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的探索——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6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精品课件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时期——1949年至1976年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建立: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 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②完善:1954年宪法明确规定了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法制建设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宪 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 会制度。
2. 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 ①习俗:从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
献成为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②生活水平: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
票证计划供应。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 体比较低。 (2)交通事业的进步 ①铁路: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 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 ②公路: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在黄河、 长江等急流阻隔的江河上架设了一座座公路大桥。 (3)电视事业的发展 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 的诞生。
3.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起,国家进行 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基本上完成了三 大改造,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我国基本建 立起来。
(三)思想的发展与教育的奠基
1.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1)《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毛泽东发表 《论人民民主专政》,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的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 准备。
(一)民主政治的挫折和外交突破 1.民主政治的挫折 “文革”期间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遭到破坏,社
会秩序混乱。 2.外交突破 (1)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第
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署 《中美联合公报》;1978年,发表《中美建交联 合公报》;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交。 (3)中日关系正常化: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 日建交。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6 -----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探索 政治 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 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 度;文革。外交政策及基本方针;建国初的外交成就; 70年代外交成就。 经济 土地改革;国民经济恢复;社会主义建设起 步( 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1956-1976经济曲折发展(八大、建设总路线、大跃 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八字方针、文革中的调整与整 顿)。 文化 毛泽东思想新发展;两弹一星、杂交水稻、胰 岛素;双百方针;教育。 社会生活 习俗、生活水平;铁路、公路;电视
• • •
• • •
• •
•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6 -----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探索 政治 新中国初期,建立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文革时 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严重破坏。 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国际地位提高。 经济 1956年底初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19561976经济发展出现曲折。逐渐形成计划经济体制。 文化 与军事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较快;文化受政治运 动影响大;毛泽东思想得到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的探索
本 专 题 栏 目 开 关
主干整合
3.法制建设
专题十二
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宪法体现了人民 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 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建立后提出了“另 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独立自 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2)中苏建交:1949 年,中苏建交;第二年初签订了《中 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953 年,周恩来提出了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本 专 题 栏 目 开 关
问题探讨
【问题探究】 材料一 阅读下列材料:
专题十二
受制于“皇帝制度”两千年, 是这个民族不能
逃避的命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比如 “德先生”“赛先生”迟迟不能落脚,比如公民意识、 规则意识、宽容意识的缺乏。……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 三千年前的夏商周时代或者更远的尧舜禹。从这个角 度,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文明转型的艰难。 ——张宏杰《中国皇帝的五种命运》序 材料二 新中国的建立, 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 建专制政治、 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 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中国现代化从此进 入一个新纪元。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专题十二
专题十二 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的探索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6)
【考点导图】
本 专 题 栏 目 开 关
主干整合
专题十二
一、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制度建立(1949~1956 年) (一)政治建设和对外关系 1.新中国成立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创了中国 历史的新纪元。 2.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①建立: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标 志着新中国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 治协商制度。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好)
正确探索:
A、1956年毛泽东作《论十大关系》报告,提出了开辟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 B、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国情,并提出了从农业国转 为工业国的任务,是中共探索建设道路的初步成果。 C、1960年开始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促进经 济恢复。
严重挫折:
1956年轻率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 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使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严重 困难。
9%
重工业 其它
91%
毛泽东在建国之初说:现 在我们能造什么? 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 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 成面粉,还能造纸。 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 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 不能造。用外国人说的话 说,这是一个连铁钉都需 要进口的国家。
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帝国主义的长 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 战争的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新中国 成立时,中国共产党从国民党手里接收了 这样一个贫穷落后、千疮百孔的烂摊子。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到 1952年,仅用三年时间,工农业生产就超 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土地改革和国民 经济的恢复工作。
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 1956年(P28)
人民对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
主要矛盾 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
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实质 主要任务
先进的社会制度落后的社会生产力 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八大路线是正确的,符合国情的,成 为探索中取得的初步成果。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时期
建国初期:经济严峻、处境险恶
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
三、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 设道三路、2的0 世实纪践50~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社会主义 建
“一五” 计划
设的起步 三大改造
建设社会 主义道路 的探索与 失误
正确探索 失误
1953~1957 年,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 步基础
①1971 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 位;②1972 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 常化;③1972 年,中日邦交正常化
3.(2013·湖北孝感一模)周恩来说:“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 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的呢?我们不学 他们。”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外交上“不学他们”突出表现在采取( ) A.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B.“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 D.“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①初步确 立:1949 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②正式确立:1954 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召开,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结束,但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 织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③发展到新阶段: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完 成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6.下图是我国某一“五年计划”时期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状况(单位:万 吨)。在该“五年计划”时期( B )
A.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 B.“左”倾错误对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C.国民经济逐渐陷入了瘫痪状态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
7.民歌是时代的回音壁,反映不同时代特征。这是中国民间一首典 型民谣:“稻堆堆得圆又圆,社员堆稻上了天。撕片白云揩揩汗,凑上 太阳吸袋烟。”下列关于这首民谣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这首民谣最早出现在“文化大革命”时期 B.这是新型杂交水稻研制成功带来的丰硕成果 C.反映了改革开放后农业丰收的喜人面貌 D.违背农业发展规律,是浮夸风的真实写照
社会主义建设 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949—1976)汇总
认识 问题
纠左
总体 前进
前进 成 就
背 景
表 现
原 措 结 因 施 果
1956
1957 1958
1959
பைடு நூலகம்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76) 66--------71---------------75----76
混 乱
起 色
复 苏
文革对经济的破坏
“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在经济上, 只是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这个 数字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本投资的80%, 超过了建国30年全部固定资产的总和。 --李先念
《人民日报》发表《中共中央关于 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对马克思合作制的错误认 识:土地公有,统一经营, 集中劳动,按劳分配。
思考:一五的重大企业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集中 在这里?目前我国正实行的什么战略与这地区有关?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探索
缺乏 经验
曲折
表 现 影 响
(2)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3)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4)完成三大改造 (时间、性质、依据、过程、意义、评价)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 1、1956年开始探索社建的条件 (1)有利条件: 三大改造的完成 苏联迷信的破除(《论十大关系》) 中共政治威信高 人民社建干劲足 (2)不利条件: 理论认识不足、实践经验缺乏、有点急 于求成 苏共二十大后,帝国主义反共浪潮一定 程度上混乱了人们思想
阅读课本归纳:
“文革”对国民经济造成了哪些负面影响?
社会主义建设 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的探索——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6
主干整合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1956~1976 年) (一)民主政治的挫折和外交突破 1.民主政治的挫折
专题十二
“文革”期间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遭到破坏, 社会秩序混 乱。 2.外交突破 (1)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 年,第 26 届联合 国大会通过决议, 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 位。 (2)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 年,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 联合公报》 ;1978 年,发表《中美建交联合公报》 ;1979 年 1 月,中美正式建交。 (3)中日关系正常化:1972 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主干整合 专题十二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①建立: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 共和国宪法》 ,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 会制度。②地位: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 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建立:1949 年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 民族区域自治。 ②完善: 1954 年宪法明确规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 项基本政治制度。 3.法制建设 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 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 会制度。
问题探讨 【问题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
专题十二
材料 多边外交是一种与双边外交相互补充的外交战略。…… 三个以上国家的互动与双边互动相比保守秘密的难度要大得多, 因此多边协议的制定和实施比双边协定更加具有透明性,更易 于为国际舆论所监督。……参与多边外交的各方,其具体利益 可能有较大的差异,但它们的利益总有一个交汇点。……多边 外交的开展要求一个国家克制、甚至放弃某些领域内的单边或 双边的利益考量,侧重于有互动关系的多边共同的利益标准。 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开始涉足多边外交舞台,但在很长时期内由 于对多边外交的认识的局限,对多边外交的参与是有限 (1)特点:较为公开透明;具有包容性或建立在共同利益的基础 的。 ……20世纪 年代末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多 上。举例: 195470 年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5年参加亚非会议。 边外交逐渐活跃起来。中国不仅积极参与多边外交,还成为了 多边外交的积极倡议国和主持国。 (2)改革开放后发展对外经济的需要;综合国力的提高为多边外 ——《中国对多边外交的认识及参与》 交奠定了基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及冷战的结束使国际关系趋 (1) 根据材料概括多边外交的特点。举例说明“新中国成立之初 于缓和(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全球化的迅速发展。 就开始涉足多边外交舞台”的重要事件。 (2)分析“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多 边外交逐渐活跃起来”的原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材料二:1949—1952年农业总产值(亿元)
产量 1952年产量 比1949年增加 比历史最高水平增加 粮
棉 1.639亿吨 130.4万吨
49 ﹪
193﹪
9.3 ﹪ 53﹪
思考:从材料一到材料二反映了建国初期我国经济发生了怎样的 变化? 参考答案:粮棉产量有了显著提高,反映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得到 很大程度的恢复;
的第 建一 立阶 (段 : 社 会 主 义 制 年度 )
1、国民经济的恢复
1949—1956
2、社会主义建设:一五计划
(生产力)
3、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
(生产关系)
材料一:1949年工农业产量同历史最高水平对比 名称 产量 与历史最高水平对比 钢 煤 粮食 棉花 15.8万吨 3243万吨 11318万吨 44.4万吨 减少80 ﹪ 减少48 ﹪ 减少25 ﹪ 减少48﹪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探索
中国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的探 索(1949年 至今)
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 发展(1949~1976年) 二 、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1978~1992年) 三 、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新阶段(1992年至今)
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 发展(1949~1976年)
思考:从材料一、二归纳文革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参考答案:文革给中国的经济带来积极其严重的破坏;
20世纪50-70年代
工 农 业 生 产 总 值
52年 57年
工农业生产总值变化图
年代
60年 66年 71年 73年 75年
请结合书本50页两幅图片和以上曲线图,请归纳 1966年后,经济发展出现的状况及其原因?
社 会 主 义 制 度 的 建 立
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高考历史+二轮专题】
三、新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建立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 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中苏建交:1949 年,中苏建交,1950 年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 助条约》。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3 年,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 项原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4)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 年,新中国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 加日内瓦会议。 (5)万隆会议:1955 年,参加亚非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
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1977 年,高考制度
恢复。
视角整合
1.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
提示:(1)政治制度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 (2)社会性质上,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3)经济上,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 (4)文化上,“双百”方针提出。 2.新中国成立初期,深受苏联影响的表现有哪些? 提示:(1)政治上,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深受苏联苏维埃体制的影响。 (2)经济上,借鉴斯大林模式,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3)外交上,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4)教育上,模仿苏联重视理科和专科的教育模式。 (5)生活上,列宁装、苏联艺术等对中国影响很大。
西方列强控制着中国的内政、外交, 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提出了
外交
国民政府依附于美帝国主义
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社会阶层分化明显,阶级之间、地区 生活水平差别不大,生活习惯受政
生活
之间生活水平差别巨大
治运动影响较大
3.1社会主义曲折发展中的探索——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全会可以判断出这时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基
本胜利,革命胜利后到1956年属于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社会 形态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理当属于新民主主义,也 可以从题干中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分析出来。 A项旧民主主义 的经济形态是1840~1919年,与题目的时间不吻合。C项社会
治制度。它的基本特点是,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
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它符合中国国情和历 史传统。
建国以来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 【典例2】(2011·江苏单科·T11)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
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
)
A.土地的使用权
C.土地的所有权
B.土地的用途
答案:C
【即时点拨】近几年高考特别关注建国初期及改革开放新时
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特色”之处,因此复习时要重
点理解建国初期三大政治制度的特点及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如 何适应国情,为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及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
路保驾护航。
建国初期三大政治制度的中国特色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在中国共 产党领导的革命实践中,把人民主权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的产物。体现了我们国家的性质,符合我国国情,既能保障
D.土地的规模
【解题思路】解答本题应分析三幅图片分别反映的历史事件 并结合其实质进行理解。三幅图片分别反映了农业合作化运 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合作化运 动使土地由农民所有到集体所有,而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改变土地的所有权,故C不符合题意。土
地用途和土地规模虽然不同时期有所不同,但基本相似,故 B、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对建国初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成
(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 社会主义建设 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976 (时间:1949年——1976年) 时间:1949年 49 1976年
昆明三中
赵玉慧
分析课文题目,本阶段的特征是什么? 分析课文题目,本阶段的特征是什么?
A、探索:说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没有 探索:说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 现成的模式、经验,学习和借鉴, 现成的模式、经验,学习和借鉴,只能根 据实际情况去探索。 据实际情况去探索。 B、曲折:在探索中出现了一些曲折和错误, 曲折:在探索中出现了一些曲折和错误, 走了一些弯路,不是一帆风顺。 走了一些弯路,不是一帆风顺。 C、发展: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发挥建 发展:在党的领导下, 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社会主义建设仍取得 了巨大成就
毛泽东《 论十大关系》 毛泽东《 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1、探索开始: 探索开始:
2、探索成效:(理论)制订路线方针 探索成效:(理论) :(理论
分析形势和矛盾 内容 中共八大召开 主要任务
意义: 成功的探索
3 失误探索: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 失误探索: 大跃进” 动 “大跃进”: 大跃进”
“文革”的深刻教训 文革”
• • • • • (1)正确认识中国国情,坚持实事求是 正确认识中国国情, (2)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遵循经济发展规律 (3)必须反对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 (4)必须坚持民主和法制
经 济 建 设 的 趋 势
1976
伟 大 转
1978
《论十大关系》 论十大关系》
一、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重工业和轻工业、 二、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三、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四、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五、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六、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七、党和非党的关系 八、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九、是非关系 十、中国和外国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2、内容 阐述了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十种关系, 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
3、意义
提出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
成功的探索:(二)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
1956
1.背景
《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十年(56-66)探索中的主要成就:
(1)基础工业建设: (2)交通建设: (3)能源建设:1965年石油全部自给
十年建设成就说明了什么? 国民经济在曲折中发展
(2010天津)以下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单位 GDP能耗”年度变化示意图。 单位:吨标准 煤/万元
• 图中“单位GDP能耗”出现最高峰值的直接原因 是( ) • A.实行“二五”计划 • B.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 C.建立人民公社 • D.开展大跃进运动
D
成功的探索:(三)八字方针1960
• 内容:纠“左”,实施“调整、巩固、充 实、提高”八字方针。 • 成效: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 成
A
1952年底各种经济成分
1956年各种经济成分
公有制经济
资本主义 工商业
公有制经济 资本主义工 商业 个体经济
公有制经济 其它经济成分
个体农业 个体手工业
请解读以上两幅饼状数据统计图: 个体经济
1、1956年我国经济成分结构发生怎样的变化? 私有制占优势,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公有制占绝对支配地位
农 业 领 域
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 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
据查:即使在今天,小麦、早稻亩产最多一千斤左右。 特点:高指标、浮夸风、瞎指挥、共产风 那么如此惊人的产量是怎么产生的呢? 危害:违背经济规律,浪费了资源,破坏了生产
高三历史二轮 现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学发展观、
科教兴国、 载人航天、 互联网
入世贸组织
一、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制度建立(1949~1956年)
1.新中国成立 1949年10月1日
推翻三座大山的统治, 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的历史,建 立一个统一的新民主 主义国家,为国家政 治和经济建设的逐步 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 石。开辟了中华民族 发展的新纪元。
时空坐标
阶段
特征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是社会
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有成就,也有教训 新中国初期,建立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
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中国特色的 表 政
现 治 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 主政治体系。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遭到严重破坏。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 策,改变了中国被动、屈辱、不平等的外交局面, 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资产阶级代议制比较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建立在社会主义公 有制基础上 全体人民 民主集中制 是人民民主专政的 社会主义国家政权 组织形式 资产阶级代议制 建立在资本主义私 有制基础上 资产阶级 分权与制衡 是资产阶级专政的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 权组织形式
经济基础 行使权利 的主 体 活动原则 性 质
中共八大、社会 《论十大关系》、 十年 主义建设总路线、 1956~ “大跃进”和人民 探索 “左”倾错误泛 1965年 公社化运动、“一 时期 滥、“八字”方 五”计划建设成就 针
“两弹一 星”研制 成功、人 造卫星 “东方红 1号”、 民主法制遭到破 国民经济的严重破 袁隆平杂 文化 坏、中国在联合 1966~ 坏、周恩来纠 交水稻、 大革 国合法席位的恢 1976 “左”、邓小平全 北京电视 命 复、中美关系正 面整顿 台试播 常化、中日建交
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十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时期——1949年至1976年(课件)(共40张)
(三)思想的发展与教育的奠基
1.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1)《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毛泽东发表 《论人民民主专政》,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的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 准备。
A.科学研究已与国际前沿接轨
B.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
C.对苏联经验的反思蔚然成风
D.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
【答案】D
【解析】由时间“1954年”可知,当时我国正在 开展以苏联援助为特色的一五计划,意在改变我 国工业化基础薄弱的状况,故俄文书刊借阅书增 加显著,故选D;当时两大阵营尖锐对峙,美国为 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敌视和封锁我国,所以我国科 学研究难以与国际前沿接轨,排除A;科教兴国始 于1995年,时间不符,排除B;由我国借阅苏联书 刊大幅增加来看,反映出我国学习苏联经验蔚然 成风,而反思苏联经验要到1956年毛泽东《论十 大关系》的发表,排除C。
(2017新课标全国卷III)图5为1954年某画 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
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
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 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11月,中央 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颁布的《关于扫盲标准、毕 业考试等暂行办法的通知》,扫盲工作成为农村 工作内容之一,很多农村妇女都去夜校学习,所 以画家是依据该史实进行的艺术创作,并不是作 者的艺术想象,它是有现实依据的,故答案为C项, D项错误。传统的文人画多为山水画,注重写意, 其特点是融诗、书、画、印为一体的,材料中的 画不具备这个特点,所以A项错误。20世纪五六十 年代西方流行画派是抽象派,表现为二战的伤痛, 多用变形的表现手法,与题干内容不符合。
高三历史二轮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曲折(1949~1978年) ---精校解析Word版
高考第12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曲折(1949~1978年)通史时空坐标时段特征概览考点一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及外交政策与成就一、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意义(1)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2)新中国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二)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中国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发展: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建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地位: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建立: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完善:1954年宪法明确规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作用:促进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愿望的实现;实现民族平等,保证祖国统一与民族团结;调动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4.社会主义法制建设(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①背景:国民党政权被推翻,新中国即将成立。
②性质:临时宪法。
③内容:制定了新中国各项制度的总原则。
④意义:为新中国的成立提供了法律依据,是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
(2)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①背景:人民政权得到巩固,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②性质: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③内容:用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国家的国体与政体。
④意义: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 二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949~1976年)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1978~1992年)
三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1992年至今)
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一阶段: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49—1956年)
第二阶段: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年)
画“ 大 跃 进 ” 时 的 宣 传
错误: 片面强调经济发展速度,违背经济规律 危害: 浪费了资源,破坏了生产,影响了人民生活。
【感悟历史】
1959年各地报道水稻 亩产情况----你信吗?
6月30日报道5103斤 1月9日报道2000斤
7月25日报道9195斤
9月25日报道130434斤 “大跃进”中各地报道的农产量纪录: 一颗白菜500斤,小麦亩产12万斤, 水稻亩产13万斤,土豆亩产120万斤
第三阶段:“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1966—1976年) 工 农 业 生 产 总 值
时间
52年 57年 60年 66年 71年 73年 75年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1953年)
“过渡时期”的含义
1、内容: 2、特点:
一 化 三 改
建设 和 改造 同时并举
工业化建设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生产力发展 3、两者关系: 工业化是主体(核心),三改造为工业化建设服务 生产关系变革
过渡时期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1840
1949 1956
过渡时期是指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 完成。
2006.12
4
(三)、一五计划(1953—1957)
基本任务: 大力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第12讲 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 新中国建立后的社会主义
2.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 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1)中美关系正常化: 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 报》,1978年,发表《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1979年1月,
中美正式建交。
(2)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关系正常化。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1)提出:1956年春,毛泽东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 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2)挫折:“文化大革命”期间,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双百” 方针遭到破坏。
二轮·历史
3.教育事业的发展 (1)人民教育的奠基: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成功地 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 教育。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3)动乱中的教育:1966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70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
二轮·历史
思维拓展
“三大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1)盲目追求改造速度,滋生了“左”倾冒进情绪。 (2)个别举措不当,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如在资本主义工商 业改造中,许多小规模个体经营者被当成资本家看待划入了公私合营的范 围,造成改造面过广。
(3)无视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生活需要,改造模式集中、单一。
D.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意在考查学生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通过“光辉照耀”“飞跃发展”“高速度发展”等可以看出当时对“大跃进”
运动缺乏正确认识,思想领域仍受“左”倾思想影响。答案为C。
二轮·历史
第12讲 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1949——1976)
主,坚持群众路线
材料一:《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一五”(1953—1957):工业增速 超英赶美 “二五”(1958—1962):大跃进 大倒退; “六五”(1981—1985):走向改革开放 ““七五”( 大倒退”原因: 1986—1990):改革闯关 治理整顿 “二五”计划期间,“大跃进”为什么最终导致了“大倒退”? “大跃进”违背了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4 “八五”( 1991—1995):小平南巡 改革深化 分 “九五”( 1996—2000):宏观调控 经济软着陆 ( )原因: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奠定工业化的基础;受苏联 (1 3 )影响: 建设经验影响;当时的国际环境需要尽快有强大的军事工业,以 “十五”( 2001—2005):指令计划退场 市场配置资源 打破了美国对中国的封锁和孤立; 增强国防力量。( 分,答到任意两点给 4分) 苏联的经济援助有利于新中国的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 ( 1)“一五”计划期间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工业增速”?“一 “十一五”( 20064 — 2010):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意义:一五计划的开展,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社会主 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 4分,任意两点,每点2分。) 五”计划意义何在?( 6):???????? 分) “十二五”( 2011—2015 义现代化建设起步。(2分) 材料三 “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 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 —— 邓小平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建国初期中苏结盟对新中国带 来怎样的影响?(4分)
2.(2014· 课标全国Ⅰ,31)一五计划与计划经济体
20世纪50年代至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的实践 制 3.(2014· 课标全国Ⅱ,41)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2)
农 业 生 产 合 作 社
曲折发展的十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曲折发展的十年
中共八大的召开
中共八大召开的时间 关于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认识 中共八大的历史意义和经验
大跃进和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两场运动发生的原因、特点、后果、 两场运动发生的原因、特点、后果、和教训 八字方针的提出
忆往昔峥嵘岁月
1958 年 人 民 公 社 化 运 动 :
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胡绳主编: 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二、在三年经济恢复时期, 材料二、在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在全国工业 总产值中, 国营工业由 上升为56%, 总产值中, 国营工业由34.7%上升为 上升为 , 公私合营工业由 上升为 上升为5%, 公私合营工业由2%上升为 ,资本主义工 下降为39%。 业由63%下降为 下降为 。 胡绳主编: 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一五计划
一五计划的建设成就 一五计划的产业和区域分布的特点
三大改造
三大改造的方式和实质 三大改造的意义和缺点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 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过渡时期。 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共产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 相当长的时期内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 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工业化, 逐步实现国家对 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 农业、 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 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
20世纪 -70年代工农业生产总值变化图 世纪50- 年代 年代工农业生产总值变化图 世纪 工 农 业 生 产 总 值
52年 年 56年 年 60年 年 66年 年 71年 年 73年 年 76年 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探讨
专题十二
主题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的特点 1.革命性 (1)其主要原则是在中国革命运动的理论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同 革命运动后期的实践及解决的问题有密切联系。 (2)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提出了“另起 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方针,从产生的 指导思想和解决的主要问题看,这几项原则都表现出一种强烈 的革命性。 2.结盟性 (1)“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苏联等国结盟, 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一大特点。 (2)这一外交政策是由新中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所决 定的。 3.平等性 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基础上,提出了外交三大政策与和 平共处五项原则,同时也在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等外交实践
问题探讨 【问题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
专题十二
材料 多边外交是一种与双边外交相互补充的外交战略。…… 三个以上国家的互动与双边互动相比保守秘密的难度要大得多, 因此多边协议的制定和实施比双边协定更加具有透明性,更易 于为国际舆论所监督。……参与多边外交的各方,其具体利益 可能有较大的差异,但它们的利益总有一个交汇点。……多边 外交的开展要求一个国家克制、甚至放弃某些领域内的单边或 双边的利益考量,侧重于有互动关系的多边共同的利益标准。 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开始涉足多边外交舞台,但在很长时期内由 于对多边外交的认识的局限,对多边外交的参与是有限 (1)特点:较为公开透明;具有包容性或建立在共同利益的基础 的。 ……20世纪 年代末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多 上。举例: 195470 年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5年参加亚非会议。 边外交逐渐活跃起来。中国不仅积极参与多边外交,还成为了 多边外交的积极倡议国和主持国。 (2)改革开放后发展对外经济的需要;综合国力的提高为多边外 ——《中国对多边外交的认识及参与》 交奠定了基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及冷战的结束使国际关系趋 (1) 根据材料概括多边外交的特点。举例说明“新中国成立之初 于缓和(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全球化的迅速发展。 就开始涉足多边外交舞台”的重要事件。 (2)分析“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多 边外交逐渐活跃起来”的原因。
主干整合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1956~1976 年) (一)民主政治的挫折和外交突破 1.民主政治的挫折
专题十二
“文革”期间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遭到破坏, 社会秩序混 乱。 2.外交突破 (1)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 年,第 26 届联合 国大会通过决议, 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 位。 (2)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 年,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 联合公报》 ;1978 年,发表《中美建交联合公报》 ;1979 年 1 月,中美正式建交。 (3)中日关系正常化:1972 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问题探讨 专题十二 【问题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受制于“皇帝制度”两千年,是这个民族不能逃避的 命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比如“德先 生”“赛先生”迟迟不能落脚,比如公民意识、规则意识、宽 容意识的缺乏。……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夏商周时 代或者更远的尧舜禹。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 中国文明转型的艰难。——张宏杰《中国皇帝的五种命运》序 材料二 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 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 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中国现代化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文明转型艰难的 (1)原因:政治上专制制度的阻碍;经济上资本主 主要原因。 (2)表现:政治上,建立了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 义发展不充分,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思想上传 (2)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现代化 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核心的民 统思想文化的制约和禁锢。 进入新纪元”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主政治制度,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经济上,实施“一五”计划,进行了工业化建设和三大改造。
问题探讨 主题二 建国初期三大政治制度的中国特色
专题十二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在中国共产党 领导的革命实践中,把人民主权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 物。体现了我们国家的性质,符合我国国情,既能保障全体人 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利,又有利于国家政权机关分工合作,协调 一致地组织社会主义建设。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 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共产党领 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是这一政党制度 的显著特征。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有效解决我国少数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 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它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
专题十二
专题十二 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的探索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6)
【考点导图】
主干整合
专题十二
一、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制度建立(1949~1956 年) (一)政治建设和对外关系 1.新中国成立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创了中国 历史的新纪元。 2.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①建立: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 着新中国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 商制度。②发展:1956 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各民主党派 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主干整合
专题十二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53~1956 年) 1.1952 年,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2.工业化建设:1957 年,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为 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 社会主义改造: 从 1953 年起, 国家进行三大改造。 到 1956 年底,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我国 基本建立起来。
问题探讨 专题十二 主题一 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的时段特征 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是社会主义建设道 路的曲折探索时期。如何建立和建设社会主义,成了该时期的 主题。社会主义建设既有成就,也有挫折、失误,即在探索中 曲折前进。 1.政治上:建国初期,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体系。“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破坏,人 权遭到践踏。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改变了中国被动、 屈辱、不平等的外交局面,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2.经济上:1956年完成三大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 基础,“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严重影 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在经济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高 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3.文化上:与军事和农业相关的科技 发展较快;文化建设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教训深刻;毛泽东 思想得到发展。4.社会生活上: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基本上 形成了覆盖全国的交通网;社会生活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服 装体现了强烈的时代特色。
主干整合
(三)文化教育的得与失
专题十二
1.科技成果:“两弹一星”研制成功,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 地位和国防实力;袁隆平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2.“双百”方针提出:1956 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 争鸣”的方针,促进了新中国文学、艺术、教育事业的蓬勃发 展,后期遭到破坏。 3.教育事业的发展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 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 人才。 (2)动乱中的教育:1966 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70 年代初, 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
主干整合
专题十二
2. 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 ①习俗:从 20 世纪 50~70 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成 为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②生活水平: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 划供应。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 (2)交通事业的进步 ①铁路: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加 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 ②公路: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在黄河、长江等 急流阻隔的江河上架设了一座座公路大桥。 (3)电视事业的发展 1958 年, 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 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度。 它的基本特点是, 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问题探讨 专题十二 【问题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自 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 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 断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不断呈 现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上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道路。 (2) 特点:民主政治不断完善和发展;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体制改 “中国模式”作为一种独特的发展道路,引起了国际上越来越多 革并举,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既借鉴吸取西方资产阶 的关注和讨论……评论家俞可平说,中国是采取“增量民主”的 级民主,又坚持独立自主道路。创新:颁布《村民委员会组织 办法,“增量……2008年德国《新德意志报》上的一篇文章说:“中国定 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 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 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 级民主。” —— 中国新闻网 (1) 1949~1956 年新中国建立了哪些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 治?(2)据材料归纳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指出新时期我 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创新。
主干整合 专题十二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①建立: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 共和国宪法》 ,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 会制度。②地位: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 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建立:1949 年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 民族区域自治。 ②完善: 1954 年宪法明确规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 项基本政治制度。 3.法制建设 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 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 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