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名家散文
有关端午节的名家散文名篇
有关端午节的名家散文名篇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阳节、龙舟节等,是我国传统的民俗节日之一。
端午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最初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
自古以来,端午节就是一个团圆、祭祀、避邪、驱瘟的节日。
在这一天,我们不仅要吃粽子、赛龙舟、插艾草、戴香囊,还要祭祖祭神、洒清香、踏青游玩,传承着中华文化的精髓。
而在文学的世界里,端午节也是一个充满着诗意和故事的节日。
许多著名的文人墨客都曾写下了许多关于端午节的名家散文名篇。
下面,为大家介绍几位著名文人的代表作品。
一、《楚辞》作者屈原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他是端午节的创始者和为端午节做出重要贡献的人。
他所写的《离骚》、《天问》、《九章》等都可以看作是与端午节相关的名篇。
《离骚》中提到了端午节的起源,表达了对国家失去的痛苦和对民族振兴的祈愿。
其中,“含嗟泪下沾裳,援琴鸣凄长,四面哀声如不断,春泥更深留香。
苦笳声碎北风中,楚腰纤细掌中轻。
”一段描述屈原离魂翩翩的仙女“向天飞去,不忍听闻楚人弹弦而复述之”的情节,道出了屈原对故国的眷恋与痛惜。
《九章》中“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一句,表达了屈原对故乡的思念和渴望。
也反映了人类的凄凉和无奈,因而也与端午节主题意义不谋而合。
二、唐代大诗人杜甫杜甫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和《登高》都是与端午节相关的名篇。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描写了江南一个秋日的景象,景色优美。
其中:“重萝在帘幕,猿啼三殿外,九重风光里,爱此景物永”,不仅描写了风景和动物,还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动物符号,向读者传达出一种深深的思考和文化共鸣。
《登高》中的“且尽所思,借明月光,照我私人道,逆旅思千行”一句,颇有端午节时节思乡的意味。
三、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与端午节没有直接的联系,但这首诗描写了钱塘江春季美景和一些端午节活动。
主要的活动场所是钱塘湖。
这首诗描写了一幅五彩斑斓的春天景色,唯美动人。
其中“遥望山寺钟声,漾漾泛枫舟,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表达了诗人重新审视周围景物、提高自己审美水平的态度。
著名作家写端午节的散文
著名作家写端午节的散文端午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自古以来,许多著名作家都曾写过关于端午节的散文,从不同的角度,用迥异的笔墨,描绘出了一个个端午节的画面。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会介绍一些关于端午节的著名作家以及他们所写的散文作品。
1.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鲁迅先生的散文一向有一种独特的味道。
他在《雅舍小品》中曾写下这样一段话:“仲夏之节,龙舟竞渡,蜂迷蝶引,酒旗翻舞。
河畔楼阁,飘摇欲坠,观者如织。
五月初五,来此特别一观,谓之‘端午’,可称同胞中一个盛会。
”这段话中,鲁迅在用深深的思索和怀旧的情感,回忆起了自己童年时代与端午节的缠绵。
2. 老舍老舍的散文常常以小见大,深度揭示了社会底层人物的草根精神和对时代的态度。
他在《四世同堂》中,写下了一篇关于端午节的散文,詹述了底层人民将自己辛苦挣来的铜钱,投注在买粽子上的大概率。
他在文中说:“可因为他们懂得独自享受,所以他们特别能理解过去小商小贩和小酒肆的顾客们,那些经过一年的挣扎和辛苦孔武的劳苦大众,是多么向往着放个稳假,好好地消费一下,而不计较那五毛、那一块的……”3. 钱钟书钱老在他的散文中,对于民族文化和传统情感有着深刻的表达。
在《围城》中,他提及了端午节所蘸涉的文化符号,比如楼台热闹、儿童的沉迷、龙舟竞渡等等。
“端午节闹嚷着的,是一个自由的,丰满而灵巧的孩童文化,这种文化不断地繁荣,是中华民族的一大财富。
”作为著名的学者和文化大家,钱钟书所发掘和创作的端午节文化,不仅是一种期待着,也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呵护自。
4. 徐志摩徐志摩是中国著名的现代诗人和散文家。
他对端午节的笔墨,也包涵一个强烈的个人情感和自然美好。
徐志摩在《猕猴桃的味道》中,写道:“民间的背景,树篱的寂寞,台阶的陡峭,肩上的小笼,一切似乎都与自然融为一体,那夏日的阳光和蝉鸣,一时将爱情纪念,推到了生命中活泼的某一个角落。
端午节的名家散文300字
端午节的名家散文300字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自古以来,人们就会在这个节日里做出各种仪式来庆祝这个重要的日子。
许多名家都对端午节做过深刻的探究和发表了令人赞叹的散文,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些名家的作品。
首先来看文学大师莫言的《莫言年谱(下)——盛夏篇》。
莫言在文章中讲述了自己童年时过端午节的情景,以及端午节对其童年记忆的影响。
他认为:端午节是中国文化中最富有诗情画意的节日之一,其民间传说浓郁的色彩使人感受到了历史的机缘和巧实。
而他那个时代的端午节,大人们会在河里放龙舟和轮船,孩子们则会在河边赛龙舟,让莫言对端午节更加热爱。
其次请看文学家老舍的《问鼎记——悠然端午》,老舍在文章中讲述了他和儿子一同度过的端午节,以及这个节日带给他的思考。
他认为,端午节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的节日,也是一种关于本民族传统的信仰,它带给我们的不单单是欢乐,还有一种精神的承续、友爱、真诚等。
而老舍在与儿子一同度过的端午节中,察觉到自己和儿子之间的沟通不充分,于是他思考着如何更好地与儿子沟通,进一步加深了自己的人生领悟和哲学思考。
再来看大作家巴金的《端午如梦》。
巴金在篇文中寄托了自己对端午节的美好愿景,认为这个节日是最美好的节日之一,它承载了人们对于民族英雄屈原的缅怀和对于人类和平的向往。
巴金在文章中梦见了端午节的神话,于是他思考着,倘若屈原还活着,会怎样引领我们走向一个美好的未来。
最后,请看文学大家余秋雨的《端午节》,他在文章中讲述了自己童年时根据传统做的屈原像和粽子的故事。
他认为,端午节是中国文化中最富有丰富多彩、细节丰富的节日之一,它代表了人们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他还在文章中表达了对于很多人熟知的“古时候有个爱国人士屈原,暴君史记不善,投汨罗江死后,人们敬他爱他,便在端午节的时候纪念他”的解读,认为这个节日更应该是满怀美德的庆祝,而非死亡的悲哀。
以上便是莫言、老舍、巴金和余秋雨等文学大家们对于端午节的精彩散文了。
写端午节的散文名篇摘抄
写端午节的散文名篇摘抄关于端午节的散文名篇摘抄端午节是一个传统的中国节日,每年的五月初五都会被人们欢庆。
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节日之一。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一般都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饮江米酒等,几千年来一直是人们热爱的节日活动。
下面就针对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和节日活动,摘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散文名篇。
1、《端午节》——龙应台文艺工作者、学者龙应台,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优美的文笔,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端午节的文化画卷。
在《端午节》这篇散文中,龙应台首先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简要的介绍,然后结合丰富的故事与传说,深入解读了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水中镜花'是今年的端午节密码。
这个密码承载了极多的含义。
假如能够通解,我们便大略地掌握了中国文化的底蕴,了解这个节日的厚重天资。
"2、《端午节》——林语堂林语堂是一位既能用中文写作,又能流利地写英文的作家。
他的《端午节》谈到了包浆叶的含义。
"浆叶,一种只生长在山涧溪流中的植物,只有在端午节才采,且特殊制法。
当年张角有大难不死之灾,感激海神津波所赐,恰逢端午节,就用艾叶包住浆叶,赏神佩服。
"3、《端午节》——舒婷舒婷,在文学上是一位善于表达内心感受,善于写人性的女作家。
她的《端午节》更多采取了联想、走心的方式来传递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怀念着我们家乡那曲折的溪水,那掉头岛险石,那俯临大潭岛的清静渔场,那快艇上奔涌热烈景象,那荡桨的船夫。
"4、《端午节》——路遥路遥是中国当代文坛上的一位优秀作家,其文学风格真实、自然,服饰了时代的声音和生活的本质。
在《端午节》这篇散文中,他从自己的童年回忆入手,深情描绘了他家乡的端午节。
"我不知道端午节这个名字的来历,只知道这是一个节日,要吃粽子。
家家户户要把那包着蜜枣的粽子系在竹杆上,挂在外面,祷求着一个好运,所以这些竹竿要竿鼓高挺,从外面无论怎样的角度都容不得半点丑陋。
名家端午节散文片段欣赏
名家端午节散文片段欣赏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整个中国都会铺天盖地充满了浓烈的民俗文化氛围。
古往今来,有很多名家留下了关于端午节的散文,他们用深沉而富有哲理的文字,表现了自己对于这一传统节日的深沉感悟和思考。
在这里,本文将和大家分享几篇名家的端午节散文片段。
一、朱自清《荷塘月色》“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古人流传下来的美好歌谣,也是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表达出的意境。
朱自清将这一诗句发挥到了极致,他在文章中写道:“端午节时,我们这里人人都要赛龙舟。
龙舟赛是个有趣的游戏,极能考验人的力气和耐力。
加之才子佳人,三五成群,从早到晚,整个荷塘就热闹起来。
”整篇散文以荷塘为背景,以农村的端午节活动为线索,叙述了当时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细节。
朱自清透过荷塘的月色,表达了对亲情的思念和对童年时光的怀念,在写作技巧、情感表达等方面,生动自然,令人回味无穷。
二、林语堂《我所看到的端午节》林语堂是一位香港作家和翻译家,在他的散文中,经常描绘出庶民生活的点滴与人情味。
在《我所看到的端午节》这篇散文中,林语堂以亲身经历为表述,深刻地表现了端午节在当时人们的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我们都喜欢端午节这个节日。
这一天,中国广东省的乡村显得非常热闹。
商店只在这一天早上进货,并且要高价出售平时甚至看不上眼的货物……总之,在广东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是灯火辉煌,游人如织。
”林语堂将端午节活动的细节完美地展现出来,表达了对于这个节日的欣慰和开心。
而文字间透露出深深的亲情和人情味,让人感到温馨和感动。
三、鲁迅《端午六日谈》鲁迅现代文学的巨匠,他的散文充满了批判精神和现代意识,而在《端午六日谈》这篇散文中,鲁迅从传统文化的反面出发,深刻地分析和批判了当时人们对于端午节的支离破碎的文化认识。
“端午节,是难以理解的一个节日。
本来是祭屈原,后来又和许多东西系在一起——如沙包、彩色软绸、龙舟等等;进而又多了人们的疑惑,不知道应该要怎么庆祝。
关于端午节的名家散文精选作品
关于端午节的名家散文精选作品关于端午节的名家散文精选作品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最早起源于古代中国的楚地,该节日为纪念古代民族诗人屈原而设立,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现在,端午节已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传统之一,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丰富多彩,历代名家也纷纷为此创作了大量的散文,广为赞颂。
以下是本文整理的一些关于端午节的名家散文精选作品,供读者参考。
一、《端午节》苏轼“潇湘云雨异端仪,水国遐迩至今知。
荀疏泪尽摧贤妻,楚歌声中几欲痴。
节俗咸通汉地久,浔阳南北支流里。
星辰下降宜粽祀,虹润长干贺王孙。
”此首《端午节》诗写得潇湘云雨异端仪,指的是楚国白露时孟姜女为夫起坟的情景,引出了本文的主题——端午节。
苏轼在此诗中提到了“荀疏泪尽摧贤妻”,指的是荀子之妻在屈原自杀后,为屈原挂带于丧车下面的情节。
其中“粽祀”则强调了端午节的重要性,人们在端午节要包粽子、赛龙舟,并向英雄纪念馆行祭拜之礼。
二、《端午日见浯江》王安石“倚竹迎风见浯江,长条一日向湖开。
萧散蒹葭蝉满树,共迎端午早归来。
”这首《端午日见浯江》是王安石以“端午”为题作的一首绝句。
文中“浯江”是济江的支流,而倚在岸边的竹子,在端午节里吹着凉风,赏着浯江的美景,正是典型的端午风情。
王安石在文章中运用丰富的意境来表现浯江的美景,展示了端午节的郎情妾意。
三、《宋时端午节观龙舟》辛弃疾“清江一曲塞湖心,岸上蓼花蓬鬓烟。
雨丝风片过时洒,轮声滑处水溅沾。
罗浮山下四时春,莫道龙舟空载人。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宋时端午观龙舟》写的是画龙点睛般的龙舟竞渡,也是辛弃疾对端午节中“赛龙舟”项目的生动描绘。
诗中的“清江一曲塞湖心”就是现在的西湖,引入了活泼而又壮观的“赛龙舟”活动,展现了大国风范。
四个字“花重锦官城”道出了南宋时期中国的繁荣,也同时寓意了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四、《客泊岳阳楼》杜甫“楼高莫相攀,口吟长城宫阙间。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关于端午节的名家散文精选摘抄
关于端午节的名家散文精选摘抄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许多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和学者都留下了关于端午节的名篇佳作。
下面是一些名家散文的精选摘抄,以介绍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情感。
第一篇:《端午记怀》--苏轼苏轼是宋代文学巨匠之一,他的作品深受后人的喜爱和钦佩。
他在《端午记怀》中,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深情地叙述了他对端午节的怀念和感慨。
文章里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对习俗和历史的热爱。
他说:“我国有三大传统节日,除了春节和中秋,就是端午。
这是民族文化最为珍贵的象征之一。
它代表着我们民族的精神和胸怀,以及对历史的敬仰和膜拜。
每年的端午节,无论身在何处,都会让我感到无比亲切和温馨。
我想念家乡的美食和习俗,想念我的父亲和祖辈们的英勇和智慧。
我希望能够在未来,继续传承和弘扬我们祖先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把端午节的精神传递给更多的人”。
第二篇:《端午节的文化价值》--钱钟书钱钟书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学者,他的文章通常都有很深刻的思想和洞见。
在《端午节的文化价值》一文中,他谈到了端午节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和意义。
他认为,“端午节是中国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代表了中国古代的英雄主义精神和历史感。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食用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活动,都是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赛龙舟。
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
通过赛龙舟的活动,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我们要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继承和发扬它们,让世界更好地了解和尊重我们的传统文化”。
第三篇:《端午节的诗意》--李清照李清照是一位女作家,以其细腻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闻名于世。
在《端午节的诗意》一文中,她用她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她对端午节的喜爱和祝愿。
她写道:“端午节,像一首抒情的诗,洋溢着喜庆和欢乐。
我们每年都会期待着端午节的到来,因为它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好玩和趣味,也让人们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力量。
名家端午节散文片段摘抄及感悟
名家端午节散文片段摘抄及感悟端午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的文化底蕴。
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有许多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以及散文家都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和语言,留下了一些珍贵的散文片段,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和感悟。
一、《赞乐颂》作者:陆游陆游是南宋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和书法家,他生于1125年,卒于1210年,享年86岁。
陆游是一位刚直、忠诚、笃信儒家思想的士人,他用笔触尽情描绘了他对端午节的热爱和美好的想象。
“仲夏水数节,端阳扶衰馀。
岁在艮之中,采苓炊百忧。
佳节清明度,旋乐争荣夫。
物理恭空壤,壮心惬不虞。
”陆游深刻表达了端午节在众多传统节日当中的重要性,也将端午节与“采苓炊百忧”进行了有趣的联想,为远古故事增加了一些宗教祭祀的元素,反映出中华民族一直以来对自然信仰的敬仰之心。
同时,陆游在赞美这一节日的同时也不忘提醒人们:在这个美好的节日里,要保持“壮心无惧”,时刻警醒自己。
二、《端午放歌》作者:辛弃疾辛弃疾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和文学家,他生于1140年,卒于1207年,享年67岁。
辛弃疾以感情热烈、豪爽激昂、语言生动的词风著称,他对端午节的描写自然而不失深情,在他的笔下,端午节变得更加热烈而富有生命。
“纷纷芳草暮,落落杨花韶。
独卧蒲轮下,新月似洗刷。
灌顶蛮江水,清风生醉阁。
我醉欲眠时,敲门扰梦客。
”辛弃疾在《端午放歌》中将自己置身于一个宁静而富有生命力的自然世界之中,他所看到的、所感受到的一切都变得深情而舒畅。
在辛弃疾的笔下,端午节成为了一个体验自然之美的机会,也让人感受到了内心的美好与柔情。
三、《端午山水记》作者:马致远马致远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散文家、戏曲家和书法家,他生于1254年,卒于1321年,享年67岁。
马致远的散文是一种以体现灵魂内心深处感觉为主的文学形式,他的散文以清新的笔触和清丽的意象著称,更是将端午节的独特魅力展现了出来。
关于端午节的名家散文短篇
关于端午节的名家散文短篇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这个节日起源于战国时期,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端午节不仅是独特的民俗文化,更是承载着中国人民的传统文化和情感记忆。
让我们来看看名家对于端午节的散文短篇,了解他们的心情和体验。
鲁迅《端午节》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巨匠之一,他笔下的形象鲜活生动,具有浓郁的人文情怀。
在他的散文《端午节》中,他描述了他小时候过端午节的场景。
他说:“我们小时候没过过什么节,就是端午节和中秋节。
端午节的时候,街上洋溢着各种各样的气氛。
有卖五彩糯米粽的、卖柳条的、卖香包的、卖蒸糕的、卖各种糖果和零食的。
远处传来鼓声和舞龙舞狮的欢呼声,真是热热闹闹的,热闹异常。
”鲁迅笔下的端午节,是充满欢声笑语和人情味儿的,好像一场场丰盛的节日盛宴。
他以幼稚的眼光,描绘了人们对于端午节的喜爱和向往,抒发了对于传统节日的珍视和人文情怀。
朱自清《端午节》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位学者、文学家、诗人,被誉为“国民老师”。
在他的散文《端午节》中,他回忆了他童年时过端午节的经历。
他写道:“天气是晴朗的,没有风,家里的母亲拉出一条新布,用灰笔子在上面写着‘端午节快乐’。
我们姐弟几个蹦跳着,去看龙舟跑步比赛。
父亲是个很爱运动的人,一年到头训练龙舟队员。
他带领着笛竹队一步一步地走过去,我跟在后头,感觉特别兴奋。
”朱自清笔下的端午节,是具有浓厚温度和家族情感的。
他描绘了一个幸福、和谐、祥和的端午节,赋予了这个节日更多的人情味儿和家族温度。
老舍《端午节》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文笔精炼、生动形象,被誉为“文学大师”。
在他的散文《端午节》中,他描写了他亲眼见到的一个端午节场景。
他写道:“我和几个朋友去看赛龙舟比赛。
天气异常炎热,我们躲在草丛里阴凉处观察比赛。
突然,我看到一个小孩子,穿着破烂的衣服,瘦骨嶙峋,手里拿着一只破碗,向比赛的参赛选手要钱。
关于端午节的名家散文作品欣赏
关于端午节的名家散文作品欣赏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据说是为了纪念中国民间英雄屈原而设立的。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日是端午节,这个节日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个文化遗产,众多文化名家都曾写下精彩的散文作品,描述了他们对端午节的感受和认识。
下面,我将带您欣赏几位文化名家的端午散文。
一、苏轼《端午六月二十日》苏轼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作为文化名家之一,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章,在《端午六月二十日》中,苏轼用动人的词句,描绘了过去的端午节和现代的过节方式之间的变化。
“朱槃画船少年游,灵峰楼上多儿女。
风光独好无语思,等得添衣又添酒。
春梦破,又半年。
似君好燕儿,要伴君偕蝶。
”这首诗描绘的是旧时端午节的情景,让读者感受到了端午习俗的热闹和喜悦,也让人不禁沉思,现在的人们在奔波浮沉的日子里,是否也能感受到端午的传统文化魅力呢?二、朱自清《端午》朱自清是中国著名的文化名家之一,他的作品《背影》、《荷塘月色》等备受读者喜爱,他的《端午》则以纯粹平淡的文字,展现了一个文化名家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传承。
“多年以来,这个喜洋洋的五月节日对我来说,尽是一种难以排解的孤独感。
以往每到这个点子上,无论在贵重的住宅中或在起码的女校里,我的情绪总不禁产生一种遗世独立的惆怅。
”在这篇散文中,朱自清把自己代表了许多的文化名家,他和许多人一样,渴望着传统文化的回归和弘扬。
散文的文字平实,传递了一种真实的情感,也贴切地表达了文化名家对于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
三、杨绛《端午节的思考》杨绛是中国作家、翻译家,晚清学者杨锴之妻,他的作品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一。
在《端午节的思考》中,杨绛面对一种感伤和遗憾,表达了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思考和回忆。
“我当然知道,我的一片怀念与感伤,都是基于一种望眼欲穿的思念。
我想让端午节再次回到我身边,于是就这样去探索之。
”这段文字,充满了文化名家对于传统文化的思考和关爱,它表达了一种加强传统节日文化的呼吁和祈盼。
端午节的名家散文
端午节的名家散文端午节,又称为端阳节、龙舟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之一。
它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下面,我将通过名家散文的角度,为大家描绘一个独特的端午节。
一、《端午节》——郭沫若郭沫若先生在《端午节》一文中,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展现了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
他写道:“端午是一个有节令的日子,一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贴上艾叶和菖蒲,挂起雄黄酒袋,摆放粽子,用龙舟竞渡,寓意着避邪、驱瘟和祈求丰收。
”通过文字的描绘,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端午节的浓厚氛围和热闹场景。
二、《端午节》——朱自清朱自清先生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端午节的传统食物——粽子。
他写道:“端午节的粽子,是用糯米包裹着肉、豆沙等馅料,用艾叶或竹叶紧紧裹起来,再用细绳系紧,煮熟后色香味俱佳。
”通过对粽子的形状、制作过程和口感的生动描绘,朱自清先生使读者对端午节的味觉感受有了更加直观的了解。
三、《端午节》——茅盾茅盾先生在《端午节》一文中,以细腻的情感描写,表达了对家园的深深眷恋。
他写道:“每逢端午佳节,我总会怀念起小时候在乡村过的那些日子。
那时,我们一家人团聚在一起,享受着亲情的温暖和家乡的美好。
”通过对家乡的描绘,茅盾先生使读者感受到了传统节日的家庭温暖和亲情的重要性。
四、《端午节》——沈从文沈从文先生在《端午节》一文中,以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思考。
他写道:“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我们应该珍惜这一节日,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呼吁,沈从文先生使读者对端午节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五、《端午节》——巴金巴金先生在《端午节》一文中,以独特的观察角度,揭示了端午节的民俗文化。
他写道:“端午节的龙舟竞渡是一项古老而激烈的体育竞技项目,吸引了无数观众前来观看和参与。
这不仅是一种传统运动,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展示。
”通过对龙舟竞渡的描述,巴金先生使读者对端午节的民俗活动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入的了解。
著名作家写端午节的散文诗歌
著名作家写端午节的散文诗歌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为了纪念屈原,中国民间自古就流传着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等各种活动,以此祈求安宁、福祉与好运。
在文学艺术方面,许多著名作家也以端午节为主题,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散文诗歌。
以下是一些著名作家的代表作。
1.《端午》——朱自清朱自清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大师,他的《背影》、《荷塘月色》等作品多为中国语文课本上的教材。
在他的《朱自清散文集》中,有一篇关于端午节的散文——《端午》。
这篇散文以记叙文的方式呈现了朱自清小时候过端午节的情景,他在家里捆粽子、看舞狮、扯旗子等活动中体验到了端午节浓厚的文化氛围。
他写道:“时至今日,每逢端午佳节,我总是想起那锅锅香喷喷的粽子,我总是想起那个嬉笑闹闹、热闹非凡的时代。
”朱自清在文中把端午节与人们的情感和记忆联系在一起,描绘出了一个充满感性和温情的节日形象。
同时,他也反映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继承。
2.《端午》——郭沫若郭沫若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和历史学家,他在文学方面的造诣堪称一流。
在他的《风筝、粽子和舞龙》中,有一首名为《端午》的诗歌。
这首诗歌以五言古诗的形式,利用丰富的象征意义,表达了他对端午节的热爱和向往。
诗中有“粽子香,菖蒲式,龙船奋击江中波”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了端午节所代表的那种豪放和热烈。
郭沫若的诗歌经过多年流传,已经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经典之一,激发了无数人对端午节的热爱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究。
3.《端午节》——林语堂林语堂是一名华裔作家、文化学者和社会活动家,他的作品涉及了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多个领域。
在他的《林语堂散文选》中,有一篇关于端午节的散文——《端午节》。
这篇散文通过林语堂自己的经历,赞美和描述了端午节的种种美好。
他在文中提到:端午节,民间节日之一,必须如此盛大地庆祝,以示我们的文化是广泛而深刻的。
林语堂认为,端午节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更是一种文化精神和文明凝聚的象征。
端午节名家散文(精选20篇)
端午节名家散文(精选20篇)端午节名家散文(精选20篇)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接触过散文吧?散文的宗旨是文笔一定要优美,文章一定要流畅。
“形散而神不散”。
那么你真的知道要怎么写散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端午节名家散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端午节名家散文篇1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
系百索子。
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
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
做香角子。
丝丝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
贴五毒。
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
贴符。
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
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
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
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避邪吗?喝雄黄酒。
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
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
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
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
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
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
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
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
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
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
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
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我的家乡是水乡。
出鸭。
高邮麻鸭是著名的鸭种。
鸭多,鸭蛋也多。
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
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关于端午节名家散文
关于端午节名家散文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楚国,又称为端阳节、五月节、午日节等。
它的起源与屈原有关,据传屈原是中国古代楚国贤臣,因为忠烈不遗,最终被贪婪腐败的政治家所排挤,于是在五月初五这个日子殉国于汨罗江中,人们为了不让鱼虾啃食他的身体,就在江边扔下了许多粽子。
伴随着端午节这个节日的到来,许多名家、文人墨客都在文中进行了对于端午节这个节日的悼念、赞美及反思,他们的文字使得端午节这个节日更加深入人心,更加意义重大。
以下是一些著名作家对于端午节的散文作品:文学鸟人贾平凹:《端午》贾平凹在他的短篇小说《端午》中,前半篇讲述了与这个节日相关的传统习俗、仪式,其中包括了端午粽、赛龙舟、吊屈原等多个内容;后半部分则是对于这个节日的一种深层次的发掘,以屈原为代表的文化人遭遇的命运,与现代人诸多的经历都有相通之处,因此,可以从屈原的遭遇中来反思人类在社会与价值的纷繁中所面对的各种选择。
清代文学家朱彝尊:《端午帖子》朱彝尊在这篇散文中,以端午粽的制作过程入手,慢慢展开述说,淋漓尽致地描摹出了粽子的历史文化价值、民族风味、手制技艺和聚会活动。
其文笔格调典雅、情感真挚,使得读者沉浸在端午粽子的妙趣当中,感受到了他所带来的文化的温馨和唯美。
民国散文大师丰子恺:《屈原》丰子恺在《屈原》中深入剖析屈原人生中的哲学内涵,论述了他人生的历程对于世界文化史的影响、对于自己的价值认知以及对于现代文学的启示等。
“端午节的意涵与屈于的头绪紧密相连,促使人们记忆上的模糊慧日重新高声被召唤起来。
”不同的作家、不同的文风,但他们的散文中无不浓缩了自己对于端午节的感悟与体验。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保留了许多历史和文化的价值,它代表了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和文化风貌,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象征。
在我们将来的生活中,期望更多的人能够记住这一节日,关注文化的传承,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和魅力,向着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前进。
端午节的名家散文
端午节的名家散文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人们都会迎来这一节日。
自古以来,端午节就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不少名家们都曾用心笔墨记录下了他们自己的端午节故事。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品读一下这些名家的端午节散文。
1. 鲁迅《食蜎》——“没有放红枣,也是过端午”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他的《食蜎》就是一篇描写端午节的散文。
在文中,鲁迅既表达了自己喜欢吃蜎的情感,也讲述了宁波人过端午节的习俗。
他写道:“最好吃的,是家里自己蒸的蜎。
烤的蛋黄、镇江酱肉、小鱼干、盐煮花生,都是配菜,没有放红枣,也是过端午。
”通过这样的文字,鲁迅表达出了自己对于端午节的热爱和对于家乡的怀念。
2. 萧乾《午日山坡》——“皂衣节又叫端午节”萧乾是一位著名的民间文学爱好者,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收集端午节资料的学者。
他所写的《午日山坡》是一篇描写皂衣节的散文。
皂衣节又称端午节,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端午节习俗,以布制为母的文物和神祇,是中国古代皇帝、王公贵族耐寒衣的代名词,自古以来皂衣节就与端午节密不可分。
而在《午日山坡》这篇散文中,萧乾主要讲述了自己在山村里玩耍的故事,通过他的文字,我们可以感受到淳朴的农村生活和端午节的浓郁气息。
3. 沈从文《端午节》——“端午时节,我在家乡”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其散文《端午节》中的文字也非常精致。
他在文中写道:“端午时节,我在家乡。
窗外的芦苇荡里,有吴姑娘在喊:‘过马路!’宝塔山下,有当兵的小兄弟在练火枪。
”这样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家乡端午节的热烈氛围。
同时,在文中,沈从文还借由端午节的历史,表达了对于传统文化承袭和传承的重视。
4. 余光中《初夏在廿一世紀》——“把纸艇放进水里”余光中是现代诗歌创作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散文也同样朴实无华。
在《初夏在廿一世纪》中,余光中借着端午节之际,描述了一段自己与孩子在湖边玩耍的故事。
他写道:“我跪在岸边,手里正在把纸艇放进水里。
有关端午节的名家散文名篇摘抄
有关端午节的名家散文名篇摘抄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自古以来便有着漫长而深厚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内涵。
在中国文学史上,许多名家都曾写过有关端午节的散文,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典故、民俗风情和人情味道。
本文将为大家梳理有关端午节的名家散文和名篇摘抄,以期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这个传统节日。
1.王国维《人间词话》:“五月端阳之日,节以龙舟竞渡,缘其源于江浙山区,庆父心之节也……”这句话出自《人间词话》卷下,王国维在此谈及了端午节最典型的活动——龙舟竞渡,并且指出其源头在于江浙山区的庆祝方式,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这种与自然息息相关的节庆活动,具有浓郁的人文色彩,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宝贵文化遗产。
2.茅盾《端午杂感》:“五月初五,浙江古城。
这个节日,若在弘济寺,每年必有数千人灵山朝拜。
可遗憾的是,吴越之地,自古以来也只知龙舟,不识医圣,更掩于海内,闻所未闻!”茅盾是20世纪中国文坛的巨匠,他在《端午杂感》这篇散文中,用平淡的语言描述了自己在浙江看到的一幕,引人深思。
他认为,端午节虽然是一个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但吴越地区则是只知龙舟胜景,而不注重端午节的本意,这让他感到有些惋惜,也引发了思考和反思。
3.郭沫若《沁园春·端午》:“今日江边多少船,好似当年楚国春。
”郭沫若是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一位杰出代表,他的名篇《沁园春·端午》写的就是端午节。
这首词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表现了端午节中人们热烈欢庆的场景和喜悦心情,展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人文底蕴。
4.辛弃疾《钱塘湖春行·燕子来时新社》:“五月五日天晴明,远看成岭便紫荆。
”辛弃疾是宋代著名文人,也是端午节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这首名篇《钱塘湖春行》的“燕子来时新社”一节中,写到了端午节的情景,具有浓郁的节日气氛和春日景象。
运用精美的词藻和刻画细致的手法,将端午节的特色和美景描绘得入木三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5.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海客何缘久离汀?/ 竟夕偏人独往行。
端午节名家散文片段要求作者
端午节名家散文片段要求作者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被誉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自古至今,端午节在中国各地都有不同的庆祝方式和习俗,有的地方进行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等独有的风俗。
而在文学界,不少名家也曾笔下留下了许多美好细腻的散文片段,描绘了人们在这个节日里的喜庆氛围和强烈的民族归属感。
《黄河之滨》的作者冰心在《端午节记》中,十分生动地描述了端午节的两大习俗:打艾草和赛龙舟。
她写道:“前年端午,我到南京去,看见有人搓艾草,嫩嫩绿绿的,香气扑鼻;我听见关于龙舟的叫嚣声,有的聚得热闹,有的带着吟咏的乐声,有的远在水面背后,不知所象。
”她通过观察和听闻,让读者感受到端午节的喜庆气氛和浓郁的人情味,同时也唤起读者对于自己家乡的思念。
现代作家张爱玲在《粽子》这篇文章中,将端午节与她自己的童年回忆联系在一起。
她回忆起自己小时候,每到端午节就会得到母亲给的一个袋子,里面装着一个粽子和一些红枣,自己则不停地吃着粽子,玩着红枣,感受着这个节日特有的喜庆和亲情。
她写道:“这就是我小时候的端午。
零乱又简單的礼物,是亲人之间的祝福和问安,是节日的甜美与快乐。
”通过这篇文章,张爱玲表达了对于端午节的怀旧之情和家庭的重要性。
当代著名作家余华在《端午之刻》中,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极富生动感地描绘了端午节的传统习俗——踩高跷。
他详细地描述了每一个人在踩高跷的过程中的动作和表现,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现场,感受到了当时人们的激情和热闹。
他写道:“我恨不得变成一个小狗,在影影绰绰的人影中,穿梭到你脚下,闻闻你鞋子的味道。
总有人把鞋子磨得窄了点,有人骑自行车累了,踏板刹车的铁皮吱吱作响。
”余华的文字洋溢着童真和快乐,让人们愉悦地度过这个节日。
端午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人们缅怀历史、表达乡情的节日。
而不少名家在他们的散文中,用生动的笔触和细腻的感性描述,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感受到了端午节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和传统习俗,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学遗产。
关于端午节的唯美散文名家
关于端午节的唯美散文名家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日举行。
它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千百年来,在文学艺术等领域呈现出了深厚的文化魅力。
下面,我们来看看关于端午节的唯美散文名家。
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代表,端午节深受文学家喜爱。
从唐宋以来,出现了很多有关端午节的经典散文。
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唐代大文豪陆游的《九日闲居》。
这篇散文以端午节景象为背景,讲述了作者在寂静的夜晚听到蛙声,想到了自己的亲友,思念之情热烈而真挚。
在这篇散文中,陆游娓娓道来,情感细腻,文字简洁自然,传递出了对家庭和情感的思念,令人感动不已。
另一位唯美散文名家陈毅先生也写过关于端午节的散文,其代表作为《远离尘嚣,赏梅种菜,借端午之光》,拟诗一首:“夏日正午,重阳中秋,端午三节,望之高楼,怅然长叹。
清风乍泄,竹柏之鸣,珠帘祝融,虞殿舞文。
”此外,钱钟书老先生的《端午节》同样是极具唯美感的经典之作。
这篇散文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端午节日的氛围和场景,强调了民俗风情的传承力量和传统文化的精髓。
诸如“端午节——竞渡点燃的情感”、“端午节——温暖如春的小习俗”等等,都是作家们通过散文向读者所展示的最美好的端午。
诸多唯美散文名家的作品告诉我们,端午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在这个日子里,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更加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发扬民俗风情,传承文化,追溯历史,这样才能让端午节发扬光大,在时光的涤洗下和岁月的悦叹下变得更加美好和动人。
在这个浸润着文化底蕴的节日里,我们要更加爱惜自己手中所拥有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更加用心去感受商纣之时的优美风俗,纵使历经风雨的沧桑变迁,也不能让我们遗忘这份浓郁的民俗文化与精神内涵。
我们应用笔墨搭建端午节的彩虹地带,将这些流传的精华汇集在一起,使这天变得更加美好,变得更加隽永。
正如陶渊明所说,“为善最乐,何事陋巷难为行,乐往来之间”。
岂不美哉!。
关于端午节散文名篇
关于端午节散文名篇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自古以来,在中国的民间和文化中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端午节的历史悠久,据说已经有2500年的历史,追溯到战国时期。
以前,端午节还称作“重阳节”,不过现在比较流行“端午节”的称呼。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采用种种方式来庆祝和纪念这一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其中的代表是吃粽子和赛龙舟。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优秀作家和文艺工作者也为端午节创作了很多经典作品,让人们更深刻地了解并感受到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今天我要介绍一些端午节散文名篇。
《百味粽飘香》是一篇描写“粽”的味道的散文。
作者陈滢把粽子比作美味质朴、期待自由的心灵,让读者尽情感受这种传统滋味的美好之处,朴实的食物也暗喻了一种精神上的纯朴和自由,读完这篇散文,让人莫名感动,粽全然成为质朴和美味的代表之一。
《龙舟之声》是一篇描述端午节龙舟竞渡的散文,作者感性的描写了属于龙舟的气息,让读者们在热闹而又喜庆的气氛中感受到端午节的独特魅力,让人更深刻地了解到龙舟竞渡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叶公好龙》则是一篇描写历史典故-屈原投汨罗江的故事的散文,作者从一个特殊的视角描述屈原最后的悲惨结局和这个典故的寓意,悲壮而又深刻地揭示了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的起源和背景,让读者更深刻地了解到端午节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
无论是吃粽子、赛龙舟,还是了解端午节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端午节一直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节日之一,其中的诗词歌赋,典故传说,都在传递和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精神文化。
这些优秀的散文作品更是为我们深刻了解端午节、了解历史和民俗文化,提供了一种广阔的思考和阅读空间,是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
这种文化传承正是端午节意义的核心所在。
关于端午节的名家经典散文
导语:端午节,想必大家都知道,它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等。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下面关于端午节的名家经典散文,欢迎欣赏。
篇一:端午节的回忆时令已进入了农历五月,卖棕子的忽然多了起来:形状不同大小各异的棕子,外面包着的曾经鲜绿的苇叶煮熟后已成了黄褐色,牢牢地裹着里面的糯米,还有各种各样的馅。
虽说苇叶颜色已变,但那清香却逸散开来,那应该是棕子独有的味道,唤起人们心中的记忆,借此牵扯人们的视线。
长大以后,我很少吃棕子,或许因为它既是一种甜食又是一种粘食吧,那过浓过腻的口味总让我敬而远之。
虽然不喜欢吃棕子,但每每看到棕子,我还是忍不住好好端详一阵,把它们与自己记忆中的棕子进行一下比较,总是试图找出这些棕子的不完美,前些年每次都能如愿。
近些年来,棕子的商品化已让它们身价倍增,它们的外观也空前漂亮起来,完美得让人几乎找不到一点瑕疵。
无论那些棕子怎样精致,它们依然难与我心中的棕子匹敌,因为那是带着母亲味道的棕子啊,天下没有人能替代母亲在儿女心中的地位,母亲亲手包出的棕子,什么样的棕子可以比得上?小时候家里很穷,能吃饱饭就不错了,没有人会奢求吃上美味佳肴。
那时的节日似乎只有春节家里才过,父母太高兴了,可能会在中秋节时给我们几个孩子一人弄上一块月饼,至于端午节,我们的思想里是没什么概念的。
虽说家乡哪里都是池塘,池塘里生满了芦苇,但对苇叶与端午节的关系我们却一直都不知道。
每年端午时芦苇已长得一人来高,苇杆粗壮,苇叶肥硕,宽宽的,厚厚的,泛着碧绿的油光,看着怪着人喜欢的,有时忍不住会摘上几片苇叶编上一顶帽子(命名为帽子,只是有个大致样子,那外形实在有愧于这个名字),装模作样地戴上,还得用手扶着,恐怕一个不小心,那帽子就会四处飞散。
有时母亲会让我们多采一些苇叶带回家,她用来铺屉。
但那时小小的我从不知道苇叶还能用来包棕子,甚至对棕子是什么东西都不知道,何止不知道棕子,甚至那时还可笑地把“棕子”与“凳子”两个词混为一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午节名家散文篇一:端午节的文章今年端午节老人们说,端午节是门前悬挂的艾草,菖蒲,可以驱鬼辟邪,求得平安;青年们说,端午节是河上的一条条龙舟,可以尽情展示自己;小孩子们说,端午节是腰上挂着的一个个香袋,每一个都装有一个童趣的心.只要拥有过她的人,哪怕只听过她的故事,都会有刻骨铭心的感觉,我又岂能例外.端午节是我们这块神州大地上的一个传统节日.到了那时,可热闹了!人人门前悬上艾草,挂上钟馗,有的地方还有赛龙舟,但这些还是吸引不了我,我最喜欢吃粽子,爸爸对我说,端午节包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屈原在遭到不公正待遇的时候,不愿离开生他养他的故土,为了祖国,为了民族,投江殉国.我想,爱国主义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凝聚国家和民族团结支柱,屈原精神的伟大,在于他心忧天下,忠贞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包粽子首先要有箬叶.妈妈对我说,箬叶要到山上采,山上会有箬叶树,我和伙伴们,大人们一块儿去采箬叶,山上有人工栽种的箬叶树,所以我们不用瞎瞄瞎撞,直接去采就行了.我每次都会与伙伴们竞赛,看谁采的多.箬叶采回家后,还得用剪刀剪去箬叶的两端,放在水里泡个一天半会儿的,才能包!有了箬叶还不行,还得有糯米和馅料,我家是吃荤的,所以当然是去买肉了!肉买来后,一切都准备好了,只欠妈妈这阵东风了!妈妈包粽子前,当然要先把糯米搅匀,再依次放下三勺盐,两勺酱油,两勺味精,一勺辣椒粉,接着,才可以包.妈妈把箬叶折成三角形,流下一个空洞,先放一半糯米,再放下馅儿,然后又把糯米添满,再将箬叶包在糯米上,用线一绑,就形成了一个枕头形.我看着妈妈做了许久,做得糯米没了,馅料空了,才停下来.停下来后,我望着一个个粽子,真是直流口水呀!就催着妈妈快点煮几个,可妈妈说,一时半会儿也煮不熟,叫我先出去,我看着都直流口水,又怎么肯出去呢但妈妈一定要我先出去玩会儿,我只得依依不舍地离去.来到街上,我见到许多伙伴也在街上,我一问才知道,他(她)们也和我一样,都是被妈妈赶出来的.我们各自说着想象中自家的粽子应该是多么多么的好吃!过了一会儿,我们各自怀着满腔喜悦回家了.早就唾沫流了三尺的我飞一般跑回家,一到门前就闻到了一阵阵扑鼻而来的香味,马上跑到厨房,早就把一路跑回家的疲劳抛到九霄云外了.我一看盘中正冒香气和热气的粽子,也不管烫不烫,随手抓起一个,还真烫,我一下子把粽子扔到这只手,一下子把粽子抛到那只手,一下子又这只手抓抓,一下子又那只手挠挠,可我毕竟是皮肉之躯,太烫了也受不了,就把粽子用衣服包起来,再用小刀将粽子切开,一下子香喷喷的气味扑鼻而来,我馋的一下子禁不住咬了一口,啊,回味无穷!我马上跑到街上,一会儿跑到这家,一会儿跑出那家,一会儿又蹦进了另一家,相互品尝着,各自分享着自己的喜悦!科技在发达,时光在飞逝,但端午节吃粽子习俗不会变.它将在神州大地上永远流传下去,越来越旺盛??篇二:端午节作文500字端午节作文500字篇一:>端午节作文500字一年一度的端午即将来临,我抱着万分期待的心情等待着??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源于古时候,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去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
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端午节我们是要吃粽子的,这是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
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米中掺杂、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
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名家艾、艾蒿。
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
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
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
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
篇二:端午节作文500字端午节来源于屈原的>故事:爱国诗人屈原出了一个能够富国强民的好主意,但是没有被国王采纳,他反而被逐出宫中。
屈原气得不得了,跳进了汨罗江。
当地的渔夫得知后划着小船把竹筒里的米撒向汨罗江给屈原。
后来,大家把竹筒盛米改为粽子,把划小船改为赛龙舟来纪念屈原。
我们全家都非常敬佩屈原,因此,我们家每年都过端午节。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就是吃粽子。
我们家有一个名副其实的包粽子好手――>我的妈妈。
每年端午节的时候,我们全家都能吃到可口的粽子。
妈妈常说:用芦苇的叶子包的粽子最香。
所以,每年端午节妈妈都用芦苇的叶子来包粽子。
她在包粽子之前,先做好准备工作:把芦苇的叶子放在水里煮一煮,把准备好的糯米和枣分别洗一洗。
等芦苇的叶子凉了以后,她就开始包粽子了。
她先取三片叶子,将这三片叶子卷成一个圆锥体,然后先放一个枣,接着在里面放上糯米,中间再夹几个枣,最后用线把叶子捆好,一个粽子就包好了。
她包的粽子又肥又大,活像一个个老佛爷在睡觉。
等粽子包完后,妈妈把它们放在高压锅里蒸四十分钟,再放三四个小时,使其入味,然后就可以吃了!妈妈包的粽子十分香,香得使我一见到粽子就会大口大口地吃起来。
所以,每当吃粽子时,我总是吃得很多!过端午节除了要吃粽子,还要赛龙舟哟!我最喜欢看赛龙舟了,几十个水手都拿着桨,奋力地划着,擂鼓的水手士气高昂,用力地敲着。
”加油,加油!“场外的拉拉队激情洋溢,发出雷鸣般的呐喊声、助威声,水手们听了不得不更加使劲划船。
整个赛龙舟的场面非常壮观、热烈。
吃粽子、赛龙舟,这两样传统习俗共同编织了一个热热闹闹的端午节。
篇三:端午节作文500字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
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
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
今天是端午节,大家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不知道吧!那就让我来告诉你们吧!你们还记得楚国那位爱国大将屈原吗?我来说一说他吧!屈原是战国时期出国人,很有学问。
他在楚王身边做官,以形象是自己的国家富强起来。
昏君楚王却听信奸臣的话,把屈原削职流放。
在流放中,屈原听说楚国的都城被敌人占领,百姓遭难,悲愤极了。
五月初五这一天,他来到汨罗江边,怀抱一块石头,以纵身跳入汨罗江中。
出国的百姓听到屈原投江的消息,都十分悲痛。
他们含着泪划着船赶来打捞屈原,还把粽子扔到江里喂鱼,希望鱼儿不要伤害屈原的身体。
这就是五月端阳包粽子的来历。
端午节还有许多有趣的活动。
列如赛龙舟,挂香囊,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还有挂艾叶、菖蒲的习惯。
端午节的活动可真多啊!篇四:端午节作文500字每年一次的端午节今年又快到啦。
端午节的前一天,家家户户都忙着开始包粽子。
这一天清晨,我一起床,就看见妈妈已经把香喷喷的粽子和热乎乎的鸡蛋摆在桌子上了。
我赶紧随便的洗了几把脸,就叫爸爸一起来吃粽子。
爸爸也很快的来到了桌子旁,我们一家边吃边谈论粽子。
我对爸爸说:”粽子形状很特别,既不是方的,也不是圆的,那是什么形状呢?“爸爸没有回答我的话,可他随口就给我讲了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
爸爸说:”传说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古代诗人屈原的。
屈原一生写过许许多多著名的诗篇,提出过许许多多爱国的政治主张,但是楚王不采纳。
最后,楚国国土被侵占,他满怀忧愤,跳江自尽。
人们为了怀念他,崇敬他,在每年的这一天,就把粽子和许多好吃的都投到江里,意思是不让鱼儿们去吃屈原的尸体。
“爸爸说完了。
我说:”屈原真是好样的!可是妈妈,粽子是怎么包的?“妈妈说:”粽子是用翠绿,鲜嫩的芦苇叶包着雪白的糯米和鲜红的大枣,如果不包大枣,也可以用豆子代替。
煮熟它,要一个晚上。
煮熟以后,剥开变成墨绿色的芦苇叶,就看见洁白的米团在里面,很好吃,并且吃不腻。
它既是开胃美食,又是营养丰富的滋补品。
“啊!端午节不仅让人忘不了,还有美味可口,营养丰富的粽子。
篇三:与端午节有关的文章最喜欢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可多了,有喜气洋洋的春节,有团团圆圆的中秋节,有祭祀亲人的清明节??但我最喜欢的还是热热闹闹的端午节,因为端午节不但有我喜欢观看的赛龙舟,还有我最最喜欢吃的美味的棕子了。
那香软可口的棕子让我百吃不厌、回味无穷,可我还是在最近的学习中,才具体地了解到这美味可口的棕子,竟然还有一段古老而又动人的来历呢!相传我国的爱国诗人屈原,因他的祖国被秦国侵占,心如刀割,在农历五月初五的这一天,投江自杀了。
百姓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纷纷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饭团、鸡蛋投入江中,好让鱼虾吃饱了,不去咬伤屈原的身体。
后来百姓们又想出用树叶包饭团,外缠彩带的办法,这就和我们今天的棕子有些相似了。
贵阳人包的棕子,又小巧又可爱,那形状就像一个个尖尖的冰激凌。
每当端午节来临又正好赶上我们上学的日子,我的妈妈就会给我准备一小串用线连成的各种口味的棕子,有肉馅的、有花生馅的、有大枣馅的、还有绿豆馅的等等,还要为我精心挑选两个最厉害的煮熟了的鸭蛋去学校和同学们比赛,我们的规则是这样的:谁的鸭蛋撞不破,能坚持到最后,谁就是最后的赢家,那时的课堂欢声笑语,那声音简直成了一片欢乐而又兴奋的海洋,我们的教室也变成了一片狼籍的战场??至今都好怀念过端午时教室里那片狼藉的战场,因为这战场里有属于我们的故事,故事中有欢笑、有兴奋,甚至还有我们的泪水??快乐的端午节盼星星,盼月亮,端午节终于到了,一家人摩拳擦掌忙活起包粽子。
前一天早上,妈妈和奶奶把泡好的糯米拿出来,洗好粽子叶,准备开始包粽子。
我从来没包过粽子,于是对妈妈说:“妈妈,我不会包粽子,你能不能教教我啊?”妈妈说:“行,包粽子挺好学的,但是刚开始包很困难,你得耐心点儿。
首先,将两片竹叶叠起来,折叠成漏斗形状。
注意,卷的时候要尽量地紧,否则煮的时候会漏米。
”我跟着妈妈做,把粽子叶叠成一个漏斗。
“然后放入糯米,但是不要放得太满。
如果喜欢吃红粽子,可以在里面放一两颗小红枣。
”“在封口之前,先在糯米上撒点水,然后将余下的粽子叶盖在漏斗的大口上,现在粽子变成了一个三角锥形,再用剩下的粽子叶把粽子裹紧。
最后用绳子或马兰叶把粽子绑紧。