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佾篇》带译文

合集下载

《论语.八佾篇第三》原文及译文

《论语.八佾篇第三》原文及译文

《论语.八佾篇第三》原文及译文【本篇引语】《八佾》篇包括26章。

本篇主要内容涉及礼的问题,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孔子提出绘事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

本篇重点讨论如何维护礼的问题。

【原文】3·1孔子谓季氏(1),八佾(2)舞于庭,是可忍(3),孰不可忍也!【注释】(1)季氏:鲁国正卿季孙氏,即季平子。

(2)八佾:佾音yì,行列的意思。

古时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

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

(3)可忍:可以忍心。

一说可以容忍。

【译文】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呢?【评析】春秋末期,奴隶制社会处于土崩瓦解、礼崩乐坏的过程中,违犯周礼、犯上作乱的事情不断发生,这是封建制代替奴隶制过程中的必然表现。

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

对此,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对此事的基本态度。

【原文】3·2三家(1)者以《雍》彻(2)。

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3),奚取于三家之堂(4)?【注释】(1)三家:鲁国当政的三家: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

他们都是鲁桓公的后代,又称三桓。

(2)《雍》:《诗经·周颂》中的一篇。

古代天子祭宗庙完毕撤去祭品时唱这首诗。

(3)相维辟公,天子穆穆:《雍》诗中的两句。

相,助。

维,语助词,无意义。

辟公,指诸侯。

穆穆:庄严肃穆。

(4)堂:接客祭祖的地方。

【译文】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在祭祖完毕撤去祭品时,也命乐工唱《雍》这篇诗。

孔子说:(《雍》诗上这两句)‘助祭的是诸侯,天子严肃静穆地在那里主祭。

’这样的意思,怎么能用在你三家的庙堂里呢?【评析】本章与前章都是谈鲁国当政者违礼的事件。

对于这些越礼犯上的举动,孔子表现得极为愤慨,天子有天子之礼,诸侯有诸侯之礼,各守各的礼,才可以使天下安定。

论语八佾篇原文

论语八佾篇原文

论语八佾篇原文《论语·八佾篇》原文子曰:“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子曰:“舞佾,非礼不动;是以君子不舞。

”子曰:“君子之所以保其身者,防其口也。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贡问曰:“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子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

’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

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子贡问曰:“邦有道,如在于下,何如斯可知也?”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子贡曰:“请问其目。

《论语》经典名句原文及白话文翻译精编版(《八佾》、《里仁》篇)

《论语》经典名句原文及白话文翻译精编版(《八佾》、《里仁》篇)
第二十二章 【原文】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 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 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 知礼?” 【译文】 孔子说:“管仲这个人的器量真是狭小呀!”有人说:“管仲 节俭吗?”孔子说:“他有三处豪华的藏金府库,他家里的管事也是一人一 职而不兼任,怎么谈得上节俭呢?”那人又问:“那么管仲知礼吗?”孔子
第十章 【原文】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译文】 孔子说:“对于行禘礼的仪式,从第一次献酒以后,我就不愿 意看了。”
第十一章
【原文】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 诸斯乎!”指其掌。
【译文】 有人问孔子关于举行禘祭的规定。孔子说:“我不知道。知道 这种规定的人,对治理天下的事,就会像把这东西摆在这里一样(容易)吧!” (一面说一面)指着他的手掌。
第十二章 【原文】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译文】 祭祀祖先就像祖先真在面前,祭神就像神真在面前。孔子说: “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那就和没有举行祭祀一样。”
第十三章 【原文】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 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译文】 王孙贾问道:“(人家都说)与其奉承奥神,不如奉承灶神。 这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是这样的。如果得罪了天,那就没有地方 可以祷告了。”
回答:“国君大门口设立照壁,管仲在大门口也设立照壁。国君同别国国君 举行会见时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设备,管仲也有这样的设备。如果说管仲知 礼,那么还有谁不知礼呢?”
第二十三章 【原文】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 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译文】 孔子对鲁国乐官谈论演奏音乐的道理说:“奏乐的道理是可以 知道的:开始演奏,各种乐器合奏,声音繁美;继续展开下去,悠扬悦耳, 音节分明,连续不断,最后完成。”

八佾篇的原文和注释

八佾篇的原文和注释

八佾篇的原文和注释《<论语·八佾篇>原文与注释》嗨,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论语》中的八佾篇。

这《八佾篇》可真是充满了好多有趣又深刻的东西呢。

《论语·八佾篇》的原文有好多句呢。

比如说“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啥是“八佾”呀?这“佾”呢,就是古代乐舞的行列。

一佾是八个人,八佾就是八八六十四个人。

在当时啊,按照规定,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的乐舞呢。

季氏他只是个大夫,他竟然在自己的庭院里用八佾舞,这就好比一个小班长在教室里搞只有校长才能搞的超级大活动,这多不合适呀!孔子看到这种情况,就特别生气地说,这样的事情都能被容忍,还有什么事情不能被容忍呢?这就像你看到有人在马路上乱闯红灯,交警却不管,那这世界不就乱套了吗?还有“三家者以《雍》彻。

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这里的三家呢,就是鲁国当政的三家大夫。

《雍》是在祭祀结束撤祭品的时候唱的诗,这诗本来是天子祭祀宗庙完毕撤祭品时唱的呀。

这三家大夫竟然在自己家里祭祀的时候用,这就像我们小朋友在自己家里玩过家家,却用了只有国家领导人开会才用的那种超级正规的仪式,是不是很可笑又很不应该呢?孔子觉得这是不合礼的,他心里肯定在想,这三家大夫怎么这么不懂规矩呢?这就好比小猫穿上了老虎的衣服,以为自己就成了森林之王啦,简直是乱了套。

那再来说说注释吧。

对于这些原文的注释啊,可是帮助我们更好理解孔子想法的小助手呢。

就拿“八佾舞于庭”这句话的注释来说,它会告诉我们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是非常严格的。

天子、诸侯、大夫、士都有各自该遵守的礼仪规范。

这种等级制度就像我们玩游戏的时候,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技能和权限一样。

天子就像是游戏里拥有最高权限的大boss,他能做很多特殊的事情,而大夫就像小一点的角色,只能做符合自己身份的事情。

如果小角色乱做只有大boss才能做的事,那这个游戏不就乱了吗?对于“三家者以《雍》彻”的注释呢,会让我们明白在古代祭祀是非常庄重严肃的事情,每一个环节都代表着不同的意义,都有严格的规定。

《论语》第三篇:八佾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第三篇:八佾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第三篇:八佾篇原文及翻译《论语》第三篇:八佾篇原文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季氏旅于泰山。

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

”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

其争也君子。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或问禘之说。

子曰:“不知也。

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子入太庙,每事问。

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

”子闻之,曰:“是礼也。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

”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

八佾篇第三原文及翻译

八佾篇第三原文及翻译

八佾篇第三原文及翻译如下: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翻译:孔子谈到季孙氏说:“他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在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都狠心做得出来,还有什么事不能狠心做出来呢?”2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孟孙、叔孙和季孙三家祭祖时,唱着《雍》这首诗歌来撤除祭品。

翻译:孔子说:“《雍》诗说的‘诸侯都来助祭,天子恭敬地主祭’怎么能用在三家大夫的庙堂上呢?”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翻译: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4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翻译:林放问礼的根本。

孔子说:“你的问题意义重大啊!礼,与其求形式上的豪华,不如俭朴一些好;治丧,与其在仪式上面面俱到,不如内心真正悲痛。

”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翻译:孔子说:“夷狄有君主而不讲礼节,还不如中原之地的没有君主而讲礼节哩。

”6季氏旅于泰山。

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

”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翻译:季氏要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不能阻止吗?”冉有回答说:“不能。

”孔子说:“唉!难道说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懂礼吗?”7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

其争也君子。

”翻译: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

如果有,一定是比射箭了。

比赛时,相互作揖谦让后上场。

射完后,登堂喝酒。

这是一种君子之争。

”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翻译:子夏问道:“‘轻盈的笑脸多美呀,黑白分明的眼睛多媚呀,好像在洁白的质地上画着美丽的图案呀。

’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先有白色底子,然后在上面画画。

”子夏说:“这么说礼仪是在有了仁德之心之后才产生的了?”孔子说:“能够发挥我的思想的是卜商啊!可以开始和你谈论《诗经》了。

国学宝典《论语》:八佾第三原文翻译

国学宝典《论语》:八佾第三原文翻译

国学宝典《论语》:八佾第三原文翻译八佾第三【原文】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季氏旅于泰山。

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

”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

其争也君子。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或问禘之说。

子曰:“不知也。

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子入太庙,每事问。

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

”子闻之,曰:“是礼也。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

”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仲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

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

八佾篇论语原文注解及翻译【古文典籍】

八佾篇论语原文注解及翻译【古文典籍】

八佾篇论语原文注解及翻译【古文典籍】【本篇引语】《八佾》篇包括26章。

本篇主要内容涉及“礼”的问题,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孔子提出“绘事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

本篇重点讨论如何维护“礼”的问题。

【原文】3•1 孔子谓季氏(1),“八佾(2)舞于庭,是可忍(3),孰不可忍也!”【注释】(1)季氏:鲁国正卿季孙氏,即季平子。

(2)八佾:佾音yì,行列的意思。

古时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

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

(3)可忍:可以忍心。

一说可以容忍。

【译文】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呢?”【评析】春秋末期,奴隶制社会处于土崩瓦解、礼崩乐坏的过程中,违犯周礼、犯上作乱的事情不断发生,这是封建制代替奴隶制过程中的必然表现。

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

对此,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对此事的基本态度。

【原文】3•2 三家(1)者以《雍》彻(2)。

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3),奚取于三家之堂(4)?”【注释】(1)三家:鲁国当政的三家: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

他们都是鲁桓公的后代,又称“三桓”。

(2)《雍》:《经•周颂》中的一篇。

古代天子祭宗庙完毕撤去祭品时唱这首诗。

(3)相维辟公,天子穆穆:《雍》诗中的两句。

相,助。

维,语助词,无意义。

辟公,指诸侯。

穆穆:庄严肃穆。

(4)堂:接客祭祖的地方。

【译文】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在祭祖完毕撤去祭品时,也命乐工唱《雍》这篇诗。

孔子说:“(《雍》诗上这两句)‘助祭的是诸侯,天子严肃静穆地在那里主祭。

’这样的意思,怎么能用在你三家的庙堂里呢?”【评析】本章与前章都是谈鲁国当政者违“礼”的事件。

中小学必学经典国学《论语》第二篇之八佾篇原文及翻译

中小学必学经典国学《论语》第二篇之八佾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八借篇3.1孔子谓季K(D:”八僧舞于庭(2),是可忍也(3),孰不可忍也(4)?”【注籽](1)季氏:鲁国大夫季孙氏,可能指季平子,名意如。

(2)八僧(yi):天子所用的一种乐舞。

借,乐舞行列,每列定为八人。

八怕即八列六十四人。

按礼制,诸侯用六俏,大夫四俏,士二俏。

一说每侑人数与借数相等。

(3)忍:忍心。

一说容忍。

今取前说。

(4)孰:什么。

【译文】孔子谈及季氏,说:“他在庭院中使用八俏的乐舞,这样的事他都忍心钢,还有什么事会不忍心做?“32三家者以《本》彻(1)。

子日:"'相维辟公,天子喜暮(2)。

'奚取于三家之堂。

)?”【注释】(1)三家:指鲁国当政的仲孙、叔孙、季孙三家大夫。

《雍》:《诗经・周颂》篇名,为周天子行祭礼后撤去祭品时所唱。

彻:撤除。

⑵“相(xiang)维辟公”两句:《雍》中诗句。

相,助祭的人。

辟公,指诸侯。

天子,主祭的周天子。

穆穆,形容端庄恭敬的仪态。

(3)堂:庙堂。

【译文】仲孙、叔孙、季孙三家在家祭完毕时,唱看《雍》诗撤去祭品。

孑L子说: "《雍》诗中说:’助祭的是诸侯,主祭的天子端庄恭敬。

’在三家大夫的庙堂上,凭借哪一点唱此诗呢?“33子日:“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译文】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怎么来遵循礼?一个人没有仁德,怎么会懂得音乐?“34林放问礼之本(1)。

子日:“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

丧,与其易也(2),宁戚。

“【注程】⑴林放:鲁国人。

⑵易:整治。

这里是治办丧事过重礼仪的意思。

【译文】林放问礼的本意是什么。

孑疗说:"你问的问题意义很大啊!礼的实行,与其奢侈,宁可节俭。

至于丧礼,与其仪节上过度周备,宁可感情过度悲哀。

“35子日:"夷狄之有君(1),不如诸夏之亡也(2)。

”【注程】(1)夷狄:古代对华夏族以外异族的泛称。

(2)诸夏:指中原地区的各诸侯国。

亡(w。

):无。

【译文】孔子说:“夷狄虽有君主,还不如中原各国没有君主。

论语八佾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八佾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八佾篇原文及翻译【原文】3.1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译文】孔子评论季氏说:“周天子的八佾舞蹈在自己家的庭院里跳,这件事如果可以容忍的话,还有什么事情是不可以容忍的呢?”【诠释】孔子所处的时代奏乐舞蹈是一种礼仪,在仪式乐舞中“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用四、士用二”,有着严格的规定。

根据社会级别的不同而不同。

大致有天子、诸侯、大夫这样几个级别,按级别规定天子使用八佾,也就是八行,八八六十四人的;诸侯使用六佾,也就是六行,六八四十八人的;大夫用四佾,也就是四行,三十二人的。

季氏的地位是大夫,应该用四佾,却用了八佾。

孔子认为季氏僭越了礼节,是绝不能容忍的,所以才说这样的事都能容忍,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容忍呢。

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季氏的胆大妄为,另一方面我们还能窥见中国人的“好大喜功”的文化背景。

此章所言的“忍”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是季氏的行为对别人而言,不能忍受;另一个角度是对季氏自己而言,他可以忍心做出这样越礼的事情,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出来了。

【原文】3.2三家者以《雍》彻(撤)。

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

’奚取于三家之堂?”【译文】鲁国的孟孙、仲孙、季孙三家唱着《雍诗》撤出祭品。

孔子说:“诸侯帮助天子祭祀,天子庄严肃穆。

这句话怎么用在这三家的庙堂之中呢?【诠释】祭祀时撤出祭品的时候也有固定的礼仪,孟孙、仲孙、季孙这三家这样做也是僭越了礼仪。

孔子认为他们不该这样做,这三家应该说不是不懂这些礼仪的要求,而是自大的体现。

【原文】3.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译文】孔子说:“一个人不仁德,礼又能怎么样呢?一个人不仁德,音乐又有什么用呢?”【诠释】本章孔子谈论的是“仁”与“礼”“乐”的关系问题。

“仁”是孔子思想的全部内核,是内容;“礼”与“乐”是“仁”的外在表现,是形式。

孔子是注重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的,在内容与形式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孔子更注重内容。

所以,孔子说没有“仁”,“礼”与“乐”也就没有什么用处了。

中小学必学经典国学《论语》第二篇之八佾篇原文及翻译

中小学必学经典国学《论语》第二篇之八佾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八佾篇3.1 孔子谓季氏(1):“八佾舞于庭(2),是可忍也(3),孰不可忍也(4)?”【注释】(1)季氏:鲁国大夫季孙氏,可能指季平子,名意如。

(2)八佾(yì):天子所用的一种乐舞。

佾,乐舞行列,每列定为八人。

八佾即八列六十四人。

按礼制,诸侯用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

一说每佾人数与佾数相等。

(3)忍:忍心。

一说容忍。

今取前说。

(4)孰:什么。

【译文】孔子谈及季氏,说:“他在庭院中使用八佾的乐舞,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会不忍心做?”3.2 三家者以《雍》彻(1)。

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2)。

’奚取于三家之堂(3)?”【注释】(1)三家:指鲁国当政的仲孙、叔孙、季孙三家大夫。

《雍》:《诗经•周颂》篇名,为周天子行祭礼后撤去祭品时所唱。

彻:撤除。

(2)“相(xiàng)维辟公”两句:《雍》中诗句。

相,助祭的人。

辟公,指诸侯。

天子,主祭的周天子。

穆穆,形容端庄恭敬的仪态。

(3)堂:庙堂。

【译文】仲孙、叔孙、季孙三家在家祭完毕时,唱着《雍》诗撤去祭品。

孔子说:“《雍》诗中说:‘助祭的是诸侯,主祭的天子端庄恭敬。

’在三家大夫的庙堂上,凭借哪一点唱此诗呢?”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译文】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怎么来遵循礼?一个人没有仁德,怎么会懂得音乐?”3.4 林放问礼之本(1)。

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

丧,与其易也(2),宁戚。

”【注释】(1)林放:鲁国人。

(2)易:整治。

这里是治办丧事过重礼仪的意思。

【译文】林放问礼的本意是什么。

孔子说:“你问的问题意义很大啊!礼的实行,与其奢侈,宁可节俭。

至于丧礼,与其仪节上过度周备,宁可感情过度悲哀。

”3.5 子曰:“夷狄之有君(1),不如诸夏之亡也(2)。

”【注释】(1)夷狄:古代对华夏族以外异族的泛称。

(2)诸夏:指中原地区的各诸侯国。

亡(wú):无。

【译文】孔子说:“夷狄虽有君主,还不如中原各国没有君主。

白话《论语·八佾》

白话《论语·八佾》

白话《论语·八佾》八佾篇3.1孔子谓季氏①:“八佾②舞于庭,是可忍③也,孰不可忍也!”①季氏:鲁国正卿季孙氏,即季平子,当时的鲁国三大权门之一。

②八佾(yì):天子规格的礼仪用奏乐舞蹈。

③是可忍:忍心做出此事。

【翻译】孔子谈到季氏时说:“他在自己的家庙中使用天子规格的乐舞,这样的事情都做得出来,还有什么样的事情做不出来呢!”3.2三家①者以《雍》②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①三家:鲁国当政的三家,即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

他们都是鲁桓公的后代,史称“三桓”。

②《雍》:《诗经·周颂》中的一篇。

古代天子祭宗庙完毕撤去祭品时唱这首诗。

彻:通“撤”。

相维辟公,天子穆穆:《雍》诗中的两句。

相,xiàng,助的意思。

维,语气词,无意义。

辟(bì)公,指诸侯。

穆穆,态度庄严肃穆。

【翻译】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祭祖完毕撤去祭品时,命乐工唱《雍》这篇诗。

孔子说:“《雍》诗中说的是'诸侯助祭,天子庄严主祭。

'这样的诗句,怎么能用在三家的庙堂里呢?”3.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①?人而不仁,如乐何?”①如礼何:“如……何”古代固定句式,当中一般插入代词、名词或其它词语,意思是“对……怎么样”。

【翻译】孔子说:“一个人缺乏仁德,怎么会尊重礼?一个人缺乏仁德,又怎么会尊重乐?”3.4林放①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②;丧,与其易③也,宁戚。

”①林放:鲁国人。

②奢:超过限度。

俭:约束、不放纵。

③易:和悦,指说死者的好话。

【翻译】林放向孔子请教礼的本质。

孔子说:“这个问题很重大啊!礼仪,与其超越礼制,宁可约束自我;丧礼,与其赞扬死者,宁可心存悲戚。

”解读:孔子在第一、二两章中对三桓的越礼行为持强烈的批判态度,进而在第三章中指出礼乐的本质在仁,没有了根本,礼乐就成了摆设和门面,所以在此章中借林放之问明确表示礼就是遵守礼制,心存慈悲。

八佾第三原文及翻译

八佾第三原文及翻译

八佾第三原文及翻译《八佾》篇包括26章。

本篇主要内容涉及“礼”的问题,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本文就来分享一篇八佾第三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译文:孔子谈到季氏时说:“用天子的礼乐(八佾舞)在他家的庭院中祭祀祖先(越礼),对于季氏这样的事情都可以容忍,还哪些事情不可以容忍呢?”2、三家者以雍彻。

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译文:孟孙、叔孙、季孙三家卿大夫,祭祀祖先时,按照天子的礼制唱着《雍》来撤除祭品。

孔子说:“《诗经》上说,‘天子祭祀宗庙,天下各路诸侯都来助祭,天子庄重肃穆地主祭。

’这两句话用在三家祭祀的庙堂之上,天下哪一个诸侯会来陪祭呢?”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译文:孔子说:“一个人没有真诚的心意,能用礼做什么呢?一个人没有真诚的心意,能用乐做什么呢?”4、林放问礼之本。

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译文:林放向孔子请教礼的根本道理。

孔子说:“你提的真是大问题啊!一般的礼与其辅张奢侈,宁可简约朴素;至于丧礼,与其仪式周全,不如心中哀戚。

”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译文:孔子说:“夷狄(中原之外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君主,不像诸夏(中原各国)这些国家没有君主(因为时代很乱,弑父弑君的事情时常发生)。

”不如:不像。

6、季氏旅于泰山。

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

”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译文:季氏要去祭祀泰山(违背了礼)。

孔子对冉有说:“你不能劝阻他吗?”冉有说:“不能(当时冉有为季氏家臣)。

”孔子说:“唉!难道说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懂礼吗?(或:难道说泰山之神能够接受季氏这种不合礼的祭祀吗?)”7、子曰:“君子无所争。

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

其争也君子。

”译文: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

如果一定要有,那就比赛射箭吧!比赛时上下台阶与饮酒,都拱手作礼,互相谦让,这样的竞争,也是很有君子风度的。

第三章 论语八佾篇

第三章  论语八佾篇

第三章论语八佾篇kǒng zǐ wèi jì shì bā yì wǔ yú tíng shì kě rěn yě shú bù kě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rěn yě忍也。

【注释】季氏:鲁国正卿季孙氏,这里指季平子,即季孙意如。

八佾(yì):佾,行、列。

古代乐舞礼仪中,一佾(一行)有八个人。

八佾,是八行,八八六十四人,这是天子举行乐舞的规格。

诸侯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

季氏只有用四佾的资格,但他却用了天子规格的乐舞,是越轨的行为。

【大意】孔子谈论季氏说:“在家庙庭院里用八佾的乐舞,这都可以忍心做出来,还有什么事情他不忍心做呢?”sān jiā zhě yǐ yōng chè zǐ yuē xiàng wéi bì gōng tiān zǐ mù mù三家者以雍彻。

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

xī qǔ yú sān jiā zhī táng奚取于三家之堂。

【注释】三家:春秋后期鲁国当政的仲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贵族。

季孙氏势力最大。

他们凭强有力的政治经济实力,常僭越周礼。

这种行为受到孔子的批判。

雍(yōnɡ):《诗经·周颂》中的一篇,用于天子祭祀宗庙之礼完毕。

彻:同“撤”,撤掉,拿掉。

相(xiànɡ):助祭者。

维:助词,没有实际意义。

辟(bì)公:指诸侯。

辟,指君王。

穆穆:庄严静穆。

【大意】仲孙、叔孙、季孙三家,在祭祀祖先完毕的时候,让乐工唱着《雍》诗来撤除祭品。

孔子说:“《雍》诗里说到:‘协助祭祀的人是诸侯,天子庄严静穆地主祭。

’为什么三家祭祖的厅堂上竟用唱《雍》诗的仪式?”zǐ yuē rén ér bù rén rú lǐ hé rén ér bù rén rú yuè hé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注释】如礼何:“如……何”句式,指对礼怎么样。

论语八佾篇每篇赏析 八佾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八佾篇每篇赏析 八佾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八佾篇每篇赏析八佾篇原文及翻译原文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也。

”译文孔子说:“夏朝的礼法,我能说出来,但杞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说法;殷商的礼法,我也能说出来,但宋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说法。

这主要是由于文献不够充分的原因。

如果足够,我就能证明(我说的是对的)。

”解读这一章中孔子阐述了自己对夏殷两朝礼法的研究。

“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以征也。

”“杞”,周朝所封诸侯,据说为夏朝后裔,奉夏之祀,传承夏的文化,成语“杞人忧天”说的就是这里;“征”同“证”,印证,证明。

孔子对三代(夏商周)的礼法研究很深,但由于年深日久(从夏亡到孔子时代已过去了一千多年),文献典籍散佚(夏朝有无典籍至今未知,不见实物证据。

商朝应有典籍,甲骨文的存在就是实物证据。

孔子时代也许还有传世的典籍,但不会多。

否则孔子不会发出如此感慨)很多事情已不可考证,而杞国虽为夏之后裔,但实为周初所封,千年的发展变化、商朝数百年统治的影响浸润,加之立国后与周边诸侯交流往来,其文化早已相互融合变迁,难以全面反映夏礼了。

但孔子还是有办法去大体推测夏礼概貌,比如通过“损益”的观点(详见前文《十世可知》一章)来还原。

“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殷”,商朝,也称殷商;宋”,周初所封诸侯,初代君主为殷商王子微子启,奉商之祀,传承商的文化。

同前述,孔子深知宋也难以全面反映殷礼,无法证明自己对殷礼的研究结果。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

“文”,指各种史料典籍;“献”,前贤的言论记载(据朱熹注,献,贤也)。

那是因为可供研究的文献太少了。

如果文献足够,我就能证明。

孔子是一位非常博学智慧的人,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他所能做的研究受到很大限制。

但他对自己的研究结论很有信心,因为他掌握了一套科学的研究方法。

比如,他看到了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脉络,提出了“损益”的观点,可以逆推还原一定的历史脉络;又比如,他专注于文献研究,从前人记载中找到事实真相;还比如,他强调举一反三,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中找出规律性认识……这些思想方法,即使在今天来看,也是很有科学性的。

《论语》原文+注释 八佾篇

《论语》原文+注释 八佾篇

《论语》原文/注释八佾篇孔子谓季氏[1] ,八佾舞于庭[2]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3] ?[1] 季氏:鲁国正卿季孙氏。

此指季平子,即季孙意如。

一说,季桓子。

[2] 八佾:“佾(yì意)”,行,列。

特指古代奏乐舞蹈的行列。

一佾,是八个人的行列;八佾,就是八八六十四个人。

按周礼规定,天子的乐舞,才可用八佾。

诸侯,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

按季氏的官职,只有用四佾的资格,但他擅自僭(jiàn 剑。

超越本分)用了天子乐舞规格的八佾,这是不可饶恕的越轨行为。

[3] “是可”句:“忍”,容忍。

“孰”,疑问代词。

什么。

一说,“忍”,忍心。

则这两句的意思是: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做出来,什么事他不忍心做呢?三家者[4] ,以《雍》彻[5] 。

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6] ’,奚取于三家之堂[7] ?[4] 三家:春秋后期掌握鲁国政权的三家贵族:孟孙氏(即仲孙氏),叔孙氏,季孙氏。

他们是鲁桓公之子仲庆父(亦称孟氏)、叔牙、季友的后裔,又称“三桓”。

在这三家中,以季孙氏势力最大。

他们自恃有政治经济的实力,所以经常有越轨周礼的行为,多次受到孔子的批判。

[5] 雍:《诗经·周颂》中的一篇。

古代,天子祭祀宗庙的仪式举行完毕后,在撤去祭品收拾礼器的时候,专门唱这首诗。

亦作“雝”。

彻:同“撤”。

撤除,拿掉。

[6] “相维”句:《诗经·周颂·雍》中的句子。

“相(xiànɡ向)”,本指协助,帮助。

这里指傧相,助祭者。

“维”,助词,没有意义。

“辟(bì毕)”,本指君王。

这里的“辟公”,指诸侯。

“穆穆”,庄严肃静。

形容至美至敬。

[7] 奚:何,怎么,为什么。

堂:祭祀先祖或接待宾客的庙堂。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8] ?人而不仁,如乐何?”[8] 如礼何:“如……何”是古代常用句式,当中一般插入代词、名词或其他词语,意思是“把(对)……怎么样(怎么办)”。

论语 八佾

论语 八佾
《论语·八佾》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一生留下了许多关于学 习和求知的名言和精神,已成为中华古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他 还是一位有高深造诣的音乐家,不仅有深厚的音乐素养,而且所提出的 一系列音乐教育理论,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道。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 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 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评析 评析】 评析 孔子是一个爱好音乐并具有多方面音乐才 能的人,他的“乐教” 能的人,他的“乐教”主张奠定了中国两千余 礼乐”教化思想的基础。 年“礼乐”教化思想的基础。他认为音乐利于 教化人心,可以使人养成高尚的情操。 教化人心,可以使人养成高尚的情操。孔子所 处的时代距离我们虽然已有两千多年, 处的时代距离我们虽然已有两千多年,但他用 音乐修养身心、教化国人的思想,至今仍有意 音乐修养身心、教化国人的思想, 同学们,请倾听、感受和表现美妙的音乐, 义。同学们,请倾听、感受和表现美妙的音乐, 这样就可以成为一个温文尔雅,有礼有节的人。 这样就可以成为一个温文尔雅,有礼有节的人。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 பைடு நூலகம்如也;从 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 成。”
【注解】
子:是孔子。 语:告诉,谈论。这里的“语”作动词用。 大:通“太”。太师:是当时的乐官名。 翕:合。 从:通“纵”,放。 纯:和。 皦:明。 绎:相续不绝。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 翕 如也;从 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 成。” 【译文 译文】 译文 孔子与鲁国乐官谈论音乐演奏,说:“音 乐的演奏原理其实是可以知道的:开始演奏时 各种乐器协调合奏,声律轻缓严谨,然后继续 展开乐章,韵律纯美和谐,悠扬悦耳,明澈流 畅,音节分明,连绵不绝,最后完成乐章。”

论语·八佾篇原文

论语·八佾篇原文

论语·八佾篇原文论语·八佾篇原文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季氏旅于泰山。

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

”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

其争也君子。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或问禘之说。

子曰:“不知也。

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子入太庙,每事问。

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

”子闻之,曰:“是礼也。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

”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

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

论语八佾篇原文翻译及解析(论语八佾篇原文及注释)

论语八佾篇原文翻译及解析(论语八佾篇原文及注释)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本篇引语】《八佾》篇包括26章。

本篇主要内容涉及“礼”的问题,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孔子提出“绘事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

本篇重点讨论如何维护“礼”的问题。

【原文】3?1孔子谓季氏(1),“八佾(2)舞于庭,是可忍(3),孰不可忍也!”【注释】(1)季氏:鲁国正卿季孙氏,即季平子。

(2)八佾:佾音yì,行列的意思。

古时一佾 8 人,八佾就是 64 人,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

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

(3)可忍:可以忍心。

一说可以容忍。

【译文】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呢?”【评析】春秋末期,奴隶制社会处于土崩瓦解、礼崩乐坏的过程中,违犯周礼、犯上作乱的事情不断发生,这是封建制代替奴隶制过程中的必然表现。

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

对此,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对此事的基本态度。

【原文】3?2三家(1)者以《雍》彻(2)。

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3),奚取于三家之堂(4)?”【注释】(1)三家:鲁国当政的三家: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

他们都是鲁桓公的后代,又称“三桓”。

(2)《雍》:《诗经?周颂》中的一篇。

古代天子祭宗庙完毕撤去祭品时唱这首诗。

(3)相维辟公,天子穆穆:《雍》诗中的两句。

相,助。

维,语助词,无意义。

辟公,指诸侯。

穆穆:庄严肃穆。

(4)堂:接客祭祖的地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佾篇译文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呢?”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在祭祖完毕撤去祭品时,也命乐工唱《雍》这篇诗。

孔子说:“(《雍》诗上这两句)‘助祭的是诸侯,天子严肃静穆地在那里主祭。

’这样的意思,怎么能用在你三家的庙堂里呢?”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根本。

孔子回答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就礼节仪式的一般情况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孔子说:“夷狄(文化落后)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原诸国没有君主呢。


季氏旅于泰山。

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

”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季孙氏去祭祀泰山。

孔子对冉有说:“你难道不能劝阻他吗?”冉有说:“不能。

”孔子说:“唉!难道说泰山神还不如林放知礼吗?”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

其争也君子。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

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

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

射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来,然后登堂喝酒。

这就是君子之争。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来打扮啊。

’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

”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也是后起的事呢?”孔子说:“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

这都是由于文字资料和熟悉夏礼和殷礼的人不足的缘故。

如果足够的话,我就可以得到证明了。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孔子说:“对于行禘礼的仪式,从第一次献酒以后,我就不愿意看了。


或问禘之说。

子曰:“不知也。

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有人问孔子关于举行禘祭的规定。

孔子说:“我不知道。

知道这种规定的人,对治理天下的事,就会像把这东西摆在这里一样(容易)吧!”(一面说一面)指着他的手掌。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祭祀祖先就像祖先真在面前,祭神就像神真在面前。

孔子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那就和没有举行祭祀一样。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王孙贾问道:“(人家都说)与其奉承奥神,不如奉承灶神。

这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是这样的。

如果得罪了天,那就没有地方可以祷告了。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是多么丰富多彩啊。

我遵从周朝的制度。


子入太庙,每事问。

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

”子闻之,曰:“是礼也。

”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

有人说:“谁说此人懂得礼呀,他到了太庙里,什么事都要问别人。

”孔子听到此话后说:“这就是礼呀!”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孔子说:“比赛射箭,不在于穿透靶子,因为各人的力气大小不同。

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子贡提出去掉每月初一日告祭祖庙用的活羊。

孔子说:“赐,你爱惜那只羊,我却爱惜那种礼。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孔子说:“我完完全全按照周礼的规定去事奉君主,别人却
以为这是诌媚呢。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鲁定公问孔子:“君主怎样使唤臣下,臣子怎样事奉君主呢?”孔子回答说:“君主应该按照礼的要求去使唤臣子,臣子应该以忠来事奉君主。


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孔子说:“《关睢》这篇诗,快乐而不放荡,忧愁而不哀伤。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

”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鲁哀公问宰我,土地神的神主应该用什么树木,宰我回答:“夏朝用松树,商朝用柏树,周朝用栗子树。

用栗子树的意思是说:使老百姓战栗。

”孔子听到后说:“已经做过的事不用提了,已经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
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

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

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孔子说:“管仲这个人的器量真是狭小呀!”有人说:“管仲节俭吗?”孔子说:“他有三处豪华的藏金府库,他家里的管事也是一人一职而不兼任,怎么谈得上节俭呢?”那人又问:“那么管仲知礼吗?”孔子回答:“国君大门口设立照壁,管仲在大门口也设立照壁。

国君同别国国君举行会见时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设备,管仲也有这样的设备。

如果说管仲知礼,那么还有谁不知礼呢?”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

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孔子对鲁国乐官谈论演奏音乐的道理说:“奏乐的道理是可以知道的:开始演奏,各种乐器合奏,声音繁美;继续展开下去,悠扬悦耳,音节分明,连续不断,最后完成。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

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

”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

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孔子讲到“韶”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美极了,内容也很好。

”谈到“武”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很美,但内容却差一些。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孔子说:“居于执政地位的人,不能宽厚待人,行礼的时候不严肃,参加丧礼时也不悲哀,这种情况我怎么能看得下去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