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核磁共振成像仪测T1和T2
核磁T1和T2区别
1、T1观察解剖结构较好。
2、T2显示组织病变较好。
3、水为长T1长T2,脂肪为短T1短T2。
4、长T1为黑色,短T1为白色。
5、长T2为白色,短T2为黑色。
6、水T1黑,T2白。
7、脂肪T1白,T2灰白。
8、T2对出血敏感,因水T2呈白色。
T1加权成像、T2加权成像所谓的加权就是“突出”的意思T1加权成像(T1WI)----突出组织T1弛豫(纵向弛豫)差别T2加权成像(T2WI)----突出组织T2弛豫(横向弛豫)差别。
在任何序列图像上,信号采集时刻横向的磁化矢量越大,MR信号越强。
T1加权像短TR、短TE——T1加权像,T1像特点:组织的T1越短,恢复越快,信号就越强;组织的T1越长,恢复越慢,信号就越弱。
T2加权像长TR、长TE——T2加权像,T2像特点:组织的T2越长,恢复越慢,信号就越强;组织的T2越短,恢复越快,信号就越弱。
质子密度加权像长TR、短TE——质子密度加权像,图像特点:组织的rH 越大,信号就越强;rH 越小,信号就越弱。
脑白质:65 % 脑灰质:75 % CSF:97 % 常规SE序列的特点最基本、最常用的脉冲序列。
得到标准T1 WI 、T2 WI图像。
T1 WI观察解剖好。
T2 WI有利于观察病变,对出血较敏感。
伪影相对少(但由于成像时间长,病人易产生运动)。
成像速度慢。
FSE脉冲序列原理:FSE脉冲序列,在一次900脉冲后施加多次1800复相位脉冲,取得多次回波并进行多次相位编码,即在一个TR间期内完成多条K空间线的数据采集,使扫描时间大大缩短。
在一次成像中得到同一层面的不同加权性质的图像。
T1WI——短TE,20ms 短TR,300~600ms ETL—2~6 T2WI——长TE,100 长TR,4000 ETL—8~12 优点:时间短,显示病变。
缺点:对出血不敏感,伪影多等。
IR 序列特点IR序列具有强T1对比特性;可设定TI,饱和特定组织产生具有特征性对比图像(STIR、FLAIR);短TI 对比常用于新生儿脑部成像;采集时间长,层面相对较少。
MRI的T1和T2的名词解释
MRI的T1和T2的名词解释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成像技术,通过利用核磁共振原理,可以获取人体内部的详细结构图像。
在MRI图像中,T1和T2是两个重要的参数,它们有助于医生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对T1和T2进行详细的解释和探讨。
1. T1(纵向弛豫时间)的解释T1是MRI图像的一种参数,用于表征组织在磁场中的弛豫特性。
弛豫时间是指磁化过程中原子核回到平衡状态所需要的时间。
T1值越长,说明组织中的原子核平衡回复的速度越慢。
T1弛豫时间较长的组织在MRI图像上呈现出较亮的信号。
在MRI扫描中,T1加权图像利用了T1的不同值来区分人体组织。
例如,在T1加权图像上,脂肪组织呈现出较亮的信号,而水和肌肉组织呈现出较暗的信号。
这种区别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组织的类型和状态,并作出相关的诊断。
例如,在脑部MRI扫描中,T1加权图像可以清晰地显示出病变区域和正常组织之间的对比关系,有助于诊断肿瘤和脑血管疾病等。
2. T2(横向弛豫时间)的解释T2是MRI图像的另一个参数,也用于描述组织内的弛豫特性。
T2值越长,表示组织内原子核的弛豫时间越长。
T2弛豫时间较长的组织在MRI图像上呈现出较暗的信号。
与T1相比,T2加权图像对组织的显示方式略有不同。
在T2加权图像上,液体和水分子呈现出较亮的信号,而固体组织呈现出暗的信号。
这是因为水分子具有较长的T2值,所以在MRI图像上显示出较明显的信号。
T2加权图像在观察液体积聚、软组织损伤和关节疾病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关节MRI检查中,医生可以利用T2加权图像观察骨骼周围的软组织情况,如肌腱和韧带损伤等。
3. T1和T2的应用与意义T1和T2是MRI图像分析中常用的参数,它们有助于医生对不同组织和病变进行识别和判断。
通过比较T1加权图像和T2加权图像,医生可以获得更全面的诊断信息。
在临床实践中,T1和T2可以被应用于多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核磁t1和t2原理
核磁t1和t2原理
核磁T1和T2原理主要是氢核磁共振在人体不同组织中的弛豫时间不同,这一特性被用于组织成像。
具体原理如下:
T1弛豫过程是一种一种信号衰减过程,主要由横向磁化密度矢量在磁场空间内不断调整方向所致。
不同组织器官的微观环境有很大差异,其中的氢质子密度不同,在受到相同的外加磁场和发射脉冲后,共振信号丢失程度有所不同,最终通过接收到的信号重建形成图像,从而区分出不同的组织结构。
在T1加权成像中,由于不同组织的纵向磁化密度恢复速度不同,因此信号强度也不同。
通常情况下,在相同的重复发射时间TOF-MGE的情况下,组织内纵向磁化密度的恢复速度越快,信号越弱。
这意味着,如果组织的横向磁化在激励脉冲结束后的恢复过程中有足够的时间,可以充分重建信号。
然而在某些组织中,由于其氢质子密度高或组织均匀性差,磁化密度难以恢复或恢复缓慢,导致接收到的信号强度降低。
简单来说,T1磁共振成像主要是根据不同组织的氢质子平均寿命时间长短的不同来显像的。
不同组织的氢质子密度相同,但因其对外部磁场的不均匀分布敏感程度不同,引起自旋-晶场相互作用的时间不同,导致弛豫时间的不同。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咨询专业医生获取更准确全面的信息。
学习MRI时,老师都说 T1 看解剖,T2 看病变,T1、T2 是什么意思?大家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学习MRI时,老师都说T1 看解剖,T2 看病变,T1、T2 是什么意思?大家怎样理解这句话的?一、T1、T2是什么意思?MRI是磁共振成像,原理是施加一个磁场,让原子核和着磁场的节拍动起来(共振),当磁场停下来的时候,原子核恢复常态,这个恢复的过程会以电磁波的形式释放能量,探头检测出这个能量,并用于成像。
真实的物理过程更复杂,我不会,不强行装逼。
我只知道T1、T2是两个用于测定电磁波的物理量,它们可以作为成像的数据。
根据T1来成像的,就叫“T1加权成像”(T1-weighted imaging),临床工作中也经常简称“T1”。
T2以此类推。
二、如何理解“T1看解剖,T2看病变”?看图说话:↑左图是T1加权成像,右图是T2加权成像,?Aliasgar V Moiyadi, et al我们注意到,T1图像的整体感官跟“临床图像”的“习惯配色风格”非常接近,你看白质是白的,灰质是灰的,脑脊液是黑的。
所以,你看着T1图像就可以自行脑补各种断层解剖图。
于是,“T1看解剖结构”的说法就这么来。
T2图像呢?卧槽,那个亮晶晶的东西是啥?不管你有没有学过医,一看这样的图,本能就会注意到那个明亮的东西。
没错,那货就是个病变。
再返回到同一部位的T1图像,它是那么地灰不溜秋,毫不起眼,所以就有了“T2看病变”的说法。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T2信号跟水含量有关,而很多病变都伴随组织水肿。
于是,很多病灶的T2信号要强于周围的正常组织。
人眼对亮的东西相对敏感,于是,T2图像在发现病变上有优势。
不过,这种高度简化的模型只适用于初学者入门,真正工作时你要灵活对比多种成像方法,包括但不限于:T1、T2、FLAIR、DWI......想知道配图中的病灶是个什么JB玩意儿?阴茎癌脑转移(出处:Moiyadi A V, Tongaonkar HB, Bakshi GK. 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metastasis in penile carcinoma. Indian Journal of Urology. 2010;26(4):585-586. )。
磁共振t1与t2水的信号
磁共振t1与t2水的信号磁共振(t1)与(t2)是医学影像学中常见的术语,在MRI扫描中常常被提起。
其中,t1和t2都代表水的信号强度,但二者的影响因素不同,因此在医学影像学中有着不同的应用和意义。
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t1和t2的基本概念。
t1和t2分别代表着不同自旋状态下水的信号强度,并具有如下含义:t1:在一些情况下,MRI扫描的目的是能够清晰地区分不同的组织。
这时候,t1信号就非常重要了,它所代表的是扫描区域的髓鞘、白质、脑脊液、血液等组织的对比度。
通常情况下,t1信号强度越高,代表组织含有更多的水分子,而t1信号强度越低,代表组织中的水分子较少或结构密度较大。
t2:在医学影像学中,t2信号强度代表的是组织中的水分子之间的弛豫时间。
这种时间与组织状况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因此t2信号强度可以为医学专家提供许多关键的信息。
通常情况下,液体中的水分子弛豫时间越短,t2信号强度越高,而固体中的水分子弛豫时间则相对较长,t2信号强度相对较低。
在这里,我们需要了解的是,t1和t2的信号强度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磁体的强度、磁场梯度、脉冲序列等。
同时,实际MRI扫描中也会因为仪器模式、操作者的技巧、患者的不同状况等影响因素,直接影响t1和t2的信号强度。
在人体MRI扫描的应用中,t1和t2的信号产生了许多重要的影响,例如:(1)在MRI扫描中,如果需要清晰的辨别出各种组织,t1信号的强度就有着非常大的意义。
因此,在特定的扫描目的下,医生可以根据t1信号强度的变化来进行影像分析,进而进行更加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2)对于创伤等情况下的脑部MRI扫描,t2信号强度可以为医疗专家提供许多帮助。
例如,对于一个病人,脑部发生了溃疡,这时候t2信号就可以作为溃疡的诊断指标。
总结而言,MRI扫描技术的发展和推广,让t1和t2信号的强度成为了医学影像学中的重要指标。
通过对t1和t2信号强度的控制和计算,医生可以更准确地诊断病情,为病人提供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
磁共振弛豫时间
磁共振弛豫时间磁共振弛豫时间(T1和T2)是磁共振成像(MRI)技术中的重要参数,它们反映了物质的磁共振行为和组织的特性。
本文将从磁共振弛豫时间的定义、测量方法、影响因素以及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介绍。
磁共振弛豫时间是指在磁场作用下,物质从激发态回到基态所需的时间。
根据磁共振理论,当外加磁场作用下,物质中的原子核会发生磁共振现象,其能量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并在一定时间后返回基态。
这个返回过程就是弛豫过程,而弛豫时间就是描述这个过程的重要参数。
测量磁共振弛豫时间有多种方法,常用的有脉冲序列法和自旋回波法。
脉冲序列法是通过给样品施加一系列的短脉冲,然后观察样品对这些脉冲的响应来测量弛豫时间。
而自旋回波法是通过在脉冲后给样品施加一个180°的脉冲,使得样品的回波信号与初始信号相消。
通过测量回波信号的幅度随时间的变化,可以得到磁共振弛豫时间。
磁共振弛豫时间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分子运动、物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等。
分子运动是影响弛豫时间的重要因素之一,分子的旋转和扩散会导致弛豫时间的改变。
此外,不同原子核的弛豫时间也有所差异,这与原子核的自旋、电荷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有关。
在医学领域,磁共振弛豫时间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测量组织的磁共振弛豫时间,可以获取关于组织的信息,如组织的形态、结构、功能以及病理变化等。
例如,磁共振弛豫时间在癌症的诊断和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癌细胞和正常细胞的磁共振弛豫时间差异较大,可以通过测量磁共振弛豫时间来区分癌细胞和正常细胞,从而实现早期诊断和治疗。
磁共振弛豫时间还可以用于研究神经系统的功能和疾病。
神经元的磁共振弛豫时间与神经元的活动状态和代谢有关,通过测量神经元的磁共振弛豫时间,可以了解神经元的功能活动和疾病变化,如脑卒中、阿尔茨海默病等。
磁共振弛豫时间是磁共振成像技术中的重要参数,它反映了物质的磁共振行为和组织的特性。
通过测量磁共振弛豫时间,可以获取关于组织的信息,如组织的形态、结构、功能以及病理变化等。
磁共振各序列
磁共振不同序列的原理与应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基于核磁共振现象的医学成像技术,广泛用于医学领域。
磁共振成像利用磁场、梯度磁场和射频脉冲与人体内的水分子进行相互作用,通过检测信号来获取人体内部的结构和功能信息。
在磁共振成像过程中,各种序列的选择对于获得准确的图像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磁共振序列及其原理和临床应用。
1. T1加权图像T1加权图像是一种基本的磁共振成像序列,常用于显示组织的解剖结构。
T1加权图像主要利用不同组织中的原子核自旋松弛时间的差异来实现图像对比的调节。
在T1加权图像中,脂肪信号较高,水信号较低。
这种序列在显示解剖结构清晰、脑脊液与囊性病灶显示良好方面具有优势。
临床应用上,T1加权图像可以帮助医生评估肿瘤的位置、体积和浸润程度,对于诊断和治疗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价值。
2. T2加权图像T2加权图像是另一种常用的磁共振成像序列,可用于显示组织的水分含量和水分子热运动。
T2加权图像中,水信号较高,脂肪信号较低。
相比于T1加权图像,T2加权图像对于肿瘤、炎症和水肿等病变的显示更为敏感。
临床上,T2加权图像常用于检测和评估炎症损伤、水肿、水样囊肿等疾病。
此外,T2加权图像还对于评估心肌梗死的范围和程度、颅内结构及脊柱椎管疾病等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3. 弥散加权图像弥散加权图像是一种显示组织内部微小结构及水分子弥散状况的序列。
弥散加权图像通过测量水分子在组织中的扩散来提供不同的对比。
在该序列中,组织中的限制性扩散产生低信号,而自由扩散则产生高信号。
临床上,弥散加权图像常用于脑部和肝脏的评估。
特别是在脑卒中早期诊断、定位和判断卒中灶的大小、肝脏病变检测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
4. 动态对比增强序列动态对比增强序列是一种通过注射对比剂并连续扫描来观察组织对比剂的分布和动力学变化情况的序列。
动态对比增强序列可以帮助医生区分不同病变类型、评估血供和血管情况。
核磁共振各序列特点
核磁共振各序列特点
1. T1加权序列:T1加权序列对物质的长T1信号较敏感,较好地显示了组织的解剖结构,如灰质、白质、脑脊液等。
在T1加权序列中,灰质呈现为中等亮度,白质呈现为较暗的信号,而脑脊液呈现为黑色信号。
2. T2加权序列:T2加权序列对物质的长T2信号较敏感,因此可以显示出许多疾病的病变,如水肿、炎症、肿瘤、卒中等。
在T2加权序列中,灰质呈现为暗信号,白质呈现为中等亮度的信号,而脑脊液呈现为明亮的信号。
3. 短T1抑制序列(STIR):STIR序列对T1时间短的信号敏感,可将脂肪等组织的信号抑制,从而使得病变区域更加清晰地显示。
在STIR序列中,脂肪组织呈现为暗信号,而其他组织呈现为明亮的信号。
4. T2星形加权序列(T2*):T2*序列对短T2*(T2星形)信号敏感,可用于检测出铁沉积、血液等病变。
在T2*序列中,铁沉积呈现为暗信号,而血液呈现为明亮的信号。
5. 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DWI序列对组织中的自由水分子的弥散运动敏感,可用于检测出卒中等病变。
在DWI序列中,病变区域呈现为明亮的信号。
核磁共振T1与T2区别
1、T1观察解剖结构较好。
2、T2显示组织病变较好。
3、水为长T1长T2,脂肪为短T1短T2。
4、长T1为黑色,短T1为白色。
5、长T2为白色,短T2为黑色。
6、水T1黑,T2白。
7、脂肪T1白,T2灰白。
8、T2对出血敏感,因水T2呈白色。
T1加权成像、T2加权成像所谓的加权就是“突出”的意思T1加权成像(T1WI)----突出组织T1弛豫(纵向弛豫)差别T2加权成像(T2WI)----突出组织T2弛豫(横向弛豫)差别。
在任何序列图像上,信号采集时刻横向的磁化矢量越大,MR信号越强。
T1加权像短TR、短TE——T1加权像,T1像特点:组织的T1越短,恢复越快,信号就越强;组织的T1越长,恢复越慢,信号就越弱。
T2加权像长TR、长TE——T2加权像,T2像特点:组织的T2越长,恢复越慢,信号就越强;组织的T2越短,恢复越快,信号就越弱。
质子密度加权像长TR、短TE——质子密度加权像,图像特点:组织的rH 越大,信号就越强;rH 越小,信号就越弱。
脑白质:65 % 脑灰质:75 % CSF:97 %常规SE序列的特点最基本、最常用的脉冲序列。
得到标准T1 WI 、T2 WI图像。
T1 WI观察解剖好。
T2 WI有利于观察病变,对出血较敏感。
伪影相对少(但由于成像时间长,病人易产生运动)。
成像速度慢。
FSE脉冲序列原理:FSE脉冲序列,在一次900脉冲后施加多次1800复相位脉冲,取得多次回波并进行多次相位编码,即在一个TR间期内完成多条K空间线的数据采集,使扫描时间大大缩短。
在一次成像中得到同一层面的不同加权性质的图像。
T1WI——短TE,20ms 短TR,300~600ms ETL—2~6T2WI——长TE,100 长TR,4000 ETL—8~12优点:时间短,显示病变。
缺点:对出血不敏感,伪影多等。
IR序列特点IR序列具有强T1对比特性;可设定TI,饱和特定组织产生具有特征性对比图像(STIR、FLAIR);短TI 对比常用于新生儿脑部成像;采集时间长,层面相对较少。
核磁t1和t2原理
核磁t1和t2原理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简称NMR)是一种利用原子核自旋共振现象研究物质结构和性质的技术。
其中的T1和T2是两个重要的参数,它们分别代表了物质中原子核自旋在外加磁场作用下的弛豫时间。
T1,也称为纵向弛豫时间(longitudinal relaxation time),是指在外加磁场作用下,原子核自旋由高能态回到低能态所需的时间。
在NMR实验中,我们首先通过瞬时施加高能态的脉冲磁场,使得一部分原子核自旋转到高能态。
随后,我们记录原子核自旋在外加磁场下逐渐返回低能态时所发射的信号。
这个过程的时间就是T1时间。
T1时间可用来研究物质中不同原子核的自旋动力学行为,从而了解物质的性质和结构。
T2,也称为横向弛豫时间(transverse relaxation time),是指在外加磁场作用下,原子核自旋在互相干扰的情况下逐渐失去相干性的时间。
在NMR实验中,我们同样通过瞬时施加高能态的脉冲磁场,使得一部分原子核自旋转到高能态。
然而,由于原子核自旋之间的相互作用,它们的自旋方向会逐渐混杂,导致原子核自旋的相干性逐渐减弱。
我们记录原子核自旋失去相干性的过程,得到的信号就是T2时间。
T2时间可以提供物质中原子核的自旋动力学行为信息,用于研究物质的结构和性质。
T1和T2时间是核磁共振技术中非常重要的参数,它们可以提供有关物质中原子核的自旋行为以及分子结构的信息。
通过测量T1和T2时间,我们可以了解不同原子核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物质的运动方式和性质。
例如,在生命科学中,T1和T2时间可以帮助我们研究蛋白质的折叠状态、脱水过程中的水分子运动等。
在材料科学中,T1和T2时间可以用来研究材料的结构性质、表面活性剂的分子构型等。
T1和T2是核磁共振技术中的重要参数,它们提供了物质结构和性质的信息。
通过测量T1和T2时间,我们可以了解原子核自旋的行为,进而研究物质的性质和结构。
核磁共振MRI T1与T2的区别
核磁共振T1与T2区别1、T1观察解剖结构较好。
2、T2显示组织病变较好。
3、水为长T1长T2,脂肪为短T1长T2。
4、长T1为黑色,短T1为白色。
5、长T2为白色,短T2为黑色。
6、水T1黑,T2白。
7、脂肪T1白,T2灰白。
8、T2对出血敏感,因水T2呈白色。
T1加权成像、T2加权成像所谓的加权就是“突出”的意思T1加权成像(T1WI)----突出组织T1弛豫(纵向弛豫)差别T2加权成像(T2WI)----突出组织T2弛豫(横向弛豫)差别。
在任何序列图像上,信号采集时刻横向的磁化矢量越大,MR信号越强。
T1加权像短TR、短TE——T1加权像,T1像特点:组织的T1越短,恢复越快,信号就越强;组织的T1越长,恢复越慢,信号就越弱。
T2加权像长TR、长TE——T2加权像, T2像特点:组织的T2越长,恢复越慢,信号就越强;组织的T2越短,恢复越快,信号就越弱。
质子密度加权像长TR、短TE——质子密度加权像,图像特点:组织的 rH 越大,信号就越强; rH 越小,信号就越弱。
脑白质:65 % 脑灰质:75 % CSF: 97 %常规SE序列的特点最基本、最常用的脉冲序列。
得到标准T1 WI 、 T2 WI图像。
T1 WI观察解剖好。
T2 WI有利于观察病变,对出血较敏感。
伪影相对少(但由于成像时间长,病人易产生运动)。
成像速度慢。
FSE脉冲序列原理:FSE脉冲序列,在一次900脉冲后施加多次1800复相位脉冲,取得多次回波并进行多次相位编码,即在一个TR间期内完成多条K空间线的数据采集,使扫描时间大大缩短。
在一次成像中得到同一层面的不同加权性质的图像。
T1WI——短TE,20ms 短TR,300~600ms ETL—2~6T2WI——长TE,100 长TR,4000 ETL—8~12优点:时间短,显示病变。
缺点:对出血不敏感,伪影多等。
IR序列特点IR序列具有强T1对比特性;可设定TI,饱和特定组织产生具有特征性对比图像(STIR、FLAIR);短 TI 对比常用于新生儿脑部成像;采集时间长,层面相对较少。
磁共振弛豫时间
磁共振弛豫时间磁共振弛豫时间(T1和T2)是磁共振成像(MRI)技术中的重要参数,它们对于成像质量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磁共振弛豫时间的概念、原理和应用。
磁共振弛豫时间是指在磁场中,磁共振信号从激发状态恢复到平衡状态所需要的时间。
根据不同的弛豫过程,磁共振弛豫时间可以分为纵向弛豫时间(T1)和横向弛豫时间(T2)。
T1是指磁共振信号从激发状态恢复到63%的平衡状态所需的时间,它反映了核磁共振信号的纵向弛豫过程。
T2是指磁共振信号衰减到初始强度的37%所需的时间,它反映了核磁共振信号的横向弛豫过程。
磁共振弛豫时间的测量是通过改变激发脉冲的参数来实现的。
在磁共振成像中,通过对样品进行一系列的激发脉冲,可以得到一组信号,然后通过对这组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就可以得到样品的T1和T2值。
这些数值可以用来描述样品的组织特性,如脂肪含量、水含量、纤维方向等。
磁共振弛豫时间在医学影像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它可以用于诊断和评估各种疾病。
例如,在神经影像学中,可以利用T1和T2测量脑组织的异常变化,如肿瘤、炎症和脑梗死等。
其次,在肌肉骨骼影像学中,T1和T2可以用来评估肌肉和骨骼组织的结构和功能,以帮助诊断和治疗肌肉骨骼疾病。
此外,磁共振弛豫时间还可以用于研究人体器官的生理和代谢过程,如水分代谢、血流动力学等。
除了医学影像学外,磁共振弛豫时间还在其他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在材料科学中,磁共振弛豫时间可以用来研究材料的结构和性能。
例如,在聚合物材料研究中,可以通过测量T1和T2来评估聚合物的分子运动和分子排列方式。
在地球科学中,磁共振弛豫时间可以用来研究地质样品的岩性、孔隙度和渗透性等。
磁共振弛豫时间是磁共振成像技术中的重要参数,它可以用来评估样品的组织特性和疾病变化。
通过测量和分析T1和T2值,可以获得丰富的信息,对于临床诊断、医学研究和材料科学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随着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磁共振弛豫时间的应用将更加广泛,为人们带来更多的健康和科学福祉。
T1与T2区别
核磁共振T1与T2区别1、T1观察解剖结构较好。
2、T2显示组织病变较好。
3、水为长T1(黑色)长T2(白色),脂肪为短T1(白色)短T2(灰白)。
4、长T1为黑色,短T1为白色。
5、长T2为白色,短T2为黑色。
6、水T1黑,T2白。
7、脂肪T1白,T2灰白。
8、T2对出血敏感,因水T2呈白色。
T1加权成像、T2加权成像所谓的加权就是“突出”的意思T1加权成像(T1WI)----突出组织T1弛豫(纵向弛豫)差别T2加权成像(T2WI)----突出组织T2弛豫(横向弛豫)差别。
在任何序列图像上,信号采集时刻横向的磁化矢量越大,M R信号越强。
T1加权像短TR、短TE——T1加权像,T1像特点:组织的T1越短,恢复越快,信号就越强;组织的T1越长,恢复越慢,信号就越弱。
T2加权像长TR、长TE——T2加权像,T2像特点:组织的T2越长,恢复越慢,信号就越强;组织的T2越短,恢复越快,信号就越弱。
质子密度加权像长TR、短TE——质子密度加权像,图像特点:组织的rH 越大,信号就越强;rH 越小,信号就越弱。
脑白质:65 % 脑灰质:75 % CSF:97 % 常规SE序列的特点最基本、最常用的脉冲序列。
得到标准T1 WI 、T2 WI图像。
T1 WI观察解剖好。
T2 WI有利于观察病变,对出血较敏感。
伪影相对少(但由于成像时间长,病人易产生运动)。
成像速度慢。
FSE脉冲序列原理:FSE脉冲序列,在一次900脉冲后施加多次1800复相位脉冲,取得多次回波并进行多次相位编码,即在一个TR间期内完成多条K空间线的数据采集,使扫描时间大大缩短。
在一次成像中得到同一层面的不同加权性质的图像。
T1WI——短TE,20ms 短TR,300~600ms ETL—2 ~6T2WI——长TE,100 长TR,4000 ETL—8~1 2优点:时间短,显示病变。
缺点:对出血不敏感,伪影多等。
IR序列特点IR序列具有强T1对比特性;可设定TI,饱和特定组织产生具有特征性对比图像(STIR、FLAIR);短TI 对比常用于新生儿脑部成像;采集时间长,层面相对较少。
磁共振各序列的时间。
磁共振各序列的时间。
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利用强磁场和射频脉冲产生身体内部图像的技术。
在MRI扫描过程中,不同的成像序列(protocols)被用于捕捉不同类型的组织和病理信息。
每种序列都有其特定的时间参数,这些参数包括重复时间(TR)、回波时间(TE)、和反转时间(TI),它们对成像质量和所需时间有直接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见MRI序列及其大致时间范围:1. T1加权序列(T1WI)TR:短,约几百毫秒(ms)TE:短,通常小于20msT1加权成像对解剖细节的显示非常好,常用于评估大脑、脊髓和关节等的结构。
2. T2加权序列(T2WI)TR:长,通常超过2000msTE:长,通常在80-100ms左右T2加权成像能够很好地显示水分和其他液体,对于检测炎症、水肿和某些肿瘤非常有用。
3. FLAIR(流体衰减反转恢复)TR:非常长,通常超过5000msTE:中等至长,通常在100-150ms之间TI:中等,通常在1500-2500ms之间FLAIR序列特别适用于检测大脑的水肿和病变,如多发性硬化斑块。
4. DWI(扩散加权成像)TR:中等至长,通常在3000-5000ms之间TE:短至中等,通常在60-100ms之间DWI能够检测早期脑梗死和其他类型的组织扩散异常。
5. GRE(梯度回波)TR:短至中等,通常在400-800ms之间TE:非常短,可以小于10msGRE序列常用于检测出血和微小血管异常。
6. EPI(回波计划成像)TR:非常短,通常在2000-3000ms之间TE:非常短,通常小于50msEPI是功能MRI(fMRI)和DWI的基础,能够快速获取图像。
注意事项实际扫描时间还受到扫描区域大小、所需的空间分辨率、序列的具体参数设置以及机器的性能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厂家的MRI设备以及不同的软件版本可能会有不同的最优参数设置,因此上述时间仅供参考。
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医生或技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诊断需求选择合适的序列和参数设置。
核磁t1和t2原理
核磁t1和t2原理核磁共振(NMR)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化学和物理等领域。
它通过测量物质中原子核的行为来获取有关样品结构和性质的信息。
在核磁共振技术中,T1和T2是两个重要的参数,它们揭示了物质中原子核自旋弛豫的特性。
T1是指自旋长轴向磁场方向恢复原来状态所需的时间,也可以称为纵向弛豫时间。
T1时间越长,说明原子核在外加磁场作用下恢复到平衡状态的速度越慢。
这是因为在外加磁场作用下,原子核的自旋矢量会与外加磁场方向逐渐对齐,当外加磁场方向改变时,自旋矢量会逐渐恢复原来的状态。
T1时间的测量可以提供关于物质中分子运动、化学环境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等信息。
T2是指自旋矢量在平面旋转中衰减为1/e所需的时间,也可以称为横向弛豫时间。
T2时间越短,说明原子核的自旋矢量旋转速度越快,自旋之间的相互作用越强。
在外加磁场作用下,原子核的自旋矢量会在平面上旋转,但由于相互作用的影响,自旋矢量会逐渐衰减。
T2时间的测量可以提供关于物质中分子扩散、分子尺寸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等信息。
T1和T2的测量是通过核磁共振实验来实现的。
在实验中,样品被置于强磁场中,并受到高频脉冲的作用。
当脉冲结束后,样品中的原子核开始自旋弛豫过程,同时释放出能量。
通过测量样品中释放出的能量,可以得到T1和T2的数值。
T1和T2是核磁共振技术中的重要参数,它们揭示了物质中原子核自旋弛豫的特性。
通过测量T1和T2的数值,可以获取有关样品结构和性质的信息。
这些信息对于医学诊断、化学研究和物理实验等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核磁共振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带来了许多重大的科学突破和创新,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探索自然界的奥秘。
核磁共振的长t1短t2的表述
核磁共振的长t1短t2的表述
核磁共振(NMR)是一种重要的物理分析技术,它利用原子核在外加磁场和射频场的作用下发生共振现象来获取样品的结构和性质信息。
在核磁共振实验中,我们通常会涉及到两个重要的参数,即T1和T2。
T1,也称为自旋网格弛豫时间,是指在外加磁场和射频场作用下,样品中的原子核自旋矢量沿着外加磁场方向恢复到平衡状态所需的时间。
T1较长意味着样品中的原子核自旋矢量恢复到平衡状态的速度较慢,这通常与样品的性质和化学环境有关。
T1提供了关于样品中原子核自旋弛豫行为的重要信息,对于材料科学、生物医学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T2,也称为自旋-自旋弛豫时间,是指在外加磁场和射频场作用下,样品中的原子核自旋矢量在垂直于外加磁场方向上的弛豫过程所需的时间。
T2较短意味着样品中的原子核自旋矢量在垂直方向上的相干性迅速丧失,这通常与样品的局域性和扰动有关。
T2提供了关于样品中原子核自旋相干性的重要信息,对于材料表征、医学影像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T1和T2是核磁共振技术中用来描述样品中原子核自旋弛豫行为和相干性的重要参数,它们的长短和变化规律对于我们理解样品的性质和结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对于不同类型的样品和应用领域,我们需要综合考虑T1和T2参数,以全面理解和分析核磁共振实验结果。
核磁t1和t2原理
核磁t1和t2原理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简称NMR)是一种常用的非破坏性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等多个领域。
其原理基于原子核在外加磁场和射频激励下的共振吸收现象,通过测量共振信号的强度和特征来获取样品的结构、成分和性质。
核磁共振的T1(纵向弛豫时间)和T2(横向弛豫时间)是两个重要的参数,对于核磁共振技术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T1是指当原子核通过吸收能量后,从高能态返回到低能态所需的时间。
在核磁共振实验中,通过给样品施加一个90度的射频脉冲,使原子核磁矢量从z轴向x-y平面旋转,然后关闭射频场,观察原子核磁矢量沿z轴方向恢复到平衡态的过程。
这个过程的时间就是T1。
T1的测量可以提供有关样品中的分子运动、自旋网络以及相互作用的信息。
T2是指当原子核通过吸收能量后,由于相互作用的影响,磁矢量在x-y平面上逐渐失去相位同步并衰减的过程所需的时间。
在核磁共振实验中,通过给样品施加一系列的射频脉冲,使原子核磁矢量的相位逐渐失去同步,并通过观察共振信号的衰减来测量T2。
T2的测量可以提供关于样品中的扩散、分子间相互作用以及梯度磁场的信息。
T1和T2的测量对于核磁共振技术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医学影像学中,通过测量不同组织的T1和T2值,可以获得图像对比度,从而实现对人体组织的成像。
在化学和材料科学中,T1和T2的测量可以提供有关样品分子动力学和结构的信息,从而帮助研究人员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反应机理。
总结起来,核磁共振的T1和T2原理是通过测量原子核在外加磁场和射频激励下的共振吸收过程中的纵向和横向弛豫时间来获取样品的结构、成分和性质的重要参数。
这些参数的测量对于核磁共振技术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在医学、化学、材料科学等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
用核磁共振成像仪测T1和T2
脉冲序列
硬脉冲FID 硬脉冲自旋回波 硬脉冲CPMG 反转恢复 饱和恢复 软脉冲 软脉冲自旋回波
检测共振信号的方法
吸收法
优点是比较简单,样品 不易饱和,缺点是振荡频率 的稳定性较差,噪音电平较 高。一般只用于宽谱的波谱 仪与测场仪
用核磁共振成像仪测 T1和T2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01级 彭培芝 臧充之
指导教师:张洁天 吕斯骅
概述
实验仪器 核磁共振实验原理 实验内容
实验仪器介绍
小型教学用核磁共振成像仪
仪器装置
磁体:主磁体、三组梯度线圈、探头 电路:数字 DDS、I/O、ADC
模拟:发射、接收、梯度 软件:控制、采集、处理、显示
T1的测量
反转恢复脉冲序列测量 T1 饱和恢复脉冲序列测量 T1
反转恢复
饱和恢复
T1
n
反转
饱和
1
98.8
119.1
2
100.8
117.6
Ave.
99.8
118.35
T1ir T1sr 100% 15.67% T1sr
施加时间为 t p 秒,则磁化强度矢量 M 将绕 x ' 轴章
动 角度
1t p B1t p
然后在弛豫过程的作用下,M 散相,最后回到 z轴。
如下图所示。
自旋回波
90度脉冲的作用 脉冲后的自由进动 弛豫导致的相散
弛豫过程
自旋-晶格弛豫过程: 核自旋系统与周围晶格交换能量,使 各能级上的布居数恢复到热平衡状 态,T1 纵向弛豫。
FID信号观察 RF脉冲角度设置 自旋回波信号的获得 自旋回波序列测T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酒精
硫酸铜水溶液
670.475
83.23
T1 的测量
反转恢复脉冲序列测量 T1
饱和恢复脉冲序列测量 T1
反转恢复
饱和恢复
T1
n 1 2 Ave. 反转 98.8 100.8 99.8 饱和 119.1 117.6 118.35
T1ir T1sr 100% 15.67% T1sr
性能指标
B0 :
均匀区: 均匀度: 选片厚度(Z): X、Y方向空间分辨率:
10 10mm
35ppm
0.65T
3mm
0.5mm
核磁共振实验原理
核磁共振原理
检测共振信号的方法
傅立叶(Fourier)变换
核磁共振原理
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简写为 NMR),是指核磁矩不为零的核,在外磁场的作用下, 核自旋能级发生塞曼分裂(Zeeman Splitting),共振吸 收某一特定频率的射频(radio frequency 简写为rf或RF) 辐射的物理过程。
共振频率
0 B0 2π
B0
是外磁场的磁感应强度;
其中:
2π
2π
1
成为旋磁比。
42.58 MHz T
拉莫频率
0 B0
0 B0
H
– 核磁矩绕外磁场的进动频率称为Larmor频率。
共振条件:
射频脉冲和自旋回波
若将一个射频场 B1 ,在共振条件下加到核系统上, 施加时间为 t p 秒,则磁化强度矢量 M 将绕 x ' 轴章 动 角度
1t p B1t p
然后在弛豫过程的作用下,M 散相,最后回到 如下图所示。
轴。 z
自旋回波
90度脉冲的作用
脉冲后的自由进动
弛豫导致的相散
弛豫过程
自旋-晶格弛豫过程: 核自旋系统与周围晶格交换能量,使 各能级上的布居数恢复到热平衡状 态,T1 纵向弛豫。 自旋-自旋弛豫过程: 等同核自旋系统内部各自旋之间交 换能量,影响谱线线宽,T2 横向弛豫。
平衡法
优点是频率稳定好,噪 音低,缺点是频率调谐范围 不够宽。常用于灵敏度和分 辨力高的波谱仪
傅立叶(Fourier)变换
时域信号 F变换
S(t1,t2,…)
频域信号 S(1, 2,…)
频域谱
软件介绍
可做的实验
FID信号观察 RF脉冲角度设置 自旋回波信号的获得 自旋回波序列测T2 T1的测量 软脉冲激发实验
脉冲序列
硬脉冲FID 硬脉冲自旋回波 硬脉冲CPMG 反转恢复 饱和恢复 软脉冲 软脉冲自旋回波
检测共振信号的方法
吸收法
优点是比较简单,样品 不易饱和,缺点是振荡频率 的稳定性较差,噪音电平较 高。一般只用于宽谱的波谱 仪与测场仪
感应法
优点是工作稳定度 高,噪音低,但漏电流 相位不易调整。常用在 商业波谱仪
硬脉冲FID信号
软脉冲FID信号
RF脉冲角度的设置
设置90度射频脉冲角度 P1/ms RFAMP1/% 34 20
硬脉冲回波
软脉冲回波
自旋回波CPMG
测量横向弛豫时间 T2
• 手工测点计算横向弛豫时间 T2
用自旋回波CPMG测量横向弛豫时间 T2
水样 自来水 娃哈哈纯净水 北大纯净水 燕园水 乐百氏纯净水 农夫山泉 T2/ms 1869.24 1572.52 1602.93 1636.06 1570.18 1691.09
用核磁共振成像仪测 T1和T2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01级 彭培芝 臧充之 指导教师:张洁天 吕斯骅
概述
实验仪器 核磁共振实验原理 实验内容
实验仪器介绍
小型教学用核磁共振成像仪
头 电路:数字 DDS、I/O、ADC 模拟:发射、接收、梯度 软件:控制、采集、处理、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