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侵蚀原理第4章风力侵蚀
土壤侵蚀原理-第4章 风力侵蚀
![土壤侵蚀原理-第4章 风力侵蚀](https://img.taocdn.com/s3/m/8e86f44aaeaad1f346933ffc.png)
因,使风沙流中沙粒发生沉降堆积时称风积作用。经风 力搬运、堆积的物质称为风积物。
不同床面上沙粒的跳跃运动差别
4.2.2 风沙蚀积作用与沙丘的运动
❖沙丘移动方向
沙丘的移动是通过沙粒在迎风坡风蚀、背风坡堆 积而实现的。沙丘移动的方向取决于有一定延续时间 的起沙风的风向,移动总方向与大于起沙风的年合成 风向大体相一致,但不完全重合,二者之间有一交角。
4.1 风沙运动
风沙运动是一种贴近地面的气流对沙粒的搬运 现象。 4.1.1 近地层风的性质
大气对流层中贴近地面100m范围内的气层称为 近地层,一切风沙运动都与本层大气的性质及活动 状况有关,因此也是风力侵蚀学研究的重点。
❖层流和紊流(latent and sensible)
层流的空气质点运动轨迹平稳,邻近的空气质 点平衡运动,互不干扰。
紊流的空气质点运动不规则,并且互相干扰, 各气流层层间夹杂了大小不同的涡旋运动。
层流大气是否失去其稳定性取决于流体的惯性 力与粘滞力之间的比例关系(雷诺数大于1400 or wind speed >1m/s)。
❖湍流与地表粗糙度(roughness)
湍流运动是一种叠加在一般流动上的不规则的旋 涡状的混合运动。湍流发生时,通过旋涡运动进行风 的动能的传递和交换。
❖沙丘移动方式
沙丘移动方式取决于风向及其变化,它可分为三种 方式。
其一为前进式,即在单一的风向作用下终年保持向 某一方向移动;
其二为往复前进式,即在两个风向相反而风力大小 不等的情况下往复向前移动;
其三为往复式,即它是风力大小相等而风向相反的 情况下产生的往复移动。
❖沙丘移动速度
沙丘移动速度主要取决于风速和沙丘本身的高度, 沙丘移动速度与其高度成反比,而与输沙量成正比,所 以沙丘移动的速度也就同样和风速的三次方成正比。
土壤侵蚀的基本特征课件
![土壤侵蚀的基本特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a3fa694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86.png)
通过植被覆盖、修建梯田、拦沙坝等措施, 减少水土流失,维护土地的完整性。
合理利用土地
加强监测与预警
避免过度开发、滥垦滥伐,合理安排农业、 林业、牧业等用地,以保持土地的可持续 利用。
通过定期监测土壤侵蚀状况,及时发现并 采取措施,防止事态恶化。
治理措施
生物措施
通过植树、种草等生物手段,增加地表覆 盖,减少水土流失。同时,合理选择植物
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05 土壤侵蚀的监测与评估
监测方法
地面观测
通过设立观测站点,定期对土壤侵蚀的强度、范 围和影响进行实地观测。
遥感监测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大范围区域的土壤侵蚀进 行快速、准确的监测。
模型模拟
建立土壤侵蚀模型,通过输入相关参数,模拟和 预测土壤侵蚀的发展趋势。
评估方法
侵蚀量评估
对一定时间段内的土壤侵蚀量进行评估,了解侵蚀的严重程度。
除了预防和治理,对土壤侵蚀 的长期保护也是必不可少的,
以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法律法规保障
制定和实施相关法律法规,严 格限制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为土壤侵蚀保护提供法律保障。
宣传教育
加强公众对土壤侵蚀问题的认 识,提高环保意识,形成全社 会共同参与保护的良好氛围。
科研支持
开展土壤侵蚀相关研究,探索 更有效的防治和保护技术,为
研究方向三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 全球土壤侵蚀防治工作的发展。
THANKS
土壤侵蚀的基本特征课件
目 录
• 土壤侵蚀的定义与分类 • 土壤侵蚀的成因与机制 • 土壤侵蚀的影响与后果 • 土壤侵蚀的防治与保护 • 土壤侵蚀的监测与评估 • 案例分析与实践经验
01 土壤侵蚀的定义与分类
土壤侵蚀原理资料整理
![土壤侵蚀原理资料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34d37628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e1fe068.png)
土壤侵蚀原理资料整理土壤侵蚀是指在自然条件或人类活动下,土壤表面遭到水流、风力、冲击以及人类行为等因素的破坏和移动的过程。
它是一个涉及地表和地下的复杂过程,对农田、水资源和环境造成很大的损害。
下面是土壤侵蚀原理的资料整理。
一、多种因素相互作用造成土壤侵蚀1.降雨因素:降雨是土壤侵蚀的主要外因,它能增加水体的威力,使土壤颗粒与有机质被冲刷、卷走。
降雨的性质和强度对土壤侵蚀有着直接影响。
2.地形因素:地形是土壤侵蚀的基础,通过改变地势、影响降雨的径流过程,进而影响土壤侵蚀的强度。
山区的土壤侵蚀强度通常大于平原地区。
3.植被因素:植被能减缓雨滴的撞击力,降低降雨对土壤的冲击。
而且,植被的根系能牢固地固定土壤,起到保水保土的作用。
如果植被受到破坏,就会加速土壤侵蚀的发生。
4.人类活动:人类的农业、工业和城市化等活动都会对土壤侵蚀产生影响。
例如,过度放牧导致植被减少,耕地管理不善导致耕层土壤被剥夺等。
二、土壤侵蚀的过程和类型1.风蚀:风蚀是指风力对土地表面的冲击和侵蚀。
在干旱和半干旱区,风蚀是主要的土壤侵蚀类型之一、风蚀造成的土壤流失通过飞沙和沙尘暴的方式进行。
2.水蚀:水蚀是指水流对土地表面的冲刷和移动。
水蚀可分为雨滴侵蚀、坡面侵蚀、河道侵蚀等几种类型。
雨滴侵蚀主要是由于降雨冲击力导致的初级侵蚀;坡面侵蚀是由于雨水形成的逐渐增大的流量冲击和土壤侵蚀加剧,导致坡面的侵蚀并带走土壤;河道侵蚀是由于河流流量引起的河床破坏和土壤侵蚀。
3.冻融作用:在寒冷地区,土壤冻结和解冻过程中形成的冻胀和冻结破坏会造成土壤颗粒离析,加速土壤侵蚀的发生。
4.地质侵蚀:地质侵蚀是指对土壤进行大范围的破坏和移动。
常见的地质侵蚀类型有地震引起的滑坡、崩塌等。
三、土壤侵蚀的影响和防治措施1.农田水土流失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降低农田的肥力。
预防措施:建立植被覆盖,养护农田水渠和排水系统,合理耕作和种植制度等。
2.土壤侵蚀导致河流淤积,影响水体质量和河道的导航能力。
风力侵蚀的侵蚀机理.
![风力侵蚀的侵蚀机理.](https://img.taocdn.com/s3/m/c72fa33b0722192e4536f650.png)
风的沉积作用
风所搬运的物质,因风力减弱或途中遇
到障碍物时,便沉积下来形成风积土。 风积土主要有两种类型,即风成砂和风 成黄土。 1 沉降堆积 当风速减弱时,使紊流漩涡的垂直分速 小于重力产生的沉降速,在气流中悬浮 运行的沙粒就要降落堆积在地表,称为 沉降堆积。沙粒沉降的速度随粒径的增 大而增大。
2
遇阻堆积
风沙流运行时,遇到障阻使沙粒堆积起来, 称遇阻堆积。风沙流因遇阻速度减慢,而把 部分沙粒卸积下来;也可能全部(或部分) 越过和绕过障碍物继续前进,在障碍物的背 风坡形成涡流。
风力侵蚀的控制与防治
主要途径包括削弱风力和增强土壤抗风
蚀性能两个方面。有工程措施和生物措 施两类。 一.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见效快,方法简便,但有效期较 短,需用的材料较多,一般适用于沙害 严重急需保护的铁路、公路、水库等重 要工程设施和居民点附近。主要方式有:
风的输移作用
风蚀作用的同时,在气流的冲击力和紊流漩涡 向上分力的作用下,可将地面的松散碎屑物以 及其剥蚀破坏的物质吹起随风迁移到别处而发 生风的搬运作用,其方式有悬移、跃移和推移 三种方式。 悬移:为粒径细小质轻的沙粒、微尘在紊流 向上分力的作用下而悬浮空中随风向前漂移的 形式。风沙流中悬移质多为粒径小于0.2毫米的 沙粒,风速增大,其粒径也可响应大一些.在悬 移过程中,随风速变小,粒径大的悬移物先沉 降,粒径小的则不易沉降可作长距离悬运。
跃移:为沙粒在风力的吹动下沿地面呈跳跃
式的向前移动的形式。风速大于起沙风速时, 可将沙粒吹离地面一定的高度,当沙粒被吹 起后可从风速中获得动能向前飞跃,经一段 时间后与地面成较小角度飞落地面,而后可 反弹回空中继续随风向前移动,如此反复。 推移:为粒径大的沙粒或细砾在风力和跃移 沙粒的冲击下沿地面滚动、滑动,其主要力 量来自跃移沙粒飞落地面后的撞击力。 这3种搬运方式的土壤颗粒所占比例大约为悬 移质占3%-38%,跃移质占55%-72%,推移 质占7%-25%。
风力侵蚀概念
![风力侵蚀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ed717559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df.png)
风力侵蚀概念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风力侵蚀是指风力对地表进行破坏和侵蚀的过程,是地表侵蚀中的一种重要形式。
风力侵蚀是大气环境与陆地表面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大自然中一种重要的地貌过程。
风力侵蚀是风力所带着的颗粒物质对表土进行破坏和侵蚀的过程,是自然界中不可避免的地表侵蚀过程。
风力侵蚀主要发生在荒漠、沙漠、草原、裸土地,山地等地区,对土地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损失。
风力侵蚀是地表侵蚀中的一个重要形式,它主要通过风力对地表进行冲刷、刮蚀和运移,使地表土壤脱落,土壤质量下降,植被破坏,使土地退化,荒漠化,沙化等现象逐渐加剧。
风力侵蚀的主要特点包括:破坏性强,时间长,范围广,速度快,影响深远等。
风力侵蚀的发生是受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气候、地形地貌、土壤质地、植被覆盖等因素。
气候条件是影响风力侵蚀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表现为风速和风向。
风速越大,侵蚀作用越明显,风向和风周期也会对风力侵蚀产生影响。
地形地貌是影响风力侵蚀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地形的高低起伏、坡度大小等会影响风力对地表土壤的侵蚀程度。
土壤质地是影响风力侵蚀的重要因素之一,土壤颗粒大小、含水量、结构等会直接影响土壤对风力的抵抗能力。
植被覆盖是影响风力侵蚀的重要因素之一,植被覆盖率越高,风力侵蚀程度越小。
风力侵蚀对土壤质量和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风力侵蚀会使地表土壤流失,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土地退化,荒漠化等现象日益加剧。
风力侵蚀也会导致大量的土壤被吹走,污染环境,危害人类健康。
风力侵蚀还会对地表植被造成破坏,使生态系统失衡,生物多样性减少,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有效防止和治理风力侵蚀,是维护生态环境、保护土地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为了有效防止和治理风力侵蚀,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植被覆盖率,保护地表植被,减少风力侵蚀的机会。
加强土地治理,改善土壤质地,增强土壤的抗风力侵蚀能力。
加强农田管理,采取科学的耕作方式,减少裸露土地的面积,减少风力侵蚀的发生。
土壤侵蚀原理第4章风力侵蚀
![土壤侵蚀原理第4章风力侵蚀](https://img.taocdn.com/s3/m/4b0a838bcc22bcd126ff0ce1.png)
第4章风力侵蚀主要教学目标:本章教学目的主要是分析风力侵蚀发生机制及其发展规律,阐述风力侵蚀形式及影响风力侵蚀的自然因素。
使学生掌握风力侵蚀的发生机制及发展规律,掌握防治风力侵蚀的基本方法和对策。
主要内容:第一节风沙运动第二节风蚀与风积作用第三节沙漠化成因与类型第四节沙尘暴主要讲解内容第一节风沙运动一、近地层风的性质1.层流和紊流:大气对流层属于大气层中直接与地表接触的部分,与地球表面的相互影响极其强烈,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极其密切,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
而大气对流层中贴近地面100m范围内的气层称为近地层,一切风沙运动都与本层大气的性质及活动状况有关,因此也是风力侵蚀学研究的重点。
由于地球表面热量分布的不均,出现气压差,空气由高压区向低压区流动,就生了风。
与其他流体一样,风也存在两种流态:层流和紊流。
层流的空气质点运动轨迹平稳,邻近的空气质点平衡运动,互不干扰,但空气的这种流态,仅在地表平坦,风速很低的情况下才能见到。
当风速稍大时,层流大气即失去其稳定性而变成紊流。
紊流的空气质点运动不规则,并且互相干扰,各气流层层间夹杂了大小不同的涡旋运动。
涡流的产生使得各层之间的动能更易交换,上下层之间的流速趋于一致,这对于沙粒的运动是非常重要的。
层流大气是否失去其稳定性取决于流体的惯性力与粘滞力之间的比例关系。
对于粘度低,密度小的空气来说,当雷诺数超过1400时,就会使层流过渡到紊流。
据勃兰特(D. Brunt)估算,在室外大气中如果风速超过1.0m/s,则不管他看来是怎样平稳地流过,空气流动必然是紊流。
特别是引起沙粒运动的风几乎都是紊流运动。
2.湍流与地表粗糙度:湍流运动是一种叠加在一般流动上的不规则的旋涡状的混合运动。
旋涡的大小各不相同,可从几毫米到几百米。
湍流发生时,分子群代替了单个分子的运动,空气分子不再恒定地向前移动,而是不断地改变着运动的方向和速度,通过这种旋涡运动进行风的动能的传递和交换。
其中最明显的就是风吹过地表时,受地面磨擦阻力的影响,风速减小,并把这种阻力向上层大气传递,由于磨擦阻力随高度增加而减小,故风速随高度而增大。
土壤侵蚀的全球问题
![土壤侵蚀的全球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d465fe3d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fc.png)
土壤侵蚀的全球问题土壤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它是植物生长的基础,也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关键。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土壤侵蚀已成为全球面临的严重问题。
本文将探讨土壤侵蚀的定义、原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
什么是土壤侵蚀?土壤侵蚀是指土壤表层被水流、风力或其他外力剥离、破坏和迁移的过程。
它是一种自然现象,但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如过度开垦、不合理的农业实践和城市化进程加剧了土壤侵蚀的速度和程度。
土壤侵蚀的原因1. 水力侵蚀水力侵蚀是指水流对土壤表层的冲刷和剥离。
降雨强度大、坡度陡峭、植被覆盖不足等因素都会增加水力侵蚀的风险。
此外,不合理的灌溉和排水系统也会导致土壤过度湿润或干燥,增加土壤侵蚀的可能性。
2. 风力侵蚀风力侵蚀是指风对土壤表层的吹刮和搬运。
干旱地区、沙漠化地区和裸露的农田都容易受到风力侵蚀的影响。
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也会加剧风力侵蚀的程度。
3. 人类活动人类活动是导致土壤侵蚀加剧的主要原因之一。
过度开垦、不合理的农业实践(如过度耕作、不合理施肥和使用农药)、森林砍伐和城市化进程都会破坏土壤结构和植被覆盖,增加土壤侵蚀的风险。
土壤侵蚀的影响1. 农业生产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但土壤侵蚀会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养分流失和水分损失,从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长期以来,许多地区的农业生产受到了土壤侵蚀的严重威胁,给农民和粮食安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2. 水资源土壤侵蚀会导致水体中的泥沙含量增加,降低水质,影响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此外,土壤侵蚀还会导致水源地的淤积和河道的狭窄,增加洪水和干旱的风险。
3. 生物多样性土壤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栖息地,但土壤侵蚀会破坏土壤中的微生物、昆虫和其他生物群落,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这对于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和生态服务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应对土壤侵蚀的措施1. 水土保持水土保持是减缓土壤侵蚀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合理的梯田建设、植被恢复和保护、建立防护林带等措施,可以减少水力侵蚀和风力侵蚀的风险,保护土壤资源。
土壤侵蚀原理考研复习资料
![土壤侵蚀原理考研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6a882b43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a5.png)
土壤侵蚀原理考研复习资料土壤侵蚀是指地表土壤被水、风等自然因素或人类活动所破坏和剥蚀的过程。
它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对农田、森林、草地等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在考研复习中,了解土壤侵蚀的原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土壤侵蚀的原理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土壤侵蚀的原理主要包括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和人为侵蚀三个方面。
首先,水力侵蚀是指水流对土壤的冲刷和剥蚀作用。
水流的强度和速度决定了水力侵蚀的程度。
当水流速度增加时,土壤颗粒受到冲击力的作用,被冲刷走,形成沟壑和河道。
此外,水流还会将土壤颗粒悬浮在水中,形成泥沙,进一步加剧了土壤侵蚀的程度。
其次,风力侵蚀是指风对土壤的冲击和剥蚀作用。
风力侵蚀主要发生在干燥地区和裸露的土地上。
当风速增大时,风对土壤的冲击力也会增加,导致土壤颗粒被风吹走。
风力侵蚀的程度取决于土壤的风蚀性和风速的大小。
沙尘暴是风力侵蚀的典型表现,它不仅造成了土壤的流失,还对人类的健康和生活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最后,人为侵蚀是指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破坏和剥蚀作用。
人类的农耕、建设和开采等活动都会导致土壤侵蚀的加剧。
农耕活动中,长期的耕作和不合理的耕作方式会破坏土壤的结构和质量,使土壤更容易受到水力和风力的侵蚀。
建设活动中,大面积的土地开垦和建筑物的修建会破坏土壤的完整性,加速土壤的侵蚀。
开采活动中,采矿和采石等活动会导致大量的土壤流失和破坏,严重影响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了解土壤侵蚀的原理对于制定有效的土壤保护和治理措施至关重要。
在农田中,采取适当的耕作方式和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可以减少水力侵蚀的发生。
例如,合理利用梯田、沟壑和水库等水利工程设施,可以有效地减少水流速度,减轻水力侵蚀的程度。
在干旱地区,采取覆盖措施可以减少风力侵蚀的发生。
例如,种植抗风沙植物和植被覆盖可以有效地防止土壤被风吹走。
此外,人类还应该加强土壤保护和治理的意识。
通过加强土壤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开发出更加有效的土壤保护和治理技术,提高土壤的抗侵蚀能力。
(完整版)土壤侵蚀的概念、类型、特点及影响因素
![(完整版)土壤侵蚀的概念、类型、特点及影响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07960964998fcc22bdd10d47.png)
土壤侵蚀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土壤侵蚀英文名称:soil erosion定义1:在风力、水力和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土壤物质被分散、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应用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土壤地理学(二级学科)定义2: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全部过程。
应用学科:水利科技(一级学科);水利水土保持(二级学科);水土流失(水利)(三级学科)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土壤侵蚀是指土壤或成土母质在外力(水、风)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广泛应用的“水土流失”一词是指在水力作用下,土壤表层及其母质被剥蚀、冲刷搬运而流失的过程。
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或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土壤在外营力作用下产生位移的物质量,称土壤侵蚀量。
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的侵蚀量称为土壤侵蚀速度(或土壤侵蚀速率);土壤侵蚀量中被输移出特定地段的泥沙量,称为土壤流失量。
在特定时段内,通过小流域出口某一观测断面的泥沙总量,称为流域产沙量。
目录类型因素影响防治类型因素影响防治展开类型划分土壤侵蚀类型的目的在于反映和揭示不同类型的侵蚀特征及其区域分异规律,以便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或减轻侵蚀危害。
土壤侵蚀类型的划分以外力性质为依据,通常分为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和风力侵蚀等。
其中水力侵蚀是最主要的一种形式,习惯上称为水土流失。
水力侵蚀分为面蚀和沟蚀,重力侵蚀表现为滑坡、崩塌和山剥皮,风力侵蚀分悬移风蚀和推移风蚀。
水力侵蚀水力侵蚀或流水侵蚀是指由降雨及径流引起的土壤侵蚀,简称水蚀。
包括面蚀、潜蚀、沟蚀和冲蚀。
1.面蚀或片蚀:面蚀是片状水流或雨滴对地表进行的一种比较均匀的侵蚀,它主要发生在没有植被或没有采取可靠的水土保持措施的坡耕地或荒坡上。
是水力侵蚀中最基本的一种侵蚀形式,面蚀又依其外部表现形式划分为层状、结构状、砂砾化和鳞片状面蚀等。
面蚀所引起的地表变化是渐进的,不易为人们觉察,但它对地力减退的速度是惊人的,涉及的土地面积往往是较大的。
土壤侵蚀原理
![土壤侵蚀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03b9fd4b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a1.png)
合理耕作:采 用轮作、间作 等耕作方式, 保护土壤结构,
减少侵蚀
生态修复措施
种植植被:选择 适宜的植物种类, 提高植被覆盖率
水土保持:修建 梯田、护坡等设 施,减少水土流 失
生态护岸:采用 生态护岸技术, 保护河岸生态
生态修复技术: 采用生态修复技 术,恢复受损生 态系统
土地利用合理规划
合理规划土地用途, 避免过度开发
土壤侵蚀风险的预测
土壤侵蚀类型:水蚀、风蚀、冻融侵 蚀等
评估方法:遥感技术、实地调查、模 型模拟等
预测因素:降雨量、风速、气温、地 形地貌等
预测模型:经验模型、物理模型、数 值模型等
预测结果:土壤侵蚀风险等级、发展 趋势等
应对措施:水土保持、植被恢复、工 程措施等
土壤侵蚀对环境的影响评估
土壤流失:导致土 壤肥力下降,影响 农作物生长
水力侵蚀原理
水流冲刷:水流对土壤的冲刷作用,导致土壤颗粒被带走 水流侵蚀:水流对土壤的侵蚀作用,导致土壤颗粒被带走 水流搬运:水流将土壤颗粒带走,形成侵蚀现象 水流沉积:水流将土壤颗粒带到其他地方,形成沉积现象
风力侵蚀原理
风力侵蚀:风 对地表的侵蚀
作用
风力侵蚀过程: 风携带沙粒、 尘土等物质, 对地表进行侵
水土流失:导致河 流泥沙含量增加, 影响水质和水生生 物
土地退化:导致土 地生产力下降,影 响农业生产
生态破坏:导致生 物多样性减少,影 响生态系统平衡
水土保持措施
植树造林:增 加植被覆盖率, 减少水土流失
修建水利工程: 如修建水库、 拦河坝等,调 节水流,减少
侵蚀
土地平整:平 整土地,减少 坡度,降低侵
人类活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第四章风力侵蚀
![第四章风力侵蚀](https://img.taocdn.com/s3/m/f03684e231126edb6e1a100a.png)
复合型横向沙丘的移动则是通过复盖 在其上的次一级沙丘的移动来实现的。这 种复合型沙丘移动速度比简单类型沙丘慢 许多。
沙丘移动速度除了受风速和沙丘本身 高度的影响外,还与沙丘的水分含量、植 被状况及下伏地貌条件的差异性等多种因 素有关。
4.2 风蚀与风积作用
4.2.1 风蚀与风积作用的概念 风和风沙流对地表物质的吹蚀和磨蚀作
用,统称为风蚀作用。 风沙流运行过程中,由于风力减缓或地
面障碍等原因,使风沙流中沙粒发生沉降堆 积时称风积作用。经风力搬运、堆积的物质 称为风积物。
4.2.2 风沙蚀积作用与沙丘的运动
❖沙丘移动方向
沙丘移动的方向取决于有一定延 续时间的起沙风的风向,移动总方向 与大于起沙风的年合成风向大体相一 致,但不完全重合,二者之间有一交 角。
黑风暴是大风天气中的一种特强沙尘 暴天气,其标准是大风吹扬起的沙尘使最 小水平能见度降到0级(≤50m),瞬间风 速大于25 m/s的一种灾害性天气现象。
沙尘暴前锋呈高墙状称其为沙尘壁, 沙尘壁移动迅速,呈现上黄、中红、下黑 三种颜色的旋转式沙尘团。
沙尘天气分为浮尘、扬沙、沙尘暴和强沙尘暴 四类。 浮尘:尘土、细沙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 能见度小于10公里的天气现象; 扬沙: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相当混浊, 水平能见度在1公里至10公里以内的天气现象; 沙尘暴:强风将地面大量尘沙吹起,使空气很 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的天气现象; 强沙尘暴:大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 浊,水平能见度小于500米的天气现象。
• 1、 I 土壤可蚀性因子 :是在开阔、平坦、无覆盖裸露地块, 无板结下,单位面积的年土壤潜在流失量。
第二章-土壤侵蚀原理-3
![第二章-土壤侵蚀原理-3](https://img.taocdn.com/s3/m/d3e71ccd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a8.png)
风蚀危害-地表粗化
风蚀危害-土地沙化
风蚀危害-高原沙漠化
风蚀危害-侵占村镇
古城遗址
风蚀危害-吞噬农田
第三节 风力侵蚀 风蚀的影响因素及防治途径?
风蚀的防治-草方格沙障
风蚀的防治-植物沙障
风蚀的防治-沙漠公园
风蚀的防治
宁夏沙坡头
风蚀的防治-胡杨与红柳
风蚀的防治-护田林网
风蚀的形态-沙丘链
风蚀的形态-风蚀蘑菇
风蚀的形态-石窝
风蚀的形态-风蚀柱
风蚀的形态-风蚀城堡
风蚀的形态-风城
风蚀形态-沙丘间的湖盆
第三节 风力侵蚀
三、沙漠化(desertization)
概念
荒漠化(Desertification):是指包括气候变异 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 旱和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第三节 风力侵蚀
临界风速
使地表沙粒脱离静止状态开始运动时的风速, 又称起动风速
起沙风
影响临界风速的因素
沙粒粒径:与r1/2成正比 地表性质:粗糙度 沙粒含水量:粘结力
第三节 风力侵蚀
沙粒运动形式
悬移(suspension):细小的沙粒较长时间悬浮而 不降落,以与风速相同的速度运动。
沙漠化(Desertization;Sandy Desertification): 沙漠的形成和扩张过程,是荒漠化的一种表现 形式。
风沙化: 湿润半湿润地区的风蚀沙化。
第三节 风力侵蚀
三、沙漠化(desertization)
影响沙漠化的因素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 滥垦 ➢ 滥牧 ➢ 滥伐 ➢ 其它活动
第三节 风力侵蚀
风力侵蚀(wind erosion):风力剥蚀、搬运和堆 积土壤及其松散母质的过程。
土壤侵蚀原理
![土壤侵蚀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f404285b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f064f71.png)
土壤侵蚀原理土壤侵蚀是指土壤表面受到水流、风力、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土壤的流失和堆积现象。
土壤侵蚀对环境和人类生活具有重要影响,因此研究土壤侵蚀原理对于防治土壤侵蚀具有重要的意义。
土壤侵蚀原理主要包括水流侵蚀和风蚀两种类型。
水流侵蚀是指雨水或者河流、湖泊等水体流动对土壤的侵蚀作用。
水流侵蚀包括面源侵蚀和沟道侵蚀两种类型。
面源侵蚀是指土壤表面被雨水冲刷、剥蚀的过程。
雨滴打击和水流对土壤表面的冲刷能够使土壤被剥蚀,而这些剥蚀的土壤则随着水流一起向下流动,最终堆积在低洼地区。
沟道侵蚀是指在土壤表面形成沟道,并由水流的冲刷作用而加深。
水流在流动时会在土壤表面形成突起和切缘,当突起和切缘达到一定高度时,就会形成沟道。
沟道的形成往往会进一步加深,导致大量的土壤被冲刷,并同样堆积在低洼地区。
风蚀是指风力对土壤的冲刷和运输作用。
风力冲刷主要发生在干燥地区或者暴风雨后。
风力对土壤表面的冲刷能够使土壤中的砂粒、粉尘等被抬起并悬浮在空中,形成风沙。
这些风沙会随风向迁移,并在适当的位置落下形成堆积。
土壤侵蚀的原理主要是由于水流和风力对土壤表面的冲刷和运输作用,导致土壤的流失和堆积。
而影响土壤侵蚀的因素主要有降雨量、坡度、土壤类型和植被覆盖等。
降雨量是影响土壤侵蚀的重要因素之一、降雨量的大小决定了土壤表面受到水流冲刷的强度和水流量的大小。
通常来说,降雨量越大,土壤侵蚀的程度就会越大。
坡度也是影响土壤侵蚀的重要因素之一、坡度的大小决定了水流的速度和冲刷力。
通常来说,坡度越大,水流的速度和冲刷力就越大,土壤侵蚀的程度也就越大。
土壤类型是影响土壤侵蚀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不同种类的土壤具有不同的稳定性和抗冲性。
通常来说,粒径较大、黏土含量较高的土壤具有较好的抗冲能力,而沙质土壤则比较容易受到冲刷。
植被覆盖是影响土壤侵蚀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植被通过根系的固定和枝叶的遮挡作用能够减少水流的速度和冲刷力,从而降低土壤侵蚀的程度。
因此,保护和恢复植被覆盖是防治土壤侵蚀的重要措施之一总之,土壤侵蚀是由水流和风力对土壤表面的冲刷和运输作用所导致的土壤流失和堆积现象。
土壤侵蚀规律PPT课件
![土壤侵蚀规律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c9459379ec3d5bbfc0a7486.png)
③ 沉积:泥沙来量>挟沙能力
8
第8页/共68页
① 水流的冲刷作用
a -初期
溯源侵蚀
河谷发育初期:下蚀、溯源 侵蚀,河谷加深和延长,这时 的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 河谷多为V型河谷。
下蚀
第9页/共68页
① 水流的冲刷作用
侧蚀
河谷发育中期:V型河谷形成 后,河流的下蚀作用减弱,侧 蚀作用加强,河流在凹岸侵蚀 ,在凸岸堆积,河谷拓宽,出 现连续的河湾。
40
第40页/共68页
第三节 土壤侵蚀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潜在因素
水文气象 地形
第6页/共68页
② 坡面水流
水流在向下流动的过程中,由于雨水和雪水 的补充,一般顺坡流量会逐渐增大。当流量增 大到一定值后,成层的流动便不再能够保持, 变成紊流(R>500)。
③ 沟槽水流
沟槽水流均属于紊流。
第7页/共68页
(2)水流的作用
① 冲刷:水流的侵蚀作用 下蚀(深向侵蚀) 侧蚀 (旁蚀) 溯源侵蚀
按2008年1月4日发布的水利部发布的《土壤侵蚀分类 分级标准》(SL 190-2007)进行。
38
第38页/共68页
三、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
3.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水利行业标准SL 190-2007)
级 别 平均侵蚀模数[t/(km2·a)] 平均流失厚度(mm/a)
微度 轻度 中度 强度 极强度 剧烈
滑坡形成条件
a. 降水:增加滑体的重量,降低土石层的抗剪强
度
b. 地质:具有松散土层、碎石土、风化壳和半成
岩土层的斜坡抗剪强度低
c. 地貌:斜坡体前有滑动空间,两侧有切割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章风力侵蚀主要教学目标:本章教学目的主要是分析风力侵蚀发生机制及其发展规律,阐述风力侵蚀形式及影响风力侵蚀的自然因素。
使学生掌握风力侵蚀的发生机制及发展规律,掌握防治风力侵蚀的基本方法和对策。
主要内容:第一节风沙运动第二节风蚀与风积作用第三节沙漠化成因与类型第四节沙尘暴主要讲解内容第一节风沙运动一、近地层风的性质1.层流和紊流:大气对流层属于大气层中直接与地表接触的部分,与地球表面的相互影响极其强烈,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极其密切,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
而大气对流层中贴近地面100m范围内的气层称为近地层,一切风沙运动都与本层大气的性质及活动状况有关,因此也是风力侵蚀学研究的重点。
由于地球表面热量分布的不均,出现气压差,空气由高压区向低压区流动,就生了风。
与其他流体一样,风也存在两种流态:层流和紊流。
层流的空气质点运动轨迹平稳,邻近的空气质点平衡运动,互不干扰,但空气的这种流态,仅在地表平坦,风速很低的情况下才能见到。
当风速稍大时,层流大气即失去其稳定性而变成紊流。
紊流的空气质点运动不规则,并且互相干扰,各气流层层间夹杂了大小不同的涡旋运动。
涡流的产生使得各层之间的动能更易交换,上下层之间的流速趋于一致,这对于沙粒的运动是非常重要的。
层流大气是否失去其稳定性取决于流体的惯性力与粘滞力之间的比例关系。
对于粘度低,密度小的空气来说,当雷诺数超过1400时,就会使层流过渡到紊流。
据勃兰特(D. Brunt)估算,在室外大气中如果风速超过1.0m/s,则不管他看来是怎样平稳地流过,空气流动必然是紊流。
特别是引起沙粒运动的风几乎都是紊流运动。
2.湍流与地表粗糙度:湍流运动是一种叠加在一般流动上的不规则的旋涡状的混合运动。
旋涡的大小各不相同,可从几毫米到几百米。
湍流发生时,分子群代替了单个分子的运动,空气分子不再恒定地向前移动,而是不断地改变着运动的方向和速度,通过这种旋涡运动进行风的动能的传递和交换。
其中最明显的就是风吹过地表时,受地面磨擦阻力的影响,风速减小,并把这种阻力向上层大气传递,由于磨擦阻力随高度增加而减小,故风速随高度而增大。
二、沙粒的运动1.沙粒起动的机制: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外科学家对静止沙粒受力起动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形成了多种假说,如冲击碰撞说,压差升力说及湍流的扩散作用说等,但都没有圆满地解决这一问题。
1980年吴正和凌裕泉在风洞中用高速摄影方法对沙粒运动过程进行了研究。
他们认为在风力作用下,当平均风速约等于某一临界值时,个别突出的沙粒在湍流流速和压力脉动作用下,开始振动或前后摆动,但并不离开原来位置,当风速增大超过临界值后,振动也随之加强,迎面阻力(拖曳力)和上升力相应增大,并足以克服重力的作用.气流的旋转力矩促使某些最不稳定的沙粒首先沿沙面滚动或滑动。
由于沙粒几何形状和所处空间位置的多样性,以及受力状况的多变性,因此在滚动过程中,一部分沙粒碰到地面凸起沙粒的冲击时,就会获得巨大冲量。
受到突然冲击力作用的沙粒,就会在碰撞瞬间由水平运动急剧地转变为垂直运动,骤然向上(有时几乎是垂直的)起跳进入气流运动,沙粒在气流作用下,由静止状态达到跃起状态。
2.临界风速与起沙风:风沙流中的沙粒是从运动气流中获取运动动量的,只有当风力条件能够吹动沙粒时,沙粒才能脱离地表进入气流形成风沙流。
假定地表风力逐渐增大,达到某一临界值后,地表沙粒脱离静止状态开始运动,这时的风速称为临界风速或起动风速,一切大于起动风速的风称为起沙风。
起动风速与沙粒粒径、地表性质、沙粒含水率等多种因素有关。
国内外专家研究证实,在一般情况下起动风速和沙粒粒径的平方根成正比。
3.沙粒运动形式:据观测研究,风沙流中沙粒依风力大小、颗粒粒径、质量不同而以悬移、跃移、蠕移三种形式向前运动当沙粒起动后以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而不降落,并以与风速相同的速度向前运动时称为悬移。
悬移运动的沙粒称为悬移质。
悬移质粒径一般为小于0.1mm甚至小于0.05mm的粉沙和粘土颗粒。
由于其的体积小质量轻,在空气中的自由沉速很小,一旦被风扬起就不易沉落,因而可长距离搬运。
如中国黄土不但可从西北地区悬移到江南,甚至可悬浮到日本。
悬浮沙量在风蚀总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一般不足5%,甚至1%以下。
沙粒在风力作用下脱离地表进入气流后,从气流中取得动量而加速前进,又在自身的重力作用下以很小的锐角落向地面。
由于空气的密度比沙粒的密度要小的多,沙粒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的阻力较小,降落到沙面时有相当大的动能。
因此不但下落的沙粒有可能反弹起来,继续跳跃前进,而且由于它的冲击作用,还能使其降落点周围的一部分沙粒受到撞击而飞溅起来,造成沙粒的连续跳跃式运动。
沙粒的这种运动方式称为跃移,跃移运动的沙土颗粒称为跃移质。
跃移运动是风沙运动的主要形式,在风沙流中跃移沙量可能达到运动沙量总重量的1/2甚至3/4。
粒径0.1~0.15mm的沙粒最易以跃移方式移动。
在沙质地表上跃移质的跳跃高度一般不超过30cm,而且有一半以上的跃移质是在近地表5cm高度内活动。
跳跃沙粒下落时的角度一般保持在10~16°,因此它的飞行距离与跃起高度成正比。
在戈壁或砾质地面上,沙粒的跃起高度可达到1m以上,沙粒的飞行距离更远。
但是,戈壁风沙流一般是不会达到饱和的,除非风速下降或地面状况发生大的变化。
沙粒在地表滑动或滚动称为蠕移,蠕移运动的沙粒称为蠕移质。
在某一单位时间内蠕移质的运动可以是间断的。
蠕移质的量可以占到总沙量的20~25%。
呈蠕移运动的沙粒都是粒径在0.5~2.0mm左右的粗沙。
造成这些粗沙运动的力可以是风的迎面压力,也可以是跃移沙粒的冲击力。
观测表明以高速运动的沙粒在跃移中通过对沙面的冲击,可以推动6倍于它的直径或200倍于它的重量的粗沙粒。
随着风速的增大部分蠕移质也可以跃起成为跃移质,从而产生更大的冲击力。
可见在风沙运动中,跃移运动是风力侵蚀的根源。
这不仅表现在跃移质在运动沙粒中所占的比重最大,更主要的是跃移沙粒的冲击造成了更多悬移质和蠕移质的运动。
正是因为有了跃移质的冲击,才使成倍的沙粒进入风沙流中运动。
因此防止沙质地表风蚀和风沙危害的主要着眼点,应放在如何控制或减少跃移沙粒的运动方面。
三、风沙流及其结构特征风沙流是气流及其搬运的固体颗粒(沙粒)的混合流。
它的形成依赖于空气与沙质地表两种不同密度物理介质的相互作用,而它的特征对于风蚀风积作用的研究及防沙措施的制定有重要意义。
1.含沙量随高度的分布:风沙流中沙粒随高度的分布称为风沙流结构。
根据野外观测,气流搬运的沙量绝大部分(90%以上)是在沙面以上30cm的高度内通过的,尤其是集中在0~10cm的高度(约占80%),也就是说风沙运动是一种近地面的沙粒搬运现象2.风沙流结构特征值近地表气流层沙粒分布性质,即风沙流的结构决定着沙粒吹蚀与堆积过程的发展。
通过风洞对风沙流结构特征与沙粒吹蚀和堆积关系的实验研究发现,在不同风速下0~10cm气流层中沙粒的分布特点为:地面以上0~1cm的第一层沙量随着气流速度的增加而减少;不管速度如何,第二层(地面之上1~2cm)的沙量保持不变,等于0~10cm层总沙量的20%;平均沙量(10%)在2~3cm层中搬运,这一高度保持不变,并不以速度为转移;气流较高层(从第三层起)中的沙量随着速度的增加而增加。
根据上述特点,前苏联学者兹纳敏斯基提出了采用Qmax/Q的比值(用S表示)作为风沙流结构的指标(Qmax为气流中0~1cm层的沙量),称之为风沙流的结构数,并以此作为判断风蚀过程的方向性。
在非堆积搬运情况下,S值对所有的粗糙表面平均等于2.6,在部分沙粒从风沙流中跌落堆积的情况下,平均S值增大达到3.8。
中国学者吴正、凌裕泉(1965)根据野外沙质地表的观测资料,查明在10cm气流层内的风沙流结构有以下基本特征:(1)在各种风速和沙量条件下,高程与含沙量(或%)对数尺度之间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表明含沙量随高度分布遵循着指数函数关系,沙量随高度呈指数规律递减。
(2)随着风速的增加,下层气流中沙量(%)相对减少,相应地增加了上层气流中搬运的沙量。
(3)在同一风速条件下,随着总输沙量增大,下层气流中搬运的沙量增加,上层沙量相应减少。
3.风沙流的固体流量:气流在单位时间通过单位宽度或面积所搬运的沙量叫做风沙流的固体流量,也称为输沙率。
计算输沙率不仅有理论意义,而且是合理制定防止工矿、交通设施不受沙埋的措施的主要依据。
影响输沙率的因素是很复杂的,它不仅取决于风力的大小、沙粒粒径、形状和其比重,而且也受沙粒的湿润程度、地表状况及空气稳定度的影响(表4.6,表4.7),所以要精确表示风速与输沙量的关系是较困难的。
到目前为止在实际工作中对输沙率的确定,一般仍多采用集沙仪在野外直接观测,然后运用相关分析方法,求得特定条件下的输沙率与风速的关系。
第二节风蚀与风积作用一、风蚀与风积作用的概念1.概念:风和风沙流对地表物质的吹蚀和磨蚀作用,统称为风蚀作用。
其中风将地面的松散沉积物或基岩上的风化产物吹走,使地面遭到破坏称吹蚀作用。
风沙流以其所含沙粒作为工具对地表物质进行冲击、磨损的作用称磨蚀。
如果地面或迎风岩壁上出现裂隙或凹坑,风沙流还可钻入其中进行旋磨,其结果是大大加快了地面破坏速度。
风沙流运行过程中,由于风力减缓或地面障碍等原因,使风沙流中沙粒发生沉降堆积时称风积作用。
经风力搬运、堆积的物质称为风积物。
2.搬运过程:气流搬运沙量的多少是由风力大小决定的。
在一定风力条件下气流可能搬运的沙量称为容量(相当于水流的挟沙力),气流中实际搬运的沙量称风沙流的强度,容量和强度的单位可取g/cm2·h。
强度与容量之比称为风沙流的饱和度,这也是一个无量纲参数。
此比值越小风沙流的风蚀能力就越大。
若风沙流容量减小,则侵蚀力下降或发生沙粒的堆积。
在风沙搬运过程中,当风速变弱或遇到障碍物(如植物或地表微小起伏),以及地面结构、下垫面性质改变时,都会影响到风沙流容量而导致沙粒从气流中跌落堆积。
如果地表具有障碍物,气流在运行时会受到阻滞而发生涡漩减速,从而消弱了气流搬运沙粒的能量(容量减小),使风沙流中多余部分的沙粒在障碍物附近大量堆积下来,形成沙堆。
这种因障碍(包括地表的急剧上升或下降)形成的堆积,称之为遇阻堆积。
堆积的强度取决于障碍物的性质和尺度,障碍物愈不透风,涡流减速范围愈大,沙粒的堆积也愈强烈,形成较大的沙堆。
地面结构、下垫面改变引起沙粒堆积,主要是由于不同表面结构具有不同的输沙率和不同的风沙流结构所致。
根据风洞实验和野外观察,沙粒在坚硬的细石床面(如沙砾戈壁)上运动和在疏松沙床上运动是不同的。
前者沙粒产生强烈地向高处弹跳(图4.8),增加了上层气流搬运的沙量,并且沙粒在飞行过程中飞得更远,在沿下风方向的一定范围内,和地面冲撞的次数减少了,因而气流因补给沙粒动量而消耗的能量也减少了,所以,对于气流的阻力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