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
【摘要】古代诗歌鉴赏历来是高考语文和日常教学中的重难点。本文鉴于表达技巧、语言品味等诗词鉴赏教学切入点的局限性,从诗题、作者、意象、诗眼及诗歌注释等方面出发,就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策略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中学古诗词鉴赏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比重逐渐增大,其教学地位更是得到了明显提高,新课标地区语文高考试题中更是将诗词鉴赏分值由原来的8分提高到现在的11分,足见其在现今语文高考中的重要性。但诗歌的语言凝练、跳跃、含蓄、意境深邃,使师生们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棘手。可以说,平时的诗歌鉴赏中,教师和学生都花费了不少的精力,但在具体的考试中学生又感觉到无从着手。那么,鉴赏一首诗都有哪些步骤呢?
一、通读
面对一首我们以前从未见过的诗歌,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先将它读一遍。那么,这一遍都读什么呢?
1.剖析诗题,指导学生初步猜想与把握诗词内容。一首诗的题目是这首诗歌的眼睛,它能起到交代诗歌话题、背景、内容及主旨的作用。如杜荀鹤的《秋日怀九华旧居》,从诗题上就可看出时节、地点及作者的感情。杜牧的《题扬州禅智寺》,是写在扬州禅智寺庙壁上的一首题画诗。
2.了解诗歌作者,知人论世。古代比较著名的诗人,大都形成了自己固定的诗歌风格,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也有助于解读诗作。比如杜甫、白居易的诗作大多表达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诗作风格沉郁顿挫;高适、岑参为边塞诗人的代表,其诗作大多描写边关战士奋勇杀敌以报国及常年征战在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王维、孟浩然及陶渊明,他们的诗作大都表现的是远离官场及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诗作风格清新、质朴、闲适、恬淡。
3.抓诗歌意象,准确把握诗歌感情。意象,即诗人为了表达思想感情而借助的客观事物,它是诗歌艺术的精灵。如果我们熟悉了某些意象固有的意义,对我们鉴赏诗歌会有很大帮助。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有以下四类。
(1)送别类:杨柳、酒、长亭、南浦等。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中的“杨柳”随风飘舞的姿态暗合主人公的依依惜别之情,且“柳”亦有“留”之意,因此,许多文人用它来表达送别的意蕴。
(2)爱情类:莲、红豆、比翼鸟、连理枝。莲和“怜”音同,在古汉语中有“爱”的意思,因此,古代诗歌很多用“莲”借以表达爱情。如《西洲曲》中的诗句“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3)战争类:楼兰、请缨、羌笛、投笔等。古代诗歌中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如王昌龄《从军行》中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闲适类:古代诗人用五柳、东篱、三径等来表达闲适、恬
淡的心情或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如陶渊明《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的就是作者辞官归隐以后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4.通过抓诗眼、词眼,准确提取诗词主旨。抓“诗眼”,俗称“炼字”,炼字中要炼的就是一句乃至一首诗中最精炼传神的字。这个字能使全诗活起来,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数词或副词,抓住了这个字,就抓住了全诗的魂。如李清照的《醉花阴》中有“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句,此句中的“瘦”字就是全篇的词眼。它在全词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将主人公多愁善感、顾花自怜的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5.借助诗歌诠释。有的诗歌,命题者提供注释,有的是对作者的大致介绍,有的标明了诗歌的创作时间及背景,还有对个别字词的解释。借助这些注释来解读诗歌,可降低考生的理解难度,在节省考生时间的同时,可以让考生准确把握诗词主旨。
二、明确题干要求
通读整首诗,对全诗大意及作者的感情有了大致的把握以后,紧接着就要阅读题干,根据题干的要求定位答案区间。若题目涉及诗歌内容,答案应确定在诗歌题材、主旨及思想感情等范围;如果是形式,那么就应思考语言风格、表达技巧等相关内容。
三、精心组织答案
读懂这首诗,明确题干要求以后,就要组织答案。诗歌鉴赏题作答一般分为三步:先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在原诗中找到相对应的
诗句做佐证,最后点出运用何种表达技巧,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当然,在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中,除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外,学生也应主动拓展适合自己的学习思路,把握好诗词鉴赏的切入点,同时在阅读中融入自身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与诗词鉴赏教学的诸多教学手段相呼应,实现鉴赏能力乃至人生境界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邢成斌.浅谈古诗词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文学教育(中). 2010(04).
[2]安权虎.如何提高中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水平[j].黑龙江科
技信息.2008(06).
[3]沈茂生.古典诗词言语教学的文化观照[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