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综述
环境监测与评价报告
环境监测与评价报告一、引言环境监测与评价是对其中一地区的环境质量进行定量分析和综合评价的科学方法,旨在揭示环境质量和变化趋势,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本报告针对市区的环境监测数据进行分析与评价,旨在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二、监测内容本次环境监测涵盖空气、水质和土壤三个方面的指标,共计分析了20个参数。
其中空气方面包括颗粒物(PM10、PM2.5)、臭氧(O3)、二氧化氮(NO2)等;水质方面包括溶解氧(DO)、氨氮(NH3-N)、总磷(TP)等;土壤方面包括有机质含量、土壤酸碱度等。
三、监测结果1.空气质量通过监测数据发现,PM2.5和PM10污染程度较为严重,超过了国家标准。
主要原因是汽车尾气排放、工业烟尘和家庭生活燃烧等。
臭氧指数超标,主要与工业废气排放、太阳照射和城市热岛效应有关。
而二氧化氮浓度较低,说明该地区交通排放和工业排放的控制效果较好。
2.水质状况监测数据显示,溶解氧(DO)的水平较高,说明水体中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良好。
而氨氮(NH3-N)和总磷(TP)的浓度超过了环境质量标准,预示着该地区水体存在有机污染和养分过剩的问题。
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污染物的排放和控制废水处理。
3.土壤状况监测数据显示,该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土壤酸碱度适中。
土壤中重金属污染较为严重,主要包括铅、镉和铬等。
这与工农业活动、废弃物排放和城市扩张等因素有关。
重金属的污染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较大影响,需要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
四、评价与建议综合分析监测数据,可以得出以下评价与建议:1.空气质量方面,应加强机动车尾气控制,推广清洁能源车辆,加强排放标准管理。
同时,减少工业废气排放和家庭生活燃烧,改善空气质量。
2.水质方面,应强化生态水环境保护,加强废水处理厂等污染源的治理。
同时,宣传节约用水理念,减少污水的排放。
3.土壤质量方面,应加强农药和化肥的合理使用,控制土壤污染源的排放。
同时,加强废弃物处理和土壤修复工作,减少重金属污染对生态环境的损害。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现状与存在问题综述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现状与存在问题综述摘要环境影响评价是我国环境保护的一项基本制度,自这一制度实施至今,环境影响评价有效了避免我国经济发展陷入“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优化经济社会发展方式、保障人居环境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又快又好的经济发展模式提供了较好的制度保障[1]。
根据我国最新出台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条例中,环境评价对保护环境的影响力依然属于最有优势的措施[2]。
但同时,相较于起步较早的发达国家,我国的环评制度起步时间较晚,在一些内容和细节上都存在着不足,亟待进一步的完善与发展,因此本文对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现状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综述。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现状;存在问题1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现状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始于1979年,当年颁布的《环境保护法试行》中首次在立法中对环境影响评价做以规定,此后,我国不断修订发行不同的法规条例,直至2003年颁布施行的我国首部《环境影响评价法》,它不仅对环境影响评价的具体内容、程序等细节进行了更为系统、明确的规定,还首次对政府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做出规定。
2018年颁布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对公众参与机制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作用进行进一步的推进和规范,这对政府依法、民主地决策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至此,我国已初步建成以《环境影响评价法》为核心,环境基本法、环境影响评价相关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地方性法规共同构建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律体系。
现阶段,中国的环境评价依然处于起步阶段,一些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仍有待解决:一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实施水平不高。
二是一些环境影响评价术语在建设项目中缺乏可操作性。
三是环境评估单元存在难以掌握评估水平和深度范围。
四是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估的程度不高。
2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中存在的问题虽然国家对于环境保护已经越来越重视,但是不可否认环境保护部门依然是所有部门中比较薄弱的一个。
人力、财力等方面可能都或多或少的远不及其他部门,如果没有充足的人力资源与财力资源,实行政策都太过艰难,尤其是有些过于贫穷的地区,没有财力的支持更是寸步难行。
生态环境承载力指标计量方法综述
生态环境承载力指标计量方法综述随着经济和人口的快速增长,生态环境逐渐受到了严重的压力。
为了评估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开展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研究者们提出了各种计量方法来衡量生态环境的承载力。
本文将对生态环境承载力指标计量方法进行综述,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并对其特点和应用进行评述。
一、物理指标法物理指标法是通过测量和评估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来计量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常用的物理指标包括土地面积、水资源量、森林覆盖率、土壤肥力等。
例如,通过对土地面积和可利用土地资源的检测,我们可以衡量出一个地区的土地承载能力。
物理指标法具有直观、简单的特点,但也存在精确性不高、无法全面衡量环境质量等问题。
二、综合指标法综合指标法是基于多个指标的综合评价方式,通过对多个方面进行考量来计量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常用的综合指标包括环境质量指数、水资源供需指数、气候适宜指数等。
综合指标法以综合评价结果为依据,可以全面评估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和承载能力。
然而,综合指标法受到指标选择和权重确定等问题的影响,需要在研究中进行合理地权衡和校正。
三、可持续发展指数法可持续发展指数法是在综合考虑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的基础上,对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
常用的可持续发展指数包括人类发展指数、生态足迹指数、环境健康指数等。
通过对人类活动和资源利用过程中的环境影响进行定量分析,可以客观地评估一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和环境承载能力。
四、系统动力学模型法系统动力学模型法是一种基于系统理论和动力学原理的计量方法,通过建立生态环境系统的数学模型,模拟系统内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变化过程,评估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系统动力学模型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测环境变化和发展趋势,为制定环境保护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然而,建立和应用系统动力学模型需要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大量的数据支持。
综上所述,生态环境承载力指标计量方法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物理指标法简单直观,适用于初步的评估和监测工作;综合指标法可以全面评估生态环境的质量和承载能力,但指标选择和权重确定需要谨慎;可持续发展指数法能够综合考虑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评估可持续发展水平;系统动力学模型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预测性,但数据要求和专业技术要求较高。
城市化质量文献综述
分 布 性 指考 虑 到 人 口、 地 理 空 问 等 分 布 特 点 ;, 泛 性 即 评 价 过 程 应 保 证 公平 合理 。 ( )生态城市的研 究 二 生态 城 市 的 思想 起 源 于 霍 华 德 ( 8 8 的 “ 园城 市 ” 19 ) 田 的 理 念 。P 盖 迪 斯 ( 9 4 ・ 10 )首 次将 生 态 学 的 原 理 和 方 法 应 用 于 城 市 研 究 。理 查 德 ・ 吉 斯 特 ( 9 4 使 生 态 城 市 建 设 的 雷 18 ) 理 念 进 一 步 具 体 化 ,提 出 了 以相 对 较 小 的 城 市 规 模 建 立 高 质 量 城 市 、就 近 出 行 、 小 规 模 地 集 中 化和 物种 多样 性 有 益 于健 康的四项建设生态城市的原则 ,并针对 美国城市低密度现状 提 出生 态 城 市 的 改 造 措 施 。雅 尼 科 斯 特 ( 9 7 认 为 生 态 城 18 ) 市 是 “ 生 态 学 原 理 建 立 起 来 的一 种 社 会 、 经 济 、 自然 协 调 按 发 展 ,物 质 、 能 量 、 信 息 高 效 利 用 ,生 态 良性 循 环 的 人类 聚 居 地 , 即 高 效 、 和谐 的 人 类 栖 境 ” ,这 是 首 次提 出 的 生 态 城 市的完 整 概 念 。
中国生态文明综合评价及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
中国生态文明综合评价及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评价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及其对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影响。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新阶段,不仅涉及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恢复,更关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
中国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其经验与挑战对于全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文章首先回顾了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分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框架和实践路径。
接着,文章通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进行了定量评估,包括资源利用、环境质量、生态保护、绿色经济和社会福祉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文章深入探讨了生态文明建设对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文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综述、数据分析、案例研究和专家访谈等。
通过对大量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文章揭示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经济、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机制。
文章还通过案例研究,深入剖析了生态文明建设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具体实践和成效。
文章提出了促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包括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体系、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加强国际合作等。
这些建议旨在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决策支持和参考,同时也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生态文明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在构建生态文明综合评价体系的过程中,我们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和导向性原则,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有效性。
该体系主要由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资源利用指数、经济社会发展指数和生态文明建设公众满意度指数等四大部分构成,以全面反映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主要评估区域的自然生态系统状况、水环境状况、大气环境状况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状况等。
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环境数据,运用科学的方法评价生态环境的质量及其变化趋势,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城市发展质量研究综述
兰州学刊
Lan zhou
XUe
No.3
2009
kan
General.No.1 86
城市发展质量研究综述
徐春华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北京100872)
[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我国的城市规模不断壮大,由此导致的诸如环境恶化、交通拥堵、城市犯罪等
进行论述,并介绍了欧洲、新西兰及国内共四个较为典型的 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由于欧洲及新西兰两地城市 发展水平较高,其评价内容多侧重于人居环境质量、社会公 平、城市健康与安全归属感、市民参与和归属感等社会发展 方面;国内评价体系将城市看作一个社会大系统来考察城市 经济、社会、环境发展情况和三者之问的协调性和城乡之间 的协调性,将城市可持续评价分解成城市系统的协调性和系 统发展水平两部分考察。在指标选取方面,前者侧重于城市 居民的精神享受、生活质量、社区宜居、社会公平,主观指标 与客观指标并重,限制性指标较多;后者则偏于城市经济发 展的绩效和可持续性、城市生态环境的宜居性,客观指标多 于主观指标,回顾性、预期性指标居多。 3.城市现代化水平评价。国内比较综合的关于城市现 代化指标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舳年代后期。中国城市发 展研究会主办的《中国城市年鉴>(2000)提出,城市经济社 会主要指标体系应由经济发展和效益、生活质量、基础设施 及环保、社会秩序与稳定等5子系统构成。中国城市发展研 究会会长朱铁臻教授(2002)在其著作《城市现代化研究> 中,从时代特征出发,探索城市规划与建设、产业化、智能化、 数字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城市现代化研究的代表性 著作。杨青(2005)根据国际标准和中国城市的现状定出 2010年的目标值,以此来衡量和检测城市的现代化实现程 度。徐衡(2006)以我国到2l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 平作为评价我国实现城市现代化的依据,测算我国城市现代 化综合指数。耿建敏(2007)在参照国际城市现代化标准的 基础上,根据中国现实情况,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综合 指数法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一个基于综合指数法的综合评 价模型。 上述学者对城市现代化的表述和指标设置不尽相同,但 大致有如下两个特点:其一,城市现代化是指城市本身的提 升过程.也就是城市质量的提高过程;其二,城市现代化的完 成标志着城市本身从根本上不同于前现代化时的社会形态。 笔者认为,城市现代化涉及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是城市发 展的重要内容,可以说城市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城市发展质量 不断提高的过程。制定城市现代化指标体系可以避免城市 发展的盲目性,协调影响城市发展因素之闻的关系,促进城 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发展质量的提升。 4.城市竞争力评价。城市竞争力研究是目前国内最热 的与城市发展质量相关的研究,国内学者对其评价模型及其 指标体系的研究由来已久,大致从两个角度进行:一是借用 波特(Porter)的。钻石模型”或国际管理发展研究院(IMD)的 国家竞争力模型,把其用到对城市竞争力的分析上;二是从 企业、产业竞争力的角度间接地分析城市竞争力。即把城市 竞争力作为影响企业和产业竞争力的微观经济环境因素进 行分析。
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研究
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研究一、绪论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如何评价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和可持续发展程度成为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实践中,对生态系统的评价往往需要依据一系列指标进行量化,这些指标反映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过程等多个方面的特征。
因此,选取合适的生态系统评价指标,对于科学认识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识别生态系统面临的问题、制定生态保护措施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对当前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研究进行综述,分析不同评价指标的特点和适用情况,并探讨未来评价指标的发展方向。
二、生态系统评价指标分类根据评价对象和目的,生态系统评价指标可以分为生物多样性指标、生态质量指标、生态过程指标、生态环境指标等多个类别。
下面依次介绍不同类别的评价指标。
1.生物多样性指标生物多样性是指生态系统内在物种、基因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评价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和可持续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常用的生物多样性指标包括物种丰富度、物种多度、物种均匀度、优势度指数等。
其中,物种丰富度指标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不同物种数量的多少,主要用于反映生态系统受到扰动后物种多样性的变化。
2.生态质量指标生态质量指标是指评价生态系统健康状态的综合指标,包括水质、空气质量、土壤质量、噪声等。
常用的生态质量指标包括水体COD、BOD、pH值等。
其中,COD和BOD是衡量水质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可用于评价生态系统受到污染的程度和污染源的排放水平。
3.生态过程指标生态过程指标是指反映生态系统内部和外部过程状态的指标,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植被生长等。
常见的生态过程指标包括净一次产品生产力指数、土壤有机质、植被覆盖度等。
其中,净一次产品生产力指数是反映生态系统自给自足能力的重要指标,用于反映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的程度和效率。
4.生态环境指标生态环境指标是指评价生态系统受到外部环境影响的指标,包括气候、地形、地貌、水文等。
常用的生态环境指标包括气温、降雨量、风速等。
综述环境生态学理论
? 书中第一次对这一人类意识的绝对正确 性提出了质疑。
? 《寂静的春天》1962年在美国问世时, 是一本很有争议的书。是一本引发了全 世界保护环境事业的书。它那惊世骇俗 的关于农药危害人类环境的预言,不仅 受到与之利害攸关的生产与经济部门的 猛烈抨击,而且也强烈震撼了社会广大 民众。
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 环境问题 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 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生物资源、
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环境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 1)环境生态学产生于 20世纪 60年代初。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 尔?卡逊发表了《寂静的春天》,作为环境生态学的 启蒙之著和 学科诞生的标志。
最基本的手段,科学的评价应该是三者的结合,而生态学判断
所需的大量信息就是来自生态监测。实际上,生态监测就是利
用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各组分对干扰效应的应答来分析环境变化 的效应程度和范围,包括人为干扰下的种群动态和群落演替过 程。
环境生态学主要研究范畴
③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
各类生态系统在生物圈中执行着不同的功能,被破坏后产生 的生态效应亦不同。环境生态学要研究各类生态系统受损后 的危害效应及方式,各类生态系统的保护对策。包括生物资 源的保护和科学管理,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的措施。
4、环境与生物安全的预测、环境生态工程建设 ?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正从点源污染治理转向
区域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
生态环境承载力研究方法综述
差量 对比 法
通过对比一定发展模式下区域 的资源占有量和社会经济发展 所需的资源量之间的差量,以 及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人们所 需求的生态环境质量之间的差 量,衡量区域的承载力
简便易行
没有体现对资源的间接消费 以及生态产品和服务的消费, 同时,转化因子忽略了社会 经济和科技进步等因素的影 响,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生态环境承载力研究论文 综述
生态环境承载力
• 定义: • 一:确定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的最大承受能力(即在不破坏生态
系统服务功能的前提下,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强度) • 二:对人类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最大保障能力 • 三:在维持自身功能可持续正常发挥前提下,所支撑的人口、经
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规模 • ……
模型 多变的区域复合系统,结 束条件和动态预测,实现
合系统优化结果对区域承 评估结果与环境管理实践
载力进行评估和优化
的紧密结合
该方法所构建的闭合系统与区域复 合系统的开放性相违背,且模型存 在计算复杂和参变量难以科学率定 等问题,对系统长期发展情况的模
拟欠佳
优化目标的确定等因素受决策 者主观影响较大,且模型求解 复杂,难以在地方管理中实现
模糊评价法降低了评估过程中的主观影响,但模 型取大取小的运算法则容易遗失大量有效信息, 降低评估的准确性
考虑了承载力评估的层次性,但本质上无法摆脱 定性判断的主观性和随机性
保留了大部分的原始数据信息,消除了指标间的 相互影响,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模糊评价法的缺陷, 但计算过程烦琐,对样本数量要求较大,主观性 较强,可操作性不高
测
系统 动力 学模 型
从系统内部结构入手,通 过一阶微分方程组来反映 系统内各变量间的因果反 馈关系,建立系统动力学
环境污染物风险评估方法综述
环境污染物风险评估方法综述引言:在现代社会,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污染物的排放和累积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产生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评估环境污染物的风险,科学家们开发了各种各样的评估方法。
本文将综述环境污染物风险评估的方法,包括了生态风险评估、健康风险评估和社会经济风险评估。
一、生态风险评估生态风险评估是评估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潜在威胁的方法。
该评估方法考虑了生物多样性、物种丰度和生态系统功能等因素。
常见的生态风险评估方法包括临界负荷理论、生物累积潜能指数和生态危害评价等。
临界负荷理论认为,当污染物输入超过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时,会引起不可逆转的生态风险。
通过研究环境质量标准和生态系统吸收能力等参数,可以预测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生物累积潜能指数(BAF)是用于估计污染物在生物体内富集程度的重要参数。
该指数应用了物质在生物链中的转移规律,可以用于评估污染物在食物链中的传递和累积趋势。
生态危害评价是通过定量化地评估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生态功能受到的威胁程度,以揭示和预测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危害。
这种评估方法常用于评估河流、湖泊和湿地等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
二、健康风险评估健康风险评估是评估污染物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的方法。
该评估方法考虑了暴露路径、接触方式和暴露剂量等因素。
常见的健康风险评估方法包括毒性学评估、流行病学评估和风险特征评估等。
毒性学评估是通过研究污染物对人体的毒理学效应和剂量-效应关系来评估其潜在健康风险。
通过实验室动物试验或体外试验,可以评估污染物的毒性和潜在危害。
流行病学评估是通过调查和研究人群中暴露于污染物的人员和非暴露人员之间的健康差异,来评估污染物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影响。
该方法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污染物与疾病之间的关联程度。
风险特征评估是通过确定污染物的潜在暴露途径和人口暴露情况,来评估潜在健康风险。
该评估方法结合了环境监测和人口统计数据,可以对不同污染物的风险进行定量化和比较。
关于生态城市研究的理论综述
国内外关于生态城市研究的理论综述摘要:中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阶段,资源和环境矛盾突出,建设生态城市是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本文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生态城市发展研究现状和实践情况,研究表明: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迅速,但普遍忽视了产业发展问题;国外生态城市发展模式并不完全适合中国;生态城市发展理论研究已严重滞后于实践,急需针对中国现有城市和新城开发的产业选择与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分类指导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实践。
关键词:生态城市内涵评价指标设计原理1、引言短短 300 年的工业文明历程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地球的资源环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这在城市地区表现更为集中和明显。
传统城市发展模式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为特征,造成了城市人口膨胀、资源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城市病”[1]。
摒弃工业文明理念下的粗放式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生态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已成为世界各国城市发展的潮流与趋势[2]。
生态城市是对传统城市发展模式的重大变革,它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把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高效生态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合理规划城市布局,重构城市交通、建筑与土地利用方式,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3]。
生态城市的内涵与发展目标与党中央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等理念完全一致,是根治“城市病”,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前国内外生态城市研究与实践主要关注土地利用、建筑、交通、可再生能源利用等领域,产业发展问题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然而,产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与支柱,是生态城市建设成功与失败的关键。
因此,有必要系统梳理与生态城市产业发展相关的理论,总结国内外实践情况,为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
2、生态城市的内涵2.1生态城市的起源生态城市的概念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断升华而提出来的[4]。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的综述
2生 态 环 境质 量 评 价 类 型 .
21生 态安 全 评 价 .
生 态 环境 质 量 指 数 = .× 物 丰 度 指 数 + .× 被覆 盖 指 数 + .5 5 (0 一 地退 化 指 数 )01 (0 一 染 负 荷 指数 ) 01x 10 + .× 10 污 其 中 的: 生 态 安 全 评 价 是 对 特 定 时 空范 围 内 生 态 安 全 状 况 的定 性 或 定量 生 物 丰 度 指 数 = h (.x 林 面 积+ -× 域 面 积 + .5 草 地 面 A 。 05 森 × 03 水 01x 的描 述 , 主体 对 客 体 需要 之 间价 值 关 系 的 反 映 。 是 22生 态 风险 评 价 - 生 态 风 险 评 价是 伴 随着 环境 管 理 目标 和 环 境 观 念 的转 变 而 逐 渐 兴起 并 得 到 发 展 的一 个 新 的研 究 领 域 , 区别 于 生 态 影 响 评 价 的 重 要 它 积 + .5 其 它 面积 )区域 面 积 00 x / 式 中 : 生 物 丰 度 指 数 的 归一 化 系 数 。 A 植 被 覆 盖 指 数 = × 0 x 地 面 积 + _× 地 面 积 + _× 田 面 A (. 林 5 03 草 02 农
321生态 系 统 质 量 的 评 价方 法 .. 3211 数 评 价 法 ...指 按 《 态 环境 质 量 评 价 技 术 规定 》 生态 环 境 质 量 用 生 态 环 境 质 量 生 ,
指 数 (clgclQ a t Id x Q ) 示 : E ooi uly ne I a i E 表
维普资讯
科技信息
0高校讲台O
SI C CEN E&T C NO OG N OR E H L YIF MATON I
宜居城市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综述
宜居城市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综述作者:刘兰王朝清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34期摘要:本文探讨了宜居城市的内涵,认为宜居城市应该是一个安全、健康、快捷的城市,也是一个适宜居住的城市。
并对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进行了分析,对宜居城市的建设实践具有一定的科学指导作用。
关键词:宜居城市,理论,评价,综述中图分类号:C912文献标识码:A随着全球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各种污染日益严重,人与环境的关系恶化,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已经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识,建设宜居城市势在必行。
其目标在于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1、宜居城市的概念“宜居城市”的概念是在2005年在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首次出现。
宜居城市是指具有良好的居住和空间环境、人文社会环境、生态与自然环境、清洁高效的生产环境的居住地,能够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适宜人类工作、生活和居住。
通过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可知,宜居城市更强调营造一个人与自然协调稳定的人居环境,即建设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相协调,社会和谐稳定,经济持续发展,文化氛围浓厚,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优美,设施齐全,适合人类生活、工作、居住和学习的城市。
宜居城市理论在未来将朝着具体建设路径与建设主体相互作用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对宜居城市建设过程中公众与政府之间的机制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期能为宜居城市建设提供进一步的理论基础,建立更加完备的宜居城市理论体系[1]。
2、宜居城市的指标体系2.1宜居城市评价目的宜居城市是城市建设的第三境界。
城市的第三境界:以人为本的城市。
2004年,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领导的中央集体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从此,发展建设“以人为本”的城市成为我们城市建设的新理念[2]。
“以人为本”的城市就是宜居城市。
它的本质意义在于确立了人的全面发展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的核心地位,表达了我们当代广大人民把城市由经济舞台转变为生活乐园的殷切期盼。
环境科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环境科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引言环境科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包括环境保护、环境管理、环境污染等方面的内容。
文献综述是毕业论文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能够帮助读者了解当前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前沿,为论文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
本文将对环境科学方面的文献进行综述,主要涉及环境污染治理、可持续发展、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一、环境污染治理1. 水污染治理水污染是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针对水污染治理的研究涉及污水处理技术、水体监测与评价等方面。
文献综述显示,传统的污水处理工艺存在处理效果不佳、能源消耗大等问题,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新型污水处理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2. 大气污染治理大气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大气污染治理成为学界和政府部门的研究重点。
文献综述显示,大气污染治理主要集中在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改善空气质量等方面,涉及到了废气治理、车辆尾气排放控制等技术。
二、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环境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文献综述显示,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资源利用、生态系统保护和经济增长等领域。
1. 资源利用与节约有效利用和节约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
文献综述显示,在能源利用方面,研究者通过开发新型能源技术、制定能源政策等方式来促进能源的可持续利用。
在水资源利用方面,研究者关注节水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2. 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文献综述显示,研究者通过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手段来推动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工作。
三、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旨在评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潜在影响。
文献综述显示,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包括环境影响评价法律法规、评价方法与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1. 环境影响评价法律法规环境影响评价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对于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绿地生态效益评价研究综述
通信作者 : 陈
波 ( 6一 )男 , 教 授 , 要 从 事植 物 生态 学 和 城 市 生 态 学 研究 . — i ce 9 2 1 3 cm 1 6 , 副 9 主 E mal h n 2 @ 6 .o :b
第 4期
张岳恒 , : 市绿 地生 态 效益 评价 研究 综述 等 城
29 6 Leabharlann 的“ 生态 环境 服务 付 费与 奖励 山地贫 困 的行 动 ” 究 项 目 RUP S界 定 的 , 一个 是 由 国际林 业研 究 中心 研 E 另 ( F_ 界定 的 . 者概 念都 是 由若 干 条件 组 成 , GI (R) ) ]两 只有 达 到 条 件 要 求 , 是 生 态 环 境 付 费 , 称 生 态补 才 或 偿 l. _ 生态 效益 分 析可 确切 地估 价植 被 对环 境 改善 的作 用 和程度 , 7 ] 同时 为政 府 制定合 理 的生 态补 偿制 度 和 补偿 额 提供 参考 依据 , 有 利于 发展 和保 护 生态 系统 . 内外对 生 态 效 益方 面 的研 究 非 常 重视 , 中研究 并 国 其 较早较 深 入 的 国家有 美 国 、 日本 、 苏 联等 . O世 纪 5 前 2 0年 代末 期 , 苏联 先 后 提 出一 系 列 的生 态效 益 评价 前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响应研究综述
城市化 与生态环境响应研 究综述
张 理 茜 L,蔡建 明 ,王 妍
I .中国科学 院地 理科 学与资 源研 究所 ,北京 10 0 ;2 0 11 .中国科学 院研 究生 院 ,北 京 100 011
摘要 : 城市化是学者们一直比较关注 的重点问题 , 他们从不 同视角对城市化及其过程进行 了大量而富有创新的研究 , 并取得 了丰硕的成果 。伴随着城 市化进程 的加快 , 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 , 人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响应 关系是城 市地理新 的关注 点。 文章分别就 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 、 城市生态环境 、 城市化 与生态环境响应的研究进行 了综述 , 认为 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 、 城市生态环境 的研究起步早 ,成果多 ,近年来研究范 围 日益拓展 ,研究程度 日益加深 ,并加强了新技 术新方法 的应用 。国内
化 ,出现 了大规模 的城 市化 。学者们 开始 探讨 在城
市化 的发 展历 程 中 ,最佳 的城 市形 态应该是什 么样
的。关 于城 市形 态 的理 论 ,可 以概 括为 分散 主义 和 集 中 主义两大 派 系 ,这 两大派 系 的争论 对 以后的城 市 化进程 产生 了巨大的影 响 。
城 市化是 学者们 一直 比较关 注 的重点 问题 ,伴 随着城 市 的发 展 ,城 市的规 模不 断扩大 ,城市 人 口 不断增 加 ,国 内外 学者 从不 同视 角对城市 化进 行 了 大量 的研究 ,取 得 了丰硕 成果 。随着城 市化水 平 的 不断 提高 ,城市 化对生 态环 境 的影响程 度也 在大大 地增 强 ,学者们 对生态 环境 问题 的研究 也进 一步 深
生 态 环境 学 报 2 1, 9 1:4 —5 0 0 l()2 42 2
E o o ' n n io me tl ce c s c l k a d E v r n n a in e v S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效果评估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效果评估研究题目: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效果评估摘要: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本研究将针对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估,通过制定研究方案、实施调查和实验、数据采集和分析,以期在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 引言城市化进程加速、工业化快速发展以及人口增加等因素导致城市生态环境面临严重挑战。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效果评估是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本篇研究旨在通过调查和实验,对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估,为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2. 研究方案2.1 研究目标- 评估不同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效果,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
- 分析传统和新兴环境保护技术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
- 提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新观点和方法。
2.2 研究内容- 对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进行分类,包括但不限于绿化改造、污染治理、生态修复、节能减排等。
- 论述不同保护措施的原理和实施效果。
- 采集相关数据,包括环境监测数据、居民调查数据、实施数据等。
- 根据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总结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2.3 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资料收集和分析,对不同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效果和影响进行综述。
- 调查问卷: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居民对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认知和满意度,并分析相关因素对居民态度的影响。
- 实地调查:选择若干城市,进行实地调查,包括环境监测和观察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实施情况。
- 数据分析:采用统计学方法,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并以图表的形式呈现研究结果。
- 综合评估:结合实地调查、统计分析和专家评价,对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效果进行综合评估。
3. 方案实施3.1 选择研究地点根据城市化进程和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选择若干城市作为研究的对象,包括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发展中城市。
国内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及建设成功经验
国内⽣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及建设成功经验国内⽣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及建设成功经验---应⽤于理论研究及案例借鉴1国内⽣态城市基本理论的研究1.1王如松“社会-经济-⾃然复合⽣态系统”理论国内著名⽣态学者马世骏和王如松(1984)提出了“社会-经济-⾃然复合⽣态系统”的理论,明确指出城市是典型的社会-经济-⾃然复合⽣态系统。
在此基础上,王如松对城市问题和⽣态城市进⾏了深⼊的研究。
王如松等(1994)认为,城市问题的⽣态学实质如表1所⽰。
王如松等(1994)提出了建设天城合⼀的中国⽣态城思想。
认为⽣态城市的建设要满⾜以下标准:●⼈类⽣态学的满意原则:包括满⾜⼈的⽣理需求和⼼理需求、满⾜现实需求和未来需求、满⾜⼈类⾃⾝进化的需要。
●经济⽣态学的⾼效原则:包括资源的有效利⽤;最⼩⼈⼯维护原则:城市在很⼤程度上是⾃我维持的,外部投⼊能量最⼩;时空⽣态位的重迭作⽤:发挥城市物质环境的多重利⽤价值;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优化。
●⾃然⽣态学的和谐原则:包括“风⽔”原则;共⽣原则:⼈与其它⽣物、⼈与⾃然的共⽣,邻⾥之间的共⽣;⾃净原则;持续原则:⽣态系统持续运⾏。
王如松等还提出了⽣态城市建设所应依据的⽣态控制论原理:胜汰原理、拓适原理、⽣克原理、反馈原理、乘补原理、扩颈原理、循环原理、多样性及主导原理、⽣态设计原理和机巧原理等。
认为城市⽣态调控的具体内容是调节城市⽣态关系的时、空、量、序四种表现形式。
⽣态城市的衡量指标包括测度城市物质能量流畅程度的⽣态滞竭系数、测度城市合理组织程度的⽣态协调系数和测度城市⾃我调节能⼒的⽣态成熟度。
此外,还提出了⽣态城市的管理和规划⽅法。
王如松等不仅进⾏了⼤量的理论研究,也进⾏了⼤量的实践,⽐较突出的有江苏省⼤丰县的⽣态县建设和安徽省马鞍⼭市的⽣态城市规划等。
在江苏省⼤丰县的⽣态县建设中,提出了详尽的⽣态县规划评价指标体系。
国家环保局发起了⽣态⽰范区的建设,但这类建设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态城市建设。
《2024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水环境生态安全评价研究——以广州市为例》范文
《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水环境生态安全评价研究——以广州市为例》篇一摘要:本文以广州市为例,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水环境生态安全进行评价研究。
通过对广州市水环境现状的深入分析,结合相关理论与方法,对城市水环境生态安全的评价体系进行构建与实施,旨在为城市水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为其他城市的水环境治理提供参考。
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制约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广州市作为珠江三角洲的核心城市,其水环境状况对于整个区域的生态环境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因此,对广州市水环境生态安全进行评价研究,不仅有助于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还能为区域乃至全国的城市水环境治理提供借鉴。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一)研究区域概况本研究以广州市为例,介绍其地理位置、水系分布及主要水环境问题。
(二)研究方法1. 文献综述:收集并整理国内外关于城市水环境生态安全评价的文献资料。
2. 实地调查:对广州市的水环境进行实地调查,收集相关数据。
3. 评价模型构建:结合相关理论,构建城市水环境生态安全评价体系。
三、广州市水环境现状分析(一)水质状况通过对广州市各大水域的水质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部分水域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
(二)水生态状况广州市的水生态系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生物多样性有所下降。
(三)水环境管理现状广州市已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水环境管理,但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城市水环境生态安全评价体系构建(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遵循科学性、可操作性、综合性等原则,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二)评价指标选择从水质、水生态、水环境管理等方面选取评价指标。
(三)评价模型与方法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法、灰色关联分析等方法,构建评价模型。
五、广州市水环境生态安全评价实施(一)数据收集与处理收集广州市相关水环境数据,并进行处理与分析。
(二)评价结果分析根据构建的评价模型,对广州市的水环境生态安全进行评价,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综述
城市是人类进步、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的结晶,是加工物质、提供信息的高效场所。
当前,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城市化速度突飞猛进,城市人口激增,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与城市居民的生产和生活休戚相关。
因此,客观地认识和了解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对正确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配置规划,有效调整城市职能,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确保城市经济与环境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就是按照一定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对城市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说明、分析和评定。
进行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目的,首先能够使得决策者与公众等明确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基本状况;其次,找出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出现变化的内在原因,并由此制定相关对策;再者,能够逐渐使得决策者、公众等明确在自然环境、灾害、污染、人口、科技、教育、福利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必要性,改变传统的“城市国内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等于城市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的认识误区,并由此逐渐认识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真正内在涵义。
并为相关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1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
1.1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全面调查城市生态环境,收集原有的调查结果和分析资料,将这两方面的信息汇总成城市生态环境信息库,在此基础上分析形成因素和造成环境演化的主导因素,根据评价任务和目的选取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形成、发展、变化影响重大的因素,即评价要素及其评价参数,制定质量标准,再采用专门的评价方法得到各评价要素质量和整体生态环境质量的定性和定量评价。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是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主要内容,也是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工作的重心所在。
1.2 城市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城市生态环境效应分析包括下面三方面的内容:(1)各评价要素质量变化引起的环境生态效应和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引起的生态效应,如生物的生态变异、生理功能异常、减产、不结实直至死亡、生态环境的破坏等等;(2)生态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状况影响,如儿童的发育状况,健康状况,成人的发病率,死亡率及能获得安全饮用水的人口比例等等;(3)经济效益分析,以货币作为衡量生态环境质量影响大小的尺度,将生态环境质量所受的损害进行经济损失估算。
2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研究动态
2.1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目前在国内外普遍得到认可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设置原则[1]包括以下几点。
(1) 政策相关性(Policy Relevance)
指标应当:①对环境状况、环境所受的压力或者社会的响应进行有代表性的描述;
②简明、易于理解;③存在一个阈值或参考值,可以与之进行比较,以便使用户能够对与之相关的数值的显著性作出判断。
(2) 易于分析(Analytical Soundness)
指标应当:①理论上具有坚实的技术和科学基础;②以国际性标准及其有效性的国际共识为基础;③自身可以同经济模型、预测和信息系统连结起来。
(3) 可测定性(Measurability)
支持指标所需的数据应当:①已经可得或者可以通过一个合理的费用效益比来取得;
②适当的存档,确保质量;③以可行的步骤定期更新。
上述标准仅仅描述了一个“理想”的指标所应满足的条件。
实际工作中,受到各方条件的限制,并非完全满足上述条件。
此外,在目前的研究中,研究人员也提出了许多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如: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可评价性、可比性、独立性、相关性、完备性、简易性、代表性、稳定性以及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原则、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原则、数量和质量相结合的原则等。
这些原则也是在进行指标选择的工作中应考的一些因素。
2.2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指标体系的研究
2.2.1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类型
(1) 信息金字塔模型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不仅要提供事物变化的定量化信息,而且要能够反映政策问题。
此外,指标还必须以复杂的统计数据以及其他形式的社会经济数据更简洁的方式来提供信息,这些指标本身实际上也就包含了把这些指标同复杂的现象联系起来的模型和假设。
图1是目前在评价中常用的实用型的信息层次模型。
图1信息金字塔模型
在信息库金字塔的底部是未经分析的原始数据,它们包括大量的监测数据,能够提供大量的信息;上一层是经过分析的数据,这些数据通过对底层原始数据的分析得出;指标则处于经过分析和标准化的原始数据上,可以针对某些人们所关注的问题或政策目标给出一些比较精炼的信息,供人们参考使用;指数是最具有集成度的一种指标,它具有极大的信息集成度,可以针对某一方面的问题用一个简单的数据提供人们所需的信息。
(2)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
OECD国家率先建立城市环境指标体系。
它最早于1978年建立城市环境指标体系。
城市环境指标体系已被西方国家的许多城市所采用。
欧洲环境局关于欧洲环境状况的研究采用了55个指标,这些指标被进一步归为16类,包括城市模式、城市流和城市环境质量。
这套指标的目的是按照现有信息和数据,确定城市主要环境问题。
其中环境指标包括废物、水和空气质量、交通安全、住房、绿地的可进入程度和城市地区的野生生物等。
这些指标包括收集和再循环的固体废物的数量、城市地表水中氧气的浓度、SO2和TSP的平均浓度、65 dB 以上噪声中的人口数量和大量的鸟类。
这些指标在72个城市进行适用研究。
结果发现,由于缺乏比较数据,只有20个指标可以在其中的51个城市中进行系统考虑。
OECD核心环境指标代表了指标体系另一个方向。
其中城市环境质量指标被分为三类:环境压力、环境状态和社会响应。
环境压力指标包括城市大气中的SOx、NOx和PM的排放、城市交通密度和城市化程度。
环境状态指标包括城市中违背一个或多个国家大气质量标准的地区的人口数、受交通噪声污染的人口比例、城市中使用超过健康用水标准地区的人口和大气污染物浓度。
社会响应指标是绿地随城市总面积和城市总人口比例的变化、未被城市开发的土地面积、新车的排放规定与噪声标准、水处理和噪声削减。
我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也在城市环境指标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制定了“九五”期间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指标体系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考核指标。
其指标体系仍主要以描述性环境指标为主,补充了住房、健康、能源,有的还补充了经济指标。
仲夏[2]在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中从生态学的角度建立了较完整
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他认为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自然、社会和经济生态3个方面;在自然生态环境系统层中包括有城市气候、空气环境、水环境、声环境和生物环境五个方面的指标,社会生态环境系统层包括有人口因素、基础设施、资源配置、污染控制、社会保险和文化文明6个方面的指标、经济生态环境系统层包括有产业结构、生产效率、经济收入和可持续性4个方面的指标。
李英[3]等根据济南市区域生态环境特点,建立了济南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第一层为目标层,反映生态质量总指数,第二层为系统层,包括自然资源禀赋、生态脆弱度、生态抗逆水平、生态影响度、人文发展度5个子体系。
第三层为状态层,主要用于体现系统层的具体评价指标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四层为要素层,是评价的初始工作对象。
该指标体系具体到要素层共包括了31个要素,将这个宠大的体系作用于济南市包括市区内的四层一市两区的111个乡镇进行逐层评价,最终获得各乡镇的生态质量总评价值和各要素值。
朱晓华等[4]、蒋卫国等[5]分别以徐州市及连云港市为例建立了如下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目标层以区域生态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作为总目标层,以综合指数表征评价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水平。
制约层包括自然、环境、灾害、环境污染和社会经济4个子系统。
要素层由构成各子系统的16个基本要素组成。
指标层由可直接度量的因子组成,包括28个因子。
李新生[6]、于天平[7]、李玉实等[8]则应用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二生一环”指标体系分别对铁岭市,辽阳市和本溪市的生态环境适宜度进行了评价。
“二生一环”即生产位、生活位和环境位。
其中生产位包括城市经济水平、资源条件、流通能力等因素;生活位包括公用设施建设、居民的物质及精神生活水平、社会服务能力等因素;环境位包括资源消耗、城市的污染负荷、环境主要因子的污染状况等因素。
千庆兰[9]提出运用“树木活力度”这一新的综合生态指标对吉林市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弥补了在通常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采用单一的环境指标,难以全面综合反应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的不足。
2.2.2 评价方法的研究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正处于探索与发展阶段,尚不成熟,亦无定论。
目前,常采用的方法为综合指数法。
此法体现出了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综合性、整体性和层次性。
在没有相应的评价标准时,也采用一步法,即直接选用最能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的某些环境要素和某些有代表性的参数,直接得出综合评价指数,通过排序和定性判断,进行城市生态环境现状的级别划分。
2.2.3 指标权值的确定
由于层次分析法具有高度的逻辑性、系统性、简洁性与实用性的特点,且较为成熟,因而在目前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
按照评价指标体系确定的层次
结构,根据AHP要求,咨询有关专家的意见,构成判断矩阵,输入计算机,获得各层次指标权数及随机一致性检验,当一致性指标小于0.1时,则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需将判断矩阵表反馈给专家重写,直到一致性指标合乎标准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