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前彩陶艺术的兴衰:彩陶艺术
彩陶消失原因
彩陶消失的原因1928年,考古工作者们在山东辛丘县龙山镇发现了距今4000年左右的龙山文化。
龙山镇出土的陶器器壁薄,造型多样,秀美大方,是其他任何一个原始文化时期所望尘莫及的。
这一切都源于快轮制陶术的发明。
也就是说,这个时代的陶工已经可以得心应手的根据各类陶器的不同用途和审美要求,运用对称、均衡法则进行精心设计。
然而,虽然有这么发达的制陶技术,龙山文化出土的彩陶数量却极少,大部分都是素面的磨光黑陶或红陶。
专家学者进一步考证,在彩陶文化晚期,一旦使用陶轮,彩陶便迅速消失了。
这究竟是为什么?制陶技术的提高为何反而使曾经经历过无比辉煌的彩陶文明在史前时代就走向衰落了呢?沿黄河西行,在距离龙山文化彩陶遗址数千公里的甘青河湟地区,考古工作者曾在这里挖掘出另一种彩陶文化类型,那就是最早发现于甘肃广河县洮河北岸齐家坪的齐家文化。
它与龙山文化都不约而同的出现了素陶的数量远远大于彩陶的现象。
而龙山文化的年代已处于彩陶文化中晚期,可是按照考古学通常的认识,素陶应该是先于彩陶出现的。
怎么这个时候历史似乎倒退了呢?那么,齐家文化的陶器是否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就在一处齐家文化的墓葬中,人们挖掘出了一面铜镜,经鉴定为青铜制成,是迄今为止我国最早的饰有花纹的青铜镜。
随后,考古工作者又发现了更多青铜器,他们均与齐家文化出土的素陶属于同一时期的文化层。
齐家文化中出土的部分青铜器使人们更加迷惑起来,本应产生在彩陶之前的素陶竟然与青铜器出现在同一个年代。
距今四千多年前,华夏大地上出现了青铜器,这也正是大约在齐家文化与龙山文化的中晚期阶段。
青铜器的发明预示着新石器时代的又一个重大的飞跃。
我们的祖先已经开始掌握金属的冶炼技术,并且铸造出比陶器更为坚固的器物。
那么,彩陶的衰落是否是因为青铜器取代了它的位置呢?如果说彩陶的衰落仅仅是因为青铜器将它取而代之的话,另一个疑问又会随之产生:彩陶在陶轮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已从家庭副业转为一个熟练的手工业部门,生产成本应该大为降低,而青铜器作为新兴技术,其冶炼制造成本反而很高,人们又怎么可能轻易舍弃彩陶呢?如果说青铜器取代了彩陶,那到底是取代了彩陶的什么方面呢?陶器最初是作为原始先民重要的生活用具而被发明出来的,人们用它来盛装东西,烹煮食物或者祭祀。
了解陶瓷艺术的发展与演变
了解陶瓷艺术的发展与演变陶瓷艺术是一种古老而精湛的艺术形式,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样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从最初的陶器使用到如今的瓷器艺术,陶瓷艺术的发展与演变离不开时代的影响和技术的进步。
本文将从史前时代、古代中国、世界各地的陶瓷艺术,以及现代与当代陶瓷艺术等方面来探讨陶瓷艺术的发展与演变。
一、史前时代的陶瓷艺术史前时代是陶瓷艺术的起源时期。
人类最早的陶器来自中国的中国黄土高原地区,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史前时代的陶瓷艺术主要以功能性为主,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如烹饪、贮存和储水等。
陶器制作技术相对简单,多采用手工捏制、模压或轮盘制作。
二、古代中国的陶瓷艺术古代中国的陶瓷艺术在技术、题材和造型上取得了长足进步。
这一时期的陶器多以红陶、灰陶和黑陶为主,古代陶瓷艺术的代表性作品有彩陶、灰陶和秦代的兵马俑。
这些作品在设计、装饰和器型上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展现了当时社会风貌、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
三、世界各地的陶瓷艺术除了中国,世界各地也有独特的陶瓷艺术。
例如,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陶艺以青铜彩陶、黑色陶和红色陶为主,制作精美,体现了希腊和罗马文明的繁荣。
此外,印度、日本、埃及、伊朗等地也有各具特色的陶瓷艺术形式,如印度的泥塑陶艺、日本的瓷器、埃及的陶罐等,每个地区的陶器都展示了当地文化、宗教信仰和审美观念。
四、现代与当代陶瓷艺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工艺技术的进步,现代与当代陶瓷艺术呈现出多元化和创新性。
在现代陶瓷艺术中,陶器不再仅仅是功能性的容器,更多地成为一种艺术表达的媒介。
现代陶瓷艺术家不断尝试新的制作技法、材料和装饰方式,以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
同时,现代陶瓷艺术也借鉴了其他艺术形式的元素,与绘画、雕塑、建筑等有机结合,形成了新的艺术形态。
当代陶瓷艺术受到了全球性的关注与赞赏,并逐渐成为当代艺术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陶瓷艺术家以独特的创造力和审美观念,推动了陶瓷艺术的界限和传统的突破。
一些当代陶瓷艺术作品极具象征意义和表达力,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第六章 彩陶的衰落
第六章彩陶的衰落期一、齐家文化甘肃广河齐家坪遗址在洮河西岸。
1924年夏季,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及其助手沿洮河一带首次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在此发现与仰韶文化截然不同的单色压花陶器,以及与古希腊、罗马的安佛拉瓶造型类似的双大耳罐,齐家文化便由此地而得名。
此后的数十年中,陆续有重大发现,其中我国最早的铜镜即出自于齐家坪,该遗址因此成为我国赫赫有名的古文化遗址。
1996年,国务院公布其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齐家文化的分布范围较广,主要在东起泾、渭河流域,西至河西走廊东部及青海东部,南抵白龙江流域,北达内蒙古西南部以及宁夏南部,分布非常广泛,共发现齐家文化遗址1100多处。
根据碳测年代数据,其上限可到距今约4100年—4200年,下限可到3800年—3700年左右,已进入夏代早期。
在马家窑文化衰退的同时,齐家文化开始兴起,并最终取而代之。
文化特征铜器的大量出现、冶铜业的迅猛发展是齐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铜器的种类还有斧、刀、匕、镰、锥、环、钏及最早的铜镜。
最大的铜器是齐家坪出土的15厘米长的铜斧,器身厚重,刃部锋利。
出土铜器的遗址有武威皇娘娘台,永靖大何庄、秦魏家,广河齐家坪,积石山新庄坪和青海贵南尕马台等遗址,到目前为止出土铜器100余件。
上述发现说明,齐家文化晚期无疑已步入了青铜时代。
陶器独具特色,制陶业比较发达,各遗址都出土有大量的陶器,种类繁多,有泥质红陶、橙黄陶、灰陶和夹砂红陶。
多手制,轮制较少。
齐家文化受龙山文化的影响较大,陶质细腻,器型较小,多素陶,器型丰富,有罐、盆、碗、豆、鬲、盏、辈和动物形器物,其中最具时代特征的是双大耳罐、三大耳罐和双耳侈口高领罐。
彩陶极少,种类也很少,彩陶已显著衰落。
所出现的彩陶,以红褐色为主,纹饰简单,以菱形网纹和三角纹及其变化纹样为主,图案简单疏朗。
齐家文化的石器制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除了选用硬度较高的石料制作石器外,还大量使用玉来制作。
在钻孔技术方面,采用了比较先进的双面钻。
中国原始陶器——彩陶
中国原始陶器——彩陶中国原始陶器,是指距今约7000年至3000年前的中国古代陶器。
这些陶器多为彩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工艺技术而闻名于世。
中国原始陶器的制作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彩陶作为其中的一种陶器类型,以其丰富的色彩和精美的图案而备受赞誉。
彩陶的主要特点是利用不同颜料进行装饰,并通过烧制使颜料与陶器表面融为一体。
这种独特的装饰方式使彩陶在中国原始陶器中独树一帜。
彩陶的制作工艺复杂而精细。
首先,陶匠需要选择合适的黏土,经过混合、搓揉、磨蹭等一系列手工操作,使黏土成型。
然后,在陶器表面进行涂色,常用的颜料有红色、黑色、白色等。
彩陶的图案则主要使用几何形状、人物、动物等元素,通常通过印压、镂刻等方式完成。
最后,将已上色的陶器放入窑中进行烧制,烧制温度一般在800℃至1000℃之间。
经过多次烧制和上釉,彩陶才能呈现出它独特的色彩魅力和光泽。
彩陶的出现不仅在于它的艺术风格和工艺技术,更重要的是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彩陶往往反映了当时中国古代社会的生产、生活、宗教等方面的内容。
比如,彩陶中常常出现的动物图案,可以反映当时人们对自然界的观察和崇拜;而人物图案则代表着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礼仪规范等。
通过对彩陶的研究和鉴赏,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和思想。
彩陶的价值不仅在于其作为文物的历史价值,更在于它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
彩陶代表了中国古代陶器艺术的高度成就,它的独特风格和精湛工艺令人叹为观止。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中国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创造力的体现。
同时,彩陶的出现也给我们提供了借鉴和启发,尤其是在当今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
以彩陶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制作方式,与现代大规模工业生产所采用的方式存在鲜明的对比。
彩陶的制作需要大量的人工操作和手工技艺,注重对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它不仅是一种文化遗产,更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的象征。
总的来说,中国原始陶器中的彩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工艺技术,成为古代中国文明的重要代表之一。
彩陶
一·史前陶器: 史前陶器: 黑陶
• 黑陶出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汶口文化、 黑陶出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汶口文化、 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屈家岭文化和良渚文化等遗址 中。 • 黑陶的烧成温度达 黑陶的烧成温度达1000度左右, 度左右, 度左右 • 黑陶有细泥、泥质和夹砂三种, 黑陶有细泥、泥质和夹砂三种, • 其中以细泥薄壁黑陶制作水平最高,有 其中以细泥薄壁黑陶制作水平最高, 黑如漆、薄如纸”的美称。 “黑如漆、薄如纸”的美称。
高31CM,口径 ,口径16CM,长39CM。敛口瓮的口外 , 。 有三个突纽,用以承托复盖口部的碗和钵, 有三个突纽,用以承托复盖口部的碗和钵,马家 窑类型彩陶的旋纹,如大河奔流,汹涌澎湃, 窑类型彩陶的旋纹,如大河奔流,汹涌澎湃,自 强不息。 强不息。
马家窑文化
《彩陶舞蹈文盆》 彩陶舞蹈文盆》 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
仰韶文化
《 鹳 鸟 ( ) ( ) ( ) ( ) ( 仰 韶 文 化 庙 底 沟 类 型
仰韶文化
《
彩 陶 人 面 鱼 纹 盆
(仰
韶 文
》
化 半 坡 类 型
)
口径39.5cm,高16.5cm 高 口径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仰韶文化
《彩陶船形壶》(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彩陶船形壶》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二·先秦时期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陶器的质量也逐 步提高。 步提高。 到了商代和周代, 到了商代和周代,已经出现了专门从事 陶器生产的工种。 陶器生产的工种。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 公元前11世 世纪~ 商代晚期(公元前 世纪~公元前 世 ),刻纹白陶的创制和使用 刻纹白陶的创制和使用, 纪),刻纹白陶的创制和使用,是中国 制陶工艺发展史上的新成就。 制陶工艺发展史上的新成就。
泥金彩陶与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历程
泥金彩陶与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历程中国陶瓷艺术源远流长,是一种古老的工艺和文化传统。
从远古时代的陶器到明清时期的瓷器,中国的陶瓷艺术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
其中,泥金彩陶作为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陶瓷艺术形式,也曾经为中国的陶瓷艺术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泥金彩陶是一种在泥胎表面刻画或涂画图案,并以金泥调和的颜料进行填涂,再进行烧制的陶瓷艺术形式。
据考证,泥金彩陶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唐代,当时以华严寺为代表的佛教寺庙在陶器上使用金泥进行装饰,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装饰手法。
到了宋代,泥金彩陶已经成为了一种主流的陶瓷艺术形式,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宫廷艺术。
在宋代,泥金彩陶逐渐走向了成熟和稳定的阶段。
宋代的泥金彩陶主要以瓷器为载体,涂画出精美的人物、花卉和动物等图案,以及文字和诗句等文化元素。
宋代泥金彩陶的艺术风格讲究细致和精巧,采用了细笔描绘和多层次交织的技术,使得图案具有立体感和空间感。
进入元代,泥金彩陶逐渐失去了主导地位,被釉下彩和青花瓷等技术所替代。
但是,泥金彩陶仍然在民间流传,并发展出了一些新的形式和变化。
元代的泥金彩陶主要以日用陶器和供奉用具为主,其特点是朴实、自然和富有生命力。
明代是中国陶瓷艺术的黄金时期之一,泥金彩陶也在这个时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明代的泥金彩陶主要以各种日用陶器为载体,如盘碗、壶罐、花瓶等。
泥金彩陶的艺术风格讲究华丽、富丽堂皇,极具装饰性和艺术性。
清代是中国陶瓷艺术的另一个辉煌时期,泥金彩陶在这个时期也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和发展。
清代的泥金彩陶主要以葬具用具和宗教供奉用具为主,其艺术风格讲究繁复、神秘和精细。
总的来说,泥金彩陶是中国陶瓷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艺术中一种独特、典雅、精致的作品。
泥金彩陶的发展历程,不仅反映出了中国陶瓷艺术的丰富多彩,更见证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当今,泥金彩陶已经成为了中国陶瓷艺术的传统和代表,不仅在国内备受推崇,也受到了国际市场的关注和喜爱。
彩陶发展历程
文化特征
(1)聚落规模空前扩大。 (2)房屋建筑成就尤为显 赫。 (3)灰坑形制复杂多样。 (4)发现有形制较为统一 的横穴陶窑 。 (5)未发现公共墓地。 (6)陶器质地分为泥质、 夹砂两大类,早、中期的细 泥陶基本不见。 (7)石器形式繁多,加工 技术比中期进步。 (8)骨器种类较前减少, 但整体制作水平进一步提高 。 (9)陶制生产工具和装饰 品数量显著增多,种类丰富 。
彩陶的鼻祖
大地湾文化普遍发现彩陶,已发掘的各 遗址均有完整或可复原的彩陶器出土, 其他遗址则发现有众多的彩陶残片,无 疑,彩陶是大地湾文化的标志性特征之 一。根据大地湾、西山坪等遗址的统计, 彩陶数量约占全部陶器的1/3,比例如 此之高,的确有些出人意料,可见甘肃 彩陶问世之初,即具有一种奔腾磅礴的 气势,迅速展现出了耀眼的光辉。
分布范围和特点
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中南部地 区,以陇西黄土高原为中心,东起渭河 上游,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省东北部, 北达宁夏自治区南部,南抵四川省北部。 分布区内主要河流为黄河及其支流洮— 河、大夏河、湟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马家窑文化制陶业非常发达,其彩陶继 承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爽朗的风格, 但表现更为精细,形成了绚丽而又典雅 的艺术风格,比仰韶文化有进一步的发 展,艺术成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 陶器大多以泥条盘筑法成型,陶质呈橙 黄色,器表打磨得非常细腻。
马家窑文化的村落遗址 一般位于黄河及其支流 两岸的台地上,接近水 源、土壤发育良好。
马家窑文化早期马家窑类型
陶器以橙黄陶为主,有 少量的灰陶。这一时期 的彩陶展现了新的辉煌, 数量增多,彩陶的比例 占到20%—50%。彩陶 器型丰富多样,纹饰精 美,以旋涡纹、水波纹、 同心圆纹为主,线条流 畅,图案明丽。马家窑 类型彩陶受仰韶文化的 影响较大,但又有了新 的发展。
彩陶艺术简史
《彩陶艺术简史》一、前言彩陶是中国古代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艺术形式,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彩陶的起源发展、艺术特点、代表作品等方面进行探索,带您领略这一古老而神奇的艺术之美。
二、彩陶的起源与发展彩陶艺术源远流长,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
早在距今约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我国就已经出现了以陶器为主要载体的彩绘工艺。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彩陶艺术逐渐走向成熟,成为古代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三、彩陶的艺术特点1. 多样的造型:彩陶作品的造型多种多样,既有动物、人物、花草等自然界的形象,也有神话传说中的神兽、神人等形态,充分展现了古代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观察和感悟。
2. 艳丽的色彩:彩陶作品的色彩斑斓、明快,运用红、黄、绿、蓝等鲜艳的颜料,烘托出一种欢快、生动的氛围,给人以愉悦和舒畅的感受。
3. 精湛的工艺:古代陶工们在制作彩陶作品时,常常采用刻、画、镂等多种工艺手法,使得作品既具有立体感,又有平面的绘画效果,技艺高超。
四、彩陶的代表作品1. 仰韶彩陶:代表了中国彩陶艺术的起源,其器型多样,纹饰独特,是中国彩陶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2. 商代彩陶:商代是中国彩陶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商代彩陶器多为陶罐、鼎、壶等实用器皿,装饰多以几何纹样和神话图案为主。
3. 唐三彩:唐代是中国彩陶艺术的鼎盛时期,唐三彩作为其中的代表之一,不仅在造型、纹饰上有所突破,而且釉色鲜艳,形象生动,成为了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杰出代表。
五、彩陶的传承与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彩陶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持续发展,并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营养,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艺术传统。
同时,当代陶艺家们也在不断探索创新,将传统的彩陶工艺与现代审美理念相结合,创作出一大批充满时代气息的新作品,为彩陶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六、结语彩陶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彩陶发展历程喻老师
• 就大地湾一期彩陶的纹饰而论,只有宽带纹这种最简单的 花纹,这表明了当时的彩陶还处于萌芽阶段,呈现出较多 的原始性。并在圜底钵或三足钵的口沿外,绘一圈红色宽 带纹,或在口沿内绘一圈红色窄线纹,这是中国出现的最 早的彩陶纹饰。
特点:
• 其一是以红色作为最早的装饰画材料,表现了先民对生活 的信心和追求。因为红色是远古人们在旧石器时代最先认 识的色彩,在先民眼里,红色是充满生命力的象征。 • 其二是绘在陶器口沿外的宽带纹,从侧面看是一条带箍, 从上面俯视,又是一个圆圈,表明中国彩陶艺术从萌芽时 起,就有后世人们所注重的多效装饰法的表现手法 • 其三是与农业息息相关,且呈现出较多的原始性,纹样单调 千篇一律
彩陶发展历程
彩陶的类型及特征
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设计学1001班 姓名:吕玉洁 学号:0121016590122
课题目标
(一) 追寻彩陶的起源(产生) (二) 彩陶的发展历程(彩陶类型及特征)
1.彩陶初始期大地湾文化
2.彩陶繁荣期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 3.彩陶衰落期文化类型
(一)追寻彩陶的起源(产生)
(二)四坝文化
• 陶器质地较粗,多为夹砂陶,器形多样,以罐、壶为主,四耳带盖罐、 腹耳壶是其代表性器物,有的造型较奇特。彩陶豆、方鼎、陶埙有强 烈的地方风格。彩陶均施紫红色陶衣。彩陶比例较大,如火烧沟墓地 彩陶超过半数以上,黑彩居多,红彩偏少,色彩浓重,有凸起感,既 有烧窑前绘制的,又有出窑后绘制的,所以部分彩陶的彩已脱落。纹 饰有三角纹、折线纹、条带纹、蜥蜴纹、回纹和圆点纹等。
• 纹饰有同心圆纹、菱形纹、人形蛙纹、平行线纹、回纹、 钩连纹等。另外,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 齐家文化等遗址中也出土有彩陶,但在数量、规模、艺术 水平上与上述文化类型的彩陶有一定差距。古代陶器中还 有一种在陶器烧成后画上纹饰的彩绘陶。
彩陶发展历程课件
西周彩陶
种类与风格
西周彩陶在商代基础上有所发展 ,器形更加丰富,包括豆、簋、 盂等,纹饰以窃曲纹、重环纹为
主,具有典雅、庄重的风格。
地域特色
西周彩陶在不同地区也表现出一 定的地域特色,如陕西地区多见 绳纹、弦纹,河南地区则以云雷
纹、乳钉纹为主。
工艺技术
西周彩陶在制作工艺上有所改进 ,采用模制成型和轮制成型相结 合的方法,器壁更加均匀,烧制 温度有所提高,胎质更加致密。
彩陶作为中国古代器物的代表之一,反映了当时人类社会的生产水平、 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彩陶的制作工艺和图案设计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之一。
02
新石器时代彩陶
仰韶文化彩陶
01
02
03
类型
包括细泥彩陶和夹砂彩陶 ,以红陶为主,灰陶与黑 陶较少。
跨界合作
与其他艺术领域和设计师合作,共同研发具有创新性的彩陶作品, 拓展彩陶的应用领域和市场潜力。
THANKS
感谢观看
明清彩陶
类型与特点
明清时期彩陶以青花瓷、五彩瓷、粉彩瓷等为主要类型,色彩丰富 ,图案精美,工艺精湛,达到了中国陶瓷史上的巅峰。
地域分布
明清彩陶主要分布于江西景德镇、福建德化、广东石湾等地,形成 了各具特色的陶瓷产区。
技艺传承
明清时期彩陶工艺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融入了更多文化元 素和审美观念,为中国陶瓷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05
宋元明清时期彩陶
宋元彩陶
பைடு நூலகம்
类型与特点
宋元时期彩陶类型丰富,包括釉下彩、釉上彩、三彩等。釉色鲜 艳,图案生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试谈彩陶艺术在鼎盛的消亡原因
试谈彩陶艺术在鼎盛的消亡原因张佳林, 201310121235机械132摘要:从进入石器时代人类文明开始制作陶器用于生活生产等,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制陶艺术愈发成熟到至今发现较为成熟的彩陶艺术遗址有老官台、仰韶、马家窑、大汶口、屈家岭、大溪、红山、齐家等出土的彩陶无不精妙绝伦,栩栩如生。
但是就在彩陶艺术发展的最鼎盛时期却突然地消亡了,究其原因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讨论,彩绘陶的出现,青铜器的出现,贫富差距的出现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
关键词:彩陶消亡原因;社会改变;青铜器出现;生活方式改变中国彩陶发现较晚(1921年),至今约有84年,而彩陶的诞生到今天却已有8000年的历史。
彩陶记载着人类文明初始期的经济生活、宗教文化等方面的信息。
彩陶文化分布广泛,延续时间长,从距今8000年到距今3000年左右,绵延了5000多年,跨越老官台、仰韶、马家窑、大汶口、屈家岭、大溪、红山、齐家等文化,在世界彩陶历史中艺术成就最高。
而就在彩陶艺术大放异彩的时候,历史的车轮滚滚而来终是停止了彩陶文化的继续发展,具体原因如下:一、彩绘陶逐步代替彩陶1928年,考古工作者们在山东辛丘县龙山镇发现了距今4000年左右的龙山文化。
龙山镇出土的陶器器壁薄,造型多样,秀美大方,是其他任何一个原始文化时期所望尘莫及的。
这一切都源于快轮制陶术的发明。
也就是说,这个时代的陶工已经可以得心应手的根据各类陶器的不同用途和审美要求,运用对称、均衡法则进行精心设计。
然而,虽然有这么发达的制陶技术,龙山文化出土的彩陶数量却极少,大部分都是素面的磨光黑陶或红陶。
专家学者进一步考证,在彩陶文化晚期,一旦使用陶轮,彩陶便迅速消失了。
沿黄河西行,在距离龙山文化彩陶遗址数千公里的甘青河湟地区,考古工作者曾在这里挖掘出另一种彩陶文化类型,那就是最早发现于甘肃广河县洮河北岸齐家坪的齐家文化。
它与龙山文化都不约而同的出现了素陶的数量远远大于彩陶的现象。
而龙山文化的年代已处于彩陶文化中晚期,可是按照考古学通常的认识,素陶应该是先于彩陶出现的。
论中国彩陶纹样的发展
论中国彩陶纹样的发展一、概述中国原始社会的彩陶纹饰经由初级阶段的仰韶文化半坡、庙底沟类型彩陶, 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马家窑文化彩陶, 再到原始文化彩陶衰落,前后经历了四千多年的历史。
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彩陶纹饰随社会原始形态和原始人类审美意识发展,由最初的在器物口沿涂抹一道简单的黑色或红色宽带纹, 到出现由直线和折线为主的三角形纹或环折纹,继而出现了较为写实的动物或人物图像。
总体看来,彩陶纹饰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 由单纯到丰富, 由简练趋向繁琐的漫长过程。
而与此同时中国彩陶纹样有着一定程度的特殊性和艺术表现, 这是人类艺术渊源流传的最重要形式之一。
二、中国彩陶纹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彩陶图案类的纹饰数量很大, 种类也非常多。
常见的有水波纹、旋转纹、圈纹、锯齿纹、网纹、等十几种。
线条讲究规整流畅, 图案组织讲究对称、匀衡、变化, 疏密得体, 并有一定的程式和规则。
彩陶的描绘用线条造型, 运动流转是主要的旋律, 从模拟到夸张, 从夸张到变形, 在形和线的发展过程中, 人们培养和创造了线的艺术。
艺术创作则包含着两种形式: 一是装饰的作风, 二是描写的方法, 一路发展下去, 脱离了远古的蛮荒和愚昧, 人类也在生存的斗争中, 一步步走向文明。
三、中国彩陶纹样的演变与发展中国彩陶文化,受到仰韶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而且因时间地域的不同,分别有着不同的文化类型。
仰韶文化彩陶可分为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和马厂类型三种。
1.半坡彩陶半坡彩陶早期纹饰,多为散点式构图。
纹样一般是自然形态的再现。
半坡纹饰的形象可爱,表现了人类童年的天真稚气和与自然的亲切关系。
仔细体味,有人与自然溶为一体的感觉,可以说是半坡人原始生活的记录。
纹饰形象主要描绘了当时人们接触的动物,有奔跑的鹿、鱼纹、人面纹、蛙纹、鸟纹、猪纹以及由以上纹样两种或三种组合的纹样。
也有一些单纯的任何纹样如折线纹、三角纹、网纹等。
2.庙底沟彩陶庙底沟彩陶比半坡成熟得多。
点、线、面搭配得当,空间疏朗明快。
举例说明原始彩陶文化的历史分期及其艺术特征
举例说明原始彩陶文化的历史分期及其艺术特征1 发展概述在原始艺术神秘而又极具魅力的领域中,彩陶艺术闪耀着夺目的光彩。
其简洁流畅的造型、多姿多彩的纹样,向人们传递着原始陶艺工匠们赞美生命、追求美感的炽热情感。
新石器时代陶器装饰可分为单色装饰和彩绘装饰。
彩绘装饰也以其艺术性强和表现内容丰富而引起众多学者和收藏者的关注。
作为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中最为成功的装饰手法,彩绘装饰比较集中的反映了中国原始时期陶器艺术所达到的辉煌成就。
彩陶是中国原始社会中卓越的工艺创造。
彩陶发现的地点:河南安阳后冈等地,豫西(渑池县仰韶村、广武县秦王寨),淮河上游,晋南(夏县西阴村、万全县荆村及汾水流域各地),陕甘渭河流域,洮河流域,河北、辽甯、内蒙古长城地带及新疆。
最近在湖北京山、天门也有发现。
其中最早发现,而又有代表性的遗址是仰韶村。
仰韶村及其他性质相同的遗址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称爲“仰韶文化”。
彩陶是仰韶文化的重要遗存,但也出现在其他文化遗址上。
近年来在西安半坡村发现的全部村落遗址,其遗址的完整性与丰富性都是空前的,提供了了解这一文化时代人民生活的完整的图景。
仰韶文化年代约爲公元前5000~前3000年。
是中国先民所创造的重要文化之一。
根据这些遗址上的发现可以知道当时人们过著长期定居的生活,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生産。
手工业除了陶器外,纺织与缝纫已很普遍。
武器中发展了弓箭,而且可能已经有了交换。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彩陶在中原地区陕、晋、豫等地发现的大致类似,然而也可以分爲早晚不同的数期,器形完整的彩陶发现不多。
器形完整而数量丰富的发现,主要是在甘肃、青海一带。
甘肃的仰韶文化可以分爲三种类型:“马家窑型”以甘肃临洮县马家窑遗址爲代表,“半山类型”以甘肃广通半山遗址爲代表,“马厂型”以青海乐都县马厂沿遗址爲代表。
继承了仰韶文化,甘肃的辛店文化遗物中也有彩陶,但已比较退化。
彩陶的原料即普通的黄土(不含钙质和钾质),加细沙及含镁的石粉末,但制作技术很精。
中国陶瓷发展历程
中国陶瓷发展历程中国陶瓷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古代文明开始使用陶器作为日常生活用具,并且在制作工艺上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第一阶段:原始陶器制作(约公元前8000年- 公元前2500年)在这个阶段,人们使用简单的手工工具和有限的资源,掌握了基础的陶器制作技术。
最早的陶器出现在黄河流域的居住遗址中,其主要特点是粗糙、简单而原始。
第二阶段:彩陶时期(约公元前2500年 - 公元前221年)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使用彩色的颜料,装饰他们的陶器。
这一时期的陶器制作技术进一步发展,外观更加精美。
同时,在商朝和西周时期,青铜器的出现也对陶器制作技术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第三阶段:青花瓷的兴起(约公元10世纪)在唐朝和宋朝时期,青花瓷开始流行起来。
青花瓷以其独特的蓝色花纹而闻名,它是通过在瓷器表面涂抹蓝色颜料,然后用瓷器上的花纹刻画出来的。
青花瓷的出现标志着中国陶瓷工艺的高峰。
第四阶段:瓷器的繁荣(约公元14世纪至18世纪)明朝和清朝时期,中国的瓷器制作技术达到了顶峰。
这一时期的中国陶瓷被世界各地广泛传播和使用,成为了贸易的重要商品。
著名的明代瓷器有景德镇的青花瓷和绿釉瓷器,而清代则以粉彩瓷和釉里红瓷为代表。
第五阶段:现代陶瓷制作(19世纪至今)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中国陶瓷工艺受到了近代工业化的影响。
工艺技术逐渐改变,传统的手工制作方式被机械化的大规模生产所取代。
然而,在当代,很多陶艺家也开始注重传统手工制作的艺术性和独特性,推动了陶瓷工艺的创新发展。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中国的陶瓷制作技术一直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精湛的技巧而闻名于世。
陶瓷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原始陶器——彩陶
中国原始陶器——彩陶在世界所有文明的早期阶段,几乎都经历过一个陶器的时代,最早的中华文明也是如此。
在中国早期陶器艺术中,最精彩的就是起源于六七千年以前的彩陶艺术,其中以仰韶文化(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几乎遍步于华北各地区,而以黄河中游为中心)遗存的以橙红色或棕红色绘有深红或黑色花纹的彩陶最惹人注目,所以仰韶文化也有“彩陶文化”之称。
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图案,是在陶器未烧之前画上去的,烧后彩纹固定在陶器的表面不易脱落,彩绘以黑色为主,兼用红色。
有的地区在彩绘之前先涂上一层白色的陶衣作衬底,以使彩绘花纹更加鲜明。
彩陶的主要纹饰有花卉图案、几何图案和动物图案。
这些图案多装饰在细泥陶钵、碗、盆和罐的口、腹部,而在器物的下部或往里收缩的部分是不施彩的,这种设计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有一定的联系。
因为新石器时代家居条件还相当原始,通常席地而坐或者蹲着,所以彩陶纹饰的部位大都在人们平视最容易看到的地方,再往下因为看不到,也就没有装饰了。
新石器时代的兽形红陶壶彩陶颜料的成分,经光谱分析表明:赭红彩中的主要着色元素是铁,黑彩中的主要着色元素是铁和锰。
白彩中除含少量的铁以外,基本没有着色剂。
根据这些分析结果,有学者推断赭红彩料可能是赭石,黑色彩料可能是一种含铁量很高的红土,至于白色彩料可能是一种配入溶剂的瓷土。
陶器的造型既讲究实用又讲究美观,其外形线条流畅、均匀,加上丰富多彩的纹饰,显得优美而充满艺术感。
陶器的种类较多,有杯、钵、碗、盆、罐、瓮、盂、瓶、釜、灶、鼎、器盖和器座等,其中以小口尖底瓶最为突出。
这些陶器往往由于年代的早晚或地域的差别,在器形和纹饰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据研究,彩陶的成型方法大致有如下几种:捏制法这是最早的手工制陶方法,也是最简便、最容易的方法。
这种方式比较粗糙,成型不规则,但方便灵活,因此常被用于制作小型陶塑,而在制作日常器皿时较少使用。
泥片贴筑法和捏制法一样,也是一种较早使用的手工制陶方法,是用粘湿的泥片在一个类似内模的陶垫外面,一块一块地敷贴成一个陶器形状。
彩陶文化的发展与特点
彩陶文化的发展与特点彩陶文化是中国文化遗产中一种十分重要的艺术形式。
生动的造型和绚丽夺目的彩绘是彩陶文化的特点,也是其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在我国古代,彩陶文化曾经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并对中国的陶瓷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彩陶文化的历史彩陶文化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同时期还出现了彩绘陶器。
距今约七千多年前的贺兰山东麓遗址是中国最早的彩陶遗址,当时的人们已经使用矿物颜料为陶器进行着色了。
进入商代,彩陶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各种形式的陶器都配上了彩绘,如彩陶鼎、彩陶壶等。
商代彩陶的印制技术和线条线稿表现技术都是高度发达的。
西周时期,彩陶文化达到了巅峰。
这一时期拥有着规模宏大的宫殿建筑,同时也有着数量众多的墓葬,这些都为彩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同时期彩陶的造型更加华丽,浮雕技术和印制技术也更加精湛。
至汉代,彩陶文化经历了一个相对平静的时期,但随着青铜文化和景德镇陶瓷的兴起,彩陶文化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
二、彩陶文化的特点1. 形式多样彩陶文化具有极为丰富的造型和表现形式,如彩陶鼎和彩陶壶等等,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魅力。
不同形式的彩陶器具有不同的用途和功能,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和历史阶段。
2. 色彩绚丽彩陶文化最受人们青睐的特点之一就是色彩鲜艳、绮丽多姿。
彩陶器表面色彩的精美程度不亚于任何绘画作品,甚至可以说,彩陶器也是一种艺术绘画。
不同的颜色和图案代表着不同的意义和象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手工制作传统的彩陶文化几乎全部是手工制作的,缺乏科技设备和机器生产。
由于需要进行多次焙烧和反复搓揉,每个环节都需要人们用心细致地处理和保养。
这种手工制作的积极作用在于强化了艺术家的创造意识和表现技能,同时也为中国古代手工艺传承提供了特别的贡献。
三、彩陶文化的意义1. 文化传承彩陶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之一。
彩陶文化的出现和发展不仅为中国陶瓷艺术带来了重要影响,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史前中国彩陶的艺术浪潮
史前中国彩陶的艺术浪潮作者:杨晨曦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7年第08期【摘要】大地湾一期文化包含众多遗址,出土遗物颇丰,其中彩陶作为研究大地湾一期文化的重要遗物最具代表性。
通过对典型遗址中典型彩陶的分析,可对大地湾一期文化有更深地了解。
由文化与艺术可知其彩陶的形制、制作工艺、特点。
由葬制与葬俗可知其彩陶的种类、所占比例,同时还能够分析当时的社会形态。
【关键词】史前彩陶大地湾一期文化与艺术葬制与葬俗一、概况大地湾遗址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位于甘肃省秦安县县城东北45公里处的五营乡邵店村,处于清水河南岸的二、三级阶地与缓山坡地带,总面积110万平方米。
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校正,年代距今约为7000~7300年[1]。
秦安大地湾遗址以文化类型多、延续时间长、历史渊源早、技术水平高、分布面积广、面貌保存好而备受考古界关注。
1958年甘肃省文管会在文物普查时发现该遗址,后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78~1982年,在秦安县文化馆的配合下,甘肃省博物馆等单位先后进行了5次发掘。
根据底层堆积物和出土器物,该遗存性质从上至下分属常山下层遗存、仰韶文化晚期、仰韶文化中期、仰韶文化早期。
仰韶文化早期即大地湾一期文化,发掘面积1.2万平方米,共清理房址226座,灰坑328个,墓葬76座,窑址33座,壕沟6条,出土遗物7700余件[2]。
1984年为保护F901和整个遗址,发掘暂告结束,1995年9月到10月,为解决仰韶壕沟走向问题,又进行了3次补充发掘。
前后8次发掘,发现不同时期的房址240座,灰坑或窖穴325个,墓葬65座,出土器物8300余件。
大地湾一期文化属于前仰韶文化时期,遗址主要分布于沟谷地带,多为二级阶地,遗迹分散,属于该期遗址的还有天水西山坪[3]、华县老官台[4]、元君庙[5]、临潼白家[6]、渭南白庙[7]、商县紫荆[8]等。
房址4座,灰坑17个,墓葬15座,出土陶器403件,包括三足钵、三足罐等200多件彩陶,是中国迄今发现时间最早的一批彩陶。
彩陶发展历史
彩陶发展历史过去,由于历史的局限,关于中国彩陶的起源一直是一个难解之谜。
直到 70 年代,黄河流域三个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发现,分别向人们展示了它们独特的文化成就,特别是在老官台文化中发现了最早的彩陶艺术以后,这个问题才有了释疑的眉目。
老官台文化彩陶,最先发现在陕西华县元君庙遗址,后来临潼白家,渭南北刘和甘肃大地湾等许多遗址都有出土。
它主要是一种在红色陶器口沿上绘以紫红色宽带纹的彩陶,像在陶器口上镶嵌着一个红箍,有色泽强烈的装饰美的效果。
同时,还在红色三足钵的三个足上也涂满了红彩,像三个红色支柱支撑着陶钵。
凡是涂红彩的地方,都是陶器的光面,因为陶器外表拍印满了交错绳纹。
此外,在少数红色圜底钵的内表面还用红彩画有三个或四个对称布置的圆点、圆圈、短直线、波浪线等以及不同符号形的简单花纹,这些就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彩陶。
在同时期的其它新石器时代文化,以及更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中,几乎都没有发现过。
因此,老官台文化的彩陶就成了中国新石器时代彩陶艺术的萌芽。
老官台文化的彩陶表现了两个主要特点。
一个是使用红彩作为装饰,这是早期彩陶普遍流行的特征。
因为红色是远古人类在旧石器时代最先认识的色彩,在他们眼中也许红色是一种充满生命力的色彩,他们首先用红色来装饰陶器,表现了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和追求。
另一个特点,彩绘纹饰非常简单,主要是红宽带纹,而且都装饰在陶器口沿上。
从侧面看是一条红色宽带,从上面俯视,又是一个红圆圈。
表明中国原始彩陶艺术从萌芽时起,就有了最简单的双关法或多效装饰法的表现手法。
同时少量圆点、圆圈、线条等十分简单的纹样,对称性地分布在圜底钵内表,表明当时也已有了简单的对称原理。
陶器口沿外面的一圈红宽带纹,虽然仅仅是简单的一道红色弦线,但它却凝结着氏族先民巨大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
黄河流域早期彩陶的这些特征,给中国新石器时代后来的彩陶装饰艺术以极大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装饰艺术。
老官台文化彩陶的产生和出现并不是偶然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器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人类在生产技术方面获得的重要进步,它丰富和便利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制陶工艺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逐步突破实用的功能,开始被赋予审美的内涵。
那时,黄土高原的主人开始在陶器的泥胎上,用天然含铁红土以及赭石的溶浆绘制简单的纹饰,经火后,烧结在橙黄色的陶器表面上,成为一道红色或者黑色的装饰物。
这就是最初的彩陶。
彩陶是很美的事物。
随着绘画工具和技艺的改进,许多新的绘画题材融入进来。
相对于石木雕刻、岩画、编织等其他的人类早期艺术品,彩陶是最早兼备了线条和色彩两种美学元素的艺术形式。
它沿着黄河、汉水、长江等大河向东、向西、向南传播,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变化。
异域的史前居民,用彩笔描绘各自的生活,抒发情感,渐渐形成了不同的纹饰风格。
公元前第五千纪以后的2000年里,在西起甘青、东到江浙、北达内蒙草原、南抵湘沅流域的广阔范围里,摇曳多姿的彩陶荟萃成一个缤纷灿烂的艺术世界。
在这个广阔的时空范畴里,最发达的彩陶艺术,是在黄河流域。
半坡文化、庙底沟文化和马家窑文化,这三支先后传衍、分布上略有交错的地方文化,构成史前彩陶艺术史上最精彩的篇章。
半坡文化的彩陶
半坡文化(公元前5000~公元前4300年)发源于渭河流域,它的彩陶流行动物纹装饰,鱼纹是其中最为常见的。
半坡鱼纹的样式很多,大都是鱼的平展侧
面形象,鱼体各主要部位都加以描写,风格颇为写实。
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出土的一件彩陶钵,腹部绘有三尾鱼,相互追逐。
鱼的形象逼真,线条规整,比例也很匀称,反映出史前人类的观察能力和绘画水平。
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一件彩陶盆,盆底绘着五条鱼,围成一圈,错落有致。
笔法变化自然,黑白映衬,表现鱼儿游戏追逐中,仰合翻腾的身姿;一条小鱼还依傍在大鱼的身边,分外亲昵。
想象当盆中水影晃动,五条小鱼会随波摇摆,该是一幅多么生动的画面。
另有一件著名的人面鱼纹盆,出自西安半坡遗址。
盆底对称地绘有两张人面和两条鱼。
鱼纹简化成长三角形,以网格纹表示鱼鳞。
人面作闭目态,两耳和两腮外侧各绘一条鱼,整幅图案似乎带有某种隐晦的含义。
半坡文化晚期的鱼纹,渐渐变得写意而更具符号化,往往用直线勾勒轮廓,三角形成为最常见的结构。
此外,半坡文化中还出现了鸟纹、鹿纹、犬纹等多种动物的图像。
半坡文化的居民像孩子一般,描绘他们的生活,彩陶中流露出活泼、质朴的童年气息。
庙底沟文化的彩陶
公元前4000年左右,半坡文化的东方――豫西晋南地区――继起了另一种特征鲜明的史前文化――庙底沟文化。
它在早期受到半坡文化的影响,生成了很有特点的彩陶系统。
进入公元前四千纪,这种文化迅速发展,并以一种磅礴气势向四周
扩张。
它的彩陶数量非常丰富,对周边产生了很强的辐射作用。
以动植物纹(鸟纹、花瓣纹、树叶纹)和几何纹(圆点、弧边三角、波浪纹)为母题的图案,甚至可以在长江中下游的遗址中找到。
可以说,正是庙底沟文化将彩陶推广到了整个华夏大地。
这些彩陶更加成熟,线条柔美、点线搭配得当、空间疏朗明快、纹样更富节奏感,静心端详,似乎可以感受到美妙的乐声在流淌。
晚期庙底沟文化的彩陶,在赋色与留白之间,意趣盎然,手绘图案绕体一周而没有明显的接口,这是经过了巧妙设计的。
我们可以相信,制陶在这个时候已经专业化了。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
公元前3300年以后,庙底沟文化由盛转衰,黄河中游地区的彩陶也渐渐失去了往日光彩。
黄河中上游地区的马家窑文化在此时崛起。
它继承了以往彩陶艺术的精华,又有许多创新和发展。
首先,它的题材非常丰富,我们目前分解出来的母题有螺旋、水波、蛙、鸟等,也有描述人类自身的图案;其次,它的绘彩以流畅而生动的黑色线条为主,工整、细致、清丽,有学者认为它是中国工笔画的源头。
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一件舞蹈纹彩陶盆,内壁的四圈平行带纹上,绘有三组集体舞蹈的图像。
符号化的人物虽然勾画简单,却极富表现力。
舞者挽手起舞,发辫随风飘动,极富动感。
透过这灵动的线条,让我们感受到了舞者内心的
快乐。
我想,这也是绘者有意无意间流露出的情感。
马家窑文化中晚期的彩陶,图案的绚丽华美达到了极致的境地。
它的水波纹更加夸张地绘成大漩涡纹,布满整个器物表面,给人眩目和神秘之感。
动物纹(蛙纹为代表)则变得简化,出现符号化趋势。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日益形成粗犷、雄浑的风格,它产生在彩陶时代行将结束的新石器时代末期,达到了中国史前彩陶艺术史的巅峰。
陶纹下的故事
在这里列举出的彩陶器,只是考古工作所发现的千万之一,远未能体现史前彩陶艺术的全貌。
根据几十年的发现,我们感觉到变化的彩陶艺术,作为思想意识的体现,是区别不同文化重要的标志,也是文化自身变化发展的晴雨表。
纹饰的变迁往往是有迹可寻的,以往的考古研究对此已有所归纳。
比如对半坡文化鱼纹的演变,学界目前就有着较为统一的看法,认为这是一个由写实、具体向写意、抽象的转变。
根据众多地点的发现,我们看到了中间演变的更为详细的环节。
我们现在无法就这种变化的动因给出确切的解释,但鱼纹的大量出现,至少表明鱼是一种常见而且为人们喜爱的事物。
它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或许已经具有了族徽甚至图腾的意味。
庙底沟文化的鸟纹和曲线圆点纹,也有着同样的因果关联。
那么,鸟对于庙底沟文化的主人,是否也包含着某种神圣的含义?
这使我想起一件发现于河南临汝县的庙底沟文化彩陶器――鸟鱼石斧缸。
缸的外壁上,一只鹳鸟衔鱼而立,旁边是一把竖立的石斧。
在传统观念里,斧钺是权力的象征,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幅图理解成一张写生画,它也包含了征服与权力的意象。
如果我们把鱼看成是半坡文化,而鸟代表庙底沟文化,联系前面所述文化的更迭,是不是可以将这件彩陶看做是一场角逐后,后者对前者的摧毁和取代?
我相信,奇幻的彩陶中,隐藏着一个神秘的王国。
彩陶的消失
符号化的过程,在马家窑彩陶的蛙纹中,同样可以看出端倪。
在马家窑文化中,我们注意到,晚期的彩陶大都出现在墓葬中。
考古工作者揭开一座座墓葬,往往为其中随葬彩陶的难以计数和精美所震撼。
而现实生活中的陶器,纹饰则归于简化。
彩陶,已经渐渐脱离了人们的普通生活,成为一种繁缛的礼仪化的用品,并且为上层社会所垄断。
每一种艺术形式的存在,都有着深厚的时代土壤。
礼仪化的彩陶越来越生长在一种脆弱的基础上,当更具“礼”的表现力的玉器和青铜器出现以后,美丽的彩陶也就慢慢地走到了生命的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