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合集下载

高考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全优精品导学资料 新人教版

高考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全优精品导学资料 新人教版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一、考点解读生态系统部分对知识点的考察侧重于对各种成分的特点及其关系、生态系统功能等知识、能量流动的内涵及其相关图解的考察。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方面侧重于全球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等知识的考察近年的高考试题在题目内容上与实际生活联系很多,比如酸雨、赤潮、富营养化、臭氧空洞、沙尘暴、土地沙漠化等。

还有对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方面也有考察。

因此,本专题是高考的热点!二、重点难点易错点分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消费者和分解者属于异养型生物。

关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应注意以下几点:⑴生产者不仅指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植物,还包括硝化细菌、硫细菌等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细菌。

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是生产者,如寄生植物菟丝子属于消费者。

⑵并不是所有的动物都是消费者,腐生性动物如蚯蚓、蜣螂等属于分解者。

一些微型动物,如鞭毛虫,土壤线虫等也属于分解者。

⑶并不是所有的微生物都是分解者,如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寄生细菌属于消费者。

腐生动物、细菌、真菌属于分解者。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物质和能量的最终来源,是生态系统存在的基础。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其中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也是生态系统存在的前提。

2、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最常见的食物链是通过捕食关系形成的捕食链。

分析食物链时应注意:⑴组成: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组成,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不参与构成任何食物链,分解者不参与捕食链。

⑵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它动物所食的动物(最高营养级)。

中间的任何停顿都不能算完整的食物链。

⑶每条食物链的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称为一个营养级,同一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要根据所在的具体食物链来确定。

生产者一定是第一营养级,分解者不进入食物链中,不占营养级。

必修三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必修三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本章教材主要介绍了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 能、多样性与稳定性等知识。 (1)生态系统的结构主要介绍了生态系统的 成分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 物网。 (2)对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名词概念多, 是本章的难点,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则是 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生物与无机环境 之间循环往复的运动,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 统一性。

1.线索指导 (1)以生态系统这一概念实体为主线,串联 出结构及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等 功能,从而达到对稳定性机制的全面理解。 (2)以生态系统稳定性实现这一原理为主线, 分析各种结构成分在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 信息传递中的功能。


2.重点关注 (1)生态系统的结构 根据实例,从组成成分入手,在分析其相
互关系的基础上,理解各种成分在生态系统 中的地位和作用。

(2)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借助图解分析能量流动的源头、途径、传
递效率及有关的生理过程,分析能量流动和

(3)信息传递 在理解信息概念的基础上,认识信息的种
类和意义以及在生产实践中的作用。

(4)稳定性 注意理解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的内在原因,
再进一步分析稳定性的分类、大小、破坏和 对稳定性的保护措施等统中信息的种类及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 作用。

(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主要讲述了生态系统
稳定性的概念、类型,重点分析了生态系统 稳定性的原因。
新课改自主命题在本章呈现以下特点: 1.这两年高考都涉及本章内容,多数以 选择题形式进行考查,广东单科卷中也出现 非选择题的考查形式,且比重较大。 2.高考中多从实例导入,分析各种成分 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或者能量流动 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等。如2009、2008年广 东和山东以选择题形式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进行了考查。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笔记)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笔记)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 1 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一、生态系统1.概念: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群落+无机环境生态系统可大可小,把地球看做最大的生态系统,就是生物圈。

2.类型:二、生态系统的结构:成分+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结构)1.生态系统的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物群落)(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热能、空气、水、无机盐等。

生态系统必备的成分(缺乏非生物的物质 和能量,生态系统就会崩溃)。

(2)生产者:①定义:能直接利用光能(或化学能)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把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把光能(化学能)转化成有机物中化学能的生物。

⎯⎯⎯⎯⎯ 不同+同种→种群 ⎯⎯⎯→群落 ⎯ 无机环境→生态系统 个体 ⎯⎯⎯②作用:使无机环境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进入生物群落。

③同化作用类型:自养型(生产者包括光能自养型:绿色植物、光合细菌、蓝藻;化能自养型:硝化细菌等。

④地位: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基石),是生态系统必备的成分。

(3)消费者:①定义:自身不能制造有机物,必须直接或间接的依靠生产者的生物。

②作用: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对植物的传粉、种子的传播等有重要作用。

③同化作用类型:异养型(消费者主要是捕食和寄生的生物:牛、菟丝子等)④分类:初级消费者(植食性动物)、二级消费者(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肉食性动物)、三级消费者等⑤地位:非必需,但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具有重要意义。

(4)分解者:①定义:能将动植物的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的生物。

②作用:使生物群落的有机物变成无机物回归到无机环境,促进物质的循环。

③同化作用类型:异养型[分解者是营腐生生活的生物:大多数细菌、真菌、部分动物(蚯蚓、蜣螂等)]④地位:生态系统必备的成分。

(使有机物回归到无机环境,否则会导致垃圾成堆,生态系统崩溃。

高中生物高考真题分章汇编(含解析)必修3 第5、6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生态环境的保护

高中生物高考真题分章汇编(含解析)必修3 第5、6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生态环境的保护

高中生物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2013广东卷)5.图2所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鱼a、鱼b为两种小型土著鱼,若引入一种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将出现的情况是A.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B.土著鱼在与鲈鱼的竞争中处于劣势C.浮游动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D.浮游植物总量急升后再锐减【答案】A【解析】由于鲈鱼以鱼a、鱼b为食,鲈鱼产量增加,鱼a、鱼b两种土著鱼减少,鲈鱼处在土著鱼的下一个营养级,每个营养级都要消耗一部分能量,根据能量传递逐级递减,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故A正确;土著鱼与鲈鱼是捕食关系,不是竞争,故B错误;根据营养关系,鲈鱼引入会导致土著鱼先减后增,间接导致浮游动物先增加后减少,故C正确;根据营养关系,浮游植物总量应该先减少后增加,故D错误。

(2013四川卷)6.稻田生态系统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两种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B.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C.精耕稻田和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有差异D.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短期内褐飞虱种群密度会下降【答案】B【命题思路】本题借“稻田生态系统”创设情境,实际考查《稳态与环境》中的知识理解推理能力、信息获取能力。

属于能力立意题。

【解析】信息传递对于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故A正确;在食物链中,通过防治害虫只能提高能量利用率,使得能量朝有利于人的方向流动,能量传递效率是不能提高的,只能是10%-20%之间,故B错误;C中精耕稻田受到人的影响,其演替方向和速度与弃耕稻田有差异,故C 正确;卷叶螟和褐飞虱是拟水狼蛛的捕食对象,当卷叶螟被性外激素大量诱捕导致数量下降时,拟水狼蛛通过大量捕食褐飞虱维持种群数量,此时褐飞虱种群密度下降,故D正确。

(2013全国卷大纲版)33.(11分)某一池塘中有三个优势种群,分别是鳙鱼、浮游动物A和浮游植物B,其中鳙鱼以浮游动物A为食,浮游动物A以浮游植物B为食。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三PPT课件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三PPT课件

四、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措施
知识总结 1.由于生态缸要与外界隔离,其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极差,所以抵抗力稳
定性极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极易被破坏。因此,生态缸内的生物只能保持一定时 间的活性。
2.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成分复杂,自我调节、自我修复和自我延续的能力强,在 没有巨大外界环境干扰的情况下会长期保持相对稳定。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问题思考与讨论:
1、除绿色植物外,还有哪些生物是生产者? 2、生态系统的成分中,哪些成分是必不可少的?
非生物成分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课堂活动(小组讨论)
图中生物之间具有什么关系?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食物链: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2.营养级: 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所有生物)
的负反馈调节 • B.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 C.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存在负反馈调节 • D.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是无限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
我调节能力会迅速丧失
【解析】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可发生在生物群落内部,也可发生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
四、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措施
1、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 的自我调节能力。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 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四、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措施
设计生态缸并观察其稳定性 目标:通过动手自制小型生态瓶(缸),认真观察记录这一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三、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5.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50PPT

5.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50PPT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 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 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制作生态缸
实验原理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它的物种组成、
营养结构、非生物因素密切相关;必须考 虑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相对平衡。
生态缸的设计制作要求及分析
设计要求
分析
生态缸是封闭的
防止外界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扰
欧洲、美洲基本不养山羊,畜牧业大国 澳大利亚也不饲养山羊,亚洲的新加坡、 韩国都不养,连非洲都不养。
在承载20万头畜的草原上,目前饲养了160万头(80% 是山羊)。
草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导致植被覆盖度下降、草原鼠 虫害加重,沙尘暴频繁发生。
我国草原严重退化的后果之一:
沙尘暴频发
这是大自然的
无情报复
范围:生物群落内部、 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
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 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负反馈
植株的数量增加
土壤中无机养料 增多、阳光充沛
土壤中无机养料 减少、阳光减弱
植物的数量维持 在一定的数量
植物的数量减少
正反馈
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 的变化所引起的其它一系 列的变化,反过来加速最 初发生变化的成分所发生 的变化。
日本人把使用过的“一次性筷子” 收集起来再用作造纸的原料。他们 用牺牲别国的森林资源换来本国森 林资源的完整!
砍树容易
种树难
生态危机一旦出现 ,短时间内根本无 法得到彻底恢复
为了我们祖国的
天更蓝、山更绿, 水更清
加盖封口:在瓶盖周围涂上凡士林,盖紧瓶口
粘贴标签:贴上标签,填写姓名、日期等,放在阳面阳台上(光 不能直射) 观察记录:每天观察一次并作记录,直至瓶中生物全部死亡为止 ,即为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性的时间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PPT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PPT

6、细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按营养功能划 细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它应属于( 分,它应属于( D ) A.生产者 生产者 B.分解者 分解者 C.消费者 消费者 D.因细菌的种类不同而不同 因细菌的种类不同而不同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 流动》
问题探讨
假如你像小说中的鲁宾逊那样, 假如你像小说中的鲁宾逊那样,流落在 一个荒岛上,那里除了有能饮用的水外, 一个荒岛上,那里除了有能饮用的水外, 几乎没有任何食物。 几乎没有任何食物。你随身尚存的食物只 有一只母鸡和15kg玉米。为了有较长的时 玉米。 有一只母鸡和 玉米 间等待救援,你将采取下列哪种方法? 间等待救援,你将采取下列哪种方法? 方法1:先吃鸡,再吃玉米。 方法 :先吃鸡,再吃玉米。 方法2:先吃玉米, 方法 :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 吃鸡产下的蛋,最后吃鸡。 鸡,吃鸡产下的蛋,最后吃鸡。
请把下面这些生物之间的食物 关系表示出来
田鼠 农作物 第一营养级 昆虫 第二营养级 第三营养级 蛇 猫头鹰 第三营养级 第四营养级
食物链的组成:生产者+消费者 食物链的组成:生产者 消费者
请同学们注意: 请同学们注意: 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 起点总是生产者, 1.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 动物所食的动物。 动物所食的动物。 每一环节即为一个营养级, 2. 每一环节即为一个营养级 , 处在第几位即为第几 营养级。生产者总是第一营养级。 营养级。生产者总是第一营养级。 各种生物所处营养级的级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3.各种生物所处营养级的级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同种生物, 4. 同种生物 , 所属消费者级别和所处的营养级级别 一定是不同的 消费者级别+ 营养级别) 一定是不同的。(消费者级别+1=营养级别)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例如:北极苔原、沙漠、农田、人造林等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组分越多→食物网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大, 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例如:热带雨林、海洋等生态系统。
2.恢复力稳定性 (1)概念: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
原状的能力。 提醒:可理解为“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它已超过了 自
(2)特点:恢复的时间与速度,由破坏或干扰程度大小决 定。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概念P109: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 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这种综合调控能力有哪三种表现?
①结构稳定:指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 者在种类和数量上能较长时间地保持相对稳定。
②功能稳定:是指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 输出基本相等。
③相对稳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总是处在动态的 变化过程中。
但有例外,抵抗力稳定性强,恢复力稳定性不一定弱 (如热带雨林);也有抵抗力稳定性弱,恢复力稳定性也 弱的(如北极苔原、人工生态系统)。
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抵抗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
食物网的复杂程度
三、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P111要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 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 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课本P112-113练习:
一、基础题:
1.(1)√ (2) × (3) √
2.答案:自我调节能力最强的生态系统是(1、8);人 的作用突出的生态系统有(6、7、9、11);陆地生态系 统中抵抗力稳定性较强的是(1、2),较弱的是(3、5、 6、7、11、12);水域生态系统在遭到严重破坏后,恢 复较快的是(4、9),恢复较慢的是(8、10)。

生物: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章末归纳总结》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生物: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章末归纳总结》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二、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与信息传递的比较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这三 大基本功能。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成分,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 大基本功能。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成分,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相互联系成一个统一整体,总是在完成接收信息、处理信息、 信息传递相互联系成一个统一整体,总是在完成接收信息、处理信息、 利用信息,从而实现生物与环境的适应。下表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利用信息,从而实现生物与环境的适应。下表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比较项目 特点 范围 联系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 信息传递总是双向 的 生物之间、 生物之间、生物与 环境之间
2.生态系统的功能 2.生态系统的功能 生态系统各种组成成分之间通过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各种组成成分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 递而联系在一起,是一个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统一整体。 递而联系在一起,是一个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统一整体。 3.生态系统的范围 3.生态系统的范围 (1)生态系统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 (1)生态系统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 生态系统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 (2)生态系统的大小依据不同需要而划分, (2)生态系统的大小依据不同需要而划分,地球上最大的生态 生态系统的大小依据不同需要而划分 系统是生物圈,最小的可小到一个小的生态瓶。 系统是生物圈,最小的可小到一个小的生态瓶。 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均具有维持自我稳定的能力,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均具有维持自我稳定的能力,其稳定性包括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一个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大小与该 系统生物的种类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 系统生物的种类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当外来干扰超 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将遭到破坏,甚至消失。 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将遭到破坏,甚至消失。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汇总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汇总

必修三第五章丨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汇总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一、生态系统的概念: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二、生态系统的类型:三、生态系统的结构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主要是细菌和真菌还有腐生生活的动物(蚯蚓)(2)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食物链:从生产者开始到最高营养级结束,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营养级:食物链中的一个个环节称营养级,它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植物(生产者)总是第一营养级◎植食性动物(即一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所处的营养级不是一成不变的,如猫头鹰捕食鼠时,则处于第三营养级;当猫头鹰捕食吃虫的小鸟时,则处于第四营养级。

◎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食物网: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复杂营养结构,就是食物网◎食物网越复杂,则生态系统就越稳定,抵抗力就越强。

(如果有某种生物消失,就会有其它生物来代替。

)◎食物链,食物网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渠道。

◎分析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各种生物的数量关系①如果生产者减少或增多,则整条食物链的所有生物都减少或增多。

②如果蛇减少,则会发生如图所示情况。

四、生态系统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能量流动的概念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二、能量流动的过程1、一般研究能量流动都以种群为单位。

输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传递沿食物链、食物网,散失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

2、过程:一个来源---太阳能,三个去向---主要是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其次是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被下一级吃掉),最后给分解者。

2、特点:(1)单向流动:生态系统内的能量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下一个营养级,不能逆向流动,也不能循环流动(2)逐级递减: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一般营养级不超过5个);当次级消费者食用生产者超过最大传递量(20%)时,生态系统会被破坏。

【必修三精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

【必修三精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

第五章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五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内容,课中讲述了什么是生态系统稳定性、如何才能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以及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这三方面内容,主要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环保意识。

本节内容既涉及前面所学的生态系统相关部分的知识,又是对教材始终贯穿的精神——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终结诠释。

目的在于培养人们尊重自然发展规律,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途径。

因此,上好本节课的知识,对学生、乃至环境的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说出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通过分析生态瓶、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3)简述生态系统稳定性破坏的原因。

2.能力目标:(1)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图文资料及信息的能力;(2)解读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曲线图,培养处理信息和获得新知识的能力;(3)养成相互合作、自主学习的能力;(4)锻炼学生的知识迁移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形成对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关注,养成尊重生态系统自身规律的习惯,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观点(2)形成生命科学价值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协调发展的观点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难点:生态系统维持稳定性的原因。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生态学知识,如今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的内容,为本节授课提供一定的知识基础。

但课中的一些知识点如:生态系统的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等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和综合分析,因此在知识的掌握上还存在很大的难度。

高二年级学生已开始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喜欢接受新鲜事物,在一定生物学的经验基础上,能充分完成课前的准备工作,能够找寻到周围存在有关生态学的现象。

本节课应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创造充分机会让学生拥有成功的喜悦,在和谐的氛围中探究并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主动学习,学有所获。

必修3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必修3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制作同煤一中张海波李晓琴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目标导引知识目标: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结构。

能力目标:尝试运用系统方法分析生物学中的问题。

方法目标:掌握食物链的书写的方法。

德育目标: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问题导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品的民间谚语和成语,在其中一些中蕴藏着丰富的生物学知识。

比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是来源于古代故事的一句成语,其中蕴涵的生物学知识你知道吗?【问题一】“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成语中包含生态系统的哪些成分?你认为生态系统中还应有哪些成分?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有什么作用?课前自悟:课中醒悟:课后感悟:【问题二】请写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中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以及这三种生物的营养级别和消费者级别。

你认为在书写食物链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课前自悟:课中醒悟:课后感悟:【问题三】如果黄雀被人们大量捕杀,你认为其他生物的数量会如何变化?课前自悟:课中醒悟:课后感悟:分层导练【课堂基础训练】1、在一阴湿山洼的草丛中,有堆长满苔藓的腐木,其中聚集着蚂蚁、蚯蚓、蜘蛛、老鼠等动物,它们共同构成( )A 、生态系统B 、种群C 、生物群落D 、食物网 2、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 )A 、全部的食物链和食物网B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食物网C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D 、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3、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凡是细菌、真菌都是分解者 ②凡是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 ③植物都是生产者 ④动物都是消费者 ⑤异养型生物都是消费者A .②B .②③C .③④D .②⑤ 【课后拓展训练】1、要使一生态系统长期存在,除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外,至少必须具有( ) A 、消费者和分解者 B 、生产者和消费者 C 、生产者和分解者 D 、生产者和人2、下图表示除分解者外有5个物种(U 、V 、W 、X 、Y )的一个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箭头表示捕食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 1 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一、生态系统1.概念: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群落+无机环境生态系统可大可小,把地球看做最大的生态系统,就是生物圈。

2.类型:二、生态系统的结构:成分+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结构)1.生态系统的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物群落)(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热能、空气、水、无机盐等。

生态系统必备的成分(缺乏非生物的物质 和能量,生态系统就会崩溃)。

(2)生产者:①定义:能直接利用光能(或化学能)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把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把光能(化学能)转化成有机物中化学能的生物。

②作用:使无机环境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进入生物群落。

③同化作用类型:自养型(生产者包括光能自养型:绿色植物、光合细菌、蓝藻; 化能自养型:硝化细菌等。

⎯⎯⎯⎯⎯ 不同+同种→种群 ⎯⎯⎯→群落 ⎯ 无机环境→ 生态系统个体 ⎯⎯⎯④地位: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基石),是生态系统必备的成分。

(3)消费者:①定义:自身不能制造有机物,必须直接或间接的依靠生产者的生物。

②作用: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对植物的传粉、种子的传播等有重要作用。

③同化作用类型:异养型(消费者主要是捕食和寄生的生物:牛、菟丝子等)④分类:初级消费者(植食性动物)、二级消费者(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肉食性动物)、三级消费者等⑤地位:非必需,但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具有重要意义。

(4)分解者:①定义:能将动植物的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的生物。

②作用:使生物群落的有机物变成无机物回归到无机环境,促进物质的循环。

③同化作用类型:异养型[分解者是营腐生生活的生物:大多数细菌、真菌、部分动物(蚯蚓、蜣螂等)]④地位:生态系统必备的成分。

(使有机物回归到无机环境,否则会导致垃圾成堆,生态系统崩溃。

)△生态系统的成分之间的联系:①各成分之间的联系:a.由右图可知: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物质和能量的最终来源。

b.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唯一能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转变成生物体内的物质和能量(有机物及其贮存的化学能)的成分,因此,可以说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C.从理论上讲,消费者的功能活动不会影响生态系统的根本性质,所以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必要的基础成分,但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都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

d. 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

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没有分解者的话,动植物的遗体残骸就会堆积如ft,生态系统就会崩溃,因此,从物质循环角度看,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

②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一定”和“不一定”:a.生产者一定是自养生物,自养生物一定是生产者。

b.消费者、分解者一定是异养生物,异养生物可能是消费者或分解者。

C.分解者是营腐生生活的生物,营腐生生活的生物一定是分解者。

d.生产者不一定都是植物,还有化能合成作用细菌(硝化细菌、铁细菌、硫细菌)以及能光合作用的原核生物(蓝藻、光合细菌。

植物也不一定都是生产者,如营寄生的植物(菟丝子)、食虫植物(猪笼草)是消费者。

e.消费者并不一定都是动物,还有营寄生的植物和微生物(菟丝子、破伤风杆菌);动物也不一定都是消费者,如营腐生生活的动物(蚯蚓、蜣螂)是分解者。

f.分解者不一定都是微生物,还有营腐生的动物(蚯蚓、蜣螂);微生物也不一定都是分解者,如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细菌以及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核生物(蓝藻)是生产者,寄生的细菌(破伤风杆菌)是消费者。

植物: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菟丝子)动物:消费者(大多数动物)、分解者(蚯蚓、蜣螂)细菌:生产者(光合细菌、硝化细菌)、消费者(寄生生活的细菌)、分解者(营腐生生活的细菌)注意:常考易混淆的地方:2.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结构):(1)食物链(捕食链):①义: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类似链条的联系。

(2)食物网:①定义: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复杂的网状的营养关系。

②特征:食物网是由多条食物链构成。

一种生物可以占不同的营养级。

(∵一种生物可吃多种生物而在不同食物链中占不同营养级)某一营养级的生物代表处于该营养级的所有生物,不代表单个生物个体,也不一定是一个种群。

在食物网中不同种生物之间关系可同时是:捕食和竞争。

(2)功能:①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②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③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重要影响。

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越强,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和保持自身稳定的能力越强。

(4)食物链(网)中各营养级生物数量变化分析:①第一营养级生物减少对其他物种的影响:第一营养级生物(生产者)数量减少会连锁性地引发其后的各个营养级生物数量均减少。

(∵消费者的生存直接或间接依靠生产者)②“天敌”一方减少,对被捕食者数量变化的影响:若“天敌”减少,则被捕食者数量增加。

但随着数量增加,种内斗争加剧,种群密度还要下降,直到趋于稳定,但结果比原来的数量要增大。

③复杂食物网中某种群数量变化引起的连锁反应分析:a.以中间环节少的作为分析依据,考虑方向和顺序为:从高营养级依次到低营养级。

如下图所示食物网中,青蛙突然减少,则以它为食的蛇也将减少,鹰就要过多的吃兔和鸟,从而导致兔、鸟减少。

但因为鹰不只吃蛇一种生物,它可依靠其他食物来源维持其数量基本不变。

b.生产者相对稳定,即生产者比消费者稳定得多,所以当某一种群数量发生变化时,一般不需考虑生产者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c.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种群有多种食物来源时,若其中一条食物链中断,则该种群可通过多捕食其他生物而维持其数量基本不变。

④同时占有两个营养级的种群数量变化的连锁反应分析:食物链中某一种群的数量变化,导致另一种群的营养级连锁性发生变化,因为能量在食物链(网)中流动时一般只有10%~20%流向下一个营养级,且能量流动的环节越多损耗越大,所以该类连锁反应变化规律是:当 a 种群的数量变化导致 b 种群的营养级降低时,则 b 种群的数量将增加;若导致 b 种群的营养级升高时,则 b 种群的数量将减少。

如下图:当蛇数量减少,使得鹰的营养级降低,则鹰的数量增加;当食虫鸟大量死亡,使得鹰的营养级升高,则鹰的数量减少。

第2 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能量流动的过程:1.能量流动的概念: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2.能量流动的过程:(1)起点: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2)能量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光合作用(主要)、化能合成作用。

(3)生物群落中能量的传递形式: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4)能量流动的渠道: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结构)。

(5)流入某一营养级能量分析: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包括化能合成作用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①同化的能量消费者:同化的能量=摄入的能量-粪便的能量②同化的能量= 呼吸散失的能量+ 储存于生物体内的能量(净同化量)储存于生物体内的能量= 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 分解者分解利用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注意:以年为单位研究,需要考虑未被利用的能量。

③生物体同化的能量绝大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④储存的能量可以用生物体的生长、发育、繁殖。

⑤某一营养级粪便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同化量中的遗体残骸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

理解流入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去向可从以下两个角度分析:a.定量不定时分析流入某一营养级的一定量的能量在足够长的时间内的去路可有三条:①自身呼吸散热消耗;②流入下一营养级;③被分解者分解利用。

但这一定量的能量不管如何传递,最终都以热能形式从生物群落中散失,生产者源源不断地固定太阳能,才能保证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正常进行。

b.定量定时分析流入某一营养级的一定量的能量在一定时间内的去路可有四条:①自身呼吸散热消耗;②流入下一营养级;③被分解者分解利用;④未被自身呼吸消耗,也未被后一营养级和分解者利用,即“未利用”。

如果是以年为单位研究,第④部分的能量将保留给下一年。

(6)能量流动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太阳能→生物体内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热能。

(7)流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因生产者不能利用热能,故能量在生态系统中不能循环。

(8)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自然生态系统: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人工生态系统: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人为补充的能量(食物残渣等有机物)二、能量流动的特点:1.单向流动。

(1)能量流动是沿食物链进行的,各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是不可逆转的。

(2)各营养级通过呼吸作用产生的热能不能被生物群落重复利用,因此能量流动是不循环的。

2.逐级递减。

(1)各营养级的能量绝大部分是通过呼吸作用释放的。

(2)各营养级的能量有多个流动去向,而不是100%流给下一个营养级。

通常情况下,相邻营养级之间能量流动的效率是10%~20%。

(3)能量金字塔:将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制成图,可形成一个金字塔图形,就是能量金字塔。

相关生态金字塔比较:正金字塔形一般为正金字塔形一般为正金字塔形能量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具有逐级递减的特性一般生物个体数目在食物链中随营养级升高而逐级递减一般生物有机物的总质量沿食物链升高逐级递减每一营养级生物所含能量的每一营养级生物个体的数目每一营养级生物的有机物总量注意:由于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营养级越高所获得的能量越少,所以一般不会超过4~5 个营养级。

三、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1.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设计生态农业,使能量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2.合理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合理载畜量、田间除草、灭鼠)附:生物富集(生物放大):食物链不仅是能量流动和物质移动的通道,而且也是杀虫剂和各种有害物质移动和浓缩的通道。

例如,DDT 沿着食物链转移几次以后,其浓度可增加几万倍(图6-3),从而对位于食物链顶位的物种造成灾难性影响。

这种化学杀虫剂和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逐级积累和浓缩,在生物体内高度富集,导致危害的现象就叫生物放大(biomagnification)。

DDT 已污染了地球上的所有生物,据调查,在各大洲居住的人群体内,也已普遍发现了DDT。

有毒有害物质会随着营养级的增加而浓度不断增加。

第3 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概念: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 等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