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粒灸技术(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
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
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目录1.刮痧技术2.拔罐技术3.麦粒灸技术4.隔物灸技术5.悬灸技术6.蜡疗技术7.穴位敷贴技术8.中药泡洗技术9.中药冷敷技术10.中药湿热敷技术11.中药涂药技术12.中药熏蒸技术13.中药热熨敷技术14.中药离子导入技术15.穴位注射技术16.耳穴贴压技术17.经穴推拿技术18.中药灌肠技术刮痧技术刮痧技术是在中医经络腧穴理论指导下,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类、砭石类等刮板或匙,蘸上刮痧油、水或润滑剂等介质,在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出现瘀斑,通过其疏通腠理,驱邪外出;疏通经络,通调营卫,和谐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中医外治技术。
一、适用范围适用于外感性疾病所致的不适,如高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各类骨关节病引起的疼痛,如腰腿痛、肩关节疼痛等症状。
二、评估1.病室环境,室温适宜。
2.主要症状、既往史,是否有出血性疾病、妊娠或月经期。
3.体质及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刮痧部位皮肤情况。
三、告知1.刮痧的作用、简单的操作方法及局部感觉。
2.刮痧部位的皮肤有轻微疼痛、灼热感,刮痧过程中如有不适及时告知护士。
3.刮痧部位出现红紫色痧点或瘀斑,为正常表现,数日可消除。
4.刮痧结束后最好饮用一杯温水,不宜即刻食用生冷食物,出痧后30分钟内不宜洗冷水澡。
5.冬季应避免感受风寒;夏季避免风扇、空调直吹刮痧部位。
四、用物准备治疗盘、刮痧板(牛角类、砭石类等刮痧类板或匙),介质(刮痧油、清水、润肤乳等),毛巾、卷纸、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物。
五、基本操作方法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遵照医嘱确定刮痧部位,排空二便,做好解释。
2.检查刮具边缘有无缺损。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3.协助患者取合理体位,暴露刮痧部位,注意保护隐私及保暖。
4.用刮痧板蘸取适量介质涂抹于刮痧部位。
5.单手握板,将刮痧板放置掌心,用拇指和食指、中指夹住刮痧板,无名指小指紧贴刮痧板边角,从三个角度固定刮痧板。
麦粒灸技术操作方法及常见疾病的麦粒灸技术
麦粒灸技术操作方法及常见疾病的麦粒灸技术麦粒灸是将艾绒搓成如麦粒样大小的艾炷直接置于皮肤上施灸防治疾病的一种技术。
其特点是所需艾绒很少,烟雾小,刺激量可大可小,灼热、灼痛感穿透性明显。
应用范围很广,尤其对风寒湿痹、寒痰喘咳、以及脏腑虚寒、元阳虚损引起的各种病症疗效较好。
一、灸材与基本操作方法(一)艾绒及其他施灸材料麦粒灸选用柔细如棉的艾绒,一般选用黄色精制艾绒,其艾火温和,艾绒纤维易于按压或搓捻成大小、松紧不同光滑的麦粒状艾炷。
麦粒灸操作还需要中药油膏或凡士林,其作用在帮助艾粒粘附于皮肤,也可刮取新鲜蒜汁作粘附材料,线香用于暗火点燃艾炷顶端,镊子用于适时移除烧剩残艾。
(二)麦粒艾炷制作麦粒灸所用艾炷是用子粒状的麦类作比喻,艾炷多成长圆形或卵圆形,也可将艾炷底部压平成半粒米样。
麦粒形艾炷可分大、中、小3种。
大麦粒形艾炷,炷如一颗完整麦粒。
取6mg艾绒,制作炷高约5mm,腹径3mm的艾炷;中等麦粒形艾炷,炷如大半个麦粒,取4mg艾绒,制作炷高4mm,腹径2.5mm的艾炷;小麦粒形艾炷,炷如半粒米,取2mg艾绒,制作炷高3mm,腹径2mm的艾炷。
根据艾炷的松紧分为“硬丸”、“中等硬丸”和“软丸”。
用右手拇、示指反复均匀地搓捻艾绒,纤维缠绕较紧,含绒量较多,燃烧时间较长,温度较高,被称为“硬丸”。
拽取少量艾绒,略加按压成形,由于纤维未经搓捻缠绕,因此所制作的艾炷比较松散,含绒量较少,燃烧时间短,温度稍低,被称为“软丸”。
松紧程度介于二者之间的是“中等硬丸”。
当病情危重,需要在短时间内达到较大刺激量,多用硬丸样艾炷,或用超常规壮数的软丸艾炷。
病情平缓,只需常规壮数,可用中等硬丸样艾炷,或用软丸样艾炷。
(三)选穴特点1.全身大多数穴位都可施以麦粒灸。
2.较多选用背腰、脘腹和下肢等肌肉较厚部位穴位。
3.选穴宜少而精,每次2~4穴为宜。
4.局部与远部选穴相结合5.定位要准确,以免修正定位造成更多、更大的灸痕。
6.分布颜面、血管部位的穴位不可采用化脓瘢痕灸。
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
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目录1.刮痧技术2.拔罐技术3.麦粒灸技术4.隔物灸技术5.悬灸技术6.蜡疗技术7.穴位敷贴技术8.中药泡洗技术9.中药冷敷技术10.中药湿热敷技术11.中药涂药技术12.中药熏蒸技术13.中药热熨敷技术14.中药离子导入技术15.穴位注射技术16.耳穴贴压技术17.经穴推拿技术18.中药灌肠技术刮痧技术刮痧技术是在中医经络腧穴理论指导下,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类、砭石类等刮板或匙,蘸上刮痧油、水或润滑剂等介质,在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出现瘀斑,通过其疏通腠理,驱邪外出;疏通经络,通调营卫,和谐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中医外治技术。
一、适用范围适用于外感性疾病所致的不适,如高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各类骨关节病引起的疼痛,如腰腿痛、肩关节疼痛等症状。
二、评估1.病室环境,室温适宜。
2.主要症状、既往史,是否有出血性疾病、妊娠或月经期。
3.体质及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刮痧部位皮肤情况。
三、告知1.刮痧的作用、简单的操作方法及局部感觉。
2.刮痧部位的皮肤有轻微疼痛、灼热感,刮痧过程中如有不适及时告知护士。
3.刮痧部位出现红紫色痧点或瘀斑,为正常表现,数日可消除。
4.刮痧结束后最好饮用一杯温水,不宜即刻食用生冷食物,出痧后30分钟内不宜洗冷水澡。
5.冬季应避免感受风寒;夏季避免风扇、空调直吹刮痧部位。
四、用物准备治疗盘、刮痧板(牛角类、砭石类等刮痧类板或匙),介质(刮痧油、清水、润肤乳等),毛巾、卷纸、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物。
五、基本操作方法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遵照医嘱确定刮痧部位,排空二便,做好解释。
2.检查刮具边缘有无缺损。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3.协助患者取合理体位,暴露刮痧部位,注意保护隐私及保暖。
4.用刮痧板蘸取适量介质涂抹于刮痧部位。
5.单手握板,将刮痧板放置掌心,用拇指和食指、中指夹住刮痧板,无名指小指紧贴刮痧板边角,从三个角度固定刮痧板。
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
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1.介绍1.1 目的本手册旨在对护理人员使用中医技术进行详细的说明和指导,以提高护理技术水平,保障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1.2 适用范围本手册适用于医疗机构的护理人员,包括注册护士、护士长以及相关技术人员。
2.基本知识2.1 中医基本理论①中医阴阳五行理论②中医经络理论③中医脏腑理论2.2 中医诊断方法①望诊②闻诊③问诊④切诊2.3 中医常用技术①中药疗法②针灸疗法③推拿按摩疗法④拔罐疗法⑤刮痧疗法3.技术操作流程3.1 患者评估3.2 中医技术选择3.3 技术操作前准备3.4 技术操作步骤3.5 技术操作注意事项3.6 操作结束后的处理4.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4.1 针灸操作中出血问题的处理4.2 推拿按摩过程中出现疼痛问题的处理4.3 拔罐过程中出现瘀斑问题的处理4.4 刮痧后出现皮肤过敏问题的处理5.安全与质控5.1 中医技术的安全性要求5.2 患者知情同意的获取与记录5.3 技术操作中的卫生控制5.4 不良事件的监测与报告附件:1.技术操作流程示意图2.常用中药材列表3.针灸器具清单4.推拿按摩手法示意图5.拔罐器具清单6.刮痧工具清单法律名词及注释:1.执业护士法:指对执业护士从事护理工作的行为进行规范的法律。
2.医疗事故:指在医疗活动中,因医务人员的错误或过失导致患者乃至他人的身体、精神损害或死亡的不良后果。
3.患者知情同意:指在医疗活动中,医务人员应向患者及其法定代理人说明医疗过程、风险及可能的不良后果,并取得其书面同意。
麦粒灸操作标准
麦粒灸操作标准
麦粒灸操作标准:
1.准备工具:麦粒灸、热水、消毒棉球、消毒酒精。
2.选择适当的穴位:麦粒灸可以选择要灸的穴位,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经络理论选择相应的穴位。
3.擦洗皮肤:使用消毒酒精和棉球擦洗皮肤,确保穴位周围干净卫生。
4.点燃麦粒灸:用火机点燃麦粒灸。
5.灸热穴位:将麦粒灸热贴在穴位上,保持2-3分钟即可。
6.开始灸疗:用拇指或手指按压灸热的麦粒灸,使其发生轻微的燃烧反应。
7.调整灸疗时间:根据个体差异,可以酌情延长或缩短灸疗时间。
一般建议每个穴位灸热10-15分钟。
8.结束灸疗:将灸热的麦粒灸用手或工具切断,灭火后丢弃。
再用棉球和消毒酒精擦拭穴位周围,彻底清洁干净。
注意事项:
1.在操作之前,一定要仔细阅读麦粒灸的说明,并确保自身适宜灸疗。
2.在灸疗过程中,应保持镇静,避免突然起身或活动,以免引
起烫伤。
3.如果有不适症状,如头昏、恶心、心悸等,应立即停止灸疗,并就医治疗。
4.为避免传染病的传播,麦粒灸应在个人使用,不得共用。
灸
疗前要进行消毒处理,以保证卫生。
中医操作(18项)科室
中医操作项目
负责科室
1.刮痧技术
ICU
2.拔罐技术
外二科
16.耳穴贴压技术
眼耳鼻喉科
17.经穴推拿技术
儿科
18.中药灌肠技术
妇科
骨二科
3.麦粒灸技术
肾病/风湿病科
4.隔物灸技术
肺病科
5.悬灸技术
心病科
6.蜡疗技术
脾胃病科
7.穴位敷贴疗法
内分泌科
8.中药泡洗技术
皮肤科
9.中药冷敷技术
骨一科
10.中药湿热敷技
12.中药熏蒸技术
脑病/针灸科
13.中药热熨敷技术
骨三科
14.中药离子导入技术
外三科
15.穴位注射技术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使用手册2016综述
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目录1.刮痧技术2.拔罐技术3.麦粒灸技术4.隔物灸技术5.悬灸技术6.蜡疗技术7.穴位敷贴技术8.中药泡洗技术9.中药冷敷技术10.中药湿热敷技术11.中药涂药技术12.中药熏蒸技术13.中药热熨敷技术14.中药离子导入技术15.穴位注射技术—2 —16.耳穴贴压技术17.经穴推拿技术18.中药灌肠技术刮痧技术刮痧技术是在中医经络腧穴理论指导下,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类、砭石类等刮板或匙,蘸上刮痧油、水或润滑剂等介质,在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出现瘀斑,通过其疏通腠理,驱邪外出;疏通经络,通调营卫,和谐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中医外治技术。
一、适用范围适用于外感性疾病所致的不适,如高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各类骨关节病引起的疼痛,如腰腿痛、肩关节疼痛等症状。
二、评估1.病室环境,室温适宜。
2.主要症状、既往史,是否有出血性疾病、妊娠或月经期。
3.体质及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刮痧部位皮肤情况。
三、告知1.刮痧的作用、简单的操作方法及局部感觉。
2.刮痧部位的皮肤有轻微疼痛、灼热感,刮痧过程中如有不—3 —适及时告知护士。
3.刮痧部位出现红紫色痧点或瘀斑,为正常表现,数日可消除。
4.刮痧结束后最好饮用一杯温水,不宜即刻食用生冷食物,出痧后30分钟内不宜洗冷水澡。
5.冬季应避免感受风寒;夏季避免风扇、空调直吹刮痧部位。
四、用物准备治疗盘、刮痧板(牛角类、砭石类等刮痧类板或匙),介质(刮痧油、清水、润肤乳等),毛巾、卷纸、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物。
五、基本操作方法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遵照医嘱确定刮痧部位,排空二便,做好解释。
2.检查刮具边缘有无缺损。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3.协助患者取合理体位,暴露刮痧部位,注意保护隐私及保暖。
4.用刮痧板蘸取适量介质涂抹于刮痧部位。
5.单手握板,将刮痧板放置掌心,用拇指和食指、中指夹住刮痧板,无名指小指紧贴刮痧板边角,从三个角度固定刮痧板。
中医适宜技术之麦粒灸
中医适宜技术之麦粒灸一、背景起源艾灸产生于我国远古石器时代,如今已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词语。
但是作为艾灸中的一种——麦粒灸,其优点甚多,却并不为很多人所知。
什么是麦粒灸呢?它是用麦粒大小之艾炷,作用于身体之特殊敏感点及相应部位,虽是属于直接灸,但不引起化脓与形成灸疮。
麦粒灸早在两千年前就已经被民间广泛运用。
在清朝首创艾条灸以前,麦粒灸作为主要灸法和针刺一起占了《黄帝内经》三分之二的篇幅,可见它在传统中医学中的重要地位。
灸疗大师周楣声也曾在他的著作《灸绳》里对麦粒灸进行了深刻的评述:“举凡全身各个系统之陈年痼疾及药物难以为力的病症几乎皆可保罗……用之得当,均可收奇效、显效与有效的不同效果。
”二、优势特点1、麦粒灸所需艾绒很少,烟雾小,刺激量可大可小,灼热、灼痛感、穿透性明显且时间短,能为患者接受。
2、麦粒灸属于直接灸,但不引起化脓与形成灸疮,仅有轻微灼伤或起泡,可在2-3日内结痂脱落。
3、麦粒灸是一种人为的非细菌性炎症,目的是延长对局部区域的刺激量,以形成长效刺激,而且有证据表明,麦粒灸产生的脓性分泌物经过仪器检测是无菌性的,这和其它伤口感染的化脓有着明显的差别。
4、麦粒灸具有补虚与泻实双向作用,补虚作用体现在益气、温阳、养血、滋阴方面。
麦粒灸之灸火助阳,阳生阴长。
泻实可理解为泄热,麦粒灸可温通经络、行气活血,泻去邪之实质。
三、适应证麦粒灸临床主要适用于虚、寒、痰、瘀等证,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颈肩腰腿痛、落枕、肩周炎、失眠、痿病、头痛、痛经、月经不调、胃下垂等症。
禁忌症1、颜面部、心前区、体表大血管部位和关节部位不可用化脓麦粒灸;2、妇女妊娠期,腰骶部和小腹部禁用化脓灸;3、动脉搏动处如太渊、经渠、冲阳穴不宜用麦粒灸;4、不便操作的部位如腋窝、脐窝、会阴等处禁用麦粒灸。
四、注意事项1、施灸前要给患者解释本技术的操作特点,说明施灸程度和反应,在取得患者理解和同意后,方可施灸。
2、灸后起泡较小可待其自行吸收,水泡较大者可用消毒针穿破,放出液体,外敷消毒干敷料。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使用手册2016
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目录1.刮痧技术2.拔罐技术3.麦粒灸技术4.隔物灸技术5.悬灸技术6.蜡疗技术7.穴位敷贴技术8.中药泡洗技术9.中药冷敷技术10.中药湿热敷技术11.中药涂药技术12.中药熏蒸技术13.中药热熨敷技术14.中药离子导入技术15.穴位注射技术16.耳穴贴压技术17.经穴推拿技术18.中药灌肠技术刮痧技术刮痧技术是在中医经络腧穴理论指导下,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类、砭石类等刮板或匙,蘸上刮痧油、水或润滑剂等介质,在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出现瘀斑,通过其疏通腠理,驱邪外出;疏通经络,通调营卫,和谐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中医外治技术。
一、适用范围适用于外感性疾病所致的不适,如高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各类骨关节病引起的疼痛,如腰腿痛、肩关节疼痛等症状。
二、评估1.病室环境,室温适宜。
2.主要症状、既往史,是否有出血性疾病、妊娠或月经期。
3.体质及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刮痧部位皮肤情况。
三、告知1.刮痧的作用、简单的操作方法及局部感觉。
2.刮痧部位的皮肤有轻微疼痛、灼热感,刮痧过程中如有不适及时告知护士。
3.刮痧部位出现红紫色痧点或瘀斑,为正常表现,数日可消除。
4.刮痧结束后最好饮用一杯温水,不宜即刻食用生冷食物,出痧后30分钟内不宜洗冷水澡。
5.冬季应避免感受风寒;夏季避免风扇、空调直吹刮痧部位。
四、用物准备治疗盘、刮痧板(牛角类、砭石类等刮痧类板或匙),介质(刮痧油、清水、润肤乳等),毛巾、卷纸、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物。
五、基本操作方法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遵照医嘱确定刮痧部位,排空二便,做好解释。
2.检查刮具边缘有无缺损。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3.协助患者取合理体位,暴露刮痧部位,注意保护隐私及保暖。
4.用刮痧板蘸取适量介质涂抹于刮痧部位。
5.单手握板,将刮痧板放置掌心,用拇指和食指、中指夹住刮痧板,无名指小指紧贴刮痧板边角,从三个角度固定刮痧板。
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2015版)
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目录1.刮痧技术2.拔罐技术3.麦粒灸技术4.隔物灸技术5.悬灸技术6.蜡疗技术7.穴位敷贴技术8.中药泡洗技术9.中药冷敷技术10.中药湿热敷技术11.中药涂药技术12.中药熏蒸技术13.中药热熨敷技术14.中药离子导入技术15.穴位注射技术16.耳穴贴压技术17.经穴推拿技术18.中药灌肠技术刮痧技术刮痧技术是在中医经络腧穴理论指导下,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类、砭石类等刮板或匙,蘸上刮痧油、水或润滑剂等介质,在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出现瘀斑,通过其疏通腠理,驱邪外出;疏通经络,通调营卫,和谐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中医外治技术。
一、适用范围适用于外感性疾病所致的不适,如高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各类骨关节病引起的疼痛,如腰腿痛、肩关节疼痛等症状。
二、评估1.病室环境,室温适宜。
2.主要症状、既往史,是否有出血性疾病、妊娠或月经期。
3.体质及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刮痧部位皮肤情况。
三、告知1.刮痧的作用、简单的操作方法及局部感觉。
2.刮痧部位的皮肤有轻微疼痛、灼热感,刮痧过程中如有不适及时告知护士。
3.刮痧部位出现红紫色痧点或瘀斑,为正常表现,数日可消除。
4.刮痧结束后最好饮用一杯温水,不宜即刻食用生冷食物,出痧后 30 分钟内不宜洗冷水澡。
5.冬季应避免感受风寒;夏季避免风扇、空调直吹刮痧部位。
四、用物准备治疗盘、刮痧板(牛角类、砭石类等刮痧类板或匙),介质(刮痧油、清水、润肤乳等),毛巾、卷纸、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物。
五、基本操作方法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遵照医嘱确定刮痧部位,排空二便,做好解释。
2.检查刮具边缘有无缺损。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3.协助患者取合理体位,暴露刮痧部位,注意保护隐私及保暖。
4.用刮痧板蘸取适量介质涂抹于刮痧部位。
5.单手握板,将刮痧板放臵掌心,用拇指和食指、中指夹住刮痧板,无名指小指紧贴刮痧板边角,从三个角度固定刮痧板。
(完整版)《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2016版
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目录1.刮痧技术----------------------P3-92.拔罐技术----------------------P10-143.麦粒灸技术--------------------P15-174.隔物灸技术--------------------P18-215.悬灸技术----------------------P22-256.蜡疗技术----------------------P26-297.穴位敷贴技术------------------P30-338.中药泡洗技术------------------P34-369.中药冷敷技术------------------P37-3910.中药湿热敷技术---------------P40-4211.中药涂药技术-----------------P43-4612.中药熏蒸技术-----------------P47-4913.中药热熨敷技术---------------P50-5314.中药离子导入技术-------------P54-5615.穴位注射技术-----------------P57-5916.耳穴贴压技术-----------------P60-6317.经穴推拿技术-----------------P64-6918.中药灌肠技术-----------------P70-73刮痧技术刮痧技术是在中医经络腧穴理论指导下,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类、砭石类等刮板或匙,蘸上刮痧油、水或润滑剂等介质,在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出现瘀斑,通过其疏通腠理,驱邪外出;疏通经络,通调营卫,和谐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中医外治技术。
一、适用范围适用于外感性疾病所致的不适,如高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各类骨关节病引起的疼痛,如腰腿痛、肩关节疼痛等症状。
二、评估1.病室环境,室温适宜。
中医护理技术项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中医护理技术项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护理人员中医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XXX医院护理部目录1.刮痧技术 (2)2.拔罐技术 (4)3.麦粒灸技术 (6)4.隔物灸技术 (8)5.悬灸技术 (10)6.蜡疗技术 (12)7.穴位敷贴技术 (14)8.中药泡洗技术 (16)9.中药冷敷技术 (18)10.中药湿热敷技术 (20)11.中药涂药技术 (22)12.中药熏蒸技术 (24)13.中药热熨敷技术 (26)14.中药离子导入技术 (28)15.穴位注射技术 (30)16.耳穴贴压技术 (32)17.经穴推拿技术 (34)18.中药灌肠技术 (36)一、刮痧法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考核者签名:考核时间:年月日2018年3月制定刮痧技术操作流程图二、拔火罐法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2、操作时间为5分钟。
从取罐开始计时至最后一个罐吸附住结束。
每超时10秒扣1分。
3、根据病情选3个主穴,双侧穴位,算作一个。
监考老师考核时间年月日2014年8月修订拔罐技术操作流程图三、麦粒灸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监考老师 考核时间 年 月 日2018年3月制定麦粒灸技术操作流程图四、隔物灸法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2、操作时间为5分钟,从取姜片开始计时至艾灰全部倒入储物缸结束。
每超时10秒扣1分。
3、根据病情选3个主穴,双侧穴位,算作一个。
监考老师 考核时间 年 月 日2014年8月修订隔物灸技术操作流程图五、悬灸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注:1. 艾条灸方法常用者有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三种。
2.若有艾灸火脱落烧伤皮肤,烧坏衣被均为不合格。
考核者签名:考核时间:年月日2017年10制定悬灸技术操作流程图六、蜡疗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考核者签名:考核时间:年月日2018年3月制定蜡疗技术操作流程图七、穴位贴敷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科室姓名操作时间监考老师签名:考核时间年月日2018年3月制定穴位敷贴技术操作流程图八、中药泡洗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考核时间年月日监考人2018年3月制定中药泡洗技术操作流程图九、中药冷敷技术操作流程评分标准考核者签名:考核时间:年月日2018年3月制定中药冷敷技术操作流程图十、中药湿热敷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考核者签名:检查时间:年月日2018年3月制定中药湿热敷技术操作流程图十一、中药涂药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考核者签名: 考核时间:年 月日2018年3月制定中药涂药技术操作流程图十二、中药熏蒸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考核时间 年 月 日 考核者签名:2018年3月制定中药熏蒸技术操作流程十三、中药热熨敷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考核时间年月日监考人2018年3月制定中药热熨敷技术流程图十四、中药离子导入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考核时间:年月日考核者签名:2018年3月制定中药离子导入操作流程图十五、穴位注射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监考老师考核时间年月日2018年3月制定穴位注射操作流程图十六、耳穴压豆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注:1、操作时间为1分钟,从消毒皮肤开始计时至压豆完成结束。
2018年中医护理技术18项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2018年中医护理技术18项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doc护理人员中医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XXX医院护理部目录1.刮痧技术 (2)2.拔罐技术 (4)3.麦粒灸技术 (6)4.隔物灸技术 (8)5.悬灸技术 (10)6.蜡疗技术 (12)7.穴位敷贴技术 (14)8.中药泡洗技术 (16)9.中药冷敷技术 (18)10.中药湿热敷技术 (20)11.中药涂药技术 (22)12.中药熏蒸技术 (24)13.中药热熨敷技术 (26)14.中药离子导入技术 (28)15.穴位注射技术 (30)16.耳穴贴压技术 (32)17.经穴推拿技术 (34)18.中药灌肠技术 (36)一、刮痧法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刮痧技术操作流程图二、拔火罐法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2、操作时间为5分钟。
从取罐开始计时至最后一个罐吸附住结束。
每超时10秒扣1分。
3、根据病情选3个主穴,双侧穴位,算作一个。
监考老师考核时间年月日2014年8月修订拔罐技术操作流程图三、麦粒灸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麦粒灸技术操作流程图四、隔物灸法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2、操作时间为5分钟,从取姜片开始计时至艾灰全部倒入储物缸结束。
每超时10秒扣1分。
3、根据病情选3个主穴,双侧穴位,算作一个。
监考老师考核时间年月日2014年8月修订隔物灸技术操作流程图五、悬灸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悬灸技术操作流程图六、蜡疗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考核者签名:考核时间:年月日2018年3月制定蜡疗技术操作流程图七、穴位贴敷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穴位敷贴技术操作流程图八、中药泡洗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中药泡洗技术操作流程图九、中药冷敷技术操作流程评分标准中药冷敷技术操作流程图十、中药湿热敷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考核者签名:检查时间:年月日2018年3月制定中药湿热敷技术操作流程图十一、中药涂药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中药涂药技术操作流程图十二、中药熏蒸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中药熏蒸技术操作流程十三、中药热熨敷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考核时间年月日监考人2018年3月制定中药热熨敷技术流程图十四、中药离子导入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中药离子导入操作流程图十五、穴位注射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穴位注射操作流程图十六、耳穴压豆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注:1、操作时间为1分钟,从消毒皮肤开始计时至压豆完成结束。
麦粒灸技术(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
麦粒灸技术(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目录一、适用范围 (2)二、评估 (2)三、告知 (2)四、物品准备 (2)五、基本操作方法 (2)六、注意事项 (3)附: (4)麦粒灸技术操作流程图 (4)麦粒灸是将艾绒搓成如麦粒样大小,直接置于穴位上施灸,通过其温经散寒、扶助阳气、消瘀散结作用,达到防治疾病、改善症状的一种操作方法,属于艾灸技术范畴。
一、适用范围适用于治疗各种慢性虚寒性疾病引起的症状,如肺痨所致的咳嗽、咳血;慢性腹泻所致的排便次数增多、便质稀薄;脾胃虚弱所致的纳差,呕吐;尪痹所致的晨僵、小关节疼痛等症状。
二、评估1.病室环境及温度。
2.主要症状、既往史及是否妊娠。
3.有无出血病史或出血倾向、哮喘病史或艾绒过敏史。
4.对热、气味的耐受程度。
5.施灸部位皮肤情况。
三、告知1.施灸过程中出现头昏、眼花、恶心、颜面苍白、心慌出汗等不适现象,及时告知护士。
2.施灸过程中不宜随便改变体位以免烫伤。
3.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水泡。
4.灸后注意保暖,饮食宜清淡。
四、物品准备艾粒、油膏或凡士林、弯盘、消毒棉球、无菌敷料、镊子、胶布、线香、打火机或火柴、小口瓶,必要时备浴巾、一次性垫布、屏风。
五、基本操作方法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做好解释。
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3.关闭门窗,用隔帘或屏风遮挡。
4.遵照医嘱确定施灸部位,充分暴露施灸部位。
5.选择油膏或凡士林涂于施灸部位。
6.非化脓灸的施灸方法:将艾粒立置于施灸部位,用线香点燃艾粒顶端,使其燃烧。
当艾粒燃到剩余2/5~1/5左右,即用镊子将艾粒夹去,再进行下一壮操作。
灸后将穴位处残留的灰烬和油膏轻轻擦拭干净。
7.观察患者局部皮肤情况,询问有无不适感。
8.操作完毕,协助患者着衣,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9.开窗通风,注意保暖,避免对流风。
六、注意事项1.心前区、大血管处、乳头、腋窝、肚脐、会阴、孕妇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
2.注意皮肤情况,对糖尿病、肢体感觉障碍的患者,需谨慎控制施灸强度,防止烧伤。
麦粒灸技术操作流程图
麦粒灸技术操作流程图
麦粒灸的作用、简单的操作方法及局部感觉,取得患者合作,嘱患者排空二便 告知 麦粒状艾柱、油膏或凡士林、弯盘、消毒棉球、无菌敷料、镊子、胶布、线香、打火机或火柴、小口瓶,必要时备浴巾、一次性垫布、屏风 物品准备 患者准备 用油膏或凡士林涂于施灸部位 皮肤准备 施灸 观察及询问
整理
记录 评估
核对医嘱
患者临床症状、既往史及施灸方法及穴位 环境温度、主要症状、既往史、有无出血病史或出血倾向、艾绒过敏史或哮喘病史
及是否妊娠。
患者体质及施灸处皮肤情况 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充分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将艾柱置于施灸部位,点燃艾粒
观察患者局部皮肤,询问患者有无不适
告知 施灸后注意保暖,饮食清淡
协助患者着衣,取舒适卧位,整理床单位,处理用物,开
窗通风 治疗时间,部位,患者皮肤情况。
中医康复技术操作规范·麦粒灸
中医康复技术操作规范麦粒灸中医康复技术操作规范·麦粒灸制定工作组;王晓彤;王欣欣;董闯;李妍;王九;金圣博;刘东宁【期刊名称】《康复学报》【年(卷),期】2022(32)2【摘要】麦粒灸属于艾灸疗法中的直接灸范畴,是使用麦粒大小的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烧灼,借助灸火及药物对机体穴位的刺激作用,以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
麦粒灸具有扶正祛邪、温经散寒、活血止痛、补中益气和防病保健等功效,现已被广泛用于临床多种疾病的治疗及健康调养中。
制定麦粒灸中医康复技术操作规范主要目的是规范管理和指导中医专业技术人员正确使用麦粒灸疗法进行康复治疗。
本标准通过麦粒灸康复技术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操作步骤与要求、注意事项、禁忌证、主要适应证等方面进行标准制定,重点围绕施灸前准备(麦粒灸艾炷制备、穴位选择与定位、体位选择、其他辅助用品、受术者准备、环境卫生要求、消毒)、施灸(施灸原则、化脓麦粒灸操作步骤、非化脓麦粒灸操作步骤)、施灸后处理等操作步骤及要求进行规范。
此外,还针对麦粒灸艾炷的制备、补泻手法等内容进行了规范说明。
本技术规范适用于指导各级各类医院及医疗保健机构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开展麦粒灸康复治疗,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及有效性。
【总页数】6页(P100-105)【作者】中医康复技术操作规范·麦粒灸制定工作组;王晓彤;王欣欣;董闯;李妍;王九;金圣博;刘东宁【作者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相关文献】1.中医康复技术操作规范·督灸2.中医康复技术操作规范·督灸3.早期介入麦粒灸结合Bobath康复技术对脑卒中偏瘫下肢髋关节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4.麦粒灸结合运动疗法对后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康复的影响5.麦粒灸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屈肌表面肌电及痉挛分级的影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麦粒灸技术(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
目录
一、适用范围 (2)
二、评估 (2)
三、告知 (2)
四、物品准备 (2)
五、基本操作方法 (2)
六、注意事项 (3)
附: (4)
麦粒灸技术操作流程图 (4)
麦粒灸是将艾绒搓成如麦粒样大小,直接置于穴位上施灸,通过其温经散寒、扶助阳气、消瘀散结作用,达到防治疾病、改善症状的一种操作方法,属于艾灸技术范畴。
一、适用范围
适用于治疗各种慢性虚寒性疾病引起的症状,如肺痨所致的咳嗽、咳血;慢性腹泻所致的排便次数增多、便质稀薄;脾胃虚弱所致的纳差,呕吐;尪痹所致的晨僵、小关节疼痛等症状。
二、评估
1.病室环境及温度。
2.主要症状、既往史及是否妊娠。
3.有无出血病史或出血倾向、哮喘病史或艾绒过敏史。
4.对热、气味的耐受程度。
5.施灸部位皮肤情况。
三、告知
1.施灸过程中出现头昏、眼花、恶心、颜面苍白、心慌出汗等不适现象,及时告知护士。
2.施灸过程中不宜随便改变体位以免烫伤。
3.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水泡。
4.灸后注意保暖,饮食宜清淡。
四、物品准备
艾粒、油膏或凡士林、弯盘、消毒棉球、无菌敷料、镊子、胶布、线香、打火机或火柴、小口瓶,必要时备浴巾、一次性垫布、屏风。
五、基本操作方法
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做好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