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6 第六章 油水两相渗流理论基础

合集下载

油水两相渗流理论

油水两相渗流理论

原始油水界面垂直于流线, 含油区束缚水饱和度为常数。 如右图
以距离为横坐标,以含水饱 和度为纵坐标 在两相区的前缘上含水饱和 度突然下降,这种变化称为 “跃变” (忽略重力、毛管力)
Sor So Sw
Swc Swf
饱和度随时间变化:
水继续渗入,两相区不断扩大,除了两相区范围扩大外,原 来两相区范围内的油又被洗出一部分,因此两相区中含水饱和 度逐渐增加,含油饱和度则逐渐减小。
前缘含水饱和度:
r1
r 3 r 2 r1
r 2
Swf基本保持不变 ,大小取 决于岩层的微观结构和地 下油水粘度比
r 3
r o / w
在进入油区的累积水量一定的条件下,油水粘度比越大,形 成的两相区范围越大,因此,注入累积水量相同时,油水粘度 比大的岩层中井排见水时间早。在油田开发中井排见水前的采 油阶段称为水驱油的第一阶段或无水采油期;第一阶段的累积 产油量称为无水产油量。在开发油田的实践中可采用注稠化水 驱油的办法以缩小油水粘度差别,从而提高无水产油量和无水 期采收率。
实 际 含 水 饱 和 度 分 布:
两相区中含水饱和度分布曲线的前缘并不完全毛管力仅仅影响前缘饱和度的分布形态,因而如在计算中不考虑 油水重力差和毛管力的作用将不会带来过大的误差
二、油水两相渗流理论—贝克莱列维尔特驱油理论
分流量方程 等饱和度面移动方程 水驱油前缘含水饱和度Swf和前缘位置xf 两相渗流区中平均含水饱和度的确定 井排见水后两相渗流区中含水饱和度变化
井排见水后两相渗流区平均含水饱和度
1.含水率和含油率(分流量方程) 在油水两相渗流区中,油水同时流动,而且都服从达西线性渗流定律 时,若不考虑油水重力差和毛管力的作用,则
K w dP vw w dx

第6章 两相渗流理论基础

第6章 两相渗流理论基础

9
10
11
※ 上式即为考虑毛管力的油水两相渗流的数学模型
2. 不考虑毛管力的油水两相渗流的数学模型
<1>运动方程
油相: 水相: vo K o (s ) grad P o K w (s ) grad P w 1 2
vw
<2>连续性方程
油相: ( v ox v oy v oz So ) x y z t 3
(6)
q(t ) g sin A( x)k (C1 w C2 o ) p x (C1 C2 )kA( x)
式中
C1
krw
w
; C2
kro
o
将(6)代入(1)式:
q(t ) g sin A( x)k (C1 w C2 o ) qw kC1[ w g sin ] A( x) kA( x)(C1 C2 ) C1 C1C2 q(t ) A( x)kg sin C1 C2 C1 C2 f ( S )q(t ) f1 ( S ) A( x) V
由 7 式: P q(t ) C2 S ' w Pc ( s) x KA( x)(C1 C2 ) C1 C2 x
7
8
由 8 式代入 1 式: C1q(t ) C1 C2 ' S qw KA( x) Pc ( s) C1 C2 C1 C2 x
活塞式水驱油
活塞式水驱油:假设水驱油过程中,油水间有明显的分界面,且分 界面垂直于液流方向向井排移动,并把油全部驱走,就像活塞一样 向井排移动,称活塞式水驱油。
一、考虑油水粘度差异的单相渗流
Le
如图 为均质等厚油藏, 且认为液体不可压缩且不考 虑液体密度差。设供液压力

第二章(5)油水两相流

第二章(5)油水两相流

非活塞式水驱油时 存在三个区:水区、油 水混合区、油区。
油水混合区不断扩 大,直到生产井排。

给 边


油+水
井 油排
线
xo
xf
非活塞式水驱油单向流模型

给水
边 缘
油+水

油排
线
xo
xf
非活塞式水驱油单向流模型
Sw 水区
两相区
油区
sor
So
z
Sof
Sw
xo 饱和度分布曲线
Swf
swc
xf
大量实验资料表明, 在油水两相区中,含水饱 和度和含油饱和度是随时 间变化的。当原始油水界 面垂直于流线,含油区束 缚水饱和度为常数时,两 相区中含水饱和度和含油 饱和度分布如图:
Q BKh(Pe - Pw )
w( Le Lo ) o Lo
由于总渗流阻力随Lo而变,当μo> μw时,总渗流阻力越 来越小,产量Q越来越大。
活塞式水驱油前缘质点移动速度为dLo/dt,与渗流速度关系为:
v dLo Q dt A
分离变量积分得含油边缘移动到任一点处的时间为:
t
K
(
Pe
Le Lf Lo
考虑液体密度差。设供液
压力为Pe,排液道压力为 Pw在水驱油过程中保持不
B Pe
Pw
变,则活塞式水驱油时,
各部分阻力为:
单向活塞式水驱油
水区渗流
阻力
: w BKh
(Le
Lo
)
油区渗流阻力: o BKh
Lo
B Pe
总渗流阻力:
w BKh
(Le
Lo

第6章 油气两相渗流(溶解气驱动)

第6章 油气两相渗流(溶解气驱动)
Bo ( p)
So
12
第三节 混气液体的稳定渗流
一、赫氏函数 混气液体稳定渗流的基本微分方程:
o
(
Kro p)Bo
(
p)
p
0
方程中渗透率、粘度、体积系数都随压力变化,为方便方程求解,
引入一个拟压力函数,一般称为赫氏函数,其定义为:
p
H (பைடு நூலகம்p)
Kro
dp
0 o ( p) Bo ( p)
7
第二节 混气液体渗流的基本微分方程
与前面方法类似,可得到dt时间内六面体流入流出的质量差:
[ x
(gvgx
G1vox
)
y
(gvgy
+G1voy
)
z
(gvgz
G1voz
)]dxdydzdt
六面体内气体质量的变化:
自由气的质量变化为:
t
[g
(1
So
)
]dxdydzdt
溶解气的质量变化为:
t
2.赫氏函数H的计算步骤
(2)由相对渗透率曲线计算
Krg Kro
—So
关系。
油气相对渗透率曲线
Krg Kro
—So关系曲线
18
第三节 混气液体的稳定渗流
二、计算赫氏函数的方法
2.赫氏函数H的计算步骤
(3)从(1)、(2)步骤得
K ro
o ( p)Bo ( p)
—p
关系。
直线段公式:
Kro
Ap B
]
[(D
G1)voz z
]
dxdydzdt
dt时间内六面体内部液体质量变化为:
t
[(
D

第二章 (5) 油水两相流

第二章 (5) 油水两相流

fw ’
0 xo xf x 0 Sw
供 给 边 缘
水 xo
油 +水 xf

井 排 线
非活塞式水驱油单向流模型
大量实验资料表明, 在油水两相区中,含水饱 和度和含油饱和度是随时 间变化的。当原始油水界 面垂直于流线,含油区束 缚水饱和度为常数时,两 相区中含水饱和度和含油 饱和度分布如图:
Sw ——含水饱和度 So ——含油饱和度 Swc——束缚水饱和度 Sor ——残余油饱和度 z ——可流动的含油饱和度
1.含水率和含油率方程(分流量方程) 设油水两相渗流区中,油水两相同时流动,且分别服 从达西直线渗流定律,若不考虑重力和毛管力,则:
K w P vw w x K o P vo o x
通过截面的油水量为:
K w P Qw v w A A w x Qo v o A K o P A o x
第5节 两相渗流理论基础
前面无论是刚性液体渗流还是弹性液体渗流都是以均质流
体作为前提,没有考虑油水在粘度、密度上的差别及毛管力的
影响,也未考虑油中气体的分离。而实际渗流中由于油水性质 差异,毛管力的影响,形成油水共渗或伴有气体的渗流。
第六章 两相渗流理论基础
问题的提出
前几章的假设条件:
均质流体
不考虑油和水在粘度和重度上的差别 不考虑毛管力的影响
Sw
水区
两相区
油区
sor
So
z
Sof
Sw
xo
饱和度分布曲线
Swf
xf
swc
x
z= So -Sor
图中两相区的前缘上含水饱和度突然下降,称为“跃变”。 水不断渗入,两相区不断扩大,两相区内油被进一步洗出,则 饱和度发生变化。如图: 从图中可看出,油水前缘上饱和度Swf基本上保持不变,这 已被实验资料证明。

渗流力学——油水两相渗流的理论基础

渗流力学——油水两相渗流的理论基础
章节名称
第五章油水两相渗流的理论基础
§3平面单相流等饱和度平面移动方程的应用
§4平面单相流两相混合带的压力
§5平面径向流等饱和度平面移动方程的应用
教学目的
及要求
1.掌握确定前缘含水饱和度和平均含水饱和度的方法
2.掌握确定排液道见水时间的方法
3.掌握平面单相流两相混合带的压力分布
4.掌握平面径向流等饱和度平面移动方程的推导
5.掌握平面径向流各个时刻地层内沿径向各点的饱和度分布及两相区的压力分布
教学内 容提要
1.平面单相流等饱和度平面移动方程的应用
确定前缘含水饱和度和平均含水饱和度
确定排液道见水时间的方法
2.平面单相流两相混合带的力
3.平面径向流等饱和度平面移动方程的应用
平面径向流等饱和度平面移动方程
平面径向流各个时刻地层内沿径向各点的饱和度分布及两相区的压力分布
第五章油水两相渗流的理论基础
周次
第6周,总第1次课
备注
章节名称
第五章油水两相渗流的理论基础
§1影响水驱油非活塞性的因素
§2等饱和度平面移动的基本微分方程
教学目的
及要求
1.了解影响水驱油非活塞性的因素
2.掌握等饱和度平面移动的基本微分方程建立过程
3.掌握分流方程式的推导
4.掌握饱和度分布公式的推导及曲线
教学重点、
难点及
重点:
确定前缘含水饱和度和平均含水饱和度的方法
平面径向流各个时刻地层内沿径向各点的饱和度分布
难点:确定前缘含水饱和度和平均含水饱和度的方法
处理方案及方法设计
画示意图讲解,举例计算说明,作业巩固理解
作业
练习
思考题:p90 5

6.水驱油理论基础(完)

6.水驱油理论基础(完)

第六章 水驱油理论基础我们已经相当详细的研究了单相流体的渗流规律,大家知道,由于自然和人工因素,油藏总会发生两相或三相流动。

世界上许多油藏具有天然水驱能力,更多的油藏则是利用便宜有效的人工注水开采方法。

在我国,所有主要的油田均采用人工注水保持压力的方式开发,因此在油藏内部出现油水两相流动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在一个相当短的时期内才可以把井附近的流动看作是单相的。

所以,研究油水两相渗流就成为非常必要的实际问题。

在天然水驱和人工注水方式下开发油田,油藏中发生了水驱油的过程。

油田开发开始,水就进入了含油区,然后逐渐向生产井底逼近。

由于油藏孔隙结构的高度非均质性,水不能将它经过的地区的油驱除干净,即还有剩余油。

在原始油水界面和水的前缘(目前油水界面)之间油水两相同时流动,只是含水饱和度逐渐升高。

在实验室做水驱油实验和实际生产过程中都证明了有一个较纯油生产期长的多的含水生产期。

在边水驱动的条件下,油藏内部有三个渗流区,第一区是从供给边线到原始油水界面,其中只有水在运动。

当然对于边内注水或面积注水时,这一区域就不存在了。

第二区域是从原始油水界面到目前含油边界(一般为油水前缘),其中油水两相流动。

第三区域是从油水前缘到生产井井底属于纯油流动。

参见图6.1。

油水两相驱的运动规律比较复杂,数学处理也比较麻烦,虽然早在1942年就已经获得平面一维和平面径向两相流的精确解,但广为人知的则是50年代以后的事了。

所以我们开始先假设油水两相区不存在,水的渗流区和油的渗流区直接相衔接。

这就等于假设了油水界面像活塞式的向前推进,一经扫过,全部油(至少是全部可动油)被驱除干净。

习惯上称水作活塞式驱动。

活塞式驱油的假设是不符合实际的,但作了这个假设以后,省去了处理油水两相区的麻烦,所以得结果在已经意义上也就揭露了水驱油的特点,所以至今在文献上仍能见到。

第一节 活塞式水驱油在水驱油是活塞式的假设下,一般要讨论水驱油问题,其难度也是很大的。

第二章(5)油水两相流

第二章(5)油水两相流

1
fw 1
1
Ko
两相渗透率比值的变化,如图:
r Kw
1
Kro fw Krw
特点: 五点,三区
1.含水率和含油率方程(分流量方程)
设油水两相渗流区中,油水两相同时流动,且分别服 从达西直线渗流定律,若不考虑重力和毛管力,则:
vw
Kw w
P x
vo
Ko o
P x
通过截面的油水量为:
Qw
vw
A
Kw w
A
P x
Qo
vo
A
Ko o
A
P x
总流量 Q Qo Qw
其中水占总液量的分数称为含水率fw:
Le Lf Lo
考虑液体密度差。设供液
压力为Pe,排液道压力为 Pw在水驱油过程中保持不
B Pe
Pw
变,则活塞式水驱油时,
各部分阻力为:
单向活塞式水驱油
水区渗流
阻力
: w BKh
(Le
Lo
)
油区渗流阻力: o BKh
Lo
B Pe
总渗流阻力:
w BKh
(Le
Lo
)
o BKh
Lo
Le Lf Lo
Pw
排液通道产量公式为:
Sw 水
μr 3 > μr 2> μr 1 μr 1
μr 2
μr 3
x
S~t曲线
影响水驱油非活塞性的因素:
(A)毛细管力的影响
由于界面张力和岩石的润湿性所产生
的毛管力有时是流动的阻力,有时是动力。
(a)若岩石表面是亲油的,毛管力是阻力。
P1 水 Pc
油 P2
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方向

油气层渗流力学第二版第六章(张建国版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

油气层渗流力学第二版第六章(张建国版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

在地层压力低于饱和压力的情况下,形成油、气两相的混合
流动。 在有气顶存在的情况下,还伴随着气顶的膨胀作用,使渗流
问题复杂化。
第一节 油水两相基本渗流微分方程
第一节 油水两相渗流微分方程
一、运动方程
1、不考虑重力和毛细管压力 设油、水相流动时分别服从达西定律,而不考虑重 力和毛细管压力的影响。
第一节 油水两相渗流微分方程
单相渗流:
第一节 油水两相渗流微分方程
在dt时间内,在y方向流入和流出六面体的油、水质量差分别为:
单相渗流:
第一节 油水两相渗流微分方程
在dt时间内,在z方向流入和流出六面体的油、水质量差分别为:
单相渗流:
第一节 油水两相渗流微分方程
经过dt时间后,六面体流出和流入的油、水总质量差分别为:
单相渗流:
简写为:
第一节 油水两相渗流微分方程
若设ρ

o
、ρ w和φ 为常数,即不考虑油、水和岩石压缩性:
第一节 油水两相渗流微分方程
在一维流动情况下,油、水的连续性方程为:
第一节 油水两相渗流微分方程
应用范围
彼此不互溶且不起任何化学反应的油水两相同时流动。
岩石和液体均不可压缩并且服从线性渗流定律。
不考虑重力和毛管力的作用
第一节 油水两相渗流微分方程
dt时间内,由于油、水相流入和流出六面体引起六面体内油、水相饱 和度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六面体内油、水相质量变化:
单相渗流:
第一节 油水两相渗流微分方程
经过dt时间后,油、水流入和流出单元体的质量差应等于单元体
内油、水相饱和度变化而导致的油、水相质量变化:
单相渗流:
第一节 油水两相渗流微分方程

第6章 油气两相渗流(溶解气驱动)

第6章 油气两相渗流(溶解气驱动)

C( pe
g (
)Krg pe )
Rs ( pe ) ga Kro Bo ( pe )o ( pe )
2 pe
K
t
Rs ( pe ) ga
Bo ( pe )
Soe
C( pe )(1
Soe ) 22
第四节 混气液体的不稳定渗流
一、基本微分方程的简化 两式相除可得:
C( p)(So )
第三节 混气液体的稳定渗流
三、稳定试井 溶解气驱方式下的指示曲线,如右图。
根据直线的斜率可以求出采油指数:
J0
q0 H
直线段服从达西线性渗流定律,可得:
则可得渗透率为:
2πKh J0 ln re
rw
K
J0
ln
re rw
2πh
指示曲线
20
第四节 混气液体的不稳定渗流
一、基本微分方程的简化
边界压力≈地层平均压力 边界处的饱和度值≈地层平均饱和度值 油相基本微分方程:
2
第一节 混气液体渗流的物理过程
溶解气驱开采的油藏,混气液体渗流的能量来源于均匀分布于 全油藏的溶解气体,因而一般采用均匀的井网。所以说在混气 液体渗流时,关键是研究清楚一口井的情况。
溶解气驱压力传播示意图
溶解气驱单元体图
气体膨胀所释放的弹性能主要消耗在克服阻力转换为流体的动能。
3
第一节 混气液体渗流的物理过程
Bo ( p)
So
12
第三节 混气液体的稳定渗流
一、赫氏函数 混气液体稳定渗流的基本微分方程:
o
(
Kro p)Bo
(
p)
p
0
方程中渗透率、粘度、体积系数都随压力变化,为方便方程求解,

M-6 第六章 油水两相渗流理论基础

M-6 第六章 油水两相渗流理论基础

第六章 油水两相渗流理论基础油气运移理论认为储层原为水所饱和,而油是在后来的某一时间才运移来的。

迄今为止,人们还没有发现孔隙空间中绝对不含水的油气藏。

地层固有水饱和度称为原生水或间隙水饱和度。

仅这些水的存在,除了减少储存烃类物质的孔隙空间外,也构成了孔隙空间中的多相(至少两相)流体体系。

另外,诸多大油区成功经验表明,起源于19世纪下叶的注水采油能够显著提高原油最终采收率,这一技术在20世纪40年代之后蓬勃发展,由注水所引起的多相渗流问题一直被国内外研究者重视,并相继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在理论上,Richards (1931)最先开始了未饱和土壤中毛管束气—液两相流动的研究,之后Wyckoff 和Botset (1936)在研究未饱和土壤中气—液两相渗流时,首先提出了相对渗透率的概念。

Muskat 和Merese (1937)运用相对渗透率的概念先将Darcy 定律推广到了多相流体渗流之中。

诚如Scheidegger (1972)所说,Darcy 定律的这种推广只能有条件的成立,即相对渗透率不受渗流系统的压力和速度影响,而只是流体饱和度的单值函数(Muskat 假设)。

Leverett (1939,1941)、Leverett 和Lewis (1941)、Buckley 和Leverett (1942)相继完成了孔隙介质二相驱替机理。

关于二相或者三相流动的细观研究成果几乎都是基于Leverett 等人的理论推广而进行的。

在宏观渗流方面,主要贡献者有Perrine (1956)、Martin(1959) 、Weller(1966)、Raghavan (1976)、Aanonsen (1985)、Chen (1987)、Al-Khalifah (1987)、B φe (1989)、Camacho-V 和Standing (1991)、Thompson (1995)等,主要成果有P-M 近似模型、拟压力模型、拟压力拟时间模型及压力平方模型等。

6.1 油水两相渗流的基本微分方程

6.1 油水两相渗流的基本微分方程

7
kkrw ( s ) Pw kkro ( s ) ' S Pw q (t ) A( x) [ Pc ( s ) ] A( x) w x o x x q (t ) k A( x)[( krw ( s ) kro ( s ) Pw kro ( s ) ' S ) Pc ( s ) ] o x o x
vw
k w Pw w x
vo
ko P o o x
2.连续性方程
水相:
油相:
Hale Waihona Puke qw S A( x) w x t qo S A( x) o x t
div(vw ) div(vo )
S w 0 t So 0 t
vw S w x t vo S o x t
※ 上式即为考虑毛管力的油水两相渗流的基本微分方程 10
第一节 油水两相渗流的基本微分方程
二、不考虑毛管力的三维油水两相渗流的数学模型
1、运动方程
油相: 水相: vo vw ko ( s )
o
grad P grad P
kw ( s)
w
2、连续性方程
油相: vox voy voz So ( ) x y z t
式中 : C1 krw
w
; C2
kro
o
16
q(t ) g sin A( x)k (C1 w C2 o ) p x (C1 C2 )kA( x)
C1
krw
w
; C2
kro
o
kkrw p qw ( w g sin ) A( x) w x
1、不考虑重力毛管力的油水两相渗流数学模型★★★ 2、考虑毛管压力的一维油水两相单向渗流的数学模型 ★★★ 3、考虑重力作用的油水两相渗流数学模型★★★

渗流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渗流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七、课程成绩组成
1、平时成绩30% 3、最后考试70%。
渗流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第一章 渗流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
• 油气储集层 • 渗流过程中的力学分析及驱动类型 • 渗流的基本规律和渗流方式 • 非线性渗流规律 • 在低速下的渗流规律 • 两相渗流规律
渗流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第一节 油气储集层(reservoir)
• 粘滞性:流体阻止任何变形的性质,表现为流体运动时受
到粘滞阻力,克服粘滞阻力是渗流时主要的能量消耗,其
大小用牛顿内摩擦定律表A—示两:流层的接触面积,m2;
F A dv
dy
dv/dy— 沿 流 层 法 线 方 向 的 流 速 梯 度 , m/(s·m);
F—内摩擦力(粘滞力),N;
μ—粘滞系数(又称绝对粘度),Pa·s。
发展:深度—宏观微观相结合 广度—物理化学渗流、多重介质渗流、 非牛顿流体渗流、非等温渗流
渗流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四、渗流力学课的特点
• 渗流力学是研究油、气、水在油层中的运动形态和运动规律的 科学。
• 由于油层深埋在地下几千米处,看不见,摸不着,形式多样, 结构复杂,故渗流力学的研究以实验为基础,数学为手段。
多孔介质让流体通过的性质,叫渗透性。渗透性的大小用渗透 率表示。
1)绝对渗透率K:岩石孔隙中液体为一相时,岩石允许流体 通过的能力。绝对渗透率只与岩石本身性质有关。
2)有效渗透率Ko、Kw、Kg:岩石中同时有两种或以上的流 体流动,则岩石对其中一相的通过能力。是饱和度的函数。
3)相对渗透率Krw、Kro:多相同时流动时,相渗透率与绝 对渗透率的比值。
4.岩石及流体的压缩性和弹性力 • 物体在外力作用下要发生弹性变形,当外力去掉后,它又

油水两相渗流理论

油水两相渗流理论
Kw
+
µo
Ko
)vw

µo
Ko
vt
=
∂Pc ∂x
− ∆ρg sin
α
上式两边同除以vt,并整理得:
µo + (∂Pc − ∆ρg sin α ) 1
fw
=
vw vt
=
Ko
∂x
µw + µo
vt
Kw Ko
或:
1+ (∂Pc − ∆ρg sin α ) Ko 1
fw =
∂x
1+ µw Ko
µo vt
µo Kw
µw
Kw
vw

µo
Ko
vo
=
−[ ∂(Pw − ∂x
Po )
+
(ρw

ρo
)g
sin
α]
即:
µw
Kw
vw

µo
Ko
vo
=
−[ − ∂Pc ∂x
+
∆ρg sin
α]

其中: 毛管力Pc = Po − Pw,∆ρ = ρw − ρo
●又:vt = vo + vw,vo = vt − vw 代入①式得:
( µw
0 xo x
x f xe x
含水饱和度分布曲线
⊙两相区含水饱和度分布特点:供
①在两相区前缘处,含水饱 给

和度曲线突然降落,含水饱和度 界
曲线的这种变化称为“跃变”; ②随着水进一步渗入油区,
Pe 0 sw
两相区逐步扩大,两相区任一过 1
流断面上含水饱和度逐渐增加; ③两相区前缘含水饱和度不 sswwf

渗流力学复习2014秋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渗流力学复习2014秋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重点掌握】
1、分流量方程;
2、等饱和度面移动方程;
3、水驱油前缘含水饱和度、位置的确定方法; 4、见水前两相区平均含水饱和度确定方法,井排见水时间
5、见水后平均含水饱和度确定方法;
6、采出程度的计算。
目 录
各章要点 题型介绍 习题讲解
题型介绍
填空、名词解释:基本概念,基本知识 简述题:基本知识及简单应用 应用题:计算、推导、应用
目 录
各章要点 题型介绍 习题讲解
习题讲解—填空题
1 .完整的渗流数学模型必须包括 综合微分方程、初边值条 件 。 2.当产量与压差关系用指数式表示 Q=c(Δp/Δc)n时,若n=1, 说明渗流服从 达西线性 定律,n在1~1/2之间,说明渗流服从 非线性渗流 定律。 3.渗流力学中把由等压线和流线构成的网格图叫做 渗流场图 或水动力场图 。 4.平面径向渗流时,压力分布曲线是一对数曲线,此曲线绕 井轴旋转所构成的曲面,表示地层各点压力值的大小,称为 压降漏斗 。 5.产量与实际不完善井相同的假想完善井的半径称为 油井的 折算半径 。
习题讲解—填空题
11.在直线断层附近一口井的实测压力恢复曲线会出现两个直线段,两直线段有 第 二直线段斜率为第一直线段斜率的 2 倍 关系。 12.油藏的驱动方式有哪几种 水压驱动,弹性驱动,气压驱动,溶解气驱动和重力 驱动 。 。
13.影响非活塞式水驱油的主要因素是 重力,毛管力和油水粘度差
k 14. 地层导压系数的表达式为 Ct ;物理意义是
3、运动方程;
4、状态方程; 5、连续性原理;
6、质量守恒方程;
7、综合压缩系数; 8、典型数学模型的建立; 9、初边值条件
各章要点
第二章 油气渗流的数学模型 基本要求 【了解】 【掌握】 1、理解建立数学模型的基础、步骤; 2、理解边界条件的分类。 1、完整数学模型的组成部分; 2、数学模型中各方程及初边值条件的作用; 3、运动方程、状态方程、质量守恒方程; 4、单相稳定、不稳定以及两相渗流数学模型;

油水两相渗流理论油气层渗流力学

油水两相渗流理论油气层渗流力学

div(vo )
so t
●水相:同理可得。
div(vw ) ●对油水两相: div(vo
sw
vw
)
t 0
vt vo vw const
4.油水两相渗流的基本微分方程
div( Ko
o
gradPor )
so t
div( Kw
w
gradPwr )
sw t
P、sw
直接求解得到关 于压力分布的关 系式很困难。
o (Pc g sin ) 1
fw
vw vt
Ko
x
w o
vt
Kw Ko
或:
1 (Pc g sin ) Ko 1
fw
x
1 w Ko
o vt
o Kw
也可写为:
fw fw(sw)
其中:
1
fw(sw) 1
w
Ko
o Kw
考虑重力和毛管力影 响的分相流量方程
1
1
w
Ko
( Pc x
g sin ) Ko o
K (Pe Pwf
) [wLeLo
o
w
2
Lo2 ]
§6.1 水驱油方式
二、非活塞式水驱油
Le
1.非活塞式水驱油的概念 ◆非活塞式水驱油:在实际油
Lo Lf
水 油 田中,由于岩层微观非均质性、油
供 给
+
水性质的差异以及毛管力现象,水 边

渗入油区后,不可能把能流动的油 全部驱走,出现了一个油水两相同
* w o
* Kw Ko K
由于油相和水相的有



水 边

第六章油水两相

第六章油水两相
x0
q ]
0
t
(t )
dt
A
f w( sw ) dSw
化简得:
1 [Sw( x,t ) Swi ] f w( sw ) dSw
S wo
S wf
式中:Swo---xo处的含水饱和度
udv u v vdu 分部积分法
令 : u Sw( x,t ) Swi
油水两相渗流理论分为:
①活塞式水驱油理论:即认为水驱油时油水 接触面始终垂直于流线,并均匀地向生产 井排推进,油水接触面一直都于排液边平 行,水进入油区后将孔隙中可以流动的油 全部驱出。很显然这时油藏内存在两个区, 一个含油区,一个含水区,总的渗流阻力 有两个,其计算方法前面已述。
注水井排
水区
油区
S w S wi

t
0
q( t ) dt
S w S wi
A( x f xo ) f w( S
wf
)
A( x f xo )
f (S wwf ) 1 ( S w S wi )
平均含水 饱和度
同样该式亦为一关于S wf 的隐式表达 式,用图解法来求解: 过 S wi 点作 f w( Sw ) ~ Sw 曲线的切线, 将切线延长至与 f w( Sw ) 1相交,其交点 所对应的饱和度即为平均含水饱和度。
dSw 0
Sw Sw( x,t )
S w S w 即dS w dt dx 0 t x
dx S w t dt S w x
全微分
dx Q f w 由此可得: dt A S w
dx Q f w( sw ) dt A 该式即为等饱和度面移动方程,亦称B---L方程。 dx/dt表示等饱和度面的向前推进的速度。若对两边 fw t 积分,则有: x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 油水两相渗流理论基础油气运移理论认为储层原为水所饱和,而油是在后来的某一时间才运移来的。

迄今为止,人们还没有发现孔隙空间中绝对不含水的油气藏。

地层固有水饱和度称为原生水或间隙水饱和度。

仅这些水的存在,除了减少储存烃类物质的孔隙空间外,也构成了孔隙空间中的多相(至少两相)流体体系。

另外,诸多大油区成功经验表明,起源于19世纪下叶的注水采油能够显著提高原油最终采收率,这一技术在20世纪40年代之后蓬勃发展,由注水所引起的多相渗流问题一直被国内外研究者重视,并相继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在理论上,Richards (1931)最先开始了未饱和土壤中毛管束气—液两相流动的研究,之后Wyckoff 和Botset (1936)在研究未饱和土壤中气—液两相渗流时,首先提出了相对渗透率的概念。

Muskat 和Merese (1937)运用相对渗透率的概念先将Darcy 定律推广到了多相流体渗流之中。

诚如Scheidegger (1972)所说,Darcy 定律的这种推广只能有条件的成立,即相对渗透率不受渗流系统的压力和速度影响,而只是流体饱和度的单值函数(Muskat 假设)。

Leverett (1939,1941)、Leverett 和Lewis (1941)、Buckley 和Leverett (1942)相继完成了孔隙介质二相驱替机理。

关于二相或者三相流动的细观研究成果几乎都是基于Leverett 等人的理论推广而进行的。

在宏观渗流方面,主要贡献者有Perrine (1956)、Martin(1959) 、Weller(1966)、Raghavan (1976)、Aanonsen (1985)、Chen (1987)、Al-Khalifah (1987)、B φe (1989)、Camacho-V 和Standing (1991)、Thompson (1995)等,主要成果有P-M 近似模型、拟压力模型、拟压力拟时间模型及压力平方模型等。

近年来,许多学者对“相对渗透率是饱和度的单值函数”这一观点持怀疑态度,但苦于没有充足的依据及合适的理论定义来驱替之。

因此,除了数学模型的简化和求解、三维可视化技术等研究工作外,多相流体渗流理论方面一直没有突破性的进展。

6-1油水两相渗流基础根据润湿性理论,在油水两相体系中,理论上认为润湿相优先占据流动孔道壁面,而非润湿相处于孔道中心。

事实上,在孔隙空间的每一小的类似毛管的孔道中,通常是不存在两相同时流动的,要么是100%的油在流动,要么是100%的水在流动,油和水的流动网络通常是相互交织的。

因此,研究油水两相渗流问题,在理解饱和度、渗透率等概念方面,也必须运用连续介质、连续流体的观点。

6-1-1毛管力相:体系中具有特殊物理性质的同一类物质,与其他部分有明显界面(热动力学定义),如固体、液体、气体;在油藏工程中指由于界面张力作用而不能与其他流体混合的一种流体,如油、气、水。

润湿性:液体展布于固体表面能力的度量。

界面张力:定义为平行于界面的单位长度上的力,mN/m 。

流体的物质分子间存在的一个与分子距离成反比的引力,内部某分子受力平衡而表面分子受力不平衡表现为界面张力。

表面张力使流体表面收紧,保持最低表面能。

毛管力:跨越两种非混相流体界面所必须克服的压力。

在受力平衡条件下,毛管力的微观意义是相间压力差与连结两种非混相流体界面的曲率成正比,在同一位置处受力平衡:22)cos 2(r P r r P nw w πθπσπ⋅=⋅⋅+⋅,r P P P w nw c /cos 2θσ=-=毛管力平衡可以受重力和表面力的影响(但不受粘性和惯性力影响,因为流体不动)。

在多孔介质中,Leverett (1940)建议用下列方程表示毛管力的函数关系:),(/cos S M f k P c φθσ=这里,S 是流体饱和度,M 表示孔隙特征。

在油水两相流动情况下,水湿地层中油相压力高于水相压力,其相间压力差值随含油饱和度的增加而增大。

在束缚水饱和度下,水呈挂环状(水围绕在颗粒接触点周围),这些互不连续接触的水环不能直接传递压力扰动,而油呈纤维状,是传递压力扰动的连续通道。

当水饱和度高过束缚水饱和度以上时,挂环状的水变成纤维状成为连续相,压力扰动通过可动水传递。

油水相间的压差分布可以通过饱和度分布来推断,饱和度变化平缓,则相间压力差分布平缓,饱和度变化陡峭,则相间压力差分布陡峭。

当可流动水增多时,水相传递压力的能力逐渐增强,毛管力的作用逐渐减弱,水的驱替作用以拖拉带为主。

6-1-2相对渗透率对于多相流体渗流问题,设想进行下列实验,将两种非混相流体泵入绝对渗透率为k 、横截面积为A 的圆柱形孔隙介质岩样中,设Q 1、Q 2分别是两种流体的流量。

用压力计测量每中流体在孔隙介质中相距L 的两个点的压力,假设测压孔离岩样末端足够远,不存在末端效应影响。

在流量稳定的条件下,该实验能够表征流体的稳态渗流,根据Darcy 定律可写出如下方程:LP k AQ jj j ∆=μ,2,1=j式中,称k j 为相渗透率或有效渗透率,一般有:k k k ≤≤21,0若定义相对渗透率:k k k i ri /=,2,1=i则有:1021<+≤r r k k量纲分析表明,影响相对渗透率的因素较多,可用下列关系式表示:()⎥⎥⎦⎤⎢⎢⎣⎡-=j j j j rjS vl v gl F k ,,,,,,2212121αμρσμσρρμμρρ,P j j V V S /=实验结果表明,多数情况下上式括号中的第二项粘度比值影响微弱;第三项是重力和毛管力比值可以忽略不计;第四项是粘滞力和毛管力的比值一般不能完全忽略;第五项是Renolds 数(惯性力和粘滞力的比值),当流量较小时第五项也可忽略(此时第一项密度比影响也可忽略);第六项是润湿角;第七项是饱和度。

如果流体1是润湿流体,只有当流体1的饱和度大于束缚饱和度S 1c 、流体2大于残余饱和度(1-S 1r )时才能发生两相流动;大量统计结果发现k r2(S 1c )接近于1而k r1(1-S 1c )远离1,说明束缚湿相流体的存在对非湿相流体流动干扰较小,而残余非湿相流体对湿相流体流动干扰较大;两种流体的相对渗透率之和小于1,表明两相流动时地层总的渗透能力降低;两种P nwS 1S 1ck r 1.0 图6-1相对渗透率示意图流体的渗透率曲线表现出不对称性表明润湿角的影响起决定性作用;另外,受饱和历史和饱和次序的影响,相对渗透率曲线有出明显的滞后想象。

6-1-3水驱油观点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两种关于水驱油的认识,即活塞式水驱油和非活塞式水驱油。

活塞式水驱油认为:地层中原来饱和原油(孔隙空间中含油和束缚水),认为水驱油时,油水接触面始终垂直于流线,并且均匀向前推进,水到之处将孔隙中可流动原油全部驱走。

由此,单向渗流时油水接触面将与排液道垂直,径向渗流时油水接触面将是与井轴同心的圆面。

分析表明,这种观点不能解释矿场实际发生的物理现象,如油井见水后,油水同出很长时间,同一井排见水时间不同等,后来逐步发展了非活塞式水驱油理论。

非活塞式水驱油认为:水驱油时,由于油水粘度差、毛管力作用以及岩层微观不均匀性质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水渗入油区后出现一个油水两相交织流动的两相区——油水过渡带。

油水过渡带的形成主要因为:(1)毛管力的影响:毛管力的作用与润湿性、毛管半径有关。

对于注水开发油田来说,影响次要;(2)重度差影响:重力分离现象。

对于中、薄层影响次要;(3)粘度差影响:油水粘度比差异导致渗流速度不同,产生粘性指进现象。

为主要影响因素;(4)介质的微观非均质:孔隙大小分布情况。

一般为主要影响因素。

油水两相区存在使得渗流阻力增大,其阻力大小取决于流体的粘度和两相区相渗透率。

6-2油水两相偏微分方程导出多相不混溶流体渗流的偏微分方程的思想与单相情形相似,只不过注意是针对某相流体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因此在写出单元体质量变化率时需要考虑该相流体饱和度的影响。

由于我国学者习惯于质量守恒式,而在西方参考文献中经常使用体积守恒式,所以本节分别给出各自的具体形式。

6-2-1油水两相渗流偏微分方程通式油水两相渗流遵从质量守恒式和体积守恒式分别为:()()()()i i zi i yi i xi i S tv z v y v x φρρρρ∂∂=⎥⎦⎤⎢⎣⎡∂∂+∂∂+∂∂-,i is i B ρρ=,w o i ,= ⎪⎪⎭⎫⎝⎛∂∂=⎥⎦⎤⎢⎣⎡⎪⎪⎭⎫ ⎝⎛∂∂+⎪⎪⎭⎫ ⎝⎛∂∂+⎪⎪⎭⎫ ⎝⎛∂∂-i i i zi iyi i xi B S t B v z B v y B v x φ考虑毛管力、重力影响的Darcy 定律:()g P Kv i ii i ρμ+∇-=,w o c P P P -=当忽略忽略二阶小量及重力影响时,控制方程通用体积表达式可以写为:⎪⎪⎭⎫⎝⎛∂∂=⎪⎪⎭⎫ ⎝⎛∇⋅∇iii i i ri B S t P B kk φμ若忽略系统弹性,又有如下简化表示式:t S P kk ii ri ∂∂=⎪⎪⎭⎫ ⎝⎛∇⋅∇φμ 式中,ρis 为地面标准状况下流体密度。

6-2-2一维油水两相渗流偏微分方程对于一维单向渗流系统,将连续性方程展开整理,可得到油水两相渗流偏微分方程⎥⎦⎤⎢⎣⎡∂∂+∂∂=∂∂+⎥⎦⎤⎢⎣⎡∂∂+=∂∂t S t P c S t S t P c c S S t i ti i i i i i l i i i i φρφρφρρφφ)()( 连续性方程左边展开时,忽略重力和毛管力(忽略二阶小量):⎪⎪⎭⎫⎝⎛∂∂∂∂+⎪⎭⎫ ⎝⎛∂∂=∂∂-∂∂-=∂∂-x P k x x P k c x v xv xv i i ii i li i x ii x x i iiμρμρρρρ2)( 联立后得到:⎥⎦⎤⎢⎣⎡∂∂+∂∂=⎪⎪⎭⎫ ⎝⎛∂∂∂∂t S t P c S x P k x i ti i i i φμ,w o i ,= 将上述方程加和(1=+w o S S )得到压力方程:t P c t P c S c S x P k k x t tw w to o w w o o ∂∂=⎥⎦⎤⎢⎣⎡∂∂+=⎥⎦⎤⎢⎣⎡∂∂⎪⎪⎭⎫ ⎝⎛+∂∂φφμμ)( 而对于水相方程,由于右端第一相远远小于第二相,饱和度方程:tS x P k x w w w ∂∂=⎪⎪⎭⎫ ⎝⎛∂∂∂∂φμ,t S x v ww ∂∂=∂∂φ 类似地,对于平面径向渗流系统,渗流压力方程和饱和度方程:t P c t P c S c S r P k k r r r t tw o tw o w w o o ∂∂=⎥⎦⎤⎢⎣⎡∂∂+=⎥⎦⎤⎢⎣⎡∂∂⎪⎪⎭⎫ ⎝⎛+∂∂φφμμ)(1 tS r P k r r r w w w ∂∂=⎪⎪⎭⎫ ⎝⎛∂∂∂∂φμ1,t S x rv ww ∂∂=∂∂φ)( 可以用定义拟压力的方法线化上述方程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