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朗读者许渊冲观后感
(精品模板)2023年朗读者观后感2
2023年朗读者观后感2023年朗读者观后感1在《朗读者》的录制现场,许渊冲刚上台,便递给董卿一张名片,名片上赫然印着“我是书销中外六十本、诗译英法唯一人”,完全不按中国式含蓄的套路出牌,引得董卿也连问:诗译英法唯一人,这样说真的好吗?许老如此解释“我是狂,但我是狂而不妄,句句实话。
是120本就是120本,我绝不说成200本。
我觉得“狂”是自信,一个人不能没有一点“狂”,没有自信的话,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然而,大抵所有人都知道许渊冲是中外闻名的翻译家,却鲜有人直到他到底是如何结缘翻译事业的,又如何将翻译事业坚持一辈子的。
在《朗读者》节目录制现场许渊冲感概说道:1939年,我把林徽因的诗《别丢掉》译成英文,发表在《文学翻译报》上,然而这首诗其实是我当年用来追求一个女孩儿的,可是并没有追成功。
直到50年后,我获得国际译联杰出文学翻译奖时,收到了这位女同学的回信,然而却已时过境迁。
就这样,许渊冲的“爱情”丢在了学生时期,但从那时起开启“翻译人生”,他尽毕生之力所做的,就是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之美,似无止境。
【2023年朗读者观后感】2023年朗读者观后感2看完《朗读者》之后,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我要去看看原著,因为其实电影我看得不是很懂,没有明白最后谁穿越了,也没有明白故事要传达的含义。
不过,在那种寂静压抑的气氛中展开的故事的确让我思绪万千,从引起人的思考这个角度讲,的确是好片。
所以,我看了两遍。
先引起我注意的是那个年代那个国度的人的麻木和冷酷,伯格的妈妈在他的病床前听到是传染病后,立即起身离开并叫女儿也一起离开的.那个场景让我很诧异,没有一丝温情。
生病时都如此,那么平时呢?伯格生活在一个怎样的家庭?还有他们一家人一起吃饭时的对话,他们真的是一家人?一家人尚且如此,整个社会又会怎样?这或许是伯格会跟汉娜在一起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吧。
相比较这整个家庭和社会的冷漠,一个陌生女人的关心点燃的岂止感激之情?再引起我深思的是该如何看待汉娜。
朗读者观后感9篇
朗读者观后感9篇Ever yongful,ever weeping. 这是昨晚看了《朗读者》后最大的感受。
许渊冲先生在台上侃侃而谈,说起曾经翻译的《别丢掉》,情不自禁的念起其中几句一样是明月一样是隔山灯火满天繁星,只有人不同梦似的挂起不知不觉中内心哪里最柔软的地方被触动,有一种流泪的冲动。
这大概是文字的力量,隔着几十年,隔着满是灰尘的历史,隔着那氤氲的山山水水,也能在其中一个特殊的时刻,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和我们的内心合奏一曲。
这一段反反复复看了很多遍,老先生声音颤抖,热泪盈眶,我看他却是那么可爱。
作为快见证一个世纪的老人,经历远比普通人复杂波折然而依然保留着赤子之心,疏狂又深情,会为那些美好的文字而感动反观自己,慢慢的变的不愿意去认真的读书了,宁愿去听别人讲身体的懒惰会带来疾病,精神的懒惰会使人变蠢曾经想鲜衣怒马改变世界而今日浑浑噩噩随波逐流被迫成为了不愿意成为的人却从不肯大刀阔斧改变一切现在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就多读读书吧建立自己的阅读体系成为一个思想上比较丰富厚重的人而不是半瓶子水晃荡这句话对自己讲了很多次了认真的去做啊少年!张小娴,爱情的味道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笔尖来描写“爱情”的风花雪月,恨离愁伤。
接下来的这位朗读者,她创作的60本书,全都与爱情有关,她的作品被称为“爱情治愈文学”,许多读者习惯从她的文字中来寻找处理感情的方式。
但在她眼中,自己也不算是个感情中的成功者,只是曾经自己的感情经历和母亲隐忍一生的婚姻,让她意识到,婚姻并不是爱情的唯一归宿,正如爱情的味道会逐渐改变,初期的甜,中期的麻辣,到后来变成一杯清澈的白水,不可缺少,但却绝不是全部。
她将味道融入故事,用文学传递“味道”。
现在,让我们一起“卿”听朗读者张小娴解读“爱情的味道”。
胡忠英,中国味道提起味道,我们率先会想到的一定是舌尖上的满足。
悠久的历史和辽阔的地域给了中国饮食丰富多样、变化多端的味道。
而现在这位嘉宾胡忠英,就是一位从业50年的名厨,也是杭帮菜的掌门人。
朗读者许渊冲观后感
朗读者许渊冲观后感引言《朗读者》是一部由中国摄影师许渊冲执导的纪录片,于2016年首次在纽约影展上亮相。
这部纪录片主要讲述了许渊冲在2013年展览《中国家庭影像》期间,通过租赁一个摄影棚,为不同的人们朗读从胶片上翻拍出来的他们曾经的家庭影像。
本文将对这部纪录片进行观后感的分享。
主题分析《朗读者》的主题主要围绕着“家庭”与“记忆”展开。
许渊冲通过朗读家庭影像,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唤起人们对于过去的回忆,同时探讨家庭在个人和社会记忆中的重要性。
表达方式在纪录片中,许渊冲通过简洁而真实的镜头展现了参与朗读的人们的表情和情感。
他们一边朗读一边观看家庭影像,情感的流露自然而真实,让人感受到一种温暖和共鸣。
而许渊冲选择在一个摄影棚内进行朗读,也为全片赋予了一种朦胧而宁静的氛围。
情感共鸣在观看《朗读者》后,我被纷繁复杂的家庭背景和故事所打动。
每一个家庭影像背后都有着独特的情感和记忆。
通过这些家庭影像,我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珍贵。
同时,许渊冲通过朗读将这些珍贵的记忆传递给了观众,让我们在共鸣中意识到了家庭的重要性。
家庭记忆的重要性《朗读者》让我重新思考了家庭记忆的意义。
家庭是个人成长的根基,而家庭影像则是这个根基的一部分。
通过观看这些影像,我感受到了父母给予我的爱与关怀,了解到了曾经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的快乐与痛苦。
这些记忆成为了我人生中重要的一部分,它们塑造了我的个性和价值观。
唤起对记忆的思考纪录片中的朗读让我不禁思考起了自己的记忆,尤其是与家庭有关的记忆。
我开始回忆起自己曾经的家庭影像,和那些曾一同度过的美好时光。
这些记忆在生活中是如此自然而平常,但被触及时却令人心潮澎湃。
我意识到,这些家庭记忆是宝贵的,我应该珍惜并传承给下一代。
记忆的力量通过观看《朗读者》,我深刻体会到了记忆的力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记忆宝库,它们是我们独特的财富。
正如许渊冲所说,“既然记忆是我们共有的财富,那么除了我自己去思考记忆之外,也可以通过与别人去分享的方式的来拓宽这个财富。
朗读者许渊冲观后感
朗读者许渊冲观后感朗读者许渊冲观后感大型文化类节目《朗读者》的出现,正是在喧闹娱乐中的一股清流,是一种社会责任的担当,对于满眼的娱乐与喧嚣,《朗读者》节目就像慢慢地翻开一本书,没有惊心动魄的画面,更无跌宕起伏的情节,随着董卿那亲切温和的语速,观众情不自禁地投入、并静静欣赏着倾听着。
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朗读者许渊冲观后感”,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朗读者许渊冲观后感精选篇1在《朗读者》中,每一段朗读背后都伴随着一位朗读者的人生经历与故事,这种交相呼应的设置总能为朗读加分不少。
本期节目中,“岁月女神”张艾嘉现身为大家朗读了一段卡伦布里克森的《走出非洲》,赢得了不少赞许。
与《走出非洲》中充满故事的女主角一样,张艾嘉的人生经历也称得上丰富至极。
节目中,当被问及与曾经所爱之人的分别时,张艾嘉直言:“很多东西是注定的,有些人只能陪你走这么多,不会多一分也不会少一分。
”而其先生说过的一句“我们俩千万不要黏在一起”也备受张艾嘉的推崇,她说:“我相信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一个人来一个人去,必须要懂得我就是我你就是你,不应该把幸福都依赖在对方身上。
”这些充满人生感悟的话语引发了不少网友的共鸣,有网友感叹:“太爱这段了,如果年轻的时候能听到这些话多好,不过人生始终是要自己经历,现在懂也不算晚。
”朗读者许渊冲观后感精选篇2周六晚8点,我准时打开电视,观看《朗读者》,这是第一期,也是我和《朗读者》的第一次"遇见"。
就像董卿阿姨在节目开始的时候说的那样,有时候,就算遇见也没有什么印象,有的"遇见"却会从此改变我们的生命。
这改变生命的"遇见",濮存昕就经历过。
他小时候是一个残疾孩子,被同学们嫌弃,体育课上跑步的时候,也没人愿意和他一组。
同学们甚至还给他起了个绰号――"濮瘸子".我想,那时候的他心中肯定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幸运的是,他遇见了荣国威荣大夫,荣大夫为他做了整形手术,那是他生命中的转折点,他从此可以和正常的孩子一样了!可以跑、可以跳了!这对荣大夫来说,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手术,是他做的许许多多手术中的一个,也许他对此毫无印象。
央视4套《国家记忆》(传薪者许渊冲)观后感
央视4套《国家记忆》(传薪者许渊冲)观后感把一个国家的美变成世界的美这是许渊冲先生一直以来从事翻译工作的期望。
作为国与国之间文化沟通的重要枢纽,许渊冲先生用他由始至终的坚持,诠释了一名翻译工作者的意义与价值。
就像杨振宁先生说的那样:许渊冲他是每天都有灵感的人。
作为曾经的西南联大的五堵墙之一,许渊冲在翻译工作方面被称之为泰斗,这源于他那种对翻译工作的热爱,也是这种热爱,一直支持他走到了现在。
国际翻译家联盟将全球翻译界最高级别的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授予授予了他,这是对他一生追求的肯定。
许渊冲是一个交织着浪漫与现实的翻译家,他有着翻译家的浪漫,也有着爱国者的现实,许渊冲将自己的浪漫与现实植根到厚重的中华民族文化中,无论他如何去译作,他始终将创作的作品所蕴含的内容用中华传统文化表现出来。
许渊冲作为一名译界泰斗,他的成功,来源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也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他的培养。
许渊冲的成功,不仅来源于对传统的坚守,更来源于对创新的坚持。
对于毛泽东诗词,许渊冲坚持着自我,创造性地用英语韵诗形式对诗词进行了创新,虽然引起了质疑,但他的坚持最终还是让他获得了成功。
中国的文化需要像许渊冲先生一样的人才,正是因为有了他们,中国,才能让世界听到中国发出声音;中国,才能于世界发出文化的强音。
文化的发展不光需要独自的建设,更需要对外的交流。
文化的意义,就在于创作与接受。
有了读者,就更需要有优秀的作品来供养,许渊冲先生正是用自己的方式,将中国的文化,融入到外来的文化之中,以中国方式,彰显着世界力量。
中国文化若想走出去,就必定要有着坚定的文化自觉与自信,无论是《诗经》还是《楚辞》,抑或是《唐诗三百首》还是《李白诗选》,许渊冲都以着独特的文化自信,将中国文化之美,融合到西方的审美价值取向中,意译的方式,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风格,也表现出对西方文化的尊敬与理解。
坎坷的人生并不能磨灭许渊冲的热情,反而一直让他保持着对生活的追求,正如结尾所说:虽然历经坎坷磨难,却始终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
朗读者许渊冲谈谈片段的启示
朗读者许渊冲谈谈片段的启示
许渊冲在《朗读者》中的谈话片段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首先,他强调了朗读的重要性,认为朗读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文字,感受到文字的魅力。
他还提到朗读可以带来愉悦和共鸣,让人
们更深入地体会文字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此外,他还谈到了朗读
和理解的关系,认为通过朗读,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用心和意图。
总的来说,许渊冲在谈论朗读的片段中,强调了朗读对于理解和体
验文字的重要性,以及朗读所能带来的愉悦和共鸣。
这些启示不仅
对于朗读者有着深远的意义,也对于广大读者和文学爱好者有着启
发和指导作用。
2023年CCTV朗读者观后感心得体会(精选13篇)
2023年CCTV朗读者观后感心得体会(精选13篇)2023年CCTV朗读者观后感篇1你有多久没有朗读了?”“很久了吧。
”“因为很多人都觉得朗读是学生时代的事情。
”这段话,是董卿在央视将于2月18日晚开播的新节目《朗读者》里的一段自问自答。
的确,现在有许多事情都已经是我们淡忘的了,比如写信,比如读诗,但是如今随着《见字如面》、《中国大会》这样的综艺节目推出,让大家不禁有一种恍如隔世的久违之感,也产生了发自肺腑的共鸣。
董卿转型任制作人看过《中国诗词大会》的人,肯定已经被董卿的诗词功底所折服,她不仅反应快,而且对于嘉宾的点评也能随口拈来诗词应答。
“腹有诗书气自华”,董卿得到了网友们如此点赞。
董卿的父亲曾经在报社工作,受父亲影响,她从小沉浸在诗词的海洋。
记者昨日从节目宣传方了解到,从去年3月开始,董卿就开始酝酿一档文化情感类的节目,经历了这么长时间的策划和团队构建后,终于推出了《朗读者》,董卿担任制作人。
董卿表示:“《朗读者》就是朗读的人,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理解,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就是展示生命。
”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一个节目形态,她则表示在文艺综艺领域里所有的节目形态都已经做过了,她需要做一些改变。
但是为了这档节目,她也付出很多,她介绍为了剪片经常熬到凌晨四点才离开机房。
带着自己故事来讲述说起“朗读”,似乎更像在讲故事,因为节目中会针对不同的主题,嘉宾都带着自己的故事来讲述,节目希望呈现的是文字和个人情感的紧密结合。
记者了解到,著名企业家柳传志在《朗读者》中的身份却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父亲,他要朗读在儿子婚礼上的讲话,那种紧张、兴奋和幸福结合的复杂情感是他最真实的内心。
世界环球小姐张梓琳要给女儿读的作品是刘瑜写给孩子的《愿你慢慢长大》,通过文字的朗读,观众也能感受到文字背后那颗跳动的心脏。
据了解,《朗读者》的朗读内容包罗万象,有著名翻译家许渊冲的弟子们用中英法文为他朗读的文学经典,也有来自成都“鲜花山谷”的丈夫为妻子献上感人至深的《朱生豪》诗词,还有贾平凹《写给母亲》这类表达集体记忆和大众情感的作品。
观看《朗读者》有感
观看《朗读者》有感1、观看《朗读者》有感“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牡丹亭》也许真是学识浅薄,虽曾读过他的'几本译著,却直到遇见《朗读者》才使我认识了这位九十六岁高龄的大翻译家——许渊冲。
心中默默惊叹,一个九十六岁的老人,是如何走过翻译道路七十多年始终不变的?一个身患直肠癌的瘦弱老人啊,是怎样拼命熬过十个年头三千六百五十二天呢?又是什么支持他走过十年的病痛道路,并一直坚守翻译事业的呢?因为挚爱。
因为挚爱,所以可以瞬间投入;因为挚爱,所以可以一直坚守。
无论是火车上还是书桌前,只要有一个落脚的地,他就马上可以开始他的翻译工作,无论周围多么嘈杂,他都守着自己内心的那一亩三分地,不会被他人打扰。
他甚至把他的工作当成是走哪儿带哪儿的乐趣,一张桌子、一条板凳,他就可以瞬间投入,与世再无关联。
就这样七十多年了,一年七本《莎士比亚集》的翻译,他一直每天工作到凌晨四点钟,却还可以用“偷来的时间”形容自己工作的美好时光。
工作虽然繁重,但他还是不言放弃,给予他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的,并不是“自我逼迫”,而是“自我驱动”。
因为挚爱。
因为挚爱,他可以淡看病魔;因为挚爱,他可以笑对生活。
二零零七年,医生断言这个瘦弱老人最多只能活七年,可现如今十年过去了,这个老人却还可以笑着说自己什么感觉也没有。
说起直肠癌,他毫无畏色,似乎癌症给予他的根本不是什么痛苦和恐惧,而是更彻底的坦然和淡看。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生活中有一种英雄主义,是当他认清现实生活真相后,还依然热爱生活。
”许渊冲先生虽得了癌症,但却还依然乐于回味过往,说起青春时的一封信,还会嘴角上扬,当谈到动情处,甚至手舞足蹈、热泪盈眶。
他对生活的热爱,使他的人生真正成为英雄主义的一生!回归生活,我逐渐发现一个事实:不断进取才是最安稳的工作。
原来因为挚爱生活、挚爱学习,我们才深陷其中,然情不知所起,便一往情深地坚持了下去。
学习终究不是容易的事,生活终究不能一帆风顺,但只要挚爱,便不失在荷包里熏茶,在轮胎里养花了。
朗读者许渊冲观后感
朗读者许渊冲观后感朗读者许渊冲观后感(篇1)董卿主持的《诗词大会》居然一期也没看过,只知道最后这个节目火了,而今天换台换到中央一台,居然看到了董卿主持的《朗读者》,而且居然是第一季第一期,刚看一会就喜欢上这个节目了。
现在对一些搞笑类的栏目不怎么感兴趣,对语言类的相声也听不出来笑点,但是董卿主持的《朗读者》却一下就吸引住了我的目光。
等我看时已经是第二个朗读者了,柳传志老先生,正在和董卿聊天,最后读了他送给他儿子的信,说到他儿子,他说终于结婚了!后来在信中才注意到原来他儿子已经四十多了,怪不得老先生说终于结婚了!他在儿子婚礼上的讲话,有儿子的家庭都应该拿来好好欣赏一下,他说感谢康乐(他儿媳妇)父母培养了这么好的女儿给我们家做媳妇,所以作为回报,我们也把我们的儿子送给你们做女婿,好幽默的柳老先生!最让我感动的是一对结婚26年的夫妻依然恩爱如初,每天给对方读情诗,而且丈夫为了妻子每天看到美景,居然真的花十年时间种了一大片花花草草,每天生活在诗情画意之中,连董卿都羡慕的说,“我从来没有羡慕过别人的生活,但是看到你们的生活后,我真的羡慕了。
”我想屏幕前在婚姻中水生火热的人们更羡慕吧。
好想让他们再多讲讲他们的爱情与婚姻。
真的是爱是最好的保养品,沉浸在爱中的女主人公虽然年龄比她丈夫大,但是看起来却比他老公更年轻。
他们的生活在我们看来真的恍如世外桃源一般,羡慕呀。
接下来是世界小姐张梓琳的朗读,刘瑜的《愿你慢慢长大》,而董卿的表现更让我震惊,她在刚听完读的是这篇时,立刻能背出来这篇的经典语句“我希望你能有好运,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真的让我佩服她的阅读量与记忆力。
因为张梓琳也是一个妈妈,所以她读的很有感情,真的恍如读给她的女儿听。
接下来96岁的老翻译家许渊冲先生才是真正的震撼,老先生一上台先送给董卿他的名片,他说他是唯一一个把唐诗宋词翻到国外,又把外国名著翻到中国的翻译家。
朗读者观后感许渊冲
朗读者观后感许渊冲看到许先生这段的采访,我才知道真正的热爱,是一辈子投入,不问结果,不问世事,享受过程。
真正的热爱,是超越过去的自己,不算创造新的高度。
下面是《朗读者》中关于许渊冲的观后感,欢迎阅读。
朗读者观后感许渊冲央视综艺文化类节目《朗读者》昨日开播,在第一期节目最后压轴出场的是著名翻译家许渊冲。
许渊冲先生上台伊始就递给董卿一张名片,名片上的一行字颇为令人震撼:书销中外百余本,诗译英法唯一人。
96岁高龄的许渊冲先生,曾经留学英法,精通英文和法语,至今为止,已经将大量唐诗宋词翻译成英文和法语,并在英法两国结集出版,同时,他也将英法两国的优秀文学作品翻译成中文。
许先生上台之前,节目组安排了两位演员,演出了传统剧目牡丹亭和英国名剧,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中英两国的两出爱情剧,在舞台上相遇了,搭起这座桥梁的正是许渊冲老先生。
自XX年被查出患有结肠癌之后,医生断定老先生只剩下7年的时间。
但是老先生没有屈服于病魔,每天都熬夜到凌晨三四点钟,翻译莎士比亚的诗集。
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十本莎士比亚的诗集被翻译成中文。
老先生还计划在未来的两年时间里,将剩下的三十多本莎士比亚诗集翻译成中文。
96岁的许渊冲先生至今每天坚持翻译工作至凌晨三、四点,他说夜里做事,这是他偷英国诗人托马斯·摩尔的。
The best of all ways(一切办法中最好的办法)To lengthen our days(延长我们的白天)To steal some hours from the night(从夜晚偷几点钟)。
作为一名著名的翻译家,文化学者,许渊冲老先生在将近百岁的高龄依然充满了童真。
在舞台上,讲起自己翻译诗句送给女同学一事时眉飞色舞,得意之色不减。
而朗读起徐志摩的诗句时,仍然能留下激动的泪水。
百年阅世,依然没有磨灭老人内心的那一份纯真。
《朗读者》这档文化综艺类节目能够将大量文化人和普通人展示给大家,让我们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受到一种心灵的涤荡。
朗读者许渊冲观后感
朗读者许渊冲观后感
许渊冲先生在《朗读者》节目中分享了自己对于翻译的热爱与执着。
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承和心灵的沟通。
通过他的译作,我们能够跨越时空的障碍,领略到世界各地的美丽与哀愁。
这种跨越文化、语言和时代的交流,是任何技术都无法替代的。
节目中,许渊冲先生还回忆了自己与林徽因先生的交往。
林徽因先生的才情与气质深深地打动了许渊冲,成为他文学翻译之路上的重要启蒙。
在回忆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许渊冲对于这位才女的钦佩与怀念,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他对于那个时代文化氛围的怀念与向往。
《朗读者》节目中,不仅有像许渊冲先生这样的文学大家,还有来自各行各业、有着不同人生经历的朗读者。
他们用自己的真实故事和情感,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
观看《朗读者》,不仅是一次视觉和听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通过朗读,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文字的魅力,更能够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在喧嚣的世界中,我们需要这样一档节目,来提醒我们不忘初心、坚守文化传承的责任。
总之,《朗读者》是一档充满智慧与情感的节目。
通过观看它,我不仅学到了许多知识,还深刻地认识到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并支持这样的文化节目,让我们的文化传承得以延续和发展。
《朗读者》许渊冲观后感
《朗读者》许渊冲观后感一:《朗读者》,以“遇见”为核心线索。
各领域具有影响力的人来到现场,与董卿围绕“遇见”对谈,分享人生故事,并倾情朗读一段打动自己的经典美文。
在这样的设定下,文字不再只是别人笔下的世界,更融入了朗读者的精神世界。
96岁高龄的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也拄着拐杖来到现场。
他回忆道,“1931年翻译第一首诗,就是林徽因的《别丢掉》。
”许老打趣说,“当时翻译这首诗,是因为喜欢一个女同学。
”《别丢掉》是林徽因为纪念逝去的徐志摩而作,“一样是明月,一样是满山灯火,只有人不见,梦似的挂起。
”许渊冲现场念起这两句,动情时眼中噙满泪水。
“林徽因通过这首诗表达的感情很真很美,所以我就把它翻成英文,还把它送给喜欢的女同学,可惜这位女同学已经名花有主。
”没想到,五十年后许老竟然收到了回信,“当时我拿了大奖,她在台湾看到这个消息,就回了我这五十年前的信。
”《朗读者》许渊冲观后感二:《朗读者》是一个回归本源的过程,朗读虽然是一个现代的字眼,但是中国文化一直以来多是以读、说的形式进行传承的。
”“《朗读者》让观众进一步看到首次担当节目制作人董卿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2017年2月18日周六晚8点在CCTV-1和CCTV-3联合播出《朗读者》。
此次播出的《朗读者》受邀嘉宾是译界泰斗96岁高龄的许渊冲先生。
许老在节目中给大家分享翻译趣事及人生故事。
去年,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受央视《朗读者》制作人董卿的邀请,来到节目录制现场,给大家分享翻译趣事及人生故事,许渊冲对董卿说道:“10年前,我做直肠癌手术时,医生说我最多能活7年,可是我现在什么感觉也没有。
2014年的时候,得了国际译联杰出文学翻译奖,成了首位获此殊荣亚洲翻译家。
让中国文化得到了认可,我要走也没什么遗憾了。
我希望我还可以抓紧时光,多为翻译中国文化做些事情.......”对于未来的时间,他是这样雄心勃勃设计的:两个多月翻译一本,计划有生之年完成《莎士比亚全集》。
许渊冲朗读者观后感
许渊冲朗读者观后感也正是《朗读者》、《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这些深藏文化内涵的节目,如一股股清泉,唤醒了人们许久未被触摸的文化脉搏,朗读者来自社会各界,有知名学者、文艺名流、企业家,也有普普通通的民众,无国界医生、16年陪读失聪儿子的母亲、选择与艾滋病患儿共成长的校长等等。
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许渊冲朗读者观后感”,下面本店铺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许渊冲朗读者观后感1作为中国最有商业价值的传统文学作家,麦家曾凭借谍战小说《暗算》摘得中国传统文学奖项“茅盾文学奖”,由他的每一部小说都被改编成影视剧,曾一度掀起中国当代谍战影视的狂潮。
虽然麦家凭借作品在业界和读者群中获得了巨大的影响力,但在生活中,他行事低调内敛,极少在公众面前讲述自己的个人生活。
此次,在《朗读者》节目中,麦家是第一次公开分享自己与儿子的父子故事。
“儿子,当你看到这封信时,你已在我万里之外,我则在你地球的另一端。
地球很大,我们太小了,但我们不甘于小,我们要超过地球,所以你出发了。
这是一次蓄谋已久的远行,为了这一天,我们都用了十八年的时间作准备;这也是你命中注定的一次远行,有了这一天,你的人生才可能走得更远……”《致信儿子》是一封麦家写给远在美国留学的儿子的信件,字里行间,不但有麦家对儿子的叮咛嘱咐、有对生活感悟的分享、对人生的探讨、也有不吝表达的切切爱子之心。
许渊冲朗读者观后感2朗读者是秦玥飞,耶鲁大学毕业生。
2022年8月他选择了去湖南,落脚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农村,当了一名村官。
六年了,他现在的工资只有1700元。
现场有人提问他,去农村有没有感觉大材小用?他说:“我也不觉得我是一个大才,因为我在农村这样一个广阔天地里,它给了我一个平台,让我这个小才,可以有了大用。
”董卿给观众读了一个数据:第一年,他帮所在村村民引进了80多万资金,建起了新的敬老院,然后三年里修了水渠,重新硬化了村公路,同时引进了信息化教学设备.....看着他脚穿解放鞋、数日不洗澡,扎根农村为民服务的淳朴形象,加上他那朴实无华的语言,怎能不让人们心生敬意?和他一起上台的还有几位,也是和他一样回农村做贡献的各大名校的毕业生,他们一同朗读了迟子建的《泥泞》。
央视《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
央视《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央视《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题记有人说,阅读一本书就是同书的作者进行一场精神上的交流,那么听一个人朗读,便是在听朗读者诉说过去的故事。
最近,我看了央视大热的一档节目《朗读者》,节目中的嘉宾在朗读着一篇篇优美的文段,同时也带来了他们各自的故事。
他们来自各行各业,聆听他们故事的同时也让我得到了一点启示。
最让我深受感动的是许渊冲老先生。
许老先生是一位翻译家。
他的成就可以用“书销中外百余本,诗译英法唯一人”来概括。
这句话乍听起来好像并不稀奇,但真正去了解却让人大为惊叹。
他是迄今为止唯一个将《诗经》翻译成英文法文的人。
他还将《楚辞》、《唐诗三百首》、《牡丹亭》等中国古代诗词作品翻译成了法文。
8月2日许老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的“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是首位获此殊荣亚洲翻译家。
来到《朗读者》这个节目的时候,他已经96岁高龄了,满头银发,看上去精神矍铄,从他的.言谈举止中可以看出他仍然对生活充满着热情。
虽然快成百岁老人了,但他的心却是年轻的,感情是充沛的。
回忆起70多年前的往事,并朗诵诗歌时,仍激动得热泪盈眶。
我仿佛看见,这个白发苍苍,满脸皱纹的耄耋身体里有一个朝气蓬勃的灵魂正满怀激情为我们朗诵。
许老不仅精神上像个年轻人,在他的翻译事业上也仍然保持着年轻人的拼搏精神。
他已经获得了翻译界的最高奖项,又是这般高龄,按说早可以颐养天年。
但他没有,许老还正在翻译《莎士比亚全集》,并计划在一百岁之前翻译完成,也就是四年之内还要翻译30本书。
为了抢时间,跟时间赛跑,他现在每天工作到凌晨3.4点钟,这是一般年轻人也很难做到的。
用他的话讲就是白天不够用,向夜晚借几点钟。
他开玩笑地说;“我现在是能活一天算一天,不敢奢求。
”歌德说:“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许老已经为这个世界创造了一笔巨大的文学财富。
但他仍争分夺秒,永不停息,尽可能多地去翻译更多的作品,是因为他无比的热爱自己的事业。
央视4套《国家记忆》(传薪者许渊冲)观后感
央视4套《国家记忆》(传薪者许渊冲)观后感央视4套《国家记忆》(传薪者许渊冲)观后感“把一个国家的美变成世界的美”这是许渊冲先生一直以来从事翻译工作的期望。
作为国与国之间文化沟通的重要枢纽,许渊冲先生用他由始至终的坚持,诠释了一名翻译工作者的意义与价值。
就像杨振宁先生说的那样:“许渊冲他是每天都有灵感的人。
”作为曾经的西南联大的五堵墙之一,许渊冲在翻译工作方面被称之为泰斗,这源于他那种对翻译工作的热爱,也是这种热爱,一直支持他走到了现在。
国际翻译家联盟将全球翻译界最高级别的“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授予授予了他,这是对他一生追求的肯定。
许渊冲是一个交织着浪漫与现实的翻译家,他有着翻译家的浪漫,也有着爱国者的现实,许渊冲将自己的浪漫与现实植根到厚重的中华民族文化中,无论他如何去译作,他始终将创作的作品所蕴含的内容用中华传统文化表现出来。
许渊冲作为一名译界泰斗,他的成功,来源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也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他的培养。
许渊冲的成功,不仅来源于对传统的坚守,更来源于对创新的坚持。
对于毛泽东诗词,许渊冲坚持着自我,创造性地用英语韵诗形式对诗词进行了创新,虽然引起了质疑,但他的坚持最终还是让他获得了成功。
中国的文化需要像许渊冲先生一样的人才,正是因为有了他们,中国,才能让世界听到中国发出声音;中国,才能于世界发出文化的强音。
文化的发展不光需要独自的建设,更需要对外的交流。
文化的意义,就在于创作与接受。
有了读者,就更需要有优秀的作品来供养,许渊冲先生正是用自己的方式,将中国的文化,融入到外来的文化之中,以中国方式,彰显着世界力量。
中国文化若想走出去,就必定要有着坚定的文化自觉与自信,无论是《诗经》还是《楚辞》,抑或是《唐诗三百首》还是《李白诗选》,许渊冲都以着独特的文化自信,将中国文化之美,融合到西方的审美价值取向中,意译的方式,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风格,也表现出对西方文化的尊敬与理解。
坎坷的人生并不能磨灭许渊冲的热情,反而一直让他保持着对生活的追求,正如结尾所说:虽然历经坎坷磨难,却始终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
许渊冲朗读者观后感600字
许渊冲朗读者观后感600字许渊冲朗读者观后感600字第一次知道许渊冲是源于《朗读者》,老爷子今年已是96岁的高龄,每天却工作到凌晨三四点。
许渊冲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的"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系首位获此殊荣亚洲翻译家。
他的名片上印着“书销中外六十本,诗译英法第一人”看完这个是不是觉得老爷子很狂?其实不然,许渊冲的人生格言是"自信使人进步,自卑使人落后",此言非虚。
诚如钱钟书先生所言:"足下译著兼诗词两体制,英法两语种,如十八般武艺之有双枪将,左右开弓手矣!"迄今为止,有哪一位外国学者能够用中英文互译?有哪一位中国学者用英法两种外语翻译过中国的诗词?"当老爷子和董卿聊起翻译时,活力四射、两眼发光、乐在其中。
我想这就是爱好的最高境界,翻译乃老爷子的真爱。
他说自己有一个小目标,如果能活到100岁,他要把剩下的不到30本的莎士比亚的著作翻译完。
老爷子都如此努力,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撸起袖子加油干呢?!许渊冲朗读者观后感600字董卿表示:“《朗读者》就是朗读的人,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理解,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就是展示生命。
”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一个节目形态,她则表示在文艺综艺领域里所有的节目形态都已经做过了,她需要做一些改变。
但是为了这档节目,她也付出很多,她介绍为了剪片经常熬到凌晨四点才离开机房。
说起“朗读”,似乎更像在讲故事,因为节目中会针对不同的主题,嘉宾都带着自己的故事来讲述,节目希望呈现的是文字和个人情感的紧密结合。
记者了解到,著名企业家柳传志在《朗读者》中的身份却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父亲,他要朗读在儿子婚礼上的讲话,那种紧张、兴奋和幸福结合的复杂情感是他最真实的内心。
世界环球小姐张梓琳要给女儿读的作品是刘瑜写给孩子的《愿你慢慢长大》,通过文字的朗读,观众也能感受到文字背后那颗跳动的心脏。
据了解,《朗读者》的朗读内容包罗万象,有著名翻译家许渊冲的弟子们用中英法文为他朗读的文学经典,也有来自成都“鲜花山谷”的丈夫为妻子献上感人至深的《朱生豪情书》诗词,还有贾平凹《写给母亲》这类表达集体记忆和大众情感的作品。
《朗读者》翻译狂人许渊冲:他的可爱源自率真,生命不止奋斗不息执着坚持(作文素材)
《朗读者》翻译狂人许渊冲:他的可爱源自率真,生命不止奋斗不息执着坚持(作文素材)“狂人”许渊冲:他的可爱,源自他的率真2月19日央视首播的《朗读者》刚一播出,就上了热搜。
嘉宾阵容闪瞎眼,濮存昕、柳传志、张梓琳,咖位不可谓不大。
但在节目中压轴出场的,却是这个老爷子。
令人想不到的是,节目播出后登上微博热搜的,竟也是这个老爷子。
许渊冲,“诗译英法唯一人”,“伟大的传统文化的样本”。
他和董卿的一席对谈感动了无数网友。
这位翻译界泰斗瞬间上了热搜榜。
96岁、著作等身、拿奖拿到手软、业界地位崇高,……这样一位老先生,让人说一句“可敬”,一点也不奇怪。
在节目中朗读许渊冲译作的“外语天团”,包括北外教授、西安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大连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因为他,我们遇见了包法利夫人、李尔王;也因为他,西方世界遇见了李白、杜甫,遇见了崔莺莺、杜丽娘……许渊冲译林徽因诗词《别丢掉》追暗恋姑娘1939年,我把林徽因的诗《别丢掉》译成英文,发表在《文学翻译报》上,然而这首诗其实是我当年用来追求一个女孩儿的,可是并没有追成功。
直到50年后,我获得国际译联杰出文学翻译奖时,收到了这位女同学的回信,然而却已时过境迁。
“林徽因的《别丢掉》这首诗是写给徐志摩的,林徽因热爱徐志摩,却嫁给了梁思成,徐志摩飞机撞山后,林徽因经过徐志摩故乡,见景生情,一样是明月,一样是隔山灯火,只有人不见,梦似的挂起”。
(热泪盈眶...)但更难得的是,他还十分“可爱”,率真而乐天的性格,一下子圈了好多粉,俨然成了“高龄网红”。
有人说,可爱是对人的最高评价,若一个年过九旬的老人依然被认为“可爱”,那真可说是一种丝毫无关外表和年龄、出自灵魂深处的可爱了。
他的可爱,源自他的率真。
活了近一个世纪,经历了无数人间冷暖,他却毫不世故,反而像孩子一样,直抒胸臆、真情流露。
一上来,主持人董卿就拿出他的名片。
名片上除了头衔,还印着一句话:“书销中外百余本,诗译英法唯一人。
”总之,和人们印象中德高望重的老学者“谦虚低调”的画风截然不同。
朗读者第四期观后感日记
朗读者第四期观后感日记节目朗读者,那给人的感觉就像一股温暖的春风轻轻抚面,又如一股甜甜的清流趟过心田,清新而自然。
《朗读者》中的每一个朗读者都珍藏着一段刻骨铭心的心路历程,在他们敞开心扉的娓娓表达中,一个个动人的跃然而出。
在他们充满深情的朗声诵读中,传播着广博高雅的文化内涵,让听众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和人性的光辉,从而产生发自心底的共鸣与感动,激起人们寂静已久的对知识的汲取与渴求。
《朗读者》其新颖的创意在于把文字和阅读者通过阅读的方式严密地连结在了一起,融合在了一起,是人与文字的和谐统一。
一个朗读者就是一个故事,就是一部作品;而朗读者所诵读的每一部作品、每一段文字都是朗读者最真挚的心声和最切身的感悟。
首期推出的朗读者之一许渊冲,是北京大学的教授、翻译家,至今已从事翻译长达六十多年,特别是翻译,世界称奇,号称“诗译英法唯一人”。
他能做到英汉、法汉互译,成为中外文化传播交流的使者。
至今96岁了还在翻译莎士比亚的著作,且立下豪言壮语,一百岁完成莎士比亚全部著作的翻译工作。
在谈到翻译林徽因的诗《别丢掉》时,还引出了老人的一段美好的爱情故事,当时为了喜欢一个女同学才翻译这首诗送给她的,但是,直到50年以后才收到这位女同学的回信。
老人说起来曾经的美好往事也是动情的热泪盈眶,不禁感慨“生命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在于你记住了多少日子”。
这样的朗读者,这样的故事,就是《朗读者》馈赠给观众的饕殄大餐,面对老人活到老干到老的铮铮誓言和未泯情愫,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只争朝夕地工作,不发奋努力地修身养性?相信每个人都会在敬仰他的同时被其深深地感染,定会思考自己的路怎样走,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怎样更能表达自己的价值。
朗读者社会各界,有知名学者、文艺名流、企业家,也有普普通通的民众。
无国界医生、16年陪读失聪儿子的母亲、选择与艾滋病患儿共成长的校长等等,他们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在普普通通的生活中,用实际行动默默诠释着人性的光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央视朗读者许渊冲观后感
导语:《朗读者》的朗读内容包罗万象,有著名翻译家许渊冲的弟子们用中英法文为他朗读的文学经典。
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央视朗读者许渊冲观后感,欢迎阅读参考。
央视朗读者许渊冲观后感说起“朗读”,似乎更像在讲故事,因为节目中会针对不同的主题,嘉宾都带着自己的故事来讲述,节目希望呈现的是文字和个人情感的紧密结合。
记者了解到,著名企业家柳传志在《朗读者》中的身份却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父亲,他要朗读在儿子婚礼上的讲话,那种紧张、兴奋和幸福结合的复杂情感是他最真实的内心。
世界环球小姐张梓琳要给女儿读的作品是刘瑜写给孩子的《愿你慢慢长大》,通过文字的朗读,观众也能感受到文字背后那颗跳动的心脏。
据了解,《朗读者》的朗读内容包罗万象,有著名翻译家许渊冲的弟子们用中英法文为他朗读的文学经典,也有来自成都“鲜花山谷”的丈夫为妻子献上感人至深的《朱生豪情书》诗词,还有贾平凹《写给母亲》这类表达集体记忆和大众情感的作品。
饱含情感的朗读形成情绪的磁场,能够给观众强烈的代入感和共鸣。
央视朗读者许渊冲观后感刚刚走下《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舞台,主持人董卿将奉上自己的制作人首秀。
由她担
纲制作的文化类节目《朗读者》,本周六起登陆央视一套和三套晚间黄金档。
相较于市场上已经出现的读信节目《见字如面》,《朗读者》朗读的内容更为广泛,既有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弟子们用中英法文为他朗读文学经典,也有来自成都“鲜花山谷”的丈夫为妻子献上感人至深的《朱生豪情书》,还有贾平凹《写给母亲》这类表达集体记忆和大众情感的作品,以及如柳传志在儿子婚礼上的讲话这样个人情感的表达。
节目中出现的朗读嘉宾,会针对不同的主题,带着自己的故事来讲述。
柳传志是著名的企业家,但在《朗读者》中他的身份却是一位再普通不过的父亲,他那种紧张、兴奋和幸福综合的复杂情感是他最真实的内心。
董卿希望,借由饱含情感的朗读,能够给观众强烈的代入感和共鸣。
节目中目前邀请到的朗读嘉宾有斯琴高娃、王学圻、濮存昕、梅婷等专业演员,也有张梓琳、刘震云等不同职业的人。
对此,董卿表示,朗读并不追求标准技巧和字正腔圆,而更注重情感的真实表达。
央视朗读者许渊冲观后感由著名节目主持人董卿女士策划与主持的《朗读者》在CCTV1首播,第一期以”遇见“为主题。
96岁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受邀亲临节目录制现场,给大家讲述他的“翻译人生”。
许老在《朗读者》的镜头不但上了央视新闻,就连一些
自媒体(尤指微信公众平台)也发布了许渊冲先生做客《朗读者》的相关信息和视频,如民大外语(董卿节目许渊冲:诗译英法唯一人)、北大外文学堂(译界“狂人”许渊冲做客《朗读者》,常谈文学翻译与人生旅程)等。
此外,在节目播出前,央视一套、CCTV朗读者微信公众平台、大同大学许渊冲翻译与比较文化研究院网站、许渊冲翻译与比较文化研究院微信公众平台、语言文化研究微信公众平台等媒体和自媒体竞相预报相关内容及播出时间。
节目播出时,无数个微信群同时播报播出进度,发布相关评议,将对许老个人的关注和热爱,以及对央视《朗读者》这一栏目的感激之情推向了一个个的新高度,才有了外语类节目赶超《星光大道》娱乐节目的奇迹。
最后,仅代表许渊冲先生和昭君女士,以及山西大同大学许渊冲翻译与比较文化研究院,向关心、关注许先生个人、许先生翻译理论与实践作品、许渊冲翻译与比较文化研究院的同侪与师友,特别是中央电视台《朗读者》制片人董卿、编导张迅、编导余婷婷,以及其他相关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与此同时,也希望国内外社会同仁继续关注许渊冲先生的作品,以及大同大学许渊冲翻译与比较文化研究院的学术活动,继续支持我们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