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中药青蒿的药理作用实验研究

中药青蒿的药理作用实验研究

中药青蒿的药理作用实验研究1.化学成分。

黄花蒿全草含挥发油,内含蒿属酮、左旋樟脑、桉叶素、乙酸蒿属醇醋、蒎烯、莰烯、荜澄茄烯等。

还含青蒿素、青蒿乙素、东莨菪素、艾黄素、泽兰素、槲皮万寿菊素、青蒿酸及其甲酯、青蒿酯、青蒿内酯等。

2.药理作用。

青蒿素有显著抗疟作用,作用原理可能是抑制疟原虫表膜--食物泡膜、线粒体膜系细胞色素氧化酶的功能,而直接杀灭疟原虫。

对疟原虫红细胞内期有杀灭作用,但对红细胞前期及红细胞外期无效果。

缺点主要是复发率高。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对小鼠血吸虫病有一定疗效,对华支睾吸虫也有作用。

青蒿素可减慢心率,抑制心肌收缩力,降低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血压,且有一定的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对流感病毒、皮肤真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痢疾杆菌等多种病原微生物有抑制作用。

挥发油有镇咳、祛痰、平喘作用,亦有一定的解热作用。

黄花蒿水煎液氯仿提取物对大鼠有明显利胆作用。

对免疫功能有保护和调节
作用。

青蒿素还是一种干扰素诱生剂。

青蒿醚对小鼠还具有一定
辐射防护作用。

青蒿酸及青蒿B的四种衍生物一化合物A、B、C、D
对小鼠白血病细胞P388、入肝癌细胞SMMC-7721、入胃癌细胞均有抑
制作用。

屠呦呦研究青蒿素的过程以及最新进展ppt课件

屠呦呦研究青蒿素的过程以及最新进展ppt课件
肘后备急方》: ”青蒿一握,水一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浸泡、绞汁?干嘛不用水煎呢?是否害怕水煎的高温或酶的作用,
破坏了青蒿的疗效?
60°C的乙醚冷浸法处理青蒿,然后将提取物注入染有鼠疟的小白鼠, 发现对鼠疟的抑制率一下子有了明显的提高。——证明低温提取是保 障青蒿疗效的一大关键
5
微波萃取
不同物质的介电常数不同,其吸收微波能的程度不 同,由此产生的及传递给周围环境的热能也不同。 在微波场中,吸收微波能力的差异使得基体物质的 某些区域或萃取体系中的某些组分被选择性加热, 从而使得被萃取物质从基体或体系中分离,进入到 介电常数较小,微波吸收能力相对较强的萃取剂中。
采用频率为2450MHz或915MHz,功率为500-15000瓦 的微波对黄花篙植物碎料在选自水、C1-C4的醇、 乙醚、丙酮或其混合物的溶剂中进行初次约10min 的预提1-3次;然后用选自汽油、石油醚、C1-C3醇 及其混合物的萃取液对微波萃取所得初提液进行 再次提取约5min的1-3次。然后精提,浓缩,纯化,得 到青篙素纯度在95%以上的制品。
6
屠呦呦研究青蒿素的最新进展
青蒿素的应用领域得到了拓展,在 抗疟之外,屠呦呦团队正在探索青蒿素 类化合物对其他疾病的治疗。今年,双 氢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的新药研发已经 取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临床 研究批件,将为红斑狼疮的治疗提供新 的可能性。
青蒿素的功效不仅仅是治疗疟疾, 还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如抗病毒、 免疫抑制、抗肿瘤、抗霉菌作用等。
8
蒿甲醚
其抗疟作用为青蒿素的10至20倍,目前 其开发成功的剂型蒿甲醚注射液为主要 含蒿甲醚的无色或淡黄色澄清灭菌油溶 液。
9
蒿乙醚
抗疟作用稍逊于蒿甲醚,且蒿乙醚的生产 不如蒿甲醚更经济实用。

青蒿素的发现及发展历程

青蒿素的发现及发展历程

青蒿素的发现及发展历程引言概述:青蒿素是一种有效的抗疟药物,被誉为“疟疾之敌”。

它的发现和发展历程是医学领域的重要突破,为世界各地的疟疾患者带来了希翼和治疗。

本文将从青蒿素的发现开始,介绍其发展历程及影响。

一、青蒿素的发现1.1 1972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在进行青蒿的药理研究时,发现青蒿对疟原虫有杀灭作用。

1.2 屠呦呦通过提取青蒿中的有效成份,最终发现了青蒿素这种抗疟成份。

1.3 青蒿素的发现为疟疾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也为屠呦呦赢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者医学奖。

二、青蒿素的研究与开辟2.1 青蒿素的药理作用被逐渐明确,其对疟原虫的杀灭机制被深入研究。

2.2 经过不懈努力,青蒿素的制备方法得到了改进,生产工艺逐渐完善。

2.3 青蒿素的临床试验取得了积极成果,被证实为有效的抗疟药物。

三、青蒿素的全球应用3.1 青蒿素被广泛应用于疟疾的治疗和预防,成为目前最有效的抗疟药物之一。

3.2 青蒿素组合疗法(ACT)成为推广的主流,有效避免了疟原虫对青蒿素的耐药性。

3.3 青蒿素的全球应用使得疟疾的治疗效果显著提高,大大减少了疟疾的死亡率。

四、青蒿素的影响与挑战4.1 青蒿素的发现和应用改变了疟疾的治疗方式,为疟疾防治作出了重要贡献。

4.2 青蒿素的广泛使用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如青蒿素耐药性的浮现和疟疾的再次流行。

4.3 青蒿素的影响将继续深远,需要不断研究和创新来解决相关问题。

五、青蒿素的未来展望5.1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青蒿素的研究将不断深化,新的抗疟药物也将不断涌现。

5.2 青蒿素的应用范围将进一步扩大,为更多疟疾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

5.3 青蒿素的未来展望充满希翼,将继续在全球范围内发挥重要作用。

总结:青蒿素的发现及发展历程是医学领域的重要突破,为疟疾的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青蒿素的应用不仅拯救了无数生命,也为医学研究提供了珍贵的经验和启示。

我们期待青蒿素在未来能够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全球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青蒿素生物合成研究进展综述

青蒿素生物合成研究进展综述
青蒿素生物合成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涉及多个方面。首先,青蒿素植物组织的培养为研究提供了基础,通过植物细胞成中生理生态因子的影响,以优化青蒿素的生产条件。同时,对生物合成场所、合成路线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青蒿素分子合成的关键步骤。此外,还发现了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并探讨了其基因调控机制,为进一步提高青蒿素的产量和质量提供了理论支持。这些研究结果不仅增进了对青蒿素生物合成分子机制的理解,也为青蒿素的生产和应用带来了广阔的前景。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有望发现更多青蒿素合成相关的基因和酶,进一步优化生产工艺,满足市场需求,推动青蒿素在医药领域的更广泛应用。

青蒿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青蒿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青蒿组织培养研究进展青蒿是一种常见的草本植物,因其含有抗疟成分青蒿素而被广泛应用于疟疾治疗。

青蒿素不仅具有疗效显著,且能快速杀灭寄生虫,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疟疾药物。

为了满足世界范围内对青蒿素的需求,研究者们尝试通过组织培养技术来大规模生产青蒿素。

本文将讨论青蒿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

一、青蒿组织培养的优点1.快速生长:与天然生长相比,青蒿组织培养生长速度更快,可以快速增加产量。

2.批量生产:通过组织培养可以大规模生产青蒿素,保证其供应量。

3.节约资源:组织培养一般无需土质、水源等自然资源,同时避免污染。

二、青蒿体细胞培养青蒿体细胞培养是一种利用植物体细胞在体外独立生长而发育成新植株的技术,无需依赖种子和土壤。

在体细胞培养过程中,可以选择性地增加含有高浓度青蒿素的细胞类型,从而实现抗疟药物的量产。

近年来,通过体细胞培养技术成功提高了青蒿素含量,但青蒿体细胞培养仍需进一步研究和完善,以提高产量和纯度。

青蒿愈伤组织培养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组织培养技术。

首先采取青蒿芽或叶片的愈伤组织,经过一定的营养激素处理和调节,使之分化成植株。

然后将分化成的植株移植到含有青蒿素的培养液中进行培养,从而实现抗疟药物的生产。

通过愈伤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大量生产青蒿素。

青蒿异质体培养是以不孕的青蒿为初代材料,利用化学处理和实验室技术,将其转化为染色体数目是原先的两倍,能在体内繁殖的细胞系。

通过融合这些细胞系,可以产生出含有大量青蒿素的植株。

目前青蒿异质体培养既可用于大规模生产抗疟药物,也可用于对青蒿药理作用进行研究。

总的来说,青蒿组织培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术,可用于大规模生产抗疟药物青蒿素。

虽然各种组织培养技术已经在此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但研究者们还面临着提高产量、减少污染等一系列技术难题。

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组织培养将会逐步得到完善和应用。

青蒿中青蒿素提取工艺研究进展

青蒿中青蒿素提取工艺研究进展

青蒿中青蒿素提取工艺研究进展青蒿素是一种由青蒿植物提取的天然化合物,具有出色的抗疟疾活性。

自1972年青蒿素被发现以来,其提取工艺的研究不断深入。

本文将介绍青蒿素的分类、特点,以及从传统到现代的提取工艺研究进展。

青蒿素属于倍半萜类化合物,包括青蒿素、青蒿素甲、青蒿素乙、青蒿素丙等。

这些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四环结构,但侧链不同。

青蒿素具有出色的抗疟疾活性,其作用机制是通过干扰疟原虫的表膜和线粒体功能,从而起到抗疟作用。

传统的青蒿素提取方法包括溶剂萃取法、水蒸气蒸馏法、升华法等。

这些方法主要是利用青蒿素在不同溶剂或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挥发性的差异,将其从植物中分离出来。

但这些方法的提取效率较低,且可能造成环境污染。

为了提高青蒿素的提取效率,人们不断改进提取方法。

例如,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微波辅助提取法、酶辅助提取法等。

这些方法利用先进的物理或化学手段,加速青蒿素从植物中的溶出,从而提高提取效率。

近年来,一些新型的提取技术,如超临界流体萃取、离子液体萃取、加速溶剂萃取等也逐渐应用于青蒿素的提取。

这些技术具有提取效率高、环保性能好等优点,为青蒿素的提取工艺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青蒿素提取工艺的研究将更加深入。

结合当前市场需求和应用前景,以下优化策略和未来发展方向值得:结合新型技术和传统工艺:将新型提取技术与传统工艺相结合,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青蒿素的提取效率。

例如,将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与溶剂萃取法相结合,可以实现高效、环保的青蒿素提取。

绿色环保: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开发绿色环保的青蒿素提取工艺成为未来的研究重点。

通过选用环保型溶剂、降低能耗和减少废物排放等措施,实现青蒿素提取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多元化资源利用:除了从青蒿植物中提取青蒿素,还可以考虑从其他资源中发掘含有青蒿素的化合物。

例如,真菌和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中可能含有与青蒿素结构相似的化合物,为青蒿素类化合物的开发提供新的资源。

工业化生产:优化青蒿素提取工艺,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工业化生产是未来的重要方向。

青蒿素研究进展

青蒿素研究进展

青蒿素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青蒿素,源自中国传统草药青蒿(Artemisia annua L.),自20世纪70年代初被发现以来,已成为全球抗击疟疾的重要武器。

由于其独特的抗疟效果和相对较低的副作用,青蒿素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特别是在疟疾疫情严重的地区。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和临床应用的广泛,青蒿素的研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旨在全面概述青蒿素的研究进展,包括其提取工艺、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以及面临的挑战等方面,以期为青蒿素的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在提取工艺方面,本文介绍了青蒿素的提取方法、纯化技术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传统提取方法、现代提取技术以及新型提取技术等。

这些技术的进步为青蒿素的大规模生产和质量控制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作用机制方面,本文综述了青蒿素抗疟作用的分子机制、信号通路以及与其他药物的协同作用等方面的研究。

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青蒿素的抗疟机理,还为开发新型抗疟药物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临床应用方面,本文总结了青蒿素在疟疾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适应症以及不良反应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同时,还探讨了青蒿素在其他疾病领域的应用潜力,如抗肿瘤、抗炎等。

在面临的挑战方面,本文分析了青蒿素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包括资源短缺、耐药性、药物相互作用等。

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科研工作者和临床医生的共同努力和智慧。

本文旨在全面概述青蒿素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推动青蒿素的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创新,我们相信青蒿素将在全球抗击疟疾和其他疾病的战斗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二、青蒿素的来源与提取青蒿素,这一在全球范围内广受瞩目的药物,其来源与提取过程充满了科学与探索的魅力。

它来源于菊科植物青蒿,这是一种在中国及亚洲其他地区广泛分布的植物。

自古以来,青蒿便在中医理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被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然而,青蒿素的提取和发现,则是现代科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产物。

青蒿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青蒿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青蒿组织培养研究进展青蒿是一种常见的草本植物,具有良好的药用价值。

其主要药用成分是青蒿素,具有强大的抗疟疾功效。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青蒿素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疟疾,成为一种重要的抗疟药物。

青蒿植物的生长周期长,产量不稳定,因此如何有效地培养青蒿组织成为了研究的重点之一。

青蒿组织培养是利用植物细胞和组织的再生能力,在无菌条件下,通过植物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培养植物的不同部位组织(如根、茎、叶、花等),以便进行有关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理学和遗传学等方面的研究。

青蒿组织培养技术为青蒿研究和开发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对青蒿素的合成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青蒿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青蒿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培养青蒿愈伤组织是实现青蒿组织培养的基础,其诱导和培养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后续的研究工作。

目前,已有许多研究对青蒿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培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研究表明,外源激素对青蒿愈伤组织的诱导和生长具有重要影响,如添加生长激素可促进愈伤组织的快速生长和增殖,从而提高愈伤组织的产量和生长速度。

针对青蒿愈伤组织的培养条件也得到了很好的优化。

调节培养基的pH值、添加适量的营养元素和糖类等,都能够对愈伤组织的生长造成积极的影响。

青蒿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培养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青蒿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青蒿素是青蒿的一种重要次生代谢产物,具有抗疟疾活性。

在青蒿组织培养中,研究人员通过调节培养条件,如添加适量的激素、优化培养基成分和培养条件等,有效地调控了青蒿素的合成过程。

研究表明,对于青蒿愈伤组织的处理和培养条件的优化,可以显著提高青蒿素的合成效率,为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更好的技术支持。

青蒿组织培养还可以通过遗传改良等方法,提高青蒿植物中青蒿素的含量,从而进一步提高其药用价值。

青蒿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研究也是青蒿组织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青蒿组织培养的应用不仅局限于研究领域,还包括了植物工厂生产和临床应用等方面。

青蒿素的发现及发展历程

青蒿素的发现及发展历程

青蒿素的发现及发展历程青蒿素是一种重要的抗疟疾药物,广泛应用于全球疟疾的预防和治疗。

它的发现和发展历程是一个充满挑战和突破的过程。

下面将详细介绍青蒿素的发现及发展历程。

1. 青蒿素的发现青蒿素最早是由中国古代医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一种草药,称为“青蒿”。

然而,直到20世纪70年代,青蒿素的抗疟疾活性才被重新发现。

1971年,中国中医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的屠呦呦教授开始研究青蒿素的抗疟疾作用。

经过多年的努力,她于1972年成功地从青蒿(Artemisia annua)中提取出了一种有效的抗疟疾成分,即青蒿素。

这一发现对疟疾的治疗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 青蒿素的研究与开发青蒿素的发现引起了全球科学界的广泛关注,许多科学家开始对其进行研究和开发。

1981年,屠呦呦教授与她的团队成功地合成了青蒿素的化学结构,并确定了其活性成分为一种含有内酯和内酰胺的化合物。

随后,青蒿素的药理学研究逐渐深入。

科学家们发现,青蒿素通过干扰疟原虫的血红蛋白降解过程,抑制其生长和繁殖。

此外,青蒿素还具有抗炎、抗氧化和免疫调节等多种作用。

3. 青蒿素的临床应用青蒿素的临床应用经历了一系列的试验和验证过程。

1984年,中国国家卫生部正式批准青蒿素作为抗疟疾药物上市,并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此后,青蒿素被广泛应用于中国以及其他疟疾流行地区的疟疾治疗。

随着时间的推移,青蒿素的临床应用逐渐扩大。

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青蒿素列为首选的抗疟疾药物之一,并提倡其在全球范围内的使用。

青蒿素的疗效被广泛认可,成为治疗疟疾的重要药物之一。

4. 青蒿素的挑战与突破尽管青蒿素在疟疾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其应用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其中最主要的挑战是疟原虫对青蒿素的耐药性的出现。

随着青蒿素的广泛应用,一些疟疾病例出现了对青蒿素的耐药性。

这使得青蒿素的疗效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开发工作。

他们通过改进青蒿素的制剂、联合用药和寻找新的抗疟疾药物等方式,努力克服了疟原虫对青蒿素的耐药性。

青蒿素药物的研究历程和成果

青蒿素药物的研究历程和成果

青蒿素药物的研究历程和成果青蒿素是一种天然植物中提取的有效抗疟疾药物。

它是由中国中药青蒿的提取物中发现的,对于疟疾的治疗作用已经被广泛认可。

下面我们将对青蒿素药物的研究历程和成果进行详细介绍。

青蒿是一种传统中药,被中国人民广泛使用。

在1960年代,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开始对青蒿进行深入研究,以探索其治疗疟疾的功效。

经过多年的努力,屠呦呦及其团队于1972年成功从青蒿中提取得到了一种有效的抗疟疾活性成分,即青蒿素。

这项发现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随后,青蒿素的研究逐渐扩大,被更多的科学家和药品制造商关注。

对青蒿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抗疟疾的药理机制和药效评估上。

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明,青蒿素可以有效地杀死疟原虫,对疟疾的治疗效果极佳。

此外,青蒿素还表现出一定的抗病毒和抗寄生虫的活性,这些发现为进一步应用青蒿素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为了提高青蒿素的疗效和减少副作用,科学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成就是青蒿素合成药物的开发。

由于青蒿素的提取难度大,生产成本高,科学家开始尝试合成青蒿素结构类似的化合物。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科学家成功地合成了一系列类似青蒿素的化合物,其中最著名的是二氢青蒿素。

这一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完全改变了青蒿素药物生产的方式并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作为治疗疟疾的一线药物,青蒿素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青蒿素衍生物已经成为全球抗疟疾治疗中最重要的药物之一、青蒿素和其衍生物被广泛应用于全球疟疾的防治工作中,有效地拯救了大量的生命。

此外,青蒿素还用于治疗其他传染病,如血吸虫病、毛滴虫病等,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除了合成青蒿素药物,科学家们还在探索青蒿素在治疗其他疾病方面的潜力。

青蒿素在抗癌治疗、抗炎和抗氧化方面也显示出一定的活性。

目前,青蒿素的抗癌疗效已经得到初步验证,科学家们正在进一步研究其机制和应用领域。

总之,青蒿素药物的研究历程见证了中国科学家在中药研究领域的杰出成就。

青蒿素的发现及发展历程

青蒿素的发现及发展历程

青蒿素的发现及发展历程青蒿素是一种有效的抗疟疾药物,被公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药物之一。

它的发现及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

1. 青蒿素的发现青蒿素最早是由中国中药青蒿(Artemisia annua)中提取得到的。

青蒿在中国古代就被用于治疗疟疾,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它的有效成分才被提取出来。

在1967年,中国中医学家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在对中药青蒿进行研究时,发现了青蒿中的一种有效成分,即青蒿素。

他们通过提取和纯化的方法,成功地从青蒿中分离出了纯净的青蒿素。

这一发现为疟疾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并引起了全球医学界的关注。

2. 青蒿素的发展青蒿素的发现引起了全球医学界的兴趣,并且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青蒿素的研究和发展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首先,科学家们对青蒿素的药理学和药代动力学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们发现青蒿素对疟原虫有强烈的杀灭作用,能够迅速减少疟原虫的数量,并且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

这些研究结果为青蒿素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随后,青蒿素的合成方法也得到了改进。

最初,青蒿素只能通过从青蒿中提取得到,这限制了其大规模生产和应用。

然而,随着化学合成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家们成功地开发出了合成青蒿素的方法,大大提高了青蒿素的产量和供应。

此外,为了增强青蒿素的疗效和减少耐药性的产生,科学家们还进行了青蒿素的结构修饰和衍生物的研究。

他们通过改变青蒿素的化学结构,合成了一系列的青蒿素衍生物,其中包括二氢青蒿素和磷酸二氢青蒿素等。

这些衍生物在疟疾的治疗中展现出更高的疗效和更低的耐药性,为青蒿素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3. 青蒿素的临床应用青蒿素的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治疗疟疾。

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每年导致数百万人感染并造成数十万人死亡。

青蒿素的发现和应用极大地改善了疟疾的治疗效果,拯救了大量的生命。

青蒿素主要通过抑制疟原虫的生物合成和代谢过程来发挥作用。

它能够迅速进入感染的红细胞中,与疟原虫内的铁离子结合,破坏疟原虫的代谢过程,从而导致疟原虫的死亡。

屠呦呦研究青蒿素的过程以及最新进展ppt课件

屠呦呦研究青蒿素的过程以及最新进展ppt课件
进一步改用低沸点溶剂处理青蒿,得到的提取物疗效更高更稳。 屠呦呦提取到191号(即191次实验)药物样品时,所做的动物实验,
惊人地显示出100%的抑制率。 青蒿药材含抗疟活性的部分是在新鲜的叶片里,而非根、茎部位;最
佳的采摘时节是青蒿即将开花的时刻。 屠呦呦又把青蒿提取物成功分离成中性和酸性两大部分。后者毒性大,
屠呦呦研究青蒿素的过程 以及最新进展
16中药302
佟浩楠 王梓昊 马千
1
青蒿素的研究过程
最初屠呦呦通过大量实验发现,青蒿的抗疟效 果并不理想。她系统查阅文献,特别注意在历代用 药经验中提取药物的方法。当她再一次转向古老中 国智慧时,东晋名医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称: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可治 “久疟”。琢磨这段记载,她认为很有可能在高温 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被破坏了。于是她改用 乙醇冷浸法,所得青蒿提取物对鼠疟的效价显著提 高;接着,用低沸点溶剂提取,效价更高,而且趋 于稳定。终于,在经历了190次失败后,青蒿素诞 生了。这剂新药对鼠疟、猴疟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 100%。
黄花篙草经粉碎筛后投入萃取罐,从钢瓶出来的 C02经过滤后由压缩机压缩至设定压力“温度由 经过萃取罐夹套的循环水控制并稳定”当萃取 罐达到所需压力温度后,开始循环萃取并计算萃 取时间,含有青篙素的C02降压后进入分离罐,青 篙素及杂质在分离罐分离析出,C02送入压缩机 循环使用,萃取物进行简单的分离精制既得到青 篙素纯品。
7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
青蒿素具有水溶性差、热稳定性差的缺 点,制成片剂因其难溶性,生物利用度低, 且体内代谢快。而纳米青蒿素的水溶性好, 制成针剂后可进行静脉注射,将极大地提 高药效,减少用药量,扩大应用范围。
青蒿素由于存在近期复燃性高、在油中 和水对其结构进行改造,以期在保 持青蒿素优良药理作用基础上开发新药, 进一步改善和提高药效。而合成青蒿素衍 生物蒿甲醚、蒿乙醚、青蒿琥酯、双氧青 蒿素等克服了青蒿素复燃率高的弊病。

青蒿素的提取分离和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青蒿素的提取分离和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青蒿素的提取分离和检测方法研究进展1. 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综述青蒿素的提取、分离和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青蒿素,作为一种源自菊科植物青蒿(Artemisia annua L.)的天然产物,自20世纪70年代被发现具有显著的抗疟疾活性以来,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药物。

青蒿素的提取、分离和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优化对于其生产效率、质量控制和临床应用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对青蒿素的研究进展进行详细阐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和从业人员提供全面的技术参考和未来发展方向的指引。

在提取技术方面,本文将介绍从传统溶剂提取到现代生物技术提取的各种方法,包括超临界流体萃取、微波辅助提取、超声波提取等,并分析这些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

在分离技术方面,将重点介绍色谱分离技术,如高效液相色谱、薄层色谱、气相色谱等,以及近年来兴起的分子印迹技术等新型分离手段。

在检测方法方面,本文将综述光谱法、色谱法、质谱法等现代分析技术在青蒿素检测中的应用,并探讨这些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青蒿素的基本性质青蒿素(Artemisinin),也称为青蒿内酯或青蒿醇,是一种从青蒿(Artemisia annua L.)中提取的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

它是一种具有显著抗疟疾活性的天然产物,自20世纪70年代被发现以来,已成为治疗严重疟疾的重要药物。

化学结构:青蒿素的化学结构独特,包含一个过氧化桥和一个内酯环。

这种结构对其抗疟疾活性至关重要。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化学结构差异主要在于过氧化桥的保持与否以及侧链的变化。

物理性质:青蒿素为无色结晶,在室温下为固态,具有特殊的香气。

它的溶解性较为特殊,不溶于水,但可溶于有机溶剂如乙醇、氯仿和乙醚等。

生物活性:青蒿素最显著的生物活性是其抗疟疾效果。

它能够快速清除疟疾原虫的红细胞内期,尤其是对抗耐药性疟疾原虫株非常有效。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也被研究用于治疗其他疾病,如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但这些应用尚处于实验阶段。

青蒿素药物的研究历程和成果

青蒿素药物的研究历程和成果

青蒿素药物的研究历程和成果近年来,青蒿素药物已经成为了药学界和医学界的一种重要药物。

其所具有的广谱抗菌、抗疟疾和抗病毒等作用,使其成为了药物领域的一种焦点。

那么,青蒿素药物的研究历程和成果究竟是怎样的呢?1. 青蒿素的发现和提取青蒿素是一种从青蒿植物中提取出来的药物,而青蒿则是一种生长在我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的草本植物。

在我国古代,青蒿就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草药,其对于感冒、发热等症状有着很好的缓解作用。

而直到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国疟疾病区重新出现了多药耐药的情况,药物疗效不佳,这才促进了青蒿素的研究和提取。

1970年代初,我国科学家屠呦呦、陈建民等开始对青蒿进行研究,发现其植物化合物中含有一些可抗击疟原虫的物质。

之后,科学家们通过对其进行提取和纯化,最终获得了纯净的青蒿素。

2. 青蒿素在医学领域的应用青蒿素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主要是治疗疟疾。

疟疾作为一种令人痛苦的传染病,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焦点。

青蒿素药物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疟疾治疗领域的发展。

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青蒿素列为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

而在我国,青蒿素也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实践中,成为了治疗疟疾的重要手段。

除了对于疟疾的治疗,青蒿素还广泛应用于其他感染病的治疗。

研究发现,青蒿素也能够抑制病毒感染的扩散。

此外,青蒿素药物还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可以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泌尿感染、外耳道炎等疾病。

3. 青蒿素的副作用和研究虽然青蒿素药物在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潜力,但其副作用也需要注意。

青蒿素过量和不当使用可能会引起晕眩、头晕、恶心、呕吐等副作用。

此外,长期使用青蒿素药物还可能导致耳聋等不良反应。

为了更好地利用青蒿素的治疗价值,许多科学家开始进行青蒿素药物的研究。

他们希望能够研究出更有效、更稳定的青蒿素药物,并且探索其在其他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有研究团队试图研制出一种长效青蒿素口服制剂,以增强其长效作用和抗药性。

此外,还有一些研究试图探索青蒿素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为癌症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方案。

青蒿素的发现及发展历程

青蒿素的发现及发展历程

青蒿素的发现及发展历程青蒿素是一种重要的抗疟药物,它的发现及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

以下是关于青蒿素的发现及发展历程的详细描述。

青蒿素的发现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神农本草经》中,其中记载了一种名为“青蒿”的植物可以治疗寒热疟疾。

然而,直到20世纪70年代,青蒿素的有效成分才被科学家们发现。

1971年,中国中医药研究院的科学家屠呦呦开始对青蒿进行研究,她的目标是从这种植物中提取出抗疟活性成分。

屠呦呦及其团队通过对大量植物样本的提取和筛选,最终成功地从青蒿中分离出了一种有效的抗疟物质,即青蒿素。

随后,屠呦呦团队对青蒿素进行了大量的临床试验和研究,证实了其对疟疾的疗效。

青蒿素具有快速杀灭疟原虫的作用,且对疟原虫的耐药性较低,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抗疟治疗。

在青蒿素的发现和研究过程中,屠呦呦及其团队面临了许多困难和挑战。

首先,青蒿素的提取和纯化过程十分复杂,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其次,青蒿素的药理机制和药效评价也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此外,青蒿素的生产和供应也面临一些问题,如植物种植技术、药物质量控制等方面的挑战。

然而,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青蒿素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屠呦呦及其团队于2015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在抗疟药物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

青蒿素也成为了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首选抗疟药物之一。

青蒿素的发现和发展对于全球抗疟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青蒿素的广泛应用使得疟疾的治疗效果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大大降低了疟疾的死亡率。

此外,青蒿素的研究也为其他抗疟药物的发现和研发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总结起来,青蒿素的发现及发展历程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但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青蒿素的发现不仅为抗疟药物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突破,也为全球抗疟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青蒿素的成功案例也为其他药物的发现和研发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启示。

青蒿素的合成生物学研究进展

青蒿素的合成生物学研究进展

青蒿素的合成生物学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青蒿素,源自菊科植物青蒿(Artemisia annua L.),是一种具有显著抗疟活性的天然产物,自20世纪70年代被发现以来,已成为全球抗击疟疾的重要武器。

然而,青蒿素的天然来源有限,化学合成成本高昂,且存在环境污染等问题,这使得青蒿素的可持续供应面临挑战。

近年来,随着合成生物学的发展,利用合成生物学方法生产青蒿素成为研究热点。

本文将对青蒿素的合成生物学研究进展进行全面概述,探讨如何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提高青蒿素的产量、优化生产过程,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文首先回顾了青蒿素的研究历程和其在全球抗击疟疾中的作用,指出合成生物学在青蒿素生产中的潜在价值和重要性。

随后,综述了目前青蒿素合成生物学研究的主要成果,包括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的解析、关键酶的发现与改造、以及基于代谢工程的青蒿素高产菌株的构建等。

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合成生物学方法在青蒿素生产中的优势与挑战,如提高青蒿素产量的同时保持其生物活性、优化生产过程的可持续性、以及降低生产成本等。

展望了青蒿素合成生物学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包括利用新兴技术如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合成基因组学等进一步提高青蒿素产量和质量,以及推动青蒿素合成生物学技术的产业化应用。

二、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解析青蒿素是一种具有高效抗疟活性的天然产物,其独特的化学结构和强大的生物活性使其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关注的焦点。

为了深入理解青蒿素的生物合成机制并进一步提高其产量,科学家们对青蒿素的生物合成途径进行了详尽的解析。

青蒿素的生物合成起始于异戊烯基焦磷酸(IPP)和二甲基烯丙基焦磷酸(DMAPP),这两个分子在甲羟戊酸途径(MVA途径)或2-C-甲基-D-赤藓糖醇4-磷酸途径(MEP途径)中生成。

随后,通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包括预青蒿酸合成酶、青蒿酸合成酶和青蒿素合成酶等,逐步转化为青蒿素的前体物质青蒿酸。

青蒿酸经过青蒿素合成酶的催化,形成青蒿素。

青蒿素的发现及发展历程

青蒿素的发现及发展历程

青蒿素的发现及发展历程青蒿素是一种有效的抗疟药物,被广泛用于疟疾的治疗和预防。

它的发现及发展历程是一个令人惊叹的故事,下面将详细介绍。

一、青蒿素的发现青蒿素最初是由中国中药青蒿(Artemisia annua)中提取出来的。

青蒿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植物,被用于治疗疟疾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在1960年代初,中国传统草药学家屠呦呦教授开始对青蒿进行研究。

她的研究团队通过提取青蒿的叶片,发现其中存在一种抗疟活性物质。

经过多年的努力,屠呦呦教授于1972年成功地从青蒿中提取出了这种物质,并命名为青蒿素。

二、青蒿素的药理作用青蒿素是一种具有广谱抗疟活性的化合物。

它主要通过抑制疟原虫的生物合成和代谢过程来发挥抗疟作用。

青蒿素可以干扰疟原虫的DNA和RNA的合成,破坏其细胞膜结构,从而导致疟原虫的死亡。

此外,青蒿素还具有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

它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疟疾患者的症状,并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抗疟能力。

三、青蒿素的临床应用青蒿素的发现引起了世界范围内对抗疟药物的关注。

在1970年代末,世界卫生组织(WHO)开始推广使用青蒿素来治疗疟疾。

青蒿素被证实是一种高效的抗疟药物,对抗疟疾的治疗和预防具有显著的疗效。

目前,青蒿素已经成为疟疾治疗的首选药物之一。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治疗疟疾的标准疗程中包含了青蒿素。

青蒿素可以通过口服、注射和静脉滴注等多种途径给药,具有快速起效、疗效持久和安全性高的特点。

四、青蒿素的发展历程青蒿素的发现和应用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在青蒿素被发现之前,疟疾的治疗主要依赖于喹啉类药物,但这些药物存在耐药性和副作用大的问题。

屠呦呦教授及其团队在青蒿素的研究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他们首先从青蒿中提取出青蒿素,并进行了大量的体外和动物实验。

在证实了青蒿素的抗疟活性后,他们进一步研究了青蒿素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青蒿素的发现和应用对于全球抗疟事业产生了重大影响。

它不仅提高了疟疾的治疗效果,还减少了疟疾的传播和死亡率。

青蒿素的发现及发展历程

青蒿素的发现及发展历程

青蒿素的发现及发展历程青蒿素是一种有效的抗疟疾药物,被誉为“抗疟疾之王”。

它的发现和发展历程经历了许多重要的里程碑。

以下将详细介绍青蒿素的发现及发展历程。

1. 青蒿的发现青蒿(Artemisia annua)是一种传统中药,被广泛用于治疗发热和疟疾。

在公元340年的《神农本草经》中就有关于青蒿的记载。

然而,直到20世纪70年代,青蒿中的有效成分才被发现。

2. 青蒿素的提取1971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开始对青蒿进行研究。

他们通过提取青蒿的叶子,发现了一种具有抗疟疾活性的化合物,即青蒿素。

屠呦呦和她的团队通过多次提取和纯化,最终得到了纯度较高的青蒿素。

3. 青蒿素的抗疟疾活性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对青蒿素进行了大量的体内和体外实验,发现它具有强大的抗疟疾活性。

青蒿素可以迅速杀死疟原虫,并且对多种疟原虫株都具有活性。

这一发现引起了全球医学界的关注。

4. 青蒿素的临床应用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团队首次将青蒿素应用于人类临床试验。

试验结果显示,青蒿素对疟疾患者具有显著疗效,并且副作用较小。

这一发现使青蒿素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抗疟疾药物。

5. 青蒿素的药理机制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逐渐揭示了青蒿素的药理机制。

青蒿素通过与疟原虫内源性铁离子结合,产生活性氧自由基,进而引发疟原虫的死亡。

这一机制使得疟原虫难以产生耐药性,从而保持了青蒿素的高效性。

6. 青蒿素的发展与应用青蒿素的发现引起了全球医学界的广泛关注,许多科学家和药企开始投入到青蒿素的研发和生产中。

在屠呦呦和她的团队的努力下,青蒿素的生产工艺逐渐完善,产量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同时,青蒿素还被广泛应用于疟疾的治疗和预防,为全球疟疾防控做出了重要贡献。

7. 青蒿素的国际认可屠呦呦因为她在青蒿素的发现和开发中做出的杰出贡献,于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一荣誉不仅是对屠呦呦个人的认可,也是对青蒿素研究的国际认可。

总结:青蒿素的发现和发展历程是一段充满挑战和奋斗的历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蒿的研究进展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廖凯摘要:青蒿有着巨大的利用价值,青蒿素的研究和发展对人类对抗疟疾等寄生虫疾病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综述了今年来青蒿的研究进展,并对青蒿产业的发展,特别是青蒿素产业的发展做了进一步的展望。

关键词:青蒿,青蒿素,研究,提取工艺前言青蒿(Artemisia annua L.)为菊科蒿属植物,又名臭蒿,苦蒿,黄花蒿。

青蒿入药现存最早的记载为出土于马王堆汉墓的《五十二病方》。

东晋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记录了青蒿治疗疟疾的方法“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记载,也是现存最早的用青蒿治疗疟疾的记载。

明代李时珍将青蒿分为青蒿和黄花蒿两种。

青蒿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其入药部分为干燥的地上部分,性寒味苦、辛,归肝、肾经。

具抗菌、解热、止咳、平喘之功效。

用于暑邪发热、阴虚发热、夜热早凉、骨蒸劳热、疟疾寒热、湿热黄疽等症。

20世纪七十年代,我国科学家自主研发了的青蒿素是其主要截疟成分。

随着疟原虫对奎宁等众多治疟药产生抗药性,青蒿素这类新型抗疟药被广泛应用与临床。

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疟疾,急慢性支气管炎,呼吸道感染,神经性皮炎和皮肤真菌等多种疾病。

青蒿为二倍体植物,染色体基数为9,即2n=18。

青蒿适应能力强,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

在我过从海拔50米的沿海平原到海拔3000多米的青藏高原均有分布。

青蒿的生育期大约240天左右,10月下旬到次年5月均可播种。

1成分的研究1.1挥发油成分的研究青蒿入药,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主要作为解表药。

青蒿作为解表药,其主要作用与其所含的挥发油成分密切相关。

其挥发油成分随产地不同而有所不同,不同的生长时期起成分也是变化的。

尽管如此,但其主要成分大致相同。

陈伟民报道了青海产青蒿的挥发油主要含樟脑、蒿酮、龙脑、松油醇、桉叶油素和蒎烯等成分。

具文献报道,青蒿挥发油的得率一般为0.2%-0.25%。

青蒿挥发油的提取方法较多,主要有水蒸气蒸馏法和萃取法等。

董岩等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对比黄花蒿(A. annul)和青蒿(A. apiacea)挥发油成分做分析发现,青蒿和黄花蒿在挥发油成分上有较大差异。

除蒎烯、桉树脑、天然樟脑、桃金娘烯醛等几种成分在青蒿和黄花蒿挥发油里都存在外,其它化学成分相差较大。

陈飞龙等采用CO2超临界(SFE-CO2)萃取法提取青蒿挥发油与水蒸气蒸馏法做对比,并通过高效气相色谱(GC/MS)检测发现超临界萃取法共分离出102个峰,鉴定出65种成分,而水蒸气蒸馏法则分离出107个峰,鉴定出86个成分;并发现水蒸气蒸馏法易得到挥发油中低沸点的部分,而超临界萃取则易得到高沸点的部分。

不同生育期对其挥发油含量也有影响,冯文宇等通过对不同采收期的青蒿做比较发现,其挥发油含量在盛花> 初花期> 花后期> 花前期。

1.2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研究1.2.1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作用抗疟疾作用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目前全世界约有3亿人长期感染疟疾,而每年又有约1.5亿新增感染病历。

全球平均约有150万人死于疟疾,其中约有一百晚是儿童。

可见,疟疾仍然是世界上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

随着青蒿素类抗疟药的发现,为人类治愈疟疾带来了新的希望。

青蒿素治疗疟疾有着治愈率高,复发率小,副作用小的特点,因此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世界上唯一有效的疟疾治疗药物”,也是我国唯一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按西药研究标准开发的新药。

青蒿素为一种含过氧桥的新型倍半萜内酯,该结构与奎宁类抗疟药不同,即它是一个不含杂环的非生物碱类抗疟药。

青蒿素的发现,不仅为治疗疟疾提供了一种新药,也为新抗疟药的发现,发明指明了一个新的方向。

青蒿素的药理作用不同与其他抗疟药。

其作用是通过铁(包括游离铁离子和血红素结合铁)催化过氧桥损伤疟原虫细胞膜、内质网膜和核膜等结构,导致疟原虫死亡。

实验表明,青蒿素类抗疟药对红内期疟原虫杀伤作用最为明显。

抗吸血虫作用青蒿素不仅仅具有抗疟作用,研究发现,其还有抗吸血虫作用,翟自立等对感染日本吸血虫的小鼠灌服蒿甲醚后收集虫体,采用平板淀粉凝胶电泳法观察糖代谢酶活性,72 h后,己糖激酶,苹果酸脱氢酶等代谢关键酶活性均明显下降,甚至被完全抑制。

吴玲娟等给小鼠灌服青蒿琥酯,收集小鼠体内24 d童虫制成匀浆电泳,测定酶活性,发现青蒿琥酯对日本血吸虫酸性磷酸酶有明显抑制作用,对PGI影响不大,提示青蒿琥酯对日本血吸虫童虫能量代谢和肠壁消化红细胞的功能均有抑制作用。

此外,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对弓形虫、利什曼原虫和肺孢子虫等多种寄生虫也有明显抑制作用。

青蒿素机器衍生物除了有抗疟疾和抗吸血虫等作用外,研究人员还发现其在调节免疫系统、抗肿瘤和治疗艾滋病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作用,这些作用的发现,为青蒿素产业的发展开拓了更为关阔的前景。

WHO建议对青蒿素的使用宜使用联合化疗的方式,以避免疟原虫产生抗药性而导致青蒿素及其衍生物重蹈奎宁等抗疟药的覆辙。

青蒿素衍生物中,除了油溶性的蒿甲醚外,还有一种应用比较广泛的水溶性衍生物青蒿琥酯,这也是一种常为使用的青蒿素类衍生物。

青蒿琥酯化学名为二氢青蒿素一1,2 -a-琥珀酸单醋,分子式C19H28O8,分子量384.43。

青蒿琥酯同青蒿素一样也具有抗疟作用。

同时,研究还发现青蒿琥酯对怀孕动物的胚胎有特殊的影响。

娄小娥等研究发现青蒿琥酯在多种动物表现出抗孕作用,发现其对胚胎有相当高的选择性毒性,较低剂 (对母体无毒性剂)即可引起胚胎死亡而导致吸收或流产,对母体子宫及卵巢影响却不明显,因此认为有开发作为抗孕药物应用的可能性。

该研究同时也对青蒿素以及青蒿素类衍生物的安全使用提出了问题,即孕妇在使用青蒿素以及青蒿素类衍生物是否该考虑到青蒿素对胚胎的毒性。

1.2.2提取与检测方法目前,青蒿素的提取方法研究较多,根据目的和规模的不同,主要有工业提取和实验提取。

现在青蒿素的提取方法主要有有机溶剂萃取、超临界萃取和超声波提取等。

有机溶剂提取是目前广为应用的提取方法,根据所采用的有机溶剂不同,提取方法有异。

该方法的优点是所采用溶剂一般都价格低廉,容易找到,对技术设备等要求不高。

该类方法的主要流程为:干燥—粉碎—浸泡—萃取(多次)—浓缩提取液—粗品—纯化—青蒿素。

赵兵等通过对青蒿采取不同提取方法以及不同有机溶剂萃取,认为在乙醚,氯仿、正己烷和石油醚作溶剂中,石油醚为较理想的溶剂,搅拌提取为较优的方法;并通过对不同温度,转速等作系统的研究认为原材料粉碎过60目筛,用石油醚,在50oC以800r/min提取2h,效果最佳。

但该类方法需要对原材料作多次萃取,对溶剂的需求量大,能耗较高,时间较长。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测定方法主要有容量法,比色法,紫外分光光度法,脉冲极谱法,薄层色谱扫描法,高效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而目前应用最为广泛,操作简便、成本较低且较准确的有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等。

1.2.3人工合成与细胞工程青蒿素需求量大,但目前其药物和衍生物的生产主要靠从天然的青蒿中提取,生产成本高,产量低,且受原材料的限制,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近年来,研究者试图通过新的途径来解决这些问题。

青蒿素的人工合成和组织培养是研究的比较多的两个方面。

人工合成面临诸多问题,而科学家们在生物工程方面的突飞猛进则为青蒿的细胞工程和组织培养提供了技术支持,为人们利用生物技术方法提高青蒿素含量展现出广阔的前景。

细胞工程在青蒿素方面主要是选择高青蒿素含量的细胞系在生物反应器中发酵培养来生产青蒿素。

Park等利用2L容量的长方形气升式反应器培养青蒿芽,培养29天之后,培养言的生物量为接种量的8倍,发酵培养的青蒿芽长不定根。

但人工合成还面临着成本高,难度大,技术设备要求高和毒性大等问题,难以用于工业化大生产。

此外,转基因在药物生产上的应用也为青蒿素的生产开辟了心得路径。

据报导,美国科学家最近成功地利用转基因酵母合成了青蒿素的前体物质—青蒿酸。

该步骤的成功,有望大幅度增加青蒿素的产量和降低青蒿素的生产成本,甚至为青蒿素的生物合成创造新的途径。

1.3青蒿在植物保护方面的应用青蒿不仅在治疗人类疾病方面有巨大的作用,在植物保护方面也有一顶的功效。

姚安庆等通过利用青蒿的乙醇浸提物对菜青虫喷洒,发现菜青虫的拒食率达72.11%,而且有明显的触杀作用。

2资源利用与栽培2.1青蒿资源的利用青蒿适应力强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繁殖率高,野生资源丰富。

但世界绝大多数地方青蒿素含量不到0.2%,起工业生产价值不高。

在我国,全国范围内均有分布,含量一般在0.1%-1.2%不等。

四川,重庆,湖南和广西等地青蒿素含量较高,尤其在川东,鄂西的武陵山区青蒿素含量最高,有的选育品种已达1.6%,具有极高的工业提炼价值。

青蒿虽然属于世界种,但真正对青蒿大规模开发的,形成产业的只有中国。

世界其他地区人工种植青蒿的很少,越南有少量人工种植,坦桑尼亚和印度有人工种植示范工程。

青蒿作为我国优势种质资源,我们在加大开发力度,利用的同时也要保护。

2.2青蒿的选育青蒿野生资源丰富,目前所利用的仅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选育范围的扩大,在现有野生资源中选育出青蒿素含量更高,产量更大的青蒿品系是有可能的。

国外有学者报道,青蒿素含量的高低是由青蒿的遗传性状决定的。

Wallaart 等使用秋水仙素诱导出青蒿四倍体植株,发现青蒿素含量较普通二倍体青蒿高38%,叶片也大得多,生长较快,但植株较二倍体青蒿矮小,生物学产量较低。

该四倍体青蒿在生产上无多大利用价值,但其生长快,叶片大和青蒿素含量高的优点则为育种工作者提供了新的资源,不失为一份好的育种材料。

在育种方面,选育出高青蒿素的青蒿,可以在以下方面继续进行研究。

第一,继续进行单株选择。

如前所述,青蒿的野生资源的很庞大的,在这些野生资源中选育出青蒿素含量高且稳定的植株是有可能的。

研究黄花蒿的自交不亲和的原因,打破其自交不亲和,使高含量的黄花蒿育种系的优良性状得以稳定遗传。

在系统育种的基础上,开发其它可行的、快速的育种方法。

从生理生化的角度研究青蒿素含量的相关影响因素。

实现黄花蒿的生理育种与系统育种的结合。

2.3栽培措施栽培措施的研究对青蒿产业的发展较为重要,合理的措施不仅能提高青蒿的产量,而且对提高青蒿素含量有巨大的作用,从而降低了青蒿素工业提取的成本。

研究发现,青蒿的基本生长需求得到满足,不同肥料水平对青蒿素的含量影响不大;但温度和光照时间对青蒿素含量影响则较大,高温和强光照对青蒿素积累的影响极为显著。

有学者研究报道,不同的播种时期对青蒿素的含量也有较大影响。

路洪顺报道3月播种的青蒿青蒿素含量可达0.65%,而在5月播种的则只有0.25%。

不同的栽培密度对青蒿的产量有较大影响,但对青蒿素含量则影响较小。

微量元素(如硼等)对青蒿素含量有一定影响。

Simon采用30×30cm、30×60 cm和60×60 cm种植青蒿,同时每亩用0、67和134Kg水平尿素处理,采收后测定青蒿产量表明单株鲜重以60×60 cm最高,达750g/株;而产量则以30×30cm为高,青蒿素含量差异则不明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