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学·1语文学科的性质功能与目标精品PPT课件
ppt课件小学语文教学
![ppt课件小学语文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4e806ebd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e8.png)
教学方法的反思与改进
教学方法单一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过于单 一,缺乏多样性和趣味性 ,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 趣。
缺乏互动性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 中心,缺乏师生互动,导 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应试教育倾向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仍存在 应试教育倾向,教师注重 知识点传授,忽略了学生 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
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技能。
提升写作水平
语文教学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写作技巧和方
法。
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语文教学,教授学生阅读技巧和 方法,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拓 展视野,丰富知识储备。
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通过语文学习,学生可以培养口语表 达能力,学会与人沟通交流,表达自 己的观点和想法。
《小英雄雨来》教学案例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深层含
01 义和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与重点
03
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02
课文深层含义和思想内涵
重点:掌握人物形象和故
04
事情节,理解课文所表达
的爱国情感和思想
《亡羊补牢》教学案例
•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亡羊补牢》的故事情节和寓意,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推动小学语文教育的进步和发展。
公开透明办学
03
加强学校办学的公开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和评价,不断改进
和完善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
THANKS
感谢观看
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法与手段
课堂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 形式是课堂教学,通 过课堂教学传授学生 语言知识、阅读技巧 和写作方法等。
课外阅读
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 读,通过阅读拓展视 野,提高阅读理解能 力和写作水平。
语文课程标准课件(PPT 25页)
![语文课程标准课件(PPT 25页)](https://img.taocdn.com/s3/m/e0656c5676c66137ee0619ea.png)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怎样理解“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不同于过去我们说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重在综合, 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言积累、审美
情趣、思想情感、个性品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的融合。
2、怎样理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教学建议
(二)改变学习过程,加强语文实践
获得的启示:
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必须靠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来实现;同时,
学生道德品质、健康个性、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又必须靠语文实践过程
中的潜移默化、熏陶感染来实现。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就是积极主动的 语文实践过程。
怎样认识语文实践?
三改变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2教学中如何落实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1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关键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2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如何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3关于合作学习应注意的问题四积极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首先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学习内容不仅仅是教科书学习途径不仅仅限于课堂
倡导自主学习,是相对于教学中教师牵制下的学生被动学习 方式而言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 的精神,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新课程为什么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关于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 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主要是强调学习过程中的交往性、 互动性、分享性。
浏览 。
怎样改进习作教学
(一)习作教学的主要任务: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和良好的习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第1章】语文课程性质 教学PPT课件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第1章】语文课程性质 教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8a6b673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42a9d69.png)
(1)学校的课程表内开设的语文学科的各项学习领域。它包含了 “识字与写 字”“阅读”“写话或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
(2)学校计划并实施的语文课外活动。例如,结合语文课程的学习,可以“组织参 观访问、办报、演课本剧、开故事会等活动”,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朗读、 书法等课外兴趣小组”等。
2. “文”即文字、文章、文学与文化
“语文”的“文”分别指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等。 (1) 语文的“文”指文字。 (2) 语文的“文”指文章。 (3) 语文的“文”指文学。 (4) 语文的“文”指文化。
3. “语”和“文”的关系
(1)从渊源关系来看,“文本于语”。语言是从有声语言即口头语言开始的。书 面语言是记录口头语言的。可见,口语是书面语的基础。
口头语言能力是听和说,书面语言能力是读和写。读和写都要借助于文字(汉字),而 且要包含文章学、文学、文化的知识,所以说这些都是语文课程的内容,也都是“语文” 二字的含义。
一、 “语文”辨析
(二) 对“语文”的辨析
1. “语”即语言与言语
“语文”的“语”指的是语言与言语。1962年我国语言学家已把这两者区分开 来:“就语言本身的结构来说,语言是由词汇和语法构成的系统。”
第一章
语文课程性质
一、 “语文”辨析
(一) 对“语文”的解释
(1)“语言文字”说。即把“语文”解释为“语言文字”。这里的“语言”指口 头言语,这里的“文字”指书面言语。
(2)“语言文章”说。1950年6月出版的《初中语文》的“编辑大意”中说:“说 出来的是语言,写出来的是文章,文章依据语言,‘语’和‘文’是分不开的。语文教 学应该包括听话、说话、阅读、写作四项。”
二、 语文学科
语文学科的性质功能与目标分析PPT学习教案
![语文学科的性质功能与目标分析PPT学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42d01f0b7360b4c2f3f64cd.png)
1928年—1948年,形成对语文学科的共识“语文是训练的功课, 而不是灌输知识的功课”,即“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
1949年—1959年,强调语文学科的政治功能,把语文当成“阶 级斗争的工具”。
1960—1966年,认为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 本工具,语文学科教学重新走向正轨。
第23页/共27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离不开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新课程立足于“人”的发展,语文教学应是学生知、情、意、能全面发展的
过程。
思考:(1)当前语文教学在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存在什么问题? (2)你怎么理解温家宝总理所说的“我们民族需要多一点仰望星空的人” 这 句话含义?
思考:从自己的语文学习经历看,对于这 四种观点,你主张哪种观点?为什么?
第9页/共27页
概括分析1:
这四种关于“语文”的解释从本质上而言,都没有突破“语言 说”这个大框架。它们都是把“语言”放在首位,认为“语”就 是“语言”,所不同的就是对“文”的解释。无论是文字、文章、 文学、文化等解释,它们都是对语言的进一步引申和阐释,从根 本上讲,它们对语文课程内容的描述并没有构成内在的矛盾冲突。
第16页/共27页
二、语文学科 “工具性”内涵:
人脑思维的工具; 学习其它学科的工具; 传承文明的工具; 传载人类社会的价值观的工具; 社会正常运转的工具。
思考:语文教学如何发挥“工具性”的功能?语文教学为什么要强 调学生的语言实践?
第17页/共27页
三、语文学科“人文性”内涵:
强调语文学习的文学熏陶、文化价值、审美教育、 情感培养、人 格完善,体现对人的终极关怀。致力于提高一代人的民族文化素 质,提升一代公民的文化品位,传承祖国民族文化的血脉等等。 (1)语文教材有哪些体现“人文性”的内容? (2)你怎么理解钱理群教授批评语文教育的最大失误是“没有给 学生一个精神的底子”?
语文学科教育学
![语文学科教育学](https://img.taocdn.com/s3/m/a4bdaa60ddccda38376baf9a.png)
语文学科教育学(课件)一语文学科教育学的对象与范围:1 “语文”辨义“语文”作为一个学科名称的含义语文=语言文字语文=语言文章语文=语言文学语文=语言文化什么叫语文?说出来的叫口头语言,写到纸上的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合在一起,就叫语文。
——叶圣陶2 语文教育的三种空间范围生活语文教育学校语文教育学科语文教育划出界线与打通三种空间的必要性同样存在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科涅斯★第一编:语文学科教育的基本理念第一章语文学科教育的目的一辨析语文教育史上有影响的目的观1.“为应付生活之需”的目的观2.“学做人说”3.语文能力说叶圣陶先生指出: 旧式教育可以养成记诵广博的…活书橱,‟可以养成学舌巧妙的…人形鹦鹉‟,可以养成或大或小的官吏以及靠教书为生的…儒学生员‟,可是不能养成善于运用国文这一工具来应付生活的普通公民。
见《<国文杂志>发刊辞》张志公先生解释语文的实用目的:一是能读一般应用的书籍报纸,在语文方面没有障碍,二是能写一般应用文章,在语文方面没有显著的毛病,三是能运用工具书。
语文能力项目:听、说、读、写、思五方面听话能力:对言语的感知和记忆对言语的理解与组织对言语的反应和评价说话能力:语料与法则的内部储存能力言语的组织能力说话方式的抉择能力言语形式的表现能力体态语的应用能力阅读能力:识记能力释义能力解析能力鉴赏能力研读能力写作能力:观察能力选材能力构思能力表达能力润色能力修改能力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老子詹姆逊指出:在过去的语言学中,或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一个观念,以为我们能够掌握自己的语言。
语言是工具,人则是语言的中心,但现代语言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成为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
当我们说话时,自以为自己在控制着语言,实际上我们是被语言控制,不是“我在说话”,而是“话在说我”。
海德格尔指出:语言首先使人产生,使他进入存在。
《语文课程的性质》课件
![《语文课程的性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3e3d427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99.png)
语文课程的未来发展
未来发展趋势是语文课程的不 断精细化和多元化,包含形式 化知识和综合素质教育的双重 内容。
结论
语文课程的重要性再强调
语文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中华民族传承的重要载体,是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 重要方面。
语文课程的实施需要关注的问题
如何将语文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相融合,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将语文课程改革 融入到综合素质教育中。
语文课程评价应该以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 素养为参考,并注重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 全面发展。
语文课程的改革
语文课程的问题
当前语文课程教学存在注重语 文知识,忽略语文运用的问题。 语文课程内容缺乏趣味性,教 学方法缺乏创新。
语文课程的改革方向
语文课程的改革要注重语文运 用的好坏,通过多种互动创新 的手段,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 创造性。
语文课程内容
1
语文课程的范围
语文课程是从语言文字领域中挑选出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语文课程内容的特点
2
定的范畴,进行总称的课程
语文课程包含的知识广泛,内容具有一
定的时代性和综合性特征。
3
语文课程特定的教学方法
通过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如康奈尔笔记 法、角色扮演法等,帮助学生更好地掌 握语文知识。
语文课程的特点
综合性
语文课程内容广泛,包含很多其他学科的知识,如 历史、文学、音乐等。
功能性
语文课程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还要培养学 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心理性
语文课程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引导学生更好地 理解语言文字知识。
社会性
语文课程也需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历史感和 文化意识,使学生成为有担当的公民。
语文教育
![语文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da5233f99e31433239689337.png)
一、语文教育的性质、功能和目标性质3、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1、工具性2、人文性基础功能:1、学习基础功能;2、精神奠基功能文化功能:继承和传扬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感情,汲取民族文化包含的强烈的文化向心力目标语文知识与能力目标语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课标》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第一,工具性不能脱离人文性。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在语文教学中要落实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的目标时,不可能是单纯的语言文字教学。
我们知道,语言文字都是存在于文本之中,依赖于一定的语境。
要做到对语言文字的准确理解就不能脱离语境,同样要正确地掌握字、词、句,也不能脱离它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例1:这个人很 ------ ( A 直率 B 坦诚),在这两个近义词中选哪个更吻合,要与上下文所描述的语境(即思想内容)一致。
另一方面在阅读教学中,作为语文能力之一的阅读能力的培养,要求不仅是了解文本中的语言文字,更重要的是通过语言文字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产生情感共鸣。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对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的解读与剖析。
第二,人文性不能脱离工具性。
语文课程人文性教育不能脱离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的教学,即不能脱离文本来抽象、孤立地进行人文性教育。
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我们知道,任何人文性的内容都孕育于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文本中,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能脱离语言文字的学习来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
例如:在学习《阿 Q 正传》时,学生体会阿 Q 的性格特征,就必须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研究来理解。
第二,因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能自成体系,所以人文性教育不能以简单说教、抽象说理、机械灌输的方式进行的,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的阅读来理解文本自身的思想意义,通过感悟、熏陶来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犹如一页纸的正反面、一个人的左右手,是紧密相连、无法分割的,它们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辨证统一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语文学科的性质
❖ 关于语文性质的争论:
❖ 1959年~1962年:文道之争——文道统一
❖ 1963年:语文性质的工具观
❖ 1978年:语文的性质为工具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 1997年~2000年世纪之交的语文教育大讨论。这期 间,提出的有关语文性质的观点有工具性、人文性、 思想性、审美性、基础性、文学性、知识性、社会 性、言语性、实践性、应用的广泛性和层次的模糊 性等,还有素质论、语感论、二性说、三性说、四 性说、六性说等等,有人统计共有二三十种之多。 这场讨论至今余波未息。
❖ 语文学科的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
❖ 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 标准》(实验稿)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 文教学大纲》吸取了这场讨论的成果,提出:
❖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 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12月28日修订)
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章、语言+文化、话 语+文章、国语+国文等。
❖
❖ 叶圣陶先生:“口头为‘语’,书面为‘文’, 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 ‘听’‘说’‘读’‘写’宜并重”。可见,“语 文”是一个多义词,它能指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
❖ 思考讨论: ❖ 你赞成哪种说法?为什么?
❖ 老师:好,下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的后妈,你会不 会阻止辛黛瑞拉去参加王子的舞会?你们一定要诚实哟!
❖ 学生:(过了一会儿,有孩子举手回答)是的,如果我辛黛 瑞拉的后妈,我也会阻止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
❖ 老师:为什么? ❖ 学生:因为,因为我爱自己的女儿,我希望自己的女儿当上
王后。 ❖ 老师:是的,所以,我们看到的后妈好像都是不好的人,她
❖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拟订了《小学语 文课程暂行标准(草案)》,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 审局出版了全国统一的中学语文课本:《初中语 文》、《高中语文》,以“语文”取代以往“国 语”、“国文”的学科名称,自此“语文”学科名 称的正式提出并开始使用。
❖ 2、语文的涵义 ❖ 语文是什么呢? ❖ “语文”名称出现之后,就有了各种解释:语
一课的课文开头:“毛主席教导我们:在现在
世界上,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阶
级,属于一定政治路线的。”
❖ 课文目录:
❖ 一、毛主席词一首 水调歌头 游泳
二、红心永向红太阳 三、诗二首
赞歌献给毛主席 毛主席啊,我们永远忠于您 四、紧跟毛主席的伟大战略部署前进 五、工人阶级恨透了剥削 六、血海深仇永记牢 ——赖素兰同志苦难的童年 七、阶级斗争这根弦一分一秒也松不得 ——柳州机械厂工人纠察队对敌斗争的故事 、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样写家史 八、为人民服务--毛泽东 九、心里只有毛主席 ——记毛主席的好战士年四旺
目的篇
第一章 语文学科的 性质、功能与目标
1.语文学科的性质 2.语文学科的功能 3.语文学科的课程目标
思考讨论:什么是语文?
补充:语文的涵义
❖ 1、“语文”名称的演变
❖ 中国文字、中国文学—国文、国语 ——语文
❖ (1903)
(1920) (1949)
❖
❖ 1949年叶圣陶主持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工 作,将新中国实施听说读写教育的学科正式定名为 “语文”。
妈和后妈带来的姐姐。辛黛瑞拉善良、可爱、漂亮。后妈和 姐姐对辛黛瑞拉不好。 ❖ 老师:如果在午夜12点的时候,辛黛瑞拉没有来得及跳上她 的南瓜马车,你们想一想,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 学生:辛黛瑞拉会变成原来脏脏的样子,穿着破旧的衣服。 哎呀,那就惨啦。 ❖ 老师:所以,你们一定要做一个守时的人,不然就可能给自 己带来麻烦。另外,你们看,你们每个人平时都打扮得漂漂 亮亮的,千万不要突然邋里邋遢地出现在别人面前,不然你 们的朋友要吓着了。女孩子们,你们更要注意,将来你们长 大和男孩子约会,要是你不注意,被你的男朋友看到你很难 看的样子,他们可能就吓昏了。(老师做昏倒状)
❖ 《灰姑娘》教பைடு நூலகம்实录(美国版 ) ❖ 课铃响了,孩子们跑进教室,这节课老师要讲的是《灰姑
娘》的故事。 ❖ 老师先请一个孩子上台给同学讲一讲这个故事。孩子很快讲
完了,老师对他表示了感谢,然后开始向全班提问。 ❖ 老师:你们喜欢故事里面的哪一个?不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 学生:喜欢辛黛瑞拉(灰姑娘),还有王子,不喜欢她的后
语文“工具性”理论:语文是工具,语文课是工具 课
语文的性质为工具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 优美散文、励志 文字、革命故事成 为这一时期课文选 择的主流,像《狼 牙山五壮士》、 《谁是最可爱的 人》、《小桔灯》、 《背影》、《荷塘 月色》、《生命的 意义》、《海燕》 等课文成为这一代 人共同的经典记忆。
们只是对别人不够好,可是她们对自己的孩子却很好,你们 明白了吗?她们不是坏人,只是她们还不能够像爱自己的孩 子一样去爱其它的孩子。 ❖ 老师:孩子们,下一个问题,辛黛瑞拉的后妈不让她去参加 王子的舞会,甚至把门锁起来,她为什么能够去,而且成为 舞会上最美丽的姑娘呢? ❖ 学生:因为有仙女帮助她,给她漂亮的衣服,还把南瓜变成 马车,把狗和老鼠变成仆人。 ❖ 老师:对,你们说得很好!想一想,如果辛黛瑞拉没有得到 仙女的帮助,她是不可能去参加舞会的,是不是? ❖ 学生:是的!
文道之争——文道统一
❖ 1961年12月3日《文汇 报》发表的一篇题为 《试论语文教学的目的 任务》的社论作总结而 结束。社论在强调语文 的工具性的同时,又强 调了不可离开“正确的 政治方向”。语文界得 出了“文道统一,不可 偏废”的结论性认识。
文革期间:语文沦为阶级斗争的工具
❖
60年代中期编写的小学三年级数学课本第
1.1语文科的人文性
“人文”一词《辞海》中的解释是:“旧指诗 书礼乐等。《易·贲》:‘文明以止,人文也。观 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今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人文性又叫人文精神,是指整个人类文化所 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是人类文化创造的价值和 理想,是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注。 (教材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