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六全套教案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全单元优秀教案教学设计(含全部6篇课文)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全单元优秀教案教学设计(含全部6篇课文)](https://img.taocdn.com/s3/m/7f84c14e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1b.png)
第六单元教学设计10.1.劝学 ......................................................................................................................... - 1 -10.2.师说 ......................................................................................................................... - 6 -11.反对党八股 .............................................................................................................. - 17 -12.拿来主义 .................................................................................................................. - 24 -13.1.读书: 目的和前提 ................................................................................................ - 26 -13.2.上图书馆 ............................................................................................................... - 33 -10.1.劝学《劝学》是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该文集中反映了著名思想家荀子在学习问题上的观点。
高中语文 第6课《琵琶行》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 第6课《琵琶行》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https://img.taocdn.com/s3/m/775e41f25ef7ba0d4a733bef.png)
琵琶行.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的表现方法以供娱乐。
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中进士,十八年,与元稹同举书判教学过程设计教材处理白居易在元和十年以前先是任左拾遗,后又任左赞善大夫。
元和十年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
藩镇势力在朝中的代言人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的“反侧”之心。
这时白居易挺身而出,坚决主张讨贼,认为否则国将不国。
白居易这种主张本来是对的,但因为他平素写讽喻诗得罪了许多朝廷的权贵,于是有人就说他官小位卑,擅越职分。
再加上有人给他罗织罪名,于是贬之为江州司马。
江州的州治在今江西省九江市。
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听起来也像是不错,但实际上在中唐时期这个职位是专门安置“犯罪”官员的,是变相发配到某地去接受监督看管的。
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销磨,消极情绪日渐增多。
《琵琶行》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
在这里,诗人把一个倡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与她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合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
(三)听录音字词积累:(四)文本探究阅读课文,探究以下问题1这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2通过叙事塑造了那几个人物形象?其共同点是什么?3小序有何作用?四、合作交流五、解惑答疑1这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明确:叙述了诗人谪居江边,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通过叙事塑造了那几个人物形象?其共同点是什么?明确:塑造了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共同点“同是天涯沦落人”3小序有何作用?明确: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述琵琶女的身世点名写作动机定下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六、总结升华第二、三课时一文本探究作者用那些手法描摹音乐?有何好处?合作交流、答疑解惑明确:1,比喻:(找出比喻句,分析特点好处)教师质疑若位名词构成的两个词。
2024-2025版新教材高中语文第六单元单元学习任务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上册
![2024-2025版新教材高中语文第六单元单元学习任务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1e85495f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85.png)
简短介绍鲁迅及其《呐喊》的基本概念和文学价值,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语文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鲁迅《呐喊》选读的基本概念、文学特色及社会意义。
过程:
讲解鲁迅《呐喊》选读的定义,包括作品的主要主题和艺术手法。
使用图表或示意图详细介绍作品的社会背景、人物形象及故事情节。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诗词对实际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借鉴诗词表达情感。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人与自然”主题相关的诗词或文章进行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表现形式、内涵以及对自己的启示。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格律
-意境
-情感
2. “人与自然”主题写作实践
-素材积累
-结构布局
-语言表达
3.课堂讨论与思考
-小组讨论主题
-现状与挑战
-解决方案与创新
板书设计以简洁明了为原则,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同时注重艺术性和趣味性。通过清晰的条理和精炼的概括,引导学生抓住核心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课后拓展
-鲁迅其他作品选读,如《彷徨》、《故事新编》等,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鲁迅的文学创作。
-课堂讨论所需的问题清单,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深入思考。
3.实验器材:
-本单元不涉及实验,无需准备实验器材。
4.教室布置:
-教室前方设置讲台,用于教师授课和展示多媒体资源。
-教室中部设置分组讨论区,每组分配一张桌子,便于学生交流合作。
-教室后方设置图书角,摆放与本单元相关的文学作品,方便学生课外阅读。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教案全集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教案全集](https://img.taocdn.com/s3/m/e48ca82c79563c1ec5da7158.png)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教案全集《数学与文化》教案设计【教学目的】概括文中所述数学文化的特点,掌握提炼文章要点的方法。
1. 领会作者对数学的高度评价,以及从文化兴衰、民族兴亡的高度认识数学的思想。
2. 提高学生对数学文化的认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3. 【教学重难点】体会文章语言的准确性,认识数学文化的特点。
1. 揣摩文中较难理解的句子,分析并理解其含义。
2. 掌握并学会运用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
3.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从解决文中疑难语句入手,逐层深入地分析文章。
1. 学生自读,归纳阅读中发现的问题,集中讨论解决。
2.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月,世界数学家大会在我国召开。
这标志着我国在数学领域的研究已经跨入世8年2002 年前说了一句经100你又了解多少呢?罗素在然而作为文化组成部分的数学,界先进行列。
20常被人引用的俏皮话:我们不知道数学研究的是什么,也不知道研究的结果是真是假;。
“数学是无穷的科学”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外尔给数学下定义说,这些都让人们渴望了解数学,今天我们就学习《数学与文化》一课,来真正认识数学这门无穷的科学。
二、解题课文节选自《数学与文化》一书的绪言,是全书的总论。
课文论述了数学作为“现代科学高度评价了数分析了数学能够影响人类生活的几个特点,的重要地位,技术的语言和工具”“表认为它最根本的特征是使人类摆脱宗教迷信等方面的历史功绩,学在促进人类思想解放、,并把数学提高到文化盛衰、民族兴亡的高度来认识。
达了一种探索精神” 作者齐民友是当代著名数学家、博士生导师,曾任武汉大学校长。
三、研习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 )默读课文,画出文中出现的成语以及直接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
1(明确:成语:泽被天下、风调雨顺、淋漓尽致。
另一个特点是b.首先,它追求一种完全确定、完全可靠的知识。
a.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再一个特点是它不c.它不断追求最简单的、最深层次的、超出人类感官所及的宇宙的根本。
(语文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六全套教案
![(语文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六全套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47379be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fe.png)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六全套教案第一课时主要以诵读法为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整体感知的内容和结构,初步了解张衡的品德及文学才能.其次课时在深化理解文句的根底上生疏张衡在科学技术上的辉煌成就和杰出的政治才能。
一起看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六全套教案!欢送查阅!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六全套教案1【教学内容】熟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生疏张衡的品德及文学才能。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从中国历史博物馆里陈设的候风地动仪模型和郭沫假设在张衡基碑上的题词说起。
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里陈设着候风地动仪的模型。
早在1800年前,张衡制造制造了世界上第一个候风地动仪。
这个仪器早已毁于西晋战乱之中,现在陈设的候风地动仪模型,是现代科学家王振铎等人依据张衡传中对候风地动仪的介绍说明用木料制成的。
1959年党和政府重修张衡墓时,郭沫假设在墓碑上题词道:“如此全面开展之人物,在世界上亦罕见。
〞二、解题1、“传〞:传记.记述的内容是一个人的生平事迹。
传记要突出传主的特点。
范晔(398-445)南朝宋顺阳(在今河南浙川东)人。
他依据前人撰述的几十种有关后汉的历史著作编写成的后汉书,起于刘秀起兵__王莽,最终汉献帝禅位于曹丕,详载了东汉195年的历史,与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合称“四史〞,盛行于世。
对我国的文学、史学有很大影响。
2、范晔(398-445)南朝宋顺阳(在今河南浙川东)人。
他依据前人撰述的几十种有关后汉的历史著作编写成的后汉书,起于刘秀起兵__王莽,最终汉献帝禅位于曹丕,详载了东汉195年的历史,与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合称“四史〞,盛行于世。
对我国的文学、史学有很大影响。
3、文史专名(1)五经:诗、书、易、礼、春秋(2)六艺:①礼、乐、射、御、书、数。
(学问和技能)②诗书礼义乐春秋(说经的经文和传文)(3)四书:论语、孟子、高校、中庸。
(4)经、舒心:“经〞批儒家的经典著作;“传〞指解释、解说儒家经典著作的文字。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教案人教版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教案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8bcee66f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bef1014.png)
(5)文化素养的提高:学生可能对文章中所涉及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知识了解不多,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补充和讲解。
针对以上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如生动有趣的故事讲解、实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突破难点,提高自己的语文核心素养。同时,教师还需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荷塘月色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例如:“你们认为荷塘月色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3. 题型三:文章中作者情感的表达方式
答案:文章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情感表达,传达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和对自然的向往。
4. 题型四:文章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答案:文章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5. 题型五:文章中象征意义的解读
答案:荷塘月色象征着作者内心的宁静与美好,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荷塘月色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d105382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4d.png)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合集一、齐读学生齐读课文,温习稳固,加深理解。
二、研讨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后人认为,的结论也是片面的,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让学生查阅有关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资料,或发给学生有关资料,让学生阅读、思索、争论,畅所欲言。
[明确]苏轼为了弄清石钟山得名的真相,不避艰险,亲身探访,是难能珍贵的。
虽然由于种.种缘由,他考察得出的结论,不完全正确,但这种精神是值得确定的。
第三段提出结论,也就是本文的中心:“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话无疑是正确的。
虽然后人有了新的看法,认为石钟山是因山形像覆钟而得名的,今人经考察又认为石钟山是因“形”和“声”两方面而得名的。
苏轼的说法不完全正确。
但并不能因此否认苏轼的努力。
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熟悉,原来就有一个过程,而且后人对苏轼说法的疑心、察疑、释疑,正是和苏轼的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主观臆断,而自愿亲身实地观看的精神全都的。
三、比拟比拟《石钟山记》与《游褒禅山记》两篇文章。
让学生思索、争论,畅所欲言,教师引导、点拨、归纳。
一样点——通过记游来说明道理,叙议严密结合,前后照应,事、理浑然一体,这是两篇文章写法的一样之处。
它们与一般游记不同,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
它们也不同于一般谈论文的写法,而是通过记游来说明事理。
不同点——1.叙议结合的安排和文章的构造不同。
《石钟山记》全文分为谈论、记游、谈论三局部,先议沦,由谈论带出记叙,最终又以谈论抒发感想。
它的第一段是质疑,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表示疑心,属谈论局部;其次段是解疑,通过实地考察探究石钟山得名由来,属谈论局部;第三段是结论,在质疑、解疑的根底上得出要熟悉事物真相必需“目见耳闻”,切忌“臆断其有无”的事理,属谈论局部。
第一段谈论是其次段记叙的前提,其次段记叙是上下两段谈论的中间环节,第三段谈论是第一段谈论和其次段记叙的自然归结,全文为“谈论——记叙——谈论”的三段式线性构造,一脉相承。
新教材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单元备课名师教案教学设计(10;11;12;13)
![新教材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单元备课名师教案教学设计(10;11;12;13)](https://img.taocdn.com/s3/m/437d98b10912a216147929ac.png)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10.1劝学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的方法与态度。
2.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了解文言实词在演变过程中词义引申、扩大、转移、缩小四种现象,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注重本文以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反复论证的特点,注意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重点】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
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
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
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
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
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二、介绍荀子。
明确荀子的生卒年代、历史地位、政治主张和文学成就,重点介绍荀子散文的特点和文学地位,说明本文出处。
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
他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排比句子,又善于用比喻。
《劝学》一文的这些特点较为明显。
而《劝学》一文最为突出的特点,还是比喻的运用,它多达20个,且形式灵活。
巧妙有力地阐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方法和态度。
这些比喻的含义及内在联系是学习本文的重点、难点。
因此只有准确理解比喻的含义,课文内容的理解、字词句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解题。
从“劝”字入手,在比较古今词义不同的同时,明确“劝”在此处应是“鼓励”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劝阻”语义不同。
“劝”是手段,“学”是目的,明确本文主旨是劝勉人们学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六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六全套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1d016cc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b4.png)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六全套教案篇一: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全册教案第一单元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及作用,赏析课文中“风雪”的描写。
2.理解林冲性格的转变是怎样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完成的,学习在矛盾斗争过程中刻画人物。
培养学生通过情节、环境、言行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
3.了解封建社会“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事实及其必然性。
4.注意分析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人物的性格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有先天遗传的因素,也有后天的促成因素。
其中后天因素和人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孟母三迁”的故事可以作为一个例证,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所在的《水浒传》更是充分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二、介绍《水浒》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故事前因。
指定同学读课文[预习提示],要求全班同学标出:“《水浒》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它艺术地概括了历史上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过程。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林冲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走向反抗道路的重要章节,也是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最典型的例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封建社会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
”然后补充介绍如下:《水浒》是一部描写北宋末年农民起义的著名长篇古典小说。
这部章回体小说是在《宣和遗事》、民间故事及话本的基础上,经过元末明初的施耐庵整理加工,进行再创作而完成的。
北宋末年,封建统治者昏聩淫逸,外族入侵,加之连年自然灾害,民不聊生,正如书中所写的:“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家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见《水浒》第十六回)于是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接连地爆发。
《水浒》生动地描写了一支以宋江为首的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军诞生、发展、失败的全部历程;深刻地揭示了“官逼民反”的社会根源以及起义终于演为悲剧的历史原因;揭露了封建地主阶级的黑暗统治,歌颂了农民阶级的革命斗争,塑造了一个个为人民喜爱的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英雄人物。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6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6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b715150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24.png)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6教案开篇导入:引发兴趣,激发思考开始新课的学习,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播放相关视频或者讲述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如果课文是一篇古诗,可以简要介绍诗人的生平背景,或者播放一段描绘诗中景象的音乐,让学生在感官上先行接触文本内容。
新课讲解:深入浅出,条理清晰在正式进入课文学习时,教师应该首先对课文进行整体的解读,包括文体特点、作者背景、创作时代背景等。
逐段逐句地分析课文,重点突出文中的难点、疑点,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
例如,对于一篇古典小说节选,教师可以从人物塑造、情节发展、语言艺术等方面进行分析。
在讲解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鼓励他们对文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
互动探究:活跃氛围,提升参与为了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或者辩论等活动。
这些活动不仅能够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还能够锻炼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例如,在学习一篇戏剧文学时,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台词,甚至进行简单的表演,以此来加深对人物性格和剧情发展的理解。
拓展延伸:开阔视野,深化认识在课文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适当引入一些相关的文学作品或者历史资料,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跨文本的联系,还能够让他们在更广阔的背景下理解文本。
例如,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诗歌,学生可以发现诗歌风格的变化和社会历史的关联;通过阅读同一主题的不同文章,学生可以学会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
总结反馈:巩固知识,提升效果在课程的教师应该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通过提问、小测验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测。
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以达到真正的知识内化。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全套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全套](https://img.taocdn.com/s3/m/a66235ff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f1.png)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全套荷塘月色朱自清教学目的一、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三、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四、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放在文章的结构安排、写景层次、语言特色上。
2、安排三课时第一教时教学要点:整体感知课文学习文章第一部分教学步骤:一、导入课文作者介绍: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
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中学任教。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朱自清全集》。
二、释义: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
踱:慢步行走。
弥望:满眼。
弥,满。
袅娜:柔美的样子。
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深含感情。
风致:美的姿态。
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
也写作“风姿”。
碧:青翠欲滴的样子。
大意:大概的轮廓三、听录音朗读,并注意体会其中的语言、思考如何划分层次。
整体把握,明确结构,写出大意:全文分三大段:第一部分: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及来到荷塘的感受。
第二部分: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
第三部分: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
四、讲读第一部分:1、第一段点拨分析:开篇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一个“忽然”,引出了作者精心绘制的荷塘月色图画,构成了一个恬静幽美、清香四溢的世界。
实处落笔,渗透一个“静”字。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6课孔雀东南飞并序(1)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6课孔雀东南飞并序(1)教案新人教版必修](https://img.taocdn.com/s3/m/7aba99cf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fa.png)
第6课孔雀东南飞并序
课题名称《孔雀东南飞》
三维目标1、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字的特点,掌握“相”、“自”、“见”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
2、学习叙事诗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
3、了解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4、体会通过语言动作描写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理解赋比兴的运用。
重点目标难点目标
导入示标钗头凤·陆游
红酥手,黄滕酒。
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
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钗头凤·唐婉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乾,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
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
瞒,瞒,瞒!
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家长制等传统文化的冷漠与残酷,使无数美丽的爱情成为“牵牛织女”,化作“双飞蝴蝶”,铸成“血泪沈园”,今天我们要
学习的也是这样一个爱情悲剧。
目标三导学做思一:梳理情节,整体感知
导学:
1、分节读课文,注意字音。
2、分节提出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导做:语法现象归纳
1、找出全诗当中出现的“相”、“自”、“见”字,尝试解释。
A、本诗中“相”字出现过十九处,大致可分三类:。
202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六全套教案
![202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六全套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e0aee65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4f.png)
202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六全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本单元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型,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学生能够理解本单元课文的主旨大意,抓住文章的重点信息,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提升语言交际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
通过文学作品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重点词汇、短语的掌握和运用。
课文主旨大意的理解和重点信息的把握。
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
2. 教学难点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和鉴赏。
复杂句型和语法结构的掌握和运用。
书面表达能力的提升,特别是作文水平的提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或者有趣的故事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出问题或展示图片,引发学生对本单元主题的思考和讨论。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预习课文,标注不懂的词汇和句子,准备课堂讨论。
利用网络或图书馆资源查找相关资料,辅助课文学习。
3. 讲解与探究教师讲解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型,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课文的主旨大意和重点信息。
引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 巩固练习设计多样化的练习题,包括填空、选择、翻译等,巩固所学知识。
开展角色扮演、情景对话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5.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制定改进措施。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合作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PPT、视频、音频等,辅助教学。
新教材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单元备课名师教案教学设计(10;11;12;13)
![新教材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单元备课名师教案教学设计(10;11;12;13)](https://img.taocdn.com/s3/m/437d98b10912a216147929ac.png)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10.1劝学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的方法与态度。
2.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了解文言实词在演变过程中词义引申、扩大、转移、缩小四种现象,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注重本文以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反复论证的特点,注意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重点】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
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
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
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
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
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二、介绍荀子。
明确荀子的生卒年代、历史地位、政治主张和文学成就,重点介绍荀子散文的特点和文学地位,说明本文出处。
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
他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排比句子,又善于用比喻。
《劝学》一文的这些特点较为明显。
而《劝学》一文最为突出的特点,还是比喻的运用,它多达20个,且形式灵活。
巧妙有力地阐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方法和态度。
这些比喻的含义及内在联系是学习本文的重点、难点。
因此只有准确理解比喻的含义,课文内容的理解、字词句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解题。
从“劝”字入手,在比较古今词义不同的同时,明确“劝”在此处应是“鼓励”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劝阻”语义不同。
“劝”是手段,“学”是目的,明确本文主旨是劝勉人们学习。
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de32a82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c33ba05.png)
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针对的是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该单元涵盖了古代诗词、现代散文、小说等多种文学体裁,旨在通过不同类型的文本阅读,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任务包括对每篇课文的深入解读,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意图,同时,通过写作练习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教学对象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和阅读理解能力,但在文学鉴赏、文本分析和创意表达方面仍有待提高。
此外,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个性和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阶段,对于文学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较高的敏感度,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本单元课内古代诗词、现代散文、小说的基本内容、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2)学会运用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分析作品的主题、结构、人物形象、语言特点等,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3)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
(4)掌握文学创作的基本技巧,能够独立完成散文、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的创作。
2、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分析,使学生掌握文学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设计创意写作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文学创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激发他们对文学创作的兴趣。
(2)通过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理解作品中的人物情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人文关怀。
(4)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尊重他人的不同意见,形成积极向上、包容多元的审美态度。
2024年高中语文第6课琵琶行并序教案6新人教版必修3
![2024年高中语文第6课琵琶行并序教案6新人教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8323356f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88.png)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琵琶行并序》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琵琶行并序》的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琵琶行并序》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琵琶行并序》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再次,我在课堂上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小组合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通过设计思考题和讨论题,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同时,我也注意到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和表达能力。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不够集中,容易分心。此外,部分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可能过于保守,不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可能是因为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文言文感到困难,对文学鉴赏有一定的抵触情绪。
4. 《唐宋词选》:收录了唐宋时期其他诗人的词作品,供学生比较和欣赏。
(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1. 要求学生根据拓展阅读材料,深入研究《琵琶行》的背景、意象和音乐性,分析诗人的创作意图。
2. 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琵琶在历史上的发展和在古代社会中的应用。
3. 引导学生思考《琵琶行》中的情感和主题,探讨诗歌对后世的影响和启示。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拓展与延伸
(一)拓展阅读材料
1. 《全唐文·卷六百三十五》:收录了《琵琶行》原文及其注释,可供学生进一步研究。
2. 《唐代诗歌鉴赏辞典》:收录了《琵琶行》的详细鉴赏文章,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诗歌艺术。
3. 《中国古代音乐史》:介绍了琵琶的历史演变和音乐特点,帮助学生了解琵琶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六单元师说教案部编版必修上册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六单元师说教案部编版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c8a89335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60.png)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以下教学方法将被采用:
(1)讲授法:教师以清晰、生动的语言对文言文词汇、句式、文章结构等核心知识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针对课文内容、文化内涵等方面的问题展开探讨,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3)案例研究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实例,引导学生探讨“师”的作用和价值,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举例:探讨“尊师重道”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 教学难点
(1)文言文词汇的活用:文言文中的词汇活用现象较为普遍,学生往往难以掌握。如“师”字在文中的不同用法,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区分和理解。
举例:讲解“师”字在文中分别表示“老师”、“学习的榜样”等不同含义。
(2)文章论证方法的理解:文章中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对比、排比等,学生需要理解并学会运用这些论证方法。
- 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小组讨论、随堂测试和课后作业的情况,教师应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
- 教师应定期收集学生的反馈,了解教学效果,根据学生的需求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九.教学反思
在教授《师说》这一章节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文言文教学的挑战与乐趣。这节课让我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有了更深的思考。
(2)视频:播放与课文相关的视频资料,如古代师生关系的纪录片,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文化背景。
(3)在线工具:利用在线翻译、文言文学习平台等工具,辅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
(4)实物教具:使用黑板、卡片等实物教具,进行课堂演示和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师说》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向别人请教学问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师”的奥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六全套教案第一课时主要以诵读法为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整体感知的内容和结构,初步了解张衡的品格及文学才能.第二课时在深入理解文句的基础上认识张衡在科学技术上的辉煌成就和杰出的政治才干。
一起看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六全套教案!欢迎查阅!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六全套教案1【教学内容】熟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认识张衡的品格及文学才能。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从中国历史博物馆里陈列的候风地动仪模型和郭沫若在张衡基碑上的题词说起。
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里陈列着候风地动仪的模型。
早在1800年前,张衡发明制造了世界上第一个候风地动仪。
这个仪器早已毁于西晋战乱之中,现在陈列的候风地动仪模型,是现代科学家王振铎等人根据《张衡传》中对候风地动仪的介绍说明用木料制成的。
1959年党和政府重修张衡墓时,郭沫若在墓碑上题词道:“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上亦罕见。
”二、解题1、“传”:传记.记述的内容是一个人的生平事迹。
传记要突出传主的特点。
范晔(398-445)南朝宋顺阳(在今河南浙川东)人。
他根据前人撰述的几十种有关后汉的历史著作编写成的《后汉书》,起于刘秀起兵__王莽,终于汉献帝禅位于曹丕,详载了东汉195年的历史,与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合称“四史”,盛行于世。
对我国的文学、史学有很大影响。
2、范晔(398-445)南朝宋顺阳(在今河南浙川东)人。
他根据前人撰述的几十种有关后汉的历史著作编写成的《后汉书》,起于刘秀起兵__王莽,终于汉献帝禅位于曹丕,详载了东汉195年的历史,与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合称“四史”,盛行于世。
对我国的文学、史学有很大影响。
3、文史专名(1)五经:《诗》、《书》、《易》、《礼》、《春秋》(2)六艺:①礼、乐、射、御、书、数。
(学问和技能)②《诗》《书》《礼》《义》《乐》《春秋》(说经的经文和传文)(3)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4)经、舒心:“经”批儒家的经典著作;“传”指注释、解说儒家经典著作的文字。
(5)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6)史汉:《史记》、《汉书》。
(7)《汉书》:纪传体、断代史。
(8)纪传体:编年体;国别体。
(例如:《史记》;《资治通鉴》;《战国策》)(9)通史;断代史。
(例如:《史记》;《汉书》)(10)《两都赋》和《二京赋》:《两都赋》的作者是班固,《二京赋》的作者是范都城,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
三、诵读课文1、自读要求:读准字音、句读、圈画诵读疑难点。
2、范读正音:善属文(zhǔ)连辟公府(bì)邓骘(zhì)璇玑(xuán)算罔论(wǎng)傍行(páng)河间相(jiān)乞骸骨(hái)四、问题设置1、郭沫若曾评价张衡:“如此全面发展的人物,在世界上亦所罕见”,为什么说他是“全面发展的”?讨论明确:(1)品格(2)文学(3)科学(4)政治2、理清提纲:明确:第一部分(1节):介绍张衡品格和文学才能。
第二部分(2-4节):介绍张衡的科学成就。
第三部分(5、6节):介绍张衡的政治才干。
3、学生结合注释梳理文句(第一段)4、质疑、点拨实词:属、贯、辟、奇、就虚词:乃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句式: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5、分析评价结合语句,分析张衡有那些品格和才能?明确:虽才高于世,而无矫尚之情。
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五、深入探讨认识了张衡的品格和文学成就,这对你有哪些启示?(1)、广泛学习(2)、不要骄傲自满(3)、从容淡静(答案多元,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六、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熟读了这篇传记,对*内容做了整体感知,初步认识到张衡的“全面发展”,重点研读了第一段,充分认识张衡的品格和才能,并从中获得了很多启示。
七、作业以“人性与才华”为题写一段议论性文字八、板书设计张衡传一、品格、文学(1节)二、科学成就(2-4节)三、政治才干(5、6节)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积累重点文言词句,认识张衡在科学技术上的辉煌成就和杰出的政治才干。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理清了课文结构,了解了张衡的品格和文学才能,这节课我们继续了解张衡在科学上的成就和政治才干。
二、问题设置1、张衡在科学上有哪些成就?讨论明确:(1)作浑天仪。
(2)著《灵宪》《算罔论》。
(3)铸造地动仪。
2、默读课文3-5段,思考作者介绍张衡的科学成就时,写作方法有何不同?(1)质疑、点拨:实词:雅、征、再、迁、员、尊、发、制、方面、怪、征虚词:以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句式: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②.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③.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④.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
(2)明确:第二段写张衡善机巧,拜郎中,迁太史令,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以记叙为主。
第四段从时间、名称、质地、大小、形状、功用、验证等方面介绍候风地动仪,以说明为主,辅以记叙。
这样详略得当的安排,使*重点突出,人物特点鲜明。
3、默读课文6、7段,疏通文句,思考文中通过哪两件事表现张衡的政治才干的?(1)质疑、点拨实词:损、疾、目、出、不轨、下车、乞骸骨虚词: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
又多豪右,共为不轨。
句式: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
(2)明确:一是《思玄赋》的由来——“政事渐损,上疏陈事,讽议左右,阉竖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表现了张衡忧国忧民、小心谨慎的形象。
二是出任河间相时与奸党作斗争一事。
“治威严,整法度”表现其治理严厉,“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表现其政治智慧,“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表现其卓然政绩。
4、选择恰当的词语对张衡的品格、文学才能、科学成就和政治才干给予评价。
明确:(板书)(可贵的)品格(辉煌的)科学成就(卓越的)文学才能(杰出的)政治才干三、深入探讨写了张衡的品格、文学才能、科学成就和政治才干四个方面的内容,它们之间有何联系?这对我们有何启示?1、首先,“才高于世”方能“举孝廉”“连辟公府”,“作《二京赋》”方能“邓骘奇其才,累召”,“善机巧”“善术学”方能“拜郎中,迁为太史令”方能“作浑天仪”“造候风地动仪”,其特长与其官职二者互为因果。
另外,其科学发明、理论著作也与其“无骄尚之情”“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的性情密不可分,这种性情利于潜心科研。
又如:“才高于世”方能“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著《灵宪》、《算罔论》”方能将从政的感触“宣寄”而作《思玄赋》。
2、从全面发展的,提高综合素质的角度谈,言之成理即可。
四、课堂小结用锤炼的语言,从品格、文学才能、科学成就和政治才干四个方面介绍了张衡,重点突出他科技方面的成就与贡献,层次清晰,从中让我们充分认识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性。
我们学大专家为大家准备的这份张衡传教案,希望大家能多加的复习一下,相信大家对张衡传这篇文言文会理解的更加透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六全套教案2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把握其诗风的变化。
2、了解词的意象,体味词的意境,把握诗歌情感。
3、鉴赏诗歌关键词语,体会诗歌情感。
教学重难点:学习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并且能运用到实际的鉴赏过程当中。
第一课时教学导入:唐宋词的创作中有一个传统的题材,就是写闺怨,“闺怨词”是用来表现妇女的生活和情趣的。
但其作者多为男性,他们写的词称为“代言体”,也就是代替妇女说话。
这一现象终于在宋代被一个女人打破了,她以自己惊世的才华,大胆的笔触,借助词作直写自己的闺怨情愁,使词坛绽放出了一道最夺目的光芒。
她就是李清照。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卓然不群的女词人的内心世界,来品读她的两首愁情词。
古人云:读其书,诵其诗,更得知其为人。
大家在下面查阅了不少李清照的资料,也熟知她的一些诗文。
那就请你们来谈一谈你所了解的李清照。
背景导读《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
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
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
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
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
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全词赏析】一、作者简介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李清照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其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
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
史书记载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李清照十八岁嫁了太学生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
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
但作为一个才华出众、情感丰富的女子难免对人生抱有更多的理想主义的态度,所以尽管生活是满足的,李清照也常常会感到一种惆怅。
这种惆怅是来自社会对女子的压抑还是由于她对生活有着更高的追求不能实现,就不得而知。
只是这种惆怅常常出现她前期的词中,与温馨、喜悦相互交织。
她的两首《如梦令》似乎正好反映出这种复杂的情感: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前一首表现了无忧无虑、开朗活泼的性格,后一首则流露了她对年华变迁的怅惘,似乎青春也在这暮春的风雨中被摧残而消失。
李清照前期的词大多数写自己对爱情尤其是离别之情的感受,属于词的传统题材。
但过去大多是男性作者以女性口吻来写这一类词,往往隔着一层。
而李清照写的是自己亲身感受与内心体验,因此她的词就格外真挚细腻、委婉动人。
她从女性的心理出发,以女性特有的笔法来组织,因而别有一番风味,如: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头,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 《醉花阴》但其后不久,时代的巨变打破了李清照闲适恬静的生活。
汴京失守,南宋建立这初,赵明诚任江宁知府,李清照也“载书十五车”于建炎二年南下江宁。
第二年赵明诚去世,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她又到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再后来,赵明诚生前多年收集的金石古玩大部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
在她那篇的《金石录后序》中,李清照以情真意切的笔调回忆了她与赵明诚烹茶赌胜、赏玩金石的欢乐,叙述了南渡后辗转流离、坎坷不尽的经历,抒发心中郁积的哀恸。
由于一连串的变故,李清照的性格由开朗变得忧郁,如今的情怀正如《武陵春》中所写的: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