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考点整理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整理
社会心理学复习材料整理课代表版本1、社会知觉偏差的种类及内容答:社会知觉:人对各种社会性的人或事物形成的直接的整体性印象,主要是指对人、人与人关系及群体的知觉社会知觉偏差种类: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预言自动实现效应、认知启发、错觉思维、其它因素2、维护自尊采取什么策略?答:自尊(self-esteem):是个体对自己整体状况的评价,有积极/消极和一般/特殊之分,具有跨时间和情境的一致性。
自尊不是越高越好◆维护自尊的策略:1)自我控制:自我效能(指一个人感到自己能够胜任和有效的感觉。
成功体验是自我效能感的主要来源);控制点(指人们关于影响自己行为和结果的力量的看法。
一般分为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习得性无助(指人或动物面对反复出现的不好的事件,感到难以控制,从而学会了放弃和感到无望的现象。
自我控制感是克服习得无助的重要途径。
其中自我决定可以使人增加自我控制感,减少习得无助。
)2)自我服务偏见:在很多情况下,人们都把自己看的比别人要好,一边轻易为自己开脱,一边欣然接受成功的荣耀。
自我服务式归因,自我恭维的比较,盲目乐观(防御性悲观主义)3)自我展示行为:a)虚伪的谦逊,在公开场合,人们常会提到他人帮助或情感支持等,但在匿名的情况下,人们更多会描述自己是如何的努力、如何的靠自身能力战胜重重考验等等。
b)自我妨碍,有时人们通过给自己设置障碍来阻挠自己获得成功,这种行为决不是为了故意破坏自我,这恰恰是为了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c)印象管理,有时人们通过给自己设置障碍来阻挠自己获得成功,这种行为决不是为了故意破坏自我,这恰恰是为了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3、性别角色的获得途径和方法1)性别角色获得的生理基础:遗传基因、性激素、大脑等2)性别角色分化的社会因素:文化背景、家庭、学校、大众传媒等3)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a)人们对男女“应当”具有的特定行为、特征的相对稳固的信念b)性别刻板印象非性别本身固有,而是人类早期分工、社会文化、生物学等因素共同作用而成。
社 会心理学重要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重要知识点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情境中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科学。
它涵盖了众多重要的知识点,对于我们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具有关键意义。
一、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如何理解和解释他人、自己以及社会情境。
其中,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是常见的现象。
首因效应指的是在最初接触到信息时形成的印象对后续判断产生较大影响;近因效应则是最近获得的信息在印象形成中起更大作用。
例如,在面试中,最初的表现可能会给面试官留下深刻的首因效应,而结束时的精彩回答可能产生近因效应。
归因理论也是社会认知的重要部分。
我们常常试图解释他人行为的原因,分为内部归因(个人性格、能力等)和外部归因(环境、运气等)。
然而,这种归因往往存在偏差,比如基本归因错误,即我们倾向于高估个人特质对行为的影响,而低估环境因素。
比如看到有人在公共场合大声争吵,我们可能会首先认为是这个人脾气不好,而忽略了可能是当时的环境压力导致。
另外,图式和刻板印象也影响着我们的社会认知。
图式是我们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结构,帮助我们快速处理信息,但也可能导致信息过滤和错误判断。
刻板印象则是对某一群体的过于简化和概括的看法,容易引发偏见和歧视。
二、社会影响从众是一种常见的社会影响现象。
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自己的行为或信念,以与群体保持一致。
比如在街头看到一群人都朝着一个方向跑,我们可能也会不自觉地跟着跑。
顺从是在他人直接请求下做出的行为改变。
例如销售人员向你推销产品,通过各种策略促使你购买。
服从则是在权威命令下做出的行为。
著名的米尔格伦实验就揭示了人们在权威面前服从的程度可能超出想象。
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也值得关注。
在他人在场时,有时我们的表现会更好,这是社会促进;有时则会更差,这是社会抑制。
比如在运动会上观众的加油可能让运动员跑得更快,但在考试时旁边有人注视可能会让我们感到紧张而发挥失常。
三、人际关系人际吸引的因素众多,包括相似性、互补性、熟悉度、外貌等。
相似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往往能促进彼此的吸引;而在某些方面的互补,如性格、能力,也可能让关系更加稳固。
社会心理学部分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一)社会思维1.自我(1)自我的含义:即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觉知,包括生理状态, 心理状态, 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①主我及客我:詹姆斯。
②镜我:米德。
③现实自我和志向自我:罗杰斯。
(2)自我的结构:物质自我, 心理自我, 社会自我, 志向自我和反思自我。
其中,社会自我是自我的核心。
(3)自我的功能:保持个体内资的一样性:说明阅历;确定期盼。
(4)自我的形成及发展:①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终到心理自我。
自尊和自信是自我的两个主要成分。
②米德认为有三仿照(玩耍), 嬉戏和博弈三个阶段。
(5)及自我相关的概念:自我图式;自我关联效应;巴纳姆效应;自我增加(主要有六种方式:向下的社会比较,选择性遗忘,有选择地接受反馈,缺陷补偿,自我防卫性归因,自我设障)。
2.归因(1)归因的定义:个体依据有关信息, 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缘由进行推想及推断的过程。
(2)归因的原则:共变原则;解除原则;折扣原则;协变原则(凯利认为,协变原则最全面)。
(3)归因的理论:①海德的朴实心理学:个体行为缘由有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两种,归因遵循共变原则和解除原则。
②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断论:当人们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及其内在属性相一样时,就是在进行对应推断。
琼斯和戴维斯认为,在进行对应推断时,须要考虑行为的非期望性及非听从性,行为的自由选择性两个条件。
当他人的行为是自由选择的,且具有低的社会合意性时,人们最可能做出这样的结论。
③Kelley的三维理论:行为者, 客观刺激物和行为者所处情境或关系,是人们归因的三种形式。
在具体归因时,须要考虑三方面的信息:区分性信息, 一样性信息, 一贯性信息。
(4)归因偏差:基本归因错误;自利偏差,又称自我服务偏差,印象管理理论可以对其说明;自我贬损;习得性无助,塞利格曼。
今日这两部分内容只是对社会思维先做一个也许的了解,后续还有更多的理论和知识点要涉及,建议考生把这部分内容列一个表格,做一个简单系统的梳理,会简单记忆得多。
社会心理学重要知识点考点整理
A/T- ziizi 第一早一、研究方法概念(1)观察法:是指在没有任何干预的情况下,研究者直接地、系统地观察研究对象在日常环境下发生的自然行为,记录客观发生的事实和数据,并根据这些数据了解他们心理活动的方法。
(2)相关研究法:基于描述的科学方法,它能够描述事物之间共同变化的关系。
(——心理学研究的第二个层次)(3)实验法: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变量,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对之进行观察、记录和解释的科学方法。
(一一探寻因果关系)因变量量程受限出现了天花板或地板效应会导致零结果错误,从而导致实验不符合假设。
即使在因变量恒定的条件下,如果因变量的测量范围受到限制,使测量结果只能“停留”量表的最顶端或最底端,则零结果也会发生。
我们分别称之为天花板效应和地板效应。
(零结果:指自变量的操作没有引起因变量的变化,因而因变量的变动为零。
)(4)调查法:根据被调查对象对事先拟定问题的回答来收集和整理资料,通过统计和分析来了解人们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特征。
随机取样中造成偏差的潜在因素:a.不具有代表性的样本b.问题的顺序c.答案的选项d.问题的措辞二、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问题(1)实验者效应: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如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实验者的期望。
要求特征:在心理学实验中,被试并不是消极被动的,他们总是以某种动机、态度来对待实验的,因而实验结果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被试对实验的态度。
那么很有可能,被试会自发地对实验者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然后再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想的实验目的的方式进行反应。
(例如:安慰剂效应: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
霍桑效应:指那些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别人观察的个人具有改变自己行为的倾向。
)(2)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伦理:大部分不合乎伦理的行为是由于研究者所承受的压力,使他在伦理上投机取巧。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背诵版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背诵版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相互作用中的心理和行为的科学。
它探讨了人们如何感知、理解和影响他人,以及社会环境如何塑造我们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社会心理学知识点,帮助您更好地理解人类的社会行为。
一、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他人、自己以及社会关系的认知过程。
这包括对他人性格、意图、动机的判断,以及对社会情境的理解。
1、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在社会交往中起着重要作用。
人们往往会根据最初的短暂接触形成对他人的初步看法,这种看法可能会影响后续的交往和判断,并且往往很难改变。
2、归因理论归因是指个体解释自己或他人行为原因的过程。
归因可以分为内部归因(将行为归因于个人特质、能力等内部因素)和外部归因(将行为归因于环境、运气等外部因素)。
3、认知偏差常见的认知偏差有:(1)刻板印象:对某个群体的一般性、概括性的看法,可能导致对个体的不准确判断。
(2)晕轮效应:如果一个人的某一方面被认为是好的,那么其他方面也可能被赋予积极的评价;反之亦然。
(3)近因效应:最新获得的信息对认知的影响较大。
二、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指他人或社会环境对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产生的影响。
1、从众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自己的观念或行为,以与多数人保持一致。
从众可能是由于信息性影响(为了获取准确信息而从众)或规范性影响(为了获得他人认可或避免惩罚而从众)。
2、服从服从是指在权威的命令下,个体做出原本不愿意做的行为。
米尔格拉姆的电击实验揭示了在特定情境下,人们服从权威的程度可能超出想象。
3、社会促进与社会抑制社会促进指个体在他人在场时表现更好;社会抑制则指个体在他人在场时表现更差。
三、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联系。
1、人际吸引人际吸引的因素包括相似性、互补性、外貌吸引力、邻近性等。
2、爱情爱情有多种类型,如激情之爱、伴侣之爱等。
爱情的发展通常会经历不同的阶段。
3、人际沟通有效的人际沟通包括清晰的表达、积极的倾听和正确的理解对方的意思。
社会心理学考研考点
社会心理学考研考点一、社会认知和社会知觉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对信息的处理过程,包括注意、记忆、形成印象、推断和决策等。
考点包括注意的分配、记忆的存储与提取、形象与归因、隐性印象和固定化思维等。
二、社会影响与合作竞争社会影响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受到他人行为、观点和期望的影响。
考点包括社会规范与行为规范的形成与维持、从众行为和抵抗社会影响的策略、社会认同与归属感、合作与竞争等。
三、群体心理与领导群体心理是指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态度和动机等。
考点包括群体决策的优势与劣势、集体行为和群体动力、群体冲突与合作、领导与权力等。
四、社会心理的应用五、社会心理学的实验方法以上只是社会心理学考研的一部分考点,实际考试中可能涉及到更多的知识。
首先,建议考生熟悉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验方法。
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是理解和解答考题的前提。
其次,考生可以通过参考历年真题以及相关教材和专业书籍进行练习和复习。
通过做题可以熟悉考试的题型和难度,并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此外,建议考生积极参加讨论、研讨会和学术报告等活动,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和应用案例。
这有助于拓宽视野,提高对社会心理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最后,考生可以进行模拟考试和自我评估,及时发现自身的薄弱环节并进行重点复习。
同时,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规律的学习计划,为考试做好充分准备。
总之,社会心理学作为考研科目,考点涵盖了广泛的知识点和理论。
考生需要全面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验方法,并通过练习、复习和参与相关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只有全面准备和积极备考,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社会心理学一知识点梳理
社会心理学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一、【领会】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是心理学中偏向社会性质的分支领域,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定义(1)心理学家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对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研究。
(2)社会学家的定义:①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偏重于阐明政治、经济、社会条件等如何影响人的行为。
②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首先要分析心理的变化和过程,找出影响个人行为的社会条件,还要揭示制约个人行为的动机、自我意识等心理机制是如何对个人行为发生作用的。
3、我国学者的阐述(1)胡寄南: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的一门学科。
4、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①实验室实验法②自然实验法③现场实验法(3)调查法①问卷法②访问法(4)个案研究法(5)跨文化研究法:玛格丽特与萨摩亚人一起生活,研究青春期、性与文化。
5、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6、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二、【掌握】1、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伦理及偏向问题(1)研究偏向①研究者的偏向:研究者对研究结果的期望。
解决:a双盲法:实验者和被试者都不知道实验设计的目的。
b使实验条件同一化和标准化。
②被试的偏向:被试知道自己充当的角色而表现的不自然或被试害怕自己在实验中表现的不好,尽量做出正确的反应。
解决:不暴露被试的身份或不要求被试合作的前提下测量被试。
(2)研究伦理①侵犯被试的隐私②对被试的实验性欺骗③给被试造成实验性痛苦,包括精神和肉体上。
遵循原则:被试必须是自愿参加;研究必须“风险最小”;研究者要进行“风险——获益分析”2、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1)孕育时期(2)形成时期①德国的民族心理学②法国的群众心理学③英国的本能心理学(3)确立时期①奥尔波特与实验社会心理学②乔治米德与社会心理学③文化人类学与社会心理学三、【熟练掌握】1、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与技术。
社会心理学考点整理
社会心理学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及其发展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三大直接来源:英国的本能主义心理学、法国队群体心理学、德国民族心理学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理论强化理论的核心概念:联结、强化、模仿桑代客提出三大学习规律:准备律(定势、心向)、练习律、效果律社会认知的心理过程的阶段:产生社会知觉;形成社会印象;进行社会判断认知失调的基本假设认知失调的条件:1逻辑的矛盾2文化价值的冲突3观念层次的冲突4新旧经验的冲突。
第四章社会化一.1.什么是人的社会化?社会化是个体通过学习掌握社会经验与规范,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角色与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佐斌2.社会化的分类1) 社会生活基本技能社会化生活自理技能;谋生技能2) 行为规范社会化道德规范;法律规范3) 社会角色社会化(角色:是一个人社会地位及其权利义务要求的行为模式)对社会角色的认知;确定社会角色的期望值;培养角色变化的适应能力4) 心理素质社会化基本心理素质;职业心理素质(思考:如何认识心理健康的标准?)5) 政治社会化政治制度;政治生活;政策;政治观念3.社会化的特点:社会强制性、个体能动性、终身持续性、与个性的统一性二.影响社会化的内在因素:1生物遗传因素2人的自主性因素外在因素:1社会文化的影响2家庭的特殊作用3学校4同伴群体5大众传媒埃里克森的生命发展八阶段论(1)信任与不信任0岁-1岁(2)自主与怀疑2岁-3岁(3)创造性与内疚感4-5(4)勤奋与自卑6-12(5)角色统一与混乱12-18 (6)亲近与孤立18-25(7)创造力感与停滞感(8)自我整合和绝望65以上三.社会化的影响源本性说与教养说之争(1)遗传因素略(2)社会环境因素1. 家庭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第一场所,第一课堂,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交往对象,更是他们在早期发展阶段的核心影响源。
儿童在最初的生活中向父母学习语言,模仿父母的动作和行为,直接接受父母对其行为规范的要求和规定。
社会心理学考试复习要点
社会心理学考试复习要点1、社会行为(social behaviour):指由社会团体因素导致的并非对社会生活发生影响的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
社会行为不仅包括了流行、社会动荡、选举、生产管理、政府决策等宏观行为,也包括人际交往、助人、吸引和排斥等微观行为。
(课本第2页)2、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将关于人类行为的经济模式和斯金纳条件反射的观念集合起来,试图证明,稳定的社会规范能够作为个体利益的结果产生。
创始人是霍曼斯。
(课本第31页)3、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指的是存在个人无意识深处的更深广、更隐晦、年代更久远的东西,它不是源于个人获得物,而是源于遗传的一般心理功能的潜能,即源于遗传的大脑的结构,它是个体按照其祖先当时面临的类似情境所表现的方式去行动的先在的决定因素。
由卡尔.荣格提出(课本第36页)4、自我意识(sel f–consciousness):是个人对自己及对自己与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
自我意识不仅包括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识,还应包括伴随自我认识产生的情感体验以及自我控制。
(课本第64页)5、获得自我认识的途径(课本69~74页):1)、通过他人认识自己:①社会比较:把我们自己与其他人进行比较来得出关于自己特点的认识;②其他人的评价:表现为别人对自己清晰的反馈2)、通过观察我们自己的行为来认识自己:自我知觉理论:①态度的自我知觉;②情绪的自我知觉;③内部动机和过度合理化效应3)、通过内省认识自己:内省指个体往深处探索,直接检视自己的态度、情感和动机的过程。
6、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课本第129~137页):⑴、信息来源:①可信度:专业性、可靠性,可信度与睡眠者效应②喜爱性:一个说服者是否收到说服对象的喜欢与能否引起态度改变也有一定联系,比如外表和相似性⑵沟通过程:①差距;②恐惧唤醒;③单面船舶与双面传播;④修辞性疑问⑶说服对象:①自我卷入:事件卷入、反应卷入、承诺;②免疫:支持性防御和免疫性防御;③人格因素:自尊、智能、认知需求;④性别差异与年龄⑷情境:①预先警告:立场预警、意图预警;②分心:可以用认知反应的观点来解释;③心境;④信息重复7、态度(attitude):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作出反应时所特有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社会心理学笔记整理
5、兴趣;6、需要和动机;7、期待的影响;8、个性特征
二、认知对象因素:1、魅力;2、知名度;3、自我表演;4、地位;5、被认知对象的外显行为
三、认知情境因素:1、空间距离;2、背景参考
第四节印象的形成
一、社会印象及其特点:间接性、综合性、固执性
和他人要求相一致)
3、内化(个体完全地从内心里相信并接受了他人的观点,从而彻底改变自己的态度)
第三节态度的测量
一、量表法:1、等距量表:瑟斯顿,侧重态度的认知维度
2、总加量表:利克特,侧重态度的情感维度
3、语义分化量表:奥古德和苏西
二、问卷法;三、投射法;四、行为观察法;五、生理反应法
第四节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三)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论说(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与其持有的内在属性(动机、品质、态度、能力)
相一致。影响因素:行为的社会合意程度、行为的自由选择性)
(四)凯利的归因理论(三度理论或三维理论):归因于行为者、客观刺激、所处的情境或关系一一
一贯性、区别性、一致性
三、归因偏差
1、过高估计内在因素(基本归因错误);2、行为者和观察者的归因分歧;3、忽视一致性信息
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二、符号互动理论(乔治•米德)
三、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斯金纳)四、社会认知理论(格式塔学派和勒温的场论)
第三章社会化
第一节社会化的含义
一、社会化的定义
(一)社会化的定义: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种类
2、信息的传播(单方面传播与双方面传播、信息传播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信息传播的渠道)
社会心理学原理-终极必背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原理-终极必背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思维和情
感的科学。
了解社会心理学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们的行
为和决策,以及影响他们的社会环境。
以下是社会心理学的终极必背知识点:
1. 社会认知:人们在社会环境中如何感知、理解和解释信息。
包括注意力、记忆、推理和决策等心理过程。
2. 社会影响:人们在社会互动中如何相互影响和受到影响。
包
括社会规范、社会比较、社会压力等。
3. 自我概念:个体对自身的认知和评价。
包括自我认同、自尊、自我效能等。
4. 社会认同:个体对所属群体的认同和归属感。
包括族群认同、性别认同、社会角色认同等。
5. 社会关系:个体在社会中的互动和关系。
包括亲密关系、合
作与竞争、集体行动等。
6. 社会接触:个体与他人接触和交往的方式和效果。
包括偏见
与歧视、群体间冲突、社会支持等。
7. 社会变革:社会结构和文化的变化对个体行为和心理的影响。
包括社会化、文化间差异、社会运动等。
8. 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研究社会心理学现象的科学方法和工具。
包括实验设计、调查问卷、观察法等。
以上是社会心理学原理的终极必背知识点。
通过深入理解和掌
握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
和心理过程,促进社会互动的和谐和发展。
请注意,以上知识点只是社会心理学的基础,深入学习和实践
才能真正掌握社会心理学的精髓。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大全1.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世界的知觉、思维和记忆。
它包括对他人的感知和评价、社会情境的解释和社会信息的处理。
社会认知的一个重要概念是社会知觉,指个体对他人的观察和理解。
2.社会认知偏差:社会认知偏差是个体对社会现象的错误认知或判断。
常见的社会认知偏差有:信息加工偏差、归因错误、社会比较、自我感知和偏见等。
3.互惠原则:互惠原则是指个体在社交互动中期望得到回报,或愿意回报他人的行为。
它是社会交往中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社会共存的基础。
4.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指群体对行为的期望和要求。
社会规范分为明示规范(如法律)和非明示规范(如道德)。
个体在社交互动中需要遵守社会规范,否则可能面临社会制裁。
5.集体行为:集体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模式。
集体行为可能受到群体动力、社会影响和传染效应等因素的影响。
集体行为还涉及社会作用、分工合作和协调等方面的问题。
6.偏见和歧视:偏见和歧视是个体对特定群体或个人的负面评价和行为。
偏见和歧视有时源自个体的认知偏差和社会化经验,也可能受到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7.群体效应:群体效应是指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和思维模式。
常见的群体效应有启蒙效应、集体行为效应、议论效应和归属感等。
群体效应能够影响个体的决策和行为。
8.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指他人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社会影响可以通过信息传递、社会规范和社会比较等方式发生。
社会影响还可以分为顺应、取信和抵制等不同形式。
10.群体决策:群体决策是指群体在进行决策时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群体决策可能受到信息加工偏差、社会影响和群体动力的影响,导致决策结果的偏差。
以上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
社会心理学对于理解群体行为和个体行为的交互关系、揭示社会心理现象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考点一、名词解释1、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特定社会情境中个体与他人、群体和社会的相互作用及其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2、模拟实验:模拟实验室研究者设计一种人为的情境,去模仿真实的社会情境,并在其中进行控制的一种实验方法。
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津巴多等人20世纪70年代所做的模拟监狱实验是经典的社会心理学模拟实验之一。
3、社会化:是个体走向社会公共生活,融入现实生活的起点。
4、性别角色社会化:是个体社会化的一项具体任务,指个体意识到自己的性别,并获得社会期望的、符合其相应性别的动机、价值、心理特征与行为模式的过程。
5、亲和动机:又称为结群动机、交往动机,是指个人害怕孤独而愿意和他人在一起,或者希望加入某个群体的需要。
6、社会情绪:是指伴随个体整个社会心理过程产生的主观心理体验和心理感受,是个体在长期社会交往中所体验到和表达着的情绪。
7、情绪调节:就是有机体在内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情绪唤醒,再被定向、控制、调整或修饰,从而使个体在情绪唤醒中适应性的生存与行动的过程。
8、社会认知:是个体如何理解与思考他人,根据环境中的社会信息形成对他人的事物或推论。
9、印象管理:通过有意识的管理自己来影响和控制他人,对自己印象形成的过程叫做印象管理。
10、归因:归因理论就是知觉者,推断他人与自己行为、为某种行为,找出解释原因的一组理论集合体。
11、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第一,人际关系表明了人与人相互交往过程中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的程度。
第二,人际关系是由一系列心理成分构成的,既有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也有行为成分。
第三,人际关系是在彼此交往活动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12、人际吸引:又称个人魅力,是指人与人之间在情感方面相互喜欢和亲和的现象,即一个人对他人所持的积极态度。
13、从众:从中是指群体成员,在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下,其行为信念上的改变及其伴随的行为方式。
社 会心理学重要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重要知识点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的科学。
它试图解释人们如何思考、感受和相互影响,以及这些过程如何塑造我们的社会生活。
以下是一些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知识点。
一、归因理论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解释和推断。
归因理论认为,我们在解释他人行为时,倾向于归因于内在特质(如性格、能力)或外在情境(如环境、压力)。
例如,如果一个人在考试中表现不佳,我们可能会将其归因于他不够努力(内在特质),或者是考试难度太大(外在情境)。
基本归因错误是指我们在解释他人行为时,过度倾向于归因于内在特质,而低估了外在情境的影响。
比如,看到有人在公共场合摔倒,我们可能会认为他笨手笨脚,而忽略了地面湿滑的因素。
而自利归因偏差则是指我们在解释自己的成功时倾向于归因于内在特质,而将失败归因于外在情境。
比如,考试取得好成绩会觉得是自己聪明努力,成绩差就怪题目太难。
二、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指人们如何理解和解释社会世界中的信息。
首因效应指的是我们在与他人初次交往时,最先获得的信息对印象形成的影响较大。
比如,第一次见面时对方表现得很有礼貌,我们就可能认为他是个有教养的人。
近因效应则是指最近获得的信息对印象形成的影响更大。
比如,长期相处的朋友最近做了一件让你不满的事,你可能会暂时对他产生不好的看法。
刻板印象是对某一群体的概括性、固定的看法。
虽然有时刻板印象能帮助我们快速了解他人,但也容易导致偏见和歧视。
三、态度与态度改变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评价和倾向。
态度包括认知成分(对事物的看法)、情感成分(对事物的感受)和行为成分(对事物的反应倾向)。
态度改变的方法有很多,比如信息传播,如果新的信息具有说服力并且来源可靠,可能会改变我们的态度。
另外,角色扮演也能改变态度,当我们扮演某个角色时,可能会对相关问题产生新的看法。
四、从众与服从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自己的观点或行为,以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
比如在一个小组讨论中,大多数人都认为某个方案好,即使你最初有不同意见,可能也会选择从众。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汇总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以下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知识点汇总:1. 群体行为:群体行为是指个人在面对社会集体时的行为。
人们在群体中往往会受到群体思维、规范和归属感的影响。
群体行为:群体行为是指个人在面对社会集体时的行为。
人们在群体中往往会受到群体思维、规范和归属感的影响。
2. 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世界的认知过程。
它涉及到对他人的观察、理解和推断,以及对自己在社会环境中的角色和地位的认识。
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世界的认知过程。
它涉及到对他人的观察、理解和推断,以及对自己在社会环境中的角色和地位的认识。
3.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指个体与他人之间建立的互动和联系。
人际关系的质量对个人的幸福感和社会适应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指个体与他人之间建立的互动和联系。
人际关系的质量对个人的幸福感和社会适应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4. 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指他人对个体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影响力。
社会影响可以通过参照他人的行为来引导个体的行为,例如赞同他人的观点或追随群体的行为。
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指他人对个体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影响力。
社会影响可以通过参照他人的行为来引导个体的行为,例如赞同他人的观点或追随群体的行为。
5. 社会认同:社会认同是指个体对所属社会群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社会认同是个体建立身份和自我价值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认同:社会认同是指个体对所属社会群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社会认同是个体建立身份和自我价值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6. 偏见和歧视:偏见是对特定群体或个体的主观偏见和负面刻板印象。
歧视是基于这些偏见而对特定群体或个体进行不公平对待。
偏见和歧视:偏见是对特定群体或个体的主观偏见和负面刻板印象。
歧视是基于这些偏见而对特定群体或个体进行不公平对待。
7. 互助和合作:互助和合作是指个体之间通过相互帮助和合作来实现共同目标。
社会心理学知识要点(全)
社会心理学知识要点第1节:概述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知识点:社会心理学的定义1.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受他人存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一门学科。
2.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以群体生活的心理为基础。
(识记)3.介于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定义:社会心理学应着重对社会关系、社会情境、个体的心理反应以及个体内在的心理因素的研究。
知识点: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1.社会行为2.社会心理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
即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导向作用的心理活动。
要点:社会行为(领会)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它包括群体的决策行为、建设性及破坏性行为与个体的习见行为,以及人际之间的合作与竞争等。
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及其所处情境的状况。
勒温提出著名的公式:B=f(P,E) 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f—函数关系其意义是,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即个体行为是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勒温指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
”知识点:社会心理3.宏观的社会层面学的研究范围1.微观的个体层面2.中观的群体层面情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知识点:美国学者霍兰德的“三阶段理论”,即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及实证分析三个阶段。
这三个阶段也就是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形成期及确立期。
知识点:哲学思辨阶段知识点:经验描述阶段知识点:实证分析阶段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知识点: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理论结合实际原则4.伦理原则要点:伦理原则1.研究者必须采取保护被试的措施和步骤;2.在制定研究计划时,研究者应评估其道德可接受性;3.在研究进行前,研究者应向被试说明研究计划的主要部分,并征得其同意参与;4.在特殊情况下的欺瞒须经批准,并在事后向被试说明,求得理解;5.被试有退出研究的自由;6.对被试提供的资料应加以保密。
社 会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整理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它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包括人际关系、社会认知、社会影响、态度和偏见等等。
以下是对一些重要的社会心理学知识点的整理。
一、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指的是个体如何感知、理解和解释他人以及社会情境。
其中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方面:1、归因理论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原因进行解释和推断的过程。
有两种主要的归因方式:内部归因(将行为归因于个人的性格、态度等内部因素)和外部归因(将行为归因于环境、情境等外部因素)。
例如,如果一个人考试成绩不好,我们可能会认为是他不够努力(内部归因),或者是考试太难了(外部归因)。
2、认知偏差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常常存在各种偏差,如首因效应(第一次留下的印象更重要)、近因效应(最近的信息更有影响力)、晕轮效应(对一个人的整体印象影响对其具体特征的评价)等。
比如,我们可能因为一个人长得好看而认为他性格也好。
3、社会图式这是我们头脑中关于社会世界的已有知识和概念框架。
比如,我们对“老师”“医生”等角色都有一定的图式,会影响我们对这些人的期望和理解。
二、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以下是一些相关的知识点:1、人际吸引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包括相似性(人们往往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互补性(在某些方面互补的人也能相互吸引)、熟悉度(接触越多越可能产生好感)和外貌吸引力(虽然不是唯一的因素,但仍有一定影响)。
2、人际沟通有效的人际沟通包括清晰的表达、积极倾听和理解对方的观点。
非言语沟通,如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也在传递信息中起着重要作用。
3、亲密关系包括爱情、友情和家庭关系。
在亲密关系中,信任、支持和共同的价值观是维持关系稳定的重要因素。
三、社会影响1、从众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自己的观念或行为,以与多数人保持一致。
例如,在一群人都选择某种产品时,我们可能也会跟着选择。
2、服从指个体在权威的命令下,做出违背自己意愿的行为。
社会心理学_复习重点整理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社会,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学科。
2.马斯洛总结的自我实现者的特征能够了解并跟上现实能够接纳自己,别人和环境能够超越环境,而不只是适应环境有自发而不流俗的思想入乡随俗但能够保持独立性,能欣赏生活的宁静有个人的处事哲学和道德标准社会兴趣广泛能与他人建立深厚的友谊并乐于助人能够容忍他人,具有民主的风度有幽默感,能够在生活中化解紧张能够承受欢乐与悲伤的情感冲击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步骤一.提出问题:两个方面:从理论中演绎出要研究的问题(个体集体主义文化和人格推论中国人比美国人在团体中跟容易达成一致)从实践中提出问题(中国1986到2001入世)二.查阅文献三. 选择研究方法1.相关研究:探寻自然关系(两个或多个因素之间的自然关系)正相关,负相关和零相关(身高衣服颜色)优势:通常使用真实情境,更容易收集到资料(温度和犯罪的关系);劣势:通常因果关系是模糊的2.实验研究:人为安排两种或多种在同一维度上的不同情境,并把被试随机分配到这些情境中,然后探寻感兴趣的行为,并探寻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通过操纵一些因素来考察他们对其他因素的影响)可分为实验室研究和现场研究。
优势:可以通过控制变量和随机分配来探寻因果关系研究四.收集资料的方法1.观察法(老师鼓励对孩子表达态度的影响)2.调查法(被试自我报告):失真,应用最多3.实验:无法重现情景4.档案五.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1.样本的代表性:随机取样,异质性2.实验者偏差:实验者和情景标准化3.被试偏差4.伦理问题:斯坦福大学津巴多教授监狱实验改编的电影《死亡实验》4.人际关系定义广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角色关系、文化关系、心理关系等一切方面。
社会心理学上所研究的人际关系是狭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社会心理学考试重点
1.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层面: 1.社会层面 2.个人层面3.人际层面。
3. 印象形成:对他人印象形成的过程叫印象形成,指人们把他人若干有意义的人格人格特征进行概括、综合,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性的过程。
4. 心理学家阿什最早对印象形成做了最早的研究。
在研究中,阿什把人格特性分成中心特征和边缘特征。
结果发现人们对他人的印象形成主要是依照中心特征,边缘特征起的作用不大。
5. 个体知觉中的偏差有晕轮效应和正性偏差。
6.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评价者对一个人多种特质的评价往往受其某一特质高分印象的影响而普遍偏高,就像一个发光体对周围事物有照明作用一样。
与其相对的是负晕轮效应。
7. 正性偏差:也称慈悲效应,是指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对他们的正性评价超过负性评价的影响。
8. 自我提升:也叫做自我美化。
它是指个体以一种有利于对自己做出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息。
从某种意义上看,自我提升实际上是一种自利偏差。
9. 自我确认:指个体寻找和解释情景,以证实自我概念的过程。
10. 自我表演:也叫自我展示,指人们在他人对自己印象形成事所做的显露。
11. 自我知觉障碍:是指人们提前准备用来解释自己预期失败的一系列行为,使用这种策略如果失败了就可以使得他们不把我们的失败归结于我们缺乏能力。
而如果成功了就更可能做出能力的归因。
12. 分类:在认知他人的时候,人们并不是把某个人当成独立的的个体,而总是立即并自动的降至轨道某一类当中,这个过程就是分类。
13. 图式:是指一套由组织、有结构的认知现象,包括对所认知物体的知识、有关该物体各种认知之间的关系及一些特殊的事例。
14. Weiner 的归因理论:该理论要说明的是归因的维度及归因对成功与失败行为的影响。
他认为内因和外因的区分只是归因的维度之一,在归因时人们还从另外一个角度及稳定与不稳定的角度看待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心理学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及其发展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三大直接来源:英国的本能主义心理学、法国队群体心理学、德国民族心理学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理论强化理论的核心概念:联结、强化、模仿桑代客提出三大学习规律:准备律(定势、心向)、练习律、效果律社会认知的心理过程的阶段:产生社会知觉;形成社会印象;进行社会判断认知失调的基本假设认知失调的条件:1逻辑的矛盾2文化价值的冲突3观念层次的冲突4新旧经验的冲突。
第四章社会化一.1.什么是人的社会化?社会化是个体通过学习掌握社会经验与规范,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角色与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佐斌2.社会化的分类1) 社会生活基本技能社会化生活自理技能;谋生技能2) 行为规范社会化道德规范;法律规范3) 社会角色社会化(角色:是一个人社会地位及其权利义务要求的行为模式)对社会角色的认知;确定社会角色的期望值;培养角色变化的适应能力4) 心理素质社会化基本心理素质;职业心理素质(思考:如何认识心理健康的标准?)5) 政治社会化政治制度;政治生活;政策;政治观念3.社会化的特点:社会强制性、个体能动性、终身持续性、与个性的统一性二.影响社会化的内在因素:1生物遗传因素2人的自主性因素外在因素:1社会文化的影响2家庭的特殊作用3学校4同伴群体5大众传媒埃里克森的生命发展八阶段论(1)信任与不信任0岁-1岁(2)自主与怀疑2岁-3岁(3)创造性与内疚感4-5(4)勤奋与自卑6-12(5)角色统一与混乱12-18 (6)亲近与孤立18-25(7)创造力感与停滞感(8)自我整合和绝望65以上三.社会化的影响源本性说与教养说之争(1)遗传因素略(2)社会环境因素1. 家庭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第一场所,第一课堂,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交往对象,更是他们在早期发展阶段的核心影响源。
儿童在最初的生活中向父母学习语言,模仿父母的动作和行为,直接接受父母对其行为规范的要求和规定。
帕克的家庭系统:父母-儿童系统、婚姻系统、兄弟姐妹系统鲍默琳德研究的父母的教养方式:专断型、容忍型、权威型2.学校文化一所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学校成员习得并共同具有的和相互作用的,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和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思想观念、制度规范的总和。
校园文化类型:1)物质文化外显层2)制度文化中间层3)精神文化内隐层3.同辈群体对儿童社会化发生作用的原因:(1)同辈群体是一种非正式的群体,它是个人自由选择的,因此往往容易使其成员产生较高的心理认同感。
(2)同辈群体有自己的价值标准,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和偶像,自己的语言、交往方式、消费方式乃至流行的追求,构成独特的亚文化群体。
(3)同辈群体成员地位平等,个人的社交、安全、尊严、优越感容易得到满足。
(4)同辈群体的交往对象是儿童进行社会比较是的参照对象,在比较中形成自我概念。
四.社会化的结果1.获得语言与认知能力。
社会化的核心是学习,学习的核心是掌握语言。
2.道德观念与行为制约机制3.性别角色的获得美国学者R.赫什认为道德表现在下述三个方面:关心他人,愿意帮助并保护他人;进行道德判断;行动。
第五章社会态度一.理解态度应把握的三个方面:1.态度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反应倾向,对主体即将采取的行动具有指导性和动力性影响;2.态度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体系,由认知、情感和意向三因素构成,其中,认知是基础,情感是核心,意向是方向。
3.态度与情感、意见、价值观等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二.态度的基本特征1)态度的社会性态度是后天习得的。
2)态度的对象性任何态度都有所指向。
3)态度的协调性态度的认知、情感和意向因素是协调的。
4)态度的稳定性态度是稳定的,一经形成不易改变。
5)态度的内隐性态度是存在于人们内心的活动。
6)态度的系统性个体各方面的态度是相互关联的,构成态度群。
三、态度的种类1一般态度和具体态度。
2个体态度与群体态度。
3认知性态度、情感性态度与行为性态度。
4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
四、态度的功能1)工具性(为达到某种目的所持某种态度,例如:热情——推销)2)表达性(为了表达内心的价值,例如:亲善——助人)3)自我保护(下意识地采取一些原本不会选择的态度,以防止他人的批评,例如:自负——自卑)4)认知(由知识形成一个基本的态度,例如:吸烟的各种影响——拒绝或喜好)五、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为什么态度与行为出现不一致?1)态度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2)环境对态度的反作用3)态度对象本身的复杂性六.态度的形成与改变态度形成理论:经典条件反射理、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态度形成的阶段理论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1)需要的满足和情绪性经验2)知识3)家庭4)群体参照5)文化因素6)遗传因素与性别作用态度改变理论:海德的平衡理论、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七.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1、态度系统的自身特性(1)态度强度(一种特定态度倾向于某一指向的程度)(2)态度向中度(一种态度在个人态度系统和相关价值系统中接近核心价值的程度)(3)态度深度(指态度主体在一种态度对象上的卷入程度,涉及的是一种态度对个人的重要性问题)2、态度主体特性3、劝导说服力4、劝导情境的作用第六章社会知觉印象形成重大信息选择倾向(1)自然特征的信息选择倾向:性别、种类、外表吸引力(2)社会特征的信息选择倾向(3)心理特征的信息选择倾向:人际关系特征、智力特征印象管理的一般方法:1)注重外形的包装2)满足角色期望3)注重礼仪特殊方法:等门槛效应、留面子效应第七章人际沟通一.沟通的概念1.沟通的定义:沟通时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
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联系的最主要的途径。
二.人际沟通的结构(1)信息源:具有信息并试图进行沟通的人。
沟通目的:给他人提供信息;影响别人,使其态度改变;与别人建立某种联系或纯粹为了联系。
(2)信息:是沟通传递的内容,是沟通者试图传达给别人的观念和情感(3)通道:是沟通信息所传达的方式。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在各种沟通中影响力最大的,仍是面对面的原始沟通方式。
(4)信息接受者:接受来自信息源的信息的人。
(5)反馈:使沟通成为一个交互过程。
在沟通中,沟通的每一方都在不断地将信息回送另一方,这种回返过程就称作反馈。
(6)障碍:在沟通的过程中,障碍时常发生。
(7)背景:沟通发生的情景。
背景是指沟通发生的情境。
它是影响沟通的每一个因素,同进也影响整个沟通过程的关键因素。
三.非语词沟通1.符号层面的非语词沟通2身体语言的沟通3副语言✧身体语言的特点:略广泛性、连续性、不受环境的限制和保密性、跨文化沟通、简约性。
✧身体语言沟通的类型:1目光与表情。
眼睛是透露人的内心世界的最有效的途径。
表情一般指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另一个可以实现精细信息沟通的身体语言途径。
表现厌恶的关键部位:鼻、颊和嘴哀伤:眉、额、眼睛和眼睑愉悦:嘴、颊和眉、额2身体运动与接触沟通A.身体运动语言略B.触摸语言。
触摸被认为是人际交往最有力的方式。
人在触摸和身体搂触时情感体验最为深刻,常常代表着深层的相互接受和融合。
3姿势与装饰姿势:与语言不同的是,一些姿势还是世界性的沟通语言。
装饰:任何有关自己的装饰,从发式、服饰、化装,甚至所携带的物品,都可以透露一个人的信息。
人际空间需要;个人空间位置与沟通略第八章人际吸引第一节人际吸引的社会心理基础人际吸引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纳和喜爱1.自我价值寻求的需要(一)自我价值感当自我价值得到确立时,人在主观上就会产生更加自信、自尊和自我稳定的感受。
人生有价值,生活才有意义并使人充满生活的热情。
那么,人的自我意识的保持与自我价值感的确立,靠什么过程来实现呢?(二)社会比较人只有在找到了一个参照系,并确定了自己在这一参照系中的位置之后,才能形成明确的自我评价。
其自身状态的不确定感越强,进行社会比较的需要也越强(L.Festinger,1957).一般情况下,人们选择的比较对象是与人们在各种自然特征(地域、年龄、种族等)和社会特征(态度、阶层、职业等)上相接近的人。
而社会比较的过程则是直接以确定自我价值的需要为基础。
同时,人们希望通过社会比较来确定自己的反应是否适宜。
2.安全感确立的需要○1生物安全感○2社会安全感3.独处需要与交往需要一方面,人需要获得明确的自我价值感和安全感,需要进行社会比较,因而需要与人共处,与人交往并建立和维持稳定的关系;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有内省的经验,有无拘无束、自由表现自己的机会,因此,需要有独处的时间和空间,需要暂时远离和逃避别人。
第二节人际吸引规则1.熟悉效应与邻近效应(1)熟悉与人际吸引A.熟悉引起喜欢B.熟悉对象的性质与喜欢(2)空间距离对人际吸引的影响2.人际吸引与个人特征(1)才能A.才能与人际吸引B.犯错误效应(2)美貌与外在吸引力(3)个性品质3.相似规则相似会导致人际吸引,反过来喜欢也能引起相似性4.互补规则互补性是指双方在交往时所产生的互相满足的心理状态。
5.人际吸引规则的协同(1)相似与互补的协同“米开朗基罗现象”(2)相似与互补的不同作用第三节特殊的人际吸引---爱情1.爱情的三角理论与爱情类型(1)爱情三角理论斯滕伯格八中爱情关系:无爱、喜欢、迷恋、空爱(2)爱情类型约翰.李的爱情类型:情欲之爱、游戏之爱、友情之爱、现实之爱、激情之爱、奉献之爱。
2.爱情与喜欢鲁宾认为爱情是与喜欢完全不同的,它们分别代表了两个不同的维度。
3.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指有好感的异性间,受到的外界干涉越多,他们的感情就会越深。
第九章侵权行为1.侵犯的定义:侵犯行为简称侵犯,是一种有意违背社会规范的伤害行为。
也称攻击或攻击行为,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
2.侵犯行为的分类a)从侵犯的方式上分言语侵犯—动作侵犯b)从侵犯的动机上分报复性侵犯—工具性侵犯c)根据侵犯的指向性,还可以分为公然侵犯和关系侵犯。
3.侵犯行为成因(1)侵犯的本能理论A.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观点:人生来就具有侵犯本能。
B.洛伦兹的习性学观点(2)侵犯的生物学理论生物学理论同样认为侵犯源于个体内部。
(3)挫折-侵犯理论侵犯只有一个原因(挫折),挫折只有一个反应(侵犯)替代性侵犯有两种类型:勤奋对象的替代和侵犯类型的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