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1章 第3节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教案中图版必修第二册

合集下载

1.3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学案(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2)

1.3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学案(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2)

1.3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学案(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三节第三节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学习目标1.理解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2.理解影响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因素及谋求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

一.环境承载力1.概念在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域环境和资源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2.影响因素自然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和人类文化水平等。

3.估算1单个要素考察估算,如土地资源.淡水资源.粮食等。

一般方法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决定着供给人类食物的多少根据农业生产提供的粮食或其他食物资源的生产能力进行估算2多要素综合考察估算,如资源.科技.社会文化等多要素进行综合考察。

3就全球而言,在一定时期.一定技术条件下,自然环境能够提供的资源是有限的。

判断1.环境承载力是固定不变的。

2.资源贫乏的国家或地区,环境承载力一定很小。

3.日本国土面积狭小,资源短缺,所以日本环境承载力很小。

二.人口合理容量1.概念1条件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舒适的生活环境满足物质和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需求不妨碍后代生活质量2实质一个国家或地区适宜的人口数量。

2.影响因素1自然环境和资源的优劣自然环境的优劣及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条件。

2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可以大大提高人口的合理容量;但是当消费需求超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供给能力时,人口合理容量就会降低。

3科技水平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会扩大资源的开发,并不断发现新的资源,同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人口合理容量。

4地域的开放程度在一个开放系统中,资源的互补可以大大提高一个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在一个封闭系统中,某种资源的匮乏会使这一地区人口容量降低3.特性具有相对性。

4.我国谋求人口合理容量1必要性2措施贯彻计划生育政策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科技水平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提倡适度消费判断1.我国人口合理容量目前为89亿人。

中图版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三节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教案

中图版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三节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教案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导学案【学习目标】阅读课本P17-20教材内容,结合教材图片,了解环境承载量、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了解和理解全球人口容量估算与前景,了解和理解我国环境人口容量估算和前景,理解人类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各国须采取相应措施。

学习过程图1-7.①人类社会不断发展②人口增长速度适中③人口素质不断提高④与环.①人口增长速度适中②人口素质不断提高③人类社会不断发展④与环(1)上海市人口增长幅度超过全国平均增长幅度,从人口增长考虑,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的增加。

结合你所了解的生产生活实际,分析其对上海发展的影响:有利的方面:________________;存在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全国相比,在人口年龄构成中,上海面临的人口问题是:人口的________更严重。

分析该人口问题给上海带来的社会问题有:__________。

你认为解决这些问题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阅读教材P21内容,根据你所知道的,结合相关资料,结合这种不同的观点,你认为我国人口应该如何发展?小组讨论后进行发言。

1.分小组讨论,小组派代表总结发言?2.师生进行讨论结果的梳理总结。

【达标检测】1.1972年出版的《增长的极限》一书,报道了梅托斯等人用计算机模拟研究“人类的境遇”问题,研究者以1900年到1970年世界人口、粮食、资源以及工业污染的变化数值为依据,提出一个“人口增长、自然资源与环境污染的世界模型”,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回答:(1)人口不受限制增长必将导致人均粮食________________。

(2)人口膨胀,必然会使自然资源、工业生产发生____________。

(3)人口剧增、环境污染加剧,会加速粮食__________,从而使人口死亡率____________。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2)第一章1.3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2)第一章1.3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2)第一章1.3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掌握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够准确描述并举例说明。
2.学会运用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等相关指标,分析我国及世界各地的资源环境状况,提高对资源环境问题的认识。
3.掌握估算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基本方法,能够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简单的计算和预测。
1.必做题:
(1)结合课堂所学,运用生态足迹法估算自己所在地区的环境承载力,并简要分析其影响因素。
(2)根据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分析我国某一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2.选做题(任选一题):
(1)搜集资料,了解全球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现状,撰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2)针对我国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问题,设计一个简单的宣传海报,提高公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度。
4.培养学生对地理数据、图表的分析能力,提高地理信息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利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问题,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设计课堂互动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表达、沟通、合作等社交技能。
4.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情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2.增强学生对我国及全球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问题的认识,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口与环境问题,培养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态度。

高中地理 第一章 第三节 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学案 中图版必修2

高中地理 第一章 第三节 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学案 中图版必修2

第三节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学习目标定位]1.理解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2.理解影响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因素及谋求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

一、环境承载力1.概念:在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域环境和资源能够维持抚养的①最大人口数量(又称环境人口容量)。

2.影响因素:主要有自然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和人类文化水平等。

其中土地资源的②生产力决定着供给人类食物的多少,是决定环境承载力的重要因素。

3.估算(1)单个要素考察估算,如③土地资源、淡水资源、粮食等。

一般方法:―→(2)多要素综合考察估算,如⑥资源、科技、社会文化等多要素进行综合考察。

思维活动1.一个地区的环境承载力是一成不变的吗?请说明理由。

答案不是。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可以用现代科技改善生产条件,发挥生产潜力,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还可以扩大资源利用的领域和范围,使自然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

另外,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如果其地域开放程度高,经济、技术力量强,利用的外部资源多,也可以大大提高其环境承载力。

2.资源的多少与环境承载力有什么关系,人类的消费水平与环境承载力又有何关系?答案资源丰富程度与环境承载力呈正相关,资源越丰富,环境承载力越大;而人们的生活消费水平与环境承载力呈负相关,生活消费水平越高,环境承载力越低。

二、人口合理容量1.概念(1)条件⎩⎪⎨⎪⎧⑦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舒适的生活环境满足⑧物质和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需求不妨碍后代⑨生活质量(2)实质:一个国家或地区⑩适宜的人口数量。

2.影响因素(1)自然环境和资源的优劣:自然环境的优劣及自然资源的⑪数量和质量,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条件。

(2)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可以大大提高人口的合理容量;但是当消费水平超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⑫资源供给能力时,人口合理容量就会⑬降低。

(3)科技水平: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会扩大资源的开发,并不断发现新的资源,同时提高资源⑭利用效率,提高人口合理容量。

中图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1.3 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学案

中图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1.3 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学案

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学习目标】1.资源环境承载力概念和影响因素;2.合理人口容量含义及影响因素。

【学习重难点】合理人口容量含义及影响因素【学习过程】一、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1.概念:在___________内,特定区域在___________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下,所能承受的某一人口规模下各种______________的能力。

2.影响因素: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地域开放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3.估算由于认识问题的角度不同,采用的估计方法各异,所以结果也_________,但就全球而言,在一定________、一定_____________,自然环境能够提供的__________是________。

二、人口合理容量1.含义:人口的合理容量是指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保障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_________的人口数量。

简单的说,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___________值,合理人口容量是__________值。

2.影响因素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方面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可以_________合理人口容量;另一方面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盲目追求更高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会不断提高,反而使人口合理容量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科技水平的提高,会扩大_______________,提高_________________,从而__________人口合理容量。

2020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分布迁移与合理容量第三节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教学案中图版必修第二

2020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分布迁移与合理容量第三节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教学案中图版必修第二

第三节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01、预习准备区 精心准备 夯实基础一、资源环境承载力1.定义: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指在一定时期内,特定区域在资源环境功能处于相对□01稳定的状态下,所能承受的某一□02人口规模下各种□03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

其中资源承载力主要包括□04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承载力等;环境承载力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和□05土壤环境承载力等。

2.影响因素(1)资源环境承载力大小是由区域中的“□06短板”即最□07紧缺要素决定的。

(2)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不仅受区域资源、环境因素的影响,还受经济水平、□08科学技术、社会文化和□09地域开放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3.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途径(1)人类可以通过发展□10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开发□11新资源,改善环境使其更加适合人类生存,从而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

(2)区域开放程度的提高会带来更多的□12外界资源,也在客观上提高了资源环境承载力。

1.判断正误。

(1)自然资源匮乏的国家资源环境承载力小,所能容纳的人口一定少。

(×)(2)某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不会随时间而变化。

(×)2.我国西北干旱的内陆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主要取决于( )A.地形 B.水源C.植被 D.能源答案 B解析我国西北干旱的内陆地区水资源短缺,成为制约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短板”。

3.广东省资源环境承载力较高,主要原因有哪些?提示广东省经济发展水平高,对外开放程度高,因而资源环境承载力高。

———————————————————————————————————————————————————二、人口合理容量01未来1.定义:人口合理容量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适宜的人口数量。

02环境的协调发展,而且体现了人口数量与社会、经济和文人口合理容量不仅反映了人口与□化发展的相适应性。

高中地理 第一章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第三节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学案-中图版必修2

高中地理 第一章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第三节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学案-中图版必修2

第三节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一、环境承载力1.概念:从生态学、资源或环境的角度看,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2.自然环境要素:阳光、空气、淡水、土地、生物等,其中淡水是影响越来越多地区环境承载力的重要因素。

3.估算依据:一般根据农业生产所提供的粮食或某种食物资源的生产能力进行,尤以依据粮食产量进行估算的方法应用最为广泛。

二、人口合理容量1.概念(1)空间:一个国家或地区。

(2)时间: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

(3)条件:利用该地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

(4)实质: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影响因素:自然环境和资源的优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水平、地域的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3.特征:人口合理容量具有相对性。

在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地区,不同的社会、经济、科技水平下,人口合理容量是不同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同一地区人口的合理容量也不相同。

4.我国谋求人口合理容量我国必须谋求人口的合理容量,在贯彻计划生育政策的同时,大力发展经济,努力提高科技水平,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对资源的管理水平,提倡适度消费。

教材P21思考:本“案例研究”介绍了多种关于我国最大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估计值,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重点弄清各种估计值的着眼点和立足点,掌握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角度和方法,可以结合教材上的思考题进行分析。

中科院原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的研究成果指出,我国人口承载量最高值为16亿。

应该说,这里的16亿主要是基于土地承载力而估计出来的,并不完全等同于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

但实际上,为了简便,往往把某一种或几种人口承载力(如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作为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值。

还需要指出的是,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过程当中,应渗透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思想。

1.有关环境承载力的叙述,正确的是(D)A.环境承载力是指一个地区理想的人口规模B.不同时期,人们估计的环境承载力差别不大C.制约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是科技发展水平D.淡水资源对环境承载力的影响越来越重要解析:本题主要是考查人口的合理容量与环境承载力的区别。

第三节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

第三节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

第三节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2.掌握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评价指标;3.了解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掌握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指标;2.掌握人口合理容量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1.掌握人口合理容量的评价指标;2.掌握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使用地图或课件展示一些城市或地区的图片,让学生了解这些地方的环境与资源状况,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地方是否能承载更多的人口,如果不能,为什么?2. 新知讲解(15分钟)2.1 资源环境承载力1.定义概念: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某一地区能够承载的人口和经济发展的能力,是该地区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利用的界限;2.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人均可利用面积、人均能耗、水资源供需平衡、土地资源利用、大气环境质量等指标。

2.2 人口合理容量1.定义概念:人口合理容量是指在某一地区,按照其资源和环境状况以及增长趋势,所应达到的合理人口数。

2.计算方法:可以按照区域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科技进步的影响等因素来确定。

3. 练习与讨论(20分钟)教师提供一份关于某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数据,让学生分别使用人均可利用面积、人均能耗、水资源供需平衡、土地资源利用、大气环境质量等指标来评价该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然后根据人口增长趋势和已有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数据,来计算该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

最后让学生就计算结果进行讨论。

4. 拓展应用(15分钟)1.学生选取一个城市或地区的实例,探究其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状况;2.学生根据所掌握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评价指标,设计一份关于某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调查问卷;3.学生对所创建的调查问卷进行填写和分析,并给出改进方案。

中图版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三节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教案4

中图版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三节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教案4

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环境承载力的慨念及影响环境承载力的因素(2)理解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3)理解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和分析各类图标,培养读图、读表能力3、情感目标认识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深刻理解实施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二、教学重点1、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和人口合理容量2、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三、教学难点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方法:导学法、举例法六、教学过程开始前,PPT上打出两幅人满为患的图片,再让学生分析17页的探索活动。

让学生回答“”图中反应的是什么问题,对此你怎么看?”并引导学生得出:人口增多,资源减少,污染加剧,环境受到的压力加大,人类生活质量下降。

——引出课表(师)同学们看书,找出什么叫环境承载力(生)……(师)影响环境承载力的因素有哪些(生)……(师)为何我国要坚持18亿亩耕地红线(生)……(师)因为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决定着供给人类食物的多少,而人除了吃以外还要饮水,因此水资源也是决定环境承载力的重要因素(引出)水资源危机产生的原因及缓解措施(生)……(师)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跨流域调水等自然原因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修建水库等工农业生活用水增长节约用水人为原因水资源污染防治水污染(一段视频)转:因为受自然资源的限制,环境承载力是一个极值,是一个警戒值,我们研究它,但不追求它,我们追求的是人口合理容量。

(师)那什么是人口合理容量(生)……(师)从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同一地方同一时间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环境承载力(打出一副中国人口密图,指导学生如何看图,接着提问西部人口为何稀少)(生)……引导学生从气候、地形、水文、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分析(师)日本、荷兰比利时等国家的土地,矿产资源都不足,但人口密度都大,且国民生活水平很高,为什么?(生)……(师)生产力越发达,科技越发达,并且能利用系统外资源的能力越强,因此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资源的互补可以大大的一个地区的人口容量转:思考人口合理容量是不是一个具体的定值?那环境承载力呢?虽然二者都不是定值,但是在同一地方同一时间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环境承载力。

中 图版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三节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教案

中 图版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三节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教案

中 图版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三节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教案编号:Ydezg1dl001课题: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课时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1 课时课型新授使用时间2017.3.1知识目标:理解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能力目标:通过阅读和分析各类图表,对比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不同。

情感目标:认识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深刻理解实施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重点: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人口合理容量;难点: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特 色 备 课 修 改 区 域一、教师导学(也可以在对应的人口数量在 1999 年达到了 60 亿,2011 年 10 月 31 日全球 第 70 亿成员降生,人口数量还在继续增长,地球上能养活这么多 人么?就 2008 年全球饥饿指数来看,尚有很多地方未解决温饱问 题,地球上最多能养活多少人?是由什么来决定的?二、合作探究阅读 P17-P18 环境承 载力部分内容。

找出 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例题、习题旁修改)课件展示: “木桶效应”。

组织学生讨论: (1).假如各块桶板代表不同的资源种类,那么“木桶效应” 揭示了什么道理? (2).制约我国西部内陆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短板”是什 么? (3).人类获得资源的数量会不会变化?其变化与哪个因素关 系最密切?资源数量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有什么影响? 案例分析:我国南水北调工程.其中西线调水来解决西北缺 水,预计调水成功后,西北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可增加一个亿.这 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思考后回答:说明水资源增加了,增大了环境人口容量 师生共同总结: 3、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 资源、科技发展水平、 文化 和生活消费水平 请思考: (1).还有哪些因素影响环境人口容量? (2).由影响因素分析环境人口容量的双重性特征。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1.3 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3-中图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1.3 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3-中图版

《人口的合理容量》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理解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及区别。

2、理解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知道世界和中国环境人口容量如何估计。

3、能够说出人类要在世界范围内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须采取的相应措施。

4、结合我国当前严峻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进一步认识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1、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及其估计;2、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之间含义上的区别;【教学难点】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案例分析法、讨论探究法、对比分析法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播放视频《全球人口过多发生什么》引入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

多媒体投影相关的图片,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并引出“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一、环境承载力1、概念:(学生回答)2、以中国几种资源的承载力的大小解释环境承载力。

通过分析环境承载力引出“环境人口容量”3、环境人口容量4、利用“木桶效应”原理,区别环境承载力和环境人口容量,【学生合作探究一】根据下发的材料讨论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及其各因素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

(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回答)教师及时作出点评,加深学生理解。

【学生合作探究二】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

学生针对三种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教师总结。

二、人口的合理容量1、概念2、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案例探究】以中国自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不同时期作出相应的调整为例,引导学生思考:实现合理容量所面临的困难。

3、在世界范围内消除贫困并保持合理容量的措施。

4、课堂小结5、课后探究:中国到底能不能依靠本身的资源养活自己?板书设计:(略)。

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第二册1.3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共27张ppt)

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第二册1.3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共27张ppt)

• 人口增长超过资源环境承载力,最终由 于饥荒、疾病、污染和资源枯竭,造成 人口大量减少,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重 新建立。
“ 如果把资源环境承载力看成是一个木桶 那么某种资源的环境承载力就是一块木板 ” 木桶容量取决于最短那块木板
假如各块木板代表不同的资源种类,那么“短板效应”揭示了什么道理?
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大小取决于数量最少的资源。
【结论】控制人口增长是人类共同的责任和长期的任务。
区域内有多少人口数量可以算合理呢?
02
人口合理容量
人口合理容量 1.概念: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 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发展
生活质量
健康的生活水平
合理的生活方式
人口合理容量
生存
人口极限
区域资源
经济水平
其他因素
思考:分析材料中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
材料一:
清朝以前,中国人口一般维持 在7 000万以内。康熙初年,有 记载的人口为1.9 亿,经过康熙、 雍正、乾隆三朝,人口猛增到 3亿,清朝时期的人口高峰出 现了。开发边陲,推广种植高 产作物番薯、玉米,中国人 “以农作物为主、肉类为辅”的 饮食习惯,都有助于最大限度 地养活人口。
锣鼓巷主街和东西各8条胡同,分为绿、 蓝 、黄、 橙 和红5个等级。绿色表明人流处于
畅通状态、红色表明人流 瞬 间通过的密度为每平方 米 1.5人,为紧急报警状态,必须采
取限流措施。
思考 1. 按照人流监测系统,南锣鼓巷容纳多少人时,开始出现紧急报警状态?
2. 一个区域容纳人口数量是否也存在报警指标?我们怎么进行衡量计算?
• 区域承载力的大小受区域资源、环境因素、经济水平、科学技术、社会文化和区域 开放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地理1.3《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教案(5)(中图版必修2)

地理1.3《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教案(5)(中图版必修2)

地理1.3《环境承载⼒与合理⼈⼝容量》教案(5)(中图版必修2)第⼀章⼈⼝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第三节环境承载⼒与合理⼈⼝容量⼀、课标要求:说出环境承载⼒与⼈⼝合理容量的区别⼆、教学⽬标1.理解环境承载⼒的概念和影响环境承载⼒的因素。

2.理解合理⼈⼝容量的含义。

3.认识我国的环境⼈⼝容量,深刻理解我国实施计划⽣育和环境保护的重⼤意义,树⽴正确的⼈⼝观、资源观和环境观。

4.通过阅读和分析各类图表,培养读图、读表能⼒。

三、教学重点:环境承载⼒的影响因素、合理⼈⼝容量。

四、教学难点:环境承载⼒与合理⼈⼝容量的区别。

五、教学⽅法:图表法、⽐较法、案例分析法、举例法、讨论法六、课时安排共2课时七、教学过程新课导⼊: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地球上最多能容纳多少⼈?地球上容纳多少⼈适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节环境承载⼒与合理⼈⼝容〖活动1〗课本P18图1-3-1(计算机模拟的未来趋势)分析(1)2000年以后世界⼈⼝的增长有何特点?(2)在⼈⼝增长、粮⾷增长、⾃然资源、⼯业⽣产和污染五个因素中,哪个因素的发展变化会导致其他因素的变化?(3)当资源不断减少、污染不断增加时,⼈们的⽣活质量会发⽣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活动2〗探索河流淡⽔资源对环境承载⼒的影响(1)从河流淡⽔饼状图中找出河流淡⽔总量居于前三位的⼤洲和总量最少的⼤洲;(2)对照⼈⼝⽐重饼状图,你认为那些⼤洲会出现⽔源短缺问题?(3)为何各⼤洲的⽔资源总量与⼈⼝总量占世界的⽐重不⼀样?说明影响环境承载⼒⼤⼩的因素有哪些?(4)为什么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正⾯临着淡⽔资源不⾜的危机?⼩结:〖活动3〗探索⼟地资源的⽣产⼒对环境承载⼒的影响下图是⼈⼝增长与⼟地资源减少的动态关系图,请同学们在它们之间加上因果关系的箭头。

〖活动4〗阅读教材第20页,《地球到底能承载多少⼈⼝》然后展⽰下图,让学⽣谈⼀谈⾃⼰对地球环境承载量的看法⼩结:可以乐观的相信,地球的⼈⼝增长不会达到⾃然环境的最⾼⼈⼝容量,因为科技⽔平在不断提⾼,新科技能为⼈类的⽣存和发展提供更为⼴阔的未来;另外⼈类对其⾃⾝与⾃然界的关系的认识不断加深,已能主动调节⼈⼝增长与环境关系,世界⼈⼝增长已得到有效控制。

中 图版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三节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教案1

中 图版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三节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教案1

第三节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和影响环境承载力的因素。

2.理解合理人口容量的含义。

3.认识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各类图表,培养读图、读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理解我国实施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

学情分析:对于高中生来说,对环境及人口问题有一定的认识,但把两者结合起来,作为地理概念和规律去认识理解还需教师的引导,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形成从地理视角思考、认识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合理人口容量。

教学难点: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的区别。

三、教学方法“知问-导学-反思”教学模式四、教学手段 ppt五、课时安排 1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三节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预设问题】: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的合理容量的概念及区别。

引入:公交车的最大承载量和舒适承载量(图片)思考:地球上最多能容纳多少人?地球上容纳多少人适合?有人曾计算出下列有趣的结果:当前全世界所有的人口都可以放在英国的一个小岛—怀特岛上,而且人人有“立足”之地。

当前世界上所有的人,若按每人1.70米高、0.40米宽、0.30米厚计算,全都可以放进一个长、宽、高分别为1 100米的大箱子里。

显然,人类是不能这样“零距离”生活的。

若世界人口按目前每年1.67%的自然增长率继续增长下去,地球上除南极洲以外的陆地,到2667年都将人满为患;假如南极洲也必须安排人的话,它也只能为7年内增长的人口勉强提供立足点。

近两年来,世界人口一直在增长,而且增长速度在不断加快,公元初时,全世界的人口也就2-3亿人,而目前已超过了70亿,在约2000年的时间里,世界人口增长了20多倍。

据预测,21世纪来,全球人口可能达到100亿以上。

目前,只有地球上有适合人类生存的条件,而地球的空间又是有限的。

因此,人们自然就要关注人口增长与地球承载能力的关系问题,即提出了环境人口容量。

高中地理 第一章 人口分布、迁移与合理容量 第三节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教案 中图版必修第二

高中地理 第一章 人口分布、迁移与合理容量 第三节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教案 中图版必修第二

第三节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一、资源环境承载力1.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指在一定时期内,特定区域在资源环境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下,所能承受的某一人口规模下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

2.分类(1)资源承载力: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承载力等。

(2)环境承载力: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土壤环境承载力等。

3.影响因素:区域资源、环境因素、经济水平、科学技术、社会文化和地域开放程度等,其中区域中的“短板”即最紧缺要素决定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

二、人口合理容量1.概念: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适宜的人口数量。

2.意义:人口合理容量不仅反映了人口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而且体现了人口数量与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相适应性。

显然,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资源环境承载力。

3.影响因素(1)自然环境和资源的状况:一个国家或地区自然环境的优劣和自然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对人口合理容量具有重要影响。

(2)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物质财富,可以使人口的合理容量大幅提高。

(3)科学技术水平:科学技术水平提高,会扩大资源的开发领域,不断发现新的资源,并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从而提高人口合理容量。

(4)地域的开放程度:在一个开放地域中,资源的互补可以大大提高一个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

4.特点:人口合理容量具有相对性。

一、判断题1.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固定不变的。

( )2.区域短板决定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

( )3.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经济水平、科学技术水平、社会文化和地域开放程度呈正相关。

( )4.人口合理容量大于资源环境承载力。

( )5.现在所有国家的人口数量都超过了人口合理容量。

( )6.人口合理容量对于制定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

( )答案:1.× 2.√ 3.√ 4.× 5.× 6.√二、选择题下表为我国部分地区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1.结合资料,分析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

(综合思维)2.结合区域资料,分析影响区域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

(区域认知)3.结合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合理的人口规模。

(人地协调观)4.通过调查本地区情况,估算本地区人口合理容量。

(地理实践力)一、资源环境承载力1.概念: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指在一定时期内,特定区域在资源环境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下,所能承受的某一人口规模下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

2.资源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1)资源承载力: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承载力等。

(2)环境承载力:主要指自然生态环境承载力,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土壤环境承载力等。

3.影响因素(1)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常常是由区域中的“短板”即最紧缺要素决定的。

(2)影响因素:区域资源、环境因素、经济水平、科学技术、社会文化和地域开放程度等。

4.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途径(1)发展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开发新资源,改善环境。

(2)提高区域开放程度。

[图表点拨]教材P22图1-3-2,该图展示出:(1)环境承载力的大小由区域中的“短板”即最紧缺要素决定。

(2)干旱地区环境承载力是由水资源决定的。

1.概念: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适宜的人口数量。

2.意义(1)人口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2)人口数量与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相适应性。

3.大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资源环境承载力。

4.影响因素:自然环境和资源的状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水平、地域的开放程度等。

5.特性:具有相对性。

[易错提醒]资源贫乏的国家或地区环境承载力不一定很小。

尽管资源是决定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条件,但它不是唯一条件。

还有其他因素影响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如科技发展水平、地域开放程度等。

如果一个国家开放程度高,经济、技术力量强,能充分利用区域外的资源,就会大大提高自身的环境承载力。

如日本地狭人稠,资源贫乏,依靠大量进口资源和能源,出口产品,经济发展水平高,环境承载力高。

(1)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一个地区理想的人口规模。

( )(2)水资源是估算我国西北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依据。

( )(3)我国西部地区的实际人口数量低于人口合理容量。

( )(4)日本、尼德兰等国土地、矿产资源都不足,但人口合理容量较高的最主要原因是人口素质较高。

( )(5)我国下列地区中,人口合理容量最高的是( )A.青藏地区B.长江中下游地区C.内蒙古地区D.新疆地区提示:(1)×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特定区域在资源环境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下,所能承受的某一人口规模下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

(2)√通常用某一种或几种资源的承载力作为估算某个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依据。

西北地区的水资源是“短板”,因此水资源是估算我国西北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依据。

(3)×我国西部地区的实际人口数量超过了人口合理容量。

(4)×日本、尼德兰的土地、矿产资源不足,但其开放程度高,大量利用其他国家的资源,提高了人口合理容量。

(5)B [我国西部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小,因此人口合理容量也小;相反,我国东部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大,人口合理容量也大。

因此,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相对较高。

]资源环境承载力材料一海水稻是我国育种专家通过杂交育种技术和常规育种方法选育出来的新型耐盐碱水稻。

目前海南南繁基地从上千份海水稻材料中,已挑选出176份优良品种,在2019年将首次全国大范围试种。

相关专家表示,海水稻种植如扩大到一亿亩每年可增产300亿千克,可以多养活8 000万人口。

材料二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的“木桶理论”告诉我们,一个木桶的容水量,不取决于桶壁上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显然,对地球上的人口发展而言,这一理论有很大的启迪意义。

问题 1 (综合思维)海水稻这种新型水稻品种的培育,可以供养更多的人口,这说明了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什么因素?是如何影响的?提示:科技发展水平。

科技发展水平越高,能够利用的自然资源越多,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

问题 2 (综合思维)假设各桶板代表不同的资源,木桶装的水代表某区域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那么该图揭示了什么道理?提示:揭示了资源是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大小的主要因素,而资源的“最短板”直接决定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

问题 3 (地理实践力)海水稻的选育,可以充分利用盐碱基地。

结合“木桶理论”,判断影响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短桶板”是什么?提示:土地资源。

[归纳提升]1.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主要有自然资源数量和质量、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人均消费水平等。

(1)各因素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系。

因素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系资源丰富程度正相关资源越丰富,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资源越贫乏,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小科技水平正相关科技水平越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科技水平越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小经济发达程度正相关经济越发达,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经济越落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小人口受教正相关人口受教育水平越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人口受教育水平越育水平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小对外开放程度正相关地区开放程度越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地区越封闭,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小消费水平负相关消费水平越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小;消费水平越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2)各因素之间的关系2.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特征1.下表为某岛国环境与人口信息。

读表完成(1)~(2)题。

最多能供养的人口数量45万最适宜的人口数量25万2006年实际供养的人口数量30万2010年实际供养的人口数量35万(1)反映该岛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数据是( )A.25万B.30万C.35万D.45万(2)资源环境承载力( )A.只受资源丰富程度影响B.与科技发展水平呈负相关C.与人口消费水平呈负相关D.与对外开放程度无关(1)D (2)C[第(1)题,表格中,该岛国最多能供养的人口数量为45万,此数据能反映该岛国资源环境承载力。

第(2)题,资源环境承载力不只是受资源丰富程度影响,还与科技发展水平呈正相关,与人口消费水平呈负相关,与对外开放程度呈正相关。

]人口合理容量从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估测,全国耕地面积保持在1.23亿公顷,播种面积1.93亿公顷,粮食总产量8.3亿吨,若以人均500千克测算,我国耕地面积可承载的人口为16亿左右。

一些专家根据我国的资源、人体营养和文化教育等条件进行分析,认为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为8亿~9亿。

如果按照美国的消费水平,我国人口应控制在7亿之内。

问题1 (综合思维)如何理解材料中“16亿”与“7亿”的区别?提示:材料中的“16亿”是指我国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我国能够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材料中的“7亿”是指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是我国最适宜的人口容量。

问题 2 (地理实践力)材料说明,为满足人类更高级的需要,人口合理容量是如何变化的?提示:人口合理容量减小。

问题3 (地理实践力)为了提高人口合理容量,人类应如何做?提示:实施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提倡适度消费。

[归纳提升]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与联系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两者关系如下表所示: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概念强调点强调的是一个地区的资源环境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极限人口),即最多能养活多少人强调在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条件下和能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的适度人口(最佳人口),即适合养活多少人大小关系某一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共同点由于制约的因素不确定,所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造成人口合理容量具有不确定性。

但在具体时期,制约因素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可以对人口合理容量进行相对定量估计,即具有相对确定性2.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我国人口数量及人口容量进行了预测,表中内容为一些学者的预测数据。

读表回答(1)~(2)题。

预测2050年人口数量将达到约14亿~15亿农业资源最大供养的人口数量约15亿~16亿粮食生产能力最多供养的人口数量15.1亿或16.6亿小康消费水平最适宜供养的人口数量约8亿~9亿(1)表中反映出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是( )A.约15亿~16亿B.15.1亿或16.6亿C.约8亿~9亿D.约14亿~15亿(2)影响我国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是( )①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②地区开放程度③科技水平和消费水平④国家人口政策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C (2)A[第(1)题,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结合表中内容可知,“小康消费水平最适宜供养的人口数量”为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

第(2)题,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是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首要因素;社会经济和科技水平影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消费水平影响资源的消耗,因而它们都是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重要因素。

]人地协调观——生态移民生态移民,亦称环境移民,是指原居住在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地区,生态脆弱区以及自然环境条件恶劣、基本不具备人类生存条件的地区的人口,搬离原来的居住地,在另外的地方定居并重建家园的人口迁移,这类人口迁移主要是由迁出区的人口规模远远超过区域生态环境容量和承载能力导致的。

从移民目的看,生态移民一是可以减轻人类对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的继续破坏,使生态系统得以恢复和重建;二是可以通过异地开发,逐步改善贫困人口的生存状态;三是减小自然保护区的人口压力,使自然景观、自然生态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我国从2000年开始实施生态移民,目前西部地区约有700万农民已实现了移民,伴随着我国扶贫政策的深入实施,将会有更多的人口进行生态移民,精准脱贫。

下图示意某个时期宁夏部分县级行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单位:万人)。

读图回答(1)~(2)题。

(1)影响图中宁夏各县级行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最主要因素是( )A.矿产资源B.淡水资源C.地形地势D.科技水平(2)宁夏南部地区今后一段时间关于人口发展的正确做法是( )A.放宽生育政策,鼓励生育B.增加人口密度,接纳宁夏北部地区的移民C.垦荒拓耕,向宁夏东部地区迁出部分人口D.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同时向宁夏北部地区迁出部分人口[素养立意]本题组通过宁夏各县级行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分布图,考查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体现了地理学科的人地协调观。

宁夏深居内陆,降水较少,水资源是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短板”。

(1)B (2)D[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宁夏各县级行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为自东南向西北递增,这与黄河流经宁夏的西北部地区,水资源比较丰富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