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你们好!

我是9号说课者,我说课的课题是:万有引力定律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万有引力定律》是人教版教材高中物理必修2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从性质与地位上看,本节内容是对上一节教学内容的进一步外推,是下一节内容的基础;从思想方法上看,是猜想、假设与验证相结合、是演绎与归纳相结合的教学内容。教科书的立意还在于物理理论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本章的第二节中,已经学习了太阳与行星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在第五章中已经学习了匀速圆周运动的相关规律,这些为“月——地检验”的学习和理解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月——地检验”中,是要验证同一物体在地面上不同高度(地面附近和地面上38万公里高的地方)受到地球作用力的大小关系的,可最后要转化为可验证地面附近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即重力加速度)和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加速度(即月球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加速度)之间的关系,这步转化不易理解,是学生理解“月——地检验”的一大障碍。

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地球上的重物下落与天体运动的统一性;

2)知道万有引力是一种存在于所有物体之间的吸引力,知道万有引力定律

的适用范围;

3)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简单的引力计算问题,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公式中

r的物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

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思路和过程,体会在科学规律发现过程中猜想和求证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意义,体会科学发展对人们世界观的改变所起

的作用;

2)了解引力常量G的测定在科学历史上的重大意义,体会科学家的在科学

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的重、难点

基于教材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我设定了以下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和简单应用;

难点:“月——地检验”的理解。

五、教学法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启发式:

教师通过提问,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解决教师的提问。

2、自主、合作学习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学生能自学的地方,能合作解决问题的地方,教师就可以放手。

六、教学过程

课堂主要教学活动分为三个环节:引入、新课教学和课堂小结。

1、引入:(预计3—5分钟)

教师展示:【课件】幻灯片1——牛顿坐在苹果树下,苹果下落的照片。展示照片,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教师提问:

(1)既然是行星与太阳之间的力使得行星不能飞离太阳,那么是什么力使得地面上的物体不能离开地球,总要落回地面呢?

(2)这两种作用是同一种性质的力吗?

(3)拉住月球使它围绕地球运动的力,与拉着苹果下落的力相同吗?这些力都遵循相同的规律吗?

这三个问题逐渐递进,问题越来越明确,也越来越具有可比性。只要能回答问题(3),也就回答了问题(2),解决了问题(1)。

这里实则是猜想:拉住月球使它围绕地球运动的力,与拉着苹果下落的力性质相同,这些力都遵循相同的规律。

2、讲授新课:(预计35分钟)

(1)月——地检验(预计15分钟)

首先,要学生弄明白将要验证的是什么;其次,要学生弄明白为什么要验证的是这个;然后,要学生思考怎么样才能验证这个。

要验证的问题是:将某一物体分别放在地面附近和月球轨道上,检验物体在地面上不同高度受到地球作用力的大小是否满足1/602的关系。

为什么要验证的是这个:用同一物体或质量相同的两个物体,这样作用力的大小关系只由距离来决定,体现的是控制变量的思想。

如何才能验证这个?

教师提问:你能将这个物体放到38万公里高的地方,测出它受到地球对它的作用力吗?

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要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体会到:将这个物体放到38万公里高的地方不现实,至少牛顿那个时代的人做不到,也就是说,直接测量该物体在38万公里高度上受到的地球对它的作用力,不具有可操作性。

对于已经预习过的学生,肯定是知道要将之转化为加速度的关系来验证,可是怎样转化,正是本节的难点所在。

教师提问:假设地面附近有个苹果,其质量等于月球的质量,这样算不算是同一个物体分别放在地面附近和距离地面38万公里高的地方了呢?

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要学生体会到:换一个角度,多一条路;正所谓: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教师启发式提问: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由什么决定?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效果之一,就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既然力的关系难以验证,那么我们就验证力的作用效果好了。我们知道地面附近的物体在只受地球作用下做自由落体运动,而月球在地球的作用下做匀速圆周运动。

这样,问题就得到了转化。

教师提问:这两个加速度多大?它们满足1/602的关系吗?请你计算后说明。

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要学生通过分组讨论、计算、验证,用数据说明牛顿的猜想的正确性。(此验证,所用数据都是常识,不必教师给出。)

最后教师要指出:虽然在中学阶段只能将椭圆轨道近似为圆形轨道来证明万有引力定律,但牛顿当年是在椭圆轨道情形下证明了万有引力定律的。

这一步是要学生体会:更严格的证明,需要更高的数学水平。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万有引力定律(预计10分钟)

这部分内容实则是:进一步猜想、进一步推广。

鉴于万有引力定律的文字叙述、数学表达式、各个量的物理意义及单位、适用范围等,都不难理解,因此,这部分内容我就交给学生自学去了。

完了,我再交代:牛顿将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规律,一步步推广至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之间,是需要魄力、胆识和惊人的想象力的,物理学的许多重大理论的发现,不是简单的实验结果的总结,它需要直觉和想象力,大胆的猜测和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