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 1 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生态系统
1.概念: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群落+无机环境
生态系统可大可小,把地球看做最大的生态系统,就是生物圈。 2.类型: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成分+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结构)
1.生态系统的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物群落)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热能、空气、水、无机盐等。生态系统必备的成分(缺乏非生物的物质 和能量,生态系统就会崩溃)。 (2)生产者:
①定义:能直接利用光能(或化学能)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把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把光能(化学能)转化成有机物中化学能的生物。
②作用:使无机环境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进入生物群落。 ③同化作用类型:自养型(生产者包括
光能自养型:绿色植物、光合细菌、蓝藻; 化能自养型:硝化细菌等。
⎯⎯⎯⎯⎯ 不同
+
同种→种群 ⎯⎯⎯→群落 ⎯ 无机环境→ 生态系统
个体 ⎯⎯⎯
④地位: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基石),是生态系统必备的成分。
(3)消费者:
①定义:自身不能制造有机物,必须直接或间接的依靠生产者的生物。
②作用: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对植物的传粉、种子的传播等有重要作用。
③同化作用类型:异养型(消费者主要是捕食和寄生的生物:牛、菟丝子等)
④分类:初级消费者(植食性动物)、二级消费者(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肉食性动物)、三级消费者等
⑤地位:非必需,但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具有重要意义。
(4)分解者:
①定义:能将动植物的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的生物。
②作用:使生物群落的有机物变成无机物回归到无机环境,促进物质的循环。
③同化作用类型:异养型[分解者是营腐生生活的生物:大多数细菌、真菌、部分动物(蚯蚓、蜣螂等)]
④地位:生态系统必备的成分。(使有机物回归到无机环境,否则会导致垃圾成堆,生态系统崩溃。)
△生态系统的成分之间的联系:
①各成分之间的联系:
a.由右图可知: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
中生物群落的物质和能量的最终来源。
b.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唯一能把非生物的物质和
能量转变成生物体内的物质和能量(有机物及其
贮存的化学能)的成分,因此,可以说生产者
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C.从理论上讲,消费者的功能活动不会影响生态系
统的根本性质,所以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必要的
基础成分,但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
者和分解者都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
d. 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没有分解者的话,动植物的遗体残骸就会堆积如ft,生态系统就会崩溃,因此,从物质循环角度看,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
②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一定”和“不一定”:
a.生产者一定是自养生物,自养生物一定是生产者。
b.消费者、分解者一定是异养生物,异养生物可能是消费者或分解者。
C.分解者是营腐生生活的生物,营腐生生活的生物一定是分解者。
d.生产者不一定都是植物,还有化能合成作用细菌(硝化细菌、铁细菌、硫细菌)以及能光合作用的原核生物(蓝藻、光合细菌。植物也不一定都是生产者,如营寄生的植物(菟丝子)、食虫植物(猪笼草)是消费者。
e.消费者并不一定都是动物,还有营寄生的植物和微生物(菟丝子、破伤风杆菌);动物也不一定都是消费者,如营腐生生活的动物(蚯蚓、蜣螂)是分解者。
f.分解者不一定都是微生物,还有营腐生的动物(蚯蚓、蜣螂);微生物也不一定都是分解者,如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细菌以及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核生物(蓝藻)是生产者,寄生的细菌(破伤风杆菌)是消费者。
植物: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菟丝子)
动物:消费者(大多数动物)、分解者(蚯蚓、蜣螂)
细菌:生产者(光合细菌、硝化细菌)、消费者(寄生生活的细菌)、分解者(营腐生生活的细菌)
注意:常考易混淆的地方:
2.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结构):
(1)食物链(捕食链):
①义: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类似链条的联系。
(2)食物网:
①定义: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复杂的网状的营养关系。
②特征:
食物网是由多条食物链构成。
一种生物可以占不同的营养级。(∵一种生物可吃多种生物而在不同食物链中占不同营养级)
某一营养级的生物代表处于该营养级的所有生物,不代表单个生物个体,也不一定是一个种群。在食物网中不同种生物之间关系可同时是:捕食和竞争。
(2)功能:
①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②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③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重要影响。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越强,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和保持自身稳定的能力越强。
(4)食物链(网)中各营养级生物数量变化分析:
①第一营养级生物减少对其他物种的影响:第一营养级生物(生产者)数量减少会连锁性地引发其后的各个营养级生物数量均减少。(∵消费者的生存直接或间接依靠生产者)
②“天敌”一方减少,对被捕食者数量变化的影响:若“天敌”减少,则被捕食者数量增加。但随着数量增加,种内斗争加剧,种群密度还要下降,直到趋于稳定,但结果比原来的数量要增大。
③复杂食物网中某种群数量变化引起的连锁反应分析:
a.以中间环节少的作为分析依据,考虑方向和顺序为:从高营养级依次到低营养级。如下图所示食物网中,青蛙突然减少,则以它为食的蛇也将减少,鹰就要过多的吃兔和鸟,从而导致兔、鸟减少。但因为鹰不只吃蛇一种生物,它可依靠其他食物来源维持其数量基本不变。
b.生产者相对稳定,即生产者比消费者稳定得多,所以当某一种群数量发生变化时,一般不需考虑生产者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c.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种群有多种食物来源时,若其中一条食物链中断,则该种群可通过多捕食其他生物而维持其数量基本不变。
④同时占有两个营养级的种群数量变化的连锁反应分析:
食物链中某一种群的数量变化,导致另一种群的营养级连锁性发生变化,因为能量在食物链(网)中流动时一般只有10%~20%流向下一个营养级,且能量流动的环节越多损耗越大,所以该类连锁反应变化规律是:当 a 种群的数量变化导致 b 种群的营养级降低时,则 b 种群的数量将增加;若导致 b 种群的营养级升高时,则 b 种群的数量将减少。如下图:当蛇数量减少,使得鹰的营养级降低,则鹰的数量增加;当食虫鸟大量死亡,使得鹰的营养级升高,则鹰的数量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