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辨析题和解答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一、唯物论(重点考实践的定义和规律)1、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原理】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着自然界。
【方法论】马克思认为,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额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交换。
2、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原理】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辩证法(重点考联系、发展、矛盾、度)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方法论】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2、联系的条件性(2016年以来新增加)【原理】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条件是可以改变的。
人们经过努力可以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条件,但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然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方法论】要立足现实,既要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又要善于利用有利条件,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创造事物发展的条件。
3、发展【原理】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方法论】坚持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思想,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把一切事物如实地看做是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了解它们的过去、观察它们的现在,又要预见它们的未来。
4、现象与本质【原理】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
辨析题1.唯物主义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
[答案要点] 这是错误的观点。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 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观点。
2. 世界统一于存在。
〔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讲的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统一于存在”是一个错误的折中主义的命题,之所以是错误的,是因为“存在”是什么,在这里不明确的;如果存在是精神,世界统一于存在是统一于精神,这是唯心主义的命题;反过来,如果存在是物质,世界统一于存在就是统一于物质,这是唯物主义的命题。
3. 重点论内在地包含着两点论。
〔(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所谓重点论是指在分析解决矛盾时,要着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两点论则是指在着重抓重点的同时,对非主要矛盾和矛盾的非主要方面给予适当的关注。
重点论的对立面是均衡论,两点论的对立面是一点论。
由于讲重点论是以承认非重点的存在为前提的,因而它内在地包含着两点论。
4. 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必须保持事物原有的度,为了促进事物发展,又必须超出事物原有的度,要适时抓住时机,促进事物的质变。
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完整版)马原辨析题以及答案
辨析题参考答案一、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1、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仅在于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参考答案: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凡是主张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就属于唯物主义阵营;与此相反则属于唯心主义阵营。
第二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即凡是主张我们的思维能正确反映现实世界的是可知论,与此相反的则是不可知论。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把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仅归结于为人们提供一个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是不全面的。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所以它是“科学之科学”。
参考答案:把哲学当做“科学之科学”,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对哲学性质和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的一种错误看法。
在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和人们认识能力不高,各门具体科学都还处于未分化的状态而包含在哲学之中,这时的哲学也就带有一种知识总汇的性质。
到了近代,具体科学纷纷从哲学的母体中分化了出来,成为专门的独立学科。
一些哲学家由于未能理解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一般与个别、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把哲学当做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一种特殊科学,提出了“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的命题,这个命题本身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反对把哲学当做“科学之科学”的观点,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性质的规定。
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但不能由此就说它是“科学之科学”。
3、意识是特殊物质的功能和属性,因而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物质。
参考答案:这是一种从正确前提导出错误结论的观点。
意识依赖于物质,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种物质的功能,但它又是与物质有本质区别的。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是具有主观特性的精神现象。
马原--判断题--辨析题题简答题
绪论三、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完全、彻底地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贯彻下去,不容许一丝一毫的修改。
2、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不是科学的。
四、判断题:(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的打“×”)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好它我们就能永不犯错误。
2、马克思恩格斯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者,与他们个人的主观条件是分不开的。
3、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因此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已经过时了。
4、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体系,因此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总是一帆风顺的。
五、材料分析题:(阅读材料,分析并回答问题)材料1: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
特别是公社的经验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95年版)材料2:恩格斯在1895年时指出: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
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
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1995年版)材料3:“决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
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答案的任务。
真正的马克思列宁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
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辨析题和解答题
辨析题第一章1.静者恒静,动者恒动。
错。
这句话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完全对立起来。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对。
这句话表明意识是客观实在的主观映象。
意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主观形式中有客观容;主观差别有客观根源;主观特征有客观原型。
如果只承认主观作用,否认客观作用,那么将导致唯心主义;如果只承认客观作用,而否认主观作用,那么就是旧唯物主义的直观的反映论,而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的反映论。
【认识论】3.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因此,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错。
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因此,意识的容来自于客观世界,即客观存在是意识的源泉。
4.“狼孩”没有意识,说明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对。
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劳动对意识产生和发展起到决定作用。
劳动使猿脑变成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劳动促进了语言的产生,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外壳;劳动丰富了意识的容,推动了意识的发展。
5.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鬼神是客观实际中并不存在的,因而有关这类意识不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错。
首先,正确的、科学的认识是对客观实在的反映;错误的甚至是荒谬的意识也是对客观实在的反映,只不过是虚幻的、歪曲的、颠倒的反映。
其次,关于鬼神的意识有客观原型。
6.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对。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白天所见所闻是客观实在,经过人脑整合、加工后成为主观映象,夜晚呈现于梦中。
7.联系构成运动对。
联系是事物部诸要素之间或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运动是事物或现象变化及变化的过程。
这些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它们是相互作用的,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
换一个角度,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容是对立统一规律,而对立统一规律是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当事物相互联系时,它们之间存在对立统一关系,这种对立统一关系推动事物的发展,所以说,联系构成运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_辨析题大全
马克思辨析判断题1.并非所有的现象都表现本质,偶然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现象就无本质可言。
2.凡是亲眼所见的都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
3.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
1、错:理由: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外部联系,事物的现象是纷繁复杂。
有些现象于本质是一致的,通常做真象,有些现象与本质很不一致,一般称为假象,假象同真象一样具有客观性。
2、错理由:因为亲眼所见的事物是属于感性认识,原因就在于客观事物是非常复杂的。
只有通过科学思维方法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达到对本质的认识。
3、错理由:伴随计算机网络建立与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仍然是社会关系。
计算机网络的关系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一种。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因此,社会矛盾越多,社会发展自然就越快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3.“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
”1、错误。
(2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但是,社会发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3分)2、错误。
(2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但是,任何真理总是客观的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3分)3、错误。
(2分)该观点是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观点,其本质是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分)1.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2.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
3.心外无物。
1、错误。
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规律都是客观的。
2、正确。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中包含着共性。
共性和个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错误。
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1.唯心主义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2.“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马克思辨析题或者简答题
复习题一、辨析题或者简答题1、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等同于运动。
[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这个论断表明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反映了物质和运动的联系。
但把物质和运动等同起来则是不正确的。
物质和运动是有区别的。
物质是标明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而运动则是表明这种客观实在的存在方式的范畴。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二者是有区别。
2、“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答案要点]这句话是错的。
它说明精神文明是以物质文明是基础的。
但有了一定物质文明并不意味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与它相适应的精神文明,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
当前在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搞好物质文明建设,同时也要十分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3、运动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答案要点]这一观点不准确。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事物之间的联系既是客观的,又是普遍的。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运动只是事物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不是所有的运动都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4、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必须保持事物原有的度,为了促进事物发展,又必须超出事物原有的度,要适时抓住时机,促进事物的质变。
5、人工智能的出现可以替代人类的思维。
[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人工智能与人的思维有着本质区别,不能将二者相提并论,不应该得出人工智能将会取代人的意识的结论。
首先,人工智能是通过物理的、生物的手段对思维的模拟,尽管人工智能在某些方面可以替代和超过人的思维,但从根本上说,人工智能仍是思维和实践的产物,模拟者不能替代被模拟者,对人类思维活动一般过程和共性的模拟并不能代替思维活动的复杂性、丰富性和特殊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各章辨析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绪论辩析题练习1 .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
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上。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
它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各国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夺取政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等这一历史使命的道路和方向,从而创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体现在其政治立场上。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目标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
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
它使无产阶级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马克思原理主观复习题答案
绪论一、辨析题1、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现在21世纪了,时代变了,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
错误。
哲学仅仅是人们认识世界、认识周遭的总纲领和大规律,规律就像定理公理一样,不存在过时的问题,只要按照时代环境巧妙的变化运用哲学,就可以继续发展,但就哲学的内核价值而言是不容触动的,否则,就是修改了哲学中的规律原则,导致框架的解构和重建。
2、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
这一说法不准确。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因为只有用发展了的理论才能指导发展了的实践。
3、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的个人思想。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不只是马克思个人的思想。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常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常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二、简答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常说的体系;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基础几千所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
三、论述题1、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哪里?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 修改版
1、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答:错误。
这是旧哲学在哲学的对象和内容问题上的观点。
(1)旧哲学往往把自己的哲学看成是包罗万象的、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终极真理体系;没有科学解决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而不是它们的“总和”。
(3)哲学只能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而不能代替具体科学的研究。
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是普遍和特殊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成“科学之科学”,往往以主观的判断代替真实的联系,阻碍具体科学的发展,也阻碍哲学的发展。
3、哲学就是世界观答:错误。
因为(1)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人们在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当这种自发形成的世界观没有经过逻辑论证,没有构成系统的理论的时候,还不是哲学。
(2)只有把人们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和系统化,形成一定思想体系时,才能称为哲学。
(3)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世界观。
5、“世界统一于存在”答:错误。
这是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折衷主义观点。
物质和精神都是存在,但精神根源于物质,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这一命题抹杀了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掩盖了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
存在只是世界统一性的前提,但世界的统一性不在于它的存在,而在于它的物质性。
7、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答:正确。
唯心主义哲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和认识论根源,如果把人的认识曲线上的片段加以夸大就会导致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哲学也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花朵,在人类认识发展的曲折过程中是难以避免的。
由于唯心主义哲学颠倒了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脱离了人的社会实践,不能正确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因而在总体上是错误的,是不结果实的。
8、可知论是唯物论,不可知论是唯心论。
答:错误。
(完整版)马原辨析题以及答案
(完整版)马原辨析题以及答案辨析题参考答案一、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1、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仅在于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参考答案: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凡是主张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就属于唯物主义阵营;与此相反则属于唯心主义阵营。
第二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即凡是主张我们的思维能正确反映现实世界的是可知论,与此相反的则是不可知论。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把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仅归结于为人们提供一个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是不全面的。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所以它是“科学之科学”。
参考答案:把哲学当做“科学之科学”,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对哲学性质和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的一种错误看法。
在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和人们认识能力不高,各门具体科学都还处于未分化的状态而包含在哲学之中,这时的哲学也就带有一种知识总汇的性质。
到了近代,具体科学纷纷从哲学的母体中分化了出来,成为专门的独立学科。
一些哲学家由于未能理解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一般与个别、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把哲学当做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一种特殊科学,提出了“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的命题,这个命题本身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反对把哲学当做“科学之科学”的观点,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性质的规定。
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但不能由此就说它是“科学之科学”。
3、意识是特殊物质的功能和属性,因而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物质。
参考答案:这是一种从正确前提导出错误结论的观点。
意识依赖于物质,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种物质的功能,但它又是与物质有本质区别的。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是具有主观特性的精神现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辨析题大全
1.并非所有的现象都表现本质,偶然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现象就无本质可言。
2.凡是亲眼所见的都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
3.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
1、错:理由: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外部联系,事物的现象是纷繁复杂。
有些现象于本质是一致的,通常做真象,有些现象与本质很不一致,一般称为假象,假象同真象一样具有客观性。
2、错理由:因为亲眼所见的事物是属于感性认识,原因就在于客观事物是非常复杂的。
只有通过科学思维方法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达到对本质的认识。
3、错理由:伴随计算机网络建立与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仍然是社会关系。
计算机网络的关系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一种。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因此,社会矛盾越多,社会发展自然就越快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3.“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
”1、错误。
(2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但是,社会发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3分)2、错误。
(2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但是,任何真理总是客观的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3分)3、错误。
(2分)该观点是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观点,其本质是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分)1.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2.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
3.心外无物。
1、错误。
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规律都是客观的。
2、正确。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中包含着共性。
共性和个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错误。
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1.唯心主义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2.“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3.在文化对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作用问题上,有一种说法:“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
马克思主义原理辨析题
1 辨析;真理是有用的,有用的就是真理:答: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能够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获得成功,因而它是“有用”的。
但“有用”的却不一定都是真理。
因为人的价值观不同,人们的价值评价标准,即“有用”的标准是不同的。
“有用的就是真理”的观点是以主观需要为唯一评价标准,否定了真理的客观评价标准。
因此,题中观点片面2 辨析题:错误的思想也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辨析一下。
答:正确。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反映的性质有两种,即正确的、错误的。
正确的意识是人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错误的意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所以、不论意识是对是错,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3 凡是在理性中所有的,最初无不在感觉之中答:这是错误的观点。
(1)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认识经历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辩证过程。
(2)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各种感宫对认识客体的直接反映,是认识的低级阶级,它以具体性、内容丰富多样性为特点;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思维加工对认识客体的间接反映,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以抽象概括性为特点,超越了感性认识的界限和范围,达到了对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的把握。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辩证关系。
割裂二者的关系就会犯"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
(4)这种观点是唯物主义经验论的观点。
它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认为理性认识仅仅是对感性材料的整理和分类,理性认识的作用是极不可靠的,否认了理性认识是对于感性认识的发展和飞跃。
4 主体、客观与主体、主观是等同的答: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主体与客体、主观和客观这两对范畴之间有联系,但不等同。
主观指人的意识、认识、思维,客观即事物的客观存在,如自然界、人类社会等。
主观和客观的关系相当于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主体和客体则是认识论范畴,主体是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指与主体发生联系,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辨析题答案1、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哲学是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所以,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而不是哲学凌驾于各门具体科学之上。
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指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所形成的根本对立的哲学派别,即: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与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有被称为哲学的两个对子。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因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二是思维能否反映存在的问题。
对第一个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第二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4、事物是又动又不动。
答: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相对静止包含着绝对运动,静中有动;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动中有静;所以,纯粹的运动和纯粹的静止都是不存在的。
5、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这种说法否定了农业生产的客观规律性,夸大了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凭“胆”、凭主观臆想去搞生产,其结果只能使生产遭到破坏,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6、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向前发展,这时就必须变革社会的生产力以适应生产关系的向前发展。
答:此说法是错误的。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只能变革生产关系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7、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答:此说法是对的。
国家是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当阶级矛盾尖锐对抗和冲突时,统治者阶级就会运用国家这个暴力机关来维持自己的统治。
8、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此说法是对的。
因为:科学技术可以渗透到生产力的实体要素中去,从而极大的改变生产力的面貌;并且,科学技术还可以渗透到管理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述经典辨析题及答案
[答案要点]
这是错误的观点。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观点。
2.世界统一于存在。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世界的统一性问题,讲的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5.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既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又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3.为什么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实践唯物主义”?
[答案要点]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最根本的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理论上全面地论证了实践在整个哲学中的基础地位和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把实践的观点看作是自己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同时它强调它的全部理论都要付诸实践,指导实践,化作群众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新世界观”,“新”就新在它既不是像旧唯物主义那样仅从所谓纯客观的角度去直观事物,也不是像唯心主义那样仅从主观方面去理解事物,而是以实践为基点去理解事物,从而开辟了一个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新视角、新天地。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实践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
辨析题答案1、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哲学是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所以,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而不是哲学凌驾于各门具体科学之上。
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指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所形成的根本对立的哲学派别,即: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与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有被称为哲学的两个对子。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因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二是思维能否反映存在的问题。
对第一个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第二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4、事物是又动又不动。
答: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相对静止包含着绝对运动,静中有动;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动中有静;所以,纯粹的运动和纯粹的静止都是不存在的。
5、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这种说法否定了农业生产的客观规律性,夸大了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凭“胆”、凭主观臆想去搞生产,其结果只能使生产遭到破坏,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6、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向前发展,这时就必须变革社会的生产力以适应生产关系的向前发展。
答:此说法是错误的。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只能变革生产关系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7、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答:此说法是对的。
国家是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当阶级矛盾尖锐对抗和冲突时,统治者阶级就会运用国家这个暴力机关来维持自己的统治。
8、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此说法是对的。
因为:科学技术可以渗透到生产力的实体要素中去,从而极大的改变生产力的面貌;并且,科学技术还可以渗透到管理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1辨析题答案1、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哲学是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所以,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而不是哲学凌驾于各门具体科学之上。
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指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所形成的根本对立的哲学派别,即: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与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有被称为哲学的两个对子。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因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二是思维能否反映存在的问题。
对第一个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第二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4、事物是又动又不动。
答: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相对静止包含着绝对运动,静中有动;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动中有静;所以,纯粹的运动和纯粹的静止都是不存在的。
5、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这种说法否定了农业生产的客观规律性,夸大了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凭“胆”、凭主观臆想去搞生产,其结果只能使生产遭到破坏,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6、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向前发展,这时就必须变革社会的生产力以适应生产关系的向前发展。
答:此说法是错误的。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只能变革生产关系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7、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答:此说法是对的。
国家是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当阶级矛盾尖锐对抗和冲突时,统治者阶级就会运用国家这个暴力机关来维持自己的统治。
8、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此说法是对的。
因为:科学技术可以渗透到生产力的实体要素中去,从而极大的改变生产力的面貌;并且,科学技术还可以渗透到管理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析题第一章1.静者恒静,动者恒动。
错。
这句话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完全对立起来。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对。
这句话表明意识是客观实在的主观映象。
意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主观形式中有客观内容;主观差别有客观根源;主观特征有客观原型。
如果只承认主观作用,否认客观作用,那么将导致唯心主义;如果只承认客观作用,而否认主观作用,那么就是旧唯物主义的直观的反映论,而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的反映论。
【认识论】3.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因此,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错。
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因此,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世界,即客观存在是意识的源泉。
4.“狼孩”没有意识,说明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对。
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劳动对意识产生和发展起到决定作用。
劳动使猿脑变成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劳动促进了语言的产生,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外壳;劳动丰富了意识的内容,推动了意识的发展。
5.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鬼神是客观实际中并不存在的,因而有关这类意识不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错。
首先,正确的、科学的认识是对客观实在的反映;错误的甚至是荒谬的意识也是对客观实在的反映,只不过是虚幻的、歪曲的、颠倒的反映。
其次,关于鬼神的意识有客观原型。
6.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对。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白天所见所闻是客观实在,经过人脑整合、加工后成为主观映象,夜晚呈现于梦中。
7.联系构成运动对。
联系是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或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运动是事物或现象变化及变化的过程。
这些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它们是相互作用的,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
换一个角度,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对立统一规律,而对立统一规律是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当事物相互联系时,它们之间存在对立统一关系,这种对立统一关系推动事物的发展,所以说,联系构成运动。
8.脱离了人体的手不再是人的手对。
因为人体是一个系统,人的手是系统中的一个要素。
系统具有整体性,系统作为整体具有各个要素单独所不具有的功能,这个功能是在各个要素相互作用中产生的。
人的手具有的手功能,是因为手与人体系统其他器官相互作用,而非人的手这个单独因素本身具有的功能。
因此,当人的手脱离人体时,手不再具有原本手的功能,因此不再是人的手。
9.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
错。
首先,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对立统一的,这句话违背了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完全对立起来。
其次,这句话一味而盲目地否定资本主义,而辩证否定是“扬弃”,否定中包含着肯定,只有辩证否定,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才能使社会主义更科学、更健康地发展。
最后,这句话与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哲学相违背,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的科学共产主义的观念相违背。
10.计划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对。
首先,计划和市场只是资源配置方式,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社会主义要辩证否定资本主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使社会主义更科学、更健康地发展。
其次,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形成社会主义经济学,是符合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哲学的,是符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理念的。
11.白马非马错。
马是共性,白马是个性。
在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中,个性中包含共性,共性与个性相联系而存在,所有个别都是一般。
“白马非马”同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相矛盾,割裂了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辩证关系,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第二章1能动的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
对。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反映论,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
能动的反映论是新唯物主义能动的认识论。
否认反映论将导致唯心主义,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是先验论。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总过程的两个阶段对。
感性认识是通过感觉器官获得的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借助抽象思维获得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的条件是掌握丰富而可靠的感性资料,并对感性资料进行科学的逻辑加工。
3你看到了什么往往取决于你懂得了什么。
对。
“懂得了什么”是理性认识,“看到了什么”是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感性认识是在理性认识的参与和指导下进行的,主体的知识水平、价值观念影响着感性认识的方向和深度。
4只要有丰富的感性材料就能形成理性认识。
错。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的条件是掌握丰富而可靠的感性材料,并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逻辑加工。
两个环节缺一不可。
仅拥有丰富的感性材料,而没有借助抽象思维去理解这些材料的实质和内在联系,是不能形成理性认识的。
5客观真理、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是三个不同的真理。
错。
客观真理、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描述的是每一个真理三个不同的方面,而不是三个不同的真理。
正确的表述应为任何一个客观真理都是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统一。
真理的客观性表明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真理具有一元性;真理的相对性表明真理的广度和深度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有限的;真理的绝对性表明真理的内容和认识能力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无限的。
6有用即真理错。
首先,“有用即真理”这句话将检验真理的标准规定为客观事物的价值,有价值就是真理,没有价值就不是真理,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相违背。
其次,“是否有用”对于不同的主体,或者是对于处于不同阶段的同一主体,答案是不同的,“有用”一词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与“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相违背,破坏了真理的客观性和一元性。
第三章⒈唯心史观与唯物史观的斗争贯穿于哲学发展过程始终。
错。
马克思之前不存在唯物史观。
一直是唯心史观贯穿于哲学发展的过程始终。
唯心史观只考察了人类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而且一直忽视居民群众的活动。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是唯物主义,但是历史观是唯心主义。
⒉中国的封建社会已经消失了,但,封建思想观念仍然存在,这说明社会意识并不依赖于社会存在。
错。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但是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即有一个时间差,并且,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所以中国的封建社会已经消失了,但是封建思想观念仍然存在。
⒊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对。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手推磨”和“蒸汽磨”是两种不同的生产资料。
生产资料不同导致生产力的不同,生产力的不同导致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不同,而生产方式是广义的经济结构,从而导致了经济基础的不同,又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导致了上层建筑的不同。
因此“手推磨”和“蒸汽磨”对应的上层建筑分别是封建主的社会和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⒋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因此,只有不断改变生产关系才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错。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力。
只有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时,生产关系才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而不断改变的生产关系不一定是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因此不一定能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⒌生产资料的公有化程度越高,生产关系就越先进。
错。
生产资料的公有化程度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只有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生产关系才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才是先进的。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越高,生产资料的公有化程度就越高,此时的生产关系不一定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因此生产关系不一定是越先进。
所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化程度越高,生产关系不一定越先进。
⒍“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
”对。
“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是一种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和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不一定拥有先进的社会意识,但是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意识未必落后。
第四章1、商品生产者的生产目的是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
由此,可以不重视商品的使用价值。
错。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使用价值和价值在商品中相互依存。
如果生产者不重视商品的使用价值,由于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所以会相应地影响到商品的价值,从而不能很好地实现商品的价值,与商品生产者的生产目的相违背。
因此不可以不重视商品的使用价值。
2、商品供过于求,物价就下降;供不应求,物价就上涨。
所以,商品价格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
错。
商品价格是由商品价值量决定的,商品价值量又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根据价值规律,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而非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
3、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由此,个别劳动时间对商品生产者来说并不重要。
错。
个别劳动时间直接影响商品生产者的利益。
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生产者盈利,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生产者亏损。
因此生产者为了获得更多利润,应尽量缩短个别劳动时间。
4、剩余价值是资本家的全部资本创造的。
错。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5、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
对。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即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
价值增殖过程指的是超过劳动力价值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论述题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创立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上看,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科学理论体系。
·从阶级属性上看,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自身和整个人类的科学理论,是无产阶级斗争目的、性质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上看,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其次,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烈,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指向资本主义制度,无产阶级对科学理论指导的需求强烈。
19世纪30年代发生的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的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3.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所有理论和努力必须全部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性质: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与时俱进(本人的与时俱进和后人的与时俱进);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类精神境界的极大提升,每个人都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