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意象与古代文人的生死意识及文化心态_孙宗胜
浅析中国古典诗词中黄昏意象的审美内蕴
浅析中国古典诗词中黄昏意象的审美内蕴作者:卢林锦来源:《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6年第01期黄昏,在我国古代记时法中,表示一天的某个时辰(19点-21点)。
如《孔雀东南飞》中“晻晻黄昏后,寂寂人定初”,“黄昏”、“人定”均指时辰。
然而,漫溯我国古典诗词的长河,我们可以发现,黄昏不仅仅是一个表时间的概念,它更是一个内蕴丰富的传统古诗词意象。
诗人们借此意象形象地表达内心复杂的情感,这在唐宋诗词中尤为突出。
笔者曾以《宋十大名家词》为据对唐宋词中的黄昏意象进行过粗略地统计,发现在词集中黄昏意象多的竟占25%。
那么,黄昏意象有着怎样的审美内蕴使诗人们如此钟情于它?综观中国古典诗词,黄昏意象多以“落日”、“余辉”、“夕阳”、“斜照”、“残阳”、“斜辉”“日暮”等词的形式出现。
通过透析这些词背后所蕴涵的诗人的情感,我们可以把黄昏意象分为两大类:一、冷落黄昏(一)亲人远离,思乡怀人我国古代农业文明的特征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而黄昏,意味着白日将尽,黑夜莅临。
于是这一时辰的背后便有了丰富的内蕴:合家团聚,共享天伦;男女相会,人约黄昏。
也正因如此,对于离人游子来说,黄昏无疑是最难消遣的惆怅时刻。
夕阳西下,万物将息,而自己仍然客居他乡,跋涉途中。
在诗人的眼里,暮色笼罩下的山川草木、日月亭台都蒙上了一层萧瑟苍茫的色彩。
诗人对离别阻隔的深深哀叹,对团圆欢聚的切切祈愿,对故乡故土的频频回望,都寄托于这暖色消尽、冷色袭来的苍凉冷落的黄昏中。
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诗经》中,诗人就已经在黄昏中吟唱着故乡了。
《邶风·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此诗为黎侯失国寓住于卫,其臣子劝他回去所作。
这首诗虽短而直白,却唱出了诗人被迫离家的怨愤:日暮黄昏,日暮黄昏,为何我却不能回到故乡?要不是你的缘故,为何我要在露野中受苦?鲍照《代东门行》:“遥遥征驾远,杳杳白日晚。
居人掩闺卧,行子夜中饭。
野风吹草木,行子心肠断。
浅论古诗词中的“黄昏”意象
浅论古诗词中的“黄昏”意象浅论古诗词中的“黄昏”意象浅论古诗词中的“黄昏”意象朱光潜先生说过:“情绪的性质一部分由人的素质决定,另一部分由产生这种情绪的环境决定。
”[1]“黄昏”这个意象是能滋生特殊情绪的一种自然环境。
古往今来,“黄昏”成为文学作品中最常见的一种自然意象,古典诗词尤其如此,如“暗香浮动月黄昏”、“日暮乡关何处是”。
“黄昏”在中国古典诗词中频频亮相,它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凝聚着万般情感与生命意识,诗人在大自然的黄昏景色中,陶冶自己的性情,让心灵乘着黄昏的倩影远游。
古代的诗歌中关于“黄昏”的诗句有很多,“黄昏”在古诗词中有许多不同的称谓。
例如,“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中的“日暮”,这一时间指示词,为刘长卿这首诗描摹了一副朦胧的情感背景,类似的句子还有“日暮乡关何处是”。
夕阳还被有的诗人称为“暝色”,李白著名的《菩萨蛮》即有诗云:“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2],李白笔下的黄昏,仿佛是拥有了充沛的生命力,能够感应到登楼人的内心情愁。
黄昏在古典诗词中还被称为“落日”,贾岛以用词精准著称,他有诗句写到黄昏,“怪禽啼狂野,落日恐人行”[3],贾岛以一个“恐”字表露了他对于夕阳西下的独特感伤体验。
有的诗人直接称呼“黄昏”,李商隐曾借夕阳表达他那捉摸不定的感受,“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中勾”中,“黄昏”是他愁苦无依的情感外化之物。
“黄昏”,也算是中国最古老、最经常引起诗人情思的意象了,往往引起怀人之悲,它以其朦胧晦暗的色泽,夺得诗人的青睐。
中国诗歌的源头《诗经》有诗《君子于役》篇:“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曷至哉,鸡栖于埘。
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4]暮色黄昏已经不仅仅是作为独立于诗人情感之外的景物存在,这里面的“黄昏”是浸染了思妇的愁思。
“黄昏”,作为一天当中最祥和、最宁静、最充满家的味道的时刻,在炊烟袅袅中,家中的妇人本该盼归自己的夫君。
而“黄昏”为一天中渐趋归家的时刻,在外劳作的人纷纷归来,大自然中的小动物也纷纷回到了自己的巢穴,独有征夫在诗中是空缺的,在万物归于宁静祥和的安顿时刻,他去干什么了,他为什么在归家的时刻没有出现,思妇的这份愁绪感染着我们。
论晚唐诗歌中的黄昏意象
论晚唐诗歌中的黄昏意象作者:戴丽萍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11期摘要:黄昏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具有丰富的渊源与内涵,晚唐这个特殊的时代,黄昏意象与之建立了一种微妙的关系。
“黄昏”意象在古典诗歌中的体现以《诗经》为发端,历经各个时代,时至晚唐达到创作的高潮,从而昭示着晚唐“情、思、理”诗美特征的形成。
一首《乐游原》则是对黄昏意象情境建构的全方位诠释,黄昏意象在晚唐诗歌中以其富含时代寓意的形式出现,它不仅是那个衰乱时代之必然产物,而且也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中下层文人的生存境遇与普遍心态,更体现出晚唐独有的社会文化思潮。
关键词:晚唐诗歌;黄昏意象;情境建构;文化内涵;作者简介:戴丽萍,女,1990年6月生,湖北丹江口人。
现就读于福建省泉州市华侨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硕士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1-0189-03中国诗歌一直以来就是华夏民族一大震古烁今的话题,不论是才学富赡的古人,还是学贯古今的今人,他们总将研究的笔触投向诗歌,并尽力从中钩稽出丰富的文化意蕴。
唐代这一诗歌集大成时代,古今学者更是深入其中索引发微、爬梳剔抉,取得了多项显赫的成绩。
当把目光聚焦于晚唐,衰世的抒怀同样震撼人心。
尤其是晚唐诗歌中黄昏意象的发展达到巅峰,煌煌一卷晚唐文学,无数诗人瞩目现实、体察人生、抒发胸臆、寄情理想晚唐诗人将关注的视角指向“衰世”的黄昏意象,创作了数不胜数的美篇佳构。
清代学者叶燮在其《原诗·外篇》中云:“又盛唐之诗,春花也。
桃李之秾华,牡丹、芍药之妍艳,其品华美贵重,略无瘦、俭、薄之德,固足美也。
晚唐之诗,秋花也。
江上之芙蓉,篱边之丛菊,极幽艳晚香之韵,可不美乎?”毋庸置疑,不论是就晚唐诗歌自身所体现的内蕴,还是从学者对晚唐诗的系统评价,我们都可以从中窥探到晚唐文学自身的魅力所在。
“晚香之韵”为“秋花”所独有,这正是晚唐诗歌的内涵所指。
心灵与自然的融合—古代诗词中黄昏意象赏析
心灵与自然的融合—古代诗词中黄昏意象赏析作者:刘顺霞来源:《科技创新导报》 2014年第1期刘顺霞(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漯河 462000)摘要:中国古诗词中有很多意象他,如高楼、明月、芳草等。
在古代诗词中,黄昏意象是一种典型的情感符号。
黄昏是诗人们借景生情的重要媒介,其内蕴丰富,并丰富了我国文人墨客的审美情趣。
纵观我国古诗词,诗人们总是运用黄昏这个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进而达到心灵与自然的融合。
在我国古代诗词中,黄昏意象主要蕴含三类情感,即男女间的相思、游子们的思乡以及文人墨客的迟暮之叹。
关键词:古代诗词黄昏意象情境交融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a)-0243-01黄昏,是表述时间的词语,其表示一天的某个时辰。
纵观我国古诗词,黄昏不再是一个表示时间的词语,而是蕴含了丰富意象的词语。
在我国古典诗词中,黄昏意象主要是:夕阳、残阳、日暮、落日以及余晖等等。
学者在探究这些古诗词时,主要分析这些意象词所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黄昏是诗人们较为钟爱的意象词,诗人运用黄昏来寄托离愁别绪。
黄昏作为一种情感符号,其蕴含了丰富的情感。
诗人们经常运用黄昏这一意象来实现心境与物镜的交融。
1 黄昏意象的审美内蕴从时间上说,黄昏是指一天中昼夜交替的关键时分,其标志着人们结束一天的工作而步入休息时刻。
黄昏的到来,暮霭沉沉的落日给人心理带来一种黄昏的感觉,其告示一天的终结。
自古以来,时间是一个多样化的概念。
人们对时间的流逝总是特别的敏感,也特别的感伤。
一天天,一年年,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的生命也在慢慢流逝,人们也会越发觉得生命短暂。
中国古代文人大多具有雄心壮志,渴望在有限的生命里建功立业,然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总是怀才不遇,甚至请缨无路。
当文人感受到个人生命的有限以及现实的无奈时,他们总是会将自己对生命以及时间的悲叹转为自然界或者沧桑的历史。
在此背景下,黄昏作为一种特定的情感表达,文人青睐黄昏这个意象。
古典诗词中的黄昏意象
古典诗词中的黄昏意象朱光潜先生说过:“情绪的性质一部分由人的素质决定,另一部分由产生这种情绪的环境决定。
”黄昏,光明与黑暗的临界,白昼与黑夜交接。
“暗香浮动月黄昏”,黄昏在中国古典诗词中频频亮相,黄昏,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凝聚着万般情感与生命意识的原形意象。
初中语文课本中选入了这类古典诗词二十多首,展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黄昏意象特有的审美内涵。
一、沧桑情感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人禀七情,应物斯感。
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诗人在景、物、事的触动之下,感情迸发,灵感骤至。
诗人或喜或悲的内心情感由多个黄昏意象组合展现出来的:“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郑谷的《鹧鸪》让人仿佛置身湖边古庙,聆听鹧鸪哀怨凄恻的鸣叫,形成凄迷感伤的氛围。
“夕阳”作为一种历史见证,并不随时光的流逝、历史的变迁而变更。
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抒写这种感悟。
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从一抹夕阳的余辉中去感叹历史的流逝,世事的变迁,体悟人世的沧桑:“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陆游的《咏梅》“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叹恶劣环境中孤苦无依的痛楚。
范仲淹《渔家傲》“长烟落日孤城闭”表现了深沉的孤独感。
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漫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先以虚写实,用山间紫气作烘托,燕脂山所生之草在暮云掩映下呈现的色调,给人以庄严、惨烈之感。
《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龚自珍以晚景衬离愁,用夸张手法,写辞官离京,十分郁闷的伤怀之意。
诗人李商隐对无力挽留美好事物所发出深长的慨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它是对夕阳下的自然景象,也是对自己,对时代所发出的感叹。
面对春光流逝,面对夕阳世界,怀才不遇的诗人深感空度光阴的痛苦。
“一曲新词酒一杯,……夕阳西下几时回?”晏殊的《浣溪沙》充满着对实现人生价值的渴望。
在人生的追求历程中,黄昏夕阳代表的时间意识与诗人的生命意识始终交织在一起。
广东省佛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广东省佛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现代诗人对诗歌意象的认识和把握的自觉意识主要受到现代主义观念和作品的影响。
但在创作过程中,他们诗歌意象的设计往往与中国传统诗歌意象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虽然作为现代诗歌文化基础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以反对旧文化、反抗传统为价值指向的,但任何一个偏激地反传统的诗人也不可能摆脱优秀的传统文化遗存的深刻影响。
新诗中常有传统意象的闪现。
现代诗人毕竟是喝传统文化的乳汁成长起来的,各种文化遗传信息显然会在他们的新诗创作中发挥作用。
于是,传统诗歌的意象几乎就从未间断过在新诗创作中的影响。
戴望舒重视选用古典意象,主张从古典意象中孕育新的情绪,或将新情绪诉诸旧意象来表现。
对古典诗歌意象的成功借鉴,使他成为30年代首屈一指的诗人。
他在诗思运作过程中常不经意地拈来古诗意象,从而使诗意显示出葱茏的古雅意味。
有着这样的古意雅情,戴望舒几乎每一作诗,便沉陷于古典意象的包围之中。
连连不断的古典意象启发着他,使得他比其他诗人多了一份灵感的源泉,于是他能写出《雨巷》这样堪称典范的现代诗。
《雨巷》属于戴望舒说的那种通过旧的意象表现新情绪的代表性诗歌。
谁都能一眼看出此诗直接采用了古诗中的丁香意象,但是,戴望舒没有简单地重复表现古典的丁香意象所包含的意绪,而是以古典意象固有的意绪作序引,借题发挥地表现自己新的体验、新的情感。
戴望舒并没有把此诗真的写成“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或者‘稀释’”,没有在“愁”字上大做文章,虽然他每每写到“愁怨”“忧愁”,而将这些传统意象的内容赋予了一位假想中的姑娘,这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实际上是他对古典诗歌中有关意象的复合印象的人格化体现,以她的恍惚出现又飘然而逝来表现诗人的“冷漠,凄清,又惆怅”的情绪体验。
黄昏意象的文化解释
黄昏意象的文化解释
黄昏意象是一种常见的文化符号,在不同的文化中都有着不同的解释。
在中国文化中,黄昏意象象征着夕阳西下,寓意着人生的衰老和生命的终结,同时也具有离别和思乡的情感。
在西方文化中,黄昏意象则被视为浪漫和神秘的象征,代表着日落前的美丽景色和夜晚的降临。
在印度文化中,黄昏意象则代表着灵性和冥想,象征着心灵的安宁和内心的思考。
总的来说,黄昏意象是一种富有文化内涵的符号,它可以表达出人们对于生命、时间和自然的感悟和理解。
- 1 -。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古代诗词中的黄昏意象与两性情感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古代诗词中的黄昏意象与两性情感黄昏意象是古典诗词中的典型意象。
阴阳之交,暮色苍茫,喧嚣之后,归于静寂。
在这样一个美丽而忧伤的时刻,必然会引发古代文人们的诸多情感联想和感慨:羁旅之愁、迟暮叹老、相思闺怨、壮志难酬,进而引发人生短暂、美好转瞬等等的感叹。
这里,我们就从男性和女性不同的社会生活处境和审美心理特质等方面进行赏析。
迟暮叹老两性皆同审美情感是一切艺术的内在生命。
黄昏是光明与黑暗的交替时刻,白日隐去,黑夜来临,意味着一天的结束。
人们很容易联想起时光的易逝、生命的脆弱、人生的短暂。
面对黄昏,男女诗人们都会对个体生命意义进行思索,并由此产生迟暮叹老的感慨。
受儒家文化影响,古代男性文人大都有急切的功名之心,通常把建功立业当作是人生的最高价值,然而功名何其难取,命运多舛,大多数人历尽艰辛却抱复成虚,于是行走在他乡旅途上的游子们面对夕阳晚景常常会感叹时日匆匆,晨光难再,功名末就,如西山日薄,去日无多。
屈原就在诗中抓取黄昏意象表达“美人迟暮”之苦,政治失意之悲。
晏殊在《浣溪沙》中从心底涌出喟叹“夕阳西下几时回?”眼前景是夕阳两下,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时光流逝的迷惘,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
“黄昏日落时时提醒着人们美景不常而生年有限,人的无限留恋凄婉正缘此境此意象在欢愉中悟悲哀。
”与此间时,黄昏日暮在中国人心中,的是一种美与爱的失落同美和爱的执着相互交织、互补乃至矛盾的微妙整合。
对美的不舍与无奈、对未来生命的不确定是女性共有的心理特质,而女性敏感细腻的心理对细小事物给予了更多关注,对自己给予了更多怜爱,都有助于在夕阳美景即将逝去时对青春易逝、生命虚无之顿感表现得悠扬婉转、丝丝入扣,甚至为许多男性所不及。
怕时光匆匆,怕红颜衰老是任何女人都难以摆脱的心灵魔咒。
屈原有“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之叹在先,故千百年来女性们都在不断地哀叹和感伤。
人老珠黄的李清照犹是“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
同一抹夕阳,不一样的情怀——浅析古典诗词中“夕阳”意象传递出的不同情感
解题钥匙——浅析古典诗词中“夕阳”意象传递出的不同情感赵燕阅读指南上。
西风正紧,酒旗迎风飘扬。
词人在登高望远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时光的流逝、世事的变迁,发出了无奈的感叹。
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道:“……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他也在夕阳的余辉中感受到了时光的流逝和世事的变迁,表达了无奈与怅惘之情。
四、对国运衰微的担忧李商隐曾云:“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与朝阳的蓬勃热烈不同,夕阳给人一种落寞、凄迷的感受。
因为日暮的美景转瞬即逝,所以古代文人也常借“夕阳”来表达对国运衰微的担忧之情。
晚唐诗人吴融在《金桥感事》中有云:“……日暮长亭正愁绝,哀笳一曲戍烟中。
”夕阳西沉,诗人遥望长亭,听到胡笳吹奏的曲子,看到戍楼的烽烟从四面升起……如果这次战争失败了,百姓必将陷入更大的灾难之中。
“惊时感世俱无奈”的诗人担忧不已,却又无力改变糟糕的局势。
南宋词人辛弃疾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词中写道:“……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这个句子既是在写景,也是在抒情。
“落日”这一意象中暗含着词人对南宋王朝日薄西山、国势衰微的痛心和忧愁。
这与《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中的“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有异曲同工之妙。
岁月沉浮,人世沧桑,唯一不变的似乎只有那抹夕阳。
正因如此,在多情的文人的笔下,它才有如此丰富的意蕴,时而惹人喜爱,时而令人叹息,时而让人感伤。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走入不同的情境,让他们细细品味,用心揣摩,体会隐藏在其中的情感。
本文系昆山市一般立项课题“部编高中教材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的探究”(课题编号y/2022079)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教材收录了十余篇外国文学作品,包括诗歌、小说、戏剧等,涉及追求自由、女性解放、关注自然等主题,兼具文学美与思想美。
针对外国戏剧,教师可以尝试用表演活动来助推阅读教学。
浅论古诗词中的“黄昏”意象
浅论古诗词中的“黄昏”意象
胥小伟
【期刊名称】《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年(卷),期】2012(000)005
【摘要】朱光潜先生说过:“情绪的性质一部分由人的素质决定,另一部分由产生这种情绪的环境决定。
”“黄昏”这个意象是能滋生特殊情绪的一种自然环境。
古往今来,“黄昏”成为文学作品中最常见的一种自然意象,古典诗词尤其如此,如“暗香浮动月黄昏”、“日暮乡关何处是”。
“黄昏”在中国古典诗词中频频亮相,它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凝聚着万般情感与生命意识,诗人在大自然的黄昏景色中,陶冶自己的性情,让心灵乘着黄昏的倩影远游。
【总页数】1页(P42-42)
【作者】胥小伟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文枢中学,210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5
【相关文献】
1.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意象分析--以李清照词中的“花”意象分析为例 [J], 许礼伟
2.东篱把酒黄昏后——李清照词黄昏意象探析 [J], 佘红云
3.最难消遣是黄昏——黄昏意象生成的文化机制及其先秦至唐代的嬗变 [J], 郑海涛;赵欣
4.落日催归寻家园——初中古诗词黄昏意象浅析 [J], 张耀西
5.在古诗词中采一束皎洁的月光——结合部编版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谈月亮的意象[J], 夏名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古典诗词中的黄昏意象
浅析古典诗词中的黄昏意象摘要:黄昏意象是古典诗词中的典型意象,文章对黄昏意象中几种典型的审美取向、思乡怀归、相思闺怨、吊古伤怀等作了浅易的分析。
关键词:古典诗词;黄昏意象;审美取向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是感觉与情思的具体表现。
黄昏意象是古典诗词中典型意象。
太阳徐徐而落的时分,黑暗将取代光明,尽管晚霞多么的绚丽,转瞬间即散失在苍茫的暮色之中,正是“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王实甫《西厢记》)这是一个多么美丽而又令人伤感的时刻呀!追溯黄昏意象的源头,我们不得不提及“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中国古代这种农耕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反映出了一种和平安宁,温馨民族文化心理。
于是当这种本应日落思归,却有家难返的时刻到来之时,带给人们的就会是相反的情绪。
《诗经·君子于役》“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牛羊下来。
”女子在太阳即将下山这特定环境里,鸡进窝了,牛牧归了,但是丈夫从事兵役却有家难聚,这时黄昏带来的是她对丈夫深深的思念,反衬出她的寂寞和孤独。
诗人屈原“日将暮兮怅忘归,惟极浦兮寤怀。
”(屈原《九歌·河伯》)他把黄昏预示着日已晚,人生无可作为。
“迷路北次兮,日昧昧其将暮。
舒忧娱哀兮,限之以大数。
”(《九章·怀沙》)日暮象征诗人前路茫茫,无所希冀,体现了一种悲凉的心情。
《诗经》、《楚辞》应为中国古典文学中开黄昏意象之先河,使黄昏成为一个象征着人生意识的原型意象。
此后无数文人墨客,从不同的视角,审视着黄昏,越来越纯熟地丰富和发展着黄昏的内涵。
一、思乡怀归的哀伤之情“月是故乡明”,家成为一个恒久的话题,“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中国古代迁客骚人,有家难归,日暮勿勿,成了催促他们还家的呼唤。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日当故乡没,遥见浮云阴。
古诗词中的黄昏”意境
古诗词中的“黄昏”意境古中描绘黄昏景象的几乎俯拾皆是,但由于诗人所处的情景﹑经历和感受不同,以及各自思想﹑气质和创作风格的迥异,因而同是“黄昏”景象,在诗人笔下却有不同的格调﹑意境和主题。
例如:“夕阳西下几时回?”(晏殊《》)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
这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其中不仅有感性活动,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沉思: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
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
这是晏殊词中经常流露出来的一种极富人生哲理的人生态度。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登乐游原》)则流露出一种悲凉﹑凄美的意境。
诗人借登乐游原抒发了自己壮士迟暮之感,也强烈地宣泄了对国事盛衰之悲。
诗人以其独有的才华和灵感将自己的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不幸人生,妙笔生花成了一曲哀婉动人的悲歌。
“夕阳”不仅是指落日这自然景物,还暗指诗人生当晚唐,目睹乱世,深患国家之内忧外患,曾想展一己之才,匡世济民,可惜其一生命运坎坷,至暮年都未能如愿。
当然,这首诗千百年来撼人心弦,不是因为它的写景和诗人的自我伤感,而是因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所升华的境界,给人一种哲学上的意义。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不仅抒发的是人去楼空的感慨和深重的,更是作者对自己以前那种狂放不羁、荒唐无常生活的终结。
据说,崔颢早年好赌酗酒,更被世人不齿的是他择妻也以貌美为标准,且稍不如意即离弃,被称为“有俊才,无士行”。
而晚年的崔颢,“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说尽戎旅”。
崔颢的“忽变常体”,其标志就是这首连都自叹不如的《黄鹤楼》。
此诗之所以被誉为唐人七律的压轴之作,盖因作者以摇曳生姿的古歌行体入手,特别是后四句中“晴川”和“芳草”对仗工整,而“日暮乡关”和“烟波江上”又很随意,读来让人不仅想起汉末狂生祢衡被杀此地的警世典故,更顿生空茫之感及不如归去之叹。
黄昏意象与古代文人的生死意识及文化心态
作者: 孙宗胜
作者机构: 内蒙古民族师院!内蒙古通辽028043
出版物刊名: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22-25页
主题词: 黄昏意象;文人;生死意识;心态;超越
摘要: 黄昏意象是中国文学史上表现死亡主题的典型模式之一。
通过对黄昏意象的解读,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文人生死意识及文化心态的一个侧面。
从总的态势看,它表现为一种克服死亡畏惧并努力超越死亡的精神倾向。
这与中国“以理节情”的精神传统及人与大自然的亲密关系不无关联。
具体到文化思想的缘起上,则与儒道等家的人生哲学息息相通。
它同时也确证了人类精神发展由蒙昧到自由、从简质到成熟的渐进过程。
尤其在一切皆为“商品”的今天,更启示着人类精神提升的重要性。
黄昏与中国文学的日暮情思
黄昏与中国文学的日暮情思
傅道彬
【期刊名称】《中国文化》
【年(卷),期】1992()2
【摘要】引言自然的變化並不是毫無意義的循環往復,“物色之動,心亦搖焉”——輝煌的日出蒼茫的落日引起原始人類神奇、迷惘、讚嘆、感傷等心靈震動,凝聚成“黎明——黃昏”的文化情結,繆勒曾說過:“一切自然現象基礎上產生的神話,全部都是太陽神話,或者是與朝霞、晚霞相關的神話”。
但是,繞有興趣的是中國文學並
不着力表現日出的恢弘境界,而是刻意渲染黃昏的落寞意趣。
中國文學時時流露出
來的青春易去人生遷逝的感傷和暝色起愁日暮途遠的嗟嘆以及古典意象裏的荒煙落日、羈旅斜陽、餘霞晚歸的美學情境,無不塗抹着夕陽的殘紅,形成濃重的日暮情思。
經過文化的象徵,黃昏落日已不是純粹的自然現象。
【总页数】13页(P115-127)
【关键词】中国文学;暝色;反题;意象表现;周邦彦;筒钓;暮江吟;题春晚;遍照金刚;渭
川田家
【作者】傅道彬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
【相关文献】
1.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论中国文学中的日暮思归情怀 [J], 宋田溦
2.浅谈六朝诗歌中的日暮情思 [J], 晏松云
3.债券牛市:午后阵雨还是日暮黄昏 [J], 闵纬国
4.日暮黄昏 [J], 龙希智;
5.布里奇波特的日暮黄昏 [J], 一楠[1,2]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心灵与自然的融合--古代诗词中黄昏意象赏析
心灵与自然的融合--古代诗词中黄昏意象赏析
张芳
【期刊名称】《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4(000)001
【摘要】中国古典诗词中有许许多多的意象描绘,如:明月、高楼、秋千、芳草等;黄昏意象作为一种典型的情感符号,内蕴是丰富深刻的,积淀、丰富了千古文人的审美情趣.诗人们"以情观物"、"寓情于景",即将诗人之情投入自然之景,使自然之景融会诗人之情,在心境与物境的交融中,达到心灵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透过黄昏意象,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文人们丰富、凝重的心灵世界.
【总页数】2页(P81-82)
【作者】张芳
【作者单位】内蒙古兴安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海拉尔,1374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论古代诗词中的黄昏意象 [J], 高玉萍
2.意象构建的斑斓世界:自然与心灵完美融合——浅析威廉·卡伦·布莱恩特的自然诗[J], 李蓓蕾
3.心灵与自然的融合——古代诗词中黄昏意象赏析 [J], 刘顺霞
4.唐诗宋词中的禽鸟意象分析——兼议诗词意象的心灵空间感 [J], 高红梅
5.古代诗歌赏析中的意象浅析——以王维《辋川集》中的意象为例 [J], 周兆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论黄昏意象与唐代诗人的日暮情思
浅论黄昏意象与唐代诗人的日暮情思摘要:意象是诗词的重要构成元素,创作诗歌离不开意象的找寻与确立,分析、感悟诗歌离不开对意象的把握。
正如史云青在论文《古诗词意象的符号学分析》中所说的一样:“意象之象是表意之象,象是用来表情达意的,意借助象来呈现,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是借客观物象表达出来的主观情思,意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1]古代文学领域里,黄昏意象是最常见的,也是意义最丰富的文学意象之一,其意蕴已经远远超过了昼夜交替,明暗变幻的一段时间及景物的展示,而成为了文学史上一个具有永恒生命力、并在文人心目中凝结了诸般情感和生命意识的原型意象。
关键词:黄昏意象;唐代诗人;日暮情思研究唐诗中的黄昏意象一直受到众多研究者的青睐,因为“唐诗是古代诗歌的精粹,是诗中之诗,它不仅以其优美而强烈的思想感情熏染着无数的读者,而且以其丰富多彩的意象吸引着一代一代人。
”[2]在诸位学者的研究成果中,我们可以看到,从先秦至唐代,黄昏意象的使用频率在提高,表情达意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展。
唐人将黄昏意象的描写艺术加以精致化和细密化,黄昏意象的内涵和表述技巧在唐代都得到了不断深化和拓展,黄昏意象成为唐人表情达意寄托感情的有效载体。
“‘残阳欲落未落处,照尽行人古今愁‘,中国文学的暮愁主题凝聚了古代文人对乡情、亲情与爱情的诗意体验,对生命的真诚热爱,对历史的严肃反思对自然光色与音响的审美感悟等。
”[3]一、从意象到黄昏意象意象是构成歌的基本单单位,所以在古诗研究领域,关于意象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
关于诗歌意象的特性,在彭建民、黄越的《论诗歌意象的特征》中有这样的阐述,“意象有根本特性和第二位特性之分,前者包括可感性、暗示性、创新性;后者包括派生性、可塑性、可控性、虚幻性、和跳跃性等。
”[4]在这一方面学者们的研究也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同说法,但殊途同归,只是在表述上有误差,没有太大的分歧。
关于诗歌意象结构方式的类型有较多论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第79期 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哲社版) 1999年第3期Ser ies79Journal of inner Mo ng olia T eachers Colleg e fo r the Natio nalities Issue3. 1999黄昏意象与古代文人的生死意识及文化心态〔1〕孙宗胜(内蒙古民族师院,内蒙古通辽028043)〔关键词〕黄昏意象;文人;生死意识;心态;超越〔摘 要〕:黄昏意象是中国文学史上表现死亡主题的典型模式之一。
通过对黄昏意象的解读,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文人生死意识及文化心态的一个侧面。
从总的态势看,它表现为一种克服死亡畏惧并努力超越死亡的精神倾向。
这与中国“以理节情”的精神传统及人与大自然的亲密关系不无关联。
具体到文化思想的缘起上,则与儒道等家的人生哲学息息相通。
它同时也确证了人类精神发展由蒙昧到自由、从简质到成熟的渐进过程。
尤其在一切皆为“商品”的今天,更启示着人类精神提升的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I206.2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267(1999)03-0022-04一在人类初民的原始意识中,生死意识应该是最早也是最强烈的意识形式之一。
没有人能够不死,没有人能够抗拒死,死亡的阴影无时无刻不笼罩着他们。
在求生存的斗争中,生死意识又具体地与时间意识联系起来。
日出日落,寒来暑往,好像就在倏忽之间,人的生命便消逝了。
这也许是原始初民最强烈、也最无奈的一种感觉。
翻开一部中国文学史,我们会清晰地发现这一生死意识的原初形态及其发展进程。
这就是在几千年的文学长河中反复出现的“死亡主题”。
当然,这一主题并非象在思想史或哲学史上以观念的形态或逻辑方式存在,而是用一系列感性的意象加以表现,黄昏意象即其中之一。
在古诗中,黄昏意象多以“暮”、“夕”、“落日”、“夕阳”、“残阳”、“斜阳”、“日暮”、“岁暮”等词表现,例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屈原《离骚》)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
(古诗十九首)日奄日奄日欲暝,愁思出门啼。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
(曹植《杂诗》)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
(阮籍《咏怀》)怨彼河无梁,悲此年岁暮。
(陆机《拟迢迢牵牛星》)功业未及见,夕阳忽西流。
(刘琨《重赠卢谌》)向夕长风起,寒云没西山。
(陶潜《岁暮和张常侍》)落日川渚寒,愁云绕天起。
(鲍照《赠傅都曹别》)行吟至落日,坐望只愁予。
(张九龄《杂诗》)・22・〔1〕〔收稿日期〕 1999-03-20朝如断肠花,暮逐东流水。
(李白《古风》)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忘城北。
(杜甫《哀江头》)平明出门暮归舍,酩酊马上知为谁?(韩愈《感春》)花间百鸟唤不觉,日落山风吹自醒。
(欧阳修《赠沈遵》)呼卢喝雉连暮夜,击兔伐狐穷岁年。
(陆游《顺风舟行甚疾戏书》)浮云未清白日晚,矫首四顾心茫然。
(元好问《范宽秦川图》)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梅尧臣《苏幕遮》)斜阳暮草茫茫,尽成万古遗愁。
(柳永《双声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声声慢》)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辛弃疾《水龙吟》)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暮”(本作“莫”,会意字)意指日落时分,本意即为黄昏。
在常人眼里,黄昏可能是一种无情无性的自然现象。
但当这种自然景观进入到诗人的视界中时,却变为一个特殊的情感符号,带上了浓重的感情色彩和情绪意味。
它成为诗人借景生情、依象兴意的一种媒介物,在诗人的情感天地里获得了鲜活的生命力。
究其原因,从人类比较敏感的时间意识上说,黄昏是昼夜交替的特定时分,黄昏的到来标志着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将由白日的奔忙走向夜晚的宁逸,沉沉的日落便是一天的终结,而这一天天的终结也就意味着生命的消失。
如果说白昼象征着生命、活动,那么黑夜则象征着死亡、静止,而黄昏恰恰处于这一生一死、一动一静的转折点上。
这样,黄昏便具有了某种生命情调和哲理意味。
在诗人的眼里,它也就成了表现死亡、恐惧、感叹生命短暂的最佳自然意象。
当然,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作者、不同的作品中,黄昏意象有其特定的内含意蕴:或抒惜时叹事之情,或表历史兴亡之感;或色调低沉,或色彩明丽,不一而足。
但作为一个特殊的自然意象,“暮”、“落日”、“夕阳”等语词在文学史上的反复出现,无疑构成了中国文学的原型意象之一。
正如俄国符号学家洛特曼(J・R・Lo tm an)所言,一个语言符号如果在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使用得久了,它就结合了这个国家或民族的许多历史文化背景,就成了一个文化语码(cultural code)。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黄昏意象表征了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死意识及文化心态。
二从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较早的典籍记述来看,死亡从一开始就是人类关心的重大主题之一。
先就《山海经》中的“夸父逐日”作一分析: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
后土生信,信生夸父。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
(《山海经·大荒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曰。
渴,欲得饮。
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山海经·海外北经》)这则神话描绘了夸父其人:“珥(插戴)两黄蛇把(握)两黄蛇”。
对今人来说,这无疑显得恐怖可怕。
神话给人的感觉也显神秘萧索。
结果是夸父孤军奋战,独力支撑,不敌而死。
客观地看,这则神话无非就是讲述了一个惊心动魄的人类不敌外力而死亡的故事。
由于远古人类精神尚处蒙昧状态,他们对死亡的理解凝聚着强烈的恐惧和神秘,显示出一种非理性的、本能的特点。
但随着人类整体上的心智成熟、精神的发展,却可以在更高的精神境界上摆脱死对亡的恐惧,超越死亡从而获得更大程度上的精神自由。
(尽管人类永远不・23・可能完全摆脱死亡而自由。
)可以说,人类艺术对死亡主题的表现,从开端就并不是表现人对死亡的妥协,而是生与死的剧烈冲突,表现人类不甘心屈服于死亡,向必死的命运抗争、挑战,从而显示出对生命的热爱,对死亡的拒斥。
(“夸父逐日”无疑就显示了这一点。
)其实,人类的全部生产活动,在某种意义上,也无非是抗拒死亡的一种方式。
因而,在表现死亡主题的作品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感觉着创作者强烈的生死意识,那种从未懈怠的超越死亡的努力。
试析两例:“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屈原《离骚》)“功业未及见,夕阳忽西流。
时哉不我与,去乎若云浮。
”(刘琨《重赠卢谌》)其中,黄昏景象被置于实现政治理想、建立丰功伟业的语义背景中,凸显了壮志未酬的焦虑以及积极入世超越死亡的生命意识。
中国古代文人多兼有政治家色彩,常怀济世理想。
但现实生活中又往往怀才不遇,请缨无路。
当感受到个体生命的有限与生活的无奈时,总要把自己对时间流逝的悲叹、生命不常的忧患转向广袤的自然。
于是诗人在自然与生命的对应中,赋予黄昏意象以一种深沉厚重的生命色彩,企图超越这生命的必然。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学长河中,这种借实现美政理想、建立丰功伟业以超越死亡的努力,象一根红线,贯穿始终,这是中国古代文人对待死亡的一种积极品格。
“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
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
齐景升丘山,涕泗纷交流。
孔圣临长川,惜逝忽若浮,去者余不及,来者吾不留。
愿登太华山,上与松子游。
渔父知世患,乘流泛轻舟。
”(阮籍《咏怀》)“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持。
”(陶潜《饮酒》)在这两首诗中,黄昏意象所放置的背景似要平淡、超然得多,对待死亡的态度既很通达也很平易。
其中没有远古先民那种胶着于生死的神秘恐惧,也没有入世者那种企图以某种方式超越死亡的努力,而是平显一份从容、旷达、自然的心态。
或与自然为伴,或把酒相欢,不喜不惧,顺化自然,在几千年的文学史上,这种生死意识又代表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另一种平朴、旷达、和谐、自然的品格。
三同世界上其他许多民族一样,中华民族也是一个热爱生命、憎恶死亡的民族,但作为对生死意识比较敏感的古代文人在其作品中并未真正表现出强烈的拒斥死亡的个体意识,让我们更多感觉到的倒是对这种生命必然的顺应。
也就是说,面对不可避免的死亡,他们总是力图用理智的、精神的方式去克服对死亡的恐惧,从而达到一种从容、超脱、淡漠的精神境界,表现出一种超越死亡的努力。
这种生命意识与中华民悠族久的历史文化背景息息相关,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态。
作为文明古国,中国人很早就高度重视人的“精神”或“观念”,形成了一整套道德礼仪规范体系。
这样,人们的行为也就较早地摆脱了动物式的本能而受到理性的规范。
因此,他们对待人的灵魂与肉体以及生与死的态度,自然也就重精神的高洁,而肉体的生与死则摆在相对次要的位置。
在“以理节情”的文化氛围中,这种对精神或观念的追求似乎也内化为人的“第二本性”。
但现实生活仍使人们摆脱不了矛盾的处境。
一方面是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这使现实中的人总是要受到恋生恶死等世俗情感的缠绕;另一方面,精神上或观念上的追求又使他们不能胶着于生死而需求一种精神上的升华、超越。
在矛盾双方相持抗衡中便产生出一种内在的张力,它在人们心目中唤起一种死亡虽不可避免但可超越的强力意识,从而形成古代中国人面对死亡的一种特殊文化心态。
此外,中国古代所特有的关于人与自然・24・关系的观念以及所持有的行为准则,也潜在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死意识。
作为一个农业社会,古代中国人同大自然始终保持着密切的接触和亲密的联系。
正是靠着“自然”、“天”的恩赐,农业才得以丰收。
因此,古代中国人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而非二者的差异与对立。
由此而形成的“中庸”、“中和”观念,也就成了古代中国人的行为准则,所谓“率性之为道。
”如果进一步从文化思想的源流上考察,黄昏意象所表征的生死意识和文化心态可分为两条支脉:入世建功立业超越死亡;出世归隐山林淡化死亡。
前者表现为生命向上的活力,不屈不挠;后者则表现为生命的自然平易,不喜不惧。
前一支脉主要是受儒家人生哲学的影响。
儒家是讲入世的。
《论语》中表现孔子生死意识的地方不是很多,但很鲜明。
有人以为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就认为他不关心彼岸世界之事,这是不确的。
其实,孔子更有“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的论述。
只不过他主张人应该以“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论语・述而》)的态度专注于事业人生,从而对死采取一种淡然置之的态度,否则,孔子就不会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的慨叹了。
“逝者如斯”,并非只是对时间流逝的感受,更是对人生短暂的深切体验,它给人一种紧迫感,激人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