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_2016学年高中历史1.2旷日持久的战争教案新人教版选修3
1.2《旷日持久的战争》PPT课件(新人教选修3)
全部乖乖投降,一共有300 1916.6索姆河战役 多人。”
“让法国人把血 流干!”
配戴防毒面具的英国士兵
日德兰海战
日 德 兰 海 战
材料一 在以后三年的战争中,尽管双方动用 了大量的武器,再三发动攻势,但在这矢战线 上任何一方的移动都未超过10英里。……西线的 战斗这时变成了阵地战和消耗战。——斯塔夫里 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14年,欧洲军队在战场上面临着 一次技术上的革命。过去几十年发明出来的各种 武器——有枪栓的来复枪、机关枪、现代榴弹炮 等……现代武器使各部队对敌方的防守阵地都束 手无策…… ——杰弗里· 帕克《剑桥战争史》
东线战役中被俘的俄军 东线战壕中的俄国士兵
二、1916年关键一年:凡、索、日三战 碾碎法国的磨盘。
西线决定性作用。
1916.2 凡尔登战役 86个师), 英法联军投入 39个师(后增至 “我驾着坦克孤零零地冲向 关键词: 毒气弹、绞肉机、 德军投入 13 个师(后增至 67 个师)。 双 一座村庄,只见德军在四散 歼灭法军主力、迫使法军投降的计划 方人员伤亡多达 127万人,但联军牵制了 而逃。我围着村庄转了一圈, 破产。 —— 大战中期的决定性战役 德军对凡尔登的进攻;德军也被迫收缩 就像战神在地上划了一道禁 和一战的转折点。 圈一样,德国人全给吓懵了, 防线,在西线暂时转入战略防御。
思考
一战与中国关系有关史实:
1、暂时放松侵略,民族资本主义短暂春天 2、美日争夺中国:府院之争 3、中国参战 4、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出兵山东,引发山 东问题 5、对西方资本主义怀疑,学习转向。
中国的一战
中国的参战意向和潜在的人力资源还是鼓 舞了深陷战争泥潭、死伤惨重的协约国各方。 法国福熙元帅甚至说,”华工是世界一流的 劳动者,可以成为出色的士兵,在现代武器 的炮火之下仍然能保持良好队形。”
高中历史 1.2 旷日持久的战争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3
3 旷日持久的战争学案课堂探究探究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及其重大战事史料导入史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从兴高采烈的群众和开拔的士兵高唱《马赛曲》《在故乡》或《蒂珀雷里》等歌曲开始的。
交战双方的军列上都用粉笔写着“圣诞节回家”的题词。
所有的民族都满怀信心地期待着一场短暂而又胜利的战争。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史料二德国议员们在一致通过了50亿马克的战时公债案后,又表决休会4个月。
照当时一般人的想法,这场战争有4个月的时间也就大致可以结束。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互动探究(1)史料一、史料二反映了欧洲各国在战争开始时对战争是如何预计的?(2)与战前的估计恰恰相反,第一次世界大战演变成了一场怎样的战争?列举在这场战争中的主要战役及其特点。
提示:(1)认为战争将会是短暂的,对战争后果估计不足。
(2)旷日持久的战争。
战役及特点:马恩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第一次大规模战役;凡尔登战役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次战役;索姆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日德兰海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一次海战。
名师精讲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三个阶段和三条战线1.第一阶段:1914年。
重心在西线,先西后东。
同盟国占据着主导地位。
西线:马恩河战役,宣告了德国速决战计划的破产,西线由运动战转为阵地战,由速决战转为持久战。
东线:俄奥交战,德军增援,俄军失利。
东线战争规模的扩大使德国陷入了两线同时作战的不利境地。
2.第二阶段:1915年。
战争的重心转移到东线。
德国集中兵力进攻俄国,企图一举击垮俄国,结束东线战事,俄军节节败退。
但德国因为战线的延长,无力继续进攻,东线也转为阵地战。
3.第三阶段:1916年。
战争重心再次转移到西线,协约国逐步取得战争主动权。
通过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同盟国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形势对其不利。
【例题】马恩河战役使双方陷入旷日持久的阵地战,德国总参谋长小毛奇向德皇报告说:“陛下,我们已经输掉了战争。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第一单元2《旷日持久的战争》优秀教学案例(共1课时)
3.开展角色扮演、辩论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历史情景再现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4.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学会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为现实生活服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珍视生命的情感态度。
2.使学生认识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痛苦,树立反战意识。
3.引导学生从历史人物和事件中汲取正能量,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4.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其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贡献的责任感。
为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1.划分学习小组,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设计小组讨论话题,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深入剖析战争背景、战役特点和战争影响。
3.组织小组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及时评价小组合作成果,给予表扬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战争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教师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战争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作业:撰写心得体会,思考战争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的启示。
2.学生完成作业,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收获和不足。
3.教师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4.在下一节课开始时,学生分享自己的作业成果,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五、案例亮点
1.情感导向:本案例通过战争主题的教学,引导学生深入反思战争对人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反战意识和珍爱生命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人性化的语言和生动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感受战争的残酷,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和平的珍贵。
1.2【教学设计】《旷日持久的战争》(人教)
《旷日持久的战争》本课主要介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的三条战线和西线的三大战役──马恩河会战、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随着欧洲参战国的增加,在欧洲形成了西线、东线、南线三条战线,其中西线和东线是主战线。
英法比军队与德军作战的西线更为关键,教材着重强调了西线的三大战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超出了作战双方的预期,打成了旷日持久的消耗战。
东西两线双方都陷入相持局面。
本课涉及大量的军事知识和军事理论,建议教师采取讲述与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并适当放映一些有关影像资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其思考、讨论,进行教学。
【知识与能力目标】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德国速决战破产;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东线战役。
【过程与方法目标】阅读教材归纳要点;联系必修一二;问题探究;合作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现代科技用于战争,使战争具有残酷性,反对战争,珍惜和平。
【教学重点】重点:西线战役,马恩河会战,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教学难点】难点:德国速决战破产的原因。
多媒体课件第一课时【导入新课】目标问题导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讲授新课】一、“施里芬计划”的破产二、1.三条战线(1)西线:位于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英法军队同德军作战。
(2)东线:位于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俄军同德、奥匈军队作战。
(3)南线:位于巴尔干地区,塞尔维亚军队同奥匈军队作战。
2.“施里芬计划”(1)目的:战胜法国及其盟国。
(2)特点:集中兵力在西线,先占领比利时,然后向法国发起进攻。
(3)实施①西线:法德双方发动马恩河战役,不久,德军被迫撤退。
②东线:俄军攻入东普鲁士等地,并且还深入到奥地利境内,德国被迫东西两线同时作战。
旷日持久的战争教案 人教课标版
《旷日持久的战争》教案一、一战的爆发:1、爆发:1914年7,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俄、法、德、英很快参战,大战全面爆发2、交战双方:两大军事同盟①协约国集团:英国、法国、俄国、比利时、塞尔维亚、意大利、日本、美国(1917)、中国(1917)②同盟国集团: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保加利亚探究一: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说明了什么问题?①协约国集团给予意大利的利益更大②意大利认识到协约国集团的力量更强大3、三个阶段:1914;1915——1916年;1917——1918年三条战线:东线、西线、南线①西线:英国、法国、比利时对德国作战。
(作战区域: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②东线:俄国对德国、奥匈帝国作战。
(作战区域: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③南线:巴尔干:塞尔维亚对俄国作战。
(作战区域:巴尔干地区)探究二:为什么东线、西线是主战线?为什么西线更具有决定意义?⑴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分别为英法俄和德奥为主,因此英法与德军作战的西线,俄军与德奥军作战的东线是主战线。
⑵西线交战双方分别是两大集团的核心,实力相对较强。
二、战争的进程⑴第一阶段(1914年)①西线:马恩河战役(第一次大规模战役;宣告施里芬计划破产,西线进入相持阶段)施里芬计划:(德国)集中大部分兵力先击败法国,并切断英国与欧洲大陆的联系;然后,掉过头来对付俄国,争取两三个月结束战争(特点:先发制人、速战速决)②东线:德、俄互有胜负,进入相持阶段③1914年东西两线的战事进入持久的阵地战探究三:西线为什么会形成持久战和阵地战局面?这种转变更有利于协约国和同盟国的哪一方?为什么?⑴形成持久战和阵地战局面的原因:①交战双方没有一方具有绝对优势②大杀伤力的武器更有利于防守③军队机动性不强,后勤保障能力不高⑵战争转入相持,显然对后者不利:①协约国在面积、人口、资源等方面都远胜于同盟国还占有广阔的海外殖民地。
但兵源分散,装备较差,利于长期作战。
教学设计6:第2课 旷日持久的战争
第2课旷日持久的战争【三维目标】1.认识与能力: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欧洲三条战线的主要交战国及其重要战役;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演变为旷日持久的战争的原因;认识新式武器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具备史料实证与分析的基础能力。
2.方法:本课以第一次世界大战演变为旷日持久的战争的原因为主线,以圣诞休战作为背景,运用地图、图文等相关材料,帮助学生置身于历史情境;通过层层设问,深入分析,促进学生更好地感受战争局势的变化和战争的残酷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现代战争的残酷性,感悟追求和平、关爱生命的人文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马恩河会战、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演变为旷日持久的战争的原因。
【导入新课】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性和血腥性,给人类带来极大的灾难,与以往战争相比是一场旷日持久的世界大战。
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师:(展示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对峙图)你能否判断1914年“圣诞休战”发生在哪条战线?请说说你的依据。
生:(标注)西线,主要对战双方是德国和英法。
师:1914年7月28日,一战爆发。
战争开始后,逐渐形成了三条战线。
由于西线交战双方分别是两大集团的核心,实力相对较强,所以西线的战争更有决定意义。
请结合书本,推测并分析“圣诞休战”前西线的战事和结果。
生:马恩河战役已经结束,德国人速战速决计划破产,西线陷入相持阶段。
师:是,陷入了交战双方不曾料到,不想看到,更不愿迎来的持久战。
一战爆发之初,没有几人认为这会是一场漫长残酷的战争。
德皇威廉二世在8月的第一个星期对出征的将士说:“你们在叶落之前就会凯旋回家”。
俄国军官考虑的不是俄军是否取胜,而是需要打两个月还是三个月,需要打6个月的人,被认作态度悲观的挫败主义者。
法国人更是孤注一掷,把全部希望寄托在速战速决上。
我们不免发问,各交战国都认为会迅速取得一场决定性的胜利,那么一战为何会演变成持久战呢?首先,从一战前的形势来看,德国要想在战争中取胜,最佳战略方案是什么呢?生:速战速决,避免两线作战师:的确,德国为了进行这场战争,早就做了周详的计划。
【课堂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1.2 旷日持久的战争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3
1
2
3
4
5
5.老师在讲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有关史实时,向同学们展示了下列一组图 片,下列哪一选项最准确地反映了图片展示的主题( )
1
2
3
4
5
A.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 施里芬计划”的破产
B.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旷日持久的阵地战 C.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德的海上争霸战 D.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新式武器 解析:坦克、重炮、飞机、潜艇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出现的新式武器,故 D 项正确。其他选项均不能完整地反映这一主题。 答案:D
探究点
●名师精讲●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三个阶段和三条战线 1.第一阶段 :1914 年。 重心在西线,先西后东。 同盟国占据着主导地位。 西线 :马恩河战役,宣告了德国速决战计划的破产,西线由运动战转为阵地战, 由速决战转为持久战。东线 :俄奥交战,德军增援,俄军失利。东线战争规模 的扩大使德国陷入了两线同时作战的不利境地。 2.第二阶段 :1915 年。 战争的重心转移到东线。 德国集中兵力进攻俄国, 企图一举击垮俄国,结束东线战事,俄军节节败退。但德国因为战线的延长, 无力继续进攻,东线也转为阵地战。 3.第三阶段 :1916 年。战争重心再次转移到西线,协约国逐步取得战争 主动权。通过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同盟国受到了极大的 打击,形势对其不利。
第2课 旷日持久的战争
情境导入
课程目标
1.“ 施里芬计划”的 破产:欧洲三条战线及 其对峙形势,“ 施里芬计 划”的含义、 实施及其结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 喜气洋洋的奥地利人 奔向前线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 道:“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从兴高采烈的群众和开拔的 士兵高唱《马赛曲》《在故乡》或《蒂珀雷里》等 歌曲开始的。交战双方的军列上都用粉笔写着„圣诞 节回家‟的题词。所有的民族都满怀信心地期待着一 场短暂而又胜利的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进程是否像战争开始时欧洲人想象 的那样? 果和影响。 2.“ 凡尔登绞肉机”:1915 年德奥与俄国在东线的 战事、1916 年 2 月凡尔 登战役的概况及结果。 3.“ 索姆河地狱”:1916 年 6 月索姆河战役的概况 及结果、1916 年 5 月日 德兰海战的概况及结 果。
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 1.2 旷日持久的战争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3
-10-
第2课
旷日持久的战争
首 页
J 基础知识 Z 重点难点
ICHU ZHISHI
HONGDIAN NANDIAN
S 随堂练习
UITANG LIANXI
知识 点一
知识 点二
知识 点三
“索姆河地狱”
1.目的:为了牵制德军,支援凡尔登,1916 年 6 月下旬,英法联军在法国北 部发动了索姆河战役。 2.概况 (1)双方投入的兵力超过 150 个师,到 1916 年 11 月中旬结束。 (2)英法军队仅从德军手中夺取了大约 200 平方千米的土地。 (3)索姆河战役也是一场巨大的消耗战,双方伤亡人数超过凡尔登战役, 达到 130 多万人,但仍未能决出胜负。 3.影响 (1)这次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 (2)双方都陷入了战争的泥潭,元气大伤。 (3)交战双方对继续战争力不从心。
-6-
第2课
旷日持久的战争
首 页
J 基础知识 Z 重点难点
ICHU ZHISHI
HONGDIAN NANDIAN
S 随堂练习
UITANG LIANXI
知识 点一
知识 点二
知识 点三
自主思考战争进入阵地战会对哪一方更为有利?
提示:德国因此陷入两线作战的深渊,战争双方进入了无休止的阵地战 当中。战争越持久越有利于协约国,原因是协约国在国土面积、人口、资源 等方面远胜于同盟国。
-9-
第2课
旷日持久的战争
首 页
J 基础知识 Z 重点难点
ICHU ZHISHI
HONGDIAN NANDIAN
S 随堂练习
UITANG LIANXI
知识 点一
知识 点二
知识 点三
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1.2 旷日持久的战争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3
1.2 旷日持久的战争教案【教学建议】重点:一战中的重大战役。
难点:战争的残酷及战略态势。
突破方法:1.结合课本地图,以时间为顺序掌握一战欧洲三条战线的作战双方及东西线的重大战役。
2.利用好教材的插图和资料加深对战争残酷性的认识,树立维护和平、反对战色的观念。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采用多媒体导入法:播放课件:与过去战争每天死亡人数的比较(单位:人)第一次世界大战概况从以上两幅图表中可以看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性和血腥性,给人类带来极大的灾难,与以往战争相比是一场旷日持久的世界大战。
由此导入新课学习。
学案导学一、“施里芬计划”的破产1.欧洲三条战线及其对峙形势2.“施里芬计划”的破产(1)制定:首先在西线集中兵力,先占领比利时,然后向法国发起进攻。
(2)破产:马恩河战役宣告了德军“速战速决”战略的破产。
3.东线战事:德军进入俄国境内,俄军深入奥地利境内,对峙局面开始形成,东西两线的战事转入了持久的阵地战。
【问题探究】材料一在以后三年的战争中,尽管双方动用了大量的武器,再三发动攻势,但在这条战线上任何一方的移动都未超过10英里。
……西线的战斗这时变成了阵地战和消耗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1914年,欧洲军队在战场上面临着一次技术上的革命。
过去几十年发明出来的各种武器——有枪栓的来复枪、机关枪、现代榴弹炮等……现代武器使各部队对敌方的防守阵地都束手无策……——杰弗里·帕克《剑桥战争史》请思考:一战为什么变成旷日持久阵地战?这种形势有利于哪一方?为什么?(1)持久原因:作战双方没有一方具有绝对优势;大杀伤力的武器更有利于防守;军队机动性不强,后勤保障能力不高(2)第一次世界大战变成了持久战和阵地战,这种转变更有利于交战的那一方?为什么?答案:这种转变有利于协约国一方。
因为协约国在面积、人口、资源等方面都远胜于同盟国,还占有广阔的殖民地,利于长期作战。
同盟国军队虽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战争准备充分,但其人口、资源等无法同协约国相比,利于速决战。
历史:1.2《旷日持久的战争》学案(人教新课标版选修三).doc
第2课旷日持久的战争学案导学【三维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施里芬计划”的破产马恩河战役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认识战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役残问题探究增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凡尔登绞肉机”日德兰海战;凡尔登战役"索姆河地狱”索姆河战役【重点难点】重点:一战的重大战役难点:战争的.残酷及战略态势【学习建议】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实叙述、情景再现等方法,培养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习惯。
【思考感悟】“让别的国家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也要求日光下的地盘。
”这段话说明了什么问题?【自主学习】一、第一阶段1、施里芬计划:为了在新的战争中战胜及其同盟国,德军总参谋长在1905年制定的作战计划。
计划战争初期,德国在集中主要兵力,在6周内打败,而以少量兵力在东部边境牵制军队;在打败后,再将主力东调,打垮a2、施里芬计划的破产⑴德军首先在西线集中兵力,先占领。
1914年8月,德军攻入法国。
法军总司令及时调动展开反击。
经过战役,德国“速战速决”战略破产。
⑵1914年8月,俄军攻入等地,迫使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
德军在随后的反击中击败,进入。
同时,俄军也打败了,深入境内。
双方开始形成了对峙局面。
3、马恩河战役:1914年9月5日,德军和法军双方共投入152万人在马恩河地区展开大战,最后,德军被迫撤退。
马恩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大规模战役,它宣告了德军战略的破产。
二、第二阶段1、1915年,德、奥把进攻重点放在,想一举击溃俄国,结束战斗。
但是,俄军未被彻底打垮,.德国的计划再次落空。
2、凡尔登战役:年2月,德国发动了凡尔登战役。
凡尔登是法国的著名;,是通往巴黎的门户和法军防线的中枢。
为攻克凡尔登,德军先后投入了46个师的兵力出动了和,使用了。
法军在总司令的指挥下,顽强抵抗,摆脱了被动局面,之后转入反攻,收复了大部分失地。
高中历史 1.2 旷日持久的战争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3
1.2 旷日持久的战争教案(人教版选修3)【教学目标】【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一、“施里芬计划”的破产二、“凡尔登绞肉机”1.日德兰海战2.凡尔登战役三、“索姆河地狱”重点:一战的重大战役难点:战争的残酷及战略态势【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实叙述、情景再现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努力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
在教材的处理上,应突出重点、难点内容,点拨思路,启导分析,给学生留下较多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借以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习惯。
【导入新课】“让别的国家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也要求日光下的地盘。
”这是20世纪初德国首相毕洛夫的一番话。
为了争夺日光下的地盘,第一次世界大战在1916年交战双方展开了最为惨烈的战争。
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一、“施里芬计划”的破产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在欧洲,主要战线有西线、东线和南线三条战线,其中西线的战争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1914年是战争的第一阶段,马恩河战役致使德军速决战的计划破产、在第二阶段中,关键的1916年出现两次大型战役和一次海战,结果大战的主动权转移到了协约国一方。
德国为了进行这场战争,早就做了周详的计划。
它的军队是当时世界上组织最完善、装备最好的军队。
还在1905年,德军的整个作战计划就已经由当时德军参谋总长施里芬拟订好了。
叫做“施里芬计划”。
施里芬设想,在未来的战争中,德军将要在西线同英、法军队作战,在东线同俄国作战。
为了避免在两条战线上同时作战,施里芬准备先把主力摆在西线,用闪电战的方式,在四周到六周内迫使法国投降。
然后回师东线,攻打行动迟缓的俄国,在三四个月内征服俄国。
为了实现这个计划,德国还在国内修建了一个完整的战略铁路网,战时可以利用它迅速调动军队。
战争第一阶段的战役主要在西线进行。
马恩河战役是一战爆发后第一个重大战役。
2015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2课 旷日持久的战争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3
课题课简述第一次界大战的过程役;索姆河战役;东线战役。
】找到凡尔登标明战役时间。
、目标展示、新式武器的应用,增强防御能力。
、双方实力均衡,是持久战的主要原因。
持久战有利于协约国。
D索姆河战役、对第一次世珍惜和平。
部分家长也反映孩子很努力,却始终考不出成绩,问到底如何才能学好物理?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讨论以下,努力和好成绩之间的关系,是不是努力了就一定会有好成绩?答案是否定地!按照这个逻辑,如果有学生24小时不断地学习就得保送清华北大;中国足球只要训练的足够刻苦,就一定能踢赢巴西;我作为老师只要足够的努力就能当上教育局局长?很显然,努力和最后的结果并不是必然的关系,在努力和结果之间,还有存在一桥梁,那就是方法。
高中生普遍认为物理难。
一遇到多过程的物理问题头就疼,其实是因为他不会学物理。
高中所有课程,每一门都有自己的特点,都需要大家根据这些特点,制定相应的方法。
那学物理有什么方法呢?方法是根据特点制定出来的。
所以,我们首先要了解物理这门课的特点。
物理最大的特点就是,大多数的研究对象以及研究对象的变化过程都是形象的,是可以在我们脑海呈现出来并且通过图像画出来。
不管是学习新的物理概念还是平时做题,只要你试着把题目描述的物理过程在脑海中显现出来并能够通过图像把物理过程描绘出来,那么你的物理不可能差。
以上这些是学好物理的一个必要的前提,抛开这个方法去谈物理学习都是扯淡!有了上面的那个前提,才是考虑高中物理的具体内容。
高中物理体系其实特别清楚,80%的高中物理内容就是研究运动,小到微观,大到宏观,并且所有运动都可以用下面三个观点解决:1.牛顿定律的观点2.功和能的观点3.冲量和动量的观点。
掌握这三个工具,你就可以用这些观点去分析高中物理的典型模型了。
高中物理学习的几个典型的模型有匀加速直线运动、抛体、圆周(天体和原子)、机械振动。
之后学习的带点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实际上就相当于在把重力场换成了电场,把物体换成了带电粒子。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第2课旷日持久的战争教学教案新人教版选修3
1.教学方法
(1)讲授法:在课堂中,教师将采用讲授法向学生传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包括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以及重要战役和人物。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可以系统地了解战争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2)讨论法:教师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认识和看法。学生可以通过讨论交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在知识方面,大部分学生可能只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有个大概的了解,知道它是发生在很久以前的一场战争,有很多国家参与,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但是,他们对战争的起因、经过和影响可能了解不多,对于战争中的具体事件和人物可能也比较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详细讲解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引导学生了解战争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2.历史理解: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理解战争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分析战役和事件背后的原因和意义,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批判性思考,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4.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战争爆发:萨拉热窝事件
-战争初期: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
-战争中期: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等
-战争后期:俄国革命、美国参战等
3.结果:战争的影响和结局
-和平条约:凡尔赛条约和华盛顿条约
-政治格局:欧洲格局的变化
-经济影响:战争对各国经济的影响
-社会影响:战争对各国社会的影响
-后续影响:战争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向的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事件有了一定的认知和理解能力。但是,由于年龄和经历的限制,他们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了解可能仅限于课本和电影电视等媒体,缺乏深入的理解和亲身感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体会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宝贵。
(完整版)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三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第2课旷日持久的战争学案(有答案)
第二课旷日持久的战争设计:李宗强班级姓名【课标要求】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欧洲三条战线的主要交战国及其重要战役;认识新式武器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感受现代战争的残酷性。
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演变为旷日持久战争的原因。
【重点难点】重点:马恩河会战,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
难点:战争为何转入旷日持久的相持阶段?【学法指导】本课主要讲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双方在东西两线的交战情况。
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德军速战速决战略的破产,二是西线的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三大战场西线:对。
东线:对。
南线:对。
1914年东西两线作战1、德军在西线实施“”。
双方在地区展开大战。
宣告了德军“”战略的破产。
此后西线进入相持阶段。
2、东线:德军大败俄军,进入俄国境内;俄军打败奥军,双方开始形成对峙局面。
东西两线的战事转入了持久的。
1915年东线中心德、奥东线一举击溃的计划落空。
1916年西线鏖战德国打败的计划再次受挫最大规模的战役,未决胜负,但双方均力不从心最大规模的海战,掌握制海权○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什么演变为一场持久战?○这次大战有哪几场重大战役?○这次大战为什么这么残酷?【疑难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何转入旷日持久的相持阶段?这一转变为什么对协约国有利?当时由于步枪、机枪、重炮等现代武器大量装备军队,使得防御一方的实力大大增强,而进攻一方还完全依靠士兵的血肉之躯,必然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加之当时的军队机动性差,后勤保障能力低下,所以大战就转变成了持久战和阵地战。
大战变成了持久战有利于协约国一方。
因为协约国在面积、人口、资源、方面远胜于同盟国,还占有广阔的殖民地,但其兵源分散,装备较差,利于长期作战。
同盟国军队虽然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战争准备充分,但其人口、资源都无法和协约国相比,利于速决战。
战争转入相持,显然对其不利。
【视野延伸】坦克1916年9月15日早晨,在法国的索姆河畔,大雾弥漫,英国军队将一种钢铁“怪物”投入战场,只见它大摇大摆的向德军铁丝网和战壕密布的阵地冲去,德军慌忙集中大量机枪向它射击,可是枪弹都从钢铁装甲上纷纷滑落,德国并吓得屁滚尿流,纷纷逃窜,英俊乘势占领了德军的阵地。
人教版历史选修3《旷日持久的战争》word教案
人教版历史选修3《旷日持久的战争》word教案
★战争简介
战争特点:大炮、战壕、士兵——战争的残酷
战争的特点:旷日持久
战争的概况:
一个主战场:欧洲战场
两大军事同盟:同盟国、协约国
三条战线:东线、西线、南线
三个时期:1914;1915——1916年;1917——1918年;连续四年
一、“施里芬打算”的破产
1、欧洲的三条战线:
东线:俄国——德奥
西线:英法比——德国(决定意义)
南线:塞尔维亚——奥匈
2、“施里芬打算”的破产(战争第一时期)(特点:双方形成相持局面)
①内容:速决战
②破产:马恩河战争(西线)——西线进入相持时期
③东普鲁士战争:东线形成相持
★第一次世界大战什么缘故便成了持久战和阵地战?这种转变更有利于协约国和同盟国中的哪一方?提示:武器装备增强防备一方的实力;军队的机动性差,后勤保证能力低下。
有利于协约国;面积、人口、资源等方面胜于同盟国,同时占有大量的殖民地;同盟国军队虽精良,但在人口、面积、资源无法与对方相比,
利于速决战。
战争转入相持,明显对同盟国不利。
二、战争的第二时期(1915——1916年)(协约国把握战争的主动权,形势有利于协约国)
1、1915年东线战局:
德奥将重点放在西线,一举消灭俄国。
但打算再次落空。
2、1916年的战争:
①形势:关键性一年;战争重心回到西线;
②战争:凡尔登战争(虽未决出胜负,但此后德奥方面困难重重,每况愈下,开始走下坡路,此战争为此成为一战的转折点);索姆河战争(西线再度转入阵地战);日德兰海战。
度高中历史 第1单元第1讲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旷日持久的战争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3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学习资料专题第1讲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旷日持久的战争一、动荡不安的世界1.背景(1)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大大提高;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法、美、德等国,从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加剧。
(2)20世纪初的世界,已经被列强基本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2.表现(1)德国不仅在欧洲同英国展开激烈竞争,而且还想从英法等国手中夺取殖民地,重新瓜分世界。
(2)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一方面欧洲列强纠集对立的两大军事集团;另一方面它们不断加强扩军备战。
[思维点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国家矛盾产生的根源。
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的出现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随着实力的变化,列强之间围绕瓜分世界问题的矛盾日趋尖锐,冲突愈演愈烈。
二、剑拔弩张的两大军事集团1.三对基本矛盾(1)法德矛盾: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力图寻机复仇;德国为防范法国,拼命扩充陆军,试图压制法国。
(2)俄奥矛盾:主要表现在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上。
奥匈帝国把巴尔干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俄国却打着斯拉夫主义的旗号向巴尔干渗透。
(3)英德矛盾:德国想从英法等老牌殖民强国手中夺取殖民地,英国一贯推行欧洲大陆均势政策,不愿看到德国强大与其争夺殖民地等。
2.军事集团形成(1)三国同盟①1879年,德奥首先缔结“同盟条约”,这个条约具有明显的反俄性质。
②德国利用意大利同法国的矛盾,把意大利拉入同盟。
③1882年,三国同盟正式建立,德国成为核心。
(2)三国协约①1892年,法国和俄国缔结军事协定,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开始出现。
②随着英德矛盾的发展,英国分别在1904年和1907年与法、俄签订了协约,这标志着三国协约正式建立。
[图示点拨] 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三、“巴尔干火药桶”1.巴尔干半岛的复杂关系(1)形势:巴尔干半岛长期处于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之下,民族关系复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旷日持久的战争教案【教学建议】重点:一战中的重大战役。
难点:战争的残酷及战略态势。
突破方法:1.结合课本地图,以时间为顺序掌握一战欧洲三条战线的作战双方及东西线的重大战役。
2.利用好教材的插图和资料加深对战争残酷性的认识,树立维护和平、反对战色的观念。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采用多媒体导入法:播放课件:与过去战争每天死亡人数的比较(单位:人)第一次世界大战概况从以上两幅图表中可以看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性和血腥性,给人类带来极大的灾难,与以往战争相比是一场旷日持久的世界大战。
由此导入新课学习。
学案导学一、“施里芬计划”的破产1.欧洲三条战线及其对峙形势2.“施里芬计划”的破产(1)制定:首先在西线集中兵力,先占领比利时,然后向法国发起进攻。
(2)破产:马恩河战役宣告了德军“速战速决”战略的破产。
3.东线战事:德军进入俄国境内,俄军深入奥地利境内,对峙局面开始形成,东西两线的战事转入了持久的阵地战。
【问题探究】材料一在以后三年的战争中,尽管双方动用了大量的武器,再三发动攻势,但在这条战线上任何一方的移动都未超过10英里。
……西线的战斗这时变成了阵地战和消耗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1914年,欧洲军队在战场上面临着一次技术上的革命。
过去几十年发明出来的各种武器——有枪栓的来复枪、机关枪、现代榴弹炮等……现代武器使各部队对敌方的防守阵地都束手无策……——杰弗里·帕克《剑桥战争史》请思考:一战为什么变成旷日持久阵地战?这种形势有利于哪一方?为什么?(1)持久原因:作战双方没有一方具有绝对优势;大杀伤力的武器更有利于防守;军队机动性不强,后勤保障能力不高(2)第一次世界大战变成了持久战和阵地战,这种转变更有利于交战的那一方?为什么?答案:这种转变有利于协约国一方。
因为协约国在面积、人口、资源等方面都远胜于同盟国,还占有广阔的殖民地,利于长期作战。
同盟国军队虽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战争准备充分,但其人口、资源等无法同协约国相比,利于速决战。
战争转入相持,对后者不利。
二、“凡尔登绞肉机”1.1915年和1916年的战局: (1)1915年,德、奥匈重点进攻东线,想一举击溃俄国,结束东线战斗,但计划落空。
(2)1916年,是关键性的一年。
战争重心重新回到西线,在西线战场发生了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在海上战场发生了日德兰海战。
2.凡尔登战役(1)概况:1916年2月,德国为歼灭法军主力,迫使法国退出战争而发动了凡尔登战役,法军顽强抵抗,逐渐摆脱被动局面。
(2)意义:①德军歼灭法军主力、迫使法国投降的计划破产,兵力、士气开始衰落。
②德法双方伤亡人数达到七十多万,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问题探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由西线为主到东线为主再到西线为主,经历了一系列的转换。
在一战过程中在西线出现了几次大规模的会战,其中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凡尔登战役,在此次战役中,德军先后投入46个师的兵力,对凡尔登志在必得,但法军顽强抵抗,收复了大量失地,此战役前后共持续10个月,双方伤亡总人数达到70多万,是大战中最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
阅读上述材料,请思考:(1)双方为什么对凡尔登都志在必得?(2)为什么说凡尔登战役是“最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答案:(1)凡尔登是法国的著名要塞,是通往巴黎的门户,同时也是法军防线的中枢,是捍卫法国的堡垒,所以法军必然会死守。
而同时,德军为了争取优势,消灭法军,迫使法国退出战争,希望通过凡尔登战役来达到目的,所以双方对凡尔登都志在必得。
(2)这场战争使德军伤亡惨重,完全丧失了战略优势,兵力、士气开始衰落,战略优势开始转向协约国方面。
因此,凡尔登战役被认为是“最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
三、“索姆河地狱”1.索姆河战役概况(1)为了牵制德军,支援凡尔登,英法联军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
(2)英军首次使用自己的新武器——坦克。
(3)交战双方伤亡巨大,但胜负未决。
2.一战开始后两年多时间的基本情况(1)交战双方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不分胜负。
(2)交战双方都深陷战争泥潭,元气大伤。
【问题探究】右图是英军在一战中首次使用的新式武器,号称“陆战之王”,请问这种新式武器采用当时最新的科技成果有那些?答案:内燃机的发明与制造、炼钢技术的突破、石油的广泛运用等。
小结:从1914年7月战争爆发至1916年底的两年多时间里,交战双方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都没能置对方于死地,战争仍不见分晓。
当时由于速射来复枪、机关枪、现代榴弹炮等大量装备部队,使得防御一方的实力大大增强,而进攻一方还完全依靠士兵的血肉之躯,必然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加之当时军队机动性差,后勤保障能力低下,所以大战就变成了持久战和阵地战。
交战双方都深深陷入了战争的泥潭,元气大伤。
再打下去,双方都感到力不从心了。
知识网络:1.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持久战和阵地战的原因及影响(1)原因:①德军战前计划的失误。
德军在制订计划时,过高估计了自身的力量,认为西线战事可以速战速决,没有预料到会遭遇协约国顽强的抵抗,特别是俄军的进攻使德军腹背受敌,更不利于德国。
②协约国均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物质力量雄厚,再加上当时步枪、机枪、重炮等现代武器装备的使用,使防御一方的实力大大增强,而进攻一方主要是在战争主动性方面占优势,作战中主要依靠士兵的血肉之躯,必然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③当时军队机动性差,后勤保障能力低下,而德军是长途作战,主动入侵,使得德军受到了极大制约,尤其是由于其计划受挫,大战就变成了持久战和阵地战。
(2)影响:①这一变化使德军速战速决的企图落空,打乱了德军的作战计划,使其越来越处于被动局面。
②英法军队依靠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先进的武器装备,更适于持久战和阵地战,便于协约国军队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典例1 马恩河战役后,德国总参谋长认为德国“已输掉了战争”,是因为A.德军主力遭重创B.协约国军队转入反攻C.德国防线被突破D.德国陷于长期的消耗战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史实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A项不符合史实。
因为协约国军队也无力突破德军的防御而发动攻势,所以B、C两项都不正确。
D项正确,因为马恩河战役宣告了德国速决战计划的破产。
答案:D【规律技巧】德军战前制定了作战计划,速决战是德国“施里芬计划”的灵魂,一旦破产,便走向失败。
而德国开战后不久便陷入了这种窘境,在马恩河战役后被迫转入了持久的阵地战。
跟踪练习1:德国“施里芬计划”的主要战略计划是:先在西线集中兵力,短期内打败法国,然后再将主力东调,打垮俄国,迅速结束战争。
这个计划的最大缺陷是( )A.速战速决 B.两线作战C.对自己估计过高,对对手估计过低 D.与德国国情不符点拨:“施里芬计划”过低估计对手的实力,导致速战速决计划破产。
答案:C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14年。
同盟国占据着主导地位。
重心在西线,先西后东。
西线:马恩河战役,宣告了双方速决战计划的破产,西线由运动战转为阵地战,由速决战转为持久战。
东线:俄奥交战,德军增援,俄军失利。
东线战争规模的扩大使德国陷入了两线同时作战的不利境地。
第二阶段:1915年。
战争的重心转移到东线。
英法在西线基本上处于战略防御,德国在稳定西线局势情况下,集中兵力进攻俄国,企图一举击垮俄国,结束东线战事,俄军节节败退。
但德国因为战线的延长,无力继续进攻,被迫在东线转为阵地战。
第三阶段:1916年。
战争重心再次转移到西线,协约国逐步取得战争主动权。
通过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同盟国受到了极大地打击,形势逐渐对其不利。
典例2 下列关于索姆河战役的叙述,正确的是①英法发动的战役,主要是为了牵制德军,支援凡尔登②是东线俄军同德军的决战③在这次战役中,坦克首次亮相④发生于l916年7月A。
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思路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重大战役的把握能力。
索姆河战役是在西线发生的,是英法联军对德的重大战役,②不符合题意。
【规律技巧】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记教材相关内容,回答问题是调用所学知识,排除错误选项。
跟踪练习2:下列关于凡尔登战役的表述正确的是①德军进攻猛烈,出动了飞机和飞艇,使用了毒气弹②法国为驱赶德军出境而发动的战争③德国歼灭法军主力、迫使法国投降的计划最终失败④法军逐渐摆脱战争中的被动局面,站稳脚跟A.②③④ B.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③点拨:C 凡尔登战役是德军发动的,凡尔登战役是一战过程中具有转折意义的战役。
要注意把握交战双方德国和法国在战争中的主要活动和结果,同时要注意战争的残酷性。
答案:C备课资料:【一战中的东线】在东线,与德国的预料相反,俄国尚未动员完成,就开始向德国发动进攻。
8月中旬,两路俄军分别从西北战线攻入东普鲁士,从西南战线攻入加里西亚。
柏林告急,小毛奇不得不急忙从西线抽调兵力东援。
8月底到9月中旬,兴登堡指挥的德国军队,利用两支俄军没有密切配合作战的弱点,先在马祖尔湖地区歼灭了一路俄军,这就是著名的坦丁堡战役。
然后德军进攻另一路俄军,迫使俄军败退。
德军进入俄境。
俄国在东普鲁士战役中虽遭失败,但它迫使德军陷入东西两线同时作战的不利境地。
在加里西亚,俄军以优势的兵力击败奥军。
9月底占领东加里西亚和布科维纳,进抵喀尔巴阡山麓,奥匈损失40万人,也迫使德军不得不分兵支援。
【“机枪破坏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是英国最早研制成功并在战场上使用的武器。
“机枪破坏器”是一个名叫坦克的工业家发明的,所以英国人称它为“坦克”。
这是一个能活动的装甲堡垒,不怕机枪扫射,能穿过堑壕,夷平有铁丝网的障碍物,同时能向敌人发射火力,掩护步兵冲锋。
l916年8月,英国制造出48辆开到了战场,只有l0辆冲向了德军阵地。
德军第一次看到这种披着钢铁的怪物向他们冲来,连机枪也射不透它,吓得惊慌失措,纷纷逃跑。
这次坦克战取得了意外的效果:一辆坦克攻占了一个村庄;一辆坦克夺取了一条堑壕;一辆坦克居然俘虏了300名发呆的德国官兵。
从此“机枪破坏器”名扬天下,逐渐成为战争使用的重要军事装备,标志着战争进入了一个机械化战争的新时期。
【沙文主义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沙文本来只是法国拿破仑时代的一个小兵,获得军功奖章和一小笔津贴后,便狂热地拥护拿破仑的征服计划,鼓吹法兰西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主张用暴力向外扩张,建立法兰西帝国。
此后,沙文主义逐渐成为极端民族主义的代名词。
泛滥的主要因素是两大集团扩军备战,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统治者煽动极端民族主义情绪,以动员民众支持战争。
五、第一次大战的毒气战1914年德国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一开始就在西线为英、法联军的深沟高垒所阻挡。
为实现速战速决战略,决定将哈柏(1868~1934年,因发明氨合成法获诺贝尔奖金)研制成功的氯气弹投入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