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威格简介

合集下载

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6课《滑铁卢之战》斯蒂芬·茨威格简介

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6课《滑铁卢之战》斯蒂芬·茨威格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简介斯蒂芬·茨威格,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资产阶级家庭。

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

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罗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

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

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

1942年在孤寂与感觉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

斯蒂芬·茨威格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以德语创作赢得了不让于英、法语作品的广泛声誉”。

他善于运用各种体裁,写过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还从事过文学翻译。

他在诗、短论、小说、戏剧和人物传记写作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但他的作品中尤以小说和人物传记最为著称。

茨威格对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学说感兴趣,作品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和心灵的热情的描摹。

其作品在世界范围都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之一。

国内多家出版社在近年内出版过几乎所有他的传记著作和小说文集。

他的文章(编者加名《伟大的悲剧》)被收录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书中,(编者加名《列夫·托尔斯泰》)被收录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书中。

其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混乱的感觉》《人的命运转折点》又译《人生转折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又译《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滑铁卢之战》《危险的怜悯》等;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异端的权利》《麦哲伦航海记》《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同精灵的斗争》《三大师》《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三作家》、《罗曼·罗兰》、《断头皇后》(或《断头艳后》,《断头女王》)、人物传记《列夫·托尔斯泰》等一些极好的作品。

他的作品《伟大的悲剧》(选自《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被选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列夫·托尔斯泰》被选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1课《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简介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1课《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简介

茨威格简介斯蒂芬·茨威格(1881.11.28-1942.02.22),,奥地利著名作家、评论家、小说家、传记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

曾获诺贝尔文学奖,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之一。

《成功的秘诀》是他的传记名篇之一,被译成二十几种语言文字,广为传诵,脍炙人口。

其著作还有《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狼子野心》,传记《三作家》《罗曼·罗兰》等。

一、生平经历1881年,茨威格出生于奥匈帝国的首都维也纳,犹太人,家境富有。

1898年,17岁的茨威格在杂志上发表第一首诗。

1899年,茨威格中学毕业。

1900年,已有200首诗歌问世;在维也纳大学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接触了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研究和翻译过法国波德莱尔和魏尔伦、比利时凡尔哈伦的诗歌。

190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银弦集》,收录50首诗歌。

1902年,出版了《波德莱尔诗文集》;编选了《凡尔哈伦诗歌集》。

1904年,大学毕业,以《泰纳的哲学》取得博士学位;后任《新自由报》编辑,出版第一部小说集《艾利卡埃·瓦尔德之恋》,收录《雪中》、《出游》、《艾利卡埃·瓦尔德之恋》和《生命的奇迹》四篇小说;后去西欧、北非、印度、美洲等地游历。

1911年,结识弗洛伊德,并一直保持友谊;悲剧《滨海之宅》问世,次年上演;第二本小说集《初次经历—儿童国度里的四篇故事》出版,收录《朦胧夜的故事》、《家庭女教师》、《灼人的秘密》和《夏天的故事》;以青春萌发期的儿童视角去观察为情欲所主宰的成人世界,去探索去描绘为情欲所驱使的人的精神世界,这成为他此后作品的一个基调,他把这部小说集称为他“链条小说”最初的一部。

1942年,完成自传《昨天的世界》;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伊丽莎白·绿蒂(33岁)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佩特罗波利斯小镇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伟大的悲剧》作者茨威格简介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伟大的悲剧》作者茨威格简介

《伟大的悲剧》作者茨威格简介杨村中学蔡虹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是奥地利的著名作家,从二十年代起,他“以德语创作赢得了不让于英、法语作品的广泛声誉”。

他善于运用各种体裁,写过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还从事过文学翻译,但他的作品中以传记和小说最为著称。

一八八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茨威格出生在奥匈帝国首都维也纳一个犹太富商家里。

他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和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文艺熏陶,十六岁便在维也纳《社会》杂志上发表诗作。

一八九九年中学毕业,入维也纳大学攻读德国和法国文学,接触了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研究和翻译过法国波德莱尔和魏尔伦、比利时凡尔哈伦的诗歌。

一九零零年曾去柏林学习过一个学期。

他有意识地深入社会底层,了解一些遭人唾弃的卑贱者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

一九零三年获博士学位。

茨威格早期的诗集《银弦》(1901)和《早年的花冠》(1906)、小说集《埃利卡·艾瓦尔德之恋》(1904)等,受当时盛行的印象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影响,缺乏内容和新意。

从一九零七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他在创作上渐趋成熟。

除了《泰西特斯》(1907)、《海滨之屋》(1912)和《化身戏子》(1913)等剧本外,他还发表了小说集《最初的经历》(1911),由有声望的莱比锡岛屿出版社出版。

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茨威格在《柏林日报》(9月19日)上发表《致外国友人》一文,表明自己忠于同他们的友谊,以及来日和他们携手重建欧洲文化的愿望。

第一次大战期间,欧洲许多知名作家都未能摆脱狭隘民族主义和沙文主义的影响,唯有少数人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反战立场,茨威格便是其中之一。

茨威格经历了战后的灾难:饥馑、寒冷和通货膨胀;对他触动最深的是社会道德的沦丧。

此后的二十余年是他的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他的主要作品,大多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一方面是传记著作。

他的《三大师》(1920)论述巴尔扎克、狄更斯和陀斯陀耶夫斯基。

八年级上策文学常识茨威格简介

八年级上策文学常识茨威格简介

八年级上策文学常识茨威格简介
茨威格生平图片
主要作品名言代表作简介
课文分析
托尔斯泰
斯·茨威格(1881—1942),生于维也纳,奥地利着名小说家、传记作家,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

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

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曼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

生平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着名的和平主义者。

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

1934 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

1942 年在孤寂与感觉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

茨威格在诗、短论、小说、戏剧和人物传记写作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尤以小说和人物传记见长。

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感觉的混乱》《人的命运转折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
主要作品
《危险的怜悯》等;传记《三位大师》《同精灵的斗争》《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等。

茨威格对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学说感兴趣,作品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和心灵的热情的描摹。

图片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 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

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 年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

1847 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

1851~1854 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

茨威格简介

茨威格简介

茨威格简介
柏林茨威格位于德国最西部,是德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欧洲文化中心,拥有一个独特的文化氛围。

自1949年以来,柏林成为了分裂新老两极制度的代表,在德国历史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茨威格有超过3000多年历史,也是世界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也是欧洲最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

除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历史景观外,茨威格具备多元化的文化娱乐资源。

茨威格是德国电影产业的最大集中地之一,有许多优秀的博物馆、展览馆、美术馆和剧院。

茨威格还是欧洲最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每年还有许多著名的国际文化艺术节,拥有许多优秀的国际乐队和演员。

茨威格的传统的文化也保持著较高的国际水平,每年都有许多文化活动及表演。

此外,柏林茨威格也是一座具有新古典主义特征的城市,是有许多宏伟的建筑,以及各种精美的雕像、湖泊、广场和公园组成的视觉景观。

茨威格有许多世界文化遗产,被延续至今,这让德国不仅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也让柏林茨威格变得更加美丽精致。

茨威格拥有一个独特的商业文化。

茨威格金融和经济地位极为稳定,由于柏林的金融中心和高科技行业的发展,以及高水平的科技和创新能力,茨威格也成为了欧洲商业中心之一。

柏林茨威格不仅有大量的外国公司在这里注册,日常文化也拥有大量的外籍人士,这使得柏林茨威格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熔炉。

茨威格简介资料

茨威格简介资料

茨威格简介资料范文一:茨威格:一位文学巨匠茨威格(Stefan Zweig)是20世纪初期最杰出的德语文学家之一,也是继海涅后最受欢迎的德国文化名人之一。

他被誉为“欧洲普遍人类的代表”。

茨威格于1881年11月28日出生在奥地利维也纳,成长于一个富裕的犹太家庭。

他早年从事剧作和诗歌写作,但是他的成名作《挪威的宾果》却是一本小说。

这本小说展示了他对人类情感和矛盾的观察和洞察。

在小说的主人公爱情的演化中,茨威格充满了关怀和怜悯,深刻地表现了人类经历的苦涩和幸福。

这也成为茨威格风格的见证。

同样的心理深度和文学价值也体现在他的其他文学作品中。

在茨威格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之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他的犹太身份成为了他经历的两个转折点。

为了逃避战争,他和妻子前往瑞士,并开始了自己的流亡生涯。

在流亡期间,他曾游走于欧洲各地。

这期间他写了许多受到读者欢迎的书籍,并成为了一个全球知名的文学巨匠。

但是,这种感人的辉煌之后是茨威格自己先前不可预见的末路。

茨威格和他的妻子因逃离纳粹德国而无所去,最终流亡巴西。

在巴西国内,茨威格的流亡生涯终止了,因为他在1942年自杀身亡。

当时,他正打算回普鲁士以享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但是他无法忍受对他所爱的非人性的感官调查。

尽管茨威格的生命短暂,他通过文学成就树立了业界的标杆。

在他的生命中,他写了小说、剧本、散文和回忆录等各种文学作品,一直是不可或缺的文化名人和思想领袖。

他的重要性可以从他在纳粹德国时被禁止的书籍中体现出来,这些作品表明了他对本质和人性僵局的愿景和思想。

他流有道德的手法和文学造诣,引领了许多文学巨匠的发展方向。

要点分析:此范文阐述了茨威格的生平,重点集中在他的成就和贡献,用词清新优美,简明扼要,循序渐进。

写作重点突出了茨威格的独特性并成功地概括了他的主要贡献。

范文二:茨威格:一个值得学习的思想家和文化人茨威格是一个有远见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化人。

他的作品和想法不仅在他自己的时代引领潮流,在今天也散发着巨大的影响力。

茨威格

茨威格

“世界上最了解女人的作家”
的桂冠送给了茨威格。
奥莉维亚· 德· 哈维兰 (1916年——) 琼· 芳登的姐姐 《乱世佳人》中扮演 善良贤淑的 梅兰妮
赏 析:C太太从苏格兰有钱的乡绅世家嫁入名门
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四十岁开始孀居,生活变得“空 虚寂寞”、“令人恹闷欲绝”,她表面保持平静,其实 充满“令人难受的、象是一阵胀塞胸臆的恶心似的内在 空虚”,这种压抑使她格外地渴望激情,她希望到“一 处人生巨轮旋转得最为迅速的地方”,以“欣赏别人情 感激荡”填补自己人生体验的缺乏。当她被一双充满狂 热激情的手吸引,继而被手的主人秀气、充满孩子气的 无助的脸激发出强烈的母爱,再到转化为不顾一切的情 爱,女主人公的激情迸发犹如火山喷发,无法自控。这 个在二十四小时内发生的疯狂故事其实是长期压抑下的 必然的激情爆发。 C太太:“只有从来不曾有过激情的人,才会在一生 中可能出现的唯一瞬间,表现出这般雪山突崩、这般狂 风乍起似的激情:多少年废弃无用的生命力忽然倾泻出
因为她不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把深沉的、痴情的爱,写 得那样崇高,“真是一部惊人 的杰作”! 高尔基:“你写得真好! 由于对您的女主人公的同情, 由于她的形象及其悲剧的心曲 使我激动得难以自制,我竟丝 毫不感羞耻地哭了起来。我不 知道有哪一位作家,能用这么 一种对于女人无限尊重而且体 贴入微的态度来描写女人。”
活的矛盾,及其对女性造成的困惑。情欲的影响 使道德举动更人性,道德引领使情欲最终归属于 崇高情感或社会规范之下。目的是 促进人们道德观念与精神面貌的更新与提高。
为什么茨威格对 女性倾了格外的关注?
茨威格出身于维也纳一个犹太血统的资 产阶级家庭。他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作 为一名知识分子,特别是作为一位富有同 情心、性格内向而感觉敏锐的艺术家,他 痛切地感受到经济的萧条和道德的沦丧给 人类尤其是女性带来的不幸。 女性在社会、婚姻、家庭中往往处于不 受尊重与无可安慰的处境。因此,展示女性 的情感天地、生活遭遇,同情她们的不幸, 赞美女性的馈赠和牺牲,就成了茨威格小 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

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
滞留
jīn zhì
犀利
yú dùn hè

粗制滥造
zèng
làn
藏污纳垢
zhòu
gòu zhì
锃亮

甲胄

无可置疑
guǎ

愚钝
器宇
禁锢
hàn
郁郁寡欢
huáng
鹤立鸡群
zhū rú
正襟危坐 轩昂 颔首低眉 诚惶诚恐 黯然失色
àn
xuān áng
侏儒
意趣盎然
àng
广袤无垠
mào
yí n
炽热
chì
黝黑(yǒu hēi) 滞留(zhìliú):停留不动. 愚钝(yú dùn) 器宇(qì yǔ):气概、风度. 禁锢(jì n gù):束缚、限制. 轩昂(xuān áng):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犀利(xī lì ):(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侏儒(zhū rú) 酒肆(jiǔ sì )
他出身于一个贵族家庭, 自幼接受严格的贵族 教育。
从50年代开始创作。60年代创作进入颠峰,创 作了史诗性的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70年 代创作了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1899年 完成的长篇小说《复活》,可以说是作家一生 思想和艺术探索的总结。 他不仅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也是世界文学史上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
广阔无边。古代以东西长度为 [广袤无垠] “广”,南北长度为“袤”。
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 圈点批注
你读懂了什么?
(内容 结构 人物 语言 特色 ……)
还有哪些地方你读不懂?
整体感知
梳理结构
文章分为两个部分: ( 1—5 ) 主要刻画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 6—9 )

《伟大的悲剧》知识点总结

《伟大的悲剧》知识点总结

《伟大的悲剧》知识点总结一、作者简介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

茨威格一身正气,怀着良知,为人世间的苦难,写下了无数充满同情、动人心魄的壮丽篇章。

小说、戏剧、诗歌、传记、散文等文学体裁他无不涉猎,其著述之丰、之精是惊人的。

代表作有小说《象棋的故事》、传记《三位大师》。

二、故事背景本文写了人类历史上先后到达南极点的科学探险队——挪威的阿蒙森队和英国的斯科特队。

阿蒙森队和斯科特队都准备征服南极点,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结果阿蒙森队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中旬到达南极点,斯科特队比阿蒙森队晚了几个星期。

最后,阿蒙森队胜利而归,成功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南极点上空,而斯科特等五名冲击南极点的英雄,因为南极寒冷天气的提前到来,饥寒交迫,体力不支,在返回的路上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最后长眠在茫茫的冰原之中。

作者根据斯科特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胶卷、日记和遗书,发挥他天才的文学想象写成了这篇文章。

三、理解词义1.坚持不懈:指坚决保持、维护或进行,毫不松懈。

2.风餐露宿: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3.精疲力竭:精神非常疲劳,体力消耗已尽,形容极度疲乏。

4.毛骨悚然:形容十分恐惧。

悚然,恐惧的样子。

5.闷闷不乐:因有不如意的事而心里不快活。

6.怏怏不乐:形容不满意或不高兴的神情。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①—③):写斯科特一行到达南极点,却发现已有人捷足先登,只好失望返回并为胜利者做证。

第二部分(4—13):写斯科特等人陆续死亡的过程。

第三部分(14—16):写英雄们牺牲后,受到世人的悼念和敬仰。

五、问题归纳1. “拽”有何表达效果?“拽”把心情拟人化了,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探险队员迫不及待冲击终点的激动心情。

2.“他们的心在战栗,只不过还想尽量安慰自己罢了——就像鲁滨逊荒岛上发现陌生人的脚印时竭力想把它看作是自己的脚印一样。

”这句话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用鲁滨逊的想法与斯科特一行人的想法形成类比,写出他们发现有人捷足先登但又不愿意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的侥幸心理,表达了他们痛苦、极度恐惧的心情。

茨威格

茨威格

作品 : 其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马折点》)《一个陌生女 人的来信》(又译《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 )《象棋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 时》《滑铁卢之战》《危险的怜悯》等; 回忆录:《昨日的世界》
传记:《异端的权利》《麦哲伦航海记》《人 类的群星闪耀时》《同精灵的斗争》《三位师 》《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三作家》、 《罗曼·罗兰》、《断头皇后》(或《断头艳 后》)、人物传记《列夫·托尔斯泰》等一些 极好的作品。 他的作品《伟大的悲剧》(选自《人类的群星 闪耀时》)被选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列夫 ·托尔斯泰》被选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普拉斯特的春天》:一个通过出卖肉体跻身 上流社会的女人,因为参加赛马会的新衣服没 有做好,担心自己不能成为焦点,于是赌气不 去,事后又后悔,于是伪装成农家女,偷偷赶 往现场,结果遇到了一个穷学生,重新尝到初 恋的感觉的经历。 •《相同又不同的姐妹》:两个虚荣好斗的贫家 双胞胎姐妹,姐姐做了政妓,风光无限,大家 都爱她。妹妹见被抢了风头,大怒,赌气做了 修女。政妓妒忌修女妹妹吸引了她的情夫,于 是找人诱奸了妹妹,把她也变成政妓。
小说:《最初的经历》 《马来狂人》《恐惧》 《感觉的混乱》《人的 命运转折点》《一个陌 生女人的来信》《象棋 的故事》《一个女人一 生中的二十四小时》《 危险的怜悯》等; 传记《三位大 师》《 同精灵的斗争》《三个 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 等。
作品赏析:
小说部分:
•《夜色朦胧》:一个少年在夜色朦胧中和一个 神秘少女度过了一个销魂荡魄的夜晚,但始终不 知道她是谁。他一直以为是他的二表姐,为了看 她一眼以至于从树上摔下折断腿骨,在他卧病养 伤时,神秘少女才露出真面目,原来她不是自己 的二表姐,而是自己想也没想过的自己的三表姐。 作者用印象主义手法描绘出朦胧夜色中的花园和 令人目迷神眩的幽会。 •《贵妇失宠》:描写法国大革命时,一位曾掌 控国家大权的贵妇突然没落后的心理过程。

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

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

《战争与和平》
《复活》
通过对历史背景的深入描写,展现了 俄国社会的广阔画面。
通过主人公的精神复活,探讨了人性 的救赎和社会的道德问题。
《安娜·卡列尼娜》
描写了一个贵族妇女在爱情、家庭和 社会中的挣扎和追求。
茨威格主要作品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01
以书信体的形式,描写了一个女人对旧日情人的挚爱和怀念。
06 社会背景与历史文化
19世纪俄国社会背景及历史文化
农奴制改革
19世纪中叶,俄国经历了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文化复兴
随着俄国经济的崛起,文化领域也迎来了复兴。知识分子开始追求自由、民主和民族独立 ,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和创新。
文学繁荣
19世纪俄国文学取得了巨大成就,出现了普希金、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世界级文 豪。他们的作品反映了社会变革和人民的精神追求。
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
目录
• 引言 • 作品概述 • 思想与观念 • 文学成就与影响 • 艺术特色与创作技巧 • 社会背景与历史文化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探讨两位文学巨匠列 夫·托尔斯泰和茨威格 的作品与思想
挖掘两位作家作品中 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 时代价值
分析两位作家在文学 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列夫托尔斯泰和茨威格简介
独特的叙事风格
他的作品常常采用独特的叙事角度和叙事方式,如内心独白、意识 流等,打破了传统的叙事模式。
对人性的深刻揭示
茨威格的作品往往通过对人物性格和行为的深入剖析,揭示人性的复 杂性和多面性。
两者创作技巧的比较分析
01 02
心理描写的异同
列夫·托尔斯泰和茨威格都擅长心理描写,但前者更注重对人物内心世 界的深入挖掘和展现,后者则更侧重于通过细腻的心理刻画来揭示人性 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八年级上册语文列夫托尔斯泰课文笔记

八年级上册语文列夫托尔斯泰课文笔记

八年级上册语文列夫托尔斯泰课文笔记
以下是关于八年级上册语文《列夫·托尔斯泰》课文的笔记:
1. 作者简介:
-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评论家,被誉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之一”。

代表作有《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三作家》等。

2. 写作背景:
- 1928 年夏天,茨威格去拜访列夫·托尔斯泰时,他看到了托尔斯泰的墓地,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长方形小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的名字也没有。

茨威格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散文。

3. 内容概要:
- 这篇文章主要刻画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描写了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与他的眼睛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他的眼睛犀利、敏锐、富有情感。

4. 主题思想:
- 文章通过对托尔斯泰的外貌描写,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表达了作者对托尔斯泰的敬仰和赞美之情。

5. 写作特色:
- 欲扬先抑:用大量的笔墨来描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是为了反衬他的眼睛,这是一种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 比喻、夸张:作者在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时,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 细节描写:对托尔斯泰的外貌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如“植被多于空地”的脸、“像泡沫一样”的鬈发等,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

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
第六段:目光犀利 第七段:蕴含丰富情感 第八段:眼睛具有威力
深 邃 的 精 眼 神 光 世 犀 界

·
第九段:眼睛的犀利 与人生的不幸
1、作者是怎样揭示 托尔斯泰的内心世 界的?
描写外貌
2、你能找出
多少关于托尔斯 泰外貌描写的句 子呢?
胡子 眉毛
头发
鼻子 眼睛 眼神
从 哪 几 方 面 描 写 的 ?
“恕我不起来了!”
16世纪德国数学家鲁道夫花了毕生的精力, 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后35位,是当时世界 上最精确的圆周率数值。在他的墓碑上就 刻着:
“π= 3.14159265358979323846264338327950 288”。
他是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列宁
他是十九世纪俄国的巨人。
(2)反衬他灵魂的高贵,眼睛的精美绝 伦;“形”“神”兼备,相互衬托,留 下强烈深刻印象。
分 析
作者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大量运 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夸张是在描写 人或事物时,故意言过其实,尽量作 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透过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 我们可见这位大文豪的不凡之处。
3.作者着力描写的是托尔斯 泰的______。 眼睛 为什么重点写他 的眼睛?找出相关语 句理解其含义。
——鲁迅
他是空前绝后的艺术大师。
——陀思妥耶夫斯基
有些作家,无须别人的评论,只要你接 触到他的著作,你马上可以感到他不同凡 响,超越众人,你会忘记他的国籍,他的 民族,因为他在思考着全人类命运, 托尔 斯泰就是这样的人。静心去品读代表他艺 术高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 娜》《复活》,我想,那长着大胡子穿着 布衣经常去和农民一起耙草的伟人会更深 刻地走进我们的心灵。

21伟大的悲剧

21伟大的悲剧

“3月29日,他们知道再也不会有任何奇迹能拯救他们 了,于是决定不再迈步向厄运走去,而是骄傲地在帐篷里 等待死神的来临……” 为什么是“骄傲地”地等待? • 当死亡已成为必然的归宿,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抗拒的时候,
斯科特他们放弃了徒劳无益的抗争,无所畏惧的面对死神,
等待死神的来临,视死如归,保持了人的尊严和傲骨。
“悲剧”
“悲剧” “悲”在哪几个方面?
1.死亡之悲:归途中5个队员全部牺牲。 2.失败之悲:斯科特比阿蒙森迟1个多月到达南极点。
3.作证之悲:为阿蒙森的成功作证。
4.世人之悲:英国乃至全世界人民悼念英雄。
死亡之悲
• 他们中间最身强力壮的埃文斯突然精神失常。 …… 2月17日夜里 1点钟,这位不幸的英国海军军士死去了。 • 奥茨突然站起身来,对朋友们说:“我要到外边去走走,可能要
• 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崇高的赞誉, • 斯科特虽然失败了,但他的心灵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高 尚,他们的失败是“伟大的悲剧”。
• 这句话是主旨句,起点题的作用。
南极站的阿蒙森-斯科特纪念碑
茨威格写作的依据:
• 根据斯科特遗留下来的日记、底片、电影胶卷特海军上校的日记一直记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记 到他的手指完全冻住,笔从僵硬的手中滑下来为止。他希望
以后会有人在他的尸体旁发现这些能证明他和英国民族勇气
的日记,正是这种希望使他能用超人的毅力把日记写到最后 一刻。最后一篇日记是他用已经冻伤的手指哆哆嗦嗦写下的 愿望:“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的妻子手中!”但他随后又悲伤 地、坚决地划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上面补写
们身体虚弱,写字很困难。仅就我个人来说,我对这次探险毫无
悔意,因为它显示出英国人能吃苦耐劳,互相帮助,并一如既往, 能以坚忍不拔的伟大毅力去面对死亡的精神。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作者简介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作者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年),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

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

以描摹人性化的内心冲动,比如骄傲,虚荣,妒忌,仇恨,等朴素情感著称,煽情功力十足。

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伟大的悲剧》等。

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

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

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他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

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

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罗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

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

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

1942年在孤寂与感觉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

斯蒂芬·茨威格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以德语创作赢得了不让于英、法语作品的广泛声誉”。

他善于运用各种体裁,写过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还从事过文学翻译。

他在诗、短论、小说、戏剧和人物传记写作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但他的作品中尤以小说和人物传记最为著称。

茨威格对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学说感兴趣,作品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和心灵的热情的描摹。

其作品在世界范围都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国内多家出版社在近年内出版过几乎所有他的传记著作和小说文集。

其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感觉的混乱》、《人的命运转折点》(又译《人生转折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又译《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 4小时》《滑铁卢之战》、《危险的怜悯》等;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异端的权利》、《麦哲伦航海纪》、《断头王后》、《人类群星闪耀的时刻》(又译有《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三位大师》、《同精灵的斗争》、《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三作家》等。

茨威格简介

茨威格简介

茨威格简介茨威格简介茨威格简介(1):斯蒂芬·茨威格(1881。

11。

28至1942。

2。

22),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资产阶级家庭。

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

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罗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

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

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

1942年在孤寂与感觉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

斯蒂芬·茨威格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以德语创作赢得了不让于英、法语作品的广泛声誉”。

他善于运用各种体裁,写过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还从事过文学翻译。

他在诗、短论、小说、戏剧和人物传记写作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但他的作品中尤以小说和人物传记最为著称。

茨威格对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学说感兴趣,作品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和心灵的热情的描摹。

其作品在世界范围都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之一。

茨威格简介(2):斯蒂芬·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

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

以描摹人性化的内心冲动,比如骄傲、虚荣、妒忌、仇恨等朴素情感著称,煽情功力十足。

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

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爱某种戏剧性的情节。

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的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茨威格简介(3):斯蒂芬·茨威格(StefanZweig,1881-1942)是奥地利的著名作家,从二十年代起,他“以德语创作赢得了不让于英、法语作品的广泛声誉”。

他善于运用各种体裁,写过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还从事过文学翻译,但他的作品中以传记和小说最为著称。

一八八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茨威格出生在奥匈帝国首都维也纳一个犹太富商家里。

〖2021年整理〗《茨威格和罗曼·罗兰简介》优秀教案

〖2021年整理〗《茨威格和罗曼·罗兰简介》优秀教案

茨威格和罗曼·罗兰简介1 茨威格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 )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也写诗歌、戏剧和翻译作品。

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

自幼喜好文学作品。

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

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罗兰和罗丹等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

2021纪2021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

1934年,遭纳粹驱逐,1942年,在孤寂与理想破灭中,在巴西与妻子双双自杀。

茨威格擅长写小说和人物传记。

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感觉的混乱》、《人的命运转折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传记:《三位大师》、《同精灵的斗争》、《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等。

对心理学和佛洛伊德学说感兴趣,作品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和心灵的热情的描摹。

2 罗曼·罗兰罗曼·罗兰(1866——1944),法国作家、传记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的童年沉闷忧郁,这使他很早就向书本寻求乐趣。

14岁时,进入巴黎圣路一中学理科班,1886年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

毕业后,去法国考古学校当了两年研究生,是罗马法国文学院的杰出才子。

1895年获得艺术博士学位。

同年回到法国,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讲授美术史,并抽暇从事创作。

在2021头一个10年连续写了三部“英雄”传记:1903年的《贝多芬传》,1906年的《米开朗琪罗传》,1911年《托尔斯泰传》。

1903—1913年,完成了使他名垂史册的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

1913年,法兰西学院颁予他最高文学奖,191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茨威格简介
:
斯蒂芬·茨威格(1881。

11。

28至1942。

2。

22),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资产阶级家庭。

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

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罗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

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

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

1942年在孤寂与感觉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

斯蒂芬·茨威格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以德语创作赢得了不让于英、法语作品的广泛声誉”。

他善于运用各种体裁,写过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还从事过文学翻译。

他在诗、短论、小说、戏剧和人物传记写作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但他的作品中尤以小说和人物传记最为著称。

茨威格对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学说感兴趣,作品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和心灵的热情的描摹。

其作品在世界范围都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之一。

:
斯蒂芬·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

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

以描摹人性化的内心冲动,比如骄傲、虚荣、妒忌、仇恨等朴素情感著称,煽情功力十足。

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

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爱某种戏剧性的情节。

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的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
斯蒂芬·茨威格是奥地利的著名作家,从二十年代起,他“以德语创作赢得了不让于英、法语作品的广泛声誉”。

他善于运用各种体裁,写过诗、
小说、戏剧、文论、传记,还从事过文学翻译,但他的作品中以传记和小说最为著称。

一八八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茨威格出生在奥匈帝国首都维也纳一个犹太富商家里。

他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和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文艺熏陶,十六岁便在维也纳《社会》杂志上发表诗作。

一八九九年中学毕业,入维也纳大学攻读德国和法国文学,接触了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研究和翻译过法国波德莱尔和魏尔伦、比利时凡尔哈伦的诗歌。

一九零零年曾去柏林学习过一个学期。

他有意识地深入社会底层,了解一些遭人唾弃的卑贱者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

一九零三年获博士学位。

茨威格早期的诗集《银弦》和《早年的花冠》、小说集《埃利卡·艾瓦尔德之恋》等,受当时盛行的印象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影响,缺乏资料和新意。

从一九零七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他在创作上渐趋成熟。

除了《泰西特斯》、《海滨之屋》和《化身戏子》等剧本外,他还发表了小说集《最初的经历》,由有声望的莱比锡岛屿出版社出版。

: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
奥地利作家。

生于维也纳一个企业主家庭。

1899年中学毕业后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皙学和文学。

1903年获博士学位。

16岁就在刊物上发表了处女作。

1901年第一部诗集《银弦》出版。

1911年出版的小说集《初次经历》写少男少女青春期萌动的心理。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流亡瑞士,他的第一部反战剧《耶利米》也在瑞士首演。

战后他目睹人民的灾难和社会道德沦丧,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法深入探索人的灵魂。

他的作品匠心独具,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社会批判的成分也增加了,尤其是“以罕见的温存和同情”(高尔基语)塑造了不少令人难忘的女性形象。

《马来狂人》(1922)、《一个女生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1922)、《一个陌生女生的来信》(1922)、《感情的紊乱》(1927)等都是烩炙人口的名篇。

1933年希特勒上台,茨威格于次年移居英国。

1938年入英国籍。

不久离英赴美。

1940年到巴西,时值法西斯势力猖獗,作家目睹他的“精神故乡欧洲”的沉沦而感到绝望,遂于1942年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

他的回忆录《昨日的世界》(1942)、小说《象棋的故事》(1941)以及未完成的长篇传记作品《巴尔扎克》都在作者死后先后出版。

1982年在作者的遗稿中又发现了一部长篇小说的手稿《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