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脑栓塞的抗凝治疗策略

合集下载

脑栓塞

脑栓塞

脑栓塞一、概念:脑栓塞是指血液中的各种栓子(如心脏内的附壁血栓、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脂肪、肿瘤细胞、纤维软骨或空气等)随血流进入脑动脉而阻塞血管,当侧枝循环不能代偿时,引起该动脉供血区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

脑栓塞常发生于颈内动脉系统,椎-基底动脉系统相对少见。

脑栓塞约占缺血性脑卒中的15%-20%。

二、病因及分类按栓子来源分三类:1、心源性脑栓塞是脑栓塞中最常见的,约75%的心源性栓子栓塞于脑部,引起脑栓塞的常见的心脏疾病有心房颤动、心脏瓣膜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脏手术、先天性心脏病(来自体循环静脉系统的栓子,经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卵圆孔未闭等的异常通道,直接进入颅内动脉而引起脑栓塞,为反常栓塞)、心脏粘液瘤等。

2、非心源性脑栓塞动脉来源包括主动脉弓和颅外动脉(颈动脉和椎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斑块破裂及粥样物从裂口逸入血流,能形成栓子导致栓塞;同时损伤的动脉壁易形成附壁血栓,当血栓脱落时也可致脑栓塞;其它少见的栓子有脂肪滴、空气、肿瘤细胞、寄生虫卵、羊水和异物等。

3、来源不明少数病例利用现在检查手段和方法查不到栓子的来源。

三、发病机制正常人体血液呈流态,血液中的有形成分能通过变形顺利通过微循环,如果血液内成分如红细胞聚集,形成缗线物,也容易阻塞血管。

人体血液循环中某些异物随血液流动,如来源于心脏的栓子、上述血凝块、动脉粥样硬化脱落的斑块、脂肪细胞及气泡等称为栓子,栓子进入脑循环,绝大多数(73%-85%)栓子进入颈内动脉系统,因大脑中动脉实际上是颈内动脉的直接延伸,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容易受累,左侧大脑是优势半球,血液供应更丰富,所以左侧大脑中动脉最易受累。

椎-基底动脉的栓塞仅占10%左右,大脑前动脉栓塞几乎没有,大脑后动脉也少见。

一般栓子脱落容易阻塞脑血管是因为脑部的血液供应非常丰富,脑重占体重的2%。

而在正常氧分压和葡萄糖含量下,有心脏总输出量20%的血液进入脑血液循环。

心源性脑栓塞的患者采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

心源性脑栓塞的患者采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年 第19卷 第105期115投稿邮箱:zuixinyixue@·药物与临床·心源性脑栓塞的患者采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杨佳丽(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医院,吉林 长春)0 引言脑栓塞是神经内科常见病,是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1]。

心源性脑栓塞发病多较为急骤,病情进展较快,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出现大面积脑梗死,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

研究表明,溶栓治疗可以使闭塞的血管达到再通效果,所以治疗心源性脑梗塞主要采取的治疗办法就是进行溶栓,溶栓药物的选择对脑组织的再灌溉造成直接影响,笔者为了研究心源性脑栓塞的患者采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以我院神经内科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接诊的28例心源性脑栓塞患者为本次研究观察对象,对他们进行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神经内科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接诊的28例心源性脑栓塞患者为本次研究观察对象,将他们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

对照组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试验组患者给予阿替普酶来进行静脉溶栓。

其中,对照组患者14例,男9例,女5例;年龄43-80岁,平均(59.78±13.11)岁。

试验组患者14例,男8例,女6例;年龄43-81岁,平均(59.88±13.14)岁。

两组患者从发病到来诊时间皆小于4.5 h 。

两组患者在入院前皆经CT 或MRI 确诊脑栓塞,且是心源性脑栓塞。

对照组14例患者中,冠心病房颤者7例、风心病房颤者7例;试验组14例患者中冠心病房颤者8例、风心病房颤者6例。

两组患者在临床基本情况方面没有显著差异,有可比较性(P>0.05)。

所有患者都填写了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加低分子肝素抗凝(低分子肝素钠4250 U ,1次/12 d )。

治疗2周后观察疗效。

试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替普酶进行溶栓,用法:阿替普酶0.9 mg/kg 体重(最大剂量为90 mg ),其中总量的10%在最初1 min 内推完,剩余的90%以输液泵持续滴注1 h 完成,治疗2周后观察疗效。

心房颤动、脑栓塞患者抗凝治疗的现状

心房颤动、脑栓塞患者抗凝治疗的现状

35-86岁,平均 67.2岁;其中心内科 5 895例 ,因
统计 资料 显示 慢 性 房 颤 的病 因 为高 血压
房颤 或合并房颤住 院 的患者 524例 ,抗凝 治疗 66 (55%)、冠心病 (43%)、糖 尿病 (30%)、风 湿 性心
例 ;神经 内科பைடு நூலகம்8 180例 ,在 3 193例 脑梗塞 患者 中 , 脏瓣膜 病 (19%)、心 肌病 (3.3%)、其他 (5.2%)。
因素 :年龄≥ 75岁 、高血压 、心力 衰 竭 、LVEF ̄ 0. 2.4 抗 凝 治 疗
35、糖尿病 ;高危因素 :既往有 脑卒 中或 TIA病
在心 内科 住 院 的房 颤 患者 中 ,得 到抗 凝 治疗
史 、二尖瓣狭 窄 、人工 心脏 瓣膜 。
的 88例 ,仅 占 27% ;而 在神经 内科 只有 极少数 患
· 11O ·
J 实用 床医药考志
ournal of a inical M edicine in Practice
2010年第14卷第15期
… … … … … … 。
心 房 颤 动 、脑栓 塞 患 者抗 凝 治疗 的现 状
王 津生
(河南省新 乡市 中心医院 心内科 ,河南 新乡 ,453000) 关键词 :心房颤动 ;脑栓塞 ;华法林 中图分类号:R 54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2353(2010)15-0110-02
使用 阿司匹林 或者 华 法林 ;CHADS2评分 ≥ 2分 中 占全 部 脑 卒 中 的10% ~15%。房 颤 可 使 各 年
收 稿 日期 :2010—06—22
第 15期
王 津生 :心房颤动 、脑栓塞患者抗凝 治疗 的现状

心源性脑栓塞的诊断及防治进展

心源性脑栓塞的诊断及防治进展

心源性脑栓塞的诊断及防治进展张茂林【摘要】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与健康的“头号杀手”。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由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脏内附壁血栓脱落进入脑循环致使脑动脉血管阻塞的心源性脑栓塞越来越受到临床关注。

心源性脑栓塞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高而增高,急性30天病死率高达20%~30%。

因此,脑栓塞已成为心血管内科医生与神经科医生共同关注的重危疾病之一。

%Cardiovascular disease,"the first killer",had became a threat to human life and health. In recent year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Cardiogenic brain embolism, induced by atrial mural thrombosisshedding into the cerebral circulation resulting incerebral artery blood vessel obstruction,has aroused more and more concerns of doctors. The incidence of cardiogenic cerebral embolism increases with age and the 30 daysmortality rate as high as 20%to 30%in patients with acute cardiogenic cerebral embolism. Therefore,cardiogenic cerebral embolism has become one of the cardiovascular internists and neurologists of common concern of severe disease.【期刊名称】《现代诊断与治疗》【年(卷),期】2016(027)014【总页数】3页(P2579-2581)【关键词】心源性脑栓塞;房颤;防治【作者】张茂林【作者单位】天津市西青区西青医院,天津 3003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3心源性脑栓塞是心脏病的重要并发症,是指各种原因所致心脏内附壁血栓脱落,并随血流进入脑动脉而阻塞血管,当脑的侧枝循环不能代偿时,该动脉供血区脑组织缺血坏死而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1,2],其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2]。

注射用尤瑞克林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效果

注射用尤瑞克林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效果

注射用尤瑞克林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效果目的探索注射尤瑞克林对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6年5月间收治的心源性脑栓塞患者60例,随机均分(n=30)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静脉滴注尤瑞克林0.15PAN单位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滴速≤1 ml/min,1次/d;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30例患者中,28例有明显的治疗效果,总有效率93.3%;对照组30例患者中,21例有明显的治疗效果,总有效率70%,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未出现胸闷、心悸等临床不良反应,血常规、尿常规等检查结果未出现异常,结论注射用尤瑞克林对治疗心源性脑栓塞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标签:尤瑞克林;注射治疗;心源性脑栓塞患者;治疗效果;经脉注射心源性脑栓塞是由患者心脏腹壁区域范围内的栓子引发脑栓塞疾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急、病情发展快的特点,如未能及时治疗会引起患者致残,病情严重的会引起死亡。

在临床治疗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的过程中,尤瑞克林是一种通过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临床治疗效果明显的药物。

对我院2015年2月~2016年5月間收治的心源性脑栓塞患者60例,观察注射尤瑞克林对治疗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的临床效果。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6年5月间收治的心源性脑栓塞患者60例,随机均分(n=30)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观察组30例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在23~70岁,平均年龄位(47.3±3.62)岁,对照组30例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在28~75岁,平均年龄位(52.3±4.35)岁,两组在性别、年龄、疾病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所有患者均出心源性脑栓塞症状。

1.2 方法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氯吡格雷1片(75 mg)/次,1次/d,用于抗血小板凝聚;阿托伐他汀钙20 mg/次,1次/天,用于改善血液循环调脂稳定斑块;增加营养神经药物和改善血液循环药物配合治疗,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天)基础上,采用静脉滴注尤瑞克林0.15 PAN单位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滴速≤1 ml/min,1次/d,观察组患者是否出现胸闷、心悸等临床不良反应,记录血常规、尿常规等检查结果。

脑栓塞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脑栓塞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脑栓塞的病因治疗与预防脑栓塞是指固体、液体、气体物体(称为栓)沿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系统,导致动脉腔闭塞,导致动脉供血区局部脑组织坏死,临床表现为偏瘫、偏麻木、言语不清等突然局部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该疾病占脑血管疾病的一部分15-20%。

最常见的栓子来自心脏,大约14-48%风湿性心脏病患者脑栓塞;心肌梗死、心内膜炎、心房纤颤、心脏手术易诱发本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脱落、创伤性骨折或气胸、潜水或高空飞行减压不当、孕妇分娩等。

脑血管被血流中的栓子阻塞,引起的急性脑血管疾病称为脑栓塞。

由于栓子阻塞脑血管,导致血流中断,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软化、坏死,并出现相应的神经症状。

这种疾病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但在40岁以下的年轻人中很常见。

急性疾病通常在几秒钟到2~3分钟内达到峰值。

脑栓塞的栓子有很多种,可以通过各种疾病引起的栓子进入血液,阻塞血管并诱发。

心脏病是脑栓塞最常见的原因。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左心房扩张,心脏血流缓慢,瘀滞,容易凝固血液,形成血栓形成。

当血流不规则或心房纤颤时,这种附壁血栓容易脱落形成栓子和脑栓塞。

细菌性心内膜炎由于内膜或内膜病变,细菌常附着在内膜上繁殖,与血小板、红细胞、血红蛋白等结合成细菌性赘生物,脱落后随血液进入颅内,也可发生脑栓塞。

心肌梗死时,心房和心室内膜会受损,受损的内膜容易发生附壁血栓。

在心房纤颤等因素的作用下,血栓脱落形成栓子,也经常引起脑栓塞。

此外,先天性心脏病、心脏黏液瘤、心脏手术等也是心源性脑栓塞的原因。

非心源性的栓子,较常见的是脂肪栓子和空气栓子。

当长骨骨折时,或因骨折手术,骨髓中的脂肪球进入血液,容易形成脂肪栓塞;而气体栓子则常见于胸部、颈部开放性外伤及外科手术、人工气胸、气腹以及潜水员、飞行员不适当减压,形成氮气栓塞;另外,肺静脉栓塞,脑静脉栓塞也是造成非心源性脑栓塞的原因。

有的脑栓塞查不到栓子来源,称为来源不明性的脑栓塞。

脑血管被血流中的栓塞所阻塞,引起的急性脑血管疾病称为脑栓塞。

一例脑栓塞并主动脉夹层术后患者的抗凝治疗分析

一例脑栓塞并主动脉夹层术后患者的抗凝治疗分析

一例脑栓塞并主动脉夹层术后患者的抗凝治疗分析血栓栓塞性并发症是心房颤动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而脑卒中则是最为常见的表现类型。

脑栓塞是缺血性卒中的一种较为常见的亚型,约占脑卒中的15%-20%,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阶段,其发病速度快,症状常于数秒或数分钟内达高峰[1-2]。

而瓣膜病心房颤动脑卒中的发生率是无心房颤动患者的17倍,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风险进一步增高。

脑栓塞发生后,栓子可不再移动而牢固地阻塞血管,也可发生溶解碎裂,阻塞血管出现再通,栓塞处的血管受损,血流恢复后易从此处溢出而出现出血转化[3-4]。

本文通过一例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状态,血管支架植入术后的脑栓塞患者的抗凝过程进行分析,旨在学习抗凝药物处置的相关内容,体现临床药师在患者合理用药中的作用。

1.病史摘要患者,男性,45岁,急性病程,以突发眩晕伴右侧肢体活动不协调1天余为主诉入院。

患者两年前于我院行全麻插管体外循环下行Bentall+全主动脉弓置换+支架象鼻术+主动脉瓣置换术,三年前行高处坠落第三腰椎骨折内固定术、有高血压病史。

入院查体:体温:36.5℃脉搏:86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56/79 mmHg ,心肺腹部未及明显异常;专科查体:神志清楚,反应一般,伸舌不偏,双侧上下肢针刺觉对称,四肢肌力5级,NIHSS评分2分,mRS评分3分,ADL评分80分。

辅助检查:颅脑CT平扫+CTA提示右侧脑桥、小脑梗死灶,脑血管未见明显狭窄。

凝血四项:PT12.2s、INR1.06、FIB2.70g/L、D二聚体2.39。

入院诊断为脑栓塞、主动脉夹层术后、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

入院第一天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0.5ml q2h、华法林钠片3mg qn,雷贝拉唑肠溶胶囊10mg qd,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 qd,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25mg bid,硝苯地平控释片30mg qd。

入院第5天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11.9、INR1.03。

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 事件诊疗指南

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    事件诊疗指南

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诊疗指南近期,由中国卒中学会指南编写组制定的《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诊疗指南》一文,发布在中国卒中杂志,现整理如下,供广大医生参考学习。

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NICE)及高危非致残缺血性脑血管事件(HR-NICE)的定义及产生背景1. 定义NICE 指发病后未遗留显著残疾的缺血性脑血管事件。

包括以下 3 类人群: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②轻型缺血性卒中(以下简称为轻型卒中);③症状迅速缓解,未遗留残疾的缺血性脑血管事件。

存在下列情况之一者,视为 HR-NICE:①发病时间小于 24 h 的高危TIA(ABCD2 ≥ 4 分)和轻型卒中;②急性多发性脑梗死;③颅内或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 50%。

注意:①由于目前尚不统一,根据以往临床研究结果,轻型卒中可定义为:A.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 ≤ 3 分;B.NIHSS 评分 ≤ 5 分;C. 改良 Rankin 量表(mRS)评分 ≤ 3 分中的任意一种。

②症状迅速缓解,未遗留残疾的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定义为:发病时症状重,但就诊时症状缓解为 TIA 或轻型卒中。

③急性多发性脑梗死定义为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磁共振成像(MRI)显示 2 个及以上新发梗死病灶。

2. 产生背景在病理生理上,TIA 和轻型卒中是一个连续动态演变的过程,因此早期区分两者的意义并不重要。

TIA 与轻型卒中有相似的流行病学特征,表现为早期卒中复发风险高。

TIA 与轻型卒中有明确的早期强化抗栓治疗降低卒中复发风险的循证医学证据。

目前急性血管再通治疗如静脉溶栓治疗和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往往将 NICE 人群(NIHSS 评分 ≤ 5)剔除在外。

3. HR-NICE 是我国卒中预防的最佳防控人群我国是世界上卒中负担最重的国家之一,HR-NICE 有庞大的人群基础,根据基于社区人群的中国成人 TIA 流行病学研究,中国人口标化TIA 患病率高达 2.4%,据此推算中国 TIA 现患人群数量高达 2390万。

脑梗塞

脑梗塞
17
脑桥腹内侧综合征:(Foville syndrome) ①病侧面神经周围性麻痹 ②对侧中枢性偏瘫 ③双眼向病变同侧同向运动不能 闭锁综合征(locked-in syndrome): 双侧面瘫、球麻痹、四肢瘫、不能讲话,意识 清楚,能随意睁、闭眼及眼球垂直运动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眼球运动障碍(中脑),瞳孔改变(丘脑),觉醒 和行为异常(颞叶),偏盲或皮质盲(枕叶)
14
深穿支闭塞:
①丘脑膝状体动脉闭塞:(丘脑综合征) 对侧偏身感觉障碍(深感觉为主) 自发性疼痛,感觉过度,对侧轻偏瘫,可有 偏盲 ②丘脑穿动脉闭塞:(红核丘脑综合征) 病灶侧舞蹈样不自主运动, 意向性震颤、 小脑性共济失调。 对侧偏身感觉障碍 ③中脑脚间支闭塞:(Weber综合征) 同侧动眼神经麻痹, 对侧偏瘫
16
(3)基底动脉血栓形成: 主干闭塞:眩晕、恶心、呕吐、 眼球震颤、复视、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及 共济失调、 球麻痹、四肢瘫、昏迷,死亡 基底动脉分支闭塞综合征: 脑 桥 腹 外 侧 综 合 征 : (Millard-Gubler syndrome) ①病侧展神经及面神经周围性麻痹 ②对侧中枢性偏瘫 ③可出现对侧偏身感觉障碍
定义:相当于旧分类的“脑血栓形成 (thrombosis)”加“动脉—动脉栓塞(artery to artery embolism)”。 在颅内外大、中动 脉及其主要分支的各种原因引起的血管壁病 变的基础上发生, 以动脉粥样硬化最常见。
3
动脉血栓与栓塞
4
病因及发病机制
在长期动脉粥样硬化或其他动脉病变引起的 血管壁损伤的基础上, 血管内膜斑块、炎症、 损伤及溃疡处血小板粘附聚集, 释放各种因 子启动凝血过程, 导致局部血栓形成,使血管 腔狭窄、闭塞, 血流停滞, 供血区脑组织缺 血坏死。

脑梗塞最佳治疗方案

脑梗塞最佳治疗方案
2.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年龄、体质等因素,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3.综合治疗:采用药物治疗、康复治疗、心理治疗等多种方法,提高治疗效果。
4.预防复发:在治疗过程中,注意预防脑梗塞的复发。
三、治疗方案
1.急性期治疗
(1)一般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酸碱失衡,控制血压、血糖,降低颅内压等。
(4)中医治疗:可根据患者病情,采用针灸、推拿、中药等治疗方法。
3.预防复发
(1)生活方式干预: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当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
(2)药物治疗: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对于有房颤等心源性脑栓塞风险的患者,可服用华法林。
四、注意事项
1.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脑梗塞最佳治疗方案
第1篇
脑梗塞最佳治疗方案
一、方案背景
脑梗塞是由于脑血管突然阻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的一种疾病。在我国,脑梗塞的发病率、致残率及死亡率均较高,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极大的痛苦和负担。为提高脑梗塞治疗效果,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制定一套合法合规的最佳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二、治疗原则
1.早期诊断:脑梗塞的治疗应遵循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原则。
(3)心理治疗:针对患者心理状况,给予心理干预,缓解抑郁、焦虑等情绪。
(4)中医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可选用针灸、推拿、中药等治疗方法。
3.长期管理
(1)生活方式干预: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当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
(2)药物治疗: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心源性脑栓塞风险患者可服用华法林。
(3)定期随访:了解患者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2.遵循药物使用规范,注意药物不良反应,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心源性脑栓塞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心源性脑栓塞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心源性脑栓塞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天欣泰血栓心脉宁更新时间:2007-10-29一、心房纤颤心房纤颤(atrial fibrillation,AF)是引起心源性脑栓塞的最常见原因。

约20%的AF有风湿性瓣膜病,70%为非瓣膜性心房纤颤,其余10%为无明显心脏病的AF。

Framingham 研究资料表明AF造成脑栓塞的危险因素为正常人群的17倍。

据一组尸检资料表明各种原因造成的AF中,15.8%的患者存在左心房血栓,对照组仅1.7%。

左心室血栓仅占1%。

AF患者中32.2%发生脑栓塞,而对照组为11%。

随着AF病程的延长,脑梗死的频率也随之增高。

非瓣膜性心房纤颤(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在60岁以上人群中约占2%~5%,其发生频率随年龄增加而增高。

NVAF是心源性脑栓塞的主要原因,据Framingham研究资料提示NVAF引起脑栓塞的频率是正常人群的5倍。

NVAF患者中如年龄较大、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或高血压、过去有过卒中历史则其危险因素增高。

其他危险因素尚包括最近有慢性心律失常历史,左室壁异常,左心房扩大等。

甲亢患者约10%~30%发生AF,但仅占NVAF的2%~5%,如包括隐匿性甲亢患者则其比例可高达30%。

病窦综合征(sick sinus syndrome,SSS)也是引起心律失常的常见原因,多见于老年人,由于冠脉缺血引起。

也有的是心肌病引起,或由于窦房结变性所致。

因心动过缓伴发阵发性心动过速和心房扑动或纤颤,也可造成脑栓塞。

二、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后2~4周内发生脑栓塞的比例约为2.5%,栓子多来源于左心室血栓。

运用二维超声心动电流图可测出30%~35%的良性心肌梗死后2~11天内左心室内存在血栓。

造成左室血栓的危险因素包括部分心室壁活动障碍或不活动,心内膜表面受损或左心室血流持续不正常。

年龄增长及血栓的突出程度和带蒂的血栓均为发生脑栓塞的危险因素。

临床心源性卒中伴房颤抗板抗凝治疗、抗凝药物注意事项、出血处理及注意事项

临床心源性卒中伴房颤抗板抗凝治疗、抗凝药物注意事项、出血处理及注意事项

临床心源性卒中伴房颤抗板抗凝治疗、抗凝药物注意事项、出血处理及注意事项心源性栓塞性卒中来自心脏和主动脉弓栓子通过循环导致脑动脉栓塞引起相应脑功能障碍临床综合征。

心源性卒中的病因更复杂、病情更重、预后更差。

心源性卒中可以溶栓提问:处于治疗时间窗内的心源性栓塞进行静脉溶栓治疗?解答:1)针对多数处于治疗时间窗内患者,可根据其适应证,排除禁忌证和相对禁忌证,充分权衡治疗的获益和风险后考虑静脉溶栓。

2)对仍在使用华法林但INR < 1.7患者或预防剂量低分子肝素,可考虑静脉溶栓治疗。

24 小时接受过低分子肝素治疗属于禁忌证。

3)对48小时使用新型口服NOACs 治疗患者不建议静脉溶栓治疗,除明确在48h内未曾服用NOACs,实验室检查示其肾功能和凝血指标均正常。

4)服用达比加群者可在预先给予其拮抗剂-依达赛珠单抗处理后,考虑行静脉溶栓治疗。

5)对于接受手术或在侵入性检查过程中发病患者,在权衡抗栓和出血风险后,慎重进行静脉溶栓治疗。

6)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不建议静脉溶栓治疗。

卒中伴低血压注意事项提问:患者急性卒中后出现低血压,需要注意哪些情况?解答:很多心源性脑栓塞因心脏功能异常可表现为低血压或血压正常,早期和长期进行心功能检查超声心动图、长程心脏监护其获益。

心源性卒中急性可以取栓提问:考虑心源性卒中,急性期患者可以行机械取栓治疗吗?解答:1)多数情况下可以采取静脉溶栓-血管内MT 桥接治疗模式,如有静脉溶栓禁忌时可以直接MT。

MT 主要针对距最后正常时间6~16 h 或6~24 h 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

2)动脉溶栓、血管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对急性CES 的疗效尚不明确,后二者或可作为介入取栓失败的补救治疗。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补充血管内治疗意见:1)发病24h内的急性前、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经过临床及影像筛选后,当符合现有循证依据时,均推荐血管内取栓治疗。

2)发病6 h内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符合以下标准时建议血管内取栓治疗:卒中前mRS 评分0~1分;缺血性卒中由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M1 段闭塞引起;NIHSS 评分≥ 6分;ASPECTS评分≥ 6分。

脑卒中患者抗凝治疗的适应症分析

脑卒中患者抗凝治疗的适应症分析

脑卒中患者抗凝治疗的适应症分析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给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带来巨大挑战。

抗凝治疗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适用于某些特定类型的脑卒中患者。

本文将对脑卒中患者抗凝治疗的适应症进行详细分析。

1. 什么是抗凝治疗抗凝治疗是通过药物干预,减少血液凝结,降低形成血栓的风险。

它在脑卒中治疗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能够预防或减少血栓的形成,降低患者再发脑卒中的风险。

2. 抗凝治疗的适应症脑卒中患者抗凝治疗的适应症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病因型脑卒中:某些特殊类型的脑卒中,如心源性脑栓塞、动脉瘤破裂引起的出血性脑卒中等,抗凝治疗有助于预防血栓再次形成,并降低患者发生再次卒中的风险。

- 心房颤动伴脑梗塞: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容易引发脑梗塞。

对于心房颤动伴脑梗塞的患者,抗凝治疗可以减少血栓形成,降低脑梗塞再发的风险。

- 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颈动脉狭窄是导致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

对于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患者,抗凝治疗可以减少血栓形成,并降低脑卒中的风险。

- 确定性的高危因素:对于有明确高危因素的脑卒中患者,如长期卧床、癌症、严重贫血等,抗凝治疗可以有效预防血栓形成,并减少脑卒中的发生。

3. 抗凝治疗的注意事项即使脑卒中患者符合抗凝治疗的适应症,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凝血功能监测:抗凝治疗需要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防止出现出血或血栓的风险。

定期检查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必要的。

- 药物选择和使用:选择合适的抗凝药物是关键。

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华法林、肝素和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等。

在使用过程中,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控制剂量,避免副作用和并发症。

- 个体化治疗:脑卒中患者的抗凝治疗应该根据个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制定,包括年龄、性别、基础疾病以及生活习惯等因素。

4. 抗凝治疗的风险与收益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已经得到充分证实,但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和不良反应。

从整体来看,在合适的适应症和选用合适的药物下,抗凝治疗的受益远大于风险。

心源性脑栓塞

心源性脑栓塞

心源性脑栓塞临床依据TOAST 分型可将缺血性卒中分为不同亚型,其中心源性脑栓塞大约占30%,不仅如此,在大约占30% 至40% 的隐源性卒中病例中,有高达60% 的病例可能在之后明确为心源性栓塞。

近期,来自美国的学者Sacchetti 教授发表在Semin Neurol 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心源性脑栓塞的综述,详细总结了此类卒中的评估、诊治策略,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

定义依据TOAST 分型标准,心源性栓塞是指源于心脏的血栓所致的动脉栓塞。

心源性栓塞存在三种发生机制:血流稳态异常或心脏结构损害所致左心腔的局部血栓形成,心脏瓣膜病或静脉系统至动脉系统的反常栓塞。

临床表现栓塞性卒中的临床特点包括突发的神经系统功能缺损表现(常为皮层受累),在起病时即达疾病高峰。

通常,最初的严重功能缺损在数小时或数天内有所改善,主要的原因是由于血栓的自发溶解及栓塞血管再通。

怀疑心源性栓塞者的诊断评估•脑实质影像学•所有怀疑卒中或TIA 的患者均应行头颅影像学检查排除脑出血。

最初的头CT 可能发现慢性皮层梗塞灶,可能提示既往的栓塞事件。

MRI 在检测急性脑缺血中优于CT。

DWI 常可发现一个至数个边界清楚的皮层梗塞灶,且位于不同的血管供血区。

若梗塞灶均位于同一血管供血区,需排除大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动脉至动脉栓塞或低灌注。

尽管大多数心源性栓塞累及皮层,但也可以出现皮层下、丘脑及脑干卒中,临床医师需从临床表现、不同的危险因素及神经影像中区分腔隙性梗塞及心源性栓塞。

对于同时发生的多发性脑梗塞,尤其是年轻患者或伴有系统性疾病的患者,需要考虑的其他不常见的病因如夹层、血管炎、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等。

•心脏评估:(1)重视肌钙蛋白的检测•依据AHA/ASA 指南,所有怀疑卒中或TIA 者均应行心电图及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查,尤其是肌钙蛋白。

入院时肌钙蛋白的升高可在近三分之一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出现。

一项观察研究发现,入院时肌钙蛋白升高水平可作为致死率的预测因子。

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出血三者病因、诱因及治疗区别

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出血三者病因、诱因及治疗区别

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出血三者区别脑梗死与脑出血鉴别诊断脑梗死的种类很多,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脑血栓形成2、脑栓塞3、腔隙性脑梗塞定义1、脑血栓是脑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颅内外供应脑部的动脉血管壁发生病理改变(如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变狭窄,或在此基础上形成血栓,最终完全闭塞,引起某一血管供血范围内的脑梗死,称为脑血栓形成。

2、脑栓塞是指血液中的各种栓子,如心脏内的附壁血栓、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脂肪、肿瘤细胞、纤维软骨或空气等,随血流进入脑动脉而阻塞血管,当侧枝循环不能代偿时,引起该动脉供血区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

3、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是由于脑实质内动脉血管破裂致使血液流出形成血肿,在颅内造成急性占位性病变,俗称脑溢血,属于脑中风一种,是中老年高血压患者一种常见的严重脑部并发症。

病因1、脑血栓是最常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且患者常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

脑血栓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病、吸烟、腰臀比过大、饮食不当、缺乏体育锻炼、糖尿病、过量饮酒、过度的精神压力及抑郁、有基础心脏疾病和高脂血症。

脑梗发病年龄一般比脑出血略高,多在55-65岁之间。

2、脑栓塞根据栓子来源分为心源性、非心源性、原因不明的。

心源性脑栓塞最常见,患者多伴有心脏方面的疾病,如心房颤动、心脏瓣膜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肌梗塞、心肌病、心脏手术、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粘液瘤等。

非心源性脑栓塞多见于主动脉弓和颅外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斑块破裂及粥样物从裂口逸入血流,能形成栓子导致栓塞;同时损伤的动脉壁易形成附壁血栓,当血栓脱落时也可致脑栓塞;其它少见的栓子有脂肪滴其他还有空气、肿瘤细胞、寄生虫卵、羊水和异物等。

所以脑栓塞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青壮年多见。

3、脑出血最常见病因是高血压、脑动脉硬化、颅内血管畸形等,最多见于伴有高血压疾病的老年患者,常因诱因有用力、情绪激动等,大多在活动中突然发病,青年人也可发病,这类患者多伴有先天性颅内血管畸形。

56例心源性脑栓塞临床治疗分析

56例心源性脑栓塞临床治疗分析

56例心源性脑栓塞临床治疗分析作者:冯国旭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年第02期【摘要】目的分析心源性脑栓塞临床特征,探讨适用于该病的治疗方式。

方法将我院收治的56例心源性脑栓塞病患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行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行依达拉奉注射,对两组疗效及并发症进行评价。

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65.38%,观察组总有效率93.33%,显著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对心源性脑栓塞实行低分子肝素钙联合依达拉奉进行治疗,预后效果良好,无明显不良反应,适于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脑栓塞;心源性;临床治疗;分析心源性脑栓塞作为最常见的脑栓塞类型,具有梗死面积大、病症重、病情发展迅速等几个特点,致死率较高。

在所有治疗方式当中,依达拉奉作为一种脑保护剂,可在缓解神经症状的同时对脑梗塞发展起到抑制作用,而低分子肝素钙作为一种低分子量肝素,常被用于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血栓栓塞及末梢血管病变等。

本文选取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来我院就诊的56例心源性脑栓塞病患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依达拉奉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对心源性脑栓塞的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收治的心源性脑栓塞病患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30例,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42-70岁,平均年龄(57.34±3.12)岁;对照组26例,男性17例,女性9例;年龄41-69岁,平均年龄(56.24±4.26)岁。

两组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诊断标准以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心源性脑栓塞诊断标准作为诊断依据[1]:①经由心脏超声、心电图、心脏听诊及动态心电图等确认脑栓塞来源心脏;②依据心源性脑栓塞发作特征确认,如:突然起病,或陡然发生神经功能障碍,几分钟甚至几秒内迅速到达病症顶峰;③通过核磁共振和CT成像证明脑梗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遗传因素影响:
• 相关药物基因多态性 • 先天性抵抗 • 凝血因子基因突变
1.2环境因素影响:
• 明显增强华法林抗凝作用的药物: 保泰松、磺吡酮、甲硝唑、胺碘酮
• 轻度增强华法林抗凝作用的药物: 西咪替丁、奥美拉唑
• 减弱华法林抗凝作用的药物: 巴比妥、利福平、卡马西平
• 增加出血风险的药物: 非甾体抗炎类药物、某些抗生素、抗血小板药物
2.华法林药理作用特点
• 抑制环氧化维生素K还原酶从而抑制环氧化 维生素K还原为维生素K
• 抑制维生素K还原为还原型维生素K • 抑制抗凝蛋白调节素S和C的羧化作用 • 开始使用华法林治疗会发生短暂凝血功能
增强,服用华法林后2-3天起效,停药后, 随各凝血因子的合成而恢复凝血,需多日 后逐渐恢复。
1.华法林的药代动力学特点
• 水溶性、口服迅速吸收、生物利用度100% • 口服后90分钟达血药浓度峰值,半衰期36h~42h • 血浆蛋白结合率98%~99%。 • 肺、肝、脾、肾中储积 • 肝脏细胞色素P450系统代谢,代谢产物由肾脏排
泄 • 华法林的吸收、药物动力学及药效学受遗传和环
境因素影响。
3.华法林抗凝治疗及检测:
3.1华法林初始剂量:
• 建议中国人初始剂量为1mg-3mg,可在2周-4周达到目标范 围。
• 如需快速抗凝,给予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与华法林重叠 应用5天以上,在给予肝素的第一天或第二天即给予华法 林,当INR达到目标范围后,停药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
• 维持剂量大约在3mg • 随华法林剂量不同约口服2天-7天后开始出现抗凝作用
3.2.3 监测频率:
• 首次服用后2天-3天监测INR; • 住院患者:口服华法林2-3天后每日或隔日监测INR,直到
INR达到治疗目标病维持至少2天。此后根据INR稳定性数 天至1周监测1次,根据情况延长,出院后可4周监测1次。 • 门诊患者剂量稳定前应数天至每周监测1次,INR稳定后可 每4周监测1次。 • 最长可3个月监测1次
危险因素 心衰(C)
评分 1
高血压(H)
1
年龄(A)>75岁
1
糖尿病(D)
1
卒中或TIA历史(S)
2
总分
6
• 随CHADS2评分增高,卒中风 险增高
• 若无禁忌症,CHADS2评分≥2 分,应长期口服抗凝药
• 评分为1分,优先抗凝治疗, 也可应用阿司匹林(每次 100mg—300mg,每日一次)
• 评分为0分一般无需抗栓治疗
二、其他心心肌梗死的缺血性脑卒中或 TIA患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左室附壁血栓形 成,推荐给予至少3个月华法林口服抗凝治 疗(目标INR值2.5 ;范围2.0~3.0;Ⅱ级推荐, B级证据) 如无左室附壁血栓形成,但发现前壁无运动 或异常运动,也应考虑给予3个月华法林口 服抗凝治疗(目标INR值2.5 ;范围2.0~3.0;Ⅱ 级推荐,B级证据)
• 在治疗前及治疗过程中注意对患者出血风 险动态评估,确定相应治疗方案
• HAS—BLED评分系统被认为是最为简便可靠 的方案
HAS—BLED出血风险评分系统
危险因素 高血压(H) 肾或肝功异常(A) 卒中史(S)
出血(B) INR波动大(L) 老年(>65岁)(E) 合并用药或酗酒(D) 最高累计分: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为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 并发症的预防提供了新的选择,但由于在我 国临床经验有限,使用仍有困难,华法林仍 然是首选的口服抗凝药物
推荐意见:
(1)伴有心房颤动(包括阵发性)的缺血性 脑卒中或TIA患者,推荐使用适当剂量的华 法林口服抗凝治疗,预防再发的血栓栓塞 事件。 华法林的目标剂量是维持INR在2.0~3.0 (Ⅰ级推荐,A级证据 )
(2)新型口服抗凝剂可作为华法林的替代药 物
包括达比加群、利伐沙班、阿哌沙班以及 依度沙班( Ⅰ级推荐,A级证据) 选择何种药物应考虑个体化因素
(3)伴有心房颤动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 者,若不能接受口服抗凝药物治疗,推荐 应用阿司匹林单药治疗( Ⅰ级推荐,A级证 据)
也可选择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 治疗(Ⅱ级推荐,B级证据)
3.3 剂量调整:
初始剂量治疗1周INR不达标时,按照原剂量 5%—20% 幅 度调整剂量并连续监测INR,直至达标。
4.对于INR异常升高及/或出血并发症处理
INR(5.0—10.0):暂停华法林1天或数天。 如有高危出血倾向或发生出血:应用维生素K1、输注新鲜 冰冻血浆、凝血酶原浓缩物或重组凝血因子Ⅶa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 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
心源性栓塞的抗栓治疗
一、心房颤动 二、其他心源性栓塞
一、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的重要并发症是心源性脑栓塞
研究表明 : 房颤患者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能有效预防 缺血性脑卒中,使脑卒中发生风险下降 60%以上。
但在临床实践中,心房颤动患者的华法林 使用却存在严重不足
• 非瓣膜病房颤中70%卒中后果严重,致命或致残; 抗凝所致大出血并发症中,除颅内出血外大多不具 有致命性
• 不应将HAS—BLED评分增高视为抗凝治疗禁忌症
• 具有一定出血风险而缺血性卒中风险高者,严密监 测下进行抗凝治疗
• 出血风险高而卒中风险较低者,应十分慎重选择抗 栓治疗的方式和强度,并应考虑患者的意愿。
三、房颤患者卒中风险评估与抗凝策略
• 合理抗凝 有效预防房颤患者卒中 同时增加出血风险
• 只有预防栓塞事件获益明显超过出血风险 方可启动抗凝治疗
• 根据基线特征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是制定 正确的抗凝策略的基础
1.房颤患者卒中风险评估与抗凝策略 1.1 非瓣膜病房颤卒中的风险评估与抗凝策略
CHADS2评分系统
• 部分低危患者如接受抗凝治疗 仍能获益,占非瓣膜病房颤患 者40%,可用CHA2DS2—ASC评 分系统进一步评估
CHA2DS2—VASC评分系统
危险因素


充血性心衰/左室收缩功能障碍 1 (C)
高血压(H)
1
年龄≥75岁(A)
2
糖尿病(D)
1
卒中/TIA/血栓栓塞史(S)2 2
心、血管疾病(V)
(4)伴有心房颤动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 应根据缺血的严重程度和出血转化的风险, 选择抗凝时机。
建议出现神经功能症状14d内给予抗凝治疗 预防脑卒中复发
对于出血风险高的患者,应适当延长抗凝时 机(Ⅱ级推荐,B级证据)
(5)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尽可能接受 24h的动态心电图检查。
对于原因不明的患者,建议延长心电监测 时间,以确定有无抗凝治疗指征(Ⅱ级推 荐,B级证据)
ACTIVE-W研究证实: 心房颤动患者,抗凝优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欧洲心房颤动试验(European Atrial Fibrillation Trial,EAFT)同样证实: 合并心房颤动的TIA或轻型脑卒中患者,抗凝 治疗优于抗血小板治疗
多项RCT研究验证 达比加群、利伐沙班、阿哌沙班以及依度沙 班在心房颤动患者中预防脑卒中及栓塞事件 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但在使用足量的华法林治疗过程中仍出现 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时,可加用阿司匹林抗 血小板治疗(Ⅱ级推荐,B级证据)
(4)不伴有心房颤动的非风湿性二尖瓣病变 或其他瓣膜病变(局部主动脉弓、二尖瓣
环钙化、二尖瓣脱垂等)的缺血性脑卒中 或TIA患者,可以考虑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Ⅱ级推荐,B级证据)
(5)对于植入人工心脏瓣膜的缺血性脑卒中 或TIA患者,推荐给予长期华法林口服抗凝 治疗(Ⅱ级推荐,B级证据)
1
年龄65-74岁(A)
1
女性(Sc)
1
最高累积分:
9
• 评分≥2分,建议抗凝治 疗
• 评分为1分,根据获益 与风险衡量,可采用口 服抗凝药或阿司匹林或 不用抗栓药物,优选抗 凝治疗
• 评分为0分,不用抗栓 药物
• 年龄<65岁孤立房颤者, 女性性别不作为危险因 素
2.出血风险评估与抗凝策略
• 抗凝治疗可增加出血风险,但如很好地控 制INR及其他出血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颅内 出血的发生率0.1%—0.6%。
• 长期饮酒增加华法林清楚,但是饮用大量葡萄酒 对PT几乎不产生影响
• 保持稳定的维生素K摄入量(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 部分中药有影响,研究较为有限
• 疾病:肝功能异常、长期腹泻或呕吐、乏氧状态、 化疗、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增强华法林抗凝 作用;慢性肾功能不全时华法林剂量需求降低
• 华法林清除率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老年患者 可能会出现药效增强现象。
(6)对于已经植入人工心脏瓣膜的既往有缺 血性脑卒中或TIA病史的患者,若出血风险
低,可在华法林抗凝的基础上加用阿司匹 林(Ⅱ级推荐,B级证据)
三、华法林抗凝治疗
• 华法林是房颤卒中预防及治疗有效药物 • 瓣膜病性房颤中已成为标准治疗 • 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卒中及血栓栓塞一级、二级预
防荟萃分析显示: 华法林与安慰剂对照相比卒中相对危险度降低 64% • 大样本队列研究显示: 出血高风险的人群中应用华法林,平衡缺血性卒 中与颅内出血的净效益更大
我国伴有心房颤动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华 法林治疗率仅为16.2%
• 房颤相关卒中: 更重、更易复发、医疗费用更高
• 抗凝治疗现状: 未应用抗凝治疗 仅应用抗血小板治疗 未系统监测INR INR保持在无效低水平(<2.0)
一项荟萃分析结果提示: 合并心房颤动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若 不能接受口服抗凝药物治疗,阿司匹林单药 治疗有效
5.不良反应 出血、非出血
6.抗凝治疗的管理
谢谢!
3.2华法林抗凝作用监测
3.2.1 监测指标:PT、INR 3.2.2 抗凝强度:
• 最佳抗凝强度INR 2.0—3.0 • INR达到治疗目标范围值时间(TTR)>60%疗效最佳 • 老年患者宜采用较低INR目标值(1.8—2.5)缺乏大型临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