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历史文化

合集下载

齐鲁文化及名人

齐鲁文化及名人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琅邪
阳都(今山东临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三国时 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
鲁班(公元前507-444年),姓公输,名般。又称 公输子、公输盘、班输、鲁般。因是鲁国人(今山东 滕州),“般”和“班”同音,古时通用,故人们常
称他为鲁班。他能建造“宫室台榭”;曾制作出攻 城用的“云梯”,舟战用的“勾强”;创制了“机 关备制”的木马车;发明了曲尺、墨斗、刨子、凿 子等各种木作工具,还发明了磨、碾、锁等。由于 成就突出,建筑工匠一直把他尊为“祖师”
该书共计三万七千余字,分十卷五十篇,书超前人, 体大而虑周,风格迥异,独树一帜,对后世影响颇 大。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 改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历城区遥 墙镇四风闸村)人。宋代著名的豪放派词人代表, 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与李清照一起并称 “济南二安”。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
家庄人。《聊斋志异》的作者。
晏婴,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500年,春秋时齐国夷 维(山东高密)人,又称晏子,字平仲, 历仕灵公,庄公, 景公三世50年,是继管仲之后,齐国的名相,也是我国 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戚继光(1528-11-12-1588-01-05) 明代著名
管仲(前725—前645)仲父,齐国颍上(今安徽颍 上)人。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谥号敬,史称管 子。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周穆王 的后代,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 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 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 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 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
姜姓,吕氏,名望,字子牙,号飞熊,也称吕尚或 姜尚。商朝末年人。汉族(华夏族),商末东海上 人士(一说河南许昌,另一说安徽临泉姜寨)。当 今中国研究姜太公的最高权威之一,中国国防大学 著名教授,姜太公后裔姜国柱先生,经多年研究考 证,确认姜太公出生地为山东省日照市。

齐鲁文化解析

齐鲁文化解析

齐鲁文化解析齐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齐国和鲁国的文化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齐鲁文化的起源与发展齐鲁文化源于春秋时期的齐国和鲁国,两国相邻,文化交流频繁,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齐国以姜太公为代表,注重功利和革新;鲁国以孔子为代表,注重伦理和传统。

这两种文化在发展中逐渐融合,形成了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齐鲁文化。

二、齐鲁文化的特点尚功利与重伦理:齐鲁文化既有尚功利的倾向,也有重伦理的特点。

齐国的尚功利表现在追求实际利益,重视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而鲁国的重伦理则强调道德、礼义的重要性,注重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

尚自然与重人文:齐鲁文化既有尚自然的倾向,也有重人文的特点。

齐国的尚自然表现在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利用,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而鲁国的重人文则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注重人的精神追求和文化传承。

三、齐鲁文化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齐鲁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所倡导的道德观念、人文精神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世界文化的影响:齐鲁文化不仅在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影响。

例如,孔子的思想被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四、齐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传承:为了传承和弘扬齐鲁文化,我们需要加强对齐鲁文化的挖掘和研究,通过各种方式将这一文化传承下去。

例如,可以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开设讲座、编写教材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齐鲁文化。

发展:在传承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对齐鲁文化进行创新和发展。

例如,可以通过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开展文化产业合作等方式,推动齐鲁文化的现代化发展。

同时,我们还可以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元素,丰富和发展齐鲁文化的内容和形式。

齐鲁文化山东历史(史前时期)2024

齐鲁文化山东历史(史前时期)2024

引言概述:山东是中国的齐鲁文化发源地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

本文将重点介绍山东在史前时期的齐鲁文化。

正文内容:一、早期居民与文化形成1.山东史前时期的居民主要为先民族、苦寒族等部落聚居。

2.居民主要以狩猎、捕鱼和采集为生,生活方式简单原始。

3.古人类在山东地区的活动遗址中发现了石器、陶器等古代工具和器物,反映了当时的生产活动和文化水平。

4.山东的史前时期迄今发现的文化遗址有岳阳文化、沂山文化等。

二、岳阳文化的特点1.岳阳文化是山东史前时期的一种重要文化形态。

2.岳阳文化的主要特征是石器制作技术的进步和农耕的出现。

3.岳阳文化遗址中的石器制品种类丰富,工艺精细,显示出先民们熟练的石器加工技术。

4.在岳阳文化遗址中还发现了一些代表性的陶器,反映了当时的农耕生活。

三、沂山文化的研究1.沂山文化是山东史前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2.沂山文化的主要特点是陶器制作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活的发展。

3.沂山文化遗址中的陶器种类丰富,工艺精湛,展示了古人类丰富的艺术创造力和社会组织能力。

4.沂山文化还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对山东地区的史前文化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四、史前时期山东的社会组织1.在史前时期,山东地区逐渐形成了以部落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形式。

2.部落之间存在着合作和竞争的关系,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

3.部落内部存在着酋长制度,而部落之间则形成了联盟或者宗族制度。

4.社会组织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技术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

五、齐鲁文化的影响1.史前时期山东地区的齐鲁文化对后来的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齐鲁文化的发展为山东地区的经济繁荣、政治统一、文化灿烂奠定了基础。

3.齐鲁文化的石器制作技术和农耕发展,为后来的农业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4.齐鲁文化的社会组织形式和文化传承方式,为后来的中国古代社会组织和文化形态提供了借鉴。

总结:山东在史前时期的齐鲁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

其独特的文化特点和社会组织形式为山东地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对后来的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齐鲁历史文化(二)2024

齐鲁历史文化(二)2024

齐鲁历史文化(二)引言概述:齐鲁地区作为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本文将继续介绍齐鲁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概述和详细论述,全面展示齐鲁历史文化的多样性和深厚内涵。

正文:一、古城威海1. 威海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2. 威海作为中国东海防御重镇的历史地位3. 威海的军事历史遗迹和战争文化4. 威海的海洋文化和渔业传统5. 威海的现代化发展和文化产业的振兴二、孔庙和孔府1. 孔子的生平和思想体系2. 孔庙建筑风格与布局3. 孔庙走廊的题刻和文化内涵4. 孔府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色5. 孔庙和孔府的文化教育价值和对社会的影响三、泰山1. 泰山的地理背景和自然景观2. 泰山的历史名人和精神文化3. 泰山登山和朝圣的文化传统4. 泰山的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5. 泰山的宗教信仰和文化影响四、曲阜大学城1. 曲阜大学城的历史渊源和典故2. 曲阜大学城的建筑风格和校园环境3. 曲阜大学城的学术氛围和教育体系4. 曲阜大学城的文化活动和传统节日5. 曲阜大学城对中国教育事业的贡献和国际影响五、济宁孤山1. 孤山的地理位置和山水特色2. 孤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3. 孤山的古建筑和文物保护4. 孤山的文化活动和宗教仪式5. 孤山的文化旅游和生态保护总结:齐鲁历史文化作为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以其丰富多样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成为了吸引世界各地游客的重要目的地。

从古城威海到孔庙和孔府,再到泰山、曲阜大学城和济宁孤山,每一个大点都展示了齐鲁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展示了过去的辉煌和智慧,也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文化传承和旅游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齐鲁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将会继续为人们带来无穷的启迪和喜悦。

齐鲁文化历史(一)2024

齐鲁文化历史(一)2024

齐鲁文化历史(一)引言概述:齐鲁文化是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本文将从齐鲁文化的起源、代表性建筑、文字书法、音乐舞蹈和节庆活动五个大点进行阐述,以便更好地了解齐鲁文化的独特之处。

1. 齐鲁文化的起源- 齐鲁文化起源于古代的齐国和鲁国,这两个国家对于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齐国的齐文化注重儒家思想的传承,鲁国的鲁文化则以孔子思想为核心。

- 齐鲁文化的起源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源泉之一。

2. 齐鲁文化的代表性建筑- 泰山是齐鲁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被誉为“五岳之首”。

- 孔庙是中国儒家文化的重要象征,也是齐鲁文化中的代表性建筑。

- 泰安大槐树是齐鲁文化中另一个重要的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3. 齐鲁文化的文字书法- 齐鲁文化的文字书法以楷书为主,具有严谨、庄重的特点。

- 孔子是齐鲁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诗词书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鲁迅先生是齐鲁文化中另一个重要的代表,他的书法作品展现了齐鲁文化的独特魅力。

4. 齐鲁文化的音乐舞蹈- 齐鲁音乐舞蹈以大鼓、琵琶等乐器为主,具有激情澎湃的表演风格。

- 舞蹈形式有齐鲁舞、腰鼓舞等,以舞者矫健的舞姿和舞曲的悠扬动人著称。

- 齐鲁音乐舞蹈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5. 齐鲁文化的节庆活动- 泰山登顶节是齐鲁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节庆活动之一,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朝圣者。

- 孔庙文化节是鲁文化的重要节庆活动,通过庙会、演出等形式弘扬齐鲁文化。

- 全运会是齐鲁文化中另一个重要的节庆活动,在体育赛事中展现了齐鲁文化的魅力。

总结:齐鲁文化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风格。

从齐鲁文化的起源、代表性建筑、文字书法、音乐舞蹈和节庆活动等方面的阐述中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一千年文化的独特之处,也更加欣赏和传承齐鲁文化的美好价值。

齐鲁文化概述

齐鲁文化概述

齐鲁文化的贡献及其精神
齐鲁文化的贡献 一.孔子创立儒学 二.以管仲为代表的礼法并用、农商皆重、义利兼行的治国理念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礼主刑辅” 三.全真道的兴起及其在全国的流传(丘处机)
齐鲁文化的精神内涵
一.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
孔子 “为之不厌” 、 “ 好古敏求 ” 忧,不知老之将至”
“发愤忘食,乐以忘
鲁文化的特性:重仁义、尊传统、尚伦理、贵人和
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鲁人 皆以儒教。”
孔子及儒学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 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 创始人。
儒学思想核心:道德教化、“仁”
仁、义、礼、智、信、恕、忠、孝、 悌。
其他:子思、孟子、荀子等
经典:《论语》、《中庸》、《荀学宫
田齐的第三代君主齐桓公,继 承齐国“尊贤纳士”的传统, 在国都临淄的稷门附近建立学 宫,以招揽天下贤士传道授业, 著书论辩。
齐鲁文化交融的重要阵地,战 国时期的政治咨询中心,是诸 子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也是 我国最早的官办大学堂。其鼎 盛时期,百家荟萃,儒家、道 家、法家、墨家、名家、兵家、 阴阳家、小说家、农家等各学 术流派的存在,促进了齐鲁文 化的融合和学术思想的繁荣。
齐鲁文化概述
一.齐鲁文化的形成 1.齐鲁历史溯源及地域分布 2.齐、鲁文化特征概述 3.齐鲁文化的交融 二.齐鲁文化的特色及其演变 三.齐鲁文化的贡献及精神
齐鲁文化的形成
一.历史溯源 齐国
早在殷商之时,临淄一代就被称为“齐”。西周初年,姜 太公受封于齐地,都成设立在营丘,建立齐国。
“齐”名的来历
齐鲁文化特色及其演变
齐鲁文化的特色
1.融功利主义与理想主义为一体,德法并重的文化体系

齐鲁文化概述

齐鲁文化概述
“鲁”名的来历
据史料记载,周公旦最早受封于河南鲁山一带。伯禽在平 叛鲁地部族叛乱的同时,其势力也开始由西向东发展,渐 渐控制了包括曲阜在内的大片土地。不久,伯禽由鲁山迁 往曲阜。随后的鲁国就是在这一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公元前256年,鲁国被出国吞并,随后秦国建立了大一统 的王朝,但泰山以南的汶、泗、沂、沭水流域仍然沿称为 “鲁”。
齐鲁文化的贡献及其精神
齐鲁文化的贡献 一.孔子创立儒学 二.以管仲为代表的礼法并用、农商皆重、义利兼行的治国理念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礼主刑辅” 三.全真道的兴起及其在全国的流传(丘处机)
齐鲁文化的精神内涵
一.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
孔子 “为之不厌” 、 “ 好古敏求 ” 忧,不知老之将至”
“发愤忘食,乐以忘
稷下学派
杂家学派、法家学派、道家学派、黄老学派、儒家学派、阴阳学派
泰山封禅
《史记•封禅书》:"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 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封禅者,神之也。” 泰山封禅是古代帝王在泰山举 行的祭祀天神地祗的重要仪式, 是最重要的泰山历史文化特色, 也是齐鲁文化交融的重要方式。
孙子 以正义的战争止不义之战
墨家 “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
二.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
孔子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孟子 善养“浩然正气”,“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管仲 “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三.人定胜天的能动精神 荀子 “制天命而用之” “人定胜天” 四.“民贵君轻”的民本精神 孟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五.大公无私的群体精神 墨家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儒家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亲亲上恩”。

齐鲁文化的历史地位2024

齐鲁文化的历史地位2024

齐鲁文化的历史地位(二)引言概述:
齐鲁文化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演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探讨齐鲁文化的历史地位,并详细阐述每个方面的相关内容。

一、齐鲁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
1.齐鲁文化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
2.齐鲁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作品
3.齐鲁文化与其他地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二、齐鲁文化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贡献
1.齐鲁文化的农耕文化传统和农业技术
2.齐鲁文化对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影响
3.齐鲁文化在音乐、舞蹈和戏剧方面的贡献
三、齐鲁文化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1.孔子及其弟子对中国古代思想的影响
2.齐鲁文化的儒家思想传承和发展
3.齐鲁文化对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和社会伦理的塑造
四、齐鲁文化对中国古代艺术的影响
1.齐鲁文化在绘画和书法艺术中的地位
2.齐鲁文化对陶瓷艺术的影响和贡献
3.齐鲁文化在园林建筑和景观设计方面的传统
五、齐鲁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传承
1.齐鲁文化在教育领域中的传承和推广
2.齐鲁文化对中国美食和饮食文化的贡献
3.齐鲁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影响
总结:
齐鲁文化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内涵,在农耕文化、礼仪文化、思想文化、艺术以及现代社会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其传承与发展对于推动中国文化的多元发展和国家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齐鲁文化,让其在当代社会中发扬光大,为我们的祖国增添独特的文化魅力。

齐鲁文化山东历史(夏商周朝)(一)2024

齐鲁文化山东历史(夏商周朝)(一)2024

齐鲁文化山东历史(夏商周朝)(一)引言概述:齐鲁文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文化流派,而山东则是齐鲁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本文将从夏商周朝时期入手,分析山东的历史背景,探讨齐鲁文化在这个地区的发展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正文:1. 夏朝时期的山东历史1.1 夏朝的兴起和发展1.2 夏朝在山东地区的统治1.3 山东在夏朝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地位1.4 夏朝山东的社会文化特点1.5 夏朝山东对后世的影响与贡献2. 商朝时期的山东历史2.1 商朝的兴起和发展2.2 商朝在山东地区的统治2.3 山东在商朝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地位2.4 商朝山东的社会文化特点2.5 商朝山东对后世的影响与贡献3. 周朝时期的山东历史3.1 周朝的兴起和发展3.2 周朝在山东地区的统治3.3 山东在周朝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地位3.4 周朝山东的社会文化特点3.5 周朝山东对后世的影响与贡献4. 齐鲁文化在山东的发展4.1 齐鲁文化的起源和特点4.2 齐鲁文化在山东的传承与发展4.3 齐鲁文化在山东的学术研究与教育4.4 齐鲁文化在山东的宗教与信仰4.5 齐鲁文化对山东社会的影响与贡献5. 齐鲁文化山东历史的总结5.1 山东历史上的夏商周朝时期为齐鲁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5.2 齐鲁文化在山东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传承5.3 齐鲁文化对山东社会、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5.4 齐鲁文化山东历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引起重视和研究的关注总结:通过对山东历史中的夏商周朝时期以及齐鲁文化在该地区的发展与影响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山东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齐鲁文化的发展不仅丰富了山东的历史底蕴,也对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因此,我们应当重视并研究齐鲁文化山东历史,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明的精髓。

齐鲁文化的历史起源(一)2024

齐鲁文化的历史起源(一)2024

齐鲁文化的历史起源(一)引言概述:齐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诞生于齐国与鲁国,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本文将以齐鲁文化的历史起源为主题,通过对其起源、发展和特点的介绍,探索齐鲁文化丰富多样的内涵。

正文:一、地理环境促进了齐鲁文化的孕育1. 齐鲁地区的地理位置2. 特殊的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3. 地理环境与齐鲁文化的相互关系二、齐鲁文化的起源与发展1. 齐国与鲁国的兴起2. 齐鲁文化的交流与演变3. 周文化对齐鲁文化的影响4. 齐鲁文化在东周时期的繁荣发展5. 齐鲁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进一步发展三、齐鲁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精神特质1. 尚德敬礼的道德观念2. 尊卑有序的社会结构3. 注重教育与文化传承4. 崇尚艺术和文学5. 重视礼仪与人际关系四、齐鲁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1. 齐鲁文化的书法与绘画2. 齐鲁文化的音乐与舞蹈3. 齐鲁文化的建筑与雕塑4. 齐鲁文化的服饰与饮食5. 齐鲁文化的民间艺术与民间传统五、齐鲁文化的影响及现代传承1. 齐鲁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2. 齐鲁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与价值3. 齐鲁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发展4. 齐鲁文化的旅游价值与文化软实力5. 齐鲁文化的未来发展前景总结:齐鲁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历史的变迁与演变,在齐鲁地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系统。

其起源于古代齐国与鲁国,受到周文化的影响与繁荣。

齐鲁文化以尚德敬礼为核心价值观,注重艺术和文学的发展,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

齐鲁文化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现代社会中保留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继承与发扬齐鲁文化,将有助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升地区文化的软实力和旅游发展潜力。

未来,齐鲁文化的发展前景仍然广阔,值得我们更加关注和研究。

齐鲁文化

齐鲁文化



2、廉颇,出生于前3 世纪,生活在战国时 期。 是今德州陵县人,赵 惠文王时曾率军大败 齐师,被拜为上卿, 以勇力过人闻名于诸 侯各国。他被蔺相如 顾全大局、忍辱负重 的言行打动,负荆请 罪,与之成为刎颈之 交,同保赵国,传为 佳话。

3、东方朔(前154-前 93),字曼倩,平原厌 次(今陵县神头镇)人。 深得汉武帝器重, 召 为公车令(管理百官上 书及皇帝征诏事宜)。 东方朔一生著述甚丰, 写有《答客难》、 《非有先生论》、 《封泰山》、《责和 氏壁》、《试子诗》 等, 后人汇为《东方 太中集》。

齐鲁名人
孔子、孟子,墨子,晏婴,姜太公,管仲,
孙武,孙膑,诸葛亮,戚继光,蒲松龄, 范仲淹,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王羲之, 王献之,郑板桥,颜真卿,刘墉,刘统勋, 扁鹊,贾思勰,鲁班,闵子骞,董永,季 羡林,臧克家,老舍,孔繁森,邓恩铭, 王尽美,丁肇中。
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 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 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 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后来的 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 兴王。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 子书》等。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诸葛亮在后世 受到很大的尊崇,成都有武侯祠,大诗人杜甫也有赞 扬诸葛亮的《蜀相》名篇传世。
源远流长的齐鲁文化
齐鲁文化,确切地说,不是一种单一的文 化,而是齐文化--商业海洋文化 和鲁文化--原 始儒家文化的融合。春秋时期的鲁国,产生了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而东临滨海的 齐国却吸收了当地土著文化(东夷文化)并加 以发展。两种古老文化存在差异,相对来说, 齐文化尚功利,鲁文化重伦理;齐文化讲求革 新,鲁文化尊重传统。两种文化在发展中逐渐 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丰富历史内涵 的齐鲁文化。

齐鲁传统文化征文

齐鲁传统文化征文

齐鲁传统文化征文齐鲁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山东省独特的文化遗产。

它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留下了许多传统文化的瑰宝,传承至今,成为当地人民引以为傲的精神财富。

一、齐鲁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齐鲁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地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和鲁国就是两个强大的国家,其文化底蕴深厚。

齐国的孟尝君、鲁国的孔子、颜回等众多圣贤都为齐鲁文化的传承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思想和智慧影响了后世,成为中华文明的瑰宝。

二、齐鲁传统文化的特点齐鲁传统文化以礼义廉耻为核心,强调礼仪之邦,儒家思想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传承与发展。

鲁国是孔子的故乡,孔子提倡的仁义道德、孝悌忠信等传统美德在齐鲁文化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同时,齐鲁地区还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如民间音乐、舞蹈、戏曲等,这些文化形式在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传承着古老的文化传统。

三、齐鲁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建筑齐鲁地区有许多著名的历史古迹和文化遗产,如孔庙、孔府、岱庙、齐文化博物馆等,这些建筑物见证了齐鲁传统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孔庙是孔子祭祀的地方,是儒家文化的代表性建筑,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参观。

岱庙是祭祀泰山神的地方,是古代齐国国都的遗址,也是齐鲁文化的一部分。

齐文化博物馆则是展示齐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收藏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和历史资料,有助于人们了解齐国的历史和文化。

四、齐鲁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齐鲁传统文化不仅是一种历史遗产,更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当代社会,我们应当传承和弘扬齐鲁传统文化,让这种优秀的文化传统继续发扬光大。

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指导我们的行为和思想,提升我们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

齐鲁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我们应当铭记历史,珍惜传统,传承文化,让齐鲁文化的光芒继续照耀我们的未来。

齐鲁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

我们要传承和发扬这种优秀的文化传统,让齐鲁文化的光芒永远照耀着我们的心灵。

齐鲁文化山东历史(夏商周朝)(二)2024

齐鲁文化山东历史(夏商周朝)(二)2024

齐鲁文化山东历史(夏商周朝)(二)引言概述:齐鲁文化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之一,而山东作为齐鲁文化的发源地,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夏、商、周三代。

本文将从夏商周朝三个时期入手,探讨齐鲁文化在山东的渊源和发展。

正文:一、夏朝时期1. 建立: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原地区开始有了统一的政权,这对于山东地区的政治和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影响:夏朝将先进的农业和手工业技术引入山东,促进了该地区的经济繁荣,并为后来的文化交流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3. 社会结构:夏朝时期山东地区的社会结构主要有贵族、农民和奴隶,这种等级制度成为后来齐国政治体制的雏形。

4. 祭祀活动:山东地区夏朝时期开展的祭祀活动反映了当时的宗教信仰和宗族文化,为后来的宗教传统奠定了基础。

5. 艺术表现:夏朝时期山东地区的艺术表现主要体现在青铜器制作和玉器工艺方面,这些艺术品展示了当时的技术水平和审美追求。

二、商朝时期1. 统一:商朝的统一使山东地区的政治局势更加稳定,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2. 城邦制度:商朝时期山东地区形成了以城邦为核心的政治制度,城邦的建设加强了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联系,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3. 农业经济:商朝时期山东地区农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促使人们开始定居并形成了定居生活的文化特征。

4. 书法:商朝时期山东地区的甲骨文和商代文字的使用,表明了山东古代文字的起源和书法艺术的初步发展。

5. 社会变革:商朝时期山东地区发生了社会变革,贵族和神职人员的统治地位加强,这对山东历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周朝时期1. 政治制度:周朝时期山东地区的政治制度以封建制为基础,成为推动山东齐国政治崛起的基石。

2. 社会风貌:周朝时期山东地区的社会风貌以礼仪和封建制度为主导,这种封建专制的社会结构对山东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3. 文化交流:周朝时期山东地区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这种文化交流促进了山东齐国文化的独特发展。

齐鲁文化

齐鲁文化
齐鲁文化
• 齐鲁文化是先秦时期在今山东省境内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地 域文化,包括道家文化、兵家文化、法家文化、墨家文化 以及阴阳、纵横、方术、刑、名、农、医等。其中,最为 璀璨夺目、最核心的是儒家文化。据当代作家田茂泉说, 进入秦汉以后,在政治大一统的背景下,齐鲁文化逐渐由 地域文化演变为一种官方文化和主流文化,呈现出鲜明的 精神特质,并以自身的不断交融、创新、升华,推动了中 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齐鲁文化的渊源,应追溯到距今 5000年以前聚居在齐鲁之地的古老民族——东夷族的发展。 这个在传说中曾以后羿和大舜为荣的民族,虽然在现有的 文献中已难于找到系统、详实的记载资料,但是,自20世 纪以来,山东地区大量史前考古挖掘出的文物和数千遗址 却证明这是一个文化发达早、文明程度高的民族。在齐鲁 之地上,不仅存在着从8000年前的后李文化到北辛文化、 大汶口文化,再到龙山文化直至距今4000年左右的岳石文 化这样一个在文化传统演变上一脉相承又相对独立的文化 谱系,而且发现了距今5000年左右众多的城堡遗址和标志 着文明发展程度很高的图像文字、陶文以及生产的大量精 妙绝伦的蛋壳黑陶及各种手工饰品。这种文明发达的史前 驴肉
清油盘丝饼
油旋
潍坊火烧
鸡鸭和乐
朝天锅
德州扒鸡
商河老豆腐
戏曲艺术
• 山东是我国较早有戏剧活动的地区之一。其戏剧艺术的孕 育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齐鲁诸国。隋代齐倡名动 全国,到了唐代参军戏在山东地区流行。可以说长期流行 的歌舞百戏,俳优活动,是山东戏曲孕育发展所必不可缺 的重要过程。 宋杂剧形成后亦波及山东,金末元初产生 用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即元杂剧,山东是主要流行地区之 一,元人钟嗣成的《录鬼簿》和明初贾仲明的《录鬼簿续 篇》中记载的山东籍戏曲作家共28人,能歌擅唱者4人。 戏曲最盛之地是东平,单东平籍元曲作家就有高文秀、张 时起等10人,最突出的当推高文秀,所作《黑旋风双献头》 深得人民的喜爱。山东戏曲到明清时进入蓬勃发展时期。 李开先的《宝剑记》和孔尚任的《桃花扇》成就突出,影 响最大。在演出方面,职业戏班增多,活动频繁。 • 现在在山东境内流行的戏曲剧种多达30多种,大致可以划 分为梆子腔系、弦索腔系、肘鼓子腔系和民间歌舞及说唱 形成的戏曲剧种这几种类型。

齐鲁历史文化(一)

齐鲁历史文化(一)

齐鲁历史文化(一)
引言概述:
齐鲁历史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和历史传承。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齐鲁历史文化的特点和价值,分别是:齐鲁历史文化的起源与发展、齐鲁历史文化的代表性建筑、齐鲁历史文化的宗教信仰、齐鲁历史文化的传统艺术、齐鲁历史文化的饮食文化。

正文:
1. 齐鲁历史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 齐鲁是中国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追溯至新石器时代。

- 周朝时期,齐鲁成为诸侯国,文化交流活跃。

-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崛起,齐人思想先进,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

2. 齐鲁历史文化的代表性建筑:
- 泰山是齐鲁的象征,被誉为五岳之首。

- 孔庙和孔府是齐鲁历史文化的代表性建筑,体现了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 齐文化村是一个展示齐鲁传统建筑风格的重要景点。

3. 齐鲁历史文化的宗教信仰:
- 齐鲁古代人民信仰的主要宗教是儒教,儒家思想在齐鲁地区影响深远。

- 齐鲁还有丰富多元的宗教信仰,包括道教、佛教等。

4. 齐鲁历史文化的传统艺术:
- 曲艺是齐鲁地区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代表作品有《评话孟丙》等。

- 齐鲁民间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如剪纸、泥塑、木雕等。

5. 齐鲁历史文化的饮食文化:
- 齐鲁地区的饮食以鲁菜为主,鲁菜以其独特的口味和精湛的制作工艺而闻名。

- 齐鲁还有其他传统特色小吃,如鲁花卷、山东煎饼等。

总结:
通过对齐鲁历史文化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齐鲁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多元,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传统艺术。

齐鲁历史文化不仅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齐鲁人民自豪的文化瑰宝,值得我们保护、传承和弘扬。

齐鲁文化

齐鲁文化

齐鲁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 发挥重要作用,其凝聚力和生命力来自其 基本精神。齐鲁文化的基本精神,我们大 体归纳如下几点: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 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经世致用的救世精 神、人定胜天的能动精神、民贵君轻的民 本精神、厚德仁民的人道精神、大公无私 的群体精神、勤谨睿智的创造精神等。这 些,对我们民族优秀传统精神的形成具有 重要作用。
齐鲁饮食文化
• 大家知道中国的四大菜系是什么吗?
鲁菜、川菜、苏菜、粤菜
齐鲁菜系
齐鲁菜系是中国四大菜系之一——鲁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齐鲁菜系以 济南菜为代表,在山东北部、天津、河北盛行。 齐鲁菜清香、鲜嫩、味纯著称,一菜一味,百菜不重。尤重制汤, 清汤、奶汤的使用及熬制都有严格规定,菜品以清鲜脆嫩著称。用 高汤调制是济南菜的一大特色。爆炒腰花、糖醋鲤鱼、宫爆鸡丁(鲁 系)、九转大肠、汤爆双脆、奶汤蒲菜、南肠、玉记扒鸡、济南烤鸭 等都是家喻户晓的济南名菜。济南著名的风味小吃有:锅贴、灌汤 包、盘丝饼、糖稣煎饼、罗汗饼、金钱酥、清蒸蜜三刀、水饺等。 德州菜也是齐鲁风味中重要的一支,代表菜有德州脱骨扒鸡。
历史 语言 建筑 思想 饮食
齐鲁文化历史
• 齐鲁历史文化是指齐鲁人民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 进程中所创造的文化。两种文化在发展中逐渐有 机地融合,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齐鲁文化。秦 汉以后,齐鲁文化逐渐由地域文化演变为官方文 化和主流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推动 了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 西周初年到东周末年,在现在的山东境内,主要 有齐国和鲁国两个最大的诸侯国。由于所处的地 理环境、自然条件、历史传统和文化渊源,特别 是治国方针的差异,鲁国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 儒家思想学说,齐国吸收了东夷文化并加以发展, 形成了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学术文化。

齐鲁文化论述题

齐鲁文化论述题

齐鲁文化论述题摘要:一、齐鲁文化的概述二、齐鲁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三、齐鲁文化的特点四、齐鲁文化的影响与传承正文:一、齐鲁文化的概述齐鲁文化,又称鲁文化,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地域性文化,主要分布在今天的山东省境内。

齐鲁文化起源于远古时期的东夷文化,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二、齐鲁文化的起源与发展齐鲁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北辛文化,距今已有7000 多年的历史。

在西周时期,齐鲁地区分别建立了齐国和鲁国,两国的建立和发展进一步促进了齐鲁文化的繁荣。

春秋战国时期,齐鲁文化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产生了诸多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化名人,如孔子、孟子、管仲等,他们的思想和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汉以后,齐鲁文化逐渐融入了统一的中华文化,但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地域特色。

唐宋时期,齐鲁文化再次迎来了繁荣发展的时期,诗词、书画、建筑等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明清时期,齐鲁文化进一步发展,对我国其他地区的文化影响也日益扩大。

三、齐鲁文化的特点齐鲁文化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1.儒家文化的发源地。

儒家学说是齐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孟子等儒家学说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都诞生在齐鲁地区。

儒家文化强调道德伦理、仁爱、孝道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重视教育。

齐鲁地区自古以来就重视教育,孔子创立的私学和后来的官学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对齐鲁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尊重历史和传统。

齐鲁文化注重历史的研究和传承,尊重传统,这使得齐鲁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地域特色。

四、齐鲁文化的影响与传承齐鲁文化对我国其他地区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儒家学说、教育和艺术等领域。

同时,齐鲁文化还对韩国、日本、越南等东亚国家的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齐鲁文化的历史地位(一)2024

齐鲁文化的历史地位(一)2024

齐鲁文化的历史地位(一)引言概述:齐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阐述齐鲁文化的历史地位,包括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在文化传承中的独特价值、对国家统一的贡献、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在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一、齐鲁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1. 齐鲁文化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源泉。

2. 齐鲁文化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提供了重要基础。

3. 齐鲁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重要发源地。

4. 齐鲁文化在历史与传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5. 齐鲁文化与中华民族的形成互为因果。

二、齐鲁文化在文化传承中的独特价值:1. 齐鲁文化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

2. 齐鲁文化注重人文精神和道德教化,对子孙后代产生积极影响。

3. 齐鲁文化的儒家思想为中国社会传统道德观念的基石。

4. 齐鲁文化强调道德修养和家庭伦理,对现代社会具有启示作用。

5. 齐鲁文化传承了优秀传统,为当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三、齐鲁文化对国家统一的贡献:1. 齐鲁文化为中国历史上多次统一大业提供了精神支撑。

2. 齐鲁文化促进了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与通融。

3. 齐鲁文化的优秀传统与价值观念有助于国家整体发展。

四、齐鲁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1. 齐鲁文化注重实践和实用主义精神,推动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2. 齐鲁文化激发了人民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推动社会进步。

3. 齐鲁文化强调社会公平与和谐,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4. 齐鲁文化崇尚和平与友好,有助于社会和谐共处。

5. 齐鲁文化对社会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的提升具有显著影响。

五、齐鲁文化在文化交流中的地位:1. 齐鲁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与其他地区文化共同交流与传承。

2. 齐鲁文化通过文学、艺术、音乐等形式影响了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文化发展。

3. 齐鲁文化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4. 齐鲁文化在国际交流中展示了中国传统的丰富多样和包容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鲁历史文化齐鲁历史文化是指齐鲁人民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文化。

西周初年到东周末年,在现在的山东境内,主要有齐国和鲁国两个最大的诸侯国。

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历史传统和文化渊源,特别是治国方针的差异,鲁国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齐国吸收了东夷文化并加以发展,形成了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学术文化。

两种文化在发展中逐渐有机地融合,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齐鲁文化。

秦汉以后,齐鲁文化逐渐由地域文化演变为官方文化和主流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临淄东周车马坑(一)尚功利、求革新的齐文化齐文化主要是指先秦时期齐国的文化。

齐文化创始于姜太公(姜尚),传至管仲而形成系统,后来由稷下齐法家进一步发展。

齐国的地域特点为齐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齐国经济的多样性和商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思想的多样化和思想文化的广泛交流,而齐国政治方针具有的民主性传统及统治阶级思想的开明又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繁荣,使之发展成为一种特色鲜明的文化系统。

文韬武略姜太公1.尊贤尚功姜太公既是周朝开国功臣,又是齐国的立国之君,齐文化创始人,也是古代影响久远的韬略家、军事家、政治家。

姜太公辅佐周武王,实现了灭商兴周的伟大理想,形成了周王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一统天下。

周武王封赏“功臣谋士”,而姜太公为首封。

受封于营丘(今淄博市的临淄一带),曰“齐”。

太公初治齐,重霸道和法术,把礼、法相结合,随从民俗,令顺民心,不强制推行繁缛的礼仪制度,因俗简礼、因地制宜,促成了东夷文化向齐文化的转变。

同时,“修道术,尊贤智。

赏有功”,令有德有才的人都有机会为民出力多为国建功,并成为齐国治国和用人的一种政治传统。

齐国的统治者为了称霸和统一中国,广罗人才,多方征求有利于自己统治的理论和意见,用贤才而不计较其身份地位的例子不胜枚举。

管仲原是齐桓公的政敌,经鲍叔牙推荐,齐桓公能够以事业为重,不记一箭之仇,重用管仲为相。

齐桓公的几个得力助手中,许多出身低微。

齐威王时,布衣之士邹忌被任为内相;被刑致残的孙膑被任为将领,为齐国立下赫赫功勋;淳于髡为一出身低微的赘婿,也被任命为上卿。

齐宣王时,稷下学宫盛况空前,许多文学游说之士往来其间,学宫内人才济济,学术思想十分活跃。

观念的进步和政治上的宽松,使齐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大量吸收了其他外来文化的营养。

面对东夷文化、商文化、周文化、姜炎文化四源合流的状况,齐人因地制宜,正视现实,采取灵活的态度,突出发展其适合自己国情的部分,又通过多种形式,各种途径,大量吸收其他地域文化的因子融入自己的文化之中。

《管子·牧民》中“毋曰不同生(姓),远者不听;毋曰不同乡,远者不行;毋曰不同国,远者不从。

”的论述,充分体现了齐人容纳百川的胸怀和深刻的开放思想。

2.务实开放齐国地处沿海,依山傍海,地域广阔,“南有泰山,东有琅琊,西有清河,北有渤海”,发展多种经济有着广阔的天地。

姜太公建国初期,地薄人少,不适于单纯发展农业,他采取了“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的农、工、商并重,多种经营发展经济的方针,为国家的强盛,经济的繁荣,人民的富足创造了有利条件,并将齐国以外的广大地区和许多诸侯国都纳入本国的经济发展体系中。

春秋时期,齐国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变化,疆域扩大了,土壤也改良了,农业发展的条件基本成熟了。

齐国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又制定了大力发展农业的方针,进行了诸如“井田畴均”、“相地衰征”、“勿夺农时”一系列改革,把农业与工商业同视为重要的经济基础。

管仲执政期间,发扬光齐国刀币大开放经济政策,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以“来天下之财”,出现了“天下商贾归齐若流水”的局面。

战国时期,齐都临淄成为商贾云集的大都会。

直至西汉,临淄仍然“市租千金”,风采不减当年。

同时,由于通商活动的开展,促进了齐国与各地的交往,开阔了齐国人民的眼界。

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开放性的经济和文化,也造就了齐人务实开放的革新观念。

历经商周鼎革,春秋巨变,到战国时期,人民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民本思想已然成为强大的潮流。

在这样的形势下,齐国的开明政治家和思想家们提出了政顺民心的主张。

管仲辅霸,提倡富国强兵,任霸用法,为后代法家之先导;晏婴相齐,则力倡节俭,任贤爱民,省刑降礼,儒、墨思想兼得,都表现了“与时变,与俗化”的多变性。

齐国刀币3.义利并重齐文化表现出明显的崇尚物利的倾向。

为了富国强兵,齐人注意顺民,从民所欲,在经国时注重物质生产,追求物质财富的获取。

但齐人尚利、重利,但决不轻视义。

他们既懂得物质利益的决定作用,也知晓伦理道德对社会的重大影响。

正如《管子》所论述:“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齐国的政治家、思想家都强调“义”,将“义”、“仁”、“礼”等摆在与“利”同等地位上,认识到统治者不“仁”不“义”,就会丧失百姓,乃至丧失天下。

利为义的前提,义对利有一定的依赖性,但义不是利的简单反映,人民富足固然十分重要,而丧失礼、义、廉、耻同样十分危险。

可以说齐人重物利,但并不是不讲义,只是齐人更加尚利而已。

4.尚武崇勇齐建国之前,这里的夷人很早便以尚武善射而有名,齐建国后,对夷人的勇武风俗有所承继,历代齐国君臣大都对“尚武任勇”十分重视,崇武尚力遂成为时代风气。

从国君到士民,莫不以武勇为荣。

齐国不但注重攻战,也十分注意战争守备,注重防御设施的建设。

在城市建设中因时因地,精思巧变,使齐都临淄真正起到“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作用。

齐国边界的长城更是一道有效御敌的屏障。

在先秦各国,甚至世界各国,齐国是第一个修筑长城的国家,充分而具体地体现了“国备”思想。

齐国还造就了一大批军事名家。

他们中有著名的将领,有的还是军事理论家,《六韬》、《管子》、《司马法》、《孙子兵法》、《孙膑兵法》以及稷下兵家的有关著述,都有精辟的军事理论阐述。

(二)重仁义、尚伦理的鲁文化鲁文化主要是指先秦时期鲁国的文化。

鲁国从公元前11世纪年至公元前256年,历时近八百年。

鲁地位于泰山以南的汶泗流域平原,土地肥沃、湖河纵横,是较典型的内陆河谷型环境,适于农耕。

鲁国立国之君周公是周之同姓宗亲,为武王之弟,受封后得到大量宝器、典籍,而且享有奏天子礼乐的特权。

加之周公自幼在制礼作乐的环境中长成,是宗法和礼乐制度培育出的王公贵族,自然就把周的礼仪、典章、制度较完整地搬到了鲁国。

经济上,鲁国实行了以农为本的政策,不注重商业,主张自给自足,提倡俭朴,主张到贫瘠的地方去培养善心,使鲁文化一开始就具有一种农业文化的特征;政治上,鲁国谨守“周礼”,以本族的贵族和大宗为尊;文化上,注重祖宗的成法和经验,采取“变其俗,革其礼”的文化政策改造鲁地的风气,形成了以周文化为主,以“尚古”、“从周”为宗旨,以谨守周礼,“述而不作”,因循守旧为尚,以“周礼尽在鲁”为一种最高的追求,特色鲜明的文化系统。

1.尊尊亲亲鲁国的统治者以周人为主,在他们中间,互相联络的纽带便是周族的宗法感情。

尊尊是尊敬身份、地位尊贵的人;亲亲是亲爱与自己血缘亲近的人。

按照传统的解释,亲亲,父母为首;尊尊,以君为首。

在氏族血缘关系的社会组织里,讲究亲亲,便能起到和睦宗族的作用,在这个前提下,人人都能尊尊,尊重国君,尊崇国中官吏,尊崇贵族,社会的安定便不难取得。

鲁国立国伊始便遵从周公“尊尊尚恩”的方针,在用人政策上,十分讲究血缘宗法关系上的亲疏贵贱,优先任用亲者、贵者,建立起一整套以血缘为纽带的社会统治系统,在官员任用上保存了“世卿世禄”制,侯、卿、大夫、士,层层封立,公族几乎控制了鲁国全部的政权官位,从而形成了姬姓贵族时代掌权,异性之人遭到排斥的局面。

这与齐国任人唯贤、崇尚功业、重用有实绩的人明显不同,是两条完全不同的用人路线,并由此导致完全不同的后果。

强调“尊尊亲亲”在早期虽能保持政权的稳定,但随着“礼崩乐坏”春秋战国时代的到来,它又成为“祸起萧墙”、国力日削的根源。

曹刿在国难当头之际,毛遂自荐,帮助鲁庄公出谋画策,夺取了齐鲁长勺之战的重大胜利。

建功立业在先,已经显示出曹刿忠君爱国的德与才,可是,曹刿在鲁国却始终未得到重用,这和管仲形成了鲜明对照。

2.祭天祀祖祭祀来源于原始时期的宗教信仰,这些原始信仰包括对自然、图腾以及祖先的崇拜,但祭祀又与原始的宗教信仰不同。

殷商时期,祭祀已与战争同等重要,丧失“师祀”与丧失“天命”无异。

周朝代殷以后,祭祀与战争更是“国之大事”。

祭祀的目的是为了祈求福祐、答报神恩或者驱邪避恶,但有时并不追究神明的存在与否,只是关注祭祀这种形式,维系现世秩序才是祭祀的终极目的。

鲁与周王室在祭祀对象上基本一致,都要祭祀天地、社稷、祖宗,日月星辰、名山大川,这些祭祀对象都有“功烈”于民,具有某种“善”的品质。

3.崇德重民“德”是一定时代衡量人们行为规范的标准。

在周礼中,“德”占有了重要位置,在鲁人心目中同样具有重要地位。

西周春秋时期,崇德是社会的共识。

由于崇德,鲁国出现了不少的以坚持周礼为前提的道德典范。

从实质上说,重德的目的在于使国治邦安,而邦国的安定又仰赖于人民的稳定,因而“保民’、“宁民”便被常常提起。

虽然鲁国也讲以刑“威民”,但更看重以德“训民”和在位“恤民”。

国无患,民无难,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则太平。

即使遇有凶险,只要建立德行,以德待民,就能得到人民的救援,凶险亦可安全度过。

鲁国不少人大倡“重民”之论,这与西周特别是春秋以来“重民轻神”、“重民轻天”的思想是一致的,他们已初步了解到迷信鬼神无用,唯有得到“民”的支持,才能很好地生存和发展。

4.崇礼明礼周代的礼乐制度,包罗了礼、法、道德规范、典章制度等等,内容十分广泛。

礼在周代所谓“制度在礼,文为在礼”即指此而言。

周礼中的礼仪都是本着忠、孝、信、义等准则推衍而来的,目的是为了“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

邹鲁之地民众民风纯朴,为人厚道,讲究情义,由于聚族而居,彼此熟悉,大家生活在同一个差序格局下的礼仪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动主要是基于对规矩、情义和习惯的依赖。

这一社会背景为儒家尚仁崇礼文化的兴起提供了文化土壤。

鲁国对周代礼乐的完整保存与实施,是因鲁人对于礼乐功能有明确的认识,认识到礼有“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酮”的功能,“服于有礼,社稷之卫也”,“无礼必亡”,故而对周礼怀有极大热忱,知礼、习礼、好礼、学礼蔚然成风。

礼乐大师孔子一再强调:“不学礼,无以立”;要求弟子们“立于礼”,做一个“文之以礼乐”的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要求一切均以礼为准绳,由礼为之“制中”,即“礼乎礼”。

鲁秉周礼,把周礼作为一种政治统治工具,对维护鲁国的安定发挥了积极作用,这在西周时期乃至春秋前期表现得比较明显,有“周礼尽在鲁矣”的美誉,即使当周朝礼乐出现了崩坏局面时,鲁国仍以知礼而闻名于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