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陷阱与贫困循环研究--以贵州麻山地区代化镇为例

合集下载

贫困陷阱与社会援助

贫困陷阱与社会援助

贫困陷阱与社会援助贫困陷阱是指一些家庭和个体由于长期处于贫困状态而无法摆脱的一种恶性循环。

进入贫困陷阱的人往往缺乏教育、技能和资源,无法获取稳定的收入来源,导致他们的下一代也很难改变贫困状况。

贫困陷阱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经济、教育和社会机会的不平等所致。

例如,一些贫困地区的人们缺乏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他们被迫从小辍学或者接受低质量的教育。

这使得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较低,往往只能从事低技能、低收入的工作。

这种情况下,他们很难积累财富,改善生活条件,甚至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给下一代。

为了解决贫困陷阱问题,社会援助计划应运而生,旨在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帮助那些陷入贫困的人们逐渐脱离困境。

然而,社会援助的有效性存在一些争议。

一方面,社会援助可以提供物质援助,确保贫困人口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这是必要的人道主义援助。

另一方面,社会援助也应该注重长期的解决方案,例如通过教育和培训提供技能,帮助他们获得更稳定的工作和更高的收入。

然而,社会援助也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社会援助计划往往受到财政限制的影响,很难完全满足贫困人口的需求。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分配和使用社会援助资金成为重要的问题。

另一方面,社会援助计划还存在滥用的问题。

有些人可能会滥用社会援助,依赖于福利而不愿意努力工作改变自己的处境。

因此,社会援助计划需要建立起合理的审核机制,确保援助真正发给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除了政府的社会援助计划,民间组织和个人也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这些组织和个人可以提供经济支持、教育机会和职业培训等方面的帮助,帮助贫困人群摆脱贫困陷阱。

此外,社会援助也应该注重塑造一个包容的社会环境,减少贫困人群面对的歧视和障碍,让他们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力。

最后,贫困陷阱与社会援助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没有简单的解决方案。

除了提供物质援助外,我们还需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的根源,例如改善教育体系和创造更多的机会平等。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帮助那些陷入贫困陷阱的人们摆脱困境,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贫穷的恶性循环代际传递与难以突破

贫穷的恶性循环代际传递与难以突破

贫穷的恶性循环代际传递与难以突破在我们的社会中,贫穷并非仅仅是当下的经济困境,它更像是一种潜藏在暗处、持续蔓延且难以摆脱的顽疾,尤其以代际传递的方式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这种现象不仅限制了个体的发展机会,也对整个社会的公平与进步构成了巨大的挑战。

当我们深入探究贫穷的代际传递,会发现它首先体现在经济层面。

贫困家庭往往收入微薄,难以积累足够的财富为子女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和教育资源。

孩子们可能在成长过程中面临营养不良、居住环境恶劣等问题,这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身体健康和智力发育。

比如,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可能因为无法支付学费而早早辍学,失去了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机会。

而缺乏教育,又使得他们在未来的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只能从事低薪、高强度的工作,从而继续陷入贫困的泥沼。

教育的缺失是贫穷代际传递中的关键一环。

在贫困家庭中,父母可能由于自身文化水平有限,无法给予孩子有效的学习指导和教育支持。

同时,贫困地区的学校往往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简陋,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这使得贫困家庭的孩子在起跑线上就已经落后,他们难以获得与富裕家庭孩子同等的知识和技能培养。

即便有些孩子凭借自身的努力考上了大学,但高额的学费和生活费用也可能成为他们继续深造的阻碍,最终不得不放弃学业,回归贫困的生活轨迹。

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均也是导致贫穷代际传递难以突破的重要原因。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资源往往向富裕阶层倾斜,贫困家庭的孩子很难获得公平的竞争机会。

比如,在求职过程中,富裕家庭的孩子可能凭借家庭的人脉和资源轻松获得优质的实习和工作机会,而贫困家庭的孩子则需要独自面对激烈的竞争,往往因为缺乏经验和资源而处于劣势。

这种不公平的竞争环境进一步加剧了贫富差距,使得贫穷的代际传递更加难以打破。

此外,贫困家庭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往往容易形成自卑、消极的心理状态。

长期生活在贫困的环境中,他们可能会对自己的未来感到绝望,缺乏改变命运的信心和勇气。

这种心理上的困境会影响他们的行为决策,使得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机遇时更容易选择放弃,从而进一步陷入贫困的恶性循环。

深度贫困地区返贫原因研究

深度贫困地区返贫原因研究

深度贫困地区返贫原因研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数量众多,而深度贫困地区是最需要帮助的地方。

在扶贫工作中,我们发现了一些贫困地区在一定条件下会存在返贫现象。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深度贫困地区返贫的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缺乏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扶持深度贫困地区通常缺乏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和就业机会,这使得他们很难脱贫。

一些扶贫项目可能会带来一些短期的经济效益,但难以维持长期的发展,导致扶贫成果难以持续。

因此,帮助深度贫困地区发展可持续的产业和创建就业机会是解决返贫问题的关键。

解决方案:政府应该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扶贫政策,帮助深度贫困地区发展可持续的产业和创建就业机会。

同时,还应该加强对扶贫项目的监督和评估,确保这些项目的可持续性和长期发展。

二、教育程度低由于深度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比较匮乏,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很难获得更好的工作和收入。

在一些扶贫项目中,资金的使用主要用于资金补贴或技能培训,这些措施虽然能够在短期内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但长期来看,并不能够根治贫困。

解决方案: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免费普及基础教育,为深度贫困地区的人们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

另外,应该建立职业教育体系,为深度贫困地区人们提供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岗前培训。

三、美好生活的诱惑在贫困的农村地区,一些贫困户像务工和亲戚结婚等外出原因下返乡时间较长。

而一些年轻人对于离开家乡、追寻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更有冲动,这也成为返贫的主要原因。

解决方案:政府应该开发和支持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培训计划,为他们提供更好的自我实现机会。

同时,建立完善家庭农场和乡村旅游等产业,让人们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减少迁出和返贫的可能性。

四、农村基础设施落后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通常比较落后,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繁重,工作复杂,需要大量资金和技术支持。

如果不能优先投资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很难实现深度贫困地区的全面脱贫。

解决方案:政府应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并考虑将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贯穿到整个扶贫过程中。

发展中国家跨越贫困陷阱的道路研究

发展中国家跨越贫困陷阱的道路研究

发展中国家跨越贫困陷阱的道路研究
陈柳钦
【期刊名称】《东南学术》
【年(卷),期】2002(000)006
【摘要】本文批判了发展经济学理论中的"唯资本论",指出发展中国家要跨越贫困陷阱,关键在于通过制度创新摆脱对低效制度的路径依赖,而具有利他主义行为特征的政治企业家是推动制度创新的重要力量.
【总页数】6页(P73-78)
【作者】陈柳钦
【作者单位】天津市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61.3
【相关文献】
1.制度创新与经济增长--对发展中国家跨越贫困陷阱的道路的思考 [J], 姜海林;杨青
2.跨越贫困:中非经济学家提供的“路线图”--评《战胜命运:跨越贫困陷阱创造经济奇迹》 [J], 陈华文
3.跨越"贫困陷阱"的中国道路与历史经验——兼谈破除"陷阱论"的中国特色反贫困话语建构 [J], 陈月;韩海涛
4.从跨越“贫困陷阱”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略论国情对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影响 [J], 武力;王丹莉
5.制度创新与经济增长:对发展中国家跨越贫困陷阱的道路的思考 [J], 刘洪军;陈柳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农村贫困陷阱形成的制度因素探究

中国农村贫困陷阱形成的制度因素探究
村贫困陷阱形成的制度因素探究
韩 垚 宋记文 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问题的提出 一 、 减少贫穷 , 是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 中 的 一 个 重 要 项 目 , 也是中国改 革开放 3 中国的经 0 年中政府和公众关注的 一 个 主 题 。 改 革 开 放 以 来 , 济进入快速增长的阶段 , 人民的收 入 水 平 不 断 提 高 。 然 而 , 通过基尼系 数反映出的贫富差距不 仅 没 有 缩 小 , 反 而 呈 继 续 扩 大 趋 势。 农 村 长 期 。怎样缩小贫 处于贫困状态的根本原因就是农民无 法 摆 脱 “ 贫困陷阱” , 富差距 , 使穷人跳出 “ 贫困陷阱 ” 是中国现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 。 贫困与 “ 贫困陷阱 ” 二 、 “ 贫困 。 世界银行认为 : 穷人生活 在 没 有 最 基 本 的 行 动 与 选 择 自 1. 由的境况中 , 而这种自 由 是 使 他 们 生 活 改 善 理 所 当 然 应 具 备 的 。 通 常 他们缺 少 必 要 的 食 物 和 住 房 、 教育和医疗, 以便使他们能过上所有人都 经 济 混 乱 和 自 然 灾 害 他 们 十 分 脆 弱。 阿 向往的那种生活 。 面对 疾 病 、 马蒂亚 · 森认为贫困是 对 个 体 基 本 可 行 能 力 的 剥 夺 , 而不仅仅是收入 低下 。 从世界银行和阿马蒂 亚 · 森 对 贫 困 的 定 义 可 以 看 出 , 贫困不只 是物质的缺乏 , 也表现在自由和精神的缺失 。 贫困陷阱 。 追根溯源 , 2. 1 8世纪的马尔萨斯人口陷阱理论可视为 经济学领域对 “ 贫困陷 阱 ” 的 研 究 的 起 点。 通 常 地 讲 是 指 这 样 一 种 情 处于贫 困 状 态 的 个 人 、 家庭、 群体、 区域等主体或单元由于贫困而不 况, 断地再生产出贫困 , 长期处于贫困的恶性循环中而不能自拔 。 贫困陷阱 ” 理论 ,他 们 分 别 是 : 2 0 世纪 5 0 年代有三位先驱揭示了 “ 纳克斯 1 贫困恶性循 环” 理 论、 纳尔逊于1 9 5 3 于年提出的 “ 9 5 6年提出 的“ 低水平均衡陷阱 ” 理论、 缪尔达尔于1 循环积累因果 9 5 7年提出的“ 理论 。 目前对贫 困 陷 阱 的 研 究 主 要 集 中 在 两 个 方 面 。 即 对 贫 困 关系 ” 陷阱的形成机制的研究 , 以及由此所蕴含的跳出贫困陷阱的理论路径 如贫困补贴以及债务减免等 。 以及克服贫困陷阱的政策导向 , “ 贫困陷阱 ” 形成的制度因素 三 、 目前还没有一种理论 能 够 彻 底 解 决 发 展 中 国 家 贫 困 的 恶 性 循 环 , 原因在于这种恶性循环不仅仅是 经 济 变 量 (收 入 、 储 蓄、 投 资、 人 口 等) 影响 的 结 果 , 更重要的是制度这种非经济因素起着根本性的决定作用。 新时期的发展经济学家 们 倾 向 于 认 为 , 制度规定了一个社会的激励机 制, 并且进而影响着一 个 国 家 的 资 源 配 置 。 制 度 本 质 上 是 一 系 列 权 利 的集合 , 它减少了人类活动的不确定性, 同时也减小了人的可能的选择 范围 , 这构成制度的机 会 成 本 。 权 利 的 不 公 平 分 配 可 能 使 部 分 人 的 可 无法实现不同的生活方式, 因而陷入贫困, 这就是“ 制度 行能力集减 小 , 性” 贫困 。 具体来说 , 笔者认为中国农村出 现 的 “ 贫困陷阱” 问题主要体 现在以下几个制度因素上 : 农村土地承包制 度 。 自 从 改 革 开 放 以 来 , 我国实行农村土地集 1. 是一 体所有制和按人口平均 分 配 土 地 使 用 权 的 家 庭 联 产 承 包 责 任 制 , 种在 “ 人多地少 ” 和工 业 不 发 达 的 条 件 下 , 为实现低水平就业保障而产 不 生的制度安排 。 由此导致 的 土 地 细 碎 化 使 农 村 不 能 形 成 规 模 经 济 , 能形成分工 , 因而市场不 能 形 成 , 直 接 导 致 农 民 的 低 报 酬 率, 农民的就 业得不 到 保 障 , 但是贫困又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因此加剧了 人地矛盾 , 强化了土地 的 就 业 保 障 功 能 。 这 使 农 村 的 发 展 陷 入 一 个 相 。 便是所谓的 “ 贫困陷阱 ” 互矛盾的境地 , 农村财税体制 。 一方面 , 资本存 量 是 长 期 投 资 积 累 的 结 果 , 国家 2. 长时 期 以 来 对 农 村 和 农 业 的 资 本 投 入 较 少 , 导致农村的资本存量不足, 农村也就没有了经济增 长 的 持 续 性 动 力 。 另 一 方 面 , 土地产权的不明 有效监督主体缺位, 基层组织费用的非正常膨 晰使农 民 处 于 弱 势 地 位 , 胀就难以受到有效抑制 。 反 过 来 , 土地产权不明晰又使得农民的利益 容易被 侵 害 , 有的基层组织向农民征收宅基地占用费, 以规划为名强制 拆迁 , 从中 转 嫁 负 担 , 把农民的土地低买高卖, 截留土地增值收益, 以及 所谓 “ 权利田 ” 等问题 , 导致“ 土 地 腐 败” 问 题 日 益 严 重。 国 家 财 税 管 理

贵州省麻山地区教育基本状况个案调研

贵州省麻山地区教育基本状况个案调研
人 ,1 班级 ,其 中 1 4年级 每 年级 2个 班 ,5 6年级 O个 — -

教 师现 状
每年级 1 个班 。7 1 —2岁者 9 %能适 龄人 学 , 1— 5 者 8 3 1岁 人 学率 为 6%。全 部学 生 免教 材 费 ,每人 每学 期 只需 交 0 学 杂 费 4 元 ,却 有 20人 无 力 交 纳学 杂费 。初 中 , 当 o 8. 前 只有 初 一一 个 年 级 ,共 18人 ,4个班 级 。 其 中 2个 7
小教一级
小教 二级
未评


1 0
大专
中师
中师
在这样 的情况下 ,无论是办教 育者还是受教 育者
都 面 临 着 严 峻 的 挑 战 。 下 面 就 从 当地 一 所 典 型 的 小 学 —— 麻 山 中心 小 学 的 教 师 状 况 、学 生 状 况 、教 育 教
小教一级
也 要 对 这些 校 外 班 进 行 一 定 质量 审 核 ,达 到 一定 标 准 才 能 准 许 招 生 。二 是 放 宽 对 禁 止 学 校 补课 的规 定 ,减 负 以来 ,学 校 周 末 及 课 外 补 课 被 取 消 。然 而 ,据 中 国
假宣传 的非法办班 的监督作 用 。
表 面 上 看 来 。校 外 报 班 似 乎 只 是 家 庭 行 为 ,但 社 会和学 校都会对 家长和学 生的选择产 生影 响 ,因此 , 在 引 导 家 庭 报 班 行 为 的过 程 中 ,我 们 应 严 格 把 好 每 一 关 ,以 尽 可 能 给 小 学 生 最 适 合 的教 育 ,同 时 也 要 注 意 帮 助 小 学 生 正 确 处 理 校 外 班 学 习 和 学 校 学 习 的关 系 。

9414 贫困陷阱及其打破策略(以某个国家为例)

9414 贫困陷阱及其打破策略(以某个国家为例)

贫困陷阱及其打破策略(以某个国家为例)引言贫困陷阱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这个问题更加严重。

贫困陷阱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同时也制约了国家的经济发展。

本文以某个国家为例,研究其贫困陷阱的形成原因,分析其打破贫困陷阱的措施和策略。

贫困陷阱的形成原因贫困陷阱的形成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缺乏资金投入首先,贫困地区的资金投入非常少,主要是政府投入不够,无法形成生产力,使得贫困人群无法摆脱贫困。

2.教育程度低下其次,贫困地区的教育程度低下,人们对于生产力的认识不足,很难形成一种依靠自身力量摆脱困境的意识,最终不能脱离贫困的陷阱。

3.资源的片面开发再次,贫困困境的原因之一是资源的片面开发,没有发挥资源的效益,就使得生产不足,不能创造财富,最终不能摆脱贫困。

打破贫困陷阱的措施和策略1.加大财政投入首先,切实加大投入,投入到教育、医疗和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促进农民增收,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农民的生产力。

这样才有可能使贫困地区走上富裕之路。

2.促进教育改革其次,对于贫困地区的教育改革也非常关键,加强农村教育和培训,帮助农民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充分体现教育的重要性,最终实现贫困地区的脱贫。

3.合理开发资源最后,贫困地区的资源也需要加以合理开发,仅有的资源应该充分发挥其效益,促进产业的发展,引导贫困地区的特色产业的发展,实现自我发展,从而逐步走出贫困。

总结总的来说,贫困为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阻碍,任何国家都应该充分重视这个问题。

本文介绍了贫困陷阱的形成和打破贫困陷阱的关键措施,并结合某个国家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论述。

贫困陷阱虽然难以破除,但只要各国充分认识到其严峻性,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就有可能轻松摆脱贫困,并实现经济上繁荣和社会稳定。

贫困陷阱与社会流动性

贫困陷阱与社会流动性

贫困陷阱与社会流动性近年来,贫困陷阱和社会流动性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中一个重要的议题。

贫困陷阱指的是一些人陷入贫困状态后无法摆脱的困境,而社会流动性则指的是社会成员在社会经济地位上的转变和变动。

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而如何破解贫困陷阱、增加社会流动性就成为了一个迫切的问题。

首先,贫困陷阱的形成源于多重因素的叠加。

家庭背景、教育程度、就业机会等都是影响一个人是否能够脱离贫困的重要因素。

许多贫困家庭的孩子由于教育资源匮乏而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进而限制了他们的求职机会和职业发展空间;而一些缺乏技能和文化资本的人则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困境。

因此,要解决贫困陷阱问题,必须从教育和就业两个方面入手,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并努力为穷困人口提供更多的技能培训和就业机会。

其次,社会流动性的增加需要结构性改革的支持。

社会流动性的低下,往往与社会结构的不合理有关。

在一些社会中,一些家族、种族或特定社会群体往往拥有高政治、经济或社会资源的垄断,这使得其他人难以改变其社会经济地位。

为了增加社会流动性,必须进行结构性改变,打破这种特权格局,建立多元化、开放的社会机制,使得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和平等的竞争环境。

此外,社会政策的制定也是解决贫困陷阱和增加流动性的关键。

政府需要通过适当的贫困救助措施,帮助那些陷入贫困陷阱的人们渡过难关。

这包括提供医疗保险、住房援助、就业培训等,帮助他们恢复生计和获取更好的工作机会。

同时,政府也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供充足的教育资源,确保每个人都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此外,税收政策也应该更加公平合理,减少财富和收入的不平等现象,为社会流动性的增加创造有利条件。

最后,社会流动性的增加不仅仅需要政府的努力,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企业可以提供良好的就业机会,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贫困人口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机会。

非政府组织可以开展关注贫困和流动性的调研,并向政府提供政策建议。

而每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员,也可以通过参与志愿者活动、提供捐款、参与社区建设等方式,为解决贫困陷阱和增加流动性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亚五国贫困陷阱形态刻画及跨越策略研究

中亚五国贫困陷阱形态刻画及跨越策略研究

嘲燃家业World Agriculture2021.05(总505)中亚五国贫困陷阱形态刻画及跨越策略研究@王志章杨珂凡(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重庆400715)摘要:区域性贫困陷阱仍然是困扰发展中国家的难题之一。

中亚五国自独立以后,受薄弱的经济基础、社会制度骤变、产业结构落后等因素影响,长期面临多维度贫困陷阱问题。

本文以数据挖掘和文献梳理的方式,发现中亚地区的贫困陷阱主要以人口陷阱、空间陷阱、福利陷阱和代际贫困陷阱形态存在;中亚五国通过在战略设计、机制保障、产业调整和国际合作等方面实施的一系列反贫困策略,取得了显著成效。

以此为鉴,中国在进入相对贫困治理阶段后,应注重政策兜底,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并扩大双边和多边合作,防范并遏制区域贫困陷阱的发生。

关键词:中亚五国;贫困陷阱;跨越策略DOI:10.13856/11-1097/s.2021.05.)081引言中亚地区包括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五个国家(以下简称中亚五国),长期以来被称作“世界的十字路口”.中亚与中国山水相连,有着3000多千米的边境线,保持着长期稳定的经济文化往来.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全面阐述了中国对中亚国家睦邻友好合作政策,倡议用创新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1].此后,中国与中亚五国在经济、贸易、技术、人员的交流合作上升到新的台阶,“一带一路”倡议下的经贸合作正在创造源源不断的财富,惠及双边广大人民群众,为世界反贫困做出贡献.当今世界,贫困仍然是包括中亚五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主要问题.尽管中国在2020年消除了现行标准下的绝对贫困,但这并不等同于扶贫工作的结束,而是意味着扶贫事业由此过渡到缓解多维相对贫困和乡村振兴的新阶段.在此背景下,曾经的贫困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集中的深度贫困地区,正成为相对贫困治理的重点区域.中亚五国同中国新疆、西藏等西部民族地区有着相似的民族文化背景及地理条件,贫困问题的产生、演变过程收稿日期:2021-02-25.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民族地区深度贫困大调查与贫困陷阱跨越策略研究”(8ZDA121),重庆市教委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理论研究阐释专项课题重大项目"重庆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及对策研究"(9SKZDZX14)作者简介:王志章(956—),男,湖北当阳人,管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区域发展与反贫困研究,E-mail 3139570*********;杨珂凡(996—),男,四川南充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发展战略与管理,E-mail:648536271@.—79—2021.05(总505)刊理哎业World Agriculture存在一定的共通性,其对多维贫困治理的经验与教训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同时,中亚地区的贫困问题也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复杂性.伴随着苏联解体和五国独立,以及随之而来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转型变迁,人民生活水平骤降,贫困化程度不断加深,滋生出一系列贫困陷阱问题.为此,独立后的中亚五国开展了大量的实践探索,探寻了一系列反贫困和跨越贫困陷阱的路径方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刻画中亚五国的贫困陷阱形态,剖析产生的深层原因,总结各国跨越贫困陷阱的策略方法,以期为中国民族地区的多维相对贫困治理提供启示与参考.2文献回顾与分析框架构建关于贫困陷阱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Malthus首次在其著作《人口论》中对人口陷阱做了详细论述,他发现人口增速呈几何比例增长,而土地所能生产的生活资料则呈算术比例增长,生活资料的增速明显比人口增速缓慢,最终导致人均资本增长被人口增长所抵消,退回到初始水平⑵.在Nurkse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中,过快形成的人口压力同样也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因素[3].李昕和徐滇庆通过研究人口扰动项的斜率变化,发现印度、安哥拉和阿尔及利亚的经济发展明显落后于人口增速,导致社会进步迟缓,贫困问题也愈发严峻[4].实质上,在众多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带来的经济发展阻力远超其所创造的财富,所以细微的经济变化无法实现经济跨越发展,“贫困的人口陷阱”由此形成[5].与此同时,为解释空间区位与贫困的关联性,研究者们尝试从空间视角分析贫困的演化问题. Jeffrey在《贫困的终结》中首次提道:“贫穷的国家通常土地贫瘠、天气恶劣、山地众多,且被陆地包围。

社会实践参考选题

社会实践参考选题

参考选题:1、贵州大学某某级学生理想信念调查2、新时期大学生继承艰苦奋斗精神研究3、根据红色教育基地考察,写一篇革命先烈事迹、精神的研究报告。

4、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情况调查研究——以某某学院为例。

5、当代大学生人生格言类型、人生追求研究。

6、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调查分析报告——以某某学院为研究重点。

7、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知认同调查——以某某学校为研究重点。

8、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以某某学校为研究重点。

9 、当代青年个性化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10 、封建迷信在一些地方泛滥的表现及其原因的调查与分析。

1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状况及对策研究——以某某村为调查个案。

12 、农民税赋负担问题调查——以某某村为研究重点。

13 、贫困大学生问题调查——以某某学校为例。

14、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典型调查——以贵阳市某某村为研究重点。

15、农业现代化问题调查——以贵阳市某某村为研究重点。

16、食品安全的调查——以贵阳市某某社区为研究重点。

17、贵州大学学生对社团的态度及社团发展状况调查分析。

18、大学生寝室文化的调查分析——以某某学校为例。

19 、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以贵阳市某某社区为研究重点。

20 、目前职业的社会声望研究——以贵阳市为研究重点。

21 、农村老年人家庭赡养问题调查---以贵阳市某某村为研究重点。

22 、贵阳市“背篼”工生活状况调查。

23 、公民的环境生态意识及其测量研究——以贵阳市为研究重点。

24 、城市与农村生育观的差异、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

25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

26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以某某大学为研究重点。

27 大学生宗教意识与宗教信仰的调查以某某大学为研究重点。

28、残疾人事业与共建和谐社会的关系研究——以贵阳市某某社区为研究重点。

29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以某某村为研究重点。

30 、新农村建设与残疾人扶贫机制探讨---以某某村为研究重点。

贫困陷阱理论与反贫困政策

贫困陷阱理论与反贫困政策

贫困陷阱理论与反贫困政策【摘要】贫困陷阱理论认为贫困是一个恶性循环,贫困家庭难以摆脱贫困状态。

本文首先介绍了贫困陷阱的定义和特点,深入分析了贫困陷阱理论的历史背景和影响因素。

接着讨论了反贫困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不同国家的反贫困政策的成效。

本文给出了贫困陷阱理论的启示,探讨了未来反贫困政策的发展方向。

通过对贫困陷阱理论和反贫困政策的综合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贫困问题的本质,并为实现贫困减少和社会公平做出贡献。

【关键词】贫困陷阱、反贫困政策、贫困陷阱理论、历史背景、影响因素、制定、实施、案例分析、启示、发展方向。

1. 引言1.1 贫困陷阱理论与反贫困政策贫困陷阱理论是指一种导致个体和家庭在一代又一代之间无法摆脱贫困状态的情况。

贫困陷阱不仅影响到个体和家庭的生活质量,也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

在贫困陷阱中,穷人往往处于恶性循环中。

由于缺乏教育、无法获得良好的医疗服务、缺乏就业机会等原因,他们很难脱离贫困状态。

这种情况不仅对个人造成了伤害,也对整个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

为了打破贫困陷阱,各国纷纷制定了反贫困政策。

这些政策包括提供教育补助、提供就业机会、改善医疗服务等措施。

通过这些政策的实施,许多人成功摆脱了贫困状态,社会也实现了更加平等和可持续的发展。

在未来,我们需要继续深化反贫困政策,不断探索适合当下社会发展的新措施。

只有通过不懈努力,我们才能实现贫困陷阱的彻底打破,建设一个更加公平和和谐的社会。

2. 正文2.1 贫困陷阱的定义和特点贫困陷阱是指一个家庭或个人由于长期处于贫困状态而难以摆脱的困境。

这种困境具有以下特点:1. 循环性贫困:贫困陷阱常常呈现出循环性的特点,即贫困在一代又一代之间延续传递。

贫困家庭的子女往往也会面临贫困的困境,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2. 缺乏机会:贫困陷阱的另一个特点是缺乏机会。

贫困家庭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往往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医疗等资源,进而影响他们的发展和提升社会地位的机会。

紫云自治县“麻山”贫困现状调研报告

紫云自治县“麻山”贫困现状调研报告

紫云自治县“麻山”贫困现状调研报告紫云自治县“麻山”贫困现状调研报告紫云自治县民族宗教事务局伍斌二00九年四月六日“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紫云“麻山”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机。

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麻山”经济社会的发展工作。

进一步加大投入,推动“麻山”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一、紫云自治县的基本情况紫云自治县位于贵州省西南部,安顺市南部、地处麻山腹地,属“两山”(麻山、瑶山)特困县份之一,属国家重点扶贫开发的少数民族自治县。

东邻黔南州长顺县、罗甸县,南连黔西南州望谟县,西接本市镇宁自治县,北抵本市西秀区。

全县国土面积2283平方公里,辖5镇7乡,223个行政村,6个居委会,1998个村民组,分布着2386个自然村(寨),全县总人口35.1万人,农业人口占94.56%。

境内居住有苗族、布依族、汉族、彝族、壮族、侗族、瑶族等18个民族,其中苗族、布依族、汉族是紫云自治县的主体民族。

少数民族人口23.9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8.6%。

其中苗族人口13.4万人,占总人口的38.5%;布依族人口10.16万人,占总人口的29.2%,其他少数民族人口0.34万人,占总人口的0.96%;农业人口30.88万人,占总人口的88.73%。

全县耕地面积238594亩,其中:稻田99512亩,旱地139082亩,人均耕地面积0.69亩。

紫云地处麻山腹地,有6个乡镇属麻山地区,分别占全省麻山地区乡镇总数(24个)的25%,总面积(2100平方公里)的56.58%,总人口(32万人)的54.63%。

境内最高海拔1681米,最低海拔623米,相对高差1058米,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山地面积比重大。

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年均气温15.3℃,无霜期288天,年日照时数1440小时,年降水量1337毫米,雨热同季,冬春干旱严重,对农业生产有较大影响。

二、紫云自治县“麻山”的贫困现状2008年全县粮食总产量11.60万吨,农民人均占有粮351.62公斤;生产总值(GDP)118163万元,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437元,县级地方财政收入6045万元。

贫困县脱贫摘帽的影响因素及实践路径——基于中国西南地区60个案例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贫困县脱贫摘帽的影响因素及实践路径——基于中国西南地区60个案例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20年第11期(总第223期)国民经济贫困县脱贫摘帽的影响因素及实践路径———基于中国西南地区60个案例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冯朝睿,李昊泽(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昆明650093)摘要:以中国西南地区60个已脱贫摘帽县为案例研究对象,以TOE理论为指导,设定条件变量,构建分析框架,通过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挖掘中国西南地区贫困县脱贫摘帽的影响因素,探讨脱贫攻坚的必要条件及实施路径。

研究发现:完善基础设施、巩固困难群众的脱贫之基和抓产业促就业增强困难群众的“造血”功能是贫困县脱贫摘帽的主要推动力;科技教育、健康保障、文化科普、金融服务等政策工具对于西南地区贫困县减贫效果不显著,究其原因,在于西南地区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扶贫政策工具的功能未充分发挥。

基于此,提出中国西南地区应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重点发展支柱产业,打扶贫政策工具组合拳的建议,为西南地区后续扶贫工作的开展提供精准解决方案和发展借鉴。

关键词:西南地区;脱贫摘帽;脱贫路径中图分类号:F323.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4543(2020)11-0046-11DOI:10.16537/ki.jynufe.000643一、引言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立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把扶贫工作摆在了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1]。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力以赴致力于改善民生,消除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2]。

经过不懈努力,我国脱贫攻坚成效显著,2013—2019年累计减贫9348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6%。

但截止2019年12月,仍有551万农村贫困人口未脱贫、52个贫困县未摘帽、2707个贫困村未出列,其中涉及广西、贵州、甘肃、宁夏、四川、新疆、云南七个省份[3]。

无独有偶,这七个省份都位于中国西部地区,除了甘肃、宁夏和新疆,其余四个省份都属于西南地区。

中国西南地区,尤其是西南贫困地区,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滞后,贫困问题尤为突出[4]。

人力资本视角下的贵州省反贫困研究

人力资本视角下的贵州省反贫困研究

人力资本在农村贫困、反贫困中的作用机理 分析 人力资本 即通过教育、培训、保 健、劳动力迁移 、就业信息等获 得 的凝结在劳动者身上的技能 、学识、健康状 况和水平 的总和 。舒尔茨认 为提高人力资本投资 ,包括增加教育 、培训 、卫生保 健等方面 的人力 资 本投资 ,不断增加人力资本积累 ,是实现经济繁荣和提高穷人福 利的关 键 因素 。 人力 资本指 的是通过教育 、培训 、保健 、劳动力迁移 、就业 信息等 获得的凝结在 劳动者身上 的技能 、学识 、健康状况和水平 的总和。然而 正是这些要素 的原始积 累需要一个长期 的过程 ,投入多 ,见效 慢 ,短期 内对经济增长 的促进成效不显著 ,因此常常不重视 ,甚 至被忽视 ,进而 造成 “ 贫困——文化 知识 落后——更贫 困” 、 “ 贫 困——健 康恶化—— 更贫困” 的恶性循环之 中。因此注重人力资本的投资是反贫困的关键所
一Hale Waihona Puke 2 0 1 1 年底 ,全省城乡居民参保参合 3 7 0 3 .7万人 ,农民参合 3 0 7 4 .8万 人, 参合参保率达 9 7 .1 3 %, 新农 合实现 了 1 0 0 % 的门诊统筹 ,政 策范 围内报销 比例 达 7 0 % 以上 ,统 筹最高 支付 上 限由 2万元调 整到 了 5万 元, 2 0 1 2 年 已调高至 1 0万元 。通过 民政系统 的医疗救 助补充 ,基本 解 决了农 民看病问题。 就业培训 环境。贵州省社会保 障厅发布 了 《 贵州省农 民工 技能就业 培训补贴办法 ( 试行 ) 》 以提高农民工的职业技 能 ,帮助他们实 现 向非 农产业转移和在城镇稳定就业 。这一政策有力 的促进 了贵州 省农村人力 资源质量的大幅提升。 四、基于人力资本视角的反贫困对策措 施 加大教育投入 ,注重基础教育 。根 据 2 0 1 1 年 贵州省 统计年 鉴数 据 显示 。贵州省 的高校 数量 也、远远 少于 东部 地区省 份。在基 础 教育 部 在。 分 。贵州省 的小学 、中学从数量上看并不少 , 但是 文盲 率却高于表 中所 教育投资增加可 以带 来教 育设 施和 教育机 构 的增加 ,提高 教育质 列 的其他省份 ,原 因可能是教学点小且分散 ,教育质量 不高与硬件设 施 量 ,减少文盲的发生率 , 使 更多的人 有受教 育的机会 ,全 面提高 自己的 落后造成 的,学龄儿童辍学率较高等导致受教育人 口少 ,文盲 多,劳动 生存发展能力进而增加 自己的收入。在健康 投资方 面,人 的健康 和富裕 者素质低 ,能从事专业技术 岗位的人才较少 ,人力资本 素质偏低 。 或贫 困是密切相关的 ,增加医疗卫生设施 和服务条件 ,可以使一个 国家 加 强医疗卫生体 系建设 。据全 国第六次人 口普查数据显示 ,贵州省 0 0 5年的 6 8 .4 2岁 提高到 2 0 1 0年 的 7 3 .4 5岁 ,接近 的人减少重大疾病的发生率 ,预防和减少疾病并且及 时有效地治疗 可以 人均预期寿命 由 2 使人 的体质增强 ,寿命长 ,精力充沛的投入到工作当中 ,创造更 多的财 全国平均水平 。在 贵州应全 面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各项 任务 ,建 富。在力资本迁徙和就业技能培训上 ,贫困地区人才因经济发展 环境条 立健全基本医疗卫 生制度 , 加强基层 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 设 ,推进 件差 ,发展机会少等 因素而导致人才外流 ,制定吸引人才 的政 策 ,促进 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 , 逐 步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 费标准 ,力争 省 内外人才交流互补 ,可增强人力资本的质量。 到2 0 2 0 年千人 口床位数达到 全 国平均 水平 ,进一 步使贵 州省群众 健康 水平明显提升 。加强人才储备及 农村劳 动者技 能培训 。根 据 2 0 1 1 年 贵 二、基于贵州人 力资本视角下的贫困与反贫困现状评价 人力 资本 的素质较低 ,教育投资较少 。贵州省人力资本 的素质较低 州省统计年鉴数据显示 ,贵州在人 才引进增 幅并不 明显 , 有 的甚至没有 主要表现在受教育程度低 以及就业 培训薄 弱。2 0 1 1 年末 ,贵 州 1 5岁及 变化 。为此 ,贵州要继续大力实施 “ 贵州英 才计划 ” 、“ 高层次 人才 引 、“ 优秀企业家培养工程 ” 、“ 人才基地建设 工程” 等重点工程 , 以上人 口文盲率 ,为 8 .7 % ,比全 国 4 .0 8 %高 出 4 .6 6个百分点 ,显 进工程 ” 大力引进海 内外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 作者 单位 :贵州大学经济学院 ) 示出贵州人 口受教育程 度差 。

贵州农村贫困治理成效与制约因素研究

贵州农村贫困治理成效与制约因素研究

贵州农村贫困治理成效与制约因素研究作者:黄海燕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年第19期[摘要]贵州农村贫困治理在经历了传统救济式扶贫、体制性改革扶贫、初始开发式扶贫、“八七”扶贫攻坚、综合开发式扶贫和精准式扶贫六个阶段后,在减贫、增收、提质、改善基础设施、发展社会事业和生态建设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效,但扶贫资金投入不足、贫困人口素质低、基础设施薄弱、体制机制不顺畅等因素制约了农村贫困治理向纵深方向推进。

[关键词]贫困;治理;成效;制约因素[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回顾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贵州农村贫困治理所走过的历程,在经历传统救济式扶贫、体制性改革扶贫、初始开发式扶贫、“八七”扶贫攻坚、综合开发式扶贫和精准式扶贫六个阶段后,贵州农村贫困治理成效显著,同时也面临一些制约因素。

1 贵州农村贫困治理的主要成效1.1 农村贫困人口持续稳定减少为了客观反映贵州农村贫困治理的成效,均以同一贫困标准的年份为观测区间,对2001年以来的减贫成效进行分析。

按照2001年630元的农村绝对贫困标准和631~872元的低收入贫困标准,2001年末贵州仍有313万农村绝对贫困人口、558万低收入人口。

2007年,贫困发生率为6.5%,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低收入贫困人口分别下降到216万、388万。

2008年底,中国将1067元作为国家扶贫标准,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贵州贫困人口急剧增加到585.35万人,贫困发生率达到17.4%。

在新的扶贫标准下,贵州省加大贫困治理力度,2010年农村贫困人口下降到418万人,贫困发生率降到12.1%。

2011年,中国大幅将贫困标准上调至2300元,贵州农村贫困人口剧增到1149万,农村贫困发生率高达33.4%。

面对庞大的农村贫困人口,贵州以连片特困区为主战场,大力推进扶贫攻坚,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到2014年,贵州有25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525个贫困乡镇按照省定标准实现“减贫摘帽”,农村贫困人口、农村贫困发生率分别下降到623万人、18%。

麻山牛场村贫困与扶贫历程的民族志

麻山牛场村贫困与扶贫历程的民族志

贫困现状民族志价值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目的和问题研究方法采用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包括深入访谈、参与观察、文献分析等,以获取丰富、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研究范围本研究以麻山牛场村为研究对象,聚焦于该村的贫困与扶贫历程。

同时,考虑到贫困问题的普遍性,研究成果也可为其他类似地区提供一定借鉴。

研究方法和范围地理位置偏远历史背景深厚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落后教育资源匮乏030201贫困现状和特征自然条件恶劣缺乏产业支撑社会资源分配不均贫困原因分析产业扶贫政府加大对麻山牛场村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资源配置,为贫困家庭子女提供免费教育,减轻家庭负担,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教育扶贫健康扶贫扶贫政策和措施教育事业进步教育扶贫政策使得麻山牛场村的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进步,学校设施得到改善,师资力量得到增强,贫困家庭子女的受教育程度得到了提高。

经济增长通过产业扶贫等政策的实施,麻山牛场村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增长,村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

健康状况改善健康扶贫政策使得麻山牛场村的医疗卫生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村民的健康状况得到了提高,因病致贫的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

扶贫成效和变化扶贫经验和教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因地制宜制定政策注重可持续发展激发内生动力民族志的定义和特点民族志研究者需要进行长期的实地观察,甚至参与到所研究社区的日常生活中,以获取第一手、民族志在扶贫中的作用和意义注重观察与记录•民族志研究者应注重实地观察,记录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关系、文化活动等,以全面、深入地了解目标社区。

数据分析与理论构建•在收集大量实地数据后,研究者需要进行系统的数据分析,通过归纳、比较等方法,构建能解释贫困现象的理论框架。

VS民族志在扶贫中的方法和技巧与当地居民建立良好关系•研究者应与当地居民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这不仅有助于获取真实、可靠的信息,还能确保研究的伦理性和尊重当地文化。

研究结论和贡献揭示麻山牛场村的贫困现状和历史根源强调文化和民族因素在扶贫中的重要性样本规模较小研究方法有待完善横向比较不足研究的局限与不足拓展研究范围加强横向比较和跨文化研究关注扶贫政策的可持续性和长期效果未来研究方向和建议。

西部地区农村贫困现象的哲学反思

西部地区农村贫困现象的哲学反思

西部地区农村贫困现象的哲学反思
李桂珍
【期刊名称】《甘肃农业》
【年(卷),期】2005(000)002
【摘要】我国西部地区农村贫困具有历史的原因,即经济基础的簿弱,远远落后于东中部.然而,自然环境因素、人力资源因素、社会经济发展因素、累积效应因素等更是西部地区贫困的重要根源.
【总页数】2页(P20-21)
【作者】李桂珍
【作者单位】甘肃兰州市委党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288
【相关文献】
1.贵州实施农村精准扶贫创建国家扶贫开发攻坚示范区研究——贵州的贫困现象及经济学解读 [J], 黄水源
2.“行政距离”视域下我国农村贫困现象的解释路径与实证分析 [J], 薛祥伟;韩尚稳
3.试论消除农村精神贫困现象与发展农村教育的重要性 [J], 刘玉荣
4.2020年,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现象——解读《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实施方案》 [J], 况昌勋;孙华;
5.“行政距离”视域下我国农村贫困现象的解释路径与实证分析 [J], 薛祥伟;王建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山──贵州贫困与发展的焦点

山──贵州贫困与发展的焦点

山──贵州贫困与发展的焦点
聂坤江
【期刊名称】《科技导报》
【年(卷),期】1994()12
【摘要】山──贵州贫困与发展的焦点Mountains──TheFocusofPovertyandDevelopmentinGuizhouProvince¥聂坤江(贵州省经委信息中心,工程师贵阳550004)贵州省地处祖国大西南内陆,既不沿边,也不靠海,是一个...
【总页数】3页(P55-56)
【关键词】地方经济;山区;自然资源;贫困;发展特点
【作者】聂坤江
【作者单位】贵州省经委信息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7.73
【相关文献】
1.贵州省武陵山片区农村贫困人口状况分析及脱贫对策——以沿河县贫困户为例[J], 孙彦龙;但文红
2.河北省连片贫困区成因与消除贫困的建议及发展构想--从环首都贫困带到《燕山-太行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 [J], 张红菊;王克柱;王会娟
3.贵州喀斯特贫困山区(麻山)可持续发展研究--以长顺县板床村为例 [J], 陈建庚;
朱富寿;赵翠薇;龙拥军
4.贵州喀斯特贫困山区(麻山)可持续发展研究--以长顺县板床村为例 [J], 陈建庚;朱富寿;赵翠薇;龙拥军
5.加快武陵山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思考与对策——以贵州省铜仁市为例 [J], 瞿应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6卷,第2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Vol.36,No.2,pp94-101㊀㊀2015年4月㊀㊀㊀㊀㊀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April,2015㊀㊀㊀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150213㊃区域农业㊃贫困陷阱与贫困循环研究∗ 以贵州麻山地区代化镇为例王亮亮1,杨意蕾2(1.西安外国语大学商学院,陕西西安㊀710128;2.深圳德安泰防护科技有限公司,广东深圳㊀518055)摘㊀要㊀自1999年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国家重视西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但部分地区仍然发展缓慢或者返贫现象突出㊂该文以贵州省 十二五 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为背景,着重从贵州麻山地区产业结构单一㊁收入水平低下㊁劳动力外流㊁基础设施不完善㊁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等方面分析了贵州麻山地区近几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提出了贫困陷阱,并研究了导致该地区陷入贫困循环陷阱的原因㊂文章以发展经济学家纳克斯的 贫困恶性循环 ㊁纳尔逊的 低水平均衡陷阱 ㊁缪尔达尔的 循环积累因果理论 为基础,探讨分析了麻山地区存在的4因素贫困循环链,即环境要素制约型贫困陷阱㊁物质资本因素制约型贫困陷阱㊁基础设施因素制约型贫困陷阱和人口因素制约型贫困陷阱㊂文章通过实地调查,结合现有理论基础,提出错综交织的循环链扣是麻山地区难以摆脱贫困的根源㊂最后,总结了摆脱困境的5条政策性建议㊂关键词㊀贫困陷阱㊀贫困循环㊀循环链贫困论㊀贵州麻山地区㊀收稿日期:2014-03-04㊀王亮亮为硕士研究生㊀杨意蕾为工程师㊀∗基金项目:西安外国语大学科研基金项目1 引言经济学领域对 贫困陷阱 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8世纪马尔萨斯的人口论㊂发展经济学中的 贫困陷阱 ,是指由于经济中存在恶性循环,使发展中国家陷于贫困落后且难以摆脱的情况㊂通常贫困陷阱是指处于贫困状态的个人㊁家庭㊁群体㊁区域等主体或单元由于贫困而不断再生产贫困,长期处于贫困的恶性循环中而不能自拔㊂因此,贫困陷阱常与贫困循环相伴而生㊂1953年,拉格纳㊃纳克斯在其 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中指出,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水平低,资金供给(储蓄)和产品需求(消费)不足,限制了资本形成,从而使发展中国家长期陷于贫困之中[1]㊂1956年,纳尔逊利用数学模型考察了发展中国家人均资本与人均收入㊁人口增长与人均收入增长㊁产出增长与人均收入增长的关系,综合研究了在人均收入和人口按不同速率增长的情况下,人均资本的增长与资本形成问题㊂他认为,低水平均衡陷阱是由较低的人均收入造成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是阻碍人均收入迅速提高的 陷阱 [2]㊂随后,缪尔达尔在此基础上提出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㊂认为,一个动态的社会经济过程是各种社会经济因素相互关联㊁相互影响㊁互为因果的积累结果㊂在经济循环积累过程中,有两种相反的效应,即回流效应和扩散效应㊂前者指落后地区的资金㊁劳动力向发达地区流动,导致落后地区发展要素不足,发展缓慢;后者指发达地区的资金和劳动力向落后地区流动,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3]㊂从20世纪40年代起,大批殖民地㊁半殖民地国家独立,各个国家都在与贫困进行艰苦斗争,发展经济学家一直致力于研究发展中国家的脱贫之路,但是减贫效果却不尽如人意㊂20世纪50年代的理论重点强调资本积累对经济的重大意义并在宏观层面分析经济问题㊂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新古典主义发展经济学复兴,并认为不存在贫困陷阱,一个国家的贫困是由市场机制扭曲和国家政策落后导致的㊂这一理论产生过巨大成效,亚洲 四小龙 就是在此背景下诞生的㊂但是随着经济问题层出不穷,经济学家们开始重新反思贫困陷阱问题㊂Rosenstein Rodan 最早注意到产业互补性和协调失灵,他把经济欠发达的国家比作跑道上的飞机,认为这些国家的经济只有获得一定的速度,才能不断发展,否则只会在原地不动[4]㊂Murphy㊁Shleifer&Vishny 进一步研究了Rosenstein Rodan 的理论,被认为是发展经济学深入微观分析的重大进步,他们通过实证模型,发现单个部门可能不会盈利,多个部门协调就很可能盈利,但是多个部门间也可能产生由于协调失灵而陷入贫困陷阱的情况[5]㊂人力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重大资源,Kremer 研究了人力资本投资决策问题㊂研究表明,低教育投资能自我强化,使得发展中国家难以摆脱人力资本匮乏的贫困陷阱[6]㊂Acemoglu 也研究了人力资本的贫困陷阱㊂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市场很不完善,这一现状不仅会加剧人力资本匮乏,还会强化技术停滞陷阱[7]㊂Masuyama 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中存在着相互交织㊁纷繁复杂的贫困陷阱,一个贫困陷阱的解决可能会恶化其他贫困陷阱,这样会使发展中国家陷入贫困陷阱循环的怪圈[8]㊂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中国贫困问题也做了广泛研究㊂其批评了发展经济学中的 唯资本论 ,指出发展中国家要跳出贫困陷阱,关键在于通过制度创新摆脱低效机制,还指出有利他主义的政治企业家是推动制度创新的重要力量[9]㊂并且发现教育差距推动了收入差距,农村居民低水平的受教育程度和职业培训是其贫困的重要原因,低收入农户正面临着贫困陷阱[10]㊂研究还发现了群体效应,群体中农业人口比例越高㊁平均教育水平越低㊁与外界信息交流越少,则个体收入水平越低㊂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期,群体效应是导致贫困陷阱的主导因素[11]㊂综上所述,国外学者对贫困陷阱问题研究的时间长并且深刻,近些年国内学者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大部分集中于宏观层面和教育㊁资本等部分微观层面,很少有针对某一地区的实际调查研究㊂该文以贵州省麻山区代化镇为调查样本,深刻研究了该地区的贫困问题㊂2㊀麻山地区基本情况2.1㊀贵州麻山地区基本情况文章以贵州省社科院谢家雍提出的 麻山地区6县 为研究对象㊂麻山地区6县指长顺县㊁罗甸县㊁紫云县㊁望谟县㊁平塘县和惠水县㊂其中长顺县㊁罗甸县㊁紫云县㊁望谟县㊁平塘县均为贫困县,占贵州省2013年50个贫困县的1/10㊂贵州麻山地区是一个特定概念,麻山地区是贵州贫困地区的代名词,是贫困的缩影,虽不能完全反应贵州贫困区的全部特征,但作为一个典型贫困区,其主要特征和主导因素具有普遍意义㊂代化镇地处麻山腹地,农民人均收入接近麻山六县农民人均收入的中位数和整个麻山地区的农民人均收入㊂不管是从自然条件,还是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代化镇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所以,文章以代化镇为主要研究对象,来反应麻山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与根源㊂2.2㊀长顺县代化镇基本情况代化镇位于麻山区长顺县,处于麻山区中部㊁长顺县南部,总面积104.53km 2,距县城58km,距省府贵阳144km㊂该区70%为深山区㊁恶山区,平均海拔1020~1100m,按农业区划分为珠江流域红水河一带㊂境内多为岩溶低山地貌,坡地石漠化现象严重,地表资源贫乏,土壤pH 值7.3,平均气温16ħ㊂辖内9个行政村:代化村㊁朱场村㊁打傍村㊁摆梭村㊁井边村㊁打朝村㊁斗省村㊁打细村㊁打嘎村,共94个村民组㊂2011年末少数民族人口1.1977万人,占总人口的81%,其中男7501人,女7338人;农业户数3250户;农业人口1.4530万人,占总人口的97.9%;绝对贫困人口数为1348户7239人㊂机关及流动人口309人,占总人口的2.1%㊂人均耕地626.67m 2㊂全镇森林覆盖率18.5%,人均林木466.67m 2,人均用材林400m 2㊂2010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500万元,粮食产量达5930t,59第2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王亮亮等:贫困陷阱与贫困循环研究69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975元㊂代化镇经济发展现状与根源可以总结为5个方面㊂首先,自然环境恶劣,生态脆弱㊂代化镇位于石山区,土壤贫瘠,水源缺乏,植被覆盖率低,石漠化现象严重,地形崎岖,土地零散分布,可利用土地少,难以形成规模化种植,无法实现农业机械化生产㊂第二,基础设施不足㊂该地属典型的岩溶低山区地貌,山多谷深,地形起伏大,道路修建难度大㊁成本高,现有道路网稀疏,制约经济的发展㊂因水土流失加剧,泥石流㊁道路塌方时有发生,暴雨季节道路泥泞,各村寨之间难以互通往来㊂农村基础设施主要体现在电信㊁水利和交通3方面㊂当地电信设备落后,邮政覆盖面不全㊂水利方面,代化镇各村都修建了大型蓄水池,人畜饮水状况得以改善,但在农业需水季或遭遇旱灾时,生活和生产用水依然难以保证,缺水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㊂交通方面,截止2012年初,除了苏床组,其他村组都有了通乡路,但通乡路全为土路,路况差,通达度低㊂交通仍旧是当地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㊂第三,产业结构单一,村民收入低㊂代化镇97.9%的人口为农业人口,农民收入来源依靠种植业㊁养殖业和外出打工㊂经济作物主要是烤烟,生产处于初级阶段㊂外出打工者多数从事体力劳动,收入较低㊂2010年该镇农民人均纯收入2975元,同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是5919元,仅有全国平均水平的50.26%㊂同时,非农产业不发达,地方财政收入较低,自我发展能力弱㊂该镇政府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烤烟,年约30万元,远不够满足当地发展建设资金需要㊂代化镇远离县城,辐射带动力小㊂现有几家打石场和砖场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市场潜力小,同时服务业并未发展起来㊂这些严重制约着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加㊂第四,自然资源匮乏,招商引资难㊂代化镇70%为深山区㊁石山区,地表资源贫乏,无矿产资源㊂全镇人均林木面积400m2,人均用材林300m2,人均结果林120m2,贵州省人均耕地面积1153.33m2,代化镇人均耕地仅626.67m2㊂代化镇森林覆盖率为18.5%,贵州省的森林覆盖率为39.93%㊂由此可见,依靠自然资源难以招商引资㊂最后,教育水平低,劳动力外流㊂该区成年村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文盲和半文盲居多㊂近年来经各方努力,代化镇教育水平有所提高,但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表1㊂表1㊀2010~2013年代化镇与全国小学、初中入学率对比%201020112012小学初中小学初中小学初中全国99.5098.0099.5098.5099.4099.00代化镇98.3089.2898.3294.9798.4196.06㊀㊀资料来源: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贵州省长顺县代化中心校近年来,代化镇持续增长的人口问题正呈现复杂局面,人口持续增长压力大,人口总体素质较低,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㊂代化镇文盲㊁半文盲人口在劳动适龄人口中所占比重为20.48%,初中以下劳动适龄人口占88.17%,受过中等教育的仅为8.31%,受过高等教育的为2.99%,导致代化镇人力资本低层次供给过剩和高层次供给不足㊂且大多数青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农村剩余劳动力正进行 代际转换 ,80㊁90后农民工逐年增多,双留守现象突出,据统计,代化镇长期在外务工人员有4000余人,规模还在不断扩大㊂由于劳动力大量输出,很多政策无法推行㊂劳动力流失造成贫穷恶性循环,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㊂代化镇经济状况存在多种贫困循环,文章尝试从贫困陷阱与贫困循环的角度分析,运用纳克斯提出的 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㊁纳尔逊提出的 低水平均衡陷阱 以及缪尔达尔提出的 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 对麻山区的发展现状及贫困原因进行探讨㊂3㊀贫困地区的贫困陷阱和贫困循环分析3.1㊀循环链贫困论(4因素致贫论)3.1.1㊀环境因素制约型贫困陷阱马克思说: 劳动的不同自然条件使同一劳动量在不同的国家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量,因而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使得必要劳动时间各不相同㊂[12] 良好的自然条件使得剩余劳动可能更多,必要劳动时间更短,因而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反之,恶劣的自然环境会使得发展相对滞后㊂麻山地区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区,喀斯特面积占93.9%,地表资源与水资源缺乏㊂由于土地等自然资源不足,当地居民过度开垦山地,砍伐树木,导致农业人均耕地仅626.67m 2,全镇森林覆盖率仅18.5%,人均林木466.67m 2,人均用材林400m 2㊂同时水土流失,山地石漠化,自然灾害频发,目前该区域石漠化面积已达17万km 2,占比约77.9%㊂以紫云县宗地乡为例,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间,山体崩塌事故达1879次,平均每天发生5~6次地质灾害[13]㊂这些又进一步导致土壤贫瘠,生产力急剧下降㊂自然生态恶性循环反过来又加剧了该地区生存环境的恶化㊂麻山地区恶劣的资源状况和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了该地区区域性贫困㊂而与外界信息相对隔绝使得麻山地区区域性贫困具有相对稳定性,如图1所示㊂图1㊀环境因素制约型贫困陷阱3.1.2㊀物质资本因素制约型贫困陷阱纳克斯的 贫困恶性循环 理论可以阐述为两方面内容:首先,供给方面㊂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人均收入水平低下,低收入群体将绝大部分收入用于生活消费,从而导致储蓄水平低;低储蓄水平导致资本稀缺,使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使生产规模难以扩大,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又引起低产出,低产出造成低收入㊂这样循环往复,形成一个 低收入ң低储蓄能力ң低资本形成ң低生产率ң低产出ң低收入 的恶性循环㊂其次,需求方面㊂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人均收入水平低下,低收入导致低消费和低购买力;低购买力造成投资不足;投资不足造成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又使生产规模难以扩大,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又带来低产出和低收入水平㊂这样周而复始,形成了一个 低收入ң低购买力ң低投资引诱ң低资本形成ң低生产率ң低产出ң低收入 的恶性循环㊂物质资本积累对一个地区经济增长有直接贡献㊂麻山地区低储蓄能力状况使得资本积累不足㊂2010年该镇农民人均纯收入2975元,而同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仅为全国水平的50.26%㊂该镇只有中国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两大金融机构㊂同时邮政储蓄 只存不贷 造成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供给严重不足,金融空洞化现象日益显现㊂资本成为最稀缺的生产要素,农民没有资本提高生产技能和购买农业生产资料,不仅使当地农业生产效率始终在低水平徘徊,还造成当地乡镇企业难以成长㊂最终,农民又处于低收入水平㊂从需求和麻山地区的资源方面来看,当地的贫穷造成农民购买力水平低,加上当地的资源优势不明显,从而使得外界对本地区的投资欲望低,这又造成资本形成不足,影响经济发展,形成贫困循环,如图2所示㊂79第2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王亮亮等:贫困陷阱与贫困循环研究89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5年图2㊀物质资本因素制约型贫困陷阱3.1.3㊀基础设施因素制约型贫困陷阱麻山地区偏远闭塞,城镇对其经济发展辐射小,且该区地形复杂,喀斯特地貌显著,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㊂在山区修筑1km同等级农路成本是平原地区近1倍;打一口井是平原地区近2倍;架设1km农电线路是平原地区近4倍[14]㊂电信和交通设施不足,使得山区与外界存在较大的沟通障碍㊂麻山地区的信息与外界沟通不畅,使得当地农民思想落后,农业生产盲目性严重㊂同时,水利设施落后使得灌溉成本较高㊂该区水资源缺乏,并且水利设施落后,2010年南方大旱,对当地农民带来了巨大危害㊂这些因素共同造成生产效率低下,进而㊂使农民陷入贫困,如图3所示图3㊀基础设施因素制约型贫困陷阱3.1.4㊀人口因素制约型贫困陷阱纳尔逊认为,人口增长率对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化是敏感的㊂ 低水平均衡陷阱 理论是以马尔萨斯的 一国人均收入提高到生存水平以上时,人口将增加 的人口理论假定为基础的㊂生活水平低下,人口死亡率高,会抑制人口增长㊂然而,当人均收入增长率大于人口增长率,人民生活有所改善,生活水平提高使死亡率降低进而又相对提高了出生率,从而使人口快速增长㊂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均收入又回到原来的水平㊂这就是 低水平均衡陷阱 ㊂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发展中国家人口过快增长是阻碍人均收入迅速提高的陷阱,如图4所示㊂虽然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初就开始实行计划生育,但庞大的人口基数仍然使我国人均收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㊂麻山地区地处偏远少数民族山区,交通不便,环境闭塞,当地居民思想传统,计划生育观念薄弱㊂近年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外出打工人数不断增加,麻山地区经济有所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一定提高,但限于传统观念,略有增长的经济促使人口也迅速增加,人口压力使本来不高的人均收入返回低水平㊂加上相对落后的教育水平㊁教育设施匮乏㊁教育投入不足,使该区文盲,半文盲人口在劳动适龄人口中所占比重达20.48%,初中以下劳动适龄人口达88.17%,受过中等教育的仅为8.31%,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人口仅2.99%㊂不仅制约了当地教育的发展,禁锢了当地居民的思想,也制约了人力资本的发展,限制了当地收入的增长,导致长期陷于贫困陷阱之中㊂图5㊀麻山地区贫困循环链扣3.2㊀结论:错综交织的循环链扣是麻山地区难以摆脱贫困的根源如图5,麻山地区在生态㊁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存在多个制约型贫困陷阱,而各个贫困陷阱又环环相扣,构成一条错综交织的循环链扣,这个链扣是导致麻山地区长期陷入贫困陷阱而不能自拔的根本原因㊂环境因素制约型陷阱和人口因素制约型陷阱会降低物质资本形成的能力,使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增大;而物质资本因素制约型陷阱和基础设施因素制约型陷阱存在又会阻碍经济发展,难以实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也无法将人口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㊂缪尔达尔在刘易斯二元结构理论的基础上提出 地理上的二元理论 ,即经济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并存㊂我国经济正处于这种 二元地理结构 ,即东部发达地区和西部落后地区㊁平原与山区㊁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㊂这种现象的成因就在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别性㊂缪尔达尔用循环积累中的上循环和下循环,即扩散效应和回流效应解释了这种现象㊂从麻山地区来看,首先,由于当地经济落后,农民们外出打工比在当地获得的收益更大,使得绝大部分劳动力转移到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虽然有利于推进东部地区的经济,但这种转移使麻山地区丧失了大量劳动力,抑制了麻山地区经济的发展㊂其次,在环境闭塞资源缺乏的地区往往缺少投资机会,造成资本流入很少甚至资本外流,显然麻山地区仅靠西部扶贫开发政策下的政府财政拨款来发展经济是远远不够的㊂这表明麻山地区处于下循环,即 回流效应 ㊂缪尔达尔认为,在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起飞阶段,回流效应都要大于扩散效应,这会造成区域之间发展差距的扩大㊂而这符合我国现阶段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现实㊂贫困是众多因素积累作用的结果,借鉴系统论的词汇,贫困的根源是由 陷阱 隔离 均衡 所构成的一个 低层次的㊁低效率的㊁无序的㊁稳定型的区域经济社会运转体系 [15]㊂麻山地区多个贫困陷阱造成了麻山地区经济发展与外界脱节,使处于相对隔离状态的麻山地区的经济发展处于一个低水平的经济均衡状态中㊂要跳出这些贫困陷阱,脱离低水平均衡状态,应该采取不同的措施,使链条断裂,并让麻山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外界产生互动㊂4㊀摆脱贫困的对策分析麻山地区是中国贫困山区的一个代表,要改变我国贫困山区的现实问题,首先应该克服财政资金扶贫阻力,扩大公共产品投入力度[16]㊂在财政资金方面,可以尝试采用BOT 方式融资,即建造-运营-转让㊂由私营企业运用私人资本完成基础设施的建造,在特许期间向用户收取费用回收投资并赚取利润,在特许权期限届满时,无偿移交该基础设施给政府,这种方式可以克服短期财政不足而不能提供公共产品的缺陷,也能够防止资金在中间环节被截留㊂其次,拓宽渠道发展农村金融,多方式盘活民间资本,避免区域金融空洞化,还可以考虑引入 无土安置 等扶贫项目㊂第三,培养新型农民,提高人民素质,转移99第2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王亮亮等:贫困陷阱与贫困循环研究001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5年剩余劳动力,控制人口数量[17]㊂第四,推行 21模式 ,形成以优势资源为基础的产业链,促进三大产业全面协调发展㊂ 21模式 是指两座城市(发达城市与欠发达城市)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以两者共有的某一相同或相类似的优势资源为基础,由双方政府牵线搭桥,构建一个农户和企业可以相互信任的平台,共同致力于某一产业的发展, 21模式 可以简化为 政府+农户+企业+三方协会 的基本形式㊂其中,协会成员包括政府代表㊁农户代表和企业代表㊂更具体的说,就是政府提供平台,农户与企业合作,政府和企业指导农户,企业把市场信息反馈给农户,最终将农户生产出来的产品统一收购,加工和出售㊂最后,考虑我国大部分偏远山区自然生态环境脆弱的现状,必须坚持开发立体生态循环农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也符合我国十二五规划的要求㊂5 结论麻山地区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失衡现象严重,多年来一直处于贫困陷阱之中㊂自然环境恶化㊁资源枯竭㊁劳动力外流等现状正严重制约着麻山地区经济的发展㊂然而,麻山地区只是中国偏远地区农村陷入贫困陷阱的一个缩影㊂长期以来我国东西部地理位置㊁自然条件等差异,使得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协调㊂偏远地区的贫困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经济均衡发展的瓶颈所在㊂环境制约型陷阱㊁物质资本制约型陷阱㊁基础设施制约型陷阱和人口制约型陷阱,四大陷阱的复杂交织,不仅导致我国偏远地区贫困现状难以克服,还使得贫困问题具有一定的稳定性㊂面对错综复杂的贫困陷阱,政府㊁企业㊁农户必须做到三位一体,共同努力采取应对措施才能为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保障㊂中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经济发展迅速但偏远地区相对落后的矛盾日益凸显㊂要真正推进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就必须更加重视偏远地区农村的发展问题㊂参考文献[1]㊀拉格纳㊃纳克斯.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1966[2]㊀纳尔逊.不发达国家的一种低水平均衡陷阱.1956[3]㊀缪尔达尔.理论经济和不发达地区.1957[4]㊀ROSENSTein-RODAN,P.The Problem of Industrialization of Eastern and South-eastern Europe.Economic Journal,1943,53:201~210[5]㊀MURPHY,K.M.,SHLEIFER,A.,&VISHNY,R.W.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 Big Push.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9,97(5):1001~1024[6]㊀KREMER,M.The O-ring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3,108(3):551~575[7]㊀ACEMOGLU,D.Training and Innovation in an Imperfect labor arket.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97,64(3):445~464[8]㊀MASUYAMA,K.Poverty Trap.in Blume,L.&Durlauf,S,(ed.),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forthcoming[9]㊀刘洪军,陈柳钦.制度创新与经济增长:对发展中国家跨越贫困陷阱的道路的思考.经济科学,2001,(4):114~118[10]㊀张锦华.教育不平等㊁收入非平衡与贫困陷阱 对农村教育和农民收入的考察.经济经纬,2007,(6):108~110[11]㊀邹薇,方迎风.中国农村区域性贫困陷阱研究 基于 群体效应 的视角.经济学动态,2012,(6):3~6[12]㊀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562~563[13]㊀杨庭硕.麻山地区频发性地质灾害的文化反思.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5(4):3~4[14]㊀韩劲.走出贫困循环.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15]㊀罗必良.论生态经济系统的边界.农业现代化研究,1991,12(5):29~32[16]㊀曾松亭.贫困地区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特征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6,27(3):51~53[17]㊀李秀芬,张平.农业综合资源优化的减贫效应研究 以甘肃省贫困县(区)为例.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3,34(2):62~66[18]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