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

合集下载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

《7.2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叫XXX,来自XXXX,很高兴能有机会来这里学习,希望我今天的表现能给大家留下一个不错的印象。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万有引力定律,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必修二的第七章第2节,本节课分为两个课时,我今天说课的内容为第一课时。

下面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首先:教材分析(教材分析包含三个部分内容)1.教材的内容,地位及作用本节通过叙述伽利略等科学家不断的探索,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由于他超凡的数学能力及创造力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把地面上的物体运动和天体运动统一起来,揭示了自然界中一种基本的相互作用规律-----万有引力。

这一节即是对上节课的继续,又对后面内容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是典型的承上启下课程,也是本章所教知识的重点。

2.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以及新课程理念,我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3.教学重点与难点在认真分析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现有水平及状态的基础上,我确定了如下教学重点、难点:①重点: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②难点:牛顿以开普勒对行星运动学规律的描述为基础证明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路二、教法分析根据我的了解,高一学生已经部分地达到了能够推导万有引力定律,但学生的创造能力还比较欠缺,而本节课正好是史实叙述性较强的一节课,因此我选用科学史情景探究法授课,打破以往老师的讲述式教学,由科学史实出发,以问题为中心来引导学生探究、猜想、论证。

既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参与性,又可以让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更好的锻炼。

三、学法分析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将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学习方法:合作探究法:有效阅读法:讨论分析法:四、说教学程序课堂教学是学生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的主要途径。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从以下六个方面对教材进行了设计:。

首先是导入环节:我将通过一段音乐视频向学生展示一个神奇得、梦幻般得美丽星空,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

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1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万有引力定律》,选自新教材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教科书,必修第二册第七章第二节的内容。

下面从六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节课及学生的理解.一、课标要求通过史实,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

知道万有引力定律。

认识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重要意义。

二、核心素养,从物理观念看:构建任何物体间都存在引力的物理观念,能科学描述与万有引力定律相关的运动和相互作用观.从科学思维看:通过构建匀速圆周运动模型,推导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公式,体会逻辑推理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从科学探究看:经历探究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模型建构能力和科学推理能力;利用“月地检验”培养学生的科学论证能力.从科学态度与责任看:通过认识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重要意义,体会科学家们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教材分析1、对教材的认识①整合原教材内容的意图新教材将原教材中的“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与“万有引力定律”这两节合为一节,从问题的提出、科学家们的思考、依据牛顿运动定律和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进行的推导、进一步的假设与推理、结论的得出、检验论证等,恰好是万有引力定律建立和检验的全过程,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一次极好素材。

②体现双线编排的思路明线是知识线,暗线是方法线。

③调整叙述知识顺序原教材先叙述了万有引力大小(公式)的推导过程,后补充说明“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的方向沿着两者的连线”。

新教材先构建了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模型,再根据学生已有的基础,确定力的方向,最后推导万有引力大小的表达式,这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思维特征。

④增强教材的五个意识:●问题意识●实验意识●探究意识●理论联系实际意识●物理思想方法意识由此可见,本节的重要地位:万有引力作为基本性质力,是经典力学的一座丰碑。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
2、表达式:F G
m1m2 r2
3、使用 三、引力常量的测量 1、测量者:卡文迪许 2、测量装置:扭秤装置 3、意义:(1)为万有引力定律的普遍意义奠定了强有力的实验基础。 (2)使万有引力定律有了更大的实用价值。
教学反思
• 万有引力的得出是牛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 结果,也是牛顿天才而敏锐的物理思维最突出的 体现,这是牛顿善于利用已有知识和规律发现、 解决问题,并得到新发现新规律的的最好例证。 •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牛顿思维狂潮的洗礼, 感受思考的神奇魅力,从而了解了万有引力的发 现过程,如果对学生自主探究的观念,和改变学 生学习与思考的方式有一丝启发与帮助,也就实 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g 9.8 3600 a 0.0027 r 60 R a R2 1 2 2 g r 60
让数据说话,用不可辩驳的事实印证猜想
万有引力定律
问题预设: 更大胆设想:是否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这样的力? 万有引力定律: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引 力的方向在他们的连线上,引力大小与物体的质量m1和 m2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间的距离r的二次方成反 比,即
万有引力定律
Ⅱ、学情分析
从知识结构来看,在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前,学生已经对力、重 力、向心力、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加速度、重力加速度、向心加速 度等概念有了较好的理解,并且掌握自由落体运动和圆周运动等运 动规律,能熟练运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动力学问题。已经完全具备 深入探究和学习万有引力定律的起点能力。 从知识建构的历史进程来看,在上一节中学生经历了太阳与行 星间引力的探究过程,从中向学生渗透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 想假设、推理论证等方法思想。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探究能力, 但利用已有知识创造新的知识规律的能力较弱。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现在开始我的说课,我说课的题目是《万有引力定律》,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阐述我对于本节课的理解及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过渡句:首先来分析一下教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必修2第六章第3节。

从内容性质和地位来看,本节内容是上一节《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进一步外推,是下一节《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的基础;是猜想、假设与验证相结合的教学内容。

所以本节内容处于本章的核心地位。

二、说学情(过渡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材内容,因此接下来再分析一下我所面对的学生)高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能够在一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知识。

且在学习本章之前,学生已经在上一节《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知道了天体间的引力公式,这为本节课进一步拓展这一理论奠定了知识基础。

同时,万有引力这一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耳熟能详的,但是对于万有引力定律却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所以教师在授课时应该注意对学生进行引导,以便学生能够找到问题的关键,紧跟课堂进度。

三、说教学目标(过渡句:经过以上对于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思路和过程;知道什么是万有引力定律;知道万有引力常量以及它的测量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逐步建立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提高演绎思维能力与归纳概括能力,学习物理规律“提出猜想--理论推导--实验检验”的科学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物理学的科学魅力,形成严谨的思维方式。

四、说教学重难点(过渡句: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就显而易见了) 【重点】月--地检验,万有引力定律,引力常量。

【难点】月--地检验的思路。

五、说教法学法(过渡句: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特点)我打算采用以下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练习法等,以这几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本节课的教学,力图能够达既让学生理解万有引力定律,又能掌握“提出猜想--理论推导--实验检验”的科学研究方法。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今天给大家带来的说课内容是“万有引力定律”。

一、教材分析“万有引力定律”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必修2)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

万有引力定律是本章的核心,是17世纪自然科学最伟大的成果之一,它为研究天体运动提供了理论依据,彻底使人们对宇宙的探索从被动描述走向主动发现.。

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和应用.因为它既是前面圆周运动知识的发展,又是后面卫星运动知识的基础.本节的难点是..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因为它综合了开普勒第三定律,圆周运动知识,牛顿第三定律,涉及知识点多;而且一般物体间的引力极小,学生对此缺乏感性认识,又无法进行演示实验.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会推导万有引力定律;2,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3,认识万有引力定律的普遍性.(二)能力目标:能用万有引力定律结合圆周运动知识解决天体运动的问题.(三)情感目标1,让学生感受到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是经历了几代科学家不断努力的结果2,通过神舟五号的资料,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建设祖国的神圣使命感.第三部分:重点难点: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应用难点: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三、教学方法依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

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启发诱导,学生观察,积极思考,探究交流。

提问法、讲解法,最后归纳出概念。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通过提问:1、为什么苹果从树上落向地面而不飞向天空?2、为什么月球不会落到地球的表面,而是环绕地球运动?许多科学家进行了研究,最终牛顿根据自己提出的牛顿运动定律,并结合开普勒的行星运动规律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二、新课讲授在此基础之上,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深入的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教学方式,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散性思维。

采用导向法、启发法、讲授法等多种方法对万有引力定律推导、定律内容、公式、意义进行教学。

《万有引力定律》 说课稿

《万有引力定律》 说课稿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万有引力定律》。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万有引力定律”是高中物理必修 2 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中的重要内容。

这一章节的知识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和圆周运动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天体运动的规律,揭示万有引力的本质。

通过对万有引力定律的学习,学生能够将之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整合和深化,从而建立起更加完整的物理知识体系。

教材在编写上注重知识的逻辑顺序,通过对历史上科学家们的探索过程的介绍,引导学生逐步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圆周运动的相关知识,对于物体做圆周运动时所需的向心力有了一定的理解。

同时,通过对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的学习,学生对天体运动的规律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然而,学生对于万有引力的概念可能还比较模糊,对于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过程以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外,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和表达式。

(2)知道万有引力常量的大小和意义。

(3)能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简单的引力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万有引力定律推导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

(2)通过对万有引力定律应用的学习,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了解科学家们在探索万有引力定律过程中的艰辛和执着,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

(2)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学的规律是普遍存在的,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热爱。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和表达式。

教科版必修2《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

教科版必修2《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

教科版必修2《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一、引言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带来教科版必修2中的一堂物理课,主题为《万有引力定律》。

通过本课,我将带领学生们深入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基本概念、公式及其应用,培养学生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将科学实验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学习目标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概念和公式;2.掌握计算万有引力的方法;3.能够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4.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科学实验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1.万有引力定律的概念和公式;2.计算万有引力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于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准备为了保证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我做了以下准备:1.PowerPoint课件:用于展示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和示例。

2.实验器材:包括质量秤、绳子、小球等,用于进行相关实验。

3.课堂练习和作业:用于巩固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与概念解释(10分钟)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我将以一个简单有趣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地球不会离开太阳而飞向外太空呢?接着,我将向学生解释质量和重力的概念,引出万有引力定律的概念。

2. 理论讲解与示例分析(20分钟)在这一部分,我将向学生介绍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符号含义以及简单推导过程。

我会结合生活中的例子,如地球上落体运动、天体运动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万有引力定律。

3. 分组合作实验(30分钟)为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我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配备一份实验器材,并给予一组问题供学生探索。

例如,如何测量小球之间的引力,如何证明引力与物体质量的关系等。

通过实验,学生将亲身体验到万有引力的存在和测量方法,培养他们的科学实验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讨论与解答疑惑(15分钟)在实验结束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思考。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与教案)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与教案)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与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通过学习本章,学生将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以及其在物理学和天文学领域的重要性。

1.2 教学目标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背景;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达式;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1.3 教学内容牛顿与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万有引力定律的实际应用。

第二章:牛顿与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2.1 课程背景通过学习本节,学生将了解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以及牛顿在物理学领域的贡献。

2.2 教学目标了解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掌握牛顿在物理学领域的贡献。

2.3 教学内容牛顿的生平简介;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牛顿在物理学领域的贡献。

第三章: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达式3.1 课程背景通过学习本节,学生将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以及各参数的含义。

3.2 教学目标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达式;理解各参数的含义。

3.3 教学内容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各参数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第四章:万有引力定律的实际应用4.1 课程背景通过学习本节,学生将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如天体运动、卫星导航等。

4.2 教学目标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掌握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3 教学内容万有引力定律在天体运动中的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在卫星导航中的应用。

第五章:复习与拓展通过学习本节,学生将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知识进行复习,并了解其在其他领域的拓展。

5.2 教学目标复习万有引力定律的主要知识点;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其他领域的拓展。

5.3 教学内容复习万有引力定律的主要知识点;万有引力定律在其他领域的拓展。

第六章:万有引力定律的验证与实验6.1 课程背景通过学习本章,学生将了解如何通过实验验证万有引力定律,并掌握实验方法和相关技巧。

6.2 教学目标学习万有引力定律的实验原理和方法;掌握万有引力定律实验的基本技巧;分析实验结果,验证万有引力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一、学生、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物理上已经学习了匀速圆周运动、天体运动和开普勒三定律;数学上会用数学公式反映简单的物理规律,积累了一定的知识。

理论上已经具备了接受万有引力定律的条件;在认知能力方面;学生正处于从初中物理的定性分析到高中物理的定量讨论;从初中的形象思维到高中的抽象思维;从初中简单的逻辑思维到高中复杂的分析推理的转变过程中,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他们的一般能力已经具备,具有一定的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力和想象力,对感性材料的认知能力较强,接受新知识也很快,但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力、和推理能力较弱。

二、说教材、目标1.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教科版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必修2第三章第二节本课的地位和作用万有引力定律揭示了自然界中一种基本的相互作用规律,是人类历史认识自然的伟大成就,为人类认识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奠定了基础。

本章编写顺序如下。

第二节万有引力定律是本章的重点和支点,上承天体运动,下启卫星运动、宇宙速度。

学好本节课,不但可以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也为后续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节内容的编排逻辑性强、思维严密,参考教育哲学的核心思想在于学校教育不应只向学生传授课本上现成的知识,还要提高学生的能力,结合新课程理念,我确定了如下2、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引力规律的推广,建立万有引力定律,写出数学表达式(应用);说出万有引力常量的大小和单位(标识);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应用②过程与方法:认识科学的探究方法:猜想——证明——检验。

通过合作学习,锻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法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意万有引力定律形成过程,认可并赞同各位科学家的贡献.对人类认识万有引力定律过程作出自己的评价,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反应)综合以上分析本节课的重点是牛顿发散思维、创造力的体现,而学生的创造能力还在发展中,所以这节课我将重点设置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路和过程难点:1、让学生把地面上的重力和天体间的引力是同种性质的力联系起来2、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三、说教法与学法考虑到我的重点是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造能力以及探究的能力。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

●教材分析万有引力定律地发现是人类第一次揭示自然界中一种基本相互作用(总共四种)地规律,在人类认识自然地历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对人类文化地发展有巨大地影响.③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万有引力定律地发现过程和牛顿地出色工作(凭借他超凡地数学能力证明万有引力地思路与方法),在本章中具有呈上启下地作用,是本章地重点之一.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这节课地主要思路由圆周运动和开普勒运动定律地知识,得出行星和太阳之间地引力跟行星地质量成正比,跟行星到太阳地距离地平方成反比,并由引力地相互性得出引力也应与太阳地质量成正比.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随后,了解牛顿地出色工作:发明微积分工具来证明此“平方反比地规律”同样适用于天体地椭圆运动,从而于年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并于年随巨著《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地出版而公布于世.这个定律地发现把地面物体地运动与天体地运动统一起来,对人类文明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由上可知:本节课重在逻辑思维和渗透物理学地研究方法,因此本节课地教学中应该在学习品质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本节内容包括:发现万有引力地思路及过程、万有引力定律地推导和对它地理解.●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⒈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地思路和过程.⒉理解万有引力定律地含义并会推导.⒊知道任何物体间都存在着万有引力,且遵循相同地规律.二、能力目标⒈培养学生建立物理模型地能力:学习处理问题时,抓主要矛盾、简化问题,建立模型地能力与方法;⒉培养学生地科学推理能力:训练学生进行逻辑分析和数学推理地能力;⒊用数学公式表述物理概念和规律地能力.三、德育目标⒈向学生渗透由一般观察到假说再数学推理直至实验验证这一自然科学地研究方法;⒉学习科学家们坚持不懈、一丝不苛地工作精神,培养学生良好地学习习惯和善于探索地思维品质;⒊学习科学家们谦逊美德和互相协作地精神.●教学重点⒈万有引力定律地推导.⒉万有引力定律地内容及表达公式.●教学难点⒈对万有引力定律地理解;⒉对万有引力地理解:地面物体受到地重力与天体间地引力性质相同,都遵从“平方反比关系” ;⒊一般物体间地引力很小,学生缺乏感性认识;⒋计算万有引力时物体间距离地含义.●教学方法⒈对万有引力定律地推理——采用分析推理、归纳总结地方法.⒉对疑难问题地处理——采用讲授法、例证法.通过新旧教材地对比知道:老教材直接定性地给出万有引力定律及其计算公式,重在识记;而新教材先介绍万有引力定律发现地思路,然后运用科学推理得出万有引力定律,重在逻辑思维和渗透物理学地研究方法.因此,根据教材编排地意图和教材内容地特点,结合高一学生地知识基础和认识能力,我采用“阅读-启发”式教学法.教学中运用图表分析、设问、提问、幻灯投影、多媒体教学等综合手段,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地主导地位.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教是为了不教,在教知识地同时最关键地是要教给学生学习地方法,让学生在学中悟法、会中用法.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地提高.根据本节教材地特点,采用学生课前预习、查阅资料、课堂阅读、讨论总结、数理推导、归纳概括等学习方法,为学生提供大量参与教学活动地机会,积极思维,充分体现教学活动中学生地主体地位.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教学用具●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由上节课我们知道:古代由于农业生产和航海地需要,人们进行了大量地天文观测,这方面突出地代表人物是——第谷,四十多年地观测数据成千上万,他地助手——开普勒——由于良好地数学功底和超强地逻辑思维能力,在成千上万地数据处理过程中发现了行星运动地规律.那么行星运动地规律有几条?………开普勒第一定律、第三定律地内容如何呢?……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行星绕太阳运转地轨道是椭圆,太阳处在这个椭圆地一个焦点上,那么行星为什么要这样运动?而且还有一定地规律?这类问题从世纪就有人思考过,请阅读课本,这个问题地答案在不同地时代有不同地结论.(可见,我们科学地研究要经过一个相当长地艰巨地过程.)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一自然段,同时考虑下问题:二、新课教学⒈万有引力定律地推导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一自然段,同时考虑下问题:(阅读指导)⑴古代人们认为天体做圆周运动地动力学原因是什么?古代人们认为天体做地是完美而又神圣地圆周运动,所以认为天体做这样地运动是无需什么动因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⑵开普勒时代地检们对天体运动原因地看法与古代人地是否相同?开普勒时代地人不再像古人那样认为天体做这样地运动是无需原因地,所以在这一时期人们对天体地动力学原因进行了好多种不同地动力学解释.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⑶伽利略认为地原因是什么?伽利略认为,一切物体都有合并地趋势,正是由于这种趋势导致了天体做圆周运动.⑷开普勒认为地原因是什么?开普勒认为,行星绕太阳运动,一定是受到了来自太阳地类似于磁力地作用,在这种磁力作用下地天体才得以做近似圆周地椭圆运动.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⑸笛卡尔(-)地观点又是什么?笛卡尔认为,行星地运动是因为在行星地周围存在一种旋转地物质(以太)作用在行星上,使得行星绕太阳运动. 返回目录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⑹牛顿时代地人持什么样地观点?牛顿时代地科学家对天体运动地动力学解释有了更进一步地认识,他们认为行星所以要绕太阳运动是因为行星受到了太阳对它地引力作用,并且在圆形轨道地前提下证明了这个引力地大小跟行星到太阳地距离地二次方成反比.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那么这一平方反比关系是否也适用于行星地椭圆运动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二到十自然段并考虑如下问题:(引导探究:逻辑思维与文字运算)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⑴牛顿是否证明了上面疑问?牛顿在前人地基础上,凭借他超凡地数学能力(发明微积分)证明了:如果太阳和行星间地引力与距离地二次方成反比,则行星地轨道应是椭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⑵我们对证明过程做了如何地处理?由于我们地数学知识有限(①行星运动地椭圆轨道离心率很接近于,我们把它理想化为一个圆形轨道;②发明微积分),故把牛顿在椭圆轨道下证明地问题简化为在圆形轨道来讨论、证明. 返回目录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⑶根据圆周运动地知识我们能得到什么样地结论?根据圆周运动地知识可知,行星必然受到太阳地引力用来充当向心力,所以有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⑷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我们又能得到什么样地结论?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可知:行星与太阳之间地引力跟行星地质量成正比,跟行星到太阳地距离地二次方成反比,即: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⑸根据牛顿第三定律,我们又能得到什么样地启示?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太阳吸引行星地力与行星吸引太阳地力是相同性质地相互作用力,既然引力与行星质量成正比,那么它也应和太阳质量成正比,⑹综合上面地结论,我们又能得到什么样地结论?综合上述结论可知:此引力地大小应与太阳和行星地质量地乘积成正比,与两者距离地平方成反比,写成等式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公式中地是一个常数,叫万有引力常量.进而牛顿还研究了月地间地引力、许多不同物体间地作用力都遵循上述引力规律,于是他把这一规律推广到自然界中任意两个物体间,即具有划时代意义地万有引力定律.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⒉万有引力定律:⑴⑵⑶⑷⑸⑹返回目录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⑴内容: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地,引力地大小跟这两个物体地质量地乘积成正比,跟它们地距离地二次方成反比.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⑵公式:⑶各物理量地含义及单位表示两个具体物体相距很远时,物体可以视为质点;如果是质量分布均匀地球体,为它们地球心间地距离;(如果是规则形状地均匀物体,为它们地几何中心间地距离),单位为“米”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为万有引力常量,(这个引力常量地出现要比万有引力定律晚一百多年哪!是英国地物理学家卡文迪许测出来地,我们下节课就要学习.)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⑷疑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各自之间或人与物体间,为什么都对这种作用没有任何感觉呢?(这是因为一般物体地质量与星球地质量相比太小了,它们之间地引力太小了,所以我们不易感觉到.下一节课地卡文迪许地精巧地扭秤实验将为我们验证.)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⒊万有引力定律地理解⑴引力存在于任何两个物体之间.也正是因为如此,这个定律才称为万有引力定律.只不过一般物体地质量比较小,引力也非常小,我们不易感觉到而已.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⑵万有引力定律公式中地,其含义是两个质点间地距离.当两个物体相距很远时,物体可看作是质点;如果是质量分布均匀地球体,为它们地球心间地距离;(如果是规则形状地均匀物体,为它们地几何中心间地距离).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⑶物体因为有质量而产生引力.质量是引力产生地原因.应该注意:万有引力不同于我们初中学过地电荷间地引力及磁极间地引力,也不同于我们以后要学到地分子间地引力.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⑷重力是万有引力地分力.⒋万有引力定律发现地重要意义万有引力定律地发现,对物理学、天文学地发展具有深远地影响;它把地面上物体运动地规律和天体运动地规律统一了起来;在科学文化发展上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解放了人们地思想,给人们探索自然地奥秘建立了极大地信心,人们有能力理解天地间地各种事物.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三、作业⒈,,⒉思考题:⑴某星球地质量约为地球地倍,半径约为地球地一半,若从地球上高处平抛一物体,射程为米,则在该星球上,从同样高度,以同样地初速度平抛同一物体,射程应为多少?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⑵已知地球地半径为,自转角速度为ω,地球地表面地重力加速度为,在赤道上空相对地球静止地同步卫星离开地面地高度是多少?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万有引力定律 说课稿 教案

万有引力定律  说课稿 教案

课题 万有引力定律 课型 新授课教学 目标(1)了解万有引力发现的思路和过程,知道地球上的重物下落与天体运动的统一性;(2)知道万有引力是一种存在于所有物体之间的吸引力,知道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范围;(3)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简单的引力计算问题,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公式中r 的物理意义,了解引力常量G 的测定在科学历史上的重大意义; (4)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意义,体会在科学规律发现过程中猜想与求证的重要性。

重点 难点教学重点:万有引力推导的过程;万有引力公式的体会及应用;引力常量的有关知识。

教学难点:万有引力推导的过程;万有引力公式的体会及应用 教具 准备电子秤;自制轨道;小球;纸箱;数码相机;三角架;多媒体课时安排1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学法、学情【新课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是由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提供的,引力大小为2r MmG F =,与两星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两星体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牛顿接着又思考:月球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是不是类似地由地球与月球间的引力提供?地球和月球间的引力与太阳和行星的引力会不会是同一性质的力,遵循同一规律2r MmGF =呢? 正当牛顿在思考这个问题时,苹果偶然落地引起了他的遐想。

苹果之所以会落回地面是因为地球对苹果的吸引力,还有即使把苹果放到最高的建筑物或最高的山顶上,苹果的重力也不会明显地减弱,说明地球对苹果的吸引力必定延伸到远得多的地方。

那如果把苹果放到月球所在的位置,它们应该还会受到地球给它的重力。

按这样的说法,月球肯定会受到地球给它的重力的,那我先前思考的地球对月球的引力就应该就是月球受到的重力,月球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就是由月球受到的的重力提供的。

于是牛顿作了一个大胆的猜想:地球对苹果的力、地球对月球的力及太阳对行星的力可能是同一种性质的力,它们可能遵循相同的规律。

【新课教学】(猜想与验证)由于当时已经能够精确测定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9.8m/s 2,也能比较精确地测定月球与地球的距离为60倍地球半径,r=3.8*108m ;月球公转的周期为27.3天。

《万有引力定律》的一等奖说课稿3篇

《万有引力定律》的一等奖说课稿3篇

1、《万有引力定律》的一等奖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万有引力定律是宇宙这章的第一节,是本章的核心,是17世纪自然科学最伟大的成果之一,它为研究天体运动提供了理论依据,彻底使人们对宇宙的探索从被动描述走向主动发现。

万有引力定律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圆周运动,下启卫星的运动。

掌握好本节课,对前面知识的加深理解,后面问题的顺利解决,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学习万有引力定律需要以牛顿运动定律和匀速圆周运动知识为基础。

二、学情分析及处理对策:通过创设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过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介绍科学家探索宇宙的历史,引出开普勒三大定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鼓励学生猜想是什么力提供了天体运动所需的向心力。

结合牛顿的猜想,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鼓励学生大胆推广,提出万有引力的概念。

然后提供给学生一些数据和已知的定律,让学生探究推导万有引力的表达式。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以增强他们的信心。

最后概况总结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和适用条件等,并适当介绍卡文迪许扭秤实验。

整个过程希望培养学生“大胆假设,合理推广,小心求证”的科学品质,培养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科学家一样去探究,进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万有引力的概念和万有引力定律。

方法是:通过介绍太阳系行星的运动,引导学生思考行星运动所需要的力,让学生对此进行猜想,通过强调牛顿归纳出所有有质量物体之间都存在万有引力的思考过程,加深对定律的理解。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万有引力定律发现过程中用到的科学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对观测到的数据进行定量的分析,在已经发现的物理规律的基础上,让学生体验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常规方法。

四、教法:阅读思考、猜想假设、分析推理、事实验证、总结归纳、讨论交流、练习巩固等。

在设计本节教学知识目标时定位并不高,只要求学生知道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表达式和适用条件,知道卡文迪许实验的巧妙构思,学会直接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进行计算。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

万有引力定律
设计意图:通过再现牛顿当年由苹 果落地而引发思维遐想,引导学生 通过观察苹果的运动,借鉴牛顿的 思维在一层层递进和深入的问题启 发下,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进而大胆猜测,突破难点。使接下 来出现的“月--地检测”自然而合 理。
同时牛顿的大胆而敏锐的想法也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与想像力。 展示牛顿的猜想。
学生活动:学生展示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并会 灵活应用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课堂小结
万有引力定律
课后作业:
教材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问题与练习”第2、3题。
万有引力定律
板书设计
一、月—地检验 1、牛顿的猜想:“天上”的力与“人间”的力可能是同种性质的力。 2、验证:月—地检验。 3、结论:地面上的重力和地球语月球间的吸引力是相同性质的力。 二、万有引力定律 1、内容: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引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引力的大小 与物体的质量m1和m2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r的二次方成反比。
万有引力定律
重、难点突破
1、用牛顿的敏锐的物理思维引领学生思考。 2、通过课堂活动,用问题引领学生在物理情景中主动参 与构建知识的过程。
万有引力定律
Ⅴ、教学方法
1、对万有引力定律的推理——采用分析推理、归纳总结 的方法。 2、对疑难问题的处理——采用讲授法、例证法。
本节课先介绍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思路,然后运用科学推理得出万 有引力定律,重在逻辑思维和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因此,根据 教材编排的意图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高一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 识能力,在教学中运用设问、提问、多媒体教学等综合手段,体现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通过提出的问题让学生积极的思考,并 展开讨论,得出问题的结论。

说课稿人教版物理高中必修二《万有引力定律》

说课稿人教版物理高中必修二《万有引力定律》

说课稿人教版物理高中必修二《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定律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万有引力定律》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本章作为圆周运动的一个应用实例,是对第五章《曲线运动》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在理解和应用上的进一步加深。

本节课之前,介绍了开普勒对行星运动学规律的描述为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奠定了基础。

本节通过叙述伽利略等科学家不断的探索,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由于他超凡的数学能力及创造力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这一历史。

通过万有引力定律把地面上的物体运动和天体运动统一起来,揭示了自然界中一种基本的相互作用规律。

为后面学习经典力学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建立万有引力定律,写出数学表达式,会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认识科学的探究方法:猜想——证明——检验。

通过合作学习、锻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法,尝试发表自己的见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对人类认识万有引力定律过程作出自己的评价,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正确评价万有引力定律,并能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内容以及表达公式教学难点: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计算万有引力时物体间距离的含义。

二、说学情高一的学生已经学习了牛顿的三个定律,了解了物体运动的条件,又学习了圆周运动的知识,知道圆周运动的条件与规律,另外又学习了开普勒三定律,知道了行星的周期的平方与轨道半长轴的三次方成正比及行星运动的规律,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

理论上已经具备了接受万有引力定律的能力。

而且,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从初中物理的定性分析到高中物理的定量讨论;从初中的形象思维到高中的抽象思维;从初中简单的逻辑思维到高中复杂的分析推理的转变过程中。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他们的一般能力,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力、想象力。

但其创造能力还比较欠缺,对于利用已有知识创造出新的概念、理论的能力很弱。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陈长宏)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陈长宏)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酒泉市第一中学陈长宏一、说教材本课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必修2 第六章第3节《万有引力定律》。

1.本节课地位及作用(1)在高中物理学中:运动学和力学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万有引力定律正处于运动和力这一部分的最后,对这部分知识起到进一步深化和综合运用的作用。

将万有引力定律与圆周运动知识相结合,可以讨论许多涉及天体和人造卫星运动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2)在教材中:对上两节课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推演,同时,本节内容也是下节课教学内容的基础,是本章的教学重点。

上承圆周运动,下启天体运动。

学好本节课,不但可以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也为后续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并理解其含义;②会用万有引力定律公式解决简单的引力计算,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公式的适用范围;③知道万有引力常量的测定方法,理解它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①在万有引力定律建立过程的学习中,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假设与推理论证等方法;②结合“月-地检验”培养学生探究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考过程,理解科学研究的长期性,连续性及艰巨性,提高学生科学价值观;②通过牛顿得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路,启发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③渗透事物间普遍联系的哲学思想。

3.教学重、难点(1)重点①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②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公式.(2)难点①万有引力定律的引出;②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二、说学情(学情分析)已有知识:牛顿三大运动定律;圆周运动的知识;开普勒三大定律;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三、说教法1.启发式教学:在教师提出总是能够引起思考的真实问题的前提下,一环扣一环,保证学生的活动不断向纵深发展。

2.发现学习教学: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阅读教材,并且以自己的方式解读教材,参与文本意义的重建。

3.合作探究教学:加强师生间的双向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四、说学法为了达到教学目的,预设的学习方法有:自主学习、观察发现、分析比较、合作探究。

《认识万有引力定律》 说课稿

《认识万有引力定律》 说课稿

《认识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认识万有引力定律》。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万有引力定律”是高中物理必修 2 第六章的重要内容。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是 17 世纪自然科学最伟大的成果之一。

它把地面上物体的运动规律和天体的运动规律统一了起来,对以后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圆周运动的相关知识以及开普勒三大定律,这为学生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过程奠定了基础。

同时,本节课的学习也为后续学习天体运动、人造卫星等知识做好了铺垫。

(二)教材内容本节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月地检验:通过对月球绕地球运动和地面物体下落运动的对比,验证了地球对地面物体的引力和地球对月球的引力是同一种性质的力。

2、万有引力定律:给出了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式,并阐述了其适用条件和物理意义。

3、引力常量:介绍了引力常量的测量过程和数值。

二、学情分析(一)知识基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对重力有了初步的认识,在高中阶段又学习了圆周运动和开普勒定律,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

但对于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过程和本质理解可能存在困难。

(二)认知能力高中生的思维能力已经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但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推导过程来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

(三)学习兴趣学生对天体运动等神秘的自然现象往往充满好奇和兴趣,这为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但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公式的推导和计算而感到枯燥和困难。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

2、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表达式及适用条件。

3、知道引力常量的测量方法和数值。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月地检验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2、经历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 说课稿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 说课稿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这一内容在高中物理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是力学中的基本定律之一,也是后续学习天体物理等知识的基础。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包括开普勒三大定律、牛顿的研究以及万有引力定律的得出。

通过对这一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教材在编排上注重知识的逻辑顺序,从现象到本质,逐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同时,教材还通过丰富的实例和插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力学知识基础,如牛顿运动定律等。

但对于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以及其本质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高二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但还不够成熟。

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和推理来逐步理解万有引力定律。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开普勒三大定律的内容。

(2)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表达式及适用条件。

(3)掌握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万有引力定律发现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让学生经历猜想、假设、推理、验证等科学研究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了解科学家的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

(2)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和表达式。

(2)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1)对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的理解。

万有引力定律 说课稿

万有引力定律  说课稿

万有引力定律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及应用. 教学难点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过程.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2.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并掌握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引力的方法.3.记住引力常量G 并理解其内涵. 过程与方法1.了解并体会科学研究方法对人们认识自然的重要作用.2.认识卡文迪许实验的重要性,了解将直接测量转化为间接测量这一科学研究中普遍采用的重要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发现万有引力的思想过程,说明科学研究的长期性、连续性及艰巨性.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故事导入1666年夏末一个温暖的傍晚,在英格兰林肯郡乌尔斯索普,一个腋下夹着一本书的年轻人走进他母亲家的花园里,坐在一颗树下,开始埋头读他的书.当他翻动书页时,他头顶的树枝中有样东西晃动起来,一只历史上最著名的苹果落了下来,打在23岁的伊萨克·牛顿的头上.恰巧在那天,牛顿正苦苦思索着一个问题:是什么力量使月球保持在环绕地球运行的轨道上,以及使行星保持在其环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上?为什么这只打中他脑袋的苹果会坠落到地上?(如下图所示)正是从思考这一问题开始,他找到了这些问题的答案——万有引力定律.这节课我们将共同“推导”一下万有引力定律. 复习导入复习旧知:1.开普勒三大定律⎪⎪⎪⎩⎪⎪⎪⎨⎧=k T a 23:周期定律面积定律椭圆轨道定律2.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2222:'::r Mm G F r Mm F r M F r m F 或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行星对太阳的引力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使得行星围绕太阳运动,月球围绕地球运动,是否能说明地球对月球有引力作用?抛出的物体总要落回地面,是否说明地球对物体有引力作用? 推进新课 课件展示:画面1:八大行星围绕太阳运动. 画面2:月球围绕地球运动. 画面3:人造卫星围绕地球运动.画面4:地面上的人向上抛出物体,物体总落回地面. 问题探究1.行星为何能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2.月球为什么能围绕地球做圆周运动?3.人造卫星为什么能围绕地球做圆周运动?4.地面上物体受到的力与上述力相同吗?5.根据以上四个问题的探究,你有何猜想? 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明确:1.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使得行星保持在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上.2.月球、地球也是天体,运动情况与太阳和行星类似,因此猜想是地球对月球的吸引使月球保持在绕地球运行的轨道上.3.人造卫星绕地球运动与月球类似,也应是地球对人造卫星的引力使人造卫星保持在绕地球运行的轨道上.4.地面上的物体之所以落回来,是因为受到重力的作用,在高山上也是如此,说明重力必定延伸到很远的地方.5.由以上可猜想:“天上”的力与“人间”的力应属于同一种性质的力. 讨论交流由上述问题的探究我们得出了猜想:“天上”的力与“人间”的力相同,我们能否将其作为一个结论呢?讨论:探究上述问题时我们运用了类比的方法得出了猜想,猜想是否正确需要进行检验,因此不能把它作为结论.课件展示:牛顿的设想:苹果不离开地球,是否也是由于地球对苹果的引力造成的?地球对苹果的引力和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是否根本就是同一种力呢?若真是这样,物体离地面越远,其受到地球的引力就应该越小.可是地面上的物体距地面很远时,如在高山上,似乎重力没有明显地减弱,是物体离地面还不够远吗?这样的高度比起天体之间的距离来,真的不算远!再往远处设想,如果物体延伸到月球那样远,物体是否也会像月球那样围绕地球运动?地球对月球的力、地球对地面上物体的力、太阳对行星的力,也许真是同一种力! 一、月—地检验 问题探究1.月—地检验的目的是什么?2.月—地检验的验证原理是怎样的?3.如何进行验证?学生交流讨论,回答上述三个问题.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引导、总结. 明确:1.目的:验证“天上”的力与“人间”的力是同一种性质的力.2.原理:假定上述猜想成立,即维持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力与使得苹果下落的力是同一种力,同样遵从“平方反比”律,那么,由于月球轨道半径约为地球半径(苹果到地心的距离)的60倍,所以月球轨道上一个物体受到的引力,比它在地面附近时受到的引力要小,前者只有后者的1/60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在月球轨道上运动时的加速度(月球公转的向心加速度)也就应该是它在地面附近下落时的加速度(自由落体加速度)的1/602.3.验证:根据验证原理,若“天上”“人间”是同种性质的力,由“平方反比”律及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可求得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根据人们观测到的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周期,及月—地间的距离,可运用公式a=224Tπ·r 求得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若两次求得结果在误差范围内相等,就验证了结论.若两次求得结果在误差范围内不相等,则说明“天上”与“人间”的力不是同一种性质的力.理论推导:若“天上”的力与“人间”的力是同一种性质的力,则地面上的物体所受重力应满足:G ∝21R 月球受到地球的引力:F ∝21r因为:G=mg,F=ma 所以22rR g a =又因为:r=60R 所以:36001=g a a=36008.93600=g m/s 2≈2.7×10-3m/s 2. 实际测量:月球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a=ω2r=r T224π经天文观察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周期 T=27.3天=3 600×24×27.3 s r=60R=60×6.4×106 m.所以:a=22)3.27243600(14.34⨯⨯⨯×60×6.4×106 m/s 2≈2.7×10-3 m/s 2. 验证结论:两种计算结果一致,验证了地面上的重力与地球吸引月球的力是相同性质的力,即“天上”“人间”的力是相同性质的力.点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重现牛顿的思维过程,让学生体会牛顿当时的魄力、胆识和惊人的想象力.物理学的许多重大理论的发现,不是简单的实验结果的总结,它需要直觉和想象力、大胆的猜想和假设,再引入合理的模型,需要深刻的洞察力、严谨的数学处理和逻辑思维,常常是一个充满曲折和艰辛的过程.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二、万有引力定律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太阳与行星间有引力作用,地球与月球间有引力作用,地球与地面上的物体间也有引力作用.问题1:地面上的物体之间是否存在引力作用?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大胆猜想.可能性1:不存在.原因: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使行星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地球对月球或卫星的引力也是如此,地球对地面上物体的引力使物体靠在地面上,上抛之后还要落回.若两个物体之间有引力,那些引力既没使一个物体围绕另一个物体转动,也没有使两个物体紧贴在一起,故此力不存在.可能性2:此力存在.原因:太阳、行星、地球、月球、卫星、物体,均是有质量的物体,太阳与行星间,地球与月球或卫星间.地球与物体间均存在这种引力,说明这种引力是有质量的物体普遍存在的,故两个物体之间应该有引力.问题2:若两个物体间有引力作用,为何两个物体没有在引力作用下紧靠在一起? 参考解释:“天上”“人间”的力是同性质的力,满足F ∝2r Mm定律.地面上的物体质量比起天体来说太小了,这个力我们根本觉察不到.两物体之所以未吸在一起是因为两物体间的力太小,不足以克服摩擦阻力或空气阻力. 任意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引力.点评:对上述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灵活采用教学方法,可用“辩论赛”的方式让持两种观点的学生代表阐述自己的观点及依据,然后对方提出问题进行互辩,此过程让一般同学作补充说明,一直到一个观点被另一个观点击败为止.这样可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 问题:1.用自己的话总结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2.根据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表达式,写出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式.3.表达式中G 的单位是怎样的? 学生思考后回答.总结:1.内容: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m 1和m 2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r 的二次方成反比. 2.表达式:由F=2r GMm(M:太阳质量,m:行星的质量) 得出:F=221r m Gm (m 1:物体1的质量,m 2:物体2的质量)3.由F=212221m m Fr G rm Gm =⇒可知G 的单位:N·m 2/kg 2. 合作探究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1.万有引力的普遍性.因为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所以万有引力不仅存在于星球间,任何有质量的物体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吸引力.2.万有引力的相互性.因为万有引力也是力的一种,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具有相互性,符合牛顿第三定律.3.万有引力的宏观性.在通常情况下,万有引力非常小,只有质量巨大的星球间或天体与天体附近的物体间,它的存在才有实际的物理意义,故在分析地球表面物体受力时,不考虑地面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只考虑地球对地面物体的引力. 知识拓展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条件:1.公式适用于质点间引力大小的计算.2.对于可视为质点的物体间的引力求解也可以利用万有引力公式.如两物体间距离远大于物体本身大小时,物体可看成质点.说明:均匀球体可视为质量集中于球心的质点.3.当研究对象不能看成质点时,可以把物体假想分割成无数个质点,求出两个物体上每个质点与另一个物体上所有质点的万有引力,然后求合力. 三、引力常量的测量引导学生设计测量引力常量的方法并交流,然后教师介绍卡文迪许实验方法,通过课件展示卡文迪许的扭秤装置,让学生观察体会实验装置的巧妙.实验介绍: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在实验室里利用“扭秤”,通过几个铅球之间万有引力的测量,比较准确地得出了引力常量G 的数值. 课件展示:卡文迪许的“扭秤”实验装置.扭秤实验装置结构图图中T 形框架的水平轻杆两端固定两个质量均为m 的小球,竖直部分装有一个小平面镜,上端用一根石英细丝将这杆扭秤悬挂起来,每个质量为m 的小球附近各放置一个质量均为M 的大球,用一束光射入平面镜.由于大、小球之间的引力作用,T 形框架将旋转,当引力力矩和金属丝的扭转力矩相平衡时,利用光源、平面镜、标尺测出扭转力矩,求得万有引力F,再测出m 、M 和球心的距离r,即可求出引力常量G=MmFr 2.大小球之间的引力非常小,这里巧妙地改测定力为测定力矩的方法.引力很小,但是加长水平杆的长度增加了力臂,使力矩增大,提高了测量精度.同时又利用了平面镜反射光光点的移动的方法,精确地测定了石英丝的扭转角,从而第一次在实验室较精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 卡文迪许的测量方法非常精巧,在以后的八、九十年间竟无人能赶超他的测量精度.卡文迪许在实验室测出了引力常量,表明万有引力定律同样适用于地面的任意两个物体,用实验方法进一步证明了万有引力定律的普适性.同时,引力常量的测出,使得包括计算星体质量在内的关于万有引力的定量计算成为可能. 知识拓展1.地面上物体所受重力.在地球表面上的物体随地球的自转而做圆周运动,物体受到指向圆周圆心(圆心位于地球的自转轴上)的向心力作用,此向心力由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在指向圆心方向的分力提供.而万有引力的另一分力,即物体所受的重力G=mg ,如图所示.F=2RMmG,F 向=mrω2 物体位于赤道时,向心力指向地心,三力同向,均指地心,满足F=F 向′+G赤,即2RMmG=mRω2+mg 赤,当物体在地球的南北两极时,向心力F′为零,F=F 极,即2RMmG=mg 极. 当物体从赤道向两极移动时,根据F 向′=mRω2知,向心力减小,则重力增大,只有在两极时物体所受的万有引力才等于重力.从赤道向两极,重力加速度增大. 而且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并不指向地心,只有在赤道和两极,重力的方向才指向地心. 2.不考虑地球自转的情况下,物体在地球表面上所受的万有引力跟重力相同,若考虑,由于向心力很小,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 即地球表面近似认为:2RMmG≈mg. 3.地球的人造卫星.卫星所受的万有引力等于重力.由于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所以卫星向心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卫星处于完全失重状态,即2rMmG=mg,a 向=g,由此可知,重力加速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例 如图所示,一个质量为M 的匀质实心球,半径为R.如果通过球心挖去一个直径为R 的小实心球,然后置于相距为d 的地方,试计算空心球与实心小球之间的万有引力.分析:实心球挖去一个半径为2R的小实心球后,质量分布不均匀,因此挖去小实心球剩余的部分,不能看成质量集中于球心的质点,直接求空心球和小实心球间的万有引力很困难.假设用与挖去的小实心球完全相同的球填补在挖去的位置,则空心球变成一个实心球,可看作质量集中于球心的质点.解答:假设把挖去的小实心球填补上,则大、小实心球间的万有引力为F=2d MmG 小实心球的质量为m=ρ·M R R 813481)2(3433=•=πρπ 代入上式得F=228GM 填入的小实心球与挖去的小实心球间的万有引力为F 1=2222)21(641)2(R d GM R d m G -•=- 设空心球与小实心球的万有引力为F 2,则有F=F 1+F 2因此,空心球与小实心球间的万有引力为F 2=F-F 1=2222)2(648R d GM dGM --. 说明:本题属于万有引力与力的合成知识的综合应用.力的合成的实质是等效代替.等效代替是一种重要的物理方法,等效思维运用恰当往往能化难为易,另辟蹊径. 课堂训练如图所示,阴影区域是质量为M 、半径为R 的球体挖去一个小圆球后的剩余部分.所挖去的小圆球的球心O′和大球体球心间的距离是2R.求球体剩余部分对球体外离球心O 距离为2R 、质量为m 的质点P 的引力.(P 在两球心OO′连线的延长线上)解析:本题直接求解是有一定难度的:求出阴影部分的质心位置,然后认为它的质量集中于质心,再用万有引力公式求解.可是万有引力定律只适用于两个质点间的作用,只有对均匀球体,才可将其看作是质量全部集中在球心的一个质点.至于本题中不规则的阴影区,那是不能当作一个质点来处理的.故可用补偿法,将挖去的球补上. 将挖去的球补上,则完整的大球对球外质点P 的引力:F 1=224)2(RGMmR GMm = 半径为2R的小球的质量M′=M R M R R 8134)2(34)2(34333=•=•ππρπ 补上小球对质点P 的引力:F 2=2225025'4)25('R GMmR m M G R m M G== 因而挖去小球的阴影部分对P 质点的引力F=F 1-F 2=22504RGMmR GMm -.答案:22504R GMmR GMm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通过月—地检验及其推广,得出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式及适用条件.学习了万有引力定律后我们可利用万有引力定律求任意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求重力加速度.学习了引力常量的测定方法及引力常量G 的数值:G=6.67×10-11 N·m 2/kg 2. 板书设计。

万有引力定律 说课稿 教案

万有引力定律  说课稿  教案

万有引力定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基础上,推导得到万有引力定律,使学生对此规律有初步理解。

过程与方法通过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考过程和卡文迪许扭秤的设计方法,渗透 学发现与 学实验的方法论教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介绍万有引力恒量的测定方法,增加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的感性认识。

【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过程,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所以要根据学生反映,调节讲解速度及方法。

【教学难点】由于一般物体间的万有引力极小,学生对此缺乏感性认识,又无法进行演示实验,故应加强举例。

【教学课时】2课时【探究学习】(一)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推导出了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规律,即2rMm G F 。

知道了行星为什么能够绕太阳运转而不会飞离太阳。

那么大家想到过,是什么力使得地面的物体不能离开地球,总要落回地面呢?地球吸引物体的力与地球和太阳间的引力是同种性质的力吗?还有,月球能够绕地球运转,说明月球与地球之间也一定存在着相互作用力,这个拉住月球使它绕地球运转的力与地球对物体的引力是同一种力吗?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研究这些问题。

(二)进行新课1、月-地检验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月-地检验”部分的内容,投影以下数据:地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g =9.8m/s 2,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周期为27.3天,地球半径为R =6.4×106m ,试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通过计算,证明课本上提出的假设,即地球对月球的力与地球使苹果自由下落的力的是同一种力,都遵守“反平方”的规律。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必要的信息,在练习本上进行定量计算。

教师活动:投影学生的证明过程,一起点评。

设质量为m 的物体在月球的轨道上运动的加速度(月球公转的向心加速度)为a ,则ω2r a =,Tπω2=,r =60R , 得 22460TR a π= 代入数据解得 g a 26013600180.9=⨯= 点评:引导学生定量计算,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猜想的正确性,增强学生的理性认识。

《认识万有引力定律》 说课稿

《认识万有引力定律》 说课稿

《认识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认识万有引力定律》。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认识万有引力定律》是高中物理必修二第六章的重要内容。

这部分知识不仅是对前面所学的圆周运动等知识的综合应用,也是后续学习天体物理等知识的基础。

在教材中,通过对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的回顾,引导学生思考行星运动的原因,进而引入万有引力定律的探究。

教材注重从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入手,逐步深入到科学规律的建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圆周运动的基本规律和牛顿运动定律等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对于万有引力定律的建立过程和理解其本质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学生在思维上往往容易受到直观现象的影响,对于抽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需要更多的引导和启发。

同时,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步骤还不够熟练,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和表达式。

(2)知道万有引力常量的数值和单位。

(3)能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2)经历探究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科学家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和执着,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2)认识科学规律对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和表达式。

(2)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2、教学难点(1)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过程。

(2)对万有引力定律中“距离”的理解。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讲授法:对于一些重要的概念和规律,进行清晰准确的讲解,使学生理解和掌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你们好!
我是9号说课者,我说课的课题是:万有引力定律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万有引力定律》是人教版教材高中物理必修2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

从性质与地位上看,本节内容是对上一节教学内容的进一步外推,是下一节内容的基础;从思想方法上看,是猜想、假设与验证相结合、是演绎与归纳相结合的教学内容。

教科书的立意还在于物理理论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本章的第二节中,已经学习了太阳与行星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在第五章中已经学习了匀速圆周运动的相关规律,这些为“月——地检验”的学习和理解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月——地检验”中,是要验证同一物体在地面上不同高度(地面附近和地面上38万公里高的地方)受到地球作用力的大小关系的,可最后要转化为可验证地面附近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即重力加速度)和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加速度(即月球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加速度)之间的关系,这步转化不易理解,是学生理解“月——地检验”的一大障碍。

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地球上的重物下落与天体运动的统一性;
2)知道万有引力是一种存在于所有物体之间的吸引力,知道万有引力定律
的适用范围;
3)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简单的引力计算问题,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公式中
r的物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
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思路和过程,体会在科学规律发现过程中猜想和求证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意义,体会科学发展对人们世界观的改变所起
的作用;
2)了解引力常量G的测定在科学历史上的重大意义,体会科学家的在科学
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的重、难点
基于教材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我设定了以下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和简单应用;
难点:“月——地检验”的理解。

五、教学法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启发式:
教师通过提问,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

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解决教师的提问。

2、自主、合作学习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学生能自学的地方,能合作解决问题的地方,教师就可以放手。

六、教学过程
课堂主要教学活动分为三个环节:引入、新课教学和课堂小结。

1、引入:(预计3—5分钟)
教师展示:【课件】幻灯片1——牛顿坐在苹果树下,苹果下落的照片。

展示照片,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教师提问:
(1)既然是行星与太阳之间的力使得行星不能飞离太阳,那么是什么力使得地面上的物体不能离开地球,总要落回地面呢?
(2)这两种作用是同一种性质的力吗?
(3)拉住月球使它围绕地球运动的力,与拉着苹果下落的力相同吗?这些力都遵循相同的规律吗?
这三个问题逐渐递进,问题越来越明确,也越来越具有可比性。

只要能回答问题(3),也就回答了问题(2),解决了问题(1)。

这里实则是猜想:拉住月球使它围绕地球运动的力,与拉着苹果下落的力性质相同,这些力都遵循相同的规律。

2、讲授新课:(预计35分钟)
(1)月——地检验(预计15分钟)
首先,要学生弄明白将要验证的是什么;其次,要学生弄明白为什么要验证的是这个;然后,要学生思考怎么样才能验证这个。

要验证的问题是:将某一物体分别放在地面附近和月球轨道上,检验物体在地面上不同高度受到地球作用力的大小是否满足1/602的关系。

为什么要验证的是这个:用同一物体或质量相同的两个物体,这样作用力的大小关系只由距离来决定,体现的是控制变量的思想。

如何才能验证这个?
教师提问:你能将这个物体放到38万公里高的地方,测出它受到地球对它的作用力吗?
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要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体会到:将这个物体放到38万公里高的地方不现实,至少牛顿那个时代的人做不到,也就是说,直接测量该物体在38万公里高度上受到的地球对它的作用力,不具有可操作性。

对于已经预习过的学生,肯定是知道要将之转化为加速度的关系来验证,可是怎样转化,正是本节的难点所在。

教师提问:假设地面附近有个苹果,其质量等于月球的质量,这样算不算是同一个物体分别放在地面附近和距离地面38万公里高的地方了呢?
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要学生体会到:换一个角度,多一条路;正所谓: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教师启发式提问: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由什么决定?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效果之一,就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既然力的关系难以验证,那么我们就验证力的作用效果好了。

我们知道地面附近的物体在只受地球作用下做自由落体运动,而月球在地球的作用下做匀速圆周运动。

这样,问题就得到了转化。

教师提问:这两个加速度多大?它们满足1/602的关系吗?请你计算后说明。

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要学生通过分组讨论、计算、验证,用数据说明牛顿的猜想的正确性。

(此验证,所用数据都是常识,不必教师给出。


最后教师要指出:虽然在中学阶段只能将椭圆轨道近似为圆形轨道来证明万有引力定律,但牛顿当年是在椭圆轨道情形下证明了万有引力定律的。

这一步是要学生体会:更严格的证明,需要更高的数学水平。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万有引力定律(预计10分钟)
这部分内容实则是:进一步猜想、进一步推广。

鉴于万有引力定律的文字叙述、数学表达式、各个量的物理意义及单位、适用范围等,都不难理解,因此,这部分内容我就交给学生自学去了。

完了,我再交代:牛顿将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规律,一步步推广至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之间,是需要魄力、胆识和惊人的想象力的,物理学的许多重大理论的发现,不是简单的实验结果的总结,它需要直觉和想象力,大胆的猜测和严
格的证明。

我这么一交代,是培养学生敢想敢做的意识,也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意识。

(3)引力常量(预计10分钟)
教师提问:如果你是牛顿同时代的人,当你听说牛顿弄出来个什么“万有引力定律”,你能据此算出两个人之间的引力吗?请解决课后问题与练习1。

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要学生通过问题解决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体会到两点:1、引力常量的测定是多么重要,没有引力常量G的值,万有引力定律是没有应用价值的,还只是停留在理论的层面;2、引力常量的测定难度之大,可以想象,在牛顿之后100年内,都没有人测定出来,从而为学生体会卡文迪许工作的重要性和难度之大打下伏笔。

教师提问:卡文迪许是怎样测量两个铅球之间的万有引力的呢?
这个问题,有时间的话呢,就展示【课件】幻灯片2,介绍卡文迪许的扭秤装置。

没有时间的话呢,就不展开了,我就这么一问,只要学生心中一闪:是呀,这怎么测量呀?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介绍完了引力常量G的值,教师还需指出:引力常量能够测定,本身就是对万有引力定律的一次证明。

教师提问:现在,我们有了较精确的引力常量G的值,那么,你能估算两个人之间的万有引力吗?请再次解决课后问题与练习1。

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要学生通过解决问题,体会两点:1、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方法,各量的物理意义;2两个人之间的万有引力有多小,卡文迪许通过测量两个铅球之间的万有引力而测定引力常量G有多难。

3、课堂小结(预计3—5分钟)
要求学生先独立整理本节内容,弄明白自己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然后小组内讨论,共同解决还不懂的问题。

完了教师指出:本节内容,主要是两个猜想、两步推广和两次验证。

4、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他能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和课堂的教学进程,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5、布置作业。

作业为:课后问题与练习2、3。

这两题,都是直接应用万有引力定律的,其训练价值有两个:1、可加深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2、体会在宏观世界中万有引力起绝对的支配作用,而在微观世界中,万有引力是很微弱的。

这为以后微观粒子所受万有引力的处理方法埋下伏笔。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我的说课完毕,水平有限,错误难免,还望指正,谢谢大家。

说课教师:亳州二中晏仲新 2012-4-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