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鉴赏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下全册古诗词赏析【共12首】

部编版八年级下全册古诗词赏析【共12首】

部编版八下全册古诗词备课习题资料:【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名句赏析】古诗词目录:12.《诗经》两首一、关雎二、蒹葭课外古诗词诵读——三、式微/《诗经》四、子衿/《诗经》五、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六、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24.唐诗二首七、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卖炭翁/白居易课外古诗词诵读九、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十、送友人/李白十一、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十二、卜算子•咏梅/陆游一、★《关雎》【原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关关和鸣的雎鸠,栖息在河中的小洲。

贤良美好的女子,是君子好的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忽左忽右把它摘取。

贤良美好的女子,日日夜夜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日日夜夜总思念她。

绵绵不断的思念,叫人翻来覆去难入睡。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

贤良美好的女子,弹琴鼓瑟来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

贤良美好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作者】《诗经》,原称《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叫《诗三百》。

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后来被尊为儒家的经典之一,称为《诗经》。

《诗经》的“六义”三大基本内容:“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三大表现手法:“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叙事抒情)“比”:“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引出)【背景】周代由文、武奠基,成、康繁盛,昭、穆以后,国势渐衰。

后来,厉王被逐,幽王被杀,平王东迁,进入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兼并,夷狄交侵,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XXX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

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覆去难睡下。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主题】这首诗通过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个采摘荇菜的姑娘,并为姑娘的勤劳、美貌和娴静而动心,随之引起了强烈的爱慕之情,在梦里也会梦见那位姑娘的一系列追求过程,充分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突出表达了青年男女健康、真挚的思想感情。

【写法】(1)运用比兴手法。

(2)重章叠句的形式营造出了一种喜庆的气氛。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清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主题】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妙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难过心境。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重点诗词赏析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重点诗词赏析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重点诗词赏析答:这句话表达了诗人的感慨和无奈。

诗人静坐湖畔,看到有人在垂钓,他羡慕鱼儿自由自在,却无法与之同游,感叹人生有时受到种种限制,有时只能在心灵上与自然相通。

这句话寓意深刻,令人深思。

4.本诗的意境和主题是什么?答:本诗以洞庭湖为背景,通过描绘湖水的气势和壮阔,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人生种种限制的感慨和无奈,主题是“自然与人生的关系”。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优美,给人以深刻的感悟和启示。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一首送别诗,通过描写送别环境,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上片首两句选择残缺之月、疏落孤桐、滴漏断尽等意象,营造出XXX凄冷、幽冷寂寞的氛围,为幽人、XXX的出场作铺垫。

下片通过描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整首词用一个“恨”字统辖,意境深邃,主旨鲜明,是一篇象征手法运用得当的佳作。

1.《蒹葭》的主题是什么?答:《蒹葭》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不顾艰险,一心追随的决心和执着。

2.诗中的“蒹葭”和“白露”有何象征意义?答:蒹葭和白露都是秋季的自然景象,蒹葭象征着男子的坚韧和执着,白露象征着女子的清冷和高洁。

3.诗中的“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和“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有何寓意?答:这两句话表达了男子追求女子的坚定和不懈,不畏艰险,即使道路漫长,也要一路追随;同时也表现了女子的高贵和矜持,宛如水中央,不轻易接近。

4.诗中的“湄”和“坻”有何区别?答:湄指的是河流的源头,坻指的是河中的小岛,两者代表着男子追求女子的不同阶段,从最初的远远望见到最后的亲近相伴。

5.这首诗中最感人的地方是哪里?为什么?答:这首诗中最感人的地方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表现了男子对女子的深情和执着,即使追寻的道路遥远,也要一直追随。

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评析篇目(最新)

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评析篇目(最新)

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评析篇目(最新)1. 《登鹳雀楼》 - 王之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作品之一。

该诗描述了作者登上鹳雀楼后所见所想,展现了雄伟壮丽的景色和作者的豪情壮志。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描写,如“白云千载空悠悠”,“长风万里送秋雁”,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感受。

此外,诗中运用了排比句和修辞手法,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等,使整首诗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2. 《静夜思》 - 李白李白的《静夜思》是一首古朴、简洁而又深情的诗。

诗人在深夜思绪万千之时,突然产生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诗中通过描写月色和作者单独思考的情景,传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思念之情。

诗中运用了对仗和押韵,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使整首诗音韵和谐,语言简练。

3. 《望月怀远》 - 张九龄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表达了对家园的思念和对人生的追求。

诗人通过描绘夜空中的明月和自己离乡背井的情景,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和对人生理想的追求。

诗中运用了形象化的描写手法,如“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给人以深深的思考和感慨。

此外,诗人还运用了对仗和押韵的手法,使整首诗音韵和谐,意境深远。

4. 《登高》 - 杜甫杜甫的《登高》是一首具有浓厚忧国忧民情怀的诗。

诗人以登高为背景,表达了对国家动荡和社会不公的忧虑之情。

诗中引用了很多现象和景点,如“萧萧班马鸣”,“长江长江,天上飞”,通过形象描写,使整首诗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此外,诗中还运用了对仗和排比句的修辞手法,使整首诗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5. 《白日依山尽》 - 王之涣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和表达人生哲理的诗。

诗人通过描绘太阳西沉和山峦起伏的景象,表达了散文《山行》中“登高必自卑”的哲理。

诗中运用了象征化的表达手法,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给人以深深的思考和感慨。

此外,诗中还运用了对仗和押韵的手法,使整首诗音韵和谐,意境深远。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书古诗词、古文20篇 详细解析及欣赏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书古诗词、古文20篇 详细解析及欣赏

八年级语文下册全书古诗文一、桃花源记 (1)二、小石潭记 (11)三、核舟记 (17)四、关雎 (27)五、蒹葭 (29)六、式微 (30)七、子衿 (30)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1)九、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33)十、北冥有鱼 (35)十一、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37)十二、虽有嘉肴 (38)十三、大道之行也 (40)十四、马说 (42)十五、石壕吏 (51)十六、卖炭翁 (56)十七、题破山寺后禅院 (59)十八、送友人 (60)十九、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61)二十、卜算子.咏梅 (62)一、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间隔一作:隔绝)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作者简介】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名潜,字渊明,又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内外古诗词(共13首) 阅读鉴赏题背诵 中考考题汇总(全册 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内外古诗词(共13首) 阅读鉴赏题背诵  中考考题汇总(全册  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内外古诗词(共13首)阅读鉴赏题背诵考点汇总(全册含答案)八下全册古诗词目录12《诗经》二首关雎蒹葭课外古诗词诵读(一)《式微》《子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望洞庭湖赠张丞相》24《〈唐诗〉三首》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课外古诗词诵读(二)《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卜算子咏梅》关雎《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关雌》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关雎写一个男子对所爱慕的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了其求之不得的焦虑和幻想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追求爱情中的苦与乐,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

运用兴的艺术手法(1分)。

如本诗开头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起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人由成双成对的雎鸠鸟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由雎鸠鸟的和鸣联想到君子对淑女的思念(2分)。

(答出比兴兴寄重章叠句并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亦可)3.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分)《关雎》是一篇男女言情之作(1分)。

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这个过程显得美好、喜悦而又不低俗,所谓乐而不淫(1分);写求之不得的焦虑、苦闷而又想象求而得之的热闹情景,所谓哀而不伤(1分)。

4.《关雎》大量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请从诗中找出一处,反复朗读,并体会其作用。

《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的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状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入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

作用:可以充分表达诗人思想感情(1分)。

增加诗歌节奏感和音乐美(1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古代诗歌注释鉴赏.docx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古代诗歌注释鉴赏.docx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古代诗歌注释鉴赏【原文】关雎(周南)关关雎⑴,在河之洲⑵。

窈窕淑女⑶,君子好逑⑷。

参差荇菜⑸,左右流之⑹。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⑺。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⑻。

悠哉悠哉⑼,反⑽。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⑾。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⑿。

窈窕淑女,鼓之⒀。

[1]【注】⑴关关:声。

雎(j ū ji):ū一种水名,一般就是,它雌雄形影不离。

⑵洲:水中的地。

⑶窈窕( yǎo ti )ǎo文静美好的子。

⑷好逑( hǎo qi )ú:好的配偶。

逑,配偶。

⑸参差:短不的子。

荇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⑹左右流之:而向左、而向右地取荇菜,“君子”努力追求“淑女”。

⑺寤寐( wù mèi):醒和睡。

指日日夜夜。

寤,醒。

寐,入睡。

⑻思服:思念。

服,想。

《毛》:“服,思之也。

”⑼悠哉( yōu z )āi悠哉:意“悠悠”,就是。

句是思念不断。

哉,气助。

⑽ 反:翻覆不能入眠。

,古字作展。

展,即反。

反,犹翻覆。

⑾琴瑟友之:琴鼓瑟来近她。

友:用作,此有近之意。

⑿芼( mào):取,挑。

⒀ 鼓之:敲鼓使她快。

,使用法,使⋯⋯快。

▲ 【文】关关和的雎,相伴在河中的小洲。

那美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参差不的荇菜,从左到右去它。

那美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思念她。

的思念,叫人翻来覆去睡下。

参差不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

那美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近她。

参差不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

那美淑的女子,敲起鼓来取悦她。

【写作背景】《国·周南·关雎》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歌集《》中的第一首,通常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的情歌。

【作析】此在上巧妙地采用了“ ”的表手法。

首章以雎相向合,相依相恋,起淑女陪君子的想。

以下各章,又以采荇菜一行起“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左右芼之”反复写主人公淑女狂地相思与追求。

“寤寐求之”“寤寐思服”写出了思念的深切,“ 哉游哉,反”写出了思念的痛苦。

八年级下册语文书古诗全部

八年级下册语文书古诗全部

八年级下册语文书古诗全部解析与赏析:- 陶渊明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美好世界——桃花源。

那里的人们“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意思就是老人小孩都过得很快乐。

这在当时那个战乱频繁、百姓生活困苦的时代,简直就是理想国。

- 从“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开始,就像带着读者开启了一场神秘的冒险之旅。

渔人一不小心就发现了这个隐藏在世间的仙境。

而这个桃花源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还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一切都是那么井井有条,自给自足。

- 但是呢,当渔人离开后再去寻找,却“不复得路”。

这就很奇妙了,给这个地方增添了更多神秘色彩,也让我们感受到这个理想世界似乎只可远观,不可亵玩,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却又难以真正触及的无奈。

解析与赏析:- 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后写了这篇游记。

文章一开头“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就像一个探险者,听到了美妙的声音,心里可高兴了。

- 当看到小石潭的时候,“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把小石潭底部的石头形状描写得特别细致。

潭中的鱼“皆若空游无所依”,这鱼就像在空中游一样,可见潭水是多么清澈透明啊。

- 可是呢,这篇文章整体的氛围是有点忧伤的。

柳宗元写着写着就“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为啥呢?因为他自己被贬官了,心情本来就不好,这小石潭虽然美,但是那种寂静幽深的感觉,就像他自己孤独的心境,周围环境越美,他可能就越觉得自己的遭遇凄凉。

解析与赏析:- 这篇文章主要是在讲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那雕刻技术简直绝了。

你看那船上的人物,“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把苏轼、佛印和黄庭坚三个人的神态、动作都刻画得栩栩如生。

- 苏轼和黄鲁直“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就好像这两个人就在我们眼前讨论书卷上的内容呢。

而佛印呢,“袒胸露乳,矫首昂视”,形象特别有趣。

- 这个小小的核舟,却能容纳这么多精细的雕刻内容,从人物到窗户、对联,都清清楚楚,这就显示出古代艺人技艺的高超,也让我们惊叹于中国传统工艺的神奇。

2023年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必背古诗词梳理及重点赏析考生读背版(一)

2023年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必背古诗词梳理及重点赏析考生读背版(一)

2023年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必背古诗词梳理及重点赏析考生读背版(一)关雎先秦《诗经·周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翻译: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

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覆去难睡下。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作者简介:《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11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主题思想:《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的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想象中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爱情的追求。

重点赏析:《诗经》中常用托物起兴的手法来抒发情感。

《关雎》开头就用了兴的手法,以雎鸟和鸣的情景起兴,渲染了一种情意绵绵、痴心爱慕的情调,将主人公对女子的思念、追慕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蒹葭先秦《诗经·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评析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评析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评析
此文主要是对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中所涉及到的古诗词进行评析。

在评析中,我们不仅会探究每首古诗词的内涵和艺术价值,还会扩展到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其中,我们将重点分析以下几首古诗词:
1.《绝句》- 杜甫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直抒胸臆,表露了他对人民苦难和社会不公现象的关注与反对之情。

而他的《绝句》也不例外,这首诗用简洁而有力的语言,表达了对战乱时期生活的痛苦和无奈,是一首颇具代表性的杜诗。

2.《登高》- 杜甫
这是杜甫的另一首著名诗作,其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一句,不仅展现了山水景色的壮美,更是表达了作者对人类和自然相得益彰的美好向往。

3.《静夜思》- 李白
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尤其以其豪放的诗风,被后
人誉为“诗仙”。

《静夜思》是他创作的一首名篇,其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两句,写出了一种静谧祥和的氛围,给人以愉
悦和暇思。

4.《悯农》- 李绅
李绅是唐代唯一一位科举出身的大诗人,他的诗歌多以民间农
事为主题,以及对人民疾苦的感慨和同情。

《悯农》就是他的一首
代表作,其中的“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一句,既描绘
了水乡的美景,也写出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关怀和同情。

古诗词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其所
蕴含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和艺术成就,更描绘出了一个更为绚烂多彩的中国文化图景。

八年级(初二)下册课内古诗词鉴赏(含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八年级(初二)下册课内古诗词鉴赏(含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八年级(初二)下册课内古诗词鉴赏(含练习题及答案解析)一、要点梳理(一)古诗词目录1.《诗经·蒹葭》《国风·秦风·蒹葭》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篇。

全诗三章,每章八句。

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现在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写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

全诗三章,重章叠唱,后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歌赏析:东周时的秦地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陕西大部及甘肃东部。

其地“迫近戎狄”,这样的环境迫使秦人“修习战备,高尚气力”(《汉书·地理志》),而他们的情感也是激昂粗豪的。

保存在《秦风》里的十首诗多写征战猎伐、痛悼讽劝一类的事,似《蒹葭》《晨风》这种凄婉缠绵的情致却更像郑卫之音的风格。

诗中“白露为霜”给读者传达出节序已是深秋了,而天才破晓,因为芦苇叶片上还存留着夜间露水凝成的霜花。

就在这样一个深秋的凌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出现在眼前的是弥望的茫茫芦苇丛,呈出冷寂与落寞,诗人只知道所苦苦期盼的人儿在河水的另外一边。

从下文看,这不是一个确定性的存在,诗人根本就不明伊人的居处,还是伊人像“东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的“南国佳人”(曹植《杂诗七首》之四)一样迁徙无定,也无从知晓。

这种也许是毫无希望但却充满诱惑的追寻在诗人脚下和笔下展开。

把“溯洄”“溯游”理解成逆流而上和顺流而下或者沿着弯曲的水道和沿着直流的水道,都不会影响到对诗意的理解。

在《蒹葭》中,诗人一番艰劳的上下追寻后,伊人仿佛在河水中央,周围流淌着波光,依旧无法接近。

全册古诗词赏析语文八年级下册

全册古诗词赏析语文八年级下册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诗经》,原称《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叫《诗三百》。

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后来被尊为儒家的经典之一,称为《诗经》。

《诗经》的“六义”三大基本内容:“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三大表现手法:“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叙事抒情)“比”:“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引出)关雎《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关关鸣叫的雎鸠鸟,站在水中的沙洲上。

姑娘美丽又善良,她真是我的好配偶。

水中荇菜长短不齐,姑娘在船的左右两边捞取。

姑娘美丽又善良,我日夜都把她追求。

追求的愿望难实现,我日夜都把她思念。

思念之情绵绵不尽,我翻来覆去难成眠。

水中荇菜长短不齐,姑娘在船的左右两边采摘。

姑娘美丽又善良,我弹琴鼓瑟对她表示亲近。

水中荇菜长短不齐,姑娘在船的左右两边挑选。

姑娘美丽又善良,我敲钟击鼓使她快乐。

【阅读鉴赏】首章为第一节,以滩头水畔的一对雎鸠鸟的叫声起兴,引出男主人公的一片情思。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句统摄全诗。

第二章为第二、三两节,此章以缠绵悱恻之情,直率地写出男子追求心上人未果,日夜不安、苦闷焦灼的相思之苦。

男子追求不到心上人,便日夜思念她,心上人采摘荇菜时“左右流之”的苗条、优美身姿时时浮现在他眼前,使他夜不能寐,辗转反侧。

这一章既有“悠哉悠哉”的心理描写,表现男子绵绵情意,思念不绝,又有“辗转反侧”的动作描写,突出男子内心状态的不平静,把一个深受相思之苦折磨而不能自已的形象写得非常传神。

第三章为第四、五两节,写男子因苦恼而成梦,在幻想中得到了心上人,亲近她,爱慕她,为她弹琴鼓瑟,敲钟打鼓,取悦于她,欢喜之情溢于言表。

部编版 语文八年级下册 古诗鉴赏《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部编版  语文八年级下册  古诗鉴赏《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古诗鉴赏《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一.作者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二.写作背景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2年(元丰五年)十二月或公元1083年(宋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市东南,又作定惠院,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

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三.古诗原文和译文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谁见一作:时见)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文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

有谁见到幽居的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缥缈的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

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注释漏断:即指深夜。

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即指深夜。

原题“黄州定惠寺寓居作”。

漏:指更漏而言。

这里“漏断”不过说夜深罢了。

幽人:幽居的人,形容孤雁。

幽,《易·履卦》:“幽人贞吉”,其义为幽囚。

引申为幽静、优雅。

孤鸿:张九龄《感遇》十二之四:“孤鸿海上来。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三十九:“此词本咏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正如《贺新郎》词“乳燕飞华屋”,至换头但只说榴花。

….“按两词均系泛咏,本未尝有”夜景“等题,多说鸿,多说石榴,既无所妨,亦未必因之而奇妙。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唐诗〉三首》 阅读鉴赏题背诵 考点汇总(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唐诗〉三首》 阅读鉴赏题背诵 考点汇总(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唐诗〉三首》阅读鉴赏题背诵考点汇总(含答案)《〈唐诗〉三首》目录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内容主旨:通过写诗人亲眼所见的石壕吏趁夜捉人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这首诗从内容上看属于什么诗?最能概括中心事件的句子是?概括《石壕吏》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糟遇。

叙事诗有吏夜捉人官差深夜捉丁不能,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

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3.本诗题目是“石壕吏”,但对诗起决定作用的小吏却是略写,详写的是老妇人,这是为什么?详写老妇人,用老妇人的直接控诉,更能集中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战争政策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更形象的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4.本诗中写夜色有什么作用?烘托兵荒马乱,家破人亡的悲惨气氛。

5.“老妪”被抓走了吗?何以为证?老妇被抓走了,“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的诗句可以为证。

6.诗中有几个人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老妪,石壕吏。

老妇是主要人物形象。

性格特点: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

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后,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吏态度蛮横,凶暴无比。

7.为什么不说征兵招兵点兵而说“捉人”?“捉”字暗示当时百姓不愿意去当兵,但是百姓不顾及百姓们的意愿,采取捉的方式,强迫别人当兵;捉字表现了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

8.“独与老翁别”换成“挥手别老翁”好不好?请简要分析。

不好,原诗独暗示老妇已被带走。

诗人日暮投宿,老翁与老妇共同接待,一夜之间,只剩老翁,独表现了凄苦、悲愤之情,改后的诗句表现不出这种意思和情感。

部编版八年级《下全部》诗词赏析

部编版八年级《下全部》诗词赏析

部编版八年级《下全部》诗词赏析诗经》中的这首诗《子衿》描写了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待她的恋人的情景。

全诗共三章,采用倒叙手法。

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对恋人的思念,“青青子衿”,“___”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

恋人的衣饰给她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见其相思之情。

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待恋人的到来,但是恋人未至,使得浓浓的爱意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全诗采用倒叙手法,以“我”的口吻自述思念之情,情感真挚动人。

A。

这首五言律诗的作者是___,他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

B。

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引领读者的视线到___即将赴任的地方。

C。

颔联表达了诗人要与朋友分别,去外地做官的意思。

D。

尾联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___,不要在离别时像小孩子一样哭鼻子、擦眼泪。

8.从炼字的角度来赏析首联中的“辅”或“望”字。

辅”字形象地描绘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象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

望”字跨越时空,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同时也为下文面对离别时的乐观积极态度作铺垫。

9.本诗的破题句是“城阙辅三秦,___望五津”。

10.本诗中最能体现作者___的志趣和___的胸怀的一联诗句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___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寄托对远方朋友的思念,表明只要心心相印,哪怕距离遥远,也会觉得近在咫尺。

四、望洞庭湖赠______1.本诗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诗人___。

2.本诗前四句描绘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后四句写出渴望出仕和希望得到对方援引的心情。

3.“气蒸___,___”描绘了水汽蒸腾笼罩整个云梦大泽,洞庭湖水波涛汹涌仿佛就要撼动岳阳城的景象。

4.___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气蒸___,波撼岳阳城”与___的诗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形象地描绘了洞庭湖的壮阔之美。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古诗词鉴赏知识整理(共5首)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古诗词鉴赏知识整理(共5首)

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知识整理一、关雎【文学常识】《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

《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

《诗经》,先秦时叫作《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奉为经典,尊称为《诗经》,列为“五经”之一。

【参考译文及词解鉴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①。

窈窕②/淑女③,君子/好逑④。

雎鸠鸟不停地鸣叫,在河心的陆地上。

文静善良美好的女子,是君子好的配偶。

①〔洲〕水中的陆地。

②〔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③〔淑女〕善良美好的女子。

④〔好逑(hǎo qiú)〕好的配偶。

逑,配偶。

内容:第一章四句,以水鸟和鸣起兴,引出小伙子对文静善良美好的姑娘的爱慕之情。

写作手法:开篇即以关雎和鸣引出男女相思之情,比兴手法的运用切合诗意,自然流畅,显现了婉曲动人的艺术魅力。

参差/荇菜,左右/流⑤之。

窈窕/淑女,寤寐⑥/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⑦。

悠哉/悠哉⑧,辗转/反侧。

水荇菜长短不齐,采荇菜时左右求取。

文静善良美好的女子,日日夜夜追求她。

追求她成了空想,日日夜夜不停思念。

思念之情绵绵不尽,翻身直到天亮。

⑤〔流〕求取。

⑥〔寤寐(wù 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

寤,醒时。

寐,睡时。

⑦〔思服〕思念。

服,思念。

⑧〔悠哉悠哉〕形容思念之情绵绵不尽。

悠,忧思的样子。

内容:第二章八句,写小伙子对意中人的思念、追求,和因求之不得而朝思暮想、寝食难安的情形。

写作手法:运用了双声词(如“参差”)、叠韵词(如“窈窕”),增强了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景物描写、人物刻画的生动性。

炼字:两个“悠”字以感叹语气给出,着重表现了长夜无眠、思绪万千以致难耐的相思之苦。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部编版八年级《下全部》诗词赏析

部编版八年级《下全部》诗词赏析

新版八<下全部>诗词赏析一、式微《诗经》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译文: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在艺术上,这首诗有两个特点。

一是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

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有意设问。

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采纳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

二是以韵脚烘托情感气氛。

诗共二章十句,不仅句句用韵,而且每章换韵,故而全诗词气紧凑,节奏短促,情调急迫,充分表达出了服劳役者的苦痛心情以及他们日益加强的背弃暴政的决心。

全诗以咏叹的方式,质问的语气,以重章叠句营造特别的氛围,直抒胸臆,抒发了服劳役者苦痛心情以及他们日益加强的背弃暴政的决心。

二、子衿《诗经》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译文: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此断音信?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我来回踱着步子呵,在这高高城楼上啊。

一天不见你的面呵,好像已有三月长啊。

作品鉴赏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

全诗三章,采纳倒叙手法。

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

“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

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入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

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八首阅读赏析要点汇编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八首阅读赏析要点汇编

部编版八下课外古诗词阅读赏析要点汇编关于作者与作品王勃(约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万荣)人,唐代诗人,初唐四杰之一。

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序》等。

孟浩然(689 —740),襄阳(今属湖北)人,唐代诗人。

和王维齐名,并称“王孟”。

代表作有《过故人庄》《春晓》等。

常建,生平不详,可能是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他的诗以田园、山水为主要题材,风格接近王、孟一派。

名作如《题破山寺后禅院》《吊王将军墓》,广为古今传诵。

李白(701 —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诗仙”。

代表作有《静夜思》《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一门父子三词客” ,即苏轼父子三人。

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赤壁赋》等。

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的诗作近万首,是我国历史上丰产的诗人。

式微《诗经·邶风》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名句赏析】“式微式微,胡不归?”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采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

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提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婉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

【经典译文】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了养活你们,何以还在泥浆中?【主旨归纳】《式微》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以咏叹的方式、质问的语气,直抒胸臆,堪称“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经典之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鉴赏一、式微《诗经.邶风》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1、主题:全诗以咏叹的方式,质问的语气,以重章叠句营造特别的氛围,直抒胸臆,抒发了服劳役者苦痛心情以及他们日益增强的背弃暴政的决心。

2、式微式微,胡不归?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诗意简要分析。

设问的修醉手法,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不是有疑而问,而是故意设问,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方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达到了“不言怨而怨自深”的效果。

3、这首诗主要叙写了什么内容?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

4、这首诗主要用了哪些修辞手法?采用了反问、隐喻、互文等多种修辞手法,情感表达婉转而有情致。

5、在艺术上,这首诗有哪两个特点?一是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

二是以韵脚烘托情感气氛。

句句用韵,而且每章换韵,充分表达出了服劳役者的苦痛心情以及他们日益增强的背弃暴政的决心。

二、子衿《诗经.郑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1、内容及主题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宛如眼前。

它鲜明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女性所具有的独立、自主、平等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实质。

2、简述心理描写的运用及作用。

如前两章对恋人既全无音讯、又不见影儿的埋怨:“子宁不嗣音”“子宁不来?”,末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内心独白。

两段埋怨之辞,急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末尾的内心独白,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相思之切跃然纸上。

3、赏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青青子衿”运用借代手法,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

“悠悠我心”则直接抒情,表达因思念恋人而忧伤的心情。

这两句叠词的使用,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利于委婉细腻感情的表达。

4、“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这是女子的心理描写,是将深深的感情,转化为轻轻的埋怨。

纵然我不去找你,你为何就不来个音信?这几句通过女子内心情感的变化(由忧伤到埋怨),体现出女子因候人不至而心烦意乱、焦灼万分的心境,表达了女子相思之切。

3、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手法?从结构上看,具有怎样的特点?全诗采用倒叙手法。

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

第三章点明地点,从结构上看,诗歌的前两章具有重章复沓的特点。

4、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

可望穿秋水,不见人影。

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

5、赏析“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作者心理的内心独白,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表现了分离的万分痛苦和迫切相见的心情。

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古代送别诗大都情调低沉、忧伤。

该诗却一反悲伤的风格,充满昂扬豪迈的精神。

特别是颈联,写知心朋友同在四海之内,即使相隔天涯也如同近邻。

形象精炼,意气风发,成为千古名句。

2、请用生动的语言描写“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所描写的画面。

广阔的三秦大地护卫着京城长安,遥望江上的五个渡口,烟波浩淼,气象万千。

3、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中的“辅”或“望”字。

(2分)“辅”: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象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

“望”:“望”字跨越时空,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同时也为下文面对离别时的乐观积极态度作铺垫。

4、说说千古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好在哪里?1)此句运用对偶和夸张的修辞,寄予远方朋友,表明只要心心相印,哪怕距离遥远,也会觉得近在咫尺。

意境开阔,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给友人以安慰和鼓励,表现了作者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襟。

2)蕴含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缩短距离的哲理,真正的友谊是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的。

四、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描绘“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所展现的画面。

水汽蒸腾笼罩整个云梦大泽,洞庭湖水波涛汹涌彷彿就要撼动岳阳城一般。

2.“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句中的“蒸”和“撼”两个动词用得好,好在哪里?“蒸”是“弥漫”之意,写出了水气蒸腾笼罩云梦泽的朦胧景象,突出了洞庭湖的壮阔;“撼”是“摇动”之意,运用夸张,写出了波涛翻滚汹涌的气势,突出了洞庭湖的壮观。

3.赏析“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此句采用了比喻的手法,诗人以“无舟楫”喻指自己想入仕而无人引荐。

一个“耻”字,道出躬逢盛世却隐居无为,感到羞愧的心情。

4、分析“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表达技巧,并说说它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化用了“临渊羡鱼”的典故,垂钓者喻指居官位者,表达了作者希望能够得到张丞相的举荐,入朝为官,报效朝廷的思想。

5、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借望洞庭湖有感,婉转地向张九龄表白了自己的心愿,前四句描绘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后四句抒写渴望出仕和希望得到对方援引的心情。

五、关雎《诗经.周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关雎》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关雎》是一首叙事诗,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想象中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2、《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

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

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

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3、《关雎》大量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请从诗中找出一处,反复朗读,并体会其作用。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用了重章叠句的方式,在内容和主题上: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

在诗歌表现力上:这种手法具有回环反复的表达效果,极富含蓄美、意境美、回环美、音乐美。

带给人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4、诗中思念情人使人历历在目的一个细节是辗转反侧,通过反复写男子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且细心呵护的短语是:采之、芼之、友之、乐之。

阅读练习一:5.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这四句运用了比兴的手法,首句借雎鸟一声声的相互和鸣起兴,引起男子无限的情思,想到那位美丽贤淑的少女,正是自己理想的佳偶。

这既为诗歌抒写爱情提供了一个清丽秀美的环境,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同时又表达了诗句隐含的喻义。

六、蒹葭《诗经.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是一首抒情诗1、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①托物起兴(比兴手法)。

②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2、结合诗歌内容谈谈比兴手法的运用。

诗中写“苍苍”,“萋萋”,“采采”的蒹葭,既是用来起兴而怀“伊人”,又是用来烘托抒情主人公的.对于“伊人”,诗人知其地,而莫定其所,欲从靡由,故“溯洄”、“溯游”,往复其间,希望能与“伊人”一遇.用“蒹葭”起兴,引出对“伊人”的寻求自然顺理成章之.尽管诗人满腔热情地去“溯洄”、“溯游”,不畏“道阻且长”、“且跻”、“且右”,结果却是可望而不可即,抒发了主人公有所思而不得见的惆怅。

3、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①他不顾霜露浓重,路途险阻、漫长而曲折,逆流而上,去寻找意中人。

②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

4、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你由此感受到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营造了飘渺朦胧的意境,这种意境与苍苍的蒹葭,茫茫的霜露十分谐调,把主人公迷茫而伤感的情思衬托得生动感人。

七、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唐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答:这首诗描绘了禅院幽静、脱俗、自由、没有人世烦恼的景象。

2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诗眼”分别是“悦”“空”。

①(表现手法)这两句以动显静,情景交融,写出了景中的情趣,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传达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绪。

②)(修辞手法)这两句对仗工整,采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景中的情趣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传达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绪。

③(炼字)“悦”,“使……高兴、喜悦”,写出了鸟儿自由自在地欢畅飞鸣的情态;“空",“使……空”,写出了诗人见到后禅院的优美景物而内心宁静平和的感受。

这句诗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大自然美景对人的熏陶作用,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陶醉之情。

3、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所展现的画面。

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的禅房。

4、“万籁此都寂”与“但闻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答:不矛盾。

由于周围音响沉寂,便使人感到钟磬余音袅袅不绝。

诗人在这里运用了以静写动,以动衬静(或“以声衬静”)的写法,起到了绝妙的表达效果八、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所展示的画面。

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画面)。

2、赏析“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横”是横卧之意,青山横卧外城北面,“横”字运用拟人,生动形象勾勒出青山的静姿;“绕”是围绕之意,清澈的水围绕着东城,生动地描绘出白水的动态,动静结合,抒发了作者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2.赏析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天上的白云随风飘浮,就像即将远行的友人行踪难定,漂流他方;一轮夕阳缓缓下沉,似乎不忍落山,就像诗人对朋友依依难舍的心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