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听华应龙老师的课及讲座有感
听华应龙老师上课有感

“数学是我们的玩具”——听华应龙老师上课有感5月21日在海门实验学校聆听了华老师的《规律中的规律》一课,让我大开眼界,同时也为之振奋,真不愧是大师,上出来的数学课含金量十足,不仅学生学到了很多,我们听课的教师更是收获匪浅。
这节课是华老师自己编写的一个教学内容,课开始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142857分别乘1、2、3、4所得的积,学生说出得数,白板显示142857×1=142857,142857×2=285714,142857×3=428571,142857×4=571428。
教师提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引导学生交流。
生:乘数越来越大,积的第一个数也越来越大了。
教师此时并没有启发学生深入探究其中的奥秘,而是让学生利用刚才发现的规律抢答142857×5、142857×6和142857×7的积。
学生根据刚才的经验,很快猜出了142857×5=714285,142857×6=857142,但142857×7的积学生没法猜了,因为在前面的乘积中最大的数是8,没有比8再大的了。
这是时,华老师引导学生用计算器算算,学生发现142857×7=999999,华老师惊讶道:“嗯,怎么会这样?”一个女生答道:“因为1/7化成小数约是0.142857。
”(我很惊讶学生的知识积累,连1/7化成小数约是多少都记得很清楚。
)这时华老师介绍142857这个数是走马灯数,华老师还形象的用一张写有142857数字的长方形纸,把它圈成一个圆介绍什么是走马灯数。
老师一般到这个地方就会结束,不敢再越雷池一步,因为下面的规律学生更难发现,教师也更难掌控课堂。
而华老师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继续追问:“用计算器计算142857×8、142857×9、142857×10的积,你发现了什么?”生1:“最前面一个数是1,后面一个数越来越大。
听华应龙老师讲座有感

听华应龙老师讲座有感我认为,最好的教育应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是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育,但在我们的班级制授课的教育体制下,又是很难针对每一个学生个体的,我们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中努力去解决这对矛盾。
“无为”教育,需要我们教师亲身垂范;需要我们用心倾听、宽容、尊重与理解;需要我们智慧激励;需要我们有效引导学生亲历体验,更需要我们从细节入手身体力行。
俗话说,“做人难,育人更难”,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真正的人,做一个高尚的人,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最终目标。
我认为,培养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可能是比较难于实现的,但我们却要努力去培养每一个学生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这应该是我们孜孜以求的。
教育的灵魂,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民族、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不仅教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更应该教给学生分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才是好的教育目标。
书中还说,获得成功的第一秘诀是勤奋,然而现实中,一些学生之所以学习成绩不能取得进步,并不是因为智力因素,其最终原因就是不勤奋,没付出,因此我们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取得进步,但是这并非对所有的学生都起作用,对于部分学生,我们有这样的主观愿望,而无实际效用,因为他们没有学习的愿望。
成功源自脚踏实地,而我们的一些学生,就是缺乏这样的精神,因此我们的说教,有时显得苍白无力,这是客观事实,我们无法改变,但作为教师,我们明知不可为却更要努力去改变现状,力求更大范围地去影响学生的发展。
尊重别人,受人尊重。
尊重是人际关系的起点,我们要努力营造一种让学生知道尊重别人的劳动,尊重别人的学习氛围,让所有的学生共同进步。
培养学生感念师恩。
无论是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甚至是步入社会功成名就的人,除了感谢父母和朋友,对于那些教育过自己的老师,都应该有发自内心的感谢,但现实社会是纷繁芜杂的,我们又能如何呢?让孩子学会自己处理好冲突,这是很重要的,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具备了这种修养与能力,我们努力营造的和谐社会也就不远了。
听华应龙老师的课有感

错的好教研室:杨勇我们常常听到的公开课,总是有种强烈的感觉,那就是学生的表现太完美了,几乎不会出错。
从事一线教学的我们其实很清楚,这课在“公开”之前已经上了好多遍了。
最后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无非是程序化的按部就班,抑或是极少瑕疵的精彩表演。
真实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犯错不可避免,面对学生出错,我们总是想尽办法避免。
而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却是这样做——面对学生出错,他会大喊一声:“错得好!”作为全国小学数学名师,华应龙一直致力于探索人文化的小学数学教育,打造“尊重、沟通、宽容、欣赏”的课堂。
他的教育教学思想中,最核心的就是“化错教学”。
听到这一新颖的提法,我们肯定是一头雾水。
错就是错,难道还能把错的说成对的?错误也能成为我们表扬学生的理由?差错也是一种教学资源?华应龙老师告诉我们:“化错教学”是指把课堂教学中的差错化为教学资源,相机融入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化腐朽为神奇”,变“事故”为“故事”。
“化错教学”的要义在于教学过程中随机融入,自然生成,而不是事先刻意安排;敏锐发现差错背后的意义,揭示其内在的矛盾、张力,巧妙彰显其积极意义,而不是简单地否定学生的错误;充分挖掘并利用差错资源的多方面价值,培养学生直面错误、超越错误的求真人格,学做真人,将教学活动引向深入,引向心灵深处,而不仅仅是促进认知的发展。
差错不是绝对的,具有相对性,人们判定“错”与“对”受特定的时空、特定价值标准的制约,不同的文化环境有不同的对错观。
立场不同,观点不同,方法不同,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可能就会有所不同。
“对”与“错”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有差错,才有真正的学习,才有实质性学习活动发生。
有化错,才有我们期待已久的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创新活动的发生;有化错教学,才有学生快乐健康地成长。
具体而言“化错教学”包括“容”--“融”--“荣”三个步骤。
第一,错是错,要温暖地“容”;第二,错不是错,要智慧地“融”;第三,错还是错,要自豪地“荣”。
感恩的人会成功—听华应龙老师讲座有感

感恩的人会成功—听华应龙老师讲座有感短暂的北师大研修学习已经落下帷幕,此时再次回忆起华应龙老师报告中的诸多观点,仍可让心灵震撼良久……师德的魅力无限,师爱的阳光无限。
从华老师身上让我可学的地方说之不尽,下面我们一起来分享华老师取得成功的经验。
“感恩的人是幸福的,幸福的人会成功;感恩的人是阳光的,阳光的人会成功;感恩的人是知足的,知足的人会成功。
”讲座伊始,华老师便在大屏幕上打出了这样一段话。
我不禁在心里打了一个问号,下面会讲什么呢?华老师说懂得感恩的人是幸福的,幸福的人才会成功。
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是一件痛苦的事,那他怎么可能在工作中取得成功呢?懂得感恩的人是知足的,知足的人才会成功。
如果整天怨天尤人,那满腹牢骚只会对你自己形成强大的反作用力。
那么,怎样才能让自己觉得幸福呢?华老师的经历告诉我们:要把学生都看成是天使。
有那么多的天使围绕着你,你能不幸福吗?感觉幸福的你,离成功还会远吗?反之,如果你把学生都看成是魔鬼,你只能感觉到痛苦,那么幸福就会理你越来越远。
我们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每一个学生。
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尊重学生的身材相貌,要尊重学生的一切。
我们要调整课堂上的视线投向,让丑陋生、后进生也能天天感受到来自教师亲切的目光,也过上幸福的校园生活。
华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让我明白:在学生出错的时候,不能只盲目判断对错,而是要帮助孩子找出问题的所在,找出错误的原因和根源,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孩子真正纠正错误的想法,并杜绝下次重复的错误行为。
不能一味的批评,而是要学会用一颗爱心,一颗感恩的心来帮助孩子。
要时刻牢记——每个学生都是天使,而培育这些天使的我们——教师,也会感觉生活在天堂。
华老师不仅对自己的学生,而且对他生命中的其他人,都充满了感谢之情。
华老师说:“我十分幸运,读书的时候遇到了好老师,他们给我积极的心态、拼搏的精神;我十分幸运,工作以后遇到了好同事,他们给我帮扶为我加油;我特别幸运,我有了成绩之后,又遇上了好领导,他们给我以幸运,给我以舞台。
听课反思 听华应龙老师“分数的再认识”有感

听课反思听华应龙老师“分数的再认识”有感首先我要感谢领导给了我一个来郑州向优秀教师学习的机会,让我亲身感受到了特级教师的魅力。
9月17日有幸参加了“小学名师新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在优秀教师的课堂上,让我深深的体会到“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意义,印象最深刻的是华应龙老师的一堂“单位,让分数更好玩”的课。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为大家带来一节理念新颖、设计独到的五年级《分数的再认识》,课堂上华老师充满智慧的教学语言,与学生水乳交融的交流沟通,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故事、电影等,让学生重新认识了分数的意义。
华老师首先从帮助大头儿子解决难题引入,调动起学生探究和思考的热情,让学生感悟分数单位,整节课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大问题贯穿,引导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独立探究,整个课堂彰显着“尊重、沟通、宽容、欣赏”的人文化教学氛围。
课堂上,华老师精心地捕捉,智慧地引发,师生心灵与心灵、智慧与智慧碰撞出耀眼的“火花”。
情境导入,激发孩子思维。
课从大头儿子与爸爸的谈话导入,为了解决实际生活中沙发的长度而且领带测量,从而从对折中引入分数,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同时认识了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先分后数,新知重新定位。
“什么是分数?就是先分后数(shǔ)”。
听起来是多么的格式化,分析起来又是那么有道理。
学生在理解了“单位”与“1”后,华老师不提单位“1”,但学生能自己创造单位。
正如华老师所讲:“怎么做”更重要。
“错误设计”,认清知识点。
课中,华老师让学生圈出苹果的3/4,学生结果不一致,女生说9个,男生则胆怯的说12个,孩子们都说自己是对的。
为什么是这样呢?揭示答案,原来是华老师有意设计了不一样的题。
给女生习题篇上出了12个苹果,而男生出了16个苹果,当然得出来的结果就不一样了。
华老师用自己的错误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分数都是一样的,整体不同,结果就不同。
从而华老师让孩子们明白了:与自己不同的结果,不一定错误,要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听华应龙老师的课及讲座有感

听华应龙老师的课及讲座有感12月16日,特级教师京郊行活动在我们学校拉开了序幕。
这次我们很荣幸的看到了华应龙老师自己,也有幸亲临现场听到华应龙老师的课,真的有种感觉叫特级教师就是纷歧般,大师就是大师呀!华老师的课堂是那样的轻松愉悦,弥漫着书香气息;华老师的文学功底又是那样深厚,让我们望尘莫及。
华老师这30年主要致力于探索“融错教育”,“尊重、沟通、宽容、欣赏”。
使他的课堂充满了时代的气息,洋溢着浓浓的师生情谊。
在他的课堂上比较凸显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做中学,玩中学,清新流动的生命力让学生特别爱上他的“疯狂数学”。
这次讲座的题目是《教育即融错》,是我们知道了什么是融错,为什么要融错,怎样融错。
融错就是把课堂教学中的错误融化为一种教学资源,相机融入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化腐朽为神奇”,变“事故”为“故事”。
怎样融错?第一,错是错,温暖的“容”。
也就是包涵、欣赏学生的错误;让学生悦纳自己和同学的错误;创造机会,流露错误。
第二,错不是错,智慧的“融”。
首先探明错误面前的真正原因;其次,让正确从错误中生长;再次,要用教师自己的错。
第三,错还是错,自豪的“荣”。
首先是拾错;其次是分享;再次是感谢。
反思自己的课堂,我往往都是怕学生犯错误,总是先告诉他们要注意什么,哪边容易错,你们要当心一点,这样子的结果只是告诉学生表象,你那里不成以这样子写,学生可能这次听了老师提醒,这次记住了,但是下次没人提醒还是会犯同样的错误。
这就是华老师说的“有些错误早晚都会犯,早出现比晚出现损失少”,真是有道理!所以今后在我的课上,我觉得我应该做到像华应龙老师说的:包涵学生的错误,鼓励学生探究的勇气,坚持学生探究的激情。
华老师还强调我们要创造机会流露错误,这样才干让孩子真正的掌握知识。
再想想自己的教学行为:总是在新课前安插大量的复习和铺垫,到位的提示,越位的暗示。
正是因为我的急功近利的思想,扫除了学生的障碍,让学生很快的得到我想要的答案。
华应龙《分数的初步认识》观后感

华应龙《分数的初步认识》观后感华应龙老师的《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不仅仅是一堂数学课,更是一堂生动、有趣、富有智慧和创意的教育课。
华应龙老师通过各种富有创意的方式,让学生对分数有了深入的理解。
他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用实际例子来解释分数的概念,如切蛋糕、分苹果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分数的存在和应用。
此外,他还通过游戏和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分数。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华应龙的课堂中,分数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一种数学工具。
这种教育观念的转变,使得分数的学习变得更为生动和有意义。
华应龙老师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更注重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他通过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思考和发现,培养了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了教学内容和方法,华应龙老师的课堂氛围也让人印象深刻。
他与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敢于表达、敢于尝试。
这种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此外,华应龙老师的课程设计也充满了智慧和创新。
他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关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
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和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分数的概念和应用。
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华应龙老师的《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通过生动、有趣、富有智慧和创意的教学方式,使得分数的学习变得更为生动和有意义。
他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更注重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这种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学习和借鉴。
同时,我也希望有更多的教育者能够像华应龙老师一样,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出更多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听华应龙老师的课及讲座有感

听华应龙先生的课及讲座有感12月16日,特级教师京郊行运动在我们黉舍拉开了序幕.此次我们很幸运的看到了华应龙先生本身,也有幸亲临现场听到华应龙先生的课,真的有种感到叫特级教师就是不一般,大师就是大师呀!华先生的教室是那样的轻松愉悦,漫溢着书喷鼻气味;华先生的文学功底又是那样深挚,让我们瞠乎其后.华先生这30年重要致力于摸索“融错教导”,“尊敬.沟通.狭隘.观赏”.使他的教室充满了时期的气味,洋溢着浓浓的师生情义.在他的教室上比较凸显出:古为今用,洋为顶用,做中学,玩中学,清爽流淌的性命力让学生特殊爱上他的“猖狂数学”.此次讲座的标题是《教导即融错》,是我们知道了什么是融错,为什么要融错,如何融错.融错就是把教室教授教养中的错误熔化为一种教授教养资本,相机融入后续的教授教养进程中,“化腐败为平庸”,变“变乱”为“故事”.如何融错?第一,错是错,暖和的“容”.也就是包涵.观赏学生的错误;让学生悦纳本身和同窗的错误;创造机遇,吐露错误.第二,错不是错,聪明的“融”.起首探明错误面前的真正原因;其次,让准确从错误中发展;再次,要用教师本身的错.第三,错照样错,骄傲的“荣”.起首是拾错;其次是分享;再次是感激.反思本身的教室,我往往都是怕学生犯错误,老是先告知他们要留意什么,哪边轻易错,你们要当心一点,如许子的成果只是告知学生表象,你那边不成以如许子写,学生可能此次听了先生提示,此次记住了,但是下次没人提示照样会犯同样的错误.这就是华先生说的“有些错误日夕都邑犯,早消失比晚消失损掉少”,真是有道理!所以往后在我的课上,我认为我应当做到像华应龙先生说的:包涵学生的错误,勉励学生探讨的勇气,保持学生探讨的豪情.华先生还强调我们要创造机遇吐露错误,如许才干让孩子真正的控制常识.再想想本身的教授教养行动:老是在新课前安插大量的温习和铺垫,到位的提示,越位的暗示.恰是因为我的急功近利的思惟,清除了学生的障碍,让学生很快的得到我想要的答案.但是心理学家盖耶告知我们:谁不斟酌测验测验错误,不许可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进修时刻.所以我们应当让学生犯错误,让他们在庞杂的情景中学会分辩,剖析,断定,推理,从而达到真正的无错.。
听华应龙老师《平均数》有感

观华应龙老师《平均数练习课》有感听了华老师的课,我受到了很多的启示:没有平时的积累,没有课前的精心预设,就是不会有课堂上的精彩频现的。
华老师的这节课就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平均数的基础上再精心设计的一堂课,让我受益匪浅。
一、尊重别人,彰显风采。
1.尊重听课老师。
华老师就是我听过课的老师中唯一一位有与听课老师分享思考的老师。
虽然她就是一位名师,但她仍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
她在这节课中就提出3个小问题:①参与求体验,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怎样让学生体验?②“平均数不就是真实的数”,那平均数就是什么数?③怎样的活动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特点?2.尊重学生。
与学生课前交流的时候,华老师说允许学生不用举手,可以自由发言。
她的话语很亲切,说到猪八戒与孙悟空,一下子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
还故意说错,把《西游记》说成就是《三国演义》。
这样一位亲切幽默的老师,您说孩子会不喜欢不?二、深厚底蕴,征服众人。
1.巧妙导入,突出意义。
第一个活动就是口算比赛。
华老师给孩子们20秒钟的时间做9道两步计算的口算。
孩子们刚开始兴致很高,但后来发现这时间太短了,只做了一两道题,最多的孩子也就做了三道题目。
这时,华老师跟孩子们说每道题目算30分,让她们计算自己的得分,并算出小组的总分。
华老师让孩子们汇报每组的总分,并记录下来。
然后通过“您有什么想法不?”“您发现了什么?”等问题,不断地激发学生去思考,去发现问题。
有个孩子一眼就瞧出第二组的分数算错了,华老师又接着问:“您为什么一眼就能瞧出她们算错了?”这个孩子说:“每道题30分,而第二组得分就是380分,不就是30的倍数,所以就是算错了。
”这让全场想起了热烈的掌声。
接着通过比总分,有的孩子说不公平,再到比平均分。
瞧!华老师设计的环节多奇妙!多完美!2.扎实的活动,让数学意义“具体感知”。
第二个活动就是听一个故事。
故事的大致内容就是在一个集市上有一个猜牛重的比赛,参赛的有屠夫、农民还有很多其她外行的人。
华应龙教学课堂能力提升心得体会

在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中,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其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的好坏。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自身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性。
在参加华应龙教学课堂培训的过程中,我收获颇丰,以下是我对华应龙教学课堂能力提升的心得体会。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在参加华应龙教学课堂培训之前,我的教学观念较为传统,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培训,我深刻认识到,教育应该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华应龙老师强调,教师应从学生的兴趣、需求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合作中成长。
1.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华应龙老师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认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华应龙老师认为,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的交流。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中学习。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1. 多元化教学手段。
华应龙老师提倡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实物演示、小组合作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在培训过程中,我学习了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2. 互动式教学。
华应龙老师强调,教师应与学生进行互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
在课堂教学中,我尝试采用提问、讨论、辩论等互动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任务驱动教学。
华应龙老师认为,任务驱动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培训过程中,我学习了如何设计合理的任务,引导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掌握知识。
三、教学评价的改进1. 关注过程性评价。
华应龙老师强调,教学评价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而非仅仅关注结果。
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2. 多元化评价方式。
2021年立德树人心得体会范文五篇

2021年立德树人心得体会范文五篇2021年立德树人心得体会范文1__月23日下午,我有幸聆听了由全国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首批“首都基础教育名家”,化错教育创始人、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华应龙副校长进行的题为《化错养正,立德树人》直播讲座,让我受益匪浅。
华应龙副校长从“什么是化错?为什么要化错?怎么化错?”等问题来阐释“化错养正,立德树人”的内涵和他多年从事“化错教育”研究概况。
他认为“化错”是把课堂教学中的差错融化为教学资源,相继融入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化错”是创新的来源,是落实“自主探究学习”课程标准的方法。
华应龙副校长指出,“化错教育”要做到:首先,错是错,温暖地“容”,要调整对学生错误的态度;其次,要把错误当做一种资源,融化、融合、融通,将教学活动引向深入;再次,错还是错,自豪地“荣”,荣是结果、是目标,是对出错过程的回眸,是对差错的育人价值的欣赏。
在教育的路上,我们是一群追逐者;在成长的路上,我们是一群学习者。
时代赋予我们新的责任与使命。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思考力、有创造力、有执行力、有影响力的人。
1、做一名有思考力的教师人与人的不同,在于思想的差异,而思想则主要来源于思考。
一个人是否喜欢思考,做到常态思考,取决于他的思维习惯、问题意识和格局视野。
教师的思考力,主要体现在对待问题的处理方式上,首先愿意拿出一定的时间集中在这个问题上,思考选取的方法达到目标;其次,常时间集中关注在某一主题的研究上,持续推进,尽量寻找创新点;还有就是在常态教学活动中融入自己的思考,为每一次的发言做准备,为每一节课做设计,为每一次阅读做整理,为每一次实践做反思。
2、做一名有创造力的教师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
思考不同,才能有创造。
做为一名有创造力的教师,他所做的,都是经过思考的,他所使用的方法都是最简单有效的。
听华应龙老师报告心得体会

听华应龙老师报告心得体会周末怀着无比期待的心情,到郑州小哈佛双语小学参加睿师育人----小学名师新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的讲座《我不只是数学》,感悟颇深。
第一节华老师讲了《分数的意义》,整节课华老师没有被教材束缚思维,而是作了这样深入的思考:单位“1”的概念可以不给,“单位”重要,“1”也重要,在教学中突出了对“单位”的教学。
上面这一段,教师向学生传递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信息:单位都是创造出来的。
一把尺子可以看作一个标准,一根领带的长也可以是一个标准,把“单位”的内涵扩大了,为后面引出分数单位做作铺垫。
听课中我才体会到华老师的设计意图,不禁拍案叫绝。
学生对于“分数单位”的理解是较难的。
华老师从“单位”的知识原点出发,让学生感受“单位”的出现时生活的需要,这里体现了华老师的“打数学”观,那就是深究数学概念产生的认知原点,把它放入一个大背景下去教数学,是多么大气可贵啊!把数学与生活融为一体,那才是真正的让学生体会到与熟悉的生活的联系。
华老师的这节“分数的意义”,设计意义深远,每一个环节、每一句话都显现出华老师的智慧。
深思过后才能凸显思想的可贵。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我们,要站在数学知识的认知原点分析教材,设计教学,也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变得有“磁性”,把学生紧紧吸住!华老师还以《我不只是数学》为主题进行了一场精彩的讲座,他声情并茂的演讲,幽默风趣的语言,平易近人的笑容深深吸引了在场的每一位老师,会场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华老师在正式开始讲座之前就用一句句寓意深刻的话给老师们带来了深深的思考:“教书的人不读书是一件可悲的事”“错若化开,成长自来”“理想的课堂应当不仅传授知识,还要启迪智慧,更要点化生命”。
在讲座中,华老师结合具体生动的课例向在场老师把《我不只是数学》的主题层层展开,不仅让老师们领略了精彩的数学之美,更让老师们体悟到了“以人化人”的教学魅力。
下午,华老师给我们全体新聘教师做了长达三个小时的《数学新课标培训》,更是给初入教坛的新教师指明了方向。
今天有幸见到了全国特级数学教师华应龙老师

今天有幸见到了全国特级数学教师华应龙老师,上午我们在七中听取了华老师的《融错:减负增效之良策》的报告,下午在振兴街小学听了华老师的一节关于《游戏公平》的公开课。
聆听了他睿智而又幽默的讲座和公开课,让我受益匪浅。
尤其是华老师关于面对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种种错误,作为一名教师,应该采取的态度,让我茅塞顿开。
华老师在报告中指出:成功是长叶的时候,而失败是长根的时候。
面对学生的出错,作为一名教师,她的态度应该像三部曲那样,有步骤地进行,即:一、错是错,对是对,教师有一颗包容的心,要宽容仁慈地看待学生的差错;二、错不是错,要温暖地融化学生的错误,让学生的心灵更好的成长,掌握更好的姿势,习得更好的技能;三、错还是错,通过错误,最终让学生感到自豪、光荣。
华老师在现场现身说法,他给我们出示了他的学生的两份作业,一份是学生的条形统计图作的很潦草,把图画歪了。
华老师给学生的批语是:“你画成了一个比萨斜塔。
”还有一个孩子画的左边数轴上的数据太大,所以画出的条形统计图都太短。
老师给他的批语是:“哈哈,个个都是武大郎!”面对学生的差错,老师没有呵斥,没有严厉的批评指正,更没有强行令学生改正,而是用这种诙谐幽默的方式让学生从心里接受。
在下次画统计图的时候,孩子们会告诉班级里的其他的孩子说:“千万别画成比萨斜塔和武大郎哟!”这样学生对于自己的错误很快就能意识到了,而且还能从心里接纳自己的错误,并积极地改正过来。
下午华老师在讲《游戏公平》这一课时,有两个小组在统计数据时出现错误。
华老师是这样对学生们说的:“感谢刚才出现问题的小组,因为你们的错误,让同学们在分析问题时发生偏差。
”华老师用幽默的话语,让学生更加清楚的认识到:在统计中,数据要说明问题,所以数据是不能出现问题的。
我非常赞同华老师的那句名言:学生正确的作业可能只是模仿,但错误的作业绝对是创新。
明白的人明白的算理是一样的,不明白的人却各有各的困惑。
出错是学生的权利,帮助学生不再犯同样的差错是老师的义务。
观华应龙的课有感

观华应龙的《圆的认识》有感前两天,在学校教研中听了华应龙《圆的认识》一课,颇受启发。
大师就是大师,成为大师就有他的理由,课设计得相当巧妙、完美。
他是一位有思想,又有文化底蕴的数学老师,很是佩服。
华应龙以“小明参加奥林匹克寻宝活动为情景,让学生知道宝的位置是以左脚为圆心,半径为三米的圆上,解决圆是什么的问题;通过探究感知为什么是圆;接着通过画圆了解圆的特征;紧接着回归生活,在球场中解释圆,解决为什么这么做,最后回归课始的情景,解决一定这样做吗的问题。
他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一定这样做吗这五个问题为主线,铸成浑然大气的一堂课。
听了华老师的课,再读着华老师的教学设计,更加深了一种感受:没有平时的积累,没有课前的精心预设,是不会有课堂上的精彩频现的。
在设计中,华老师与我们交流了他的“课前六思”:“圆的认识”这节课究竟要讲什么? 半径和直径是不是应该“浓墨重彩”去渲染? 半径和直径的关系是不是教学难点,要不要研究,是否“顾名思义”就可以理解?量出半径都相等,就科学、深刻吗? 要加上前提条件“在同一个圆中或等圆中”,这是不是教学内容上的形式主义? 圆的画法是应该教,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但应该一、二、三地教吗? “圆”的意蕴实在是丰富,借着这么“圆满”的素材,我们是否可以在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突破常规的创新思维上做些文章,引导学生思考“一定这样吗”?柳暗花明、曲径通幽、殊途同归的心理体验,是否更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正是有了这样的思考,华老师对教材的理解、课堂的驾驭,才会是我等可望而不可及的境界。
对于教材的处理与升华,作为新手的我受到了较多的启示。
但我想说的这节课给与我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思想方法。
数学是什么?数学就是一种思想方法。
数学的教学就是思想方法的教学。
但现在的数学课堂似乎少了许多数学的味道。
在华老师的课堂里我找到了数学的真谛。
他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在传授思想方法。
就象他反思的那样: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是否应该不仅关注“是什么”和“怎样做”,还应该引导学生去探究“为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做”?这样是不是才凸显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一学科特色?是不是应该带领学生经历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究过程,促使学生养成研究问题的良好意识?“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我们数学老师是否可以给学生一个问题模式,让学生“知道怎样思维”,让学生掌握作为一种“非言语程序性知识”的思维?做为第一线的老师也要多反思,让问题支撑课堂,让数学课堂真正成为思想方法的源泉。
华应龙教学观后感

华应龙教学观后感篇一华应龙教学观后感最近有幸观看了华应龙老师的教学视频,哎呀妈呀,那感受,真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华老师的课,就像一场奇妙的冒险之旅。
他不按常理出牌,也许在别人都想着怎么把知识硬塞给学生的时候,他却在想方设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
这让我不禁反问自己,我们平常的教学是不是太死板了?我记得有个细节,华老师讲一个数学问题的时候,没有直接告诉答案,而是通过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引导大家思考。
那场面,同学们的眼睛都瞪得大大的,充满了好奇和渴望。
我就在想,可能这就是真正的教学魅力吧,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主动去寻找答案。
华老师的教学方法也很独特,他不是那种一本正经、严肃到底的老师。
他会时不时开个小玩笑,让课堂气氛轻松起来。
比如说,他会用夸张的表情和动作来解释一个难题,逗得大家哈哈大笑的同时,也把问题给搞明白了。
不过,我觉得吧,华老师的教学虽然精彩,但要完全模仿可能也不容易。
毕竟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风格,对吧?但不管怎么说,从他的教学中,我确实学到了很多东西,也许以后我也能试着在自己的课堂上搞点新花样,让学生们更喜欢学习。
这一路观看华应龙老师的教学,真好!让我对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也让我更有动力去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了。
篇二华应龙教学观后感华应龙老师的教学,哇塞,简直让我大开眼界!一开始,我其实心里还犯嘀咕,不就是一堂课嘛,能有啥特别的?可看着看着,我就发现自己大错特错了。
华老师那哪里是在上课,分明是在带着学生们玩转知识的世界!他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术师,能把那些枯燥无味的数学公式和定理,变成一个个有趣的小把戏。
比如说,他会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数学概念,这让我不禁感叹:“原来数学还能这么学!”我就在想,我以前咋就没想到呢?还有啊,华老师特别会鼓励学生。
哪怕学生答错了,他也不会批评,而是引导他们自己发现错误,然后改正。
这让我反问自己:我平时是不是对学生太严厉了?也许应该多给他们一些鼓励和引导。
课堂上,华老师的表情和动作那叫一个丰富,简直比演员还夸张。
华应龙《化错养正,立德树人》学习培训心得体会教学随笔

华应龙《化错养正,立德树人》学习培训心得体会教学随笔周一通过钉钉直播参加了全国小学数学教师培训活动,听了华应龙老师的讲座《化错养正,立德树人》,让我受益匪浅,解开了许多在教学中遇到的内心矛盾,希望以后能有机会再次聆听华老师的课堂。
今天是第一次听到化错这个词语,充满了好奇。
什么是化错养正?什么是化?什么是错?差错:就差一点错了。
我们要遵循化错的原则在教学中培养出自主、大胆、真实、独特的学生。
化错是要用心寻找差错背后的正确方向,而不是我们事先刻意安排错误,也不是简单地去否定学生的错误。
我们要学会去包容错误,课堂因错而精彩。
我们在教学中是化错,不是纠错,要引导学生自悟,以育人为目的。
我们为什么要化错养正?华老师说:人生自古谁无“错”,是啊,我非常认同这句话,作为教师的我偶尔做题时也会犯那些学生会犯的不认真的毛病啊! 没有化错,何来创新。
我们要从错误中去创新,才有创造的机会。
没有化错如何落课程标准强调的“自主探究学习”?我们要温暖地化错。
没有化错,何来真正“过程教学”,有差错才有真正的学习。
错若花开,成长自来。
我们相信错不起的学生,对不了。
华老师给我们讲了化错的三个关键词:容一融→荣。
(一)错是错,温暖地容大禹治水不是堵,而是疏。
首先,包容、欣赏学生的差错。
其次,让学生悦纳自己和同学差错。
再次,顺其自然,暴露差错。
有些错总是要犯,犯的越早损失越小。
(二)错不是错,智慧地“融”。
首先,探明差错背后真正原因。
课堂是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出错是学生的权利,帮助学生不再犯同样差错是老师的责任。
通过日常的教学我们会发现,明白人明白的算理是一样的,不明白的人却各有各的困惑。
让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将错误的尝试引向成功,让评价在对错之外。
再次,要用好教师自己的错。
现想的教学是对话式的,我们要教学相长。
(三)错还是错,自豪地“荣”。
我们学习不是为解对一道题,而是为做对一个人。
首先是拾错。
其次是分享,学会听到学生思维真实的声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华应龙老师的课及讲座有感
欧阳光明(2021.03.07)
12月16日,特级教师京郊行活动在我们学校拉开了序幕。
这次我们很荣幸的看到了华应龙老师本人,也有幸亲临现场听到华应龙老师的课,真的有种感觉叫特级教师就是不一般,大师就是大师呀!华老师的课堂是那样的轻松愉悦,弥漫着书香气息;华老师的文学功底又是那样深厚,让我们望尘莫及。
华老师这30年主要致力于探索“融错教育”,“尊重、沟通、宽容、欣赏”。
使他的课堂充满了时代的气息,洋溢着浓浓的师生情谊。
在他的课堂上比较凸显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做中学,玩中学,清新流动的生命力让学生特别爱上他的“疯狂数学”。
这次讲座的题目是《教育即融错》,是我们知道了什么是融错,为什么要融错,怎样融错。
融错就是把课堂教学中的差错融化为一种教学资源,相机融入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化腐朽为神奇”,变“事故”为“故事”。
怎样融错?第一,错是错,温暖的“容”。
也就是包容、欣赏学生的差错;让学生悦纳自己和同学的差错;创造机会,暴露差错。
第二,错不是错,智慧的“融”。
首先探明差错背后的真正原因;其次,让正确从差错中生长;再次,要用教师自己的错。
第三,错还是错,自豪的“荣”。
首先是拾错;其次是分享;再次是感谢。
反思自己的课堂,我往往都是怕学生犯错误,总是先告诉他们要注意什么,哪边容易错,你们要当心一点,这样子的结果只是告诉学生表象,你那里不可以这样子写,学生可能这次听了老师提醒,这次记住了,但是下次没人提醒还是会犯同样的错误。
这就是华老师说的“有些错误早晚都会犯,早出现比晚出现损失少”,真是有道理!所以今后在我的课上,我觉得我应该做到像华应龙老师说的:包容学生的错误,鼓励学生探究的勇气,保持学生探究的激情。
华老师还强调我们要创造机会暴露差错,这样才能让孩子真正的掌握知识。
再想想自己的教学行为:总是在新课前安排大量的复习和铺垫,到位的提示,越位的暗示。
正是因为我的急功近利的思想,扫除了学生的障碍,让学生很快的得到我想要的答案。
但是心
理学家盖耶告诉我们: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
所以我们应该让学生犯错误,让他们在复杂的情景中学会辨别,分析,判断,推理,从而达到真正的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