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的形成

合集下载

回族的来源和历史

回族的来源和历史

回族的来源和历史
回族是中国人口较多的一个少数民族,中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分布。

宁夏回族自治区是其主要聚居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拥有回族人口186.25万,占全国回族总人口的18.9%。

另外,回族人口在20万以上的地区还有:北京、河北、内蒙古、辽宁、安徽、山东、河南、云南、甘肃和新疆等。

回族的族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学术界一般认为回族大致形成于明代,而元代是回族形成的准备时期,明代是回族最终形成的时期。

各地回族还以不同的形式参加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为回族人民的彻底解放指明了方向。

一文简述:“回回人”的“中国化”历程和回族的形成

一文简述:“回回人”的“中国化”历程和回族的形成

一文简述:“回回人”的“中国化”历程和回族的形成蒙古汗国首次西征的主要打击对象,是涉嫌袭击蒙古商队的中亚强国花剌子模(强盛时期,花剌子模的疆域囊括了河中地区、霍拉桑地区与伊朗高原大部)。

13世纪初的花剌子模和西辽这一次西征,河中地区(今乌兹别克斯坦全境和哈萨克斯坦西南部)和呼罗珊地区(伊朗东北部、阿富汗和土库曼斯坦大部、塔吉克斯坦全部、乌兹别克斯坦东半部的吉尔吉斯斯坦部分地区),成为了蒙古人掠劫人口的“重灾区”——以讹答刺、不花剌、玉龙杰赤、帖必力思、巴里黑等为代表的历史名城,遭遇到了空前的浩劫(拓展阅读:从残酷屠城到接受“降礼”,浅析蒙古帝国的“文明变迁”)。

花剌子模王子扎兰丁逃往印度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如是写道:“(在讹答刺)那些刀下余生的庶民和工匠,蒙古人把他们掳掠而去,或者在军中服役,或者从事他们的手工艺,成吉思汗从不花刺进兵撤麻耳干,他们也向那里去。

”拉施特《史集》如是写道:“那些从剑下赦免的人民和工匠,一部分被驱到不花刺、撒马耳干等地充当'哈沙儿’队(即人堆)。

”有学者推算,蒙古人在呼罗珊地区掳掠的人口应在80—90万,在河中地区劫掠的人口超过40万。

除掉战争中的损失(按1/4计)后,蒙古人从中亚掳掠的人口接近100万。

战斗的蒙古骑兵,图自《史集》伊斯坦布尔本这些不同种族但大多具有同一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人,跟随蒙古军队转战于各地,其中就有不少人来到了中国(元朝)境内,逐步站稳了脚跟。

客观地说,今天生活在西北地区,以回族为代表的多个民族,多多少少都与这些“中亚移民”存在一些渊源。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中亚人是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实现“中国化”的?我查了一些资料,接下来跟大家简单聊聊。

1“回回人”的中国“旅程”在元明两朝的中文史料中,这些以穆斯林为主的中亚人被泛称为“回回人”。

他们来到中国后,落脚的第一站便锁定在了西北地区。

西北地区离中亚最近,人口相对稀少,选择这一地区聚集地极具“性价比”。

《民风民俗回族》课件

《民风民俗回族》课件
回族的宗教信仰还对他们的社会关系和道德观念产生了影响,形成了团结互助、尊老爱幼、 诚实守信等社会风尚。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回族的宗教信仰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变化。 一些年轻的回族人开始对传统的宗教信仰产生质疑和疏离感,但总体上,回族的宗教信仰仍 然在他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回族的经济生活特色
回族人主要从事商业、手工业和畜牧 业等职业,这些职业与他们的宗教信 仰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
回族的传统手工业如制革、制毡、纺 织等也十分发达,这些手工业产品深 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回族人善于经商,商业活动遍布全国 乃至世界各地,形成了著名的“回商 ”文化。
回族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与挑战
斋戒
朝觐
回族有义务前往沙特阿拉伯的麦加朝 觐,以完成对真主的崇敬和信仰。
每年伊斯兰教历的九月,回族会进行 斋戒,戒除饮食和房事等活动,以纪 念先知穆罕默德在斋月中的教导。
回族宗教信仰的影响
回族的宗教信仰对他们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婚丧嫁娶等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例如,回 族禁食猪肉,在婚姻方面遵循伊斯兰教的教义等。
03
CATALOGUE
回族的民风民俗
回族的饮食文化
01
02
03
04
回族饮食以清真食品为主,注 重食材的卫生和新鲜,强调天
然、绿色、健康。
回族饮食文化中,羊肉是主要 的肉类来源,常见的菜品有手
抓羊肉、羊肉串等。
回族人喜欢喝茶,尤其是盖碗 茶,这种茶具有解渴、助消化
、提神醒脑等多种功效。
回族饮食中还有一些具有地方 特色的糕点和小吃,如油香、
回族的传统艺术
音乐舞蹈
回族的音乐舞蹈具有独特的风格,如 花儿、宴席曲等,这些艺术形式反映 了回族人民的情感和审美。

回族的历史起源是什么?古代的回族是什么样的

回族的历史起源是什么?古代的回族是什么样的

回族的历史起源是什么?古代的回族是什么样的回族是以中亚细亚各民族为主要族源,并以移民迁徙方式和商业交流活动在中国境内逐渐形成的一个统一的、保持伊斯兰文化传统的民族共同体。

回族族体的最早来源可追溯到公元7世纪(唐宋时期)来华经商留居的穆斯林“蕃客”后裔;回族主要来源是公元13世纪蒙古人西征以及元朝时期以各种身份从波斯、中亚细亚和阿拉伯等地大批签发或自愿东来的各族穆斯林(他们首先成为元朝社会地位较高的色目人之主要组成部分,人数达到数十万);回回民族在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分别吸收了所在地区的汉、维吾尔、蒙古等民族的部分成员。

从唐至元末,是回回先民逐步增量移入中国并形成为民族的时期。

回回人在13世纪初就与大漠南北的蒙古人有交往,1203年铁木真遭袭溃退至班朱尼河饮水盟誓者19人中有回回3人,是建立蒙古汗国的功臣。

在元代,回族(元代官方“回回”一词主要被用来指从中亚、西亚、阿拉伯地区东来的各族穆斯林)被蒙古统治者划入色目人范围(色目人:元朝统治者对西域包括欧洲各族人及西夏人的总称),辅助治理国家,社会地位较高,先后有26人任中书省宰相,在行中书省任省臣者有61人次,从而奠定了回回民族形成的有利条件。

他们重修了广州、泉州、扬州、长安等地早在唐宋时期就建立起来的清真寺,又在各个散布地区建立了各种规模的清真寺,并围寺而居,形成一个个以清真寺为中心的“寺坊”社区。

在元朝这种东方式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内,通过回回商人经商、官宦流任、宗教职业者传教等自由往来方式,将这些“大分散”于各地的寺坊,串连成有密切联系的共同区域;回回人在与汉民族的长期生产、生活交往中,逐步以汉语言为交际工具;并形成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与手工业,善于经商的共同经济特点。

虽远离西域,但他们入籍“东土”,总体社会地位高于汉人又低于蒙古人的共同境遇,最终促成了他们在伊斯兰教的信仰和文化的纽带联结下聚合为一个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群体,伊斯兰文化成为回族的主流文化。

试论海南回族的形成

试论海南回族的形成

试论海南回族的形成廖大珂摘要:海南回族是波斯、阿拉伯移民的后裔,信奉伊斯兰教,长期保持着独特的文化和风俗。

它的形成既与伊斯兰教在占城的传播有关,也是古代海南海外交通发展的结果。

早在唐代,海南与阿拉伯之间就有了海上交通,波斯人开始移居海南。

宋元时期,由于海南与占城之间海上交通贸易的发展,侨居占城的阿拉伯人大量移居海南,形成外国穆斯林聚居地,宋元政府因而设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番民所。

到了明代,中国政府将这些外国侨民编入中国户籍,标志着海南回族的最终形成。

关键词:海南,回族,形成,海外交通海南岛崖县三亚港的回族有悠久的历史,曾对东西方海上交通和文化交流做出突出贡献。

虽经历代战乱,海南回族的人数大为减少,但直至50年代,尚有人数1000多人。

1目前,回族人口已发展到近7000人,居住于回辉、回新两村寨,当地人称此两村为番村,其居民为番民,但番民却自称为回族人。

有证据表明:海南回族是外国移民的后裔。

他们聚族而居,并且“不食豕肉,不祀祖先,惟建清真寺。

白衣白帽,念经礼拜,信守宗教,至死不移。

吉凶疾病,亦必聚众念经。

有能亲至西天膜拜祖之塋归者,群艳为荣。

岁首每二年,必退一月”,2长期保持着独特的文化和风俗。

海南回族的形成既与伊斯兰教在占城的传播有关,也是古代海南海外交通发展的结果。

本文试就这个问题作一粗浅的探索。

一、海南在东西方海上交通中的地位海南岛位于中国最南隅,北与雷州半岛仅隔30公里宽的琼州海峡,西以北部湾与中南半岛隔海相望,“南对占城,西望真腊”,3地理上与东南亚各国最为接近,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然而,早期中国的对外交通以陆路为主,南海航路未臻发达;海南岛海岸线弯曲较少,天然良港不多,不利于大舶停靠,加之当时经济未得到开发,尚处于“荒蛮之地”的状态,被人目为“瘴疠之地”,因此在对外交通中的地位并未凸显。

进入唐代以后,西亚兴起了强大的阿拉伯帝国,致力开拓对东方的海上贸易。

同时,公元751年唐王朝在怛罗斯战役中失利,失去对中亚的控制,经由陆路同西方各国的交往受阻,遂重视经营南海航路,以扩大与海外诸国的交流。

回族发展历史

回族发展历史

回族发展历史回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纪。

在这段时间里,回族经历了丰富多样的发展过程,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并为中国的多元文化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回族最早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他们是一支来自阿拉伯和波斯地区的商人和学者的后裔。

他们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中国,与当地的汉族、藏族和其他民族形成了交流和合作关系。

这种交流不仅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也为回族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影响力的逐渐提升创造了条件。

在宋朝时期,回族的社会地位更加提高,他们成为了政府的重要部分。

许多回族人选择从事商业和手工业,他们的商业技能和金融经验在当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回族人还积极参与政府的各种职务,他们在文化、教育和行政管理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这期间,回族的文化和宗教也开始向其他地区和民族传播。

随着时间的推移,回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

他们的社区组织和法律制度保护了回族人的权益,并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回族的文化传统以伊斯兰教为核心,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回族文化。

这种文化表现在许多方面,如语言、宗教仪式、饮食习惯等。

回族人在中国历史上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他们的商业天赋帮助推动了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经济发展。

回族人的宗教信仰和学问传统也为中国的文化多样性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回族人也是中国社会和谐与进步的积极力量,他们的优良品德和传统价值观在社会中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如今,回族仍然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

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保护和发展回族的文化传统和权益,为回族人民提供了教育、就业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支持。

与此同时,回族人也积极融入中国多元文化,参与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回族的发展历史充满了故事和启示。

回族人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经历了多样化的文化交流和历史变迁,表现出了坚韧不拔、团结互助、开放包容和创新进取的精神。

回族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是社会进步和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提醒我们要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权益,并促进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共享。

回族形成于16世纪中叶先世原先并非同一民族

回族形成于16世纪中叶先世原先并非同一民族

回族形成于16世纪中叶先世原先并非同一民族回回民族即今回族。

关于回回民族的形成问题,学术界目前尚无一致看法。

有的认为形成于元代,有的认为形成于明代,也有的说形成于16世纪中叶。

下面所述,即以第三说作为依据。

有关回回门宦制度问题,附带一并阐叙。

一、回回族称和族源“回回”一词,原是“回纥”、“回鹘”音转,最早见于沈括《梦溪笔谈》卷五的“凯歌”词中。

据沈括自己说,其词原是“市井鄙俚之语”(大众语)。

徐霆《黑鞑事略》云:“霆考之,鞑人本无字书,然今之所用则有三种……行于回回者则用回回字,镇海主之。

回回字只有21个字母,其余只就偏旁上凑成……燕京市学,多教回回字。

”这里所说的“回回字”,显然是指“回鹘字”。

成书较早的《蒙鞑备录》说:“今鞑之始起,并无文书……其俗既朴,则有回鹘为邻,每于西河博易贩卖于其国。

迄今于文书中,自用于他国者,皆用回鹘字。

”可见“回鹘”、“回回”,原是一名异译。

但在《黑鞑事略》中,“回回”一词,有时也被用以泛指西域各国:“霆在草地,见其头目民户,车载辎重,及老小畜产,尽室而行,数日不绝……问之则云,此皆鞑人调往征回回国……回回诸种,尽已臣服。

”所述明指窝阔台时遣兵征中亚各国事。

徐霆之所以将西域各国均称为“回回”,显然是认为他们都是“回鹘”引起的。

但随着蒙古国统治范围的扩大,与中亚各国人民往来的频繁,“回回”一词的含义不久又有所变化。

在蒙古国的官方文书或诏令中,一般都以其指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各族人,而将“回鹘”称之为“畏兀儿”或“委兀儿”。

例如1265年(元至元二年),忽必烈在一份诏谕中就说:“今拟黄河以南,自潼关以东,直至蕲县地面内百姓、僧、道、秀才、也里可温、答失蛮、畏吾儿、回回……应据官中无身役人等,并不得骑坐马匹。

”又如元《至顺镇江志》在载述其地侨居户时说:“蒙古二十九(户),畏兀儿十四(户),回回五十九户,汉人三千六百七十一(户)。

”这里所说的“回回”与“回鹘”显然已不相干。

回回民族的形成

回回民族的形成

一 回 回 群 体 的 继 续 壮 大
(一)“西域回回”的大量内迁 4.嘉靖以后至明亡(1522 ~1644年)
早在嘉靖初年,甘肃巡抚陈九畴就上疏指出,其时,仅肃州城内寄居的
西域回回即达两千余人,这些人自称他们在东关已居住很久,“各有置买房 屋,不能割舍‘。 嘉靖七年(1528年),吐鲁看回回首领牙木兰(-作牙兰)率众三千帐降明,除 大部分安置甘肃外,牙木兰本人率其族人之部迁居鄂城(今属湖北),广置产业, 经商谋利,成为江南巨富。
一 回 回 群 体 的 继 续 壮 大
(一)“西域回回”的大量内迁
3.正统至正德时期(1436-1521年) 正统元年(1436年)六月,“徙甘州,凉州寄居回回于江南各卫,凡四百三十 六户,千七百四十九口”。同月,“徙西干达里国回回亚哈木巴加等于广西僻地 安置"。九月,有“赤斤蒙古卫百户哈刺苦竹、所镇抚映西...等来归奏愿居京自效... 陕西丁为百户”。三年八月,“命给浙江观海诸卫新徙回回月粮。时归附回回二 百二人,自凉州徙之浙江”而自正统七年至景泰七年的十四五年间,仅调至云南、 广东等处的达官、达军数目就有1800 人。 特点: 与前两个时期相比,这一时期入附的回回有几个特点,一是成群结队;二是先 入关留居甘肃沿边诸州若千年,再由明廷组织迁往内地各省;三是以普通百姓为 主。
(迁入有限,职业单一)
一 回 回 群 体 的 继 续 壮 大
(一)“西域回回”的大量内迁 2.永乐洪宜时期(1403 -1435年)
永乐年间有西城回回可察吉儿母撒哈的马哈木阿老丁等人内附。可察
吉儿电撒哈的三人人时的具体时间不详,但他们在永乐年间均受到重用。史 载, 永乐三年(1405年),哈密忠顺王安克帖木儿卒,明廷“欲以脱脱往嗣其
• 在明代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五个较大的回回人聚居区: 1、西北聚居区 2、云南聚居区 3、中原聚居区 4、华北聚居区 5、江南聚居区

论回族形成的外部压力

论回族形成的外部压力

一、 传统夷夏关系是回汉族际关系的环境
在中华民族的起源问题上, 诸多的考古实物否定了一元论和外来说, 而肯定了多元论和本土 说。在中国本土上, 中华民族多个起源的发展并不是齐头并进 , 而是夷夏交胜, 逐渐融合形成了一 个凝聚核心, 即华夏族( 汉族) , 同时还有蛮、 夷、 戎、 狄等四方民族, 他们共同形成了一个“你来我 ② 去、 我来你去, 我中有你、 你中有我, 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 。 这个多元统一体中, 核心民 “华” “夏” “夷 ” 族和周边民族, 基本上以 或 和 等对称, 即夷夏或华夷。 在夷夏走向统一的斗争中, “夷夏之辨 ” “夷夏之别” 。 政治上的统一面临着文化方面的差异 , 于是有了 “夷夏之别” 关于 的性质, 孔子并没有以华夏、 戎狄在语言、 习俗、 体质等方面的差异来区分民 “文化” ( 礼仪) 作为标准区分夷夏 。《论语 · 八侑 》 : “夷狄之有君, 族, 而是以 中说 不如诸夏之亡
⑧ ” “历史特异” , 之屡受政府禁止, 其历史特异也。 却恰恰说明了历史的普遍性。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以后, 汉族的政治统治始终和儒家思想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 但中国的
。“历史上中国国内民族之间统治地位的变化与更替 , 历史发展, 却并不一直是汉族居于统治地位 ⑨ ” 是从辽代开始的, 辽朝开创了少数民族成为统治民族的新的历史时期 。 从辽朝建立到清朝, 中 国国内民族之间的统治地位格局开始有了变化与更替 , 契丹建立的辽朝改变了游牧民族“行国 ” , 。 , 、 的历史 开始了农业定居国的发展历程 当时 北宋 南宋先后向辽、 金称臣纳贡, 视辽、 金为“上 。辽朝自认为北朝, 国” 而把中原王朝看成南朝。 金朝则不喜欢自称为北朝, 在金人看来, 自己就 : “我国家绌辽、 是中国的主体, 而宋朝的地位则近于藩属, 或简直就是藩属。 金世宗曾说 宋主, 据

伊斯兰教在中国_二_

伊斯兰教在中国_二_

至明代,中国的伊斯兰教有了长足的发展,发生了几个重大的事件,其一是回族的形成。

元朝社会成员分四个等级,即: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

伊斯兰教徒是构成色目人的主要成分,其地位仅次于蒙古人,属于统治阶层。

这样,明初的政治气候对作为色目人主要成员的伊斯兰教徒显然是不利的。

元朝被推翻,元宗室退回漠北,留下来的伊斯兰教徒由于社会地位的改变,外部压力的加大,内聚力增强了。

于是,回族开始形成。

回族的形成是中国伊斯兰教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回族的形成,中国伊斯兰教有了一个坚实的社会载体。

唐、宋、元留居中国内地的伊斯兰教徒是形成回族的基本成分,在回族形成的过程中,伊斯兰教起了纽带作用,而回族的形成又促进了中国伊斯兰教的发展。

在回族形成中,无疑有其他民族(如汉族)成分的加入。

另外,在回族形成的明代,中亚和中国边疆地区的伊斯兰教徒向内地的移居仍在继续,这也为回族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生力军。

明代伊斯兰教徒的分布同现在基本相同,主要聚居于西北地区。

在东部及南部,除唐、宋、元三代留居的伊斯兰教徒外,明代有些伊斯兰教徒又从西北地区迁往那里。

明政府为防备河西走廊一带的伊斯兰教徒勾结吐鲁番地方苏丹作乱,曾在正统年间三次相继把甘州(今甘肃张掖)、肃州(今甘肃酒泉)、凉州(今甘肃武威)等地部分伊斯兰教徒迁往江南、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安置。

云南是伊斯兰教徒比较多的一个省份。

伊斯兰教徒在云南的存在可以追溯到唐代,但大量伊斯兰教徒的移居是在元明两代。

就全国来说,明代伊斯兰教徒分布同其先人一样,仍然是“大分散、小集中,西北地区相对集中”。

明代中国伊斯兰教发展中另一桩重大事件是穆斯林的改姓。

早在元代,留居中国的伊斯兰教徒,由于接受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表现出自己的特点。

中国前辈学者把这种现象称为“西域人的华化”。

明初,对色目人在政治、经济等许多方面实行限制政策。

有的地方还禁止在元代做高官的伊斯兰教徒的后代参加科举考试。

在这种形势下,为了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中国内地有些穆斯林开始在自己原来的名字之外,另起一个汉族姓名,这一作法使其更融于中国社会,对其生存发展显然有利,因此一时蔚成风气。

对回族的介绍

对回族的介绍

对回族的介绍回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伊斯兰教民族之一。

回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北地区,如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同时也分布在其他地区,如河南、山东、浙江等。

回族是中国的56个民族之一,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生活方式。

回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初唐朝时期,当时阿拉伯帝国的商人和使节开始在中国西北地区进行商业活动和传教工作,一些阿拉伯人和其他穆斯林移民与当地汉族人通婚生子,形成了回族。

回族的祖先多为阿拉伯、波斯、图腾等民族,他们的宗教信仰是伊斯兰教,回族人大多数都信仰伊斯兰教。

回族的语言主要是回鹘文和维吾尔文。

回鹘文是回族的传统书写文字,而维吾尔文是回族在新疆地区使用的文字。

此外,回族人也使用汉语进行日常交流。

回族的文化非常丰富多样。

他们传承了古代丝绸之路的文化遗产,汇集了阿拉伯、波斯、突厥等多种文化元素。

回族人热爱歌舞艺术,他们的歌曲通常以民间故事为主题,歌唱时常常伴随着舞蹈动作。

此外,回族人还擅长制作手工艺品,如绣品、木雕、银器等,这些手工艺品体现了回族人的审美和智慧。

回族人的生活方式也有独特之处。

回族人崇尚家庭和谐,注重家族的传承和延续。

他们通常居住在自己的村寨或者回民区,保持着自己的宗教信仰和传统习俗。

回族人的饮食习惯也有所特色,他们禁食猪肉,讲究饮食的清真,常以羊肉、牛肉、面食等为主食。

回族人还有着独特的婚礼仪式,新娘通常会穿着华丽的婚纱和头饰,整个婚礼过程热闹而庄重。

回族人在中国的历史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他们积极参与经济建设和社会事务,为国家的繁荣和稳定做出了贡献。

中国政府也非常重视回族的发展,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促进回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提高回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回族是中国的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他们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生活方式。

回族人始终坚守自己的宗教信仰和传统习俗,同时也积极融入现代社会,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我们要尊重和保护回族文化,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构建一个和谐发展的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平时作业参考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平时作业参考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平时作业参考答案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平时作业(1)一、名词解释物质文化: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生产活动本身,这些产品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房屋、生产工具以及乡村、城市等。

制度文化:是人类为了生存发展需要创造出来的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

行为文化:是指人的生活方式、实际行为、态度、价值等,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主要是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

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价值观、审美观、伦理观、思维方式等。

起一成文说:创造这种浅说法的人是宋代的郑樵,他认为所有的汉字都是由“一”字演变来的,他的唯一根据是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五百四十个部首“始一终亥”的排列顺序,即第一个部首是“一”字,第个五百四十个部首是“亥”字。

因此,郑樵在《通志—六书略》中提出“一”字可做五种变化,用以概括汉字形体的各种结构。

二、简答题1:简述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生存、繁衍、发展和社会实践的历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合。

它是人类在生活、生产、生存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的各种形态的事物所组成的有机复合体,它标志着一定社会区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特定的组织结构和生活方式。

狭义的“文化”指社会意识形态(即政治、法律、知识、信仰、艺术、道德等)及与之相适应的各种社会制度和组织结构(如政府、政党、社团、法庭和学校等)。

2:简述汉语的特点(1)形态变化不发达、不普遍,汉语中,形态变化的现象是存在的,但是很少。

有的词类虽然具有某种形态上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不是所有的同类词都具有,也不是所有的场合都通用。

(2)汉语十分重视词序和虚词(3)繁多的量词(4)庞杂的补语(5)单双音节对组词造句也有相当的影响3:分析汉语成语“四字格”形式的文化内涵答:构成四字成语的“字”绝大多数是单音节语素。

它们集形、音、义于一体,具有独立的较完整的含义,可以自由或较自由地运用,参与构成各种词语,信息容量较大。

中国回回民族史

中国回回民族史

中国回回民族史
回回民族,又称回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

他们主要分布在
中国西部和西北部,主要信奉伊斯兰教,有着独特的文化和风俗。

回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

当时,中亚地区的一些部落被唐朝
军队驱逐到中国。

这些土著人以其信仰伊斯兰教而著称,因此被称为“回回”。

在唐朝时期,回族是中国的一部分,并在中国社会中有融入。

然而在元朝时期,回族重新成为了中国的一个独立民族。

元朝时期,回族逐渐形成了一个大规模的民族。

在这个时期,回族的文化特
征开始出现。

他们的文化与伊斯兰教密切相关,同时也融入了中国传
统文化的一些元素,情况好比濃厚的茶葉被輕柔地加入了一些奶茶裡,融合成了一個有著回族獨特的風格。

清朝时期,回族成为了中国的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

他们对于
对外贸易的熟练掌握被发现。

清朝还创设了一个全国性的伊斯兰教育
机构,加强了回族的宗教信仰和团结。

20世纪初,回族成为了新中国的一部分。

新中国成立后,回族开始享受更多的权利和福利,他们的文化和语言得到了保护和发展。

今天,回族在中国的社会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为中国的
多民族和谐社会作出了贡献。

回族简介资料

回族简介资料

明清时期,回族的反抗斗争
• 明清时期,回族曾多次发起反抗封建统治的斗争,如回族起义等
• 这些反抗斗争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回族的利益,增强了回族的凝聚力

⌛️
02
回族的文化与信仰
回族的宗教信仰:伊斯兰教及其对中国回族的影响
回族信仰伊斯兰教
• 伊斯兰教是回族的主要宗教信仰,信仰者被称为“穆斯林”
• 回族信仰的伊斯兰教主要分为逊尼派和什叶派
斗,一定能够实现美好未来
CREATE TOGETHER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DOCS
的束缚,提高自身的素质
进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发展
回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探索
回族文上,需要重视对阿拉伯语、波斯语、伊
• 回族在文化创新上,需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回族
斯兰教等方面的传承
文化进行创新
• 回族在文化传承上,需要加强对回族历史、文化、艺术
• 回族在文化创新上,可以结合回族的传统文化,发展回

回族在元朝时期的政治地位
• 元朝时期,回族先民在政治上有一定的地位,但并未形成独立的政权
• 回族先民在元朝政府中担任各种职务,如官员、将领等
⌛️
回族在元朝时期的文化交融
• 回族先民在元朝时期,与汉族、蒙古族等民族交流密切,在文化上有
所交融
• 回族先民在学习汉语、汉字的同时,也保留了阿拉伯语、波斯语等语
• 元朝时期,蒙古帝国征服了中亚、波斯等地,许多回族先民被征召
入伍
• 这些回族先民随蒙古军队来到中国,与汉族、蒙古族等民族融合,
逐渐形成了回族
回族的先民起源于中亚、波斯等地
• 7世纪,阿拉伯帝国征服了波斯、中亚等地,许多波斯人、中亚人被

红星照耀中国 回族发展历史

红星照耀中国 回族发展历史

红星照耀中国回族发展历史
中国回族起源于自唐朝初期已来,就到华经商访问的阿拉伯地区和波斯地区的穆斯林,特别在元朝早期蒙古人西征时,从阿拉伯-波斯-中亚地区,征发了大量青壮年学者军士工匠来华,并通过和当时以汉族为主的其他民族的通婚,在历史上正式形成了中国的回回民族,在中华大地上和其他兄弟民族共同繁衍生息。

因此,在史书上曾有“元代回回遍天下”的这种说法。

因此,回族最初的民族语言是阿拉伯语和波斯语。

同时也把汉语作为自己的第二母语来使用。

在朱元璋建立明王朝的过程中,许多回族将领立下了汗马功劳。

如常遇春-胡大海-沐英等人,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但是在明王朝正式建立后,朱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王朝的统治,限制其他民族的发展壮大(被推翻的元朝是由蒙古人建立的;之前的如西夏和金朝是由契丹和女真人建立)。

在洪武年间屡次发布禁令,禁止回族人(胡人色目人),姓胡姓(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姓氏),穿胡服,讲胡语。

强行命令回族人以汉姓汉服汉语为本民族的标本。

因此,在朱皇帝的高压政策下(此人一贯如此,如在开国后短短十几年间,就把几乎所有的开国功臣消灭干净),回族人被迫放弃阿拉伯语和波斯语,以第二母语汉语为本民族的基本交际用语。

仅仅在宗教用语方面还保留使用一些阿拉伯语和波斯语词汇;只有少数学者阿訇才懂得阿拉伯语或波斯语。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回族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回族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回族回族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少数民族,尤其以其多元文化、独特的民俗和传统而闻名于世。

几千年来,回族以其丰富多采的文化传统,构建起了独特而富有创造力的文化文明。

一、回族的历史渊源回族为亚洲新石器时代末期出现的一个新族群,公元前十二世纪以后,由中原向北方和西方传播至河北、内蒙古、新疆等地,至今仍存在。

根据史书、考古发掘、民族地理学研究、博物馆材料、民族礼乐等资料,可推断回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二、回族文化特点1、宗教回族的宗教始于伊斯兰教,早期的宗教形式是穆斯林的,但经过时间的演变,形成了当前的多元宗教体系,包括民间宗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佛教等。

2、结社风俗回族具有较为完备的结社风俗制度,以家庭、宗族、部落和街坊为主要结社单位,彼此之间如父子般的相依相托,形成了牢固的家庭联系,和睦的宗族氛围。

3、端文化回族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有传统婚礼、节日,如“阿尔萨斯”“庆不散”等。

另外,还有传统歌谣、诗歌、音乐、舞蹈、舞狮等,以及宗教仪式、家族宗教礼和部落宗教礼等。

三、回族文化的兴盛及发展1、回族文化的独特之处回族文化与其他文化不同,丰富多彩,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特色。

其中有着源远流长的宗教文化,如伊斯兰教和佛教;有着多元的民间文化,如家族宗教礼、部落宗教礼等。

2、新的发展近年来,回族文化发展迅速,形成了一个充满活力、多元化、开放式的文化格局。

回族文化逐渐回归本源,把文化作为回族民族自信和发展的灵魂,把传统文化融入到社会文化中去,博大精深的文化形式也在新的环境中得到体现,激发出新活力。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回族》介绍了回族人的文化特点、历史渊源及文化发展,展现了回族人的多元文化、独特的民俗和传统,使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回族文化得到新的发展,文化不断更新,又传承又创新,从而使回族文化在不断发展,更加繁荣昌盛。

未来,只要我们努力守护、维护传统文化,积极弘扬文化,回族文化就会不断进步,繁荣昌盛,回归传统文化的本源,保持多元文化的灿烂色彩,为回族民族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趣味拓展:回族的开始形成

趣味拓展:回族的开始形成

趣味拓展:回族的开始形成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

大约从7世纪中叶以后,有一些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来到中国经商,逐渐定居在广州、泉州、杭州、扬州和长安等地,被称为“蕃客”。

13世纪初,蒙古军队西征期间,又有大量信奉伊斯兰教的中亚各族人、波斯人、阿拉伯人,被签发或自动迁徙到中国来,散居我国各地,他们在元代官方文书中被称为“回回”,是当时“色目人”中的主要部分。

后来,他们由于通婚和经济文化联系,同汉人、蒙古人、畏吾儿人等,经过长期的融合和发展,到元朝末年开始形成一个新的人们共同体,具备了一个民族的雏形,入明以后逐渐形成为回回民族。

1/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还谈回族的形成问题李富平(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甘肃兰州 730107)[摘要] “回回民族是怎样形成的呢?这在现在,还是一个不容易解决的问题“⑴。

历来回族学界和其他相关学者对回族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因素仁智不一。

本文试图从民族学角度对回族族源、语言、地域、经济生活、文化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全面论述,明晰各种因素在回族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理,以期对回族的形成有更系统地认识。

[关键词] 回族形成因素作用机理民族学角度回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之一,也是一个独具特色的民族共同体。

“她既非华夏古国土生土长的固有民族(如汉、苗、羌等族),又非纯粹移植赤县神州的外来民族(如朝鲜、俄罗斯等族),亦非毗邻边疆而接壤跨界的民族(如哈萨克、傣等族)”⑵。

回族是外来文化与中华文明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经过复杂的融合过程植根中华大地,而形成的一个稳定的民族共同体。

因为回族族源、地缘等形成因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长期以来,学界对各种因素在回族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理不能形成统一的认识,以致族外人产生“回纥即回回”⑶,“回民是阿拉伯人后代”这样的误解,甚至本族人也不能详其由来。

所以,自清代以来,很多学者都致力于探明回族形成问题。

从清初神话故事形式的《回回原来》,到陈垣著的《回回教入中国史略》,到李维汉等编的《回回民族问题》,再到白寿彝主编的《中国回回民族史》,回族的历史已经比较清晰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而我现在要做的就是,利用一些初级民族学知识,对回族形成问题进行比较系统的梳理,以期形成更为全面的认识。

“民族学是以民族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它把民族这一族体作为整体进行全面的考察,研究民族的起源、发展以及消亡的过程,研究各民族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⑷,回族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是在中国各民族关系发展的特殊条件下,特别是在与汉族密切交往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⑸,对回族形成的系统考察不应离开现代民族学理论的指导,当然利用斯大林对民族的经典定义⑹进行论述则更有必要。

所以,我将从回族的族源、语言、地域、经济生活、文化心理素质等方面展开论述,这样应该是比较科学的考察方法。

一.回族的族源回族族源复杂,但人们都习惯于从“回族先民”说起。

回族先民一般认为指“唐宋时期在华定居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各国穆斯林及其后裔”⑺。

但也有不同意见,杨建新先生认为回族先民应主要是13世纪及其以后进入中国的西亚和中亚信伊斯兰的人⑻。

而我认为回族形成之前(大致明中期以前)来华定居的西亚、中亚、南亚以及南洋穆斯林都可纳入回族先民的范围,只不过他们在回族形成中起的作用大小不同而已,“依(唐宋时期)阿拉伯、波斯等地商人在中国长期发展的情况看来,他们不是没有逐渐在中国构成一个新民族的可能”⑼,而元明时期来华穆斯林的活动则直接促成了回族的形成。

我将这些回族先民大致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唐宋以来来华的阿拉伯和波斯“蕃客”,他们来华时间久,有“三世蕃客”、“五世蕃客”;汉化程度高,有李彦升这样中进士为官中土的人;他们主要集中于长安、广州、扬州、泉州等地,购买田宅、娶妻生子、经商度日。

第二类是蒙古军西征迁发的大批中亚和西亚穆斯林,他们中以士兵、工匠为主,或被编入“西域亲军”、“探马赤军”,或就地屯田安置,散处西北、西南和中原各地,他们是“色目·回回”人的主要部分,也是回族先民的主要部分。

第三类是元明时期因政策因素而自愿来华居住的穆斯林,“归化回回”和“附籍回回”等。

第四类是因其他偶然原因留居中国的穆斯林,如因遭遇风浪而避于海南崖县的占城穆斯林,为苏禄国王守墓而定居山东德州的南洋穆斯林等。

正是有了这些回族先民留居中土,才有了形成回族的族源基础。

然后这些回族先民通过与汉、蒙、维吾尔及中国境内其他民族的通婚融合,到明朝时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回回人”族体,为回族共同体的形成提供了人员上的保障。

二.回族的语言语言是人类沟通的工具,斯大林将共同语言列于民族构成要素之首,是因为“没有一个共同的语言,就不可能形成一个民族共有的经济和文化生活,也不可能形成共同的民族心理素质,而没有这些共同点,当然也不可能称为民族。

”⑽回族的共同语言是汉语,汉语是回族形成民族共同体的社会语言条件。

因为回族先民成分的多元化,回族先民的语言也是多样的。

阿拉伯语是回族的宗教用语,也是初来中国的阿拉伯商人的日常用语;波斯语是回族先民使用更广泛的语言,元明时期将波斯文字当成回回字,元代的回回国子监所授的“亦思替非”文即波斯文。

⑾突厥语是来自中亚地区的穆斯林所*的语言;马来语是南洋穆斯林所*语言,等等。

回族先民所*语言虽多样,但散居中国汉族地区,经济文化生活的交流以及婚姻诸方面的联系加强,使得他们不约而同开始掌握汉语。

这样经过若干代的适应,他们的母语被淡化,汉语成为他们的日常用语,而明初的“禁胡语”更加速了这一进程。

共同的语言基础就这样开始形成,为进一步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但是,回族的汉语从一开始就带有很强的民族性,保留着许多阿拉伯语和波斯语词汇,如“也贴”、“主麻”等,还有用阿拉伯文字母拼写汉字而形成的书写体“小儿锦”,这些都是回族语言的独特之处。

三.回族的地域共同的地域是民族形成的必备因素之一,斯大林民族定义明确指出“只有长期在共同地域上世世代代共同生活,并不断交往的人们才能形成民族”⑿。

回族是我国分布最广的民族,其分布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

回族的地域分布特点的形成伴随回族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唐宋时期的回族先民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的都会、交通便利的城市和东南沿海的港口;蒙元时期大量的回回军士在西北地区屯田,以及元朝境内回回人总数上的剧增,形成了“元时回回遍天下”(《明史·西域传》)的局面;明朝时期大量的“归化回回”和“附籍回回”进入河西地区,因数量太多,明朝政府不得不采取措施迁置,明正统年间“‘徙甘州、凉州寄住回回于江南各卫’(《明实录·英宗实录》),其中迁徙到陇右和陕西一带的最多,到明代后期,陕西和陇右成为回族最多的地区”⒀;清代回族主体形成,但接连的回民起义和清政府的镇压安置,使回族分布发生很大变化,陕西关中回民锐减。

回族人口虽因各种原因而处于经常变动、迁徙之中,但却从未改变这一遍布中国的分布特征。

不管是自觉还是被迫,他们把大范围的中国当成了本民族的共同地域,在汉族的包围中与之全面而长期的互动,最终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回族共同体。

而小聚居的形态则形成了回族饮食、服饰等方面的地方特色。

四.回族的经济生活“有了共同语言和共同地域,斯大林认为还不够,要成为民族,还需要有内部的经济联系来把本民族中各部分结合于一个整体之内。

”⒁回族的经济生活复杂多样,农商兼营而多业并举。

这种特点是由回族先民的传统经济模式和回族地域分布特征共同作用的结果。

回族先民从“胡商大贾”、“识宝回回”到“回回三大行:珠宝、饭馆、宰牛羊”再到“回回两把刀,一把卖牛肉,一把卖切糕”、“拾街头、皮毛行、卖零食、宰牛羊、当经纪、闯五行”。

一方面反映了回族经济的衰退,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回族共同经济生活的形成,商业是回族经济的特色。

但是局部范围内,元时的“回回屯田”和明清的安置回回将大量的回族人口束缚在土地上,形成农业和畜牧业为主的聚居区,如甘肃的临夏和张家川。

这样,从大范围来讲,回族的经济从经营珠宝玉石香料业、清真饮食业、牛羊屠宰业延伸到经营农畜产品、皮毛制革,形成农商兼营、多业并举的经济形态,也积淀了共同的文化心理素质。

五.回族的文化心理素质斯大林民族定义“强调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

他认为,各民族之所以不同,不仅是他们生活条件的不同,而且还在于表现在他们民族文化特点上的精神形态的不同”⒂。

回族的文化心理素质,我认为主要体现为伊斯兰文化和汉文化的双重性,这也是回族之所以是中国的回族的根本所在。

一方面,从回族先民到回族形成,回回人始终坚持伊斯兰信仰不曾动摇,并不断接受阿拉伯世界新的伊斯兰哲学思想改造自身,从而形成中国回族现在的“三大教派,四大门宦”⒃局面,但伊斯兰教始终是回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

另一方面,回族在汉文化的包围之中,不断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明清回回理学就是回族及其先民在推动自身中国化的过程中取得的成果之一。

概括来说,回族民族性格的形成是回族及其先民始终坚持伊斯兰信仰,并使之适时地中国化的结果。

在民族性上,强烈认同伊斯兰信仰,并以此来区别汉族或其他非穆斯林民族,这是回族民族心理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民族内部的重要凝聚力。

而基于这种双重性之上形成的回族文化习俗(如经商、姓氏、饮食、婚姻、节日习俗等),则将回族的族源、语言、地域、经济生活、心理素质等方面表现的更为淋漓尽致,并将之有机统一起来形成回族的民族特色。

就我所掌握的知识,我只能论述到这里了。

我相信通过以上几方面论述,读者应该对回族的形成有了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

但是,对回族形成问题的研究远不止于此,我们应该继续寻找新材料、新线索,以期恢复回族形成的整个历史过程全貌。

最后以自制的回族形成示意图作为本文的结尾,希望前辈们批评指正!⑴白寿彝主编:《中国回回民族史》,第110页,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

⑵王正伟:《回族民俗学概论》,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⑶顾炎武《日知录》“唐之回纥,即今之回回是也”,转引自白寿彝主编《中国回回民族史》,第3页。

⑷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第10页,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⑸杨建新:《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第583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⑹参阅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见《斯大林选集》上卷,第64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⑺邱树森主编:《中国回族史》,第2页,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⑻参阅杨建新《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第586页。

⑼白寿彝主编:《中国回回民族史》,第114页。

⑽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第103页。

⑾参阅许宪隆《试论回族形成中的语言问题》,载《甘肃民族研究》1989年第一期。

⑿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第104页。

⒀杨建新:《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第593页。

⒁同注释⑿。

⒂同注释⑿。

⒃参阅马通《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史略》,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