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PKPD讲解
抗菌药物PKPD参数演示幻灯片
![抗菌药物PKPD参数演示幻灯片](https://img.taocdn.com/s3/m/682b8b8cff00bed5b8f31d83.png)
? AUC 0~24/MIC(AUIC) ? C max/MIC ? SBA ? FBA ? T>MIC ? PAE
4 PK/PD参数与临床疗效关系
(1)抗菌药物-按杀菌活性分类
? 第一大类:时间依赖杀菌剂
? 持续后效应-无或轻、中度 ? β -内酰胺类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
浓度
T>MIC%
=
T>MIC
给药间隔
MIC90
T>MIC
给药间隔
时间
(2)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药效学考虑
药效学及药代动力学重要参数
-时间依赖型抗生素
? -内酰胺类
? 血药浓度高于 MIC时间最主要参数 ? 给药间期并不需要都超过 MIC
T>MIC>30~40% 起效 T>MIC> 40~50% 保证有效细菌清除
给药间隔可参考Cmax/ MIC , AUC/MIC T1/2β和PAE ,多为每日
(2)β-内酰胺类
? β-内酰胺类包括青霉素、头 孢菌素、氨曲南等,为时间 依赖性抗菌药物
? T>MIC是评定该类药物疗效的 重要参数
? 要达到最大抗菌作用,应使 T>MIC为给药间隔40%~50%以上
?T1/2大于2的β-内酰胺类1~2g,T>MIC达12 小时如头孢替坦,头孢尼西到24小时如头 孢曲松
、氨曲南、碳烯类),克林和大环(红 、克)、四环、链、万古 ? 在MIC4-5倍时杀菌率即处于饱和 ? 杀菌范围主要依赖于接触时间 ? 血药浓度超过MIC时间(T>MIC) 是 与临床疗效相关的主要参数
(1)抗菌药物-按杀菌活性分类
第二大类:浓度依赖杀菌药物
? 持续后效应 ? 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甲硝唑 ?球菌感染动物的模型
PKPD及其临床应用课件
![PKPD及其临床应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172470c804d2b160b4ec0ab.png)
缺点:操作复杂
微量稀释法 琼脂稀释法 自动化仪器法
学习交流PPT
9
MIC、MBC参数的不足
MIC和MBC反映的是抗菌药的抗菌活性或 抗菌潜能,只表明抗菌药物在某一浓度点的 活性,不能体现抗菌药物杀菌的动态过程以 及不同浓度抗菌药物的抗菌过程。
• 例如MBC不能提供抗菌药的杀菌速度,不能预 言增加药物浓度是否可以提高杀菌速度
学习交流PPT
19
内酰胺类药效学与合理给药
Required %T>MIC for static
-20% for carbapenems
Required %T>MIC for cidal: •~ 40% for carbapenems •~ 50% for penicillins • ~70% for cephalosporins
• MIC也不能反映细菌在接触抗菌药物后,被抑制 的状态能持续多少时间。
学习交流PPT
10
药效学-杀菌曲线
• 将受试菌与一定浓度的抗菌药物一起孵育, 不同时间点进行菌落计数,以时间为横坐标, 以菌落对数为纵坐标,所绘制的曲线。
• 通常可用1/4,1/2,1,2,4倍MIC浓度来绘制 多条杀菌曲线。
• PA SME较之PAE更符合体内情况 • 亚抑浓度下可导致细菌慢生长并有形态改变
• Sub-MIC的后效应在体内长于体外。
学习交流PPT
18
抗菌药物的PK/PD分类
抗菌药分类 PK/PK 参数
药物
时间依赖型 (短PAE)
时间依赖型 (长PAE) 浓度依赖型
T>MIC
AUC24/MIC AUC24/MIC or Cmax/MIC
PKPD在抗菌药物临床治疗中应用课件
![PKPD在抗菌药物临床治疗中应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7e8c340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0e.png)
0.5
1
1.5
2
2.5
时间(h)
多次给药平均血药浓度-时间图
平均C-t曲线
浓度(mg/L)
25 20
15 10 5 0
0
0.5
1
1.5
2
2.5
时间(h)
比阿培南在老年人中的药代动力学
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June 2019, 1433–1436
内容
• 前言 • PK/PD基础 • PK/PD临床 • 比阿培南PK/PD • 比阿培南临床(绿脓杆菌)
比阿培南单次给药
参数 平均值
t1/2β
(h) 1.172
Cmax
(mg) 16.635
V
CL AUC(0-∞)
(L) (L/h) (mg/L)*h
11.043 12.379 27.275
SD% 0.687 3.323 3.160 5.14 8.941
治愈病人 减少耐药菌的选择性
减少耐药菌的传播
规范的给药方式
--足量抗生素治疗的结果
规范的给药方式意味着 足够的抗生素治疗
T>MIC>40-50%
敏感菌 耐药菌
细菌学清除
细菌学治愈: • 97% 临床治愈 • 临床感染的症状与体症
迅速消退
• 防止耐药菌的传播
Dagan et al. Pediatr Infect Dis J 2019;17:776–782
美罗培南(MIC=8 mg/L )?
美罗培南的PD
MPC是MIC 4-5倍(>MPC最佳) 用药时T> MIC时间要超过40% 若每8小时用药一次, T> MIC要达到3h
PKPD在抗菌药物中的应用
![PKPD在抗菌药物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d1e3e945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e0.png)
抗菌药物的PKPD与安全性
抗菌药物的PKPD与安全性密切相关,不当的给药方案可能导致药物不良反应和耐药性的产生。
通过监测PKPD参数,可以及时发现药物不良反应和耐药性,从而调整给药方案,降低不良反应和耐 药性的发生风险。
阿莫西林
通过PKPD模型研究其在不同感染类型中的给药 方案。
环丙沙星
通过PKPD模型优化其在动物体内的给药方案。
万古霉素
通过PKPD模型评估其在治疗MRSA感染中的疗效。
03
PKPD在抗菌药物临床应 用中的作用
抗菌药物的PKPD与疗效
抗菌药物的PKPD与疗效密切相关, 通过了解药物的PKPD特性,可以更 好地预测和控制治疗效果。
床用药。
PKPD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研究方法
体外实验、动物实验、临床试验等。
应用领域
抗菌药物、抗病毒药物、抗肿瘤药物 等。
02
PKPD在抗菌药物研究中 的应用
抗菌药物的PKPD模型
房室模型
将机体划分为几个隔室,描述药物在隔室内的分布、 消除和转化。
药效学模型
将药效学参数与PK参数相结合,预测药物在不同条件 下的疗效。
抗菌药物的PKPD与个体化治疗
抗菌药物的PKPD特性存在个体差异,因此,个体化治疗是必要的。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体重、年龄、肝肾功能等,制定个性化的给药方案,可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和耐药性的 发生风险。
04
PKPD在抗菌药物研发中 的作用
抗菌药物研发中的PKPD模型选择
模型选择
根据抗菌药物的特性,选择合适的PKPD模型,如药代动力学模型、药效动力学模型等, 以描述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什么是抗菌药物的PKPD
![什么是抗菌药物的PKPD](https://img.taocdn.com/s3/m/b990c34feefdc8d377ee322a.png)
PK(Pharmacokinetic)是指药物在体内的处置过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PD(Pharmacodynamics)
是药物不同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反映药物进入人体后如何作用于人体、产生何种药物治疗作用。
二、 抗菌药物按 PK/PD 的分类:
据抗菌药物杀菌动力学过程不同将其分为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与非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或时间依赖性抗菌
药物。
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的杀菌效果主要与药物浓度有关,如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此时 AUC/MIC 能较好地
预测抗菌药物的临床疗效。临床用药应注意每日给药量,而给药次数在药量足够时可以减少。
非浓度依赖性(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如 β-内酰胺类,杀菌活性发挥需一定浓度药物维持较长时间,
此时 T>MIC 能较好预测抗菌药物临床疗效,反映了细菌与抗菌药物接触时间对药物效果的影响。
24h AUC /MIC 或 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甲硝唑、两性 高血清浓
Cmax/MIC
霉素 B
度
T:血药浓度维持时间 PAE(Post Antibiotic Effect):抗菌药物后效应。细菌与抗菌药物短暂接触,当抗菌药物浓度下降,低 于 MIC 或消失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MIC(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抗菌药物抑制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AUC:药-时曲线下所覆盖的面积,反映药物在体内吸收的程度和速度。反映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药物在人 体中被吸收利用的程度和速度),AUC 大则生物利用度高,反之则低。 Cmax:血药浓度的峰浓度。 T>MIC:血药浓度维持在 MIC 以上的时间。
抗菌药物分类
抗菌药物的 PK/PD 分类
抗菌药物PKPD ppt课件
![抗菌药物PKPD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d0438c6a45177232f60a2db.png)
抗菌药物PK/PD研究将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参数 合二为一 。
抗菌药物PKPD
11
浓度依赖性药物
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酮内酯类、两性霉素B等。
SBA或FBA
指给药后可以杀灭99.9%细菌的最大血清或体液 稀释倍数,它与血药浓度成正比,与MBC成反比,是 反映PK/PD的综合参数。
研究表明,对于细菌性心内膜炎、菌血症、中性粒 细胞减少伴发热等严重感染,峰值SBA应大于8,临 床治疗方有效。
FBA可反映给药后脑脊液、胸腹水、胆汁、胰液、 尿液等体液杀菌效价,为控制局部感染设计给药方案 的参考依据。
出
主要参数为:血浆消除半衰期(T1/2β)
消除抗速菌药率物常PKP数D (Ke)
3
药物清除率(CL)。
二、抗菌药物的药效动力学参数
1、MIC、MBC
通常以MIC50、MIC90、MBC50、MBC90来表示 MBC与MIC值较接近时提示该药可能为杀菌剂。
2、累积抑菌百分率
以MIC试验中的药物浓度为横坐标,累积抑菌百分 率为纵坐标描记的量效曲线,可用于比较不同抗菌药 物效价强度。
14
时间依赖性药物
β-内酰胺类、林可霉素类、磺胺类等。 抗菌作用与同细菌接触时间密切相关,而 与峰浓度关系较小,主要评价参数为:
T>MIC AUC>MIC
时间依赖性药物T>MIC大于给药间隔时 间的50%,临床疗效较好。
抗菌药物PKPD
15
时间依赖性且 抗菌活性持续时间较长的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PKPD专家共识解读
![抗菌药物PKPD专家共识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2f3ae8d8e53a580216fcfe84.png)
各类抗菌药物PK/PD特点——噁唑烷酮类
利奈唑胺:长PAE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 PK/PD指数为AUC0~ 24/MIC>100
MDRAB/PDRAB:首剂200mg,维持剂量50mg q6h。
多西环素: XDRAB/PDRAB呼吸道感染:大剂量舒巴坦+多西环素 100mg q12h/q8h XDRAB/PDRAB中枢/ 血流感染:大剂量舒巴坦+多西环素+美罗培南(参考MIC)
各类抗菌药物PK/PD特点——甘氨酰环素类
替加环素: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 PK/PD指数为AUC0~24/MIC 对铜铝假单胞菌和变形菌属无活性 替加环素PB为71%~89%,白蛋白水平<2.6g/L,fAUC0~24/MIC>0.9 抗菌疗 效57%
浓度依赖性。 预测疗效的PK/PD指标主要为Cmax/MIC≥8~10 或者AUC0~24/MIC ≥100 。 耳肾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摄取具有“饱和性” 推荐的给药方式每日一次
各类抗菌药物PK/PD特点——大环内酯类
霉素 长:阿奇霉素、克拉霉素)
时间依赖性,受PAE影 响 较 大 (短:红
药效相关主要参数为游离抗菌药物的%T>MIC
抗菌药物PK/PD专家共识解读
共识制定
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K/PD )理论对于指导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 重要性
抗菌药物PK/PD的研究进展迅速,重症感染患者与健康人的PK/PD数据明显 不同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感染疾病专业委员会(IDSC)聚集了国内众多知名专家、多学 科联 合共同从事感染疾病研究与诊治的学术组织,领衔制定并推广了本共识。
抗菌药物pkpd理论及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精讲
![抗菌药物pkpd理论及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精讲](https://img.taocdn.com/s3/m/64deb90a453610661fd9f424.png)
3.与时间有关,但抗菌活性持续时间较长 PAE或T1/2较长 参数:AUC/MIC,T>MIC 阿齐霉素(T1/2长) 链阳霉素,四环素类,万古霉素,替考拉宁(PAE 长):AUC/MIC
PK/PD参数达标值 利奈唑胺:AUC/MIC>80 替加环素:AUC/MIC>7/20(葡萄球菌,链球菌)
最小杀菌浓度(MBC) 使细菌总数减少99.9% 最小抑菌浓度(MIC)
药效学(PD)的三个指标
抑制培养基内细菌出现明显生长 定量测定体外抗菌活性
抗生素后效应(PAE):
MBC≧32MIC
细菌在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后, 即使抗生素血液浓度降至MIC 以下,细菌的生长繁殖仍受抑 制的现象.
传统给药方案拟定依据 给药剂量:血药浓度为2-10倍MIC值 给药间隔时间:取决于t1/2 (早期常规一日三次)
增加剂量(浓度)杀菌速度会提高吗?
低于MIC后细菌受抑多久? This is a question
PK/PD-药代条件下的药效动力学 PK/PD:AUC/MIC,Cmax/MIC,T>MIC
PK/PD关系曲线
抗菌药物按PK/PD分类 浓度依赖性 时间依赖性 与时间有关,但抗菌活性持续时间较长
第一代头孢菌素
经口咽部粘膜切口的大手 第一代头孢菌素,可加用甲硝唑 术 乳腺手术 第一代头孢菌素
周围血管外科手术
腹外疝手术 胃十二指肠手术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第一代头孢菌素 第一,二代头孢头孢菌素或头孢噻肟;可加用甲硝 唑
第二代头孢 素或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可加用甲硝唑
肝胆系统手术
预防用抗菌药物的选择
抗菌药物PKPD讲解
![抗菌药物PKPD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d3d524ace53a580216fcfef3.png)
优点:评定抗菌药物对感染病原体抗菌活性
2、累积抑菌百分率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1 0
累积抑菌率 (%)
图
浓度-累积抑菌率曲线
1
2
3
4
5
6
7
抗菌药物浓度(logC)
以MIC试验中的药物浓度为横坐标,累积抑菌百分率 为纵坐标描记的量效曲线,可用于比较不同抗菌药物 效价强度。
临床上宜采用 1日多次给药方案,以达到最佳
疗效。
如图显示:在每日给药剂量相同的前提下,如果头孢噻肟的浓 度超过对化脓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值维持时间超过50%给 药间隔时间,其细菌清除率显著增加,与其最大抗菌作用相差无 几。
I. Gustafsson et al. 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 Sept.2001,p.2436-2440
二、抗菌药物的药效动力学参数(PD)
1、MIC、MBC
最低抑菌浓度 (MICs; 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
最低杀菌浓度 (MBCs; 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s)
通常以MIC50、MIC90、MBC50、MBC90来表示 MBC 与MIC值较接近时提示该药可能为杀菌剂。
0 0 0.5 1 2 4 时间(h) 6 8 12 24
0MIC 8MIC
1/4MIC 16MIC
1MIC 64MIC
4MIC
0MIC 8MIC
1/4MIC 16MIC
1MIC 64MIC
4MIC
0MIC 8MIC
1/4MIC 16MIC
抗菌药物分类及PKPD简介
![抗菌药物分类及PKPD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e31a1585af1ffc4fff47ac15.png)
β-内酰胺类/ β-内酰胺酶抑制剂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合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5
氨基糖苷类
大环内酯类
老大环内酯 主要品种:红霉素、交沙霉素、螺旋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 对需氧G+c、G-c、弯曲菌属和厌氧球菌有效 对军团菌、支原体、衣原体、脲原体等具有良好作用
新大环内酯类 主要品种: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 半衰期长,消化道等不良反应明显减少 对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和淋球菌抗菌活性增强,对支原体、衣原 体等不典型病原体的作用也明显增强
抗菌药物分类及PK/PD简介
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β-内酰胺类
分子中含有β-内酰胺环,包括
• 青霉素 • 头孢菌素 • 头霉素类、氧头孢类 • 碳青霉烯类 • β内酰胺酶抑制剂
作用特点 • 繁殖期杀菌剂 • 对人类细胞毒副作用小 • 较易引起变态反应 • 易被β-内酰胺酶水解 • 经肾代谢,肾功能不全时注意调整剂量
±
四代 ++ ++++ 有效
可
±
AMPC酶+部分ESBL
分布:头孢哌酮在CNS浓度低,不用于中枢感染(包括复发) 清除:头孢他啶、头孢噻肟主要经肾排泄,肾功能损害调整剂量 头孢曲松、头孢哌酮肝肾双通道排泄,对于腹腔胆道感染佳 头孢曲松半衰期8.5h,可一天一次给药
头霉素类
• 头孢美唑、头孢西丁相当于头孢二代,头孢米诺相当于头孢 三代;
肝药酶抑制剂,抑制茶碱等药物代谢
喹诺酮类
主流品种: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第四代)等 呼吸喹诺酮: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 抗菌谱广,对非典型病原体也有效,组织浓度高,口服剂型生物利用度高 环丙沙星对G-菌活性最强; 左氧氟沙星兼顾G-和G+菌; 莫西沙星对G+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非典型病原体、厌氧菌活性最强;
抗菌药物的PD PK课件
![抗菌药物的PD PK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191047e453610661fd9f401.png)
抗菌药物的PD PK
PK/PD 优化抗菌药物应用的注意点
• PK/PD理论应用于抗感染个体化治疗难度比较大 患者间个体差异的存在 不同疾病之间的差别 不同器官功能状态之间的差别 不同地域研究的结果不尽相同 • 在个体化用药和规范化用药之间,有时候会出现矛盾,这时就需
抗菌药物的PD PK
PK与PD间的联系
抗生素 剂量
血浆有效浓度 和持续时间
吸收 分布 排泄
PK 药代动力学
组织和体液中 有效浓度
和持续时间
感染部位 有效浓度 和持续时间
药理、 毒理学作用
抗菌效果及 抗菌时间
PD 药效学
抗菌药物的PD PK
PK的主要参数
• 峰浓度(Cmax): 药物吸收过程中的最大血药浓度
抗菌药物的PD PK
抗菌药物的PD PK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
增加给药次数比增加每次用药剂量的治疗效果更好
头孢哌酮/舒巴坦使用剂量
抗菌药物的PD PK
基于舒普深药代动力学参数计算
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
此类药物从分类上基本属于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 药物在组织和细胞内浓度常较同期血药浓度高 传统的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如红霉素) ➢疗效评价参数为T>MIC ➢T>MIC为40%~50%时可以获得理想的疗效 ➢需要每日分次给药
Cmax/MIC
抗菌作用与和细菌接触 时间密切相关
多数β-内酰胺类 多数大环内酯类
克林霉素等
主要参数 T>MIC
抗菌药物的PD PK
时间依赖且PAE 较长
阿奇霉素 万古霉素 氟康唑等
主要参数 AUC/MIC
抗菌药物的PD PK
抗菌药物分类及PKPD简介护理课件
![抗菌药物分类及PKPD简介护理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cc6567c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b2.png)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是一类广谱抗生素,通过抑制DNA旋转 酶达到杀菌作用。常见的药物有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具有口服吸收好、组织分布广、不良反 应少等特点,常用于治疗泌尿道感染、肺部感染等。
04 PKPD与抗菌药 物的合理使用
根据PKPD特点选择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的PKPD特点
抗菌药物的PKPD特点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和药效学等特性,这些特性决定了药物在体内的浓度 和作用强度,进而影响疗效和安全性。
选择依据
在选择抗菌药物时,应充分考虑药物的PKPD特点,如药物的半衰期、血药浓度、组织穿透力、抗菌活性等,以 确保药物在体内达到最佳浓度和作用强度。
根据感染病原体选择抗菌药物
氨基糖苷类
如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等,主 要用于治疗需氧革兰氏阴性杆 菌所致的全身感染。
四环素类
包括四环素、土霉素、强力霉 素等,主要用于治疗立克次体 病、支原体感染等。
氟喹诺酮类
如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 抗菌谱广,尤其对需氧革兰氏
阴性杆菌有强大的抗菌活性。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β-内酰胺类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 壁合成的关键酶,导致细菌壁自溶。
01
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是一类窄谱 抗生素,主要作用于革兰氏阳性 菌和部分革兰氏阴性菌。常见的 药物有红霉素、阿奇霉素等。
02
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具有口服吸 收好、组织分布广、不良反应少 等特点,常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 皮肤软组织感染等。
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
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是一类广谱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达到杀菌作用。 常见的药物有链霉素、庆大霉素等。
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具有肾毒性和耳毒性,使用时需谨慎,常用于治疗严重感染, 如败血症、心内膜炎等。
抗菌药物的PKPD及临床应用cpp
![抗菌药物的PKPD及临床应用cpp](https://img.taocdn.com/s3/m/d3c96a87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68.png)
抗菌药物的PKPD及临床应用什么是PKPD?PKPD是药物学领域中常见的术语,即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 PK)和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 PD)的缩写。
药动学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动力学过程,而药效学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产生的药效和效应的关系。
PKPD的研究旨在寻找药物的最佳用药剂量和使用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不良反应。
抗菌药物的PKPD特征抗菌药物是指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
抗菌药物的PKPD特征包括:吸收和分布抗菌药物通常以口服或注射的方式给药,口服给药的药物需要通过胃肠道吸收,而注射药物则可以直接进入循环系统。
抗菌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受到组织亲和力的影响,不同的药物具有不同的组织亲和力和分布系数。
代谢和排泄抗菌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受到肝脏和肾脏功能的影响,肝脏和肾脏是药物代谢和排泄的主要器官。
一些抗菌药物需要通过肝脏代谢,而另一些抗菌药物则主要通过肾脏排泄。
此外,因为细菌的产生代谢废物和产生生物膜的机制不同,因此一些抗菌药物还表现出针对细菌的特异性代谢和排泄。
药效学特征抗菌药物的药效学特征包括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最小殺菌濃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 MBC)、time-kill曲線(Time-Kill Curve)等指标。
MIC指药物浓度最低能够有效抑制细菌生长的浓度,MBC指药物浓度最低能够将活菌静止转变为死亡的浓度。
time-kill曲线则是一种定量描述抗生素杀菌作用的方法,可用于评估药物的杀菌动力学和剂量反应关系。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细菌类型和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药物的PKPD特征、患者的生理状态和免疫系统状态、药物的毒副作用和耐药性问题等。
适应症不同种类的细菌感染需要选择不同的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的PKPD理论及临床应用简介ppt课件
![抗菌药物的PKPD理论及临床应用简介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cb6e8f8195f312b3169a5dd.png)
美平的总给药量较少(13g vs 18g;p<0.05)
有效率与1g, q8h相同
24
Kotapati, et al. Am J Health Syst Pharm, 2004;61(12): 1264-70.
碳青霉烯类(长PAE)
美平500mg点滴30分钟或3小时时的血药浓度
理论上可以延长给药时间,但很多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增加给药次数或延长滴注时间可以得到更 好的治疗效果,因此现在很多指南在重症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时推荐美罗培南滴注持续时间3小时 ,亚胺培南2小时,或者泵入给药。
推荐: 100mg,q12h
MRSA
200
鲍曼不动
多耐药鲍曼
15~16
/
100mg,q12h
首剂200mg po,随后50mg q6h
32
6. 甘氨酰环素类(替加环素)
属于有一定PAE的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 疗效相关参数: AUC0~24/MIC
靶值:17.9
替加环素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为71%~89%,
6
相关参数 生物利用度F、 达峰时间Tmax、 血药浓度C 等 表观分布容积Vd、 蛋白结合率PB
消除半衰期T1/2、 清除率CL
药代动力学(PK)
常见药物的清除途径
7
药代动力学(PK)——相关参数
Tmax
Cmax:峰浓度 Tmax:达峰时间 AUC:浓度-时间曲线(曲线下面积) Vd:表观分布容积(药物达动态平衡后,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的比值,与药物的脂溶 性及蛋白结合率密切相关) T1/2:消除半衰期 CL:清除率:单位时间内多少容积血浆中的药物被清除干净
%T>MIC:为40%~5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抗菌药物的药效动力学参数( PD)
1、MIC、MBC
最低抑菌浓度 (MICs; 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 最低杀菌浓度 (MBCs; 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s)
通常以MIC50、MIC90、MBC50、MBC90来表示 MBC 与MIC值较接近时提示该药可能为杀菌剂。
氨基甙类、氟喹诺酮类、
PK -PD相关性体外杀菌曲线研究
12
10
8
l
m
u/ f
6
c
lg
4
12
10
8
ml
fu/ gc
6
l
4
2
2
0
0
0
0.5
1
2
4
6
8
12 24
0
时间(h)
0MIC 8MIC
1/4MIC 16MIC
1MIC 64MIC
4MIC
0.5
1
0MIC 8MIC
2
4
6
8
时间(h)
1/4MIC 16MIC
3、杀菌曲线
是抗菌药物药效动力学曲线。以药物作用时间为横 坐标,以细菌计数为纵坐标描记的时效曲线。
曲线一般分三个时相:延迟期、杀菌期和恢复再生 长期。可比较不同抗菌药物的杀菌速度和持续时间。
9
8
7
CFU
6 5
Log
4 3
2
1
0
1234567
时间
耐药菌 中敏菌 敏感菌
4、联合药敏指数(FIC)
(Fraction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index )
PA抗E菌更药必新物须了对高其传于作统用M的I靶C认细水为菌平抗特的有菌给的药药效物应模血。式药浓度
?对于G+球菌,所有抗生素都有 PAE ; ? 对于 G -菌,干扰蛋白和核酸合成的抗菌药都有
延长的 PAE ?短PAE 或无PAE 见于β -内酰胺类对 G-菌。
三、抗菌药物 PK/PD研究基本理论
1MIC 64MIC
12
10
8
l
m
/
u f
6
c
g
l
4
2
Hale Waihona Puke 12244MIC
0 0 0.5 1
0MIC 8MIC
2
4
6
8
时间(h)
1/4MIC
1MIC
16MIC
64MIC
12 24 4MIC
图1.加替沙星杀菌曲线
图 2.阿米卡星杀菌曲线
图3.哌拉 西林杀菌曲线
注:从三种药物不同浓度对 E. coli ATCC25922 的杀菌曲线结果可见,加替沙星和阿米 卡星的杀菌曲线显示了明显的浓度依赖性,而哌拉西林则显示了非浓度依赖性,其杀 菌活性的饱和状态产生于 4MIC处.
?临床上宜采用 1日多次给药方案,以达到最佳
疗效。
如图显示:在每日给药剂量相同的前提下,如果头孢噻肟的浓 度超过对化脓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的 MIC值维持时间超过50%给 药间隔时间,其细菌清除率显著增加,与其最大抗菌作用相差无 几。
I. Gustafsson et al. 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 Sept.2001,p.2436-2440
抗菌药物的PK/PD理论及临床应用
戴智勇
内容简介
?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 (pharmacokinetics, PK)
? 抗菌药物药效学 (Pharmacodynamics,PD)
?抗菌药物PK/PD 研究基本理论 ? PK/PD 对不同类抗菌药物给药方案
的指导意义
一、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 (PK)
? 优点:评定抗菌药物对感染病原体抗菌活性
2 、累积抑菌百分率
100
) 90
率% 菌( 抑 积 累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图 浓度-累积抑菌率曲线
-1 0 1 2 3 4 5 6 7
抗菌药物浓度( logC )
以MIC 试验中的药物浓度为横坐标,累积抑菌百分率 为纵坐标描记的量效曲线,可用于比较不同抗菌药物 效价强度。
1.吸收: 吸收半衰期(T1/2α )、生物利用度(F)、 达峰时间(Tmax )、 血药峰浓度(Cmax )等
2.分布: 表观分布容积(Vd)、血浆蛋白结合率。
3.代谢: 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是药物生物转 化的主要酶系。
4.排泄: 大部分抗菌药物经肾排泄,部分经肝胆系统排出 主要参数为:血浆消除半衰期(T1/2 β) 消除速率常数(Ke) 药物清除率(CL)。
抗菌药物治疗传统上以体外药效学数据 MIC、MBC 、 FIC、Kcs 、PAE等为指导。
然而上述参数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抗菌药物的抗菌 活性,但由于其测定方法是将细菌置于固定的抗菌药物浓 度中测得的,而体内抗菌药物浓度实际上是连续变化的, 因此不能体现抗菌药物杀菌的动态过程。
抗菌药物PK/PD研究将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参数 合二为一 。
0
0.063
0.125
0.25
0.5
1
2
4
浓度( mg/L )
8
16
32
64
注:△左氧沙星单用,▲左氧沙星联用,○头孢硫脒单用,●头孢硫脒联用
5、 抗菌药物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 )
? 抗生素后效应( postantibiotic effects , PAE )系指细菌与抗菌药物短暂接触,当药物 清除后,细菌生长仍然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是
四. PK/PD对不同类抗菌药物 给药方案的指导意义
? -内酰胺类给药方案
?时间依赖性抗生素,PK/PD 参数为T>MIC 。 ?到达临界浓度后,抗菌作用不再随浓度增高而增强。 ?多无PAE ,浓度降至<MIC 细菌恢复生长。 ?对临床常见细菌感染 T>MIC 期望值应为青霉素类 45
%,头孢菌素类 50 %,碳青霉烯类 35 %,T>MIC 达 到给药间期的60-70% ,预期可达最佳细菌学疗效
抗菌药的 PK/PD分类
抗菌药物分类 主要药效参数
时间依赖性 (短PAE)
Time above the MIC
>45% interval
时间依赖性 (长PAE)
24-hr AUC/MIC
浓度依赖性 (长PAE)
Cmax /MIC (>8~10) 24-hr AUC/MIC
药物
青霉素、头孢菌素类、氨 曲 南、大环内酯(除阿奇 霉素) 、林可霉素 阿奇霉素、四环素类、万 古霉素、利奈唑胺、碳青 霉烯类、 替加环素、达托 霉素
FIC指数=MICA药联用 /MICA药单用 +MICB药联用 /MICB药单用 FIC<0.5 协同效应 FIC>0.5-1 相加效应 FIC>1-2 无关效应 FIC>2 拮抗效应
左氧沙星与头孢硫脒联用对粪肠球菌( n=30)浓度-累积抑菌率曲线
120
100
80
菌 率(%) 抑
60
积
累
40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