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发展史共103页文档
中国农业史(ppt 103页)
第五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农业
隋唐五代时期(公元581年—960年),隋唐的统 一,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为农业生产的发展 提供了和平的环境;中唐以后,南方农业生产已 稳定地超过北方 。 第一节 农业发展概况 第二节 农田水利与农业工具 第三节 南方水田耕作技术的发展 第四节 农业各个领域的发展
《中国农业发展史》
概述
在人类历史上,不少地方曾经燃起过古代文明的火炬,但随着历史 的推移,它们又相继熄灭了。尼罗河流域和两河流域在公元前 4000年率先进入文明时代,但该地的文明古国分别在公元前6世纪 和公元前4世纪被波斯和马其顿征服后,这里的古代文明就衰落中 断了。曾登上古代文明颠峰的希腊、古罗马,在公元5世纪蛮族入 侵后,也进入了漫长而黑暗的中世纪。在世界古代文明中,唯有 中华文明起源早、成就大,虽有起伏跌宕,但始终没有中断过。
2、当时“井”也成为民户编制的一个基本单位。 “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就是这种情形的反映;
3、井田制的基本特点是把数量相等或条件对等的 土地分配给个体农户耕种,定期重分或调整,不能买 卖;
第四节 作物生产
1、粮食作物
黍、稷、菽、麦、稻; 社(土地神)稷;
2、经济作物
“园有桃”; “折柳樊圃,狂夫螂螂” ; 桃、梅、柏、榛、栗、竹等 ; 大规模的种桑:今山西、山东、河南、陕西;
3、沟洫制度
所谓的沟洫,就是从田间小沟——畎开始,以下 依次叫遂、沟、洫、浍,纵横交错,逐级加宽加深,最 后通于河川。与沟洫系统相配合的有相应的道路系统。 于是,沟洫和道路把田野划分为一块块面积百亩的方田, 这就是所谓的“井田制” 。
第三节 井田制
1、所谓的井田制是因耕地被沟洫划分为面积相等
中国近现代农业发展历程PPT精选文档
2.平均地权 “三民主义” 的内容 孙中山所主张的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方针。民生主义的 纲领之一。 主张用征收地价税和土地增价归公的办法,消除地主从 地租及地价增涨中获得暴利的可能性。 所拟办法是:私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国家按价征税, 以后涨高的地价归公,同时保留由国家照呈报地价收买 的权利,以防地主少报地价。 1924年改组中国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进一步提 出“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希 望实现“耕者有其田”。
16
3.土地革命(1927-1937年)
国共十年对峙期间,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 革命和经济建设,把农业生产放在第一位,开展互助 合作,兴修水利,开垦荒地,
1931年春,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出 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即“依靠贫农、雇农,联 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 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 制”。土地革命使广大贫雇家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 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他 们积极参军参战,农业生产得到了发展。
义改造,个体农业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经济。
21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5月5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 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大会正式通过 了中共中央根据毛泽东的倡议而提出的“鼓足干 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 路线及其基本点。
1958年8月,北戴河会议上通过了在农村建立 人民公社的决议,认为这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 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和逐步向共产主义过 渡的最好的组织形式。
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 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开来。
22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中国三农发展史
中国三农发展史(古代史部分)中国的农业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距今七千年到五千年(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的新石器时代),我国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和黄河流域的半坡文化,进入到了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阶段。
在这一时期,人们已经过着定居生活,进入原始农耕阶段。
在这一时期,半坡原始居民掌握了种粟的技术,还有蔬菜和麻。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育水稻和粟的国家。
我国农业文明就源于这一时期。
大家可以说出这一时期的农业发展的特点吗?1.地域差异,受气候因素影响很大,因地制宜。
2.受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实行集体劳作。
距今四五千年前,我国一些地区相继进入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是黄河中下游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这一时期已经出现了养蚕缫丝,纺织技术有了新的进步。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养蚕和丝织的国家。
在这一时期,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我们纵观历史会发现生产力的每一次大发展都会加剧社会的贫富分化,这次也是,但它同时也推动着历史的进步,因为贫富分化导致阶级出现,而国家正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是我国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奴隶主和努力两个阶级形成了。
夏商周时期,农作物品种、耕作技术和农田水利都有较大的发展。
(五谷:稻、黍、稷、麦、豆),为了配合农业发展,历法也有较大进步,我认为在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夏朝的《夏小正》,它记载着一年中各个月份的物候、气象、天象、和农事等内容。
(此外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最大的成就,它是世界上延续至今的最长的纪日方法)回顾历史和现实我们还可以知道统治者所做出的一切决策和行动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
在经历夏朝和商朝之后,在西周时期,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经济上实行井田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与井田制相适配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这里不多讲),井田制是一种国有土地制度,周朝规定,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国王把土地分给诸侯臣下,授田者只能时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交纳一定贡赋。
中国农业发展史总结资料.ppt
二、天然食物的不足
人口:旧石器末时三百万 → 新石器时五千万
三、采集经验的积累和丰富 四、各种农业生产条件的诞生
1、生产工具 2、贮藏条件 3、氏族组织
精选文档
6
第三节 农业起源的南北同步
一、黄河流域的农业起源 1、前仰韶文化阶段 (距今7000~8000年)
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 李家村文化;大地湾文化
精选文档
14
2、垄作技术的出现
垄作的出现虽然是与排涝有关,但却对后来农业 技术,如抗旱保墒的代田法等的出现产生了重大的影 响,而且也影响着栽培技术的进步。
中耕除草: 莠(狗尾巴草 )、稂 (狼尾巴草 )
治 虫: 螟(食心 )、螣(食叶 )、蟊(食 根 )、贼 (食节 )
精选文档
15
3、沟洫制度
所谓的沟洫,就是从田间小沟——畎开始,以下 依次叫遂、沟、洫、浍,纵横交错,逐级加宽加深,最 后通于河川。与沟洫系统相配合的有相应的道路系统。 于是,沟洫和道路把田野划分为一块块面积百亩的方田, 这就是所谓的“井田制” 。
精选文档
8
第四节 世界范围内的农业起源
一、三大农业起源中心
1、西亚、北非、南欧中心 2、东亚、南亚中心 3、新大陆美洲
精选文档
9
二、三大农业起源中心的对比
1、相同点
生产工具; 起源过程
2、不同点
起源时间;作物种类;犁的使用;奶制品;
3、我国的农业起源与世界其它地区的比较
精选文档
10
第二章 夏商西周时期的农业
17
第四节 作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生产
1、粮食作物
黍、稷、菽、麦、稻; 社(土地神)稷;
中国农业技术发展简史
中国农业技术发展简史⼀、新⽯器时期⼈类早期使⽤的⽣产⼯具从⽤⽕开始再会制作棍棒,同时还学会了把⽯斧、⽯锄等经过磨制的⽯器缚在⽊棍上(⽾耜),⽤来开荒掘地,种植作物。
后来有些地⽅发明了简单的⽊犁和青铜农具,并⽤驯化了的⽜、马等⼤牲畜作为役畜来牵引。
但主要的⼯具仍是取⾃⾃然界的⽊、⽯等材料,主要的动⼒也还是⼈的劳动。
它的突出成就就是对野⽣动植物的驯化,今天常见的主要作物和家畜⼤多在4000年以前已基本完成驯化过程。
但由于⽣产技术⽔平低和不稳定,仍经常以采集、狩猎作为辅助⼿段。
中国北⽅的原始农业中国的原始农业约有近 1万年的历史。
当时北⽅黄河流域是春季⼲旱少⾬的黄⼟地带,以种植抗旱耐瘠薄的粟为主;长江流域以南是遍布沼译的⽔乡,多栽培性喜⾼温多湿的⽔稻。
最早都实⾏撂荒制。
近⼏⼗年来,黄河流域发现了不少新⽯器早期⽂化遗址。
如河南新郑裴李岗、河北武安磁⼭村等处,都有⽯斧、锄、⽯镰以及⽯制杵⾅等出⼟。
这些农具磨制精细,配套完整。
在磁⼭遗址下层发现有粮⾷和猪、⽺等家畜⾻骼以及纺轮等物,说明畜牧业和⼿⼯业在当时的经济⽣活中已占⼀定地位。
西安“半坡遗址”除出⼟有⽯器、陶器、⾻⾓器等农业和渔猎⽣产⼯具外,还有加⼯、贮藏⾷物的器具以及保存较为完整的粟和菜⼦等,说明农产品加⼯和园艺⽣产也已有⼀定的发展。
中国南⽅的原始农业长江流域的⽔稻⽣产,根据湖北京⼭屈家岭、浙江吴兴钱⼭漾以及江苏南京青莲岗等出⼟的实物遗存,⾄少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1976年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的7000年前的炭化稻⾕、稻壳、稻秆以及⼀些保存完好的⾻制耜、镞、锥、针和⽊制农具,则⼜把中国⽔稻⽣产的历史年代⼤⼤提前,并且说明了中国⽔稻栽培是从南向北推移的。
到商代,据甲⾻⽂和各地出⼟的实物看,青铜农具已经出现,但未在农业⽣产上⼤量使⽤;⼀般农具虽较前有所进步,但仍多以⽊、⽯为主。
⽊犁也已出现,似乎没得到推⼴。
当时的作物已有⿉、稷、稻、麦;家畜继⽝、猪、鸡⽜、⽺之后,马也已被驯养。
中国农业发展史
中国农业开展史食物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开展的首要条件。
农业是以食物生产为目的的经济活动,因此,农业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开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变迁。
距今一万年左右,农业开场在我国出现,原始农业初步开展。
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制时代,原始农业也逐渐向粗放农业转变,为后来农业的长足开展创造了条件。
第一节原始农业与粗放农业阶段一、中国农业的起源中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
距今170万至1万年前,已有脱离动物界的原始人类生活在这片辽阔的大地上。
当时尚末产生农业,原始人类依靠采集和渔猎为生,史称旧石器时代,相当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有巢氏“构木为巢〞、燧人氏“钻燧取火〞’和伏羲氏“以佃以渔〞的时代。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采集渔猎的强化,人类常常面临饥饿的威胁。
如何获得稳定而可靠的食物来源成了农业起源的动力。
距今1万至4000年前,也就是史称的新石器时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先人们创始了农业。
一般认为,采集活动孕育了原始的种植业,狩猎活动孕育了原始的畜牧业。
中国古代有关“神农氏〞的传说就反映了原始农业发生的那个时代。
我国农业发生最早的地区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黄河流域土壤疏松肥沃,气候温暖枯燥,为原始农业的发生与开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考古学资料说明,黄河中游的磁山和裴李岗文化距今已有8000年历史。
遗址中发现大量粟类作物,有的窖穴堆积达2m以上。
从出土工具看,不仅有石斧、石刀、石铲、石镰等种、管、收农具,还有石磨盘和石磨棒等粮食加工工具。
此外,还表现有猪、狗、鸡的遗骸,说明当时已经形成农牧混合型农业经济。
其后的仰韶文化以及黄河上游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和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均说明黄河流域是我国农业起源最早的地区之一。
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分,为以水稻种植为特色的原始水田农业的开展创造了条件。
XX余姚的河姆渡遗址是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存,距今已7000多年。
在这里发现有稻谷、谷壳、稻秆、稻叶等遗存,厚20~50cm,此外还发现大量的石斧和骨耜。
中国农业发展简史
一、农业的发端:原始农业时代(一)农业从广义上来看,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农、林、牧、副、渔;从狭义上来看主要就是指种植业。
1、农业的发端是在距今1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期开始的。
农业的产生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转折点,是人类社会历史上的第一次革命。
人类以石器和木棍进行渔猎采集已有二百余万年历史。
2、第一:它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进行改造的开端。
第二:人类对野生动植物的驯化,逐步替代采集和狩猎。
达尔文《物种起源》中写道:“家养族的最显著的特色之一,是我们所看到的它们,的确不是适应动物或植物自身的利益,而是适应人的使用或爱好”。
第三:农业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文明社会的关键步骤。
最早的农业无论是起源于种植业、养殖业、或两者兼有,尽管其技术粗放简陋,但随技术的进步和收获物的增多,它对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社会文化,确曾起过一种爆发性的影响。
3、特征(1)石器农具的应用;骨耜(2)动植物驯化和自然生态条件下的粗放种植与养殖;(3)劳动的动力是人力。
原始农业的产生逐步替代了采集和狩猎。
(二)关于五谷起源的神话传说1、五谷:神话传说中关于五谷的来源主要是上天所赐。
古籍所述“神农之时,天雨粟”、“诞降嘉种”、“贻我来牟,帝命率育”、“丹雀衔九穗禾,其坠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等等,说的就是粟、黍、麦(来牟)等种籽从天而降,人们加以种植才成为主粮。
2、关于六畜的起源文献中除了黄帝“淳化鸟兽虫蛾”之外,几乎没有任何关于六畜起源的记载。
只有民间神话传说中还有涉及这方面的内容。
在湖北省孝感县一带的汉族中间有则“女娲造六畜”的神话传说:“相传女娲娘娘是先造六畜后造人。
3、人物神农氏、柱、轩辕、后稷伏羲神农相传伏羲氏的时候,人们过着“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的生活。
至神农氏时,才“制耒耜,教民农作”,有了农业。
而最早的农业是由采集业发展而来的。
(三)农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每一次科技和工具上的重大突破和革命,都将农业推上一个新的台阶,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中国农业发展史
中国农业发展摘要:农业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对于拥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国,更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如今我们的农业在不断的发展,稳定增长,有力的支撑着我国的经济发展,让我们看看我国的农业从原始社会到现在再到未来发展的趋势吧。
关键词:中国农业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的基本,农业伴随着人类的起源而生产,农业是与人类共存的。
中国的农业也随着历史的脚步辉煌了千年。
中国的农业文明就像一颗璀璨的明星照耀在中国的上空。
即使现在中国在科技的发展很快,但是也离不开赖以生存的农业发展,早在距今一万年左右,农业开始在我国出现,原始农业初步发展。
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制时代,原始农业也逐渐向粗放农业转变,为后来农业的长足发展创造了条件。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占世界人口的19%,我们必须发展我们自己的农业来供给我们自己,不能依靠他人的农业,要成为真正的强国,首要的就是要先让自己没有后顾之忧,不能让人民们挨饿。
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业发展迅速,以有限的耕地养话了占全世界22%的人口,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而且发展农业可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还可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农业稳定发展了只有这样中国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更好的提升。
中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距今170万至1万年前,已有脱离动物界的原始人类生活在这片辽阔的大地上。
当时还没产生农业,原始人类依靠采集和渔猎为生,史称旧石器时代,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人类常常面临饥饿的威胁。
如何获得稳定而可靠的食物来源成了农业起源的动力。
距今1万至4000年前,也就是史称的新石器时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先人们创始了农业。
一般认为,采集活动孕育了原始的种植业,狩猎活动孕育了原始的畜牧业。
从最原始的社会我们进化到了现在,我们的农业也发展到了一定的技术高度。
中国农业发展史
中国农业发展史中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距今170万至1万年前尚末产生农业,原始人类依靠采集和渔猎为生,史称旧石器时代,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采集渔猎的强化,人类常常面临饥饿的威胁。
如何获得稳定而可靠的食物来源成了农业起源的动力。
距今1万至4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生活在这块土地的先人创始了农业。
(中国丶当代丶任宇、董祖诒、胡雪泳邮票丶河姆渡遗址:稻作农业)中国古代有关“神农氏”的传说就反映了原始农业发生的那个时代。
(中国丶台湾丶当代邮票丶发明神话:神农氏造农具)春秋牛耕,战国推广,西汉使用耦犁,出现二牛一人犁耕法,唐发明曲辕犁。
(中国丶当代丶呼振源邮票丶汉画像石:牛耕)灌溉排水工具的发明促进了农业发展,三国马钧发明翻车,唐朝出现筒车。
(中国丶台湾丶当代邮票丶天工开物-水车:筒车引水)母系氏族时期,半坡种植粟、菜、麻,河姆渡种植水稻。
(中国丶当代丶邵柏林邮票丶齐白石作品选:白菜蘑菇)商朝种植黍、稷、麦、稻、桑、麻,西周包括了后世大部分作物。
(中国丶当代丶孙传哲邮票丶一九五八年农业生产大丰收:麦)秦汉时期由西域传入葡萄、苜蓿、核桃、胡萝卜等。
(中国丶当代丶郭振山邮票丶《水果》第二组:葡萄)北宋时期茶树在福建和长江中下游广植。
(中国丶当代丶任宇邮票丶茶:茶树)明朝玉米、甘薯、马铃薯、烟草传入,桑、麻、棉广泛种植,棉成为主要衣料。
(中国丶台湾丶当代邮票丶粮食谷物篇:玉米)新中国成立后开展土地改革,农民翻了身,得到土地,成为土地主人。
(中国丶当代丶孙传哲邮票丶土地改革:早期和现代的农业工具)经过土地改革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及体制改革,中国农业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中国丶当代丶许彦博邮票丶胜利完成第四个五年计划:农田)。
中国农业发展历程
中国农业发展历程
• • • • 小农经济 三大改造 人民公社化运动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1.我国古代传统经济的基本模式是什么
• 2.我国古代传统经济的特点是什么 • 3.我国古代传统经济的耕了哪些变化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何建立的 • 对外开放的格局是怎样的?呈现什么特点
自己复习
• 十一届三中全的思想动员是什么
•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 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效果是什么
• 近代社会习俗、通讯。媒体的发展概况
中西经济的联系 • 工业革命(19C中后期)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
• 工业革命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是什么
• 民族资本主义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 段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 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工业的出路是什么
自己复习
• • • • • • • 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首要原因是什么 洋务运动的民用军用工业分别有哪些及影响 民族工业的代表,产生时间,地点,原因 一五计划的重要成就和影响 中共八大的主要成果 面对三年经济困难中央的对策 文革期间中国经济两次波动发展的原因是什 么
• 4.古代传统经济产生的时间和原因是什么
• 5.古代传统经济下小农生产的目的是什么 • 6.历代统治者为保护该经济采取了什么经济政策? • 7 该政策何时出现?实行的原因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产生了那些影响?
• • • • • • • • • • •
小农经济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一家一户为单位 铁犁牛耕 春秋战国 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逐渐确立 目的:满足自家的需要和缴纳赋役
新中国农业的发展历史整理
新中国农业的发展历史整理新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初期的农业社会主义化、计划经济时期的农业发展、改革开放后的农村改革。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部门之一。
新中国政府致力于通过农业社会主义化推进农业现代化。
这一阶段,政府实行土地改革,将土地卖给农民并实现家庭承包经营。
此外,还实施了农业和农村的社会化体制改革,解放农民和土地革命成果的实现,建立了农业合作社。
接着进入了1950年代至1970年代计划经济时期。
在这一阶段,政府通过五年计划的规划,加强了对农业的引导和调整。
实施大规模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提供了更好的生产条件。
同时,国家实行农业品种改良和新农村建设,通过大力引进高产、抗病、适应性强的新品种作物,使粮食产量得到提高,并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1980年代改革开放后,农村改革成为社会制度改革的重要部分。
在这一阶段的农村改革中,政府取消了农业税,开放了农村市场,鼓励土地流转。
为了提高农民的收入,接着又实施了家庭承包到“三权”分置政策、实行土地经营权流转,这一政策大大刺激了农业经济发展,同时也解决了农村土地流转难的问题。
此外,还实施了农民增收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政策,为农村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总之,新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贯穿了整个新中国成立的历史。
中国政府不断地通过制定政策和计划,推进了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改革。
随着时间的推进,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农民的收入获得极大的提高。
今天,中国的农业正在走向更加多元化的发展道路,不断地向着现代化和可持续性的方向发展。
第一讲农业发展史
第一讲农业发展史中国农业生产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形式:(一)原始农业。
(二)传统农业。
(三)现代农业。
原始农业从新石器时代到铁器工具出现以前的农业。
刀耕火种,广种薄收。
实现了采集向种植业、狩猎向畜牧业的转变。
在原始的自然条件下,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经验的积累,人类逐渐了解一些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并采取措施栽培植物和驯养动物,开始了靠人类的劳动来增加天然生产物的时期,从而产生了原始农业。
原始农业是使用石制生产工具(如石刀、石铲、石锄等),采用刀耕火种、撩荒制等粗放的耕作方式,实行以简单协作为主的集体劳动,生产力很低。
我国在公元前3000多年,随着冶炼业的出现及铁制工具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中国原始农业就逐渐转入了传统农业阶段。
传统农业从奴隶社会到资本主义工业化之前的农业。
传统农业的特点是精耕细作,农业部门结构较单一,生产规模较小,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仍较落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农业生态系统功效低,商品经济较薄弱,基本上没有形成生产地域分工。
传统农业从奴隶社会起,经封建社会一直到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甚至现在仍广泛存在于世界上许多经济不发达国家。
传统农业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
采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铁器等为主的手工劳动方式,靠世代积累下来的传统经验发展,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居主导地位的农业。
传统农业具有低能耗、低污染等特征,在当今时代依然发挥重要作用。
基本特征是:金属农具和木制农具代替了原始的石器农具,铁犁、铁锄、铁耙、风车、水车、石磨等得到广泛使用;畜力成为生产的主要动力;一整套农业技术措施逐步形成,如选育良种、积肥施肥、兴修水利、防治病虫害、改良土壤、改革农具、利用能源、实行轮作制等。
一、传统农业实行的是小农分散经营的模式。
二、我国传统农业的成就1、是世界栽培植物起源中心之一。
2、中国框形犁是世界上最发达的传统犁之一。
3、中国是历史上有着较高土地利用率的国家之一4、世界农业发展较早的国家中我国是没有出现地力衰竭的几个仅有国家之一5、我国传统农业曾一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处在传统农业阶段的我国农业生产的单位面积产量,曾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里,高出于其他国家。
中共农业发展史
中共农业发展史
中国农业发展经历了漫长的采集渔猎时代,在距今万余年前后原始农业发芽。
在夏、商、西周时期,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升,农业产品出现了剩余,产生了私有制,中国已进入奴隶社会。
这一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但数量不多,主要仍是木、石器,但种类增加了,出现了铲等掘土工具和镰等收割工具,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走向崩溃,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形成。
同时,人们懂得用动物的粪便来浇灌,提高土地肥沃率。
秦国时期,农具迎来大变革——牛耕和铁犁,牛耕可以做到深耕,而且还可以开垦大量的荒地,提高土地耕作效率,从而大幅度的提高总产量,对农业的发展有着突破性的改变。
汉代,随着水利发展,许多缺水土地得到灌溉,慢慢地,提高了农作物产量。
三国时期,曹魏率先实行屯田制度,利用士兵驻扎的地或直接招募农民种地。
晋朝,废除屯田制,实施占田制。
唐朝,出现更先进的水车以及曲辕犁,实行均田制。
宋朝,政府鼓励民众耕地,出现了许多田地,农业农田大力增加。
元朝农业继承宋朝。
明朝,减免百姓税收,鼓励开垦荒地,实行军屯制,农业得到质的提升。
如今,中国农业越来越趋于完善,国家也鼓励农民。
中国农业史
[科目] 地理[关键词] 中国/农业[文件] history of agriculture in China.doc[标题] 中国农业史[内容]中国农业史history of agriculture in China中国是世界农业发祥地之一。
根据现有考古发掘证据,中国农业已有长达八九千年的悠久历史。
其发展过程可简分为下列几个时期。
原始农业时期在原始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中国境内居住着众多不同的氏族和部落。
传说北方最著名的氏族是分布在中部的炎帝族和分布在西北的黄帝族。
炎帝神农氏,姓姜,又名烈山氏。
“姜”姓反映了它是西戎羌族的一支;“烈山”反映了原始农业的焚林开荒和刀耕火种。
《易经》、《淮南子》和《史记》等古书中还都记述了神农氏发明耒耜和播种五谷的故事。
传说黄帝的妻子嫘祖,是养蚕的创始者。
黄帝族著名首领之一帝喾的儿子名弃,即后稷,相传是周族的祖先、种植农作物的能手,后被奉为谷神。
后稷的时代较晚,可能相当于原始氏族社会的末期。
上述传说依稀反映了原始农业产生的一些情况,而最近30余年来从几千处新石器时代遗址陆续出土的考古材料,则为了解中国南北各地的原始农业面貌,提供了实物依据。
黄河流域的原始农业以种植粟为代表。
重要的遗址在黄河中游和汉水上游有河南郑州的裴李岗文化(约公元前5500~前4800),河北武安的磁山文化(前5400~前5100)等,继承这两个早期新石器文化的是河南渑池仰韶文化,它的分布极广,北到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南至湖北西北,东至河南以东,西至甘肃、青海接壤一带。
新石器晚期在黄河中下游又有山东章丘的龙山文化(约前2500~前2000)。
长江流域的原始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代表。
重要的遗址在长江下游地区有著名的浙江河姆渡文化,是中国最早的种稻遗址和炭化稻谷出土量最多的遗址。
在太湖地区形成系列的稻作文化有浙江嘉兴的马家浜文化(约前5000)及其后续的上海崧泽文化(约前4000)和浙江杭州的良渚文化。
长江中游的新石器文化以四川巫山大溪文化(前4400~前3300)为代表,其次为湖北京山屈家岭文化(前3000~前2600),与大溪文化有密切关系。
中国农业发展史
中国农业发展史第一讲地理环境与中国农业一、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争论:1、顾撷刚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
?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
?打破民族出于一元的观念。
?打破地域向来一统的观念。
?打破古史人化的观念。
?打破古代为黄金世界的观念。
2、植物学者李惠林的观点: 根据气候、地理以及植物之不同,中国农业并非起源于一个地区。
他主张北方以抗旱、耐冷的粟、黍为主,另配合其它的干果作物如柿、栗、枣等,构成了一个复合的旱地作物农业系统;南方则以水稻为主,结合其他的水生作物如菱、藕等等,构成一个符合的水生作物农业系统。
3、长江流域发展缓慢的原因:人口的缓慢增长; 长江流域人体弱多病;气候的差别;1东汉末年,北方移民大批迁入南方,促进了南方的开发。
三国时,移民较多的成都平原、太湖流域和淮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较快。
导致这次分裂的物质的与根本的因素,是几个对立竞争的经济区的兴起。
这些经济区的生产力及其位置,能足以使它们成为同统治主要基本经济区的君主的权威,作长期抗衡的基地。
蜀的日益成长,和长江下游吴的新兴昌盛,就属于这种情况。
——冀朝鼎西晋末年和十六国时期,北方大量移民再次南下,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且带来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农作物品种。
水利的兴修,发挥了江南水利资源的优势。
东晋:新丰塘“溉田八百余顷,每岁丰稔”荻塘“溉田二百余顷” 宋:吴兴塘“灌田二千余顷” 梁:豫州“苍陵立堰,溉田千余顷。
岁收谷百余万石” 唐宋经济重心的转移: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开始,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特别是长江下游的经济发展速度超过了黄河中下游。
这除了人为的因素(如战乱及人口迁移等)以外,地理环境的缓慢变化也是因素之一。
二、关于地理环境的定义1,地理环境决定论。
主张地理环境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社会理论;2确认自然条件(即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的一种思潮。
简称“决定论”。
即以自然过程的作用来解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进程,从而归结于地理环境决定政治体制;2,斯大林的观点:地理环境无疑是社会发展的经常的和必要的条件之一,它当然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加速或者延缓社会发展进程。
中国农业发展史
反映了春秋时期,我国农业已开始出现 牛耕技术,但使用并不普遍。
一、农业的起源 二、从耒耜到曲辕犁
1、原始的刀耕火种 2、铁器牛耕的出现 3、劳动工具的演变
汉代耧车的发明
发明于唐代的曲辕犁
春秋战国时期的桔槔 现代农村的辘轳
筒车复原图
翻
车
复
原
图
现 代 筒 车
最初采用刀耕火种,使用耒耜等工具生 产;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春秋战 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标志着铁 犁牛耕这种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 成。
2、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民 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农业和家 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关于我国古代土地制度基本形态的演变,我 们将在下节课来探究。
•
树立质量法制观念、提高全员质量意 识。20. 12.1520 .12.15 Tuesday , December 15, 2020
•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0 0:05:51 00:05:5 100:05 12/15/2 020 12:05:51 AM
1、水利工程建设 2、黄河流域的治理 3、具有地方特色的坎儿井 4、古代的水利专家及成就
清代的靳 辅——民办 官助修水利。
郭守敬(1231 — 1316),中国元代科 学家。
《河防一览图卷》 (局部)
明代潘季驯— —束水攻沙 降服恶 龙。
徐光启(1562 ~ 1633),明代中国近代 科学的先驱者、明朝 大学士。
徐光启编著的大 型综合性农书。
一、农业的起源 二、从耒耜到曲辕犁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专业文档】我国农业发展阶段的简要回顾(doc 9页).doc
我国农业发展阶段的简要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获得了很大发展,其中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
1、土地改革和农业生产恢复时期(1949--1952年)在旧中国,占农村人口总数不到10%的地主、富农,占有70%---80%的土地。
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国有1亿左右无地少地的贫雇农从地主富农手中没收、分配了3亿亩土地。
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除少数地区外,全国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3亿多无地、少地农民分得7亿多亩上地,免去了每年约3.5亿公斤粮食的地租。
土地革命推翻了封建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2、社会主义改造和农业稳定发展时期(1953~1957年)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了农民土地私有制和自耕农制度。
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合作制理论,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引导农民走合作化的道路。
农业生产合作运动采取从互助组、初级社到高级社逐步过渡的方式。
1955年以前,农业合作化的主要形式是互助组。
到1954年,农业生产合作社11.4万个,入社农户数的比重仅2%。
到1955年,在生产上已统一经营并参加秋收分配的农业生产合作社63.4万个,入社农户占全国总农户的比重仅14.2%。
但是,1955年8月以后在批判合作化运动中的所谓“右”倾思想的政治氛围下,从中央到地方滋长了“左”的情绪,合作化运动形成一哄而起的局面,并在很短的时间内由初级社过渡到高级社。
到1956年入社农户占总农户的比重87.8%。
尽管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升级过快、方法过粗、形式过于简单,但在合作化运动中建立了农村集体经济,克服了一家一户从事农业生产的弱点。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在这个时期,农业获得了稳定的发展。
3、人民公社化和农业生产的剧烈波动时期(1958—1965年)1958年,党在农村大张旗鼓地宣传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并不断地批判反冒进、批判右倾保守主义。
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农业发生于新石器时代。
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
在长达八九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农业曾经有过许多领先于世界的发明创造,但也经历过漫长的停滞时期。
近代帝国主义的入侵使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农业日益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传统“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结构开始解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半封建半殖民地制度的废除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国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中国农业才结束了停滞的历史,进入了发展较快的新时期。
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技术显著改善,产量水平迅速提高。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中国经济改革序幕之后,农业生产的这种停滞状况才得到根本性改变。
1982年11月,全国实行承包制,农村经济新的格局全面建立。
尽管近30多年来的发展过程中也有过挫折,日见减退,中国以仅仅相当于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几乎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说明还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教育与科技事业也蓬勃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据中国农科院估算,我国农业总产量中科技进步的贡献率由1972—1980年的27%提升到1981—1985年的30%~40%。
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农业的发展史
•
•
• •
木石器:夏商西周使用木制的耒耜,石刀,蚌镰等.
铁农具:春秋出现,战国推广,西汉普遍使用,秦汉传到岭南,西域.
•
犁耕法:春秋出现牛耕,战国推广,西汉普遍使用耦犁,出现二牛一人明翻车;唐朝出现筒车.
•
5,播种工具:西汉使用耧车
图片
• 耕种
粗放农业的习惯
• 到了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的原始农业进 一步发展,黄河中下游人口持续繁衍,逐 渐成为中原经济文化的中心。夏、商、周 王朝相继在这里建立了强盛的国家。夏、 商、周属奴隶制时代,历时1300多年。这 个时期的农业按原始农业有了一定的进步, 但仍处于粗放农业阶段。
北方传统农业的发展
•
重视公元2世纪末,黄巾大起义使东汉王朝濒于瓦解,各地义军乘势 而起,中国从此进入了分分合合、混战不已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战乱频频、政局动荡、人口逃亡、耕地荒废,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 坏。但客观上战乱所造成的人口大迁徙也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的融合 及农业文化的交流。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更多的民族逐步卷入以种植 业为主的洪流中来。由于各族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中国传统农业经 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在秦汉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农业发展的表现,一般要从农具改进与农作物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 耕作技术的进步、垦田面积的增加、粮食产量的提高、政府收入增多、 国家人口增殖等方面来考察。发展的原因主要是看历代政府对农业发 展的程度、农业政策、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等。
农业的发展史
中国农业的起源
• 中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距今170万至1万年前,已有 脱离动物界的原始人类生活在这片辽阔的大地上。当时尚 末产生农业,原始人类依靠采集和渔猎为生,史称旧石器 时代,相当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有巢氏“构木为巢”、燧 人氏“钻燧取火”’和伏羲氏“以佃以渔”的时代。然而,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采集渔猎的强化,人类常常面临饥饿的 威胁。如何获得稳定而可靠的食物来源成了农业起源的动 力。 距今1万至4000年前,也就是史称的新石器时代,生 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先人们创始了农业。一般认为,采集活 动孕育了原始的种植业,狩猎活动孕育了原始的畜牧业。 中国古代有关“神农氏”的传说就反映了原始农业发生的 那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