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小说中的都市与现代性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都市生活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都市生活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都市生活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都市生活成为了中国人民生活的主要方式之一。

都市生活的快节奏和多样性给了中国现代文学创作带来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都市生活。

一、都市生活的繁华与孤独都市生活的繁华是中国现代文学中一个常见的主题。

大都市的高楼大厦、繁忙的街道和灯火辉煌的夜景构成了现代人生活的背景。

作家们通过描绘这些景象,展现了都市生活的繁忙和热闹。

然而,与此同时,都市生活也带来了孤独感。

在拥挤的城市中,人们往往感到孤独和无助。

这种孤独感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得到了深刻的描绘,作家们通过塑造孤独的人物形象和描述他们内心的痛苦,表达了对都市生活的反思。

二、都市生活的压力与焦虑都市生活的快节奏和竞争压力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焦虑。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作家们经常通过刻画主人公的心理状态来表达对都市生活的压力和焦虑。

他们描绘了主人公在工作中的竞争、家庭中的矛盾和社交圈中的压力,以此展示了都市生活对人们心理健康的影响。

这些作品引起了读者的共鸣,让人们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三、都市生活的变革与冲突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都市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这种变革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也引发了一系列的冲突。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作家们通过刻画不同社会群体的生活状态和相互关系,展示了都市生活中的不同冲突。

这些冲突既有个体与社会的冲突,也有传统与现代的冲突,让人们对都市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四、都市生活的欢乐与悲伤尽管都市生活带来了很多压力和困扰,但也有很多欢乐和悲伤。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作家们通过描绘都市生活中的欢乐和悲伤的场景,展示了人们在都市中追求幸福和面对困难的努力。

这些作品既有喜剧色彩的描写,也有悲剧色彩的描写,让人们在阅读中感受到都市生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总结: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都市生活是一个广阔而丰富的主题。

作家们通过描绘都市生活的繁华与孤独、压力与焦虑、变革与冲突、欢乐与悲伤,展示了都市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简述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现代性”(一)

简述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现代性”(一)

简述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现代性”(一)论文关键词:现代性启蒙断裂反思理想的现代性论文摘要:“现代性”是20世纪后期西方哲学所广泛关注的概念,对于“现代性”的界定,学术界至今未能达成统一的认识中国的有识之士在引入“现代性”这一概念时,即是为了实现启蒙国民,救亡图存的目的;然而,由于中国的实际情况与西方相差甚远,以至于“现代性”在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严重的断裂;在“文革”之后,人们开始了一系列的反思,以求在中国实现理想的现代性。

关于“现代性”,吉登斯曾言简意赅地提出:“现代性之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大约十七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程度不同的在世界范围内产生这影响…”。

而法国学者伊夫·瓦岱从反面意义上对现代性进行了定义:“现代性可定义为那种主要特征与传统文化特征相对立的文化状态”。

这种宽泛而概括的定义方式对众说纷纭的现代性来说,是一种比较客观而折中的界定。

在中国文献中,“现代性”一词最早在1918年《新青年》中出现。

周作人在一篇译文中首次把“modernity”译成“现代性”。

20世纪9O年代初,“现代性”概念开始进入中国文学批评领域。

概言之,现代性是在欧洲社会母体中孕育出来的以科学和理性为代表的一种社会文化形式。

因为“现代性”在产生之初即有启蒙的性质,中国的有识之士在引人“现代性”这一概念时,即是为了实现启蒙国民,救亡图存的目的;然而,由于中国的实际情况与西方相差甚远.以至于“现代性”在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严重的断裂:在“文革”之后,人们开始了一系列的反思,以求在中国实现理想的现代性。

一、启蒙“现代性”走进中国,已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事情。

其时,当西方诸国已迈着现代化的步伐走在世界的前列,中国却依然沉浸在“泱泱大国”的骄傲与自大里,固执地守候在自给自足的落后的农业文明里。

一大批有识之士,在目睹了自身的落后、屈辱和西方的先进后,决定在中国开始“现代性”,用“现代性”唤醒围人的意识,以期达到救亡图存,救国救民的目的。

近代文学中的现代性解读

近代文学中的现代性解读

近代文学中的现代性解读近代文学是指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文学作品,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呈现出一种现代性的特征。

本文将从几个角度来解读近代文学中的现代性。

一、现代性的文学形式近代文学在形式上呈现出明显的现代性特征。

首先,近代文学开始追求自由的艺术表达方式,摒弃了古典文学的束缚。

作家们开始使用自由散漫的散文形式,以及现代诗歌的自由体裁,使文学作品更加贴近生活,更加直接地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

其次,近代文学注重表现内心世界,探索人类的心灵深处。

作家们开始使用意识流的写作手法,以及内心独白的形式,通过描绘人物的内心活动来展现现代人的复杂心理状态。

这种内心独白的形式在近代文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成为现代文学的重要特征之一。

二、现代性的文学内容近代文学的内容也呈现出明显的现代性特征。

首先,近代文学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和人类的命运。

作家们开始揭示社会的黑暗面,批判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合理。

他们通过描写人物的命运,表达对社会的关切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其次,近代文学开始关注个体的独立性和自由意志。

作家们开始描绘独立个体的形象,探索人类的自由意志和个体的尊严。

这种关注个体的独立性和自由意志的主题在近代文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成为现代文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现代性的文学思想近代文学的思想也呈现出明显的现代性特征。

首先,近代文学开始追求自由的思想和个人主义。

作家们开始强调个体的自由和独立,批判集体主义和权威主义。

他们主张个体应该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价值观,不受社会和传统的束缚。

其次,近代文学开始关注人类的存在问题和存在的意义。

作家们开始思考人类的存在状态和人生的意义,探索人类的存在境遇和存在的困境。

这种关注人类的存在问题和存在的意义的思想在近代文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成为现代文学的重要思想之一。

综上所述,近代文学中的现代性体现在形式、内容和思想上。

在形式上,近代文学开始追求自由的艺术表达方式,注重表现内心世界。

在内容上,近代文学关注社会问题和人类的命运,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自由意志。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都市题材解读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都市题材解读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都市题材解读近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都市题材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成为文坛重要的创作方向之一。

都市题材的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独到的描写手法,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都市人生活的多样性。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都市题材进行深入解读。

一、表现社会变迁的镜鉴都市题材的作品往往以其生动描绘都市景象的方式,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多重面貌。

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都市化进程中的快速发展与社会转型。

例如,莫言的《红高粱家族》通过描述农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展现了城市繁荣的一面同时也揭示了社会问题的产生;亦或是余华的《活着》,通过贫民窟中的生活描写,探讨了城市底层人群所面临的困境;再如王安忆的《长恨歌》,以都市女性为切入点,呈现出中国改革开放后女性地位提升与生活方式变迁等社会变革。

二、展示都市生活的多样性与矛盾冲突都市生活是多元而矛盾冲突的,而都市题材的文学作品在描绘都市生活方面具有独到之处。

这些作品以各式各样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勾勒出都市生活的多样性。

例如,韩寒的《后悔药》以都市青年的生活为背景,表现了他们的无助、困惑和挣扎。

又如刘震云的《许三观卖血记》,通过血站工作人员和前去献血的市民之间的关系,展现了都市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冷漠。

三、独特的格调和审美特点都市题材的文学作品在描写手法和审美特点上有着独特的风格。

这些作品常常运用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同时,它们也常常通过夸张、幽默或讽刺等手法,以轻松愉悦的方式将读者带入故事情节中。

例如,钱钟书的小说《围城》,通过对各类人物的描写和对都市生活中种种烦恼的调侃,揭示了人们在都市中的追求与得失。

从以上三个方面来看,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都市题材作品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

它们既是对社会发展变革的观察和抒发,也是对都市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通过对这些作品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同时也能从中汲取一些启示,反思人们在都市生活中的追求和价值观。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都市题材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都市题材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都市题材都市题材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各种社会问题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都市题材的几个方面,包括都市生活的压力、城市化的影响、人际关系的变化以及对未来的思考。

一、都市生活的压力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都市生活的压力也日益增加。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这一现象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揭示。

作家们通过描写都市生活中的繁忙、竞争和紧张,展现了现代人内心的焦虑和挣扎。

他们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情感,使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都市生活中的压力和困惑。

例如,著名作家韩寒的小说《后天》中,他以幽默的笔调描绘了都市白领的工作状态和生活状态。

小说中的主人公们每天都要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和无休止的竞争,他们为了在职场上立足,不得不付出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这种描写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都市生活中的压力和忧虑。

二、城市化的影响城市化是中国现代文学中都市题材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中国的城市不断扩大,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反映。

作家们通过描写城市的变化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展现了城市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他们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城市中的高楼大厦、繁华的商业街和拥挤的交通,以及人们在这个环境下的生活状态。

他们通过对城市化的描写,表达了对现代都市生活的矛盾和思考。

三、人际关系的变化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人际关系的变化也是都市题材的一个重要方面。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社会的变迁,人们的人际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这种变化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得到了深入的揭示。

作家们通过描写人们之间的关系和互动,展现了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困惑。

他们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们在城市中的孤独和无助,以及他们在面对困境时的选择和决策。

通过对人际关系的描写,作家们反映了现代都市生活中人们之间的隔阂和疏离感。

四、对未来的思考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对未来的思考也是都市题材的一个重要方面。

现代文学作品中的都市题材与生活方式

现代文学作品中的都市题材与生活方式

对未来都市题材创作的展望
拓展国际视野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未来的都市题材创作可以更加关注国际都市的发展趋势和 文化交流,展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都市生活。
关注新兴科技对都市生活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兴科技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对都市生活产生了深 远影响,未来的都市题材创作可以更加关注这些新兴科技对都市人生活方式和 思想观念的影响。
命运。
张爱玲与《倾城之恋》
以上海和香港为背景,展现了都市男 女的爱情纠葛和人性探索。
老舍与《四世同堂》
以北平为背景,描绘了传统家庭在都 市化进程中的变迁和冲突。
王安忆与《长恨歌》
以上海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女人在都 市中的命运沉浮和心灵历程。
都市生活方式在文学作品中
02
的呈现
都市生活的快节奏与压力
01 时间紧迫感
《骆驼祥子》中北京底层市民生活写照
北京底层市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骆驼祥子》以北京为背景,通过祥子等底层市品中描绘了车夫们的艰辛生活、妓女的悲惨遭遇以及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对人性的深刻揭示
作品通过对祥子、虎妞等人物形象的塑造,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祥子的善良、坚韧和追求 美好生活的愿望,以及虎妞的泼辣、敢爱敢恨和勇于追求幸福的性格,都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现代文学作品中都市题材的
04
创新与突破
对传统都市题材的继承与发展
继承现实主义传统
现代文学作品在描写都市生活时,继承了现实主 义文学反映社会现实的传统,通过细腻的笔触展 现都市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
发展多元化题材
在继承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现代文学作品不 断开拓新的都市题材领域,如都市情感、职场竞 争、移民生活等,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中国近代文学中的城市与现代性主题

中国近代文学中的城市与现代性主题

中国近代文学中的城市与现代性主题近代中国文学是一段充满变革和探索的时期,城市与现代性成为了其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城市作为现代化的象征,承载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和对自由的渴望。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近代文学中关于城市与现代性的主题。

一、城市的吸引力城市作为现代化的象征,吸引了许多文学家的目光。

在鲁迅的《狂人日记》中,他以城市为背景,描绘了一个充满矛盾和压抑的社会环境。

他通过主人公的疯狂行为,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不满和对现代文明的向往。

城市成为了他表达自由和反抗的象征。

二、城市的现代性城市的现代性体现在其繁华和多样性上。

在鲁迅的《阿Q正传》中,他通过描写城市的繁华和人们的多样性,表达了对现代社会的认同。

城市的现代性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机会和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压力和矛盾。

这种矛盾和冲突成为了文学作品的重要元素。

三、城市的孤独与无助然而,城市也带来了孤独和无助感。

在巴金的《家》中,他通过描写一个农村青年来到城市的经历,展现了城市中人们的孤独和无助。

城市的快节奏和竞争压力使人们失去了亲情和友情,他们变得孤独而无助。

这种孤独感成为了文学作品中的重要主题。

四、城市的变迁与人性城市的变迁是现代性的体现,也是人性的体现。

在老舍的《茶馆》中,他通过描写一个茶馆的兴衰和人们的命运,展现了城市的变迁对人性的影响。

城市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使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人性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五、城市的梦想与现实城市是人们追逐梦想的地方,但也是现实的考验。

在钱钟书的《围城》中,他通过描写一个年轻人在城市中的奋斗和追求,展现了城市的梦想与现实的冲突。

城市给人们带来了机会和希望,但同时也带来了竞争和压力。

人们在城市中追逐着自己的梦想,却也常常被现实所打败。

六、城市的文化与艺术城市是文化和艺术的中心,也是文学创作的源泉。

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他以城市为背景,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现代文明的向往。

城市的繁华和多样性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同时也成为了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元素。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城市化与都市生活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城市化与都市生活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城市化与都市生活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已经成为了现代人生活的主要场所。

城市化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都市生活成为了文学作品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本文将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城市化与都市生活的关系,并分析其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首先,城市化给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素材。

城市的多元化和繁忙的生活节奏为作家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

城市中的人们来自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背景和经历,他们的生活故事和情感冲突成为了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中描写了一个在城市中逐渐失去理智的主人公,反映了城市生活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其次,城市化使得文学作品关注社会现实问题。

城市是社会矛盾和冲突的集中地,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成为了文学作品的重要题材。

比如,余华的《活着》描写了一个农民工在城市中艰难生活的故事,反映了城市化对农村人口的影响和城市中阶层分化的问题。

这些作品通过真实的描写和鲜活的人物形象,引起了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另外,城市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影响了文学作品的风格和主题。

城市生活的快节奏和高压力使得人们的情感和精神状态发生了变化。

这也反映在了文学作品中,作家们更加注重表达个体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比如,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以及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等作品中都有着对现代人情感困惑和精神焦虑的描写,体现了城市生活对人们情感和心理的影响。

此外,城市化也给文学作品带来了新的表现形式和技巧。

城市中的多元文化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使得文学作品更加多样化和丰富。

作家们通过对城市景观、社会现象和人际关系的描写,展现了城市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比如,李安的电影《卧虎藏龙》通过对古老的城市背景和武术文化的描绘,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都市生活的碰撞与融合。

总之,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城市化与都市生活是紧密相连的。

城市化为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使得作家们能够更好地反映现实社会的问题和冲突。

论张爱玲作品中的“现代性”

论张爱玲作品中的“现代性”

论张爱玲作品中的“现代性”作为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女作家之一,张爱玲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现代性特征。

从她的小说、散文到书信,无不流露出她对现代生活、现代文化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首先,张爱玲的作品中反映了现代都市生活的面貌和特征。

她笔下的人物都浸润在大城市的繁华与匆忙之中,颓废、空虚、孤独是他们普遍的情感状态。

小说《金锁记》中的王佳芝,在摩登的上海里,疲于奔命地寻找幸福,故事中的描写揭示了她对都市生活的幻灭和对自我的疏远感。

这种对现代生活的反思也体现在张爱玲散文中,如《讨厌》一文中,张爱玲大骂都市喧嚣、庸俗无知的生活方式,抒发了自己对现代生活的厌倦和不满。

其次,张爱玲的作品中展示了女性在现代化过程中的矛盾与困境。

在传统社会中,女性地位较低,社会角色受到约束,但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女性地位不断提升,自我意识日益增强,然而,新的社会角色的构建却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张爱玲的小说中有许多女性形象,她们或者是青春美丽的少女,或者是婚姻破裂的妇女,或者是事业上有大成就的女强人。

这些形象都在张爱玲笔下展示了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多重身份和复杂心理。

如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张爱玲将两位女主人公的经历寓意为传统女性和现代女性的对立和矛盾,展示了现代情感的复杂和婚姻的不稳定。

最后,张爱玲作品中的语言和叙述手法亦体现了一种现代性特征。

张爱玲的文字通常简练而富有感染力,语言中融入许多西方文化的影响,使得她的作品有一种前卫、现代的格调。

如《色,戒》中,张爱玲运用诗歌感十足的语言,细致入微的描写,再现了当时的历史场景,同时又展示了现代不羁的男女之爱。

总之,张爱玲的作品中无不流露出浓厚的现代性。

她对现代文化的深入思考和独特的叙述方式,为中国现代文学探索和开辟了更加广阔的视野空间。

张爱玲是20世纪中国最著名的女作家之一,她的作品流露着强烈的现代性特征,主要表现在对现代城市生活的反思、女性在现代化过程中的矛盾与困境以及语言和叙述手法的现代性。

现代文学中的城市化与现代化

现代文学中的城市化与现代化

现代文学中的城市化与现代化城市化与现代化是当代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两个重要概念。

城市化是指人口、经济和社会结构向城市集中的过程,而现代化则是指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进步与变革。

在现代文学中,城市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密不可分,它们相互交织,互为因果,共同构成了当代文学的重要主题。

一、城市化对现代文学的影响城市化给现代文学带来了新的题材和表现手法。

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为作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城市中的喧嚣、繁忙和压力,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和孤独感,成为了现代文学中常见的主题。

同时,城市化也带来了新的文化碰撞和冲突,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城市中相遇,产生了新的故事和情感,这些都成为了现代文学中丰富多样的描写对象。

城市化还催生了新的文学流派和风格。

现代都市小说、城市散文等文学形式逐渐兴起,以城市为背景,以城市人的生活为主题,展现了城市中的种种现象和人物形象。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写作风格吸引了大量读者,成为了现代文学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同时,城市化也催生了新的文学批评和理论,对现代文学的发展和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现代化对城市文学的塑造现代化对城市文学的塑造同样起到了重要作用。

现代化的进程使得城市成为了现代文明的象征,城市的繁荣与发展成为了人们追求的目标。

在现代化的背景下,城市成为了现代文学中的理想化空间,作家们通过描绘城市的美好与繁荣,来表达对现代化进程的赞美和向往。

同时,现代化也对城市文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城市化带来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冲击,使得城市成为了矛盾和冲突的集中地。

作家们需要通过文学的力量,揭示城市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反映社会的阴暗面和人性的扭曲。

现代化对城市文学提出了更高的艺术追求,要求作家们在揭示现实的同时,能够给予读者希望和启示。

三、城市化与现代化的互动关系城市化与现代化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关系。

城市化的推进加速了现代化的进程,而现代化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化的深入。

中国现当代文学“现代性”问题分析-当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现代性”问题分析-当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现代性”问题分析-当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上世纪90年代后,学者历史性的审视了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问题,发现关于现代性这一概念较为复杂,误认为现代性为百宝箱,该种现象违背界定学术名词的逻辑性原则。

但基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具有表达传统文学性质反抗和质疑现代性的两面性,文学中关于现代性的审美同社会中的现代性不同,文学更加注重研究其他方面,下面就中国现当代文学“现代性”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现代性前言20世纪90年代以后,文学领域对现代性问题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可以说现代性已经成为当前文学研究的重要话题。

对于现当代文学中的现代性,一方面促进了新的艺术、审美观念的形成,另一方面也对传统艺术的审美造成了毁灭性影响,对文学艺术带来了不可逆转的改变,因此,对于中国文学的现代性是一把双刃剑。

1现当代文学的“现代性”定义关于现代性的研究,有的领域认为,现代性是一个时间概念,还有的领域认为现代性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思维的概念,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步完善的一个过程。

在文学领域中,有很多学者认为,文学的现代性是一种审美的现代性的体现,因为文学本身就是一种审美艺术的存在。

严格的讲,文学现代性是很难定义的,总的来说,文学现代性是一个系统,具有审美、启蒙等功能,而文学现代性的中心则是审美现代性。

2现当代文学的“现代性”特征2.1审美现代性有悖论性:对于文学审美的现代性,与社会的现代性是有一定差异的,文学审美的现代性不仅考察了科学方面现代性,还从主题、审美观、言语、个人等方面考察了现代性。

文学现代性是集中国人情感、梦想、生活追求、价值观等为一体的存在。

在审美现代性中,具有稍纵即逝的特性,审美现代性有一面很容易就消失了,而另一面则是永恒不变的,因此要通过艺术处理手段留住审美现代性容易消失的一面,从而将其变成永恒的话题,与此同时,在现代技术下,传统艺术中的灵气逐渐消失,可见审美现代性是具备两面性的,它不仅能促进新审美观念的产生,还会对传统艺术审美造成打击。

解析中国近代文学的现代性特征

解析中国近代文学的现代性特征

解析中国近代文学的现代性特征作为一个文明古国,中国在传统文化强烈影响下,一直有着独特的文学传统。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的文学也迎来了新的转型期。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近代文学开始崛起,并积累了大量的现代性特征。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析中国近代文学的现代性特征。

一、反传统的思想倾向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并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然而,随着社会背景的不断变迁以及各种思想对传统的冲击,中国近代文学开始出现明显的反传统思想倾向。

比如《痴人说梦》中的主人公贾宝玉,在反传统的文化背景下,充满着自省和自我引领的特点;而《围城》则是充满着对旧世界的撕扯和探讨,揭示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因此,反传统的思想倾向是中国近代文学的现代性特征之一。

二、现代性的人性解读现代文学往往关注人性的深层表达,中国近代文学亦不例外。

中国作家在创作中普遍关注人类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展现人性的复杂性和深度。

比如《孽海花》中的冷血与爱情互渗,表现着现代人情感的矛盾。

而《钢琴师》中的音乐和艺术之寻求,更是现代文学带着人性的探索和审视。

所以,现代性的人性解读是中国近代文学的现代性特征之一。

三、对现实的关注与反思现代与传统的矛盾让当代中国多了一个新的场景: 现实。

面对日渐复杂的社会现实以及对文化自觉的追求,中国作家开始投身现实的关注与反思中。

在中国近现代文学中,有不少作品是为了探讨社会现象而特意呈现的。

比如《骆驼祥子》描写的魔鬼般的商人和那些在城市底层的辛酸故事;而《茶馆》中则是一颗智慧的珠,在上演了许多现实的局面。

共同的是,这些作品都展现着中国近代文学对现实的关注和反思,从而使现实的审视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现代性特征之一。

四、艺术创新的多样性中国近代文学的现代性特征之一是对艺术的创新,因为当代中国文学已经走出了“纪实主义”的单调行程。

近代中国文学作品的形式、语言和文学手法开始变得多样化。

比如《莲池》中推崇自然幽静和事物深邃的审美特色,展现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而《梦里》描写了疑神疑鬼和文化背景下的人性,是一种实验性质的另类文学。

近代小说中的上海都市现代性叙述

近代小说中的上海都市现代性叙述


近 代 上 海 都 市 现 代 性 的 最 初 叙 述
近 代是 中国从传 统走 向现代 的转 折点 , 中 国的 “ 都市” 是在传统 城市基 础上 , 随着西方 现代 文 明的强势 介入 , 各种 意识形 态和物质力 量不断 撞击融 合而形 成 的。近代 上海 因 缘际会 , 成 为中国都市 文化 的最早 、 最典 型 的体 现者 。在 晚 清上海 , 宣鼎 、 王韬 、 邹 强等 人 已开 始将 上海 生 活写进 长 篇
活 的 日渐风靡 ,以及人 们对 于都市现 代性 意义 的共 同心理 认 同 .我们都 可 以从 中剖析 出近代上 海都 市现代 性 的鲜 明
特质 。
文学进 行上海 书写 , 应从 近代小说 开始 。就 文类来说 , 近代 小说 大致可分 为狭邪 小说 、 通俗 小说 和谴责 小说 三种 。 其 对于上海 的观察 , 基 本上 在于 “ 维新 ” 与“ 腐败 ” 两个方 面 ,
中 体 现 出 了鲜 明 的 民 族 国 家性 意 义 。

凸显 出现代科 学技术 在社会 生活 中 的极 端重 要性 ,通过诉
诸个人 的浪漫 想象 , 期望 着现代 性在 中 国社 会 的逐步 实现 . 在不 知不觉 中就将一 种 民族 国家性 的政 治建 构包融 进 了对
于上海 都市现代性 的文学叙述 之 中。
现实形 势恰好相 反 的政 治想 源自 。从 中体现 出作 者的一 种 民 族 国家意义 的构建 。作 者 以在上海 这座 现代 化都市 发生 的 爱情 故事为依 托 , 在建构起 令人 心动 的爱情 叙事 的 同时 . 更
即写洋场 与欢场 。两 者都不 同程度存 在着 书写 者依据 不 同
的理 念诉求 对上海所 进行 的都市 现代 性叙述 。由“ 维新 ” 主 题 所衍 发 的是对 于 进 步 的上 海 融人 世 界 的某 种 现 代性 叙 述: 而“ 腐败” 主题 叙述 的则是 对上 海 现代 化过 程 中物 质繁 荣 背后所 隐现的道德 性憎恶 。这三种 文类 以各 自不 同的侧 重点开始 了近代 中国人关 于上海 都市 现代性 的叙述 ,并从

现代文学中的都市题材与生活方式

现代文学中的都市题材与生活方式

现代文学中的都市题材与生活方式现代文学中的都市题材与生活方式,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注目的主题。

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都市题材成为许多作家倾诉心声和表达观点的重要方式。

本文将探讨都市题材在现代文学中的重要性以及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关系。

一、都市题材的兴起和发展现代文学中的都市题材的兴起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密不可分。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全球范围内的城市化进程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推进。

大量农村地区的人口涌入城市,形成了许多庞大而复杂的都市社区。

这些变化不仅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了作家们表达自我和探索新文学形式的素材。

都市题材以城市为背景,呈现了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

它可以描绘城市的繁华与拥挤,人们的生活与工作状态以及他们的价值观和情感生活。

作家们通过各种文学手法,例如描写细致入微的环境、刻画复杂的人物关系以及展示与都市生活相关的各种冲突,展现了都市人的精神追求和内心世界。

这些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色彩和社会倾向。

二、现代生活方式对都市题材的影响现代都市生活方式的特点对都市题材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与传统的农村生活相比,都市生活追求更高的物质享受和个人满足。

这种追求导致了社会关系的冷漠和个体主义的抬头。

这种价值观的改变成为作家们探索并反映的对象。

都市题材中,人们往往感到孤独和失落。

城市的繁忙和高压工作环境使得人们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

许多现代文学作品通过描写都市人的孤独和对真爱的渴望来传达这种情感。

同时,城市的流动性使得人际关系变得更加脆弱和不稳定。

这种社会现象成为作家们展示人际关系复杂性的主要视角。

三、都市题材反映现代生活的真实与想象都市题材在现代文学中不仅仅是对生活的真实反映,还有一部分是对想象和幻想的追求。

都市作家通过塑造特殊的人物和故事情节,探索并发掘人类存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他们试图通过创作来摆脱日常生活的枯燥和单调,展示他们对生活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

另一方面,都市题材也被用来探讨一些社会问题,如人际关系、社会不公平和文化冲突等。

沉重的都市空间现代性——以《蜗居》《双面胶》为例

沉重的都市空间现代性——以《蜗居》《双面胶》为例

然是人 们 寻梦 的地方 。
关键词: 六六; 《 蜗居》 ; 《 双面胶》 ; 拆迁; 现代性
引言 : 空 间不 空
列斐伏尔 、 哈维 、 福柯 、 詹明信 等西方马克思主 义批评 家推进了哲学 的“ 空间转 向” 。究竟何谓空 间?“ 提到空 间, 人们头脑 中唤起的仅仅是一个 空的区域 。 ” ④空间似乎 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 但实际上“ ( 社会) 空间是( 社 会的 ) 产物 ” ( 2 ) 。法国哲学家亨利 ・ 列斐伏尔恢复了空间的 地位 , 建立了历史 一 社会 一 空间三元辩证关系, 赋 予了空间 三元辩证法三个核心范畴 : 空间实践 ; 空 间的表征 ; 再现性 空间 。 ( 墨 ) 米歇尔 ・ 福柯从权力的角度谈论空间 , 即空间与身 体、 空间与权 力、 空 间与 知识 的关系、 空间的组织和分配 。 六六则以小说的形式讲述了中国当代都市现代化语境中空

创 作 研 究 ・当 代 文 坛 ・2 01 3. 2
死 也不能 J 。
在发 展中 国家 的都 市 化进 程 中 , 在 发 达 资本 主 义 国家 也 不
出租房 、 餐馆、 会所 、 别墅、 公寓, 空间场所 的转换推动 着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 在现代性的情形下, 地点变得越 来越像幻影。也就是说 , 远离地点的社会影响彻底穿透、 塑 造着地点。构成某个地方的不仅仅是在场的东西 ; 那个地 方‘ 可见的形式 ’ 遮蔽了在远处的关 系, 而正是远处的关系 决定了地点的性质。 ” 场所绝非意义中立的客观物 , 场所 载满了意义符号。宋思明携海藻出现在不同的“ 不对外挂 牌营业” 的“ 私人会所” , 那里的山药羹是用野山鸡和鲍鱼 做的, 那里的烤红薯浇着奶油和黑鱼子酱 ……在拟像社会 符号化的空间里 , 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分离 , 能指与所指分

中国现代小说的都市化

中国现代小说的都市化

中国现代小说的都市化现代中国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国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在不断转变。

这些变化在中国现代小说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都市化主题成为了许多作家研究和创作的重点。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现代小说的都市化特征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一、都市化与城市题材小说中国现代小说中的城市题材作品数量大大增加。

这些作品以都市生活为背景,生动地展现了城市中各种人物、事件和社会问题。

在这些小说中,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都市人的日常生活、工作压力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

例如,钱钟书的《围城》以上海滩为背景,讲述了一个青年工程师在都市中的困境和内心挣扎。

小说通过对都市社会的描绘,呈现了人们在现代都市中普遍存在的困境和焦虑。

二、都市人的情感困惑随着都市发展的迅猛,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大城市的快节奏生活和高度竞争的工作环境,常常使人们感到孤独和迷茫。

这些情感困扰在中国现代小说中得到了广泛的反映。

例如,杨绛的《洗澡》讲述了一个老年人在城市中寻找亲人的故事。

小说通过描写老人孤独的生活和对亲情的渴望,表达了都市人在现代社会中感受到的情感困惑。

三、都市化与社会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中国社会出现了诸多问题,如房地产泡沫、环境污染和社会不公等。

这些社会问题也成为了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重要素材之一。

例如,刘慈欣的《人民公敌》以虚构的未来都市为背景,通过描述一个被环境污染和社会问题困扰的城市,展现了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伦理问题和人类命运的困境。

小说通过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警示,引发人们对于社会发展中的困境和挑战的思考。

四、都市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都市化进程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中国现代小说中,这种冲击和矛盾也得到了广泛的反映。

例如,韩寒的《三重门》通过讲述一个年轻人在城市中成长的故事,描述了传统价值观与现代都市生活之间的冲突和摩擦。

小说中的主人公在城市中经历了许多挫折和矛盾,最终追求自己的梦想,同时也对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近代小说中的都市题材研究

近代小说中的都市题材研究

近代小说中的都市题材研究近代小说作为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一直以来都受到学者和读者的关注。

其中,都市题材作品由于其描写城市生活、探讨现代社会问题等特点,备受瞩目。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近代小说中的都市题材,包括对小说中城市形象的描绘、对现代社会问题的探讨以及人物形象的刻画。

首先,无论是鲁迅的《阿Q正传》,还是张爱玲的《色,戒》,近代小说中的都市题材都通过对城市形象的描绘来凸显现代化社会的冷漠与无情。

在鲁迅的小说中,我们可以见到上海凌乱的街道、人们匆匆而过的身影,这些细节描写使得作品更加真实。

而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她对上海的描绘更加深入,通过写实手法展现了上海的繁华与暗淡,以及人们在城市中的矛盾和困惑。

这些描写都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都市生活的复杂性和现代社会的冷酷。

其次,近代小说中的都市题材作品还通过对现代社会问题的探讨,使得人们对社会现象有更深入的认识。

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中,他通过对主人公精神崩溃的描写,暗示了现代社会的虚伪和人们在社会中的无力感。

在这个都市社会中,个体的价值被扭曲甚至丧失,人们变得冷漠和麻木。

同样,张爱玲的《金锁记》揭示了女性在传统观念、家庭压力和现代化冲突之间的困境。

这些作品都将现实问题以故事的形式呈现,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当代社会所面临的挑战。

此外,近代小说中的都市题材作品还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展现了个体在都市生活中的迷茫和挣扎。

在郭敬明的《小时代》系列中,年轻一代的人物身处在繁华的上海,面对着无数的机遇和困扰。

他们面临着生活、工作、感情等各个方面的选择与考验。

通过对这些年轻人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矛盾、迷茫和奋斗。

同样,在莫言的作品《红高粱系列》中,他通过对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物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中国农村向城市移民的浮躁、困惑和迷失。

这些人物形象的刻画使读者更能够与他们产生共鸣,理解都市生活中的冲突和挑战。

总之,近代小说中的都市题材作品通过对城市形象的描绘、对社会问题的探讨以及人物形象的刻画,使得读者对现代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分析《围城》中的城市现代性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分析《围城》中的城市现代性

《围城》是当代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一,小说以清华大学校园为背景,以描述一个知识分子的生活为主线,展现了当时城乡社会、人们的思想和情感状态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

本文将从城市现代性的角度出发,对小说中城市现代性的表现进行分析。

一、城市现代性的概念城市现代性是一种关于城市发展的概念,指城市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文化现象。

城市现代性的含义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城市的功能和生产方式应当现代化。

城市现代化不仅包括城市基础设施、交通设施、文化设施等物质方面的发展,还包括城市生产方式和经济制度的现代化。

此外,城市的教育、文化、娱乐、居住等方面也需要现代化。

2、城市文化应当多元化,包容多样性。

城市现代化必须包含多元文化理念,让不同文化相互融合、共存,给人以精神寄托和满足。

城市是囊括着不同文化、各种思想的集合体。

3、城市应当突出人文关怀。

城市现代化不应仅仅是物质上的发展,更应该关注精神人文层面的关怀与发展。

以人为中心,保障每个人的尊严与利益,强调人性化和人文关怀。

4、城市发展应当注重可持续性。

城市现代化应当注意可持续性发展,确保城市发展面向未来,避免不可持续的发展,保护自然环境和人类身心健康。

二、《围城》中的城市现代性1、城市的物质现代化《围城》以清华大学为背景,此处描述的是一个大学,但结果也是城市化的一种表现。

小说中描述了学校内部的各种设施,例如:大礼堂、图书馆、教学楼、实验室等。

这些设施和体制完全是现代化的代表。

另外在书中,还有很多人物使用类型的现代化物品,例如,象极了设计师冯淮秀的身份的周迅在该书中使用过一个“超薄电脑”,让人听起来就感觉很现代化。

这表明在小说中,城市处于由物质发展生长而起的一个高度现代的阶段。

2、城市的文化现代化《围城》中对城市文化现代化的描写,表现在不同的场景中。

例如,在大学校园内,学生们可以在图书馆借阅各种各样的图书和文献资料,这样可以让他们有创意和积淀,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

当代文学中的城市题材与现代化进程

当代文学中的城市题材与现代化进程

当代文学中的城市题材与现代化进程当代文学在描绘城市题材时,常常反映出了现代化进程的变革和影响。

城市作为现代社会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成为了文学创作的重要素材。

本文将探讨当代文学中城市题材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并分析其在文学中的表现。

一、都市化对人性的影响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带来了繁荣和发展,也带来了人性的诸多变化。

当代文学将这种变化体现在人物形象刻画上。

在都市化过程中,人们面临着机械化、消费主义和个体主义等现象的冲击,这些现象对人性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文学作品通过对城市中人物的描写,将这些影响展现给读者。

二、城市的繁华与魅力城市作为现代社会的象征,常常被描绘成繁华和魅力的代表。

文学作品通过描绘城市的繁华景象、夜晚的灯火和高楼大厦的壮丽,反映了现代化进程给城市带来的繁荣和活力。

这些描写使得读者感受到了城市中的独特魅力,也对现代化进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三、城市的孤独与失落然而,在城市的繁华之下,也隐藏着许多隐忧。

都市化进程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疏远,社会关系变得冷漠而复杂。

许多当代文学作品通过呈现城市中的孤独和失落,探讨了现代化进程对人际关系和社会纽带的冲击。

这种描写引发了读者对现代化进程中价值观的反思和思考。

四、城市的污染与压力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生活压力等问题。

当代文学通过描绘城市中的环境恶化、交通拥堵以及日益增多的精神压力等现象,展示了现代化进程对人们生活品质的影响。

这种描写使读者进一步认识到现代化进程背后的代价和问题,引发思考和关注。

五、城市的包容与创新城市作为现代化的产物,也具有包容和创新的特性。

文学作品通过刻画城市中的不同文化、种族和身份等元素的融合,并探讨了城市对于创新思维和自由表达的重要性。

这种描写让读者深刻理解到城市作为现代化进程的结果,并为城市的多元性和包容性点赞。

六、城市中的人生百态城市中的文学作品常常展现了生活的百态和多种命运。

无论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他们都成为了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缩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國近現代小說中的都市與現代性陳俊啟(5/21/2007)§ 西方的城市─在人類歷史上有人群即有聚落,在交通方便、物資流通暢行之處所,以及政治文化重心,都是都市形成的所在。

─從最早希臘城邦的構想,城市在想像中代表了人類對於理性、和諧以及秩序的憧憬─基督教神學加以引伸,認為「人間城市」(the Earthly City) 反映了人對「天堂城市」(the Heavenly City) 的渴望與嚮往─但是何以城市仍有混亂?Monroe Spears(1970)提出(1)阿波羅式的理性與形式的追求(2)戴奧尼西斯的感性及反形式傾向的追求。

─城市在西方想像中最激烈的轉捩點出現在18世紀,從此之後城市成為詩人文士的諷刺對象,浪漫主義之後,城市作為秩序理想的象徵乃告徹底瓦解。

─William Blake在”The Chimney Sweeper” (1794)─但是到了Wordsworth (1770-1850) 詩中(如 “Michael,” 1800),倫敦已經成為罪惡的淵藪。

─其他十九世紀的浪漫派詩人,如柯立茲 (Samuel Taylor Coleridge,1772-1834)、薩席(Robert Southey, 1774-1843)等湖濱詩人都對都市避之唯恐不及,認為城市的汙穢,使人靈感蹇滯,甚或使人的良知及感性泯滅。

─到了狄更司 (Charles Dickens, 1812-1870) 的小說,倫敦則變本加厲,真正是罪惡的大本營了。

─二十世紀愛爾蘭詩人葉慈也在“The Lake Isle of Innisfree” 詩中表示,城市中灰濛濛的人行道令他覺得彷彿生活在樊籠裡。

→城市令人墮落,鄉間的大自然景觀使人反璞歸真。

─Raymond Williams在The Country and the City (1973) 中提出:On the country has gathered the idea of a natural way of life: of peace, innocence, andsimple virtue. On the city has gathered the idea of an achieved center: of learning,communication, light. Powerful hostile associations have also developed: on the city as aplace of noise, worldliness and ambition; on the country as a place of backwardness,ignorance, limitation.II. 現代城市與現代性─何謂現代性(modernity)?根據社會學者黃瑞祺在〈現代性的省察:歷史社會學的一種詮釋〉的看法,「現代性」具有特定的時空屬性,可以簡單說是「近代西方文明的特性」。

「現代性」在個人層次而言指一種感覺、思維、態度及行為的方式(所謂「個人現代性」),在結構層次而言是指社會制度、組織、文化以及世界秩序的一種特性。

所以從歷史上來說,「現代性」是一種新的全貌 (new constellation),包括生活中的重要層面,而以「西方理性」為其核心…。

─通常我們討論歐洲現代性的淵源都會包含歐洲中古後期城市的興起(11-13世紀)、文藝復興運動(14-15世紀)、海外探險及殖民主義(15-19世紀)、資本主義(14-29世紀)、宗教改革(16世紀)、民族國家(15-17世紀)、民主革命(17世紀)、科學革命(17世紀)、啟蒙運動(18世紀)、工業革命(18-19世紀)等,而在這背後可以說是一種西方理性精神的高度發揮。

─城市的興起以及在現代性的開展中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可以說是現代化的象徵。

但是現代化的成果卻付出了極大的代價,不管是交通的擁擠、政治的腐敗、道德的淪喪等,都被視作是城市文明的併發症。

(上一節文學家對於都市和鄉間的印象及感受)─根據Calinescu,現代性有(1)資產階級現代性:一種科技進步、工業革命以及由資本主義帶來的經濟、社會迅速變化的產物;以及(2)藝術(or 文化)的現代性:從浪漫派的開端起就傾向於激進的反資產階級的態度。

III. 中國的現代性追求─從1840年鴉片戰爭起,中國由天朝心態的自我中心(Sinocentrism),不願意接受西方,一步步走向向「西方」學習、向「現代」、向「新」走的路上,也就是「趨西追新」。

─在社會層面上,五口通商後,現代意味的城市逐漸成形,其中尤以上海最具代表性。

上海從1843年成為通商口岸,人口只有20萬,1901年60萬,到1921年已有150萬。

到1930年,上海已經是繁忙的國際大都會,成為世界第五大城市。

─王韜(1828-1897):上海經驗可以說是王韜首度接觸到由西方帶入中國的現代性一入黃歇浦中,氣象頓異,從舟中鍾遙望之,煙水蒼茫,帆檣歷亂,浦濱一帶率皆西人舍宇,樓閣崢嶸,飄渺雲外,飛甍畫棟,碧欄珠簾…。

時西士麥都思主持墨海書館,以活字板機器印書,竟謂創見。

餘特往訪之。

入其室中,縹緲插架。

…坐甫定,即以晶杯注葡萄酒殷勤相勸,味甘色紅,不啻公瑾醇醪;又為鼓琴一曲,抗墜抑揚,鹹中音節,雖曰異方之樂,殊令人之意也消。

後導觀印書,車床以牛曳之,車軸旋轉如飛,雲一日可印數千番,誠巧而捷矣。

書樓俱以玻璃作窗牖,光明無纖翳,洵屬琉璃世界。

字架東西排列,位置悉依字典,不容紊亂分毫。

(《漫遊隨錄‧黃浦帆檣》,頁23)。

─新的都市樣貌的出現:摩天大樓、大馬路、街燈、霓虹燈、廣告牌、雪鐵籠汽車、電車、電燈、電扇、無線電收音機、洋房、沙發、雪茄、煙灰缸、啤酒、蘇打水、香水、高跟鞋、舞廳、美容廳、電影院、百貨公司、跑狗場、賽馬場、回力球館、公園、銀行、辦公大樓、飯店、教堂、俱樂部、咖啡館、餐館、豪華公寓…等等。

→上海人對西方現代性的接受則是:「初則驚,繼則異,再繼則羨,後繼則效。

」→同時態度、生活步調、生活方式也一一改變(有別於北京的生活→「海派」與「京派」文學)─新的思維也出現科學、技術、制度、新民、公德、群治、民主、民族主義、國家主義、社會主義、進化論等IV. 中國近現代小說中的城市─吳沃堯(1866-1910)的《恨海》(1906)─《恨海》中上海一方面做為故事背景,另一方面則是以環境空間成為影響人物的一股力量。

(1)唉!繁華到極,便容易淪於虛浮。

…所以那空心大佬官,居然成為上海的土產物。

這還是小事。

還有許多騙局、拐菊、賭菊、一切稀奇古怪,夢想不到的事,一切都在上海出現,於是乎又有流十年前民風淳樸的地方,變了個輕浮險詐的逋逃藪。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回(楔子)(2)上海地方,為商賈麇集之區;中外雜處。

人煙稠密;輪船往來,百貨輸轉。

加以蘇、揚各地之煙花,亦都圖上海富商大賈之多,一時買棹而來,還聚於四馬路一帶;高張豔幟,炫異爭奇。

…於是乎把六十年前的一片蘆葦灘頭,變成了中國第一個熱鬧的所在。

─上海已經是一個「現代」的城市,但是我們在小說中還看不到其中的人物如何面對這種新都市的生活,我們更看不到當時的人(包括吳沃堯)如何有意識地來描述、認知、甚至省思這已然到來的新文化、新生活方式,或者,已然到來的「現代性」!─茅盾(1896-1981)的〈春蠶〉(1932)、《子夜》(1933)(1)嗚!嗚,嗚,嗚──汽笛叫聲突然從那邊遠遠的河身的彎曲地方傳下來。

就在那邊,蹲著又一個繭廠,遠望去隱約可見那整齊的石「幫岸」。

一條柴油引擎的小輪船很威嚴地從那繭廠後駛出來,拖著三條大船,迎面向老通寶來了。

滿河平靜的水立刻激起波剌剌的波浪,一齊向兩岸的泥岸捲過來。

一條鄉下「赤膊船」趕快攏岸,船上人揪住了泥岸上的樹根,船和人都好像在那裡打鞦韆。

軋軋軋的輪機聲和洋油臭,飛散在這和平的綠的田野。

老通寶滿臉恨意,看著這小輪船來,看著它過去,直到又轉一個彎,嗚嗚嗚地又叫了幾聲,就看不見了。

(〈春蠶〉)(2)太陽剛剛下了地平線。

軟風一陣一陣地吹上人面,怪癢癢的。

蘇州河的濁水幻成了金綠色,輕輕地,悄悄地,向西流,流。

黃浦的夕潮不知怎樣的已經漲上了,現在沿這蘇州河兩岸的各色船隻都浮得高高地,艙面比碼頭還高了約莫半尺。

風吹來外灘公園裡的音樂,卻只有那炒爆豆似的銅鼓聲最分明,也最叫人心興奮,暮藹夾著薄霧籠罩了外白渡橋的高聳的鋼架,電車駛過時,這鋼架下橫空架掛的電車線時時爆發出幾朵碧綠的火花。

從橋上項東望,可以看見浦東的洋棧像巨大的怪獸,蹲在瞑色中,閃著千百隻小眼睛似的燈火,向西望,叫人猛一驚的,是高高地裝在一所洋房頂上而且異常龐大的Neon電管廣告,射出火一樣的赤光和青燐似的綠焰:Light, Heat, Power! (《子夜》)(3)汽車發狂似的向前飛跑。

吳老太爺向前看。

天哪!幾百個亮著燈光的窗洞像幾百隻怪眼睛,高聳碧霄的摩天建築,排山倒海般的撲到吳老太爺眼前,老忽地又沒有了;光禿禿的平地,拔立的路燈桿,無窮無盡地,一桿接一桿地,向吳老太爺臉前打來,忽地又沒有了;長蛇陣似的一串黑怪物,頭上都有一對大眼睛,放射出叫人目眩的強光,啵──啵──地吼著,閃電似地的衝將過來,準對著吳老太爺坐的小箱子衝將過來!近了!近了!吳老太爺閉了眼睛,全身都抖了,然而,沒有什麼。

他驚訝地再睜開眼來,卻依舊是是那樣大眼睛放兇光的黑怪物,啵──啵──地吼著,準對著他衝過來,衝過來了!…如果他沒有那該死的半肢瘋,他一定會跳起來罷,可是不能動的他卻只能軟癱在彈簧座墊上。

他覺得他的頭顱彷彿是在頸脖上旋轉;他眼前是紅的,黃的,綠的,黑的,發光的,立方體的,圓錐形的,──混雜的一團,在那裡跳,在那裡跳;他耳朵李灌滿了轟,轟,轟!軋,軋,軋!啵,啵,啵!叫人心跳出腔子似的猛烈嘈雜的聲浪。

此時指揮交通的燈光換了綠色,吳老太爺的車子又向前進。

衝開了各色各樣車輛的海,衝開了紅紅綠綠的耀著肉身的男人女人的海,向前進!機械的騷音,汽車的臭屁,和女人身上的香氣,Neon電管的赤光──一切夢魘似的都市的精怪,毫無憐憫地壓到吳老太爺朽弱的心靈上,直到他只有目眩,只有耳鳴,只有頭暈!直到他的刺戟過度的神經像要爆裂似的發痛,直到他的狂跳不些的心臟不能再跳動!(4)「難道老太爺已經去世了麼?」「我是一點也不以為奇。

老太爺在鄉下已經是『古老的僵屍』,但鄉下實際就等於幽暗的『墳墓』,僵屍在墳墓裡是不會『風化』的,現在既到了現代大都市的上海,自然立刻就要『風化』。

去罷!你這古老社會的僵屍!去罷!我已經看見五千年老僵屍的舊中國也已經在新時代的暴風雨中間很快的在那裡風化了!」茅盾在此當然是用吳老太爺來代表中國的傳統,當僵化的傳統(拿著《太上感應篇》的「朽弱」的鄉下老者)與上海大都會的新式(西式)物質文明──如輪船、汽車、霓虹燈、紅綠燈、噪音、香臭味、女人的乳浪、暴露的穿著、小洋房、摩天樓、路燈、電車、暴動等等──相砰撞,是根本不堪一擊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