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内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意拳内功
形意拳既为内家拳,练形意拳就要会发内劲儿。欲发内劲儿则必先练内功。练内
功的主要方式是练气。练气时必须符合人的生理自然。
拳经云:“内功之传,脉络甚真。不知脉络,勉强行之,则无益而有损。前任
后督,气行滚滚,井,池双穴,发劲循循。千变万化,不离乎本。得其奥妙,方叹
无艰。电尾升气,丹田炼神,气下于海,光聚天心。”
脉络为人体内真气运行的轨道,练气而不懂脉络,犹如兴修水利而不明白江河分
布,水势之大小,盲目行之,没有不出毛病的。人身脉络主要的有十二正经,奇经八
脉,其中最根本的则是前任后督两脉。任脉在前,起于承浆穴沿喉头,胸骨柄、剑突
、直下至阴前高骨。督脉在后,起于尻尾(尾巴骨),土至命门(与肚脐,前后相对),
再上至夹脊(背后两片扇子骨的正中)过大椎、泥丸(即百会穴)下印堂至人中而止。小
腹正中为气海,武术家也叫它丹田,它既是人体的中心,又是人体经络场的重要场源
,气聚于气海之后,就会沿经络运行。额上正中谓之天心。气自龟尾上升经百会沿任
脉而下聚于丹田,丹田气足则化而为神,自天心出,二目即芒可射人。崂山道士匡常
修有云,“神者身之本,气者神之主”即指此也。肩头正中为肩井穴,肘头分中为
曲池穴,此二者为周身发劲之所。散打中之所以有“点肩井”和“打曲池”等手法,
即以制止对方之发力也。
既明脉络之后,还须讲究姿势,此即气功中所谓“调身’是也。正确的姿势才能
有助于内气按正确的轨道运行。.对于姿势,拳经中有明确规定:“头正而起,背圆
而正,肩平而顺,胸出而闭。足竖而稳,膝曲而伸,档深而藏,胁开而张。”形意拳
内功虽有坐功,站功,行功之分,但仍以站功,行功为主。上边一段话主要是针对站
功讲的。可是无论练哪种功,在姿势上都应正头起项,壮面凝神,肩松胸出背圆,前
身微微有收敛之形,此乃练内功之真正诀窍。
形意拳内功的呼吸法,即“调息”,是用的逆腹式呼吸,也叫“后天法”。气路
是走的“混元气”而不是“经络气”。即并不按十二正经的顺序行气。这在拳经上也
有明确说明:“先吸后呼,一入一出‘先提后下,一升一伏。内收丹田,气之归宿
。吸入呼出,勿使有声。”又曰:“下收谷道,上提玉楼,或立或坐,吸气于喉,
以意送下,断至底收。升有升路,胁骨齐举,降有降所,气吞俞口。”所谓提,即是
引气上升,所谓下,即是导气下降。下降之气必会渐缩渐小,伏于丹田之内。耳后高
骨,拳家叫作玉楼,并不是针灸穴位;俞口位置在背后上部自大椎到夹脊这一段,拳
家统称之曰俞口,非穴位也现在先将坐功和站功(即站桩)的姿势与行气分别介绍于下
练坐功时,可以盘膝静坐于榻上,闭目绀口,舌顶上颚,两手内外劳宫穴相对,
置于小腹上。也可以坐在板凳上,以两脚踏地两大腿能放平为宜。两手可分别放在两
大腿上,掌心朝下。仍要闭目绀口, 舌顶上颚。调息时,一出—入,皆从鼻孔,要均
匀细长,好似肺部不动只用肚脐呼吸一般。气定后,即吸气一口,以意领之自涌泉沿
两大腿而上升入丹田,再上升入两胁。胁骨即上举,将气送达耳后高骨——即上提玉
楼是也。再上达于百会。降气时,随呼气即以意领之,从百会降至印堂,经人中入口
内,再由舌而至喉。故必以舌顶上颚去接气。然后自喉通至后背,即所谓“气吞俞口
”是也。自后背直穿出前心,沿任脉降至丹田。丹田气足,则向下经会阴过尾闾,故
必须内收谷道以通气路,尾骨还要向前向上兜转,叫作“提肛缩肾”,则气可直上过
命门,夹脊,玉枕,而达泥丸(即百会,道家叫泥丸宫)。玉枕穴在脑后高骨稍后处,
也是内气不易通过之处,要以目内视头顶,慢慢引导之。如此循环,周流不息,这就
是小周天法。拳经上对这一段行气之法有如下的叙述:“紧攫谷道内中提,尾间一起绉节骨,玉枕难过目视鼎,来到丹田存消息。悉心
搭通鹊桥路,十二时中降地池。镇住心猿拴意马,要立丹田海底基。一时快乐无穷尽
,返本还元心自己。久练自成全刚体,百病皆除如童予。”收功时,将气收于丹田,
觉气渐收渐小,如龙蛰虎伏而藏于斯。然后以意送下,直
至涌泉。收住。
形意拳内功之站功,也叫桩功。一般人常练的有“三体式”(又名三才式)和“浑
元桩” (又名乾坤桩)两种;前者适用于青少年,后者适用于老年人。
练三体式,姿势如同定步劈拳。开始时,两足跟相并,两足尖外开45度一60度左
右,两腿微屈,膝盖与足尖上下相对,两手握拳,紧靠大腿外侧,拳眼向内。然后右
拳上提,边提小臂边外旋,紧贴着右肋由前向上钻出,吸气随之上升。吸气尽时,拳
高与鼻平,拳心向面部.呼气时,左拳上提,小臂外旋,由左肋旁擦身向前自右拳上
劈出,右拳同时变阳掌下按置于右日月穴旁(右软肋下高与脐平)。与此同时,左足向
前迈出一步,与右足相距约两脚半之远。前腿斜直,膝微弯,膝盖在足跟上与足尖对
准。后腿微屈,膝盖在足尖正上方。尾骨与后足跟上下相对。形式上要作到外三合。
全身重量分在两腿之上,前三后七。随即自大椎开始,将脊椎骨逐节向下依次松开,
尾骨向前向上兜翻,内中意,气,力三合,思想高度集
中,将神凝聚于“天心”,目
视前方,定若钟鼎。拳经云:“目视鼎,弃视脐,处处行迟不可移,彻开二六连环锁
,一点灵光吊在眉。”即指此也。(颈椎7节,胸椎12节,腰椎5节,共24节,道家叫
24楼,也叫12对连环锁。)
站桩虽系静功,且不可呆滞。要气势腾挪,伏如横弩,动若发机。以意领气随自
己的意志活动,吸上呼下。欲上则上,欲下则下,呼吸阴阳,纯任自然,毫无阻滞不
通之处。吸气时犹如一人张弓,万夫拔河,浑身上下毛发皆开,气上升而内脏紧缩,
呼气时气下降,内脏亦随之松弛。这是初学者站立不动的练法,既可为形意拳筑基,
又可祛病延年。
浑元桩是一种老幼咸宜的练法,形意拳家年老时多练此功。拳谚“少练三体式,
老来浑元桩”即指此而言。浑元桩的练法是:两足平行开立,宽与肩齐,脚趾抓地,
足心空涵。两臂向前抬起,如抱球状,高与胸齐,不要用力。两腿微屈,仍是顶头竖
项身正肌松,意诚而正,气下少腹。站好后,头脑清空‘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