诗歌的诗眼是什么?鉴赏它的妙处。 5、某个字被认为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这种说 法吗?为什么?
第4页/共11页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 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 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 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复习目标: 学会寻找诗词中的“诗眼”,
并能对其做准确的分析。
第2页/共11页
什么叫“诗眼”?
诗眼就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精炼 传神 的一个字、词,或是能体现作者思 想观点、情感态度,体现主旨的字词句。
诗眼
全诗的诗眼(句,联) 局部的诗眼(字,词)
第3页/共11页
提问方式
1、某一联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 请简要赏析。 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这首诗某句中某字可否换成另一字?请简

高考古诗词鉴赏(ppt)PPT课件

高考古诗词鉴赏(ppt)PPT课件

完整编辑ppt
23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1. 忧国伤时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反映离乱的痛苦 表达山河沦丧的痛苦 同情人民的疾苦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完整编辑ppt
24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2. 建功报国 建功立业的渴望 保家卫国的决心 报国无门的悲伤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 问:这首诗选用了哪些美好的意象?为我 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此事时认识 个什么样的形象?
完整编辑ppt
7
答题链接高考
• 【2016全国一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 8、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完整编辑ppt
8
答题链接高考
• 8.(6分) • (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汉江江水回旋万里,分成
了很多支流。江水四溢,泛滥于中国,波涛汹涌 迅疾奔流。 • (2)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远望汉江水势浩瀚无边, 气势宏大的景象。 • (3)借景抒情,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
• “啼”字表面写黄莺鸣叫,深层写黄莺殷
殷挽留、凄凄惜别时离人伤心的啼哭,拟
人手法,赋予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
移位,曲笔手法,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
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完整编辑ppt
37
• 答题公式
公式: 释义+手法(修辞或表现)+表达 诗人的情感
模式: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 ,生动的形 象地写出了 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 作者 的感情。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语言(炼字、诗眼、炼句、语言风格)课件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语言(炼字、诗眼、炼句、语言风格)课件

第一步:解释句意
【参考答案】
这这首句描绘了钟声在苍翠的山中响起的情景。 第二步:具体分析
作者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以回荡山林、
经久不息的钟声,来衬托山林静谧的气氛;从色
彩和声音的角度,运用视听结合手法写景,用
“连”字把听觉形象“钟声”与视觉形象“翠微”
彼此沟通起来。
第三步:点明作用
表达了诗人流连忘返、迷恋山林的独特感受。
2023诗歌鉴赏 之语言
炼 字
考点阐释 对诗歌语言的考查主要有以下类型:
1、第一种模式:炼字型(诗眼题)
2、第二种模式:炼句型 3、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什么是炼字?
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根据内容和意境 的需要,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 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 事物或表情达意。
【规范参考答案】 ①“斗”为“相争,相斗”之意,写了江流曲折回转, 两岸石崖对峙相斗, ②“攒”为“聚集,聚拢,集中”之意。写了太阳尚 未出山,群峰聚集在一起。(释含义、结合诗句释义) ③“斗”和“攒”两字,都运用了化静为动(拟人) 的手法,“斗”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两岸崖石耸立对峙 相斗的形态,体现了江崖陡峭之势;“攒”生动形象 地刻画出群峰集聚一起的姿态,使画面生动鲜活。 (手法+效果)
比较鉴赏
★诗中某字可否换为另 一字?请简述理由。 ★此诗有两个版本,你 认为哪一个版本的用字 更好,为什么?
炼字题方法小结
1.析本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及所用手法。
2.描情景: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 并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3.说效果: 分析该字突出景物特点方面的作用(“描物”角度); 分析该字营造意境(氛围)方面的作用(“造境”角度); 分析该字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写人”角度); 分析该字传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抒情”角度); 分析该字技巧运用或感染读者的作用(“艺术”角度)。

鉴赏诗歌语言(诗眼)

鉴赏诗歌语言(诗眼)

• 百嘉村见梅花(龚鼎孳)

天涯疏影伴黄昏,玉笛高楼自掩门。
梦醒忽惊身是客,一船寒月到江村。
[注]①龚鼎孳(1615-1673):字孝升,崇祯七年进士。清兵入关后任太常寺
少卿,康熙时官至刑部尚书。
问题: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关于诗眼,有人认为是
“惊”,有人认为是“客”,有人认为是“寒”。你
认为呢?为什么?
关于“诗眼”

所谓“诗眼”,是指一首诗(词)或某联、
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
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
联或全句的词句。诗眼是洞察诗歌旨意的窗口
,是诗的灵气所在。抓住诗眼对于领会诗的意
境和旨趣具有重要作用。有些字,虽未冠以“
பைடு நூலகம்
诗眼”的名称,但其地位和作用相当于诗眼。
• 1.要有多要素意识 • (1)最生动,最具活力。(2)最能营造意境。(3)最易统
• 三江小渡(杨万里) •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 【注】 将:行,流过。 • 问题:这首诗歌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诗歌 内容,简要说明判断的依据。
• 【答案】诗眼是“交情”。全诗围绕“交情”展 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 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 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 溪渡”“风波”以象征意义,从而表现了友情恒 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即时巩固 • 菩萨蛮(王安石)

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
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
情,黄鹂三两声。
• 问题:首句中“闲”字统率全词,这首词 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词人之“闲”的?

高考诗歌鉴赏之“诗眼” ppt课件

高考诗歌鉴赏之“诗眼”  ppt课件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看,在诗中指回望。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 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 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只一 “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ppt课件
11
(六)抓典型词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1.对关键词语的品味(含义及表达作用)。
2.对关键诗句的理解(含意、色彩、情味、效果等) 。
3.品评某一字眼的艺术效果,即分析诗眼或炼字。
ppt课件
2
近年高考诗歌鉴赏主观题中与诗眼、炼字有关题目统计:
03全国 04全国二 04江苏
对句中诗眼“咽”“呜”的判断分析 炼字(诗眼)“闹”的分析 关系全篇的字(诗眼)“怨”的分析
高考诗歌鉴赏之“诗眼”
ppt课件
1
《考试说明》是对诗歌语言鉴赏的要求:
诗的语言是高度凝练和形象化的语言,读者通过语 言媒介才能获得对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或意境的具体感 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情感上的强烈反响,从而领略作品 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鉴赏古典诗歌的语言, 是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 高考中对诗歌语言的考查方向主要有:
寻找诗眼的方法: (三)抓诗中巧妙的修辞 (四)抓词类活用 (五)抓典型词
ppt课件
13
诗眼、炼字类题如何设问(命题角度)?
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 里?(直接鉴赏关键词)
2、诗中的“诗眼” “关键字”是哪一 个?为什么?(找出关键词并鉴赏)
3、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
灵之窗口;诗之眼,则是洞察诗词旨趣 的窗口。可见,诗眼就是一首诗或某联、 某句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词,或是 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体现 主旨的字词句。

鉴赏诗歌的语言之诗眼

鉴赏诗歌的语言之诗眼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简要分析“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一 联中“隐”“没”两字的表达效果。
分析语言的深层含义——炼字型
36
“隐”字在诗中是 “隐没(于)”之意, 写出高高的树阴遮住 了西沉的明月;“没” 字在诗中是“淹没 (于)”之意,写出 了银河淹没在破晓的 曙光中, 衬托出时光催人离别, 难舍难分的心绪。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主要写友情,但 是它突出的却是一个 “深”字,以水之深喻 情之深,既夸张又恰当 地流露了对汪伦情谊的 赞美。所以“深”是诗 眼。
夜宿山寺 李白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 高,是楼的特征,也是这首诗着力刻画的 核心内容,为全诗的着眼点即诗眼。“危” 本来就是高,“百尺”是描绘高,“手可 摘星辰”是强调高,“恐惊天上人”是夸 张高。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 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 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 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 更短亭。
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 请简要分析“空”字在 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 “空”在文中是“白白地、 孤独、形单影只”的意思。
• 抒情主人公伫立在玉阶,痴 痴地、徒劳望着暮色中归飞 的宿鸟。鸟归人不归,触景 生情,引起无限愁思。 • “空”字表达了抒情主人公 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 惆怅的感情,增添了全词的 “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一)抓能体现作者强烈感情的字词
江楼感旧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2018高考语文鉴赏诗歌语言之“诗眼”

2018高考语文鉴赏诗歌语言之“诗眼”
逗秋雨”(《李凭箜篌引》)以愁思比雨丝,思与丝谐音。 C.愁,本无形体,却可以“寄”,这是化抽象为具体,他的愁 多得无法消除,想寄之于天,天下也容纳不下那么多愁。 D.“碧落”是指天上仙女,在《长恨歌》中有“上穷碧落下 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诗句。 E.最后一句是说,作者身处在旷野之中,看着眼前的蔓草,悲 从中来,驱车任意行走。
解题步骤
本诗(句)诗眼是( 词语 ),全诗( 列举内容 )都体现了这个 答题模板 词语。内容上:奠定了( 术语)基调,营造了(术语 )意境,表达 了诗人(中心)感情。结构上( 术语 )。(涉及不到的可不写)
你认为这首诗中哪个字词能够统领全篇?请结合 全诗作简要 分析。
答案:
• 答案:(示例一)全诗以“夕”字统领全 篇,“夕”是全诗的“诗眼”。首联写海天 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 “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 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正因 为身处“夕”中之江楼,能够消暑,故尾联向 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中的“招客”。
丝② 。
埋忧地下,移却南山成旷野。根蔓牵章,又逐郊原春草 生。 【注】①史惟圆:明末清初人。②化用“女娲炼石补天 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凭箜篌引》)。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成为词的主旨。也为借用来作词的起拍与过片,
B.“石破多时”化用了李贺诗“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
鉴赏诗歌语言之“诗眼”
2017.08.21
什么是诗眼?
• 诗眼:整首诗或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 观点、情感态度或诗歌意境的具有概括性、 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诗或某句的字 词。 • 两种形式: • 1、“句中诗眼”=“炼字”题 • 2、“全篇诗眼”
1.有人评论说,“悲”是杜甫《登高》全诗的关键,

2025古代诗歌语言鉴赏 课件(共68张PPT).ppt

2025古代诗歌语言鉴赏 课件(共68张PPT).ppt

起,组合成一种 桥流水人家。
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
场景。
表的效果。
省略句 指诗句省略了某 省略主语:散发乘 使句式更为浓缩、精练。
些成分
夕凉,开轩卧闲敞。
对偶句 结构相同或相似、无边落木萧萧下, 对偶的句式看起来整齐美观,读 字数相等或基本 不尽长江滚滚来 起来节奏铿锵.便于记诵。 相等的语句
分类
传神显旨的词 以动衬静的词 以动写静的词 以实写虚的词
以乐衬哀的词 叠词
表颜色的词
拟声形象的词
示例
“暖风熏得游人醉”中的“醉”字表明了那些忘怀故国的人的可耻嘴脸,他们不但志气 丧失,甚至连骨气也没有了。这一字凝聚了作者的感慨和激愤。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中的“喧”和“动”以动景衬静景,使境界更为幽深,更 好地表现了诗人恬静的内心世界。 “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破”字,将静物动态化,写出明月冲破云层的动感。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 简要分析。
【考点定位】分析生动传神的字 【解题思路】词+词义+代入句中后句意+技巧+情感 【参考答案】 ①“斗”字,描写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 ②“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最能揭示作者情感的字(词),如
内容上
“愁”“思”“忆”“惊”(这类字是直接揭示)和 “凉”“冷”“孤”(这类字常常语意双关,一方面指自然界
中的凉、冷、孤,另一方面指诗人或主人公的内心感受)。
修辞上 常常出现在描写句中,且常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这类字(词)以动词和形容词为主,其中具有“多重含义”, 词性上 以最少的词汇表达最多的思想内写出形象的特点,使他(或它)生动逼 真,形象可感,形神兼备。

诗歌鉴赏之诗歌语言之诗眼

诗歌鉴赏之诗歌语言之诗眼

诗眼赏析“诗眼”类题型在近几年高考中没有考查,属于冷考点,从归类上看,从属于“炼字”,但因赏析“诗眼”题的方法与“炼字”有区别,所以在这里单独讲解。

所谓“诗眼”,是以人眼为喻,指在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关键作用的高度概括的词句。

具体说来,确定“诗眼”主要有以下五个角度:1. 内容上:最能揭示作者情感的字(词),如“愁”“思”“忆”“惊”(这类字是直接揭示)和“凉”“冷”“孤”(这类字常常语义双关,一方面指自然界中的凉、冷、孤,另一方面指诗人或主人公的内心感受)。

2. 修辞上:常常出现在描写句中,且常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 词性上:这类字(词)以动词和形容词为主,其中具有“多重含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的动词往往是“诗眼”;临时改变词性的形容词往往是“诗眼”。

4. 结构上:最能统领全篇的字(词),全诗都是或明或暗地围绕该字(词)来写,只是各有侧重,此类字(词)以形容词或动词为主。

5. 位置上:五言诗一般是句子第三个字,七言诗一般是句子第五个字。

【考点对接教材】01山居秋暝 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问题】请赏析“空山新雨后”一句中“空”字的表达效果。

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这和“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有异曲同工之妙;“空”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02梦游天姥吟留别(必修上) 唐·李白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诗歌语言鉴赏之诗眼

诗歌语言鉴赏之诗眼

•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 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 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蒋捷《 一剪梅》) • 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 《泊船瓜洲》)
寻找诗眼方法之五:抓虚词(数词)
齐己《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叶绍翁《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渡 河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为 官
诗眼何在?
干 谒 诗
识题型
• 这首诗的诗(词)眼是哪个字,请简要 分析? • 从哪一句中可以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 的一个字? • 你认为某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字(词) 是哪个?为什么? • 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X字上,全诗是 怎样体现的?
答题思路
• 一、诗中眼 • 1、指出该字(词、句子)的基本含义; • 2、结合诗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
(词、句子)写了哪些内容; • 3、考虑该字(词、句子)对主旨以及在诗 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 二、句中眼 • 参照炼字。
如何寻找诗眼?
• • • • • 体味诗人情感,体会诗歌意境。 1、关注词语词性 动词、形容词、词类活用 2、关注词句位置 题目、词语(五言诗第三字,七言诗第五 字)、诗句
注:安禅,佛家语,闭目静坐,不生杂念; 毒龙:指世俗欲念 。 问题: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 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 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三江小渡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诗眼”的能力。所谓“诗眼”, 是指在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对表达主题、
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关键作用的高度概括的词句。
答案 交情(交情得似山溪渡)。(找出“诗眼”)全诗围绕“交 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
明,这一步骤可以省略)。(步骤1)
【练习】
3. 简要分析诗(词)句在全诗(词)结构上、在突出诗(词)的
主题或在表达诗(词)人的情感上所起的作用。(步骤2)
4. 抒发或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步骤3)
4
例题讲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注】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 将:行,流过。 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2
真题碰壁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注】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 将:行,流过。 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
【答题步骤】
1. 审清题干要求,确定答题步骤。
2. 点明哪一诗(词)句在全诗(词)中是关键(如果试题已经点
“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
“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
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内容分析) 6
【针对训练】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四首(其一) 常建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 明判断的依据。(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12
作业2
6. 阅读下面这首金诗,然后回答问题。 日暮倚杖水边[注] 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是迟。 [注] 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答案] 诗眼是“静”。本诗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 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在 前两句生动概括了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 的史实后,第三句描绘玉门关外的茫茫大漠,那 里曾是积骸成阵的兵争要冲,如今却享有和平宁 静的生活。这是把今日的和平与昔日的战乱做明 暗交织的两面关锁的写法,于无字处皆有深意, 因此说“静”是本诗的“诗眼”。 [
13
【设问方式】
1. 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做简要分析。 2. 有人说,本诗“诗眼”是某某字,你同意这个 说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3. 找出全诗的“诗眼”,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4. 本诗是怎样以某某字(词)统摄全篇或贯穿全篇 的?请结合全诗(词)进行简要赏析。 5. 全诗围绕某字(词)展开,请结合全诗(词)分析。
8
巩固练习
例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望蓟门 祖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诗歌开篇写客心之“惊”,这个“惊”字是贯穿全诗的 吗?请谈谈你的理解。
9
考点技法精要
[思维轨迹] 题干一共两问,第一问需要表明观点,第二问需要回答理由。回答 理由时需要注意“诗歌开篇”几个字,需要答出结构上的作用:统领全文,为 全文奠定的感情基调。“贯穿全诗”的意思为全诗是如何体现“惊”的。 [参考答案] 全诗以“惊”为线索,以“惊”为基调。(步骤1)第一句写诗人初至 燕台时心为之“惊”,第二句写其为边塞重镇及汉将军营整肃而惊,第三句写 其为边塞苦寒而惊,第四句写其为猎猎军旗而惊。颈联写诗人因汉军进攻时意 气昂扬,汉军守备时岿然不动而惊。最后两句写诗人因为“惊”而雄心勃发, 意欲立功边疆,以酬平生之志。(步骤2)全诗以“惊”展现了诗人的心灵震撼。 (步骤3)
诗歌语言鉴赏之
诗眼
1
知识储备
• 所谓“诗眼”,是指在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 点、情感态度,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 象起关键作用的高度概括的词句。
• 分类 • 1. 句中诗眼:是诗人着力锤炼之字。相当于上面
讲的“炼字”。 • 2. 篇中诗眼:是全文的心脏,是诗中思想闪光的
句子。在许多近体诗,如律诗、绝句中,那些有 眼之句,往往就是篇眼之所在。句眼使句子见精 神,而这见精神之句又使全篇见精神。
10
【作业】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有人说诗里的“凉”字是诗眼,试赏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考点技法精要
[答案] “凉”字写出了江风夹杂着雨水吹入船中给人的感觉(或写出了秋风、秋雨给人 的真实感觉),(步骤2)同时也是全诗中凄凉氛围、情感的反映,该字将情景融合在了 一起。(步骤3)所以“凉”字是诗眼。 [解析] 解答此类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分析诗眼在句中 的含义;②将诗眼延伸至全诗,分析诗眼与全诗的关系。 [读懂诗歌] 在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江风引来江雨,我感到夜凉后送友 人上船。我好像看到了友人远在潇湘,在孤月高照之下,难以成眠,即使他暂时入梦, 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稳,在梦中也摆脱不了愁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