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方案

合集下载

合肥各区域规划汇总 谁才是合肥未来发展最好的区域

合肥各区域规划汇总 谁才是合肥未来发展最好的区域

合肥各区域规划汇总谁才是合肥未来发展最好的区域厉害了!合肥东部新中心建设全部启动国家级滨湖新区争取尽早获批肥西县打造城西南公共服务中心中央商务区将成合肥“陆家嘴”……未来的合肥燃爆了!我爱铺网讯合肥到底是几线城市?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大家,有人说合肥是二线城市,也有人说合肥是准一线城市……可是爱铺君看完合肥各区的规划,管它是一线还是二线,反正未来合肥发展要燃爆了!瑶海区东部新中心建设全面启动如今的瑶海区再也不是那个机器轰鸣的老工业区,伴随着合肥东部新中心的起航,地铁等交通路网的全面完善,城中村、危旧房的改造,瑶海区正在实现产业转型和老工业城区的全面复兴。

合肥东部新中心规划于2016年1月正式提出,合肥将再添地标级区域。

合肥东部新中心核心区9.4平方公里位于瑶海。

作为“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东部桥头堡,它将是沪宁合发展轴和合巢芜杭发展轴最为重要的发展承接区域。

该设计方案以“一个活力中心、四条生长廊道、多维生活网络”为总体框架。

合肥东部新中心概念规划暨核心区城市设计是以瑶海老工业区为核心,横跨瑶海、包河、肥东“两区一县”,总规划区域总面积34.1平方公里,包括瑶海区内17.7平方公里,包河区内10.1平方公里,肥东县6.3平方公里。

合肥东部都是最为重要的发展承接区域,建成后将与老城区、政务文化新区、高铁南站区、滨湖新区等构成合肥市主城区“钻石形”主中心体系。

2017年,瑶海区继续配合完善交通网络,打通南北主动脉,畅通支路微循环,保障市级重点工程,推动贯穿马合钢区域的轨道交通6号线建设,与1、2、3、4号线形成轨道交通网络。

未来五年,瑶海将拥有1、2、3、4、6共五条地铁,是全市地铁线数量最多的城区。

肥西县打造城西南公共服务中心《肥西县社会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2017~2030年)》基本敲定,围绕产城融合示范区核心区,打造合肥主城区西南公共服务中心,辐射整个西南组团。

肥西本次规划范围为合肥主城肥西片区,包括肥西县上派镇、桃花镇、紫蓬镇、花岗镇、丰乐镇、严店镇等地区,总面积约264平方公里。

关于合肥城市发展的初步意见和建议

关于合肥城市发展的初步意见和建议

二、合肥城市发展的总体评价
8
合肥城市发展的优势
•“十一五”期间,基础设施建设投 入较大,建设速度加快; •滨湖新区、高新区西面的南岗科技 园、国家科技示范区、桃花工业园、 新站工业区基础设施正在紧张建设 中,未来发展的硬件条件较好。 •2011年8月巢湖部分区域并入合肥 后,合肥辖区面积扩大至11408平 方公里,产业发展空间扩大,有利 于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 •合肥城市发展依托皖江城市带、合 肥经济圈、芜马巢等区域的发展政 策,在中部崛起战略下地位日益凸 显; •随着东部沿海城市产业转移的趋势 逐渐显现,合肥面临较好的发展机 遇。
目前合肥的优势产业—— 家电、汽车及零配件产业 与知名企业主要集中在经 开区与高新区.
经济技术开发区 家电、汽车、装备制造、新 型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
安徽省及合肥市战略定位
安徽省“十二五”发展目标
安徽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通过“六条新路”,实现“三个强 省”的目标。 “三个强省”:打造经济、文化、生态强省; “六条新路”: 一、更加突出改革开放,走出中部地区科学承接、跨越崛起 的新路子; 二、更加突出创新驱动,走出资源性产业大省结构优化、转 型升级的新路子; 三、更加突出统筹发展,走出农业大省城乡一体、区域联动 的新路子; 四、更加突出生态文明,走出后发地区低碳环保、持续发展 的新路子; 五、更加突出人才优先,走出人口大省素质提升、科教兴皖 的新路子; 六、更加突出富民导向,走出发展中省份普惠民生、和谐发 展的新路子。
2011.6.9
中国银行集团 客服中心(合 肥)项目的开 工奠基
标志着滨湖新 区合肥国际金 融后台服务基 地项目建设正 式启动
2010.10.20
中国邮政储蓄 银行后台服务 基地项目签约

合肥未来发展规划

合肥未来发展规划

合肥未来发展规划合肥市是安徽省省会,也是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之一。

未来发展规划是合肥市政府和相关部门为了指导城市发展,提出的长期发展目标和措施。

以下是合肥未来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首先,合肥将继续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以提高城市化质量为目标,加快农村人口市民化进程。

通过土地整治、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市功能的升级和优化,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其次,合肥将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

根据合肥市经济发展的特点和优势,加快发展金融、商贸、物流、科技、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

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资源,培育壮大本土企业,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服务业中心城市。

再次,合肥将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如信息技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

加大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和企业竞争力。

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促进创业创新,形成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格局。

此外,合肥将积极推进城市绿色发展。

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建设生态园区和生态城市,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推广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最后,合肥将注重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

加强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各类专业人才。

同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来合肥工作和创业。

总之,合肥未来发展规划以城市化、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调整、绿色发展和人才引进为重点,旨在推动合肥市经济社会发展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

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合肥将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实力,成为中国国内外企业和投资者的重要选择之一,也将在安徽省和长三角地区发挥更加重要的引领作用。

(2015—2030年)合肥市域最新综合交通规划(图)

(2015—2030年)合肥市域最新综合交通规划(图)

• 路外公共停车建设缓慢。
• 老城内停车配建严重不足。
• 缺乏停车差别化管理:停车管理在对
象、时间、空间和价格四维层面上均存 在缺位甚至错配,缺少分时分区分类分 价差别化政策。
中心城区停车泊位供给
泊位类型 结构
泊位(个)
建筑配建/配置泊位
242535
路内 公共泊位
路外
20537 1958
合计
265030
利用在建商合杭客专通道(合 肥-芜湖-湖州-杭州),结合 “上海-湖州”高铁通道规划 建设,实现“合肥-上海”直 接联系,通道时间约1.5小时。
合宁加密:
目前,合宁间仅有一条铁路 客运通道。规划未来目前的 合宁既有高铁通道调整为客 货混跑线路,平行新建合宁 高速铁路(350km/h)。
南京 宣城
镇江
规划人口分布
规划就业岗位分布
全日出行发生吸引量
主城发展趋势
依据现行轨道和道路规划方案,假定私家车 按当前趋势发展,远期交通拥堵由一环甚至 向二环外扩散,重要通道拥堵较为严重,需 要通过加密轨道交通线网缓解交通拥堵、满 足迅速增长的联系需求。
建议:远期进一步加密轨道线网,远景构建 轨道出行为主导的城市客运体系;引导小汽 车合理使用。
区域重大交通枢纽有效提升城市地位 打通与国家级重要通道的衔接 通达城市数量、效率发生质的变化 对外客货运量年均增长率处于国内前列
综合运输发展模式有待优化
区域运输通道比较缺乏
高等级交通设施较缺乏
重大枢纽集疏运系统缺乏
铁路通达
省内城市
铁路可直接通达 城市
亳州、淮北、宿州、阜阳、蚌埠、淮 南、六安、安庆、芜湖、铜陵、池州、 宣城、黄山
连接陆上丝绸之路:规划合西 高铁线路;

收藏!合肥最新至2035年城市规划图公布,一核四心九副十八片区,建1300万人口国家中心城市!

收藏!合肥最新至2035年城市规划图公布,一核四心九副十八片区,建1300万人口国家中心城市!

收藏!合肥最新至2035年城市规划图公布,一核四心九副十八片区,建1300万人口国家中心城市!合肥2021-2035年规划草案公布,未来15年合肥详细发展规划曝光!我们可以看到合肥未来整体的一个发展目标,全合肥的空间规划,产业发展布局等。

冲国家中心城市、每年流入超24万人,骆岗成合肥中心,运河新城、少荃湖与蜀西湖同级,三县或县改区...合肥,素有“江淮首郡、吴楚要冲”的美誉,自古以来勇于开拓的楚风和婉约秀丽的吴韵在这片土地上交融生长,凝结成“开明开放,求是创新”的城市精神,赋予这座城市独特的气质和永续发展的无限动力。

建国后的合肥,作为“最年轻的省会之一”,短短几十年蝶变为以科教和新兴产业著称于世的特大城市,绿楔入城的扇叶格局成为中国规划教材上的经典范例,“翡翠项链”成为合肥市民的经典记忆。

今天的合肥,正以追赶者的姿态融入长三角、逐梦新时代,成为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双节点城市,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国家使命,也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发展奇迹。

2020年,合肥已经站上了“GDP过万亿、常住人口近千万、市场主体超百万”的新台阶,迎来了历史发展新起点。

面向2035年的未来,我们理想中的合肥究竟应是怎样的模样?这里承载了我们关于合肥未来的无尽憧憬——明天的合肥,将成为“全球科创新枢纽”,吸引来自五湖四海的科研人才贡献智慧、发挥才干;将成为“区域发展新引擎”,保持经济持续发展,让年轻人有更多实现自我价值的选择;将成为“美丽中国新样板”,让八百里巢湖更加美丽动人,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将成为“城市治理新标杆”,现代化、国际化水平显著提高;更将成为“美好生活新天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每一个人都可以在这座城市里“诗意栖居”,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一、合肥新规划,1核4心9副中心18片区!3月18日,合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发布《合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公示草案),合肥未来15年重点发展方向定了。

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合肥市新型城镇化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合政〔2015〕122号

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合肥市新型城镇化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合政〔2015〕122号

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合肥市新型城镇化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正文:----------------------------------------------------------------------------------------------------------------------------------------------------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合肥市新型城镇化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合政〔2015〕122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合肥市新型城镇化试点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第5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15年9月30日合肥市新型城镇化试点实施方案城镇化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内在需求,是稳增长与调结构的黄金结合点,在扩大消费、拉动投资、富裕农民、造福人民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发〔2014〕4号)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安徽总体方案》(皖政〔2015〕15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国家、省新型城镇化会议精神,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突出产业发展、城镇承载力提升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围绕“人、地、钱、规划、建设、管理”,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加快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科学合理的行政管理体制等,努力走出一条高质量、可持续、广包容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二、主要目标到2017年,新增农业转移人口约3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2%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45%左右,常住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缩小4个百分点;到2020年,新增农业转移人口约5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5%以上,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5%,常住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缩小7个百分点。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机制基本建立。

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目录第一章发展基础和环境第一节发展基础第二节发展环境第二章指导思想、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第一节指导思想第二节战略定位第三节发展目标第三章产业发展与布局第一节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二节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第三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第四节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第五节优化产业发展布局第四章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第一节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第二节建设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第三节提高能源保障水平第四节建设水利保障体系第五节加强城市信息化建设第六节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第五章城乡统筹与新农村建设第一节壮大县域经济实力第二节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第三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第六章合肥经济圈建设与发展第一节加快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第二节促进区域产业分工合作第三节推进区域要素市场发展第四节开展区域环境保护合作第七章自主创新与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第一节培育创新主体第二节构建创新平台和载体第三节优化创新环境第八章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第一节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第二节加强环境保护第三节加强生态建设第四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第九章社会建设与民计民生第一节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第二节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第三节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第四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第五节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第十章文化建设与城市文明第一节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第二节繁荣发展文化事业第三节积极发展体育事业第四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第十一章保障措施第一节积极扩大内需第二节深入推进各项改革第三节扩大对外开放与合作第四节强化人才资源保障第五节加强规划管理“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加快发展、转型提升的重要时期,也是全面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朝着区域性特大城市迈进的关键阶段。

《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合肥市委关于制定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是我市经济社会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新合肥五大规划方案

新合肥五大规划方案

新合肥五大规划方案方案1新合肥构建“1331"新格局设计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体规划方案认为,新机遇、新起点和新使命使得未来新合肥的发展令人充满期待.并提出远景规划形成合芜马铜中心城市群,根本上改变安徽区域联系离散的格局,从而令合肥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长三角.合肥应在长三角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使自己从“中部增长极”变身“长三角第四极",实现从一个新兴的工业经济强市迈向长三角继沪杭宁之后的又一中心城市。

合肥作为长三角门户型交通枢纽城市、水绿交融的历史名城和唯一拥有大湖的省会都市,该方案对合肥的建议是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长三角第四极和生态宜居的大湖名城。

该方案还提议合肥城市规划应从“141”都市区空间战略提升到“1331"市域空间战略,强化城市与巢湖的共生联动发展,实现“城湖联动,多元发展”.同时还提出了“两城映十镇"的合肥旅游新格局。

“1331"市域空间战略方案提出“城湖联动,多元发展”战略,意在强化城市与巢湖的共生联动发展,完善和提升都市区空间功能结构,实现由“141”都市区空间战略提升到“1331”市域空间战略.其中,首个“1”是指优化提升中心城区,“3"是指创新发展巢湖、庐江和长丰三个城区,另一个“3”指打造空港新城、庐南循环重化基地和巢北产业新城三大产业增长点,最后的“1”指建设环湖一体新型城乡空间。

打造“南淝河通风廊道”基于巢湖保护流域化、生态化和城市功能多元化、品质化的理念,方案将以合肥城区大量增加内城和滨水公共绿地,形成以“三环九廊"为骨架的湿地绿带网络,强化服务职能和优化产业布局.传承和发扬环城公园的精彩,打造“园城一体、城水交融”的生态宜居都市。

依托湿地绿带网络,以“老城中心、新城CBD"双心引领,串联拓展和优化提升商务办公、休闲游憩、科技研发、创意产业、文化展示、高端会展等多种复合功能空间,形成服务职能密集的南北两扇.方案着重提出保护“南淝河通风廊道”,建议在南淝河和十五里河绿廊及其两侧,布局CBD 商务中心,公园总部基地,钢铁厂遗址创意文化区,滨湖CRD,南淝河文化、科研、服务外包产业区,大学及科技研发区,徽派文化展示园,科学岛,低碳生态住区等重要功能空间,建设成为合肥最具生态美景和人文魅力的“名片空间".重组产业空间形成都市区东西两翼产业新城.东翼以职教城为依托,壮大新站、整合双凤,突出承接产业转移;西翼则以大学城为纽带,组合高新区与经开区,突出自主创新。

合肥城市整体规划(2010-2020)文字说明

合肥城市整体规划(2010-2020)文字说明

合肥城市整体规划(2010-2020)合肥城市整体规划(一、市域城镇体系规划1、人口与用地规模(1)市域总人口与城镇化水平近期2010年,合肥市域总人口为58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60万人,城镇化水平为62%;远期2020年合肥市域总人口为71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25万人,城镇化水平为74%。

(2)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近期201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300万人;远期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360万人。

(3)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近期2010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30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远期2020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36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

2、城镇空间结构规划城镇空间组织结构:“一核一圈五轴”。

形成以合肥中心城区为核心,周边城镇密集区为重点发展圈层,沿主要交通轴线向东、北、西、西南、东南辐射的五条拓展轴。

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市域城镇体系将形成四级结构。

包括:(1)一级城镇:合肥市域中心城市,人口规模360万人;(2)二级城镇:店埠、上派、水湖、双墩、撮镇等5个城镇,人口规模为10—35万人;(3)三级城镇:主要是各重点镇,包括桥头集、三河、梁园、长临河、高刘、岗集、下塘、小庙、山南、紫蓬等10个城镇,人口规模为2—10万人;(4)四级城镇:一般建制镇共16个,人口规模小于2万人。

3、空间分区管制综合自然资源、工程地质条件、生态适宜性、文物保护等多方面因素,规划在合肥市域范围内原则划定禁止建设地区、限制建设地区和适宜建设地区。

4、市域综合交通规划(1)市域铁路系统规划形成六条线(北淮南线、南淮南线、西西宁线、东西宁线、合九线、沪汉蓉铁路),衔接七个方向(淮南、蚌埠、南京、芜湖、九江、西安、武汉),具有以合肥东站为编解系统,以合肥高铁站、合肥站、合肥西站为客运系统和以合肥北站为货运系统的枢纽格局。

(2)市域公路系统市域对外公路主要由国道、省道和高速公路组成,形成“一环十射”的对外公路网络骨架。

合肥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方案

合肥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方案

合肥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方案同济大学方案在对合肥城市区域空间发展模式、城市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城市空间形态和城市战略规划实施四个专题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合肥市城市发展战略的总目标应是创造新的繁荣,战略规划实施重点是要扩大多层次的区域合作,建构区域性大都市圈;培植城市创新能力,优化城市功能,增强区域性服务能力;保护自然生态网络,建设有机整体的城市化空间系统;有序发展城市空间,促进城市有机生长;建设优美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的适居性,塑造具有亲和力的城市;强化土地的集约化使用,建设高效的交通网络,提高城市整体效率;完善政府机构协同机制和城市规划实施机制。

现将其报告及有关专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摘要如下:一、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一)偏弱的城市竞争力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城市的竞争优势逐渐取代城市的比较优势而成为决定城市未来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通过对合肥市集聚能力、扩散能力、发展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测度与比较,可以看到:合肥市的经济发展阶段尚处于欠发达阶段,在全国各城市的发展中,位居中下游水平,在全国35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中,人均GDP排位倒数第三。

合肥市作为安徽省的省会城市,在全省中的人口和经济集聚能力也显较弱。

2000年,合肥市的市区人口只占全省人口的 2.16%,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的10%左右。

在对外交通联系方面尚不及芜湖、安庆、巢湖等城市。

合肥市的经济增长方式开始进入投资驱动阶段,但投资力度严重不足,2000年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在35个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中排名第32位;在安徽省内,也低于铜陵和芜湖,显现了发展能力的不足。

合肥市的城市化水平较低,居民生活水平较低,城乡差别明显且有不断加剧的趋势。

由于外国直接投资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劳动者素质低、创业水平较差等,技术创新能力较低。

(二)不能失去的机会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发展,上海和长江三角洲已逐步形成了国内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集聚效应。

长江领域已成为我国一个最有希望的经济发展先行区,并将成为今后数十年中发展潜力最大、发展前景最为广阔的经济地带。

合肥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中规院方案

合肥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中规院方案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方案在对合肥进行区域定位与空间发展战略、合肥产业发展战略、合肥可持续发展战略三个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分问题与研究、区域与发展、用地与空间三部分对合肥未来20-50年发展思路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现将其报告及有关专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摘要如下:一、面临挑战的合肥?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合肥在省际乃至区际中承受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发展空间也面临逐渐萎缩的危险,偏安一隅,意恐难为。

面对这种情况,合肥市必须采取积极的发展策略,主动参加到城市竞争中去,摒弃局限于安徽省的地域观念,从更大的范围考虑合肥市的定位和发展,提升合肥的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

1、区域位置尴尬现实中令合肥倍感顺耳的“承东启西”之区位优势,暂时还没有给合肥带来太多的东西。

东部地区利用其优越的区位经济条件,国家的宏观政策优势,吸引了全国乃至全球的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的聚集。

这种情形之下,合肥甚至安徽全省,与东部沿海地区在空间上的接近“不得反失”,各种资源由于不断被东部沿海吸引而流失,更谈不上接受东部经济辐射带动和产业扩散。

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经济外向度不强,对外经济联系相对较少,而且我国东西向的交通干道建设相对滞后,因此东西向的经济联系一直不成气候。

形同“承东”理想的受阻,合肥“启西”的优势也无从发挥。

既不能承东又无法启西,合肥的“过渡区位优势”显得十分尴尬。

2、同周边地区差距拉大从1991年到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格)的平均增长速度来看,合肥市增长了6.05倍,南京为5.22倍,武汉7.86倍,杭州6.89倍,济南6.34倍,南昌7.56倍,长沙7.13倍,郑州6.66倍。

其他几座东部和中部省会城市的增长速度都远远高于合肥,即便南京的增长速度低于合肥,但是由于较大的经济基数,同合肥之间的绝对差距还是在不断的扩大。

合肥与东部乃至中部邻近省份的省会城市相比,相对位置不升反降,增长速度略输一筹。

面对兄弟城市的快速发展,合肥似乎变成了一座“失落的城市”,在同周边省会城市的较量中处在下风。

安徽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安徽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根据《中共市委关于制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阐明“十三五”期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并作为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第一节发展基础“十二五”时期是奋力跨越赶超、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

在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以创新转型升级为主线,不断解放思想,强化创新驱动,突出改革开放,着力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顺利实施行政区划调整,“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胜利完成,“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展示崭新形象。

综合实力持续增强。

预计“十二五”期间,生产总值连跨三个千亿台阶,达到5600亿元以上,占全省比重提升至25%左右;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1.2万美元。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到9300亿元,增加值2255.7亿元、年均增长15.6%。

财政收入达到1000.5亿元,年均增长14.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71.5亿元,年均增长15.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36万亿元,年均增长19.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183亿元,年均增长16.9%。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4.5:55.5:40。

主导产业加速集聚,实现增加值145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约64%。

战略性新兴产业高速增长,产值突破2700亿元,增加2.6倍,新型显示、光伏、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等产业保持国领先优势。

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增加值实现翻番,分别完成1280亿元、2260亿元,金融、物流、文化、旅游和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

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合肥市发展战略规划PPT

合肥市发展战略规划PPT
• 2 、旧城中心的改造:合肥旧城凭借环城公园的绿荫,在我国绝无仅有。 保持密度不再提高,进一步改善环城公园水色和植被,增加绿地,沟通 更多的水面,重点突出和强调以教弩台、逍遥津等为首的一大批三国文 化景点,复一批其他各时代历史景点,充实整个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 通过保护和改善,使旧城由目前密度日益增加的综合城市中心,逐步转 变为主要有旅游中心、商业零售中心、宜人的居住社区和文化服务中心 功能的密度合适的传统城区。
10
六、空间发展战略
• 1、行政区划的调整为了适应“大合肥”发展的需,规划进一步扩大合肥 市区,范围同原城市总体规划划定的规划区,由596平方公里扩大为 1672.5平方公里。市区扩大随即带来与现有行政区划的矛盾,建议进一 步调整行政区划:肥东、肥西两县改县设区,长丰县南北过长,分而治 之,将双墩镇设区由合肥直管。
(3)教育产业化――经济腾飞的翅膀合肥作为安徽省会,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 一,要采取得力措施把已有的教育资源优势转变为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占领 安徽教育市场,辐射全国和周边省份教育市场,把教育产业发展成推动合肥 经济发展的新兴增长点,通过教育产业的大发展为合肥经济插上腾飞的翅膀。
(4)新型服务业――现代化城市的灵魂金融保险、房地产业等新型服务业已经 成为合肥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合肥应该把房地 产业作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
• 的重点和努力方向,后者需要利用高新技术进行改造,提升竞争水平。
(2)高新技术产业――新的增长点合肥具有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许多有利条件, 要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和重要支柱产业重点发展,力 求高新技术产业形成重点突破的格局,产业规模上一个新台阶,期望到2005 年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左右,增加值占工业增加 值的比重超过20%。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
声环境:总体质量较好。
结论:水环境有一定污染,对城市发展存在制约,需 要关注。
• 城镇密集区布局协调与城乡统筹
• 城市生态格局的继承与发扬
• 城市交通பைடு நூலகம்应性改造
• 新区建设特色与建设控制
汇报内容
1、 修编背景与指导思想 2、 规划回顾与评价 3、 城市发展条件分析 4、 城市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 5、 城市性质职能、规划层次范围与期限 6、 城市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 7、 市域城镇体系与空间管制 8、 中心城区规划布局 9、 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10、生态与环境保护 11、城市综合防灾 12、近期建设与城市远景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
汇报内容
1、 修编背景与指导思想 2、 规划回顾与评价 3、 城市发展条件分析 4、 城市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 5、 城市性质职能、规划层次范围与期限 6、 城市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 7、 市域城镇体系与空间管制 8、 中心城区规划布局 9、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10、生态与环境保护 11、城市综合防灾 12、近期建设与城市远景
城市建设历程
60年代以前自然蔓延发展 的“小团城”; 80年代以前规划引导发展 的“风扇叶”; 90年开始集聚扩张,环路 建设引导的“摊大饼”; 新时期指状延伸并形成新 的主力集群。
历版规划主要指标比较
规划名称 56版总体规划 79版总体规划
编制时间
1956年 1979年(82年批准)
91版总体规划 1991年(92年批准) 95版总体规划 1995年(99年批准)
规划期
1967 1985年(近期) 2000年(远期) 2000年 2000年(近期) 2010年(远期)
规划城 镇人口 55万 60万 70万 100万 135万 165万

合肥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汇报2

合肥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汇报2

合肥相当一个时期 的发展过程应该是 发展壮大中心城市 的过程。 历史地看待,合肥 目前正处于快速发 展时期(其速度可 能不低于前50年), 产业结构面临转变。 而产业结构的转变, 往往引发城市结构 调整,往往成为城 市大规模改变的重 要原因。由此我们 深刻感到合肥城市 拓展的重要性和紧 迫性。
调整行政区划--保证市县联动发展
现状城市发展的问题和风险--“大饼”的实例(北 京)
当北京最终放弃 著名的“梁陈方 案”而选择中心 放射发展时就为 今天北京的种种 问题埋下了无尽 的后患――“城市 大饼”仍旧在摊、 历史文化名城的 “体形环境”在 继续遭受破坏、 开中国之首的小 汽车浪潮令城市 日夜处在尴尬之 中……由于北京 的问题是结构性 的,所以其解决 之道自然只能是 治标不治本:禁 用含铅汽油、不 断提高汽车排放 标准、开新路、 拓旧路、建立交 等等。
针对城市发展的框架, 合肥必须有所作为!
城市用地与空间
现状城市发展的问题和风险--“大饼”的趋 势
向心发展--“大饼” 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
现状城市发展的问题和风险--双心发展模式依然重压旧城
目前双心发展 的规划模式
现状城市发展的问题和风险--“大饼”的实例(常 熟)
以古城为中心的蔓延式 生长方式造成了常熟古 城区的巨大压力
考虑城市用地需 要和环境保护与 协调发展的需要, 市区沿四个方向 扩大至店埠镇、 上派镇、义城镇、 双墩镇,总面积 由596 平方公里 扩大为1672.5平 方公里。 肥西、肥东两个 县城与合肥合并 发展,有利于皖 中、皖江两个城 市群的联动发展, 有利于带动合肥 市域经济全面发 展,有助于合肥 现代化大城市的 形成。
战略之根本--具体的任务 抑制“大饼”式发展 趋势,构建全新城市 框架,着力于高品质 城市的追求--保持 旧城传统格局,新区 建设发扬光大! 两个非常具体的任务 1、确立新的发展极 2、发展新中心

合肥城市规划

合肥城市规划

望 江 路
美 菱 大 道
滨湖新区拥有畅通的城市交通网络,望江路、 美菱大道、包河大道构成纵向的城市道路体系, 将滨湖各个片区紧密的联合起来,有效地沟通 了各区之间联系。
包 河 大 道
在合肥市规划建设的12条轨道交通线中,有三条直抵滨湖新区,除1号线外,还有5号线、7号线。 “三条地铁线全部建成后,将推动滨湖新区驶上更加快速的发展轨道”。
对合肥而言,200 6年象征这一个时代 的分水岭,从这时起, 对发展的担忧与焦虑 逐渐被新生与重塑的 美好憧憬所取代,一 个山环城的滨湖,进 而走向长江,融入长 三角的发展之路由此 发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区域经济合作日益成为全国各地区政府关注的 焦点,作为世界六大都市圈之一的长三角经济圈的进一步扩容,以及中部地 区崛起战略的实施,为合肥发展创造了难得的契机,而滨湖新区的建设对于 落实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实践由环城-滨湖-临江城市格局的演变,融入长 三角经济圈,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滨湖新区逐步构建区域性金融商务中心、行政办 公中心、旅游会展中心、文化体育中心、研发创 意中心和商业居住中心。 滨湖新区未来在建设六大中心的基础上,还将打 造“一岸三轴新地标”。这其中的“一岸”,便 是沿湖生态岸线。通过打造国家级巢湖风景旅游 名胜区,建设环状滨水生态岸线。将来在滨湖新 区的巢湖岸线边,既有岸线公园,还有滨水主题 公园。而“三轴”,则是行政文化轴、金融商务 轴、市民娱乐轴。 行政文化轴中,将着重打造文化品牌,建设成为 全省新中心,除了正在建设的渡江战役纪念馆、 名人馆等展馆外,同时还将打造建设场馆集中区 其中有规划馆、工业展览馆、农业展览馆、民俗 展览馆、戏曲展览馆、文房四宝博物馆、茶文化 博物馆、酒文化博物馆、徽文化博物馆。
《规划》确立了以长江一线为“发展轴”、合肥 和芜湖为“双核”、滁州和宣城为“两翼”的 “一轴双核两翼”产业布局,大力振兴发展装备 制造业、原材料产业、轻纺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 和现代农业,着力培育高技术产业,构建具有较 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真正在承接中调整产 业结构,在转移中发挥示范作用。

合肥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上(2010-2030)

合肥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上(2010-2030)
合肥市选择以下九个城镇作为合肥市都 市区外围重点发展的小城市(小城市) 肥东:长临河镇、梁园镇、石塘镇 肥西:水湖镇、下塘镇、吴山镇 长丰:三河镇、紫蓬镇、高刘镇
水湖
吴山 高刘
下塘
梁园
石塘
紫蓬
三河
长临河
第二章 、城乡体系规划
四、主要城镇发展指引
长临河
发展定位:合肥市第一批镇级市之一,环巢湖四大核心区之一、城乡统筹示范区、商务游憩 文化休闲胜地 发展规模:2030年人口规模控制在16万人以内,城镇人口14万人,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 14平方公里。 用地主要发展方向是向东南。
四、发展指引
3、小城市
在一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中 发挥中心作用,有分担城市职能的作用, 应完善基础设施、突出产业特色、健全 公共服务、加强可持续发展。基础设施 等均按照小城市标准进行建设,应强化 对周边乡村地区的综合服务职能,积极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物流企业,依托产 业集聚区和特色产业,积极培育产业集 群,发展专业产业园区,加快产业集聚。
二、合肥市人口规模、城镇化水平及城镇建设用地预测
名称 中心城市
副中心城区
小城市 一般镇
店埠副中心 城区
上派副中心 城区
南岗副中心 城区
双墩副中心 城区
肥东 肥西 长丰
内容
中心城区 店埠 桥头集 撮镇 上派 桃花 严店 南岗 小庙 磨店 双墩 三十头
石塘、长临河、梁园 紫蓬、三河、高刘、 水湖、下塘、吴山
市域城乡分为中心城区、副中心城区、 小城市、镇和中心村(社区)等五级等 级。 中心城区:主城区和滨湖区组成 副中心城区:店埠副中心城区、南岗副中心城区、
上派副中心城区、双墩副中心城区等四个副中心城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方案在对进行区域定位与空间发展战略、产业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三个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分问题与研究、区域与发展、用地与空间三部分对未来20-50年发展思路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现将其报告及有关专题研究的主要容摘要如下:一、面临挑战的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在省际乃至区际中承受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发展空间也面临逐渐萎缩的危险,偏安一隅,意恐难为。

面对这种情况,市必须采取积极的发展策略,主动参加到城市竞争中去,摒弃局限于省的地域观念,从更大的围考虑市的定位和发展,提升的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

1、区域位置尴尬现实中令倍感顺耳的“承东启西”之区位优势,暂时还没有给带来太多的东西。

东部地区利用其优越的区位经济条件,国家的宏观政策优势,吸引了全国乃至全球的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的聚集。

这种情形之下,甚至全省,与东部沿海地区在空间上的接近“不得反失”,各种资源由于不断被东部沿海吸引而流失,更谈不上接受东部经济辐射带动和产业扩散。

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经济外向度不强,对外经济联系相对较少,而且我国东西向的交通干道建设相对滞后,因此东西向的经济联系一直不成气候。

形同“承东”理想的受阻,“启西”的优势也无从发挥。

既不能承东又无法启西,的“过渡区位优势”显得十分尴尬。

2、同周边地区差距拉大从1991年到2000年国生产总值(当年价格)的平均增长速度来看,市增长了6.05倍,为5.22倍,7.86倍,6.89倍,6.34倍,7.56倍,7.13倍,6.66倍。

其他几座东部和中部省会城市的增长速度都远远高于,即便的增长速度低于,但是由于较大的经济基数,同之间的绝对差距还是在不断的扩大。

与东部乃至中部邻近省份的省会城市相比,相对位置不升反降,增长速度略输一筹。

面对兄弟城市的快速发展,似乎变成了一座“失落的城市”,在同周边省会城市的较量中处在下风。

3、经济结构调整缓慢,省会城市功能降低,发展空间受阻纵观九十年代的产业结构发展状况,各个大中城市都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明显被其他城市甩在了身后。

1991年各城市的二产比重都在50%以上,处于工业化的加速发展阶段,其中和都在60%以上,然而2000年大多数城市的三产比例都已经超过了二产比例,进入了工业化中后期的新阶段,只有第二产业高于第三产业15个百分点,尚未实现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产业的结构性矛盾不仅影响城市发展速度,制约了产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而且不利于作为中心城市综合职能的完善与提高,同科教基地的城市地位也是不相符合的。

虽然经济增长速度在全省独占鳌头,2000年全市GDP增长了10.5%2,高出第二位的1.4个百分点。

然而从全省来看,经济地位的提升却显得举步维艰。

不仅如此,在产业结构方面的滞后也制约了作为中心城市的功能提升。

目前许多城市出现了区外联系增长远远大过区联系的现象,比如马在社会消费等方面已经同形成了密切的经济联系,这种联系强度远远超过了同的联系。

省域周边其他大城市虎视眈眈,省其他中心城市的上升,作为省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市场与腹地不断缩小,发展空间受阻。

二、现状区域空间格局是省域的中心城市,然而从全国经济的格局来看,却又处在我国几个经济核心地带的边缘。

首先,从经济区来看,是的二级经济影响区,同时也受到经济区的影响,却又没有与两者中的任何一个尤其是长三角地区建立起足够密切的经济联系;其次,作为长江经济带的一部分,又不属于沿江产业轴带,在很大程度上被排斥在了沿江城市经济产业的联系之外;最后,随着周边大城市的发展,与之间腹地的竞争日趋激烈,如果这种趋势延续下去,最终也许就会成为几大城市经济圈边缘的次级区域中心城市。

"大边缘,小中心"可以说是目前在经济格局中地位的真实写照。

1、与长江三角洲——迎接“西扩”随着经济发展与产业演化,长江三角洲腹地的拓展势在必然。

为西扩所涵盖,并且是西扩地域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由于皖中地区乃至长江三角洲北翼西段尤其是前者的城市还没有得到充分发育,因此长江三角洲的西扩将为这一地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必然改变这个远未发展成熟的区域城市体系的等级、职能和空间结构。

由于距离的限制,在建立同长江三角洲的联系方面要应对比省沿江城市比如、马、等更多的困难,如果无确应对,在华东地区甚至省的经济地位可能会被其他城市取代或者超越。

但是,如果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也可以将这种挑战变成机遇。

放下省会城市的架子,主动接受长三角地区的辐射,同其他甚至规模等级逊于自己的城市展开竞争,或许能够依靠西部和北部广大腹地的支持成为长江三角洲西部边缘的另一个中心城市。

2、与——合作是首选,但竞争也别无选择与,存在着巨大的实力差距,然而为了掌握自身的命运,别无选择,只有通过竞争才能找到并且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

在空间上,要与展开城市经济腹地的竞争,利用自己在传统的经济、行政关系上的优势,加强辐射联系,尽量避免皖中、皖东地区被尽收囊中的局面。

然而竞争只是合宁关系的一方面,某些方面的竞争不能掩盖与在其他方面的分工合作。

不能仅仅从省域的围来考虑同的关系,必须放宽视野,从自己同长江三角洲城市包括、、、锡常等等关系的角度以及同长江中游城市关系的角度重新定位,寻求在更大围的合作,避免与的正面冲突,在同城市职能的分化中寻找到新的发展空间。

3、与长江经济带——溶入其中,积极作为单从经济角度来看,以和为中心的皖中皖江经济区处在和两座中心城市之间的经济低谷区,虽然经济的总体规模偏小,但是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经济产出水平。

的人均GDP和经济密度指标已经接近长江三角洲地区相对落后地区,在皖中地区与沿江的、、马等城市遥相呼应,共同构成了长江中下游的一个城镇相对密集区,发挥着次级中心城市的作用。

属于长江经济带的边缘地带。

通过充分利用自己的边缘区位,一方面参与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协作,另一方面发挥极化作用,扩大自己在外围地区的腹地围,将这种边缘区位转变成为“门户优势”,巩固提高次级中心城市的地位,具备了成为和之间另一个中心城市的可能。

4、与省城市——一强多极,分工合作和省其他一批规模相对较小的城市共同构成了经济增长的核心,这种局面可以概括为:一强多极,一方面,是省最强大的城市,另一方面,带动全省发展的任务只有通过和其他中心城市的分工合作才能得到实现。

在省城镇等级结构中,、共同构成了具有全省意义第一等级,两个城市在全省经济中的贡献率占到了11.3%:这两座城市所在的皖中和沿江地区也是城市密度最大,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就发展条件和趋势而言,这个地区最有可能发育成为的经济核心地带。

应该通过同包括在的其他增长极城市的分工协作,避免被省域周边中心城市瓜分的局面,促进向心集聚格局的出现,实现辐射带动全省的目标。

三、规划区域空间关系1、发展新动力城市的兴盛得益于政治地位的变化,计划经济体制下,作为全省的政治中心,在资源利用、产业布局等各方面享有其他城市难以企及的优势,国家和省在建设了大量的工厂,从而促进了的快速发展。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行政手段干涉经济运行的时代已经过去,行政中心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优势也逐步减弱,最终真正决定城市发展的还是城市自身的禀赋条件,的城市发展要求它去寻找挖掘新的动力。

(1)、全省交通中心目前已经形成公路、铁路、水运和航空多种运输手段的区域性交通。

作为全省公路交通的中心,目前对外放射状的交通干线主要有九个方向:合宁()、合芜()、合铜()、合安(至)、合六(至伊宁)、合淮(至)、合蚌()、合徐(至)、合界(界子墩通往、)。

铁路方面,铁路纵贯市区,北联京沪线,南接皖赣、宁芜及宣杭线;华东第二铁路通道-段已经开通;合九铁路业已开通与京九相连;“十五”期间宁西铁路——段即将建成通车。

同时的水运条件也在不断改善,机场运营能力也在逐步得到利用。

(2)、长江三角洲的发展辐射长江三角洲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产业结构面临调整与转型,再加上本地土地和劳动力价格的上涨,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含量较低的产业将会向中部和西部地区转移,改变自己的尴尬境地,发挥“承东”的过渡区位优势,接受发达地区产业扩散的机遇来了。

(3)、东西交流的“桥头堡”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的西部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东西向交流的强化,而交通条件的改善,尤其是东西国家交通干线段的修建,使得在东西交流中的地位也将得到较大的提高,这样过渡区位的另一个优势“启西”也找到了发挥的时机。

不仅如此,由于外国投资壁垒的逐步消失和WTO国民待遇的实施,我国对外来投资的地域性政策限制会在过渡期消除,各地经济开放程度将会进一步提高,地处中部辐射东西的区位优势,加上便宜的劳力土地资源,良好的工业基础、雄厚的科技力量有可能为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

(4)科技研发能力突出由于国家和省的投资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现有高等院校13所,各类研究机构200多个,科技人员近20万人,虽然总体规模并不十分突出,但是人均科技资源在全国名列前茅。

大量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聚集为提供了雄厚的科技力量和丰富的智力资源,在新的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将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新源泉。

除此以外,已经形成的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制造业,省城市在经济联系上与所形成的路径依赖都是不断发展的有利条件。

而且,考虑到我国和城市化的背景,这样的一个大城市已经具备了滚动发展的自我驱动和自组织能力。

(5)自主动力的增强除了新的驱动因素之外,城市原有的竞争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作为我国重要的科教基地,的经济却无法从中受惠。

原因就在于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成果转化机制和人才利用机制,大量的科研成果和技术人才都被东部地区所吸引而去。

如果能够在这方面实现突破,无疑将会为城市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动力。

2、新关系――融入长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的西扩势在必行,对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该不该接受,而是如何接受,是被动接受还是充分准备之后的主动融入,甚至主动向长三角靠拢,加快融合的步伐。

然而面对长江三角洲城市错综复杂的区域关系,对来说,要着重考虑的只是两个城市:和。

是受到的直接辐射,形成同之间直接的分工协作,还是受到次级中心城市的辐射,间接的同形成经济协作关系。

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等南城市的快速成长正是受惠于这种直接的分工协作关系,也可以利用这种经验,绕过,直接接受的经济辐射,同时加大吸引国外包括国其他地区投资的力度,利用外部力量来实现同的制衡。

虽然从空间距离上来看,实现这个目标具有相当的难度,可是随着公路铁路两用长江大桥的开通,绕过的“华东第二通道”将会成为连接同以及其他华中城市的另一条主要通道,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向外拓展腹地的要求也不断增长,在十五规划中,已经提出要将辐射面延伸到。

应当主动抓住这个机遇,主动接受辐射,大力促进合沪合作,争取成为的直接腹地,直接参与三角区分工,直接参与国际经济的体系之中,努力争取后来居上,占取有利的发展位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