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两岸关系的发展与演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以来两岸关系的发展与演变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坚持不懈地探索和寻求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途径和方式,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在社会主义新时期条件下,面对国际局势的风云变幻,党和国家的几代领导人都提出了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的新的建设性意见。这些对台政策有效地缓和了台海之间的紧张局势,促进了两岸关系的健康发展,为加速祖国的和平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改革开放两岸关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为此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奋斗。改革开放以来,台湾问题更是日益突出,已经成为我国重大关切的问题之一,台海局势时时刻刻牵动着我国政府的敏感神经,可以说能不能解决好台湾问题不仅关系着国家的领土完整与国防安全,更关乎政府的公信力与政权的稳定。因此,本文就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不同时期所提出来的对台政策作一梳理,以帮助人们加深了解大陆对台的方针政策演变的历史背景和两岸关系的曲折历程,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一、改革开放前大陆对台政策与台海关系的缓和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为了祖国统一大业进行了不懈努力。建国初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军事上占有绝对优势,中共中央制定了“武力解放台湾”的战略方针。但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加上美国派兵入
侵台湾海峡,延缓了解放台湾的历史进程。朝鲜战争结束后,远东局势出现了缓和的局面,我国的综合国力也在不断增强,这些主客观条件既为“武力解放台湾”奠定了基础,又为和平地解放台湾提供了前提。于是,中共中央在坚持“武力解放台湾”战略方针的同时,积极探索和平解决台湾题的新途径,1955 年2 月3 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全国计划工作会议上提出:“只要美军撤退,台湾可以和平解放。”这是建国后国家领导人首次发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信号。同年4 月23 日,周恩来又代表中国政府在万隆国际会议上发表声明:中国人民同美国人民是友好的,中国人民不要同美国打仗,中国政府愿意同美国政府坐下来谈判,讨论缓和远东局势问题,特别是缓和台湾地区的紧张局势问题。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在国际上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张,体现了我国对台政策的重大转变。总体说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中共中央是进一步凸显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主题;六十年代,党和国家继续完善“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并且在1963 年,周总理提出了“一纲四目”;七十年代,党和国家根据国际形势的变李文献李威:改革开放以来两岸关系的发展与演变化,采取了外交斡旋的手段以孤立台湾当局。经过几年的努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外交上取得了重大胜利,台湾当局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但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台海局势出现了反复,两岸同胞仍然亲情阻隔,咫尺天涯。尽管如此,建国后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对台政策调整,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台海地区的战争危机,缓和了海峡两岸的紧
张局势,为新时期“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实施和两岸关系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制定
与实施
1978 年12 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历史意
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开创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新时期。1979 年1 月1 日,中美正式建交,又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创造了条件。在这一大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经济建设需要和国际形势变化的客观要求,开始调整对台政策,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这一构想经过邓小平的精辟论述和改革开放的长期实践,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首先,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率先提出了调整
对台政策的基本设想。“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拨
乱反正、百业待兴,在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大背景下,中共中央开始着手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其中也包括台湾、香港、澳门等问题。1978 年11 月,邓小平会见缅甸总统吴奈温时说:“在解决台湾问题时,我们会尊重台湾的事实,比如,台湾的某些制度可以不动,美国在台湾的投资可以不
动,那边的生活方式可以不动,但要统一。”[1]这是邓小平首次提出保留“台湾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的设想。同年12 月15 日,在十一届三中全会预备会上,邓小平又提出:台湾统一后,台湾的社会经济制度、生活方式、外国投资均不变。随后,中央在全会报告中全面停止使用“解放台湾”的词汇,改用了“台湾回归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的提法。1979 年1 月1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了《告台湾同胞书》,宣布“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大
政方针,“希望双方尽快实现通航通邮,以利双方
同胞直接接触,互通讯息,探亲访友,旅游参观,进行学术文化体育工艺观摩……发展贸易,互通有无,进行经济交流”,实现共同发展,振兴中华民
族[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成为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新起点,为结束两岸军事对峙和实现双方的交往与接触创
造了前提条件,也为我国对台政策的历史性转变奠定了基础。
其次,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一系列讲话丰富和发
展了“一国两制”的内涵。1979 年1 月20 日,邓小平访问美国时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发表了重要
讲话:“我们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只要台
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
从而初步勾画出“一国两制”的雏形。1983 年6 月
25 日,邓小平接见美国西东大学杨力宇教授时,进
一步阐述了和平统一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设想(即
邓六条)。“邓六条”进一步丰富了“一个中国、两
种制度”的思想内涵,使我国对台方针日趋成熟。1984 年2 月12 日,邓小平会见美国乔治城大学战
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代表团时又说:“统一后,
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必须
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一个中国,两种制度。”[3]同年10 月,邓小平又加以理论概括,简称为“一国两制”。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一系列讲话,不但使“一国两制”有了完整的科学表述,而且有了丰富的政治内涵,
成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
方针。
再次,在“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导下,海
峡两岸关系出现了缓和与发展的良好势头。进入80
年代后,随着中国大陆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
需求迅速扩大,而台湾经济经过一段时间的快速增
长之后出现了停滞不前的局面,海峡两岸经济互补
性日益显现。于是,众多的台商通过第三地辗转大
陆投资办厂,两岸三地的转口贸易日益扩大。尽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