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07-染色体遗传

合集下载

2019年最新-普通遗传学第七章 染色体数目变异-精选文档

2019年最新-普通遗传学第七章 染色体数目变异-精选文档

拟茸毛烟草 (2n=2x=TT=24 =12II)
美花烟草 (2n=2x=SS=24 =12II)
种间杂种 (2n=2x=TS=24 =24I)
加倍
双二倍体 (2n=4x=TTSS =48=24II)
演化 普通烟草 (2n=4x=TTSS =48=24II)
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遗传进化:
二倍体 AA
(2n=2x)
二倍体 BB
(2n=2x)
同源三倍体 AAA
杂交 染色体加倍
同源异源八倍体 AAAABBBB
(2n=3x)
(2n=8x)
染色体加倍
染色体加倍
同源四倍体 AAAA (2n=4x)
异源四倍体 AABB (2n=4x)
第一节 染色体数目变异的类型
一、染色体组的概念和特征 二、整倍体(euploid) 三、非整倍体(aneuploid)
(一)、未减数配子结合
◆种间杂种F1未减数配子融合形成异源多倍体
双二倍体 (2n=4x=AABB=28=14 II)
方穗山羊草 (2n=2x=DD=14=7 II)
种间杂种 (2n=3x=ABD=21=21 I)
染色体自然加倍
双二倍体 (2n=6x=AABBDD
=42=21 II)
例如:Am1、Am2、Am3、Am4等
(二)、奇倍数的异源多倍体
奇倍数异源多倍体的产生及其特征:
◆偶倍数异源多倍体物种间杂交产生;
◆奇倍数异源多倍体在联会配对时形成众 多的单价体,染色体分离紊乱,配子中染色 体组成不平衡,因而很难产生正常可育的配 子。




或者
体 小

医学遗传学-染色体病ppt课件

医学遗传学-染色体病ppt课件

q23 q12
der(4)
电镜下观察到的倒位环
臂间倒位
色体
染色体病
1 2 3 4 5 6 7 8 正常配子
1 7 65 4 3 1 7 65 4 3
28 21
82 34 5 678
倒位配子
重复1,缺8 配子
重复8,缺1 配子
后果:倒位携带者配子生成过程中,减Ⅰ时会 形成倒位环,产生不平衡配子,导致婚后不育、 流产、出生倒位携带者
染色体病
人类Q显带核型
染色体病
人类G显带核型
三种显带对比图
Q显带
G显带
G显带-R显带
染色体病
(4) C显带:显示染色体着丝粒和副缢痕的 结构异染色质部分和Y染色体长臂远端区段;
(5) T显带:特异性显示染色体末端区段; (6) N显带:用硝酸银染色显示近端着丝粒
染色体短臂的核仁组织区(NOR),特别是 该技术只染有转录活性的rRNA位点。
+14q21q
染色体病
染色体数目异常
1.整倍性异常及其产生的机制 ① 三倍体(triploid):体细胞中有三个
染色体组,共69条染色体。 表现:多在胚胎期死亡。 产生机制:双雄受精或双雌受精。
染色体病
三倍体产生的机制 双雄受精(diandry)
23X
23Y 23Y
23X
23Y 23X
23X
概述
染色体病是由于体内、外因素导致的先天 性染色体数目异常或结构畸变而引起的疾 病。
临床上多表现为一组综合征。
染色体病
第1节 染色体畸变
染色体畸变(chromosome aberration):染 色体发生数目和结构上的异常改变统称为 染色体畸变,包括染色体数目异常和结构 畸变两大类。

医学遗传学章染色体病1

医学遗传学章染色体病1

染色体多态性: 正常健康人群中存在的一些恒定的染色
体微小差异(变异)。 如随体、次缢痕、带纹宽窄、着色等。 这些变异是遗传的且发生频率较高,但
一般不引起机体明显的性状差异和疾病。 特定变异有个体、民族和种族差异。
精选版课件ppt
34
染色体多态的特征
①差异集中在特定染色体的一定部位,都是含有 高度重复DNA的异染色质区,通常仅涉及一对 同源染色体中的一个。
中间 简式: 46,XX,del(1)(q21;q31) 缺失 繁式: 46,XX,del(1)(pter→q21::q31→qter)
简式: 46,XY,t(2;5)(q21;q31)
相互
易位 繁式:
46,XY,t(2;5)(2pter→2q21::5q31→5qter;
5pter→5q31::2q21→2qter)
①着丝粒区;
②D、G组的短臂随体区;
③1、9、16的次缢痕区;
④ Y的q区。
精选版课件ppt
41
五、脆性位点(部位;Fra) P81表7-5
染色体易发生断裂的部位。 断裂点稳定,按孟德尔方 式呈共显性遗传。
脆性位点描述式
中文说明
fra(10)(q25.2)
10号染色体上
fra(10)(q25.1) ; fra(10)(q25.5)
7
人类染色体大小排序
精选版课件ppt
8
1、人类染色体分组

大 A组
B组 C组
D组 E组 F组
小 G组
人类染色体组主要特点染色体序号1 Nhomakorabea3
2
4 ————5
6 ————12、6>X>7
13 ——14 ——15

遗传学课件全部完整版

遗传学课件全部完整版
与单基因性状的区别
多因子复杂性状受多个基因控制,每个基因作用较小,且易受环境 影响;而单基因性状通常受单一基因控制,遗传效应显著。
研究意义
揭示多因子复杂性状的遗传机制,为疾病预测、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 依据。
数量性状遗传学原理
数量性状定义
01
表现为连续变异的性状,如身高、体重等。
遗传基础
02
数量性状受多对基因控制,每对基因作用微小,呈累加效应。
克隆技术介绍
简要介绍动物克隆技术的原理、方法和应用实例。
伦理道德问题
探讨动物克隆技术所涉及的伦理道德问题,如生命尊严、生物多样 性、人类安全等。
社会影响与监管
分析动物克隆技术对社会的影响以及政府对相关技术的监管措施。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精准医学
随着遗传学研究的深入,精准医学将成为 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实现个体化诊断和
RNA翻译的过程
RNA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在翻译过程中,核糖体识别 mRNA上的遗传密码,并根据密码子的顺序合成相应的氨基酸序列,从而合成蛋 白质。
基因突变与修复机制
基因突变的类型
基因突变包括点突变、插入突变、缺失突变等类型。这些突变可能导致遗传信息的改变,从而影响生 物体的性状和表型。
包括点突变、插入突变、缺失突变等。
对生物表型的影响
可能导致生物体形态、生理、生化等方面的 异常表现。
对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可能导致蛋白质结构异常、功能丧失或获得 新的功能。
对生物进化的意义
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为自然选择提供多样 性。
基因重组与染色体变异
基因重组类型
包括同源重组、非同源重组等 。
染色体变异类型
DNA复制的特点

遗传的染色体理论

遗传的染色体理论
遗传的染色体理论
X0型性别决定 ♀: A(X)+ A(X) →AA(XX) ♂: A(X) +A(0) → AA(X0) • 蚱蜢,蝗虫,蛛蝽属的昆虫。
遗传的染色体理论
2、XY型性别决定
▪ XY型性别决定:这种雄体体细胞中含有2
个异型性染色体,雌体细胞中含有2个同型 性染色体。
♀: A(X) + A(X) → AA(XX)
♂: A(X) + A(Y) → AA(XY)
▪ XY型性决定的生物: 全部哺乳类、某些两
栖类、鱼类、昆虫(果蝇)、♀♂异株的 植物(女娄菜)。
遗传的染色体理论
人类的性别决定
• 2n=46,♀:44+XX,♂:44 + XY
• X染色体:中等大小,已发现有基因 200多个。
• Y染色体:很小,包含基因数目少;主 要是睾丸决定基因,毛耳基因等强烈致 雄的基因(男性特征)。
• 结论1:自花授粉植物的天然混杂群体中,可分离出许 多稳定遗传的纯系。
• 结论2:在一个混杂群体中选择是有效的(最开始试验的 群体)。在纯系内继续选择是无效的(在建立的19个系 内)。
• 纯系:一个基因型纯合个体自交产生的后代,其后代 群体的基因型也是纯合的。
遗传的染色体理论
纯系的概念( Pure Line)——一般就指纯合
自交
黑、 黑、 灰
纯系 纯系纯系杂种
纯系 纯系 杂种41页11题
P: 红♀ 白♂ A_pp aaPp
A_——有色 A_P_——紫色
A_pp——红色 aa__——白色 P(亲本)——纯系
F1 紫♀ 红♂ AaPp Aapp
杂交
F1——只有紫♀、红♂
P: 红♀ 白♂ A_pp aa__
A population that breeds true for (shows no variation in) the particular character or phenotypes being considered

07__连锁交换与连锁分析-《遗传学》(第3版)(答案)刘祖洞乔守怡吴燕华赵寿元

07__连锁交换与连锁分析-《遗传学》(第3版)(答案)刘祖洞乔守怡吴燕华赵寿元

第七章1. 在番茄中,圆形(O)对长形(o)是显性,单一花序(S)对复状花序(s)是显性。

这两对基因是连锁的,现有一杂交Os/oS×os/os得到下面4种植株:圆形、单一花序(OS)23,长形、单一花序(oS)83,圆形、复状花序(Os)85,长形、复状花序(os)19。

问:O—s间的重组率是多少?答案:O-S之间交换值为20%(42/210=0.2)。

2. 根据上一题求得的O—s间的重组率,你预期Os/oS×Os/oS杂交结果,下一代4种表型的比例如何?答案:雌雄配子均有四种类型,且比例为:Os∶oS∶os∶OS=4∶4∶1∶1,Os(0.4)oS(0.4)os(0.1)OS(0.1)Os(0.4)OOSS(0.16)OoSs(0.16)Ooss(0.04)OOSs(0.04)oS(0.4)OoSs(0.16)ooSS(0.16)ooSs(0.04)OoSS(0.04)os(0.1)Ooss(0.04)ooSs(0.04)ooss(0.01)OoSs(0.01)OS(0.1)OOSs(0.04)OoSS(0.04)OoSs(0.01)OOSS(0.01)因此:O_S_O_ss ooS_ooss园单园复长单长复0.51 0.24 0.24 0.013. 在家鸡中,白色由于隐性基因c与o的两者或任何一个处于纯合态,有色要有两个显性基因C与O的同时存在,今有下列的交配:♀白色CCoo×♂白色ccOO↓子一代有色子一代用双隐性个体ccoo测交。

做了很多这样的支配,得到的后代中,有色68只,白色204只。

问:o—c之间有连锁吗?如有连锁,重组率是多少?答案:F1代为CcOo,测交结果如下:CO Co cO co co CcOo(有色)Ccoo(白色)ccOo(白色)ccoo(白色)68 204由于有色∶白色=1∶3,因此反推全部配子中,CO型占1/4,恰巧符合自由组合定律,没有连锁;如果认为有连锁,计算重组率= 2/4 = 50%,亦可否认连锁。

第07章染色体病

第07章染色体病

第07章染⾊体病第七章染⾊体病染⾊体病(chromosomal disease)是由于体内﹑外因素导致的先天性的染⾊体数⽬异常或结构畸变⽽引起的疾病。

经研究表明,染⾊体是核基因的载体。

⼈类的⼆倍体细胞含有46条染⾊体,构成2个染⾊体组,每个染⾊体组所携带的基因构成1个基因组,基因在染⾊体上按严格的序列呈直线排列,并且每个毗邻的基因位置是恒定的,⼀旦发⽣染⾊体数⽬增减或结构改变,势必导致多种基因的增加或缺失,⽽这些基因表达结果,可引起机体的多个器官系统的形态、结构及功能的异常。

临床上表现出⼀组症状群,如智⼒低下﹑多发畸形等,故⼜称为染⾊体畸变综合征。

本章共分四⼤部分,既正常核型、分⼦细胞遗传学、染⾊体畸变和染⾊体病。

从正常染⾊体识别及相应发展起来的染⾊体技术介绍,逐渐深⼊到分⼦细胞遗传学技术和应⽤,着重讨论了染⾊体畸变类型、发⽣机制及⼏种染⾊体病病的细胞、分⼦遗传学特征及发⽣机制。

在正常核型⼀节中讲解了染⾊体形态结构和类型,着重对染⾊体分组、核型与各种显带技术介绍。

在介绍分⼦细胞遗传学内容时,列举最新、适⽤、有发展前景的新技术,如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引物原位标记(PRISH)技术、DNA纤维荧光原位杂交(DNA fiber-FISH)技术、⽐较基因组杂交(CGH)技术、染⾊体涂染检测技术。

在讲解染⾊体畸变⼀节中,从数⽬畸变和结构畸变两⼤类进⾏分析,前者分为整倍性改变和⾮整倍性改变两种;后者主要有缺失、重复、插⼊、易位和倒位等。

不管数⽬畸变,还是结构畸变,其实质是涉及染⾊体或染⾊体节段上基因群的增减或位置的转移,使遗传物质发⽣了改变,都可以导致染⾊体异常综合征,或染⾊体病。

详细分析了染⾊体畸变发⽣的原因,重点讨论了染⾊体数⽬异常及其产⽣机制和染⾊体结构畸变及其产⽣机制,并说明了染⾊体畸变的分⼦细胞⽣物学效应。

由染⾊体畸变引起的染⾊体病⼜称为染⾊体畸变综合征,包括常染⾊体病、性染⾊体病。

这类疾病对⼈类危害很⼤,⽆特异性治疗措施。

遗传学:07-第七章 染色体数目变异

遗传学:07-第七章 染色体数目变异
1939—1947年,他用普通二倍体西 瓜(2n= 22)进行染色体加倍获得 四倍体西瓜(2n=44),再以四倍 体西瓜作母本,用二倍体西瓜作 父本,获得三倍体无籽西瓜。这 一使他名扬四海的研究,都是细 胞遗传学研究的重大成果。
二倍体西瓜 (2n=2x=22=11 II)
加倍
同源四倍体
二倍体西瓜
(2n=4x=11 IV) × (2n=2x=22=11 II)
三倍体西瓜(2n=3x=11 III)
三倍体无籽西瓜
3x = 33 = 11 Ⅲ
····· ·
··· (1/2)11×2 ···
四. 同源四倍体基因分离规律
杂合基因型 AAAa AAaa Aaaa 假定只发生2/2式分离
1. 基因的染色体随机分离 (基因距离着丝点较近)
配子类型及比例 AA :Aa : aa = 2 : 8 :2
例如,同源四倍体的三式基因型(AAAa),在染色体 随机分离的情况下,不能产生aa基因型的配子,在 染色单体随机分离的情况下,可以产生aa配子
第三节 异源多倍体
C
1 2
-2
=10
aa
2
C10 : 1
(13AA + 10Aa + 1aa )2
AAAA : AAAa : AAaa : Aaaa : aaaa =169 : 260 : 126 : 20 : 1
[A] : [a] = 575 : 1
在染色单体不完全随机分离的情况下,同一 染色体的两条姊妹染色单体或其姊妹区段可 以进入同一配子;而染色体随机分离不能
其余n为21—24 或 14—19 小孢子0.8 4.5 复8式.5 14单.5式22.9 30.8 18.
大孢4x子 AAA3.A5 AA9.A0 a 1A4A. a2a1.A5 aa3a4.5aaa1a7.5 三式 复式 单式

遗传学课件遗传学实验-人类染色体核型分析

遗传学课件遗传学实验-人类染色体核型分析

[3] Smith J, Johnson M, Levine A. Karyotyping in clinical practice.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2017, 91(6): 987-998.
附录:相关图表和数据
图1
人类染色体核型图谱
表1
染色体异常类型及临床表现
障碍等问题。
倒位
染色体倒位是指染色体局部发 生倒转的现象,可能导致胎儿 智力障碍、生长发育迟缓等问 题。
缺失
染色体缺失是指染色体部分缺 失的现象,可能导致胎儿智力 障碍、生长发育迟缓等问题。
重复
染色体重复是指染色体部分重 复的现象,可能导致胎儿智力 障碍、生长发育迟缓等问题。
染色体异常的遗传机制
染色体异常的遗传机制主要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基因突变是指在基因序 列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等现象,可能导致胎儿发育畸形、智力障碍 等问题。
实验材料准备
准备好染色体标本、显微镜、染色剂、载玻片、 盖玻片、显微操作器等实验器材和试剂。
实验环境设置
确保实验室环境整洁、无尘,并保持适宜的温度 和湿度。
实验人员要求
实验人员应具备基本的遗传学知识和实验技能, 熟悉实验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
实验操作流程
01
02
03
04
标本制备
采用适当的细胞培养和固定方 法,制备染色体标本。
遗传学课件-人类染色体核型 分析
目录
• 人类染色体介绍 • 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 • 人类染色体核型异常 • 染色体核型异常与疾病 • 实验操作和注意事项 • 参考文献和附录
01
人类染色体介绍
染色体的组成和功能

07遗传学 课后练习 复习题 总结 第七章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07遗传学 课后练习 复习题 总结 第七章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第七章细菌和病毒的遗传本章习题1.解释下列名词:F-菌株、F+菌株、Hfr菌株、F因子、F'因子、烈性噬菌体、温和性噬菌体、溶原性细菌、部分二倍体。

F-菌株:未携带F因子的大肠杆菌菌株。

F+菌株:包含一个游离状态F因子的大肠杆菌菌株。

Hfr菌株:包含一个整合到大肠杆菌染色体组内的F因子的菌株。

F因子:大肠杆菌中的一种附加体,控制大肠杆菌接合过程而使其成为供体菌的一种致育因子。

F'因子:整合在宿主细菌染色体上的F因子,在环出时不够准确而携带有染色体一些基因的一种致育因子。

烈性噬菌体:侵染宿主细胞后,进入裂解途径,破坏宿主细胞原有遗传物质,合成大量的自身遗传物质和蛋白质并组装成子噬菌体,最后使宿主裂解的一类噬菌体。

温和性噬菌体:侵染宿主细胞后,并不裂解宿主细胞,而是走溶原性生活周期的一类噬菌体。

溶原性细菌:含有温和噬菌体的遗传物质而又找不到噬菌体形态上可见的噬菌体粒子的宿主细菌。

部分二倍体:当F+和Hfr的细菌染色体进入F-后,在一个短时期内,F-细胞中对某些位点来说总有一段二倍体的DNA状态的细菌。

2.为什么说细菌和病毒是研究遗传学的好材料?答:与其他生物体相比,细菌和病毒能成为研究遗传学的好材料,具有以下7个方面的优越性:(1)世代周期短:每个世代以min或h计算,繁殖速度快,大大缩短了实验周期。

(2)易于管理和进行化学分析个体小,繁殖方便,可以大量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且代谢旺盛,繁殖又快,累积大量的代谢产物。

(3)便于研究基因的突变细菌和病毒均属于单倍体,所有突变都能立即表现出来,不存在显性掩盖隐性的问题。

(4)便于研究基因的作用通过基本培养基和选择培养基的影印培养,很容易筛选出营养缺陷型,利于生化研究。

(5)便于基因重组的研究通过细菌的转化、转导和接合作用,在一支试管中可以产生遗传性状不相同的后代。

(6)便于用于研究基因结构、功能及调控机制的材料细菌和病毒的遗传物质简单,基因定位和结构分析等易于进行且可用生理生化方法进行基因的表达和调控分析。

专题07 遗传的基本规律(课件)-2023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全国通用)

专题07 遗传的基本规律(课件)-2023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全国通用)

镶嵌显 性
超显性
总结
等位基因的不同成员分别影 响生物体的一部分,在杂合 体中它们所决定的性状同时
在生物的不同部位表现
不同异色瓢虫的鞘翅底色上呈现不同的黑色斑纹。黑缘型鞘翅
(SASA)的前缘呈黑色,均色型鞘翅(SESE)的后缘呈黑色。
基因型为SASA与SESE的个体杂交,F1表现为鞘翅的前缘和后缘 均呈黑色的镶嵌型。在F1随机交配产生的F2中,黑缘型、镶嵌
检验是细胞核遗传还是细胞质遗传
【例题1】 (2021•河南模拟)某二倍体植物的花色有四种,由4个复等位基因控制, 它们的显隐生关系是A1>A2>A3>A44个基因的频率相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 A.这4个复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B.群体中与该性状相关的基因型有10种,表现型有4种 C.在自然种群中,与该性状相关的杂合子所占的比例可能为3/4 D.孟德尔遗传规律能够解释4个复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现象
特别提醒 ①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的时代“基因”这一名词还未提出来, 用“遗传因子”表示。 ②两大定律发现的时间比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晚,所以达尔文对 遗传变异的本质不清楚。 ③F1配子的种类是指雌、雄配子分别有两种:D和d,D和d的比例为1∶1, 而不是雌、雄配子的比例为 1∶1。生物一般雄配子的数量远远多于雌配子的数量,如豌豆。
不同显性类型
不完全 显性
概念
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纯合亲 本杂交,F1表现为双亲性状
的中间类型
遗传现象
紫茉莉开红花的纯系(RR)与开白花的纯系(rr)杂交,F1植 株(Rr)开粉红花,表现为双亲性状的中间类型。F1自交后, 在F2植株中出现红花(RR)、粉红花(Rr)、白花(rr)3种
类型,其比例为1:2:1

遗传学-染色体变异

遗传学-染色体变异

遗传学-染⾊体变异第六章染⾊体变异染⾊体结构变异学习要点着重了解缺失、重复、倒位和易位的概念、类别、细胞学特征及主要遗传效应。

⼀、缺失有中间缺失和末端缺失两种类型。

末端缺失染⾊体很不稳定,故少见。

中间缺失染⾊体⽐较稳定,因此常见的是中间缺失。

体细胞内某对染⾊体中⼀条有缺失、另⼀条正常的个体,称为缺失杂合体或杂缺失体;具有相同缺失区段的⼀对染⾊体的个体,称为缺失纯合体或纯缺失体。

杂缺失体在减数分裂偶线期同源染⾊体联会时,会形成缺失环,缺失环在粗线期最明显。

杂缺失体的⼀种主要遗传学效应是可造成假显性现象。

⼆、重复有顺接重复和反接重复两⼤类。

重复杂合体在粗线期形成特征性的重复环。

重复环是由重复染⾊体形成,这点是不同⼲缺失环的。

重复最典型的遗传效应是表现基因剂量效应和位置效应(以果蝇X染⾊体16区A段的重复导致棒眼表现型的变化为例)。

三、倒位有臂内倒位和臂间倒位两种。

臂内倒位的倒位区段不含着丝粒区域,臂间倒位的倒位区段内含着丝粒区域。

倒位杂合体在粗线期出现倒位环的联会图象。

臂内倒位杂合体除在粗线期观察到倒位环外,在后期I 还可观察到后期桥和染⾊体断⽚。

倒位环不同于缺失环和重复环,前者是由两条染⾊体形成,⽽后两者是由单⼀染⾊体形成。

倒位杂合体表现部分不育性;降低倒位区段内外连锁基因的重组率(为什么?)。

倒位杂合体产⽣的可育配⼦中1/2带正常染⾊体,1/2带倒位染⾊体,因此倒位杂合体的⾃交后代中有正常个体、倒位杂合体和倒位纯合体三种个体,⽐例为1:2:1。

四、易位有简单易位和相互易位两类,常见的是相互易位。

相互易位杂合体在粗线期形成“+”字形联会构象,在终变期因交叉端化⽽形成四体环或∞字形环或四体链的构象(⼀直可维持到中期I)。

相互易位杂合体在后期I有邻近式和交替式两种分离⽅式。

邻近式分离产⽣的配⼦全部不育,交替式分离产⽣的配⼦全部可育,这两种分离⽅式发⽣的机会相等,因⽽易位杂合体产⽣的配⼦中1/2可育,1/2不育。

《遗传学》朱军版习题及答案

《遗传学》朱军版习题及答案

《遗传学(第三版)》朱军主编课后习题与答案目录第一章绪论 (1)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2)第三章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 (6)第四章孟德尔遗传 (9)第五章连锁遗传和性连锁 (12)第六章染色体变异 (15)第七章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21)第八章基因表达与调控 (27)第九章基因工程和基因组学 (31)第十章基因突变 (34)第十一章细胞质遗传 (35)第十二章遗传与发育 (38)第十三章数量性状的遗传 (39)第十四章群体遗传与进化 (44)第一章绪论1.解释下列名词:遗传学、遗传、变异。

答: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是生物学中一门十分重要的理论科学,直接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机理。

同时它又是一门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基础科学,是指导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育种工作的理论基础;并与医学和人民保健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遗传:是指亲代与子代相似的现象。

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变异: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差异的现象。

如高秆植物品种可能产生矮杆植株:一卵双生的兄弟也不可能完全一模一样。

2.简述遗传学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任务。

答:遗传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微生物、植物、动物和人类等,是研究它们的遗传和变异。

遗传学研究的任务是阐明生物遗传变异的现象及表现的规律;深入探索遗传和变异的原因及物质基础,揭示其内在规律;从而进一步指导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育种实践,提高医学水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3.为什么说遗传、变异和选择是生物进化和新品种选育的三大因素?答:生物的遗传是相对的、保守的,而变异是绝对的、发展的。

没有遗传,不可能保持性状和物种的相对稳定性;没有变异就不会产生新的性状,也不可能有物种的进化和新品种的选育。

遗传和变异这对矛盾不断地运动,经过自然选择,才形成形形色色的物种。

同时经过人工选择,才育成适合人类需要的不同品种。

因此,遗传、变异和选择是生物进化和新品种选育的三大因素。

4. 为什么研究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必须联系环境?答:因为任何生物都必须从环境中摄取营养,通过新陈代谢进行生长、发育和繁殖,从而表现出性状的遗传和变异。

遗传学名词解释(答案)

遗传学名词解释(答案)

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是生物学中一门十分重要的理论科学,直接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机理。

同时它又是一门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基础科学,是指导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育种工作的理论基础;并与医学和人民保健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遗传:是指亲代与子代相似的现象。

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变异: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差异的现象。

如高秆植物品种可能产生矮杆植株,一卵双生的兄弟也不可能完全一样。

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染色质:是指染色体在细胞分裂的间期所表现的形态,呈纤细的丝状结构,含有许多基因的自主复制核酸分子。

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时期,在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色、具有一定数目和形态结构的的杆状体。

(染色体:指任何一种基因或遗传信息的特定线性序列的连锁结构。

)染色单体:由染色体复制后并彼此靠在一起,由一个着丝点连接在一起的姐妹染色单体。

姐妹染色单体:二价体中的同一各染色体的两个染色单体,互称姐妹染色单体,它们是间期同一染色体复制所得。

非姐妹染色单体:单体二价体的不同染色体之间的染色单体互称非姐妹染色单体,它们是同源染色体这些间期各自复制所得。

联会: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配对过程。

同源染色体:大小,形态和结构相同,功能相似的一对染色体。

非同源染色体:形态和结构不同的各对染色体互称为非同源染色体。

有丝分裂:包含两个紧密相连的过程:核分裂和质分裂。

即细胞分裂为二,各含有一个核。

分裂过程包括四个时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在分裂过程中经过染色体有规律的和准确的分裂,而且在分裂中有纺锤丝的出现,故称有丝分裂。

减数分裂:又称成熟分裂,是在性母细胞成熟时,配子形成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

它使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

它含两次分裂,第一次是减数的,第二次是等数的。

双受精:授粉后,一个精核(n)与卵细胞(n)受精结合为合子(2n),将来发育成胚。

同时另一精核(n)与两个极核(n+n)受精结合为胚乳核(3n),将来发育成胚乳。

高三生物新题专项汇编:考点07 遗传规律(解析版)

高三生物新题专项汇编:考点07 遗传规律(解析版)

高三生物新题专项汇编(1)考点07 遗传规律1.(2020·全国高三开学考试)遗传学之父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遗传学两大基本规律: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下列关于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叙述,正确的是()A.大肠杆菌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B.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受精时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C.孟德尔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了两大基本规律D.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后产生的雌雄配子结合方式为16种【答案】D孟德尔遗传定律包括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适用于真核生物有性生殖的细胞核遗传。

A、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其遗传不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B、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F1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B错误;C、孟德尔运用假说演绎法提出了两大基本规律,C错误;D、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F1产生雌雄配子各4种,结合方式为42=16种,D正确。

故选D。

2.(2020·北京海淀高三一模)紫罗兰单瓣花和重瓣花是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基因B、b决定。

育种工作者利用野外发现的一株单瓣紫罗兰进行遗传实验,实验过程及结果如图。

据此作出的推测,合理的是()A.重瓣对单瓣为显性性状B.紫罗兰单瓣基因纯合致死C.缺少B基因的配子致死D.含B基因的雄或雌配子不育【答案】D题意分析:单瓣紫罗兰自交出现性状分离说明单瓣对重瓣为显性,单瓣紫罗兰的基因型为Bb,重瓣紫罗兰的基因型为bb,由后代的表现型比例可知,自交比例变成了测交比例,显然是亲本之一只提供了一种含基因b的配子,则题中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含B基因的雄或雌配子不育。

A、由分析可知,单瓣对重瓣为显性性状,A错误;B、若紫罗兰单瓣基因纯合致死,则题中自交比例应为单瓣紫罗兰:重瓣紫罗兰=2:1,与题意不符,B错误;C、若缺少B基因的配子致死,则后代中只有重瓣紫罗兰出现,且亲本也无法出现,C错误;D、若含B基因的雄或雌配子不育,则亲本单瓣紫罗兰(Bb)自交,亲本之一产生两种配子,比例为1:1,而另一亲本只产生一种配子(b),符合题意,D正确。

遗传学第七章---戴灼华

遗传学第七章---戴灼华

MⅠ模式
第一次分裂分离(图示一种可能)
MⅡ模式
第二次分裂分离(图示一种可能性)
1、利用顺序四分子分析,同样可以进行两个基因的连 锁作图 nic(nicotinic acid)为烟酸依赖型 n ade(adenine)为腺嘌呤依赖型 a 2、不考虑同源染色体随机趋向,不考虑姐妹染色单 体趋向 3、两对基因的杂交实验,可产生(6×6)36种不同的 子囊型,归纳为7种基本的的子囊型
∵ PD多于NPD ∴n、a在同侧。
方法三:在n和a分别为MⅠ和MⅡ的情况下,对子囊数 与RF(•—n),RF(•—a)进行比较分析
已知 RF(•—nic)=5.05%,RF(•—ade)=9.3%,两者相 差不到一倍,若n和a各自独立地与着丝粒发生重组的话,则MⅡ 的子囊数也应相差不到一倍。但实际上,交换发生在着丝粒与a 间,n是MⅠ,a是MⅡ的子囊有90个;交换发生在着丝粒与n间时, n是MⅡ,a是MⅠ的子囊只有55个。两者相差悬殊,与计算的重 组值不相符合。
㈣在E.coli中有F因子的称为供体,F+; 无F因子的称为受体,F-。
㈤F因子分为三个区域 ①原点区域:转移的起点。 ②致孕基因(fertility gene)③:使它具有感染性,有一些基因 生成F菌毛蛋白,形成接合管,类似于“桥”,发生转移。 ③配对区(pairing region):F因子的这一区域与细菌染色体 中多出的核苷酸序列相对应,F因子可分别与染色体上这些同源 序列配对,通过交换整合到染色体中成为细菌染色体的一部分。
⑴归类——①分裂分离模式即MⅠ模式、MⅡ模式
序号
1
子囊型 +a
子囊型 +a
子囊型 n+
子囊型 n+
分离类 型 类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n=69
2、非整倍体(aneuploid)异常
体细胞内个别染色体数目的增减。 形成超二倍体(hyperdiploid)(染色体数目>2n)、 亚二倍体(hypodiploid)(染色体数目<2n) 。
⑴ 非整倍体的常见类型
单体型(monosomy):
亚二倍体,45条 性染色体如45,X
三体型(trisomy)
带型(banding pattern)是指应用显带技术将人类24种 染色体(22条常染色体、X和Y染色体)显示出的各自 特异的带纹的总和。
② 带型种类
一般显带: ﹤500条带纹
Q带:明暗交替的带纹。辨别染色体。 G带:深浅交替的带纹。辨别染色体。常用方法。 R带:Q带或G带的反带。辨别染色体。 C带:Y染色体、着丝粒、副缢痕。观察染色体上述部位。 T带:端粒(末端)。观察端粒。 N带:随体(NOR)。观察随体结构。
体内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核型细胞系的个体
⑵ 嵌合体的类型
① 同源嵌合体(复合非整倍体)
❖ 定义 体内不同核型的细胞系起源于同一受精卵。
45,X/46,XX 46,XY/47,XXY 46,XY/47,XY+21
❖ 形成机制
• 受精卵的有丝分裂(卵裂)染色体不分离 早期卵裂(除外第一次的前几次)时发生姐妹染色单体不分离。 不同的嵌合体个体中各细胞系的类型和数量的比例不同, 取决于发生染色体不分离的卵裂时间的早晚。
与 性别形成有关,随性别而异,称为性染色体(sex chromosome),XX代表女性,XY代表男性。
46,XX
46,XY
人类染色体分组及形态特征
组号 A
染色体号 1~3
B
4、5
C 6~12, X
D 13~15
E
16~18
形态大小 最大
次大 中等 中等

着丝粒位置 1,3中央着丝粒 2亚中央着丝粒 亚中央着丝粒 亚中央着丝粒
二、染色体畸变
(chromosomal aberration)
染色体数目异常
整倍体异常:单倍体、多倍体 非整倍体异常:单体型、三体型、多体型、嵌合型
染色体结构畸变
缺失 倒位 易位 重复 双着丝粒染色体 等
(一) 染色体数目异常
染色体组:指人类的配子细胞即精子或卵子各自含有的一套 完整的染色体。chr数目23。
rob(Dq21q) 46,XX(XY),-G(21,22),+rob(Gq21q)
• 由平衡易位携带者亲代传来 • 携带者核型:45,XX(XY),-D,-21,+rob(Dq21q)
45,XX(XY),-G,-21,+rob(Gq21q)
• 再发风险较高
母亲为14/21易位携带者: 45,XX,-14,-21,+rob(14q21q)
2、核型分析的方法
⑴ 染色体非显带核型分析(常规核型分析)
根据国际Denver体制(ISCN)将人类体细胞的46条染色 体
按其相对长度和着丝粒位置分为23对,7个组(A~G组)。 其中22对为男女共有,称常染色体(autosome),以其长
度 递减和着丝粒位置依次编为1~22号;另1对X和Y染色体
染色体断裂后形成的新畸变染色体。 分为“平衡的”与“不平衡的”
1、缺失(deletion,del) —— 部分单体型(partial monosomy)
末端缺失 中间缺失 环状chr
❖ 末端缺失(terminal deletion)
4q27
❖ 中间缺失(interstitial deletion)
臂内倒位 臂间倒位
❖ 臂内倒位(paracentric inversion)
4q13 4q24
❖ 臂间倒位(pericentric inversion)
4p14 4q21
5、易位(translocation,t)
相互易位(rcp) 罗伯逊易位(rob) 复杂易位 单方易位
❖ 相互易位(reciprocal translocation,rcp)
• 受精卵的有丝分裂染色体丢失
受精卵有丝分裂(卵裂)染色体不分离
2N
47/45 Mosaic
2N+1 2N-1
2N 2N
2N
2N
2N 2N
2N
46/47/45 Mosaic
2N
2N 2N 2N 2N 2N 2N 2N+1 2N-1
2N 2N
2N
2N+1 2N
2N-1
46/47/45 Mosaic
受精卵有丝分裂(卵裂)染色体丢失
正常核型 三体型 单体型
❖ 父母一方为三体型(罕见) 其生殖细胞在减数分裂时发生的不分离。 形成三体型患儿。
减数分裂染色体不分离
(假设母亲为三体型个体且减数分裂形成卵子过程中染色体不分离)
2N+1
N
N+1
N
N
N+1 N+1 N
2N
2N 2N+1 2N+1
正常核型 三体型
② 减数分裂染色体丢失(loss)
医学遗传学
(Medical Genetics)
染色体遗传
(P28–59)
本章主要内容
❖ 正常人类染色体 ❖ 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畸变 ❖ 染色体疾病
一、人类染色体
(chromosome)
(一)染色体的基本形态结构
1、染色体的结构:
2条染色单体(chromatid)
着丝粒(centromere)(主缢痕(primary constriction))
• 发病率1/4000~1/5000 活婴 • 男女比例为 1 : 4 • 生长发育障碍 • 小眼,眼距宽,内眦赘皮 • 小口,腭弓窄,唇裂或腭裂 • 先天性心脏病(95%) • 特殊握拳姿势;摇椅样畸形足
3、13三体综合征(Patau syndrome)
• 发病率1/5000~1/21000 • 中枢神经系统严重发育缺陷 • 发育迟缓,严重智力低下 • 小眼或无眼,眼距宽,内眦赘皮 • 唇裂或腭裂 • 预后不佳,45%在出生1月内死亡
减数分裂染色体不分离
(假设父母均为正常2n且母亲减数分裂形成卵子过程中染色体不分离)
RDⅠ不分离 同源染色体不分离
RDⅡ不分离 姐妹染色单体不分离
2N
2N
N+1
N-1
N
N
N+1 N+1 N-1 N-1
N
N
N
N+1 N-1
2N+1 2N+1 2N-1 2N-1
三体型
单体型
2N
2N 2N+1 2N-1
1、自然流产(携带者):
见于平衡衍生染色体的结构畸变(倒位、易位)。
2、先天缺陷或疾病(染色体病患者):
见于染色体数目异常和不平衡衍生染色体的结构畸变 (缺失、重复等)。
三、染色体病
常染色体病:1—22号常染色体引起 性染色体病:x或y性染色体引起
(一)常染色体病
多发畸形 生长发育迟缓 智力低下 皮纹改变 先天性心脏病
2N 2N
2N-1
46/45 Mosaic
② 异源嵌合体
❖ 定义 体内不同核型的细胞系起源于2个或以上的受精卵
46,XX/46,XY 45,X/46,XY 46,XX/47,XXY
(二) 染色体结构畸变
定义:指染色体部分片段的缺失、重复或重排。 基础:染色体断裂和/或断裂后的异常连接。 衍生染色体(derivative chromosome,der):
N
N
RDⅡ
N
N
N
N
(二)染色体的核型分析
1、核型和核型分析的定义
核型(karyotype) :
一个体细胞中的所有染色体按其大小形态等特点排列而 成的图像即核型.
核型分析(karyotype analysis):
将待测细胞的全套染色体按照Denver体制配对、排列, 分析确定其是否正常的过程,称为核型分析.
近端着丝粒 16中央着丝粒 17、18亚中央着丝粒
随体 无
无 无 有 无
副缢痕 1号常见
9号常见 16号常见
F
19、20
G 21、22、Y
次小 最小
中央着丝粒 近端着丝粒
无 21, 22有 Y无
⑵ 染色体显带核型分析
① 关于显带核型分析和带型的定义
显带核型分析是用特殊的染色方法使染色体臂上显示出 一条条明暗交替或深浅交替的横纹(带)的核型分析方法。
父亲 正常个体
母亲 携带者
卵 子
精 子
受 精 卵
正常核型 易位携带者 易位型21三 正常个体 表型正常 体
21单体 14单体 易位型14三
流产
流产 体
母亲为21/21易位携带者:45,XX,-21,-21,+rob(21q21q)
父亲 正常个体
母亲 携带者
卵子
精子
易位型21三 体
21单体 流产
2、18三体综合征(Edwards syndrome)
单倍体: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或个体。chr数目23,“n” 表示。如人类配子细胞(精子或卵子)。
二倍体: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或个体。chr数目46, “2n” 表示。如人类体细胞。
1、整倍体(euploid)异常
体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成组的增减。 形成单倍体(n)、多倍体(≥3n) 。 单倍体仅见于配子细胞。 多倍体中以三倍体为主且多见于自然流产胚胎。 形成机制有双雄受精(diandry)或双雌受精(digyny)等
4q25
20q12
❖ 罗伯逊易位(robertsonian translocation,rob)
❖ 平衡易位及平衡易位携带者
平衡易位:仅有位置的改变而没有明显的染色体片段 的增减,通常不会引起明显的遗传学效应 的易位。也叫原发性易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